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刺参养殖技术分析

2024-05-22

化刺参养殖技术分析(共7篇)

化刺参养殖技术分析 篇1

日本仿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 属于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海参纲 (Holothuroidea) 、木盾手目 (Aspidochirotida) 、刺参科 (Stichopodidae) 、仿刺参属 (Apostichopus) , 为我国特有的海珍品, 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医用价值, 随着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特别是密集型养殖的比例迅速上升, 最近几年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刺参发病情况, 导致巨大损失。

表层沉积物是刺参的生长栖息地, 其营养盐含量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1], 营养盐含量对底栖硅藻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巨大的影响。而刺参生长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沉积物营养盐、底栖硅藻以及底泥中的异养菌含量与刺参的生长关系密切。所以沉积物中的氮、磷、硫化物等物质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刺参的生长状况, 以及能否继续生存。

沉积物作为底栖生物的栖息地, 在沉淀和释放污染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是形成海水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 研究刺身养殖池底泥中氮、磷、硫化物、有机质含量及其与底栖硅藻、总异养菌的关系, 对于了解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以及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采集沉积物样品时间为2006年4月26日, 养殖池为长方形, 面积约5000m2, 每个池设6个取样点, 均匀分布, 每个点取表层0~5cm深度的沉积物。另外用镊子轻轻刮取20cm×20cm的表层沉积物, 加5%的甲醛固定, 用于底栖硅藻含量测定。所取样品立即运回实验室, 湿样迅速测定含水率、硫化物含量[2]及总异养菌含量。另取样品在试验室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方自然风干2个月, 然后按四分法取样、研磨、过80目筛, 分别测定沉积物中的总氮、总磷、有机质含量;并由养殖场人员现场随机取刺参样, 记录每个养殖池内的刺参生长、发病状况。

1.1.2 试剂:

硫代硫酸钠、碘、碘化钾、碘酸钾, 天津市广成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 山东莱阳康德化工有限公司;过硫酸钾、乙酸锌,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钼酸铵, 天津市化学试剂四厂;硝酸钾、碳酸钠、磷酸二氢钾, 中国医药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氢氧化钠、抗坏血酸, 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研发中心;均为分析纯。

1.1.3 仪器:

半微量凯氏定氮装置250ml, 泉州万达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 天津市天平实业公司;显微镜 (BH-2) , Olympus公司;UNICO UV-2101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尤尼科 (上海) 仪器有限公司;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箱式电阻炉, 山东龙口市先科仪器公司;血球计数板:江苏丹阳市光学仪器厂。

1.2 方法

1.2.1 沉积物中各理化值及生物含量的测定:

采用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技术规程。

1.2.2 数据处理

(1) 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将各养殖池所测定的数据进行LSD、Tukey分析。

(2) 沉积物的污染指数:为了明确各种测定值的污染程度, 采用指定沉积物标准[3]、单一因子的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单一污染因子i 的一般标准指数有如下关系式:

Si=Ci/Cs

式中, Si为单项评价指数或标准指数, Si大于1表示含量超过评价标准值; Ci为评价因子i的实测值; Cs为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值。本次进行污染评价的Cs值分别为550μg·g-1 (总氮) 、600μg·g-1 (总磷) 、300μg·g-1 (硫化物) 、2% (有机质) , 污染指数见表4。

(3) 数据标准化:由于各化学指标含量高低的不同, 测量的数据单位不一致, 不便于分析比较, 因此在相关性分析之前, 先对测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以消除单位不一致的影响。根据下面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z= (x-x′) /δ

式中: z为标准化后的数据;x为原始数据;x′为原始数据的均值;δ为标准差。然后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池沉积物理化、生物指标测定结果及其与其他海域的比较

养殖池沉积物理化、生物指标测定结果见表1。

测定的刺参养殖池总氮含量在291~360μg·g-1之间, 总体含量未超标, 与胶州湾内、渤海的总氮含量差异较小。与渤海湾的总氮含量差异较大 (见表2) 。总磷含量范围在408~631μg·g-1之间, 比其他位点的总磷含量都要高 (见表2) 。

注:表中数值为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各池之间该值差异显著 (p<0.05) ;**表示各池之间该值差异极显著 (p<0.01) ;总氮、总磷、硫化物含量单位为μg·g-1, 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单位为%, 底栖硅藻含量单位为106 cells·m-2, 总异养菌含量单位为106 cfu·g-1。

Note: the dates involve average ± deviation, * means there is diversity among the contents of all ponds. ** means the diversity among the contents of all ponds is distinct; the unit of the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sulphide content are μg·g-1; the unit of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water ratio are %; the unit of benthic diatoms content is 106 cells·m-2;the unit of total heterotrophic bacteria content is 106 cfu·g-1.

根据全国海岸带污染调查规范, 沉积物硫化物污染评价标准为300μg·g-1, 本次测定的刺参养殖池硫化物含量在174~456μg·g-1之间, 2、3、6号养殖池的硫化物含量超标。与其他海域相比, 本次测定的刺参养殖池硫化物含量比大连海湾和哑铃湾的硫化物含量偏低, 比厦门西海域和南海北部渔场的硫化物含量高 (见表3) 。

本次测定的沉积物底栖硅藻含量较丰富, 最高含量达到44.5×106 cells·m-2, 最低含量为5.50×106 cells·m-2, 平均为18.6×106 cells·m-2, 超过上海市滩涂夏季底栖硅藻含量17.39×106 cells·m-2[11]。

总异养菌最高含量为108cfu·g-1, 最少在1.33×106 cfu·g-1, 平均含量为25.8×106 cfu·g-1。

2.2 殖池沉积物中化学指标污染评价

以单因子污染指数1.0作为该因子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基本分界线, 小于0.5为水域或沉积物未受该因子沾污;介于0.5~1.0之间为水域或沉积物受到该因子沾污;大于1.0表明水域或沉积物已受到该因子污染。对总氮、总磷、硫化物以及有机质含量进行污染评价, 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 总氮污染指数在0.65~0.44之间, 均未超过对底栖生物产生生态毒性含量 (550μg·g-1) ;总磷的污染指数在1.05~0.68之间, 其中3、4、5号池污染超出对底栖生物产生生态毒性含量 (600μg·g-1) , 2号池污染指数接近1, 说明养殖池总磷含量已经对环境产生污染, 出现了富营养化;硫化物的最高污染指数为1.52, 也有一半的池子的硫化物含量超标, 硫化物含量高会引起水体贫氧、有机物含量超负, 对刺参的生长不利;有机质的污染指数全部大于1, 并且4、5号池的污染指数超过2, 说明有机质含量已经超标严重,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是水质富营养化的重要促进因素, 所以有机质含量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养殖池表层沉积物各测定值的含量高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

利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表明刺参养殖池的表层沉积物的总氮含量、含水率及总异养菌含量不存在明显差异。而总磷、硫化物、有机质和底栖硅藻的含量在各养殖池之间却存在明显差异, 结果见表5。

如表5所示:总磷含量方面, 1、6号池含量低, 与2、3、4号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与沉积物类型有关系。沉积物中元素含量不同程度地受到沉积物粒度的影响[12], 沉积物的粒度是控制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粒级颗粒物其矿物组成、结构和表面特征不同, 所以元素在其中的含量也就不同。其中1、6号池的黏土含量低, 有较多的粉沙和砂, 总磷含量明显偏低。总磷含量与粘土矿物的含量成正比[13]。

硫化物含量的高低是衡量海洋底质环境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1、6号池硫化物含量最高, 可能与温度、养殖刺参密度等因素有关。养殖环境的温度越高, 硫化物形成的速度越快。悬浮颗粒物也会促进海水中硫化物的氧化速度[14], 其他影响硫化物含量的因素还有海水pH值、氧化-还原电位 (Eh) 、底质COD污染程度等。但这些化学因子对沉积物中硫化物的综合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详述报道。

本次测定的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普遍偏高, 可能与本次采集样品的养殖池年代久, 有机质积累时间长有关, 其中4号、5号池有机质含量最高, 1、3号池含量最低。有机质含量高也与刺参活动有关, 因为刺参主要摄食沉积物中的单胞藻类 (底栖硅藻为主) 、原生动物、细菌等微生物, 海藻的碎片以及藻类腐烂后产生的有机碎屑、底质中的腐殖质及动植物残骸等, 并且将大量废物排泄到沉积物表面, 对环境的有机质积累产生影响。沉积物中的有机物、硫化物都是导致养殖环境老化的主要因素[15]。将会对刺参生长造成巨大影响, 硫化物、有机质含量与刺参生长的相互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底栖硅藻含量方面, 1号池含量明显比2、3、5、6号池高, 另外1号池的总氮、总磷、硫化物以及有机质含量均低, 这也许是1号池的刺参生长状况良好的重要原因, 因为刺参是以沉积物中的底栖硅藻为食。

2.4 养殖池沉积物各理化、生物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刺参养殖池沉积物各理化值、生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 结果见表6。

2.5 氮、磷、硫化物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根据现场采集的刺参样品统计分析, 养殖环境对刺参的影响很明显, 我们用刺参的发病率来直观的表示环境对刺参的影响, 具体结果见表7。

实验采集的刺参样品中, 发病率受环境的影响较明显, 1号池各理化值含量较低, 刺参生长所需要的饵料丰富, 刺参生长良好, 发病率较低 (2%) , 以往的年产量也居所有的养殖池之首, 每年出产成参在4 000kg以上, 2号池的总磷、硫化物与有机质含量较高, 刺参发病率在5%左右, 3号养殖池的总磷、硫化物含量较高, 刺参发病率在6%左右, 4、5号养殖池总磷、有机质含量较高, 发病率分别达5%、6%, 6号池硫化物含量最高, 其中总磷、有机质含量也高, 水池的溶解氧很低, 刺参生长缓慢, 往年出参量最少, 发病率达10%以上。通过对刺参发病的粗略统计不难看出, 养殖池的环境对刺参的影响巨大, 必须提高换水率, 定期进行底质改良、清淤。

3 讨论

沉积物的理化值及生物指标对养殖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重视, 但是针对沉积物中的营养盐以及细菌、底栖硅藻对刺参的生长的研究却很少, 最近几年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 养殖业大量使用抗生素, 导致环境更加恶化, 本文测定的山东威海荣成的刺参养殖池中的总氮、总磷、硫化物和有机质含量已经超过标准值, 对刺参的生长已经开始产生影响。从各养殖池测定的理化值、以及生物指标的结果看, 1号养殖池的环境条件最好, 刺参的生长情况和每年的出产量也最高。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的质量, 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

对各测定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 硫化物与底栖硅藻的正相关性明显, 与肖兰芳[16]的介绍不一致, 当硫化物含量超过一定值时, 生物量会迅速下降;当硫化物含量大于1700μg·g-1, 生物量低于1g·m-2, 沉积环境基本处于无生物状态。另外, 总氮与含水率、有机质相关性明显, 而含水率与沉积物的类型有关, 沉积物的颗粒较小, 含水率高, 有机质也容易附着, 总氮也容易被吸附。所以, 要想减少总氮、有机质的含量, 降低环境恶化的速度。需要密切注意养殖环境的污染情况, 及时清淤, 提高换水率, 这是减少刺参发病的关键。

刺参池塘养殖 篇2

一、池塘选择与改造

1. 池塘选择

可用以前的虾池, 以长方形南北走向的为好, 面积30~45亩为宜。池塘水深1.5米以上, 底质为砂泥底或泥砂底相间的, 有利于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的繁殖。南北两面各设一个进排水闸门, 以自然纳水的虾池为宜, 水源要求无淡水注入, 无工业污染, 特别注意周围不得有油污污染。

2. 设置人工参礁

底质是刺参生长的重要条件, 也是刺参夏眠的重要场所。虾池泥质和烂泥底质, 达不到刺参的生活条件, 在水质无污染的情况下, 应设置人工参碓。做参碓的材料用石块、砖瓦、水泥管、碎陶管、旧轮胎、网片等。以石块为例, 在池底每隔0.5~1米投石一堆, 每堆0.5立方米左右。石堆覆盖的池底面积可占池底总面积50%~70%。堆石时尽量扩大堆中空洞量和饵料附着面积, 利于海参摄食和活动。稀软底质的虾池必须人为地创造悬空底质, 以适宜刺参的生长。

二、放苗前准备

将人工参礁设置后, 进水淹没参礁, 每亩施漂白粉10公斤或生石灰50公斤进行消毒。放苗前半个月将水排掉, 用60目进水网纳30~50厘米海水, 然后肥水。水质较肥可施芽孢菌, 用量15~20毫克/升, 水瘦的地区可施发酵的畜禽粪10~15公斤/亩, 或无机肥 (氮肥、磷肥) 2公斤/亩。

三、参苗投放

1. 参苗质量标准

参苗好坏直接影响海参生长和成活率。要选择不同海域的亲体培育出来的参苗。优质参苗体表干净、无黏液, 体态伸展活动自如, 不抱团, 肉刺完整、尖挺, 摄食量大、排便迅速成条状。

2. 参苗投放

放苗分春、秋两季, 一般水温在7~10℃时投苗较好。放苗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条件、天然饵料等来决定, 通常存池总量以1万头/亩为宜。春季应选择200头/公斤左右的参苗, 放养密度在50公斤/亩;秋季应选择500头/公斤左右的参苗, 放养密度在20公斤/亩。养殖周期为18~24个月。春季放苗个体较大, 可直接投放到人工参礁中;秋季放养的苗种较小, 采用逃逸法, 将刺参放入网袋中, 用沉石压住, 把参苗投放到指定的地点, 让参苗自然爬出。

四、日常管理

1. 水质管理

加强水质管理是养好海参的关键, 水体交换量越大, 海参生长速度越快, 出成率也越高。要合理调节好水质, 池塘水色浅黄绿色或浅棕色, 透明度60~80厘米。刺参在水温10~18℃时生长最快, 春、秋季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 夏季在池水温超过18℃时, 池水位保持在2米以上, 稳定和降低水温, 以利刺参夏眠。冬季也应加深水位至2米以上, 有利于稳定和提升水温, 降低外界温度对池水水温的影响。换水量根据季节和水质情况而定, 一般每次大潮时换水, 春季换水量在20%~30%, 进入夏眠后换水量50%~60%, 秋季换水量在30%~40%, 越冬前将水加至最深, 冬季不换水。海参为狭盐性动物, 适盐范围24‰~35‰, 最适盐度范围28‰~31‰, 严防盐度突变, 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3‰~5‰。换水时要注意盐度, 夏季要防止大量的雨水进入池塘。

2. 清除敌害

刺参常见的敌害有日本鲟、海盘车、虾虎鱼、海鲶类、猛水蚤等, 对5厘米以下尤其是2厘米以下的参苗危害较大。除了放苗前要彻底清池、进水口加过滤网外, 还要经常进行人工捕捉。

3. 病害防治

目前海参摇头、肿嘴、化皮、排脏、溃烂等腐皮综合征及弧菌病等为最严重, 应以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预防方法:一是在海参快速生长期, 每半月用生石灰消毒一次, 亩用量50~60公斤;二是向池中施放光合细菌或E M等有益菌, 以净化水质和改善底质;三是对已养参后池塘要进行彻底清淤消毒, 确保参池底质环境优良。

4. 日常观测

一是每天坚持早、晚巡池, 检查观察记录刺参的摄食、生长、活动及死亡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监测水质变化, 重点测量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关键水质指标, 定期检测其他水质指标, 根据池水理化因子的变化, 调整管理措施。

五、收获

刺参池塘高产生态养殖技术 篇3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刺参需求量的日益增大, 池塘养殖刺参在我国也得到迅速发展, 但目前池塘刺参养殖大多采取粗放式技术, 广种薄收产量较低。现将刺参池塘高产生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养殖池改造及处理

1.1 人工参礁设置及设计技巧

池塘底质是刺参栖息的主要环境, 大部分池塘需要对池底进行改造, 用石块、网笼塑料盆、空心砖等垒成堆状, 作为人工参礁, 参礁形状的设置至关重要, 是保证高产的首要条件。设置参礁的形状对材料没有特殊要求, 但对参礁的结构要求较严格, 参礁结构的空隙不能太大, 最大的空隙为大个头刺参的3~5倍, 且要大小空隙相结合, 参礁结构里面要求水流畅通, 不能存在死水区域, 每堆参礁的堆放体积没有严格要求, 可以根据参礁的材料和结构灵活掌握, 附着基面积占池底面积的50%以上[1]。参礁的堆放方向要根据池塘进水的方向确定, 以有利于参礁内水体交换为主, 才能保证刺参的正常生长。

1.2 增氧设施的设置

高产池塘必须使用增氧设施, 增氧设施是池塘高产的保证, 增氧设施有底层增氧设施和表层增氧设施;底层增氧设施主要有罗茨鼓风机、动力设备、镀锌钢管或PVC管、微孔充气管或PVC钻孔充气管等;微孔充气管采用盘式安装模式, 安装15~30盘/hm2;PVC钻孔充气管多采用单侧排列为主或呈“丰”字型排列, 在主管道上设置阀门用以调节充气量;表层的增氧设施常用的是叶轮式增氧机, 每2 000.00~3 333.33 m2放1台, 底层增氧设施效果较好[2]。

1.3 清塘纳水

首次养殖的池塘, 在人工参礁设置好后, 纳水浸泡池塘15~20 d, 连续浸泡冲洗几次;养殖几年的池塘需清淤或用强力抽水泵冲刷池底, 对附着基也要进行彻底清洗, 最好利用阳光曝晒。在放养前15~20 d, 用生石灰750~1 125 kg/hm2进行消毒, 以杀灭敌害生物及病菌、病毒。放苗前15 d, 用60目筛绢网纳水培养底栖硅藻。

2 放苗时间及放苗规格

放苗时间一般在春末夏初的3—5月和秋末冬初的10—12月, 水温以10~15℃较为适宜, 放苗时要避免水质条件的剧烈变化, 引起刺参苗的应急现象, 水质条件应尽量接近苗种培育池的水质状况[3]。水温低于5℃、大风、大雨等极端气候天气不宜放苗。放苗规格根据养殖池条件的具体情况而定, 池塘条件一般可放养体重400~500头/kg的苗种, 条件好的池塘可放2 000头/kg的苗种。有时为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风险, 可放养一部分400头/kg的大规格苗种。放苗数量要根据池塘面积、附着基量和苗种规格而定, 一般情况下第1年放苗, 可放养体重400~500头/kg的苗种, 参池可放375~750 kg/hm2, 可根据换水条件适当调整, 体重大的苗种要适量减少。

3 水环境的管理

3.1 水位控制

在刺参的养殖过程中, 正常情况下水位不需要控制的太深, 一般在1.0~1.2 m即可, 水位浅, 光照充足, 有利于底栖硅藻的生长繁殖, 满足刺参生长所需的生物饵料, 促进刺参的生长;在夏季高温季节适当地加深水位, 有利于刺参的度夏;秋末初冬也应适当的加深水位, 可提高水温加速刺参的生长。

3.2 盐度调节

靠近河口地区的池塘夏季汛期养殖应注意水质的盐度变化, 此段时间雨水偏多, 尤其是暴雨频繁, 容易使养殖池塘水环境的盐度急剧下降, 造成刺参应急死亡[4]。此时宜在降雨前加深池塘水位, 大雨后尽量不换水或少换盐度低的海水;且在暴雨期间尽量搅动池水, 防止池塘内出现淡水层, 造成刺参死亡。

3.3 充氧

刺参是低耗氧的水产动物, 但是缺氧能对刺参造成很大影响, 首先, 缺氧容易造成其他水质因子的变化, 给刺参造成不良应急反应, 特别是缺氧容易使池底发黑发臭及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超标, 造成刺参中毒死亡而造成损失;其次, 缺氧容易使刺参大量吸水而出现大量漂参现象, 影响刺参的生长和增加死亡率, 度夏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是缺氧。因此, 高产池塘要在底层安装增氧设备, 每天定期开动;没有增氧设施的必要时可使用增氧剂。即使在夏季夏眠季节也要开启增氧设施以利增氧, 保证底层水域溶氧量在5 mg/L以上。有条件的可以在每个参礁里放置1个增氧气。

3.4 水质调控

换水是改善水质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换水不仅可以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 还能调节池水盐度与p H值, 改善池水生物组成结构。早春至初夏的3—6月, 池塘水位不宜过深, 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照射, 加快水温回升, 促进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的繁殖, 促进刺参的生长, 一般日换水20%~30%, 保持水深在1.0~1.2 m;7—8月, 刺参已进入夏眠阶段, 不再运动和生长, 此期要求水质、温度、盐度等因子相对稳定, 每天保持换水量不低于40%, 水深1.5 m, 并保持水质清新, 为刺参营造良好的夏眠环境;进入9月, 随着水温的下降, 刺参夏眠结束开始恢复生长, 将水位降至1.5 m以下, 日换水量不低于30%。冬季刺参摄食量小, 代谢弱, 可少量换水保持水深1.5 m以上。微生物制剂的应用, 在养殖期间, 根据情况使用EM液、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

3.5 底质调控

底质是刺参生活的主要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 由于残饵粪便的积累容易造成池底的污染, 池底发黑有机物含量增高, 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多, 若不及时处理容易引起刺参免疫力下降, 发病率增高, 甚至中毒死亡。因此, 在养殖期间根据地质情况及时使用底质改良剂, 改善底部环境。

4 饵料投喂

一般情况粗放式刺参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饵料, 以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食。高产池塘养殖刺参, 由于放养密度较大, 如果完全依靠池塘中的天然饵料, 难以满足刺参对饵料的需求, 特别是在水温适宜, 生长速度快的3—6月和9—12月, 除用增加换水量的方式来增加自然饵料外, 可采取人工投饵的方式来满足刺参的饵料需求。日投饵量为鲜参体重的2%~10%, 并根据摄食情况和池塘中天然饵料量适当调整。

5 收获

池塘养殖的刺参收获期根据成参的规格和市场行情灵活掌握, 一般采用捕大留小, 轮捕轮放。为了保证丰产丰收, 越冬前、夏眠前一定要集中捕捞上市1次, 避免越冬、夏眠带来的损失, 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于宏伟, 孙志厚.刺参池塘生态育苗及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 2010 (5) :22-23.

[2]李正良.刺参南方池塘养殖技术[J].福建水产, 2011, 33 (5) :77-80.

[3]于瑞海, 周文江, 孔静.刺参池塘高产稳产养殖技术的探讨[J].海洋湖沼通报, 2012 (3) :25-28.

刺参的越冬保苗技术 篇4

1 苗种选择

越冬保苗的苗种来自当年自育参苗, 规格为1 000~1 500头/kg。11月中旬, 水温降至15℃左右时, 将苗种移到越冬室进行越冬保苗。如果是外购参苗, 要选择体表无损伤, 管足吸附力强, 参体坚挺, 行动灵活的参苗, 以保证成活率。

2 越冬温室及加热系统

具有保温效果的普通海参或贝类养殖车间均可作为越冬温室。目前海参越冬保苗方法较多, 根据各地气候和越冬条件的差异, 主要有深水井、锅炉加热及太阳能循环加热系统等方式。本次保苗利用太阳能循环水加热系统作为加热系统, 利用太阳能循环水加热系统加热淡水, 并通过交换机加热海水, 加热后的海水进入调温池, 将海水调到适宜的温度。

3 苗种放养

参苗放养前, 使用30 mg/L的漂白粉溶液泼洒全池, 进行彻底消毒。使用20 mg/L高锰酸钾浸泡波纹板和网框20~30 min。参苗放养密度以0.5~0.75 kg/m2为宜, 投放后, 需使用2 mg/L的青霉素全池泼洒, 以防止在运输或倒池过程中受到损伤的参苗感染病菌。保苗期间, 海水盐度控制在27.4~29.5, p H值控制在7.9~8.4, 光线控制在500 lx以内, 当p H值较低时, 要及时倒池, 以防止参苗吐肠。

4 保苗管理

4.1 水温

整个保苗期间水温控制在6~18℃, 在此温度范围内, 参苗均可正常摄食生长。水温低于6℃, 参苗几乎不摄食, 并且会出现部分化苗。进入11月份, 正常海水温度为12~14℃, 通过太阳能循环水加热系统将海水温度提高到17~19℃, 能够促使海参快速生长, 保证越冬期间的产量。进入寒冬之后, 气温明显降低, 光强明显减弱, 太阳能循环加热系统热量供应不足, 可将水温逐步降低到6~10℃。如果使用锅炉辅助加热也可将温度控制在10~12℃, 既能保证海参的生长, 也降低了煤电的费用。第二年春天, 随着气温的升高, 太阳能循环加热系统将能提供较多的热量, 将水温逐步提高到18~20℃, 当自然水温达到18℃时, 停止加热, 越冬保苗阶段结束。

4.2 饵料投喂

适宜的开口饵料是保证参苗成活率的关键, 根据海参的食性及越冬保苗期间水温的变化情况, 设计了保苗期间海参的饵料配比, 配比方法如表1。

当水温在15~18℃时, 饵料投喂量为参苗的5%;当水温在10~15℃时, 投喂量为参苗的3%;当水温在6~10℃时, 投喂量为参苗的1%。根据每天的摄食情况, 适当调整投饵量。每日投喂1次, 投喂时间为16:30。

4.3 日常管理

每天清晨检查参苗的摄食情况, 查看粪便是否正常, 池底是否有发黑现象, 波纹板上的参苗是否有吐肠或化皮症状, 如有异状, 应及时处理。每天测量水温, p H值, 盐度, 溶解氧。每天换水一次, 时间为8:00—10:00, 换水量为1/2。当水温在17~18℃时, 7 d倒池一次, 30 d刷片一次;水温在6~10℃, 15 d倒池一次, 45 d刷片一次。同时根据每天检查情况, 及时调整倒池和刷片时间。每次倒池或刷片后, 根据参苗的大小及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筛选分池, 调整饵料投喂量。

5 结果

寒潮来临之前11月中旬共放参苗50 kg, 分入4个30 m2水泥池进行越冬保苗, 水深控制在1 m左右。水深过低会导致夜间由于气温降低而引起水温降低过快, 影响参苗的正常生长。翌年4月份, 共出苗110 kg, 保苗的成活率较高。

6 越冬保苗期间注意事项

6.1 水温

在整个越冬期间, 每天测量水温和气温。该次越冬保苗中发现, 水温在6℃时, 参苗能够正常存活, 不摄食, 无吐肠、化皮现象, 但基本不生长。水温达到10℃时, 参苗开始摄食生长。当水温达到18℃时, 生长较快。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越冬保苗的水温最好保持在10~18℃, 以保证参苗的正常生长。每次换水前后, 水温控制在±2℃, 以防止水温骤变, 引起参苗应激反应。

6.2 p H值

每天测量越冬池中海水p H值, 控制在7.9~8.4之间。由于海参饵料中海泥的比例较大, 剩余饵料在池底容易变臭, 使p H值升高, 影响参苗生长, 因此在越冬保苗期间要及时倒池, 同时利用微生态制剂 (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来改善水质和底质。该次保苗使用EM菌作为水质改良剂, 保苗期间有效的控制p H值。

6.3 溶解氧

底层充气不仅能保证越冬池足够的溶解氧, 还能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 稳定p H值, 保持越冬池水质和底质良好。越冬期间, 对不同越冬池参苗进行了不充气、微量充气和大量充气试验, 发现不充气的越冬池参苗生长缓慢且状态欠佳。微量充气的越冬池的参苗生长状态良好, 水温比较稳定, 而大量充气越冬池的参苗生长状态虽然良好, 但水温降低过快, 保温效果不佳。因此, 在越冬期间, 可保持微量充气, 以达到充氧和保温的效果。

6.4 病害防治

刺参夏眠及其工厂化养殖调控技术 篇5

高温胁迫容易导致刺参发生病害和死亡[4],夏眠后体重明显减轻。因此,夏眠是影响刺参养殖产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解决刺参夏眠所引起的停食、失重等问题,是刺参养殖的重要研究内容。过去对刺参夏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生态学水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向刺参夏眠的分子机理方面发展,但始终都缺乏实际应用性研究和生产性试验。鉴于刺参夏眠的相关研究工作将对今后开展刺参工厂化养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刺参夏眠的关键问题及其工厂化养殖调控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1刺参夏眠时间和临界温度以及主要诱导因子

刺参在我国沿海自然分布北起辽宁,南至江苏,江苏连云港是刺参在我国自然分布的南界。在此区域内,刺参进入夏眠日期因地域而变,自南向北日期依次延后:山东南部沿海、北部沿海和辽宁半岛沿海刺参进入夏眠的日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和8月上旬或中下旬,各地结束夏眠的日期一般都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之间,夏眠经历的时间为2~4个月不等,大约为100 d[3,5,6,7]。表1是我国不同地区刺参夏眠温度阈值。在此期间刺参生长停止,甚至出现负增长[3]。

当水温高于一定温度时,刺参便进入夏眠。刺参夏眠临界温度根据判断依据、刺参品种、刺参体重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2]。在刺参工厂化养殖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刺参的体重合理调节养殖水温,才能增加刺参养殖效益;不同地区的刺参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刺参苗种的选择和驯化在刺参养殖,特别是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对诱发刺参夏眠的原因,学术界仍存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夏季高水温是造成刺参夏眠的原因[3,8,9,10];有学者认为繁殖活动是诱发亲参夏眠的原因[11]。因为未进入成熟期的刺参也发生夏眠,所以繁殖活动不应视作诱发夏眠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夏季较高的水温是刺参进入夏眠的主要诱因;积温和食物缺乏只是刺参的基因和高水温诱发刺参夏眠的中间环节。此外,陈宗尧等[11]和李馥馨等[9]对刺参亲参的夏眠诱因存在争议。因此,降温饲育是否可以解除亲参夏眠,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缩短夏眠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据报道,刺参工厂化养殖中利用深井海水度夏已经取得不错的效果[12,13]。

2刺参夏眠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2.1体重和体壁营养成分的变化

刺参进入夏眠后停止摄食。为了维持基本的生理代谢,刺参在夏眠期间必须消耗自身贮存的能量物质,所以刺参在夏眠后体重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由于刺参规格、试验温度、试验日期的不同,学者得出了刺参在夏眠期间体重减轻程度的不同结论,经60 d夏眠后,各龄刺参的失重率在30.4%~52.8%之间[3,14,15],但刺参在夏眠期间体重减轻的规律性仍未得到很好揭示。

刺参的体壁由上皮组织和真皮结缔组织构成,营养成分丰富,其中含有水分、粗蛋白质、灰分、糖和粗脂肪,还包括多种氨基酸和脂肪酸[16,17],是刺参的主要食用部分。董云伟等[4]研究发现,不同温度对刺参幼参体成分有显著影响。刺参体壁营养成分季节变化明显,在夏眠期间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总糖、总脂比夏眠前有所下降但含量仍很高;水分和灰分含量降到一年之中最低值;氨基酸总量在夏眠前后变化显著,夏眠结束时达到最大值;脂肪酸总量没有太大变化[18]。根据刺参夏眠期间体壁营养成分变化,可以得出刺参在夏眠期间的能量消耗来源,为进一步研究其夏眠机理奠定基础。工厂化养殖可通过消除夏眠来缩短刺参养殖周期,但同时是否会对其体壁成分造成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消化道和消化酶的变化

肠道退化、萎缩是刺参夏眠期间的主要特征之一[6]。夏眠后期刺参消化道直径和长度退化非常明显[19];刺参消化道长度和体长之比值在夏眠期间下降非常明显[6]。从组织结构上来看,夏眠期间刺参消化道的皱襞减少,绒毛和微绒毛脱落、变短,前肠分泌颗粒消失,后肠分泌颗粒减少[20];夏眠期间刺参消化道退化可能是肠壁细胞凋亡引起,这一过程受多基因调控[21]。

刺参属沉积食性,其消化道内含有多种消化酶,与其食物的多样性相适应。刺参消化道内蛋白酶、淀粉酶、褐藻酸酶、纤维素酶活性在每年的5月份达到最大值,在6—11月份活性逐渐降低,最小值出现在11月份[6]。

2.3能量分配、能量代谢及基因调控的变化

刺参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于自身能量的分配差异较大,夏眠前后更为明显。在夏眠临界期,排粪能与正常生长期基本相等,而呼吸和排泄耗能显著增加,在总能量不变的条件下生长能降为负值;在夏眠期,刺参停止摄食,其摄食能和排粪能为零[7,22]。离子泵蛋白调控是夏眠期间动物能量代谢调控的重要内容,刺参夏眠期间除V型质子泵A亚基(V-ATPase,A)基因表达量出现显著下调外,钠钾泵(Na+/K+ATPase)、质网膜钙离子泵(SERCA)和V型质子泵B亚基(V-ATPase,B)蛋白基因表达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21]。刺参在夏眠期间基因表达调控明显,参与各项生命活动的非看家基因受到广泛抑制;这是夏眠刺参代谢减退等生理生化调整的重要调控机理[21]。

刺参在夏眠期间停止摄食,为维持其基本生理活动必须利用贮存的能量,从而导致其体重的减轻。刺参在夏眠期间能量利用对策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其在自然生态位中的竞争力和种族繁衍的能力。

2.4免疫指标发生变化

刺参体腔位于体壁和消化道之间,腔内充满体腔液,内含体腔细胞和免疫酶,是刺参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Wang F Y(王方雨)等[23,24]发现,升温胁迫使刺参体腔细胞吞噬活性在短时间内显著升高,抗氧化防御水平降低,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增强;在夏眠时期刺参体腔液细胞总数显著下降,体腔液内免疫相关酶类均在8、9月份达到最高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均在8月下旬和11月下旬显著升高,而多巴胺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刺参在夏眠期间体腔细胞数量下降,表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而体液免疫相关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髓过氧化物酶和溶菌酶)活性升高,表明体液免疫功能增强。在夏眠期间刺参消化道退化,自身供能有限,导致刺参自身的免疫系统平衡被打破,这是高温季节刺参养殖易暴发细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而增强刺参在夏眠期间的免疫力,可以通过降温饲育解除刺参夏眠,能够减少刺参疾病的暴发,增加刺参养殖成活率,这也是未来刺参研究的新领域。

2.5热休克蛋白的变化

热休克蛋白(Hsp)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分子伴侣,具有防止蛋白折叠,重新折叠变性蛋白,以及水解变性蛋白的作用;是生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重要生理适应策略之一[25]。热休克蛋白可以反映生物对外界温度变化的应激性。经过高温驯化后的刺参在正常温度和热激条件下体内热休克蛋白70基因mRNA的表达量都比普通刺参高[26],而高温胁迫使刺参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量上调[27]。Ji T T(纪婷婷)等[28]发现,随温度升高,刺参体内热休克蛋白表达量上升;当刺参进入夏眠状态,热休克蛋白表达量下降。这些变化均是刺参对高温胁迫的生理适应。

3刺参工厂化养殖及环境调控策略

2010年我国的刺参养殖产量达到13万吨,产值超过300亿元[29],成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渔业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刺参养殖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方式有:潮间带建池养殖、浅海底播、浅海围网养殖、沉箱养殖、筏式养殖,以及刺参与其他品种混养等[30]。由于养殖方式粗放、饲育条件可控性不强,经常出现水质污染、病害暴发等问题,造成养殖刺参大规模死亡,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2003—2004年,仅山东和辽宁两省的刺参养殖业就因病害损失20多亿元人民币[31]。

为了应对病害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区借鉴工厂化鱼类养殖的经验开展了刺参工厂化养殖试验,利用工厂化养殖大棚和地下深井海水养殖刺参。该模式使用常流水和充气增氧,养殖水体小,管理方便,放养密度大,单位面积产量高,可以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灵活掌握上市时间。至2010年,海水工厂化养殖产量仍不足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29];发展刺参工厂化养殖前景广阔,同时也需要更多科技支撑。

3.1养殖水温控制

由于刺参在冬季水温低于5 ℃和夏季水温高于20 ℃均不摄食,池塘养殖每年只有6~8个月是刺参正常生长期。刺参的这一特性导致其养成周期延长,增加了养成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控制养殖水体温度是刺参工厂化养殖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在养殖大棚设计和建造时,对屋顶、外墙和门窗均采取保温措施,将有利于夏季和冬季室内温度的稳定。当海区水温在10~15 ℃[1]时,进水采用自然海水;当自然海水水温过高或过低时,利用地下深井海水与地表海水调配,使养殖水温保持在刺参的最佳生长温度范围,缩短刺参休眠时间、延长生长期,以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在没有深井海水的情况下,养殖场可用锅炉、制冷机和海水源热泵来调节养殖水温,但养殖成本较高[32]。

3.2养殖水体的光照调节

光照度和光照周期交互影响刺参的生长,刺参在光照周期为14L∶10D、光照度为2 000 Lux的条件下,食物转化率高,特定生长率快[33]。在刺参工厂化养殖中,养殖车间的调光可采用车间屋顶采光带调光、窗户光幕和天棚光幕等方式调节[32]。也可利用草帘加盖养殖大棚的方法调节光照,这种方法造价不高且实用性强。草帘覆盖在透光性较强的养殖大棚之上,根据一年四季光照度的不同,将草帘间隔卷起或覆盖来调节光照度。为避免夏季室内温度过高,应在早晚时卷起少量草帘,中午时间全部覆盖。其他时间可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卷起或覆盖草帘,将光照调节在适合刺参生长的光照范围内,并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刺参生长[34]。

3.3养殖水体的水质调节

在开展养殖前,要对养殖海区地表海水与地下海水进行水质检测,以确保养殖用水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养殖厂配备砂滤罐、泡沫分离器、臭氧发生器、紫外消毒器、曝气机等养殖用水源水处理设备[32],可以保证养殖用水安全。刺参养殖池必须满足溶解氧>4~5 mg/L[35],采用工业用液氧增氧方式可迅速提高养殖水体溶解氧,可以增加刺参工厂化养殖密度。刺参为狭盐性生物,最适生长盐度为25~30[36]。可以利用工业海盐和淡水在车间配水池内调节养殖用水盐度,使其保持在25~30,有利于刺参的生长。

3.4刺参养殖营养调节

海参养殖产业发展迅速,使得海参用饲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苗种生产与成参养殖迅速发展,使海参用饲料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投喂鼠尾藻等藻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刺参养殖行业的发展;海参饲料已成为限制海参苗种与养殖产业发展的潜在因素[37]。不同生长阶段的刺参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同,如在饲料脂肪含量为3%的条件下,稚参、幼参、成参对蛋白的需求量分别达到28.79%、32.30%和35.49%[38]。所以,在刺参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饲料配方来满足其营养需求。人工配合饲料因其具有配方科学、营养全面、利于吸收、减少发病、供应稳定、便于保存等特点,为工厂化刺参养殖所必需。在刺参养殖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人工配合饲料配方,有利于刺参营养均衡、快速生长。

3.5刺参养殖管理

刺参工厂化养殖管理主要包括5个部分:倒池、分池、饵料投喂、换水、巡视。正常情况下,为了避免池底污物积累,每半个月倒池1次,用高锰酸钾对原池消毒。为了防止刺参生长导致养殖密度和个体差异过大,需要1~2个月筛选和分池1次。饵料投喂每天2次,投喂时要定时定量,根据不同养殖时期刺参体重比率投喂饵料。残饵和粪便容易引起水质恶化,因此养殖池需要每天换水,换水量大约为养殖用水的40%左右。另外,还需要每天5~7次巡视养殖池,观察刺参的状态、摄食情况以及粪便,发现异常尽快找出原因并妥善处理。

3.6刺参工厂化养殖案例

山东招远市利用大棚控温养殖3~5 cm的幼参,养殖16个月后平均体重达到201 g,最大个体达到375 g,养殖成活率达到81%以上[39]。江苏赣榆县使用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设施,利用大菱鲆养殖排出的尾水养殖刺参,养殖4个月,刺参平均增重3.37倍,成活率达到90.32%[13]。大连棒棰岛海产企业集团在2006年就开展了刺参循环水养殖,循环水系统占地面积约250 m2,总水体1 000 m3,可保证2 000 m3水体的育苗车间进行水循环,每天减少用水2 400 m3,刺参幼体各阶段的变态率、生长速度及幼参成活率都提高20%左右,能源等开支显著减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0]。

4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研究表明,高温是诱发刺参夏眠的主要原因。在高温时节利用降温饲育可以缩短或部分解除刺参夏眠。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控制养殖水体水温的方法,缩短刺参的养成周期,这对刺参的品质是否会造成一定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只有在保证其肉质和风味不变的情况下开展刺参工厂化养殖才有意义。另外,北方地区养殖刺参在冬眠和夏眠过后,即每年的4、5月份和9、10、11月份分别有一个快速生长期[41],这是否与刺参休眠过程有关,工厂化养殖的刺参是否也存在快速生长期,这些问题关系到工厂化养殖的总体出成率,也需要进一步探究。

刺参养殖有别于鱼类养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养殖池空间利用率低。现有的几种刺参养殖附着基在室内使用都会带来种种的问题,不方便饲育管理。因此,有必要在现有附着基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和优化,研究开发新型高效海参附着基,使其具有稳定性好、水流通透性强、饲料承接性好、空间利用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从而实现海参高密度立体养殖。

辽宁省刺参养殖发展对策 篇6

一、育苗生产

1.种参培育近年来, 由于大量采用池塘养殖的刺参作为种参, 近亲繁殖的现象较为普遍, 其结果必然导致种质退化, 造成子一代的耳状幼虫不健康, 影响育苗效果。为此, 不少学者提出要抓紧解决刺参种质退化问题, 提出并着手解决种质保存问题, 建立基因库, 保护原产地自然种群以及良种选育问题, 这些无疑都是必须要做的。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用自然海区的种参进行繁殖, 即将自然海区的种参提早采捕, 提早促熟后, 用作种参。提倡并引导在有条件的地方, 创建天然刺参种参促熟培育基地, 以满足育苗单位对种参的需求。

2.育苗期疾病防控刺参幼体及稚、幼参的培育期疾病多发, 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刺参的育苗生产, 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目前, 对诸多疾病的病因已基本搞清, 关键是如何进行防控, 防患于未然。如耳状幼体期的烂胃及烂边病, 主要原因是饵料搭配不合理, 大量使用酵母, 池底水质恶化造成的。必须调整饵料配比加以解决;稚参化板病主要是在稚参附着后长期不倒池, 造成附着器及池底水质恶化所导致的。必须解决稚参前期倒池难的问题, 即将池底的稚参附在底层附着器上, 以便倒池;越冬参苗溃烂病防控方法, 一是水质调控, 二是饵料调配, 在饵料中适当地加入抗生素及增加免疫多糖等。事实证明, 这些措施行之有效。

3.育苗工艺改进与创新刺参规模化育苗生产工艺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以后虽有些改进, 但尚未有多少创新。其实, 在刺参育苗工艺上还是大有文章可做。譬如, 进水系统水处理及消毒技术;附着器选材及制作;操作及管理中减少机械损伤的技术措施;稚参剥离技术的改进;培育池结构改进;越冬期温排水回收技术等。这些难点及关键技术均需加大科研力度, 通过反复试验加以解决。这也是育苗生产的关键问题, 通过刺参育苗工艺改进与创新, 使刺参育苗水平跃上一个新高度。

二、刺参养殖

1.创建刺参精养模式辽宁省刺参养殖尽管发展很快, 但大多管理较粗放, 技术水平不高, 一些地区病害时有发生, 有时还相当严重, 其核心问题是现有养殖模式存在较大弊病。譬如, 养殖池塘面积过大、池水过浅;附着器过于笨重, 不易搬动、清理;水质难以掌控、有效的调控技术措施难以实施等, 为此, 急需创建刺参精养模式, 根据各地不同特点, 创建不同的模式。但必须是能实施健康的生态养殖技术, 实施环境友好型养殖, 它应包含并解决好人工控制苗种规格、投苗密度、饲料投喂、选择并铺设适宜的附着基, 可人工调控水质, 可防控疾病发生等。

2.完善刺参养殖工艺我国大规模刺参养殖已有十余年历史, 广大养参业户已积累丰富经验, 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 科研单位应对现有养殖工艺中存在问题, 进行必要的试验研究, 分析对比, 从而改进工艺, 进一步完善养殖工艺。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 制定刺参养殖技术标准。如养参供水设施建造要求;刺参养殖池建造标准 (池塘规格、走向、护坡、水深、闸门、底质等) ;附着基类型及构造;苗种规格及投苗密度、投苗时机、投苗方法;池水理化指标及调控方法;池水生态系构建与平衡设计;疾病防控措施及实施等。在完善刺参养殖工艺基础上, 制定刺参养殖技术标准, 对指导科学养参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养参技术的不断进步, 其标准也应不断地修改与完善。

3.疾病防控随着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病害日趋严重。在大规模养殖生产中, 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疾病, 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对疾病防控及对有害生物的清除, 必须采用有效的水质调控措施, 保持养殖水系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的保持, 一方面要及时进行水质的理化指标监测, 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工调控。此外, 应建立有效的疾病监测体系, 以便能及早发现疾病, 及早确诊, 及早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使疾病及早得以控制, 以减少损失。

4.饲料研制与开发目前, 对刺参消化生理及人工配合饲料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 为研制与开发高效刺参配合饲料提供了理论根据。但要将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饲料开发上, 尚需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目前已生产的饲料品种繁多, 有些饲料虽然投喂效果较好, 但刺参摄食后, 往往肠道变细, 排泄不畅, 这是与刺参天然饵料最大的区别。在保证使刺参快速生长情况下, 人工配合饲料还应兼有刺参天然饲料的特性, 这对刺参的健康生长极为有益。因此, 进一步深入研究刺参的食性特点、消化及排泄生理, 尽早研制与开发出既适于刺参摄食与排泄, 又可使刺参快速生长的高效能刺参配合饲料,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5.加强刺参应用技术研究由于刺参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 对刺参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刺参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研究领域已涉及到了种质与保护、遗传育种与良种选育、生理与生态、疾病与免疫、食性与饲料、健康养殖与生态调控等。这些基础研究无疑是为刺参养殖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 但要用到生产上, 还需要有一个链接, 还要有很多应用试验来进行验证。因此, 在广泛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 还应进一步加强应用技术研究, 进一步加快刺参养殖业的发展与进步。

化刺参养殖技术分析 篇7

目前, 刺参苗种繁育与稚参中间培育一般在室内进行, 至稚参规格达到5 cm左右时, 于池塘或海区进行底播养殖。本试验针对目前刺参室内中间培育成本高、周期长、暂养密度高、易出现病害、直接投放幼参成活率较低等问题, 采用池塘网箱进行苗种的中间培育, 并对不同苗种的投放规格进行了研究, 探索苗种中间培育的新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池塘为标准刺参养成池, 面积30×667 m2, 平均水深2 m。自然纳潮进水。

1.2 网箱规格与设置

网箱规格为4 m×2 m×1 m, 以直径10 mm的PVC管作骨架, 为上敞口式。四周和底面用聚乙烯网做成, 根据投放苗种的规格与生长速度, 小规格苗种初始采用40目聚乙烯网, 后改用20目聚乙烯网, 大规格苗种初始采用20目聚乙烯网, 后改用8目聚乙烯网。

附着基采用40 cm×40 cm的20目网片, 用细绳串联而成, 每串4片, 下系坠石。每个网箱共计放置附着基28串。

于池塘进水口一侧设置网箱, 共计238个, 分10排东西走向排列, 每排相邻网箱用绳连接, 两端固定在池堤上。

1.3 幼参放养时间与数量

第一批苗种 (小规格) 于8月17日投放, 幼参放养规格为25 000头/kg, 共计放苗287 kg, 均匀投放在200个网箱内, 放养密度为4 484头/m3。培育周期为70 d。

第2批苗种 (大规格) 于9月7日投放, 稚参放养规格为1 600头/kg, 共计放苗57 kg, 均匀投放在38个网箱内, 放养密度为300头/m3。培育周期为50 d。

1.4 饵料的投喂

在苗种中间培育过程中投喂饵料。饵料选用幼稚参专用人工配合饵料、鼠尾藻磨碎液和海泥混合而成, 添加光合细菌2%~3%。饵料配好后充气混合30 min, 经100目筛绢过滤后投喂。投喂量按幼参重量的8%计算, 视幼参摄食情况酌情加减。晚间投喂1次。

1.5 日常管理

每日巡视网箱中环境变化与苗种生长情况, 及时清理网箱, 清除网内杂藻, 保持网箱内外的水流交换。苗种出现化皮症状时, 采用中草药活性制剂处理。根据幼稚参生长状况, 更换网箱, 及时疏苗。

1.6 数据记录

定期监测池塘水质状况的变化。并分别于更换网箱、试验结束时记录苗种的生长情况。

2 试验结果

2.1 池塘环境

在苗种培育期间, 池塘水温范围为11.8~28.6℃, p H值范围为8.32~8.75, 溶解氧范围为7.95~9.83, 盐度在高温多雨季节最低降至26.91, 最高达到31.66, 水质情况见表1。

2.2 苗种生长

小规格幼参培育40 d时, 规格平均达到4 538头/kg, 存活率达到73.4%, 更换网箱规格并及时疏苗, 培育至70 d时, 规格平均达到1 301头/kg, 存活率达到70.2% (见表2) 。大规格苗种培育至50 d时, 存活率高达到87.7% (见表3) 。

2.3 产值与效益分析

按照试验实际投入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投入费用57.5万元, 包括网箱加工费220元/个, 合计10.5万元, 两批苗种购买费29.5万元, 池塘使用费10万元, 劳务费5万元, 其他费用2.5万元。收获苗种共计4 075 kg, 按照市场售出价格440元/kg计算, 产值达到179.3万元, 纯利润121.8万元, 投入产出比为1∶3.12。

3 讨论

刺参池塘网箱中间培育突破传统刺参苗种室内中间培育模式, 从室内走向室外, 更有效的将室内高密度苗种培育与室外养成进行了衔接。

与室内育苗相比, 池塘网箱培育获得的苗种体质强壮, 肉刺尖挺, 活力和身体伸展能力强, 明显优于室内高密度培育的苗种, 同一规格参苗售价高于室内培育, 且能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提高池塘养殖或浅海底播成活率。

网箱内外水环境的调控与饵料的投喂是影响网箱苗种培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中通过安装增氧设备、网箱的及时清理等手段, 有效保证了网箱内水环境的稳定, 尤其是水体溶解氧含量, 结合相关中草药活性制剂的使用, 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提高了苗种培育的存活率, 同时, 适当的投喂优质饵料, 提高了苗种的生长速度。

上一篇: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下一篇:创意产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