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人才云

2024-09-27

产业人才云(通用7篇)

产业人才云 篇1

创意产业是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和战略性的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创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创意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竞争要素是创意人才,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创意人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要素。因此,为创意产业建立一套选拔、培养和考核人才的综合体系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

目前用于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有:胜任力模型、素质能力模型、模糊综合评判、神经网络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而云模型能够较好的实现指标定性知识到定量值的转化,可以同时兼顾模糊性和随机性,层次分析法具有一种系统思想,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因此笔者提出一种基于AHP和云模型的创意人才测评方法。

一、综合测评模型体系的建立

创意产业人才测评指标的设计要考虑创意人才最基本的能力,引领前言的能力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潜质。笔者采用DELP和AHP建立一套适用于创意产业人才测评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B级准则层包括知识、能力、意识和绩效四个指标,C级方案层具体测评指标,包括基础文化知识、职业知识、行业知识等19个指标。

二、创意产业人才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作为一种综合测评中常用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是系统的决策思维方式。其步骤为:1.按照图1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将同一层次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2.计算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即为各测评因素的权重分配。

另外,对于模型中B级指标权重的计算需要构建如下所示B1,B2,B3,B4的的判断矩阵,将矩阵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得到向量WB=(b1,b2,b3,b4),即得到B1,B2,B3,B4相应权重分别为b1,b2,b3,b4。

三、定性与定量不确定性转换模型

1.云模型

云模型的概念是由我国学者李德毅院士提出,是建立在模糊集和概率统计基础之上,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出知识的规律性和统计特征,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相互转化,较好的刻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模糊与不确定的现象。

期望(Expected value)、熵(Entropy)和超熵(Hyper Entropy)是云模型的三个数字特征,是对自然语言的整体性刻画,表现了定型概念的综合概率统计属性。期望Ex来源于概率论,通常指随机抽样过程中对变量取值的预期,是x在U上分布的期望,定性概念最典型的样本;熵En是表示定型概念转化为定量值的可能性的程度,取决于概念的随机性和模糊性;He是熵的熵,取决于熵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云发生器原理

正态云发生器是用计算机实现的一种特定算法,云模型通过正向云发生器和逆向云发生器实现定性与定量间的转换,其原理如图2所示:

3.云模型的评语集

本文将评语分为五个等级,Wi=(w1,w2,w3,w4,w5)(极差,较差,一般,较好,极好),为便于下文统计将其相应的赋值为(B,B+,A,A+,A++),其相对应的期望是Ei(1,2,...5)=0,0.25,0.5,0.75,1.00,取En=0.045 He=0.005,得到创意人才评语集如图3所示。通过创意人才评语集,即可将教育专家的语言值进行量化,而且每一个云图,都遵循3En原则,即最终测评分在3En范围之间,都属于该等级。

四、创意产业人才综合测评模型

通过专家打分获得样本点的xi,按照创意人才评语集由正向云发生器将人类基础语言转化为量化值。再利用逆向云发生器,依据公式(1)中样本均值、一阶样本绝对中心距和样本方差,求得指标的云数字特征。

依据虚拟云中的综合云算法,结合每个二级指标的云数字特征和权重,得到创意人才综合测评云,公式如下:

五、案例分析

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于2006年建立发展,对动漫人才的需求不断剧增,但这并不能成为人才质量下降的缘由,依旧需要招聘人员对创意人才的综合能力进行把关,这样才能创造优秀的动漫作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为动漫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根据以上的理论,针对黑龙江省平房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人才进行实例分析。首先,由10位教育专家以及动漫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动漫人才根据指标逐项给出意见,如表1所示:

将表1中B+、A、A+及A++通过正向云发生器进行定性概念到定量值的转化,得到相应数据0.25、0.50、0.75和1.00,并将定量数据代入公式(1)中,从而得到每一层次指标的综合云数字特征C=(Ex、En、He)分别为:

C1x=(0.7625、0.0521、0.0159)、C2x=(0.6464、0.0750、0.0179)、C3x=(0.7050、0.0630、0.0089)、C4x=(0.7583、0.0449、0.0199)。

由教育专家对二级指标评分,建判断矩阵,并通过方根法来求得权值如表2所示:

将云数字特征及表2中的指标权重代入式(2),得到综合的云数字特征,为Ex=0.7076,En=0.0605,He=0.0165,再调整熵及超熵值,得到创意人才测评云(如图4所示),从云图可知,云滴集中分布在0.6-0.8之间,且密集分布在0.72的周围,根据评语集,判断黑龙江动漫人才的总体质量“较好”,符合企业的要求,但仍存在问题,需要企业和教育部门共同探索培养出更能满足动漫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六、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以AHP和云理论为基础,知识、能力、意识和业绩为二级测评指标,以基础文化知识等19个指标为三级指标的创意产业人才测评指标测评体系。与传统的测评方法相比,云模型可以实现人类基础语言到定量的转换,从而解决测评过程中的偶然性和非明晰性;通过AHP确定权重指标,不会忽视每个指标对最终结果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该方法不但实现了多角度对创意产业人才的测评,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测评模型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廖颖川,吕庆华.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企业创意人才开发[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139-144.

[2]陈要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8):129-133.

[3]王文通.基于AHP-BP综合评价模型的人才测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7):76-77.

[4]周钢.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素质测评模型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3):31-35.

[5]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University of Pittsburgh:Mcgraw-Hill(Tx),1980,34-40.

[6]代劲,宋娟.云模型与文本挖掘[D].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41-50.

产业人才云 篇2

目前, 国内云计算产业呈现快速发展、聚合态势, 新的产业级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在不断涌现。面对各地不断推出的云计算项目, 张北借助发展云计算产业, 运用产业园聚合模式可以开启云计算产业链发展的加速度。

据了解, 张北云计算产业园预留土地约660公顷, 一期规划占地270公顷, 计划总投资约900亿元, 建设规模最终达到500万台服务器, 将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形成全功能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建设集研发、制造维护、信息服务、呼叫中心、应用拓展为一体的云产业发展集聚中心, 建设科技示范、教育培训、现代服务等为主的智慧产业示范基地和生活配套等设施。

该产业园的建设得到了京冀两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推动。北京市经信委与河北工信厅签订《关于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市政府、北京国电通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张家口张北县数据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积极引导支持北京中关村大数据企业参与云计算产业园建设, 全面培育云联数据、云端数据、云计算与智慧等系类云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逐步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不仅能够为北京输送高附加值数据信息, 而且持续带动当地产业链各环节融和新业态孵化。

产业人才云 篇3

云计算的本质特征是 “一切皆服务”, 即云计算是通过提供虚拟化、容错和并行处理的软件将传统的计算、网络、存储资源转化成可以弹性伸缩的服务。按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并得到业界最广泛认可的权威划分方法, 云计算体系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服务层 ( 即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简称Iaa S) 、平台服务层 ( 即Platform as a Service, 简称Paa S) 、软件服务层 ( 即Software as a Service, 简称Saa S) 。各个层次的运行原理及服务模式如下:

(一) 硬件基础设施服务

基础设施服务 (Iaa S) , 是指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环境方面的服务。其原理是数据中心通过建设标准化的计算机房, 安装标准化的机柜或机架, 配置标准化的服务器, 建立用户管理控制系统, 以虚拟主机、虚拟存储器、虚拟网络、虚拟数据库等形式, 为用户提供计算能力、存储空间、通信网络和其它基本资源的租用服务。在Iaa S模式下, 用户无需自己购买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 只需要以低廉的价格租用云基础设施, 并能够在其上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 (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 或是根据支付的费用使用相应容量的存储空间。主要商业模式有三种:一是机房物理空间的租用, 二是机柜物理空间的租用, 三是服务器虚拟存储空间的租用。

(二) 开发平台服务

开发平台服务 (Paa S) , 是指数据中心将应用程序开发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 包括开发语言、应用程序接口、开发工具、运行平台等基于互联网的开发环境。用户基于该平台, 可以开发各类应用类软件, 也可以将应用类软件进行部署。 在Paa S模式下, 用户不需要管理或控制底层的云基础设施, 但能控制部署应用程序和环境配置。使用平台服务的用户大部分为软件开发企业或机构, 但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 任何一个拥有软件开发诉求和能力的机构、个人都可以在此公共平台上挥洒创意。

(三) 应用软件服务

应用软件服务 (Saa S) , 其原理是数据中心将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的应用类软件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 用户则通过网络来使用这些软件。在Saa S模式下, 用户不需要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也不需要考虑应用类软件的安装、配置、调试、维护和升级, 只是以按需租用方式使用其提供的服务, 是由数据中心负责和管理应用类软件。政府机构、企业和公众等以应用服务为主的用户都会使用这项服务, 是云计算领域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务形式。

二、云计算产业链的业态构成及主体

围绕云计算的建设、运营和服务, 以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衍生作用等不断专业化细分, 各类从事相关活动的企业主体就统一构成了云计算产业链。

(一) 数据中心建设阶段带动的相关产业及效益体现

一是建筑业或房地产业。数据中心机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基础设施, 其防震性、安全性、防尘性、配电稳定性等标准要求都远远高于普通建筑, 还要配置不间断备用电源系统 (U机房) 和配套的管理用房等, 土建规模都很大。如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中国电信150 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占地约为1600 亩, 土建规模约100 万平米。因而, 数据中心建设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首先表现为“云地产”, 主要是土地和建设方面的收益, 如土地出让金的获得、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和建筑业产值增长等。

二是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制造业。由于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及配件等, 因而数据中心建设的另一个直接效益就是形成对电子制造业的市场需求,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但是, 由于这些设备、设施的技术要求较高, 生产厂商的行业集中度很高, 如果企业不在当地设厂, 这块产业带动效应就不会体现在当地。

(二) 数据中心运营的产业主体及效益体现

数据中心是云计算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其它产业都是以此为基础带动或衍生的。从目前国内情况看, 从事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有下几类企业。

一是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几大运营商。建设目的主要是发挥其在网络通道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在云计算条件下, 用户和数据中心在地理空间上是分离的, 实现数据中心与用户之间的联结主要依靠光纤等现代通讯网络, 而这些网络资源主要掌握在运营商手中。因此说, 运营商建设数据中心, 在某种意义上是其对传统通讯通道优势的一种增值性服务延伸。

二是华为、曙光、浪潮等服务器硬件生产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在服务器的生产和经销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由于服务器是数据中心的核心设备, 在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中起着关键作用, 那么这些企业就依托其在服务器领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供用户企业租用。因而从某种意义上看, 这种运营模式是服务器硬件生产企业一种变相的产品销售方式。如华为在乌兰察布、曙光在包头建设数据中心, 都有大规模销售或自用服务器产品的目的。

三是一些软件开发和服务企业。这类企业一般都是大型软件企业, 企业软件开发或提供服务需要较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因而企业自身建设有规模较大、服务器数量较多的数据中心。但由于企业业务量并不均衡, 很多时候机房、机柜或服务器等硬件能力存在一定的闲置现象, 为了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 软件企业将自己数据中心的部分计算和存储能力提供给社会租用, 赚取一部分租赁费用。如大连市东软软件集团在重点做好对日软件外包和出口主业的同时, 对大连市开放一部分数据中心租赁业务。

四是政府主导的公益建设模式。由于一个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大型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种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智慧民生等应用系统的开发都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运行环境和数据存储能力等作保障,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方面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 因此, 也有地方政府支持建立区域性数据中心的。如深圳市政府投资支持建设了深圳超计算中心, 并通过政府补贴和企业半市场化的方式运营, 作为公益性数据中心为深圳市的企业提供超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服务, 属于半官方的数据中心。

五是其它企业的数据中心建设模式。除了上述4 种主要的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外, 也有一部分企业纯商业化数据中心建设模式。这些企业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数据中心作为软件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平台, 未来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 因而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市场化运营, 供政府、企业和社会市场化租用。

数据中心环节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情况与数据中心的建设经营主体性质高度相关, 如果是央企或外地大型企业, 由于所得税的总部核算体制使许多税收收益并不体现在当地。同时, 由于数据中心建设是专业性较强的建设工程, 建设阶段需要专业化的施工安装队伍, 用工主要以低端的建筑力工为主。运营后的软硬件系统维护也主要由用户单位负责, 所以数据中心用工也仅需要很少量的安保、电工、保洁等辅助人员, 对地方就业和财税的贡献能力不是很大。

(三) 数据中心运营后催生的相关产业及效益体现

一是软件开发业。这是云计算产业链条中潜力最大, 带动效应最强, 对地方就业、税收等经济贡献最大的环节。但这一产业效应能否有效发挥, 还取决于当地是否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基础、创新创业环境、软件市场潜力等条件, 但这些条件又往往是欠发达地区最短板的因素。

二是数据中心应用性产业。即依托数据中心提供的各类硬件设施和应用类软件系统, 一个地区大大加快当地的智慧城市、智慧民生、智慧产业建设, 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但从产业效益看, 这一过程前期阶段主要是一个投入不断增加的建设过程, 效益主要体现在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升后对其它行业和领域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间接效益或社会效益, 直接带动就业和税收的效益不明显。

(四) 数据中心应用系统使用过程带动的相关产业

一是终端设备制造业。云数据中心运营后, 如果当地借助强大的云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民生等取得较快发展, 就会对手机、电脑、电视等上网终端形成巨大需求, 从而对网络终端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目前这些终端制造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竞争的行业, 能否对数据中心当地形成产业贡献, 完全取决于各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工作力度、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

二是数据开发产业。即通过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运营后形成的海量化数据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 形成数据二次及多次开发成果,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咨询服务业等, 这是云计算衍生出的极具市场前景的新型产业门类。但这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在目前网络不开放的条件下, 形成的数据资源仍然属于用户自己, 即使开发也是由用户单位自行开发, 产业也往往形成在用户所在地而非数据中心所在地, 对于数据中心所在地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死资源”, 尤其是作为灾备系统的数据, 更是几乎没有开发利用可能。

三、影响云计算产业链的外部条件

(一) 支撑数据中心的外部通讯信道条件

在云计算模式下, 用户单位和数据中心在空间地理上是分离的。因而联结用户和数据中心之间的通讯条件就对数据中心的运营产生着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讯信道带宽、出口等硬件条件。如通讯信道的传输速率, 是不是骨干网络节点, 有没有国际出口, 等等。如果这些硬件条件不好, 异地数据传输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或延迟现象, 就会严重影响用户对数据中心的使用。

二是数据通道的费用情况。由于目前我国的电信骨干网络通道主要掌握在几大运营商手中, 如果垄断定价使数据通道费用居高不下, 用户也会在自建数据中心和租用数据中心之间做出抉择。如深圳有些软件企业与上海的合作企业之间, 为了减少数据异地传输的通讯费用, 宁可采用硬盘存储和快递邮寄的方式, 虽然时间上和安全性差一些, 但却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数据传输费用。

(二) 区域能源供给和气候条件

云计算的数据中心环节总体上看属于高耗能产业范畴, 这种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数据中心服务器本身的耗电, 一般一台标准服务器的功率在200-500 瓦左右, 一个机柜大约安装20 个服务器左右, 照此推算, 一个规模为1 万个机柜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总负荷就达2000-10000 千瓦。 其次是空调等辅助用电, 由于服务器工作会大量散热, 因而数据中心需要完善的空调系统保障机房运行, 而气候冷热对空调耗电有着重要影响。一般业内人员用PUE值表示数据中心的辅助用电状况, PUE值越大, 说明空调等辅助用电越多。南方许多地区PUE值都在2.2 左右, 而像呼和浩特等北方地区, PUE值可以降低到1.3 以下。如果按PUE值1.5折算, 1 个万台机柜规模的数据中心总用电负荷约60 万千瓦左右, 电费约占数据中心总运营成本的40% 以上。因此, 电力供给条件、电价水平和气候条件都是数据中心考虑的重要内容。

四、云计算产业链分析的总体结论及借鉴

(一) 从产业属性看, 云计算产业并没有突破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范畴, 抓云计算产业必须注重产业生态的培育

云计算本质是计算机和网络计算形式、分布格局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在实体产业层面仍然没有突破目前人们常说的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和范畴。如计算机房建设就是传统的房地产业, 网络建设就是传统的通讯业, 服务器、网络设备、上网终端等的生产就是传统的电子制造业, 云平台的应用就是目前的软件业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服务的数字化等范畴, 基于大数据资源的数据开发业也是传统统计咨询业的一种升华。因此, 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仍然取决于一个地区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软硬件环境等综合条件的营造。既要很好地发挥资源、气候、地质、网络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又要发挥好政策和市场对产业的导向作用, 发挥好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对产业的助推作用, 发挥好科技、人才、标准和安全等方面对产业的保障作用, 实现要素整合、政策聚力、环境优良, 推动云计算产业链条的形成。

(二) 从效益体现上看, 云计算的效益体现在后端环节, 抓云计算产业必须坚持全产业链统筹

为了深入理解云计算产业链的效益情况, 可以套用目前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就是云计算硬件资源的提供者, 包括云计算硬件设备和核心软件提供商, 产品包括服务器、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 商业模式是提供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第二产业主要指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应用, 基本囊括了目前IT产业里现有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 例如数据库应用、视频应用、邮件应用、存储应用以及网络游戏等, 云计算的所有优势都是通过第二产业迸发出来的。第三产业是围绕云计算的延伸和服务衍生出来的大量非技术性产业, 包括云计算技术培训、品牌策划、咨询以及相关的云计算普及和传播, 还有诸如大数据等更为高端的云计算增值性服务性产业。由此看出, 前端的数据中心建设只是云计算产业链的初级环节, 产业带动效益主要体现在后面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因此发展云计算产业必须树立全产业链思维。

(三) 从发展策略看, 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必须围绕“一切皆服务”这一核心本质, 坚持应用带动的方针

北京致力领跑中国云计算产业 篇4

致力成为中国云计算中心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通过虚拟化方式共享资源的计算模式, 使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等资源按照用户的动态需要, 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的重大革新,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 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擎。云计算的发展将改变CPU、存储、服务器、终端、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整条信息产业链, 并深远地影响从生产到生活的信息化应用。

2010年9月北京在全国率先发布《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 (2010-2015年) 》, 提出全市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发展一批高效能、高安全、低成本的云服务, 聚集一批世界领先、全国领军的云计算企业, 形成一批创新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到2015年云计算的三类典型服务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 带动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 云应用水平居世界各主要城市前列, 成为世界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北京市明确提出:“‘祥云工程’作为北京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工程, 将以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为新契机, 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 全面优化和提升北京信息技术产业, 使北京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云计算中心。”

北京市为此采取六大保障措施:成立“祥云工程”联合工作组, 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祥云工程”重点项目库,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体系, 创造良好云计算产业发展环境;对接国家资源, 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在北京率先试点应用;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2010年到2015年通过“千人计划”和“海聚工程”引进30名云计算领军人才;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鼓励发展机制创新。

加快完善云计算产业链

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坚持高端发展定位, 目前已经聚集了国内外4300多家企业, 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0多家。和大兴区实行行政资源整合后, “北京亦庄”承担起打造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做强首都二产”的使命, 积极培育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开发区落实北京市云计算产业整体规划, 将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链正在开发区崛起, 目前已形成以星网工业园为核心的移动通讯产业集群、以中芯国际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京东方八代线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园、以京芯半导体为核心的移动硅谷产业园等多极支撑、联动发展的格局。

2010年开发区支持云计算企业投资建设“北京云基地”项目, 吸引了涵盖云计算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天云科技、超云、云立方、中云等10家企业, 实现了云计算产业在开发区的率先布局和小规模产业化。

今年4月, 开发区成立了云计算知识产权创新联盟, 目前已集聚27家企业, 形成云计算产学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并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全面提升了开发区企业云计算产业的研发、运营和服务水平。

今年9月27日, 开发区“中国云产业园”正式启动, 百度云计算中心项目等首批5个项目在启动仪式上签约, 总投资规模达261亿元, 将使开发区加快完善云计算产业链。

将建领先云计算产业基地

开发区“中国云产业园”初期规划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由云技术研发基地、云计算设备研制中心、系统平台及应用软件研发中心、大规模数据处理及计算中心、云后台服务中心、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终端设备研制中心、显示技术研发中心等单元组成。

标准推动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 篇5

云计算标准化工作是推动我国云计算技术、产业及应用发展, 以及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 云计算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也成为了国际组织及各大企业的关注热点, 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国际协会组织近年来纷纷启动云计算相关标准化工作, 我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也在全面规划和快速推进之中。

为切实推动我国云计算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相关标准的制定, 9月20日, 在国家标准委和工信部规划司、软件服务业司、电子信息司的指导下,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云计算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成立, 云计算标准工作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云计算产业标准化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正如云计算标准工作组组长工信部规划司肖华司长在会上指出, 云计算标准解决了云计算产业发展中暴露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云计算标准成为推动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期云计算标准化研究专题, 邀请业内专家详细阐述了云服务水平协议、云计算平台即服务架构和应用级分布文件系统接口等内容, 讨论了云计算标准化的基本需求、国际上相关组织对标准的推动和贡献, 并根据目前云计算标准化的国际形势提出相应标准化思考和建议。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研究 篇6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 其影响至今尚未消除。世界各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困境, 积极致力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占领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其中, 云计算产业同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概念一起迅速成为全球各界的关注焦点。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能够节约用户数据中心建设费用、计算机软硬件购置费用, 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信息的高度共享, 因而, 云计算产业被视为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革命性变革之一。

目前, 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预计在2015年之后将进入成熟期, 云计算模式将会被广大用户接受[1], 未来市场非常广阔。中国各级政府、电信基础运营商和云计算应用开发商纷纷向云计算产业进军, 以便在新一轮技术发展浪潮中抓住战略机遇, 占据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基于此, 本文在对云计算、云计算产业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 进行了云计算价值链与服务模式介绍, 归纳与总结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主要制约因素, 并为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云计算与云计算产业相关概念

(一) 云计算的定义

尽管云计算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有一段时间, 不少国际IT企业如IBM、Google、Amazon等也纷纷从各种角度诠释云计算。但云计算至今尚未出现确切的定义。

维基百科 (Wikipedia) 认为,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新方式, 通过互联网上的异构、自治的服务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按需即取的计算。中国赛迪顾问认为, 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 (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 ,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眼中是随时可以获取、按需使用, 随时可以扩展、按使用付费的。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云计算是一种信息技术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计算机软硬件与数据处理等功能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网络上进行流通,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需的相应资源;同时云计算也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 云服务提供商将资源进行整合, 为用户提供按需的服务形式。

(二) 云计算产业

业界专家对云计算产业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现有研究只是形成了对云计算产业的产生路径、基本特征和范围形成了一些基本看法。

关于云计算产业产生的路径, 祝小云 (2011) 认为, 云计算产业由传统的IT产业、通信产业、广电传媒和互联网产业相互融合产生[2]。云计算产业对传统产业技术和资源实现了整合, 因而具有具有资源整合性和垄断行的特征。

笔者认为, 云计算产业是传统的计算机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结合的产物, 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 提供云服务, 具有强大的汇集整合资源能力, 为社会各个部门提供软硬件资源与信息处理能力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 是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云计算产业价值链条与服务模式

(一) 云计算产业的价值链

一般认为, 云计算产业价值链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运设施提供商、云平台提供商、云应用开发商、云服务运营商以及云系统集成商云计算产业价值链如图 (见图1) 。由此可以出云计算产业价值链涵盖了诸多传统IT产业, 包括从芯片、服务器、PC、网络设备、存储等硬件设备, 到平台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厂商, 到IT服务运营和外包服务商, 再到电信运营商, 最后面向政府、企业、个人用户。

(二) 云计算产业服务模式

根据目前国内外云计算发展实践, 云计算产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服务模式, 即Iaa S模式、Paa S模式以及Saa S模式。其中:

1. Iaa S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为用户提供基础性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 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获得相对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服务, 其典型代表产品是亚马逊的AWS (Elastic Compute Cloud) 。

2. Paa S (P1atform-as-a-Service) :平台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 以Saa 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软件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基础架构之上建设新的应用, 或者扩展已有的应用, 同时却不必购买开发、质量控制或生产服务器。其典型代表产品有Salesforce.com的Force.com、Google的App Engine和微软的Azure (微软云计算平台) 。

3. Saa S (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服务模式。该模式面向用户提供简单的软件应用服务以及用户交互接口等, 如同一种软件分布模式, 是最成熟的云计算模式。其典型产品有Salesforce.com、Net Suite、Google的Gmail和SPSCommerce.net等。

三种云计算产业服务模式由低到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从不同层次上为用户提供资源服务 (见图2) 。

尽管Paa S、Iaa S和Saa S模式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尽相同, 但是其核心经济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采用外包的方式, 减轻企业负担, 降低管理、维护服务器硬件、网络硬件、基础架构软件和/或应用软件的人力成本。从更高的层次上看, 它们都试图去解决同一个商业问题——用尽可能少甚至是零的资本支出, 获得功能、扩展能力、服务和商业价值。当某种云计算的模式获得了成功, 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就会进一步模糊, 成功的Saa S或Iaa S服务可以很容易地延伸到平台领域[3]。

三、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一) 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计世资讯提供了一种包含搜索引擎与网络游戏的口径较宽的统计数据, 认为2009年云计算应用的市场规模已达403.5亿元, 比2008年的315.2亿元增长了28%。另外, 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结果, 200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为92.23亿元, 比2008年增长26.85%。根据赛迪顾问2012年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 初步估计2012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为606.78亿元, 相对于200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92.2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为87.4%。由此可可见, 中国云计算产业正处于市场起飞期,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二) 云计算服务模式相对单一

云计算服务分为硬件层的基础架构云 (Iaa S) 、平台云 (Pas S) 和软件应用云 (Saa S) 三个层次, 从长期来看, 在云计算的产值中应该呈现均衡发展的格局。但是, 中国目前云计算产业服务模式比较单一, 大多数的云计算服务主要以Pas S和Saa S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在Iaa S层则主要依赖于技术实力强劲的IBM、谷歌等国际公司。计世资讯的研究提供了云计算应用的细分市场结构, 其中, 以软件即服务 (Saa S) 为代表的云应用服务所占市场比例最大, 是目前云计算服务的主要方式。2009年, Saa S在云计算服务中所占比例为87.8%, 平台即服务 (Paa S) 所占比例为11.8%, 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所占比例为0.4%[4]。这表明, 中国云计算基础设施与基础服务领域非常薄弱, 对国外企业的过度依赖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

(三) 云计算产业布局缺乏统一考虑

尽管云计算服务在中国尚未真正全面普及, 但是国内地方政府对云计算产业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各地纷纷建立云计算中心, 投入相当高, 动辄是几千万或者是上亿元;初步统计, 中国正有超过20个城市将云计算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例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很多省市都结合自身特色, 推出了各自的云计算发展战略。这种一哄而上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局面已经严重偏离了云计算的本质。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云计算中心吗?这些云计算中心真的能够高效地为我们提供服务吗?大多数的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不但未能对已经过剩的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和高效利用, 反而演化成为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从而造成更大规模的IT资源浪费。

因此, 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来发展云计算产业, 需要从国家层面上统筹协调、统一考虑, 参考各地实际需求来布局, 避免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浪费。

(四) 公有云难以“落地”

公有云是云计算服务的一种形式, 在美国和世界很多地区已经大范围普及, 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公有云在中国一直难以“落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客户接受程度。根据埃森哲公司对100多位IT高级管理人员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企业已开始探索使用云计算, 但在态度方面依然谨慎, 目前更倾向于创建私有云, 而不是使用公有云服务, 只有不到20%的受访企业在使用公有云服务, 构建和运行私有云平台的比例要更高, 愿意把核心应用委托给云服务商的用户极少[4]。另一方面, 则是发展环境不成熟。机房基础设施、网络环境以及政策管制等都是公有云发展的绊脚石, 国际上成熟的云服务比如亚马逊AWS, 微软Azure和Rackspace等移植到中国困难重重;国内土生土长的阿里云和盛大云等, 不仅面临政策上的限制, 也面临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

四、制约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 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影响云计算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 也是云计算服务用户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云计算安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户层面的数据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计算系统问题造成的数据丢失、黑客攻击隐私泄密, 以及竞争对手通过非法手段窃取商业秘密等。另一方面是国家方面的数据安全问题。公有云计算环境下可能导致有关国家经济、军事、政府部门的敏感数据以及科研成果失窃, 从而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安全。云计算中的数据对于数据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云计算用户是保密的, 但是对于提供云计算的商业机构而言确实毫无秘密可言。面对这些潜在危险, 商业机构和政府机构选择云计算服务、特别是国外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时, 考虑到安全问题不得不放弃云计算服务。

(二) 标准问题

标准问题是云计算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表现在国际统一标准的缺位。虽然目前云计算在国际上已成为标准化工作热点之一, 但多个标准化组织互有交叉和重复, 云计算标准还处于草案规划阶段, 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云计算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国内云计算的标准工作刚刚启动, 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际相比较严重滞后, 在标准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总体来说, 云计算服务标准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一致的标准才能使得云计算的应用更加广泛。

(三) 人才问题

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中的人才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软硬件人才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二是质量结构不合理, 缺乏多层次、复合型、交叉型、国际化的综合人才。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生们缺乏创新的基本思维方式, 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其次是人才竞争问题。对于关键核心技术人才, 国际大公司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优秀的毕业生首选外企工作, 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云计算企业人才短缺困境。

(四) 网络带宽问题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络的应用, 网络的是否流畅直接决定了云计算服务的质量。足够高的、可靠的、低成本的、容易获取的带宽资源, 是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和国际上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较中国互联网带宽差距较大, 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报告, “网民使用的实际宽带下载速率, 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 超半数用户上网平均速度达不到标定速度”, “使用4M宽带的用户中, 平均速度在400KB/s以下的占91.2%;使用2M宽带平均速度在200KB/s以下的占83.5%;使用1M宽带在100KB/s以下的则占67.6%”。云计算环境下, 数据交互大幅度增多, 互联网流量呈几何式增长, 会给本来就发展滞后的互联网进一步增加服务中断、网络延迟等问题, 从而严重制约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五) 资金问题

云计算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高技术产业, 传统的融资渠道难以满足云计算企业的资金需求, 必须依靠风险资本的运作来推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可事实上, 中国目前扶持高技术企业技术转化的环境还不成熟。在美国, 一项创新技术很容易获得风险投资顺利地实现商业化;但是在中国, 同样的技术却难以获得风险投资。资金问题也将会严重制约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云计算产业相关概念界定以及云计算产业价值链和服务模式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了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现状, 认为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但是存在服务模式单一、布局相对缺乏统筹考虑、公有云客户发展滞后等问题, 而安全问题、标准问题、人才问题、网络带宽问题以及资金问题是制约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关键因素。

(二) 对策建议

1. 关于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首先, 政府要积极制定云计算产业发展政策, 构建宽松的发展环境。例如制定相对宽松的政策和标准, 细化云安全、云可靠性和市场准入机制。其次, 提高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质量, 尤其要提高中国宽带网络的速度和可用性, 做好最基本的云计算产业发展保障工作。再次, 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例如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以及云计算产业的相关项目;政府率先应用云服务, 支持诸如“政务云”、“公共服务云”的建设, 起到行业表率和带动作用。最后, 做好国际对接工作, 构建宽松的云计算产业发展国际环境。例如, 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上云计算相关产业政策和标准的起草, 确保中国具有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政策与标准;鼓励中国企业和国际领先企业交流、合作, 吸取国际云计算应用和服务的成功经验, 避免中国企业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

2. 关于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首先, 云计算企业要致力于云计算理念普及, 提高用户云计算接受程度。云计算企业可以借助于各种技术论坛、产业峰会、高峰对话等活动, 向潜在客户展示先进技术理念, 可靠、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 不断扩大企业在中国云计算应用领域的影响力, 培育潜在市场。其次, 中国云计算产业要形成云计算产业战略联盟, 壮大中国云计算产业实力。云计算产业企业可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形式, 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例如, 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策略、规划及政策建议, 积极维护联盟的合法权益, 引领行业自律发展等。最后, 积极开展云计算国际合作与交流, 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中国云计算产业还在发展初期, 成功的云计算应用案例还不多, 经验与技术的等方面都不成熟。可以借鉴国外政府、交通、教育、物流、制造、流通等各个行业的云计算成功应用案例, 为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房秉毅, 张云勇, 程莹, 等.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J].电信科学, 2010, (8A) :1-5.

[2]祝小云.从云计算产业链探讨中国云计算商业模式[J].经济视角, 2011, (9) :61-64.

[3]耿建光, 徐宝新.关于云计算的认识及其产业应对建议[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0, (20) :28-31.

产业人才云 篇7

2013年伊始, 数据中心产业热潮迅速来袭。1月12日, 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一些指导的意见》, 加速我国的数据中心, 特别是大型数据中心的合理的布局和健康的发展。不久后的1月23日, 华通携手阿里云搭建云数据中心。

事实上, 2012年, 在政策利好以及市场需求推动下, 我国数据中心产业规模继续以两位数增速快速增大。互联网、IT、广电等领域企业相继进入, 而云计算模式的兴起打破了市场旧格局。如微软、IBM等已经开始抢滩IaaS领域, 国内互联网企业如新浪、腾讯、盛大、阿里等借助云计算平台推出云主机, 华为、中兴等大型企业也将加入云服务阵列。

那么, 在国内IDC产业竞争惨烈的情况下, 新入互联网企业该如何改变传统数据中心托管和租赁业务, 创新运营模式来发掘IDC产业潜力?民资进入IDC产业对现市场格局带来哪些冲击?电信运营商又该如何利用云计算创新技术和增值应用提高盈利能力?

市场处于大发展时期

“近几年, 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的提升, 数据中心作为整个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重要的基础设施, 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当前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趋势,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表示, “数据中心市场的规模一直以40%的速度在不断增长,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技术发展, 带给整个IDC产业新的热潮”。

纵观2012年, 我国数据中心产业迅速发展, 多个产业政策颁布。2012年6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 支持民营资本进入IDC市场, 2012年12月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和接入服务业务市场准入的实施的方案》, 开放了IDC牌照申请。

为什么现在IDC产业迎来大发展的时代?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高巍从市场需求方面表示, 首先是由于整个社会对IDC需求旺盛。一方面互联网网民已经到了5.6亿以上, 据测算, 到2015年互联网流量的需求比2011年底增加7到10倍。“这也就意味着产业需要新增160万台以上的服务器, 意味着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容量需要增加一倍才能满足用户需求。”

另一方面, 企业与政府信息化需求将增长。国内企业信息化的水平比较低, 拥有几千万的中小企业、小型企业, 但是其中只有10%有自己的网站。政府的信息化水平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 但实际上也较低, 仅有9%的政府机构信息化应用比较成熟。

同时, 2012年也是国内云计算落地的一年, 运营商、互联网等企业建成多个“云”化数据中心。在IDC专委会专家季昕华看来, 整个IaaS业务2012年市场规模只有5亿元人民币, 只有1%的比例是使用云计算技术。“所以云计算IaaS市场空间很大, 2013~2014年是众多企业的机会, 预计3年内中国必有3~5个非常大的云计算公司崛起。”

从世界IT产业发展来看, 50%以上IT需求是服务和软件, 但国内80%以上需求是硬件, 这也是国内需要转变地方, 因为大量的企业自有数据中心建设并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业内专家表示, 我国政府在不同的场合和渠道, 引导现在的IT采购, 从传统的以硬件采购为主向IT软件采购为主。“而这些采购服务意味着云计算IDC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多方企业争雄云服务

在此大背景下, 企业在积极快速地“抢位”, IDC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众所周知, 2012年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大力发展云计算数据中心, 推出云主机、云存储等多项业务, 积极拓展IDC云服务市场。

与此同时, 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这个市场。赛迪顾问云计算研究室总经理吴李知表示, 国外的有亚马逊、Google, 国内的有百度和阿里巴巴。设备厂商, 不管是企业端的或者是用户端的, 也开始纷纷推出基于云的数据中心的服务。微软、用友软件等软件厂商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传统IDC厂商也在另辟蹊径, 如2012年11月, 世纪互联宣布与微软合作开拓国内公有云服务的市场。

季昕华表示, 互联网企业提供云服务, 让从零开始“拎包创业”成为可能。创业企业IT资源部署周期可以非常短, 马上进入业务运营阶段。比如亚马逊建立的云平台上, 有个团队只用了一年左右就打造了市值12亿美元的公司。中国企业如何能够复制这种神话?这有赖于互联网公司云服务的支持。

同样, 广电行业运营商也不甘寂寞。据悉, 华通新建设的云数据中心是浙江省内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园, 在浙江省全省全面形成了大规模面向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云服务、云应用的布局和能力。

据了解, 为推进“云计算”产业的全面发展, 华数集团、阿里云、网新科技等知名企业强强联合, 组成“云应用发展的联合体”, 以华数集团网络和云计算基础设施资源、阿里云云计算平台, 以及网新科技软件技术优势, 在“云网络、云资源、云技术、云平台、云应用”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 打造全资源、全方位的云应用综合服务体。

“华数已推出了‘三朵云’, 包括个人云、中小企业云和政府云, 这些业务在逐步开花, 产生收益。如近期我们拿下杭州市政府的桌面云项目, 部署了3000个手机云桌面, 后期加在一起会有2万个的规模。”华数相关人士表示。

民营资本进入IDC市场

微软一位人士表示, IDC产业链以前是电信运营商与IDC企业提供数据中心主机等托管业务, 新浪、搜狐、腾讯、阿里巴巴等再基于该业务想最终消费者或企业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目前, 随着竞争加剧,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IDC价值开始转型。只要互联网等非传统IDC业务提供企业将数据中心机架、带宽、电源做好, 提供低价优质IT资源租赁服务, 就会有用户或者企业愿意付费使用。

很少有企业甘心成为IDC价值链的最底层, 或愿意不在自己现有客户基础上去扩展业务。“阿里巴巴、盛大都已开展云主机业务, 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客户, 也掌握了更多的需求, 有钱为何不赚?”

然而, 在过去几年, 业界企业积累了大量投资电信行业的需求, 因为IDC运营牌照停发, 所以一些企业只能通过不是很合规的方式开展相关业务, 或者以牌照买卖的方式进入这个领域。

2012年6月27日, 工信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 民资进入电信业的大门被打开, 电信行业向运营多元化、技术融合化等方向发展。2012年12月份工信部发布了规范数据中心和接入服务的实施方案, 意味着IDC业务准入的大门正式打开。

“民营资本的进入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活力。对此,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表示, 各行业信息化对数据中心也是提出了很多、很高的要求, 因此, IDC行业应该向运营主体多元化, 客户市场多元化的方向来进行发展。新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环境也会逐步的建立, 这样对于中国IDC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格局一定会带来非常大的深远的影响。

电信运营商则希望和民营企业优势互补。中国联通IDC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康楠透露, 在云主机和云存储业务方面, 未来中国联通可能要与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因为现在政府对民营企业开放增值电信业务, 在网络互联互通的质量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所以面向中小企业云主机、云存储服务方面, 我们下一步可以通过合作, 加大推广力度。”

“但是这个发展不论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还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 从IDC运营者角度来看, 都应推进业务质量的增长, 而不是盲目的规模增长。”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高级工程师高巍指出。

云平台创新电信IDC模式

传统IDC业务包括提供机架、带宽这样资源型的业务, 电信运营商由于网络基础、规模效应和国企背景得以占据优势。而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IDC传统业务面临IT厂商及互联网企业的竞争, IDC行业创新应用迫在眉睫, 尤其是电信运营商。

对于运营商如何应对市场挑战, 康楠表示, 从未来产业变革的角度来看, IDC作为基础设施的形态可能会更加突出, 新业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的托管和带宽接入的业务形态, “未来2~3年之后, 我们的业务模式要转移到云服务的模式上, 而把传统的IDC只作为它的一个基础设施”。

从云计算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层面看, 康楠表示, 目前IaaS还是偏重于底层, 服务价值和利润都不是太高。“未来我们考虑也是要往PaaS层延伸的, 在整个的云平台产业孵化角度, 我们要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 打造中国联通的能力云孵化平台, 构建一站式的孵化环境。”

在“软件”配套方面, 中国联通要逐步完善合作伙伴孵化的服务流程和运营的基地机制, 主要体现在一是从市场需求到最终产品端到端的流程要快速的建立;二是捆绑, 包括营销捆绑、解决方案捆绑, 在平台、资源能力的提供方面, 中国联通帮助合作伙伴降低开发成本, 激发整个产业的孵化。

在“硬件”配套方面, 中国联通提供一站式的孵化环境, 包括开发、测试和建立一些知识库、资源、工具等。中国联通未来要打造一个水平的支撑平台, 建立垂直应用, 形成一站式孵化体系架构。“当然, 在PaaS层方面, 我们目前亟需加快与IT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

中国联通聚焦十大数据中心市场

上一篇: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下一篇:市政园林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