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写作课程

2024-05-09

中文写作课程(共8篇)

中文写作课程 篇1

近年来, 高校本科生在写作课程论文甚至毕业论文中时时有胡拼乱凑、剽窃抄袭的情况发生。基于这种情况, 有教授甚至提出, 不如废除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我们认为, 不能因噎废食, 通过论文写作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关键的一个环节, 如何加强对本科生论文写作的指导, 才是真问题。

作为一名中文系语言类课程的专业教师, 我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本科四年的专业课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 指导的学生本科论文有多篇通过答辩被评为优秀论文。部分同学在进行语言学论文写作的同时, 提高了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近几届毕业生有考入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有些考研成功的同学反馈, 其本科论文还受到所报考的外校硕士生导师的肯定。这说明论文写作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考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下我重点结合“现代汉语语法学”等语言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谈谈学生论文指导心得。

一、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保证课内指导时间

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质量的一个前提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质量。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关专业课程的课内授课时间不断被压缩。如何在不太充足的课时内保证理论知识的讲授, 有计划地保证课内论文写作指导的时间, 就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既承担中文系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教学任务, 又承担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如“现代汉语语法学”、“汉语词汇学”、“修辞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从给大一学生开始上课, 我就注重对每一届学生相关的语言类课程, 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 这样就能在保证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保证在课内有时间、有计划地展开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

举例来说, 现代汉语音位这一知识点, 在“现代汉语”课中就有出现, 我选择不讲, 而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上完音位学基础知识后再讲授;有关语言学简史的知识点, 我有意地放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程中讲授, 而不在之前的“语言学概论”中讲授。又如现代汉语分析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 在前述三门课程中都有介绍, 我在这三门课程时都会讲授, 但一定注意不要重复讲解, 而是注意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如对层次分析法的讲授, 在“现代汉语”课程中, 结合对五种汉语基本语法结构“主谓”、“动宾”等的辨认和分析展开;在“语言学纲要”中, 结合对“组合”、“聚合”、“语法形式”、“语法意义”等知识点的讲授, 对层次分析法作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 把层次分析法与“中心词分析法”、“变换分析法”的比较序列中, 通过现代汉语一些疑难结构的个案分析, 突出讲解这一分析法的作用和局限, 同时结合名家语法论文的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对专业论文的阅读水平, 为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做铺垫。

就“现代汉语语法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来说, 经过几年摸索, 统筹语言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大致确定了以下主要内容:1.导论部分, 主要介绍语法、语法学、语法学史等内容。2.结合朱德熙《语法答问》部分原文的研读, 讲授汉语词类问题、主宾语问题和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3.主要使用教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陆俭明著) 介绍汉语语法分析方法。4.结合名家语法论文专题研讨, 进行现代汉语语法论文写作指导。这样的安排既循序渐进, 又突出重点和难点, 切实加强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

我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语言类课程兴趣的同时,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 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课内时间, 进行论文写作指导。如在大一的“现代汉语”课程中, 较少安排课内指导时间, 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阅读有关语言知识与运用的文章, 利用课时间开展语言调查。之后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有意识地带领学生阅读专业论文, 拓宽视野。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等专业课中, 指导学生学会文献检索、进行文献综述;指导学生阅读专业论文, 了解学术规范, 掌握专业论文结构安排技巧;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论文写作的选题, 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二、结合理论知识讲授, 落实课内指导环节

教师如果平时上课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 到时布置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 学生往往无从着手, 就会出现胡拼乱凑、敷衍了事的情况。结合理论知识的讲授,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 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很规范地写作。

我负责多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有意识地从学生大一开始就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具体指导环节。如在大一“现代汉语”课中, 主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事实、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观察的敏感性,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校园用语的语病、收集网络流行语的用法、对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语言学或修辞学分析等, 让学生在进行课程小论文写作时, 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之后上“语言学概论”课程时, 结合理论知识, 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语言、展开考察描写。如对有关词汇学知识讲授后, 让学生对某一专书中具体某种词汇现象, 展开观察和描写 (如让学生对最近出现的早期北京话小说《小额》中的称谓语作分类描写) 。在之后“现代汉语语法学”等专业课教学中, 提高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充分地考察描写, 还要检索、阅读相关参考文献, 对相关语言现象作更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解释。

在论文写作指导的具体环节中, 我比较注重以下方面能力的培养:

1. 文献检索能力。

写作论文的前提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对相关语言事实和参考文献有充足的了解, 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 很有必要。因为据我们了解, 现在的学生虽然对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都很熟悉, 但如何用来进行文献检索, 却未必很了解。我在课堂上会向学生介绍本校图书馆的一些资源, 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作品, 介绍网络上的一些专业论坛、网盘资源、语料库, 更具体指导学生利用超星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等资源数据库。除了介绍一些搜索引擎的使用外, 更介绍一些阅读软件、搜索软件、转换软件的使用方法。

2. 论文阅读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我在专业课课堂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名家语言学论文, 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引导。一是论文的规范, 包括学术的规范和格式的规范。就格式的规范而言, 我还结合往届学生毕业论文格式方面的问题, 就WORD文字处理的一些具体技巧等进行指导。二是论文的结构, 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专业论文结构安排的大体方法。三是论证的方法, 引导学生不仅看懂论文的内容, 还让学生学习语言学论文是如何展开分析论证的。

3. 选题创新能力。

如何避免学生拼凑论文, 当然有很多方面工作要做。我在实践中让学生确保选题既有创新性, 又能适应学生水平, 这样学生有内容可写、有能力可写, 避免了学生抄袭现象。比如如果学生以“网络流行语的构词分析”为题, 因为发表的相关文献已经很多, 学生自己也提不出新的见解, 最后只能拼凑。以“《歧路灯中的詈词研究》为题, 学生有能力写, 也可能写出新意, 因为有关《歧路灯》语言的研究文献不少, 詈词研究的相关文献也很多, 但本选课就未有专文论及。

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加强课外个别指导

学生愿不愿意认真进行论文写作, 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管理等方面都有关系。教师除了上好课以外, 还要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多接触, 主动联系、关心学生, 也可以让学生对论文写作充满热情。通过具体的个别指导, 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实际具体问题, 提高学生论文的质量。

在学生课程论文上交之后, 利用课内时间进行分析、评价很有必要。由于时间有限, 我更注意利用课外时间, 通过面对谈交流或利用QQ、电子邮件等交流平台, 与学生交流。不仅涉及论文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还与学生交流对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 交流语言学考研的准备问题, 等等。

在毕业论文的具体指导时, 毕业论文的选题、论文提纲的拟定、写作时间的安排、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 我都会及时做好安排。针对学生在具体环节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给予指导, 同时特别注意学生论文的修改, 具体到语句和标点符号的运用、文章标题和段落小标题的拟定、论文排版的格式等, 都会给予指导。学生往往数易其稿, 私下与同学交流说教师要求太严, 但最终写出自己尽心尽力的文章, 学生自己也很高兴。部分毕业的学生反馈, 通过论文写作, 提高了对语言学课程的兴趣, 对所学的语言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锻炼了写作长篇文章的构思能力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辨能力。这说明专业写作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 作为教师, 我感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不能以降低教学要求为代价。相反, 适当提高教学要求, 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学大有学问。从一开始就对学生课程论文写作提出严格要求, 并做好指导工作, 才能保证学生到大四写毕业论文时态度端正、认真努力。利用课外时间, 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通过个别指导, 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四版) [M].北京:北京大学大学社, 2013.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文化缺失现象 篇2

【关键词】英语写作文化缺失思维方式

【Abstract】Writing is a way of thinking. Having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of 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may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English writing,thought pattern

教育部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对中国大学生语言能力进行详细解释,其中从词汇、内容、主题、结构及篇章组织等方面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不同要求。纵观当今大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后,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比较突出:内容贫乏、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缺乏一致性连贯性、表意不明确、中心不突出及典型的汉语式篇章结构等。在考究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试图解决问题时,中西文化差异及文化内涵在其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由于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并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因而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连淑能,2002)语言,作为思维方式的载体,被思维方式所支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语篇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照《要求》中对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般,较高,更高的要求阐述得知:中国英语的初学者在语言书面表达中出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词汇,句法和语法等层面上。随着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句式单调等问题日趋减少,而布局谋篇、段落结构、逻辑不清等语篇层次上的问题则凸显出来。傅雷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述惟恐不同。”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及思维模式的差异,探索并掌握英语语篇写作特点,对更好地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文化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与个体意识不清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的哲学思想:以自我为认知对象,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用主体的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自身内心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这种自我体验反思,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连淑能,2002)在语言运用上则表现为:主观性强,以人为中心,注重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一般不强调主、客体的区分。与之不同的西方文化推崇“神凡两分”、“主客两分”的哲学,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将主体与客体,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严格区分,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在语言的运用上则表现为:客观性强,通常以物为主语,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对西方文化主体与个体的关系缺乏了解使得中国学生在书面表达时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观点主观化:“I think”,“you should”,“we must”等主观意识强烈的词组使用频率高。二是代词混淆化:在一篇文章中,甚至在一个句子中,“I”,“you”,“we”等人称代词的使用混乱。

2.遣词造句不得体

中国文化偏向形象思维,基于个体的直观经验,“采用意象-联想-想象来替代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连淑能,2002)。在语言表达上多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类推等手段将抽象意义用具体形象表现出来,并借此比较不同对象,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因而中国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倾向于引用典故、重复观点、借鉴成语。而西方文化偏向逻辑思维,论证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强调以理服人而弱化个人感情,信奉事实胜于雄辩。在语言表达上多运用数据,描述细节,叙述事实,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写作的客观性。倘若中国学生忽视了文化的差异,其英语作文将表现为偏重主观论断,慷慨激昂却缺少事实依据及逻辑推理,堆砌词藻却缺乏创新,语言交际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

3.主题与主语不明

许余龙认为,汉语是主题显著的(topic prominent)语言,它突出的是主题而非主语;英语则是主语显著的(subject prominent)语言,它突出主语,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除省略句外),而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相比汉语的主语,英语的主语是一个与全句具有密切关系的成分,而且有一个极为严格的基本制约条件,即:主语必须是而且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而汉语的主语具有很大的詞类兼容性。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话题,名词性、动词性、副词性、数词性以及表示情景事物的词语都可以成为话题。受此影响,学生往往把汉语的主题当成是英语的主语,造出“This classroom has twenty chairs.”这样的句子来。

4. 篇章结构不清晰

中西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使得汉语和英语在文章的篇章结构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英语文章结构往往呈直线型(linear),即开头直接点破主题,态度明确,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文章内容多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文章段落皆围绕主题展开,每个段落的中心句与整篇文章主题密切相关,层层深入剖析。因而英语文章属于提出主题,做出论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演绎型语篇模式。与之相比较,汉语文章结构属于典型的螺旋型(circular/ spiral)。语篇的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地接触主题,而是从相关外围问题入手,以迂回曲折,隐喻含蓄,委婉介入的手法陈述观点,例如介绍主题的背景,其重要性或意义。文章内容多有大及小,由古溯今。文章句段之间缺少逻辑连接手段,结构松散,逻辑联系不明显。因而汉语文章属于先先举例,逐渐引出结论,再归纳结尾的归纳型语篇模式。由于深受这种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英语文章在讲述一个论点时,开头在主题外围“兜圈子”,这样的写法虽符合中国人“起”的模式,但却缺少地道英语直截了当、观点鲜明和主题突出的特点。

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词汇语法教学,而要注重提高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要使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比较中英文语境下思维模式差异的具体表现。除去在语音、语法层面上的不同,关注其语言表达方法的不同,从而使英汉语义句法之间合理有效地转化,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 ]. 外语界.2001.

[3]傅雷. 论文学翻译[A]. 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中文写作标点符号使用方法 篇3

1.“第一”、“第二”, “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 ”) 。

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 。

3.“1”、“2”、“3”和“A”、“B”、“C”等后面应用齐线墨点 (“.”) , 而不该用顿号 (“、”) 或其它。

4.序号如加括号, 如 (1) (2) (3) 等后面不加标点符号。

二、年份的正确用字

年份如用“二○○四年四月”的方式表述, 则中间的“○”不能写成阿拉伯数字“0”或英语全角字符“O”。

三、汉语拼音注音的正确使用

1.大小写:句子的首字母大写;诗行的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每个词首字母大写;标题可以全部大写。

2.分连写:词内连写, 词间分写。

四、正确区分连接号和破折号

1.凡文中使用连接号的应使用“~”或者“—”, 而不使用“———”。

如:2004年3月~5月中的“~”或“—”, 不用“———”。

2.凡文中使用破折号的应使用占两个空格的“———”而不用“~”或只占一个空格的“—”。

如:再接再厉,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2004年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五、论文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 独占行, 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 ”, 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 独占行, 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中文写作标点符号使用方法 篇4

1.“第一”、“第二”, “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 ”) 。

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 。

3.“1”、“2”、“3”和“A”、“B”、“C”等后面应用齐线墨点 (“.”) , 而不该用顿号 (“、”) 或其它。

4. 序号如加括号, 如 (1) (2) (3) 等后面不加标点符号。

二、年份的正确用字

年份如用“二○○四年四月”的方式表述, 则中间的“○”不能写成阿拉伯数字“0”或英语全角字符“O”。

三、汉语拼音注音的正确使用

1. 大小写:句子的首字母大写;诗行的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每个词首字母大写;标题可以全部大写。

2. 分连写:词内连写, 词间分写。

四、正确区分连接号和破折号

1. 凡文中使用连接号的应使用“~”或者“—”, 而不使用“———”。

如:2004年3月~5月中的“~”或“—”, 不用“———”。

2. 凡文中使用破折号的应使用占两个空格的“———”而不用“~”或只占一个空格的“—”。

如:再接再厉,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2004年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五、论文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 独占行, 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 ”, 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 独占行, 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中文写作课程 篇5

关键词:竞争,广告,语言,文学,修辞

被称为广告之父的英国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这句话说出了语言的运用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修辞还是整个文案的谋篇布局, 无不体现着文学中斟字酌句之妙。

一、文学与广告文案原则的关系

真实是广告文案语言运用的第一个原则, 真实性是广告语言的生命。但这并不是说在文案创作的过程中不能有艺术的成分, 而是说在通过艺术形式宣传商品特色的时候, 应该符合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要求。比如理发店常用“头顶功夫”来为自己打广告, 不仅表达了理发的内容实质, 又艺术性地表达出文学的委婉和精妙。广告文案创作中的第二个原则就是简洁。广告因为受篇幅、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商品进行宣传, 所以广告较多采用短句, 以最精炼的语言来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雀巢咖啡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简洁清晰, 白话的形式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瞬间拉近了广告与消费者的感情距离, 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广告写作中成语、俗语、对联的运用

成语的特点是语言简短但内涵丰富, 将其运用到广告文案的创作中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某摩托车广告:踏上轻骑, 马到成功。俗语是指人们习惯使用的通俗语句, 俗语体广告富有哲理和幽默感, 这样的广告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例如:很多学生作业本上都会写这些话:“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不仅是对学子的劝学手法, 也便于识记, 增长学生的知识, 所以获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对联起源于五代, 最初是春联, 后来慢慢扩大了使用范围, 古代商店门口的“楹联”就是最早的对联体广告。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对联体广告以其形式美、音韵美和凝练美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例如:很多鞋店这样给自己做广告:“踏足下五彩缤纷, 迈前途辉煌灿烂。”既提高了消费者的气势, 又将自己的广告在无形中留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之中。广告修辞, 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的修辞相比, 共同特点是两者都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修辞规律和修辞原则, 不同之处是广告修辞要明显地受到广告特性的制约。

三、修辞的原则

(一) 要有新意, 出语惊人。文人在创作中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在广告创作中更是如此, 因为广告追求的是“眼球”效应, 必须在第一时间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才能诱发兴趣, 从而进一步刺激购买欲望。正如美国广告大师约翰·科坦所言:对广告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创造性, 而不是广告费用。

(二) 要了解商品, 用语得体。一种商品的推出, 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宣传:性能、用途、种类、适用范围, 甚至不足之处。只有了解了商品, 才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得体准确地进行表达。

(三) 恰当夸饰, 但要不失真实。广告中的夸张一定要得体, 否则不但破坏了广告的真实性, 还会违反了广告法。比如:某化妆品的广告语“今年二十, 明年十八”, 虽然是明显的夸张, 但却非常迎合人的心理。再比如某针灸治疗仪的广告称:“对慢性鼻炎、心脏病、高血压的总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四”, 这就成了误导甚至是虚假广告, 后果可想而知。

四、常用修辞格的运用

广告文案创作中常常要用到修辞手法。夸张、拟人、顶针、对仗、排比等都频繁出现于广告文案写作之中。比拟是广告文案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一握农行手, 永远是朋友。”和农行 ( 农业银行) 握手, 将农行人格化, 生动;和顾客交朋友, 拉近了农行与顾客的距离, 形象。对仗的修辞手法:“穿金猴皮鞋, 走金光大道。” ( 金猴皮鞋) 商标含其中, 对仗出效果。节奏和谐、便于记诵, 容易产生广告效应。顶针的修辞手法:“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 丰田汽车) 顶针连环, 语气连贯, 一气呵成, 音律流畅, 给广告受众以优美的节奏感。例如:“牛奶香浓, 丝般享受。” ( 德芙巧克力) 牛奶香浓——突出嗅觉, 丝般享受——立足触觉。这里借“丝”喻“奶”, 让人联想到丝绸的细腻滑润, 更加具体地感受到牛奶的香浓, 从而对本商品产生兴趣。

2015 年, 国家颁布《新广告法》, 要求在广告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上做出妥善处理, 与此同时, 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广告是各个商家冲锋陷阵的先头军, 如何平衡效率和效益, 广告文案的创作成为重中之重。研究广告文案创作的艺术, 文学元素的良好运用无疑是优秀广告创作的一个关键筹码。

参考文献

[1]樊丽丽.趣味广告案例集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陈瑛.广告策划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中文写作课程 篇6

首先, 广告文案的语言运用有自己的原则。真实是广告文案语言运用的第一个原则, 真实性是广告语言的生命。但这并不是说在文案创作的过程中不能有艺术的成分, 而是说在通过艺术形式宣传商品特色的时候, 应该符合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要求。广告文案创作中的第二个原则就是简洁。广告因为受篇幅、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对商品进行宣传, 所以广告较多采用短句, 以最精炼的语言来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某印刷公司的广告语这样写道:“除钞票外, 承印一切”。简洁清晰又不乏幽默, 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其次, 广告写作中成语、俗语、对联的运用。成语是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 其特点是语言简短但是内涵丰富, 所以把成语运用到广告文案的创作中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某摩托车广告:踏上轻骑, 马到成功。俗语是指人们习惯用的通俗语句, 俗语体的广告富有哲理性和幽默感, 这样的广告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例如:有一则社会公德公益广告是这样写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横念物力维艰。对联起源于五代, 最初是春联, 后来慢慢扩大了使用范围, 古代商店门口的“楹联”就是最早的对联体广告。对联体广告以其形式美、音韵美和凝练美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例如:某理发店这样给自己做广告:操天下头等大事, 做人间顶上功夫。让人在会心一笑中不自觉地记住了这家理发店。广告修辞, 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的修辞相比, 其共同特点是两者都必须遵循人们约定俗成的修辞规律和修辞原则, 不同之处是广告修辞要明显地受到广告特性的制约。

再次, 修辞的原则。俗话说:“一样的话几样说。”意思就是说话要斟酌词语, 选择句式, 讲究表达方式。广告文案创作中应该遵循这样几点特殊的修辞原则。 (1) 要有新意, 出语惊人。文人在创作中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在广告创作中更是如此, 因为广告追求的是“眼球”效应, 必须在第一时间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才能诱发兴趣, 从而进一步刺激购买欲望。正如美国广告大师约翰·科坦所言:对广告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创造性, 而不是广告费用。 (2) 要了解商品, 用语得体。一种商品的推出, 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宣传:性能、用途、种类、适用范围, 甚至不足之处。只有了解了商品, 才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得体准确地进行表达。 (3) 恰当夸饰, 但要不失真实。广告中的夸张一定要得体, 否则不但破坏了广告的真实性, 还会违反了广告法。比如, 某化妆品的广告语:今年二十, 明年十八。虽然是明显的夸张, 但是却非常迎合人的心理。再比如某针灸治疗仪的广告称:“对慢性鼻炎、心脏病、高血压的总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四”, 这就成了误导甚至是虚假广告, 后果可想而知。

最后, 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广告文案创作中常常要用到修辞手法。例如:“牛奶香浓, 丝般享受。” (德芙巧克力) 牛奶香浓———突出嗅觉, 丝般享受———立足触觉。这里借“丝”喻“奶”, 让人联想到丝绸的细腻滑润, 更加具体地感受到牛奶的香浓, 从而对本商品产生兴趣。比拟也是广告文案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一握农行手, 永远是朋友。”和农行 (农业银行) 握手, 将农行人格化, 生动;和顾客交朋友, 拉近了农行与顾客的距离, 形象。对仗的修辞手法:“穿金猴皮鞋, 走金光大道。” (金猴皮鞋) 商标含其中, 对仗出效果。节奏和谐, 便于记诵, 容易产生广告效应。顶针的修辞手法:“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丰田汽车) 顶针连环, 语气连贯, 一气呵成, 音律流畅, 给广告受众以优美的节奏感。

商场如战场,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广告是冲锋陷阵的先头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广告要想成为商场上的利器, 就一定要讲究创作的艺术, 文学元素的良好运用无疑是优秀广告创作的一个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樊丽丽.趣味广告案例集锦.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中文写作课程 篇7

而当今中学作文教育的状况及大一新生的写作思维状况也使大学写作课程有必要注重解决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中学作文教学, 在实用主义畅行的文化背景下, 呈现全面模式化教育的特征, 有“现代八股”之嫌。另外从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初的阅读情况调查显示, 几乎高达90%的学生阅读范围都限于《意林》《读者》。这样的局限范围必然带来狭窄的视野、禁锢的思维。在学生的摸底习作中, 意料中地出现半数以上较为标准的高考作文, 题材上也很局限, 文章中充满大量“自动化话语”, 同样的材料被用在不同的主题中原样使用。这样相对固定和雷同的写作思维习惯背后, 写作对于学生不再是一种投注情感的活动, 学生的创造性和对写作的兴趣也被严重损伤。而这种定势思维状况不但对其写作能力是一种限制, 更重要对于其人生历程都将是一种束缚。

大学教育, 相对于教授文化知识而言,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承载的人成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更为重要。除了授予其生存知识技能外, 使其成为有思想、有情趣、有创造力的人或许是更重要的使命。作为大学教育课程本应体现这样的目标, 何况大学写作这样开放性的, 主要以创造性活动——写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呢?大学写作课程由于其独特的容纳空间, 是大学素质教育有效的“实验田”。

基于此, 大学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对其教学理念和形式进行了深入思考, 认为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应该着力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主动性的培养, 只有以此为基点, 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各方面素养的训练和提升。本文旨在探讨大学写作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策略, 并结合实验探索的初步效果进一步反思策略的科学性和操作要领。

一、塑造创意性的“整体形象”

教育教学中, “以身示范”无疑是有效的手段。在大学写作课程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应该致力于塑造全新的, 相对于学生中学阶段作文课而言, 充满创意的课程教学“形象”, 即注重课程教学的设计感, 使创造性思维带来的新鲜感成为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整体印象, 营造一个创意弥漫的课程氛围。

而这种“新”形象塑造, 一个方面依赖于教学整体形式的设计变化, 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课程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对一个本不陌生的对象要产生新鲜感, 形式的改变是直接而有效的。对于写作,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课中早已对基本文类、理论有过学习了解甚至练习, 然而由于那时的教学多趋向规范化、模式化, 学生极易对写作课漠然甚至产生排斥, 因此要有效“破冰”, 引起学生课程兴趣, 从教学形式上改革较为便捷高效。

就写作课的整体形象观念而言, 多停留在学习写作基本理论, 写命题作文的基本观念。学生自小到大的写作课均隶属于语文课, 是语文课的组成部分, 指向的也是写文章这样较为单一的目的, 进入中学之后则更功利地指向高考应试作文写作。因此,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当他们刚进入大学, 看到课表中单独的“大学写作”课程, 面对仍是“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等熟悉的作文术语, 基本上预计了课程的教学形式:讲授理论, 举例证明已然熟悉的理论, 命题写作文。自然, 大学写作的理论讲授自然比中学可以更为系统深入, 但就学生而言, 不免会有“炒旧饭”之嫌。如若大学写作的课堂也如学生预料中的陷入中学写作课教学形式框架中, 这无疑对于引起学生课程兴趣是一个障碍, 显然也很难传递出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因此, 在贯穿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为基础的大学写作教学改革中, 首先在课程的绪论教学中就将大学写作课程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抛出, 营造一个“期待空间”, 产生初步的创新冲击。

这个新的整体教学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词上, 即“立体化”和“个性化”。所谓“立体化”, 是指写作课的目标决不仅仅是写作文, 因为写作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相对于技巧而言, 各体内在的思维情绪更为重要, 因此, 大学写作课相对以往写作课仅侧重于文章结果而言, 更注重写作行为的前期激荡及开发课程更为开放广泛的素质教育目标。具体而言, 大学写作课堂将呈现立体化“套餐式”训练型的课堂, 通过新鲜实例、创设情境、设计活动, 如竞赛、演出、论辩、角色模拟等激荡写作情绪, 而在此过程中, 写作课不再仅仅是写作文的课程, 而是成为书写、表达、思维、想象等多样立体化能力训练的现场, 成为游戏活动的课堂, 成为各类作品产生的园地。除此之外, 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只有课堂教学, 且延伸到网络平台及校园杂志、工作室实践平台, 这与以前那个附属于语文课的“写作课”显然不同。而所谓“个性化”, 则是针对对学生影响至深的高考写作模式思维提出的关键词, 明确地让学生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写高考作文那样的文章, 而是可以从题材到构思到表达以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可以非常个性化, 且这往往也是一个文章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之一。新的大学写作课堂从课堂训练, 课外任务甚至考查都不仅仅只有作文这一种形式, 在此过程中, 个性、创意课程目标非常重视。

在整体新形式印象基础上, 加强和巩固这种新形象则更依靠具体内容的创造性设计。这些训练内容及环节的创意元素, 以身示范展现了此课程贯穿的思想精神。这些元素依赖了“反常规”“游戏性”“综合性”“表演性”等思维出发点。

比如在学习新闻写作中的消息的时候, 在通过实例体会、要素训练的基础上, 第二次课做了一次校园实地采写实践, 即上课10分钟后走出课堂去校园中寻找新闻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回到教室交采写的稿子, 教师迅速评出最快的5篇稿子及较好的5篇稿子, 选取典型问题稿集体批阅提出修改意见。这个方式突出地一点创造性就是“反常规”, 学生一早赶到教室上课, 教师交代10分钟就自由往教室外走了, 在上课时走出课堂造成了一定的反常, 同时加入了竞赛的性质, 从而使课堂让学生印象极为深刻。再如在学习诗歌写作内容时, 针对诗歌韵律方面的训练设计了押韵大接龙游戏, 全体参与, 气氛热烈, 估计此前学生几乎没有在学习诗歌写作时做过类似的事情, 充满新鲜感, 且对押韵理解深刻。还有在学习舞台剧本写作的台词写作时, 分组写情景脚本, 然后随机邀请同学合作表演原创台词对话;班级新闻联播主题活动, 分组采写校园新闻并编辑播报, 同时穿插原创广告及天气预报个性播报……这些形式切实示范了创意的魅力, 也营造了大学写作课堂全新的“形象”。

二、渗透趣味性的思维强化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简单而科学的原理。寓教于乐, 是教育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将趣味性、游戏性观念渗透教育教学中, 这始终是教育学及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将创造性思维培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加强思维训练理所当然。那么怎样实现高效的思维训练, 将趣味性、游戏性纳入教学活动尤其是思维训练活动中, 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因为趣味、游戏能够使教学形式变得轻松, 虽然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 内容处于较为本质的地位, 但是形式对内容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形式的变化, 能够反过来影响教学的内容。利用有趣味性的思维训练形式, 自然不失为一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下文将通过在教学改革探索中的一些尝试来简单阐释。

(一) 概念联想训练

在学习散文写作时, 为了训练学生写散文时事物的联想思维, 设计了热身环节, 即利用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的概念联想实验, 任何2个概念通过4至5次自然过渡, 均可以建立联想关系。在示例基础上, 给了诸如诸葛亮和贝克汉姆, 蚂蚁和坦克等概念分组, 有效进行了思维发散训练, 正是利用了概念分组隐含的趣味性及建立想象隐含的挑战性, 使训练形式变得有趣新颖, 在建立联想的过程中, 呈现出多样的路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某种话题的事物联想, 从而产生散文的基本构思。

(二) 原创作品展示评析会

这个形式一个方面意在鼓励自主原创, 突破模式写作思维, 使展示激发写作情绪;另一个方面, 每次活动设置了筹备组织人员, 需要完成活动策划, 且形成书面策划, 通过引导活动策划本身的创造性得到强调, 并引导学生思考策划的可操作性和把控预期效果。由于其展示性和创意性, 使形式具备了趣味性质, 更重要的是再策划组织时不仅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考验, 也是训练其综合性素质的立体训练形式。活动的评价引导不断地刺激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策划组织, 这期间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和锻炼是不言而喻的。

(三) 集体创作诗歌

在激发学生诗歌创作情绪环节, 设计集体创作诗歌游戏环节, 由教师命第一句诗, 学生分组以竞赛形式按照诗歌创作一定规则自由在黑板上往下创作, 整个过程气氛热烈, 学生参与度极高, 最后诞生的“诗”虽然并不成熟, 但是大家齐读时仍是兴致很高, 且纷纷拍照留存。这一番趣味性的情绪激荡带来的良性结果是很多学生课后继续创作, 冒出不少新奇的诗意, 课后在情绪激荡下自主去修改完善诗作。兴趣的效应是具有良好延宕作用的, 而正是这种延宕才真正促成学习的自我消化和增长。

简言之, 无论是在创作的前情激荡、创作过程的发散, 还是教学效果的延宕, 趣味性的加入渗透, 都能起一定的发酵作用。

三、在常规中凸显创意思维

所谓创意创新, 就意味着是在已有的观念成果已经成为常识常规的情况下突破, 产生相对照效应的新的思维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要使人感受新奇无非是两种状况, 一种是展现全新领域的, 完全出离常识范围的;另一种则是在原有领域积累中开辟新的思维方向, 在常规中凸显创意思维。从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来看, 利用后一种心理对于学生的接受更为自然。大学写作教学改革, 目的是使学生真切感受创造性思维的魅力, 渐渐形成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也由于目前大部分大学写作教材仍然是按照学生在中学就已经耳熟能详的一般性基础理论, 诸如文章的构成要素中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或者按照常规文类的框架来安排内容的, 因此在教学改革上, 在传统内容中注入创意元素, 凸显创意思维, 从而作为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就显得更为现实;而另一方面在与常规思路的对照中自然也更为凸显出创造性思维的新意。

以立意综合训练为例。在主题章节设计单独的立意训练, 以“牛”“蜡烛”这些传统的事物立意, 在学生的训练中及时地完善其立意思路, 不断激发和引导和鼓励其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充分训练后进行小结, 在两个层面破除学生对于此立意训练的固定思维。一是破除学生认为的立意就是议论文范畴、将具体事物根据其自然特性赋予象征意味主题的固定思维, 使其认识到做叙事性甚至说明性看似并无深层意味的立意也同属立意的范畴。破除在传统立意范围中的常规思维, 这一方面, 在小结学生的训练时强调, 同时分享教师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体会创造性思维的魅力。在单独的立意训练之后, 又设计了包括标题、结构内容在内的综合训练, 即以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为素材, 在谈理解的基础上立意, 浅谈构思, 拟标题。由于《断章》本为一篇极具阐释空间的作品, 因而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也恰到好处。

此外, 在教学中设置了“话题表达”环节, 即设计一些或联系现实的, 或学生普遍关注的, 或较少学生主动涉猎的, 或充满想象空间的话题。诸如“我的大学”“莫言获奖事件”“有关春上村树”“介绍一个作品”“2046”等。前一次课布置后一次课话题, 给学生查阅资料, 思考组织的时间, 每次随机抽取5位学生表达, 并提供2个自由发言的名额, 要求在讲台上面对大家表达, 且要脱稿。在每次训练结束时, 教师都作出有针对性的评述, 从常规层面的理解一层层引导激发, 着力于引导学生对话题的创造性理解, 鼓励充满创新性的表达形式, 使学生渐渐形成一种有意识创意的思维习惯。从教学效果看来, 此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开拓视野, 积累写作的素材, 更重要的是不断体会和挑战创造性的理解话题。面对话题的表达从前期的相对模式化, 渐渐出现一些主动创意表达的表现。前期谈“莫言获诺贝尔奖”时, 表达的同学呈现出一致性, 一般都是就此话题表示兴奋振奋, 发表感想, 然后就是对莫言发表评价, 评价中的大部分话语仍是套话。在小结训练的表现时, 教师通过指出上述思维固化的问题, 提出若干关于此事件的相关话题, 诸如教育体制问题, 诸如此事件在网络中的演化问题, 等等。然后强调指出面对话题能否跳出陈规, 跳出最表层的理解, 能否将思维放开, 学生在感性地体会思维放开效果的基础上受到启发, 开始出现一些有创造力的表达, 如“介绍一个作品”, 就不仅仅定势理解为文学作品, 而又设计艺术各领域, 甚至将话题转化为对自己的介绍, 因为将自己理解为父母的“优秀作品”, 尤其在“2046”这样一个指向性模糊的话题训练中, 充分展现了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不再固定地将其仅理解为王家卫的电影, 或者一个年代, 哪怕理解成年代却也有对未来奇特的想象。正是在这种充满挑战空间的训练过程中, 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创造性思考的习惯, 同时也感受到创意的魅力。

创造性思维的确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 固然可以依赖学科传统成果, 但无疑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上述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中, 其实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为课程教学塑造充满创意的新形象, 教师的表现也是形象构成极为重要的部分, 教师自身必然应不断挑战自我, 挑战陈规, 更新知识及思维, 充满创造活力,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能够以身示范, 展现创造力, 能够积极发掘引导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形式设计, 对教学内容处理以及自身素养储备上都需不断探索完善。

摘要:“大学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从整体形象塑造到具体内容强化训练趣味性设计以及利用常规凸显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进行操作探索, 而这些策略实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造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挑战。

中文写作课程 篇8

我们考察了中文系的毕业生, 凡写作能力较强者, 就业能力也相应较强。在工作中, 发挥写作才能, 事业发展比较顺利, 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能够善于总结所在单位部门的工作成绩, 发掘创新特色, 并能以较好的文体表现出来, 使单位的经验得到总结, 成绩得到宣传。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的人才, 因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成为该专业学生质量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西方,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 资本能够进入审美领域并将其变成为增殖的对象, 审美资本化, 审美成为资本获得利益的工具, 成为文化工业的一部分, 文化创意产业是其典型的表现。文创产业的发展, 也促使创意写作学科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我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创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 对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创意写作需求越来越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文教育需要改革, 寻找与社会接轨的契合点。因此, 培养具有丰富的写作能力和创意精神的高级创意写作人才是适合社会需求的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 中文学科应培养具有各种文体写作技巧, 拥有创新精神的创意写作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广告宣传、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界工作, 也可以成为自由写作者。[1]

在全球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经济全球渗透, 其文化也在全球渗透。这也激发起各地方的文化反抗。与经济、政治的较量相伴随的是文化的较量。经济政治是硬实力, 而文化是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 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经济总量全球第二, 综合国力也得到提升。相对于经济的影响力, 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还比较弱, 因此应该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 创造中国的先进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这需要大量有创意精神、写作能力强的文创人员。中文教育应该突出这样的人才的培养。

二、中文系学生的创意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写作学科怎么样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试图以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为起点,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增设实践课程,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意写作学科, 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部分和本科生的基础修读科目, 培育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综合写作水平, 有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意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创意学科的建设, 培养创意写作的人才, 参与中国梦的塑造和中国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提升。[2]

创意写作是创造性写作总称。该学科最早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爱荷华大学, 已经有90多年历史。[3]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意写作学科已经比较成熟, 可以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英美等国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创意产业, 国内的文创产业刚刚起步, 创意写作学科亦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只有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等设置创意写作专业硕士, 香港浸会大学成立了文化与创意写作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开设汉语言文学 (创意写作) 专业。目前, 很多高校中文系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创意写作, 正着手进行创意写作的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系统地分析了创意写作学科特点, 它与文化产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大战略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意人才和写作人才能够起到教学引导作用, 所以认真设置了创意写作课程体系, 形成“三位一体”的写作教学运行模式。

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 打破课堂教学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 压缩课堂讲授,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开发潜能结合起来, 对学生实施多向度的系统培养。[4]基于这样的思路, 培养模式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是引导, 实践课程是延伸, 二者互为补充。如何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是本方案的重要部分。以往虽有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 但较为零散, 缺少连贯性和整体性, 因此需要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我们设计“三位一体”写作教学运行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教师积极主导和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和创新学习, 在实训情景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探索以课题、专题或学科竞赛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构建系统、科学的中文专业写作教学体系。

其一, 设计系列创意写作课程。如在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写作”, 让学生全面了解写作课程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第二学期至第八学期, 设置系列创意写作课程, 使写作教学得到充分展开, 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创意与表现”、“纪录片创作”、“杂志编辑与制作”、“报纸编辑与制作”、“新闻摄影”等, 拓展专业领域, 与文创产业紧密结合。

其二, 设计系列实践课程。如“写作实训”课程, 是“基础写作”课程的延伸课程, 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 讲练结合, 以练为主, 教师监督练习过程, 修改练习作业。在培养方案中, 每个学期都有实践课程, 如写作实践课程等, 使其具有连贯性, 亦能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非课堂教学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则按选题由具体老师指导。

其三, “创作工作室”模式。成立“创作工作室”、“光影工作室”、“剧本创作工作室”、“学科竞赛工作室”等, 为学生搭建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工作室”模式, 是课堂教学之外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 此模式, 由教师主导, 以创作专题或学术专题为抓手,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工作室”, 在“工作室”中, 具有相同或相近兴趣爱好的学生相互学习, 共同研讨, 一起动手实践。

另外, 学生自主学习部分。如第二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讲座、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

三、“三位一体”的写作教学运行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中文学科实践能力培养中面临的困境

目前中文专业学生存在专业认同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研究如何通过“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较强的专业认同度, 调动学习积极性, 对解决中文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以至整个人文学科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位一体”的写作教学运行模式可以帮助人文专业, 尤其是中文专业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文学教育是整体的、个性化的教育, 既能涵养学生性情, 培养高尚情操和人文精神, 又能培养动手、动口和动脑的实践能力。在创意写作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 既有技能的教授, 又有实践活动的协作, 教学互长,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教师教学能力也能不断提高。“三位一体”写作教学运行模式是最为适合这种文学教育的方法。“三位一体”的写作教学运行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密切结合, 从而更有利于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三位一体”的写作教学运行模式能为培养个性化、专业化的人才提供具体的实现方式和途径,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 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创新能力亦是一个人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必要能力, 是大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代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三位一体”写作教学运行模式创新研究, 为培养中文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 并能够给其他人文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合理的参照。

参考文献

[1]葛红兵.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J].湘潭大学学报, 2011, (5) .

[2]葛红兵, 许道军.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J].探索与争鸣, 2011, (6) .

[3][美]马克.理解爱荷华——“创意写作”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J].朱喆, 郑周明, 译.湘潭大学学报, 2011, (5) .

上一篇:建筑节能意义非凡下一篇: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