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2024-08-07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共12篇)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1

目前,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课程,综合课程设计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涉及电子技术、电子工艺、EDA技术、单片机原理、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等多门课程,对培养和训练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难以做到对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必须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更新内容体系

1. 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综合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电子产品及其实现又具有多样性,因而除了要达到专业课课程设计的要求外,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基于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为此,课题组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层进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构筑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层进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基础理论教学、选题及方案论证、电路设计、印刷版设计与制作、组装与调试和总结报告撰写。“层进”即学生在每一个设计环节通过指导老师认定达到该环节的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环节的设计工作,如果未达到要求,则继续进行本环节的设计。“循环互动”指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以进度报告的形式进行探讨,学生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指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层进循环互动式”教学转变了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学习和探究的体验,提升了合作与分享的个性品质,培养了研究之风和团队意识。

2. 更新内容体系。

课题组在更新内容体系方面,倡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

(1) 课程内容体系的出发点。课题组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作为课程内容体系的出发点。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思路是:强基础,宽视野,勤动手,培养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在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团队人员不断进行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达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共识:知识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2) 课程内容体系的目标。课题组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实践是工程最本质、最重要的属性,高等职业教育要回归工程,必须加强实践,重视实践教学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方面,必须培养学生选择设计方案和器件的能力、分析电路的能力、电路设计及调试能力。改革现行“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工程实际,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以往,综合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注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设计报告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完全由教师指定实验题目,实验室规定元器件的综合课程设计缺乏完整的过程训练,也缺乏一个全面的基本技能、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学生只重视设计报告的撰写,抄袭严重;不重视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限制了学生的选题,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这种教学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束缚了学生的能力、才能的充分发挥,为此,对“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以下改革。

1. 修订培养方案

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很可能与少数专业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设计难度,学生会因为自身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使得“综合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所以课题组对培养方案中的开课时间做了适当的调整,对课程的理论课时进行了调整,即减少理论授课课时,增加实践课时。

2. 改革设计选题

改革教师指定设计题目的弊端,采取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命题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命题分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第一层次,基础型。教师布置题目后,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设计内容。第二层次,提高型。设计内容由几部分组成,主要部分由教师给出原理框图。第三层次,综合型。其题目来自工程实际,难度大。它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从查找资料,到设计方案的确定、选择器件、安装调试、查找故障等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训练。实践发现:能完成这部分综合型设计题目的学生大约15%左右,这部分学生可以集中起来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

教师选题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 选择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课题,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使题目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2) 选择能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课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独立完成一项实际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线路设计、选择元器件、电路安装调试,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充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课题内容要注重集成电路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课程设计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4) 在电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集成电路,特别是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某些专用芯片 (如模拟乘法器、锁相环) 作为电路的重要构件,体现现代电子电路设计是各种集成电路构件组合的先进设计理念,尤其是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微处理器相结合,以数字电路为主,软硬件结合,以硬件电路设计为主,符合现代电子电路结构的发展方向。

(5) 结合专业需要、专业特点的课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专业有所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了一些结合专业特点的课题。

(6) 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积极鼓励学生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难度较大的设计题目,当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定设计题目和任务,教师审定合格后便可实施。

3. 优化设计方法

综合课程设计以往的做法是根据电路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设计初始方案,确定原理框图,计算各元件参数,画出电路图,然后进入实验室搭接线路,先接好各单元电路,然后进行整体调试、调整参数。这种方法不利于规模较大的电子系统设计,容易损坏器件,设计调试周期长,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进行理论设计时要求学生尽可能采用EDA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辅助设计及仿真,充分利用学校的EDA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的资源,使学生掌握EWB、OrCAD及PROTEL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在设计完成时提交仿真的电路模型及仿真结果。这种做法使学生掌握了电子系统的全过程,减小了仪器仪表及元器件的损坏,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改革考评方式

以往,综合课程设计主要以设计报告确定成绩,抄袭情况屡禁不绝,不重视综合课程设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行课程设计全程考核机制,即在整个设计过程的每个环节,导师都对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完成情况等各个方面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每个环节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设计报告成绩作为卷面成绩,电子作品成绩作为实验成绩。电子作品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对不同层次的课题,用难度系数加以区分,综合型难度系数最高,提高型次之,基础型最低。最终的设计成绩为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乘以相应设计课题的难度系数得到,评分标准见表1。

教师按设计任务书要求,验收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评分。作品验收主要检查设计系统的功能是否实现,并就设计的相关问题以答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技术表达能力。设计作品所占的比例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动态调整,起步阶段可适当调低,避免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成绩普遍偏低,然后逐年加大比例,鼓励学生做出实实在在的作品。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通过这几届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设“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摸索出以下规律,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精讲多做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电子系统设计的方法和介绍仿真软件的使用,教师结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教学特点跟踪电子学科的发展方向,及时学习新理论,掌握新器件的使用及新技术的应用,课堂讲授时间不宜太多,而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在做中学,实际动手更有直观感。

2. 知识系统化

以往,常有同学抱怨大学四年“没有”学到东西。主要原因是大学几年来学习的知识相对零乱,学生自己没有去梳理导致知识不够系统化。开设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去梳理大学所学的知识,并逐渐使之系统化,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3. 让教学贴近实际

如何让专业课教学更贴近工程实际,一直是工程教育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可以使专业课教学更贴近工程。

4. 重视实做

仿真不能代替硬件工作,应从电子器件手册开始,了解其元器件性能使用范围、特点,而在实际电子系统的调试过程中需要解决干扰信号、接触不良等问题,这是在计算机仿真中是无法碰到的,而在实际电子系统设计中经常碰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建立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改革,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得到加强,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改革应紧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题,通过具体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人内在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通过这次改革,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在2008年参加的省部级和国家级相关设计大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挑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5) .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张虹, 王建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实践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3 (4) .

[4]虞未章.建立应用型教学体系的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61) .

[5]马艳珍.电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51) .

[6]廖继红.从电子设计竞赛谈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2) .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2

崔鑫吴金鹏董金萍宋继梅王晓军郎秀婷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262700)

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学院实际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以“四层次,四模块”为基本框架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1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2005年,我院申报并被批准承担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课题“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一年多来,课题组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 实践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指导思想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为背景,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创新素质为目标,构建并逐步完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适应人才培养规律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实践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高度重视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运行保障机制的建立,积极探索复合型、立体网络状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2.2实践教学改革基本原则 2.2.1系统性原则

把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使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整个教学服务,而不是孤立的去研究,以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知

识、能力、素质结构。

2.2.2可行性原则

实践教学改革方案要便于操作,便于评价和监督,让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能落到实处。2.2.3连贯性原则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进行连贯性教学。克服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连贯性和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上的缺陷,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方面得到较系统的训练。

2.2.4 循环性原则

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分阶段进行合理配置,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相互协调和配套。3 立体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合学院实际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特点,通过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以“四层次,四模块”为基本框架的立体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层次

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所属的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内容,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人文基础、化学、化工和综合四个层次。

(1)人文基础层次。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军政训练、社团活动以及各类人文社科竞赛等,并将其融入到其它相关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2)化学层次。主要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实验、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并

将其融入到其它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3)化工层次。主要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工艺专业实验、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实验等,并将其融入到其它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

(4)综合层次。主要包括: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技小论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并融入课外科技活动与科技作品大赛及大学生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和活动之中。

课题或者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选定实验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经与教师讨论后实施实验,最后写出实验论文并在报告会上进行交流。安排在第五学期,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

化工实验中心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工艺实验室、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实验室等。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是通过计算机再现实际化工生产过程的片段,使学生如同坐在化工厂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上述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内,各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属于同一学科群,便于进行纵向整合。同一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在各个模块,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能够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化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后,还要注意不同层次间的联系与融合,加强横向整合。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四大模块

根据学生能力生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可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成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活动类四大模块。3.2.1 实验类模块

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给学生提供基础性实践训练的模块。这一模块的实践教学应由中心化管理的实验室群,即按照学科群建立的各实验中心承担。通过中心化管理,能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为学生开设逐步升级的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得到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能力培养。按照这一要求,我们组建了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心。在基础化学实验中,我们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对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大改革,打破原有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独立分开的教学模式,将与实验密切联系的理论和先进的化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课程——《大学化学实验技术》,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是基础训练实验,包括基本操作训练和简单的合成实验,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完成。

第二层次是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包括大型仪器的操作,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完成。

第三层次是综合设计实验,根据教师的科研的控制室内,就计算机采集上来的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会诊,分析操作参数的合理性,以及设备和仪表是否运转正常。教会学生进行生产过程评估、调优、控制、监测的方法,可达到高于常规下进厂实习及一般仿真操作的教学效果,填补了常规化工生产实习教学训练项目的一个空白。

3.2.2 实习类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模块,包括工厂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其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专业实践能力及专业素质培养。这一模块由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这种组成结构能使两个实践基地在教学功能上得到互补,能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链条式专业训练。也有利于采取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1)校内实践基地:由若干个能实现或模拟化工生产实践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或是由利用学科群优势发展起来的校办企业组成。目前,我院已建成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分析中心、石油催化裂化实训中心、计算机仿真模拟控制实训中心、化工设备认识及装配技能实训中心、精细化工研究所、光谱研究所等校内实训中心;建有校办生物制药厂、造纸助剂厂、校办化工厂等校办工厂。与校外基地相比,校内基地自主性强、容易管理。利用这一优势,应尽可能让学生得到更为具体的化工生产实践训练。

(2)校外实践基地: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在工厂实习前,没有在大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经验,工厂不愿接受实习生,即使接受了实习生,一般也不让学生上岗操作,结果花了时间和经费,又没有实效。要让学生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能直接参与

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现代化工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产学密切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将我们的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渗透到企业之中,力争做到“双赢”。并根据企业的改革趋势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改革以往企业被动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面,使校外实践教学能真正收到实效。几年来,我们与十多家省内知名企业进行了联合办学,并为山东海化集团、山东联盟集团、山东富康制药集团、莱钢集团委托培养了300多名优秀毕业生,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3.2.3 设计类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创造性实践训练的板块,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各专业课课程设计(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工艺等)、小设计(小论文)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三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最能考察每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最为重要,它是考察学生在高职三年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机会,是对学生能否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一次全面考验。

3.2.4 活动类模块

这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给学生提供辅助性、提高性实践训练的模块。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践表明,活动教学有助于知识的获得,有助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活动类模块,包括各类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等。例如,在大学一年级中,开展四大化学竞赛和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在大学二、三年级中,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作品大赛。为了进一步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我们利用师资上的优势,实施了学生科研导师制,让每个博士和硕士必须带一个科技活动小组,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上述“四层次、四模块”,纵横交叉、相互融合,构成了具有网络状结构的立体复合型实践

教学体系。立体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及初步成效

4.1 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政策体系构建是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保证,是确立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在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和办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可靠进行。先后出台了《实验室设置办法》、《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试行)》、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条例》、《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大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励办法》、《关于加强开放实验室和学生科技活动的意见》、《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管理条例》、《化工系学生实习管理条例》、《化工系学生毕业环节管理规定》、《校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等,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4.2 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

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内,我们加大了各系列课程的“纵向整合”以及四大模块的跨系列“横向整合”。如打破原有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独立分开的教学模式,将与实验密切联系的理论和先进的化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课程——《大学化学实验技术》,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化工工艺专业实验按章节内容设置多个单元模块,采取“套餐式”教学;化工原理与化工设备基础两大课程设计整合;仪表自动化、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控制三方面内容整合等等。新编或修订了《大学化学实验技术》、《化工操作模拟仿真实习讲义》、《化工原理实验指南》、《化工单元操作实验讲义》、《毕业设计(论文)概论》等一批实验实习教材和讲义。

4.3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教师比例应达到30%以上。我们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8人、在读硕士3人,硕士以上教师比例应

达到45%。但是高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普遍缺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经历,缺乏实践意识。我们利用学院政策,要求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半年以上。在经费和待遇上,对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的教师给予支持。现在我们专任教师中取得高级技师2人、技师5人、高级工15人,双师型教师占到71%。经过几年建设,形成了一支既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力保障。

4.4 重点建设一批校内化工实践教学基地群

要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必须重点建立并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多个实行中心化管理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分析中心、石油催化裂化实训中心、计算机仿真模拟控制实训中心、化工设备认识及装配技能实训中心、精细化工研究所、光谱研究所等校内实训中心。建有校办生物制药厂、造纸助剂厂、校办化工厂等校办企业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生产、管理、销售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校内实践基地。4.5 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几年来,我们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先后研制了《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石油催化裂化实验》等一批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其中,《石油催化裂化实验》多媒

体课件2003年获潍坊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引进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理工4A网

络教学平台,储备了丰富的化学化工数字化资源,学生学习积极兴趣高,教学效果好。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趋势,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引进了一整套完整的化工仿真软件,内容涉及化工领域多项关键计算机技术,包括分子模拟、过程模拟、过程设计、过程仿真与控制等,有效地提高了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结论 综上所述,围绕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我们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建立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积极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几年来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方来,谭属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05,(5).[2]程宜康,李平.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3]刘晓峰.改革实践环节是构建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4]林西平.化工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3).收稿日期:2006/11/29 作者简介:崔鑫(1967—),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化学

责任编辑:董良军

The Research and Theory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n Applied Chemical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

CUI Xin, WU Jin—peng, DONG Jin—ping, SONG Ji—mei, WANG Xiao—jun, LANG Xiu--ting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Shouguang 262700, Shandong Province)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dition of our colleg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jor of the applying chemical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 we put forward a stereoscopic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basic structure “four levels, four modules” by study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ence.The years’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及应用;高职高专;专业建设改革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以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和应用为核心,培养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应用、检验分析、技术监督、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我国的高职院校生物技术类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尚不足10年,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同时,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生物技术产业始终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都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生物技术类专业建设速度一直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

1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选取不得当

从教学内容上看,目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唯学”型课程体系和“唯工”型课程体系两种偏颇的教学内容选取倾向。“唯学”型课程体系倾向只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其“职业性”的特征。“唯工”型课程体系倾向只注重单纯技术性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1.2 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从教学手段上看,黑板式教学仍然占据较大比例,使得学生认为枯燥乏味。多媒体课件主要是PPT形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教学内容,但是缺少最新的行业企业真实案例,更加缺少工厂车间的工作录像,使得学生较难以理解所授课程内容,学习兴趣、主动性都较差。

1.3 实践项目内容陈旧

一些综合性、生产性强与职业岗位所需能力吻合度较高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由于涉及发酵工程基础、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发酵设备与维护、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多门课程,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往往很少开设。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技术改造传统菌为工程菌的一些实践项目,由于技术难度大、耗材成本高、设备价格昂贵等原因也往往被取消。

1.4 硬件设备配置不合理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办学時间短,专业涉及面繁杂,有医药、食品、化工、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有些学校甚至是涵盖几个领域。导致实践教学设备配置上普遍存在数量少,设备布局上普遍存在生物工程中上游设备极其短缺,下游生产及检测仪器设备相对较多现象。

2改革的思路

2.1 深入推进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要立足于就业面向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工作内容和职责、需要的能力和任职资格等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在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不断实践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

按照自入校至就业的人才培养进程安排,将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单独设置为课程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职业素质的养成。按照工作岗位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将职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等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遵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对未完成教学的课程进行调整。

2.3 完善实践教学项目

以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按照职业实践活动进程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层阶递进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项目。食品生物技术方向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则应以发酵工程、食品检验、功能食品加工为核心能力并参照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系统地设计实践项目,发酵工程核心能力培养可以构建以菌种培养、质量检测为基本技能,然后以啤酒生产、白酒生产等生产型项目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

2.4 优化实验设备配置

依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实践项目的要求,参照国家有关仪器设备的相关规范,组织专家研究并制定仪器设备配备标准,明确专业必须建立的实验实训室及实习车间需要配备的仪器规格、主要参数和数量。

3结束语

专业正因为其不同的内涵才决定了它存在的价值。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应在统一规范的思路之上,以强化优势为根本、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专业建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陈钧, 李金玉. 围绕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 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邓林, 方燕, 刘延岭. 高职教育下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J].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2.

[3]李士侠. 如何提高高职生物技术专业实践的教学质量[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

[4]周哲民, 张麦秋. 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

[5]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6]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宋健(1982~),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生物技术专业,研究方向:食品药品生物工程。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改革 篇4

1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 实训教学的课程针对性太强, 未能形成体系, 缺乏综合训练, 体制落后。实训教材内容落后, 理论大于实践, 针对性不足;实训场地和教室太少, 教学利用率不高, 效益低下。

其次, 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训课和理论课彼此相辅相成, 一方面, 通过实训能够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理论的实际性,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 通过实训, 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帮助他们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掌握理论, 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电子信息知识。

最后, 实训课课时太少。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学校在课时安排上会主观偏向理论课, 人为减少实训课课时。据相关统计得知, 高职院校实训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将近1:2, 部分高职院校甚至达到了1:4, 更有甚者直接取消了实训课教学。为了有效提高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 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加强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完善实训课程体系, 结合社会需要, 以实践操作作为重点, 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策略

2.1 以市场为导向, 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进行实地市场调研, 对现代社会的人才能力需求进行全方面总结和分析, 然后据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并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电子信息专业技能应该形成层次分明的金字塔结构, 基本技能位于最底层, 一定要全面, 就是说要宽泛, 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环境。这就要实现基本技能实训的内容宽广性, 换句话说, 就是要涉及到培养目标范畴之内的所有相关技能, 全面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在专业技能实训教学环节, 学生要学会学以致用, 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 这也是实现实训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为了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就要精心安排和设置实训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针对性和精细化, 争取达到专业理论的实践水平。在构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时, 还要注重新工艺的实训, 实现实训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2 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开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实训教学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 并以此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确定实训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 加强过程的监管, 尽量将所有实训计划和策略落实到具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由于实训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参与, 比传统理论教学多了几分独立和自由, 所以, 在实训教学之前, 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 明确实训内容和实训重点, 让他们在实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此外, 教师要时刻加强学生思维启迪,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 亲自操作, 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训教学中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综合考虑教学条件和课时安排基础上, 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尽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 并加以及时指导和纠正,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2.3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开展分层教学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 合理组织分层教学, 适当采取实验教学

模式, 使得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结合实际教学进程和内容, 设计相应的实验, 通常前期以基础实验为主, 后期以研究性实验为主, 两者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 但是彼此的优势互补, 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专业知识,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基础实验技能。相比于基础实验, 研究性实验主要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在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在内容的设置上要逐步加深,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让学生进行充分互动, 以期碰撞出思想火花。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实训教学改革

毫无疑问的是, 实训教师是推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主体,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要求实训教师需要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所以要想深化实训教学改革, 就必须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从根本上确保实训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教学队伍建设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 加强在职实训教师理论深化和教学学习;第二, 积极开展实训教师经验交流活动, 在经验分享和互动过程中加强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第三, 加大新教师岗位培训力度, 为其提供充分的实习时间和机会;第四, 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进行实训教学;第五, 丰富培养方式, 让实训教师成功拿到高级技师岗位证书, 切实提高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师整体水平, 确保实训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3 结语

总之, 目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中仍才在许多问题, 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电子信息实训教学中加强教学改革, 把握好具体操作环节, 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以积极心态去学习电子信息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 从而提高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大阵地, 因此, 高职教育在充分的理论教学基础上, 要不断加强专业实训教训, 强化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就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实训教学,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崔磊.浅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J].知识经济, 2011 (11) .

[2]方见树, 廖湘萍, 李雪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 (03) .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5

1、你的机械制图与识图能力如何?()

A、较好 B、一般 C、有难度 D、忘得差不多了

2、你对零件图的识别有困难吗?()

A、很容易 B、简单的能看懂 C、有点难度 D、很困难

3、你对Auto-CAD熟练吗?()

A、熟练 B、较熟练 C、一般D、不熟练

4、你对数控车床编程熟练吗?()

A、熟练 B、较熟练 C、一般D、不熟练

5、你对数控铣床编程熟练吗?()

A、熟练 B、较熟练 C、一般D、不熟练

6、你对Master-CAM自动编程熟练吗?()

A、熟练 B、较熟练 C、一般D、不熟练

7、你对UG三维造型熟练吗?()

A、熟练 B、较熟练 C、一般D、不熟练

8、你对数控编程和机床操作哪个更熟练?()

A、两个都熟 B、数控编程 C、机床操作D、都不熟

9、你有几个数控技能证书吗?()

A、一个B、两个C、两个以上D、没有

10、你的英语和计算机过关了吗?()

A、只有英语过了B、只有计算机过了

C、两个都过了D、两个都没过

11、你参加过社交礼仪培训吗?()

A、参加了 B、没有 C、正在培训

12、你有驾照吗?()

A、有 B、没有 C、正在办

13、你对数控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岗位群是否明确?

14、你在校学习期间感觉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15、你觉得学校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哪些地方有待改善?

16、你认为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哪个更有利于就业?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6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 实训教学过程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77-02

实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训的主要过程、基本方法、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创新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训教学还可以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创新进行研究。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较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处于广西边远地区,受广西生源数量减少的影响,近年考入该学院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最低为一百多分,且有部分文科生高中化学知识不牢固,学生基础较差。

(二)实训教材陈旧。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目前使用的实训教材陈旧,大多是理论课本配套教材,如基础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但这些课程在任课学期只有一周的实训课,而一周内最多能开设5~6个实训,每本实训课本只做几次实训,而且实训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针对性的实训,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三)实训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大多是根据实训教材进行,而实训教材中实训目的、实训原理、使用材料仪器、操作步骤等都列得很清楚。教师在动手操作前先讲一遍实训原理,然后演示一遍,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学生对实训原理的理解较慢,在动手操作时也是依葫芦画瓢,得出的实训结果直接填入表格或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实训报告也是将教材中的实训目的、实训原理等全部照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缺乏对实训内容的思考和吸收,难以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实训操作意义理解不深刻,导致实训效果事倍功半。

(四)实训指导教师少,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化工相关专业包括应用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冶金技术,但所有专业的实训员只有一个,实训员负责准备实训药品、设备等材料,实训课还是该门课程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去指导。这样就出现有时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六七十个学生的情况,这不利于开展实训,也不利于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如果一次同时开多个实训,实训指导教师就得每个实训都讲解一次,有相当部分学生就必须在指导教师讲解其他实训的时候在实训室等待。实训教师的缺失影响了实训教学的完整性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五)考核方式单一,体系不完整。基于以上原因,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在整个实训过程全程跟踪所有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过程,只能凭借部分操作内容或根据实训报告上的最后结果给出学生实训操作成绩,这样造成了对学生考核的主观性成分较多,不能进行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评价,难以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教师对学生下一步实训考核内容的制定和实施。

二、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的创新性研究

针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还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一)推行创新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都是首先由教师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之后学生按笔记或教材去操作,整个过程显得机械呆板,学生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导致实训原理难以经过思考而理解消化。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推行项目式教学法。该法分两个步骤:首先,将实训的名称作为一个项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项目名称去寻找相关的实训资料,将不同的实训资料经过思考、整理、归纳综合写出实训步骤内容,并合成自己的产品,完成自己得到的项目,写出自己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写成实训报告上交;其次,教师将标准的实训内容讲解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再让学生将实训内容操作一遍,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之后,专业实训技能得到提高。

(二)自编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训教材。对于实训教材方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化工教师目前已自编一套适合该学院化工类高职生使用的专业实训教材。教材内容对与专业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精简,删除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训内容,并根据当地化工类行业的发展及学生生产实习,增加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生产,这样就能使高职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例如,广西河池金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一种产品为2-甲基-5-硝基咪唑,而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常在该厂进行生产实习,那么在精细化工实训中可增加“2-甲基-5-硝基咪唑的合成”实训。首先在校内实训室中安排学生合成2-甲基-5-硝基咪唑,通过合成实验理解和掌握生产的基本原理,然后带学生到该厂实习,安排不同的操作岗位,让学生轮换岗位操作,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同时对化工实际生产过程特别是单元操作有感性的认识,也认识到实训室试验与化工生产的区别,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或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些专业课程实训的教材,由于设备本身是根据尺寸订购的,故实训教材也应根据设备性能参数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针对化工原理实训购买的指导书与实训室现有设备在参数、构造方面有一些出入,故对于此类实训指导书,应在购买指导书的基础上作相应修改,或根据现有设备自编校内实训指导书。

(三)采取“双考核”的实训考核方式。在过去的实训考核中,大多是实训任课教师依据学生所上交的实训报告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对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鉴定,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实训的考核不仅应涉及学生,也应涉及该门课程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实训改革思想,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双考核”的考核方式。第一,对教师进行考核。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实施以抽查教师所教学生的技能的方式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达标。具体形式是:每个班随机抽取20%的学生,若所抽取学生实训90%能够正确地完成整个实训操作,则该指导教师合格,否则不合格。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教师对实训教学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训操作方面的能力。第二,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对实训操作掌握与否,除根据实训报告的数据进行评定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察及成果的鉴定。学生考核成绩分为操作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和产品考核(约占总成绩的50%)。操作考核是把实训项目分解为具体若干个操作步骤并设置评分标准,学生边熟悉操作内容边操作,反复进行直至操作考核合格;产品考核是指对学生实训操作得到的产品进行鉴定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不合格等级的学生需要重新进行考试至合格为止,最后由操作考核成绩和产品考核成绩综合计算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此外,学生的考核不一定得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课后或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这样既有充足的考核时间,又对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实训前能主动预习,在实训过程中能积极主动也请教教师,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核能够真正全面反映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由于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让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管理过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训开始前的设备及耗材的准备、实训操作指导等。例如,在进行实训操作分组时,将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在实训过程中,组长可以先为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指导并解决一些问题,组员共同协作完成实训项目。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鲜娇.加强实训室管理与建设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训素养[J].高教论坛,2008(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2012JGA403)

【作者简介】吴春燕(1982- ),女,广西钦州人,硕士,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化工产品的合成与分析、高等教育管理。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7

1、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 以《高等教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依据, 建设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现“双证书”制办学特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成为生产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基本思路

(1) 修订原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始终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三个学年实践, 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调整, 适当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 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 改革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它们的运行轨迹中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体系中寻找更多的切入点,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 以模块式教学把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 重点对实验、实训室进行资金投入, 要注重开发综合实训课题的研制和设备投入, 增进本行业背景的横向联系, 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改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及时引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内容。

(4) 建立一支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队伍, 实现一体化及整体化组合式的师资队伍结构层次, 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2.2 高职教育的特色

专业教学改革思路的根本出发点是突出三个特色: (1) 突出工业数字控制技术特色。 (2) 突出应用电子高职高专的实用性和行业特色。 (3) 突出应用电子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3、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3.1 以“所需、够用”为原则改革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 并把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按照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市场经济应变能力。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体现“宽基础, 活模块”, 不受学科体系的束缚, 增设模块课选修课, 对一些课程进行恰当的整合, 时时引入高新技术内容。按照“所需、够用”原则, 既铺垫广泛的知识面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前沿的需要。突出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探索并形成专业基础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减少演示性实验, 注重开发设计、综合性实验和实训内容, 全面提升学生动手、应用及创新能力。

3.2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3.3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设置教学督导和反馈机构, 对学生理论课总评成绩分成平时作业 (出勤) 、期中、实验、期末等几个环节综合评定, 培养学生勤奋、努力、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打破期末考试一锤定终身的局面。对实践课的考核以平时表现、课题报告、口试、笔试、实际操作技能打分等几种方式相结合来衡定。总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与人合作精神、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等都列入了考核的范围。

3.4 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实训室是专业教育必备的条件,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课进一步熟悉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亲自操作具体的实验内容, 才能掌握相关的技能, 从而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适应主干课程实验教学,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以系为单位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由实验室主任统一负责各项工作, 协调实验室及各种教学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课程安排。

4、结论

高职教育只有不断地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实训技能训练模式及产学研结合上全方位进行改革, 才能不断显现专业特色, 突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兆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讨.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院No.2Vol72005.3[1]王兆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讨.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院No.2Vol72005.3

[2]颜闵秀.论高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技术创新.中国冶金教育2005年第2期[2]颜闵秀.论高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技术创新.中国冶金教育2005年第2期

[3]张慧芳.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青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5期[3]张慧芳.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青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8

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 如何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重要课题。目前, 各高职院校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学科要求的状况;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出现了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 导致企业不认可。因此,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必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要求, 以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能熟练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采用CBE模式和DA-CUM方法, 制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能力指标体系、知识结构, 确定出人才培养规格。

2.2 改革课程设置模式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 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

2.3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 着重构建以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综合化、实用化、精简化。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 拓宽专业知识领域, 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2.4 基于职业证书培训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职业证书培训的要求, 按照职业技术课、职业基础课重构课程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并建立适合专业要求的实训中心和职业培训中心。

3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加强实践教学

在课程体系当中, 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学时,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问题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工程训练,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加强岗位操作能力培养, 让学生在实践中融产品设计、工艺实施、检测、维修等为一体,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比如通过电工电子基本训练和玩具机器人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以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 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向应用能力的高效转化。

3.2 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是本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 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础保障。一方面, 在校内应建立电子技术实验室、高频实验室、EDA实验室、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研究所、电子培训基地等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同时, 还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岗前实习培训及青年教师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教学场所。

3.3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应打造一支适合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从而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人力保障。比如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让年青教师走出去, 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去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聘请实践能力强的技师加入到专业教学。

3.4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组织教师听课、评课、研讨, 对学生的反应快速响应, 及时通报给各任课教师落实整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分并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质量的监控能够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较好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3.5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的建设

特色教材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的教学不同于一般二本院校, 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 针对现有专业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和环境, 可组织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特色的实训或实验教材。

3.6 改革专业毕业设计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对应用电子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 为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需要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比如毕业设计的选题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 让学生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 确定研究方向。通过选题, 有利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理解, 并通过全程任务驱动的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夏颖.关于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陕西教育, 2009, (12) .

[2]黄美兴, 郑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读与写杂志, 2008, (4) .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9

一、规范应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建立在对电子行业广泛人才需求的调查基础上, 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 才能了解专业人才的岗位和能力素质要求。我们在本地区对电子行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调查, 确定出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以电子生产工艺为主, 兼顾设计的实际能力和操作技能。根据这一目标, 组织以电子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为主体的电子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 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毕业生明确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 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 形成了电子技术基本专业操作训练、电子技术基本专业技能实训、电子技术工程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构建

实践教学绝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实验与实习课, 而是应涉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特色是高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及多年的实践, 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思路, 主要包括:

1. 构建完整的、与理论教学进程和培养技能相符的实践教学计划。通过调研我们建立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 包括课程实验、专项实习和设计、综合性实训。确保技能培养过程、课程实验实训环节、针对某一技能的专项训练的连续性, 与理论教学兼具相关性和相对独立性。

2. 确保基础技能实践环节, 努力提高扩展技能和拓展技能实践环节, 努力打破只限于演示性, 验证性实验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3. 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要有一定的仿真性, 实践目的、环境、要求、过程、效果尽可能接近生产实际状况。

4.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和设备利用率。

三、电子应用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与实训和课程设计四个单元组成。实践教学的组织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 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 保证技术训练内容环环相扣, 逐步加深, 逐步提高。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验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而设计的, 教学的组织可以是以理解课程理论与知识点为目的的实验教学组织, 也可以是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实践为目的的实训教学组织。具体措施为采取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数量,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学时数, 对于部分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直接安排实验室进行。

实训是技术应用性实践教学, 是对学生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或职业岗位进行的训练。通过实训, 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综合实训, 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训教学安排上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 应精心选择实训项目。实训课题的选择设立讲究职业性, 学生在模拟项目中“模拟顶岗”, 实现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的真实训练, 因此应精选最基本的但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训项目。加强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及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测试与识别教学, 加强综合性、应用性实训。实训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操作的认真、规范, 保证实训顺利进行, 避免事故发生。实训前, 要求学生根据实训要求进行预习, 从而在观察现象和发现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训过程中, 注意考查个别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有针对性地提出线连接和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边做边学, 防止学生机械接线, 使实训走过场。注意介绍新仪器、新仪表的使用,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通过理论操作的密切结合, 使学生边学边做, 切实贯“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其次, 应精选课程设计题, 加强综合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 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这是单项操作实训不能代替的。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项目的过程中, 既要有单元电路的基础, 对电路分段调试, 同时又要将知识综合起来, 对电路进行整体的调试。为达到此目的, 必须找到合适的制作项目, 既能把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概括进去, 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作项目往往会安排3~4个, 由学生任选一个完成。为使项目制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通常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 让学生提早准备。课程设计除了进行电路的焊接、制作、调试外, 还要求写出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或设计说明书。同时, 还要进行课程设计答辩。答辩时, 模拟毕业设计答辩的形式, 可以请本专业的其他教师都来参加, 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 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 审阅设计方案, 检查设计进度, 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和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1. 建设基于网路的数字化仿真实验室。

基于网络的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用纯粹的虚拟仿真试验代替实物实验, 而是需要两者的优势互补。教师应通过实物实验, 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和初步设计能力;通过初步实验和仿真实验,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培养设计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2. 建立开放式实践和仿真实验室。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 要把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 以技能培养结构为主线, 以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为原则, 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实验室与实训室设备资源, 安排最佳的实验、实习和实训方案。同时, 要适时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 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建设、维护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确保其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建立开放式仿真实验室,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电路的参数, 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设计, 然后装调实验电路测量技术目标。

开放实验室, 为主动要求学习的学生提供方便。我们采取对电子专业的所有实验室作统一部署、适当开放的方针, 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 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同时, 在开放实验室内配备相应的人力、物力和可供参考的实验项目, 其中尤其是指导教师的配备。

3.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为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 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到电子行业的生产组织、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以及不同电子企业间的运作模式、开发手段等, 并了解我国电子行业和世界其它电子行业的质量执行标准等。因此, 建设校外的稳定的实训基地是至关重要的。定期组织学生分层次在相关电子企业顶岗实习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 在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全部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利用每年寒暑假对每个学生采用分层次, 逐步提高的顶岗实习法:第一步, 对大一年级学生进行基础实习, 以技术工人身份顶岗实习, 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二步, 对参加过基础实习的学生进行提高实习, 以工程管理者身份顶岗或跟班实习, 要求学生具备生产组织、工艺与制造管理全过程的基本能力。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应用电子专业设计理论水平,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懂得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和相关电子企业的运作, 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一方面坚持“持证上岗”, 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工程实践合格证才能上岗;另一方面, 建立了中青年教师定期到相关电子企业实践的轮岗制度, 大大提高了电子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六、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需要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不仅涉及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还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情况考核, 可以采用项目成品验收、问题讨论、答辩、功能扩展构思、典型故障设置排除等方法。近年来, 我们尝试在大型实训和设计的考核中引入集体合作情况指标, 提倡团队合作, 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和角色分工意识, 共同解决问题。事实表明绝大部分学生从中收获很大, 集体观念得到弘扬。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探索, 实践内容比较精练、综合、线条清晰, 以技术应用与综合实践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电子产品、技术的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新技术产品的接受能力明显改善, 基本上满足了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摘要: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本文详细介绍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 并指出, 应采用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0:31-3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挑战·探索·实践 (第三集)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221-226.

[4]李冬.课程群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篇10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进行改革。

1 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1.1 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必须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学校实际办学条件,专业发展前景等,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必须要侧重于某一专业方向。也就是说,必须放弃以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而全的特点,应该专注于专业的某一领域。

从职业方向角度来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是非常多的,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计算机行业的所有岗位。虽然说适应面宽是有好处的,但是必然也会带来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就是横向和纵向的矛盾问题。不应过分追求专业适应面的宽泛,而应考虑到每个职业岗位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计算机知识技能体系如此庞大,一个学生在三年时间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学生在三年时间内应该选择某一方向,有所侧重的去学习,也就是专业要定位明确。

为了贯彻国家“高职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方针,职业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强化职业教育特色。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自身条件适应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由此看来,高职教育能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关键在专业设置。专业是否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是衡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志,专业建设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我校地处广州市,以广州市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该地区有着非常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在这些行业中,小到智能卡、手机、PDA,大到信息家电、汽车电子、交通管理,甚至是航空航天,嵌入式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力发展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已迫在眉睫,因为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砝码。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我校办学条件,我们确定把嵌入式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方向。

1.2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五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定位以后,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革当然是要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怎么样工学结合?怎样在工学结合中突出“能力提高”的主线?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工学结合”绝不是一种形式。要切实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充分理解工学结合内涵,不能片面地认为把学生安排到工厂企业去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应是在“做”中“学”,所以学习的场所不应只限于在企业、工厂,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同样是“工”,这样才会在把握工学结合的实质的情况下,使工学结合不会流于形式,变得灵活多样。

在探索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上,抓住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建立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任务,真正激发学生为做而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学到知识。把课堂搬到实训室,把实训室变成学生的工作单位,让学生自己管理设备,从“做”中“学”。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师从“教”的角色转变为“指导”的角色。让学生在任务项目驱动下,进行一系列工作过程活动。在这种工学结合模式中,学生不但获得了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获得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职业能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在企业、工厂一线接受锻炼的重要性,只是绝对不可以走形式。在企业、工厂,学生同样也要有老师的指导,当然也包括有实际经验的企业、工厂的工程师、技师等技术人员的指导。同样,在企业实习,也要突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使学生在一个个任务和项目中真正得到锻炼。广州地区是嵌入式行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我们利用这一优势,与广东嵌入式公共技术中心等单位展开校企合作,派学生到企业去,接受企业的项目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等工作,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2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从原来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先按专业主要工作岗位,找出岗位相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根据工作任务分析需要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最后在定位相对应的课程。这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符合以能力、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方针。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

整个教学体系的设置体现模块化的特点,加大了实操、实训课的比例,并专门安排课时进行综合项目实训。对基础理论课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整个教学体系结构合理,科学可行。具体说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公共文化基础模块:计算机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英语。主要针对职业能力和素质中的项目文档编写、项目报告、资料查阅及数学基础等能力要求。

2)硬件基础模块:计算机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Protel制图。需要强调的是,从事嵌入式行业,无论是做软件还是硬件,都要有硬件基础。

3)软件基础模块: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测试等岗位都要求有较好的编程能力,而且由于嵌入式系统编程建立在特定的硬件平台上,势必要求其编程语言具备较强的硬件操作能力。目前,毫无疑问的是在嵌入式编程中用的最多的是C语言,所以,在课程设置时,我们改革原来的各门课基本上平均安排课时的做法,对C语言,特地安排了一个C课程系列。首先,加大C语言基础部分课时量,针对很多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两个学期144个学时来完成C语言的基础部分,使重点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保障;其次,新开了一门C语言高级编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C语言综合项目编程能力;最后,在Linux编程基础等课程中继续加强学生C语言方面的编程能力。实践表明,我们这种核心关键课程系列化的做法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生核心能力。

4)专业技术知识:ARM体系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开发、嵌入式综合项目实践。主要是针对ARM硬件体系,掌握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内核移植、内核裁剪、各种驱动开发、应用开发等,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技能。

3 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发展的好坏,与是否有一支“比例适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有很大关系。我们专业目前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都不合理,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学历要求和职称结构要求。师资引进渠道单一,主要的渠道是录用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虽然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困难,缺少真正的既懂教学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进修等形式提高学历,鼓励教师去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去一线企业进行锻炼,通过这种途径,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工程技术技能人员任职资格,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获得一线项目工作经验,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

另外一个解决的途径就是吸引社会上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来。根据不同情况,不能离开原来工作岗位的就聘请做兼职教师,可以全职的就做专任教师。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做他们的指导老师,使他们很快能够获得教学方面的经验,胜任教师的岗位。还要注重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教师培训做兼职教师,不断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作为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4 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要想培育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抓好实训实践环节。尤其是嵌入式技术涉及诸多领域,比如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领域,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强调两面性,既需要懂硬件,也需要通软件,同时嵌入式技术方面的课程都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侧重于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校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嵌入式技术专业也形成了从基础到应用的实训体系结构,先后成立了电子技术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实验室等。另外,由于实训条件建设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而且如果利用率不高的话,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电子技术实验室,除了可以做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实验外,增加电工学等方面的实验。嵌入式技术实验室既可以做嵌入式系统实验(包括Linux和Wince两个方面),又可以做单片机的实验,而且选用的是三合一单片机实验箱,包括89C51,196和8088三种核心芯片,也就是说,不但可以承担8位和16位单片机系统实验,而且可以做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通过改革实践,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实验室,教师直接在实训室上课,改变了以往在教室满堂灌的落后做法,在实训室边教边做,边做边指导,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校内成立学生工作室,配备一定的实验条件,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实验环境,而且更方便学生之间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工作室由学生自己管理,学生可以长时间在工作室学习,自发成立兴趣小组,自己规定项目任务去做。同时,也指派指导老师,由老师根据各种技能比赛或一些课题,安排学生参加开发。这种成立工作室的做法,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很有帮助。

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结合就业岗位,使学生亲历工作环境,缩短学生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与多家IT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如与广东美的自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并由广东省政府拨出项目扶持基金,开展电子类人才教育工程项目。与广州惠迈电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学生电脑实践中心,派学生到公司实训,并定期举办装机大赛。

5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5.1 教学方法

改进原来按照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法”“互动式”“启发式”“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把对应的知识设计成设计灵活的、可操作性的具体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实际动手与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改变以往先讲理论基础的方法,比如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就可以直接从安排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开始,分为: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和综合数字电路三个模块,又把各个模块设计成一个一个的学习情境和对应的任务,由任务开始,而不是由理论基础开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也使完成任务的过程变成了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尽可能把真实项目引进到教学过程中,这里的真实项目可以是企业已完成的开发项目。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如嵌入式智能手机开发)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针对一些综合性的可以进行完整课程设计的课程,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与重构,以项目导向促进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改革考核的内容、方法,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各项能力为目标,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成绩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5.2 教学手段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电子课件教学,基于嵌入式技术课程体系特点,多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变成“所见即所得”的感性教学。如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都可以很方便的利用仿真教学的手段,使学生较快的接受所学知识。

把教学引入到实训室中,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练、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学习转换成真实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网络QQ群、网上答疑等形式促进教学。

6 结束语

据调查,目前在其它计算机专业中低端人才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嵌入式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仍处于紧缺状态。针对高职院校,嵌入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产品管理、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工作。本文从“就业为导向,能力为目标”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思路,并进行了实践。首先是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进行专业定位,再根据嵌入式技术方向的定位进行岗位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制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工作任务和任务所需能力和素质,制定学习情境和对应课程体系。其他方面,师资力量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工作也要在此技术上同步进行,以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8).

[2]陈豫.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4).

[3]罗保山.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的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8(3).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11

关键词 高职 电子技术课程 设置 改革

电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电子企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现代企业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其中需求最多的是一线的技术人员,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办学目的就是为现代电子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地推进,要实施课程改革,就要明确改革思路、找准改革方向、理顺改革主线。要依据社会需求即学生就业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设置,研究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其中,课程设置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也是一个重点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理清改革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

一、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高职院校一般是中职升格或高校主办的二级学院,高职的课程设置一般也是由中职加深或大学的课程简化而来的。从层次上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个层次;课程安排上采用按照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往往是只重视理论传授,不适合高职教育,不适应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不能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也脱离不了上述的通病,加之自身的不足,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按照学科体系安排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严密性,严格地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安排对于本科生也许没有问题,但这绝不适合高职教育,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理论固然很好,但是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掌握不了,也不需要掌握,他们需要学习掌握的是有用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这样的安排往往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重设计、轻装配和维修。目前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大学课程的简化版,从大学课程简化而来的课程设置一般是重设计、轻装配和维修。大多数课程开设是为设计服务的,电路原理讲得很深奥,但这些深奥的原理对高职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将来从事的大多是装配、检测、维护和维修等工作,即使到设计单位,也是从事一些设计的辅助工作。所以,掌握装配、检测、维护和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往往被轻视。

3.重功能、轻工艺。在现有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是只重视电路功能,不重视工艺。这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观,在学校,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如何实现电路的功能,而在企业,我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被要求能够看懂工艺文件,并能按照工艺文件进行装配,我们的毕业生还被要求能够编写工艺文件、设计工艺流程、改进工艺方法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教材的问题,有教学条件的问题,有教师的能力的问题,但主要还是观念上的问题,课程安排者主观上重功能、轻工艺。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设置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要冲破原有课程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整合教学内容,设置几门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3.在课程内部采用项目化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我们以任务为引领,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锻炼和技能训练。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从复杂程度上由浅到深,任务应是为学习而设计的任务,能够承载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实验、工种实训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结合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在充分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规划了新的课程设置,这一方案已在新生班级使用。现就新方案的课程设置做如下说明。

1.采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和选修课程这三个层次设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文化基础课程,主要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为专业主干课程,用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是专业拓展部分,用以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门化学习。

2.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和选修课程以课程的形式展开。但这里的课程并非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是原有的多门课程的整合,是有机地融合而非机械地叠加。例如,模拟电子技术即是原有的模拟电子、电子测量、电子工艺和电子制作等课程的整合。

3.专业主干课程已设计、装配和维修并进的方式展开。在保证设计方面够用的条件下,加强了装配和维修等课程,并开设了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和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等综合课程。

4.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技能,学校每学期都安排了不同种类的工种试训,从第一学期开始,有钳工实训、照明电路安装实训、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试训、电动机控制试训、SMT实训等等。

5.考工与教学融合。把学生的等级工考核和考前培训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在毕业时既拿到毕业证书又拿到等级工证书。把等级工考前培训纳入实训计划,第四学期考中级维修电工,第五学期考中级仪表工,第八学期考高级仪表工。

6.专业课程总体不涉及具体产品。无论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还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或电子产品维修技术都没有规定要学习哪些电子产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让学生学习典型的电子产品,而是准备在这些课程的框架内让教师自由地选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7.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虽然新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还是按照课进行设置,但是在安排课程时已考虑到在所有专业课上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所以已经对课程进行了有利于实施项目课程的统整,这使得专业课都可以进行项目教学。教师上课时按照一个个项目编排教学内容,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结束语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 篇12

一、电子专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新时期下, 课程改革是对教育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 也是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加强院校工作内涵建设工作, 必须大力展开课程改革工作。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内容实用化。

实行课程改革, 去除没有实际作用的过时课程, 添加新教学模式下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新课程;调整课程比重安排, 优化教学资源, 加强重点学科的教学力度, 使学生能够多学到有实际用途的技能。

(二) 教学风格特色化。

通过改革,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可以举办多种丰富有趣的技能大赛, 并注意比赛结束后加强总结经验, 以实现教学风格的创新。

(三) 教学手段现代化。

改革过程必须要丰富教材器具, 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让同学们切身体会现代化的应用电子技术。

(四) 人才培养多元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涉猎领域非常广泛的专业,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有侧重的发展自己的实践技能, 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改革目标。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 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

1.在重新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教学体系的改革。有效调整师资力量的配置, 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职院校在教师管理上应该做出合理调整, 以符合当代对教育事业的高标准、高要求。主要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不断整合师资力量, 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来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制度和奖惩制度, 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责任意识, 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标准的有力依据。另外, 高职院校应该继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体系改革经验,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2.在更新教育体系的基础上,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焕然一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积极将这门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来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广泛应用于实践之上,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从而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在进行教学比例划分时, 应该将《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控制电路分析与测试》、《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等主要课程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与实践结合的具体操作上, 并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 在熟练基本操作的基础上, 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 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改革。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工作接轨。教材尽量选择最新版的专业用书, 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深入发展的。在课程安排上, 应该以实用课程为主, 对于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应该予以适当删减, 使学生在无聊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将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学习需要深入思考的知识上去。

(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高职院校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选择进入企业, 为企业服务。在具体操作中, 应该根据学生各年级的实际水平, 来分配其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逐渐递增的过程中, 所做的电子产品难度也从简单到复杂, 这样有助于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理论知识, 使所学知识能够系统化、规范化, 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条理清晰, 思维缜密。在假期, 为学生安排种类丰富的顶岗实习活动, 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 还能帮助学生更加集中、深刻的理解以往学过的知识, 通过更多的实践操作来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 对于一些目前已经在企业车间中使用但是还没有被教科书收录的先进的技术手段、生产理念, 学生可以先睹为快, 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激励学生在更深领域钻研所学专业的知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不仅是教学方面的, 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的教育成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并不是空话, 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比较经典的关于道德题材的电影等, 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在提高职业素养的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举行一些各种形式的电子技能大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挑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经过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 对各种困难的一一克服, 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忍耐力, 从而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三、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问题虽然已经是迫在眉睫, 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改革的各个目标和任务, 还面临着许多难度很大的实际工作, 可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改革过程中, 要涉及多个部门和人员, 高职院校需要做好充分的协调工作和沟通工作, 将各项准备工作细分, 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配合, 才能真正将这项工作做好。例如, 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既然需要与企业实行合作, 就需要做好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 加强企业与学校在应用电子技术方面的交流, 以顺利展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

四、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使我国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能够更上一步, 与国际化接轨, 从而为现代企业更好的服务, 我们应该鼓励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相关的课程改革工作, 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专业人才稀缺、技术水平不过关的与社会发展相矛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辉.高职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信患, 2007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小虎, 刘化君, 朱晓春等.电气信患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4].李桂梅.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黄宇航.高职院校实习教学改革与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上一篇:无线路由器共享下一篇:小说《信号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