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组成

2025-01-16

脂肪酸组成(精选8篇)

脂肪酸组成 篇1

鲈鲤[Percocy pris pingi pingi(T chang)]属鲤形目,鲤科,鲈鲤属(Percocy pris chu),俗称花鱼、大花鱼、黄鱼、花鲈鲤,是我国所特有珍贵鱼类之一,主要分布于川、黔、滇长江上游及其支流,以及广西右江、云南抚仙湖、珠江水系上游支流[1,2,3,4,5]。该鱼属于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在江河中以吞食其他的野杂鱼类为主,鲈鲤肉质鲜嫩,有很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鲈鲤在自然界的数量稀少,濒临灭绝。为了保护鲈鲤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研究鲈鲤的含肉率、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组成之后,对其肌肉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测定,旨在为鲈鲤的营养研究和配合饲料研制生产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鱼为野生鲈鲤,其中有2尾2010年6月23日收购于贵州省绥阳县;有3尾2010年7月8日收购于贵州省毕节市。鳞片鉴定为3~5龄鱼,平均体长(32.96±2.53)cm,平均体重(538.4±28.69)g。

1.2 生化成分分析

分析所用样品取自鱼体头部至尾柄两侧肌肉,绞碎混匀后使用。水分测定采用恒温烘干失水法:先在70~80 ℃下干燥约10 h,然后在105 ℃下烘至恒重。蛋白质测定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以测得的总氮量乘6.25即得蛋白质含量。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以灼烧法(550 ℃)测定灰分。

1.3 脂肪酸测定

1.3.1 样品处理:

将活鱼擦干、去皮,取鱼体两侧肌肉,在组织捣碎机中捣碎,混合均匀;称取一定量样品转入离心管,加氯仿、甲醇后离心分离,真空干燥后称重。

1.3.2 甲酯化处理[6]:

所提脂质以0.5 mol/L NaOH甲醇溶液皂化,然后采用三氟化硼催化法制取脂肪酸甲酯混合液,以供气相色谱仪分析时使用。

1.3.3 脂肪酸测定[7,8,9,10]:

用日立668—30型气相色谱仪对脂肪酸甲脂混合液进行测定,以标准脂肪酸甲酯、美国SUPELCOINC PUFA-1、PUFA-2进行定性,按归一化法计算脂肪酸含量。气相色谱柱为2 mm×2 m玻璃填充柱,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温度参数:FID温度250 ℃,进样口温度250 ℃。 载气为高纯氮,流量为50 mL/min。燃气为高纯氢,压力为0.06 Mpa。

1.3.4 数据处理:

测定数据用Excel 2000电子表格记录、Statisics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化成分

对鲈鲤体肌肉样品分析测试结果见表1。在对比14种淡水鱼类中,鲈鲤鱼体含肉率为79.93%,比华鲮、鳡鱼、虹鳟、斑鱯、斑鳢、鳜鱼、鲫鱼、乌鳢、黄颡鱼、长臀鮠、白斑狗鱼、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鮰、稀有白甲鱼高。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8.77%,比鳜鱼、鲫鱼、黄颡鱼、异育银鲫、稀有白甲鱼低,比华鲮、鳡鱼、虹鳟、斑鱯、斑鳢、乌鳢、长臀鮠、白斑狗鱼、斑点叉尾鮰高。蛋白质含量为18.22%,比华鲮、鳡鱼、虹鳟、斑鳢、乌鳢、白斑狗鱼低,比斑鱯、鳜鱼、鲫鱼、黄颡鱼、长臀鮠、异育银鲫、斑点叉尾鮰、稀有白甲鱼高。脂肪含量为0.93%,均低于其他鱼。灰分含量为1.15%,比华鲮、鳡鱼、虹鳟、斑鱯、鲫鱼、乌鳢、白斑狗鱼、异育银鲫低,比斑鳢、鳜鱼、黄颡鱼、长臀鮠、斑点叉尾鮰、稀有白甲鱼高。由此可见,鲈鲤的蛋白质含量比多数淡水鱼的含量高,而且含肉率高于其他淡水鱼,脂肪均比其他淡水鱼低,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营养价值。

2.2 鲈鲤肌肉脂肪酸组成

由表2可见,鲈鲤肌肉组织中主要含7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有3种,分别为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不饱和脂肪酸有4种,分别为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

2.3 鲈鲤肉中脂肪酸组成比例

2.3.1 鲈鲤鱼体肌肉脂肪酸主要由油酸C18∶1、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和棕榈油酸C16∶1 4种脂肪酸组成,这4种脂肪酸质量分数总和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93.58%。鲈鲤鱼体肌肉中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SFA)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28.22%,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棕榈酸C16∶0(22.74%)、硬脂酸C18∶0(3.19%)、C14∶0(2.29%)。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UFA)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71.75%,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油酸C18∶1(44.28%)、亚油酸C18∶2(14.47%)、棕榈油酸C16∶1(12.09%)、亚麻酸C18∶3(0.91%),见表2。

注:SAF:饱和脂肪酸;UFA: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2.3.2 鲈鲤肌肉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总和(∑SFA)低于长臀鮠、鲢鱼,高于草鱼、鲤鱼、青鱼、鲫鱼、鳊鱼、乌鳢、华鲮。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总和(∑UFA)明显高于其他淡水鱼,如长臀鮠、草鱼、鲤鱼、鲢鱼、青鱼、鲫鱼、鳊鱼、乌鳢、华鲮。

2.3.3 不饱和脂肪酸C16∶1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长臀鮠、草鱼、鲤鱼、鲢鱼、青鱼、鲫鱼、鳊鱼、乌鳢、华鲮。C18∶1低于华鲮,高于长臀鮠、草鱼、鲤鱼、鲢鱼、青鱼、鲫鱼、鳊鱼、乌鳢。C18∶2低于草鱼、鲤鱼、青鱼、鲫鱼、华鲮,高于长臀鮠、鲢鱼、鳊鱼、乌鳢。C18∶3低于草鱼、鲤鱼、鲢鱼、青鱼、鲫鱼、鳊鱼、乌鳢、华鲮,高于长臀鮠。

2.3.4 从表2中可以看出,鲈鲤鱼体肌肉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C16∶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棕榈油酸C16∶1等。其∑SFA/∑UFA比值,低于长臀鮠、鲢鱼、鳊鱼、乌鳢,高于草鱼、鲤鱼、青鱼、鲫鱼、华鲮。

2.4 营养价值评价

2.4.1 脂肪酸含量与组成是评价鱼类食物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20,21,22]。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脂肪是加热产生香气成分不可缺少的物质,尤其是高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显著增加香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的多汁性,而水产品在脂肪酸上与畜禽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23,24]。

2.4.2 脂肪是动物生命活动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在动物代谢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鱼类的脂肪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7]。

2.4.3 鲈鲤的不饱和脂肪酸占肌肉脂肪酸的71.75%。依次为油酸C18∶1(44.28%)、亚油酸C18∶2(14.47%)、棕榈油酸C16∶1(12.09%)、亚麻酸C18∶3(0.91%)。据近年有关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保护心脏,降血糖,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和防止记忆下降,促进脂质代谢,治疗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生长发育,此外对抗癌免疫调节,延缓衰老,减肥和美容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22]。在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C18∶2含量为14.47%,亚油酸不仅有助于妊娠和泌乳,并有保护皮肤微血管通透性的功能;亚油酸还是合成前列腺素必需的前体,有降低血栓和血小板粘结的作用[25]。

2.4.4 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肌肉脂肪酸的组成与肉品质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不饱和脂肪酸是肉食香味的重要前体物质,而且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则肉品质变差,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则肉品质较好[26]。鲈鲤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比其他淡水鱼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多数淡水鱼,表明鲈鲤鱼肌肉品质较好。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鲈鲤脂肪酸进行分析,发现该鱼肌肉的脂肪酸主要有油酸C18∶1、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和棕榈油酸C16∶1组成。鲈鲤肌肉中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SFA)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28.22%,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UFA)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71.75%。从表2中可以看出,鲈鲤的组成特点:一是不饱脂肪酸(UFA)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二是鲈鲤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比长臀鮠、鲢鱼低,比草鱼、鲤鱼、青鱼、鲫鱼、鳊鱼、乌鳢、华鲮高。三是不饱脂肪酸(∑UFA)含量高于长臀鮠、草鱼、鲤鱼、鲢鱼、青鱼、鲫鱼、鳊鱼、乌鳢、华鲮。四是鲈鲤肌肉含有较多的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含量为15.38%,它们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鲈鲤与其它几种淡水鱼类的脂肪酸因品种不同,在含量上存在差异。

脂肪酸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脂肪酸参与人体的许多生理

活动,最普遍的功能是储存能量供人体急需时使用,还影响食物的味道和质地,并促进人体对维生素A、D、E、K的吸收[25]。鲈鲤肌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占脂肪酸总质量分数的71.75%。根据鲈鲤肌肉脂肪酸的检测结果,鲈鲤肌肉中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恰好可对膳食中过量的饱和脂肪酸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使整个膳食脂肪酸结构趋向合理。通过近年来对鲈鲤的研究,认为鲈鲤是一种含肉率高,高蛋白、低脂肪和营养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

脂肪酸组成 篇2

关键词 离心浓缩椰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风味成分 ;脂肪酸

中图分类号 TS207.3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4.017

Analysis of Aromatic Compounds and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in Concentrated Coconut Milk by Centrifugation Using GC-MS

GUI Qing1) XUAN Xiaofeng1,2)

(1 Coconut Research Institute, CATAS/Hainan Research Center f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Coconut Further Processing,Wenchang,Hainan 571339;

2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

Abstract The flavor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oconut milk concentrate were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0 aroma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in coconut milk concentrate, including 7 esters, 3 organic acids, 3 ketones, 4 alcohols, one aldehydes, one ethers and one aromatic. Esters ranke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60.50%, and acids 15.52%,ketones 12.78%. 8 fatty aci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coconut milk concentrate. Five saturated fatty acids accounted for 72.31% of the total fatty acids,including decanoic acid(8.40%), lauric acid(54.60%), myristic acid(18.99%), palmitic acid(8.68%)and stearic acid(3.40%); Meanwhile, three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ccounted for 27.69%, including palm olefine acid(0.08%), oleic acid (4.93%), linoleic (0.92%). The main fatty acid component of coconut milk concentrate was lauric acid. The results would provid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coconut milk concentrate.

Keywords Concentrated coconut milk by centrifugation ; GC-MS ; flavor compounds ; fatty acids

成熟椰子果中,椰肉的质量占22%,新鲜椰肉经榨汁后得到乳白色椰浆,其中富含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1],且具有独特的风味。浓缩椰子浆是将新鲜的椰肉经过榨汁、乳化、浓缩、杀菌等工序后制成的一种浓缩果浆[2]。目前已有的椰浆浓缩方法包括真空蒸发法、膜分离法和离心分离法等。离心分离法是采用离心的方式对椰浆进行浓缩,由于水相和油相的比重不同,在高速离心过程中,即可实现椰浆中的水分和脂肪的快速分离,椰浆浓缩后,油脂含量高达72.50%[3]。据报道,椰子油中主要成分为月桂酸,此外还含有己酸、辛酸、癸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及少量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技术是用于分析食品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一种有效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与分析[4-6]。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以实现多组分混合物的一次性定性、定量分析。在香气成分研究方面,陆占国[7]曾采用顶空吸附法对椰子果实香气成分进行萃取,然后采用GC-MS技术对椰子果实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从椰子果实的香气成分中分离出139个成分,鉴定出其中的79个成分,占总成分相对含量的95.23%,以酯类成分为主,其中己酸乙酯含量最高(58.06%),其次为辛酸乙酯(12.87%)、E-桂皮酸己酯(2.11%)、乙醇(1.86%)、己酸(1.35%)、萜类(l.73%)和β-紫罗兰酮(0.09%)等。关于脂肪酸方面,有研究发现,椰浆经离心之后得到高脂肪含量的椰奶油,其富含C8(辛酸)系列饱和脂肪酸[8]。耿薇[9]将新鲜椰子果肉甲酯化后作了GC-MS分析,结果发现从椰子肉中分离出9种脂肪酸成分,主要为C6~C18等饱和脂肪酸,其中月桂酸占主要部分。邹建凯[10]采用HP-5NS毛细管分离出椰子油中的甘油三酯成分,通过高温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出了6种甘油三酯组分。王金平[11]、樊于虹[12]均采用GC-FID法对椰子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椰子油主要含有复杂的C8~C20的脂肪酸异构体。目前,关于离心浓缩椰浆的香气成分和脂肪酸的组成、含量研究少有报道。

nlc202309091606

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离心浓缩椰浆中的风味物质和脂肪酸的组成、含量,为椰子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浓缩椰浆

将新鲜椰浆(海南文昌会文南冠食品厂提供)离心,去除25%~50%的水分后,再经过乳化、均质、灌装和灭菌等工艺,得到的产品即为离心浓缩椰浆。

1.1.2 主要仪器设备

SE3.0碟片式离心分离机(贝亚雷斯,意大利),QP2010Plus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岛津,日本);SPME自动进样器(Supelco,美国);5 um PDMS-DVB萃取纤维头(Supelco,美国)。

1.2 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1)固相微萃取(SPME)。将1 g离心浓缩椰浆装入20 mL密封的顶空瓶中,将固相微萃取针穿过密封塞插入顶空瓶中,推出萃取头(萃取头距样品表面约1 cm),于50℃下萃取40 min后,取出固相微萃取针并迅速将其插入气相色谱进样口中,在250℃下解吸1 min。

(2)脂肪酸甲酯化。参照 GB/T 17376-2008[13],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法对浓缩椰浆进行处理,使其中的脂肪酸甲酯化。

1.2.2 GC-MS分析条件

(1)质谱条件。接口温度为250℃;离子源温度为200℃;MS 四极杆温度为150℃,增益系数为1.00;EI离子源,电子能量为70 eV,以此条件进行扫描采集。

(2)气相色谱-质谱条件。采用DB-WAX色谱柱(安捷伦,美国),进样口温度为200℃。升温程序为初温40℃保持 3 min,然后以5℃/min的速度升温至120℃,再以 10℃/min 的速度升温至最终温度 200℃,保持5 min;载气为氦气,流速为 1 mL/min;不分流;进样量为1 μL。

1.2.3 数据分析

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试验数据处理由 GC-MS 分析软件系统完成,通过对比NIST05质谱库中的数据,将未知化合物经计算机与标准图谱对照相匹配检索,进行定性,将匹配度大于 60(最大值为 100)的作为鉴定结果。按照归一化法,通过峰面积计算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只对峰面积归一化含量大于1%的主要化合物进行报道。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鲜椰浆与离心浓缩椰浆的品质比较

新鲜椰浆和浓缩椰浆的品质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离心浓缩方法效率高,耗能低,能保留原有椰浆的香气和颜色,并去除了新鲜椰浆中的少量杂质,是一种低温的浓缩方式。通过感官评定可知,浓缩椰浆在风味、滋味和状态方面与新鲜椰浆非常接近,这更利于离心浓缩椰浆在食品中的应用。

2.2 离心浓缩椰浆中风味成分的GC-MS分析鉴定结果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的方法对浓缩椰浆中的主要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1和表2所示。从表2可知,采用GC-MS分析技术对离心浓缩椰浆的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检测出20种香气成分,分为7大类化合物,包括酯类、酸类、酮类、醇类、醛类、醚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在检出的香气物质中,酯类所占比例最高,达60.50%,其次是酸类和酮类,所占比例分别为15.52%和12.78%。结果表明酯类、醇类和酮类是离心浓缩椰浆的香气主体。此外,少量的醇类、醛类等其他成分与香气主体成分共同构成离心浓缩椰浆的复合香味。

2.3 离心浓缩椰浆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GC-MS分析鉴定结果

对离心浓缩椰浆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和表3所示。从表3可知,采用GC-MS对离心浓缩椰浆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脂肪酸组分8种,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约占总含量的72.31%,分别是葵酸(8.40%)、月桂酸(54.60%)、肉豆蔻酸(18.99%)、棕榈酸(8.68%)和硬脂酸(3.40%);不饱和脂肪酸3种,约占总含量的27.69%,分别为棕榈一烯酸(0.08%)、油酸(4.93%)、亚油酸(0.92%)。浓缩椰浆中的主要脂肪酸组分为月桂酸。

3 讨论与结论

与已有文献报道相比,本研究所检测到的浓缩椰浆的香气成分较少,可能是由于浓缩、乳化、灭菌等过程导致微量香气成分的损失而造成的。浓缩椰浆中检测出的脂肪酸含量与椰子毛油、椰子精油、原生态椰子油相比较为接近,但其中未检测出C6、C8以及C20脂肪酸[14],这可能与本研究离心过程中的损失有关。

本研究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离心浓缩椰浆风味成分,共检测出20种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酯类7种,有机酸3种,酮类3种,醇类4种,醛类1种,醚类1种,芳香族化合物1种。风味组分中酯类所占比例最大,为60.50%。采用GC-MS方法共鉴别出浓缩椰浆中的8种脂肪酸,包括5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含量的72.31%),分别是葵酸(8.40%)、月桂酸(54.60%)、肉豆蔻酸(18.99%)、棕榈酸(8.68%)和硬脂酸(3.40%);不饱和脂肪酸3种,约占总含量的27.69%。浓缩椰浆中的脂肪酸以月桂酸为主。本研究结果为浓缩椰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Tansakul A, Chaisawang P.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conut milk[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73(3): 276-280.

[2] 罗小成,杨晓峰,刘英豪. 浓缩椰子浆产品腐败变质原因的研究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5):1 565-1 566.

[3] 禤小凤,桂 青,赵松林,等. 离心浓缩椰浆生产工艺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5(13):96-101.

[4] 姜文广,李记明,徐 岩,等. 4 种酿酒红葡萄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2011,32(6):225-229.

[5] 梁茂雨,陈怡平,纵 伟. 红提葡萄中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J]. 现代食品科技,2007,23(5):79-81.

[6] 姜自军,阎 雪,单纪平,等. 顶空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葡萄酒的风味组分[J]. 现代食品技,2011,27(9):1 137-1 142.

[7] 陆占国. yatay椰子果实和果汁芳香成分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16(3):76-78.

[8] Report of the 17th session of the codex committee on fats and oils[R]. CAC, 2001.

[9] 耿 薇. 新鲜椰子果肉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J]. 广东化工,2010(1):122-123.

[10] 邹建凯. 椰子油甘油三酯的高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 分析化学,2002,30(4):428-431.

[11] 王金平. 气相色谱法分析椰子油的脂肪酸[J]. 化学世界,1993,34(11):550-553.

[12] 樊于虹. GC-FID法测定椰子油中脂肪酸的链长分布[J]. 化工标准·计量·质量,2002(10):39-40.

[13] GB/T 17376-2008.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4] 赵松林. 椰子综合加工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49-171.

湘西黄牛肉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篇3

但目前对于湘西黄牛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遗传育种方面, 对于其肉中营养成分的研究比较少, 而对其脂肪酸组成几乎没见报道, 所以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确定黄牛肉中脂肪酸组成, 来对比分析湘西黄牛与其它牛种在脂肪酸组成中的差异, 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湘西黄牛脂肪酸的组成, 旨在全面了解湘西黄牛肉的组成特性, 为湘西黄牛肉资源的开发利用、品种的杂交改良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肉样的采集

本实验中所有的样品都采自永顺县境内, 均为成年雄性牛, 肌肉样品取自当日屠杀的湘西黄牛、水牛背最长肌。本研究所有的包装材料均为聚乙烯-尼龙复合塑料。

1.2 样品的前处理

脂肪的提取过程:取2g肉样, 切碎后放入研钵中, 分3次 (8m L、8mL、4mL) 倒入20mL抽提液 (氯仿/甲醇=2:1) , 快速研磨成浆并冲净研钵。将匀浆用滤纸过滤后, 滤液置于带塞的试管中, 倒入4mL的20%NaCl溶液, 充分震荡。用5 m L的Folch2 (氯仿/甲醇/水=3:47:48) 冲洗试管壁, 静置直至溶液明显分层。将上层液吸出, 弃去。

脂肪酸的甲酯化过程:将提取的脂肪置于20mL试管中, 加入0.5mol/L氢氧化钠-甲醇溶液5mL, 震荡混匀, 60℃水浴中皂化7min, 然后持续通入氮气, 吹干溶剂后, 加入5m L的14%的三氟化硼-甲醇溶液, 在通风橱中80℃水浴5min。冷却后加入8mL正己烷, 振荡, 加入氯化钠饱和溶液至试管口, 静置, 吸出上层有机相, 置于10mL离心管中, 以3500r/min离心15min, 然后取上清液于试管中, 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 吸出上层有机相于试管中, 60℃水浴中通入氮气吹干溶剂, 加1mL正己烷定容并转移到样品瓶中, 充入氮气后用封口膜密封, -20℃保存备用。

1.3 气相色谱条件

采用程序升温, 180℃保持2.5min, 然后以5℃/min的速度升至230℃。在230℃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250℃, 检测器温度250℃。氦气作为载气, 恒定流速为1.1mL/min。电离方式为EI, 质谱电离电压为70eV, 扫描范围为45~450m/z, 分流比为20:1, 进样量为1μL。

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主要仪器包括Thermo Trace DSQ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色谱柱为HP-5MS毛细管柱 (30 m×0.32 mm×0.25μm) 。主要试剂包括甲醇、氯仿、正己烷等试剂为国产色谱纯, 十七烷酸甲酯和共轭亚油酸为Sigma产品。

2 结果与讨论

以共轭亚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标样的保留时间为依据, 结合质谱数据库和有机物质谱图库对共轭亚油酸、亚油酸和其他脂肪酸进行定性鉴别。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湘西黄牛肉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可检测到10多个色谱峰 (图1) , 相对含量超过10%的脂肪酸包括肉豆蔻酸、棕榈酸、油酸、硬脂酸。

RT3.25肉豆蔻酸甲酯, RT4.14十五烷酸甲酯, RT5.00棕榈油酸, RT5.26棕榈酸甲酯, RT6.53十七烷酸甲酯 (内标) , RT7.45亚油酸甲酯, RT7.57油酸甲酯, RT7.92硬脂酸甲酯, RT8.14共轭亚油酸甲酯RT8.93十九烯酸甲酯, RT10.86花生酸甲酯。

脂肪酸组成 篇4

目前, 有关不同来源卤虫卵脂肪含量与脂肪酸组成以及卤虫卵孵化率与脂肪酸含量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5种不同来源卤虫卵脂质与脂肪酸的含量, 比较孵化率的高低, 探讨卤虫卵脂质水平与孵化率之间的关系, 为水产人工繁苗和养殖过程中选择优质的卤虫卵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5种不同来源卤虫卵分别购自山东、河北等沿海虫卵生产厂家, 用编号A、B、C、D、E表示。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5组, 每组5个重复, 每个重复1个烧杯 (250 m L) , 共计25个烧杯。体视显微镜下每组每个重复准确计数100粒卤虫卵于烧杯中, 再分别量取200 m L人工海水于25个烧杯中, 将烧杯放入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孵化, 设置温度为28℃, 光强1 000 lx, 孵化48 h。人工海水配置:蒸馏水11.5 L, 海盐300 g, 硫酸镁13 g, 氯化镁10 g, 氯化钙3 g, 氯化钾2 g, 碳酸氢钠20 g, 搅拌混匀, 调节p H值为8.5。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1 主要仪器

气相色谱仪 (日本岛津GC-14B型) 、台式高速离心机 (Eppendorf Centrifuge5415R) 。氮吹仪 (PGC系列, 天津艾维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内切式匀浆机 (XHF-1型,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超声波细胞粉碎仪 (JD-660型, 宁波邱隘金达超声波仪器厂) 。

1.3.2 主要试剂

脂肪酸甲酯化产物标准品 (Sigma, No.47015-U) 、正庚烷 (CNW, 德国) 、三氯甲烷 (国药, 分析纯) 、甲醇 (国药, 色谱级) 、三氟化硼 (Sigma) , 其他常规试剂均为分析纯。

1.4 测定指标

脂肪酸的测定:取卤虫卵0.4 g, 加Folch液匀浆, 氮气保护下, 用超声波处理20 min, 2 500 r/min离心10 min, 提取上清液[6]。经氮吹仪50℃吹干溶剂, 获取脂质。加2 m L氢氧化钾溶液于提取的脂质中, 充氮气后50℃水浴至油珠消失, 冷却。再加2m L三氟化硼溶液轻轻混匀, 充氮气后, 50℃水浴静置3 min, 冷却, 加正庚烷充分震荡后, 静置。加饱和食盐水淋洗上层, 取上清液于1.5 m L离心管中, 加入少量的无水硫酸钠, 供气相色谱分析。

色谱条件:Varian色谱柱, FAME CP-sil88, 0.25mm×50 m×0.20μm;载气:高纯氮, 氢气40 m L/min, 空气300 m L/min;柱温:210℃;气化室温度280℃;分流比100:1;检测器 (FID) 温度300℃;采用程序升温法:起始温度140℃, 以5℃/min升温至210℃, 并维持10 min, 进样量为1μL。以脂肪酸标准品气相色谱图为参照, 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

孵化率的测定:准确数出无节幼体数, 通过计算得出孵化率, 孵化率计算公式:

H (%) =F/S×100%

式中:H (%) 为孵化率;F为孵出无节幼体数;S为卤虫卵数。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用EXCEL记录整理数据, 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显著性检验采用ONE-WAY ANO-VA法, 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 (Means±SD) ”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不同来源卤虫卵脂肪酸组成及脂质含量

5种不同来源卤虫卵脂肪酸组成及脂质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2.1.1 饱和脂肪酸 (SFA) 含量

卤虫卵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9.58%~20.68%, 其中以C16为主, 占13.41%~14.53%, C18次之为3.97%~4.50%, C14较少为1.62%~1.79%。各试验组SFA含量, A组最高 (20.68±0.05) %,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5) , C组最低 (19.58±0.38) %。

C16:0含量, C组最低 (13.41±0.23) %, 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0.05) , A组最高 (14.53±0.00) %。试验组A与B、D与E差异不显著 (P>0.05) 。

C18:0含量, E组最低 (3.97±0.00) %, 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0.05) , C组最高 (4.50±0.25) %。

2.1.2 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 含量

卤虫卵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2, 其中C16:ln7和C18:ln9分别占15.11%~20.45%和17.96%~22.52%, 其他所占比例均较少。各试验组MUFA含量, E组最高 (55.25±0.22) %, A组最低 (45.89±0.05) %, 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C16:1n7含量, C组最低 (15.11±0.20) %, 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0.05) , E组最高 (20.45±0.05) %。A和B、D和E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C18:ln7含量, E组最高 (10.99±0.26) %, A组最低 (8.96±0.09) %。试验组A和B, C、D和E差异不显著 (P>0.05) 。

C18:1n9含量, E组最高 (22.52±0.34) %, A组最低 (17.96±0.10) %。试验组A、D和E差异显著 (P<0.05) 。

C20:ln9含量, B组最高 (1.94±0.03) %, D组最低 (1.20±0.06) %。试验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2.1.3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含量

卤虫卵多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25%~34%。

n-3 PUFA含量, A组最高 (24.00±0.06) %,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5) , E组最低 (16.56±0.19) %, 试验组A、B和C差异显著 (P<0.05) 。

n-6 PUFA含量, C组最高 (13.27±0.11) %,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5) , E组最低 (8.26±0.03) %。

C18:2n6和C18:3n3含量, C组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5) , 试验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C20:5n3含量, C组最低 (8.92±0.15) %, 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0.05) , E组最高 (13.13±0.15) %, A和E, B和D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n-3/n-6范围在1.55~2.57, A组最大 (2.57±0.05) %, C组最小 (1.55±0.02) %。试验组间比较, A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5) 。

%

注:同行数据肩标字母相同或未标注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下表同。

2.2 五种不同来源卤虫卵孵化率比较

由表2可知, B组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四组 (P<0.05) ;D组孵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四组 (P<0.05) 。A、C和E三组之间卤虫卵孵化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5种不同来源卤虫卵脂肪酸组成与孵化率的相关分析

5种不同来源卤虫卵脂肪酸组成与孵化率的相关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 卤虫卵脂肪酸含量与孵化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P>0.05) 。

3 讨论

在我国山东、河北、辽宁等沿海省份是海盐主要产地, 卤虫卵产量大, 营养丰富, 脂肪酸含量高, 而脂肪酸特别是必需脂肪酸作为细胞生物膜脂质成分, 对水产动物幼体个体发育、能量储存、体组织脂肪酸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 卤虫卵的营养成分组成 (如脂肪和脂肪酸) 等与卤虫生存的环境有关。八个不同地区所生产卤虫卵脂质含量在11.75%~25.70%[7]。曾庆华等[4]研究我国六个产地卤虫初孵无节幼体的营养价值, 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因产地而异, 尤其是18:2n-6和20:5n-3的含量受产地的影响最大。本试验中, 五种不同来源卤虫卵脂质含量在19.42%~21.15%, 与上述陈立新等[7]研究结果相近。卤虫卵来源不同对脂肪酸组成没有差异, 对脂肪酸含量影响差异比较显著, 尤其对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 影响甚大, 这与Navarro等[8]研究不同产地对卤虫体内脂肪酸组成与水平有较大影响亦有相似之处。

卤虫卵作为水产苗种培育过程中常用而且极为重要的饵料, 其孵化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卤虫卵本身的质量、孵化密度、盐度、温度、p H值、光照、溶氧以及加工工艺等直接影响卤虫卵的孵化率[9]。吕光俊等[10]研究了盐度对卤虫孵化和生长的影响, 发现盐度为5的孵化率最高, 卤虫在低盐度生长较高盐度生长快。伍莉等[11]研究了不同温度和p H下卤虫卵的孵化率, 发现孵化率变化范围在40.41%~77.97%。本试验初步探讨了卤虫卵来源不同对其孵化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 卤虫卵来源不同对孵化率的影响较大, 其中最高达90%, 低者只有75%左右, 提示不同来源或产地、不同批次卤虫卵质量存在差异, 而卤虫卵脂肪酸含量与其孵化率无显著相关。目前, 卤虫卵价格居高不下, 为降低育苗成本, 提高效益, 对所购卤虫卵先期进行孵化率的测定是较理想的选择。

摘要:试验对5种不同来源卤虫卵脂肪酸组成及其孵化率进行比较, 初步探讨两者间关系。通过配制人工海水进行卤虫卵孵化率实验,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卤虫卵平均脂质含量为20.17%, 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各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 (P<0.05) 。不同来源卤虫卵孵化率存在差异 (P<0.05) , B组孵化率为89.25%, 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 , D组孵化率为75.99%, 显著低于其他组 (P<0.05) 。卤虫卵脂肪酸含量与孵化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P>0.05) 。结果提示, 卤虫卵脂肪酸含量及孵化率受其来源或产地的影响。

关键词:卤虫卵,脂肪酸,孵化率

参考文献

[1]李勃生, 单宝田.卤虫增养殖及其开发利用[J].海洋科学, 2002, 26 (10) :24-27.

[2]Lavens P, Sorgeloos P.Manual on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live food for aquaculture[M].Rome:FAO, 1996.

[3]林秀春.卤虫在水产养殖上的利用及开发前景[J].水产科技情报, 2000, 29 (3) :121-227.

[4]曾庆华, 周洪琪, 黄旭雄, 等.我国六个产地卤虫初孵无节幼体的营养价值[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1, 10 (3) :213-217.

[5]隋丽英, 王娇.不同品系卤虫卵的生物学测定值和营养组成分析[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4, 1:46-50.

[6]Folch J, Lees M, Sloane Stanley G H.A simple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otal lipids from animal tissues[J].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57, 226 (1) :497-509.

[7]Léger P, Bengtson D A, Simpson K L, et al.The use and nutritional value of Artemia as a food source[J].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 1986, 24:521-623.

[8]Navarro J C, Amat F, Sargent J R.Fact acid composition of coastal and inland Artemia sp.populations from Spain[J].Aquac, 1992, 102:219-230.

[9]翟银成, 徐军, 徐红.加工工艺对卤虫卵孵化特性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 (创新版) , 2009 (12) :33-35.

[10]吕光俊, 盐度对卤虫孵化和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01) :109-110.

脂肪酸组成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分组

罗氏沼虾购自高邮联盛罗氏沼虾育苗场,増氧运输至试验温室,暂养数周。试验前挑选体质健壮、反应敏捷、规格整齐、平均体质量(2.22±0.04)g,平均体长(4.67±0.02)cm的个体5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100尾试验虾,每组设4个重复,饲养于1.0 m3网箱中。

1.2 试验饲料

试验设计5种不同脂肪源组合的饲料,分别为Ⅰ.鱼油0.5%+豆油2.5%。Ⅱ.鱼油0.5%+菜籽油2.5%。Ⅲ.鱼油0.5%+花生油2.5%。Ⅳ.鱼油0.5%+亚麻油2.5%。Ⅴ.豆油1.5%+亚麻油1.5%。用绞肉机制成粒径约为2.0 mm颗粒料,55℃干燥,-20℃冻存备用。试验所用的5种油脂脂肪酸组成见表1。饲料配方和主要营养指标见表2。

1.3 饲养管理

试验在扬州大学水产温室进行,试验前在养殖池中放入长、宽、高均为1.0 m的聚乙烯网箱4个,共计20个。网箱中放置网片作为隐蔽物。试验采用微循环换水,定时増氧,温度控制24~30℃,pH值7.6~7.8。每天8:00、17:00和22:00投饵3次,日投饵量为虾体质量的6%~8%。

1.4 样品采集

试验60 d后,从每个网箱随机取5尾虾,迅速放入冰箱冷冻,以备全虾脂肪酸测定。

1.5 脂肪酸测定

取全虾样5.0 g迅速剪碎,Folch液(氯仿∶甲醇=2∶1)高速匀浆结合超声波处理提取脂质,氮吹仪(PGC-12D)在50℃条件下充氮气挥干溶剂。脂肪酸的甲酯化及气相色谱分析参照孙龙生等[4]文献。以脂肪标准品气相色谱图为参照,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

1.6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用EXCEL记录数据,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One-Way ANOVA法,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检测数据以平均值加减标准差(Means±Std)表示。

2 结果

2.1 饱和脂肪酸(SFA)含量

全虾饱和脂肪酸(SF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8%~31%,其中以C16为主占18%~21%,C18次之为6.6%~10.8%,C14较少为1.9%~2.6%。各试验组SFA含量,IV组最高(32.13±1.04)%,II组最低(27.38±1.07)%。各试验组间SFA含量比较,II组与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IV组与V组无显著差异(P>0.05)。

C14:0含量,II组最高(2.59±0.25)%,V组最低(1.89±0.16)%。试验组间比较,II组显著高于Ⅳ组和V组(P<0.05),但Ⅰ、Ⅱ和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Ⅳ组与V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

C16:0含量,IV组最高(21.03±2.53)%,Ⅱ组最低(18.21±0.76)%。试验组间比较,IV组与Ⅱ、Ⅲ和Ⅴ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I组和IV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C18:0含量,Ⅴ组最高(10.81±0.60)%,Ⅱ组最低(6.58±0.14)%。试验组间比较,Ⅴ组与I、Ⅱ、Ⅲ、IV组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和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3)。

2.2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

全虾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约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3,其中以C18为主占(23.3~28.8)%,C16与C20所占的比例均较少。各试验组MUFA含量,以III组最高(32.58±0.94)%,I组最低(27.22±1.49)%。各试验组间MUFA含量比较,III组与I、IV和Ⅴ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Ⅱ组与III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C16:1n7含量,I组最高(2.36±0.45)%,Ⅴ组最低(1.57±0.11)%。试验组间比较,I组与V组有显著差异(P<0.05),I、Ⅱ、III、IV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C18:1n9含量,II组含量最高(28.75±0.19)%,Ⅰ组含量最低(23.27±0.99)%。试验组间比较,II组与I、IV、Ⅴ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II组与II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和IV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C20:1n9含量,V组最高(1.70±0.06)%,Ⅱ组最低(1.07±0.15)%。试验组间比较,V组与II、IV组差异显著(P<0.05)(表3)。

2.3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

全虾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约占总脂肪酸的40%,其中C18:2n6所占比例最多,为(19.2~26.6)%。

各试验组n-6 PUFA含量,以I组最高(28.62±0.73)%,IV组最低(22.12±1.78)%。各试验组间n-6 PUFA含量比较,I组与Ⅱ、III、IV、V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IV组与其他4组差异显著(P<0.05)。由于脂肪源的不同,全虾C18:2n6含量各组差异较大,I组最高(26.63±0.83)%,与其他4组差异显著(P<0.05);IV组含量最低(19.22±0.81)%,与他4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C20:4n6含量,IV组最高(3.86±2.08)%,III组最低(1.30±0.50)%。试验组间比较,IV组和其他4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注:同行不同字母标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相同字母标注差异不显著(P>0.05)。

各试验组n-3 PUFA含量,IV组最高(17.17±0.65)%,I组最低(14.47±1.08)%。各试验组间n-3PUFA含量比较,IV组与I、III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I组和II、IV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全虾C18:3n3含量,IV组最高(6.74±0.63)%,III组最低(3.01±0.13)%。试验组间比较,IV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I组和III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全虾C20:5n3(EPA)含量以III组最高(6.88±0.91)%,V组最低(5.37±0.92)%。试验组间比较,III组与IV、V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I、II和III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虾C22:6n3(DHA)含量,II组最高(5.91±1.21)%,V组最低(4.77±0.36)%。各试验组间比较,II组显著高于IV、V组(P<0.05),I、II、Ⅲ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组全虾(EPA+DHA)总量均超过10%,III组含量最高(12.47±1.14)%,V组含量最低(10.13±0.86)%,III组与IV、V组间差异显著(P<0.05)。

各组虾PUFA中n-3/n-6范围在0.51~0.78,IV组最大(0.78±0.06),I组最小(0.51±0.03)。组间比较表明,IV组n-3/n-6值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表3)。

3 讨论

脂类在鱼虾体内除氧化供能外,吸收的脂肪酸特别是必需脂肪酸作为细胞生物膜脂质成分,影响鱼虾生长、成活与体组织脂肪酸组成[5]。研究表明,养殖环境不同、饲料中脂肪酸组成不同均会影响鱼虾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季文娟[6]通过比较中国明对虾野生虾与养殖虾脂肪酸组成后发现,虾体脂肪酸组成受饵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Kumaraguru等[7]通过比较饲料中不同植物油对斑节对虾体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后认为,饲料脂肪酸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虾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刘穗华等[8]研究显示,当饲料中C18:3n3/C18:2n6比值为0.3~0.56时,可一定程度地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性能及全虾粗脂肪含量,能够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幼虾肝胰腺和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本试验中,各组饲料脂肪源组合不同,其脂肪酸组成必然存在差异,豆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亚麻籽油含亚麻酸最高,而花生油与菜籽油则含较高的油酸,摄食这些油脂饲料的罗氏沼虾,其虾体该脂肪酸含量亦较高,进一步证实饲料脂肪酸组成显著影响虾体脂肪酸组成。

通常n-6 PUFA特别是亚油酸来源较广,但n-3 PUFA除亚麻籽油中含有较高的亚麻酸外,其他n-3高不饱和脂肪酸(EPA、DHA)来源有限,主要存在于海洋生物。不同种类脂肪酸对鱼虾的生物学效应存在差异,通常亚麻酸的活性高于亚油酸[9]。周萌等[10]研究表明,饲料不同n-3/n-6脂肪酸比值不仅影响军曹鱼体组织脂肪酸组成,而且对营养性脂肪酸的形成具有调控作用。由于饲料脂肪源不同,脂肪酸中n-3/n-6PUFA比值各异,这种变化也会体现在鱼虾体组织脂肪酸组成上,表明鱼虾等水产动物将18C脂肪酸转化为长链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有限。试验中,各组罗氏沼虾全虾脂肪酸中EPA与DHA含量较高,即使未添加鱼油,其含量也达到10%,这既与饲料中使用的鱼粉含有一定量的鱼油有关,也说明虾沉积高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较强。同时提示,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营养调控生产符合人类健康的水产品。

参考文献

[1]杨凤.动物营养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6-88

[2]李丹华,朱圣陶.气相色谱法测定常见植物油中脂肪酸[J].粮食与油脂,2006,8:46-48

[3]王军霞,翟宗兆,王维娜,等.罗氏沼虾营养需求的研究进展[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4,19(4):287

[4]孙龙生,王恒,魏凯,等.日粮不同脂肪水平对罗氏沼虾生长及体组织组成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2,33(16):28-32

[5]王恒.不同脂肪源及胆汁酸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15

[6]季文娟.野生及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的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及比较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6,3(1):16-20

[7]Kumaraguru vasagam K.P.,Ramesh S.and Balasubramani-an T.Dietary value of different vegetable oil in black tiger shrimp Penaeus monodon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soy lecithin supplementation:Effect on growth,nutrient digestibility and body composition[J].Aquaculture,2005,250(1-2):317-327

[8]刘穗华,曹俊明,黄燕华,等.饲料中不同亚麻酸/亚油酸比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与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0,22(5):1413-1421

[9]王树森,朱会杰,王剑英.中国对虾对亚油酸、亚麻酸的营养需要量[J].水产学报,1993,17(1):1-6

脂肪酸组成 篇6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锁阳

1.2 试剂

石油醚 (60~90 ℃) 、三氟化硼、甲醇、正己烷、氯化钠等均为分析纯; 甲酯化的标准胡麻油 (色谱纯) 。

1.3 仪器

GC - 9A 日本岛津气相色谱仪; FID 检测器; C - R2A (X) 积分仪; 减压蒸馏装置;常规玻璃仪器。

1.4 锁阳脂肪酸的超临界CO2萃取

1.4.1 萃取条件

分离柱压力20MPa, 温度35℃;萃取装置内CO2流量控制在15L/h, 每次进样量为100g。

1.4.2 超临界CO2萃取过程

准确称取锁阳阴干的果实、叶粉末 (过20~30目筛) 各100g, 装入萃取罐中, 在萃取温度为35℃、萃取压力为20Mpa条件下, 加调节CO2流量为15L/h, 萃取2h时后, 收集萃取物。60 ℃以下减压蒸馏, 回收石油醚, 得油脂浸膏。

1.5 脂肪酸的甲酯化

取锁阳油脂浸膏各50mg, 放入具塞试管中, 加入15%的三氟化硼甲醇溶液2 mL , 在80 ℃水浴上回流反应5 min。加热结束冷却后把反应混合物转移到分液漏斗中, 加入NaCl 饱和溶液3mL, 再加正己烷3mL, 摇匀, 使脂肪酸甲酯转溶于正己烷层. 静止片刻, 待溶液分成2层后, 取上清液, 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然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1.6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

FFAP 交联石英毛细管色谱柱20 m ×0.53mm2; FID 检测器; 气化室温度280 ℃;柱温: 从180℃开始, 以2℃/ min升温到230 ℃;载气为高纯N2 , 流速40 mL/ min ;助燃气H2, 流速50 mL/min ;进样量1μL。

1.7 定性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取甲酯化的标准胡麻油1μL 注入色谱仪, 得到甲酯化标准胡麻油色谱峰保留时间, 在同样色谱条件下, 对锁阳油脂甲酯化溶液进行色谱分析, 并将所得色谱图与标准胡麻油色谱图进行比较, 根据各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对照定性。

定量方法: 使用时间程序删除溶剂峰以后, 对余下的色谱峰按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

2 实验结果

2.1 气相色谱图

3 分析与讨论

用GC-MS 法在锁阳中检出鉴定了12 种脂肪酸, 在脂肪酸性质评价中,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与饱和脂肪酸 (SFA) 相对含量比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近代医学实践证明[6]:当PUFA/ SFA 大于2 时, 植物油脂才具有降血脂的功能, 且PUFA/ SFA 值越大, 油脂降血脂的作用就越明显。锁阳中PUFA/ SFA=1.6235, 由此可知, 沙蒿的油脂具有降血脂的功能不明显。

脂肪酸是人类的重要营养源, 可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大量能量, 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正常生命活动所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6,7,8,9], 它们不仅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而且对人类很多疾病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锁阳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 (39.58%) , 亚油酸是多不饱和酸, 可通过食物摄取, 也可于人体内合成, 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很多研究认为, 亚油酸对人体的营养保健作用在于其能与血液中的胆固醇结合生成熔点低的酯, 易于乳化、输送和代谢, 不易在动脉管壁上积聚沉淀物, 从而可预防动脉硬化、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10]。 同时, 亚油酸对调节人体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有重要作用, 还可防止机体代谢紊乱产生的皮肤病变和生殖机能病变[11]。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是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亚油酸与脂类代谢和胆固醇代谢密切相关, 并具有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癌细胞生长和促进大脑发育等作用。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 其具有生酮和促进肝脏脂质 (甘油三酯, 磷脂和胆固醇) 分泌作用[9]。且亚油酸具有预防动脉硬化、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脂症的作用, 是维护细胞柔性、强性和活动的重要物质。亚油酸缺乏, 会导致皮肤起鳞片, 组织再生能力减退等症状, 并增大疾病的感染性。可以考虑将锁阳作为亚油酸的油料作物。

油酸替代膳食中饱和脂肪酸, 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LDL) 胆固醇作用。 油酸具有比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更高的氧化稳定性, 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保护心血管系统, 具有更优的生理活性, 被认为是一类有利于健康的脂肪酸.锁阳中油酸的含量为23.03%。

亚麻酸也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主要保健功效体现于:维系大脑和神经功能所必需物质;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压;抗血栓;预防癌变, 抑制肿瘤细胞转移;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长期食用能延长生命期, 锁阳中亚麻酸含量3.18%, 这可能与锁阳的生长环境有关。

由表可知, 锁阳中含有4种饱和脂肪酸, 不含硬脂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等饱和脂肪酸均可作为工业上生产润滑剂、软化剂、防水剂、脱模剂、擦亮剂的工业原料[12]。高纯度棕榈酸在医药工业上可用作制药赋形剂、乳化剂等, 可合成无味合霉素、无味氯霉素等。 山嵛酸在医药上可用作杀真菌剂。

锁阳中的一些脂肪酸为人体必需脂肪酸, 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和较高的保健作用, 还有一些脂肪酸可作为优良的工业原料。对锁阳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研究, 可为今后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二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1025.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下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2395.

[3]马毓泉.内蒙古植物志: (第三卷) [M]. (第2版)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 583-585.

[4]徐鸿华.中草药彩图手册[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7) :159-160.

[5]王若菲.锁阳-极具开发潜力的天然保健品[M].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58-89.

[6]宋宏新, 杨大庆.沙蒿籽的油脂、胶质及综合利用研究[J].食品科技, 2002, 基 (7) :72-74.

[7]宿艳萍, 曹志强, 于锡刚, 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效及来源[J].人参研究, 2001, 13 (4) :7-9.

[8]刘倩, 李占杰, 谢曼丹, 等.芥末种子中脂肪酸的GC-MS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 2001, 20 (3) :49-50.

[9]熊正英, 张崇旭, 郑毅.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运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 :67-70.

[10]王钦文.特种植物油脂开发利用的探讨[J].中国油脂, 1997, 22 (3) :33.

[11]莫航佳.麦胚的生产利用[J].西部粮油科技, 1998, 23 (4) :17.

脂肪酸组成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山茶油:天柱县民族特色商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氢氧化钠、苯(分析纯);甲醇、正己烷(色谱纯)购置于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仪器 KDM-1 000 恒温电热套;GC-2014带 FID检测器(日本岛津气相色谱仪);色谱柱 LDFFAP 30 m×0.53 mm×0.53 μm (贵州莱德色谱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样品的处理 用玻璃棒分别取一滴山茶油于5 ml试管中, 加入苯0.5 ml、石油醚 0.5 ml 2 %氢氧化钠甲醇溶液后摇匀,45℃酯化 ,30 min 后加水至 5 ml, 取上层清液 2.0 μl进样测定。

1.3.2 色谱条件 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 FID温度270℃;柱温 180℃(5 min)- 5℃ /min -240℃(5 min);分流比20∶1;H2 45 ml/min ;空气400 ml/min; N21.5 ml/min;尾吹气体:30 ml/min。2 结果与讨论

山茶油中脂肪酸相对含量以峰面积归一计算,检测图谱见图1。

实验结果主要分析了样品A、B、C不同工艺生产的山茶油和样品C、D、E同一工艺不同批次生产的山茶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和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样品A、B、C 3种工艺生产的山茶油脂肪酸的组成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油酸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但并不降低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7,8]。营养界把油酸称为安全脂肪酸,油酸含量多少,是评定食用油品质的重要标志。不同的生产工艺生产的山茶油脂肪酸相对含量有差异,但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之和均大于85%,但样品C工艺在保证山茶油脂肪酸品质质量下,产油率最高,所以选择样品C工艺作为生产山茶油的优选工艺。在选定的最优工艺条件下不同批次生产的山茶油,脂肪酸含量比较稳定,保证了山茶油的质量。

不同生产工艺生产的山茶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其中油酸和亚油酸是人体必须脂肪酸,两者的含量之和均大于85%,但脂肪酸相对含量有差异,样品C生产工艺的产油率最高。在选定的最佳样品C工艺,不同生产的山茶油中脂肪酸的含量基本相同,能够保证山茶油的质量。所以气相色谱能够快速测定山茶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同时为市场上植物油掺假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工艺提取山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选择最佳的提取工艺。方法 山茶油中脂肪酸经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分离、测定。结果 不同工艺提取的山茶油脂肪酸组成没有变化,脂肪酸相对含量却有差异,人体必需的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之和均大于85%;同一工艺不同批次提取的山茶油脂肪酸含量比较稳定。结论该方法能够简便、快速测定山茶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保证山茶油的生产品质。

关键词:山茶油,脂肪酸,气相色谱

参考文献

(1)袁德义,彭邵锋,邹锋,等.油茶种子脂肪酸与游离氨基酸的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1):77-79.

(2)廖书娟,吉当玲,童华荣.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其营养保健功能(J).粮食与油脂,2005,(6):7-10.

(3)王湘南,陈永忠,伍利奇,等.油茶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3):11-17.

(4)严晓丽,徐昕.气相色谱法鉴别掺假山茶油定性及定量研究(J).食品工程,2011,(2):47-49.

(5)滕明德,张明时,林野.温度对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0):47-48.

(6)唐芳,李小元,吴卫国,等.山茶油脂肪酸甲酯化条件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0,(8):37-39.

(7)沈建福,姜天甲.山茶油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13(6):6-8.

脂肪酸组成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动物来源

放牧苏尼特羊,来源于苏尼特左旗种羊场,分3个年龄段,即当年、1. 5 岁和成年羯羊各6 只; 育肥苏尼特羊则来自该种羊场的育肥群,共6 只育肥羔羊。

1. 2 饲养管理方式和屠宰时间

放牧组为全天候放牧,育肥羔羊则舍饲。屠宰时间为2012 年8 月30 日,即秋季。

1. 3 试验设计

1. 3. 1 屠宰方法宰前禁食24 h,放血,剥皮,开膛,均按常规方法进行。

1. 3. 2 板油样品的采集从板油中央取板油样品,于- 25 ℃保存。

1. 3. 3 草料样品的采集和育肥组饲粮组成1 ) 牧草样品的采集。样方为1. 0 m × 2. 0 m,重复12 次,齐地刈割。样品混匀,晾干,粉碎,制成风干样。采集时间为2012 年8 月29 日。

2) 青贮和谷草样品的采集。从青贮料和谷草中分别取上、中、下三层混匀,晾干,粉碎,制成风干样。

3) 精补料组成及其样品的采集。精补料组成:玉米65% 、麦麸15% 、豆粕12% 、菜籽粕5% 、石粉1% 、Ca HPO40. 5% 、Na Cl 0. 5% 、预混料1% 。直接采集样品。

4) 育肥组饲粮组成。育肥饲粮组成( 以干物质计) : 精补料35% 、玉米青贮45% 、谷草20% 。

1. 4 样品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采用甲醇—氯仿浸提法抽提脂肪,用三酰甘油与0. 4 mol / L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的在70 ℃ 水浴进行甲酯化[8],并上机检测,每个样品重复3 次。气相色谱条件: 用Vrian 450GC型气相色谱仪。色谱柱为SPTM - 2560,程序升温,起始温度120 ℃ 。气化室温度为260 ℃,分流条件为1 ︰ 10。检测器为FID,范围为12,温度为260 ℃,S /N为1 ︰ 3。载气为N2,进气量为1 m L/min,自动分流进样,进样量为1 μL。

1. 5 数据的统计分析

分析年龄和育肥对苏尼特羊板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时,每组6 只羊( 重复) ,共4 组,气相色谱分析时,每个样品又设3 个重复,因此n = 18。

试验数据用SAS ( SAS for windows,Release9. 1. 3) 中的单因子方差分析,均值的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饲粮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分析

饲粮脂肪酸组成见表1。其中放牧组饲粮是指草场混合牧草,其脂肪酸组成为实测值; 而育肥组则分别测定原料脂肪酸组成,并按其配比计算出饲粮脂肪酸组成。

由表1 可知,2 组羊群饲粮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PUFA组成上,其中育肥组饲粮n - 6 PUFA组成明显高于放牧组; 相反,n - 3 PUFA组成则明显低于放牧组。因此,放牧组饲粮n - 6 PUFA /n - 3PUFA值( 即n - 6 / n - 3) 明显低于育肥组饲粮。说明放牧组饲粮具有n - 3 PUFA营养特性; 相反,育肥组饲粮则具有n - 6 PUFA营养特性。

%

注: S/U表示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

2. 2 年龄和育肥对苏尼特羊板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见表2)

2. 2. 1 关于年龄与板油脂肪酸组成的关系首先,从苏尼特羊板油中共检测出34 种脂肪酸组成,其中组成最高的饱和脂肪酸( SFA) 为硬脂酸( C18 ︰ 0) ,而单不饱和脂肪酸( SUFA) 是顺- 9 油酸( C18 ︰1c9) ,也是所有脂肪酸中组成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组成最高的是顺- 6 亚油酸( C18 ︰ 2c6) 。总之与其他体脂脂肪酸组成相比,板油C18 ︰ 0 组成高,而C16 ︰ 0 组成低。

其次,年龄对苏尼特羊板油SFA组成的影响。1) 短链饱和脂肪酸( SCFA,≤12C饱和脂肪酸) 组成。除丁酸( C4 ︰ 0) 组成随年龄的增长而显示明显的上升趋势( P < 0. 01) 外,其余的SCFA组成均未显示年龄差异( P > 0. 05) 。然而累积SCFA组成的年龄差异很大,其中当年羊极显著低于成年羊( P < 0. 01) ,当年羊与1. 5 岁羊、1. 5 岁羊与成年羊之间则差异不显著( P > 0. 05) 。2) 中链饱和脂肪酸( MCFA,13 ~16C饱和脂肪酸) 组成。多数MCFA组成显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因此,年龄间累积MCFA组成的差异很大,其中1. 5 岁羊显著高于当年羊和成年羊( P < 0. 05) ,而当年羊与成年羊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P > 0. 05) 。3) 长链饱和脂肪酸( LCFA,≥17C饱和脂肪酸) 。随着苏尼特羊年龄的增长,累积LCFA组成显示出直线增加的趋势( P < 0. 05) 。

综上所述,苏尼特羊板油SFA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示明显增加的趋势( P < 0. 05) 。

第三,年龄对苏尼特羊板油USFA组成的影响。1) SUFA组成。随着苏尼特羊年龄的增长,板油累积SUFA组成明显下降,其中当年羊极显著高于1. 5 岁羊和成年羊( P < 0. 01) ,而1. 5 岁羊与成年羊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 P > 0. 05) 。2) n - 6PUFA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苏尼特羊板油中除了C20 ︰ 4n6 组成外,其余4 种n - 6PUFA组成均在下降; 然而累积n -6PUFA组成虽随着年龄而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 P > 0. 05) 。3) 板油n - 3PUFA组成。随着年龄的增加,板油4 种n - 3PUFA组成均在下降,但均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因此,累积n - 3PUFA组成也在下降,而且差异也不显著( P > 0. 05) 。

注: 同行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SCFA为短链饱和脂肪酸,MCFA为中链饱和脂肪酸,LCFA为长链饱和脂肪酸,SFA为饱和脂肪酸,USFA为不饱和脂肪酸,SUFA为多不饱和脂肪酸,S /U表示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

综上所述,苏尼特羊板油中USFA组成的差异与SFA组成的差异不同,即随着年龄的增加,板油USFA组成下降,但其中1. 5 岁羊与成年羊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2 还可知: 1) 随着年龄的增加,苏尼特羊板油n - 6 /n - 3 明显提高( P < 0. 05) ,但其值均低于10。说明苏尼特羊板油具有n - 3PUFA营养特性,其中1. 5 岁羊更加明显。2) 板油S /U也在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P < 0. 01) ,但其中1. 5 岁羊与成年羊之间没显示年龄差异( P > 0. 05) ,而且苏尼特羊板油S /U均高于1,说明苏尼特羊板油脂肪酸的饱和化程度较高。3)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尼特羊板油奇数C脂肪酸组成虽在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P > 0. 05) 。4) 板油≤16C脂肪酸组成随着年龄的增加明显在提高,但成年羊与1. 5 岁羊之间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2. 2 关于育肥与板油脂肪酸组成的关系首先,经过对羔羊育肥,苏尼特羊板油中的SFA组成明显提高( P < 0. 05) ,其中SCFA中增幅最高的是C4 ︰ 0组成( P < 0. 01) ,MCFA中增幅最高的是C14: 0 组成( P < 0. 05) ,而LCFA组成则差异不大。

其次,与SFA组成不同,羔羊育肥使苏尼特羊板油SUFA组成降低( P < 0. 01) ,其中以C18 ︰ 1 组成的降低为主。然而,育肥使苏尼特羊羔羊板油中n -6PUFA组成上升( P < 0. 01) ,升幅达72. 36% ; 相反,使n - 3PUFA组成则降低,但降幅不明显( P >0. 05) 。

正因为脂肪酸组成的上述育肥变化,使板油n -6 / n - 3( P < 0. 05) 和S / U( P < 0. 05) 明显增加。育肥组羔羊板油n - 6 / n - 3 为4. 226,上升幅度达77. 39% ,说明育肥对苏尼特羊板油n - 3PUFA营养的影响较大; 而S /U为1. 324,说明育肥对板油饱和化的影响也很明显。

第三,由表2 还可知,育肥对板油奇数C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不明显( P > 0. 05) ; 相反,对≤16C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则很明显,使其增幅达19. 59% ( P <0. 05) 。

3 讨论

3. 1 年龄对苏尼特羊板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首先,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苏尼特羊板油SFA组成明显增加,与此相反,USFA组成则在减少。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1) 与反刍家畜瘤胃脂肪代谢有关。瘤胃中微生物能够将饲粮大部分不饱和脂肪酸加氢而成为饱和脂肪酸,这种趋势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加剧[9]。在本试验中,同样的放牧条件下,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板油C18 ︰ 1c9 和PUFA组成逐渐减少的结果也充分说明,饲粮USFA在瘤胃中被氢化的强度随着其年龄和体重的增长而在提高。2) 另据研究,肉羊体脂中C18 ︰ 1c9 以及PUFA组成与胴体脂肪含量呈负相关[10]。而本试验屠宰测定结果( 另文报道) 显示,随着苏尼特羊年龄和体重的增加其胴体脂肪含量显著提高,而瘦肉率则显著下降。说明苏尼特肉羊胴体瘦肉率与体脂USFA组成之间呈正相关,而与SFA组成之间则呈负相关。其结果符合以往的研究结论[10]。

其次,从苏尼特羊板油奇数C脂肪酸组成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在提高。据报道,瘤胃中总脂肪酸的消化系数为负数,说明瘤胃微生物能合成脂肪酸,而且以C15 和C17 为中心的奇数C脂肪酸为主[11]。据此可判定,成年羊瘤胃微生物不仅对饲粮USFA的摄入和生物氢化作用强于生长期羊; 同时其微生物自身合成的脂肪酸水平也比生长期羊多; 并增加流向后肠的奇数C脂肪酸水平,最终导致成年羊板油奇数C脂肪酸组成的增多。

第三,由苏尼特羊板油脂肪酸组成的进一步分析可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板油≤16C脂肪酸组成明显提高。众所周知,反刍动物体内14C及14C以下脂肪酸和近一半的16C酸是在脂肪组织中利用乙酸和 β - 羟丁酸从头合成并掺到体脂中[12]。说明当年羊的脂肪酸合成强度明显低于1. 5 岁羊和成年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放牧组苏尼特羊饲粮n- 6 / n - 3 为2. 205,即放牧组饲粮具有很强的n -3PUFA营养特性。当年羊瘤胃微生物对饲粮n -3PUFA的氢化强度明显低于1. 5 岁羊和成年羊[9],从而使体脂n - 3PUFA组成提高。而n - 3PUFA可抑制机体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13],最终使当年羊板油中≤16C脂肪酸组成降低。2 ) 由本试验屠宰测试结果( 另文报道) 看,苏尼特羊早期( 生长期) 生长发育速度( 相对生长强度) 显著高于成年羊。1 岁时羔羊的生长势已得到充分发挥,而到了1 岁以后能量将被更多地用于脂肪组织脂肪酸的合成而增加板油≤16C脂肪酸组成。

3. 2 育肥对苏尼特羊板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首先,育肥使苏尼特羊板油SFA组成提高,相反使USFA组成降低。原因有以下两点: 1) 放牧与育肥饲粮精粗比的差异。一般瘤胃纤毛虫的数量随着饲粮精料比例的上升而增多,而瘤胃纤毛虫比细菌更多地对饲粮脂肪进行脂解、摄入和氢化[9]。就是说瘤胃微生物对饲粮USFA的氢化强度随着精料比例的上升而增加。本试验中,育肥组饲粮精粗比为35 ︰65,而放牧组饲粮没有精饲料; 因此,育肥组苏尼特羊瘤胃微生物对饲粮USFA的氢化强度远大于放牧组。2) 本试验中育肥组饲粮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放牧组饲粮。瘤胃微生物对饲粮USFA的摄入及其生物氢化率随着饲粮脂肪比例的上升而增多[9]。

其次,放牧组板油奇数C脂肪酸组成高于育肥组。育肥组饲粮脂肪易被瘤胃微生物吸收并脂解和氢化,从而使微生物自身合成脂肪酸的反应被不同程度地被抑制,并降低流向后肠的奇数C脂肪酸水平,最终使板油奇数C脂肪酸组成减少。

第三,放牧组板油≤16C脂肪酸组成明显低于育肥组。说明放牧组苏尼特羊体组织脂肪酸合成的强度明显低于育肥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放牧组饲粮n - 6 /n - 3 为2. 205,而育肥组饲粮的为8. 779。这说明放牧组饲粮具有很强的n - 3PUFA营养特性; 相比之下,育肥组饲粮则具有n - 6PUFA营养特性。再加之2 组羊瘤胃微生物对饲粮PUFA氢化强度的差异,放牧组对饲粮n - 3PUFA的吸收率明显高于育肥组,从而使体脂n - 3PUFA组成显著提高,而抑制机体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13],最终使放牧组板油中≤16C脂肪酸组成降低。2) 因饲粮能量浓度的差异,育肥组苏尼特羊体组织合成脂肪酸的原料比放牧组更充足,能量将被更多地用于脂肪组织脂肪酸的合成,最终使≤16C脂肪酸组成提高。

3. 3 苏尼特羊年龄对苏尼特羊板油脂肪酸营养价值的影响

首先,随着着苏尼特羊年龄的增长,板油MCFA组成明显提高。据研究,MCFA可显著提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组成,进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硬化的潜在危险。而SCFA和LCFA却没有此类生理作用[14]。据此认为苏尼特羊板油SFA的营养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在下降。

其次,另据报道,体脂中C14 ︰ 1 和C16 ︰ 1 以及C18 ︰ 2c6 等n - 6PUFA有提高载脂蛋白B( APO - B) 和LDLc组成的生理作用[14]; 与此相反,C18 ︰ 1c9 以及C18 ︰ 3n3、C20 ︰ 5n3 和C22 ︰6n3 等n - 3PUFA则有降低LDLc组成的作用及提高对机体健康有利的载脂蛋白A( APO - A)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的生理作用[15]。据此结合板油n - 6PUF和n - 3PUFA组成的差异,可得出苏尼特羊当年羊板油PUFA的营养价值好于成年羊和1. 5 岁羊。同时,由于n - 6PUFA和n - 3PUFA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是在同一酶系上进行竞争[16]; 因此,评价机体代谢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时,n - 6 /n - 3 比其各自的相对含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16]。为此,WHO建议膳食中适宜的n - 6 /n - 3 应低于10[17]。在本试验中,苏尼特羊板油n - 6 /n - 3 为当年羊( 2. 384) <1. 5 岁羊( 2. 894) 。因此,苏尼特羊板油具有很强的n - 3PUFA营养特性,其中当年羊更加突出。另外,人类营养学认为,食品中C20 ︰ 4n6 和C20 ︰ 5n3 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时比n - 6 /n - 3 还要重要,血液中抗凝血因子的合成主要依靠凝血花生四烯酸( C20 ︰ 4n6) 以及抗凝血二十碳五烯酸( C20 ︰ 5n3)的平衡来实现[16]。由本试验结果来看,苏尼特羊板油中抗凝血性脂肪酸水平很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向; 与此相反,花生四烯酸组成则呈上升的趋势。食用当年羊板油就意味着提高体内抗凝血性脂肪酸水平,而降低了凝血性脂肪酸的水平。

最后,脂肪组织风味与C18 ︰ 1c9 和C18 ︰ 3 的组成有着密切关系[18]。从脂肪酸对其风味的贡献看,当年羊的板油优于1. 5 岁羊和成年羊。另外,C18 ︰ 0 以及C4 ︰ 0 和c6 ︰ 0 等短链脂肪酸是引起脂肪膻味的因素之一[19],而板油中上述几种脂肪酸组成有随着年龄而上升的趋向。

3. 4 育肥对苏尼特羊板油脂肪酸营养价值的影响

育肥使苏尼特羊板油MCFA组成明显上升,从而相对降低SFA的营养价值; 同时,育肥使板油n -3PUFA组成下降,同时使n - 6 / n - 3 提高,影响PUFA的营养价值。然而,在本试验中n - 6 / n - 3 还是低于10。另外,育肥使板油C18 ︰ 1c9 和n - 3 PUFA的组成降低,影响风味; 同时使C18 ︰ 0 以及C4 ︰ 0等短链脂肪酸组成上升,增加其膻味。

4 结论

放牧组饲粮具有n - 3PUFA营养特性,而育肥组饲粮则具有n - 6PUFA营养特性; 与其他体脂脂肪酸组成相比,苏尼特羊板油C18 ︰ 0 组成高,而C16 ︰0 组成低,而且具有n - 3PUFA营养特性,但其年龄增长和育肥使其n - 3PUFA营养特性明显降低。

摘要:为了研究年龄和育肥对苏尼特羊板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从苏尼特左旗种羊场放牧群中选取当年、1.5岁和成年羯羊各6只,育肥群中选取6只肥羔进行屠宰试验,从板油中央取板油样品,同时采集草场混合牧草和育肥饲粮样品,分别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放牧饲粮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组成中n-6PUFA/n-3PUFA(即n-6/n-3)为2.205,低于育肥饲粮(8.779)。2)随着年龄的增长苏尼特羊板油中链饱和脂肪酸(P<0.05)、C18︰0(P<0.05)以及C4︰0等短链脂肪酸组成(P<0.01)明显上升;相反,n-3PUFA(P>0.05)以及C18︰1c9和C18︰3n6组成则下降;同时n-6/n-3(P<0.05)和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S/U,P<0.01)上升。3)育肥使苏尼特羊板油中链饱和脂肪酸(MCFA,P<0.05)及C4︰0等短链脂肪酸组成(P<0.01)明显上升,相反C18︰1c9(P<0.01)和n-3PUFA组成(P>0.05)下降,同时使n-6/n-3提高(P<0.05)。说明放牧组饲粮具有n-3PUFA营养特性,而育肥组饲粮则具有n-6PUFA营养特性;与其他体脂脂肪酸组成相比,苏尼特羊板油C18︰0组成高,而C16︰0组成低,同时具有n-3PUFA营养特性,但年龄增长和育肥使n-3PUFA营养特性明显降低。

上一篇:人格类型下一篇:后现代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