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监管

2024-10-23

云计算监管(共12篇)

云计算监管 篇1

0引言

为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提出三网融合推进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业务的开展, 电信、广电部门开展融合产业布局。

与此同时, 对广播网、电信网、互联网的统一监管成为必然。海南省按照广电总局统一工作安排, 监管平台系统建设要依照统筹、统一、协同建设原则, 各省市依据属地责任、共享资源、与播控系统平台同步的原则进行。建设统一的广电文化监管平台, 可以使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IPTV监管平台建设已成为广电工作的重点。监管平台建设中不断应用新设备、新技术, 从而提高监管力度, 将有害、违规、违法信息剔除, 净化信息网络环境。

海南省广播电视互联网监察监测中心负责海南省IPTV监管平台建设。在平台建设中采用云计算技术构架云平台, 利用云计算平台为用户提供质量监测、内容监管、安全监测服务。

1 IPTV监管系统云架构

海南省广播电视互联网监察监测中心IPTV监管系统采用云技术架构体系 (图1) , 集中部署, 减少维护提升服务水平, 维护便捷。三网融合的大潮使视听网络监管部门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技术压力:视频采集存储、内容解码分析、网络带宽, 新的视频播出模式呼唤着新的监管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监管系统面对时代发展的压力, 需要有新的技术支撑体系来支持。云计算技术恰好可以承担这份重任。

2云计算技术在监管平台中的应用

监管平台使用云计算技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在平台中的应用, 二是云存储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云计算最基本的概念, 是通过网络系统将无数程序自动地拆分成无数个极小的子程序, 再由服务器统一处理并将数据回传给用户。使用此项技术, 在几秒内, 完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内容, 以此达到和巨型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海南省IPTV监管系统主要结合了云数据集中存储, 将所有监测点的数据接入云存储平台, 既节约了中心平台存储的建设成本又可以大大简化运营中的维护成本。采用云技术的方案设计, 应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 组成资源池, 系统资源按需所用、灵活便利, 消除资源孤立、实现资源共享, 整体效率更高。云计算的基础是虚拟化, 虚拟化包括网络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及虚拟存储, 如图2所示。

2.1服务器虚拟化

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技术的一种关键技术, 把一台物理设备 (服务器) 虚拟化成多台逻辑虚拟机 (VM) , 极大提升云环境下IT计算资源的使用效率、能源损耗, 虚拟化支持的动态迁移技术、资源调度技术, 可以提高云计算服务的负载, 云计算服务则会更加灵活和弹性。

本系统设计中将适合进行虚拟化处理的服务器按CPU内核进行虚拟配置, 实现物理设备 (服务器) 的虚拟化, 提高设备服务器的资源使用率。

1.服务器虚拟化后, 计算机资源均被池化。资源池的虚拟化完全忽略了各种设备服务器的差异, 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逻辑设备的虚拟化调度。虚拟化的计算池具有超级的计算能力, 每台物理机设备上运行的虚拟机大多为4到20个, 个别高密度型虚拟机可达到100个。高密度的虚拟机对基础网络的转发、吞吐能力、突发流量吸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源动态扩展和收缩。当资源池内的任意一个节点发生物理故障时, 其上面运行的虚拟机将自动转移到没有故障的物理主机上, 服务器故障意味着可用资源的减少而不是应用的故障。节点的增加和删减都将影响平台的处理能力, 资源动态扩展和收缩, 可以完成资源的高效使用。

3.负载均衡。虚拟化使得低利用率的服务器负载整合到一台服务器, 安全可靠地达到很高的硬件利用率, 从而节约成本。设备虚拟化完美的将计算机硬件和各种操作系统 (Windows、Linux等) 以及各种应用程序打包成一个可移植的虚拟文件。虚拟化前服务器只有一个或两个应用程序负载, 软件结合硬件使用;虚拟化后每台机器上可有多个负载, 软件相对于硬件独立。

4.虚拟服务器快速部署: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全自动的软件安装流水线, 能够完成:

1) 配置目标机器的网络环境。

2) 收集目标机器的硬件信息。

3) 定义安装角色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列表。

4) 定义目标机器的角色:元数据节点、数据节点、虚拟化服务器等。

5) 批量的一键部署目标机器集群从裸机至上线运作。

传统的方式安装一个节点需要几个小时, 线性安装。使用虚拟化快速部署, 安装一个节点只需15~30分钟, 同时安装多台机器, 解决了传统系统部署时间长, 部署时要求有经验的实施工程师现场安装, 不能同时安装多台机器等问题。

5.业务应用环境快速创建:调度平台是建立于虚拟化资源层之上, 统一调度, 统一配置的管理平台, 根据每个监管系统的业务需求实时灵活调度管理资源。

每个IPTV监管业务部门都可以通过专门的虚拟架构使用虚拟机和资源, 按照业务等级进行资源分配, 大幅度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减少人力监看成本;随着数据和业务的不断增长, 系统可以快速扩展, 动态添加硬件资源而避免在繁忙时段服务器的过载。

2.2网络虚拟化

云计算对于基础架构, 对于系统网络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网络为用户提供虚拟服务, 包含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云计算的核心是数据处理, 云计算虚拟技术可以解决大数据时代的各种问题, 如大数据流量产生的传输和迁移问题, 大数据产生的数据备份问题, 现有网络使用虚拟技术可以提高网络的运行吞吐能力, 并且可以方便管理网络设备。

1.核心层虚拟化

超高的运算吞吐量, 并支持虚拟技术, 包含虚拟机箱技术, 交换系统的灵活扩展支持资源的灵活调度和分配。

2.接入层虚拟化

多层接入交换设备保证系统的灵活配置。实现多种数据的分层接入。

3.虚拟机网络交换

虚拟机网络交换可为虚拟机和云环境网络连接提供可延展的体系结构平台。

2.3系统虚拟存储

所谓的虚拟存储 (Storage Virtualization) , 就是将硬盘等进行统一管理, 使用虚拟技术将存储设备放进资源池内进行管理分配。虚拟存储的好处是为用户提供更大的储存空间, 以及安全可靠的传输性能。

1.通过增加虚拟层来实现物理存储系统和服务器设备的联系, 实现存储为服务器服务的功能。

2.虚拟储存将网络组成的复杂程度进行隐藏, 并且摆脱了物理容量的限制, 可以完美的进行储存设备的增减、拆除、合并、调换。

3监管云平台

云平台是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 整合数据中心IT资源 (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设备等) 的一套提供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云平台的建设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 简化资源管理和维护服务;实现了快速、简单和可扩展的方式创建和管理大型、复杂的IT基础设施, 从而节约时间和运营成本。

提供专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实现通过云计算环境对整个软硬件环境的调度、部署和管理, 从而降低服务器数量, 提高硬件服务器利用率以及网络资源的云管理建设, 云平台根据用户的申请, 自动为用户分配数据中心中的资源, 根据用户个性需求对其申请资源进行自动化部署 (服务器、网络、应用、存储设备等) 。管理员、用户和其他人员根据用户的权限控制通过服务门户 (WEB) 对其权限内的资源进行申请、查看、变更, 云平台对数据中心内的所有设备, 虚拟化器件提供了监控功能, 提供给用户更直观的界面监控数据中心内的设备, 同时云平台记录设备的运行信息, 为用户提出廉价、优质两者兼顾的配置策略。

云平台的优势就在于真正做到将数据中心资源池化, 使用户对计算和服务可以取用自由。云平台融合了虚拟化, 服务管理自动化和标准化为代表的大量革新技术, 实现了管理的简化, 维护运营成本降低, 节约时间成本。

4结束语

云计算为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虚拟、可靠、按需的计算服务, 现有的计算机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以及网路设备, 除了具备现有功能外, 还必须满足云计算特性的更高技术要求。而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IT运行模式, 必然需要新的云平台架构来支持, 以实现其中的关键需求。随着技术发展, 云技术已经在广电监控领域内得到应用, 虚拟技术逐步成熟并广泛应用到广播电视行业中。

参考文献

[1]崔伏龙.云计算技术在广电领域应用的探讨[J].广播电视技术, 2010 (6) .

[2]谢东辉.浅谈云技术在广电的安全应用[J].广播域电视技术, 2010 (11) .

[3]徐品, 张琦.云计算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J].2012 (1) .

[4]房秉毅, 张云勇, 陈清金, 贾兴华.云计算网络虚拟化技术[J].信息通讯技术2011.1.

[5]程菊生.云存储中的虚拟化技术[J].华为技术.2012.2第47期.

云计算监管 篇2

1)云计算系统提供的是服务。服务的实现机制对用户透明.用户无需了解云计算的具体机制,就可获得需要的服务。

2)用冗余方式提供可靠性。云计算系统由大量商用计算机组成集群向用户撼供数据处理服务。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系统出现错误的概率大大增加。在没有专用的硬件可靠性部件的支持下,采用软件的方式.即数据冗余和分布式存储米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3)高可用性。通过集成海量存储和高性能的计算能力,云计算系统能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云计算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失效节点,并将失效节点排除。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4)高层次的编程模型。云计算系统提供高层次的编程模型。用户统过简单学习,就可以编写自己的云计算程序,在“云”系统上执行.满足自己的需求。现在云计算系统主要采用Map一Repduce模型。

5)经济性。组建一个采用大量的商业机组成的集群相对于同样性能的超级计算机花费的资金要少根多,

浅析云计算及云计算安全 篇3

【关键词】云计算;云安全;可信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14-02

云计算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各界均十分关注的焦点。它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思想,将大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与软件资源链接在一起,形成巨大规模的共享虚拟IT资源池。正因为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目光,它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并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阐述云计算的相关概念,分析云计算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总结了云安全问题解决的几点思路,最后指出了云安全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云计算与可信计算技术的融合研究将成为云安全领域的重要方向。

1 云计算的概念

1.1 云计算的定义

目前云计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不同的企业和专家有自己的定义,比如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对云计算的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是动态的、可伸缩的且被虚拟化的,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从总体上看,云计算的定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

1.2 云计算规范核心

1.2.1 云计算五个本质特征

按需的自我服务、广泛的网络访问、资源池、快速的弹性能力、可度量的服务。

1.2.2 云计算服务模型

(1) 软件即服务(SaaS):客户所使用的服务商提供的这些应用程序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这些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客户端设备所访问,通过瘦客户端界面像WEB浏览器(例如,基于WEB的电子邮件)。客户不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基础架构,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设备,甚至独立的应用程序机能,在可能异常的情况下,限制用户可配置的应用程序设置。

(2) 平台即服务(PaaS):客户使用云供应商支持的开发语言和工具,开发出应用程序,发布到云基础架构上。客户不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基础架构,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或者存储设备,但是能控制发布应用程序和可能的应用程序运行环境配置。

(3)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向客户提供处理、存储、网络以及其他基础计算资源,客户可以在上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用户不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基础架构,但是可以控制操作系统、存储、发布应用程序,以及可能限度地控制选择的网络组件。

1.2.3 云计算发布模型

(1) 私有云:云基础架构被一个组织独立地操作,可能被这个组织或者第三方机构所管理,可能存在于某种条件下或者无条件存在。

(2) 社区云:云基础架构被几个组织所共享,并且支持一个互相分享概念的特别的社区。可能被这些组织或者第三方机构所管理,可能存在于某种条件下或者无条件存在。

(3) 公有云:云基础架构被做成一般公共或者一个大的工业群体所使用,被某个组织所拥有,并出售云服务。

(4) 混合云:云基础架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云组成,这些云保持着唯一的实体但是通过标准或者特有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些技术使得数据或者应用程序具有可移植性。

2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云计算发展现状

目前,云计算主要是由Google、Amazon、微软、IBM等ICT巨头在积极推动研究和部署,比较成熟的云计算业务和应用包括Google的App Engine,Anlazon的弹性计算云EC2和简单存储服务s3,微软的Azure云平台,IBM的“蓝云”等。

2.2 云计算发展趋势

云计算将推动IT领域的产业细分:云服务商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减少对非核心业务的投入,从而强化自己核心领域的竞争优势。最终,各种类型的云服务商之间形成强强联合、协作共生关系,推动信息技术领域加速实现全球化,并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云”。

未来云计算将形成一个以云基础设施为核心、涵盖云基础软件与平台服务与云应用服务等多个层次的巨型全球化IT服务化网络,如果以人体作为比喻,那么处于核心层的云基础设施平台将是未来信息世界的神经中枢,其数量虽然有限但规模庞大,具有互联网级的强大分析处理能力;云基础软件与平台服务层提供基础性、通用性服务,例如,云操作系统、云数据管理、云搜索、云开发平台等,是这个巨人的骨骼与内脏;而外层云应用服务则包括与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相关的大量各类应用,例如,电子邮件服务、云地图服务、云电子商务服务、云文档服务等等,这些丰富的应用构成这个巨型网络的血肉发肤。各个层次的服务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动态稳定结构。越靠近体系核心的服务,其在整个体系中的权重也就越大。因此,未来谁掌握了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主动权以及核心云服务的控制权,谁就将在信息技术领域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处于优势地。

3 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

云计算在极大地方便用户和企业廉价使用存储资源、软件资源、计算资源的同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者说存在的问题来自安全方面。云计算的十大问题与机会,如表1所示。

概括来讲,云计算主要存在以下安全问题。

3.1 安全边界难以定义

在传统网络中通过物理上和逻辑上的安全域定义,可以清楚地定义边界和保护设备用户,但云计算由于其用户数量庞大,数据存放分散,很难充分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

3.2 数据安全

使用云计算服务,用户并不是清楚自己的数据具体的托管服务器的位置以及具体是哪个服务器管理。基于此云用户和云服务商为避免数据丢失和窃取都非常重要,以下从数据隐私和数据隔离两个方面对云计算的安全进行阐述。

(1)数据隐私。数据在云服务中的存储是共享的,即没有为用户开辟独立存储区。由此数据具有潜在危险。和传统软件相比,云计算在数据方面的最大不同是所有的数据由第三方来负责维护,并且由于云计算架构的特点,这些数据可能存储在分散的地方,并且都以明文的形式存储。防火墙虽然能够对恶意的外来攻击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这种架构使得一些关键陛的数据可能被泄露。

(2)数据隔离。目前在网络中用户基本采用数据加密方式共享数据,但在云计算环境下,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数据与其他用户的数据隔离开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证数据安全。因为所有客户数据将被共同保存在唯一一个软件系统实例内,所以需要开发额外的数据隔离机制来保证各个客户之间的数据的保密性并提供相应的灾备方案。

3.3 应用安全

(1)终端安全:用户终端的安全始终是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的关键点,用户终端合理部署安全软件是保障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2)SaaS应用安全:SaaS模式使用户使用服务商提供的在云基础设施之上的应用,对于底层的云基础设施如:网络、操作系统、存储等。因此在此模式下,服务商将提供整套服务包括基础设施的维护。服务商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和组件安全,而用户只需关注操作层的安全。由此可SaaS服务提供商的选择在云计算信息安全问题中非常重要。

(3)PaaS应用安全:PaaS云使用户能够在云基础设施之上创建用户和购买行为,用户同样并不管理和控制底层的基础设施,但可以控制基于基础设施之上的应用。PaaS提供商通常会保障平台软件包安全,因此用户需要对服务提供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比如对服务提供商做风险评估。同时,PaaS还面临配置不当的问题,默认配置下的安全系数几乎为零,因此,用户需要改变默认安装配置,对安全配置流程有一定的熟悉度。

(4)IaaS应用安全:用户对于IaaS云提供商来讲是完全不透明的,云提供商并不关注用户在云内的任何操作,因此,用户需要对自己在云内的所有安全负全责,IaaS并不为用户提供任何安全帮助。

4 云安全的解决思路

4.1 云计算安全的研究现状

云计算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云计算安全和风险问题也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2010年11月,美国政府CIO委员会发布关于政府机构采用云计算的政府文件,阐述了云计算带来的挑战以及针对云计算的安全防护,要求政府及各机构评估云计算相关的安全风险并与自己的安全需求进行比对分析。同时指出,由政府授权机构对云计算服务商进行统一的风险评估和授权认定,可加速云计算的评估和采用,并能降低风险评估的费用。

2010年3月,参加欧洲议会讨论的欧洲各国网络法律专家和领导人呼吁制定一个关于数据保护的全球协议,以解决云计算的数据安全弱点。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局(ENISA)表示,将推动管理部门要求云计算提供商通知客户有关安全攻击状况。

日本政府也启动了官民合作项目,组织信息技术企业与有关部门对于云计算的实际应用开展计算安全性测试,以提高日本使用云计算的安全水平,向中小企业普及云计算,并确保企业和个人数据的安全性。

在我国,2010年5月,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在第2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表示,我国应加强云计算信息安全研究,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保证云计算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4.2 数据的保密性问题

就云计算的3种参考模型来说,IaaS一般以Web服务的接口形式提供,SaaS务常通过Web浏览器访问,PaaS服务则用上述两种技术的结合来实现。采用安全文件存储服务的文件系统框架,利用目前安全的客户端跨域(Client Cross-domain)通信机制的研究成果,给Web服务提供一个独立的文件系统服务,将用户数据的控制权返还给用户,提高了数据的可控性,降低了应用服务器管理用户数据的访问控制策略的压力。

上述的这些方法在云计算环境中有效提高数据块保密性和完整性,减少了数据块完整性认证时证书所需的存储空间,是未来云计算数据完整性验证研究的重要方向。除了使用传统方法以外,一种趋势就是利用用户的数字身份完成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功能。基于身份的加密和签名系统能够弥补用户身份及对应的密钥难以管理的问题。在该系统中,使用用户身份相关信息作为公钥,而用户的私钥由一个公开可信的PKG(Private Key Generator)结合用户身份来生成并安全传输给用户。并通过联邦身份管理机制来控制密钥集中于PKG的管理问题。

4.3 数据的隐私性问题

用户数据存放在云端,一方面要求云服务商能够根据他们的查询提供正确的查询结果,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云服务商知晓用户数据的实际内容,也即希望在加密的数据上实现数据查询等计算功能。隐私保护的关键字查询方法,利用带有关键字查询的公钥加密方法,允许服务提供商部分参与内容解密并进行相关内容的查询,但不能由此得到全部明文,这可以再隐私保持的条件下减少用户端信息处理的压力。

云的特殊存储结构使得隐私保持成为一个关键的安全问题。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对上传到云端的数据进行混淆和加密。同时,还应当有有效的查询和用户验证机制,在云服务器不能获知具体数据内容的条件下,获得云服务的数据处理结果。并且,这种隐私保持机制应当是用户可控的。

4.4 数据的验证性问题

云计算中用户数据不再被用户本地拥有,因此需要有方法让用户确信他们的数据被正确的存储和处理,即进行完整性验证;另外,从涉及到数据安全和使用的法律和网络监管角度,也需要一种机制能够远程、公开地对数据进行审计。并且,这种审计必须以不泄漏用户隐私信息为前提。

可利用第三方审计完成隐私保持的数据完整性验证。这种方法不需要云用户的实时参与,其避免用户隐私的泄露。还可以建立一个可扩展的运行时完整性验证框架,以保证在云基础设施上数据流处理结果的完整性,并当检测出不一致结果时,能明确定位恶意服务提供商。

5 可信云计算

将可信计算技术融入云计算环境,以可信赖方式提供云服务已成为云安全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可信云计算平台TCCP,基于此平台,IaaS服务商可以向其用户提供一个密闭的箱式执行环境,保证客户虚拟机运行的机密性。另外,它允许用户在启动虚拟机前检验Iaas服务商的服务是否安全。并且可信计算技术提供了可信的软件和硬件以及证明自身行为可信的机制,可以被用来解决外包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问题。同时设计了一种可信软件令牌,将其与一个安全功能验证模块相互绑定,以求在不泄露任何信息的前提条件下,对外包的敏感数据执行各种功能操作。

6 小结

云计算使得软件、硬件、平台等资源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可能,具有宽带接入、按需服务、资源整合、弹性架构、可计量等特点。云计算虽然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却给整个IT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云计算给人们带来创新和变革的同时,对安全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还是使用者,对云计算技术背后的安全性问题都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只有深刻认识到云计算的优点和风险,才能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的利用云计算,充分发挥其带来的巨大效益和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涛,浅谈云计算及云安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2):63-65

[2]张慧,邢培振,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析,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12):164-166

[3]冯登国,张敏,张妍等,云计算安全研究,软件学报,2011(1):72-80

[4]杨健,汪海航,王剑等,云计算安全问题研究综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3):473-476

[5]吴吉义,沈千里,章剑林等,云计算:从云安全到可信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48增刊):230-231

云计算监管 篇4

1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将可扩展大规模的应用、存储与计算等数据资源以及分布式的计算资源进行整合, 然后借助于互联网, 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计算资源以及存储空间服务。近些年来, 云计算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首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 云计算的服务与计算也对其自身的应用进行不断地扩展与完善;其次, 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与大量数据密集型计算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1]。与其他的计算模式比较, 分布式结构的云计算平台有着其非常显著的优势。其对本身即为分布式的应用程序进行汇集, 由于这些应用程序的可靠性较高、灵活性较好而且有着较强的可扩展性, 因此也有效促进了云计算平台超级计算模式的开发与实现。

2 煤矿安全监管系统现状

一直以来, 安全生产都是煤矿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也是企业正常运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 我国的矿难事故时有发生, 这就对矿难工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同时, 也使得煤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也充分暴露出在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及信息处理技术, 可以信息化、系统化以及智能化地实现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督与管理, 从而提升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水平。目前, 在我国的许多煤矿企业都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以及监察信息系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使得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变得更加便捷, 而且也使其能够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 我国有的煤矿企业仍然采用比较落后的监管信息系统, 并没有及时更新技术, 这样就无法将监管信息更加及时、有效、准确地传输给企业的技术人员, 因此, 就可能会产生安全隐患, 会造成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所以, 我国必须要加强对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研发力度, 要积极地采用云计算等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与手段, 研发出更加科学高效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

3 基于云计算的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

3.1 系统总体设计

在系统结构设计方面, 基于云计算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选用分布式处理以及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构建的, 形成了国家、省、市、县的监察中心, 集团以及煤矿多级管理的煤矿安全监管以及指挥系统。通过这一系统为全国的煤矿安全监察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能够更加安全、高效以及科学的信息处理平台。此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 矿井下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主要包括显示井下数据的主机、智能数据传输接口、传感器以及监控分站等。其所包含的传感器主要有氧气、甲烷浓度传感器以及温度、湿度传感器等等。这一子系统能够将环境的信息经过准确、高效、安全地采集与处理以后再上传到计算机中, 然后再通过相应的设置, 由计算机自动发出相应的指令对执行机构进行驱动, 进而对某些部位的环境参数进行修改。

(2) 数据传输系统。这一子系统主要包括有线、无线监察终端以及各矿井上安装的监控计算机中的数据传输软件。其可以通过主控服务器上的内嵌软件以及标准接口将各个矿井监控系统的数据直接传输到数据的终端, 然后再经过相应的处理后通过终端、借助于CDMAIX、有线网络或者是GPRS直接传输到煤矿安全管理监察局的数据中心, 从而使得数据中心能够获得准确、实时的相关数据资料。

(3) 网上实时监察子系统。这一子系统主要是被安装在煤矿安全监督局所设置的云计算中心的服务器上。其主要负责对煤矿生产传输器的运行状态以及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地监控, 这样就可以帮助各级监管部门实现对煤矿生产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2]。

3.2 系统优势

基于云计算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了无线通信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 其属于一个低成本的一体化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具有实时监测、集中管理、能够实现数据的无线传输以及分布式处理等特点。

(1) 此系统利用管理型的架构创建出一个能够为全国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有效服务、提供准确实时数据的信息平台, 这样就能够实现对各级煤矿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测以及远程的传输。而且其具有大规模海量数据库的功能, 这样就可以帮助监管部门更加便捷、准确地对实时数据以及历史数据进行查询。

(2) 此系统能够应用在各种煤矿现有的安全监控系统中, 这样就可以将各种监控系统有效地关联联系起来, 使得全国的各级煤炭安全监管部门以及煤矿企业能够共同分享安全生产信息, 更加紧密、及时地进行联系, 从而充分确保了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利用认证系统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加密工作, 这样就能够充分地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4) 虚拟化动态扩展资源。将服务器虚拟化科学地设置在云计算中心, 这样能够有效地节约维修的成本, 减少服务器所占用的空间, 而且能够有效地节省购买软件、硬件设备的费用, 从而实现节约能源以及降低成本的目的。不仅如此, 虚拟化技术的合理应用还能够使得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得以大大提高。

(5) 通过此系统, 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能够远程地调控以及监管其所管辖范围内的各个煤矿。一旦出现突发状况, 系统发出的警报信息也能够及时地被发送到煤矿管理人员的移动设备上。这样就可以使得煤矿企业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处理报警事件, 进而提高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不仅如此, 煤矿行业管理部门也能够将相应的管理信息发送到各个煤矿的生产管理人员的终端设备上, 从而对煤矿进行远程监管。

4 结语

煤矿企业也担负着巨大的生产安全责任。目前, 我国现有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以及任务繁重等不足, 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监管水平, 存在安全隐患。而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可以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 建设出基于云计算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此系统具有实时监测、集中管理以及分布式处理等特点, 可以提高监测管理水平, 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进而推动我国煤矿企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晖, 赵滨.基于云计算架构解决煤矿检测系统信息采集关键问题[J].煤炭技术, 2011, 30 (5) :176-177.

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研究 篇5

在网络云计算技术分类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将网络云计算技术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其不同类别的服务特点可以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私有云是针对用户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独立应用,并建立平台,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而公有云则是对其他用户的云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从服务的连续性、数据安全性、成本费用及监测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分类。在提供服务方面,公有云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而私有云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相对于私有云的安全等级来讲,公有云安全等级不高,但其费用成本较低,而私有云成本费用则相对较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公有云的监测能力也较为强大,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执行非常严格的监测。

把脉云计算 阻击云威胁 篇6

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虚拟化应用和云计算技术不断发展,很多企业正在迈向“云端”。终端也在进化之中,连接3G、4G高速网络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便携PC等移动终端不仅走入千家万户,在日常生活中同人们形影不离,越来越多的企业中BYOD(携带个人自有设备办公)正在成为一种潮流。然而,在终端设备和服务器日益进化之时,各类地下黑色产业链谋划的威胁也出现“井喷”,新威胁态势也呈现”进化“之势。如何应对各种隐蔽性的、针对性的高级持续性威胁带来的挑战,是摆在企业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趋势科技CEO陈怡桦介绍, 世界范围内安全威胁无时无刻不在扰乱着正常的商业运营秩序。当前,平均每秒钟就有一个新的安全威胁产生,每5分钟就会发生一起网络入侵行为, 几乎 75% 的企业都存在一个或多个僵尸病毒,而超过 90% 的企业内潜伏着恶意软件。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爆炸式增长,这催生了数以万计的移动应用程序,这些移动应用程序现已成为地下黑色产业链的集中攻击目标。伴随着BYOD的工作模式成为潮流,使得企业的核心信息越来越置于危险的境地,企业信息安全战争一触即发。

在趋势科技全球研发长暨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张伟钦看来, 帮助企业确保信息安全免受侵犯, 同时提供客户端有效保护解决方案,是趋势科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企业服务器安全、虚拟化及云计算安全的领导者,我们的使命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更智能、更简便、更安全的安全保护,为客户想得更远,也为数据信息交换打造一个安全的世界。” 张伟钦如是说。

谈到如何帮助企业成功实现“云落地”,陈怡桦表示:“在城堡外面再修筑一条护城河来保护堡内设施的设想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因为服务器数据和关键业务虚拟化、移动化后,安全和保护措施需要紧跟其后并立即到位。趋势科技在协助企业实现“云落地”方面,正在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云计算监管 篇7

一、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作用和必要性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行业内部的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了商家利润率的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赚取利润,一些不良企业就通过降低成本来赚取利润,甚至是牟取暴利。其中,降低成本是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的。尤其是在食品行业中,一些不合格甚至是过期的产品,经常会被曝光,不良企业就是将这些过期的食品提供给消费者,并通过降低价格,以获得销量[2]。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效控制住当前的局面,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呢。下文将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作用和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行业的悲哀,更是市场的悲哀。由于市场上存在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们感到十分担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于食品市场的一种疏远,市场的不可信度也逐渐增高[3]。因此,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让市场得到稳定,让行业能够获得前进与发展,更应该做到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让人们能够享受最基本的健康食品。因此,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具备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可以对食品的安全进行监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混乱的食品市场进行整改,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对于一些不良商家,采用监管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制止他们在食品质量上做文章,也是给不良商家敲响警钟。

第二,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在于让食品行业能稳步向前发展,市场需要稳定,也同样需要这样的监管方式,来确保未来市场的发展不偏离主轨道。因此,为了能够稳固市场,实施食品安全的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能够给予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心。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在过去出现的三聚氰胺以及毒奶粉等事件中,老百姓已经对这些食品彻底失去了信心,并且不惜重金购买国外市场的产品。长此以往,我国国内的市场就会出现问题,从而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消费者信心的提升。

(二)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在市场发达的同时,对于市场进行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一些重大的食品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婴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并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实行,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食品行业的长久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那么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动荡。因此,为了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以及行业的稳步前行,对食品的安全进行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行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稳定,需要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一个行业是否能得到长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内部是否健康,是否有足够的信誉。而对于食品行业而言,食品安全就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大前提。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就无法实现食品行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市场而言,也是这样的道理,食品市场如果没有稳定的食品安全保障,会对整个市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二、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云计算是一种目前非常常用的技术,在诸多的领域与行业中,都有相关的应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依然可以采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云计算,实现对于数据库的监管,并且能够保证出现过问题的企业,能够受到严格的审查,确保它不会再出现问题。对于市场上的食品企业,也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并且保证这个数据库能够获得及时的更新,同时还要能够具有搜索与黑名单的功能[4]。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数据库需要对所有的食品企业进行备份,并且进行区域管理,从而实现云计算的基础。并且,在建立架构的过程中,还要建立黑名单,从而让一些出现问题的企业得到应有的惩罚。

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将在高校建立全新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学生的食品安全将得到有力保障,同时,还可以为学校、企业带来更全面和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借鉴。

湖南省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改革,尤其是大学城的空间建设及应用,充分利用大学城空间强大的信息发布和交互功能。借助空间建设在湖南省的影响力,我校通过学校与深圳民声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建立面向湖南省高校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机构空间,建立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主题空间和人才培养空间,打造无缝衔接的湖南高校食堂保姆式空间监管服务体系。通过合理设置空间布局,充分挖掘空间功能,使食品安全的防范体系构建、食品安全防范机制建设、食品安全第三方人才培养、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标准体系开发等多种功能有机整合,实现多方的协同创新。

(一)校企协同创新的实现

校企之间的合作,对于高校与企业而言,随着合作效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也使这一工作有了更好的发挥方式。尤其是在监管机构中,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因为,两者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更能够保证高校的学生们在步入企业之前,就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那么,监管平台这一理念的实现,能够在校企协同的模式下获得诸多的优势。

第一,校企协同的创新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监管的公正性。由于校企之间可以实现良好的相互开发与监管的模式。高校的学生们在实习期间,可以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实现平台的构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相应的设计与研究,从而保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合作方式。

第二,基于技术开发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实现,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创新的要求。由于在传统的监管体制中存在诸多的弊端,致使监管部门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即使再小心,也会出现一些疏漏。并且,在庞大的数据库中若是想实现细致的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现创新平台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完成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并且能够将以往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予以解决,制定真实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三,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市场的活跃与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才的影响。由于人才在社会上一直是以自由的方式进行输出,因而在人才录用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别的针对性。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需求以及人才发展方向的契合度。所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提高人才的契合度,更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市场以及行业在发展中的稳定程度。

(二)基于云计算的第三方监管创新平台构建

云计算是基于计算机的一种搜索计算技术,在校企协同的创新平台构建中,存在诸多的数据需要处理。尤其是在一些企业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地记录。此外,对于市场上的食品企业,也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同时要保证这个数据库能够及时获得更新,并且能够具有搜索与黑名单的功能[5]。校企作为第三方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监管的公正性,而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对于这些数据的搜索与确定。

首先,需要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数据库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食品企业进行备份,并且进行区域管理,从而实现云计算的基础。并且,在建立架构的过程中,还要建立黑名单,从而让一些出现问题的企业能够得到应有的惩罚。

其次,是要在监管平台中加入搜索的功能,在校企协同的平台中,需要加入创新的元素,重点是保证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公平与公正方面能够有所改进。在传统的监管制度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管理制度,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造成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的现象。但是,通过云计算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在其中加入更多公开的内容,从而让不良企业失去继续生存的土壤。同时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让其他企业不能够效仿,以此杜绝问题的出现。

最后,在校企协同平台中,为了能够加强监管的力度,需要让更多的技术团队参与,并且能够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完成监管工作。因为如果全部工作都由人工完成,工作量过大,企业消耗的能源也就过多。为了能够解决类似的问题,就必须在工作过程中加入技术元素,从而提高监管的效率。

三、结语

食品安全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加强相关的监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加强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食品质量,从而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此外,基于云计算的第三方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成为合理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校企协同创新监管平台中,加入大量的技术支持,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从而保证在实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监管。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可以杜绝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稳固市场,推动行业的发展,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要求。总之,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食品的监管力度,实现了行业的转折。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生活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使得一些不良商家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做文章来榨取利润,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强监管力度。而在高校以及企业之间,实行这样的监管机制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云计算是目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新型搜索方式,可以实现盲搜索等信息校验工作。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管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能提高食品的监管力度,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云计算监管 篇8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无线电监测,云计算

1 概述

近年来无线电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 无线电监管工作的复杂性也在不断提高, 而进行无线电信号采样的过程中, 如果原始的数据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和处理, 那么久能够更好的提高无线电的监管质量。而新的监管模式下不仅能够提高无线电的接受质量和接受性能, 同时也为云存储以及云技术服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障。

1.1 无线电监管的基本内容。

无线电监管是随着无线电技术不断发展逐渐衍生而来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无线电通信以及无线电各项业务中更好的提高人们使用的公平性、合理性, 并且促进无线电技术更加经济更加有效的利用无线资源, 从而保证能够在健康不受干扰的环境下稳定的工作, 这样就能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各项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保证。

在进行无线电监管过程中, 我们需要对无线电日常的电波进行测量和定位, 并且对存在的干扰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保证无线发射信号都能够达到标准的技术要求, 而监管工作也需要按照我国无线电管理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如果在监管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干扰源、噪声等问题, 还需要及时的进行判断和处理, 这样就可以尽量保证无线电的正常运行。

1.2 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对无线电进行控制, 其中包括了前段接收功能、中频处理以及信号基带处理等多种不同的部分, 在无线电信号发射过程中, 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有效的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控制, 从而保证无线电信号的稳定性。

目前很多的无线电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可编程数字接入能力, 在由模拟电路向数字电路逐步转化的过程中集成器件的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 而集成器件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硬件平台的完美整合, 从而更好的促进了无线电技术的多功能化, 这也是无线电技术的一项重大进步。

软件无线电的主要特征的尽可能靠近天线、尽可能宽带高速的完成接收到的信号的数字化, 之后主要依靠软件来实现信号的处和应用。

1.3 高速互联网时代。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念框架体系基本源于美国军队在1968年开始组建的阿帕网 (ARPNET) , 就在这个互联网原型诞生后的20世纪70年代, 一系列沿用至今、在今后得到巨大发展的技术一一诞生, 如:TCP/IP协议、以太网, 同期微电子及计算机技术也在高速发展, 它们相互激荡和促进。在经过约四十年的发展, 系统和系统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的互联从很困难到现在到处都能得到广域、城域接入, 接入方式和接口形式五花八门到现在互联方便的以太网为主, 速度从几K提升到10M、100M、1000M、10G、并将步入40/100G。无线局域网技术也有了高速的发展, 速度在802.11n上已经能达到300Mbps并开始展望600Mbps, 将来也会有更高的接入速度。

1.4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 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计算的核心思想, 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 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 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云计算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 一般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两大类, 前者指的是面向广域范围内的服务对象的云计算服务, 一般具有社会性, 普遍性和公益性等特点, 而后者一般是指社会单位为自身需要所建设的自有云计算服务模式, 一般具有行业性特点。

2 体系架构设想

基于上述:使用高性能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得到目标现场的信号完整采样、通过超高传输速度的互联网络、将信号的原始采样数据送往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的云服务, 原始采样数据完全存储, 以软件无线电的处理思想进行后期分析, 将会是无线电监控从“分散的结果样本”到“原始的数字底片”+“强大的后期分析”的质的跨越。

在信号的处理上两者的区别类似数码相机是输出最后的压缩过后的JPG格式图片还是输出RAW信号的区别, 传统的无线电监测是读取监测仪器的处理结果, 而不是得到信号的原始信息, 这就好比是一张被内部处理过的结果图片———即JPG文件, 而不是图像图像感应器将捕捉到的光源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原始数据———即RAW文件所记录的。

3 应用模式

基于这样这需要将传统的监测设备改变成远端软件无线电监测终端, 这就是我们要的无线电环境的网络传感器, 我们可以将它放置在我们想要的地方, 为监测中心送回原始信号的完整采样信息。

3.1 局部保障应用模式。

传统的局部小范围保障, 如考场监测、小型活动保障等, 基本采用无线电移动监测车作为临时中心、多个监测人员使用便携监测设备配合的方式来完成,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如:移动监测车因为现场安排原因可能无法进入现场最有利监测工作开展的的位置而通常停留在外围;监测工作主要依靠人员的临场判断完成;如考试一类的活动往往多场地同时开展, 监测车、检测设备和监测人员难以满足保障需求等等。

3.2 区域监测应用模式。

在区域中的合适位置设置多个相对固定的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 对整个监测区域进行长日常不间断监测或某些临时任务将会变得更为简单和更为有效。包括日常的电波监听、测量、测向和定位、电台识别和干扰查找;查、记录有关干扰源、背景噪声等电磁环境情况, 判明并解决干扰问题, 保护合法无线电台站用户的权益, 查处非法无线电台站的干扰;验证正常的无线电台站的技术参数和操作特性, 确定是否遵守执照核定的项目;监测有关频谱的占用情况, 进行有关频率、发射功率、天线增益、调制类型、占用带宽、信道载荷和占用度、场强等的测量, 进行有关的信号与系统分析等。在以计算机系统集中处理、软件为主的模式下这一切功能需求的实现将会得到有效支撑。

3.3 更大范围的应用展望。

监测区域的大小和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的能力或多少、数据存储和计算中心的处理能力成比例关系, 当需要将这种模式布置到更大的范围时, 可以预见的是需要有大量的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覆盖更为广泛的互联接入服务、更为庞大的数据存储能力、更为强大的计算能力, 更高效的无线电监控算法和庞大的软件系统。

但在云时代, 可以将整个区域划分成多个分部区域, 由多个中心基于云体系来完成全区域, 以达到全面监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粟欣, 许希斌.软件无线电原理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5.

云计算监管 篇9

1.1 三网融合的概念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 技术功能趋于一致, 业务范围趋于相同, 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目前我们常说的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说法, 现阶段它是指在信息传递中, 把广播传输所使用的点对面方式, 通信传输中所使用的点对点方式, 和计算机存储时移融合在一起。它不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物理统一, 亦不是三大网络固有自身业务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 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 形成无缝覆盖, 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 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协议, 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 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 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1.2 三网融合的体现

从宏观层面上看, 三网融合将涉及技术融合、行业融合和监管融合三个方面。

技术融合可以按照服务提供的阶段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端指服务生成及系统控制部分, 包括运营支撑系统, 播控系统等。中端指服务传输部分, 即三大网络在将来都可以应用于同一服务的传播。后端指接收部分, 即不论服务用何种形式生成和传送, 都可以在同一接收装置上提供给用户, 比如说电视、手机、数字机顶盒等设备。

行业融合将主要体现在电信, 互联网、广电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范围和所针对的市场范围将统一。在融合之后, 电信、互联网和广电的运营商都将进入电话、电视、数据这三大业务, 竞争将愈发激烈。

监管融合将主要体现在成立统一管理机构, 全面负责对所有相关业务的监管。在融合前, 广电总局和各地方广电局管理广电运营商、工信部和国资委管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多部门监管互联网。融合后, 势必需要建立适合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监管体系。

1.3 三网融合的意义

三网融合是我国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进步, 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未来5到10年内, 网络通信中的多媒体、流媒体将成为广泛使用的常规形式。在这一大趋势下, 宽带化和三网融合将不可避免, 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都将以宽带传送为基础, 共用宽带。三网融合后, 消费者在网络的选择上将有更大的空间, 通过全面对比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网络。不同的消费将有着不同需求与不同选择, 从而促使三个网的运营商通过不断地完善服务和提高质量来争取用户。等到三网真正融合后, 每个网都可以提供目前三个网分别提供的服务, 进入全功能业务时代。功能更多, 价格更低, 服务更好, 最终普通消费者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2 建立统一的云监管平台的意义和可行性

2.1 建立统一云监管平台的意义

随着我国监测事业的发展, 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到各省市广电监管部门已经逐步建立了有线模拟电视, 中短波、开路电视、调频广播、有线数字电视、CMMB、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等信号源的监测系统。但是由于不同信号源的监测系统的建设时间与环境的不同, 造成了各个系统之间接口不统一, 数据格式也不统一, 数据处理流程也不一致, 为将来的业务的统一开展带来了很多问题。

目前随着三网融合的进程加速, 新媒体技术和运用的快速发展, 媒体受众已开始逐渐快速向新媒体转移, 特别是在目前Web2.0媒体发展迅猛, 面对媒体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多元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仅以人力已不能确保监测工作的及时性、敏锐性和全面性。

建设一个统一的监管平台, 将传统的信号监测、IPTV和互联网音视频等新媒体监测和以广告监测、直播监测和关键词监测为核心的内容监测等集中统一监测和管理, 为指挥调度播出提供科学依据, 为监测工作提供重要保障。通过统一云监管平台的建设, 科学布局, 使之真正成为广播电视职能部门和播出部门进行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成为各级领导实时了解播出质量和覆盖效果、完善广播电视系统的自我监督机制的不可缺少的耳目, 推进了现代化的全国广播电视监测网的建设。

2.2 统一云监管平台的基础

(1) 标准化接口

由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测中心已经建立了基础信号源的监测接口, 统一云监管平台应采用这种统一的、规范的接口作为标准, 实现我国广播电视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能确保统一云监管平台的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可扩展性。

(2) 模块化监测

随着新媒体等新信号源的监测任务的提出, 考虑到多种信源监测系统的兼容性, 模块化监测是适应这种变化的最佳设计方式, 一体化的设计如果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替换整个设备。

监测前端可采用基于标准工业标准的机箱, 并将各个部分的板卡模块化, 一路模块实现一种信号源的完整功能, 包括解调、转码、指标测量、码流分析等任务。每路模块采用网口与主机通讯, 各模块完全独立, 每台可以根据实际要求, 随意配置板卡数量。

统一云监管平台采用标准化接口和模块化监测, 满足了数字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满足了广电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保护的方式更加复杂化等本身广电演进和发展的需求, 可以实现对地面数字电视的安全、质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监测, 促进了广电行业技术的发展。

3 统一云监管平台的基础方案

3.1 基础架构

统一云建管平台的基础架构图如图1所示。

统一云监管平台的基础架构服务在逻辑上可分为不同的层次。

硬件设备层部署大量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 以便能提供灵活且适应性强的平台, 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虚拟化层是统一云监管平台的关键, 通过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将硬件设备层的硬件设备进行虚拟化, 将服务器、存储、网络资源进行灵活的再分配, 可以保证平台内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分配和利用。

管理层实现了统一云监管平台的资源管理和协调的功能, 对用户实行统一的资源分配、系统资源监控和负载均衡, 使得系统的计算能力得到最优化配置。同时, 对用户授权进行认证管理, 保证系统安全有效。

应用层支持实现基础的监测系统软件。

3.2 部署规划

统一云监管平台的部署规划如图2所示。

其中, 监测服务器完成云监管平台的所有监测任务以及控制整个云监管平台, 完成对有线电视、开路电视、手机电视、娱乐内容等码流的监测和报警。

在统一云监管平台上安装各监测平台软件配套的客户端软件、插件和相应的环境配置, 支持监管平台客户端软件的运行, 利用云平台的弹性计算资源分配的特点, 完成监测系统软件的运行和画面展现。

云终端有两种产品形态:瘦客户机和云终端软件。利用瘦客户机, 搭配显示器、键盘和鼠标, 可以替代PC机成为监测大厅的终端设备。用户开机后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监测云系统, 与操作PC机完全相同。云终端软件可以运行于普通PC机、笔记本等设备, 方便用户在任何网络可以到达的地点, 比如办公室、会议室等, 利用通用计算机设备, 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访问监测网络, 非常的方便、快捷、安全。

3.3 平台总体架构

统一云监管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3所示。

统一云监管平台基于传统的监测系统架构, 扩展为四层体系结构, 主要包括数据层、监测应用层、监测云服务层、终端展现层。这种四层体系结构带来了系统灵活性:采用多层次的逻辑结构, 在各层次上的组件能单独更新、替换或增加、拆除。因此, 系统维护更方便, 代价相对低得多。而且, 因各组件互相独立, 更换组件就好比更换组合音响的一个部件, 对系统其他部分并无影响, 所以更新维护更加安全可靠。

通过将业务逻辑集中到云服务层以上, 系统获得了对业务逻辑的独立性, 当用户的需求改变时, 开发人员可以迅速地在云服务层以上的业务逻辑, 无需将更新后的应用提交到众多的终端系统上去, 即客户端无需任何改动。

统一云监管平台以传统信号监测为基础, 拓展新媒体监测和内容监测, 提供多元化服务。通过对虚拟化层的抽象和标准化, 提供统一和自动化的管理, 具有智能分析能力, 能够做到随需应变的弹性部署, 提供更多可集成的附加服务, 将实际的监测业务以服务的形式展现。

4 小结

三网融合是我国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网络通信中的多媒体、流媒体将成为广泛使用的常规形式。

因此, 广电建设一个统一的云监管平台, 将传统的信号监测、IPTV和互联网音视频等新媒体监测和以广告监测、直播监测和关键词监测为核心的内容监测等集中统一监测和管理, 满足了数字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满足了广电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保护的方式更加复杂化等本身广电演进和发展的需求。

通过统一云监管平台的建设, 科学布局, 使之真正成为广播电视职能部门和播出部门进行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推进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监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颐, 郑煊.三网融合技术先导[J].中国电信业, 2010 (06) .

[2]杜百川.新一代广播电视网与三网融合[J].广播电视信息, 2009 (09) .

[3]陈欢, 陈超, 李玉薇.广电在推动三网融合中的主要作用和任务——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王效杰司长[J].广播电视信息, 2010 (07) .

[4]柯岚.“三网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广播电视信息, 2010 (01) .

[5]龙思薇.Comcast三网融合业务实践[J].媒介, 2010 (09) .

会计+云计算=“云会计” 篇10

云计算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上的软件、硬件和服务的组合, 以网页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的技术。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和普及, 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云”计算产业的开发和应用中, 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业务转移到“云”计算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云”计算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中小企业快速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可能。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下一代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把云计算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可助推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它作为一种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和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灵活性的有效途径, 最近得到了更多企业的关注和长足发展的动力。

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工作, 其实质是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 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等内容。这种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采用外包的模式, 将进一步推动会计工作向前发展。云计算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带来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传统会计中会计信息存储在原始凭证、账本等各种纸质记录中, 电算化下的会计信息部分集中, 各分公司、各部门会有各自的IT系统以及信息存储平台, 存储各自的数据, 不能实现信息共享, 而且各部门或是各分公司的IT构建有可能因人员配备等原因导致系统水平不一样。在公司整体建立云计算平台后, 能促使各分公司和各部门将信息存储到云端, 每个分公司和每个部门都能享受到一样高水平的IT系统, 并且实现信息共享, 集中管理。若是公司自建私有云不能满足公司发展要求而向云服务商购买公共云时, 公司将按照需求购买, 按照所占用的公共云付费, 从而能节省购买大量存储硬盘和处理器的IT固定投入, 有效率地按需购买云服务。这意味着采用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进行外包的模式, 企业无需为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财力。同时, 从财务软件的购买、安装到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一系列问题都无需企业亲自解决, 由云计算供应商代为处理。企业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 就能享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企业像购买服务一样购买这种信息计算和处理能力, 按照流量付费即可。

(二) 使得企业迅速适应新的经济业务的需要, 及时提供会计处理的方法

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下, 由于受到软件功能的限制, 信息系统无法迅速及时地处理会计信息沟通的问题。在云计算应用模式下, 新的经济活动的处理方式被集成在云中,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服务。一方面企业能够根据自身业务变化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实时更新和调整, 另一方面, 当会计准则需要企业采用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时, 企业也能够及时做到与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三) 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便利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 银行、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政府机关等是经济信息的重要辅助来源。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下, 企业的信息系统很难同外部协同。未来更多的企业经济交易会在网上进行, 会议、谈判、签订合同等均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和资金转账。公司所需要采集的数据则是电子数据, 而非传统会计中的纸质记录;而且, 业务一旦发生, 信息数据可以实时通过任何联网的终端传送至云端处理, 可以实时记录跟业务相关的会计信息, 同时处理预算控制、成本核算等会计业务。在云计算环境下, 网上报税、银行对账、审计、交易以及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成为可能, 从而便于企业同银行、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联络。

(四) 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信息, 加强企业的会计控制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包括对企业财务信息和有关的非财务信息进行接收、确认、分类、记录、储存、变换、输出、分析利用并使之对企业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云计算作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给企业经营方式、员工工作方式等各方面带来全新的变革, 也给会计数据采集环境、采集工具和采集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云计算的应用模式下, 企业的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信息孤岛, 通过云计算供应商提供的信息服务, 企业可以轻松获取大量企业之外的信息, 有助于加强企业的会计控制。会计数据实时采集实现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基于互联网的基础支持, 企业随时可以向合作伙伴、供货商、代理商索取数据, 而且数据的传递将直接在云端索取, 效率更快, 且不占用公司本身的存储空间。

云计算加强了公司内外部的协同工作。在高度发达的云计算上, 公司内部整个财务有着良好的一体化流程, 通过信息流协同, 各个部门有序合作,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达到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从企业外部看, 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主要是通过对整个商业周期中的信息进行共享, 实现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 同时也满足企业本身的活力和能力。通过对各个合作伙伴竞争优势的整合, 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盈利能力。在这个层面上, 云端不仅协同了企业内部的资源, 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 将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也纳入这个信息系统平台中, 实行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一系列链接。

(五) 促进了企业的财务流程再造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会计信息流程, 也会改变其他业务流程。比如传统会计中, 采购部门向供应商发出订单后将订单复印件送往财务部, 验收部门检验供货商产品后将验收报告送到财务部门, 供货商也需要将产品发票送到财务部, 而财务部需要核对这三张原始凭证才能付款。若是构建公司信息平台, 采购部门制作订货单发至供货商并自留一份在信息系统中, 验收部门收到货物后检查货物与订单是否相符, 相符便登记收货。信息系统自动向财务部门提醒付款期限将到的订单, 财务部再付款。这样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准确度和共享程度, 削减不必要的流程, 减少人力的消耗。

云计算的发展将推进财务流程全部搬至线上。在云计算系统的支持下, 公司将不同保密等级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级别的云中, 授予不同的相关人员以相应的查看、修改、更新数据权利, 业务流程可以做到:公司购销业务在网上敲定, 合同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会计人员在自己的显示屏下记录业务, 附上合同协议的链接, 信息传至云端;云端存储数据并自行运算, 形成报表以及各种指标数据;管理层在自己的显示屏上看到各种财务数据, 分析数据, 监控各项指标;取得授权的会计事务所获取公司的会计信息, 代为处理部分会计业务, 比如调整会计确认和税务确认之间的差异;公司将各种报表传至税务部门的云空间, 税务部门检查后公司合理报税;会计师事务所受委托后在网上审计公司财务, 并做出电子版审计报告;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 可以实现企业数据的自动归集、整理、比较, 减少信息使用成本, 提高信息质量;公司将公司报表、审计报告等放至“所有人可查看”权限级别的云中;报表读者可以通过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阅读企业数据;股东大会进行网上会议, 每个股东都可以边查阅财务数据边参与讨论公司状况和发展战略。

“云会计”概念的提出

云会计可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 并向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云会计就是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构建的会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云会计的内涵可从软件服务提供商和企业用户两个方面来理解。

对于软件服务提供商来说, 云会计服务的建设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会计相关信息系统建设两个主体, 如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管理系统、服务器、网络存储、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信息系统等, 软件服务提供商只需关心在互联网上能否提供构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种组件, 租用组件实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性价比是否合理, 能否可靠地支持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等会计信息化服务, 其中账务处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和会计报表处理等是企业会计信息化最核心的服务。因而, 利用云计算技术建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是云会计。对企业来讲, 其根本目的是想获得软件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服务, 其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自己的满意度, 相应的服务是由谁提供, 经过何种步骤完成的, 是无须关心的, 而只需为自己享受的服务付费。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 云会计是基于互联网提供并为之付费的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系统服务, 这些服务从形式上应是集成的、单点登录的。虽然云会计是虚拟的, 但对企业来说是透明的, 云会计给予企业的感觉与建于本部门、本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与服务是一致的, 这种形式是更为广义的云会计。

“云会计”的应用优势

“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服务器、存储设备或数据中心的虚拟化, 以及通过对这些设施的整合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运行信息管理业务。企业采用“云会计”是让企业把工作的重心聚焦到经营管理而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外包, 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成本、效率和竞争等优势显而易见。

(一) 成本方面

“云会计”是以软件服务方式提供, 中小企业用户按需购买、按使用资源多少或时间长短付费。企业不必为服务器、网络、数据中心和机房等基础设施投资巨大的费用, 只需缴纳相对低廉的“月租费”, 不用一次性投资到位, 不会占用企业过多的营运费用, 从而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也不用考虑设施成本折旧问题, 并能及时获得最新的硬件平台和稳固的软件平台以及业务运行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 维护方面

传统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解决方案需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 要考虑机房、办公室、电源、空调、网络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问题, 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产品从安装、使用到维护过于复杂, 且价格昂贵。企业需要将大量的人力、时间、金钱耗费在硬件维修、软件的安装、升级等及其繁琐事务上, 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软件、硬件、网络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使用云会计之后, 由于企业采取租赁的方式, 不需要专门的维护管理人员, 也无需为维护和管理人员支付额外的费用。企业无需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在本地安装和维护会计信息系统上, 最大程度减少在会计信息化方面所花费的开支。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对自身发展重大的战略性活动。

(三) 管理方面

云会计服务提供商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得到最新的技术应用, 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大幅度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门槛和风险。同时, 它还将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咨询, 可以使得企业会计人员更加专注会计工作本身,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 可靠性方面

云会计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包括由互联网连接的服务器集群, 这些服务器可集中一处或分布于不同地方, 用于存放会计信息化软件和数据;还包括虚拟化、管理、数据库、用户接口、通过互联网或专用网同其它用户通信的基础设施和收费机制。由专业团队管理的数据中心比传统的数据中心在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五) 扩展性方面

云会计是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实现, 它拥有云计算在技术上的特点, 包括设备上的硬件冗余、故障的自动切换、设备的升级不会导致会计信息服务的中断, 存储容量不受物理硬盘的限制, 及时提供数据容量的扩充、负载均衡等, 确保了企业以云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模可以动态调整, 满足会计信息化应用和企业规模增长的需要。

(六) 应用方面

云会计意味着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分工, 会计信息化应用层的研究和开发人员不用关注于底层的计算环境, 可以集中人力和精力专注于应用层的研发和创新工作。通过软件即服务的方式,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够快速上手, 随着业务的变化对其进行实时的自定义, 对系统功能轻松进行改变、集成或自定义以应付任何用户服务的挑战。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具有“大而全”的特征, 需要大量同银行、税务、会计师事务所、供应商和客户等机构的联络, 使用传统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很难同外部协同。在云会计环境下, 网上报税、银行对账、审计、交易、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成为可能, 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附加价值。

“云会计”建设的基本体系结构

云会计的建设涉及数据资源、网络存储基础设施、提供计算能力的服务器、管理平台以及开展各种会计服务的应用软件等。根据云会计提供的服务功能以及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 云会计的体系结构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应用层、平台层、数据层、基础设施层和硬件虚拟化五层, 云会计提供的服务及云会计的建设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云会计的每一层都由对应的服务构成, 并整合提供云会计综合服务。如利用云计算技术的软件即服务 (SaaS) 来构建云会计的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管理系统、会计决策系统、统一访问门户 (Portal) 以及其他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的业务系统;利用平台即服务 (PaaS) 来构建云会计的数据库服务以及会计信息化开发应用环境服务平台;利用数据即服务 (DaaS) 来构建和整合企业以会计信息和经济信息为核心的数据资源;利用基础实施即服务 (IaaS) 构建云会计的存储及数据中心的应用环境;利用硬件即服务 (Haas) 来构建服务器集群, 形成有效的弹性计算能力, 最后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云会计系统。

华云数据云计算“重”公司 篇11

今年CTO郑军加入,他曾在诞生过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多年,包括博士研究阶段一直在研究分布式计算、海量数据处理等计算机核心领域,在产品研发方面有强烈的技术风格。他的加入是基于对华云数据打法的认可。创始人兼CEO许广彬是IDC出身,对互联网创业者乃至传统企业者的云服务需求非常了解。郑军与许广彬达成的共识是,成为这个行业里最重视研发驱动的那一家,不惜从底层和基础研发做起。

基因的不同决定了打法的差异。今年华云数据完成了1亿美元来自海通投资的C轮融资,建立了一支规模10亿人民币的行业基金,创建了开放平台,还提出,云计算公司的产品需要进化到规模自动化的阶段。

创业邦:在演讲中,华云数据提到了“自动化”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意义是?

郑军:“自动化”其实是一个偏技术的名词,谈不上概念。我其实是想从产品的角度探讨一些有意思的技术话题,能给技术人员带来一些思考。

自动化的程度标志了云计算产品的深度和成熟度。现在大家说AWS在公有云方面全球第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云自动化程度。云计算发展了不到10年,从简单应用到复杂产品,云的后端越来越集中化、规划化,前端客户需要透明化、高效化,自动化是这两个趋势的桥梁,也是必由之路。在面向客户的时候,今天的云仍然不够简单高效,用户学习成本和使用成本太高。优秀的产品需要把复杂性屏蔽给用户,自动化能够支撑云的规模和高效。福特公司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它不仅发明了现代汽车,还发明了流水线作业的模式,释放了产能。iPhone的成功也说明了用户需要功能强大但操作简单的产品。所以我认为,集中化、规模化之后,云的趋势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这样。

创业邦:这是云计算整个行业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军:这是趋势。目前对于云的基本产品,成熟的云计算服务商都能做到基本的自服务。但是随着类似于海量数据处理这种大数据后台系统的云中部署,确实需要进一步应对快速配置和敏捷实施的问题,在公有云里尤其如此。自动化是绕不过的坎儿。

另一个角度看,越来越多的用户来自“互联网+”,来自应用驱动。它不关心IaaS、PaaS,关心的只有核心的App、流量PV、支付等应用层面功能。除了应用层,剩下所有层面都要云平台来自动创建、统一提供,需要无缝scale-out,需要云服务自动打通所有资源。没有自动化,这些无从谈起。

创业邦:能否形容为,中国的云服务还处于比较蒙昧的情况?在哪个阶段?

郑军:不能说蒙昧。我认为中国云计算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毕竟经济体量摆在那儿。很多Global的公司低估了中国客户对云计算的需求,低估了中国企业对先进技术理念和产品的诉求。以我的经验,其实从需求看,对于一个优秀的云服务提供商,中国客户也好美国客户也好,没有本质区别。

云的发展我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最早是从IaaS开始,以云主机为代表。然后是提供更多服务到云里面,包括存储、数据、网络、CDN等,SaaS也开始出现繁荣,这时候大家在考虑如何将产品无缝集成,提供统一服务。现在是规模化的云,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和超大规模的云数据中心的结合。现在大家要想的是如何让后台更加自动化来解决挑战性的问题,这个趋势未来会更加明显,不管是全球的还是中国的。

创业邦:在打法方面,华云数据和其他互联网出身的公司有何不同?

郑军:2010年公司创建不久,华云的公有云就上线了。当时OpenStack(一个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在全球范围很有影响力)还没出来。只要做公有云,甚至是私有云,其实对于云的产品、竞争的市场,国内同行们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侧重点和细分领域的策略稍有不同而已。

创业邦:今年华云数据的重点部署还有什么?

郑军:继续发扬优势。第一还是深化IDC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质量优势。我们的数据中心是全国最多的。第二是提升华云的技术研发能力。深度和广度是互联网公有云研发需要考虑的问题。广度上我们会大力拓展产品线,但会有侧重点,不想面面俱到。精品化路线是华云的选择,要把重点产品的技术深度和质量做到全国乃至世界第一。

创业邦:创投圈在今年对B2B类企业非常重视,一些互联网公司背景的云计算公司人气很高。

郑军:其实在我的眼里,没有背景不同的公司,只有不同公司的产品。对客户来说,呈现的是产品与服务的好坏高低,并决定于是哪个打法和背景。对我们来说基因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和技术战略定位,其实就是企业定位。从CTO的角度看,火爆的产业必然要有一份冷静,华云数据的定位是技术创新驱动。

创业邦:互联网创业公司也是华云数据的重要客户?

郑军:绝对是的。这些创业公司至关重要。我们的原则是尊重客户的需求,并不会俯视客户,甚至在云平台上,可以和这些互联网创业团队一起研发、一起推动他们的产品。我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当然包括初创互联网公司——是中国云计算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它们的繁荣毫无意外就是我们自己的繁荣。当然传统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也是我们的重要客户。

云计算监管 篇12

云计算的本质特征是 “一切皆服务”, 即云计算是通过提供虚拟化、容错和并行处理的软件将传统的计算、网络、存储资源转化成可以弹性伸缩的服务。按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并得到业界最广泛认可的权威划分方法, 云计算体系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服务层 ( 即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简称Iaa S) 、平台服务层 ( 即Platform as a Service, 简称Paa S) 、软件服务层 ( 即Software as a Service, 简称Saa S) 。各个层次的运行原理及服务模式如下:

(一) 硬件基础设施服务

基础设施服务 (Iaa S) , 是指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环境方面的服务。其原理是数据中心通过建设标准化的计算机房, 安装标准化的机柜或机架, 配置标准化的服务器, 建立用户管理控制系统, 以虚拟主机、虚拟存储器、虚拟网络、虚拟数据库等形式, 为用户提供计算能力、存储空间、通信网络和其它基本资源的租用服务。在Iaa S模式下, 用户无需自己购买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 只需要以低廉的价格租用云基础设施, 并能够在其上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 (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 或是根据支付的费用使用相应容量的存储空间。主要商业模式有三种:一是机房物理空间的租用, 二是机柜物理空间的租用, 三是服务器虚拟存储空间的租用。

(二) 开发平台服务

开发平台服务 (Paa S) , 是指数据中心将应用程序开发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 包括开发语言、应用程序接口、开发工具、运行平台等基于互联网的开发环境。用户基于该平台, 可以开发各类应用类软件, 也可以将应用类软件进行部署。 在Paa S模式下, 用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底层的云基础设施, 但能控制部署应用程序和环境配置。使用平台服务的用户大部分为软件开发企业或机构, 但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 任何一个拥有软件开发诉求和能力的机构、个人都可以在此公共平台上挥洒创意。

(三) 应用软件服务

应用软件服务 (Saa S) , 其原理是数据中心将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类软件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 用户则通过网络来使用这些软件。在Saa S模式下, 用户不需要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也不需要考虑应用类软件的安装、配置、调试、维护和升级, 只是以按需租用方式使用其提供的服务, 是由数据中心负责和管理应用类软件。政府机构、企业和公众等以应用服务为主的用户都会使用这项服务, 是云计算领域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务形式。

二、云计算产业链的业态构成及主体

围绕云计算的建设、运营和服务, 以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衍生作用等不断专业化细分, 各类从事相关活动的企业主体就统一构成了云计算产业链。

(一) 数据中心建设阶段带动的相关产业及效益体现

一是建筑业或房地产业。数据中心机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基础设施, 其防震性、安全性、防尘性、配电稳定性等标准要求都远远高于普通建筑, 还要配置不间断备用电源系统 (U机房) 和配套的管理用房等, 土建规模都很大。如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中国电信150 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占地约为1600 亩, 土建规模约100 万平米。因而, 数据中心建设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首先表现为“云地产”, 主要是土地和建设方面的收益, 如土地出让金的获得、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和建筑业产值增长等。

二是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制造业。由于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及配件等, 因而数据中心建设的另一个直接效益就是形成对电子制造业的市场需求,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但是, 由于这些设备、设施的技术要求较高, 生产厂商的行业集中度很高, 如果企业不在当地设厂, 这块产业带动效应就不会体现在当地。

(二) 数据中心运营的产业主体及效益体现

数据中心是云计算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其它产业都是以此为基础带动或衍生的。从目前国内情况看, 从事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有下几类企业。

一是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几大运营商。建设目的主要是发挥其在网络通道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在云计算条件下, 用户和数据中心在地理空间上是分离的, 实现数据中心与用户之间的联结主要依靠光纤等现代通讯网络, 而这些网络资源主要掌握在运营商手中。因此说, 运营商建设数据中心, 在某种意义上是其对传统通讯通道优势的一种增值性服务延伸。

二是华为、曙光、浪潮等服务器硬件生产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在服务器的生产和经销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由于服务器是数据中心的核心设备, 在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中起着关键作用, 那么这些企业就依托其在服务器领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供用户企业租用。因而从某种意义上看, 这种运营模式是服务器硬件生产企业一种变相的产品销售方式。如华为在乌兰察布、曙光在包头建设数据中心, 都有大规模销售或自用服务器产品的目的。

三是一些软件开发和服务企业。这类企业一般都是大型软件企业, 企业软件开发或提供服务需要较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因而企业自身建设有规模较大、服务器数量较多的数据中心。但由于企业业务量并不均衡, 很多时候机房、机柜或服务器等硬件能力存在一定的闲置现象, 为了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 软件企业将自己数据中心的部分计算和存储能力提供给社会租用, 赚取一部分租赁费用。如大连市东软软件集团在重点做好对日软件外包和出口主业的同时, 对大连市开放一部分数据中心租赁业务。

四是政府主导的公益建设模式。由于一个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大型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种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智慧民生等应用系统的开发都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运行环境和数据存储能力等作保障,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方面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 因此, 也有地方政府支持建立区域性数据中心的。如深圳市政府投资支持建设了深圳超计算中心, 并通过政府补贴和企业半市场化的方式运营, 作为公益性数据中心为深圳市的企业提供超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服务, 属于半官方的数据中心。

五是其它企业的数据中心建设模式。除了上述4 种主要的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外, 也有一部分企业纯商业化数据中心建设模式。这些企业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数据中心作为软件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平台, 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 因而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市场化运营, 供政府、企业和社会市场化租用。

数据中心环节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情况与数据中心的建设经营主体性质高度相关, 如果是央企或外地大型企业, 由于所得税的总部核算体制使许多税收收益并不体现在当地。同时, 由于数据中心建设是专业性较强的建设工程, 建设阶段需要专业化的施工安装队伍, 用工主要以低端的建筑力工为主。运营后的软硬件系统维护也主要由用户单位负责, 所以数据中心用工也仅需要很少量的安保、电工、保洁等辅助人员, 对地方就业和财税的贡献能力不是很大。

(三) 数据中心运营后催生的相关产业及效益体现

一是软件开发业。这是云计算产业链条中潜力最大, 带动效应最强, 对地方就业、税收等经济贡献最大的环节。但这一产业效应能否有效发挥, 还取决于当地是否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基础、创新创业环境、软件市场潜力等条件, 但这些条件又往往是欠发达地区最短板的因素。

二是数据中心应用性产业。即依托数据中心提供的各类硬件设施和应用类软件系统, 一个地区大大加快当地的智慧城市、智慧民生、智慧产业建设, 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但从产业效益看, 这一过程前期阶段主要是一个投入不断增加的建设过程, 效益主要体现在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升后对其它行业和领域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间接效益或社会效益, 直接带动就业和税收的效益不明显。

(四) 数据中心应用系统使用过程带动的相关产业

一是终端设备制造业。云数据中心运营后, 如果当地借助强大的云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民生等取得较快发展, 就会对手机、电脑、电视等上网终端形成巨大需求, 从而对网络终端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目前这些终端制造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竞争的行业, 能否对数据中心当地形成产业贡献, 完全取决于各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工作力度、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

二是数据开发产业。即通过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运营后形成的海量化数据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 形成数据二次及多次开发成果,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咨询服务业等, 这是云计算衍生出的极具市场前景的新型产业门类。但这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在目前网络不开放的条件下, 形成的数据资源仍然属于用户自己, 即使开发也是由用户单位自行开发, 产业也往往形成在用户所在地而非数据中心所在地, 对于数据中心所在地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死资源”, 尤其是作为灾备系统的数据, 更是几乎没有开发利用可能。

三、影响云计算产业链的外部条件

(一) 支撑数据中心的外部通讯信道条件

在云计算模式下, 用户单位和数据中心在空间地理上是分离的。因而联结用户和数据中心之间的通讯条件就对数据中心的运营产生着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讯信道带宽、出口等硬件条件。如通讯信道的传输速率, 是不是骨干网络节点, 有没有国际出口, 等等。如果这些硬件条件不好, 异地数据传输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或延迟现象, 就会严重影响用户对数据中心的使用。

二是数据通道的费用情况。由于目前我国的电信骨干网络通道主要掌握在几大运营商手中, 如果垄断定价使数据通道费用居高不下, 用户也会在自建数据中心和租用数据中心之间做出抉择。如深圳有些软件企业与上海的合作企业之间, 为了减少数据异地传输的通讯费用, 宁可采用硬盘存储和快递邮寄的方式, 虽然时间上和安全性差一些, 但却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数据传输费用。

(二) 区域能源供给和气候条件

云计算的数据中心环节总体上看属于高耗能产业范畴, 这种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数据中心服务器本身的耗电, 一般一台标准服务器的功率在200-500 瓦左右, 一个机柜大约安装20 个服务器左右, 照此推算, 一个规模为1 万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总负荷就达2000-10000 千瓦。 其次是空调等辅助用电, 由于服务器工作会大量散热, 因而数据中心需要完善的空调系统保障机房运行, 而气候冷热对空调耗电有着重要影响。一般业内人员用PUE值表示数据中心的辅助用电状况, PUE值越大, 说明空调等辅助用电越多。南方许多地区PUE值都在2.2 左右, 而像呼和浩特等北方地区, PUE值可以降低到1.3 以下。如果按PUE值1.5折算, 1 个万台机柜规模的数据中心总用电负荷约60 万千瓦左右, 电费约占数据中心总运营成本的40% 以上。因此, 电力供给条件、电价水平和气候条件都是数据中心考虑的重要内容。

四、云计算产业链分析的总体结论及借鉴

(一) 从产业属性看, 云计算产业并没有突破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范畴, 抓云计算产业必须注重产业生态的培育

云计算本质是计算机和网络计算形式、分布格局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在实体产业层面仍然没有突破目前人们常说的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和范畴。如计算机房建设就是传统的房地产业, 网络建设就是传统的通讯业, 服务器、网络设备、上网终端等的生产就是传统的电子制造业, 云平台的应用就是目前的软件业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等范畴, 基于大数据资源的数据开发业也是传统统计咨询业的一种升华。因此, 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仍然取决于一个地区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软硬件环境等综合条件的营造。既要很好地发挥资源、气候、地质、网络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又要发挥好政策和市场对产业的导向作用, 发挥好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对产业的助推作用, 发挥好科技、人才、标准和安全等方面对产业的保障作用, 实现要素整合、政策聚力、环境优良, 推动云计算产业链条的形成。

(二) 从效益体现上看, 云计算的效益体现在后端环节, 抓云计算产业必须坚持全产业链统筹

为了深入理解云计算产业链的效益情况, 可以套用目前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就是云计算硬件资源的提供者, 包括云计算硬件设备和核心软件提供商, 产品包括服务器、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 商业模式是提供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第二产业主要指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应用, 基本囊括了目前IT产业里现有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 例如数据库应用、视频应用、邮件应用、存储应用以及网络游戏等, 云计算的所有优势都是通过第二产业迸发出来的。第三产业是围绕云计算的延伸和服务衍生出来的大量非技术性产业, 包括云计算技术培训、品牌策划、咨询以及相关的云计算普及和传播, 还有诸如大数据等更为高端的云计算增值性服务性产业。由此看出, 前端的数据中心建设只是云计算产业链的初级环节, 产业带动效益主要体现在后面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因此发展云计算产业必须树立全产业链思维。

(三) 从发展策略看, 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必须围绕“一切皆服务”这一核心本质, 坚持应用带动的方针

上一篇:经营本地化下一篇:县级税务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