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共4篇)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1
近年来由于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在血液中出现早, 特异性高, 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是存在于心肌细胞浆内的可溶性蛋白质, 在心肌中的含量比骨骼肌中高10倍, 在肾脏、肝脏和小肠中含量很低, 参与细胞内脂肪酸转运,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 从心肌细胞释放, 并迅速进入血循环。
1 FABP生物学特性
FABP是一组多源性的小分子, 分子量为12-16kd, 已发现有9种不同类型的FABP, 每一种都分布于不同的器官当中。它们的三级结构很类似, 都有两个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根据FABP的组织起源不同分为9种亚形, 分别在FABP前冠以不同的字母, 而FABP在心脏和肝脏中的浓度最高。在心肌, 最先在心肌细胞中发现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即被命名为H-FABP, 其在心肌细胞质中含量丰富, 在人、鼠心脏中分别占胞质蛋白的15%和30%, 人心脏每克湿重 0.5mgFABP, 它是重要的能源脂肪酸的载体蛋白。H-FABP与心肌内的长链脂肪酸相结合将其从细胞质膜向发生质化和氧化的部位运输, 从而进入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体系中氧化分解, 最终生成三磷酸腺苷, 为心肌收缩提供能量。正常人的血浆和尿中不含有 H-FABP或含量很少, 而当心肌细胞受损时, 其可快速释放到血和尿中。
2 FABP的检测方法
可采用微粒增强免疫浊度测定法、在线流动替换免疫试验、夹心酶免疫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测定法、和免疫传感器测定法等多种方法测定H-FABP。目前多数临床试验采用双抗体夹心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由于检测时采用的抗体和具体放射免疫方法不同, 其在正常人群中的血浆浓度报道不一, 基本可认为<5μg/L。由于H-FABP 为细胞内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 不应存在于循环血中, 故考虑在正常人血液中所检测到的低浓度H-FABP是由于损伤的骨骼肌细胞持续释放造成的。
3 H-FABP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3.1 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前, 我国的冠心病发生率逐年上升, 位居心血管疾病之首, 而急性心肌梗死 (AMI) 又是其中最凶险的类型, 每年有许多因不能及早干预而死亡的病人。AMI作为常见的急危重症, 发病早期及时诊断、及时进入快速治疗通道, 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研究显示, H-FABP是比肌红蛋白、CK-MB和肌钙蛋白T反映心肌损伤更早、更敏感的指标, 在心梗发病的最初4h内有更好的诊断价值。罗以勤对83例已确诊AMI患者 (均为AMI发作后6 h内入院) 的血样研究发现, H-FABP诊断的灵敏度78% (可信区间69%-87%) , 显著高于MY0 53% (可信区间40%-64%) 。认为H-FABP是一种较MYO更为敏感和特异的早期AMI诊断标志。褚沛等在探讨新型心肌标记物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中, 通过对42例早期胸痛患者 (≤6h) 分别进行H-FABP快速检测试剂盒定性方法和cTnI和CK-MB二联快速检测试剂盒定性方法测定,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和心肌标记物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 结果显示H-FABP快速检测试剂盒定性检测法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nl和CK—MB二联快速检测试剂盒定性方法测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H-FABP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可作为诊断早期AMI的理想心肌标记物。
3.2 H-FABP在监测AMI再灌注中的应用
H-FABP可作为识别成功再灌注的早期标志物。Ishii等对45例AMI患者再灌注治疗, 发现成功再灌注后血中H-FABP浓度与治疗前H-FABP浓度的比值迅速增加。并以比值>1.8为再通指标, 其预测准确性在灌注后15 min、30 min、60 min时分别为93%、98%和100%。AMI溶栓治疗后15min, 如H-FABP的浓度与治疗前H-FABP浓度比值≤1.8, 则提示再灌注危险性增加, 需进一步治疗。
3.3 H-FABP在评估AMI梗死面积中的应用
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估对于预测随后的临床发展过程非常重要。心肌标志物提供了一种梗死面积测量的替代方法, 由于 H-FABP分子量小, 在胸痛后快速、足量的释放入血及24小时内迅速的从循环中清除, 如果按足够的频度采集血标本的话, 使得它适用于梗死面积的早期测定。研究表明, 血浆H-FABP的累积释放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 血浆中H-FABP水平可用于测定早期心肌梗死面积的大小。但是,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肾功能不全时对血H-FABP浓度的影响, 以及合并严重心功能衰竭时持续少许的心肌损害, 以及骨骼肌损伤对血H-FABP的轻微升高, 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对梗死面积估计的偏大, 排除这些影响因素方能更准确地应用H-FABP估测心肌梗死面积。
3.4 H-FABP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
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细胞处于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状态, 动员脂肪酸供能, 导致心肌细胞内H-FABP迅速升高, 同时由于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发生破坏, FABP大量快速释放人血。H-FABP是一种微小心肌损伤高敏感的指标, 对诊断及筛查病毒性心肌炎, 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刘敬东等检测5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36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H-FABP、cTnI和CK-MB, 结果显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H-FABP、cTnI和CK-M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P均<0.01) , 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 。H-FABP与cTnI、CK-M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0.01) 。心功能分级不同, H-FABP水平不同, 心功能愈差, H-FABP水平愈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血清H-FABP水平可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炎诊断及判断心功能及预后的指标。
3.5 H-FABP 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 (或) 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引起心室和心房肥大和扩大, 继而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 逐渐发展而成。心力衰竭发病率高, 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因此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以及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 对其治疗及预后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高艳玲等检测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Ⅱ级24例、Ⅲ级29例、Ⅳ级23例) 的血清H-FABP, 结果显示, 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FABP血清浓度逐渐升高, 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H-FABP值分别为 (3.2士1.6) μg/L, (6.7±1.7) μg/L, (9.5±2.0) μg/L , P<0.05;治疗后, 随病情好转, H-FABP、血清浓度明显下降[治疗后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H-FABP值分别为 (2.8±1.5) μg/L, (3.1±1.3) μg/L , (5.6±1.3) μg/L], P<0.05。Setsuta等比较了38例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分级患者的血浆H-FABP浓度, 结果NYHA分级Ⅲ-Ⅳ的患者血浆H-FABP浓度为9.3±5.9ng/ml, 而NYHA分级Ⅱ的患者为5.1±1.8 ng/ml, 差异明显。说明血清H-FABP可作为判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H-FABP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的心脏标记物, 由于心脏特异性较高, 又具有快速释放能力, 不但在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而且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中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检测血浆H-FABP有利于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早期客观性评估、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Ohkaru Y, Asaryame K, lshii H, et al.Development of asand 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uman heart 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in plasma and urine by using two different monoclonal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human 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J].J lmmunol Methods, 1995, 178 (1) :99-111
[2]刘洪梅, 黄体钢.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 5 (14) :417-418
[3]王丽洁, 罗心平, 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J].上海医学, 2007, 2 (30) :144-146
[4]刘博.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08, 5 (6) :397-399
[5]罗以勤.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1, 19 (5) :312-313
[6]褚沛, 张翠杰, 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 (29) :156-158
[7]李晓翔, 李洁琪.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9 (11) :738-740
[8]刘敬东, 范希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5 (14) :17-18
[9]高艳玲, 葛志明, 等.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判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价值[J].新医学, 2004, 10 (35) :597-598
[10]Setsuta K, Seino Y, Ogawa T, et a1.Ongoing myocar-dial dam-ag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Is related to activated tumor necrosisfactor and Fas/Fas ligand system.Circ J.2004, 68:747-750.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2
关键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左室重构,心肌梗死,心血管意外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其起病急, 进展迅速, 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如何快速、准确、及时地对AMI进行诊断, 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改善预后的关键。近年来,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测定在AMI的诊断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而其指标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判断也在进行不断的研究。现对我院2011年3~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关系及对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均经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男68例, 女52例, 年龄32~78岁, 平均 (51.6±12.3) 岁, 发病时间 (1.5~4) h, 入院时H-FABP测定值为24.27~75.64μg/L, 平均 (53.75±21.32) μg/L。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6例, 下壁、后壁、右心室心肌梗死58例, 侧壁、高侧壁心肌梗死26例。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肿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疾病。对所有患者病情给予心肌梗死常规保守治疗或溶栓治疗。根据发病24h后H-FABP水平分为H-FABP正常组和H-FABP增高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治疗方法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1.2方法分别经肘静脉采取所有AMI患者发病后6h内及发病后9, 24h静脉血各4mL, 注入预先加入EDTA及抑肽酶的试管中, 立即3000r/min离心20min, 取血浆置于-70℃冰箱保存。采用上海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试剂盒, 使用德国生产的MODE~550酶标仪测定血浆H-FABP水平。所有患者于治疗后2~4周复查心脏彩超, 测定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前后径 (LVEDd) 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 , 以左室舒张末前后径增大 (男≥55mm, 女≥50mm) 为判定左室重构的标准, 同时观察住院期间及治疗后1, 3, 6个月患者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患者中, 发病24h后H-FABP正常组患者69例, H-FABP增高组51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后2~4周复查心脏彩超均出现心室重构, 但H-FABP正常组患者LVEDd明显小于H-FABP增高组, 而LVEF明显高于H-FABP增高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3, 6个月H-FABP增高组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H-FABP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另外发生心血管意外患者发病24h后H-FABP平均值也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P<0.01) , 见表3。研究结果表明, 发病24h后H-FABP越高, LVEDd值越大, LVEF值越低, 发生心血管意外概率越高, 说明H-FABP指标可能对心室重构的严重程度及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心肌梗死后, 由于功能性心肌细胞数目减少使得心脏泵功能降低, 从而导致前负荷调节左室扩张及构型的改变, 而这种重构的改变又反过来使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降低, 导致心功能的不断恶化, 是远期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常见原因。逆转或抑制左室重构对改善心肌梗死 (心梗) 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H-FABP是一种低分子可溶性蛋白质, 其具有心肌特异性, 广泛地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参与心肌细胞的脂肪酸代谢, 它能与心肌细胞中的脂肪酸结合, 并将其从细胞质膜向发生氧化和质化的部位运输, 将其氧化分解, 为心肌收缩提供能量[1]。当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并发生不可逆损害时, 心肌细胞膜破裂, H-FABP进入细胞间质, 由于H-FABP分子量小, 可快速进入血液, 使血液中H-FABP浓度升高。H-FABP一般在心肌细胞受损后1.5~3h开始释放入血, 8h左右达高峰, 12~24h恢复正常。所以, 血浆H-FABP水平对AMI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研究显示, 有并发症或死亡的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FABP浓度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 而且其峰值常常延迟且有持续不降或增高趋势, 可能与心肌梗死后出现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各种并发症有关, 而这些并发症的产生与心室重构的是密不可分的, 并且随着心室重构后心功能的不断恶化而不断加重[2]。左室舒张末前后径 (LVEDd) 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 , 是判断心室重构的重要指标, 所以LVEDd和LVEF的可能与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FABP浓度存在一定的关系。本研究中心肌梗死发病24h后H-FABP增高组患者LVEDd明显高于H-FABP组, 而LVEF明显低于H-FABP组, 表明心肌梗死发病24h后H-FABP指标与心室重构的严重程度有着密切关系。Kilcullen等[3]的研究中发现, H-FABP浓度>10μg/L组AMI患者10个月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10μg/L组, 心衰越严重, 血浆H-FABP浓度越高, 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也越高。Lida等[4]将6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H-FABP浓度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 结果死亡率分别为38%, 22%, 11%, 且随着H-FABP浓度升高, 死亡率也不断增加, 从而证实H-FABP是对死亡预测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发病24h后H-FABP增高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明显高于H-FABP正常组, 且出现心血管意外患者H-FABP平均值也明显高于为出现心血管意外的患者, 说明H-FABP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这与文献[3-4]的研究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 H-FABP的检测不仅能对心肌梗死的进行早期诊断, 在治疗过程中进行H-FABP监测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程度的评价及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Glatz J F, Luiken J J, Van Nieuwenhoven F A.et al.Molecular mechanism ofcellular uptak3e and intracellular translocation of fatty acids[J].ProstaglandinsLeukot Essent Fatty Acids, 1997, 57:3.
[2]Setsua K, Seino Y, Ogawa T, et al.Use of cytosolic and myofibril Markers in thedetection of ongoing myocardial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Am J Med, 2003, 113:717.
[3]Kilcullen N, Viswanathan K, Das R, et al.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protein predicts long-term mortality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identifies high-risk patients acrossthe range of troponin values[J].J Am CollCardiol, 2009, 50:2061.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1日~2015年5月30日东莞市石排医院产科患者220例, 正常孕妇 (正常孕妇组) 90例, 年龄19~37 (27.93±5.47) 岁;初产妇53例, 经产妇3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DCP) 患者 (HDCP组) 90例, 年龄21~35 (27.54±5.33) 岁;初产妇50例, 经产妇40例。40例正常非孕妇 (正常非孕妇组) , 年龄19~38 (26.87±4.88) 岁。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疾病产妇和患者、器质性病变引起高血压患者、无法完成研究全过程患者。三组患者的年龄, 产妇妊娠次数无显著性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 (ELISA) 一步法检测90例正常孕妇 (正常孕妇组) , 90例HDCP患者 (HDCP组) 及40例正常非孕妇 (正常非孕妇组) 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间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水平, 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ECLIA) 检测上述各组妇女各个时间点血清N末端脑钠钛 (NT-pro BNP) 的水平。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仪器为荷兰Multiskan MK3型全自动酶标仪、荷兰Wellwash4MK2洗板机, 所用试剂由科达公司提供。测定N末端脑钠钛 (NT-pro BNP) 仪器为德国罗氏公司Cobas e411电发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并由该公司所提供试剂。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FABP水平
HDCP组在各个妊娠期的h-FA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与正常非孕妇组, h-FAB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表示HDCP组与正常非孕妇组和正常孕妇组相比, P<0.05
2.2 NT-pro BNP水平
HDCP组各个妊娠期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与正常非孕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表示HDCP组与正常非孕妇组和正常孕妇组相比, P<0.05
2.3 HDCP组及正常孕妇组h-FABP和NT-pro BNP测定阳性率
正常孕妇组和HDCP组妇女的血清h-FABP阳性率要高于NT-pro BNP。可见妊娠期中女性的心肌细胞损害情况要高于心脏功能损害。两组h-FABP和NT-pro BNP测定阳性率。见表3。
3 讨论
随着心脏标志物研究深入, 临床上心肌损伤的标志物也经历了CK-MB、心肌肌钙蛋白T、c Tn I、肌红蛋白等, 但是以上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无法达到人们对标志物的高要求。近年来, h-FABP作为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强的标志物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在h-FABP实际诊断研究上, 国内某研究根据h-FABP水平判断慢性心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等级[2], 研究表明患者h-FABP水平越高, 心功能越差, 心肌损伤越严重。
由于高血压孕妇心脏压力和负荷增大, 易导致心脏及循环系统发生病理改变, 可造成心脏功能和心肌细胞损伤。但是心脏功能和心肌细胞损伤无明显症状, 常规方法的早期诊断难度大[3]。因此, 本研究采用根据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的hFABP水平进行诊断。
在本研究中, HDCP组在各个妊娠期的h-FA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与正常非孕妇组 (P<0.05) , 并且随着妊娠周期的增加, h-FABP不断提高。NT-pro BNP是心衰诊断评价的最佳指标, NT-pro BNP升高提示HDCP组产妇存在心衰临床表现, 并引起h-FABP水平升高。而且同期对各组研究对象进行NT-pro BNP水平检测, HDCP组各个妊娠期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与正常非孕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心脏中一种富含的新型小胞质蛋白, 它大量存在于心肌细胞质内的可溶性小分子细胞质蛋白质中[4]。h-FABP的免疫性与其它类型的脂肪酸结合蛋白有很大的区别, 心肌特异性更高。心肌中h-FABP含量极高, 比骨骼肌含量高10倍, 且不发生交叉反应。正常人血液含有h-FABP的数量极少, 一旦机体发生心肌损伤, hFABP会大量且快速释放, 并在血液循环作用下被清除。大量研究表明, h-FABP具有心肌中浓度高、细胞质限制、相对组织特异性、低分子量和面积小、心肌损伤后早释放如血液和尿液、在与心脏外组织中CK-MB分布相似的生物学特点[5], 符合心肌损伤的理想标记物应具备的特征, 因而h-FABP可作为早期诊断心肌损伤的标注。因而, HDCP组的h-FABP和NT-pro BNP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与正常非孕妇组提示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存在心肌损伤。
综上所述, 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蛋白水平可及时了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状况, 能及时发现早期心脏功能及心肌细胞损伤情况, 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保护孕妇及胎儿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摘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 (ELISA) 一步法检测90例正常孕妇 (正常孕妇组) , 9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DCP) 患者 (HDCP组) 及40例正常非孕妇 (正常非孕妇组) 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间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水平, 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ECLIA) 检测上述各组妇女各个时间点血清N末端脑钠钛 (NT-proBNP) 的水平。HDCP组的各个妊娠期的h-FABP水平、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与正常非孕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正常孕妇组和HDCP组妇女的血清h-FABP阳性率要高于NT-proBNP。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蛋白水平可及时了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状况, 能及时发现早期心脏功能及心肌细胞损伤情况, 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保护孕妇及胎儿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妊娠高血压,心肌细胞损伤
参考文献
[1]刘华伟, 杨清, 何春容, 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的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3, 9 (6) :381-384.
[2]谢明水, 刘杨, 蒋守涛, 等.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转归的预测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3 (7) :1323-1324.
[3]王晓华, 刘树琴, 金跃, 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5 (3) :434-436.
[4]肖克来提·霍加合买提.H-FABP在急性心梗早期判断冠脉病变程度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 2014, 7 (3) :59-60.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2年7月 -2014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发病6 h以内的AMI患者11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5例,女53例,年龄41~86岁,平均(65.12±7.38)岁。按照Killip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Ⅱ、Ⅲ和Ⅳ级3个亚组(Ⅱ级41例,Ⅲ级37例,Ⅳ 级40),各亚组间性别、年龄和病因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选择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心功能正常人9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1例,女45例,年龄39~83岁,平均(62.18±8.33)岁。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检测方法
1.2.1 H-FABP的测定观察组患者发病入院后6 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离心取上清后使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H-FABP水平。对照组常规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相同检测。试剂盒:Biotechnology公司(荷兰),检测仪器:Wellscan MK3酶标仪。
1.2.2心功能指标所有入组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和LVEDd。采集外周血后加入真空枸橼酸盐抗凝的试管中,离心后获得血小板贫瘠血浆 , 采用流式 细胞仪检 测 , 将直径 <1.0μm、 CD31+/CD42-的细胞定义为EMCs;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FMD。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纳入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相关性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按照P <0. 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心功能指标LVEF、LVEDd和FMD水平低于对照组,EMCs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见表1。
2.2观察组各亚组间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
3组间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LSD法两两比较心功能分级越高,H-FABP、LVEDd和EMCs水平越高,LVEF及FMD水平越低(P <0.05)。见表2。 2.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AMI患者心功能水平相关性
经一元线性回归可知,血清H-FABP水平与LVEDd和EMCs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和FMD水平呈负相关。见表3。
3讨论
AMI以严重心肌缺血及心肌细胞坏死凋亡为特征,可导致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急剧降低,AMI患者的早期主要死因为心功能减退。对AMI患者进行发病后的持续心功能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心功能指标较多,目前应用最多了包括LVEF、LVEDd及内皮功能[4]。内皮功能损伤是AMI后患者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大量内皮代谢产物生成及血管舒缩反应异常。EMCs是内皮细胞激活与凋亡的产物,血浆中FMD水平可以评估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内皮功能,临床上检测EMCs和FMD主要用于反映血管内皮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进而评估患者心脏功能[5]。
AMI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常规的心脏功能检测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获得结果耗时较长,可能无法及时反映AMI患者的实时心功能变化,且对于治疗的指导具有滞后性,在该病的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6]。心脏标志物对AMI后心力衰竭的预测及预后判断均有极重要价值,目前常用心脏标志物包括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但是此类传统标志物在AMI发病早期尤其是6 h内的阳性检测率低,对病情评估价值有限[7]。H-FABP为近年发现的新型心肌损伤标记物,开始应用于AMI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H-FABP分子量小、心肌损伤后可在早期释放入血,AMI患者发病后3h已经可以检测到血液中的H-FABP水平上升,且随着病情进展实时变化[2]。目前国外已经将H-FABP作为监测AMI病情的必要指标,但是国内对于H-FABP与AMI早期心功能相关性的研究仍开展较少。
本研究首 先对AMI患者与正 常对照组 的H-FAB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中LVEF、LVEDd和FMD水平低于对照组,EMCs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AMI患者心功能受损,发病6 h时血清H-FABP水平已经显著增高。而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对AMI患者进行分级后,再次检测各亚组的H-FAB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结果发现心功能分级越高,H-FABP、LVEDd和EMCs水平越高,LVEF及FMD水平越低。可见随着AMI病情严重程度上升,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直线下降,与理论及预期相符,而H-FABP水平亦随之上升,说明H-FABP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心功能水平均有一定相关关系,但是具体相关性有待后续分析。
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检测方法相对容易,而上述研究也已经证实其与AM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其水平可以实时反映患者的病情走势。心功能指标LVEDd、LVEF、EMCs及FMD均是衡量AMI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若能发现与其具有直接相关性的心肌梗死标志物,有望解除目前了心功能测量不便于敏感性较差的窘境。血清H-FABP水平与LVEDd和EMCs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和FMD水平呈负相关。其有望成为评估AMI早期心功能的最佳指标,同时对病情预后作出准确判断、指导治疗。
综上所述,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随AMI程度加重而上升,其与AMI早期心功能参数具有良好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AMI患者早期心功能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心功能分级分为Ⅱ、Ⅲ和Ⅳ级3个亚组,取常规体检的心功能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差异,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AMI患者心功能水平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血管舒张功能(FMD)水平低于对照组,内皮微粒(EMC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亚组间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心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法两两比较显示,心功能分级越高,H-FABP、LVEDd和EMCs水平越高、LVEF及FMD水平越低(P<0.05)。血清H-FABP水平与LVEDd和EMCs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FMD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随AMI程度加重而上升,其与AMI早期心功能参数具有良好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AMI患者早期心功能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推荐阅读: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10-13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06-08
蛋白质与脂肪含量11-21
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05-27
脂肪酸成分01-15
脂肪酸组成01-16
游离脂肪酸06-06
乳脂肪酸07-26
脂肪酸代谢10-10
脂肪与脂肪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