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技术

2024-05-17

生态设计技术(共12篇)

生态设计技术 篇1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建筑设计也不例外。建筑外界面的各种形态,需要技术保证来实现,同样,它又始终受到技术环境的影响制约,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1. 寒地建筑外界面技术表达的途径

1.1 经济技术途径

寒地占据我国北部地区,地理位置的偏僻和对外交流的闭塞,造成了此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极大地限制了建筑外界面形态的创新和进步。南部地区的一些先进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由于造价偏高、维护复杂,很难在寒地推广。因此,用现代技术适应寒地气候,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达到最少的能耗并创造出丰富的建筑形态,是寒地建筑设计要解决的课题。

1.2 建筑技术途径

随着一些新型轻质保温墙体材料的研制和应用,节能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发展为寒地建筑带来了功能与形式的变化。传统寒地建筑封闭、厚重的建筑个性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消失,通透、轻盈不再是南方建筑特有的个性。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手段,要使寒地特有的结构、材料和设备等因素在建筑外界面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独特风貌,才会具有现实意义。

1.3 合理的应用途径

寒地技术的发展战略应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的需要。既要大力提高寒区的经济技术水平,提倡将当代的先进技术有选择地与建筑特定的需求和现实条件相结合,并避免对原有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同时也要重视对传统技术的继承、提升与改进,并实现其现代化。只有保证了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建筑师才能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寒地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从而丰富建筑外界面形态的技术内涵。

2. 寒地建筑外界面生态技术的调控

2.1 温度调控

建筑可以被动或主动地利用太阳能来供暖、照明、提供热水或电力,并可以减少高达50%的普通采暖所需的能量。太阳能通过建筑的(南向)采光口(窗户)直接进入室内空间,最理想的墙体比例大约为20~40%,总窗墙比的减少可以节约能量,尤其是减少热量易于流失的东、西墙的窗户面积,节能效果更为显著。窗户的设计要考虑季节的变化,如冬季的太阳高度角相比于夏季要低,因此,竖向的窗户可以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引入更多的太阳辐射,而呈坡度安装的斜向窗户在夏季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太阳能;另外,通过太阳能集热室或蓄热墙体吸收并储存太阳能可以间接获得热量,再逐渐将储存的热量传递到生活空间,能持久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

建筑表皮用配套设施来调节室温及空气也是有效的方法。采用空腔体系作为建筑“可呼吸”的表皮,如德国汉诺威的北德清算银行,立面构造设计用绝热双层玻璃内墙和单层玻璃之间形成能够通风的外部空腔,空腔中加装由BMS控制的深色百页(有利吸热及调光),空气通过外层玻璃底部的连续狭缝进入空腔。当室内不需热空气时(如夏季),会通过立面借助顶层的风扇排出,当室内需要热空气时,就大量“吸入”室内以维持室温。采用植被与绿化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2.2 湿度调控

寒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春秋两季多风干燥,可运用减湿与加湿进行调控。减湿主要通过室内通风设计来进行。而加湿,除了电动加湿以外,符合生态原则的加湿技术还有潮湿表面蒸发等多项技术。

2.3 声光调控

良好的声光环境是通过建筑外界面合理的设计及相关构造处理来实现的,并对人的健康生理及心理有调节的作用。在哥兹总部的设计中,设计者通过调节立面双层幕墙内(空腔)较高位置的百页,将光线反射到天花板或更远处以控制夏季眩光,较低位置的百页是深色的,以便在冬季吸收更多阳光。百页调节控制了进光量,且通过空腔体系对太阳能的转换节约了40%的照明用电。当天然采光不足时,灵敏的照度指示器将自动激活人工照明系统,确保了室内适宜的光环境。

2.4 通风调控

三种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混合式通风)中,自然通风是最古老而又是最生态的通风方式。它利用自然风力和重力作用促使空气在建筑内流通,即能维持室内的热舒适性,能耗又大大低于采用空调或机械通风。寒区建筑的自然通风需要注意:在寒冷气侯条件下或寒冷季节中,减小空气流动,避免出现冷气流;在炎热季节中,最大限度促进空气流动,以提供足够的通风来有效地降低室内气温。

3. 寒地建筑外界面生态技术的设计策略

3.1 建筑外界面形态的设计

采用不同的建筑设计手法将产生不同的空间效应。这些建筑空间界面主要起遮阳、导风、透气作用,同时也使建筑积极地与环境、当地文化及城市形成对话,生成了独特的建筑界面。如建筑物的首层退进是一种与街道空间结构紧密联系的建筑形体处理方式。退进后形成的空间建筑学中通常称之为“灰空间”。在空间从属方面来看,它是属于建筑的,但是从使用的人群来看,它却是室外人群喜欢的场所。在寒地它也可以是人们夏季避雨、冬季遮雪的室内外缓冲地带。

3.2 建筑构造的设计

传统建筑能够调节气候的窗、百叶或其他活动的遮阳设施通常与大面积实体墙面在同一个表皮层上交替布置,建筑表皮调节外界气候资源的能力较弱,常以被动的方式保护建筑。而生态建筑表皮应具有较强的调节气候的功能,利用自然气候资源为室内空间所用,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和合理的造价控制下,只有利用多个不同功能层构成的建筑表皮系统才可较容易地达到多个目标。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前面提到的)进行调控、合理利用,从而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3.3 材料的重新诠释

砖、石、木材等材料被使用几千年,玻璃、钢、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也已司空见惯之后,化学、物理、机械工程和生物学创造的新材料层出不穷,膜结构、塑料甚至纸筒建筑正在大行其道,这不仅开辟了新的建筑设计视野,也引发了建筑师的设计灵感。以往玻璃砖、磨砂玻璃和聚碳酸脂纤维板等材料,是用来围合一些光线要求不高的空间,如车库、楼梯间和走廊屋顶等,但建筑师创新地将这些材料应用于多层表皮的外层,改变了这些材料的应用特性。由赫佐格与德·穆隆设计的伦敦近郊的拉班现代舞蹈中心,运用简单的塑料材料作为最外层表皮来包裹建筑,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能产生奇异彩虹般的效果。传统的材料采用新的技术或在新的思维引导下又可被重新发掘出新的用途和表达方法,从而变成“另类”的建筑表皮。

3.4 色彩的调节

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材料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是不同的。如白色、淡黄色为0.2~0.4,深蓝、黑为0.8~0.9,红色新瓦屋面为0.53等。北方气候寒冷,建筑可用暖色调适应冷环境,针对不同建筑朝向,用浅色调进行隔热,亦可用深色调进行吸热。并可利用阳光、色彩的考虑形成特有的建筑造型及风格。

4.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外界面设计的生态观念关注的是节能与耗能的全程比较、传统技术的革新和先进技术的支撑、材料的综合利用等。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强调生态的观念,而不是生态技术的片面运用;强调从实际出发解决生态问题,而不是用高科技装点门面;强调地方材料与设计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现成实例。设计中,我们应遵循保护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法则,使多层、柔软、动态、赋予变化的建筑表皮与自然生态环境和快速变化的时代相融合,以瓦解永恒不变的砖石建筑立面。

生态设计技术 篇2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度合作下,以企业为主导的、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特点,构建以生态农业通用技术为核心,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课程体系,探索以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为立足点的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整体教学设计,是实现利用现代学徒制进行农业类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校;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

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达地区农业类企业的岗位类型和工作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高职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能够合理规划布局农业生产,能够监测、评价农业产地生态环境,能够科学指导生态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等。这些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现代学徒制正是由企业主导的、基于工作流程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培养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然而,受自身利益驱使,企业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工作时间,增强劳动强度,忽视技能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导致学生技能单一,缺乏知识系统性。为扬长避短,对生态农业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设计,使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企业生产管理相协调,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生态农业是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过程具有技术技能综合化的特征。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基础上的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要使农业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经营管理、职业精神相互渗透和融合,着力培养学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构建

(一)着眼生态,课程融合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农业生态学之上的实践活动[1]。生态农业着眼于生物、环境及生物与环境这几个模块,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因此在教学项目中,往往要求多门课程的知识交叉,甚至要求技术技能的跨专业融合。如种养结合的立体栽培项目,要求学生既掌握种植技术,又熟悉养殖技术;既要充分理解种植与养殖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将生产对象的生长状况与生长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广阔的视野。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就要发掘模块间、项目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融合,如将种植对象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养殖对象与水体底泥之间的关系放在同一个教学项目中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

(二)通俗易懂,由点带面

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特点,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通俗易懂的介绍为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普及农业生产常识。如通过水稻生产项目,使全体学生对水稻生产流程形成总体认知,对水稻生物学特性有一定认识,对水稻高产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至于水稻的种质资源开发、生长环境对水稻的持续细微影响等,可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第二,要在不同的项目中,适度重复基础理论,使学生加深印象。如任何农作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在水稻生产项目、蔬菜栽培项目、果树栽培项目中都应该反复介绍土壤的理化特性及其对生产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几次反复学习,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会逐渐由模糊转向清晰。第三,课程设置无须刻意追求全面,而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争取做到融会贯通。如种养结合生产项目中,虽然养殖对象种类繁多,但不必一一介绍各种鱼类的养殖方法,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下也未必有条件让学生实际养殖多种经济鱼类,学生只要掌握通用核心技术,通过教材或网络自主学习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特点,就能掌握相关技术。再以农业机械操作项目为例,通过某种大型机械,如旋耕机的操作实践,要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在享受农业机械带来的高效率的同时,充分认识所有的科技手段的应用都要基于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主动思考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与生态农业要求的优质、低耗、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中扮演的角色及发展趋势[2]。

(三)立足地方,突显特色

为了便于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地方优秀农业企业往往是高职院校的优先合作对象,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立足当地特色,教学项目中的生产对象、情境设定、岗位设置、工作任务等都要与企业师傅联合设计,力求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对接,力争做到“工学一致”。如苏州地区进行生态农业专业课程设计时,可以围绕枇杷、杨梅等特色水果,中华绒螯蟹、翘嘴红鲌、秀丽白虾等特色水产品,太湖猪等特色畜牧产品及阳澄湖度假村等进行教学项目设计。这些教学项目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虽然项目中涉及的生产对象种类、生产管理技术都不甚全面,但只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注重课程融合,以点带面,辅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能克服这些问题。如教师在生产岗位上示范中华绒螯蟹的生态养殖技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探讨克氏原螯虾在此生产条件下的生产管理要点,进而拓展到甲壳动物养殖的核心技术,相应的技术细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或分组交流探讨。

(四)岗位覆盖,灵活实施

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3]。生态农业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企业类型多样,职业岗位大致分三种类型:一是生产技能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如农业企业或农场员工等,这类岗位强调熟练操作、创新求变,设计教学项目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加练习,熟能生巧;二是经营管理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如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这类岗位强调平稳运营,教学项目设计时要重视拓展学生在人事、物资、财务等方面的经营管理知识面;三是社会服务型,主要从事农业产业链上的服务工作,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业机械操作员、农业技术推广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这类岗位强调拓展市场,教学项目设计时要注重锻炼学生的交流谈判能力[4]。课程体系构建时应尽可能涵盖三种类型的工作岗位,但在实施教学项目时要根据企业类型及生产实际,选择适宜的职业岗位类型,开展学徒制培养。然后通过轮岗等方式,使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多熟悉不同类型的岗位。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分割,形成一系列可以独立实施的项目。为避免学生在不同阶段更换实践企业时,知识系统和操作技能出现明显的割裂,所有项目要围绕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核心通用技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生态养殖项目为例,学生可以在河蟹育苗场完成人工繁殖项目实践,接着可以轮岗到草鱼养殖场完成苗种培育项目实践,商品鱼养成项目可到工厂化河豚养殖企业进行实践。虽然学生实践的企业类型不同,生产对象也不同,但不同生产对象和生产模式的核心技术及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是有共性的,可以进行有机衔接,学生可以通过不同企业间的轮岗完成整个养殖生产流程。

(五)融入文化,活用政策

一般而言,涉农企业地处偏远,工作条件较艰苦,不少学生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不能适应工作岗位,不利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开展。因此,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农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农业文化,了解新品种农作物中蕴含的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者,还是农业文化、农业技艺的传承者,有责任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国家对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涉农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要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意识。因此,在项目设计时要体现中央和地方的惠农政策,使学生充分了解惠农政策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编写项目或方案的能力,使他们能协助企业或在创业过程中争取到农业扶持资金。

二、教学项目实施

(一)不违农时,弹性教学

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传统农业教学流于纸上谈兵,教学时间与生产时机不匹配是一个重要因素。以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人才时,尤其要注意调整项目教学时间,使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匹配。如春季往往是动物繁殖季节,在此时节需主攻动物繁殖技术;夏季往往是病害频发的季节,学校应调整暑假安排,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到企业岗位锻炼应对突发情况的技术技能;冬季农闲时,则返校学习理论知识,使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循环交替,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领悟理论。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进度会有所差别,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出问题症结,针对个别学生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酌情调整岗位实践模块,这就要求教学时长、工作强度等不能统一标准,要有一定的弹性,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缩短项目学习时间,增加休整时间进行其他技能拓展,或协助教师,帮助其他同学。

(二)分工协作,明确责任

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即便一个简单的操作,由于工作量大,也离不开团队协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妥善分组、分工,训练组员交流协作的能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如测定评价土壤肥力项目,需要检测的指标众多,选择样品、配置试剂、校准仪器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最后检测报告失真。因此,团队所有成员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以高度责任感完成各自的分工。

(三)适度重复,发散思考

农业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以企业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止步于“会”,而要强调“熟”,要适度重复训练,在不断重复中下意识地完成技能的积累和原理的领悟[5]。如植物的扦插嫁接技术,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技能,胜任岗位工作。完全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技能也非学徒制培养的终点,使学生能独立地或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如在学习作物栽培技能时,要求学生对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认知,引导学生理解作物品种、生长环境与作物优质高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习农业机械操作技能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农业机械的适用范围、使用及维修成本、能源消耗等,促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科技进步。

(四)依托平台,创新创业

生态农业是集优美性、生态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于一身的绿色、可持续农业,对生态技术应用、现代经营管理都有很高的要求。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更多地依靠创造农业生产新业态,改革农业经营模式来推动农民增收。农业类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种和技术,也有大学生创业园,可以为毕业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掘、利用现有平台,努力创新,条件允许时,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三、教学方法优化

(一)引导式教学

高职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论和技能难度适中,较少有难以理解的复杂计算和推导,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学能力。通过设定不同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工作情境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理论,则指导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设计小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学生的合理分组,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引导他们带领组员沟通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全面并正确地发现、分析、解决生态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信息化教学

企业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往往不愿向学生开放,而这些环节恰是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师应充分搜集网络信息资源,制作微课或视频片段,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熟悉关键步骤的技术要点,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信息化教学并不局限于播放短片、视频,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视频或者照片寻求更多的技术支持,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给予实时指导。

(三)角色扮演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普通工人、技术员、管理员、农场主等,通过角色转换,学生会对不同工作的内容、性质、职责等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6]。如借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教师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由学生分组“承包”学校的生产基地,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分工,制订生产计划,确定生产模式,分别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指导生产或进行管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如作物生长不佳时,不直接告知学生原因,而是引导团队中理论知识较扎实的学生带领组员去查资料,然后团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等作物收获后,也可由学生进行销售。在生产实践中,团队成员会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发地扮演技术员、销售员、管理员等角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明确今后的就业目标。

四、多元教学评价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包括项目实施过程评价和项目完成情况两个方面。项目实施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出勤率、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等,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团队成员互评和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考评的方式。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测评,可以通过卷面考试、方案设计、流程制订、产品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即为学徒,也就成为企业的一分子。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学习效果,学徒也应参与企业的绩效考核。学生的实习工资与企业的效益相关联,使学生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劳动所得的变化体会企业的管理方法和职业精神,促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为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在培养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技术技能方面的优势,需构建符合生态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课程体系,探索农业类专业教学项目的实施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在实践中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29-38.

[2]顾万荣,宁海龙,邹德堂,等.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东北农业大学教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4):92-95.

[3]吴含.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37-43.

[4]单武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石门县5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16):71-74.

[5]李艳.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生态设计技术 篇3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治理;设计;应用

0 引言

河流原本是陆地上蕴含丰富的淡水自然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治理很早就开始了,起初人们看重的是河流自身功能的体现,如防洪、排涝、灌溉、养殖、航运等,河道整治主要从工程结构上考虑问题,注重施工效率和工程效果,表现在渠道化、硬岸化,破坏了河岸的过滤效果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也切断了河水与驳岸的自然生态链;河道裁弯取直,改变了河流自然形态,看似流水通畅了,行洪能力提高了,实则河水流速增加,洪峰提早出现,滞洪能力大为削弱;河道断面形式单一,不仅景观效果差,也破坏了河流生物多样性,因为河滩、湿地和深潭本是生物群落的栖息地,改造成统一、规则的梯形断面,这些都不复存在了。从上世纪60年代起,欧美国家发起新的河流整治理念,重视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通过拆除河道硬质衬砌、恢复河滩湿地、再现蜿蜒河流等措施,重现河流的自然景色和生物多样性,80年代后这种理念被亚洲的日本、韩国所接受,开展了一系列的河流整治活动,例如韩国河流生态修复起步虽晚,但很多理论已被应用到河流整治中[1]。我国传统河流整治观念的改变是进入21世纪开始的,当时的初衷是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利用城市滨河空间和带动沿河经济发展等,但通过生态修复治理水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普遍的问题是尽管强调生态治理的重要性,然而技术上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并且许多人对于生态修复的认识仅停留在景观再造上,简单的以为生态修复就是河岸绿化和设置一些亲水空间,完全不考虑河道的基本情况和功能定位[2]。因此,本文对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在河流治理中应用进行了探讨。

1 生态修复技术原理及其适用性

1.1 生态修复与生态修复技术

所谓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之下,以生物修复为主要手段,辅以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其他工程技术措施,并将它们优化组合成为耗费最省、效果最佳的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修复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就是以生态修复理论为基础,针对各种退化环境特点,采取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3]。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单项生态修复技术和复合生态修复技术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三种单项修复技术;后者是将各种单项技术进行组合,例如化学-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化学修复技术、植物-物理化学修复等。由于生物修复非常复杂,单项修复技术往往修复效果不佳,所以将不同单项技术联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综合效果显著。河流是陆地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河流生态环境特点采取的生态修复技术即为河流治理生态修复技术。

1.2 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在河流治理中,主要采用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生境、水生生物群落等修复技术,适用于中小河流治理[4]。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的漫滩、湿地等区域,通过恢复缓冲区不仅能滞洪和蓄洪,也起到沉淀、过滤和净化洪水的效果,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之地,恢复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是河流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可改善河道形态,净化河水并减轻洪水威势。河道补水的途径有扩大水库泄流量、引水、污水回用等,通过增加河流流量可以更好地发挥河流的生态功能。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河流人工曝气、疏浚底泥、建设河道生态塘(渠)、微生物强化(投菌)、生态护岸等技术,可以改善水生物生存环境、增强河流的生态处理能力。生境修复是恢复河流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包括恢复浅滩、再造深塘、恢复河流蜿蜒形态等。天然河流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水生生物群落,由于不合理的河道治理破坏了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导致大量水生生物群落消失,修复水生生物群落即利用适宜的乡土品种优化群落结构,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整有效的食物链结构,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2 生态修复技术在河流治理设计中的应用

2.1 设计原则

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对河流进行治理应遵循自然循环、生物多样性、功能需求主功能优先及多功能协调、景观美化、治理分时段河段细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等原则,治理效果的评价应以社会合理、生态合理、环境合理、操作合理等指标进行衡量。社会合理即工程应抗冲、耐久,并具备适当的景观与亲水效果、休闲功能等;生态合理即水生生物丰度高、河流流速分布多样化、滨河植物生长良好、生物通道畅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良好等;环境合理包括水流结构多样化、水体净化能力强、工程透水性良好;操作合理即取材环保、材料加工环保、施工简单易行、避免水土流失、施工对水生生物影响小、河流维护方便、造价合理等。

2.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形式是影响河流生态功能的关键因素,其中横断面关系到河槽、滩地、河岸植物群落结构和河流湿地的恢复,而纵断面影响河流沿线纵比降、跌水、深潭等流速多样性,对鱼类洄流、繁衍有重要影响[5]

河流横断面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和直墙河道(矩形断面),其中复式断面生态性最好,梯形断面较差,直墙河道最差,所以应首选复式断面,在地形受限条件下可以选用梯形断面,尽量避免直墙河道。在设计河流横断面时,滩地高程被高潮水位的淹没深度不应超过1.2~1.5m。复式断面第二台阶岸墙高度不应超过2.5m,否则应设置第三台阶。河岸与滩地宽度应满足行人安全要求,城区河滩宽度不得小于1~3m。为了改善视觉效果,河道宽深比应在3以上,当宽深比在8以上封闭感就会消失。生物廊道宽度根据保护的水生生物而定,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廊道宽度应在3~12m;鸟类迁徙、小型哺乳动物与鱼类觅食廊道宽度应在12~30m;野生动物廊道应在30~60m。

河流纵断面沿线比降超过3%时,应考虑采用人工阶梯深潭结构,也可以采用鱼道和阶梯跌水结合,以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当沿线比降在1%~3%时,可采用透水堰、阶梯跌水、河底修复等辅助措施来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应拆除不必要的水坝、高堰、橡胶坝等设施,少设置节制闸。河道两头的防洪闸、防潮闸应为常开状态,并进行适度调节。

2.3 生态护岸构建方法

生态护岸是在保持边坡形态稳定的基础上,利用植物或结合工程技术措施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其构建方法是对硬质护岸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图1是生态护岸的各种构建方法。(a)设置了深潭、浅滩和人工湿地;(b)将0.8~1m石块埋入河床和河滨带,有利于鱼类繁衍;(c)利用球状生态混凝土进行修复;(d)是景观型多级阶梯人工湿地护岸的一种做法;(e)不拆除硬质护岸而开新槽并种植辊式植被的方法;(f)是在混凝土护岸上开设凹槽,再回填土壤和碎石,以利植物种植。

3 结语

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利工程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城市园林等众多学科,由于对生物学、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我国当前许多河流治理仍停留在景观改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因此在河流治理中应积极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并结合河流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兴茹.国内外城市河流治理现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32(2):83-88.

[2]刘辉,何争妍.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杭州河道水质的对策与建议[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1):13-15.

[3]王健胜,刘沛松,杨风岭,等.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54-10556.

[4]袁卫玲.关于中小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修复[J].湖南水利水电,2013(5):70-72.

生态住宅设计及其节能新技术 篇4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住宅的现实需求已经从单纯的追求居住面积逐步转向对住房功能、环境和服务的追求, 对于住房的内在品质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生态住宅随之应运而生。选择注重生态概念的住宅, 将逐渐成为广大居民的共识。如何适应这一趋势, 搞好生态住宅设计, 已经是摆在专业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生态住宅的四大要素

1.1 生态住宅的基础:舒适

日本人曾总结出舒适环境的八要素[1]: (1) 空气清新, 没有污染和臭味; (2) 宁静, 没有噪声; (3) 丰富多彩的绿化; (4) 与水景亲近; (5) 街道美丽而整洁; (6) 具有历史文化古迹; (7) 有适于人们散步的场所和空间; (8) 有游乐设施。其中, 人们对安静、空气、绿化这三要素最为关心, 并列为舒适性的基础要素。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我国主要用5个指标来衡量舒适度:居住密度、绿地面积、室外活动场所的设施标准、室外环境的噪声标准和日照[2]。

1.2 生态住宅的目标:健康

首先, 生态住宅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如有充足的日照, 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 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房型与结构上, 生态住宅通常要求做到明室、明厅、明厨、明卫, 以满足居住者“充分享受阳光关爱”的需求, 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空气洁净, 通风效果要好, 主要是组织良好的穿堂风, 使空气产生对流效应。在心理健康方面, 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 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等要求。

其次, 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 是指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 生态住宅的内涵:高效

所谓高效, 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建筑业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他产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据统计, 在西方国家建筑及其相关产业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0%~60%, 比例之高令人瞠目。这包括建材生产和运输、建筑施工所消耗的能源, 而其中所占份额最大的是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 (建筑照明、采暖、空调等) 。如此高能耗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浪费造成的:如从主观上漠视气候及其他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影响, 过分地依赖人工照明、空调等高能耗的机械设备, 低劣的建筑质量, 粗放的施工工艺以及基于高能耗的粗放的生活方式。而生态住宅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 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1.4 生态住宅的表现:美观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 同时也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 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美学是生态住宅不可或缺的灵魂。从美学特征来说, 生态住宅没有可以套用的模式。它是各门专业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综合作用的科学结果。它尊重材料固有的美学特性, 发挥材料最大的物理性能, 不矫揉造作;高技术的条件下, 它能显示建造技术的精密、严谨;适用技术的条件下, 它能体现纯朴、自然、谦恭的态度。

2. 生态住宅建筑设计主要原则

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 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又要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3,5]:

(1) 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将生态技术、生态文化、生态环境整合为一个共生、共融的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在强调高效节能时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 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 而不顾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改善室内环境品质, 提高舒适度, 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 这才是生态建筑的基本观。

(2) 充分使用洁净能源, 无污无废、高效和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 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 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 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 减少废弃物。以最少的资源, 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坚持5R原则, 即Revalue (再思考、再认识、再评价) 、Renew (更新、改造) 、Reuse (再利用、重复使用) 、Reduce (减少) 、Recycle (循环使用) 。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废物再生利用, 水循环使用, 建材的循环使用, 能源的多层次利用, 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 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 以利推广利用。

(4) 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利用环境, 尊重周边历史、设计与自然相结合。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 尽量保留原始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 保持绿地连续畅通, 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 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 减少对地球大气环境的破坏。

(5) 整体优先, 全寿命设计建筑设计应该从整体出发, 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建材的使用应就近取用 (不宜超过500公里) , 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 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3. 生态住宅设计的节能新技术

随着生态住宅设计的不断发展, 设计师在生态住宅设计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节能新技术, 在自然通风、住宅遮阳、太阳能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使生态—节能取得良性的结合与共生。

3.1 自然通风

在生态住宅设计中根据建筑周围的情况, 采用竖向拔风设计、斜向避风设计、可控风道设计的新的设计思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冲绳当山之家[4] (Tozan House, Okinawa.Japan) 利用山地适应自然通风条件的独立式住宅, 其与环境共生的剖面设计通过室内与楼梯结合的内院所形成的竖向拔风空间, 有效地引导室内自然通风, 使得自然通风的改善效果可达60%以上。美国加州某独立式小住宅的北向斜屋面避风设计, 不但创造优美的住宅外观形象, 而且通过斜向屋顶将冬季寒风导向天空减少冬季北风对住宅的风压, 以此降低围护结构的热渗漏, 达到节能的目的。香港长洲岛明爱明晖营作为供少年夏令营居住的营地公寓在设计中力图体现生态节能思想, 结合一个供室内活动的中庭及居中心位置的竖井空间设计了自然通风可控风道体系, 对不同季节和时段有不同的可控设计, 以不满足同的生态要求, 可控通风设计可以给居住者提供一个直观、舒适、节能的室内环境。

3.2 住宅遮阳

由新材料构成的遮阳体系重新被利用在生态住宅设计中, 并充分挖掘遮阳对住宅立面造型的作用和意义。香港茵怡花园尝试高层住宅遮阳与通风的结合, 在垂直遮阳板上设计众多的方孔以利通风, 兼顾遮阳与通风的双重性能, 除此之外, 茵怡花园在窗的细部设计上充分考虑遮阳、采光的综合节能问题。通过檐口出挑来满足遮阳不失为低造价、效果好的简易方式。

3.3 太阳能应用

生态住宅的太阳能应用主要是通过被动式太阳能住宅设计方式进行, 遵循与住宅设计相结合、低造价、高效率、易于控制与维修的原则,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从技术设计理论上讲被动式太阳能住宅主有: (1) 直接受益式, 利用阳光透过较大的窗户照入室内并设置一定的贮放热体, 以调整好室内的温度; (2) 对流环路式, 即将建筑围合体设计成“双壁系统”, 通过向阳侧开口部分玻璃后的空气层在太阳能作用下形成热循环, 整体性地加热住宅外壁; (3) 蓄热墙式, 效果好、造价低, 主要由混凝土 (砖) 蓄热墙、空气层、密闭玻璃三部分组成的太阳能“空气加热器”。

结语

随着生态住宅的不断涌现以及在设计中不断采用新技术, 人们的居住质量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搞好生态住宅设计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环境建设宗旨, 并以“生态、环境、绿色”为关键词展开各种文化活动, 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 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为居住者营造一处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

参考文献

[1]王艳红.浅谈生态住宅设计山西建筑, 2005 (5) .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设部科技部印发, 2005 (10) .

[3]刘剑.生态住宅设计浅谈.城市规划, 2009 (33) .

[4]宋德萱.生态住宅设计的节能新技术.时代建筑, 2001 (2) .

生态设计技术 篇5

园区内的假山窑洞宾馆是用疏通水塘的泥土堆砌而成的一座人工小山,利用其在园区内为观景制高点的优势,在小山的内部空间修建成特色的假山—窑洞宾馆。主题化的酒店餐饮、奇异的建筑是旅游接待设施在景观上不同于城市商务型接待设施的体现。假山窑洞宾馆是园区内独特性的旅游接待设施景观设计的体现。在旅游规划园区内,无论是引导指示系统,还是休憩服务系统和功能性建筑都与本土自然农业景观及人文景观高度协调。并从属于观光景区的各项核心景观,从材质和造型上不仅与核心吸引物相互协调,并成为提升核心景观不可或缺的从属景观,使之相辅相成。

入口大门以石头堆砌,门前植桃花,营造山有小口桃花鲜美落樱缤纷的美丽景色,随之出现的水车不停转动浇灌农田,使人顿时置身于淳朴自然的乡村恬静生活的情景。各个庄园的木屋别墅,造型别致突出庄园特色主题,体量上又能满足其使用功能,严格控制其规模的前提下,与自然的农业景观协调统一。

生态设计技术 篇6

关键词:台湾技职教育;室内设计;专业建设;室内庭园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6-0075-03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选派青年教师赴台研修学习,笔者作为环境艺术学院骨干教师于台湾中州科技大学研习期间,参与对方院校的教学、管理及科研活动,通过研修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学习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吸收新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与方法。台湾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结合为特点,课程教学中以实践动手环节为主轴,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贯穿证照考试课程的内容,辅助学生取得就业资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入职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

1台湾技职教育

1.1台湾技职教育概况

台湾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两个体系,含盖四类学校: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职业学校设有日间部、夜间部、建教合作班、实用技能班、特殊教育班、进修学校;专科学校设有二年制、五年制,二年制同时设置夜间部;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设有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学士班又分两年制和四年制,都设有进修部、在职班 。技职教育的特色在于强调创新研究与产学合作,通过独立、完整的多元学制,积极与业界进行交流,帮助学子取得一技之长,培养出顶尖的专业精英[2]。

1.2台湾技职教育特点

1.2.1注重学生实务技术的培养

台湾技职教育让学生兼顾理论与实务技术,并借由先进科技与活泼有趣的生活创意竞赛,让学生的舞台更加宽广。课程的设计讲求品味与趣味的结合,并且鼓励学生参与政府以及教育单位举办的创意和设计竞赛及成果发表,以激励学生创新研发的能力。

1.2.2注重学术理论与产业实践的结合

学校为促进各类产业发展,与政府机关、事业机构、民间团体、学术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事宜,不仅有利于发挥教育、训练、研究、服务的功能,更能够锻炼技专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竞争力。

1.2.3注重学生就业的职业证照制度

台湾技职教育本着培养全人的精神,协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培训制度并取得专业证照鉴定资格,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了就业资格,提升就业能力。

2国内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

2.1专业现状

目前,国内艺术类院校以及数量较多的飞艺术院校相机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或相关课程,有的是作为一个专业开设,也有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课程,还有的是在园林景观专业中开设课程,另外还有在艺术设计二级学科中开设课程[3]。面对这样的情况,加上国内高职院校设立室内设计专业的时间本就不长,导致各院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性[4]。有的高职院校侧重于艺术设计为主的培养方向,偏重于设计理念和艺术创作;而有的高职院校侧重于施工管理为主的培养方向,偏重于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总体来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过于宏观与笼统,层次不清晰,人才培养没有特色。

2.2发展趋势

根据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要培养具备“一高多能”的专业人才。“一高”是指学生在全面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本设计软件的操作、设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设计工艺的前提下,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其中的某项技能;“多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审美能力、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5]。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则是以当前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为前景来做构建,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准确、特色鲜明。一方面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各类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设置独具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第6期陈 静 等: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建设探讨3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专业建设3.1专业设置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湖北省林业厅下属的二级单位,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华中地区唯一的一所生态类高校。

环境艺术学院作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大学院之一,学生人数2 657人,师生规模位居生态学院前列。现有木材加工技术、室内设计技术、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四个专业,其中,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分设室内装饰设计、室内展示平面设计、室内装饰施工管理、家具设计、建筑动画等五个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有环境艺术设计与视觉传达两个方向。

当前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是各专业发展极不平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占到了全院学生人数的80%以上;木材加工专业长期处于市场需求旺盛,而由于填报志愿的学生不足,每年招生人数极少,甚至不足10人;装饰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均属于艺术类招生,在此类中学院不具备优势,招生潜力有限,并且高职艺术生就业也成为难点之一。

3.2室内设计专业建设规划

一方面,台湾的技职教育的特点给予的启示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国内高职教育给予的指导思想是特色办学,整合优质资源进行专业建设。根据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需跟林业相关,才能做出特色。鉴于环境艺术学院教师情况、教学实际,可对室内设计专业建设群进行适当调配,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室内设计专业。

3.2.1调整现有专业

在现有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上发展两个个专业方向,即室内设计方向和施工管理方向。室内设计方向主要针对设计技能、软件技能以及软装饰技能的培养。施工管理方向则是主要针对时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工程施工、工程材料、工程管理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可考虑新增工程监理专业,主要培养室内装饰装修监理人才。

这两个专业方向由于有坚实的基础,培养目标以专业技术型人才出发,着重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增加实践操作、增强实训技能,真正培养出高职教育要求的具备“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

3.2.2开设室内庭园专业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设置的环境艺术专业大类下开设有室内设计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然而,室内景观作为景观体系的一个部分,并没有具体专业的开设和体现,但是其设计原理来自景观最普遍、最基本的设计理念,是建筑内部的庭园景观,是现代建筑与庭园设计的完美结合[6]。现代室内景观设计是在室内空间中讲景观设计的原理与室内的环境相结合的具体运用:现在都市人群渴望更多的亲近自然接触自然,更多的在室内见到色彩丰富的自然景物,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提倡生态设计、绿色设计,从而让人们更加贴近自然。于是,室内庭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来,它更能满足现代人的精神生活[7]。这个专业的开设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这个专业的技能培养需要共同具备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要求和景观设计专业技能要求。然而,有林业行业为背景优势的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环境艺术学院下开设有室内设计专业,发展成熟;在园林与建工学院下开设有景观设计专业,发展成熟,鉴于这两大专业的成熟和成功,学校完全有行业背景和技术支持去开设室内庭园这个彰显学校特色的新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可以从室内庭园专业建设入手,后期有景观雕塑待发展,培养具备室内庭园设计与制作的相关专业人才。一方面基于室内设计技术的前期培养计划和内容,后期以施工的技术能力为重点,开设专业的实务课程,突显实践技能培养的重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有专业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玮琦.台湾技职院校通识教育之展望:科技与人文的整合[J].树德通识教育专刊(序),2008.

[2]试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D].职业教育调查与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3]于娜.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章,2011(6).

[4]汪新叶.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1,(8):205.

[5]罗凡.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376-377.

[6]邵杰.探索具有本土精神的现代室内庭院设计的途径[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2).

[7]纪昌宁.浅谈室内设计与室内景观视觉价值联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5).

建筑装饰设计中生态技术的应用 篇7

1 建筑装饰设计中生态技术的应用原则

生态技术之所以对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它“节能环保”的特点, 这是很多高科技产品所不具备的优势。生态技术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上面,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是对人们生存环境的保护, 让人们生活的更健康更安心。相对的, 生态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也较高。

建筑装饰的设计中应用生态技术, 应该紧密围绕它“节能环保”的特点, 在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 再考虑技术。千万不能有“为了追求生态而使用生态技术”的观念, 这不仅会让生态技术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更难以体现出生态技术的价值和作用。

1.1 高效节能的原则

应用生态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约能源, 无论是对废弃自然资源的再利用, 还是采取一些方法减少资源消耗, 最终都是为了节约能源。衡量生态技术水平的标准之一, 就是看节约能源的多与少。所以,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技术, 一定要把握“高效节能”的原则。如果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 才能达到节能的作用, 而且节能效果不理想, 与付出的成本不成正比, 那么, 这种建筑设计的思路就是有问题的, 生态技术的应用也是不合理的。

例如著名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案例, 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利分校的建设基地, 就是一个废弃的自行车工厂, 建筑周围的水渠, 每年可以收集多达6000立方米的雨水, 并且加以利用, 校内的多种机械设备都是通过对风能, 光能等自然能量的利用而进行运作的。诺丁汉大学朱比利分校的建设中所应用到的生态技术, 达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

1.2 体现生态技术的市场价值

如果我们只追求节能环保, 不追求经济效益, 那么任何行业任何领域的生产建设都无法进行下去。没有资金的支撑, 生态技术难以应用。同时, 生态技术应用的科学合理, 可以节约建筑设计中的成本。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应用生态技术, 既要体现生态技术的绿色环保价值, 还要体现出它的市场价值。环保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一些, 要与业主进行充分沟通, 向业主阐明环保产品的性能特点以及对居家环境的优化等, 绿色环保产品虽然贵一些, 但是性价比也高。通常情况下, 在建筑装饰设计中, 需要用到不同的生态技术, 以保证建筑环保效果的整体性。

2 建筑装饰设计中生态技术的应用环境

2.1 自然环境对生态技术的影响

在我国, 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有很多, 但这些自然资源不一定会适用于所有地区。即便是同样的自然资源, 在不同的地区也要采取不同的生态技术才能有效利用。比如南方和北方, 比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 存在很大的季节性和气候性差异, 这些对生态技术的应用都会产生影响。无论是生态技术还是生态产品, 在应用中都会受到地区天气气候, 温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应用生态技术, 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 气候特点, 充分考虑生态技术的可行性以及性价比。

比如大家众所周知的太阳能热水器, 即可以吸热又可以储水, 即使遇到突然停水的情况也可以使用,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是在常年阴霾潮湿的四川盆地, 选择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市民很少, 尽管它有一些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所不具备的优点, 但是却并不适合在四川使用, 因为在四川的气候条件下, 太阳能热水器的优势体现的并不明显, 对四川市民来说, 太阳能热水器的性价比, 显然没有燃气热水器的性价比高。

2.2 根据施工环境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已经有相关数据显示, 在我国总能源的消耗中, 用于建筑的能源消耗比重高达30%以上。所以节约建筑业的能源消耗, 已经是当务之急。节能与耗能是相对的, 高耗能的产业如果能够科学的运用生态技术, 同样可以做到高效节能。

比如在一些常用于种植花草树木的院落阳台进行建筑设计时, 便可以考虑用雨水作为资源进行灌溉。

2.3 生态技术的创新理念

随着生态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建筑装饰设计中, 这便要求设计师具有更高的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结合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 将最高效的生态技术应用其中。比如, 为了降低室内噪音, 改善室内采光,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 可以选择用双层的玻璃墙。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 很大程度上会左右着建筑的外观, 风格, 以及建筑设备的性能。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可以让普通的建筑变成一件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品。当然, 一个设计师优秀的前提, 必然是过硬的专业技术以及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

3 结束语

生态, 不仅作为一种技术已经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 同时它还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 对环境的要求和期待就越来越高。然而, 环境的保护只靠意识是远远不够的, 它更依赖高效节能的生态技术。只有环保意识与生态技术并驾齐驱, 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才会更好。

摘要: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对各种能源及自然资源的消耗过程。当人类消耗大于自然界的产出时, 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当今时代, 人们在享受各种高科技产品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进一步的加快了对自然能源的消耗, 大自然已经不止一次的向人类发出预警。因此, 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不仅是生产所需, 建设所需, 更是全球所需, 人类所需。相比西方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的生态技术水平暂时落后, 尤其是在建筑装修装饰这一领域, 很多节能环保产品, 无论从设计上还是性能上, 都存在一定问题。

关键词:建筑装饰,建筑设计,生态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志明.探讨生态住宅建筑中应用的新型材料[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1) :105.

[2]周大鹏, 王淼.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5) :77-78.

生态型道路设计新技术介绍 篇8

关键词:生态型,道路设计,技术

引言

自然界具有调节、生产、信息和载体等多重功能, 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因此,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 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要树立“不破坏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 使工程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实现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并举、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靠太阳能和重力而带动的水循环是自然界保持平衡的重要因素。尊重自然界的循环, 涵养水土, 维护生物多样性, 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使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也必须尽可能做到采用生态型道路设计。本文将对生态型道路设计方面的新技术进行介绍, 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让我们的道路设计师更加关注道路设计中的生态性因素, 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目标。

1 生态型道路设计综述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的建设使城市硬化地面面积快速增长。硬化地面对城市的主要危害可归纳以下几点:

a.硬化地面不能通透雨水, 导致雨水径流量大大增加, 为将雨水径流快速排出, 所需雨水管道、雨水泵站等设施的容量、输送能力必将随之增大, 这对于城市建设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b.硬化地面导致城市地下水补给的严重不足。

c.硬化地面吸收和反射太阳的热, 会增加城市的热效应, 使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态效应和舒适度都难以提高。

能让雨水流入地下的简单方法就是:在城市中多铺设生态型透水地面。这已成为国际上许多生态城市的普遍做法。生态型透水地面能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这也有利于城市的降水, 因此会帮助城市得到更多的雨水。既能缓和城市水资源危机, 又能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调节气候, 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可渗透的铺装材料, 是保持和恢复自然循环的最有力的工具。道路铺装材料包括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两类。

1.1 排水路面:

排水性路面是路面设计从传统的路面结构逐步向功能性路面结构发展趋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路面结构形式。由于这种路面结构特征是孔隙率大 (一般为20%左右) , 因此具有良好的排水、抗滑、降噪功能, 可以有效地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并改善道路环保性能。这种路面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被高度重视, 并积极推广应用。

排水路面的功能列举如下:

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提高降雨时路面的抗滑性能 (水膜溜滑现象缓和) ;

减少车辆行驶产生的水溅、水雾, 从而提高可视性;

夜间降雨时, 可使汽车前灯灯管引起的路面反射减弱;

提高路面标志在降雨时的视认性;

改善沿线环境;

降低车辆行驶引起的交通噪音 (吸收发动机等引起的机器噪音, 抑制气柱共鸣音的产生) ; (见图1~3)

1.2 透水性人行道:

透水性人行道采用透水性地砖铺筑。砖是透水的, 砖与砖之间的连接处由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透水砖需具有环保、高强度、耐磨不脱层、透水透气、通透散热、防滑、保持色彩等特点。其参考指标详见表1。

2 生态型边坡支护系统

千百年来, 在土木工程中, 人们广泛采用的材料主要是木、土、石等天然材料以及水泥、钢筋等高能耗、高污染的刚性材料。但它们都有一些固有的缺陷, 例如性能单一, 质量大, 寿命不长, 价格昂贵, 不可再生等, 故不能全面满足工程的特定需要。随着近代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品种繁多的人工合成材料陆续问世。它们具有多种能满足工

程需要的性能, 可制成各种符合实用目的的产品, 而且由于其质量轻、施工简易、运输方便、价格低廉、料源丰富等优点, 为土木工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较为理想的材料, 并由此带来一种实施简便和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鉴于这种人工合成材料的强大生命力, 因此近二三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据不完全统计, 它们已在数十万项工程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一些抗御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更显出其快捷、有效、简便的特点。无怪乎这一项新材料和新技术被人们誉为20世纪土木工程中的一项技术革命。

应用土工合成材料边坡处治技术, 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最大可能消除和抑制各类病害, 防患于未然。确保边坡稳定美观、节省用地、保护环境。

在传统土工合成材料的基础上, 生态型边坡支护系统将岩土工程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园艺学、环境生态学、农林学、模糊数学、几何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为新时期的生态建设提供安全、环保、生态的技术支持。生态型边坡支护系统有以下特点:

降低坡比, 从而减少土地的占用;

不用水泥、钢筋、混凝土, 工期大大缩短, 工程造价降低;

良好的透水不透土的过滤性能;

对地基要求低, 适应各类复杂地质环境;不受运输条件、施工场地和天气的影响;广泛的植物种类选择, 可采用插播、压播、喷播、混播多种栽植方式;

能抵抗长期旱涝等自然灾害, 大大减少了完工后的维护费用;

对城市规划中生态设计技术的分析 篇9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设计技术,自然生态

1 对城市设计的根本认识

我国有许多古城, 可谓世界城市设计实践的代表作, 也是近些年才开始作为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对象。因此可以说, 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相比, 中国的城市设计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下面对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做一下阐述:城市景观, 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 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 譬如什么样的土地可作为公共绿地, 什么样的土地应该保留其原始形态, 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用于建筑。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实质区别在城市科学的理论研究中已经逐步理清了。城市规划是城市前进的路标, 为创造具有独特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基本保障, 可以说为城市规划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然而, 仅仅注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不把城市形象的创造提升到日程上还是不行的。城市的规划、美丽, 并不是有些美丽的可供市民游玩的休闲广场, 或者是有些优秀的公共建筑, 而是整座城市的美丽, 小到角角落落, 这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 所以, 城市设计对于整座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尢为重要。形式美原则是景观设计必须符合的客观美学原则。其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将城市的整体美展现出来, 即将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 这其中关系到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的整体协作。例如, 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 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 不是简单的A+B=AB, 它等于X, 这是一种新的因素, 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城市的景观设计要反映出城市的性质及其规模。如想到西安, 所有的人印象都是那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因其景观设计中有着浓厚的古都气息;北京, 长安街的政治氛围是你首先想到的景观;提到杭州, 是否西湖美景与人文环境是首先进入你脑海里的画卷呢。

2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一章第八条规定: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 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 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 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长期以来, 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缺少城市设计这一环节, 许多城市在制订了规划之后, 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 容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化现象。所以, 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 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 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 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 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 并进行有效的控制, 引导各项开发建设, 也就是说, 必须把城市设计的思想融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实现整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手段, 把它作为整体城市设计的载体不但可以容纳城市设计的内容, 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选择不同的景观侧重点, 合理取舍城市设计的内容。

3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 所以, 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上文笔者已经阐述了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所以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 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 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 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要始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 使三者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些年, 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逐渐的将绿化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实践中我们也发现, 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 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 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 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不利影响。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 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 防止水土流失。此外, 建筑物周围的植物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周围空气质量, 降低污染。因此, 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 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成绩的绿色容积, 即综合绿化面积, 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目前来看, 城市绿色容积率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首先, 可以根据设计师的对整个城市规划所期望的绿化效果来确定;其次, 也可以根据有地块预设的绿化功能的比例来确定;再次, 可以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来确定。

5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 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 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 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谢十, 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 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 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 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 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 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 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 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 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 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6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们的祖先将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 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 我们的城市都要很好的生态基础。对于这样的状况, 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 我们不仅要利用, 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 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 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 我们还有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 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 建设生态型城市, 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7 结语

生态设计技术 篇10

1)城市道路路面多采用密实、不透水材料铺筑,雨季时路表大量积水,滞留于路表的积水在行驶车辆的作用下飞溅,对周边车辆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产生很大影响,对行人也造成不利影响。

2)雨天人行道上也同样会出现严重的积水现象,影响行走的舒适性。

3)上海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生的大量建筑渣土,目前数量已经占到了城市垃圾总量的1/3左右。建筑渣土影响了城市环境,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世博园区的工程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世博园区道路建设贯彻总体规划中“起点高、立意深、体现上海特点”的要求,把城市的未来、世博会的未来和上海的未来结合起来,促进上海城市建设全面发展。因此在世博园区道路建设中采取一系列的安全、生态技术,构建世博园区安全与生态示范道路,体现“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是十分有必要的。

1 世博园区安全与生态道路设计总体思路[1,2]

世博园区道路设计理念是针对上海世博园区道路的特点,本着“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的原则,综合考虑道路建设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构建安全与生态城市道路”为宏观目标,以“保障车辆与行人安全、降低噪声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为设计理念,在道路排水、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形成世博园区安全与生态示范道路。它促进了道路交通与城市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道路建设的新成果与新技术。

针对目前上海城市道路存在的一些问题,上海世博园区道路建设采用一系列的安全与生态技术,世博园区安全与生态道路由排水降噪功能的沥青路面与透水人行道组成,同时在道路建设中采用废旧材料,以促进资源再生利用。

1.1 安全、生态排水性沥青路面的应用

针对车行道路面雨天积水问题,采用排水性沥青路面是一种有望解决问题的理想选择。排水性沥青路面是采用大空隙沥青混合料作为面层,中面层的表面设置封水层,渗入到排水层内的水通过封水层表面流向边缘排水设施并迅速排出,而不再向中面层渗透的路面结构如图1所示。

排水性沥青路面具有抗滑性好、雨天水雾少、不积水、行车安全、高温稳定性好、抗车辙能力强、降低噪声等优点。世博会举办期间正值上海雨季,采用排水性沥青路面作为车行道可以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降低噪声3~4 dB,从而减少对周围居民与行人的影响。作为人行道,路表无积水也提高了行人行走的舒适性。

1.2 生态、环保透水人行道的应用

针对人行道积水问题,拟采用透水人行道解决。透水人行道是从面层到基层整个结构都采用透水性材料组成的人行道,雨水通过透水面层、透水基层,最后渗透到土基中。世博园区中采用透水人行道一方面保证行人雨天出行的安全与舒适性;另一方面,雨水通过透水人行道下渗,补给了地下水,减少了降水对排水管网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同时调节城市温度。

1.3 建筑渣土再生利用

世博园区建于黄浦江两岸,拆迁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渣土,如果将建筑渣土运出园区,需花费几千万元财力、人力、物力的代价。若是利用建筑渣土作为道路的建筑材料,将节省大量的废弃物外运费用,同时避免了废弃物堆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与新的土石方开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世博园区安全与生态型道路设计关键技术

根据世博园区道路建设要求,提出了世博园区安全与生态道路的设计思路。世博园区道路与普通道路不同,其设计也与常规设计有较大区别,其中关键技术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

2.1 安全、生态排水性沥青路面设计

2.1.1 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世博园区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包括:排水性沥青面层、封水层、密实结构中下面层、基层及底基层。其中排水路面厚度为4 cm,封水层采用橡胶乳化沥青封水层,具体各个结构组合见图2。

2.1.2 排水性沥青路面材料设计

排水性沥青面层的粗集料选用辉绿岩,细集料选用坚硬、洁净的人工砂,材料级配范围见表1。由于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空隙大,对结合料要求高,因此世博园区排水性沥青面层结合料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世博园区排水性沥青面层材料设计指标与要求见表2。

2.2 生态、环保透水人行道设计

2.2.1 透水人行道结构设计

世博园区人行道采用透水砖与透水混凝土2种不同面层材料。透水人行道各个结构组合与厚度见图3。

2.2.2 透水人行道材料设计

根据透水与人行道性能要求,提出了透水砖与透水混凝土材料技术要求,分别见表3、表4与表5[3]。

2.3 建筑渣土再生利用设计

2.3.1 固结剂选择

松散的建筑渣土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需要一定的固结剂来稳定。通过强度、模量与收缩试验,对比分析了HEC(无机水硬性胶凝材料)与水泥固结渣土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HEC固结的渣土具有更好的强度和模量,同时收缩变形较小。因此,选用HEC固结剂来稳定建筑渣土。

2.3.2 结构设计

上海地区常规路面结构:路基采用石灰土处理;垫层为砾石砂垫层;基层为水泥稳定集料。通过对比分析,当HEC剂量为4.5%与6%时,HEC固结渣土强度、模量都能远远超出石灰土路基与砾石砂垫层要求;当HEC剂量为8%以上时,HEC固结渣土强度、模量都能达到水泥稳定碎石性能要求,因此世博园区中采用HEC固结渣土作为道路的路基、垫层与下基层,如图4所示。

2.3.3 材料设计

对于建筑渣土再生利用,要求渣土中不得含有种植土、腐殖土、垃圾土、淤泥质土等,也不得含有杂草、树根或农作物残根等杂物。

建筑渣土的粒径除要求≤100 mm外,还应满足表6应用要求。

固结剂采用HEC,掺加用剂量应根据结构层位而变化。具体的应用剂量及稳定建筑渣土性能应满足表7的技术要求。

3结语

1)对于世博园区道路,分别采用了安全、环保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生态、环保透水人行道以及建筑渣土再生利用技术,打造了世博园区安全与生态道路,体现了“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

2)世博园区车行道采用排水性沥青路面,提出了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和厚度,确定了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级配及性能要求。

3)世博园区人行道采用透水人行道,分别设计了透水砖与透水混凝土两种类型的人行道结构,提出了透水砖与透水混凝土材料的技术要求。

4)选择固结剂HEC来稳定建筑渣土,将HEC固结渣土作为园区道路的下基层、垫层与路基,确定了不同结构层位的HEC固结渣土的技术要求,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世博园区道路安全、生态环保综合技术研究[R].上海: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10.

[2]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生态设计技术 篇11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生态化;设计原则;生态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13—01

1、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生态建筑的概念

一旦我们将建筑纳入生态的轨道,我们就会发现,建筑生态系统其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建筑本身的这个生态系统与外部空间中的大生态实现能源交换、生态循环、生态平衡。生态建筑的两个重要特点是:

①生活于建筑物中的人类从一个生态建筑中获得的是高质量的、健康的环境与生存空间。

②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循环,(如:地热、太阳能、地下水循环等)低碳、高效、节能、环保,使建筑融于自然。

2)生态建筑的特点

使用天然绿色建材杜绝甲荃等有毒气体、有害辐射对人居的破坏。建筑格局采用超大跨度轻型结构增加单元内的有效使用空间。生态建筑设计的特点:

①以大生态的眼光统观全局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②建筑与环境共生共存,和谐一体;

③选用天然无毒无辐射建材,利用好光伏、地热、水循环等自然能源、要素;

④低碳减排节约能源与杜绝污染两手抓;

⑤位置非常重要,选址的大原则是近自然、少污染。

⑤不破坏或尽可能地少破坏当地的植被,保护当地环境,善加利用土地。

⑦在突出艺术性的同时实现设计的生态化理念。

⑧实现生态化需要设计师们的多学科的复合结构的知识做支撑。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高设计师们的建筑融于自然、促进自然的理念。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人类的活动空间变成自然的一部分。把整个建筑纳入到自然的概念中来设计、实现。

2)实现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增加生态建筑的内部空间可扩展性,建设融自然环境为一体的底层式高密度建筑物,利用完善的生态技术建构城市的框架,并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空间效益。除此之外,地下空间也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并可将地下、地上、高空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需要把握好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和建设的平衡,努力做到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和材料不必要的损耗。

3)生态建设需要体现地方色彩

任何一个地区的建设都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因而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彰显地方特色,并且要在详细深入的分析当地的气候、地理、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施建筑设计。此外还要将当地的可持续性的能源分布情况考虑在内,比如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各种限制性因素。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必须着眼于未来,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能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保留一定的空间,从而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的需求和发展,同时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具有灵活性。

3、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面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关心人和自然问题的建筑师就生态建筑的探索已经达成共识,极力倡导和推广生态建筑。目前生态建筑具有两种发展方向。

1)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

建筑从其形成开始,就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技术,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海德格尔的存在意义哲学体系中,“定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定居的关键在于场所而不是空间,人与场所的关系,以及场所与空间的关系均包含在人类居住场所中。人之所以定居是由于体验到了场所中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精神,可以称之为“场所的生态精神”,而当时的建筑则可以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

原生建筑大都采用自然采光、通风形式,其定居地靠近水源即物质材料的获取场所;原生的生态建筑是人们不自觉地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及技术,并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原生建筑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刮风下雨,温差变化都直接体现在建筑当中。由于建筑的回归自然本原的倾向,建筑师在原生的建筑形式中寻找生态建筑的原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的生产和生活,使人与自然的联系变得间接,人们正通过一个日趋复杂的人造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人们对自然的体验了解较少。因此,抱着自然本原生态观的建筑师们通过原初建筑的类型。

2)探索和运用新的生态技术,加快建筑的生态化

建筑的发展,已经从生物的进化走向了自觉的知识技术的进化阶段。根据萨克森的生态哲学,地球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过渡,其进化的内因是原子、分子间的物理作用;第二阶段,是低级生命向高级生命的进化过程,这其中起作用的是遗传物质和自然选择;第三阶段,则是人类特有的知识技术进化的阶段。现代的工业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给自然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生态技术。拥有这一类思想倾向的建筑师尝试将新技术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去,与有生命的价值系统一样,建筑的进化过程在于环境的能源、材料的交换循环过程和本身自我控制方面的优化。

(1)在能源利用方面

第一,使用恒久性、不枯竭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

第二,应用节能技术。节能建筑不应仅理解为减少能源的使用,还应看成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无谓的消耗,也就是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最优化的使用能源。我国当前能源消耗现状:用能效率低,节能的潜力巨大。

(2)物质材料的运用方面

必须是使用地方性资源,体现本土的概念。5R建材可称为生态建材,这种建材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污染乃至是无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

(3)自我调控方面,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被动式的调控,利用建筑本身的构件,如门窗、阳台、遮阳,创造适宜的建筑环境,它来源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来自对环境的关照,并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000

第二,主动式的调控是现代建筑的一个巨大进步,作为人脑外延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带来了建筑的革命。它往往需要建筑师把建筑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结束语

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形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与现代建筑一脉相承,并且是现代建筑在21世纪的继续。我们无需刻意追求现代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区别,从现代建筑向生态建筑的过渡是建筑发展的未来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葛菲飞.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技术与市场,2010,17(9).

[2]李紫薇.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3]慕春暖,谢复春.论建筑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发展[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03).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 篇12

生态护坡是现阶段人们在对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条件下,日益受到重视的。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与环境恶化日益加重,特别是严重的水污染引发了新的治水理念变革,为减少水质污染,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适应的新型生态护坡形式脱颖而出,生态护坡是防洪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生态护坡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2 生态护坡的内涵

生态护坡,是指“用活的植物,单独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的植物材料相结合,以减轻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其途径与手段是利用植被进行坡面保护和侵蚀控制。目前,工程界更直观地把它称为“边坡绿化”。生态型护坡是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护坡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以达到一种土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

3 生态护坡的技术

3.1 植物护坡。

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以进行景观赏,在防洪工程护坡方面可以借鉴。

3.2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

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可分为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多种形式。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网垫和种植土、籽等组成。固土网垫是由多层非拉伸网和双向拉伸平面网组成,在多层网的交接点经热熔后粘接,形成稳定的空间网垫。该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高度和空间,可充填并存储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均衡生长,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3.3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

该型生态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适量的细掺和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具有较高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被保护土与空气间的湿、热交换能力。保水材料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并掺入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层土铺设于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减少土中水分蒸发,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防止草生长初期混凝土表面过热。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对水流速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上面的覆草具有缓冲性能。这种护坡受水位骤降的影响较小;在季节性寒冷地区,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含水量,减少冻害破坏。

4 防洪护坡创新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4.1 从政策上支持。

长期的防洪护坡工程建设,人们已习惯于建设传统护坡。对于新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确保新一代护坡技术的广泛使用。

4.2 既重视具体设计,又重视宏观视野。

护坡设计看似简单,但要做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优秀方案,必须要将工程师、艺术家、经济师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思维溶于一体。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我国发展中应遵循的模式、能源消耗、矿产总量和污染排放处置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4.3 重视科技创新。

护坡是一种相对低技术含量的水利工程,如果大量引进采用国外产品,经济上极不合算。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一批古代杰出水利工程都证明中国人具有无比的智慧。因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充分调动水利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护坡产品。

4.4 材料的创新是关键。

河道堤防护坡工程建设耗废大量的块石、混凝土预制块或其他材料,其成本占工程总费用的比例大。因此,一定要重视护坡原材料、半成品生产的技术创新,加快开采、加工、运输各环节配套升级,制定既开放竞争、又保证规模生产的产业政策,将护坡工程技术发展的切入点定在半成品生产创新上。

4.5 建设资源节约型护坡。

受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材料、能源、水、土地纷纷告缺,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1)重视可行性研究,减少硬化河道护坡。尽量避免河道混凝土护坡建后再拆,不如尽量少建或非工程措施解决,有些河段完全可以这样做。如:河岸凸凹不平,边坡土质抗冲刷能力强的河段;河岸滩较岸边坡平缓、植被生长良好的河段;土堤迎水坡在特大洪水年份也未发生浪坎等险情的河段。当然,硬化混凝土护坡对防洪来说是有利的,只有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综合权衡利弊。对河道护坡工程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是实现资源节约的前提。(2)开阔工程技术设计思路。采用何种形式的护坡来实现资源节约,仅从传统思想上进行优化创新这种可能性不大。必须开拓新的思路。首先,尽量减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其次考虑护坡的造价与使用年限。a.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化采用天然石材,天然石材从经济及性能上看都具有优势。b.提高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强度。强度提高了,可以阻止环境水的侵入,从而保证混凝土块的抗侵蚀性,增加了使用年限,使护坡的分摊成本小。

5 结语

根据目前国情,具有适用性、经济性和质量效益的生态护坡值得推广应用。针对生态护坡难点问题有必要开展系列研究,加大这方面的科研投人朝生态护坡发展,真正做到“尊重自然,恢复自然”.保护好现有的自然资源。

本文阐述了生态护坡的内涵以及生态护坡技术,介绍植物护坡、士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护坡和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植被三种生态护坡技术,并分析了防洪护坡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展望未来,生态护坡技术将有一个十分广阔的前景。

摘要:生态护坡不仅具有传统护坡的功能,而且还融入了景观、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对生态护坡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生态护坡的内涵,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生态型护坡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生态护坡技术创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下一篇:脉冲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