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产业

2024-10-18

云计算产业(共12篇)

云计算产业 篇1

一、云计算的主要服务模式

云计算的本质特征是 “一切皆服务”, 即云计算是通过提供虚拟化、容错和并行处理的软件将传统的计算、网络、存储资源转化成可以弹性伸缩的服务。按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并得到业界最广泛认可的权威划分方法, 云计算体系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服务层 ( 即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简称Iaa S) 、平台服务层 ( 即Platform as a Service, 简称Paa S) 、软件服务层 ( 即Software as a Service, 简称Saa S) 。各个层次的运行原理及服务模式如下:

(一) 硬件基础设施服务

基础设施服务 (Iaa S) , 是指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环境方面的服务。其原理是数据中心通过建设标准化的计算机房, 安装标准化的机柜或机架, 配置标准化的服务器, 建立用户管理控制系统, 以虚拟主机、虚拟存储器、虚拟网络、虚拟数据库等形式, 为用户提供计算能力、存储空间、通信网络和其它基本资源的租用服务。在Iaa S模式下, 用户无需自己购买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 只需要以低廉的价格租用云基础设施, 并能够在其上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 (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 或是根据支付的费用使用相应容量的存储空间。主要商业模式有三种:一是机房物理空间的租用, 二是机柜物理空间的租用, 三是服务器虚拟存储空间的租用。

(二) 开发平台服务

开发平台服务 (Paa S) , 是指数据中心将应用程序开发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 包括开发语言、应用程序接口、开发工具、运行平台等基于互联网的开发环境。用户基于该平台, 可以开发各类应用类软件, 也可以将应用类软件进行部署。 在Paa S模式下, 用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底层的云基础设施, 但能控制部署应用程序和环境配置。使用平台服务的用户大部分为软件开发企业或机构, 但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 任何一个拥有软件开发诉求和能力的机构、个人都可以在此公共平台上挥洒创意。

(三) 应用软件服务

应用软件服务 (Saa S) , 其原理是数据中心将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类软件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 用户则通过网络来使用这些软件。在Saa S模式下, 用户不需要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也不需要考虑应用类软件的安装、配置、调试、维护和升级, 只是以按需租用方式使用其提供的服务, 是由数据中心负责和管理应用类软件。政府机构、企业和公众等以应用服务为主的用户都会使用这项服务, 是云计算领域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务形式。

二、云计算产业链的业态构成及主体

围绕云计算的建设、运营和服务, 以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衍生作用等不断专业化细分, 各类从事相关活动的企业主体就统一构成了云计算产业链。

(一) 数据中心建设阶段带动的相关产业及效益体现

一是建筑业或房地产业。数据中心机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基础设施, 其防震性、安全性、防尘性、配电稳定性等标准要求都远远高于普通建筑, 还要配置不间断备用电源系统 (U机房) 和配套的管理用房等, 土建规模都很大。如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中国电信150 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占地约为1600 亩, 土建规模约100 万平米。因而, 数据中心建设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首先表现为“云地产”, 主要是土地和建设方面的收益, 如土地出让金的获得、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和建筑业产值增长等。

二是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制造业。由于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及配件等, 因而数据中心建设的另一个直接效益就是形成对电子制造业的市场需求,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但是, 由于这些设备、设施的技术要求较高, 生产厂商的行业集中度很高, 如果企业不在当地设厂, 这块产业带动效应就不会体现在当地。

(二) 数据中心运营的产业主体及效益体现

数据中心是云计算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其它产业都是以此为基础带动或衍生的。从目前国内情况看, 从事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有下几类企业。

一是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几大运营商。建设目的主要是发挥其在网络通道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在云计算条件下, 用户和数据中心在地理空间上是分离的, 实现数据中心与用户之间的联结主要依靠光纤等现代通讯网络, 而这些网络资源主要掌握在运营商手中。因此说, 运营商建设数据中心, 在某种意义上是其对传统通讯通道优势的一种增值性服务延伸。

二是华为、曙光、浪潮等服务器硬件生产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在服务器的生产和经销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由于服务器是数据中心的核心设备, 在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中起着关键作用, 那么这些企业就依托其在服务器领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供用户企业租用。因而从某种意义上看, 这种运营模式是服务器硬件生产企业一种变相的产品销售方式。如华为在乌兰察布、曙光在包头建设数据中心, 都有大规模销售或自用服务器产品的目的。

三是一些软件开发和服务企业。这类企业一般都是大型软件企业, 企业软件开发或提供服务需要较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因而企业自身建设有规模较大、服务器数量较多的数据中心。但由于企业业务量并不均衡, 很多时候机房、机柜或服务器等硬件能力存在一定的闲置现象, 为了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 软件企业将自己数据中心的部分计算和存储能力提供给社会租用, 赚取一部分租赁费用。如大连市东软软件集团在重点做好对日软件外包和出口主业的同时, 对大连市开放一部分数据中心租赁业务。

四是政府主导的公益建设模式。由于一个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大型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种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智慧民生等应用系统的开发都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运行环境和数据存储能力等作保障,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方面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 因此, 也有地方政府支持建立区域性数据中心的。如深圳市政府投资支持建设了深圳超计算中心, 并通过政府补贴和企业半市场化的方式运营, 作为公益性数据中心为深圳市的企业提供超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服务, 属于半官方的数据中心。

五是其它企业的数据中心建设模式。除了上述4 种主要的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外, 也有一部分企业纯商业化数据中心建设模式。这些企业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数据中心作为软件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平台, 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 因而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市场化运营, 供政府、企业和社会市场化租用。

数据中心环节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情况与数据中心的建设经营主体性质高度相关, 如果是央企或外地大型企业, 由于所得税的总部核算体制使许多税收收益并不体现在当地。同时, 由于数据中心建设是专业性较强的建设工程, 建设阶段需要专业化的施工安装队伍, 用工主要以低端的建筑力工为主。运营后的软硬件系统维护也主要由用户单位负责, 所以数据中心用工也仅需要很少量的安保、电工、保洁等辅助人员, 对地方就业和财税的贡献能力不是很大。

(三) 数据中心运营后催生的相关产业及效益体现

一是软件开发业。这是云计算产业链条中潜力最大, 带动效应最强, 对地方就业、税收等经济贡献最大的环节。但这一产业效应能否有效发挥, 还取决于当地是否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基础、创新创业环境、软件市场潜力等条件, 但这些条件又往往是欠发达地区最短板的因素。

二是数据中心应用性产业。即依托数据中心提供的各类硬件设施和应用类软件系统, 一个地区大大加快当地的智慧城市、智慧民生、智慧产业建设, 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但从产业效益看, 这一过程前期阶段主要是一个投入不断增加的建设过程, 效益主要体现在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升后对其它行业和领域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间接效益或社会效益, 直接带动就业和税收的效益不明显。

(四) 数据中心应用系统使用过程带动的相关产业

一是终端设备制造业。云数据中心运营后, 如果当地借助强大的云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民生等取得较快发展, 就会对手机、电脑、电视等上网终端形成巨大需求, 从而对网络终端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目前这些终端制造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竞争的行业, 能否对数据中心当地形成产业贡献, 完全取决于各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工作力度、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

二是数据开发产业。即通过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运营后形成的海量化数据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 形成数据二次及多次开发成果,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咨询服务业等, 这是云计算衍生出的极具市场前景的新型产业门类。但这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在目前网络不开放的条件下, 形成的数据资源仍然属于用户自己, 即使开发也是由用户单位自行开发, 产业也往往形成在用户所在地而非数据中心所在地, 对于数据中心所在地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死资源”, 尤其是作为灾备系统的数据, 更是几乎没有开发利用可能。

三、影响云计算产业链的外部条件

(一) 支撑数据中心的外部通讯信道条件

在云计算模式下, 用户单位和数据中心在空间地理上是分离的。因而联结用户和数据中心之间的通讯条件就对数据中心的运营产生着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讯信道带宽、出口等硬件条件。如通讯信道的传输速率, 是不是骨干网络节点, 有没有国际出口, 等等。如果这些硬件条件不好, 异地数据传输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或延迟现象, 就会严重影响用户对数据中心的使用。

二是数据通道的费用情况。由于目前我国的电信骨干网络通道主要掌握在几大运营商手中, 如果垄断定价使数据通道费用居高不下, 用户也会在自建数据中心和租用数据中心之间做出抉择。如深圳有些软件企业与上海的合作企业之间, 为了减少数据异地传输的通讯费用, 宁可采用硬盘存储和快递邮寄的方式, 虽然时间上和安全性差一些, 但却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数据传输费用。

(二) 区域能源供给和气候条件

云计算的数据中心环节总体上看属于高耗能产业范畴, 这种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数据中心服务器本身的耗电, 一般一台标准服务器的功率在200-500 瓦左右, 一个机柜大约安装20 个服务器左右, 照此推算, 一个规模为1 万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总负荷就达2000-10000 千瓦。 其次是空调等辅助用电, 由于服务器工作会大量散热, 因而数据中心需要完善的空调系统保障机房运行, 而气候冷热对空调耗电有着重要影响。一般业内人员用PUE值表示数据中心的辅助用电状况, PUE值越大, 说明空调等辅助用电越多。南方许多地区PUE值都在2.2 左右, 而像呼和浩特等北方地区, PUE值可以降低到1.3 以下。如果按PUE值1.5折算, 1 个万台机柜规模的数据中心总用电负荷约60 万千瓦左右, 电费约占数据中心总运营成本的40% 以上。因此, 电力供给条件、电价水平和气候条件都是数据中心考虑的重要内容。

四、云计算产业链分析的总体结论及借鉴

(一) 从产业属性看, 云计算产业并没有突破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范畴, 抓云计算产业必须注重产业生态的培育

云计算本质是计算机和网络计算形式、分布格局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在实体产业层面仍然没有突破目前人们常说的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和范畴。如计算机房建设就是传统的房地产业, 网络建设就是传统的通讯业, 服务器、网络设备、上网终端等的生产就是传统的电子制造业, 云平台的应用就是目前的软件业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等范畴, 基于大数据资源的数据开发业也是传统统计咨询业的一种升华。因此, 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仍然取决于一个地区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软硬件环境等综合条件的营造。既要很好地发挥资源、气候、地质、网络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又要发挥好政策和市场对产业的导向作用, 发挥好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对产业的助推作用, 发挥好科技、人才、标准和安全等方面对产业的保障作用, 实现要素整合、政策聚力、环境优良, 推动云计算产业链条的形成。

(二) 从效益体现上看, 云计算的效益体现在后端环节, 抓云计算产业必须坚持全产业链统筹

为了深入理解云计算产业链的效益情况, 可以套用目前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就是云计算硬件资源的提供者, 包括云计算硬件设备和核心软件提供商, 产品包括服务器、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 商业模式是提供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第二产业主要指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应用, 基本囊括了目前IT产业里现有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 例如数据库应用、视频应用、邮件应用、存储应用以及网络游戏等, 云计算的所有优势都是通过第二产业迸发出来的。第三产业是围绕云计算的延伸和服务衍生出来的大量非技术性产业, 包括云计算技术培训、品牌策划、咨询以及相关的云计算普及和传播, 还有诸如大数据等更为高端的云计算增值性服务性产业。由此看出, 前端的数据中心建设只是云计算产业链的初级环节, 产业带动效益主要体现在后面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因此发展云计算产业必须树立全产业链思维。

(三) 从发展策略看, 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必须围绕“一切皆服务”这一核心本质, 坚持应用带动的方针

虽然云服务是立足于云硬件和云软件之上的, 但云计算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主要在于云服务的提供。对于用户而言, 云硬件和云软件虽然知道其存在但难以真实感知, 只有云服务是用户直接感受、真实享有并愿意付费的。也正是因为有了种类众多、运用方便的服务, 云计算才得以落地并进而实现产业化。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云服务内容的扩展和充实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可以说, 在云计算各组成部分中, 硬件是骨骼、软件是肌肉、服务是灵魂。因此, 数据中心建设可以成为发展云计算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但通过应用服务的拓展创造需求才是云计算产业链发展的根本动力。

云计算产业 篇2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和微型化也在不断地进步,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已不在仅仅限于上网、计算和聊天了,而是更大更复杂化的计算,就是正在发展的云计算。也就是说,我们迎来了以云计算为核心的第三次IT技术革命,而这次革命,无疑会给市场带来潜在的巨大商机。任何专注并持续于云计算领域的创新性企业都将伴随着这场潮流获得长足发展。文章将大概讲述云计算和IT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况。

关键字:云计算;IT发展;计算机;信息化

一、云计算在全球及我国的发展

当前,云计算服务已经成为全球ICT领域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据Gartner 预测,2012 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会达到1 072 亿美元,虽然整体上相对规模仍然较小,仅约占IT市场总额的2.9%,但其25.3%的增长率远高于ICT产业6%~7%的整体增长率水平,并大大高于ICT产业的其他领域。

从国际上看,公共云服务正在逐步渗透到政府及传统行业应用中。根据Gartner 的调查,金融业、制造业、通信业、政府以及零售业已经成为国际上公共云服务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五个行业。而从我国云计算在各行业的应用情况来看,政府以及能源、电力、医药等行业的大型企业仍倾向于建设私有云,云服务主要的客户还是来自于互联网领域。

从我国看,2012 年我国公共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估计为35 亿元人民币左右。私有云市场由于与一般IT采购投资很难区分,因此也难以做出准确估算。根据计算,201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总量在210亿元人民币左右,从总量上来看在国内IT市场中占比约为2.1%。从数据上来看,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还相当小,对整体ICT产业的贡献还十分有限,因此当前不应对云计算过分夸大。但就增长率来看,国内云计算市场由于基数小,增速的确很快。就公共云服务来说,其市场规模较2011 年增长了70%以上,因此云计算整体市场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

其实,我国以政府数据提供为主的云计算服务正在全市范围内快速推进,通过服务外包和采购培育本地市场需求,引导和推动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时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整合城市资源和计算资源,打造面向应用的城市公共大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产业基础软件的发展。

二、我国IT 产业发展环境

我国IT 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0 —2000年IT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4 % ,是GDP年增长速度的3倍多,2002年IT产业工业总产值17800 亿元,在全球排名位列第三,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IT的发展,也就意味着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就IT的发展环境做如下叙述。

1.政策环境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国家经济、国防等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一直十分重视IT 产业的发展, 制定出台了许多产业政策。为了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2000、2002 年国务院出台了18 号文件和47 号文件, 鼓励移动通信设备、软件、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为了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特别是软件出口,相关部门都制定了具体的优惠幅度较大的政策措施。

2.人力资源条件。

我国人力资源不仅具有总体成本低的优势, 而且人力资源结构也日趋合理,拥有大量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系统集成人才。据统计,我国拥有IT 产业中高级人才58 万。近年来, 随着我国IT 产业的高速发展, 各高校都开设或增开与之相关的学科,许多高校还直接参与IT 产业研发课题,为IT 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3.市场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 和传统产业不同, 基本不受最佳生产规模的限制, 扩大化生产可以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不断摊薄, 企业可以减低成本, 提高利润;另一方面, 信息产业具有网络外部性, 随着用户增多,信息交流的范围和内容将不断扩大,平均承担的费用将下降, 所有用户将从用户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大价值。因此, 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为IT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

三、对我国云计算以及IT产业发展的展望

云计算服务正式纳入了政府采购的目录,体现了政府对于支持和拉动我国云计算发展的积极态度。我国政府的IT投资每年超过500 亿元人民币,如果这部分投资的相当部分转移至云计算,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极大拉动国内云计算市场及相关产业。

政府带头采用云计算服务也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通行做法,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了拉动本国云计算(主要是公共云服务)市场,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性措施。但相对于美、欧、日、韩等国为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所建立的组织机构、标准规范、制度流程,我国在政府采购云服务相关的配套措施上还亟待完善。

在我国,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还面临着观念和习惯上的挑战。国际上服务已经占到IT支出的50%以上,而我国IT投资中硬件投资仍占80%以上,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引进新的建设和服务模式。目前,浪潮、曙光等企业在一些地方所尝试的BT(Build-Transfer)或BO(Build-Operate)模式可能成为新的模式与方向。

云计算引发的IT设备定制化趋势已经被不断证实,定制服务器已经占全球服务器市场的10%以上;在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定制服务器、存储产品,乃至网络交换机。这意味着至少在互联网和公共云服务领域,IT制造企业的品牌优势将被不断削弱,而定制化设计能力、低成本制造能力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也给国内具备较好设计能力、但缺乏品牌优势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未来几年将是我国云计算发展的关键阶段,从产业自身到政府政策都需要逐步成熟和完善,这其中一定会遇到与现有习惯、制度、环境的冲突,需要相关各方积极适应新环境,探索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健.深圳IT产业发展报告

[2]李楠.我国IT 产业发展模式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4 年第2 期

云计算产业正在突破 篇3

有数据显示,全球云计算相关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有近百万企业采用了云计算的服务,主要工厂企业争相推出了新的云计算业务。与此同时,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和市场也迅猛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表示,随着一系列鼓励政策出台,近几年,国内云计算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创新活跃,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其便捷、高效、集约的优势日趋明显,云计算已经成为信息通信行业新的增长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云计算市场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支持云计算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主管部门的战略选择。”刘利华说,作为中国产业主管部门,工信部一直致力于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强对产业规划指导,推动技术创新,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工作。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云计算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一批云计算项目进入实施阶段,重点行业领域应用也开始起步。特别是云计算与移动互联、大数据、城市建设等话题,备受业界关注,云计算进入实实在在的落地阶段。

此外,据记者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了解,随着云计算应用的深入与普及,公有云市场逐渐成为各企业角逐的焦点。“2012年我们发布了公有云平台,现在增长接近300%。”广州品高相关负责人透露。

不过,尽管云计算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但仍然面临着应用不广、核心技术差距较大、服务规模较小、发展环境不完善、信息安全挑战突出等问题。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表示,未来将重点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云计算服务、不断优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加快提升云计算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强化云计算安全保障等五个方面加强工作。

云计算产业 篇4

目前, 国内云计算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聚合态势, 新的产业级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在不断涌现。面对各地不断推出的云计算项目, 张北借助发展云计算产业, 运用产业园聚合模式可以开启云计算产业链发展的加速度。

据了解, 张北云计算产业园预留土地约660公顷, 一期规划占地270公顷, 计划总投资约900亿元, 建设规模最终达到500万台服务器, 将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形成全功能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建设集研发、制造维护、信息服务、呼叫中心、应用拓展为一体的云产业发展集聚中心, 建设科技示范、教育培训、现代服务等为主的智慧产业示范基地和生活配套等设施。

该产业园的建设得到了京冀两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推动。北京市经信委与河北工信厅签订《关于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市政府、北京国电通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张家口张北县数据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积极引导支持北京中关村大数据企业参与云计算产业园建设, 全面培育云联数据、云端数据、云计算与智慧等系类云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逐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不仅能够为北京输送高附加值数据信息, 而且持续带动当地产业链各环节融和新业态孵化。

云计算产业 篇5

2010年8月26日 09:06 来源:国脉物联网 字号:T|T

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10-2012年)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按需付费为商业模式,具备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的新型网络化计算模式。在云计算模式下,软件、硬件、平台等IT资源将作为基础设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云计算将加速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化进程,催生大量新型互联网信息服务,带动信息产业格局的整体变革。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不仅是上海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

一、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一)云计算是重构信息产业格局的重要历史机遇

云计算的概念由互联网服务商率先提出,国际国内IT企业迅速跟进并推动其成为IT产业发展的新热点。云计算涉及虚拟化、云平台、分布式资源管理、海量分布式存储、云安全等核心技术。在技术层面上,云计算通过网络使用各种IT资源与服务的方式,将改变传统IT的资源提供与管理模式,实现IT资源的集约共享,降低能源消耗。在产业层面上,云计算将推动传统设备提供商进入服务领域,带动软件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催生跨行业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态,支撑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型和提升。

(二)发达国家与知名IT企业正在发力云计算

信息产业强国纷纷将云计算纳入战略性产业范围,从政策、标准、政府应用等方面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部分国家已开始部署国家级云计算基础设施。国际知名IT企业把云计算作为引领下一轮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产业机遇,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前沿技术研发和标准研究,希望在云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微软、IBM、谷歌、亚马逊等企业都已推出了云计算相关产品,并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同时,云计算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Salesforce等多家新兴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已成功在欧美证券市场上市,发展势头强劲。

(三)国内已将云计算作为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推进

国内部分省市和大型企业已开始关注云计算产业发展。北京、广东、无锡等城市率先启动云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云计算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入驻,部分云计算平台已开始向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部分基础运营商和数据中心企业从市场需求出发,着手建设面向企业服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一批新兴互联网企业基于云计算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已开始提供服务于产业的云计算基础平台;传统软件企业纷纷抓住产业变革机会,推出面向行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国内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集团也在密切关注云计算产业发展动态,掌握云计算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热点。

(四)上海在云计算产业链各个环节具备较好基础

上海已建成数字化、广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城域网出口在国内率先达到TB级,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200G。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各电信运营商和独立数据中心提供商,拥有庞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并已对各自的基础设施资源启动了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同时,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云计算大规模应用提供了产业化条件,一批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已开始应用云计算技术拓展服务范围。上海的云计算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用户紧密合作,与国际主流厂商同步推出一批关键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目前,云计算产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多种技术路线和标准共存,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分工,大规模商业应用模式仍未形成。率先发力云计算产业,占据云计算技术与服务的产业链高端,对上海的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1.聚焦自主创新,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云计算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重点,形成国际领先的云计算技术解决方案,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在云计算平台和服务中的应用,注重与国内各省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联动和合作发展。

2.聚焦示范工程,引领产业创新应用。坚持以示范应用引领产业发展。通过整体规划、分类推进,依托自主创新的云计算关键技术, 以市场化手段建设面向各行业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树立行业应用典范。

3.聚焦配套环境,健全产业支撑体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抓住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健全和完善云计算相关基地、联盟、标准和实验室,积极营造云计算发展的良好产业环境。

4.聚焦国际合作,加速产业能级提升。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知名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在沪集聚,营造国际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的产业环境,拓展本土企业的海外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上海在国际云计算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二)主要目标

抓住国际信息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十百千”的发展目标。即培育十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建成十个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推动百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培养和引进千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

三、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重点工程

(一)发展重点

1.突破虚拟化核心技术。着力研发跨平台、支持多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优化虚拟化技术的安全性,实现虚拟机之间的完全隔离与资源的动态调整。支持上海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并购国外公司或国外技术的方式,迅速掌握世界先进虚拟化技术。

2.研发云计算管理平台。着力研发具有资源管理、资源调度、计费等功能的云计算管理平台并实现产业化;研发软硬件一体化的云存储平台;研发云中间件技术,并推动消息队列服务、文件服务、自服务门户和内部管理工具等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3.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鼓励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与行业信息中心合作,自主研发云计算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新建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

4.鼓励云计算行业应用。组织上海和全国各云计算领先企业,在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工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建设云计算示范项目,引导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降低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成本。

5.构建云计算安全环境。鼓励企业参与云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传统信息安全企业向云安全解决方案转型与提升,打造可靠的云计算生态环境,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县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形成若干个云计算产业集聚区,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优势企业向产业基地聚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

(三)重点工程

推进六项重点工程,通过探索完善运作模式,形成长效运作机制,努力将上海建成全国云计算技术与服务提供中心,并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1.核心技术创新工程。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调整的机遇,统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聚焦云计算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优先支持虚拟化技术、云管理、云存储、云中间件以及云安全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解决方案;鼓励传统软件企业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再创新,加快研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产品,探索软件服务化的新型商业模式,形成覆盖各应用领域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

2.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各类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推动传统电信运营商和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推出面向不同企业需求的一体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形成按资源使用付费的新型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县政府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逐步引导各种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形成上海在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上的领先优势,并具备辐射长三角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3.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引导市、区两级政府运用自主创新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创新电子政务的体制和机制,整合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现有资源,降低电子政务成本,为民众与社会提供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府服务;鼓励金融、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率先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覆盖市民的各类云计算服务,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探索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社会服务成本。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等工业企业对现有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进行云计算改造,建设服务于产业链的产品研发和仿真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鼓励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各类促进机构和产业园区,建设满足中小企业共性发展需求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云计算按需使用、动态扩展的特性,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低价的信息资源服务,减少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信息化投入。

4.产业环境配套工程。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建设“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并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组织云计算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行业应用厂商、相关硬件厂商、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和用户,成立“上海云计算产业发展联盟”,加强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并依托该联盟研究制定云计算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动并参与国际和国家的云计算标准制定。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为主体,联合国内外主要云计算技术企业和评测机构,成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云计算联合实验室”;依托产业促进机构,集聚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云计算关键技术与应用软件研发,建立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开源社区。

5.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千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等,引进云计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领军人才。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联合人力资源认证培训机构,培养千名以上云计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高端人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与咨询机构合作,对云计算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进行岗位培训与职业教育;支持上海高等院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人才梯队。

6.信息安全保障工程。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主线,着力加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安全重点单位的安全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与云计算相关的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推动云计算模式下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制定与落实,构建安全认证体系,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提供支撑,重点支持云安全技术实现、云计算标准制定,同时按照标准对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进行评级与认定。通过技术实现与标准制定保障云安全,提升用户对云计算服务的信任度。

四、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联席会议机制下,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相关政策等,定期组织发布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并落实牵头部门负责推动。

(二)完善配套政策

制定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区县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对入驻企业给予房租、税收优惠;引导企业与社会使用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对使用符合条件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联合基础设施运营商,对入驻云计算产业基地的企业给予带宽和基础设施服务费用补贴。

(三)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对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增加云计算专项,优先支持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示范工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拓展融资渠道

由市政府与社会风险投资资金联合成立云计算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云计算企业提供贷款,拓宽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平台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

(五)加强合作交流

云计算重塑银行产业链 篇6

这不是空想。事实上,在云计算的环境下,这种“金融超市”的概念能够变成现实,而在这背后,是云计算促进银行业产业转型的结果。近日,IBM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发布了《从云计算到基于云的业务模式——国内银行未来创新机会》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将帮助国内银行打造新的业务模式,带动产业转型并重塑产业链。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金融行业负责人Rohitha Perera认为,未来4~5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将达到现在的两倍,而在10年之内,有望达到2.5倍,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在国外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全新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将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白皮书还从产业模式创新、企业模式创新和收入模式创新三个层面分析了云计算即将带来的全新转型。产业模式无疑是资源聚合力度最大、协同最高的领域。白皮书指出,产业模式创新首先体现在银行可以利用云,围绕产品、渠道等银行业务资源,成为行业资源整合者;其次,银行可以作为资源聚合与分享的参与者,与第三方紧密协作,进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本文开头提到销售及账户信息管理就是产业模式创新的案例,它不仅对银行间的信息共享提出了要求,更将引入第三方机构聚合资源。

在企业模式创新方面,银行可以多方协同业务合作伙伴、客户,建立实时、高效的流程协作,提高银行业务处理效率,这也意味着能为客户提供新的增值服务与全方位解决方案。比如后台业务处理,对于不同银行之间相似性较高的业务处理流程,银行可以使用云提供的标准化流程处理服务,而无需自己再投资建设。

云计算,真的是绿色产业吗? 篇7

近几年为支持云计算的建设, 全球各地的云计算中心、云基地建设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以支持庞大规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行。当前我国各地的云计算中心建设也在加速展开、全面布局, 几乎每个中大城市都有自己的互联网数据处理中心、云计算中心。国际权威机构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推算, 到2015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高达2千多亿元, 科技部更是乐观地估计在“十二五”期间 (2011年~2015年) , 国内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元到1万亿元, 成为拉动各地GDP一个重要的支点。然而, 云计算, 真的是绿色产业吗?

云计算并非绿色产业

一直以来, 与互联网产业相同, 人们都认为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云计算是一个没有污染、极低耗能的绿色产业。很多人都认为网络自动化办公、信息化管理和电子书的出现为全球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但实际上自从互联网产生之初, 支持互联网运行的各地数据中心就是用电大户。很多互联网用户都不知道没有实体形式的信息也会消耗很大的能源和空间。因此, 不少用户并没有节省信息资源的意识。其实, 发邮件、浏览下文章、下载视频等等, 都会造成电能的耗费。

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全球出现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 同时, IT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越来越惊人, 年增幅约为8%到10%, 远大于全球平均能耗2%的增长率。当前全球IT业碳排放量已经占到全球总碳排放量的3%~5%。

一般云计算数据中心或说是云基地通常会消耗大量电能, 除了必须的电脑设备 (主要是服务器) 外, 还有照明系统、后备电源、冷气机等。而为了确保数据中心能24小时不间断运作, 中心都会安装多部大型冷气系统, 有时甚至加装大型电风扇, 通过消耗大量电能来达到“散热”效果。这些大大增加了云计算中心的能耗, 因此, 事实上, 互联网是一个高耗能产业。绿色和平组织称, 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公司对不断增加的“云”的运用, 导致了充满服务器的空调数据中心的大量建设, 给地球“心肺”带来巨大的压力。全球引为骄傲的美国硅谷其实就是个高耗能中心, 硅谷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大部分数据中心都被列入了加州政府的“有毒空气污染物名册”。美国互联网巨头亚马逊曾被绿色和平组织称作是“最肮脏的”云计算服务厂商之一。

以Facebook为例。现在Facebook的服务器每天需要处理将近10亿次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求, 如下载视频、发送邮件、发微博、在线阅读报纸杂志、购物等。Facebook现在的服务器所在地被称为云数据中心, 占地面积达数十万平方英尺, 为了应对涌入服务器的电量过热, 保证这一排排的服务器能够正常运行, Facebook不得不采用工业制冷系统, 从而消耗大量电力。

在这个数字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Facebook那占地数十万英尺的处理器只不过是全球云数据中心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据称, 谷歌云数据中心的月用电量高达3亿瓦特。在美国, 全国各地数据中心在2013年的用电量已占到了全美当年用电量的5%左右, 对比造纸业的电力消耗就会发现, 实际上云数据中心比高耗能、高污染的造纸业更耗电。

因此《纽约时报》评说, 素来被认为是环保的互联网产业其实并非环保, 而作为因特网运作支柱的“云端”数据中心, 更是严重的污染源头。

不仅如此, 全球主要重点国家也如此。国际数据信息公司 (IDC) 估计, 当前全球逾300万座数据中心每小时耗电量高达3000万千瓦, 几乎相等于30座核电站的产电量。根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 如果把全球云计算产业比做一个国家, 其能耗排在第六位, 介于德国和俄罗斯之间;而到2020年, 云计算产业的电能需求将增长逾60%, 届时全球主要IT营运商“云计算” (包括数据处理和电信网络) 的能耗将近两万亿千瓦时, 超过德、法、加和巴西等4国的能耗总和。可以说, 一直备受推崇的“云计算”, 如今却面临着重大挑战与危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 当中近9成电力更因数据中心运作欠效率白白浪费。国际调查机构麦肯锡公司对药厂、军事合约商、银行、媒体和政府机构等70个大型数据中心、约2万个服务器进行调查, 发现实际用于计算机运算的平均用电量只占6%至12%, 剩余的大量电力除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网络流量高峰外, 经常处于闲置状态;有三分之二的服务器在闲时的电能只比忙碌的时候耗能少不到10%。美国高纳德技术研究公司 (Gartner) 的副总裁兼首席研究专家大卫·卡布奇诺 (David Cappuccio) 透露, 如今大部分云数据中心的利用效率仅为7%到12%之间。

有识人士指出, 信息大爆炸就像是把双刃剑, 在带给人类社会信息化的便利同时也令人类不得不面对这些高耗能的大难题与大挑战, 如今的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云基地巨大耗能引来争议

为了存储、提取海量的数据, 时下国内越来越多的厂商, 甚至政府部门都不惜投入巨资, 兴建数据储存中心, 他们亦给这些“数据中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云基地”。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至少有28个省市都正式宣布, 要打造各自的规模庞大的云基地, 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中国的大地上正在迅速发展着, 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2011年以来全国共规划建设的各地云数据中心就高达255个。

不过这样的规模是实际需求的三到五倍。目前, 全国云数据中心的实际使用率仅为10%, 其中重庆的使用率不足2.5%, 相对使用率较高的北京也只有40%。

本来云计算技术确实可实现资源共享、降本增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较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数据中心的能耗, 但是在国内很多地方, 动辄新增百万台服务器, 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更别说云基地技术是否过关、是否合乎环保了。云计算数据中心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 国内许多云基地都达不到国际水平。曾有统计称, 在国内一台云计算服务器一年大概消耗5000~7000元的电费, 如果建设一个100万台机器的云计算中心, 光是电费就要50~70亿元, 这在能源紧张的中国, 显然是一个大问题。

云基地特别耗能, 曾经有个地方, 全市一半的电力都用在了数据中心上。前两年, 在上海南汇新城举办的“中美清洁能源论坛”上,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就直言不讳地表示, 当前非常流行的云计算模式, 其实属高能耗项目。据他掌握的中国联通数据中心的能耗数据显示, 该中心每年耗电99亿千瓦时。以中国目前标准煤的效能看, 需要消耗92万吨标准煤才能提供足够的电力供中国联通数据中心的能耗需求。张国宝同时称, 与中国联通对应, 中国电信数据中心年耗电112亿千瓦时, 总计年需消耗102.95万吨标准煤。

不过就云计算的目前爆发式发展与节能降耗政策之间出现的摩擦、矛盾,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高巍表示, 从单一角度上来看, 云计算的能耗的确很大, 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采用云计算技术后, 单位信息处理能力能耗有明显的下降, 这就是推动云计算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能以单一的能耗考评云计算。不过, 有专家对此进行反驳, 在云计算领域, 只是将企业的计算需求转移到不同的地点, 如所谓“云端”上, 显然是将数据发送到云上的企业用户减少了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 但整个社会排放总净值并没有减少, 改由云数据中心排放, 虽然云中心或许能耗低些。

站在全球发展核心竞争力上, 如果忽略绿色能源、节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国内的云计算行业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陷于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 现在国内许多地方的数据中心都已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状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指出, 不少地方政府虽将云计算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依然采用原始的征地、盖房子和招商引资, 将云计算搞成不务正业的第二个房地产。

云计算正在走向环保节能

面对被列入“有毒空气污染物名册”的情况和世人的指责, 在美国, 谷歌等一些云计算的引领公司, 已打算进入新能源领域, 除了发展、应用绿色能源、清洁能源 (如尽量应用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 外, 他们亦入股能源公司, 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能源供应降低能耗。

一些公司则通过发挥现有冷却基础设施的潜力, 利用不断发展的替代制冷技术来实现更多的节省。例如, 惠普等业界巨头正在和一家清洁能源创业公司共同开发能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的技术。该清洁能源公司已开发了一项液冷技术, 提升数据中心现有设备的运行效率。这项液冷技术使数据中心无需配备高能耗的风扇和空调设备, 能大幅降低云计算对资源的影响。

此外, 采用高效节能的新服务器亦是种绿色策略。新的服务器设计能在提供更强大计算能力的同时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新型处理器甚至还包含了更多的核心和缓存。例如, 惠普就在投巨资开发能提高数据中心运行效率和降低能耗的技术。据悉, 去年惠普推出了新款低能耗服务器, 能耗比传统服务器低60%。

另外, 通过虚拟化、效用计算等技术, 可大大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并可以均衡不同物理服务器的计算负载, 减少能源浪费。在系统使用上, 采用虚拟化技术统筹设备使用, 可以关停使用率不高的设备, 又进一步降低了功耗。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云计算架构师张国强则建议, 将云计算管理的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 基于标准化进行自动化流程的安排, 能形成IT资源的快速交付, 保证资源交付效率。

不少地方政府虽将云计算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但依然采用原始的征地、盖房子和招商引资, 将云计算搞成不务正业的第二个房地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10%

标准推动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 篇8

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是推动我国云计算技术、产业及应用发展, 以及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 云计算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也成为了国际组织及各大企业的关注热点, 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国际协会组织近年来纷纷启动云计算相关标准化工作, 我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也在全面规划和快速推进之中。

为切实推动我国云计算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相关标准的制定, 9月20日, 在国家标准委和工信部规划司、软件服务业司、电子信息司的指导下,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云计算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成立, 云计算标准工作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云计算产业标准化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正如云计算标准工作组组长工信部规划司肖华司长在会上指出, 云计算标准解决了云计算产业发展中暴露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计算标准成为推动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期云计算标准化研究专题, 邀请业内专家详细阐述了云服务水平协议、云计算平台即服务架构和应用级分布文件系统接口等内容, 讨论了云计算标准化的基本需求、国际上相关组织对标准的推动和贡献, 并根据目前云计算标准化的国际形势提出相应标准化思考和建议。

我国云计算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篇9

关键词:云计算,现状,趋势,发展,对策

IT信息化技术演进的本质是计算模式的革新发展。第一次革新是集中计算的出现,代表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型计算机主机的成熟;第二次革新是个人计算机(PC)成熟,标志是1981年IBM推出了首台个人PC;第三次革新是互联网络,标志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浏览器成熟;第四革新则是云计算,2011年“云”从概念进入更多应用。云计算改变了IT信息技术的现状模式,是一种可以更加高效、更加低成本、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云计算作为新兴的计算模式,成为国内外IT企业的投资发展重点,伴随着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和完善,云计算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一、我国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1. 政府对云计算发展的推动。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云计算政策和法规,推动云计算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均把“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来强调。未来云计算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科研投资、税收政策、融资信贷等多个方面得到大力的发展支持。而各地方政府更是成为新一代云计算基础设施主要推动者。2010年10月,工信部和发改委规划了5个云计算服务创新的试点地区。许多地方政府将发展云计算做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重点产业进行扶持。

2. 云计算在我国几大行业应用现状。

(1)制造业行业:大型制造企业一般都实施了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如CAD、PLM、ERP等。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制造加工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制造业需求更先进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以不断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目前制造业开始建设一些云系统,如中国航天二院的云制造平台、天津卓朗科技的数字化工程仿真云平台和宁波市云制造服务平台等。(2)医疗行业:过去大量的医疗资源被分散在各自医院内部,随着医疗卫生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和医疗信息系统(HIS)、PACS等体系建设,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云计算正在医疗卫生行业尝试推广应用,如上海闸北的健康云。(3)政府行业:目前我国部委及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主要的业务信息系统和网站,但是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办公和数据资源的共享,依然是当前电子政务面临的一大瓶颈。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国家部委对云计算应用相对谨慎、保守。在地方,涉及国计民生的云计算应用已有一定的突破,如成都云计算中心在其云计算平台上部署的“猪肉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4)教育行业:科教领域一直走在信息化领域前沿,过去教育行业一直在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发展。高校科研院所开始针对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应用尝试,如北工大用于科研的云计算平台。(5)交通行业:目前,中国铁路居亚洲第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不断攀升;中国民航运输周转量已超过360亿吨公里,跃居世界第二;而到“十二五”期间,交通行业的数据还将有更大的增长。但国内70%以上的智能交通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抢占。国外在交通行业的云计算应用已有一些重要案例,如Google地图服务,伦敦交通局与微软合作推出的移动应用开发平台等。但国内交通行业云计算应用基本处于研究阶段。(6)金融行业: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并通过数据的大集中实现了信息和功能的跨区域共享,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由于金融机构对安全性要求较高,面对云计算时相对较保守。中小金融机构则由于需求程度相对较低和资源受限等诸多因素,信息化能力相对有限。(7)电信行业:伴随着手机终端功能的日益强大,以及传统语音业务市场的饱和,电信行业均把云计算作为未来数据业务的重点,推出了各自的云计算计划,如2009年,中国移动启动大云计划,中国联通启动“互联云”、2011年中国电信星云计划。

二、我国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1. 云计算基础设施总体向富能源、高纬度地区转移。

随着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能源、人工等成本的节节攀升,云计算基础设施必然要前往富能源、高纬度地区。云计算中心建在能源便宜、气候寒冷的边缘地区,可以降低建设和运维的成本。西部中部抓住契机都可以成为未来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基地,如成都计划2015年打造出云服务、基础设备生产、云终端产品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的“全球最大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2. 私有云将快速应用推广。

许多企业,特别是拥有重大IT基础设施或敏感数据,可以采用私有云计算模式提供自身内部应用程序作为服务模式。企业不仅在日常经营时依靠信息技术操作,还可以作为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增长的关键战略。由于跨企业的虚拟化增加,私有云建设的机会也会增长。企业内部应用程序将提供通过私有云服务运营。私有云将提升业务中的IT作用,从而比公共云更快的普及应用。我国很多领先企业把私有云作为新的战略核心,并探索其企业级、社会级的应用。

3. 混合云将得到重视。

对于简单的终端系统,公共云拥有更多的安全优势,但是在短期内很难让更多用户接受把大量的信息都放在公共云上。很多企业更多的是利用混合云的模式,比如对政府的内部或者企业的内部可能是私有云,但是对外部可以使用公有云。小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私有云,因而随着技术和应用的成熟,采用混合云是一种大的趋势。

4. 云计算引发商业模式变革,促进产业转型。

根据IDC预测未来3年云计算能为中国带来超过1.1万亿元的净业务收入。云计算会推动新一代云存储、云网络、云安全的巨大需求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同时也会产生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过去数十年中,IT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云计算”引入商业模式更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进而优化经济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孵化出一些新兴产业。从而促进我国区域产业转型和升级,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三、我国云计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云计算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运维成本高等特点。一些地方政府利用云计算作为政绩工程,盲目投资建设形成技术水平低下,难以吸引用户,资源利用率不高,难以体现云计算带来的效益和效率。

2. 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安全隐患突出。

目前,我国与国外厂商在技术上差距巨大。Google、microsoft、amazon、IBM等国际领先IT企业,利用自身资本及技术优势,开发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国内领先的IT企业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网易都积极开发各自云计算产品,但由于只是模仿国外技术,依靠自身优势市场进行推广,难以形成整体创新技术及完整产业链。此外,对于用户层面的信息安全和国家层面的信息安全,如果云计算不能有效的提供解决方案,将会影响到云计算未来的发展。

3. 企业应用云计算商业压力巨大。

在许多情况下,云还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也缺乏规模推广的有效应用实践,导致用户信心不足。而考虑采用云计算的公司需要面对投资回报的压力,需要实现其商业价值,云的投资回报率压力将增长。2010年,亚马逊提供的云服务中断表明,过多地依赖云平台可能带来风险,企业如果为了减少风险去购买更多的服务产品,只会导致投资的增加,面对投资回报压力,企业更加保守而不愿尝试。

4. 没有统一标准,不利于产业推广。

云计算的发展一直处于体系未建、标准待定、概念横飞的状态,虽然在应用初期问题并不明显,但是随着云计算推广应用,缺乏完整体系及统一标准而导致的问题将逐渐凸现。纵观当前所有行业,但凡发展蓬勃的无不是具备完整体系及统一标准。可以说一个完整的行业体系不仅关系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还制约着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发展。因此,完整体系已日益成为行业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它是决定企业日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委正在起草云计算国家标准,有望2012年内出台。

5. 相关法制建设落后。

无论是公共云还是私有云,都会将集中管理存储用户数据,对个人及企业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的技术环节方面,其风险及隐患都是可以有效的识别和规避。但是需要健全的法律对信息安全、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等进行保障,防止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或内部个人员工存在的侵权行为。

四、我国云计算发展的对策

1. 树立正确观念,明确发展方向。

云计算不是简单的硬件投入,通过云计算可以促进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由于技术发展落后,国际标准一直被国外企业掌控,我国制造方面一直没有摆脱低附加值制造的发展模式。云计算设备发展很快,而云端设备与PC有很大的不同在于整体架构。传统PC核心垄断在intel、微软等手中,但是云计算架构可以有多种架构,这给了中国建构自己特色的云计算平台的机会。云计算从硬件到软件都以实现我国自主可控,从而真正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国内云计算发展需要统一发展思路,从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自主创新。

2. 发挥国家力量进行政策统筹引导。

对于各地方政府的重复建设,需要政府加强审批,充分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能源供给、安全等重要因素统一规划布局。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云计算的内涵和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地方试点总结利弊,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规划。

3. 通过政府示范工程,积累技术和经验。

云计算作为新兴产业除了需要政府政策指引和支持,还需要发挥政府资源优势建立示范引导型项目。如美国政府成立了研究机构或是军方研究院,对企业云计算发展进行指导,起到示范作用。我国政府部门以医疗或教育等公共服务为试点,建立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探索云计算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4. 加快构建公共管理和服务云计算平台。

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和应用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存在各部门信息系统独立建设、独立运行、软硬件资源难以共享,运维成本高昂,难以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依托云计算平台,在技术上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整合政府内部信息系统,构建互联互通的管理服务平台,解决电子政务的诸多服务不足。

5. 扶持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平台。

受限于信息化建设资金、人才等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作为中国主要税收贡献和就业解决者,中小企业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强化企业竞争力。云计算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念与模式。通过云计算服务,可以提供覆盖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信息化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

五、结语

云计算作为未来10年的信息技术趋势,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引领我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通过总结我国云计算的现状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引导政策,充分利用我国优势资源,在技术变革的时代占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徐恒.云计算规模应用面临诸多困难[J].中国电子报,2011.

[2]范庆彬,王为.云计算在电信运营商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1,(3).

[3]倪光南.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C].中国云高端论坛,2011,(7).

[4]“十二五”云计算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新引擎[EB/OL].www.ccidnet.com

数据中心建设加速云计算产业受益 篇10

据工信部网站显示, 工信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电监会、能源局五部委近日联合发布《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指导意见》, 加速我国数据中心, 特别是大型数据中心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指导意见》要求, 数据中心建设和布局要遵照市场需求导向、资源环境优先、区域统筹协调、多方要素兼顾和发展与安全并重等原则;新建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 要重点考虑气候环境、能源供给等要素;新建中小型数据中心, 要重点考虑市场需求、能源供给等要素;已建数据中心, 鼓励企业利用云计算、绿色节能等先进技术进行整合、改造和升级。

【本文献信息】 杨晓宇, 陈鸿昶, 克兢, 等.编码辅助信噪比估计算法的性能分析[J].电视技术, 2013, 37 (3) .

云计算产业 篇11

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积极拓展产业发展新思路,结合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依托不断提高的园区服务能力,引导国内外的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创新成果向杨浦集聚发展,在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概况起来,云计算创新基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注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集聚化发展

注重云计算集聚区域发展规划,推动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园区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结合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展示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市、区优惠政策,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合适的弹性办公载体,引导国内外企业不断向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集聚,打造涉及云计算技术研发、制造、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条,积极引导企业探索软件服务化的新型商业模式,积极参与实施上海市云计算试点、示范项目,加强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战略合作,积极培育产业链协同发展和产业应用优势。

加强企业培育服务,把握产业链关键

积极参与云计算应用项目推广,推动企业之间开展合资、合作,助推企业高端切入、延伸产业链,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与湾区委员会、香港数码港、台湾云端联盟等机构合作,积极争取科技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产业化应用经验丰富的国内外企业来园区发展,提升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发展层次,扩大国际影响力。

加强专业化配套企业培育,完善产业化协作体系。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推动“云海计划”、“中小企业云”等为契机,集中选取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实力强、业务处于云计算优势领域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持续培育,助推其快速迈上新台阶;以云海联盟为载体,引导市场化的合作方式,推动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分工,形成产业化协作体系。

完善投融资体系,确保资金支持

“云海创投”是上海首个致力于云计算早起中期投资的创投基金,“云海创投”与云基地紧密联合,形成了良好的“基金+基地”的互动机制,发挥云海创投对风险投资资本的引导、示范作用,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搭建风险资本与优质企业的对接平台,推动社会风险投资资本积极投资园区企业。云基地将在投前与投后为被投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引导银行信贷支持。通过落实政府补贴、园区担保等多种形式,鼓励银行对重大云计算技术产业化项目、试点示范工程以及为云计算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的平台建设项目予以信贷支持;与银行共同探讨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体系建设,加大银行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搭建云计算产品推广平台,推动产业发展

搭建展示推广平台:为推动云计算应用创新和产业合作,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政府合力打造了全国第一所云计算产品展示和体验中心,将通过数字化的展示手段,搭建起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的产业合作社区,向社会公众、政府领导、专业观众和用户决策者介绍可见、可触、可应用的云计算产品和应用案例。力争使之成为国内重量级的产品和技术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提升上海市云计算产业领先区域的整体形象。

示范应用项目输出:积极参与上海市打造云计算试点、示范项目,通过成功项目的推广与复制,打造具备优势的品牌示范项目,助推上海市云计算产品和技术的市场拓展。

搭建产业交流平台:每年组团参加“中国云计算大会”等国际性论坛,参与上海市云海沙龙的组织工作,积极配合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承办云计算领域的高层次论坛、年会,组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不断拓宽对外合作交流的渠道。

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云海联盟,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数据支撑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通过"官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内外各地云计算产业联盟、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云计算产业化应用和技术标准制定与统一工作。

推动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以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等机构为核心,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在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软件等多学科领域的深度合作,围绕产业共性问题、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应用问题,开展集中攻关研究;加强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积极为产业化应用产品、系统,数据运算、衔接以及中间件、应用软件提供公共检测、测试服务,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将高校的基础理论培养优势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产业化应用实践优势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筑人才高地,强化智力支撑

多渠道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探索人才租赁、团队引进等多样形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创新机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云计算领域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联合攻关,提升运用全球技术创新资源能力,不断吸引国际团队来杭创业、合作交流。

云计算产业 篇12

2016年9月1日,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 数据中心联盟承办的2016可信云大会在北京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张峰在致辞中表示, 云计算是近年来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正在日益凸显。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呈现几个可喜进展:一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二是国际影响逐步提升, 三是信任体系初步建立。

张峰强调, 虽然我国云计算产业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 前景非常广阔, 但是仍面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服务标准尚不完善、行业需求未有效满足等问题, 下一步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推动云计算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张峰就推进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以国家政策为引领,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完善产业生态体系;三是以服务产业为目标,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上一篇:快速公交站台下一篇: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