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人才

2024-05-22

创意产业人才(精选12篇)

创意产业人才 篇1

摘要:创意产业是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意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则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创意人才。本文在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及创意人才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创意人才开发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创意人才开发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人才,开发机制

一、创意产业的起源与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

创意产业的概念由英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 所谓创意产业, 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 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 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 包括软件开发、广告、出版、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13项产业。

发展创意产业对于国家、城市建设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 创意产业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渗透力, 能够与其他任意产业相结合, 为单纯的产业集合创造高额附加值。其次, 创意产业注重文化艺术的商业化、市场化, 满足消费者对于附着文化、艺术、娱乐等人文价值的创意商品的消费需求, 从而提升大众的生活品位, 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第三, 创意产业具有产品附加值高、产业融合程度高、人力资本含量高、产品文化内涵高的特点, 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 繁荣发展的创意产业充分彰显城市的创新能力, 为新兴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再造提供新契机。

二、创意人才的特征分析

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创意人才, 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源泉, 亦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柱。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 以“头脑”服务为特征, 利用专业或特殊技能创造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精英人才, 根据创意人才的工作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创意策划、创意生产和创意成果经营三类人才。创意人才具备非同于传统人才的典型特征, 主要体现于个性特征、需求特征、工作特征和经济学特征四个方面。

首先, 创意人才的个性特征体现于其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乐于接受挑战, 敢于创新, 追求独立自主;其次, 需求特征体现于追求民主、公平、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具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第三, 工作特征体现于其工作成果富于创造性, 通常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 但工作成果不宜以普通绩效测评工具进行衡量;第四, 创意人才最独特的特征体现为经济学特征, 即创意人才是一种特殊商品, 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 其构成要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资源和资本, 而是个体与群体的智慧、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由于创意产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点, 而人才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因此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创意人才数量匮乏、创意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要想突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瓶颈, 实现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创意人才的资源问题。因此, 分析我国创意人才及培养现状, 借鉴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意人才开发机制是当务之急。

三、创意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 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相对缓慢, 创意人才的素质能力与产业需求不相匹配, 创意人才管理理念及方法滞后, 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意人才数量短缺

统计资料显示, 在纽约,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占14%;东京达到15%。而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不足千分之一, 人才数量差距悬殊。其中, 技能型创意执行人员居多, 而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 以头脑服务为特征, 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的高端创意人才极度稀缺, 无法满足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的需要。

(二) 创意人才结构失衡

首先是人才队伍结构失衡, 目前, 我国创意产业从业者以策划类、设计类和编辑类等专业类职位居多, 分别为13%、45%、19%三者之和达到77%, 而管理、财务、教育等非专业类职位所占比例较低, 不足30%。有关专家认为, 我国创意产业最缺乏的是人才和氛围, 其中, 两大类人才尤为稀缺, 一类是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型人才, 另一类是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型人才;而“氛围”则体现于构建一整套创意人才的开发、激励及及考评机制。

其次是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年龄在20岁-25岁之间占80%, 从业年限在两年以内的约占70%, 3-8年的约占20%, 8年以上的则不足10%。数据表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行业经验。

(三) 创意人才培养理念滞后, 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 创意产业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来源主要依靠传统产业的人才转移。在人才培养方面, 许多高等院校教育理念滞后, 对创意人才培养理解不够精准, 将创意人才简单等同于创意实施人才, 培养方式局限于技能型培训, 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意思维等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专业开设不能及时满足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忽视创新和实践的机会, 创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创意人才社会培训和服务体系尚处于构建和初级发展阶段, 未形成规范有效机制, 作为高等教育的辅助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四) 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程度低, 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我国的创意产业正处于积累和成长的阶段,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绝大多数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集中于人才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合同管理等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没有对创意人才的个性特征、需求特征、工作特征和经济学特征进行分析, 忽视创意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型企业文化构建、创意人才评价及激励机制开发等人力资源管理的高端职能, 同时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手段单一, 缺少专业工具与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 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创意人才数量匮乏、结构失衡, 人才培养理念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如何尽快突破创意产业发展瓶颈, 大力开发、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意人才, 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四、构建创意人才开发培养机制, 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 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创意产业的成长和繁荣, 需要各级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2006年2月, 国家人事部出台专项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与继续教育, 以软件、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动漫、游戏等紧缺人才领域为着眼点, 确立10个重点专业,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信息技术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测评体系, 重点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创意人才。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成立了各类创意产业咨询机构和服务机构, 为创意产业提供专业、完善的服务。2006年11月, 《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 强化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工作, 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创意企业共同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为创意产业提供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农牧业占GDP比重较高, 与发达地区相比, 创意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具有一定的差距。自治区政府领导充分意识到, 创意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自2010年起,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草原英才”工程, 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并为其提供优厚的创新创业基金, 并优先支持“草原英才”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给予其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 同时为引进的“草原英才”解决事业编制、个人住房、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 从根本上解除其后顾之忧。自2013年起, 内蒙古将大力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重点实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采取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等方式, 培养一批文化经营管理、经纪代理、会展策划、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营销策划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培育和引进一批文化创意、新兴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立体影视、高新技术印刷复制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高端专门人才。

由此可见, 只有各级政府对创意人才开发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 才能不断优化有利于激发创意的人文环境, 建立创意人才开发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 拓展教育培训渠道, 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加快高等院校创意学科建设, 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扩大培养规模。

目前, 创意学尚未作为独立的学科列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 为顺应创意产业的发展及满足对创意人才的需求, 应尽快将创意学列入学科目录;其次, 应明确创意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创意产业的创意精英人才为目标, 重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意人才, 并根据产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保证创意人才链的完整性适应创意产业的高成长性及高融合性。

2、有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和培训渠道。

首先, 应将创意教育定位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大力发展社会性教育培训, 做到社会培训与学校教育并举, 加强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 结合各个专业领域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为其提供规范化、专业化培训, 提升创意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次, 鼓励教育机构与创意机构之间以多种形式开展交流与合作, 如设立常规资助机构, 由国家和地区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共同负责, 开发地区特色文化项目, 为创意人才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最后, 通过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 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和激励机制, 提升创意人才管理水平

创意人才的特性决定了此专业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基本职能的应用, 应根据创意人才的特性和需求不断创新, 探索符合创意人才成长规律和积聚特性的多种管理模式。

根据人才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 创意人才的发展划分为潜在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在创意人才潜在期, 人才处于被识别培养阶段, 应加强对其潜力的识别及创意能力的培养;在创意人才成长期, 应通过科学有效的人才测评工具, 为具备创新创意潜力的人才搭建开放平台, 激发其创意动力, 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创意人才成熟期, 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得到满足, 开始注重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因此, 在经济激励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对创意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激励;在管理模式上, 针对创意人才的心理需求和工作特征, 实行柔性化管理, 赋予其更多的职责和权力, 满足创意人才的事业心、价值观、归属感及独立人格等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需求, 以提高其持续创新的动力。

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 创意人才不仅是创意产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也是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只有建立并完善创意人才开发培养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意人才的资源问题, 为创意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2]孙启明, 郭玉锦等.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 2008.

[3]苏俊玲.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 .

[4]王飞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创意人才开发研究[J].未来与发展, 2009 (7) .

[5]孟祥意.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J].管理观察, 2009 (5) .

[6]王志平.创意经济与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 (3) .

创意产业人才 篇2

一、人才培训形式多样

在急需人才培训上,基地重点是完成“领导干部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研讨班”的任务。“领导干部文化创意产业专题研讨班”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文创办联合举办,这是三方首次联合办班。市文创领导小组22个成员单位和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的分管领导,各区县文创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大型企业集团负责人,共46名局级干部参加。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文创办主任徐逸波,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国平,市文创办副主任、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市文创办副主任刘健、张止静、贺寿昌,市委党校副校长朱华、教育长曾峻出席研讨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兼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高书生、市经信委主任、市文创办副主任李耀新在培训班上作了专题讲座,组织学员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昌平路创意产业集聚带进行了现场教学。学员普遍反映:培训课程设计到位,内容安排丰富多彩,师资力量强,专题报告质量高。“上海市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文化创意产业专题培训班”由市文创办主办,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承办,本市33家文创相关行业协会的负责人约65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举办了专题讲座、组织了小组讨论和大组交流,安排学员参观了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文化创意产业专题阅览室和上海电影博物馆。学员们认为:专题培训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搭建了一个市文创办与协会之间相互充分交流的平台。

基地在市文创办、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还相继举办了“国际文化贸易专题培训”(第一、二、三期),“工业设计高级研修班”(深圳站、青岛站、杭州站),“设计‘智’造?‘社’计梦想论坛”,“数字时代的智慧旅游”等12期专项培训。听众普遍反映良好,认为基地举办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十分受用。

在培训的过程中,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分别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东华大学、德稻集团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了基地的辐射作用。

二、文创讲坛汇聚大师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讲坛的目标定位是汇聚大师、采集思想、孵化精英,并且有选择地吸纳其他相关行业的听众。在市文创办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中心成功举办7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讲坛,现场听讲人数近3000人次。

讲坛主题和演讲嘉宾分别为:“‘创意经济如何推进创意城市建设’(美国多伦多大学和纽约大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主讲)、‘设计创新、系统创新,论设计创新的系统工程’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秘书长、执行副会长刘宁主讲)”;“混乱都市与和谐之美”(以色列著名建筑师渡堂海主讲);“坚持创新,杜绝抄袭”(美国青蛙设计公司创始人艾斯林格主讲);“科学与人文再交融”(作家王安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刚主讲);“对话设计?创新、以创新思想推动我国工业设计发展、体验性设计怎样引领产业发展”(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延森、世界顶级设计思想家唐?诺曼主讲);“商业与艺术在世博会中的交融”(澳大利亚ThinkOTS公司创意总监裴德福主讲);“文化创意?城市竞争力”(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主讲)。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讲坛深受听众欢迎,始终致力于:专业需求与公共服务相结合,打造创意文化的共享平台;国际经验与本土体验相结合,营造文创行业的创新氛围;前沿科技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三、基础建设有条不紊

基地还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开发、测试、联调及试运营,建设了由“文创产业培训资料数据库”、“文创产业学员数据库”、“文创产业专家数据库”、“培训合作机构”等多个子数据库构成的基础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展示性,为基地提升业务质量、推进跨界交流、服务全市文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市文创办的指导下,基地依托上海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培训工作提供了教材、参考资料、研究数据等方面的支撑:形成培训、讲座文字资料五册,完成研究性简报四期,制作国内外文创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研究简报二十余期,编制《2011-2012世界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汇编》等。

创意产业人才 篇3

关键词:创意产业集群;创意城市;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创意城市成为城市发展新趋势。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技术、新媒体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设计行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机遇,但是,艺术设计专业也需要适当做出调整,其培养出创意人才才能够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就创意产业集群而言,当前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这一产业发展的需求,两者在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对接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满足其市场需求,成为视觉传达设计培育创意人才的主要关注点。其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以此来突破创意人才发展瓶颈。

一、创意产业集群视角下我国创意城市发展的

人才现状

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艺术学科范畴中,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其属于“平面”设计范畴,但是,现今,此专业的设计教育往往过于关注方法以及思维训练方面。就大多数教学工作而言,在解决创新以及创意设计上,片面强调感性能力培养以及思维训练这一方式,将其作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种途径不能从根本上切实解决视觉符号文化传播以及交流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说,创意产业集群视角下创意人才发展现状为:

(一)学科认知方面

现今,我国若干高校在自身的视觉传达学科定义上,认知水平依然停留在平面设计传统学科范畴。针对设计课程,一些高校实施了相关的改革试验,但是,其改革点仅仅放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没有涉足初级学科的内涵研究以及课程体系的创新,对富有实践意识、应用技能的创意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创新措施,在研究中,对其缺乏必要的关注。

(二)体系建设方面

在当前的艺术类教学中,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以下特点:综合性、多元化、实践性、交叉型。鉴于这些特点,当前的设计观念、相关理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充分体现与彰显上述特点。尤其在实践方面,缺少以实践培养为目的的专业课程设计与应用。此外,在跨学科研究上,也较少关注,在文化创意教育专业课程创新上也表现出不足,故而,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中对于创意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环节方面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目标主要为应用技术型创意人才培养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一直以来是这门学科倡导与遵循的发展道路。但是,在当前,教学工作过多集中在校内外实习环节,尚没有充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面向社会服务互动发展上也有所欠缺。

二、制约创意城市人才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创产业的核心发展是人,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也成了文创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该专业的主要任务便是为文创产业培养专业的人才,尤其是针对艺术设计。国内的文创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自2010年开始,文创产业飞速发展,其发展的速度高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其整体趋势蓬勃向上,但是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展,使其进入发展瓶颈期,尤其是针对高校的教育改革,若在其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未能重视人才的发展,那么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文创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的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专业以及创新两者兼备才能为其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创意人才培养的教育问题。

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单一以及教学方法的墨守成规,使得对于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要方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的重要性,进而也未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作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在项目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模拟练习,缺乏实践训练,内容也过于陈旧,与社会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也不具备发展的长期性。目前,对于设计行业的要求,必须是创意性专业人才才能符合岗位要求,各大设计公司对毕业生都有非常高的工作经验要求,因此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上所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更新教学模式,重视实践与创新,将教学中的实践与文创产业的社会要求进行有效结合,找到重要的平衡点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创意产业集群下创意城市发展的

人才瓶颈突破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教师队伍

艺术设计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特征,因此科技以及生产力对其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例如生产的材料,工艺以及施工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若教师不能在一线对设计进行了解,便不能知其变化,那么对于设计的方法、表现以及观念都不能与时俱进。在以前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只是针对学生对于设计的实践方面,而对于专业的设计教师,其实践和市场设计等方面的经验,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鉴于此,在教师队伍的改革方面,我们不但要重视教师的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增强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可将其选派至与专业密切相连的企业,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

(二)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

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实验室为其中必需的硬件设施之一,从基础上有力保障教学水平。该专业所具备的实验室,必须具备相应的程序设备,用于图像的获取以及打印,同时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最基本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其将课堂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争取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使其在毕业后快速融入到工作中去。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实验室的设计方面并不理想,这也是影响该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更新其教育观念,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保证经费以及人员的充足,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管理,这样有利于其运作,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三)促进办学途径的多元化发展,倡导校企联合

企业和学校两者之间的互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尤其可以为设计专业的人才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亦可弥补实验室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在20世纪的20年代,包豪斯艺术院校建立,尤其是其作坊教学,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学习素材,拓宽了办学途径,同时也使学校与企业的发展互助得到提高。实践机会的增多,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人才。在高校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虽然设备得到一定的完善,但仍然会受到一定的财力、物力和设备老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学校与行业发展的同步,因此校企结合可有效解决该问题。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也可以高校教育为向导,培养出市场所需的人才,同时注重对教学的创新,进而提高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的双重质量。

(四)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

根据目前教师的情况,需建立相关工作室以及完善的工作室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舞台的延伸都离不开工作室,同时亦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快速地适应社会环境,发挥其专业水平。针对工作室制度的完善,众多高校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对于工作室制度的管理,还需进行宏观控制,避免设计产权以及偏移教学等问题的产生,工作室制度的完善,才能有效保证师生双方的权益。

(五)积极组织设计比赛,强化实战训练

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能力,而竞赛评比便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设计比赛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拓宽师生的眼界,而且还可以使双方在比赛中进行学习;同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其设计方面的能力。综上,高校在针对艺术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对其给予相关政策以及经费的支持,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打造出坚实的团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同时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

(六)适当增加设计课题实践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在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二者不可或缺,教师可以进行设计课题的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与相关案例进行结合,与行业发展并行。设计课题属于实践操作,在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要对社会进行考察讨论,同时还需完成实验室的操作以及课程的研究。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的高效完成,从而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锻炼,提高其创造以及设计能力,同时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寻找最优路径,进而达到培养创意城市发展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爽.文化创意产业下视觉传达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J].大众文艺,2014,(09).

[2]李文婷等.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11).

[3]赵勤,李鸿祥,贺兰雪.基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下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作者单位:

创意产业人才 篇4

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和才能, 传媒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相关研究已成为热点。员工创意对组织创新和组织有效性有重要作用[1], 积极培养和选聘创意人才, 是传媒创意产业发展的最主要条件[2]。薛实军等[3]指出, 创意型传媒人才是在传媒领域通过一定的智慧、技巧创造出新观念、新技术和新创作性内容的高级、专门劳动者, 但是这个概念并未考虑到行业特性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结合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 本文认为, 传媒业创意人才是指从事创意传媒活动的, 利用自己的创意进行内容创造和市场推广, 运用多种手段发布新闻并进行采编和传播, 同时在传媒领域具有高创意绩效的全媒体型人才。

传媒业创意人才胜任力, 是指能够使传媒业创意人才顺利完成传媒创意工作, 并产生较高创意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 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集合。目前国内外对创意人才胜任力的研究还未深入。首先从媒介素养来讲, 薛海燕和关志顺[4]认为传媒人不仅应该具有媒介素养, 还应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能力、价值取向、传播技巧和职业道德。其次, 从知识技能与能力来讲, 范以锦[5]认为, 传媒业人才应具有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能力、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觉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 以及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最后, 从跨媒介融合的角度来讲, 叶燕民[6]指出, 传媒人应该具备跨岗位、跨工种、跨媒体的综合素养。

目前, 有关传媒创意人才能力素质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层面, 仅仅从工作基本要求入手对其知识、技能、素养和能力等进行主观描述, 尚未从胜任力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传媒业创意人才的胜任力要素模型, 从而指导传媒业创意人才的管理工作。

二、胜任力要素的提取和筛选

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方法有很多种,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本文将对传媒企业招聘创意人才的广告进行内容分析, 通过测算胜任力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来分析和推断, 总结出传媒业创意人才的胜任力要素。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传媒板块中的43家公司为初始目标, 咨询业内专家, 剔除了创意成分较少的公司, 最终确定35家公司作为此次内容分析的目标企业。

本文利用百度招聘平台进行传媒创意类人才招聘广告搜索, 共搜索出了471个传媒创意岗位招聘广告作为分析样本。此后, 根据胜任力词典对样本中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进行比对、整理和提取, 得出一些胜任力关键词。由于样本量较大, 各关键词表达不一, 本文对相同内涵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整理, 并计算出频数。同时咨询人力资源专家和业内专业人士, 删除了部分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关键词, 最终提取了60个传媒业创意人才胜任力要素, 基于此设计了初始问卷进行调研。

调研利用Qualtrics平台进行, 共发放问卷216份, 回收有效问卷164份, 问卷回收率为75.9%。其中男性占41.1%, 从事采编工作的人占37.2%, 从事广告宣传工作的人占45.6%, 从事传媒工作的平均时间为3.4年。初始问卷由被试判断、选择, 并请被试填写他们认为重要的而问卷未涉及的特征条目, 最终数据采用多重二分法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在多重二分法的分析中, 本研究按照频率由多到少排列, 以50%的频率为界, 筛选出23项传媒业创意人才胜任力要素, 奠定了调研问卷的编制基础。

三、胜任力要素模型构建

根据胜任力要素筛选的结果并结合专家访谈, 本文将23项胜任力要素以行为描述的方式表现出来, 形成传媒业创意人才胜任力问卷。被试将对这23项行为的重要性进行评估, 采用李克特五点法进行测量。本文首先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传媒企业中随机选取了300名完全符合要求的员工参与调研。问卷调查仍然利用Qualtrics平台进行, 共发放3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48份, 问卷回收率为82.7%。其中男性占43.5%, 从事采编工作的人占41.3%, 从事广告宣传工作的人占32.4%, 从事传媒工作的平均时间为4.2年。在信度检验中, Cronbachα=0.842, 方差分析显示F=14.717, P<0.000, 表明该量表是有效而可靠的。

本文的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 综合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 将采用样本折半的方法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首先利用折半的第一份样本 (N1=124) 进行KMO测度和Barr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 样本适当性系数KMO的指标为0.858, 表明问卷各个项目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 Barr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861.424, df=253, P<0.000, 表明问卷项目取值是有效的,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为了对胜任力要素进行简化,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提取了特征根大于一的7个因子, 解释了62.71%的总变异。但是正交旋转后因子载荷的分析发现, 有一个题项 (“能够从无数的事实中挖掘出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没有落在任何一个维度上, 因此我们删除了它以保证因子载荷分布的合理性。删除该题项后再次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提取了7个因子, 共解释了65.69%的总变异, 且特征根均大于一。表2总结了各项目的因子载荷情况, 我们也分别对这七个因子进行了解释和命名。

由表2可知, 因子1反映了传媒业创意人才的个体特征, 因此将其命名为“个性与特征”。因子2反映了传媒业创意人才的基本工作素养与洞察挖掘能力, 因此将其命名为“素养与洞察”。因子3反映了传媒业创意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创造与传播的能力, 因此将其命名为“表达与传播”。因子4反映了传媒业创意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 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将其命名为“独立与合作”。因子5反映了传媒业创意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审美学习能力, 因此将其命名为“创意与学习”。因子6反映了传媒业创意人才的统筹协调能力、客户管理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 因此将其命名为“协调与管理”。因子7反映了传媒业创意人才的设备操作技能与工作责任感, 因此将其命名为“技能与责任感”。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 得出了传媒业创意人才胜任力的七因子模型, 建立了问卷的建构效度。为了验证量表所包含的七个因素与最初的构念是否相同, 我们使用另一半样本 (N2=124)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Chi-Squre=286.931, df=188, P<0.000, RMSEA=0.065, TLI=0.904, CFI=0.941。这表明传媒业创意人才胜任力的七因子模型是与实际数据适配的,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拟合度。

四、结语

创意人才管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议题, 本文利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 建立了传媒业创意人才胜任力要素模型, 包括个性与特征、素养与洞察、表达与传播、独立与合作、创意与学习、协调与管理、技能与责任感七个维度。该模型指出了在工作情境中传媒业创意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征, 对未来传媒业创意人才的甄选及培养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Shalley C E, Zhou J, Oldham G R.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Creativity: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 30 (6) :933-958.

[2]周鸿铎.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及发展[J].中国经贸.2006 (12) :60-64.

[3]薛实军, 向专, 王明端.山西高校创意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 (3) :93-96.

[4]薛海燕, 关志顺.试论传媒人的媒介素养[J].理论观察.2007 (3) :195.

[5]范以锦.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人才[J].新闻前哨.2009 (6) :26-27.

创意产业人才 篇5

根据我们对法律清理与法律修改、废止关系评析本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学生进入创意产业后的表现以及事业发展状况,都反映出同样的信息:具备综合能力、心理阳光、乐观向上、情商高、善于沟通、反应敏锐、长于发散思维,对新的信息敏感,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悟性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

面对新的社会需求,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艺术设计创意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综合现阶段市场需求和未来人才自我造血要求,改革、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将偶然成功事例转化为普遍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社会,这种社会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素质,更全面的知识,更强的创造能力来与之相适应。因此,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改变以往过分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知识面窄、创造性思维能力薄弱、市场适应能力差的单一性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整体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即:既要重视知识目标,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人的目标,即人的基本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随着国家高教法的颁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已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通识性、创造性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2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与教育体系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在20世纪工业时代由美术教育发端、派生,脱胎于“实用美术”、“工艺美术”,长期以来沿用“大美术”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旧的培养模式依赖于精英教育环境下学生个人领悟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自然发展,既不重视与技术、经济、受众的联系,也不考虑经济对设计的影响。其结果就是造成单纯注重表面效果和设计者个体自由化、随意化、感性化的艺术倾向,这与后工业时代数字化、自动化、机械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标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格格不入的。定性的误区,决定了我国设计教育在各种所谓“艺术”气质下的随意性、盲目性、感性化现象,导致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成形,在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层面造成了设计教育的先天不足。

以服装设计为例。在我国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由“传承裁缝手艺— —侧重美术化表演服装——引进国外科学板型设计和数据控制理念— —形成‘美学和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设计理念教学观—— 深化数字化人体数据采集运用的科学研究”等几个演变过程,进化后期的结果体现了很强的工程控制法和现代科学概念,才达到设计为产业、为大众服务的真正目的。

从社会职能上理解,设计与美术分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美术创造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其社会功能及影响层面相对狭窄,注重特质的个人情感宣泄;而艺术设计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效,是以功能、效益、效率为目标的商业行为,更看重大众认同和可操作性,具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双重特性;从创意实现性的角度考虑,设计创意与材料、科技始终相互推动,艺术设计具有与自然科学更为开阔的交叉性和模糊性。按照王受之先生的说法:“设计是服务于‘经济’的,而美术是服务干‘文化’的”,所以严格说来,设计与美术是社会分工中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范畴,二者在思维方式、创造理念和工作模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当然也不可能相同。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促进自己成熟的学科体系与学科思想,在设计思维和专业观念的形成上,需要独立而专业化的知识架构和培养理念,来完成专业素质的建立和完善,这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

创意产业人才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美术作品缺乏创意、复制现象严重等,都阻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美术创新需要美术人才来支撑,如何培养美术人才,提高美术人才的专业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特色化教学,提高教育水平,设置专业课程,能够促进高校对美术人才的培养,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更好,传承我国的工艺美术。

1 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创新为主要竞争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动漫产业、传媒产业、工业与设计产业、影视广播产业、广告装潢产业等方面。霍金斯教授在其著作《创意经济》中曾提到,文化创意产业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必将创造出非常高的价值,且发展前景非常好。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作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同时,这一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非常高。

文化创意产业对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带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创造了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且文化创意产业也促进了我国艺术行业的发展,挖掘了美术创意人才的潜力,培养了美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发挥了美术人才的最大价值。

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美术人才教育现状

在我国美术人才教育中,美术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多方面:理论性、实践性同时具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从原来的单一性人才向高质量人才转变。

首先,我国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明确。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并没有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设定专业课程,多数高校都只是教授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创新意识比较缺乏。其次,高校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美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多的问题,学生所学的知识过于杂乱,没有系统性,学生的知识结构混乱,对于美术作品也只是表面的了解,对于其功能性、设计性和艺术价值毫无概念,学生不具备独立设计的能力。最后,学生评价方法单一。高校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来源于老师,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只负责教授知识,对于学生却一点都不了解。课程设置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

3 文化创意产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

3.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美术人才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受到非常大的考验。只有具备非常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备非常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才能够很好地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水平。创意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同于其他产业,美术人才的基本能力是创新能力,这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非常重要。创意产业的人才服务意识比较高,能够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且对本行业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有这样的创意人才作为支撑,才能够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综合性人才,既要了解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又要懂得商业运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符合市场需求,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2 培养美术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现今是信息技术和知识文化的新时代,知识社会的重要构成就是创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需要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美术人才。创意产业就是将创意出来的艺术品通过加工推广到市场中去,如果创意产业没有创意,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创意产业中,人才是创意的灵魂,理念是人才的核心。在文化需求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创意是产业中最为需要的亮点,拥有创意型人才为创意产业提供保障,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

4 文化创意产业下的美术人才培养建议

4.1 改善教育观念,确定培养方向

美术是一项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艺术类别。美术类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多以从事创意产业为就业主流。文化创意工作要求从事者必须要根据市场状况、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这就要求美术教育上必须与市场接轨,改变传统美术教育中强调自我感觉和张扬个性的教育方式,引导美术学生研究消费群体的审美观和需求心理,将美术技能同市场需求相结合,使创意作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生共鸣。

4.2 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

通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内容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美术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依据。首先,对课程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根据整个课程内容知识来归纳总结,进而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使之符合现今人才教育需求。教学内容作为贯穿整个知识链中的主要载体,优化过程中一定要符合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良好的课程体系是教学的重要支撑,通过将课程教學优化整合,为人品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4.3 构建实践培养工作室

对于现今美术人才教育的培养中,工作室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工作室中以社会实践岗位职业要求来进行针对性培养,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对于低年级的美术生,可以先进行理论教育巩固美术基础。高一届的可以进行简单的模式设计培训,将要踏入社会的年级美术生可以根据学生所想发展的方向进行灵活教学。工作室在培养方向和风格特点上一定要有明确的划分,这样让学生才能明确的、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同时可以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结合,以校企合作模式扩展学生实践培训空间,满足美术教学中实践训练的需要。

5 总结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为我国的教育模式带来一次新的改革,我们应将从设计技能、思维创新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来对美术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将培养创新型和能力型人才目标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美术人才培养主要方向,注重发掘具有个性化的文化特色,让我国美术教育走出中国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装饰,2010(01).

[2] 赵汇鑫.文化创意产业中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讨[J].四川戏剧,2011(04).

创意产业人才 篇7

国以才立, 业以才兴。人才是现代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 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内以高于传统产业数倍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 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则是社会文化繁荣和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其人才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尤为突出, 一个创意、一个人、一群人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时有发生。创意人才相比传统生产要素, 如劳动力和资本更快地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1]。

我国对“创意经济”的认识和逐步深化, 并在产业发展上重视起来始于2003年。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进一步升温,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 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江苏省从2005年引入“创意产业”概念后, 在“文化强省”战略推进过程中把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以培育。陈法金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南通作为江苏省沿海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层面看, 应根据其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从加大创意园区建设力度和完善创意环境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由此可见, 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对于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策略已有深刻的认识与研究, 但对于如何吸引和培养适应本土经济发展的创意人才, 制定好相关的政策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 南通市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一些省市相比, 南通市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是人才高度聚集的新兴行业, 一个区域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赖于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意人才队伍。当前制约南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层次创意人才队伍的层次与数量。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全国工作人口总数往往在10%以上, 如伦敦为14%、东京为15%、纽约为12%。而目前南通在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配套的制度环境等方面, 都远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要求, 南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一) 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相比较北京上海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繁荣的地区而言, 南通创意产业人才的建设发展要求相对滞后, 在相对发达的大中型都市创意工作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往往达到千分之一以上, 而在南通这一数据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南通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引进的政策性倾斜, 但是人才的缺口依然非常庞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 未来五年中南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缺口至少为十万人。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才的缺口将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创新发展人才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所以如何建立起一支满足现代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南通现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 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能力培养是需要诸多条件的, 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培养, 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和长期的职业养成。所以就目前南通而言, 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长效发展的管理机制, 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相对不足, 专业型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相当短缺, 掌握高技能高技术, 有突出创新能力, 精通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 高素质人才匮乏, 大师级人才短缺。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在南通, 综合型高层次人才还有很大的缺口。作为教育之乡的南通在基础教育上拥有全国领先的优势, 拥有着不断扩大的人才队伍, 但高层次人才却严重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的现状与人才队伍相对不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缺口和不足, 在南通虽然有不少优秀创意人才的引进, 但目前而言, 还缺少大师级人才,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特点, 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所以, 领军型大师级的创意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南通目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远远不能达到产业发展的需求, 人才的结构与梯队也并不尽如人意。产业的巨大发展要求创意产业人才的高度聚集, 而目前这一点在南通还不够明显, 人才的后备储蓄也相对不足[2]。

(四) 政府人才引进政策、人才长效机制尚未完善。

从政府层面而言, 优秀的吸纳人才的政策是集聚创意产业人才的重要因素, 而良好的文化氛围、人文气息也是长久留住人才的关键性因素, 就目前情况而言, 南通虽然有一套综合的人才引进措施, 但在人才的长效机制上还相对不足, 需要进一步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的引导, 为创意型人才提供一个安居乐业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南通受上海和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薪资待遇人才吸引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往往有着区域性的先天性不足。

(五)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模式不匹配。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 区域性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之中, 北京上海等国际都市以及其他文化创意产业较发达的城市开始打破各种制度性的枷锁, 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机制, 不遗余力地从各地甚至是海外吸纳创意型人才, 提供有利于人才发挥价值的舞台。而在南通由于某些观念性的影响对创意人才的科学管理还有种种制度上的制约, 限制了各种层面人才之间的合理流动, 政企之间、城乡之间体制内外等人才的流动还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从另一层面而言, 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待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一个公开、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竞争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意产业人才的评估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六) 高校、企业、市场对创新人才培养缺乏兼顾。

我国的高等教育向来重视理论学习, 而对于实践教育缺乏一定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课程体系设立和综合性岗位职能要求的二维关系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岗位的适应性还存在着种种制约, 在南通的企业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在南通市场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 即从事流通的多、从事生产的少, 从事生产加工的多、创建自主品牌的少, 从事传统行业的多、从事新兴行业的少, 所以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之下, 让企业、市场积极参与到创意人才培养的行动中来, 产学研深度结合, 高校、企业、市场三者得到兼顾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会起到良好的效果[2]。

(七) 创意人才培养开发途径单一。

当前, 南通创意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主要途径为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以在职教育为例, 创意产业人员在参加培训的时间上往往长短不一, 培养的技能都以定向的技能培训为主, 所以培养的效果相对不够理想, 多数创意产业的相关企业尽管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但由于受产业运营成本等众多因素的限制, 很少有对专业人才提供全局的学习培养的模式, 即使一些国有文化实体存在着在职学习、外出培训和对口交流等多方面的培养制度, 但是他们往往又流于表面和形式, 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途径的众多缺失[3]。

三、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 加快制定南通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文化产业是一个集智慧、创意、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事物, 是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相融合的综合性门类。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而言, 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对相关事宜进行总体宏观性的协调。政府要从区域战略高度对全市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宏观性的指导, 形成由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职能部门所组成的全区域、多部门、综合性的管理协调队伍, 并借鉴国内外人才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与做法, 切实加强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发展规划, 指导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加强行政领导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责任, 把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能中去, 使其与领导干部的考核相衔接, 加强责任管理。一是各级部门要统一领导做好人才工作和政策性的制定, 要加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指导及创意人才队伍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优秀创意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实践平台, 逐步形成上下衔接、协调有序、不断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工作氛围。二是应当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业资格认证制度,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 文化创意产业涌现出了众多的职业门类, 应当将相关的职业拉入国家职业技能工种, 给人才的培养和鉴定提供政策性的便利, 这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意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从业的积极性。

(三)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发挥企业在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应当具有开放性, 面向全社会,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实要求。需要动员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市场经济主体, 尤其是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职能部门在制定相关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听取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为制定合理科学的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一线的依据。应当依托大中型创意产业企业在培养人才中的主体性作用, 强化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功能。搭建文化创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的公共平台, 完善政校企三方联动的机制。制定人才合理流动和提高发展的有序制度, 强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引领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功能, 发挥其示范、辐射、聚集和推动的相关作用。除此以外, 应当加强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工作, 设置文化创意产业基金, 鼓励和帮助有创意能力的人才, 完成其职业提升, 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意人才的培养机制, 以企业为主导强化社会的力量, 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经济支持和社会动员[3]。

(四) 完善优化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环境。

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出台鼓励性、扶持性的政策, 推动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目前, 南通市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 相关的政策性的制定要围绕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发展等进行创新和发展, 要制定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 加强相关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有效整合和合理流动, 完善全市的人才政策, 营造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发挥专长和作用的长效机制。

(五) 建立多渠道人才培育机制, 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

加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在职培训工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南通诸高校加强创意、设计、传媒等相关专业的建设, 培养一大批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了解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形式的富有创造力的青年才俊, 为南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提供后备力量。引入全面的人才评估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 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应当为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提供多渠道的培养和良好的保障, 要落实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强文化产业政策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鼓励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到人才建设的长远规划中来, 落实相关产业政策配套。鼓励高校开办二级学院, 大力开发创意产业人才资源, 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发动机功能, 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人才的吸引工作, 推进人才的流通机制, 不断吸引一大批有创造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来南通工作、发展。

(六)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结构可以分成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等三个层次, 从类别上来看可以分成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 南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沿海开发城市, 应当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发展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南通可以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一线城市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建设的工作交流, 建立起长效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研讨制度, 加强跨区域合作, 增进人才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频繁交流, 促进高校之间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 加强国际交流, 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体系, 促进人才的优质培养, 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 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本土战略思维的高层次文化创新型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

(七) 充分引进各类创意人才和培养本土创意人才。

南通应该加大对于创意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在政策上、产业上和制度上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倾斜, 并利用良好的区域优势, 广泛吸纳各个层面优秀的创意人才, 使具有国际思维和较高创意能力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能够扎根南通,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形成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集群, 使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八) 完善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服务保障体系, 吸引、集聚人才。

政府在人才政策体系方面要建立起高层次创意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采取量体裁衣、一人一策的办法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来南通安居创业, 从科研经费、安家费、柔性流动等各个层面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性倾斜, 加大人才的吸引力度[3]。在人才服务体系方面组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服务中心, 在全市范围建立起人才培养的网络体系, 为高层次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企业的创意人才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优质服务。建立起人才培养的长效激励机制, 完善和落实政府对人才管理的各项政策, 建立相关的专项资金, 并且逐年增大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创意人才在南通的创业提供政策、税收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 为南通地区实现创意人才多元化、市场化发展提供全新的思维。

(九) 不断优化创意工作人才发展环境,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创意人才工作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为吸引和稳定人才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方便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净化知识创新环境。创建一个关心、爱护创意人才, 了解创意人才, 依靠创意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 充分尊重和发挥创意人才的个性特点, 促进创意人才将个人事业和社会理想事业, 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良好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二是加强载体建设, 广泛开展创意人才的创新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意工作开展的社会环境氛围。依据南通的区域文化特点, 在不同层次定期举办文化创意竞赛, 为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员和广大学生创新提供成长的舞台。

(十) 构建创意人才激励模式。

南通创意人才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既有从宏观角度看, 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现有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政府的财政支持不足的问题;也有从微观角度看, 企业内部的薪酬和福利没有竞争力, 培训设计不合理, 传统的绩效考核、工作环境不适合创意等问题。创意人才的间接激励, 即宏观激励措施, 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 优惠贷款, 财政资助和税收优惠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激励措施提供了一个和谐、文明的创新人才的宏观的创意环境, 将吸引大量国内外优秀的创意人才, 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成长和发展的信息平台。创新人才的直接激励, 即微观激励措施, 包括成长激励、成就激励、环境激励和薪酬激励四方面。他们可以提供优越的适合创作的企业氛围, 并给予他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提供与知识输出相匹配的薪酬, 最后充分调动创意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激励他们的创造性[4]。

四、结语

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要素, 南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包括提高区域创新文化氛围,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政策支持机制, 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构建法律保障机制。这些措施要符合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并落实在人才建设的各个环节中, 只有这样南通市才能通过对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来提升城市的发展, 最终实现“中国梦、南通梦”的总体部署。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高校、企业、市场对创新人才培养缺乏兼顾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对策与措施作了初步的综合性分析, 提出了解决南通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相关对策与措施, 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章剑华.文化建设工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2] .闻瑞东.关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2, 3:246~247

[3] .王云凤.加强创意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助推内蒙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前沿, 2012, 16:130~132

创意产业人才 篇8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以文化和知识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一个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 其发展规模和成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制约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 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 为更好实施黑龙江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战略支持, 使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本文将对我省未来5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预测进行研究, 为做好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文化创意产业指除了服务于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 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 明显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

二、灰色预测模型原理

所谓灰色系统就是指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就是研究数据不确定性的理论。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预测中就形成了灰预测。灰预测就是要建立时轴上现在与未来的定量关系, 通过此定量关系 (灰模型) 预测事物的发展。

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可以选定GM (1, 1) 模型。GM (1, 1) 代表一个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

式中a, u是需要通过建模来求得的参数, x (1) 是原始数据x (0) 的累加生成序列。

灰色理论认为, 一切随机量都可看作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段上变化的灰色量。对灰色量的处理不是寻求它的统计规律和规律分布, 而是将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列, 通过一定的方法处理, 变成比较有规律的时间序列数据。这里采用的累加生成便是将同一数据列的前项元素累加生成新数据列的第i项元素, 用数学式表示为:

不直接采用原始数据x (0) 建模, 而是将原始的、无规律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变得较有规律, 然后利用生成后的数据列来分析建模, 这正是灰色理论和方法的特点之一。灰色理论认为:客观系统无论怎样复杂, 它都是关联的、有序的、有整体功能的。因此, 作为行为特征的数据总是隐含着某种规律的,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综合, 就可以挖掘和发现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性。

随后, 需构造数据矩阵B和数据向量yN, 并作最下二乘计算, 求GM (1, 1) 的参数a和u并建立时间响应函数, 将时间响应函数离散化便可得:

这就是进行人才预测要求的灰色模型。

为了保证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 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检验。灰色模型的检验通常使用后验差方法。进行后验差检验常使用C、P检验。根据计算所得C和P的值可确定模型的精确程度, 见下表1。

三、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一) 数据来源

2006年底, 北京出台了我国内地首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 按照其标准, 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等几大门类。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统计口径不同, 且专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统计数据资料匮乏, 因此, 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比重较大的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的从业人员视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数。根据历年《黑龙江统计年鉴》获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数数据如表2所示。

(二) GM (1, 1) 模型的建立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GM (1, 1) 模型:

因此, 当k>3时, ρ<0.5, 准光滑条件满足。

对x (1) 是否具有准指数规律检验:

指数规律, 故可对x (1) 建立GM (1, 1) 模型。

则得预测模型:

可得x (0) 的预测公式为:

其中, a为发展系数, 反映发展态势, b为灰色作用量, 反映数据变化关系。当-a=0.0689<0.3时, 其预测是稳定的, GM (1, 1) 模型可用于中长期预测。利用模型对2003至2007年数据进行预测并与实际数据比较, 结果如下表3:

(三) 模型检验与误差分析

原始序列方差:

残差序列方差:

小误差频率为0.6745S1;

则对照表1, 可得, 上述模型精度为1级, 是可靠的, 可直接用于人才预测。

(四) 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经过检验, 该模型具有优异的精度, 可利用此模型对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未来5年的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如下表4。

四、结论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原始的、无规律的数据进行处理, 使之变得有规律再建模分析。该方法具有对样本数据要求少、预测精度高、可检验等特点, 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统计数据较少, 因此使用灰色预测方法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预测方法。通过GM (1, 1) 模型, 能够为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预测结果可看出, 未来5年中, 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稳步增长态势。为了预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 应加强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架构。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加快培养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利用高等院校开设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专业课程, 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创作又懂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利用高校资源, 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专业实验室,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参与科研工作,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其次, 政府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合理引进与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注重人才质量, 避免人才流失。除此之外, 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经济地理, 2008, 28.

[2]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探析 篇9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工业化会逐渐褪色, 就会开始进入美学经济时代。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强调和力推服务业经济, 强调把工业、制造业相关的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强调产业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全球的推动下, 未来将形成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 所以说21世纪是美学经济时代, 是文化创意经济时代。例如, 澳大利亚、韩国、英国等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发展重点之一。中国也是如此, 并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2011年出台的《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 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到2015年,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 增加值达900亿元以上, 占GDP的比重达3.6%。目前, 湖南已拥有广电、出版、动漫、演艺四大产业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 已成为中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前景最优、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 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高, 人才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人才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面对创意经济的潮流, 发达国家已开始将文化创意人才作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指标。对于湖南而言, 要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必须将人才培育的问题当作首要解决的方向。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界定。

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跨产业的范畴, 各产业有不同的特性, 如何界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并不容易, 因此各个国家与学者专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职业与人才皆有不同的界定。Hesmondhalgh (2002) 认为, 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者包括:主要创意人员、技术人员、创意经理、所有人及主管。所有人及主管关心获利与声望;创意人员希望产制出原创或完美的作品, 以建立名声;创意经理则是主管与创意人员双方的代理人或中介者;技术人员则必须有效率地完成技术取向的工作。

以创意城市理论著名的美国学者Florida (2005) 在《创意新贵Ⅱ:城市与创意阶级》一书中提到“创意阶级”是指所从事的工作要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这个新兴阶级的超级创意核心包含: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等以及现代社会的思想领导者, 如编辑、文化人士、分析师等, 他们负责从事创造出可迅速流通或广泛采用的新观念或设计;以及另一类创意阶级包含知识密集产业工作的创意专业人士, 如高科技、金融服务、法律、医疗、企业等工作的创意人士, 他们以创意解决问题, 或运用许多复杂知识找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分为如下几类: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 (艺术家、设计师、导演等) ;文化创意产业技术人才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摄影师等) ;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社长、团长、经理、总编、总监等)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人才 (教授、研究员、咨询顾问等) 。

(二)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的意义

1、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今, 文化产业竞争进入了“创意为王”的时代。文化产业依靠的是人类高智力的思维活动, 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文化产业已进入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时代。是否拥有足够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已经成为文化竞争成败的关键。人才的多寡和质量, 决定国家、城市的文化竞争力高低。当今世界公认的几大文化强国、创意之都, 无一不在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占有优势。在纽约,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1‰。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目前, 我国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远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能。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创意经济报告, 提出了创意经济时代的国际观视野, 提出创意经济的核心即是创意产业, 而人力和创意更是重要的竞争资产。随着产业升级、转型, 专业分工日趋精细, 人本身既是智慧的资本, 又是创意经济中最可贵的资产, 人才资本已成为文化创意经济成长及产业发展的主要动能。从知识经济到创意经济, 人力素质仍是发展的关键力量, 教育则是推动创意经济的动能, 拥有越多具有文化创意的人才, 越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以及创意经济的衍生, 并且能不断生成、运用和永续发展。

当文化与经济、科技相结合, 再形成创意, 那未来的商业世界将迸发出文化的味道。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近年最有吸引力的词语之一。据有专家预计, 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在我国将保持15%的速度增长。但要保持这一速度,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在众多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讨中, 希望都集中在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 但文化创意人才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因为如何把现有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 是文化创意产业能否真正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现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如果没有创意产业的专门人才, 机器、设备、网络等都只能是一堆冰冷的躯壳, 只有把它们合理地利用起来, 把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经济有机而完美地结合起来, 并且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内容, 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立身的根本。

三、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对策建议

(一) 制定和实施湖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科学规划。

目前, 湖南最为紧缺的文化人才主要有四种:第一, 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第二,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第三, 复合型的文化专业人才;第四, 国际性的文化人才。这四种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将是湖南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造成这四种人才缺乏的原因, 主要是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短, 文化产业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目前的人才培养也没有形成规模, 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并使文化产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制定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有关部门应按照湖南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 制定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远中近期培养相协调、各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规划。应通过制定规划,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强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二) 规模化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后备人才培养。

湖南省需要根据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提高文化软实力需要, 坚持提升办学层次、适度扩大规模的原则,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类研究生教育, 加强本科教育, 适度扩大高职教育, 争取到2015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00人, 硕士研究生2, 000人以上, 本科生1万人以上, 高职高专学生2万人以上。每年开展职业技术培训1, 000名。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学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同时, 要重点建设好一批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的学科专业。根据湖南省重点发展的诸如创意设计、动漫及广播电视等创意产业的需要, 支持省重点建设高等院校增设我省目前空白的文化创意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鼓励新设一批新闻传播学、软件工程、设计学、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支持一般本科院校重点建设好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网络与新媒体、软件工程、动画、表演、艺术与科技等一批本科特色专业。鼓励支持高职高专院校办好动漫设计与制作、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等一批高职精品专业, 提升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培训水平。

(三) 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文化产业人才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人才, 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将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 这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指明了方向。应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特点, 积极构建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文化产业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文化产业人才。据了解, 在十多年前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也曾同样面临人才困局。当时, 英国政府启动了“创造性的伙伴关系”的文化项目, 文化创意机构 (电影院、电视工作室、艺术中心、网站设计组织等) 与中小学校合作从事一些长期文化项目, 为中小学生提供时装设计、广播电视、戏剧表演等的指导与制作等新技能, 从而为创意产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潜在的产业人才。在十年的发展中, 英国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 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 是英国雇佣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湖南应根据培养文化产业创新人才需要, 组织高等学校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新机制, 推动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共同设计培养目标, 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建设好一批文化创意类省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教学创新团队, 争取有若干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建设行列。

(四)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长环境

首先, 创意人才的培养, 政府是第一推动力。需要政府出台一些鼓励性、扶持性的政策, 帮助创意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还在“襁褓期”时, 政府要着力于创意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与倾斜。在发达国家, 文化创意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 能够得到各种补贴和支持, 毕业生能通过官方提供的资源, 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所以有很多机会可以成立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或公司, 但是在我国, 毕业生往往因为非常缺乏各种支持, 只能在各种创意或者设计公司打工, 无法真正进行创作, 所以给人才必要的支持是下一步重点要做的。

其次,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适应湖南省建设创意产业园区 (基地) 需要, 支持高等学校与产业园区开展合作办学, 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直接为国家级、省级和设区市的创意产业园区 (基地) 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鼓励高等学校面向创意重点企业开展培训工作, 为创意企业高级管理和营销人员开展创意产业前沿知识、国内外创意经济发展动态、现代企业管理和营销技巧等课程培训, 增强企业创意人才综合素质。

最后, 加强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产业里面90%以上的机构属于版权产业, 主要的核心资产是版权资产。因此,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实际上是对个人创造力的保护, 也是对从事创意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效益的保障。在这方面, 美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版权法》等一系列法规, 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系统。日本、韩国等一直也都有相关法律出台, 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修改法规或制定新的法规。湖南应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秩序良好的环境, 在适度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顶尖的创意产业企业家和领军人物就会脱颖而出。

摘要: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起飞的前提和基础。而湖南文化创意人才的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严重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湖南的迅速发展,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成为该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应从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规模化进行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长环境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晞平.文化创意产业之人才培育策略[J].人民论坛, 2010.35.

[2]卢安宁, 韩千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J].新闻前哨, 2011.12.

创意产业人才 篇10

关键词:三螺旋模型,德尔菲法,景德镇,创意产业

1 文献综述及三螺旋改进模型的提出

埃茨科瓦茨和雷德斯道夫于1995年首次提出三螺旋模型。他们认为, 创新系统的进化深刻反映了大学、产业与政府三者关系的不同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国家制度不同, 其创新系统也必然不同, 大学、产业与政府三者关系的演进体现了创新系统的高下之分。第一类是国家社会主义模式, 政府通过行政体系和计划体制来掌控其他机构的创新资源, 产业和大学被看作是相对弱小的机构范围。第二类是自由放任的模式, 政府、大学与产业三者彼此分隔, 相互间具有高度确定的边界。第三类最发达的模式是重叠模式, 即三螺旋模型, 在这里, 大学、产业与政府三者的制度领域部分重叠、功能渗透, 彼此联系与支持, 产生一个创新的基础结构[1]。

三螺旋模型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002年以后逐渐受到我国学界的关注, 但是整体研究还不够。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三螺旋”为主题关键词检索, 2003年相关论文为1篇, 2004年为1篇, 2006年为4篇, 2007年为6篇, 2008年为7篇, 2009年1至5月为7篇。从文章研究的涉及面看, 学者们主要围绕知识创新、产学研结合、创业型大学建设等有限的几个方面, 研究面还有待拓展, 如:资武成[2] (2009) 等4篇文章都是研究三螺旋模式所要求的产学研结合问题;刘元芳[3] (2007) 等7篇文章都是阐述三螺旋模式指导下的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构想。

国内对三螺旋模型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不足, 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大于客观, 判断多取决个人臆断, 比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方面, 哪些职能是独立属于政府、产业与大学的, 哪些职能是需要两两配合渗透的, 哪些职能是需要三者重叠渗透的, 这些问题不搞清楚, 研究成果必然脱离实际, 不能为实际工作中的分工合作提供指导。

因此, 为了推进三螺旋理论的深入, 本文认为, 应适当借鉴德尔菲法 (Delphi Method) 对三螺旋模型予以改进, 以专家组的反复评判消弭个人的主观偏差, 为创新职能的合理分工协作打下基础。改进方法为, 先列举出某创新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职能, 然后由专家反复多轮次评价, 在此过程中专家可以对所列职能或遗漏或重合之处进行增删修正, 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从而建立起在创新工作中大学、产业与政府的职能分工与合作的三螺旋模型。改进模型如下:

本文认为, 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以三螺旋改进模型为指导开展研究, 这一点是由创意产业人才的多重创新特质所决定的。下面将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为例试作探讨。

2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新性素质与技能要求

创意产业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 是区域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从检索结果看, 目前从三螺旋理论角度研究创意产业的只有王如东[4] (2008) 1篇文章, 研究很不够。

“创意产业”这一新术语的出现有其自身的背景和语境。新术语、新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旧术语、旧行业的反思与批评, 反映了对旧行业发展思维与理论范式的调整与反拨。创意产业的创新根本点在于它强调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通过行业跨越, 寻找新的增长点, 推动全社会创造性发展, 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知识密集、内容密集、高整合性是它的产业特征。在创意产品的开发上, 凯夫斯认为, 创意产品不是单一要素的产品, 它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 注重技巧的纵向区分与融合;在创意产品的市场推广上, 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 要求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因此, 创意产业人才必须是宽门径的复合型人才, 既要具备创意开发技能, 又要懂市场、懂艺术[5]。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所要求的技能与素质初步列举如下:

(1) 独特的性格特征:一是富于想象, 头脑灵活, 乐于接受挑战;二是敢于创新, 不循规蹈矩, 不墨守成规;三是年轻, 有创意的激情冲动。

(2) 高度的审美能力, 持续不断的组织学习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独立的判断能力。因为创意工作既需要合作, 又需要分工。

(3) 一般性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及与产业整合知识。因为只有具备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 才能掌握创意企业经营与商品市场的一般规律。

(4) 品牌创新与市场运作的知识与能力。因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 而拥有市场的重要途径就是拥有强势品牌。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必须进行有效的品牌经营。

(5) 相当的人文背景知识、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 具有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观, 掌握一定的人文方法。

(6) 一定的文化产品鉴赏能力, 以及对文化市场的敏感度。

(7) 具备相当的文化产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例如, 在景德镇从事陶瓷文化旅游业必须具备一般性的旅游产业的专业素养, 从事陶瓷收藏业则必须具备文物专业素养。

(8) 具备良好的艺术创意思想与创意技能。

(9) 具备创意产业领域所应具备的经营管理与销售的创意思想和创意素质, 观念具有高度的流畅性与多样性, 市场思维灵活, 认识新颖。

(10) 具有一定的陶瓷专业技术素质, 具备陶瓷制作与陶瓷工艺的一般知识, 能掌握陶瓷商品的特殊规律。

(11) 具备陶瓷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般知识。因为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与积淀, 这是许多陶瓷产品具有很高附加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人际处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

(13) 具备相当的信息化、电脑多媒体、互联网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通常与新技术相结合, 具有时尚性。

(14) 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 尤其是知识产权知识。因为创意产品来自创造力, 属于智力财产, 只有在产权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良好的回报。

(15) 具备知识技能的适时更新能力, 能根据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 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 保持知识与技能的前沿性。

上述每一项技能与素养都要求得到培养, 因此它们分别代表了每一项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职能, 初选职能共为15项。

3 模型分析

针对各项职能, 本文课题组聘请15位专家根据德尔菲法对每一项职能的分工归属进行多轮次评价, 结果如表1所示。某项职能若被认为应属于大学, 则在对应的大学空格中画“√”, 其它类推。在“合计”列, 若某项职能有一个“√”, 则对应数字为“1”, 表示该项职能是独立职能;类推, 若某项职能共有两个“√”, 则对应数字为“2”, 表示该项职能是两层重叠职能;若有三个“√”, 表示该职能为大学、产业与政府的三层重叠职能。

然后, 我们可以根据表1绘制出人才培养职能分工与合作的三螺旋图, 反映更直观 (如图2) 。

根据这个三螺旋图, 我们可以直观考察景德镇的人才培养问题, 直接建立起所需的人才培养的三螺旋模式。

4 人才培养三螺旋模式

人才培养三螺旋模式的特点在于大学、政府、产业各司其职, 职责分明, 既有各自的独立职能, 又有需要协作渗透的两层重叠职能与三层重叠职能。

(1) 大学、产业与政府 (包括行业组织) 的职能定位

1) 大学是创意产业的智力源泉与开发基地, 是行业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者与实施者。景德镇地方高校与职业院校应根据上述分析开展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剖析本地区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缺陷与创新着力点, 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立起应用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创意专业, 其课程应包括人文课程、审美课程、艺术课程、设计课程、经营管理课程、陶瓷制造课程、知识产权课程等, 以发展全面的专业素养。另外,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 建设实习基地, 支持学生社团与组织活动,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与情商。

2) 企业是产业主体, 是创意产业人才成长的实践平台。首先, 企业自身应创造活跃的创意环境, 鼓励创新、激励创意。其次, 企业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在职学习, 如函授、进修等, 使员工能够持续知识更新。再次, 企业应与高校合作, 为大学生实习与员工培训提供成本合理的途径。另外, 企业还应积极参与政府组织与行业组织, 参加他们组织的员工学习与培训以及信息交流与探讨, 以行业规模摊薄培训支出, 减轻自己的财务负担。

3) 行业组织也是产业的重要机构, 是产业代言人与利益维护者。首先, 行会应适当扮演教育培训机构的角色, 开展公共性的人才培训, 促进业界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其次, 行会应适度扮演监督机构的角色, 监督企业的培训投入与职业道德。再次, 行会还应适当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通过制定职业资格标准, 引导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向, 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4) 政府是创意产业人才成长的外在环境保障, 是公共物品的供给者, 带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福利保障。首先, 政府应以政策法规为引导, 创造良好的创意氛围, 规范人格塑造, 强化职业道德, 并通过制定合理产业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创意产业的创业活动。其次, 还应以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教育领域流动, 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再次, 还应组织人才调研, 制订行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战略和举措并组织实施, 以价格、人事政策等手段调节人力资源在部门与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2) 合作机制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 两层重叠职能与三层重叠职能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人格、情操、道德意识等内容, 另一类是各种知识、技能与文化素养等内容。前者是精神修养层面, 不是某一个部门所能为,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培育, 要从小抓起;后者主要是后天学习所得, 由于多元技能知识的完善与更新需要多渠道获取, 因此也需要全社会参与。

笔者在景德镇调查发现, 合作机制的缺失是创意产业人才队伍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的理论教学缺乏实践基地;企业则缺乏高端智识的指导, 不能及时总结经验与准确预测;政府与行业组织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各类主体各自为战, 造成资源浪费, 教育产能低下。因此, 各类主体应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 建立深层次的合作机制。企业应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提供实践资料, 提出初步的人才需求设想;地方高校应探索更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途径, 探索如何将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教学与陶瓷文化创意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技能, 同时为企业承担部分培训任务, 真正建立应用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与行业组织则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 节约社会成本, 花小钱办大事, 不花钱也办事, 共同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HENRY ETZKOWITZ, MAGNUS KLOFSTEN.The innovating re-gion:toward a theory of knowledge-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J].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 35 (3) :243-255.

[2]资武成.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创新集群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3) :5-7.

[3]刘元芳.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11) :106-108.

[4]王如东.基于三螺旋的创意城市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 2008 (5) :78-79.

创意产业人才 篇11

关键词:创意产业;艺术人才;培养与管理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高等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石,当下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高校艺术人才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平台和机遇,同时也给艺术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当代艺术活动,其内涵得到了大大丰富和拓展,新的艺术形态、艺术载体的出现。在多样化艺术活动中,社会性艺术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宽,人才需求的类型与层次更加丰富。现代传媒的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形式的变化,使人们与艺术信息的联系和互动可能性进一步增强。这一切对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规格、艺术教育模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教育与管理模式,对于培养符合国际创意产业背景要求的艺术人才致关重要。

一、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

艺术人才的培养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动手与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与课程设置中对于实践课程的比重进行慎重考虑。

以“艺术+技术”的思想为教学理念,将实践课时贯穿于从基础课、专业课到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教学体系。首先,围绕“艺术+技术”的原则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从大学教学“泛艺术化”或者“泛技术化”的倾向中规避其缺点,找到平衡二者的突破点,合理分布学时;其次,注重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以课内培养为基础,课外实践为平台,通过设置“设计调研”、“市场考察”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下艺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以调查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打破原有考评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收获。

“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也成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艺术人才具有应用性、复合型特点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见解。艺术教育的观念经过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在通过大众化追求精英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提炼,即使是艺术人才,如果要保证其创作生命力的长久、艺术人格的健全,必须具备足够的人文底蕴与审美修为,而不是一味追求“技艺至上”。由此,丰富综合艺术修养,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美学修养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强调艺术教育是对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过分偏重对于学生技能和技法的教授与训练。难免出现重“技”轻“艺”或重“艺”轻“文”的现象。这样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艺术人才”只是掌握某项技能的“工匠”,其创作的表现力和应用效果在创意创意产业勃发的时代是难以通过检验与认可的。作为艺术人才的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应更早的意识到艺术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评判,其背后的文化机制与话语体系的决定作用。

二、探索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人才综合教学模式

“实验室+导师工作室”的实验工作室。将实验室与导师工作室相结合,成立艺术实验工作室,构建设计基础、专业实验和专业设计三大工作室模块。使实验教学贯穿于基础课、专业课、课外科研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随着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向素质型教育转变,在重视艺术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素质,也包括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化及理论素质。注重打通艺术与人文领域间的关联,将综合文化引入艺术学科教育视野,着眼于知识结构的完善,综合能力的提高。将实验室与导师工作室的联合培养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了学生教师的距离,给学生以全面的机会从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多方面充分汲取营养。

“三师”型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师以教学与科研方式承担着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教师队伍的能力从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方向高度。构建一支由校内专职教师、校外兼职设计师、专门技术实验技师组成的综合教师队伍,为培养适应创意产业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符合艺术学科特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教师通过引入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断丰富教学的文化内涵,促进创意文化的传播与 传承。学生长期浸润于文化交融、学术自由的学习环境之中,耳濡目染,对于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效应,有利于其自觉地成为文化创新的开拓者,也必将有利于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给艺术产业的蓬勃提供不竭动力。

“产、学、研”联合的教学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丰富工作室功能,使之不仅成为专业教学、专业实习的场所,也成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沟通社会的窗口。将工作室建成以社会实践、课堂教学、科学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艺术教学平台。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者意识到,尽管高等艺术教育一直强调艺术创新,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常常忽视了对其内涵的精确把握和创造性发展。使用启发式、实践式等多元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期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依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滞后,培养的学生在艺术表现方面缺乏特色,面向创意产业的艺术人才培养,除了合理搭建师资结构,优化课程体系等举措以外,将所学所创及时用于实践,将“产、学、研”平台落实发挥其效应,重视文化传承创新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高等艺术教育质量。

三、多形式教学成果推动,激发艺术人才活力

通过对外交流推广教学成果。注重专业理论、技能与市场需求、社会实践的结合。扩宽国际、校际交流推广教学成果。高校的管理者掌握和引领着学校文化的抉择方向,抓住机遇促成高校与国际间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会,开辟专题研讨、论坛和师互动交流等形式的成果展示。

通过各类竞赛展示教学成果。重视课堂内的教学,还将其延伸到学生社团活动、课外科研、创新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组织参加申报大学生学研项目,以研究小组,科研团队的形式,针对项目课题进行研学,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毕业作品联展形式,鼓励同行学习,检验教研成果,搭建毕业作品创作资助通道,学生利用“产、学、研”平台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互通,将毕业设计作品及成果进行系统地推广。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高校藝术人才培养在创意产业背景下,在国际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的环境中遇到了挑战,将文化创新、产业发展作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动力,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完整的学科理念作先导,以教书育人、学术育人的热情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卫国,欧阳琰,张向东,试析高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对应措施[ J] .中国科技信息,2006(2)

[2]段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创意产业人才 篇12

一、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1、艺术设计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人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 人才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得以顺利发展的支柱力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是将创新、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进行加工后加以传播和推广, 而这些都需依赖具强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的人才[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那些具自主知识产权、可提供头脑服务、拥有专业或特殊技能的精英人才, 其不但非常了解文化创意产业, 而且也有能力进行创新。现艺术设计领域就非常需要具丰富综合知识、强综合能力及高综合素质的创意艺术设计人才。

2、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证

创意的核心在于理念, 是将人的知识、智慧及灵感以物化的形式进行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大, 而创意就成为了产业发展和提供需求的一大卖点, 创意人才则自然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证。发达国家创意才人辈出, 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调整。为此,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措施

1、改善教育理念, 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观念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创意设计需紧跟经济发展脚步, 同时结合技术、产品及市场情况。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与保证,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需改善教育理念, 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观念, 通过研究市场实际情况及需求, 秉持适应市场与服务市场的原则, 加强与市场的联系, 重视引导学生多对消费者心理需求及审美进行观察和研究, 并在创意作品当中体现这种理念, 满足消费者需求, 以引起消费者共鸣, 从而占领文化市场, 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市场信息的反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以加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 使学生创意设计能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相符。

2、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以实训为主的新型课程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要求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超强的专业技能, 更重要是要求人才需具备强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主要以技能教育为主, 而为适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 其应慢慢向创新教育转变[3],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决策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 同时加强学生对设计创新系统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方面的培养, 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应用所学设计知识进行创造。一方面要注重可贯穿综合设计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设计, 以将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联系起来, 指导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综合创意能力,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加强师资力量, 建设一支具创新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 师资队伍的素质及技能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效率和效果。在文化创意产业下, 高校艺术设计要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首先就要重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通过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以建设一支具创新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此, 一方面学校可采取激励考核机制, 将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以激励教师充分挖掘自身创新教育潜能;另一方面可定期将教师送于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创新教育能力培训, 或是设立奖励基金以鼓励教师参与创新能力实践课题, 以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再者, 可与相关企业合作, 让专业教师采取兼职或挂职的方式, 参与企业实践管理活动, 从而了解行业最新市场动态, 同时也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此外, 还应加强引进国际师资及国外成功经验, 注重跨领域、国际化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总而言之, 现在我国正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时期, 人才培养与供应也应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以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是我国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场所, 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就必须加大投入, 同时改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体系, 并加强师资力量, 以培养既拥有丰富理论知识, 又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艺术设计人才, 投入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 艺术设计是以创新、创意为基础的艺术创造活动, 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简单分析了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 并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措施。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伊琳.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析[J].青年时代, 2016, (11) :103-104.

[2]王鑫.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策略研究[J].美术大观, 2014, (4) :154.

上一篇:化刺参养殖技术分析下一篇:模板支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