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合力的形成

2024-06-16

教育合力的形成(共8篇)

教育合力的形成 篇1

教育合力的形成

教育合力的形成

――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家庭、学校之间的合作

山东省张店区房镇中学侯连宾高燕

国民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调整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之间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家庭、学校之间的合作。

一、不愿看到的现象

当前有所谓的“1+1+1=0”的现象,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形成的合力为0。这说明学校、社会、家庭任意二者或三者之间的结合上出现了问题。学生没有在“减负”后自由活动时间增多的条件下去积极、自主的参与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和读书活动;相反,他们受消极思想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教育效果。这是令人痛心,又不愿看到的,但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努力找出症结所在。

二、当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现状

国家提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因此学校在倡导学生“减负增效”方面已有了成效,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但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负担仍然没有真正“减”下来。。有的家长抱着“众人皆减我不减”的心态,一周有好几个晚上送孩子上“培训班”,还在双休日为孩子安排了家教,使孩子饱尝“他人皆乐我独苦”的滋味。家庭的这种“增负”,不但没有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还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作为社会方面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金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的行为的养成方面受到严重影响。对于社会教育方面来说,这依赖于国家法令、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作为学生、家庭、学校来说目前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加强各自之间的合作。这就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三、我们的对策和措施

(一)转变观念

应该相信我们的学生都想做好,并且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应该相信我们的学校、教师都在努力工作着,并将继续努力工作;应该相信我们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在时间、金钱方面做出了巨大投入和牺牲。只有本着这个原则,才能改变学生、家庭、学校之间相互指责的境地,我们的行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为了孩子的明天,才能形成合力。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在精讲点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布置一些开放性、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去选做。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去探讨、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厌学,才能做到因才施教,才能发挥学生潜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可以建立师、生沟通机制,进行平等的对话,就学习、生活的问题展开对话、讨论。比如,教师主动与学生交谈,设立学生接待日等。

2、增进学生、家长之间的信任

学生、家长之间应加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表现进行沟通。如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及自己的愿望向学生讲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打算告诉父母。这样既能消除隔阂,增加信任感,家长又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分析其学习情况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忠告。在这里应避免两种趋向:一种是家长对学生过溺爱,除了学习外,什么事也不让学生干;另一种是家长对学生要求过高、过严,

[1][2]

教育合力的形成 篇2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行业中,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最为难、杂、累, 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承担着的不只是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 同时也承担着额外的工作———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工作。

在众多的特殊儿童家长中, 大部分文化知识水平低。在我校进行的以300多名家长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 有58% 的家长小学没有毕业, 可想而知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是落后的。因此家校互动十分重要, 我校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工作, 做好特殊儿童的家长服务。长期以来家校互动合力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我校工作增添了许多特色。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互动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1. 家校互动———家长培训教育的可行性

在特殊教育中, 家长的文化知识与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矛盾, 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也能享有家庭教育的快乐, 这是摆在特殊学校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工作。为此, 我校开展了家校互动的形成性机制, 让特殊学生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以帮助特殊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健康发展。特殊孩子需要学校教育, 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 所以家长学习必然成为了突破口, 家长培训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

2. 家校互动———家长手语的培训

听障儿童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 学习文化知识必须通过特殊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在这种环境中, 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 我校开展家长手语的培训工作, 在我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下, 分期进行培训,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手语知识的普及工作, 给家长们带来了福音。

3. 家校互动———家长盲文的培训

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 与汉字完全没有联系, 对于初学的盲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掌握这种学习工具。家长通过盲文培训, 在家可以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等, 辅助孩子学习, 使孩子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我校举行家长盲文培训学习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推崇。

4. 家校互动———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特殊学校也十分显著。许多来自偏远山区的特殊孩子, 由于家庭经济较差、路途遥远等原因,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特教学校后, 一学期只在开学和期末放假来到学校接送孩子, 而这期间几乎没有和孩子接触。这样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本来特殊孩子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家长的忽视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展亲子教育工作。通过开放日听课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等, 有效地填补特殊孩子心理的缺失。

三、家校有效沟通协调, 调动各方教育力量, 形成教育合力

1. 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电话交谈、家访等多种方式, 了解学生假期在家的表现, 听取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交往时, 以礼相待, 互相尊重, 掌握教育分寸。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式方法, 引导他们摆正心态, 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 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 从而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平时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 多给孩子讲一些家长辛苦工作的例子, 教育孩子尊重家长, 并把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告诉家长, 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 用实际行动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

2. 与生活老师和各科任教师经常沟通, 全面掌握学生在校表现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 大部分孩子全天候 ( 包括周末) 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为全方位了解孩子、教育孩子, 老师经常引导家长主动向生活老师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动态, 注意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遇到棘手的问题时, 邀请他们 “会诊”, 召开家长会议, 邀请他们参加, 共商教育良方。当孩子和他们发生矛盾时, 我会想方设法尽量避免激化矛盾, 平时教育孩子多进行 “换位思考”, 让孩子懂礼貌, 尊重老师的成果, 树立老师的威信, 增进师生情谊。从而做到 “治病救人, 惩前毖后”。

3. 向心理老师 “求医问药”, 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针对青春期阶段的特殊孩子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问题, 老师会主动联系心理老师和家长, 共同商讨对策, 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干预, 引导他们在这一转型期客观看待自身及身边的一些人和事, 帮助孩子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提高孩子的心理素养,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态, 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利用 “微平台”, 为家校互动开辟新途径

微博、微信、翼校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 “微平台”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俨然成为了家校联系的一种新途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视度远不如普校, 常遇到老师想联系家长却联系不到, 或是想让家长到校讨论孩子问题遭各种推脱的情况, 家校联系受阻。这时, 老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将学校通知、孩子情况及时地传达给家长, 而家长也可就平时教育子女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 通过 “微平台” 向老师请教或求助, 老师可根据孩子家长反馈的内容, 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引导, 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误会。家长也可以通过 “微平台”来发表自己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对孩子在校教育中出现问题时, 需要家长配合的, 也可以通过 “微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 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相辅相成。

五、家校合力互动教育必须做好家长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我校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 总结出了特殊学校家长培训心得, 同时组织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师工作, 开发了 《家校教育读本———手语》 《家校教育读本———盲文》 《残疾学生法治教育读本》等家校教育培训教材, 为特殊学校中孩子的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 使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家长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成了让家长满意的现代特殊教育学校。

总之, 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教育, 与学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正如同车有两轮, 缺一不可。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校领导, 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内, 都应该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 积极努力、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摘要: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策略是开展家长培训课堂的主要方向, 家校互动的亲子教育, 家校微时代的运用, 家校联系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等形成了强有力的特殊教育家校教育合力, 为特殊孩子实现梦想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持。笔者在阐述现状的基础上, 对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进行了研究,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家长培训,沟通,联系

参考文献

[1] (意) 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梁海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班主任,教育合力形成的磁石 篇3

首先,班主任要与任课教师和谐相处,构成教育合力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要甘当学生,尊重任课教师,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并协助任课教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班级制度的制定、班干部的人选和学习方式的组织上,要尽量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寻求最佳的方案。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任课教师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而且可以让任课教师也了解班主任的处事态度、管理方法,这就为更好地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了使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班主任要主动地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注意听取他们对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向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等。这样既尊重任课教师,又能激发任课教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互相配合、同舟共济,共同为班集体建设出力。

其次,班干部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核心。

班主任的工作也离不开学生的支持,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上必须注意培养班干部的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模范作用以及班级同学整体的影响力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班级的集体意识和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学校教育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三,帮助家长树立大教育观,形成教育合力。

要尊重家长,共同努力教育学生。家庭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学校的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合作,不但同教师职业活动的宗旨相一致,而且还能补充教师的活动,从而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班主任不要伤害学生家长的感情,要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批评意见。由于学生是学生家长生活和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对学生教育的看法和了解上,常常比教师细致和具体,甚至在某些问题上还有独到之处。为了共同完成教育任务,每个教师应主动地、积极地向学生家长提出他们对于子女进行不恰当教育的批评,并且有分寸地、适当地向家长提出教育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要求的善意与合理性,帮助学生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艺术和教育理论的修养,向学生家长说明他们在教育学上的无知对于青少年教育带来的危害。

第四,班主任要善于处理各种班级的矛盾。

1、调节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的信任。当学生与老师发生矛盾时,班主任不能一推了之而应主动承担责任、深入了解情况。在处理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中,班主任首先要考虑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需要平等对待与尊重的个体,任何不分是非的呵斥都会在学生那敏感而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伤痕。在处理学生和科任教师的矛盾时,班主任要谨慎行事、妥善解决,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了解矛盾的症结所在及冲突的经过,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尊重老师的劳动同时征求科任老师对班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在相互理解中化解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要帮助老师树立威信,增进老师对学生的信任。

2、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和强烈的自尊心,当孩子有成绩的时候很有自豪感;而当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期望和要求相差甚远时,父母就会严格要求,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这样就会导致矛盾的产生。班主任有义务帮助家长认识到:要信任孩子,让孩子学会自主;赏识孩子,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尊重孩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沟通;要适度宽容,但不能放任自流。同时要引导学生慢慢学会独立学习与思考,学会理解他人,宽容对待家长的期望与要求。

加强家校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篇4

【摘要】本文从家长和学校两方面入手,对当前家校沟通隔阂困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这基础上提出了老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沟通策略,才能消除沟通障碍,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化对立为合力,建立切实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关键词】中职学校 沟通障碍 家校沟通 沟通策略

一、引言:

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学校,则是孩子成长的阶梯,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构成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关键元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苏霍姆斯基说:“最完美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但由于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常常导致双方信息上的不对称,甚至出现家校隔阂的不良局面。此类问题在中职学校尤为突出。

二、家校沟通障碍成因分析:

(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常犯的几点错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曾经对北京的1800多名家长,进行了近3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

不少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戏言: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其实仔细想想,这句话也并非全无道理。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会导致学校教育的事倍功半。家长在管教子女过程中,常犯错误如下:

1.束手无策。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不少家长自身文化修养不高,对子女教育方面认识粗浅,常常有心无力,无从下手。

2.急于求成。部分父母,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常有“学而仕则优”的思想。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他们眼中只有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其他天赋特长,无法接受个性与共性的差异。

3.溺爱护短。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偏袒,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总是第一时间出面袒护,充当子女的保护伞,甚至将子女犯错的原因归咎到别人身上。殊不知溺爱其实是最无知的爱,孩子会因此而失去最基本的承受挫折和承担责任的能力。4.简单粗暴。此类型家长脾气暴躁,易怒,经常用责骂代替教育,从来不会顾及子女的内心感受和需要。随着年龄的成长,子女的态度常常由恐惧变为叛逆,对家庭、对老师充满敌意和不信任。

5.撒手不管。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经历了幻想、冲动、摇摆、迷惘后,最终选择了放弃,干脆撒手不管,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抛给学校,家长的不作为,最终导致孩子因缺少关注而失去目标,自暴自弃。

(二)在家校合作和沟通过程中,老师常犯的几点错误:

老师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对于家校合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日常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有些老师由于自身经验欠缺,情绪不够稳定等原因,常常会犯下一些错误,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手足无措,漫无目的。有些老师在与家长交谈前,毫无准备,谈话的目的性不够强,整个过程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甚至偏离主题。由于对家长的预料不够,往往容易被被家长的某几句狠话堵住,变得哑口无言。这将大大影响家长对老师的信任。2.急于求成。有些老师总是奢望通过与家长的一次谈话,就能改变学生的现状。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完全没有考虑到目标应该分步实现。老师的这种浮躁表现,无疑是给双方的沟通增加了难度。

3.被动,屈服,无原则。有些老师在面对难缠的家长时,常常处于屈服被动的状态,理不直气不壮,立场摇摆不定,毫无原则立场,甚至出现前言不对后语,自相矛盾的现象。最终导致老师的话在家长心中毫无说服力。

4.高高在上。有些老师,在面对家长时,总是一副教育权威的架子,在家长面前从不低头,明明做错了却不敢承认,推卸责任。

5.言语过激,忽视家长感受。有些老师不太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喜欢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甚至当众数落其子女的不是。这样的话,容易伤害到家长的自尊心,甚至会造成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反感。

三、在家校沟通过程中,老师应该采取的策略: 家校之间要建立良性联动机制,有效的沟通是关键。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一门艺术,除了要讲求真诚以外,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事半功倍,最终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打没准备的仗。

每次与家长交流,无论是电话还是面谈,都应该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谈话所达到的效果就越明显。准备工作应该分三步走:

首先,应该明确本次谈话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次,应该摸清学生的家庭背景,例如,可从学生的言行来揣摩家长的性格,从以往的交谈记录来分析家长的态度,从平时与学生交谈中了解其家庭成员情况、父母职业、健康等情况。最后,针对家长的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有步骤地制定谈话策略,在谈话过程中要顾及家长的感受,切忌刺痛个别家长的“死穴”,如:单亲家庭、离异、疾病等。第二,先求同,再求异。

想要赢得家长的认同,在孩子的教育上与家长取得共识,首先,沟通双方必须打开一个话题,双方都能够在此话题上敞开心扉地交流。如果家长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被马上驳斥,那么必然会导致家长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一言不发,最终变成无话可聊,这样的交流过程肯定是失败的。所以,在谈话过程中,老师不能够急于表达反对声音,应该先肯定家长所提出的正确观点,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然后记住家长的一些错误观点,最后慢慢逐一辨析。总之,不能让家长从一开始就觉得,老师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上。第三,多肯定,多鼓励,少告状。

没有鼓励和肯定,任何人都会失去自信。家长也是,假如老师每次与老师的交谈,都是以告状为主,那么,再配合的家长也会因此而失去耐心。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去加以放大,并且要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告知家长。适当的鼓励,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第四,重新树立信心,呼唤责任感。

不少家长,是带着遗憾让子女报读中职学校的,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打击,加之对中职教育模式的不理解,常常会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面对此类家长,班主任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让他们恢复信心上,呼唤起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

在沟通过程中,一方面,可让家长多了解子女的专业发展方向,增强他们对子女未来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多举例子,比如,汇报班上几个资质不如其子女的学生事例,如今所取得的进步,激发家长期望。又举例,放任和不重视,而诱发其他不良后果。第五,放低姿态。

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虽然家长可能不懂太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但他们无疑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在教育其子女方面,或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虚心听取家长的声音,有助于激发老师的灵感。因此,约谈家长的时候,老师不应该是下命令、布置任务,而是交流和分享,老师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多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来说服家长,而不是用老师的身份去压家长。第六,明苦心,定立场,求理解。

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应该是一次情感上的交流,必须让家长知道老师对其孩子的重视,深深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用心良苦,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同时,老师应该向家长表明自身的立场,不能因为个别家长的胡搅蛮缠而开绿灯。班主任要让家长理解自己的难处,体谅老师所面对的是整个班的学生,需要一视同仁。第七,耐性倾听,寻找突破口。

耐心倾听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任何人的讲话都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家长也是。因此在家长讲话的时候,班主任必须要耐心倾听,从中寻找到说服家长的突破点,然后把话说到问题的关键点上,做到以理服人。

我班的一个L学生家长,在一次谈话过程中,他把学生犯错的责任归结到班主任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家长上,并对我进行了连番指责,在仔细听完家长的话后,我问了他一句:“L先生,上次家长会好像你缺席了,而且事后也没有给我打过电话,我的名片你有保存着吗?”“哦,你的名片我弄掉了”一句话,形势马上出现逆转,家长再也蛮横不起了。

第八,先扬后抑。

苦口良药的概念已经有点过时了,用糖衣包裹药品,不会影响药效,反而让苦药更容易入口,被吸收。假如每次老师都第一时间汇报不足,提缺点,这容易使家长对老师产生误解,认为老师只会挑毛病,家长甚至会怀疑老师是不是在针对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老师失去耐心。

因此,在和家长聊子女最近表现时,不妨采取先扬后抑的策略,如先汇报近期进步情况,肯定家长的作用,再点评一下其子女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建议家长在哪些方面加以协助。这样的话,所收到的效果会更明显。

四、结束语

家校合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要使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老师必须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在沟通过程中要讲求艺术,合理运用沟通技巧和策略,才能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参考文献

[1] 李飞 杨坤.教师和家长沟通的策略[J];中国教师;2006

[2] 陈立静 彭克秀;走出家校沟通的误区[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

完善反腐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篇5

○竹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因此,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必须完善反腐倡廉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近几年来,围绕加强监督机制建设,集团公司党委和纪委作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惩防体系建设,形成了有效的纵向监督体系和惩处措施,但从全局来看,还缺乏与集团公司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缺乏行之有效的跨部门的横向监督协调机制和措施,致使制约权力的机制较“软”、较“虚”,致使一部分掌握实权的权力机关和权力行使者,没有得到更加有效的监管,导致了个人或集体违纪案件的发生。因此,为了确保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权力决策机构(个人)及权力执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以监促廉,从而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塑造勤俭、廉洁、高效的企业形象。

我们可以通过划分各种监督机制的功能和责任,重视监督系统的层次性和明确划分不同层次监督机制的职责权限,加强监督的总体规划和避免各种监督机制的相互碰撞,进而使各种监督机制既能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发挥监督系统的整体功能,形成监督系统的合力。重视和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使“举报箱”、“举报电话”、“领导接待制度”等监督措施真正发挥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使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检查名副其实,切实解决一些广大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防止“一言堂”和个人专断;全面推广和落实“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把群体监督的威力性与舆论监督的曝光性有机结合起来。总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网络,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

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控机制。从反腐败斗争中揭露出来的大量违法违纪案件看,许多腐败分子作案手段并不高明,但却为所欲为,畅通无阻,屡屡得手,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有些单位和部门疏于防范和管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制约不得力。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核心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关键是不能把具有相互制约的职责和权力集中于某个部门或某个人,权力应进行适度分解和有效的制约,改变“一言堂”的专权结构。对掌管“人、财、物”等容易产生腐败、滋生不正之风的重要岗位、环节和部位,在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订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不经过有关权力运行的制约程序,权力就不能生效,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即以权制权。通过在个人、群体和不同机构中合理配置权力,达到权力的相互启动与适度分散及平衡。当一种权力的行使超过其合法限度时,就会引起相关权力的自行制约与限制,这样一种权力制衡机制应包括规定权力实施的程序和标准、权力行使各个环节上的互相制衡、厂务公开、个人重大事项申报、离职审计和岗位交流等制度。

加强专职监督力量,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从现行的体制来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受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同级党委的双重领导,起主要作用的是同级党委。由于种种现实因素,便出现了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状况,这在客观上使监督者难以履行监督职能,缺乏执纪的自主性、独立性,使纪检监察工作容易受到权力的干扰和关系网的阻挠,尤其是涉及到同级党委个别领导者的权益时更为突出。这便大大削弱了职能监督本身的力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集团公司特色的做法。一是考虑到目前改革的可行性,可以采用“分散宣教,集中惩处”手段,即各基层纪委在行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方面,只对同级党委进行宣教工作、效能监察工作和党风廉政日常考核等工作,而查办案件工作要由集团公司纪委、监察处集中管理,纪委不办本单位的违纪案件,而是由集团公司纪委监察处统一从其它单位协调办案人员和力量进行案件调查核实。其经费及物资设备由集团公司纪委监察处报请集团公司专门渠道审批拨付,各基层纪委干部的任免及福利待遇由集团公司负责。二是赋予更大的权限,增强监督手段。也就是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督实践的新特点、新动向的要求,不论所建什么样的监督主体机构,都必须充分协调以纪检、监察、审计、保卫四个部门的职能和手段,赋予一定的纪检监察权、侦查权、审计权。从而形成案件调查和惩处四位一体的高度集中的调查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发挥综合监督效能。

而官员们的态度、感染者的命运、疾病导致的鳏寡孤独们的现状和未来,也都被持续不断地记录着。这个被疾病改变的村庄,某种程度上也被传媒改变着。不管是文楼本身的独特性使然,还是新闻的职业惯性使然,它变成了一个农村艾滋病医疗的试验田,一个艾滋病政策的试验田,也变成了中国艾滋病报道的试验田。最终,它也检验着民间力量、政府作为和媒体在灾难面前可能达到的效率,以及这种效率的实现方式。

事实上,新闻发源地的形成,不仅三农问题和艾滋病问题如此,也不仅湖北、安徽、河南如此。2003年的一篇新闻学的论文曾对一家报纸自1998年到2003年5月5年中所谓“批评报道”所涉及的省份进行定量分析,涉及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省份的报道,占该报“批评报道”总数量44.6%,而湖南、湖北、河南3省均居其中,各占8.5%。当然,它们都属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所指的中部。

“中部”的新闻事件频发和中国媒体记者的“心理惯性”相辅相成,共同把“中部”塑造成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地理中心之一。诸多全国性的政策、话题、社会现象,都在这个地理中心里变成细节翔实的新闻事件。

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新闻事件及其揭示的社会问题,对观察者而言,像是公众传媒上的伤口,从中可以窥测中国时代转型的错位和落差,以及它们带来的伤痛。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新闻本无所谓地域的分别。“中部”作为传媒观察的关键出现,是因为“中部”新闻事件的高密度使公众传媒的伤口变成了舆论的溃疡,不仅触目惊心,而且经久难愈。新闻发生的密度也成了新闻。

监督传播效率

阜阳假奶粉和大头娃娃一事天下大白后,本地媒体在全国瞩目前已有报道;嘉禾拆迁事件轰动一时,引起全国关注的报道却最早见于北京《新京报》。

许多年轻的记者在采访中常常遇到年长的采访对象突然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属于“上层建筑”的来自远方的新闻媒体,常常被含冤受屈者视作冤情获得转机的可能性之一。

地方性的新闻个案受到全国媒体的一致关注,并且很快形成某种倾向性的舆论,过程十分复杂。市场化媒体的机动性近年已有增强,但覆盖范围还很难做到无远弗届。网络新闻的普及,以及同行间的竞争,一方面对媒体快速有效地采集新闻提出了高要求,另一方面缩短了媒体的触角所及,或者说操作半径。中部6省地处北京、广州和上海之间,乘坐飞机或汽车等快速交通工具,基本上一日可至。这使它天然地处于几个媒体集中而且影响力大的媒体重镇的操作半径之中。中部事件成了本地新闻而外的全国性新闻竞争的第一落点。中部的事件动辄惊动全国,与此不无关系。

这些跨地区的新闻操作,一般被读者也被报道涉及的地方政府归之于所谓“负面新闻”或“批评报道”。地方官员常常认为,媒体的“批评报道”有损本地区在全国舆论乃至社会心理中的“形象”,因此转而从动机上指责具体报道的记者和媒体。中国新闻媒体一线的记者常常遭到某些重大新闻事件当事人的质疑:

全国都有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单单要报道我们?

那些象征性的新闻事件,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2004年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和“嘉禾非法拆迁事件”,背后指涉的收容遣送制度、农村食品安全和城市化中的拆迁问题,不独广东、安徽或湖北才有,而是全国大范围长时期普遍存在。媒体对各地相关事件的舆论监督也一直不断。然而只有上述事件最终惊动高层,社会呼声强烈,指向鲜明。政府也正是借这些个案,因势利导,出台了相关政策,使类似事件朝着可以解决的方向迈一大步。

实际上,这些并不鲜见的新闻能够被广泛报道、转载和评论,促成经年积久的社会现象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只能说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充当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问题普遍存在和媒体的关注旷日持久,使矛盾充分显露,舆论背后集聚的社会力量才能形成明确的改革诉求,这种诉求将寻找个案作为突破口,从而得以表达。新的政策在民意的支持下,迅速出台推行。

有人将“中部”各省的高曝光率,归之于中部与中国几个媒体密集的城市的距离,以及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改革难度大,暴露问题相对较多之故。

“中部”的新闻事件之所以易于形成全国性的舆论合力,与中国新闻的“地缘格局”的确有关。中部作为重要的资源和劳动力输出地,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种资源输出的经济位置,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被再三强化。中部“发展慢,改革难,问题多”,背后实有更深远的历史结构在发挥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部”的媒体形象是一个象征符号,从更长远和更大范围内来说,传媒对“中部”的观察,是将其视作中国历史格局--尤其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切片和标本。中部的水灾和矿难,三农问题和河流污染和艾滋村,这些与中国发展未来走势高度相关的议题,急需媒体形成接近的价值判断,形成舆论的合力,集体发挥社会功能。

新闻的惯性与惰性

艾滋病防治志愿者乌辛堃给本刊记者发来邮件说,他刚刚经历了一次Journey to the heart of china(中国心脏地带的旅行),途经山西、河南和安徽3省。他解释说:用“Journey to the heart of china”来形容这次旅行,首先是因为This land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red earth supposed to be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power and wealth.(这块有黄河和红土的土地被看作中国文明、权力和财富的源头),而如果不是用“心”体验,不是共同生活的经验,很难对这块土地上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他委婉地说,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艾滋病和艾滋病人的现状。然而,媒体有一种“渲染悲伤”和“报忧不报喜”的倾向。当跟他一起到艾滋村的大学生看到感染者仍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之前,很多人一直以为,一旦感染艾滋病,就会气息奄奄。

在2005年春节前安徽、江苏等地发生流脑的时候,传染病专家姚文虎略带不满地表示,很多采访他的媒体,连“暴发、散发、流行、大流行”这些流行病学的术语的区别尚还一无所知,新闻标题用语有误。“这绝对不利于人们判断形势、不利于传染病医生开展工作。(未完)

为舆论监督提供制度保障--知情权与表达权对舆论监督的意义 关键词: 舆论监督 知情权 表达权 法制保障 [摘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一再强调”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本文认为,知情权与表达权的确立,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法制化的制度保障,具有重要的法制意义。

2007年春天以来,我国新闻媒体掀起了此前少有的舆论监督浪潮:”重庆钉子户“,”厦门PX项目“,”无锡太湖蓝藻“、”山西黑奴工“,”陕西华南虎“......无不激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令人刮目相看。新闻界一向感叹舆论监督难,为什么如今能够突破某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大刀阔斧地开展舆论监督?原因自然多种多样,而党和国家有关舆论监督的新理念、新政策以及相应法规在十七大前后的出台,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报告中庄严承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如此一再强调”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且”四权“并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民主法制建设的决心与信心。

字面上,上述”四权“并没有明确讲到”舆论监督“。但是,”监督权“已包含了”舆论监督“的内容。我国宪法第27 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第41 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公民监督权具有宪法依据。”从概念上看,公民监督权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以及运用舆论工具进行监督的权利。“[1]而公民运用舆论工具进行监督,就是舆论监督。所以十七大报告讲到监督时很明确地讲到了舆论监督:”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从此,”舆论监督“就成为此后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以及其他中央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建设,舆论监督已经与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一起,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对国家机关、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和个人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的了解和评论,是实现言论自由权利的重要手段,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更是实现民主权利的有效手段。[2]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突出。在许多国家,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跨地区、跨空间、无处不在的有效监督手段,成为反映民情民意的”晴雨表“,监控公共权力运作过程的”电子眼“,捍卫公共利益的”守望者“,预警社会腐败现象的”警报器“,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的舆论监督总体上还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曾有人把舆论监督难概括为”四难“:一是采访难,二是取材难,三是获得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难,四是解决问题难。[3]当然,千难万难,主要难在被监督者往往从地方和本位的利益出发,处处设置障碍,甚至殴打记者,非法拘禁记者。2008年初的”西丰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1月1日,法制日报社主办的《法人》杂志刊登了记者朱文娜采写的《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报道西丰县商人赵俊萍遭遇的”短信诽谤“案,其中涉及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三天后,西丰公安局和政法委工作人员携带立案文书和拘传文书,到北京《法人》杂志编辑部,以涉嫌诽谤,要求拘传记者,令舆论一片哗然。

为什么我国的舆论监督一方面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一方面又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呢?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共中央曾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4],并且领导我国新闻媒体在50年代初开展过有声有色的舆论监督。遗憾的是,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没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也没有成为新闻媒体的内在需求。相反,长期以来奉行”正面宣传为主“的 方针政策,不仅弱化了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内在冲动,而且为不少人压制舆论监督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报喜不报忧“成了新闻宣传的一种”常态“,”捂盖子“成了不少人对付舆论监督的家常便饭。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在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时说,地方的新闻发言人有这样的说法:现在发生在一些地方的所谓不好的事情,90%都能”捂住“,只有10%倒霉的给披露出来了[5]。试想,90%都能”捂住“,这难道不正是最生动的注解吗? 我们知道,舆论监督是一个过程:首先是新闻媒体把被监督对象的情况传递给作为监督者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而对被监督对象的所作所为进行判断与评价,形成舆论,再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出来,形成舆论压力,达到监督目的。由此可见,舆论监督要顺利进行,必须首先向公民全面、及时、客观地提供各种信息。只有公民知情,并且能够自由表达,才谈得上舆论监督。在民主法制的意义上,要有效开展舆论监督,必须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表达权。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是由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Kent Cooper)1945年首先提出的概念,本意是指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20世纪50年代以来,知情权逐渐被理解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权利和个人权利,即公民有了解社会活动的权利,包括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务的了解。

就舆论监督而言,保障知情权是顺利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公民不知情,舆论监督就成为一句空话。但是,舆论监督仅有公民的知情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舆论监督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正是因为”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而舆论的形成,则是公民自由表达的结果。厦门PX项目、山西黑奴工等重大问题的妥善处理,离不开公民的自由表达。因此,保障公民的表达权,让公民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就成为舆论监督的内在要求。

所谓表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以各种形式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参政议政,而不受他人或组织的非法干涉、限制以及侵犯的基本权利。[6]在宪政意义上,表达权属于精神自由权范畴。因此,表达权也就是表达自由。其中,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最重要的表达自由。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宪法关于表达自由的规定。从权利内容和特点上看,知情权与表达权具有明显的差异:知情权本质上表现为公民对多种信息来源的诉求,而表达权本质上则表现为公民对表达意见的自由的诉求。但是,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当代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在《论民主》中精辟地指出,”多种信息来源“(即知情权)与”表达意见的自由“(即表达权)是民主政治的两项必要条件。[7]事实上,知情权与表达权何尝又不是舆论监督的两项必要条件呢?对于舆论监督来说,知情权与表达权缺一不可。只有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表达权,才能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制化的制度保障。尽管我国1982年宪法已从根本大法上确立了表达权,但保障的有效性仍然不足。譬如,缺乏政治性重视,缺乏法律的刚性保障,整个社会也缺乏基本的表达权意识[8]。好在历史终究是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1987年,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是党的文件最早涉及知情权与表达权的内涵。可以这样说,十七大前后党和国家的几个重要文件一再强调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就是一种政治性重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这种政治性重视必将逐渐转化为法制性规范。

教育合力的形成 篇6

【人民日报】2012年03月09日

今年两会的一个关键词,是“共识”。

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说,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把凝聚共识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不断巩固发展团结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代表委员在发言中说,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共识,在严峻挑战中深化共识,在科学发展中坚定共识,我们的事业就能一步步推向前进„„这一切说明,上上下下都在关注国家的发展进步,都渴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展和进步,民主与和谐,需要一个坚定的共识,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动和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大实惠,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凝聚共识并非一句口号,它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比如在政治制度上,我们建立了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中,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将改革事业推向前进;在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中,党和政府将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事情放进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快解决;在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时,党中央又及时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与基层期盼,形成上下互动,变成大家共识,保证我们的事业如长江之水,奔腾向前。

凝聚共识是两会的话题,也是现实的需要。它不仅要在政治上落实、思想上共鸣、感情上沟通,更需要在行动上体现。代表委员在大会上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为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贡献聪明才智,是共识;代表、委员认真履职,监督政府的工作,据理批评政府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和失误,也是共识。会前调查研究、收集社情民意是共识,会上递交议案提案不辱使命也是共识。与中央领导共商国是是为了达成共识,为百姓尽职尽责代言反映还是为了寻求共识。

教育合力的形成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共育,实践研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

从幼儿的成长、受教育环境的角度上看, 幼儿的发展除了受到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之外, 最为重要的就是家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很多家长在对促进幼儿学到知识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幼儿园幼师在教育方面要注重的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多少, 还要注重技巧。很多家长在入学准备时期望过高, 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这说明一些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和教育态度等方面存在着矛盾。

对幼儿教师来说, 在对每一个家庭的了解程度和每一个孩子的认知程度方面, 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没有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而更重要的是, 有些教师对家园共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主动了解、认知家庭、孩子的积极性不高, 对家园共育的推动力度不大,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园的脱节, 以致没有形成合力。

因此, 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家长和教师的观念, 在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并努力在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下真诚合作, 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形成情感共鸣

一是提高水平。

要提高幼教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使他们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 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任, 使家长乐于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 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是信任第一。

信任家长, 充分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 用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和教育行为, 要尊重家长的人格, 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进行商讨, 和平解决问题。

三是处好关系。

教师、家长都要保持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 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力争将情感变为动力。

三、坚持四个原则

第一, 整体性原则。

把幼儿一生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把幼儿园与家庭看成是一个整体, 统一认识、统一方向、统一目标;把每天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内容看作一个整体, 使幼儿各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游戏和各项活动中。

第二, 主体性原则。

儿童是发展的主体, 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 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帮助幼儿体验其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重要性。

第三, 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要有的放矢, 制定有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采取各种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使儿童乐于学习。对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要区别对待, 坚持共性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第四, 一致性原则。

一是指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 二是指家庭成员的认识、态度和方法的一致性。

四、采取五项措施

一是做好家访工作。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个微小的社会细胞也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访是分析幼儿家庭, 建立与家长的密切联系, 并给家长以具体指导的有效途径, 也容易得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大力支持, 同时能获得家长对教师的好感和信任。比如向家长了解幼儿的“乳名”, 能在组织孩子活动中容易增加教师和孩子的亲切感。

二是成立合作委员会。

每学期初, 要组织家长选举出有一定育儿经验、在社会上有一定威望、能为班级献计献策且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优秀家长成为班级家长委员会委员。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即参与班级教育计划的制定, 参与班级重大活动的决策、组织和管理。

三是召开新生家长会。

及时召开新生家长会, 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生活、幼儿园工作制度和教育教学内容等, 共同做好新入园幼儿的教育工作, 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幼儿园究竟是怎么回事, 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幼儿一天都干些什么, 对幼儿的行为有哪些要求等等。同时说明希望家长配合做些什么, 这些要求都是受什么因素制约的等等, 这些都要让家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使家长能主动、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做好新生入园的准备适应工作, 坚持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上的一致性。

四是制作家园共育栏。

制作“家园共育”橱窗, 努力挖掘它的潜力, 将它分成若干小版块:本月视点、最佳父母、童言稚语、亲子乐园、经验分享、请您关注等, 利用这些版块让家长关注我们的教育。

五是注重提高参与度。

注重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特别是对于课前的准备材料、每个主题的环境布置, 单凭教师一个人无法很好地完成教育活动, 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比如, 家长们可以为幼儿园制作一些教具、玩具, 如娃娃角的衣裙、理发店的玩具工具、沙包、卡片等等。同时在孩子的教育上, 也鼓励家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以此推动他们主动参与。我们还要注重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 动员家长参加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比如听听教师讲课;带幼儿参加体育活动、游戏活动等, 另外还有邀请家长参与“三八”亲子游戏、“儿童节”文艺演出、“国庆”主题活动等大型活动, 使家长直接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去, 实现家园合作, 发挥家园互动作用, 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蕾.幼儿关爱行为的现状、问题与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教育合力的形成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载体合力

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日益普及,现在先进的媒体传播效果是新媒体载体合力的结果。新媒体时代,其信息的传播具有超时空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媒体传播似乎还是有点滞后,另外,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应用上的投入力度还是比较欠缺的,不利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升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常常受限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不能很好的将思想教育的价值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具体的新闻报道,阐述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

一、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载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明显的条块离散与分割状态

从根本上说,思政教育本身是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及动态性的一个特殊生态系统。该过程并非仅仅是采用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式就能提升教育效果。每一个思政教育载体力量条块分割都非常显著,且彼此配合与呼应极为匮乏,一般会表现出无序、自发等分崩离析的状态,缺乏合理的结构分布[1]。

(二)随意应用载体与盲目跟风

尽管现阶段学术界逐渐意识到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地位,然而,因为在研究思政教育载体方面依旧比较落后,再加上欠缺思政教育载体实际应用能力,对发挥思政教育载体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在实际应用新媒体上充分表现出来,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比较热衷于讨论互联网中比较流行的话题或者视频,并不会深入性讲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三)不够重视思政教育中新媒体载体的重要作用

由于新媒体的特点是快捷传播、检索方便、交互性传播等,所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然而,很多人淡化了技术投资新媒体及更新观念,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存在很多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下形成思政载体合力的措施及途径

(一)构建互联网教学资源中心与教学平台,完善设计思政学习资源

就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环节来说,必须对传统思政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演绎,发挥理论灌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方法领域,应该对多媒体技术予以有效应用,增加思政教育理论灌输的创新性与新颖化,而且还要设计出完善的思政学习资源,而主干内容、扩展内容、辅助内容共同组成思政学习资源。思政教育理论是主干内容的根本,包括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相关课程。根据思政理论特征,在互联网中通过图像、文本、音频、图形及视频等方式将其凸显出来,以情趣取代枯燥,尽可能时期成为高校生自觉接受思政相关知识的主课堂和主阵地。思政学习辅导内容有背景知识评述、知识介绍、知识阐述等,比方说教案、典型案例及链接网站等[2]。此外,扩展内容则主要有帮助、指导、讨论及测试等,像优秀成果、新观点及名师讲座等。对思政学习资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性。

(二)创建校园特色网站,提升思政教育辐射力

思政教育教学中,导航系统指的是路径指引、内容检索,和学生共享校园体制要素与物质要素,这就需要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园网站,比如,在本校互联网中构建视频新闻及图片鉴赏等,能够以视觉出击方式直观的展现出静态的建筑风格与学院风貌,对该校精神和文化进行有效传递。点击图片,可以以其超语言性与直观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情操等产生影响,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对学生理性具有启迪作用,督促学生修身立德。

(三)利用网络优势,搭建教育新平台

对比传统的传媒,网络传媒无疑具有更加快速,更加广泛的新特点。对于这种新的网络传媒,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些优势,让这些优势为思政教育来服务。第一,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思想上达到这个认识,认识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必然性。根据网络传媒的特点认真思考,积极研究新型教育的工作方法,将教育工作方法优化。第二,利用新型网络传媒进行思政教育,并不是说就把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完全摒弃,而是要将他们与新型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个、方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住新型传媒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将他们完美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传媒思想教育。

(四)将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高校生精神升华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部分,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课外活动,开展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与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美化高校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等具有重要作用。建设高校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新媒体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内涵予以不断拓展,进一步延伸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应该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多渠道、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思政教育的协调性与完善性,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为高校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3],例如,应该在校园学术讲座、娱乐活动、游戏竞技及辩论演讲等活动中,凸显高校生风采,在互联网中及时更新这些突出高校精神的相关素材,使其成为高校师生点击的目标,一方面将榜样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该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高雅、健康的人格。

三、结语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跟得上新媒体传播速度的步伐。现在的媒体传播大都采用载体合力的方式进行信息整合、传递和回馈,新媒体载体合力,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多个传播平台共同分享,使得传播信息更加具有全面覆盖,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如:网络、手机、虚拟空间等进行信息获取,同时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参与进来。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本文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闻报道,来探索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14-185

[2]刘景龙.增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65-166

[3]李晶,王玉霞.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27-28

上一篇:cxxmems谈积_极心理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查寝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