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电子专业

2024-06-05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共12篇)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 篇1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本文针对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了什么是高职电子商务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何去培养高职电子商务教师的专业能力,探索教师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构建方法,最后针对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教师专业能力,高职,电子商务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保障措施提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在我国高校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正发生深刻变化,对教师进行教学运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能力结构也在不断拓展之中。

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移动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信息素养的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着学生比教师会得多的现象,教师要改变信息应用和传播发布能力弱的现实;

二是“互联网+”等新经济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出现,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理论素养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发展,引领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企业、行业中快速响应,“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的现实要求。教师要面对应用超前于理论的现实窘境,需要教师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

三是以e Bay、全球速卖通为代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实践素养的要求。跨境电商是典型地整合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和法律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跨境电商行业的复合性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复合型人才不仅仅包括知识复合,更重要的是包括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个方面。复合型技能是对电子商务教师综合能力的现实要求。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构建

1、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下面五方面构成:(1)基本素养;(2)学科知识背景;(3)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4)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5)学科教学能力。其中学科教学能力具体包括: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沟通能力、评价能力、教学诊断与反馈能力等。

2、电子商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研读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技能训练、考核标准等方面全面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如表1所示。

三、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1、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电商人才战略

政府政策往往成为制约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是江苏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我院主动与太仓市商务局、科技局联系合作,依托太仓大学科技园,将太仓市100多家电子商务企业的员工培训纳入到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实现了政府和学校、行业的互利多赢。

2、校企合作共赢,提高电商教师的实战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对教师的实战能力要求特别高,需要与企业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我院京东商学院签订共建电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学院成为苏州区域的京东官方合作培训机构后,为苏州的商家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服务。院内教师通过参与到京东商学院等项目,成为京东商学院讲师团成员,电商教师在对外服务的同时,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快速提高。

3、强化内部培训,助推电商教师的快速成长

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1)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领团队共同发展

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和省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企业顶岗培训班,学成回校后,通过指导和示范教学,带动整个电商专业教师开展相互学习与协作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形成你最我赶的学习氛围。

(2)制定教学能力考评标准,以评价改革引领教师发展

在电子商务专业,抓住创建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的契机,同时结合学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制定完善教学能力考评标准,,引入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开展教师专业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教。首先,建立网络测评系统,提供测评服务,确保通过科学有效的测评手段,帮助教师根据考评指标,合理开展能力提升的校本研修。为教师提供中长期的考评数据,以便能找出本专业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

(3)“三创”教育与师资建设结合,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电商专业特别提倡创业和能力的提升,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开设“三创”教育培训课程,通过内部培训加强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建成能担负起“三创”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能引导学生团队创业实战,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教师带学生做项目,实现师生创新技能的共同提高。

4、形成产教融合纽带,完善校企双向交流服务机制

产教融合是在的校企合作基础上的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结果。依托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通过参加电商企业组织的培训会,组织教师参加脱产下企业锻炼的顶岗实习实践活动,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带回学校,编写用于课堂教学的相关教学案例。

四、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现实问题

当然在高职教师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首先,如何面对职业倦怠感的问题。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压力,或缺失动力,安于现状;或焦虑躁动,浅尝辄止。电商教师要从甘做一名电商职业人开始,只要摆正自身地位和心态,还是有能力处理好自身发展需求。其次,如何面对众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好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问题。电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往往每个学期担任不同的多门课程,每位教师要主攻一个专业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参加自身进修和专业培训,然后相互合作交流,做到专业能力的快速提高。三是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战技能的问题。当前高职电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应该正视不足,时刻朝着既是电商实战领域的高手,又是理论扎实的教书匠的目标奋进。上述问题如何解决?我校的做法是针对问题,制定出台的下企业激励政策、技能大师工作室政策等系列政策,有效激励教师专业能力的持久提高。

五、总结

电商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当今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社区电商发展迅猛,高职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电子商务教师专业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电子商务教师只有持续关注电商行业发展,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面对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挑战自我,相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必将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成福等.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培养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146-151.

[2]曹国亮,吴海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08):71-73.

[3]辛江岩.教师专业能力构成探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4(03):34-36.

[4]付光槐等.论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性发展的机制创新[J]中国教师,2014(11):51-55.

[5]廖敏慧.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和培养的实践探索——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14(05):69-71.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 篇2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虽然我国近300家高校均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有数十万电子商务专业在校生,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提出“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推进工程”,计划在全国100个重点城市进行旨在提升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这更加凸显出企业需求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企业面临无人可用,而高校学生却就业难。本论题力求探索一条“学生--学校--企业”的培养通道,以让学校教育更好地与企业进行衔接,达到“学校能培养,企业能适用”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型。

2、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 专业培养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开办时间比较短,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同时师资比较缺乏,难以清晰地界定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往往套用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且培养的过程中经常随着企业和市场需要的变动而变动,造成了很多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模糊,培养目标过于宽泛。

2.2 专业特征不明显,课程设置不能相融互动

电子商务专业是涉及计算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全面了解与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授课老师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各教各的,而不是围绕一条主线索来组织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或者课程之间不能相融互动,学生的学习也失去了积极性。论文参考。

2.3 实践环节薄弱,技能不突出

目前的电子商务专业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的安排。尽管这两年很多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供学生实践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

3、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浅谈高职电子专业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职;电子专业;教什么;怎么教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急需各类各级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所需人才的顾虑,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电子专业的培养周期以三年居多,它和传统的本科段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相关介绍

(一)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主要是培养掌握应用电子技术方面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掌握电子产品的维护、维修、生产组织及管理工作;电子产品装配线、调试线、产品检验及实验的操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现代化自动生产线的电子设备运行和维护;单片机编程与技术开发;电子产品的推广、应用、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二)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业务培养要求

1.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1)掌握基本单元电子电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掌握电子整机电路的读图与定性分析知识;(2)掌握电子产品维修的一般方法与技巧,了解电子专业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3)掌握单片机控制系统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4)了解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相关基本知识。

2.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1)具备对电子元件熟练的检测应用能力,对基本电子电路的分析、改进和设计能力;(2)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和工艺文件的能力;较强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验与维修的能力;(3)具备电子产品生产的管理能力,在生产一线生产操作的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4)具有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及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工业控制计算机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能力;(6)具有对电子设备、产品进行销售、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实训条件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近一半的比例。校内实验实训室既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又是按培养目标完成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因此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参照企业的工作需要,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应有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EDA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摄像编辑实验室,数字声像实验室,综合实训室,彩电维修实验室,全自动生产装配线,工业级的SMT生产线。

二、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不够深入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需要建立的是“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双证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毕业证书所对应的是公共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以及素质教育等培养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则是体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职业技能这个模块;然而在实际教学环境里面,往往忽视双证所占的比重。

1.关于“教什么”的现状

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应加强一般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门课服务的功能,淡化文化教育的功能。而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多而杂。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许多学生却是学而不会,会而不懂,懂而不精。

学时安排不合理。首先是文化课与专业课课时分配不合理:总的来说是文化课课时比例偏多,专业课偏少。其次,各专业课之间也有安排不合理的情况:主干专业课和非主干专业课比例不合理,专业方向重点不突出。最后是专业课理论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合理:理论偏多,实践偏少,特别是缺少实验课。

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课的学习尤其如此。比如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安排。

2.关于“怎么教”的现状

教学方法沉旧。目前教师采用的主要模式仍旧是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为主,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课的教材一般是由点到线再到面,一章一节讲清一个知识点,教师大多是以书本为主,每章每节按顺序教下去,理论上缺乏综合应用,实践也是理论的验证居多,缺乏实用性,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好。

考查方式沉旧。考试历来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这种形势下适应了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自然还是抱着考什么学什么的心态。而教师同样也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就目前的考试而言,绝大多也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也是以“纸上谈兵”的形式出现。填空选择、问答计算的考试形式,考查的还是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需要在考前一两天突击就可以搞定。如果学生平时不需要好好学,考试也能通过,对于学习没有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学生来说,当然不肯花时间去好好学习。

教师本身的原因。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特别是缺乏生产实践的经验,动手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容易走“理论主义”的路线。

(二)应用电子专业教学资源整合不够到位

高等职业院校应用电子专业除了常规理解的校内教员、学生、实训设备以外,应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开放办学,外字当头,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专业内涵建设。给校内学生与社会培训生以交流机会,学校与企业以合作机会。

(三)应用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够完善

提高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学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因此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用电子专业应有的实训实施建设不到位。

三、相关建议

(一)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教育既不同于学术型的本科教育,也不是三年制专科文科专业的教育,从专业设置方面来看,应用电子专业主要是实践,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1.引进高技能人才

适时引进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强,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职教师,进一步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素质,通过引进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2.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要保证专业课的各门课程能顺利开设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这一关必须过硬。学校要对专业教师的配置从数量到质量都要到位,要保证教师有能力和精力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鼓励每一位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教学等,进一步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参加技术实践和学习,创造条件到相应企业或科研单位实践锻炼,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并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四)加强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

1.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2.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

除了强化常规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外,继续加大生产性实训项目;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巩固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科研、工程等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3.建设特色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紧跟行业现状,与现场紧密结合,如:实践教学与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操作资格证书的考证体系、电子设计竞赛等相融合;(2)自行开发和研制实训设备,创造特色的教学环境,在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和音像技术实训室等实训室的自行研制中,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能力、节约了资金,更重要的是自行研制的实训设备更具备本专业的特色、更有利于实践教学。

(五)进一步加强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进一步加强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校企合作,共同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

总之,高职院校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最好的机遇点,抓住这个机遇,拿出一个完善的培养应用型应用电子专业类人才的方案应该是一件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树贵.电子专业教学方法的改进[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3).

[2] 杨一军.电子技术专业实践的探讨与运作[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学探讨 篇4

一、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存在的不足

1、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欠缺。

学生还未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模式, 很多问题逐渐地堆积下来。有的同学老是埋怨老师上课无趣味, 不想学习;基本上是被动上课, 不懂得如何去学习,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 只知理论不知实践, 学生缺少经验, 经常是照搬教科书, 结果往往效率不高, 收效甚微, 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严重的打击, 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强, 实践技能尴尬, 有的学生学习没有计划, 不考虑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电子专业牵涉到高数、英语等方面的知识, 因其他知识缺乏导致无法理解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局面, 培养不出“实用型”和“操作型”的技术人才。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主动性不够的现象, 学习目标不明确, 没心思放到学习上面, 天天玩, 感觉上课枯燥无味,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兴趣不浓, 有的学生认为学了用不上, 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 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 认为自己肯定学不好。实验课时学生进行的是简单的验证性、重复性、求证性步骤, 几乎没什么好奇心, 只是应付。

二、高职电子专业教学

1、采用交互式教学。

加强实习实训,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树立创新观念。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反映某学科的关键内容, 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 从而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某种活动, 逐步地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从而可以独立地从事这种活动, 将潜在的发展变成现实的发展、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比如, 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二课活动及各类电子技能大赛,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于电视机、收录机等课程的教学, 更应采取这种方法。应先让学生看内部结构, 可以让学生修一修电源部分的故障或其他简单故障, 以利于学生了解基本结构, 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不使学生盲目动手, 教师在动手前可以提出问题以讲座形式介绍一下基本原理, 在学生动手中随时辅导, 讲一些原理。

2、采用直观教学。

电子技术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理解, 这时应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学。例如, 在讨论RC充放电电路时可以用示波器在实验室进行演示, 让学生观察RC充放电时流过电容的电流变化及电容两端的电压变化, 从而做出电流和电压的曲线。直观地演示实验不仅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难点, 又直观明了, 避免了繁琐的数学推导, 所以学生印象深刻, 理解得透彻。

课程的内容较枯燥、抽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得较多、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也多,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可以运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 精心设计了课题题目、教学任务书及学生互评的评价表, 准备了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所需的用具。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并向各组下达学习任务书。课堂上笔者先进行了简短的引导并提示学生在进行成果展示时要注意的有关事项。随后, 各学习小组开始展示学习成果。这部分教学内容, 学生的感性认识较浅, 历届学生学到这部分内容时都会感到很吃力。但出乎意料的是, 学生的成果展示以及各学习小组之间巧妙的互相提问, 精彩地答辩, 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并显示出空前高涨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 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 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氛围,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集图、文、像、音于一体, 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 生动形象, 能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解反馈放大器这节内容时, 其教学难点就是“反馈信号对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影响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教材是用正弦波作为输入信号, 利用瞬时极性法来解释电路的工作情况, 这种比拟方法是符合电路特点的, 但学生缺乏想象力, 有的学生还未见过信号波形和正弦波的样子, 无法在头脑中把输入信号波形、输出信号波形、反馈信号的波形和正反馈、负反馈、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相联系, 使其从抽象思维上升到形象思维。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屏幕上观看模拟信号的形成过程的同时, 看到反馈信号如何影响电路的输出电压和电流, 这样将电流转换成电荷的流动, 将教材中不动的图形变为电荷不断流动的动画, 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 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3、采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

(1) 强化实验技能。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而在不能实现每人一套仪器的实验操作中, 学生往往只发挥自己的“强项”。动手能力强的每次都操作, 动手能力差的则只倾向于记录数据, 这样的分工严重阻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在电子实验教学中, 充分采用“强化技能、应用实践、提高能力”的指导原则,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在实验中注重学生电子实验技能训练。要求他们从一点一滴规范做起, 循序渐进, 并且根据电子实验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进行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 要求学生操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熟练化、准确化。如对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的阐述。教师仅凭语言描述, 来讲述电子、空穴对PN结的影响, 对初学电子的同学来说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充分认识, 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借助开关的通断, 形象地演示PN结加正向电压导通、加反向电压截止的现象, 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应用在实验中, 如对三极管的测量的阐述。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通过图片展示三极管的外观、型号, 因为很多三极管我们都可以从外形上估测出e、b、c三极, 学生在实验时只要检证其判断的正确性, 进而大大提高测量的速度。电化教学增加了学生当堂消化、理解知识的机会, 提高了课堂效率,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参观实物, 增加感性认识。如第一次课, 不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 而是带领学生参观电子实验室, 看实验室的实验设备, 了解各种元器件、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功能、型号和使用方法, 这样既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又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这比课堂上讲课程任务、要求要生动得多,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索。

摘要:培养电子专业高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高职电子专业现状分析, 提出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措施, 进一步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与技能的操作性, 适合于高职电子专业学生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 篇5

各位同学:

以下课题为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同学们可以根据指南所给的方向确定论文题目,也可根据自己的业务专长确定论文题目。

1、(浙江/宁波)XXX行业外贸电子商务的现状

2、(浙江/宁波)XXX企业外贸电子商务浅析

3、(浙江/宁波)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

4、电子商务在XXX企业中的应用

5、XXX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6、浅析XXX网上商店的现状

7、XXX网上商店的开设

8、第三方物流在网上交易上的应用

9、如何在网络上打造XXX品牌产品形象

10、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分析

11、XXX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模式

12、XXX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3、外贸公司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14、如何建立营销性企业网站

15、(浙江/宁波)XXX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6、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以XXX行业为例

17、浅析(浙江/宁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18、XXX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19、(保险/电信/金融/家电/等)行业客户关系管理应用

20、XXX行业呼叫中心的建设情况

21、XXX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

22、XXX企业或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23、XXX企业或公司的供应商管理

24、XXX网上书店的运营情况分析

25、XXX网上鲜花店的运营情况分析

26、浙江省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

27、电子商务对XXX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28、浅析电子商务物流质量管理——以XXX企业为例

29、浙江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物流问题研究

30、电子商务在宁波中小企业中的发展策略

31、电子商务模式下的ERP功能需求分析

32、宁波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高职电力电子专业教学实践探索 篇6

关键词:电力电子教学探索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

0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结合了电子电工、电能变换、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强电和弱点结合的特点。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降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该专业的名称为:电力电子與电力传动。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高职类电力电子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所在学院从2007年开始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力电子方向)的模式开始进行高职电力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教改探索。直到2012年,新版的高职高专的专业目录中,首次提出了电力电子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企业调研和分析,我们提出在高职的电力电子专业的教学中,采用“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的模式进行教学。

1.专业平台课

电力电子技术是依托电子技术、电力变流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选择《电子技术基础》、《电力变流技术》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三门课程作为专业平台课。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在《电子技术》课程涉及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传统的教学中,内容枯燥、学习难度大。鉴于此,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单元划分,每一单元确定一个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应用案例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放大电路的学习中,设计一个音频功放的案例,指导学生通过音频功放的焊接、分析和调试,掌握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电力变流技术》课程包含电力器件的知识、各种整流电路和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驱动和保护电路的原理与实现等内容。在该课程的学习中,采用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

1) 单相整流电路模块;

2) 三相整流电路模块;

3) 单相逆变电路模块;

4) 三相整理与电路模块;

5) 驱动与保护电路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际验证的模式进行。同时在完成教学内容后,通过1周的集中实训,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主要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控制技术相关知识。在该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CPU的接口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程序设计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必须增强课程的趣味性。鉴于此,采用一个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进行教学,同时开发了一整套的课程学习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

依托以上三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电子技术、变流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体现学生应用能力的知识来源,是学生就业的技能基础。在该专业的开设时,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力电子产品设计、生产、调试和服务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各类变频器、驱动器、开关电源、特种电源、光伏逆变器的生产和设计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辅助设计、调试以及售后和售前的专业服务。鉴于以上目标,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变频器技术》、《电源技术》和《风光互补发电技术》这三门核心课程。课程的基本安排如表2所示。

《变频器技术》是一门典型的电力电子技术综合应用的课程,包含电子技术、变流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内容。同时变频器是工业电力电子产品,在工业应用上具备广泛的应用,是进行电力电子专业教学的典型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课堂和实验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通过两周的专用周完成一个单相变频器的安装和调试,使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电源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其类似。

当今,电力电子技术是新能源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此开始了《风光互补发电技术》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新能源领域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

3.总结

对于高职高专的新专业电力电子技术,我们采用“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平台课程完成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完成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供的保障。但由于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客观的对课程的教育形式、方法等进行反复的优化和修改。

参考文献:

[1]刘晋,牛印锁,文俊. 国内外“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2(06): 64-65.

[2]曹锋.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35): 206.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改革 篇7

1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 实训教学的课程针对性太强, 未能形成体系, 缺乏综合训练, 体制落后。实训教材内容落后, 理论大于实践, 针对性不足;实训场地和教室太少, 教学利用率不高, 效益低下。

其次, 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训课和理论课彼此相辅相成, 一方面, 通过实训能够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理论的实际性,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通过实训, 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帮助他们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掌握理论, 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电子信息知识。

最后, 实训课课时太少。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学校在课时安排上会主观偏向理论课, 人为减少实训课课时。据相关统计得知, 高职院校实训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将近1:2, 部分高职院校甚至达到了1:4, 更有甚者直接取消了实训课教学。为了有效提高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 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加强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完善实训课程体系, 结合社会需要, 以实践操作作为重点, 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策略

2.1 以市场为导向, 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进行实地市场调研, 对现代社会的人才能力需求进行全方面总结和分析, 然后据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并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电子信息专业技能应该形成层次分明的金字塔结构, 基本技能位于最底层, 一定要全面, 就是说要宽泛, 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环境。这就要实现基本技能实训的内容宽广性, 换句话说, 就是要涉及到培养目标范畴之内的所有相关技能, 全面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在专业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学生要学会学以致用, 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 这也是实现实训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为了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就要精心安排和设置实训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针对性和精细化, 争取达到专业理论的实践水平。在构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时, 还要注重新工艺的实训, 实现实训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2 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开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实训教学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 并以此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确定实训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 加强过程的监管, 尽量将所有实训计划和策略落实到具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由于实训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参与, 比传统理论教学多了几分独立和自由, 所以, 在实训教学之前, 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 明确实训内容和实训重点, 让他们在实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此外, 教师要时刻加强学生思维启迪,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 亲自操作, 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训教学中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综合考虑教学条件和课时安排基础上, 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 并加以及时指导和纠正,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2.3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开展分层教学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 合理组织分层教学, 适当采取实验教学

模式, 使得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结合实际教学进程和内容, 设计相应的实验, 通常前期以基础实验为主, 后期以研究性实验为主, 两者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 但是彼此的优势互补, 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专业知识,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基础实验技能。相比于基础实验, 研究性实验主要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在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在内容的设置上要逐步加深,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让学生进行充分互动, 以期碰撞出思想火花。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实训教学改革

毫无疑问的是, 实训教师是推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主体,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要求实训教师需要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所以要想深化实训教学改革, 就必须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从根本上确保实训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教学队伍建设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 加强在职实训教师理论深化和教学学习;第二, 积极开展实训教师经验交流活动, 在经验分享和互动过程中加强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第三, 加大新教师岗位培训力度, 为其提供充分的实习时间和机会;第四, 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进行实训教学;第五, 丰富培养方式, 让实训教师成功拿到高级技师岗位证书, 切实提高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师整体水平, 确保实训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3 结语

总之, 目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中仍才在许多问题, 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电子信息实训教学中加强教学改革, 把握好具体操作环节, 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以积极心态去学习电子信息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从而提高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大阵地, 因此, 高职教育在充分的理论教学基础上, 要不断加强专业实训教训, 强化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就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实训教学,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崔磊.浅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J].知识经济, 2011 (11) .

[2]方见树, 廖湘萍, 李雪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03) .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 篇8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以电子技术的应用为目的的专业,而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够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1.1企业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2014年春节后,深圳人才大市场招聘信息显示电子行业的用工需求排名第一,其中电子电器制造类企业对一线生产岗位以及有2~3年专业工作经验的技术员、工程师、研发经理等岗位的用工需求量很大。其中,电子类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很低,初高中毕业生甚至是一般的农民工就能上任,而研发经理、工程师、技术员等却比较紧俏难招,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紧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1.2什么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素质高”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是职业技能高,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

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强,包括及时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的知识结构等。

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强,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等。

1.3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电器制造类企业招工数量大,尤其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紧缺,并且招到也很难符合企业要求,需要再培训才能上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技能,使其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呢?近年来,笔者学校展开了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构建“岗课证相融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关系到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第一步。湖南省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工人12万左右, 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级技能人才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6%,这一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标准。在“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湖南省明确将电子信息产业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课题组确定了该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定位是对接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适应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并且,专业依托行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 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职业岗位、专业技术课程、职业资格证书”是“岗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内涵要素,“岗位技能训练、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认证”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实施是“一体化”的内涵。 为了构建“岗课证”一体化培养模式,首先,广泛调研和听取来自企业一线行业专家建议,确定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覆盖哪些职业岗位(岗位群),每个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其次,再分析这些能力之间的逻辑联系, 将能力分类、分层、分先后,与课程相对应;最后,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

2.2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层次化、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强调学习者在动态的行动体系中生成与构建整合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满足社会或职业对教育或个性的需求,实现学习者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课题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对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设备装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中机车电子设备维修调试等工作岗位开展调研、分析、归纳,得到了生产管理等4大岗位群和电子设备检修等23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培养生产制造、技术服务、设计开发三层次目标,以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五大理实一体课程模块为支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出发,遵循典型的工作过程“6要素”原则和抽象的思维过程“6步骤”原则,进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以《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课程为例,课题组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学习情境的教学环节设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用合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施,积极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职业资格考核要求进行课程的考核,合理设计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课程考核。

2.3建设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2~3个企业保持长期联系,成为合作单位;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锻炼,并深入到企业生产、技术革新和科研中,逐渐形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成 “公司+车间”的实训基地模式,采用企业当期主流生产性设备和自主开发的先进虚拟仿真软件,虚拟现实与真实产品生产结合,开发基于真实产品的实训项目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研发与生产四大功能需求。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名师课堂、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满足教师、学生、员工、社会学习者终身学习需求。

3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近3年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笔者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晰,专业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学习,掌握了基础的职业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职场应变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得到了老师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余娟,赵巧妮.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55-57.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 篇9

1、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 以《高等教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依据, 建设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现“双证书”制办学特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成为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基本思路

(1) 修订原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始终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三个学年实践, 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调整, 适当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 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改革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它们的运行轨迹中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体系中寻找更多的切入点,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 以模块式教学把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 重点对实验、实训室进行资金投入, 要注重开发综合实训课题的研制和设备投入, 增进本行业背景的横向联系, 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改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及时引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内容。

(4) 建立一支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队伍, 实现一体化及整体化组合式的师资队伍结构层次, 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2.2 高职教育的特色

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的根本出发点是突出三个特色: (1) 突出工业数字控制技术特色。 (2) 突出应用电子高职高专的实用性和行业特色。 (3) 突出应用电子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3、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3.1 以“所需、够用”为原则改革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 并把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按照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市场经济应变能力。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体现“宽基础, 活模块”, 不受学科体系的束缚, 增设模块课选修课, 对一些课程进行恰当的整合, 时时引入高新技术内容。按照“所需、够用”原则, 既铺垫广泛的知识面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前沿的需要。突出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探索并形成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减少演示性实验, 注重开发设计、综合性实验和实训内容, 全面提升学生动手、应用及创新能力。

3.2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3.3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设置教学督导和反馈机构, 对学生理论课总评成绩分成平时作业 (出勤) 、期中、实验、期末等几个环节综合评定, 培养学生勤奋、努力、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打破期末考试一锤定终身的局面。对实践课的考核以平时表现、课题报告、口试、笔试、实际操作技能打分等几种方式相结合来衡定。总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与人合作精神、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等都列入了考核的范围。

3.4 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实训室是专业教育必备的条件,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课进一步熟悉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亲自操作具体的实验内容, 才能掌握相关的技能, 从而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适应主干课程实验教学,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以系为单位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由实验室主任统一负责各项工作, 协调实验室及各种教学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课程安排。

4、结论

高职教育只有不断地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实训技能训练模式及产学研结合上全方位进行改革, 才能不断显现专业特色, 突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兆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讨.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院No.2Vol72005.3[1]王兆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讨.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院No.2Vol72005.3

[2]颜闵秀.论高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技术创新.中国冶金教育2005年第2期[2]颜闵秀.论高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技术创新.中国冶金教育2005年第2期

[3]张慧芳.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青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5期[3]张慧芳.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青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 篇10

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 如何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重要课题。目前, 各高职院校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学科要求的状况;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出现了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 导致企业不认可。因此,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必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要求, 以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能熟练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采用CBE模式和DA-CUM方法, 制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能力指标体系、知识结构, 确定出人才培养规格。

2.2 改革课程设置模式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 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

2.3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 着重构建以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综合化、实用化、精简化。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 拓宽专业知识领域, 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2.4 基于职业证书培训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职业证书培训的要求, 按照职业技术课、职业基础课重构课程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并建立适合专业要求的实训中心和职业培训中心。

3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加强实践教学

在课程体系当中, 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学时,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问题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工程训练,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加强岗位操作能力培养, 让学生在实践中融产品设计、工艺实施、检测、维修等为一体,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比如通过电工电子基本训练和玩具机器人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以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 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向应用能力的高效转化。

3.2 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是本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 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础保障。一方面, 在校内应建立电子技术实验室、高频实验室、EDA实验室、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研究所、电子培训基地等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同时, 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岗前实习培训及青年教师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

3.3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应打造一支适合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从而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人力保障。比如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让年青教师走出去, 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去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聘请实践能力强的技师加入到专业教学。

3.4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组织教师听课、评课、研讨, 对学生的反应快速响应, 及时通报给各任课教师落实整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分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质量的监控能够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较好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3.5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

特色教材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的教学不同于一般二本院校, 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 针对现有专业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和环境, 可组织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特色的实训或实验教材。

3.6 改革专业毕业设计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对应用电子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 为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需要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比如毕业设计的选题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 让学生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 确定研究方向。通过选题, 有利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理解, 并通过全程任务驱动的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夏颖.关于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陕西教育, 2009, (12) .

[2]黄美兴, 郑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读与写杂志, 2008, (4) .

论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课程设置 篇11

【关键词】高职;应用韩语;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以语言教育为主,面对工作中的复杂环境,毕业生对诸多问题的处理上力不从心。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单纯的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很难适应现代工作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更应该掌握相关的管理、外贸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笔者认为应该对我国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探讨,提出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课程设置体系。

1.当前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市场的竞争 ,要求参与者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并具有较强的韩语会话、公关和谈判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的能力。当前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两项指标来看 ,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与能力扩展不足。

1.1课程设置结构体系不合理

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主要是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能力扩展课程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上没有重点,采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模式,不能突出专业课的重要性。其一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上体育、思想道德、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占据课时较多,特别是在大学第一学期学生的专业课时严重不足,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牢固。其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缺少重点和系统性。虽然有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多重视课堂教学,对于其他的辅助课程也都缺乏连贯性和实践性。其三虽然也开设了一些能力扩展方面的课程,但是由于能力扩招课程理论性高,学习时间短、缺乏系统性等原因,以至于学习效果差。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系造成重语言、轻经贸 ,重知识、轻实践的现状。

1.2课程设置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不突出,缺乏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及实践效果

实践教学在与专业课程和能力扩展课程两个方面。在专业课程方面,我们大家都清楚语言是学会的,而不是仅靠专业教师教会的。应用韩语的学习是教与学的结合。所以仅仅凭借老师在教室里的教是不够的。学生只要不主动学习,是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可言的。所以在应用韩语的教学上应该给学生创造学习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在能力扩展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办公软件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上缺乏实践教学的硬件、师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

1.3在课程设置体系上普遍缺少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环节

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期间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从而强化自己的职业能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当前的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由于硬件、资金、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普遍缺失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机会,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4课程设置体系中的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考试、考查、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过重的强调学生理论上的学习效果,缺少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这也是造成人才培养质量差得重要原因。

1.5教学方法陈旧

现在的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课堂上仍采用大量讲解,填鸭式灌输的老方法,强调单词、短语、语法分析,把所学的知识肢解地过于厉害,一味的强调这些细枝末节,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语言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错误导向,最终导致许多大学生只会“哑巴外语”。缺少实践运用能力。

2.解决措施

(1)在课程设置体系的组成上应该突出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提高专业课程课时量。在课程的教学上教师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努力创造一个专业课程学习体系,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以及提高学习的效果。在符合国家教育规定的前提下适当缩减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尽量去除课堂灌输式的思想教育,重点突出学生的思想修养与个人素质的教育,这也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素质基础。在能力扩展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强调课程的连贯性、系统性,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2)对于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不突出,缺乏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及实践效果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方面,应该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加强学生在读、听、说上的应用能力。在能力扩展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办公软件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上要建立完善的授课体系、实践方式,实行任务驱动型教学,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有所践。

(3)加强校企结合、努力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学院方面应该加强对外交流、开拓与专业相适合的顶岗实习岗位。同时专业教师要深入实习岗位,积累顶岗实习经验,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4)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成绩的考核模式决定了教学的模式。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大力改革传统考核模式,实行多维考核。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考核模式。注重过程性考试模式的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查探索。这就要求做到一是树立注重岗位能力测试的考试观。二是实行教考分离原则。即学生考试的命题不是由任课教师完成,而是由外聘专家或试题库出题。评卷也是在密封状态下流水作业完成,以保证考试的真实、准确与客观。三是注重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考查,理论加技能的考核方式。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动手操作、模拟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考核方式多元化能更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综合水平。

(5)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综合化出发 ,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既要考虑经贸实务理论课的设置 ,又要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应用韩语能力 ,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增加学生阅读量和写作量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韩语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带动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走进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模拟现场、角色调换等实战环节,直观形象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转第151页)

(上接第108页)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上应抛弃原有的观念,在合理构建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涉韩应用韩语人才。[科]

【参考文献】

[1]李雪峰.高职院校考核方式改革初探.科教创新,2009,(4).

[2]李晓梅.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

高职应用电子专业 篇12

一、形成“对接产业、特色凸显”的服务聚集型专业布局

1. 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应制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和《专业群建设论证与评审制度》等工作制度, 依据各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岗位的变化, 结合第三方评价等多方评价, 将反馈信息交由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 及时、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定位, 规范专业动态调整流程, 准确定位专业。

2. 发挥聚集效应, 构建面向产业服务的专业群

各高职院校应对接产业,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广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以笔者学校为例, 学校立足于湖南装备制造业, 主动服务装备制造业产业链, 发挥专业集群效应, 形成了机械制造、机电技术、汽车技术、电子技术、商贸管理等五个专业群。

二、打造“校企合作、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群分工协调, 共同助推产业提升

专业群中, 各专业分工协调。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由应用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专业构成,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的装配及售后岗位, 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服务于生产设备应用软件开发、维护岗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专业则面向于信息化服务等岗位。专业群各专业互补互通, 共同助推产业提升。

2. 打造“校企合作, 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依托合作企业构建职业体验、职业适应、职业融入三个阶段的分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电子技术等基本能力培养的校内学习和企业识岗实习, 引导学生体验职业工作;第二阶段是程序设计、通信等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校内一体化学习和企业跟岗实习, 带动学生适应职业工作;第三阶段是专业面向的设备综合能力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 指导学生融入职业工作。三阶段的企业实习与校内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学习相互结合, 工学交替进行, 专兼职教师协同教学, 校企共同提升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3.“三证结合, 多方评价”构建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推行学历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实习鉴定证书三证结合的制度。企业通过车间班组考核和师傅的评价结合, 考核学生实习过程中职业道德、综合素养、职业技能。学校通过课程考核、学生学期综合测评、专业水平测试和技能抽查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课程知识、专业技术技能。通过麦可思等第三方数据咨询公司、毕业生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反馈, 评价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岗位适应性、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毕业后成长能力。

三、构建“基础互通、岗位导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1. 以能力为本位, 设置基础互通专业基础模块课程

专业群各专业就业岗位相关, 技术领域相近, 均需要电子产品检修、装配。为满意这一培养需求, 设计“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8门基础模块课程。

2. 岗位导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各专业课程按照“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过程→岗位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确定”的流程, 校企共同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软件技术专业依据电子产品应用软件开发、维护等岗位, 设置Android应用开发等专业方向课程。

3. 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引入企业标准、职业标准等内容, 以情境化的案例或项目为教学载体, 以“电子产品开发→电子产品装配→系统装调”技术为主线,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构建专业群的课程教学内容。依据群内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 重点建设“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3门群共享优质核心课程和多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

4. 建设“开放共享、成长主线”的专业群课程资源库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校园网等网络平台, 完善专业群共享课程教学标准库、课程资源库、企业项目库。课程资源库以学生成长为主线组合教字资源, 以微课为基础, 以慕课为核心。学生根据成长地图, 能纵览三年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与评估自我成长的状态, 自我把控学习的进度, 开展自主学习。

5. 构建递进、贯通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技能获取的累积效应, 构建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级递进的实践体系。基本技能模块由单项基本技能组成, 核心技能模块由专项技能组成, 各专业根据“岗位导向”设置2-3门综合技能课程。紧密结合合作企业, 同步培养生产技能, 通过“识岗→跟岗→顶岗”三级生产实习, 全程贯穿生产技能训练。

四、建设“功能齐全、产学一体”的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采用股份制合作形式, 引进深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驻学院产业园区, 建设电子产品装配调试中心。在提供产品装配调试服务的同时, 配套提供专业群学生实习、师资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服务功能。完善现有实习实训设施, 通过改建、新建、校企共建等多种方式完善校中厂, 认真落实看板管理与6S管理,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和教学训练要求, 建设校中厂企业文化。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中科欧鹏 (长沙) 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电子技术应用与开发中心。中心除提供技术服务外, 重点为专业群“智能机器人”项目的生产性实训, 同时兼有师资培训、企业机电从业人员新技术培训等功能。添置CCD等数字视频同步传输设备, 完善现有4家厂中校的条件, 增强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学习与实习的能力。与企业合作新建校外实习基地, 满足学生识岗、仿岗、跟岗、顶岗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校外实训基地搭建数字传输课堂, 将生产现场引入到课堂, 实施“实景教学”。

五、打造“大师引领、双岗互聘”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1. 健全优化管理制度, 完善专业群教师共享通道

健全优化《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专业 (学科) 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教学名师奖评选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和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评聘管理制度》《课程建设团队管理办法》等制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课程开发团队, 由专业群带头人任负责人, 统筹管理课程开发工作。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 打破专业群内教研室的界限, 设立三个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团队, 负责八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发、教学资源的准备、数字资源建设及课程教学工作, 实现群内师资共享。

2. 通过大师引领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

专业群实行“学校+企业”的“双专业群带头人”制度。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共同培养骨干教师。打破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只属于一个特定专业和二级学院的做法, 发挥专业群骨干教师共享互补的优势。完善校企共建教师队伍的机制, 重点在三个特色培育专业群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技能高手担任兼职教师, 形成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相对稳定的动态更新兼职教师队伍。

3. 组建骨干教师团队, 实行“双岗互聘”

选拔骨干教师队伍, 按省级标准培养教学名师, 实行“双岗互聘”。推选骨干教师到企业担任工程师1年时间以上;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群兼职教师。骨干教师每人国内进修培训、学习交流3次以上, 每年派遣1~2名教师到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参加研修学习1个月;每人承担科研课题或企业技术应用项目1项。实施“四个一工程”:每年每位教师到企业实践一个月, 参与一项工程项目, 结对一位企业技术骨干, 引入一项真实的课程项目。

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评聘标准选拔兼职教师, 建立兼师队伍。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建成完备的兼职教师库。建立“兼职教师工作室”, 为兼职教师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开发、教学指导提供稳定场所。加强兼职教师培训与管理, 优化兼师队伍。通过校内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一对一”定期交流、参与教研活动等方式, 提高兼职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建立兼师管理制度, 定期对兼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实行淘汰制, 动态优化兼师库。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萎缩, 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生选择学校, 更多地关注学校的主体与重点建设专业, 专业聚集度越来越高, 在市场竞争趋使下,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与建设势在必行。

摘要:专业群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围绕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方面, 对专业群的建设展开研究, 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

参考文献

[1]张玉武, 魏翠娥.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方法研究与实践设想[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4) .

[2]黄盛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3]刘方, 何玉宏.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4]施旭东.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7) .

[5]董显辉.我国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 2011, (1) .

上一篇:抗病毒治疗方案下一篇:个性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