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2024-10-18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精选12篇)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1

《应用写作》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性、技能性很强的课程, 高职院校开设应用写作课, 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应用写作技能, 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要。这决定了《应用写作》在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中、在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中有着其他学科教学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写作》课程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并不能切实满足各专业对应用写作能力的不同需求, 导致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不能真正实现。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 以学生专业需求为导向, 设定与专业对接的多类型教学内容与模式, 以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现状及问题

(一) 教学内容单一, 不分专业执行统一教学大纲

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已注意到《应用写作》课程在培养学生实际写作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却没有发现《应用写作》统一课程教学中的弊端。现在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还在继续沿用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 既不进行专业区分, 也不注重专业需求, 所有专业执行统一教学大纲, 使学生无法按需学习。例如:《应用写作》课程中常讲授的行政公文《通知》《报告》《请示》《函》等, 这些文种是文科专业人力资源、工商管理、房地产与物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今后岗位需要且经常能使用的文种, 讲授这些毋庸置疑。但同样是这些文种如果给机械制造化、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汽车维修与检测等理科专业讲授, 结果可能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完全没有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到。同理只适用于理科专业的《毕业设计》《产品说明书》、《招标投标书》等, 如果拿给文科专业的学生, 结果也是一样的。高职学生的专业不同, 其今后工作需求必然不尽相同, 面对同是高职学生, 却专业不同时, 绝对不能使用同一的教学大纲进行讲授, 如果避免不了讲授同一文种, 课时及授课重点也应做出适当调整, 以适应专业所需。

(二) 教学模式单调, 不针对学生特点使用统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除了教学内容各专业应根据职业需要设置外, 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应该随着专业特点而改变。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 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有所变化, 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但现在大多数应用写作教师在讲授应用文写法时, 普遍使用的都是讲授法加案例教学法, 即针对某一应用文种, 依次结合例文讲授其理论知识、格式写法、注意事项等等, 然后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写作练习。至于学生对写作文种掌握的程度、练习的效果如何, 最后往往因为学生太多, 教师不可能一一关注到。这种几乎是纯理论的教法较为单一, 不能吸引学生, 更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相应文种的写法。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一部分教师尝试使用其他教学方法来进行应用写作教学。但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时, 教师一般都是同一文种使用统一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果不能很好的和学生特点结合在一起, 其教学效果往往是达不到最优的, 只有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自主学、主动学, 学会、学好。

另外, 现在各专业同一使用同一本教材也不科学合理, 应结合专业特点, 至少要设置适合文科、理科不同需要的写作教材。

二、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 突出专业需求这一关键点, 打破以往统一教学大纲模式, 按专业及未来工作需求设置,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的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并不是说在设置适合每一个或每一类专业适用的教学内容时, 文种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因写作文种有限, 且各专业职业技能在某些方面培养拥有一致性, 所以即使专业不同, 但讲授同一文种也是可能的。例如:《求职信》讲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毕业求职技能, 《总结》培养的是学生今后概括提炼工作、学习、生活内容的能力, 《经济合同》的讲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今后工作、生活中基本的合同写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这些是每一个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能, 所以各专业都应统一开设。还有像《通知》《报告》《请示》等行政公文, 管理类、会计类等文科专业在这些方面的职业需求相同, 所以也都应开设。

除了可以统一讲授的文种外, 在设置其它授课文种时就应该密切结合专业特点了。经过长时期的实际教学, 我们发现以学生专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绝不应该是只简单划分文科适用和理科适用两部分即可。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 设置出适合每一个或每一类专业适用的教学内容, 在讲授的所有文种中可能出现与别的专业相同的文种, 但绝对应该出现适合本专业独一无二的文种, 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出专业需求的不同。例如:旅游管理专业, 它除了别的管理类专业也都讲授的《通知》《报告》《请示》《求职信》《总结》《竞聘报告》《经济合同》等, 它还应加入《自我介绍》和《导游词》, 这是这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职业所需的写作技能。而会计统计专业应加入《审计报告》、《财务分析报告》和《办理税务登记的申请报告》的讲授, 以备此专业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还有像工程造价专业应加入《招标投标书》, 机械自动化专业应加入《产品说明书》, 市场营销专业加入《营销策划书》, 酒店管理专业加入《营销策划方案》《活动策划书》等等。

三、以学生特点为基础的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采用

在《应用写作》课程的实际教学中, 如果只采用单一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其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枯燥, 只有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授课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应用写作教师在授课时, 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 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口头作文训练法、情境写作训练法与任务驱动训练法在应用写作课堂上的运用效果喜人。但本文所说的运用, 绝对不是同一文种统一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 而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即使是同一个文种的讲授, 也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有选择性的使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文种。例如:会计统计专业的学生写作基础较好且学习认真, 但不活泼, 不爱主动发言, 这就要求教师尽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讲授《求职信》时, 在会计专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效果是最好的, 教师提前布置的求职信预置任务他们会认真完成, 而且因为有了提前准备, 课堂回答求职信的相应问题会更主动、直接, 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但如果是机械自动化专业学生, 他们就不太适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来讲授《求职信》, 机械专业学生大部分是男同学, 而且写作能力不强, 如果只单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不但教师预留的求职信任务不能很好完成, 而且还会使学生更加厌烦《应用写作》课程。面对这样的专业, 应采用情景模拟与口头作文训练法,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求职信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担当了生活中的某种角色, 真正体会到因为实践需要而写作的乐趣。口头作文训练法, 可以消除他们的写作恐惧心理, 先口述, 之后教师指导, 最后再成文, 帮助学生更好、更主动的写作。

高职《应用写作》的课程内容应当依据不同的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来设定, 并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来选择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能力发展顺序设计课程结构, 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写作学习情境。它的教学应根据“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 在提高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写作能力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 构建适应高职学生目前专业所需、未来求职所需、岗位所需的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应用文在社会中的普及运用, 《应用写作》课程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被人熟知并重视。但如何让学生学有所用, 如何让学生能实际真正掌握工作生活必需的应用文种, 一直是困扰此门学科改革的关键课题。正视“学有所用”这一关键点, 通过研究不同专业对应用文种的需求, 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 设定与专业对接的多类型教学内容与模式, 以保证学生不但能熟练掌握相应写作文种而且学有所用。

关键词:专业需求,教学内容与模式,应用写作改革

参考文献

[1]潘宏.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练、改”一体教学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2) .

[2]田春雷.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讨[J].才智, 2012 (2) .

[3]何雪葵.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现状与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

[4]郝玉红.情境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7)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给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和总结,借以浅析高职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二、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因素

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本,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组织课堂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细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带一”教学互助方法,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演练、示范操作。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案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有接触过计算机并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和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课吃力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比如汉字输入法、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具体方案为:

(1)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8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

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的课程特色,在实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笔试,增加平时机考小测验,并将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让学生运用平时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考核的目的。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3

一、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内容过时,案例缺乏针对性

现在各高校采用的应用文写作教材虽然版本不一,编者不同,但细看其内容均大同小异:文种面面俱到、理论知识过多、训练素材很少。最突出的缺点是案例陈旧,有的案例采用的还是十年前的材料。各专业使用的是统一教材,没有与专业相衔接,无法结合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学生基础薄弱,兴趣寡然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较低,高职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语文基础也很薄弱,这给需要具有一定语文知识作基础的应用写作教学带来了难度。同时,应用写作本身的实用性、规范性较强,枯燥乏味,学生又认识不到其重要性,因而缺乏学习积极性,也提不起兴趣。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佳

大多数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充当的是旁观者,没有参与思考、分析问题,训练时无从下笔。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受到质疑。

(四)教师队伍不专业,水平不齐

应用文写作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而新开设的,几乎没有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是语教专业或文秘专业的教师兼,缺乏专门的教学团队和学科带头人。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教研教改活动也流于形式,因而教学质量受到挑战。

二、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改革

1.确定课程性质和地位

在高职教育新理念下,人才培养目标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原来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现在还增加了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写作能力即是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然而,这门课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没有积极性,教师也是敷衍了事。首先,要大力加强课程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重视应用写作课程,把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这门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与其他专业必修课同等重要。其次是教务部门要理解和尊重应用写作教学需要实践训练这一规律,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增强写作训练环节,真正起到锻炼学生写作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相衔接

要打破各专业使用统一教材的局面,充分考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内容取舍,根据专业需求确定授课内容,安排必讲和选讲内容,重点讲授与专业联系密切且必须掌握的应用文体知识,至于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距甚远又不常用的文体写作就安排学生自学。比如艺术类的专业就可不讲《市场预测报告》等经济类的文书;建筑类专业可不讲《起诉状》等司法类的文书。这样就能做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体现专业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更新教材内容,尤其是案例

现在一些应用写作教材内容庞杂,文种过多,观点陈旧,案例老化,甚至错误百出。这类教材不仅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反而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困扰,甚至是误人子弟。比如有些案例无论是政策还是内容已经远远过时了,无法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教材的改革也刻不容缓。首先,教材内容要富有时代感,反映新知识、新内容,体现新专业特色;其次,文种既要符合国家新规定,又要吸收新的文种;最后,案例的选择尤其重要,内容要新颖,体现专业性,格式规范,适合作为教学的典型示范。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应用写作课程的内容相对枯燥,虽说理论并不深奥,但教师如果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该有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管理,公正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方法的采用要考虑是否做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其次,要运用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除传统讲授法外,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模拟法、实践训练法都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灵活运用,不必每节课都用这些方法,给人流于形式的感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效果显著。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将其优势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去。比如讲“演讲稿”这一文体时,就可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演讲家的视频,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对演讲稿的内容和演讲的舞台要求有直观的感受,有了这些感受对讲解理论知识就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会制作教学课件,熟练掌握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其次,学生也应学会简单的课件制作,将自己的训练习作利用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做到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议,既节省时间又能展示更多的习作,教师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训练的情况。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外学习和互动。互联网的信息量大,功能强,师生可以在网上收集资料,查找案例。也可以利用QQ群、微博来交流学习心得或探讨疑难问题,做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摆脱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学带来的局限,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教学团队的建设

1.组建一支稳定的核心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打破历史旧貌,适应现行教学需要,将兼职或外聘的应用写作教师组建成一支专业的稳定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将应用写作作为主讲课程,确立他们在教师中的地位。支持他们的教研、科研工作,达成学校重视、教师无偏见的思想共识,让教师乐于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

2.借助课程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由于课程性质和传统观念的原因,学校在应用写作课程建设上不够重视。然而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借助课程建设资源是一个高效的途径。笔者建议将应用写作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这样教师可以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制作优质教学课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查阅各类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建立一个质量精良的课程资源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既整合了教师力量,发挥了教师主动钻研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教改能力,业务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应用写作课一般是以考查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成绩的,基本上还是用传统的统一试卷、笔试等形式进行。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的考核方式也应与岗位工作技能相联系,以操作技能为核心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应用写作课也可以尝试模拟工作环境、现场技能操作、综合测试等方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以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的各项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应用写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探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应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4

关键词:微型课程,高职,应用写作

0 引言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该教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认为应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应用写作能力;二是认为应教给学生运用模板来进行应用写作的方法;三是认为需教会学生在工作中如何写作应用文书。在笔者看来,学生缺什么就应该教什么,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强调课程体系化、序列化的今天,若高职应用写作课程也有序列,这种序列不应该是应用写作课程知识的序列,而是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发展需求的序列。在传统教学中,应用写作课的开展往往比较粗放,而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粗放的写作教学方式并不适用。

1 现状扫描: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困境

1.1“阅读本位”“以读带写”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泛滥

目前,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趋于模式化,教学过程往往是范例阅读—点评分析—模仿写作—教师批阅。教师会给学生提供若干应用写作范文,让学生赏析、点评,之后给出写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应用写作活动。这种教学过程是值得反思的,阅读和点评是否能促使学生完成写作?读者从范文中能知晓作者表达出的言、意、物,却无法感知作者的写作构思过程,发现不了如何因物而生意、因意而生言的生长规律。因此,能指和所指都是不一样的,教师简单地将“写作课程”变为“阅读课程”,误以为学生学会分析这些范文,就能写出一样的文章来,将“欣赏成品”变为“生产过程”,那只是一种臆想。

潘新和教授的写作教学观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读、写这一对矛盾,读是写的基础这是不错的,但是,写的基础却不仅仅是读,写的基础要宽广深厚得多,阅读只是基础之一,许多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不会写就是明证。”[1]其专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也指出,范文只是写作的成品,读者单纯依赖成品阅读,是无法学会如何“制作”的。这一错位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正如美食家品评珍馐佳肴,他的品论或许精辟独到,但未必能成为特级厨师。因此,作为文章的读者、评论者或是欣赏者,也没有办法通过单纯的阅读例文就变成写作高手。

1.2 从“依葫芦画瓢”到“画虎不成反类犬”

高职应用写作是一门为学生专业发展而开设的、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增加了许多切合时事的范文材料,也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样例写作滥用的结果。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方法使很多学生认为应用文写作无非就是套用固定格式,完全可以无师自通,真正能够将应用写作知识转化为应用写作能力的学生寥寥无几。生搬硬套各种写作模式写出的应用文往往让人啼笑皆非,例如有学生写求职信,照搬教材给出的范例,范例中的个人政治面貌一项注明是中共党员,学生的政治面貌是团员,依照范例学生就写成了“中共团员”,成为求职信的一大败笔;另以社会实践报告写作为例,报告题为“农村社会实践报告”,学生竟然将“中小城市空气质量调查”的数据放进去,文不对题。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教材提供了很多范例,教师通常采取全面分析整篇范文的方式,希望通过一篇范文的学习就能让学生掌握应用写作各方面的知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种泛化的、粗放的应用写作教学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叶圣陶先生在1957年《临摹和写生》一文中认为写作“至少应该做到写生为主,临摹为辅”。[2]因此,在样例写作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将写作内容与客观事物相结合,不能杜撰、臆造,盲目模仿并不是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捷径。

1.3 课程设置过于序列化

自诞生以来,应用写作课程一直致力于建构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具有线性结构的课程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80年代常青提出的分格写作模式,通过设计逻辑严密的、层层递进的“格”来完成写作课程的全部训练,自此序列意识扎根于课程设置中,典型的序列模式如先进行例文评鉴,再学习写作必备知识,之后讲解写作模板与结构写法,最后是分析病文。这种序列模式在众多应用写作教材中出现,比如“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的经典教材,杨文丰编著的《高职应用写作》和《经济应用文书写作》中均如此编排。在自然学科中,“不理解甲,就无法学习乙”的逻辑顺序是成立的,比如要先学习加减法,之后才能掌握乘除法。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相较,应用写作课程是否需要如此严密的系统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值得商榷。

此外,部分应用写作教材将应用文分解为材料、主题、结构等要素,再通过学习这些层层递进的序列化写作知识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欠妥,分解写作知识再组合学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的应用写作能力的目的。写作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如同将一头牛切成两半再组合起来,也不会是之前的那头牛了,将学生的写作行为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子技能,试图通过逐一训练而培养学生整体的写作能力是不可能的。

2 构建高职微型应用写作课程的理论基础

对以上教学现状分析可知,在传统的课程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设置方法,课程根据知识体系的序列以及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的内容以及方法都不是由学生来决定的,学生想学什么?他们缺乏什么知识?什么能力是欠缺的?这都是传统课程设置中常常忽略的内容。而微型应用写作课程,则立足于解决学生在应用写作中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写作能力,满足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形成之需。

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遇到的难题,正是其自身写作能力结构中的短板,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短板的学情进行分析,设置微型化的、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采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才能切实为学生现实写作提供有效指导。构建高职微型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不追求学生能“读书万卷”、“临摹得当”并拥有“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而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实际应用写作能力搭建微型学习的“手脚架”。

2.1 微型学习理论

于传统学习而言,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micro”有微、小、轻等含义,因此微型学习中的“微型”除指学习内容较少以外,还体现出这是一种随时随地的、碎片化的学习形态。

微型学习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Theo Hug从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学习要求三个维度对微型学习进行界定,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另一位学者Peter A.Bruck,指出微型学习就是把知识分解为小的、松散的但相互关联的学习单元,并且在人们日常交流和工作中就可以进行的学习活动。

微型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形式,是因与传统、正式的学习形式相区分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微型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结为,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松散和分布式的知识链接知识体系中的节点,从而使分散的知识节点联通起来并形成一种能力。

2.2 微型课程理论

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这一术语。“Mini”意为微型,这一概念与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出现的“Maxi”(大型)课程相对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Shanti Divaharan教授与Philip Wong教授认为,“微课程就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的教学材料”[3];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有明确教学目标且内容短小并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型课程的优点在于以学生为学习中心,形成一种可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2.3 微型写作课程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开发的新趋势,美国已有的一些关于微型写作课程的著作,例如《A minibook of minilessins:25lessons to improve student writing for grades K-2》、《Mini-lessons for literature circles》等,在指导学生写作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微型写作教学方法与经验。

西方当代写作课程高度重视写作的过程与交际性质,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微型写作课程的雏形具有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本研究中的高职微型应用写作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构,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等方面,强调应用写作是一种具有情境性、过程性、综合性与合作性的活动。

目前国内关于在微型课程理论指导下自觉构建微型写作课程的研究尚不多见,涉及微型课程研究的高校学位论文总体虽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取向的微型课程研究,对微型写作课程的研究并不充分,查询中国知网发现,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邓彤在《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课程·教材·教法》,2013-09-01)一文中提出,写作课程的“序列化”追求已遭遇诸多困境,作为实践性课程,写作课程的设计不应从写作知识系统出发,而应基于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困难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他的博士论文《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基于学生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根据学情开发课程内容,运用学习支架理论组织实施课程。

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沈建军《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一书,此著作在写作课课型的研究上有明显突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课程研究,而是从言语技能训练、写作心理学、课程论三个维度切入深入阐释写作课的内涵,以全程助写为指导思想总结出微型写作课的六大基本课型。

刘欢、荣维东在《微型写作:课程、教学和教师的视觉》(《中学语文》,2014-10-01)一文中谈及如何设计微型写作课程,具体路径有三点,一是将写作课程目标微型化,二是将写作课程内容微型化,三是将写作教学支架微型化;文章还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这可以帮助学习者将精力集中在有限的目标上,从而启发学习者对知识形成由“一”向“n”的延伸。

余映潮则从阅读的角度出发,将微型写作与阅读教学融会贯通,他在《微型写作,点染课堂———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语文教学通讯》,2011-05-08)一文中描述了微型写作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开展微型写作课程的模式;他的另外两篇论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型写作》(《中学语文教学》,2013-10-05)和《落实课堂微型写作活动的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5-09-15),分别从实践与过程的角度分析如何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炼读写训练的话题,如何完成读写品析活动以及如何设计微型写作活动,还提出了用词写话、内容概写、句式学用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微型写作。

国内外写作课程的研究成果表明,微型课程雏形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隐藏于写作课程、教材或教学活动中,虽然微型写作课程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尚未形成系统的指导理论与实践方案,只是散见于一些著作、论文与教学实践经验之中,但对微型写作课程构建的要素、应用特点、微型写作素养培养的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正逐步升温,这为高职微型应用写作课程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可行性选择:微型应用写作课程的构建

学生实际应用写作能力,是由各项综合能力形成的,比如构思能力、整理素材能力、概括叙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遇到的每一个写作瓶颈,其背后反映出的是某一项对应的写作能力的缺失,根据微型学习理论中关于“分散式知识节点”的论述,微型应用写作课程的构建应满足学生写作能力形成之需,通过学生学习需求及能力形成需求,重新设计课程及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写作训练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均应依照学生的需求与具体情况而定,需充分考虑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构建微型应用写作课程,以满足学生实际应用写作能力为着力点。

3.1 基于学习需求确定微型应用写作课程目标

微型应用写作课程目标是指微课程学习的预期效果和结果,确定课程目标要以学习需求分析为前提,要明确学生应用写作的学习需求,以此确定微型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这种微型课程目标的设置与传统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泛化目标设置是完全不同的。

可从两个维度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学生对课程内容、教材的疑问和思考;二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和工作需求出发,将身边常见问题纳入学习需求范畴。陈芳芳认为微课程的课程目标可使用ABCD模式进行表述,“A指的是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的对象;B指的是行为(Behaviou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该能做什么;C指的是条件(Cond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指的是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4]。

实例:在日常使用应用文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混淆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这五类应用文的写作要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现实写作问题,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个微型应用写作目标:

确定微型应用写作课程目标时需注意,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应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并要预设可达到的教学效果。

3.2 基于学情开发微型应用写作课程内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加涅的任务分析理论均强调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建立在基本学情之上。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与内容开发过程中,对学情的关注往往是经验型而非个性化的。陈隆升在专著《语文课堂的“学情视角”重构》中提出,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起点应从宏观的背景逐步落实到具体的层面,他主张学情分析要贯穿于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估的全过程。因此在高职应用写作课程中,学情调查应当具体化、细致化,充分考虑学情才能开发出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

比如,叙事是应用写作主要的写作手法之一,以公文写作为例,这类应用文要求叙事具体,学生在写作练习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写得不具体”,这就是教师需要分析研究的具体学情。学生叙事不具体的困难在哪里,为什么“写得不具体”,“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由此笔者尝试开发如下课程内容。

3.2.1 微型应用写作内容:叙事具体。

3.2.3 教学设计思路:将写作对象的变化过程分解为若干部分,并让学生分别进行叙事。

3.2.3 写作训练过程:

(1)比较:(1)“环卫部门要促进废塑料的回收。”(2)“为响应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环卫部门要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切实减少被混入垃圾焚烧或填埋的废塑料数量,建立健全的废塑料回收网点,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等措施促进废塑料的回收与分级利用。”

(2)思考:第(2)句比第(1)句叙事更具体,第(2)句补充了哪些内容?

第(2)句扩充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环卫部门为什么这样做,依据是什么;二是环卫部门怎么做的,措施又有哪些。

(3)运用:把“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修改成具体的叙事。引导学生按这一思路叙事———为什么要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限制了塑料购物袋会变成什么样?如何去限制?围绕限制使用塑料袋这一行为,引导学生找出它的依据、目的、作用、措施等,不能笼统叙事。

这种微型叙事训练可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叙事的技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交流、点评和修改时能更精准地找到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更能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以帮助其形成实际应用写作能力。

3.3 基于多维度写作能力形成需求设计写作活动

在“互联网+”的时代,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不仅仅指单纯的文本写作,

还应包含文本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教学生怎么写,但是,却没有教学生该如何将所写内容与所呈现的形式相结合,这就导致了学生所学与所用相脱节的现象。在微型应用写作活动中,就是要从多维度去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微型应用写作的活动设计不能仅停留在“书面”上,应从多个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写作能力。综合应用写作能力不仅意味着会“写”,还要求形象化地展现所写的内容,要求文与意、文与境、文与形的统一。例如,假定学生未来是一名文秘,企业年会要求这名职员对企业明年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书。这名职员除了写好一份完整的计划书以外,还需考虑如何呈现这份计划书,如使用PPT,就要考虑选用什么色调的背景图片。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要围绕文字写作与文字表现形式展开,以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求。

此外,高职学生面临就业,于求职者而言,求职简历是职场敲门砖,微型应用写作课程应满足学生的这一实际需求。在目前的信息网络时代,求职简历除传统的纸质形式与电子形式以外,还有时下流行的视频形式。因此,教师应将应用写作的内容与新科技表现形式相结合。

视频简历制作活动设计步骤如下:

(1)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特点写一份文字版的个人简历;

(2)利用数码相机、手机、专业的录屏软件进行录制;

(3)到网上下载视频中可能用到的背景图片、动画等素材;

(4)利用cooledit软件将旁白录制后进行编辑;

(5)利用photoshop软件对照片进行编辑;

(6)将录制好的视频简历上传到求职网站。

微型应用写作的活动设计要求教师创设一个仿真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各种与应用写作相关的技能,切实提高自身的应用写作水平。

微型应用写作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精细指导,从学生的写作实情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只有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相契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新和.阅读本位、重读轻写的失误[C].作文成功之路,2006.

[2]叶圣陶.叶圣陶集(第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5

内容摘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贯彻执行教育部“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号召,深化应用写作课程改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任务设计三对接、任务实施四部曲、任务评价多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该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协作精神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

关键词:高职 应用写作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要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则号召所有高职院校“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如何贯彻执行教育部号召是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根据课程性质,应用写作宜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任务为驱动,以实例为导向,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具体的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任务,积极探究,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应用写作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在课堂中植入任务,使枯燥的应用写作理论讲授变得欢乐、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由传统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学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三,不仅传授了应用写作知识,培养了应用写作技能,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经过多年改革探索,我院应用写作课程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任务设计三对接、任务实施四部曲、任务评价多主体”。一.任务设计三对接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础,即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学习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采用三对接原则精心设计应用写作任务,即对接学生生活、对接学生专业、对接学生未来职业。一是对接学生生活,设计任务时须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校外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应用文能服务自己的生活,如写作调查报告,设置的任务是在学院开设自行车租借行的调查报告、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调查报告,使学生在任务实施中感受到应用写作技能的价值。二是对接学生专业,任务设计应本着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原则,以引起学生的“专业”注意,使学生感受到应用写作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我院所有专业都属艺术设计类专业,如学习邀请函,设计的任务是为母校三十五周年校庆设计图文并茂的邀请函,这样的任务能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使学生乐意完成,达到巩固应用写作知识、掌握应用写作技巧的目的。三是对接学生未来职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也应体现这种思想,任务设计应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如学习合同,设置的任务是撰写产品设计(或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项目合同书,使学生在掌握写作知识、技能的同时,熟悉未来职业岗位任务。

“任务设计三对接”彰显了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对其生活、学习及未来工作都有着重要影响,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学习。二.任务实施四部曲

任务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的主体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是解决一个个实际写作任务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我院应用写作课程的任务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一是创设情境、导入任务。教学情境是教师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依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创设符合教学对象特征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情境的引发下,使学生明确本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如学习应聘书,上课伊始,即展示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抛出撰写任务:“华天大酒店因工作需要,需招聘大堂经理、公关助理、餐饮、客房部领班、服务员、保安员数名。35岁的下岗女工王晓彤前往应聘,她认为自己有如下优势:在原单位担任过保卫干事,熟悉保安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女性善于察言观色,第六感觉特棒,非常细心;受过专门训练,学过擒拿格斗的基本技巧,而且还业余学过柔道;体格健壮等。王晓彤应聘哪个岗位最为合适?为了确保应聘成功,她该如何写作应聘书呢?”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自觉接受学习任务。

二是分析任务、明确问题。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分析任务是该模式的激活阶段,即学生根据教师导入的学习任务,积极发掘和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理顺任务中隐含的问题,提出完成任务的各种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要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才能解决,而这往往正是该堂课要解决的学习要点。分析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梳理完成任务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尚不具备的知识、能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正是任务驱动学习的关键所在。

三是学习理论、效仿范例。针对任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用教师讲述或学生自学然后分组陈述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新知。就应用写作课程而言,需学习的新知包括相关文种的理论知识和例文。写文章离不开借鉴模仿,在把握文种特点、格式要求、写作技巧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范文,用心去“悟”,归纳范文观点提炼、总体思路、结构设计、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特色,发现规律,掌握精髓,为完成撰写任务奠定基础。

四是学以致用、完成任务。即运用新的知识、例文完成上课时布置的应用写作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真正做到学做一体。一般来说,简单的任务,如通知、邀请函等以个人形式课堂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如调查报告等是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讨论,形成写作提纲,小组课余完成,第二次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展示。三.任务评价多主体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总会满心期待着教师等的评价,而且,学生完成了任务并不等于完成了知识技能的构建,因此,教师须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针对传统教学仅由应用写作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体单一性局限,我们将应用专业教师、学生也纳入评价的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6

【关键词】应用写作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96-01

应用写作是高职高专院校面向学生开设的一门应用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各类应用文书的基本理论和文种常识,写作出规范、标准的各类应用文书。应用文的写作不仅使用范围广泛,而且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目前,如何提高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该课程的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其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反思。

一、高职高专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高职高专应用写作教学的总体现状是教师的讲授比较程式化,学生感觉非常的枯燥与无聊,提不起学习兴趣,虽然老师讲得很认真很用心,但是很多学生依然是一问三不知,一学期下来,连最起码的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体都不会写。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此课程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所以相比专业课而言,这门公共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容易被忽视。

(二)教师长期以来比较程式化的教学方式

应用写作确实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一般的讲授方式都是先讲授文体的概念、特点,之后讲授文体的格式,紧接着讲授文体正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加之写作的内容都是应用文,没有故事性、没有趣味性、没有感情色彩,所以整节课都是比较枯燥的。

(三)学生写作基础比较薄弱,不喜欢写作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学生不喜欢写文章,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写文章词不达意。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时刻需要老师监督、催促和提醒,这就使得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陷入困境。

二、基于该现状的几点反思

(一)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分析和点评相关的写作案例,而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其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比如在给学生讲合同的写作的时候,笔者选取了一个关于大学生做兼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案例,这个案例在细节方面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笔者让学生找问题。因为很多大学生都有在外做兼职的经历,也签过类似的合同,所以对于这样的案例,他们很感兴趣,对于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也都能轻易地找出来。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比如说在给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讲调查报告的写作的时候,笔者找了一篇《2014年中国IT毕业生生存调查报告》进行分析,这份调查报告与学生的专业及其以后的就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很感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练习,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应用写作课程除了教师讲解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多实践,多练习。根据课程的特点,任课老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讲练结合,即每节课老师讲授一个小时,剩余半个小时让学生随堂写作业。在学生写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督促他们动笔,并且给予指导。课后学生交作业,要认真批改,第二次上课的时候,笔者都会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在写作业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点评,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随后笔者将自己写好的例文示范给学生看,加强记忆。这一环节有时候甚至比讲课本身还要重要,因为学生动笔了,知道写作的难点在哪里,所以老师讲解之后更会加深印象。

当然,除了写之外,有些内容也可以采用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比方说,在给学生讲会议纪要的时候,笔者专门花了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开会,开完会之后每一组将他们开会的结果整理成会议纪要,并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汇报的时候,其余同学可以根据会议纪要的写作要求去纠正、点评。

(三)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

韩愈在《师说》中曾经这样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最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主动学习的品质。因此,除了上课之外,教师还需要在课余时间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和思想动态,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改进自己的教学。

总之,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去摸索、去总结、去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庆元.应用文写作.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7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最基本的五项技能, 任何一项不可偏废。听、读为语言输入, 说、写、译为语言输出。语言的输入是输出的前提与基础, 语言的输出是输入的内化与升华。片面地强调听、读, 其结果只会是哑巴英语;片面地强调说、写、译, 其结果注定是中式英语。因此要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以上五个方面都需加强。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有助于提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扩大所用语言的范围、提高逻辑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毋庸讳言, 语言是沟通交流和思想表达的主要载体。为了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 必须强化语言技能的训练。大部分语言主要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得以存在与传承, 所以对于应用英语专业来说, 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笔头交际能力。

英语应用文写作是高职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些学者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徐军指出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不太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 课程设置比较呆板, 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很费劲。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教材脱离实际, 教学忽视语言, 教学方法单调。张丽建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任务型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 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减少学生的英语写作焦虑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陈鲁宁从项目教学法及其理论依据的研究出发, 提出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教学方法的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潘有华从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了应用文的发展之美、格式之美、结构之美、表达方式之美、语言之美, 进而提炼出明确定位法、挖掘美育因素法、启发反思法、目标管理法等10种教学方法。郦英华阐述了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实用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建议和策略。高长、王敬东针对母语负迁移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干扰与对策进行了剖析。华晓奕研究了高职高专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邓蓉年探讨了高职生英语写作中词汇错误分析及对策。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年开始开设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 8年来该课程组以就业岗位为导向, 不断探索, 走出了一条切实提高学生商务职场领域英语写作能力的新路子。

二、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英语应用文写作是应用英语专业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是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和酒店商务职场领域准确而娴熟地与客户进行英语笔头交际的能力。

(一) 课程设置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通过网络、走访、电话或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 了解了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 认真分析了产业、行业、企业对应用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应用英语专业针对的就业岗位。通过对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认真研究了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就业能力, 最终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所在的学校应用英语专业分为国际商务贸易和酒店商务两个方向, 因为所针对的就业岗位不同, 所以这两个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差异。应用英语专业 (国际商务贸易) 确定了其专业针对的岗位为行政助理、商务翻译以及商务助理三大类。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就业能力分析, 最终确定“两融合、三贯通、三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会英语、通商务、善沟通”的综合型人才专业建设目标。即在育人过程中不断改革、探索, 创建“两融合” (英语与商务融合) 、“三贯通” (教学、实训、实习贯通) 、“三进阶” (从日常商务活动能力至一般商务业务操作能力, 再至综合国际商务业务实操能力) 的人才培养模式, 着重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国际商务业务实操能力, 培养各外向型企业所需的“会英语、通商务、善沟通”的综合型人才。应用英语专业 (酒店商务) 确定了其专业针对的岗位为酒店服务、酒店管理、酒店营销、酒店行政以及导游五大类。通过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就业能力分析, 确定了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娴熟的应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中西方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酒店专业服务与管理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服务于涉外高星级酒店业中、基层管理岗位的应用型国际酒店商务类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英语专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比如, 应用英语专业 (酒店商务) 重点培养学生在酒店服务领域运用英语与客户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因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酒店商务能力课程、英语能力课程以及中西文化交际能力课程。

(二) 课程性质及目标

英语应用文写作对于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因而是应用英语专业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有助于学生就业后从事行政助理、酒店管理以及酒店行政类岗位的英语笔头交际工作。在全面分析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贸易和酒店商务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基础上, 分别确定其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包括总体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 国际商务贸易方向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职场中准确而娴熟地与客户进行英语笔头交际的能力。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应用文文体的写作格式、常用句型、词汇以及语言特点;能够撰写求职信、个人简历、邀请函、祝贺函、道歉信、感谢函、慰问和吊唁函、通知、备忘录、招聘广告、会议议程、会议纪要、商务报告、名片、公司简介和推销函。通过小组合作与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 酒店商务方向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酒店商务职场中准确而娴熟地与客户进行英语笔头交际的能力。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应用文文体的写作格式、常用句型、词汇以及语言特点;能够填写出境登记卡、行李物品申报单、行李认领标签、旅客健康申明卡、外汇兑换水单、酒店预订表、个人和团体入住酒店登记表、洗衣单以及入境登记卡。能够撰写酒店预订函、旅游日程安排, 以及中国文化的介绍 (景点、饮食、茶文化、传统戏剧、传统节日、风俗与礼仪) 。通过小组合作与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建设

(一) 教学内容

1. 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拟以一位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笔头交际职业能力提升历程为主线设计学习情境。该毕业生从踏上工作岗位, 到处理日常工作, 再到完成领导交给的重要工作, 日常商务笔头交际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毕业生经历了由进入职场 (Entering business) 、日常工作 (Daily work) 、委以重任 (Important tasks) 三个阶段 (简称“EDI”英语笔头交际职业能力发展模式) 。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与毕业生的英语笔头交际职业能力提升历程完全一致。求职与应聘是毕业生英语笔头交际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商务交际是毕业生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 事务处理与对外宣传为毕业生英语笔头交际职业能力得以飞跃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围绕应用英语专业 (国际商务贸易) 毕业生“EDI”英语笔头交际职业能力发展模式, 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 共分4个主要学习情境, 含16个学习子情境。4个主要学习情境依次是求职与应聘、商务交际、事务处理、对外宣传。其中求职与应聘包括求职信、个人简历;商务交际包括邀请函、祝贺函、道歉信、感谢函、电子邮件。事务处理包括通知、备忘录、招聘广告、会议议程、会议纪要、商务报告。对外宣传包括名片、公司简章、推销函。围绕应用英语专业 (酒店商务) 毕业生“EDI”英语笔头交际职业能力发展模式, 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 共分4个主要学习情境, 含20个学习子情境。4个主要学习情境依次是机场、前台、客房、旅行社。其中机场包括出境登记卡、行李物品申报单、行李认领标签、旅客健康申明卡、入境登记卡。前台包括酒店预订函、酒店预订表、个人入住酒店登记表、团体入住酒店登记表、外汇兑换水单。客房部包括1个学习情境:洗衣单。旅行社包括旅游日程安排、景点、饮食、茶文化、传统戏剧、传统节日、风俗与礼仪。

2. 教学资源建设

制定并修订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计划、教学PPT以及商务英语口译试题库。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基本信息以及课程内容详述。其中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代码、课程性质、课程学分、总学时、适用专业、教学方式等。课程内容详述主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方法、课程实施基础与条件、课程考核与评价等。整体设计包括该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基本原则、学习情境设计、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等。单元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训练任务或案例、教学准备、课后作业等。教学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班级、每学期计划学时、教学方式等。另外, 制定英语应用文写作试题库, 既方便了课堂教学, 又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交际法、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英语应用文写作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为重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在写作。听、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的5个方面, 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课堂首先给学生提出与所授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对写作范文的文体特征、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特点等用英语进行讨论、总结和汇报。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 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student-centeredness) , 以教师为主导 (teacherguidedness) 。此外, 鉴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布置任务的同时, 往往也给出了具体案例, 或者通过呈现案例, 进行分析比较,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应用文的英语写作特点, 如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

2. 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互联网以及自主学习交流平台等多种教学手段。课程教学主要在多媒体教室或有多媒体设备的语音室进行, 保证了信息量的输入, 节约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所需的时间, 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 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带来了便利。在有互联网设备的语音室或外贸实训室, 学生可以现场通过E-mail模拟商务文件的往来, 体验商务情境。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并熟悉与本专业有深度合作的企业简介、招聘广告、商务报告等。学生通过浏览课程网站, 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课程资源, 如试题库, 教学PPT, 相关职业考试介绍等。学生通过课程网站上的互动平台, 可以用英文向课程组教师提出有关该课程、英语学习或专业学习的问题, 并及时得到老师的回复。

3.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各占50%。过程性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表现、平时笔头和口头作业完成情况, 计算出每个学生每个Workshop的过程性学习成绩。终结性考核主要指学生的笔试成绩。

4. 实践教学

课程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上学生对教师安排的写作任务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研究内容要点、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等。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外, 教师还会安排文章批改任务。文章批改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课堂上学生们对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小组讨论, 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在该课程网站首页设置英文版的校园新闻栏目。让学生根据学校以及外语学院网站上中文新闻内容撰写英文新闻、报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轮流承担英文新闻、报道的撰写工作。让学生参与该课程网站的建设, 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体会英文写作的作用及乐趣。让学生参与常信院英语沙龙活动, 针对每次主题, 提前准备好演讲材料, 参与集体讨论, 在交流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把英语写作的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中。学生在学习之余参与相关校企合作企业网站信息的更新。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从事一些文字工作, 如公司简章的撰写、产品使用说明书的写作等, 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在真正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真正做到了知识获取与实践能力提升的零距离对接。此外,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以商务报告为主要形式的毕业设计。校外实践提高了学生英文写作能力, 增强了团队意识, 强化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EDI”英语笔头交际职业能力发展模式, 将会大幅提高学生实际的英文写作能力,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2]徐军.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3]张丽.就业导向下任务型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5) .

[4]陈鲁宁.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1) .

[5]潘有华.高职院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 2006.

[6]郦英华.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初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6) .

[7]高长.母语负迁移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J].文学教育, 2010 (6) .

[8]王敬东.母语负迁移对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干扰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4) .

[9]华晓奕.高职高专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8)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8

一、搞好课程建设是探究公文写作教学的基础

我院《应用写作》课程以教学内容实用、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式生动、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而形成特色。法律文秘专业是河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课程组成员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强化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材料组织能力为目的,以特色教学模式为载体,在不断探索理论教学的有效模式基础上,为使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课程组教师利用课内外和假期以及实习时间,对学生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用写作训练。这种训练,可一直延续到学生结束课堂教学之后至毕业之前。各种仿真写作练习的实验,对提高学生各种应用文体的实际写作能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经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方法得当的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高效的作用。同时,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强化了文本电子化应用的训练,学生练习,可在计算机环境中完成。课程组总结课程建设经验,经充实和完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实用应用写作》,该书获得了全国公文研究会论著三等奖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科研成果一等奖,使课程体系更加成熟。

二、公文写作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应用写作课程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公文制作。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往往只教给学生一堆写作理论,包括主题、材料、结构以及语言要求等,但对怎样在公文写作过程中达到相关要求和写作目的,学生却是一片茫然,因此,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总是难以得到提高。公文写作主要是为了解决个人或社会的实际问题,是“有事而发”,无事不发。写作主体只有不断对社会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掌握大量材料,研究发现其本质规律,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按照公文的法定格式,才能形成实际需要的公文文本。实际上,要达到公文写作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制作某种文体的格式技巧,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应用写作的规律,准确地将其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算懂得了公文写作的特点,也才能真正写好公务文书。基于此,教师应在公文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即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去搜集、调查、研究并不断提出质疑的过程。这种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要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并要在公文写作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将传统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开放性的模拟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提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写作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一是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培养。学习生活是学生接触实际的主要方面,在公文写作教学中要着重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发生和经历的大事,都要求他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如开展一项活动前后,就要求写活动方案和总结;学校组织大型活动,要求写计划、方案、简报和报告。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主要的作用在引导和督促,集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进而制作出具体的文本。经过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量积累,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必然会体验到一个对应用写作理论深刻领会和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二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写作训练。主要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搜集相关专题材料,采取做卡片、剪报、记笔记等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写作训练。通过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建立起一种有效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内课外互相交流,不但掌握了实际写作方法,而且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三是情境模拟,强化训练。根据不同专业设计出不同的情景进行模拟仿真教学,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景模式,用以弥补学生对实际工作了解的不足。经过有意设计的情景,使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氛围中有目的地锻炼深化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亦为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与教师同处于主导地位,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和研究性学习及公文写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公文是由法定作者制发,具有法规的现行执行效用,具有规范的文体、结构、格式、语言,需要履行法定程序的文书。在教学时对它的实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课堂理论的讲解,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大量实际训练,不可能制作出合乎要求的公文。因此,这样的实训必须目的明确、计划安排、循序渐进,以巩固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目的作专门的实训指导。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际训练,让学生掌握公文材料的搜集和处理,具体文种的写作,公文语言的运用,公文的处理。要求每个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要按照老师的训练安排,完成相关的作业要求,最后写出实训报告或总结。公文写作的教学一般为应用写作总学时的三分之二,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必须经过理论、实践多次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在计划课时外,另安排一周期末综合实训。形式采用模拟组织专项活动,要求学生制作活动方案(计划)、请示、报告、函、通知、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将实训成绩计入该课程学期总成绩。教师在结束本学期课程时,还要对学生提出公文写作训练要求。要求学生毕业前,都要结合本人在校学习期间的具体实践活动,反复进行公文写作“再实践”。毕业实训时有关文书写作项目评定的成绩,作为该生毕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实用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公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到了显著的实际效果,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应用写作规律,并真正在能力上产生质的飞跃,这种功效必然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摘要:当今社会, 实用写作功底的深浅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 对一个人的就业和其个人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公文写作的教学实际, 从如何搞好课程建设、公文写作教学定位和实践教学几方面探究公文写作教学思路和模式。力求为当代高职教育如何在理论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9

在《应用写作》课程的讲授中, 通常会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方式, 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仍然受到时间限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而是要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真正学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 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学好各门学科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应用写作》课程改革中将写作思维逻辑训练、口头作文、情境写作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来进行教法研究将会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学习。

一、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

在各高职院校的《应用写作》课程授课中, 其重点基本都在各写作文种的写法上, 所以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 教学方法也更多侧重使用能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写作格式的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上。但经过实践教学总结, 我们发现学生只会格式、写法, 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际写作任务。大部分同学不会组织写作思路, 只掌握格式而不能很好地填充内容, 使写作知识不能很好的转换为自己实际的写作能力。

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即以培养学生实际写作思路为主旨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掌握写作文种格式、写法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发展顺序、因果关系、必要条件, 进而合理安排写作内容,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例:在讲授《竞聘报告》时, 要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你们去竞选, 会说什么呢?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重点说什么呢?给予同学讨论, 甚至辩论的时间, 使他们思考整个事件发展的顺序。最后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 帮助他们明确思路:基本情况介绍———个人优势———岗位认识———胜任后的工作打算。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二、口头作文训练法

《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写作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大量的练习, 但现在大多数院校的应用写作课程, 一般只安排28—36课时。在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 如果大量做练习会影响到实际的教学进程, 可不积极练习又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文种知识, 熟练的进行实际写作。在这样的一个矛盾下, 我们总结出了口头作文训练法。

口头作文训练法, 是指引导学生迅速成文的一种教学放法, 它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并使学生能够大量开展练习。它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紧承写作思维逻辑训练法使用。当学生思考清楚写作文种的整体写作思路后,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写作思路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根据实际情况, 内容较短文种可以直接形成具体完整的口头作文, 较长文种可以让学生列出口头提纲, 从而培养学生迅速成文的能力。

例:在讲授《会议通知》时, 根据学生写作逻辑思维训练后形成的思路:会议召开缘由———会议名称———会议主要内容———与会人员———召开会议时间及地点———召开会议的注意事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的创作。学生口头创作后可以请其他同学补充, 各小组开展讨论, 教师做最后点评, 帮助学生在创作的口头作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际写作能力。

三、情境写作训练法

情境写作训练法是指根据讲授文种需要将应用写作课堂模拟为一个个实际工作生活场景, 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模拟情境中进行写作, 使学生理解并牢牢记住自己所写作的文种应该在怎样的情境下使用。这种情境写作训练法, 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到的写作文种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价值, 还可以使学生在今后具体使用写作文种时得心应手。

例:在讲授《市场调查报告》《商业信函》《经济合同》《协议书》时, 可以将它们共同放到一个连续的情境中讲授。将课堂模拟成两个公司调研、磋商、谈判签约的场景,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 一方为甲方, 一方为乙方。双方在预定情境中首先进行市场调研, 形成市场调查报告;根据市场调查报告结果, 进行商务往来和磋商, 形成商业信函;再根据磋商结果商讨合同条款, 形成经济合同;在具体执行合同的过程中, 合同条款出现问题, 双方根据讨论结果形成补充协议书。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适当引导, 成文后给予点评。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写作, 提高学生对具体文种的掌控能力。

四、任务驱动训练法

任务驱动训练法主要是通过预留任务的方式, 使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性, 进而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主要有5个环节:布置任务、结合案例分组讨论、实践写作、点评总结和修改成文。

例:在讲授《总结》时, 前一次课便进行分组并预留任务, 课上检查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 结合实际案例阐释文种写法及写作要求, 并结合理论知识, 布置写作练习。写作完毕后, 教师根据学生写作结果, 进行点评, 通过点评巩固理论知识, 并揭示学生实际写作易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根据教师点评, 修改课堂成文。将写作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进行使用, 应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它们融会贯通一起使用, 力求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五、其他教学辅助方法、手段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以最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感知与思维器官为原则, 与此相适应的应该是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应用写作课教师应改传统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授课方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部分理论知识板书、教学案例则通过多媒体展示。从而使应用写作课程所讲的内容变得直观起来, 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 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不仅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大并具生动活泼的教学功能, 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教师在多年传统教学手段下积累的宝贵经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缓解了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与现有教学资源的矛盾;解决了教材内容容量增大与教学课时缩短的矛盾。

同时, 应用写作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应适当调整,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试结果既要保证能准确体现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 又要体现出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应用写作课程不适合进行机械知识点式的卷面考试, 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学生采用相应的考试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我们认为应用写作课程考试方式应以考查方式为主, 以学生的平时成绩为主要评分标准。考查主要内容应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求协调一致, 容易进行教学质量的检验, 及时根据发现的问题调整工作, 推动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保证平时成绩的客观与公正, 应强化学习过程的监督, 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作业、课堂小考、课堂回答问题等。还应具体细化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学生课堂写作训练, 分组互评口头作文, 情景模拟写作训练、课堂表现、出勤情况来考核学生成绩。其中课堂写作训练应占50%, 分组互评、情景模拟口头作文训练占30%, 课堂表现占10%, 出勤占10%。

总之, 我们在教育思想变革和教学观念更新的基础上, 努力推动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形式的改革, 力求教学方法、手段和考试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而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写作思维能力, 锻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最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应用写作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段曹钢.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秘书, 2010 (3) .

[2]沈晓枫.授人鱼, 不如授人渔——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 2010 (12) .

[3]刘文球.浅议“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0 (8) .

[4]田珺.关于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10 (12) .

[5]李小林.高职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2 (1) .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10

(1)普遍对当前的应用写作教学现状不满,主要可归结为五大原因。①受社会大环境的误导而导致择才标准的偏颇:重技能、轻人文;②学校小环境的盲从造成育人观念的短视:缩短基础课学时;③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相对滞后;④学生自身素质存在缺陷;⑤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格式固定、语言死板、条条框框较多。

(2)对当前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提出改革建议:①应该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②积极编写应用写作教材,改革教学内容;③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④改革考核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改换教学模式等。

总而言之,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是: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全新的、以行业实践所需为主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但是,人们对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还未能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更没有人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强行业岗位应用写作能力为目标,以行业岗位化应用写作基地为载体,以学校、行业联合办学为组织形式”的高职应用写作行业岗位化教学的新模式。

1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核心概念的界定(见图1)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即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应用写作课程的特点,适应社会各行业对应用文写作的需求,在与各代表行业建立岗位化应用写作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学校与行业联合,实行岗位化教学,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整个教学体系均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准则,应用写作教师和行业资深人士运用现场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比较教学等教学方法共同教育学生,采用多重评价标准共同评价学生,让学生在行业岗位中学习、成长,采用具有高职教育特色、适应行业需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职业能力的、简便易行的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写作人才。

2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的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强行业岗位应用写作能力为目标,以行业岗位化应用写作基地为载体,以学校、行业联合办学为组织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写作人才。

3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所包含的要素

与传统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相比,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具有更多的优势(见表1)。

3.1 教学目标

传统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具备比较完整、系统的应用写作理论知识(实践中往往出现理论难以与基本训练科学化相结合,理论知识与能力训练分离,最终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写作人才的需求)。而高职应用写作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强行业岗位应用写作能力为目标,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写作人才。

3.2 课程设置

当前,除武汉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成立了写作学硕士授予点外,国内其他院校的写作学专业一直不能单独成立硕士点,导致一些有志于从事应用写作研究的学生求学无门。在各类、各层次大学课程设置中,大多数学校将应用写作课程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或不开设,或开为公共必修课,或设为选修课,或只在文科类专业中开设一点基础课。这使得应用写作课程成为专业课的附属课程和高职教育的点缀。有限的学时与应用文内容的先天丰富性、后天扩展性形成强烈的反差,这让学校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其成为社会各行业岗位上所需的应用写作高手。而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则是一切从社会需求出发,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各行业岗位所需应用文写作的现状来设置应用写作课程在学校各专业中的课程性质(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必修课、选修课)、课时、教学时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由此培养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3.3 教学内容

传统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大多由任课教师决定,而且很多教师的最高学历为大学本科(少数为研究生),他们接受的是“学科型、研究型”的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大多侧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很少注重社会所需的实际性和实践知识的操作性,这样往往会导致教非所需、学非所用,学生理论知识雄厚而操作能力较差。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则是以社会各行业岗位所需应用文写作的现状来设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选取教学内容(如贸易经济专业侧重市场调查报告、合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经济文书的选取,法律专业侧重司法类文书的选取),确定教学内容组织安排,设计实训内容,制作课件和教学录像,选用教学案例等,按需教学,以确保学生能学以致用。

3.4 教学方法

传统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因循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以面授的方式为主,课堂活动辅之以有限的提问和答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

应用写作能力是一种实用技能,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同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用中求学,学以致用。对此,使应用写作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围绕学与用相结合这个核心来探索教学途径和方法。

3.4.1 教学设计(见图2)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通过带领学生到社会相关行业一线岗位上实地参观,让学生体会具体文种的写作背景与写作环境,让其对现有的行业应用文进行模仿学习,而后,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自主提;接着让学生针对教师指定的岗位试写应用文;最后由教师点评、修改,最终确定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

3.4.2 教学方法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开放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比较教学法等。

(1)开放式教学法。即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取部分文体,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到本专业对口单位见习、实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收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写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能将一般写作能力提升为社会具体写作能力,强化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2)情境教学法。即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特定的写作场景,把自己和学生“设计”成实际工作中的某个角色,从接受写作任务、收集写作材料到文稿的起草、修改、送审,在具体而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写作体验。

(3)案例教学法。即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写作知识、具备一定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写作场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应该这样写”或“不应该这样写”的原因,明确写作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增强学生写作的实用性。

(4)比较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重比较(应用文体与一般文学作品的比较、相似文种的比较、同一个文种不同范文的比较,以及范文与病文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应用文在观点、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与不同文种的区别,以及完成一篇优秀的应用文所需的写作技巧。

3.5 教学团队

与传统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只由一名教师独自肩担教学任务不同,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团队由高职应用写作教师与行业写作人士、多个人员组成,教师为学生的引导员、联系员、服务员,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为绝对权威、学生言听计从的服从型、认同型的师生关系,而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度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的师生关系。

3.6 教学资源

传统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不太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备落后,往往采用“一人、一桌、一粉笔、一黑板、一教科书”的授课形式。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实践基地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利用2个方面。实践基地的优化包括:首先要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较高的机关、单位、团体作为行业岗位化应用写作实训基地。其次要考虑学校与实训基地双方如何配备人员和经费,以组成最优教学团队的问题。再次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以及选择最佳的时间段对学生实施岗位化教学。教学手段的利用主要包括:①有效运用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②在具体教学中尽量带领学生进入行业岗位的工作情境,运用实物展示,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教育;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电子邮箱、QQ、校园网、课程精品网站、Internet的相关资源)对学生进行远程教学;④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及学校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刊、学报、班刊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练笔。

3.7 教学效果

传统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笔试检测方式为主,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是对其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涉及其他教育方式,而且多采用量性评价。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社会评价2个体系和多重评判标准。教学评价包括校外专家评价、行业企业专家评价、校内专家评价、学校督导评价、学生(毕业生、在校生)评价;社会评价包括用人单位评价及结合近年来学生获奖情况的评价。新的评价体系能够从宏观、微观2个方面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职业应用写作能力的水平。而且,对于师生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还可定期地以实物展示,或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对师生的教与学形成更强的激励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相比,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行业岗位化教学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能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零距离”上岗的应用写作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营.突围与重构: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

[2]李婷,黄群芳.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现状探究[J].职业教育,2008 (4).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 慕课 实用广告写作课程 教学改革

一、慕课的特点及推行现状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缩写为MOOC)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课程教育,将教学以视频形式为主通过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让感兴趣的学习者自主点击学习视频,可供反复观看的学习形式。慕课教学源于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他将数学辅导内容制作成10分钟以内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课后自行观看视频学习,再到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互动,接受教学指导。2012年网络课程专家特龙在私立教育机构推出免费课程,受到大众欢迎,之后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发起“教育在线”的网络课程系统,搭建教育平台提供免费网上课程[1]。

2013年慕课教育开始在中国流行,学术界就慕课召开相关会议、论坛,各大高校对慕课进行研究,并建立慕课联盟,影响到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基础教育领域也涉及慕课教育。

二、高职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慕课的意义

高职教育从1980年开始推行,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突出应用,重视实践教学,教师主要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行业人才,与社会用人部门有紧密合作。当然,现实教学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变成了本科教学的压缩饼干,或者是中专的发面馒头,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高职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本科式教学模式的延续,还是学生课堂听、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具体到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教学,该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开设多年,教师教学丰富,皆为双师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行业从业或实习背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如引入真实案例、进行竞赛教学等,这些都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或提升,真正面对开放的高职教育,对有学习需求的人员都能进行高等教育技能培训要求时,能否满足其各种学习需求。

(一)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推行慕课,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慕课最大的特点在于网络教学,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学习需求对不同课程进行注册学习,在慕课的各相关网站,学习者通过选择相关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及学习地点,无须走进教室听教师讲课,学习者没有考试压力,无须为做作业烦恼,是否参与讨论或获取相关资历证书都取决于学习者的自愿。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推广为慕课教学模式,有利于广告从业人员进一步获得广告活动中的文本创作所需技巧培训及开拓其思维方式,同时,不受时空限制地选择学习,也没有考试压力,感兴趣者点击学习,开阔视野。

(二)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推行慕课,有利于提升教师团队水平。

慕课教育与传统教学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慕课教学基本属于团队教学运作。传统教学基本是课题教学,一个教师在教室面对多名学生进行教学,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各自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即使在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标准制度,教师讲授的理论框架基本相同,但是每个老师面对的不同学生所讲授的内容、练习都会有所不同[2]。慕课教学则不同,一门慕课基本是由该课程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首席授课,同时配以助教和技术人员,多方合作实现网络课程呈现。该团队涉及课程设计、视频录制、课堂呈现后期处理等,同时根据在慕课平台的答疑、讨论作业批改任务,完成教学相关的数据分析及调整方案设计。实用广告写作课程要推行慕课,需要强大的教师团队,以教学骨干为主,辅以助教和视频编辑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等,对教师团队有相当的要求。

(三)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推行慕课,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的理念和慕课教学是一致的,让更多人获得受教育权利,高职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教学主要针对高职在校学生,通过推行慕课教学,可以将课程放到网络资源中,让更多人接受相关教育,强化了教学效果。

三、高职实用广告写作课程如何推行慕课

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是高职院校传播与策划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综合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高职院校实用广告写作课程实践性非常强,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经过不断改革摸索了非常多的经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通过走访实际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确定实用广告写作课程的基本模块,通过引入真实竞赛项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与传统课程不同,慕课是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碎片时间管理下的新生事物,将碎片时间整理为学习时间,通过10到20分钟的教学视频展现,以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为重点,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学生学习知识点后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如果未能一次性听明白,则可以反复观摩教学视频[3]。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涉及广告调查报告写作、不同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书写作、提案和广告合同写作,内容较多,将课程模块再细化成一个一个“碎片化”的知识点,以短小精悍的知识点形式进行讲述,理论上是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际上也能让学习者摆脱冗长枯燥的理论学习,短小精悍的知识点反而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网络上自主选择感兴趣或没有掌握的知识部分,对已经掌握的部分则可以忽略不看,实际上是一种更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效率更高。

内容确定方面必须是集中在10到20分钟的讲解,让学习者随时利用时间随地进行学习。例如,广告策划书写作项目在推行慕课教学中,我们可将原有课程中的广告策划书写作格式、广告策略单解读、市场环境分析、营销策略提案、创意策略提案、媒介投放、媒介预算几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进行碎片化整理,具体而言,在广告策略单解读中,10分钟的视频教学主要集中在如何研读广告策略单,重视策略单中的广告主题、品牌调性,结合广告主题、品牌调性及产品特色,为广告策划书拟定一个核心概念,拟定核心概念的技巧、方式和方法。这样既生动有趣,在讲课的同时,又能让学习者了解到整个广告策划书写作项目中所有内容确定(包括后面的市场环境分析、营销策略提案、广告策略提案、媒介投放和媒介预算等)都离不开广告策略单,特别是广告主题和品牌调性,核心概念确定后,整个广告策划书的基调、内容基本确定。

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教学的内容确定是慕课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视频制作也需要各种人才加入该团队共同建设慕课课程。因此,制作过程也有所讲究,是制作成像百家讲坛似的平实单光影、音响效果讲究的形式,还是融入各种蒙太奇手法丰富的电影式的形式;是让学生出镜表现课堂互动,还是无须出现学生形象,是教师在演播厅录制课程还是就是课堂实录实地拍摄,是教师不出镜只有声音和板书还是教师出镜结合各种特技技巧,这些都需要实用广告写作慕课课程教学团队的技术人员加以考虑。结合国内各大高校慕课开展情况及观摩优秀慕课课堂给予实用广告写作教学团队的启示,本团队调研发现,慕课课堂一般采用演播室录制、录屏软件录制和课堂实录三种方式[4]。不同的技术方式会影响慕课教学效果,采用“PPT录屏+手写板板书”这种方式不需要专业摄像人员,团队两三个人即可DIY完成实用广告写作课程的慕课教学视频设计,参与者均感觉较轻松,成本也较低,比较适合高职专业教师采用。

四、高职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推行慕课注意事项

(一)明确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推行慕课的目的。

如今较多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为推行慕课进行各种评奖活动,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学习慕课及参与慕课制作的积极性,但是纵观各制作慕课的教师基本为竞赛而制作慕课,并未真正思考制作慕课的目的究竟何在,制作出的慕课最终只有评委观看,没有为真正的学习者所使用。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推行慕课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习者团队,让更多广告写作者在遇到广告写作过程中有困难时想起来通过网络短时间的培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是为提升实用广告写作课程教学团队整体水平而为之。

(二)内容设置要精益求精。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基于实用广告写作课程设计的慕课内容更讲究,不是课程教学的压缩饼干,应该赋予其新的内容。面对网络自主学习者,其可能是在广告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别的专业人才对广告写作兴趣较浓厚,有各方面的知识背景,此时,实用广告写作慕课教学内容更应该精品制作,内容设置要精益求精,较之传统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宋专茂.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4(4).

[2]王毓珣,王颖,王海莹,肖庆顺.慕课的缘起与特性考释[J].当代教育科学,2015(14).

[3]李兵.慕课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6).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篇12

1.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 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滑坡。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电脑课, 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这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样, 来自城市的学生, 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给计算机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不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理解有较大差别, 而有限的学校教育资源却根本没有能力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时学生在课后复习或上机实践时, 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使学习效率降低。对于学生来说, 在进一步深刻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前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2. 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技术课程, 长久以来, 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生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 这导致了教学效果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 则教学任务将无法实施。

3. 知识更新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众所周之, 计算机与其他课程不同, 它随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极快, 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 因此教学内容更应该侧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随着知识点和新技术的更新, 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化而更新。部分教材内容往往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 导致教师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得知识的更新跟不上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 转变教学思想

建立“以学生为本”, 建立以应用、培养兴趣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因材施教, 注重在教学的同时加强辅助指导。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以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来严格要求, 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潜素质, 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职业化办公工作的能力, 以便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领先。

2. 与时俱进,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 大部分内容都是实际操作的内容, 该课程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方面都起了基础性的作用, 同时由于这门课程的实时性, 就要求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加以改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变, 教学手段经历了从黑板板书、多媒体教学到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针对学生共性问题, 教师导学示范操作, 突出应用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 并引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 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 要求以实际的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 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 在教师的演示中,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经典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环境中, 鼓励学生单独思考或者集体协作, 目的就是提高其认识、分析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工作作风、管理理念、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案例的运用。

3. 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 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 任何学习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改革必然要求环境变革与优化。

在计算机教学中, 要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 机房应配置扩音设备, 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同时, 安装广播教学软件, 让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确保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及检验教学效果, 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改革便于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 使考核更具科学性。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可以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种, 实行平时、期末考试相结合, 其中期末考试又分为理论部分和案例部分, 总分=平时×30%+期末考试 (理论) ×30%+期末考试 (案例) ×40%。鼓励同学们在完成学校规定课程后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结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多年的教学实践, 由于我们坚持了改革和创新, 走过了一条持续发展、不断进取的道路,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立足点, 为学生掌握计算机文化和信息技术,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能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并学会独立开展工作, 同时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伦理和社会等诸多问题,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是我们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都必须努力学好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在提高学生计算机运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本文试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从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好适用教材, 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教学方法, 引进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找到适合的最佳考核方案, 与时俱进, 以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上一篇:云计算产业下一篇:基础日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