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肉猪养殖技术(通用3篇)
生态肉猪养殖技术 篇1
肉猪是指生长肥育阶段的猪, 即从断奶到出栏 (屠宰) 的猪。肉猪生产是养猪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 肉猪生产效益也是衡量养猪生产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饲养肉猪的目的, 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成本低、数量多、质量好的猪肉,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价廉的猪肉, 并使生产者获得经济效益。为此, 必须掌握和利用肉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控制营养和环境因素, 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 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效益。
1 肉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1.1 体重的增长规律
猪的体重随年龄而增长, 在生长高峰以前的阶段, 其日增重随年龄和体重的增长而上升, 到达一定体重阶段时出现增重高峰, 短暂稳定后就下降。据试验表明, 杂种肉猪的增重高峰期多数处于70~80kg体重阶段。所以, 在肉猪生产上必须抓住增长速度高峰期,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增重速度。猪增重速度的遗传力是高的, 但因品种、营养与环境条件不同, 肉猪的生长速度有一定差异。只要给予丰富的营养和合理的环境条件, 猪的生长潜力就能充分发挥。
1.2 躯体主要组织的增长规律
体组织的生长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骨、肉、脂的生长虽是同时进行的, 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都各有侧重。通常情况是骨骼生长发育最早、最快, 肌肉次之, 而脂肪最缓慢, 到最晚时才能大量沉积。
(2) 猪体内的水、蛋白质和矿物质随日龄和体重的增长相对减少, 而脂肪逐渐增多。根据此规律, 肉猪生产前期必须满足蛋白质和矿物质的需要, 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快速发育, 后期适当限饲以减少脂肪的沉积, 提高胴体品质和肉质。
2 提高肉猪生产力的技术措施
评定肉猪生产力的主要指标包括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性能与肉质。因此, 应采取综合有效措施。
2.1 选择利用优良的杂种猪
利用杂种优势, 开展品种间或品系间杂交生产杂种猪, 是提高肉猪生产力的有效措施。在我国现代养猪生产中, 大多数利用二元或三元杂种肉猪。二元杂种猪主要是以我国地方品种猪或培育品种猪为母体, 与引进的国外肉用型品种猪为父体杂交而产生。三元杂种猪主要是以我国地方品种猪或培育品种猪为母体, 与引进的国外肉用型品种猪为父体的杂种一代猪作母体, 再与引进的国外肉用型品种猪作终端父本杂交而产生。杂种猪具有生长快、饲料消耗低、瘦肉率高、肉质好的特点, 尤其是三元杂种猪优势更加明显。因此, 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饲养三元杂种肉猪。
2.2 采用“一条龙”的育肥方法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 要求肉猪在生后180日龄内体重达到100kg或110kg。要达到这一要求, 必须采用“一条龙”的育肥方法。“一条龙”的育肥法又称一贯育肥法或直线育肥法, 是根据肉猪生长发育规律将肉猪整个的饲养期分成两个阶段 (20~60kg、60~100kg) , 或分成三个阶段 (20~35kg、35~60kg、60~100kg) , 根据不同阶段对营养需求的特点, 采用不同营养水平和饲喂技术, 从育肥开始到结束始终采用较高的营养水平, 但在育肥后期为了防止脂肪过度沉积和提高胴体瘦肉率而采用限量饲喂或降低日粮能量浓度的方法。这种育肥方法能够达到增重速度快、育肥期短、出栏率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目的。
2.3 合理分群, 耐心调教
肉猪饲养一般采取群饲方式,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但若分群不合理, 往往出现大欺小, 强欺弱, 互相争斗、咬架等现象, 弱小者往往吃不足食, 睡不好觉, 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因此, 育肥开始前必须根据品种、体重及个体强弱等进行合理分群并圈, 采用拆多不拆少、留弱不留强、夜并昼不并的方法。并圈前先将猪体喷上较强气味的药液, 以减少或避免咬斗。同时要注意每群头数不要过多, 密度要适宜。分群定圈后要保持猪群的相对稳定, 在整个育肥期尽量避免中途并群调圈, 否则会影响增重效果。
肉猪分群并圈后首先就要让猪养成“三角定位”的习惯, 即定点排粪尿、定点睡觉和定点采食。这不仅能够简化日常管理工作, 减轻劳动强度, 还能够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和猪体卫生, 有利于猪的生长。通常运用守候、勤赶、饲喂和垫草等方法单独或交替使用进行调教。
2.4 采用合理的饲喂技术
科学地调制饲料和饲喂, 对提高肉猪的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和胴体品质, 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 应用配合饲料饲喂。配合饲料是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将多种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 具有营养全面, 适口性好的特点, 能够提高猪的生长速度, 缩短饲养期, 提高饲料利用率。
(2) 采用湿拌料生喂。湿拌料是将干粉料与水的比例按1∶1~1.5搅拌而成。湿拌料的饲喂效果优于干粉料, 更优于水稀料。用湿拌料饲喂, 猪进食饲料较多, 胃液能很好地与饲料发生作用, 消化吸收好, 饲料利用率高, 猪生长快。饲料生喂可以保存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营养价值高, 有利于猪的生长, 同时又能节约大量燃料和劳动力, 减少饲养设备, 节约饲料, 降低生产成本。因此, 在现代肉猪生产中, 应采用湿拌料生喂。
(3) 先喂精料, 后喂青饲料。如有新鲜的青饲料, 可搭配青饲料饲喂, 青饲料应与精料分开饲喂, 先喂精料, 后喂青料。青饲料应洗净后生喂, 但不要切碎, 让猪多咀嚼, 帮助消化。
(4) 采用限量饲喂法或自由采食与限量饲喂相结合的方法。限量饲喂法是根据肉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 将日粮定量分顿饲喂。饲喂量随体重的增加逐渐增加, 饲喂次数随体重的增加逐渐减少。此法可减少饲料的浪费, 有效地减少育肥后期的脂肪沉积, 但日增重比自由采食的低。自由采食法即猪什么时候都有饲料吃。此法可提高日增重, 但易造成饲料浪费, 只能使用干粉料或颗粒料。在目前都追求既要日增重快又要瘦肉率高的情况下, 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将其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猪的体重60kg前主要以骨骼和肌肉生长为主, 此时应采用自由采食的方法, 以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而到了体重60kg以后, 肌肉的生长逐渐缓慢, 肌体的脂肪沉积则逐渐加快, 这时若仍以自由采食为主, 则很大一部分饲料会转化为脂肪, 降低了饲料利用率和胴体品质, 因此这一阶段应转为限量饲喂法, 以防脂肪过多沉积。
(5) 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水是猪机体细胞和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体温的调节, 养分的消化、吸收、转运和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新陈代谢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猪对水的需要量单靠饲料中的水分是满足不了的, 必须供给充足而清洁的饮水。供水方法可采用自动饮水器或设置水槽。
2.5 合理安排去势、防疫和驱虫
(1) 去势。公母猪去势后, 因没有性激素的影响, 性情安静, 性机能消失, 食欲增进, 有利于育肥, 而且增重速度提高, 肉的品质好。因此, 应根据猪群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进行去势。在我国的养猪生产中, 公猪采用早期去势 (7日龄左右去势) , 性成熟早的母猪断奶后去势 (35日龄左右去势) , 性成熟晚的母猪一般不去势。
(2) 防疫。疫病是养猪业的大敌, 直接影响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甚至造成大批死亡和经济损失。因此, 必须根据猪群所存在的疫病或者受到疫病威胁的情况, 确定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的方案, 有的放矢地进行防疫。特别是对猪瘟、口蹄疫、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气喘病和胃肠疾病的预防。同时, 要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 定期消毒,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3) 驱虫。肉猪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姜片虫和疥螨, 它们不仅与猪争营养或直接吸取猪体营养, 而且使猪痛痒不安, 影响采食和生长发育, 甚至造成死亡。因此, 在肉猪整个育肥期间应驱虫2次, 第1次在断奶后3~4周进行, 第2次在育肥的中期进行。驱虫的方法可选用驱虫用的药物进行口服、注射或皮肤拭擦。用药后应注意观察, 若出现副作用应及时解救。对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要及时清除、发酵, 以防再感染。
2.6 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现代肉猪生产是高密度舍饲, 猪舍内的小气候乃是主要的环境条件。猪的小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声音和空气质量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对肉猪生产造成影响, 特别是猪舍的温度和湿度。因此, 要想提高肉猪的生产力, 必须为肉猪创造最适宜的环境。如猪舍的温度为18~23℃, 湿度为65%~75%, 空气清新, 环境安静。特别是在严寒酷暑时, 要采取保暖降温措施, 保证冬暖夏凉。
2.7 适时出栏屠宰
肉猪养到多大活重出栏屠宰是现代养猪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猪肉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关系到饲养场家和养猪户的经济收益。肉猪的适宜出栏活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受肉猪的生物学特性和市场对猪肉产品的需求规格及销售价格的影响。
肉猪适宜出栏屠宰活重的确定, 应该结合品种、杂交组合、日增重、饲料转化率、胴体瘦肉率以及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肉猪随着体重的增加, 日增重先逐渐增多, 但到一定阶段则转为逐渐下降。随着体重的增加, 维持营养所占的比例相对增多, 饲料消耗增多, 屠宰率提高, 但胴体脂肪沉积也越多, 瘦肉率降低, 销售价格低, 饲养成本提高, 经济效益降低。由于我国猪种类型和经济杂交组合较多, 各地饲养条件也有差异, 肉猪的适宜屠宰活重是不一样的。据试验和生产应用的总结, 我国地方猪种中较早熟又体型小者, 适宜屠宰体重为70kg左右, 其他地方品种适宜屠宰体重为75~80kg;我国培育猪种和地方品种为母本, 国外肉用型品种为父本的二元杂种猪, 适宰体重为80~90kg;以地方猪种为母本, 两个国外肉用型猪种为父本的三元杂种猪, 适宰体重为90~100kg;以培育品种为母本, 两个国外肉用型猪种为父本的三元杂种猪和国外肉用型品种间的杂种猪, 适宰体重为100~114kg。
生态肉猪养殖技术 篇2
摘要:本文从绿色食品肉猪产业化生产的角度,阐述了绿色食品饲料生产;绿色食品肉猪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监测;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和绿色食品肉猪生产基地建设。
关键调:绿色食品;肉猪;生产;技术
在现代条件下的绿色食品肉猪生产,必须是一个系统化的生物工程。从产业化生产的角度应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检测;饲料原料——绿色食品玉米、大豆种植;绿色食品饲料加工生产;绿色食品肉猪饲养、管理、疫病控制;产品和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等。总结生产实践认识到:必须建立或引进种、养、加、销、研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实施产业化开发生产;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产地必须按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标准进行建设与管理。绿色食品肉猪的生产过程,就是从质量上严密上述产业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过程。
1产地环境质量
产地环境质量对生产绿色肉猪有直接的影响,产地污染因素通过对原料的影响近而对产品有“富积”的作用。产地环境质量检测是对产地的大气、用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作综合的评定,用综合污染指数来表示,要求绿色食品产地三项综合污染指数均不得大于1。黑龙江省望奎县是全省的贫穷县之一,县境内没有大的工业企业污染,不通火车只有路运。个别乡镇的农民甚至用不起化肥。可是从另外一方面看,望奎县地净田洁,三北防护林成网,经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县的生态效益显著。对绿色食品产地的特殊要求选择了望奎,经过国家检测机构的实际检测,望奎基地大气、水和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45、0.32和0.30,是理想的绿色食品产地。除此以外,望奎还同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1.l 选择“公司+农户”的养猪模式
主要考虑望奎县是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全县养猪存栏一百万头,农户有丰富的养猪经验,也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种猪、仔猪、商品猪专业乡、村的分布。同时,又是北方地区猪舍改造示范县,现有猪舍都属节能保温型,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更主要考虑的是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养猪头数的多少,决定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可恢复的程度,每个农户平均养猪40头,分散在村中,只要将猪的粪尿管理好,就不会对环境构成威胁。另外,鼓励农户既养猪又种地,同时解决原料和利用有机粪源,通过每一户形成的小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基地良性生态的大循环。
1.2选择农户的5条标准
主要劳动者应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猪舍及周围环境适合饲养绿色猪;按“0.07公顷(l市亩)地四头猪”应有相应的耕地;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承诺执行公司的规定。
1.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公司为农户提供饲料、疫苗和部份仔猪,并按养猪的年限逐渐增加赊销比例,交猪时统一结算,饲料执行高价,高出部分在猪款中返还。收猪设保护价,当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时,毛猪价格=市价+奖励价格。市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回收。
1.4 “公司+农户”的管理实行二级管理,公司选聘乡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兽医,作签约兽医,持证上岗。并为其划定管理区域,主要负责防疫、免疫、病
猪治疗、死猪处理、重大问题反馈举报等。按绩效考核取酬。公司技术部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负责考核签约兽医,定期巡视农户,处理技术难题和各种投诉。
2绿色食品配合饲料
研制和生产绿色食品配合饲料,是生产绿色肉猪的前提。生产企业为了加快认证过程,作为绿色生资,可直接购进已经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配合饲料。如果立足于自产,就应该先建立绿色饲料原料基地。
2.l建立绿色饲料原料基地
望奎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生产绿色饲料原料——玉米、大豆,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玉米、大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生产,要求土地集中连片种植,统一田间管理,采用生物防虫技术,确保原料质量。对于合格的玉米、大豆公司加价回收,玉米每1kg加价0.04元,大豆每1kg加价0.08元。只有建立饲料原料基地,才能够长期稳定地保证高质量的饲料原料的供应。
2.2解决绿色减产问题
应该承认,现代饲料的配合技术已经使猪的生长速度和成活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然这之中也不排除违规使用激素类促生长剂、镇静类安眠剂、抗生素添加剂和某些高浓度重金属的作用。绿色饲料不允许使用这些物质,我们做过多批次的饲养试验,如果只用“安全”饲料和含有添加剂的普通饲料相比,相同的出栏体重,喂安全饲料的肉猪至少晚出栏10~15d,结果增加了饲料消耗,延长饲养周期,最终增加饲养成本。绿色是人们追求的时尚,但是“绿色”决不意味着必须“减产”。实践证明:提高原料的品质,使用高质量的饲料原料。筛选优化饲料配方,保证营养需要,应用理想蛋白质,添加必需的限制性氨基。原料膨化,提高消化利用率,精确加工,生产优质的颗粒饲料。广泛筛选有促生长和提高成活又无毒副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生产核心料添加剂。应用多种酶制剂,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也减少排泄污染;就能使全程料肉比达到2.7左右,接近喂普通饲料的水平。
2.3绿色配合饲料成份
绿色玉米,60%~65%;绿色豆饼,15%~20%;绿色膨化米糠,4%~6%;绿色小麦麸,4%~6%;磷酸氢钙,1.2%;石粉,1.2%;食盐,0.5%;氯化胆碱,0.07%;核心饲料添加剂,l%~3%。其中绿色原料成份占97.3%
2.4绿色核心料成份
糖萜素、中草药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微量元素添加剂、限制性氨基酸和酶制剂等。
3绿色肉猪饲养管理
3.1选择仔猪品种
农户饲养的商品仔猪有两种来源,第一,自繁自养,自己饲养种母猪,选择公猪配种,自留仔猪饲养。第二,购买公司繁育体系内的仔猪。从发展的角度公司提倡自繁自养,公司为农户提供种母猪,配种时提供种公猪,将农户作为繁育体系的最后一级,加快肉猪的良种化改良进程。要求签约的仔猪为二元、三元或配套系商品仔猪。从提高瘦肉率的角度考虑,公司引进PIC祖代配套系,现已建立各级繁育体系,并推广应用。另外,利用东北民猪优良的肉质性状的工作也在进行中。
3.2 饲养管理技术在饲养管理方面,要求农户认真执行《绿色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此《规程》根据《绿色食品动物卫生防疫准则》和《绿色食品肉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编写。
3.2.l 定期进行舍内外环境和用具的消毒。选择高效低毒的消毒剂,每周对圈舍环境消毒一次,用具消毒二次。对产仔的母猪和产房更要注意彻底消毒。
3.2.2饲养商品杂交猪,不断改进猪肉品质,以满足绿色食品不但安全,并且优质的要求。
3.2.3 绿色肉猪的饲养是以围绕绿色饲料正确使用为核心的技术,采取限量的采食方式,视具体情况每日饲喂3~4次,防止肉猪过分采食引起下痢,绿色饲料已形成商品化系列饲料,应在现场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正确选择饲料品种,如针对不同的猪种,选择不同种类的饲料。每天都要给猪充足的饮水,提倡使用乳头饮水器饮水。绿色饲料的保存应做到防潮、防霉、防鼠、防污染。
3.2.4 采用阶段饲喂法,掌握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每一种类饲料,都有仔猪、中猪和大猪料,应根据猪日龄的变化,及时更换不同阶段的饲料。
3.2.5 以粪便无害化处理为中心的环境控制技术。根据(规程)的要求,农户每天必须清理环境卫生,每户必须建适合饲养规模防渗的贮粪池,每公斤粪、尿大约用2g~5g漂白粉消毒后,贮于地中待腐熟后送到田里。
3.2.6建立多级多品种的繁育体系。
3.2.7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4绿色肉猪疫病防治技术
肉猪的疫病防制,是养好绿色猪的关键环节。首先必须正视现有的猪病,了解本地猪病发生的规律。在此基础上:
4.l
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疫病防治体系由农户、签约兽医、技术部兽医技术人员、巡视兽医车、和县防检疫部门组成。
4.2根据NY/T472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和NY/T473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制定《绿色食品肉猪疫病防治规程》和《兽药使用规程》。这两个规程是签约兽医工作的准则和约束农户的法规。
4.3 贯彻综合性防疫措施,在实际生产中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卫生防疫、定期消毒和疫苗免疫,综合性防疫措施的核心是疫苗免疫,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疫苗免疫制度和疫苗免疫程序,并且认真执行,在生产中决不漏掉一户一猪。定期监测几种疫病的抗体变化,以预报某种疫病的发生和指导用疫苗。
4.4 对于发病的猪群,首先执行“绿色”治疗方案,首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兽药和中成药,其次使用《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中允许使用的11种抗生素治疗。如果绿色治疗的效果不好,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在农户认可的情况下,可以改为普通治疗,但康复后出栏的猪,只能做普通猪回收处理,同时也包括停药期不到40d的猪只。2001年公司和农户签约入栏10万头猪,平均成活率达到94.5%,合格率达97.3%。
5绿色猪的质量控制
绿色食品肉猪优良的品质,是在质量控制体系严密的控制之下产生的,是在绿色食品肉猪生产基地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出来的。
5.l质量控制体系
公司在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对生产环节建立HACCP生物安全保证体系,以确保绿色猪的品质。
5.2基地建设
望奎县政府为了搞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县、乡、村设三级绿色食品办公室,对“公司+农户”原料生产和肉猪生产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和保障。为了营造
“绿色”氛围和环境,在全县范围内植树、种草,退坡还林,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收到了显著的成效,2001年望奎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以基地建设提供环境和资源上的保证,反过来,基地建设同时促进和推动了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5.3签约仔猪档案管理
签约后的仔猪将戴上终生的耳牌号,耳号由20位数字和字母组成,耳号能反映仔猪的来源,饲养地乡、村、户,签约时间,特征和个体号等信息。该信息输入电脑配合千日历对仔猪进行档案管理,如该批签约仔猪什么时间该上什么疫苗,什么时间该更换什么饲料等清清楚楚。这既是质量管理,同时也是生产管理。一但该猪死亡,耳牌必须收回。耳牌是绿色猪终生的标志。
6讨论
绿色食品生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是追求产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的最佳结合,认为在不破坏资源与环境,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允许合理的化学投入。其特征是“安全和优质”双重质量保证,“环境与经济”双重效益。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的质量控制”。从绿色食品的内涵出发,本文的终产品应该是绿色食品猪肉。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在此一并讨论绿色猪的屠宰加工、肉制品深加工、包装、储贮、运输和上市。但在实际生产中,每一道工序都是产业化生产不可缺少的一节链条,只有完整均产业链条,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瘦肉猪高产繁殖技术探讨 篇3
1 饲养管理技术手段
种公猪舍内应该做到足够的照明、通风、清洁、干燥, 并有足够空间的运动场地。公猪满8个月开始进行配种, 年轻公猪可2次/d, 8次/周, 25次/月为最佳;成年种公猪3次/d, 12次/周, 一个月40次为宜, 连续配种4~5d, 休息1~2d, 恢复种公猪的体力;公猪采食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尤其是足够的VE, 当种猪配种频率高时应该给其提供足够的营养, 可在饲料中拌鸡蛋等营养成分。
母猪分娩舍要一直保持清洁和干燥, 有条件的产房应设置高床, 没有条件设置高床产房的应勤打扫, 不用清水冲洗, 应保持干燥, 并加垫料保持清洁, 饲料质量应以保证。妊娠母猪进行分阶段饲养。妊娠母猪受孕到80d适量的喂养饲料, 怀孕80~107d增加喂料量;怀孕108d至分娩逐步减少饲料量, 到出生当天减少到1d喂0.5kg;出生后第4天, 逐渐增加进喂料量。确立产房、仔培新模式, 创造种猪理想的生产环境, 根据全场生产母猪数量和均衡生产原则, 计算出每周母猪生产头数, 确定产房、保育舍大小, 以实现小范同全进全出, 每舍以10~16张床为宜。
2 繁殖障碍性疫病防控
现代自繁自养规模猪场能够善于防治几种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已经成为养殖场创收的前提保障, 具体包含“猪瘟 (必免) 、猪蓝耳病 (必免) 、猪细小 (必免) 、猪乙脑炎 (选择) 、猪伪狂犬病 (选择) ”等, 在养猪过程中此类繁殖障碍性疾病危害性最大, 目前预防的最佳方法是采用相关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除了以上疾病, 还要预防黄曲霉素 (曲霉素) 中毒造成繁殖障碍性疾病, 严禁投喂种猪、商品猪过期、霉变的饲料, 超出半月未用完的饲料要先检测其中黄曲霉素含量是否超标, 轻微霉变的饲料用于投喂商品猪 (原则上禁止用于喂种猪) 须经脱霉剂处置。
3 能繁母猪同期发情技术
同期发情技术是最有利于现代规模猪场统筹管理的必备技术, 对提高母猪孕产率、产子率、成活率等也非常有利。当前国内最推崇“药物诱导母猪同期发情、排卵技术”, 具体操作方法为:维持后备母猪、经产母猪合理的营养水平, 促使母猪处于良好的种用体况指标, 在确保母猪正常发情、排卵的基础上, 合理应用相关催情药物;一般母猪断奶后7d左右即可发情配种, 若超过7d仍未发情者, 就非常有必要实施药物催情, 笔者采用“促性腺激素 (促排2号LRH-A) ”对发情不明显的后备母猪、初配母猪作注射 (2m L/头) 效果明显, 注射后3~5d左右即可达到同期批量发情;为便于管理、控制母猪尽量在白天分娩, 可采用“氯前列稀醇”诱导母猪白天分娩。方法:于母猪临产前1~2d, 颈部肌注氯前列稀醇2m L/头, 多数母猪注射后24h以内即可分娩, 并可缩短分娩时间, 且对母子均无副作用。
4 母子保健预防程序
4.1要有针对性预防母猪产期综合征, 比如预防母猪三炎症 (阴道炎、子宫内膜炎、乳炎) , 以及其他产科疾病。笔者采用“益母生化散+可溶阿莫西林 (粉剂) ”于产前后3d内连续拌料投喂, 即可有效净化三炎症及预防其它多种常见产科疾病;母猪产后胎衣脱出即表示产子完毕, 有必要肌注1~2剂消炎解热剂, 笔者采用“氨苄西林钠 (0.1g/kg) +氨基比林注射液 (10~20m L) +鱼腥草注射液 (10~20m L) ”混合肌注, 对母猪产后尿淋漓不尽、恶露不尽、乳房红热肿痛、产后厌食等症综合防治效果颇佳。
4.2 注意预防新生仔猪湿热下痢、腹泻综合征, 重点预防最为常见的仔猪黄、白、红痢3种, 于母猪产前15~20d每头肌注标准剂量的仔猪大肠杆菌埃希氏3价灭活疫苗或猪大肠杆菌-猪魏氏梭菌二联灭活疫苗, 通过有效的母源抗体垂直传递抗体保护, 对预防本病效果显著。
4.3新生仔猪15日龄以后母源抗体保护力逐渐削弱, 有必要采用保健型药物净化1~2次体内 (内源性) 病原体, 笔者推荐采用“复方黄芪多糖散 (含黄芪多糖、人参皂苷、青蒿素、鱼腥草提取物、板蓝根、大青叶、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等, 0.2%~0.5%拌料, 1~2剂/d) ”连续投喂3~7d, 该方剂综合预防、净化效果值得业内推崇。
关键词:瘦肉猪,高产繁殖,技术探索
参考文献
[1]易检祥.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有效措施[J].农村百事通, 2010 (5) :46-47.
[2]郭浩瑞.提高母猪繁殖率“六措施”[J].四川畜牧兽医, 2012 (9)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