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2024-09-22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通用12篇)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篇1

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许多企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 企业对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 多数高职院校经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要改变现状, 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实践了“专业+车间”的建设模式, 在实践条件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旨在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专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

由于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分配在企业车间, 从事产品的工艺设计、数控编程、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 要培养满足现场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必须在实践条件、课程、师资等方面建立一条联系教学与企业车间的纽带, 使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围绕学院周边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 实施的“专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学生在车间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学习企业文化、为企业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产品加工等, 将逐步具备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教师在车间中不仅从事教学工作, 还进行产品开发、科研、技术服务等工作, 其“双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以车间为载体, 开展专业建设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以车间为载体, 开展实践条件、课程体系、教师团队的建设:以技术同步为目标, 更新实训设备;通过以作业流程为导向, 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校企互访, 建设“双师”团队;通过校企互动, 开展教科研活动。

(一) 开放式车间的建设

通过实地考察国内先进制造业的机械加工车间, 分析数控加工岗位的现场环境, 规划并建设了与企业设备技术含量同步、管理水平同步的校内数控实训车间, 校内实训车间与校外企业车间一起构建开放式数控实训车间, 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并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培训、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提供平台。

校内车间的规划

校内数控实训车间设有工艺员、调度员、质检员、车工、铣工、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设备维修员等岗位, 如图2所示。教师在车间中扮演主任工程师、主任调度、技师、师傅等角色, 将学生按岗位分成若干小组, 实行轮岗实训。学生在车间中充当徒弟、员工的角色, 结合现场典型零件的加工, 培养职业技能。

企业车间的规划

通过共建、共享、共赢等措施,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建成多个企业车间, 使之成为教师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科研实践的基地。具体做法如下:通过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培养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企业车间, 满足学生在真实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由企业车间提供实习场地、相关设备和技术人员, 学生进行企业化的假期工作实践或顶岗实习。在企业车间, 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 不仅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将不断提高。

管理制度的健全

开放式车间不仅要进行硬件条件的建设, 配套的软件设施建设也要同步进行。即按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方式, 健全数控车间各部门的管理制度, 实现企业化管理。按照生产车间工艺过程组织实训, 实行设备上岗证制度, 规范教学和考核工作。要建立严格的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制度, 规范顶岗实习的作业文件, 确保学生轮流到岗, 并使学生获得工作经历的证明。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制定基地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 使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市场化。

(二) 以作业流程为导向,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作业流程为导向, 融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国家职业标准, 进行重构。

具体做法如下:以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作业流程为导向, 将数控车间的岗位按作业流程分解为不同工作, 对各工作所需知识、技能和岗位职业标准进行分解, 并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将职业要求、职业素质等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数控技术专业编程加工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3所示。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的特点, 提倡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案例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产任务掌握知识、技能, 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改革教学手段, 开发专业教学软件包, 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仿真和生产型设备及真实的职业环境, 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培训的条件;改革考核模式, 将关键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 客观、综合地考核和评价学生。

(三) 以“双师”为基础, 建设高素质、精技术的三支教师团队

要实施“专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 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精技术的“双师”团队。根据专任教师已有的基础, 可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其“双师”素质。实践经验匮乏的教师, 可以通过访问工程师、教师挂职到企业培训等措施, 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科研开发, 使教师在实践中增长经验;对于具备企业经历的教师, 则重点在高职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还可以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 与专任教师一起参与教学, 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互相取长补短, 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应组建三支教师团队, 即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的专业团队, 以专业教学改革专家、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现场专家组成的课程团队, 以科研骨干为核心力量的科研团队,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技术服务。

数控技术专业是随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工科专业, 通过“专业+车间”进行专业建设, 将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 满足企业对数控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能“零距离”上岗的现状, 本文提出了一种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车间”专业建设模式, 分析了以车间为载体开展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专业+车间,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专业建设,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徳山.高职专业建设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1 (23) .

[2]傅琼.以教学性企业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9 (36) .

[3]傅伟, 柳青松, 邓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 2010 (9) .

[4]虞浩清, 庄华.产学研合作, 促进高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4) .

[5]陈广山.基于“职业化”策略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 2008 (10) .

[6]周惠群, 杨晓杰, 朱波, 宋丽瑛, 张育才.校企合作进行高职专业建设的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5) .

[7]陈建新.高职专业建设的“五个一”标准[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篇2

1.课堂内教学实施情境教学

课堂内教学是传授学生园林艺术理论知识和园林技术基本技能的手段之一,语言表达和文字描述是不够明确的,园林艺术理论的消化理解需园林工程案例佐证方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领悟,要给学生创造大量“听”、“看”、“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CAI教学提供给学生大量信息,使学生容易领会园林专业技能知识的精髓。现场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合理平台,利用学院内已建成的园林景观工程,同时要积极联系学院外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让师生亲自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可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教学中设置情境教学

2.1现场考察实训

园林景观设计,对学生提出能熟练运用园林艺术、美学等原则,利用园林构成几大要素进行模拟或真实造景,形成与真实环境相匹配的园林景观,但这些能力的塑成需揣摩和学习众多行业内前辈们设计的经典案例。通过专业教师现场指导教学,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剖析、领悟、沉淀,把体会变成自己创意理念并运用到设计之中。园林美术、园林规划设计两门课程需实地考察,方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若具备园林从业者基本技能,可到生产实践中锻炼,可尝试将园林美术和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进行现场实地考察,旨在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2.2参与学院园林建设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情境教学还可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既可让学生参与完整的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又能学习技术,并节约工程成本费用和学生实习经费。校园内各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学生自然会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规范施工。整个过程中老师担当监理角色,学生充当设计方和施工方的技术员,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改革的实行需要学院相关部门的支持,并做工作方能取得成效。若能顺利开展实施,学院收获的是提升校园建设水平和降低相关建设成本,而学生获得是技能培养、技术学习和素质提高。

2.3模拟现场教学

学生有想获得园林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的迫切需求,不过学生能参与园林建设项目的机会的确有限,这是个亟待解决的瓶颈。我们可采用模拟现场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学院或系部在实训基地里指定一定面积的场地作为园林工程项目建设模拟场地,同时在实习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让学生在模拟场地内进行园林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仿真实训,则这种方法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执行中可能有困难,因为模拟现场需反复使用,已建造好的设施和景观会被拆除,那样就会造成经费浪费。需要相关部门在观念上提高认识,在更高层面对待这个问题,确保改革实施。

2.4模型教学

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是现代园林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技能培养与实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尤为重要。园林仿古建筑的种类繁多,结构变化众多,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也非样样可见,学生无法逐一见识到。解决办法之一是模型教学,将中国古今建筑的经典结构类型和经典建筑,用轻型材料按一定比例做成可拆卸式的模型用于教学。园林建筑小品可做成教学模型。学生通过拆卸和安装模型了解园林古建筑的结构,为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奠定基础。模型制作技术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园林工程技术之一,因此实训室应该配备相关模型制作工具,为师生自制园林模型提供便利。

3.校外实训基地中的情境教学

各园林公司的经营活动范围是最好的高职教育情境教学场所,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尤为重要。因此密切联系园林公司是开展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我国北方园林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因此接纳学生实习的人数有限,但小公司是集设计、施工、养护及苗木繁育于一体的综合业务体,或是仅从事其中部分业务,不过与从事互补业务的其他公司有密切业务联系。因此应该拓宽各种渠道,多方联系中小园林公司,同时不放弃大型园林企业的沟通交流,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岗位实习创造条件。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教学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篇3

关键词 高职;数控;改革

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而现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综合国力的体现,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现代制造技术的竞争。所以着力提高制造和加工水平,加强对数控技术的应用和教学对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对历年贵州省高职数控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省内贵阳、遵义、六盘水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州市,其中以大型国有企业和规模民营企业偏多,大部分学生在企业制造部门从事数控机床操作工作,少部分从事工艺设计、质检和生产管理等工作。企业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机械图样、工艺文件、程序清单,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加工出合格产品,反馈工艺、熟练检测零件加工精度。但学校培养的数控专业学生技术能力都一般,体现在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际加工经验和编程能力差。而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往往只提供单一的操作岗位给高职学生,较大规模的企业很少让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技术工作,安排给学生的岗位均以操作机床和加工设备、车间生产管理等岗位居多,但学生并不愿意长期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他们更喜欢从事与技术相关性强的岗位。

这样就造成在人才使用方面,企业和学生双方都不太满意,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说明我们高职教育在教学机制、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单方面的行为,没有做好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应调整专业教学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的就业状况和企业对学生需求进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

一、明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对企业和学生的调查情况,建议高职院校调整数控技术的培养方式,组建以装备制造业和零部件现代制造业等行业企业专家、教师、高级技师为主的专业委员会,根据企业的需求及变化调整专业教学方案。考虑到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能只适应某一较窄的职业领域,而应具有一定的就业弹性。不能因工作岗位的变动或内涵的变化而失去自身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说,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知识技能要求,而且也要关注其日后择业所需;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获得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迁移打下基础。

二、创新和完善项目课程体系

建议将典型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目标,来体现高职课程价值趋向的职业性;以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体系,体现项目课程基于过程培养能力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典型零件图样为项目载体,将同一项目载体贯穿于不同的课程中,把同一课程中不同项目的同类工作任务按项目载体总序排列形成课程内容结构,体现了目标、任务过程的连续性和技能与知识的完整性,便于积累工作经验;实践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过程在现的导学导做教学情景,使知识变的好学、知识变的好用;以物化学习成果展示、鉴赏和档案袋管理法为考核评价主要手段,分享工学成果,激励学生争强好胜、提高学习兴趣,体现了项目课程的技能性与技术性的统一、外在要求和主管意识的良好配合;按课程分工实施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和组织教学实施,维持了任课教师的专业覆盖度要求,提高了双师内含要求,体现了项目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和推广应用的普适性。

三、创建“逐步提升”教学组织形式

首先,实施技能“逐步提升”措施。一级提升扶着走:教师详细讲授、完整演示、全程辅导,用于每门课程前续项目实施、企业观摩等。二级提升看着走:讲演与辅导相结合,用于后续项目实施、课外拓展项目、整周实训等。三级提升自己走:自主完成项目任务,用于职业资格考核鉴定、顶岗实习等。“三级提升”逐级递进,最大程度地使知识好学、知识好用,合理地利用校内外“多媒体教室、数控实训中心(含数控仿真加工室)、数控实训基地、校实训基地”四种教学基地,确保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系统化专业综合能力、自主学习与内化迁移能力。

四、采取成熟的项目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教师要完成从讲授者到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研究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师的重要职是为学生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创新了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流程:“提出学习目标→呈现工学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完成工作任务→成果鉴赏互评→学习拓展知识(选择)→完成拓展任务。”并引入质量管理理论,编制了一系列教学作业规范,有序实现教学目标。

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制造业工作经历的企业优秀人才进入学校教学,紧随社会需求,设计教学学习情景/情境,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式,成就熟悉岗位工作的技术应用型数控加工技术人才,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集中表现学生熟悉岗位工作、动手能力强。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完成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满足企业和市场对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虽然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是艰苦的,教改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以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前程却是不可限量的。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篇4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我校,我们将该专业主干课程通过四大任务体现出来,即测绘实习、机加工实习、数控编程加工实习、数控机床维修实习(受各方面条件影响,在校主要是前三大任务,最后任务通过生产实习实现)。目前,针对我校“2+1”的培养模式,在校四个学期内,每个学期都要完成一项大任务,一般在每学期结束前集中时间来完成。通过一个周期的探索,现和大家交流下我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一点思考。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上课容易打瞌睡,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充当个辅助者的角色,主要是提出任务、点拨学生和负责最后的任务评估,学生主动参与与自主创新、探索,是一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如在第一学期一开始时我就布置了测绘实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零件(如台虎钳等)、量具把零件测绘出来,我作评分工作。学生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认真学习《机械制图》及《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有的学生采用基本视图来表达;有的结合剖视图来表达;有的利用CAD/CAM软件实现,虽然似乎不符合要求,但我认为是一种创新,值得鼓励。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学类型是“由内而外,主动吸收”,这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由外而内,注入式”正好相反。所谓“由外而内,注入式”是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都是按照教学计划要求、顺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对某个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学、主要学什么都不是很清楚或者不能理解,只能被动接受(应付最终考试)。这样学生学习就没有积极性,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没有积极性的学习显然是学不好的,之前几届有较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这些问题;所谓“由内而外,主动吸收”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需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自己找出解决任务的办法。这样当他们完成一点点任务时(如:学会三视图表达方法)都会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自然就能学好。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这里所说的教学效果是广义上的,它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习效果三个方面。从学生学习态度上来看,由于兴趣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以前那种“平时学不学无所谓,考前一周再突击”的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基本不存在了,大家一开始就要考虑如何完成最后的大任务。学生学习都比较主动,这点也是07级授课教师的共识;从教师的教学角度来看,之前我们总是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重、难点现在只需稍微点拨一下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师的工作反而更轻松了,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点从几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刚开始做任务时总是会有许多问题,经历过一两次后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学生都是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此外,学生即将走上实习岗位,我们也将继续跟踪实习岗位上的表现,继续分析任务驱动式教学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影响。

当然,这种开放式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对于那些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还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他们开始时可能由于感兴趣还跟上学习,后面就慢慢放弃了。这样的学生还算比较常见,每个班级都有那么几个,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不能放弃,需要重点注意培养。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个别学生,教师还要个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叶伯生, 戴永清.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博.“主动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华硕博网, 2009.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篇5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多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做到学校与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相结合.通过立项研究,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践,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和实训过程河内容等领域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果.

作 者:朱小祥 李俊 作者单位:朱小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系,湖北,武汉,430205)

李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实训中心,湖北,武汉,430205)

浅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 篇6

【关键词】软件 技术 高职

软件技术专业应按照“学软件,用软件、做软件”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学习软件开发,针对软件工程和软件维护的各个技术环节,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服务技能的方向进行改革。

一、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传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起初都是本科课程的压缩,对讲授的内容作一定的精简。在课程设置上并未满足“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开课原则。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但总体上还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设计”的四阶段模式开设课程。这样的模式,从表面上体现了学习层次的递进,但实际上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满足软件技术专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课程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被割断,学生在每门课程中学习的只是孤立的知识点,没有连成线,更谈不上达到面或体,传统的课程体系使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容易只从某一门课程的微观层面去考虑,而忽视从课程体系整体的宏观层面去考虑,导致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间存在着较多重复内容,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比较模糊,不能起到培养专业技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形成“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其次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以往的课程结构由于门类较多,致使理论学时过长,挤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课程体系联系不紧,造成不必要的过度与重复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将相关课程进行合理综合化,既能使课程自身的特长得以发挥,又能使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得到避免。将课程进行模块化可使认知体系更为合理,更能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最后设立“工学结合”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实践课程环节,确保实践学时不低于理论学时。通过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建立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实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无缝过渡。

课程体系改革方向应以一个主流技术方向为主线,难易度适中,即Java技术或.NET技术。职业院校的学生学期周期为3年制,6个学习期,3个大阶段:第1阶段为基础期,开设基础性的非可视化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第2阶段为提升期,开设可视化核心课程,包括网页设计、Java或.net技术开发动态网站、网络安全等。第3阶段为实训期,开设实战课程完成软件技术项目系统分析、编码、测试、实施等过程。课程改革并非一劳永逸之事,课程设置要紧跟软件技术行业发展变化而定期调整,课程内容要保证技术知识的先进性。课与课之间在内容上应紧密衔接,鼓励教师编写符合软件技术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讲义。

二、改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形式上存在课程的规划,而教学中应该淡化课程概念,增强课程间的联系并注重过程化考核方式。开设校内软件技术项目实训课程,课程采用对学生分组、分角色的方式,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充当项目经理角色给学生下发工作任务,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工作岗位,以其实训期间的表现对其过程化考核。实习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当然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这环节中通常学生会找到相应的企业通过实习而最终得到企业的“实习证明”来结束最后环节。然而,这一环节中我们通常忽略了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管,这一环节由指导教师参与和企业共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需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人员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动态,针对不同学生实习状态适当批评和鼓励,从而达到一个更好的实习效果,最终考核不过只是一纸证明,应以教师给实习成绩和企业给实习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做好校外实习这门课程教师要做到备课充分,组织好课前、课中、课后等实习环节,只有把它当作课程才能真正做到教学过程中实习课程的成功改革。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由于高职院校师资相对的薄弱,应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与再进修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年轻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要有计划的组织进行“把教师送到企业,把企业请进学校”的系列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软件技术行业技能水平,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兼职工作,把最新的软件技术知识带进课堂,鼓励教师编写校内讲义,收集企业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素材库,发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大纲编写和课程制定,并定期修订。同时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来院校执教。发挥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精神,淡化“一课一教师”的概念,培养“一师多能”型教育人才,除引进必要的软件技术实验系统外,应组织教师合作研发软件技术教学系统,并给予一定研发经费,实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产学研合理结合之路。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重担,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企业需求不等人,改革步伐迫在眉睫,高职院校理应为国家软件技术产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科学教学才能培养出技能强、上手快、职业素质高的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篇7

一、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在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师资队伍还不完善。系里缺乏能够担任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优秀教师。这源于大家对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有所轻视。我们应该认识到, 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是未来学生全面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工具。数控技术专业英语为今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生来说, 对他们在今后数控机床全面理解和操作的提升上来说, 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专业英语师资队伍还很不完善, 一方面作为理工科的专业教师来讲, 英语底子比较薄, 不论听说读写译, 都有着比较大的困难。专业教师接触专业英语语境比较少, 这就限制了其在专业英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对从事英语专业教师来讲, 由于文理专业区别, 因此很难担当数控专业英语讲授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教师是课程能否完满上好决定因素, 因此师资力量缺乏必然会影响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讲授效果。专业英语具有其特殊性, 要想讲好专业英语存在着客观与主观的难度。其客观性在于专业英语本身不仅是英语, 更是专业的英语。从而对讲授者有着比较高要求。要求我们的讲授老师不仅对于英文有着踏实基础, 同时对专业掌握更要有过硬功底。主观性在于由于文理之间差距, 工科的很多专业老师对英文比较陌生, 因此在英语的基本语法、发音、词汇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在调动学生进入专业英语积极性方面力不从心。而英语的专业性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在特定的专业环境当中, 部分词汇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得英语专业的老师爱莫能助。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讲授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方面任课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的基本英语学习, 这对标准地讲授专业英语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当今时代的知识更新很快, 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因此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专业英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担任同门课程的教师相互借鉴, 另一方面要向其他系部的英语专业老师求教。从而能够使得专业英语的课程在专业中融入英语, 使该门课的教授更加规范、更有目标性, 保证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学习数控专业英语兴趣需要提高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大学的扩招和三本院校的增设, 高职院校招收生源的数量越来越少, 同时学生的文化成绩偏低。笔者在教授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时发现, 学生本身对英语的学习就存在着困难, 英文发音、阅读、翻译能力较弱, 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大多数学生对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重视不够。其次在专业英语内容单一, 其特有的从句较多, 容易令初学者感到厌倦, 最终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对该课程的后续学习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英语对于学工科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这一点很容易使学生慢慢失去学习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兴趣。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应该在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讲授过程中, 多次申明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例举一些已从事数控机床工作的优秀学生来激励学生们学习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可以针对实验室的相关操作来体现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在数控机床操作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对今后教师顺利地在课堂上授课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言的学习, 尤其是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如何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丰富一些, 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多种手法。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优化, 网络资源的共享化, 我们很容易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专业英语的讲授。可以通过下载相应的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视频及语音资料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讲授。这样的有声、有影像的教学, 可以带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带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室, 对机床设备, 具体讲授面板及告警显示以及软件编程的界面。通过具体实物的认知, 将实际与书本上的核心词汇联系起来, 有效地加深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印象。作为考查课, 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课时很少, 而语言的学习主要依靠反复的记忆和复习, 这样教师在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给学生留一些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专业英语的简短文章,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下也能接触到专业英语, 而不至于因时间过长遗忘, 便于后续的继续学习。

三、完善的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教材

目前专业英语的教材层出不穷, 然而适合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好教材却较少。目前, 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大多将重点放在了汉译英习题、复杂句型的分析、多样的语法举例以及很多的使用率低的词汇上, 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实际目标。我们讲授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目标是使学生看懂相关的数控机床使用说明书, 理解控制面板上的英文显示, 根据数控机床的控制面板及告警信息对数控机床进行操作及维护。在具有一定的核心词汇量的基础上, 能够查阅相关数控技术专业英文的资料, 获取相关专业英语的数控知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应该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因此授课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就很重要, 应根据专业特点、授课重点以及实验实训采用数控机床的具体类型选取教材。好的教材会对教师授课提供很大的便利, 同时对课程的教授效果也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编教材, 应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全面意识到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是数控机床的操作及维修的基础, 是今后全面掌握数控机床的钥匙。

本文从讲授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在课程讲授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应围绕“学以致用”的目标来进行课程改革及建设, 从而使得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作用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是为了能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核心词汇、了解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常用句型, 并能阅读及查阅相关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产品说明书和英文文献, 对正确使用和维修数控机床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篇8

鉴于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着高实习率、低稳定率的严重问题, 我院课题组从2010~2011年上半年先后走访了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46家企业和单位。通过问卷、QQ、电话、面谈等方式对23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215份, 收集了大量的信息, 为今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资料。

顶岗实习现状及分析

顶岗实习的企业情况顶岗实习单位一种是学院统一联系的大中型国企和民营企业, 占顶岗实习单位的67.4%。215名学生中有147名学生分布在上述单位中顶岗实习, 占实习学生的68.4%。另一种是学院同意学生自己联系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占顶岗实习单位的32.6%, 有68名学生在这种企业顶岗实习, 占实习学生的31.6%。调查分析表明, 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影响很大。大中型国企和外企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网络健全, 理念先进, 管理严格;对顶岗实习学生配有专人负责, 有较详细的实习计划;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规范到位, 发放及时;这些企业生产安全有保障, 生活、文化设施齐全, 饮食起居方便, 实习学生情绪稳定。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较为普遍, 管理网络不够健全, 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 一般对顶岗实习学生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培训;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一般比较低, 发放时间的随意性很大;有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取最大利益, 不择手段降低生产成本, 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 任意延长工作时间、让学生加班加点, 甚至故意以种种理由克扣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生活、文化设施简陋, 工作强度大。被调查的在中小企业顶岗实习的68名学生中, 有49人因无法接受这种环境而离岗离岗原因如表1所示。

企业指导教师情况被调查的46家实习单位为顶岗实习学生共配备了161名实习指导教师。其中具有硕士学历的7人, 本科学历的24人, 大学专科学历的63人, 中专学历的37人, 普通高中学历的18人, 初中学历的12人;有技术职称的89人, 其中, 高级工程师14人, 工程师28人, 助理工程师36人, 技术员11人, 其余为普通工人。可以看出, 企业指导教师的学历、职称偏低, 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以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为主, 不了解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心理变化而产生的需求, 双方沟通不畅, 学生在工作、生活中以及与企业关系的关系上面临的诸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和教育。但由于学生顶岗实习远离学校、实习时间长、人员分散, 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校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往往难度较大。顶岗实习企业有的指导教师教育能力偏低, 精力有限, 只负责带班顶岗生产, 只关心生产任务完成情况, 无暇与实习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形成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谁都管、谁又都不管”的局面, 造成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思想苦闷, 以致离岗。

学生对顶岗实习认可情况被调查从事机床设备操作的82名学生, 普遍认为顶岗实习对自己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而从事自动线生产和物料工的学生, 认为实习工作是重复劳动, 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意义。被调查学生中, 对顶岗实习岗位满意的占38.3%, 比较满意的占26.4%, 不满意的占35.6%;超过68.1%的学生认为劳动强度大、工作累, 认为劳动强度一般、可以承受的占25.34%, 认为劳动强度较小、工作比较轻松的占6.53%。很多学生自认为是大学生, 是“天之骄子”, 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薪待遇,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他们对到第一线的工作情况估计不足, 使得其难以承受第一线的艰苦工作, 有的学生甚至工作不到一天就要求离岗。例如, 在实习中, 学生与普通工人安排到相同的岗位, 而补贴待遇与普通工人有较大差距时, 学生极易出现不平衡心理;安排到比较艰苦的岗位时, 怕吃亏、怕多干工作, 怕脏、怕累, 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对工作逐渐失去兴趣, 表现出在实习中工作不积极、不配合等, 最终选择离岗。

学校对顶岗实习管理情况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离岗率高、稳定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原因中有学校和企业教育管理上的问题, 同时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首先, 学校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如理论知识教学。对学生自主联系落实顶岗实习单位没有要求, 只是考虑到实习难如同就业, 学生能找到一份实习岗位就不错了。至于实习单位条件、实习环境、实习内容能否到达实践教学的要求, 学院没有严格把关。其次, 由于学校连年扩招, 师资紧缺, 只派少数教师走马观花式地巡视检查;派无工作经验的助教或新入职的教师作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由于没有实习指导的工作经验, 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缺乏有效应对, 也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稳定性。再次, 监管缺失。在分析学生实习成绩时, 发现实习成绩几乎全部合格, 但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部分通过自主落实实习单位的学生根本没有到实习单位报到, 最后, 通过各种关系获得了实习证明中的资料, 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校统计看到的只是高顶岗实习率和实习通过率, 而从顶岗实习单位调查看到的则是较低的顶岗实习稳定率。

提高顶岗实习稳定率的措施

必须建立顶岗实习管理机构目前, 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法律法规, 为了保障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合法权益, 使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工作有专职部门负责, 学校必须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顶岗实习工作。具体事项包括实习协议书的签订、保险的购买、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实习过程中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协调等问题处理。该机构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问题应急处理能力, 能够承担起在生产安全、劳动保护、生活条件、劳动报酬等方面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的工作。2010年, 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 夯实了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工作, 健全了顶岗实习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事事有人管, 事事有预案, 使顶岗实习实践性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要有条件地选择顶岗实习单位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时, 第一, 应尽量联系大中型国企、民企和外企等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单位。第二, 应严格遵循专业对口的原则选择联系顶岗实习单位。第三, 要求顶岗实习企业按实习学生人数比例配齐指导教师。选派有一定文化层次, 既懂理论, 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实习指导教师, 鼓励他们不定期地给实习学生现场授课, 调动实习学生在实践中边学边干的积极性。学校要根据他们的授课情况, 付给一定的报酬, 以激励技术人员。学生不得自行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如果学校在联系顶岗实习企业时无任何要求, 仅仅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 甚至以此作为激发企业提供岗位的动力, 不仅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这样的“校企合作”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还会使学生对实习失去兴趣, 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

严格顶岗实习前培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强化顶岗实习前对学生和带队教师的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实习企业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 尤其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用制度管人, 用制度调动学生学习和带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明确企业是“以生产为中心, 一切为了生产”和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 一切为了学生”间的区别。使学生明白在顶岗实习中, 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专业也可能不一定十分对口, 在这种情况下, 要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 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 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增强日后就业竞争能力。对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和对指导教师的考察要有一套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对顶岗实习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随下批顶岗实习学生补习, 否则不得毕业。对于有些指导教师不负责任, 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遇事心中无数, 则视为考察“不合格”, 不得参与年度考核评级。

选派好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学校必须选派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顶岗实习的领队或指导教师, 能和顶岗实习学生打成一片, 同吃、同住、同工作。注意观察每位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 不失时机地积极开展工作, 要求实习学生模范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纪律。对于实习学生提出的合理化要求要及时和厂方协调沟通给予解决;对于一时难以办到的, 要劝导学生理解厂方的难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刚刚进入企业的前一两个星期时间主动开展教育工作, 这个时期是学生情绪极不稳定, 变化最大的时期。通过指导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 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到企业, 从课堂到车间, 从只能动口到动手实干的转变过程, 以尽快适应工厂的环境。切忌选派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时滥竽充数的现象, 建议最好选派熟悉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或带课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梁建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7) .

[2]万翠莲.职高学生“顶岗实习”带来的思考[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0) .

重构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篇9

一、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

1. 按专业学科体系, 不能体现职业岗位要求

德国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 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 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 由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而目前我国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传统专业学科体系, 课程设置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相脱离。

2. 偏重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枯燥

职业教育是以应用技术培养为主的教育, 因此高职教材应以培养技能操作和技能应用为主, 随着企业的设备更新、应用技术的提高而不断修订。但是, 目前各职业学校使用的数控教材大多是由本科教材转变而来的“压缩饼干”, 理论知识偏重, 很少有来自企业的真实教学案例。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与企业用人要求脱节

现在许多高职学校的课程考核仍采用期末统一的理论考试, 由一张试卷评定学生职业技能, 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有些高职学生理论测试获得高分, 但他们操作技能却一般;而有些学生理论测试成绩一般, 但他们操作技能却非常好。而企业在招聘高职学生时, 更看中的是高职生的操作能力。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工作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其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强调了实用性, 突破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 数控专业建立起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因此, 我院按以下步骤对基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1. 数控专业岗位调研

在课程体系改革前, 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收集并分析各加工企业关于数控专业的职业岗位及技能要求。在广泛收集企业数控专业职业岗位信息后, 我们最后总结了数控专业的职业岗位:数控铣床编程与设备操作, 数控车床编程与设备操作, 数控铣 (加工中心) 自动编程, 特种数控设备操作, 数控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 逆向工程等。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服务于中山市的地方高职学院, 在结合中山市工业企业的特点对数控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后, 认定在企业中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和自动编程三个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数最多。因此, 我们确定这三个职业岗位技能为我院数控专业的核心技能, 其他职业岗位技能则作为学生的拓展技能。

2. 课程体系总体设计

依据数控专业职业技能岗位特点, 按照“突出核心技能岗位、兼顾一般技能岗位”的原则, 设计了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分为六个教学模块:基本素质能力模块、基本专业能力模块、典型职业岗位技能模块、职业拓展岗位技能模块、兴趣拓展技能模块、岗前综合培训模块。 (见表1)

表1中, 典型职业岗位技能模块的课程对应培养学生三个典型职业岗位能力, 该模块的课程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岗位技能模块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其他一些非典型的职业岗位能力, 帮助学生拓展就业方向, 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兴趣拓展技能模块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职业兴趣爱好而开设的一些其他相关课程, 该模块课程为选修课程;岗前综合培训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实用综合技能, 该模块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中、高级数控技工考证, 再结合专项训练、毕业综合制作、企业顶岗实习等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3. 课程内容和教学情景设计

课程内容和教学情景设计是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课程内容和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够充分体现对应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 充分体现企业真实的产品和真实的工作情景。根据数控专业职业岗位特征, 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转化为典型的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每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学习情景, 每个学习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可设计为多个工作任务, 以学生完成企业生产中的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和数控自动编程等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 实施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让学生以实际工作任务承担者的角色完成课程的学习。 (见表2)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业教学框架指南, 具体的课程实施需要由各职业学校独立承担, 课改前使用的教材、普通教案和课件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情景设计中, 我们积极开发了基于行动导向的校本教材, 教材中的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真实的产品和项目。经过教学实践探索, 还专门为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一套教学文件,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该套教学文件包括:学生学习手册、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指南、学生工作记录及考核表、项目指导PPT、项目参考资料等。

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课程体系重构后数控专业的课程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于企业, 如果教学模式还是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室———课桌———黑板”来进行, 前期改革都将流于形式, 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 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 从空间上保证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 整合教材内容,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合为一体, 自编讲义或“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从内容上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3) 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束缚, 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仪器, 积极探索采取演示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从方法上保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5. 学生考核模式设计

数控专业取消了统一的期末考试, 每门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在新课程体系下, 每门课程由若干个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组成, 课程的考核针对课程中每个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对每个工作情景或工作任务我们都设计了三级考核模式: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和教师总评。学期末教师计算出每个学生课程内完成的所有工作情景或工作任务的平均分, 即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采用“过程考核”的模式不仅公正、客观地评价了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且也极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体系下, 我院数控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打破了普通教育的学科体系, 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本位”的宗旨。

摘要: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目前高职教育的需求, 课程体系改革已逐步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的重点。文章在分析目前高职学院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缺陷的基础上, 结合改革实践, 阐述了按行动导向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关键词: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数控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天训, 刘正怀, 朱经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9, (12) .

[2]娄锐, 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5) .

[3]汤巧英, 丁荣涛.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 2009, (6) .

[4]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6) .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生源状况调查 篇10

对任何教育而言, 其相应的生源状况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生源状况既是某类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 也是教育教学实施的基础, 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决策[1]。

园艺技术专业作为传统的农学专业, 在农业类招生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园艺是指栽培果树、蔬菜、花卉等技术, 是园艺植物的生产管理技术, 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园艺内涵外延不断拓宽延伸, 已远远超出了“种果种菜”的范畴, 涵盖生态、营养、花卉、草坪、旅游、商贸、绿色环保等诸多内容[2]。于是, 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身条件设定相应的课程, 设计相应的培养模式, 因此各高校课程设置不统一, 培养标准不一样[7], 培养的学生质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 园艺概念的外延, 使得园艺专业岗位群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发展现代的园艺专业, 如何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培养, 就需要充分了解现有的生源状况, 如学生是不是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对自己的将来是否明了?学习目标是否明确?等等。将有助于对学生学习目的与将来去向的了解, 有利于园艺类专业的发展与壮大, 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

然而, 在现有的可检索的文献资料中, 生源调查的资料很少[3,4,5,6], 而且对于园艺技术专业高职的生源与学习目标调查则是空白。这部分资料的缺乏, 对扩大生源以及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和实践造成了困难。本文希望通过该项调查对园艺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分析依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 在问题设计时充分考虑了问题的明确性, 即对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方便地做出较明确的选择。访谈的对象是相关班主任和部分学生。调查对象为陕西省内两所高职院校与陕西省外一所高职院校。

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情况 (包括城市还是农村、父母的职业、有无从事与此专业相关的亲属等) ;对专业是否喜欢;选择该专业的原因;专业学习目标或方向;对将来工作的想法等。

3 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目标与方向的调查, 对家庭情况的调查也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3.1 家庭情况

从生源的家庭来看, 主要来自农村家庭, 城市家庭仅占8%。其中, 有亲属从事与此专业相关的人占18%, 而其中, 由此影响而报此专业的约占到这些人的一半, 占总人数的10%左右。父母职业是农民的占到了68% (图1) 。

3.2 专业选择原因

对于专业选择, 由于喜欢此专业而选择占43%左右, 而没有明确方向, 随便填的占到28%, 由于分数低而选择此专业的占18%, 还有一些人觉得该专业容易学的占8%, 认为容易就业的占15%, 其中统计数据中有双项选择的学生, 例如, 既选择分数低, 又选择容易就业 (图2) 。

3.2 专业态度

在调查中, 对于专业是否喜欢的问题, 喜欢的占87%。特别喜欢的人与因为喜欢此专业而选择的人是一致的, 占总数的43%, 剩下的为接触后喜欢, 其中有10%的人选择还可以。13%的选择不喜欢, 这些学生多数在后来转了专业或者退学 (图3) 。

3.3学习目标与方向

对于学习的目标与将来工作的方向, 选择花卉的占了1/3, 对于园林方面, 包括草坪、树木、景观规划与园林施工方向占到了44%, 果树仅仅占到10%, 农药、蔬菜等其他方向的占13%。这些学生中, 希望将来能自主创业的占到44%, 这其中包括有意愿回乡创业的, 占总数15% (图4) 。

4结论与建议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更多的是关注未来的就业状况[8]。从以上调查结果看, 本专业学生目标都非常明确, 方向分化明显。这就提示我们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有不同的倾向性。由于希望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多, 应从有助于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增加一些相应的实用性的课程。在传统的园艺方向, 主要是涉农方向, 学生倾向较少, 但农业需求量较大, 所以尽管人数不多, 但此类人才的培养不应中断, 应考虑部分院校为此服务。

如何改革课程体系, 以适应新型人培养需求, 是新时期园艺专业建设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9].总得来看, 对园艺专业, 各校应分开功能, 各有特色, 不应千篇一律, 即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但是, 又不能专业面过窄, 宜根据各自课程设置的特点, 扩大相关自选课范围,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摘要:指出了对教育事业而言, 相应的生源状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有各校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差异都很大, 通过问卷调查, 对此专业现有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进行了定量的分析, 为园艺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源调查,高职教育,园艺技术,就业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孝平.较发达地区中职生源状况的变化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 2007 (7) :28~29.

[2]佘远国, 周玉敏.从园艺人才社会需求谈我院园艺专业建设[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2) :34~36.

[3]李扬裕, 余建晖, 陈学红, 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生源状况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219:79~81.

[4]张静, 杨春雷, 布都会, 等.西部农林院校研究生生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三农问题研究, 2007, 23 (9) :640~653.

[5]肖文宁.高职院校生源状况与管理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6, 2 (1) :64~66.

[6]朱孝平, 张晓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生源状况的比较——一个区域性的分析样本[J].职教论谈, 2010, 3:86~88.

[7]周静波, 张鑫, 罗劲松.对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安徽林业科技, 2011, 37 (3) :44~46.

[8]汤青林, 张洪, 周志钦, 等.园艺学本科专业现状及改革发展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5 (5) :231~235.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篇11

数控技术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装备技术,是工业化实现产品批量生产和新产品研发所不可缺少的专业技术。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数控技术也随之突飞猛进;企业对各类数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数控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现代加工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提出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岗位”的新课程体系,培养出高素质的数控技术人才,更显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确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解,确定知识点与技能点,再根据能力分解,由简单到复杂,對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排序,形成相应的课程,更加清晰地表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总体结构,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按照数控机床操作维护岗位工作过程,由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职业基础课——素质拓展课构成,同时,将职业资格取证融入其中,形成技能渐进式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与岗位结合,构建“四岗四层次”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学科系统化压缩型的课程组织形式,难以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必须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按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组成新的课程体系。

按照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维护维修岗位工作过程,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了重组与分析,构建“四岗四层次”专业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该课程体系遵循从感性认识到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递进规律,按照“认岗、习岗、贴岗、顶岗”四个步骤,完成从入校时的“新手”,到出校门的“从业”的培养过程。同时该课程体系,明确就业岗位,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要求吻合度不高的问题;强化了基础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系统性和互融性,解决了基础课和实践环节脱节的问题。

1、一层次——“认岗”,增强学生对专业面向岗位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服务社会的思想情操

该环节主要指学生入校后对专业面向岗位的认识。

该环节融合的实践课程为专业认知层:即指入校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采用走马观花式,参观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室,参观校外实习基地,熟悉生产环境,以增强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该环节融合的基础课程为必修基础层:是指教育部要求的“两课”必修基础类课程。

“认岗”的学习场所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

2、二层次——“习岗”,强化岗位生产基本原理和技术规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该环节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分析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规律,即以岗位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该环节实践课程为课内实践层:包含课程内的综合实验项目以及课程内的现场教学,使学生逐渐“入门”。

该环节融合的基础课程为课内实践层:主要是指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计算能力的课程。

“习岗”的学习场所以校内实验实训室为主。

3、三层次——“贴岗”,贴近生产岗位,培养专业能力

该环节的融合的实践环节为课程训练层:主要指集中在整周进行的课程仿真实训、实施“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以及进行生产性实训的项目,学生在非常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校内实训室,完全按照生产人员的岗位操作过程,进行仿真实训和生产性实训,已经非常贴近生产岗位的生产,所以称为“贴岗”实训,完成从“新手”到“熟练”的转变,为下一步的校外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该环节融合的基础课程为专业基础层:是指服务于实践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贴岗”的学习场所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

4、四层次——“顶岗”,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培养综合能力

该环节的实践环节为综合提高层:为顶岗实习,在最后一个学年,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岗位上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服务于该环节的基础课程为创新拓展层:特别是到第三学年,顶岗实习阶段,将专题讲座以及实习日记、实习周记的撰写作为基础课融入到顶岗实习过程中,使基础课全程服务于实践课教学。

三、以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设置课程教学系统

1、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依据数控机床操作工岗位工作要求,对应于“认知能力——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从“专业认知层、课内实践层、课程训练层、综合提高层”四个培养内容层面,不同的阶段采用“认岗、习岗、贴岗、顶岗”不同的教学模式,按照以上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路线,细化实验、实训、实习的项目、时间、课时、教学场所等,使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实习有机衔接,重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2、基础课教学体系

为服务于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组了与实践教学环节相融合的基础课教学系统。该系统由系统化的四个层次组成:“两课”必修基础类基础课;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的服务基础类课程;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含创新教育在内的创新拓展基础类课程。

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根据“认岗——习岗——贴岗——顶岗”的培养过程,有针对性的开设基础课,特别是到第三学年,顶岗实习阶段,将专题讲座以及实习日记、实习周记的撰写作为基础课融入到顶岗实习过程中,使基础课全程服务于实践课教学,构成“三年不断线”的基础课教学系统。

3、素质教育课程的融入

课程体系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以选修形式为主。设置了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美学基础、英语阅读与欣赏、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四、校企共育“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对现阶段人才需求、办学条件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及专家论证,确定本专业实行校企共育“2+1”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育“2+1”:是指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把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划分为“2”和“1”两个阶段。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实施人才培养。“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专业构建的校企合作教学平台。

“2”阶段即指前两学年,为校内学习阶段,第一学年以专任教师为主,在校内主要学习必修基础类和服务基础类课程,实践教学完成课内实践环节。第二学年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专业能力课程为主,完成仿真实训和生产性实训。“2”阶段完成认岗、习岗和贴岗。

“1”阶段在第三学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全程参与管理,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岗位上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开始与企业全面接触,并根据生产岗位的生产特征选取毕业设计课题并完成毕业设计,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服务于该环节的基础课程为拓展基础课,以选修自学为主,学习“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等课程,将实习日记、实习周记的撰写作为基础课融入到顶岗实习过程中,使基础课全程服务于实践课教学。

校企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1”阶段的顶岗实习,它既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也是对“2”阶段教学成效的一个检验。根据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安排学生在六个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即:按照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学生每月一岗,循环轮换,轮流顶岗。

五、结束语

课程与岗位结合,构建的“四岗四层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源于行业企业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已得到有效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赢得了企业和同行们的认同,同时也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为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可提供借鉴性经验。□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篇12

加入WTO后, 中国正在逐步向“世界制造中心”转变, 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而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 数控技术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目前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是高职和中职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工艺经验, 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编程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尽管各高职院校尝试以不同大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 增加集中实习实训的时间, 但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只有构建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轻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的目的定位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上, 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缺失:

(1) 坚持立足本专业的信念不强, 容易被稳定而平淡的生活、稳速而缓慢的个人成长、嘈杂的工作环境等等因素所左右, 变动工作单位频繁、甚至离开学习多年的专业而从事其他行业。

(2) 专业基础不扎实, 学习过的很多知识停留在课程学习阶段, 未能转化为专业能力, 到工作岗位后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培养后才能得到展示。

(3)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还不到位, 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编程、数控刀具等知识学生见识浅, 所学知识搬不了家, 脱离老师后胆怯, 不能独立工作。

1.2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都还不完善, 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 使得对于实践教学的指标难以评价, 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各行其是, 随意性较大, 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地影响。

2 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1 数控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市场、企业调研, 数控技术专业典型的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如下表1所示。

2.2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在对数控岗位群职业能力剖析的基础上, 构建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 针对岗位群能力要求, 选取便于组织生产、便于组织教学的典型产品, 进行系统性规划, 实施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 (岗位能力导向) ;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院的教学过程互融 (工学结合) ;在生产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双线) , 创建“岗位能力导向, 工学结合, 双线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 , 与课程体系相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2所示。

2.3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聘请企业专家和行业专家, 参与制订所有实训环节的职业能力考核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将实训作品质量、实训过程中工作态度、作风纪律、安全意识、设备保养、操作规范、现场卫生维护、团队协作等都纳入到考核范围, 计入总成绩。

2.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2.4.1 管理模式

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行院、系、实习实习指导教师三级管理模式:教务处、院督导室、院外专家、学术带头人组成学院实践教学委员会负责对全院实践教学的管理;系 (部) 主任、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系 (部) 实践教学委员会负责对本系 (部) 校内、外实践教学进行具体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班级实践教学的管理。

2.4.2 规章制度建设

建章立制是搞好实践教学的根本保证, 为规范实践教学,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建立关于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实践课程标准制定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

2.4.3 实训基地建设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形式, 学院通过免费提供场地和基本设备, 将企业引入到学院, 在校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内设置与企业生产现场环境相一致的生产车间, 将企业产品引入生产车间内生产, 生产工人即为实训学生, 生产车间的运行管理均按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 企业选派技术、管理骨干指导生产车间的运行, 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习。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尽可能选择专业对口、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成任务足的企业建立稳定校外实训基地, 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实习。

2.4.4 师资队伍建设

(1) 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企业实践锻炼, 确定实践锻炼课题, 到工厂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 体验企业生产氛围, 探讨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完成实践锻炼任务, 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2) 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 并加以培养, 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 通过校本培训, 储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后备力量。每年安排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新入校的教师,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进行校本培训, 提高实践教学技能。

(4) 安排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职业教育理念, 传授先进职业教育方法, 对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备课、教案、教法等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指导, 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摘要:讨论了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岗位能力导向, 工学结合, 双线推进”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确保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邱川宏.建设实训基地的要素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6.

[2]汤振宁, 梁日辉.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4) :13-14.

[3]罗友兰.数控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职教论坛, 2004 (5) :20-23.

上一篇:胃溃疡穿孔手术下一篇:物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