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水利设计(精选12篇)
河道生态水利设计 篇1
1 工程概况
如皋市地处江淮之间,分属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境内为平原地带,整体水平面高于邻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境内有市级河道4条(段),为如海运河、焦港、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过境水资源丰富。为实现“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美景绿、人水和谐”的综合整治目标,按照“恢复引排、沟通水系、提高水质、改善环境”的要求,此次项目区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强化管理等措施,集中投入、集中连片、整乡推进,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
2 生态设计理念的概念介绍
生态设计理念是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设计理念,通过在河道治理中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使河道的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提升工程的生态效益。利用生态设计理念可将生态和安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保证河道进行正常的通航、排污和排涝,而且还能改善河道的生态性和功能性。生态水利理念是集功能理念、文化理念、生态理念于一体的新理念,可以更好地与四周的水环境协调,维护河道中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和工程设计的协调发展[1]。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引入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河道景观,实现工程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3 城区河道生态设计的原则
3.1 自我恢复
生态设计时要按照自组织的基本原则,保证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种都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可以自我选择更适合生长的生存环境,保证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进行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根据生态系统物种的组织能力,确定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组建一个多样化的、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生态系统。
3.2 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河道工程治理设计时,需要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河道工程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相关的技术进行设计,保证工程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河道治理的耐久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3.3 恢复和保持水域空间的异质性
国内外学者在对水域中的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生态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空间异质性的维持,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合水域生态系统的微环境,从而为生物的共存和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2]。
4 如皋城区河道存在的问题
目前如皋城区段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由于清水泵站不能正常运行,不能满足内外城河的水位控制的需求,且目前提供的水源水质较差,龙游河又与大明河直接相通,河道正常水位为2.4m,不能满足龙游河生态公园控制水位的要求。且大明河至中央大道段龙游河水位提升后,与沿线的花海河、花王河、石桥中心河及五里港的水位不匹配,极易形成高水下压,导致沿线河道村庄受涝,同时在生态公园施工期间,龙游河内布置了施工围堰,导致龙游河水流中断,淤积较为严重,降低了河道过流能力。同时河道上存在多处坝头,仅预留较小的过水涵洞(涵洞内径40cm),阻水严重,并且河道内杂草丛生,导致水系不畅,水质恶化。且该段河道位于龙游河生态公园南侧,景观要求相对比较突出。
5 生态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5.1 岸坡整治
5.1.1 植物护坡
根据河流特性,植被选用耐淹性强且易于繁殖的麦冬草或百慕大、黑麦草混播,浅水区种植菖蒲、水葱等亲水作物,减轻水流对坡面的侵蚀。点缀耐水湿、萌芽力强、根系发达的冬青、垂柳、银杏等提高河道景观。实施植物护坡长度5050m,草皮护坡面积61751m2,水生植物面积69151m2,种植乔木2526株。
5.1.2 生态护岸
在生态护坡型式的选取中遵循河道生态的多样性和周边环境的多元化,针对河道所处地段、重要程度、功能作用,确定河道生态护坡的型式。
木桩护岸,适用于景观要求突出的非主要行洪河段。灌砌块石护岸,适用于交叉建筑物上、下游以及通航,且有行洪排涝要求的河段,减轻船行波及上、下游水流对护岸的冲刷影响,提高河道抗冲刷能力[3]。此次实施灌砌块石挡墙344m,布置于龙游河闸站上、下游侧;实施木桩护岸3790m,布置于龙游河的中央大道至环城南路段。
5.2 河道整治
由于生态公园施工期间,龙游河内布置了施工围堰,以及修建涵洞、桥梁等需填筑围堰,导致龙游河中央大道至大明河段淤积较为严重,降低了河道过流能力。同时河道上存在多处坝头,仅预留较小的过水涵洞(内径40cm),阻水严重,并且河道内杂草丛生,导致水系不畅,水质恶化。且该段河道位于龙游河生态公园南侧,景观要求相对比较突出。此次通过对龙游河中央大道至大明河约2.2km河段清除河道淤泥,重点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改善河道水环境;通过拆除坝头坝梗、小码头等阻水建筑物及改造小涵洞,提高河道水体流动性,改善河道水质。
5.3 植物护坡
为保证植物的生长以及兼顾河坡防止冲刷的要求,在设计水位位置(垂直高度)种植常规草皮护坡,乔木种植于护坡中间及河口位置,如下图所示。
根据河流的基本特征,选择耐淹性比较强且容易繁殖的狗芽根作为固土护坡植物,种草密度为20g/m2。乔木选择耐水湿、萌芽力强、根系发达的冬青、银杏等。选择树干挺直、树形美观、长势良好、规格整齐、无病虫害的一类苗木,苗木胸径7~9cm,树高不低于3m,株距8m,严禁使用三类苗木。项目区共新实施植物护坡长度5050m,草皮护坡面积61751m2,种植乔木2526株。
5.4 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是以护坡建设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为基础,在保证护坡耐久性、安全性和强度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生物效应和环境效应。该工程施工方案共考虑了三种生态护坡型式,结合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项目区共实施生态护坡4134m。
5.4.1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生态混凝土主要由表层土、缓释肥料、保水材料、多孔混凝土构成。多孔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粗骨料、细掺和料构成,是植被性生态混凝土的基本骨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空气和土的湿、热交换能力。以有机质保水剂作为主要的保水材料,并将无机保水剂掺入混合使用,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层土在多孔混凝土表面进行铺设,形成可以供植物发芽的空间,降低土中水分的蒸发量,为植物发芽初期提供足够的养分。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抗冲刷能力强,上部种植的草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这种护坡受水位骤降的影响较小;在季节性寒冷地区,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含水量,减少冻害破坏。选择孔隙率在30%以上、骨料直径为20~30cm、宽度为12cm、浇筑深度为20cm的六角形素混凝土框格,每间隔15m设置一道缝,用生态混凝土浇筑到框中,浇筑厚度为15cm。
5.4.2 木桩护岸
护岸木桩采用杉木桩,木桩护岸结构可有效防止岸坡塌方,便于就地取材,生态友好,结合河道绿化,可取得很好的景观效果。桩与桩之间的间隙可促进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土壤、植被的自净化功能;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设计木桩直径12cm,桩长2m,木桩密排,临土侧通常布置上、下两根圆木横挡,并设一层300g/m2无纺土工布防护。
5.4.3 灌砌块石护岸
对于流量大、水流急的行洪河道,在治理时,使用传统灌砌块石重力挡土墙结构进行设计和施工,挡土底板使用素混凝土,压顶使用钢筋混凝土,墙身使用灌砌块石结构进行施工,墙后通常布置排水棱体,保证挡墙水位不断变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根据现场实际踏勘及工程设计情况,龙游河中央大道至环城南路段紧靠龙游河生态公园,景观要求比较突出,设计采用木桩护岸,而城南大道至大明河段由于布置有龙游河闸站,平时引排水较为频繁,水位变化较大,因此设计采用灌砌块石重力式挡墙,具体情况见下表。
由于龙游河闸站上、下游水位不同,因此闸站上、下游灌砌块石挡墙断面有所不同。上游侧墙顶高程3.80m,底板顶面高程1.50m、底面高程1.10m,底板厚0.4m,宽2.1m,压顶为60cm宽C25钢筋混凝土种植槽,挡墙高程2.45m以下墙身为C20灌砌块石,高程2.45m以上至压顶采用无砂混凝土压砌块石。底板为C20素混凝土,挡墙前趾30cm,后踵20cm。为降低墙后地下水高度,减少墙前墙后水位差,在高程2.15m处设透水棱体和冒水孔。下游侧墙顶高程2.90m,底板顶面高程0.60m、底面高程0.20m,底板厚0.4m,宽2.1m,压顶为60cm宽C25钢筋混凝土种植槽,挡墙高程1.55m以下墙身为C20灌砌块石,高程1.55m以上至压顶采用无砂混凝土压砌块石。底板为C20素混凝土,挡墙前趾30cm,后踵20cm。为降低墙后地下水高度,减少墙前墙后水位差,在高程1.25m处设透水棱体和冒水孔。
6 结语
总而言之,河道治理是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时,需要结合地区河道的具体功能以及河道地理要素等选择相应的河道治理方案,将河道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河道生态水利设计 篇2
关键词:河道治理; 生态水利; 应用措施;
引言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生态水利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不仅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而且还会对水质环境产生影响。在这一基础上, 在针对现代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 需要综合利用美学、生态学、生物学各种不同学科知识, 同时与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河道治理效果, 而且还能够有利于促使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 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1 河道治理过程中现存问题分析
1.1 水质污染严重
在当前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 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而言, 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随着一些工业、城市污水的增多, 导致污水的整体排放量越来越大, 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而且还会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还会对水里的生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1.2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分析 篇3
【关键词】生态水利;优势;河道治理工程;应用
一、建设生态河道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如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我国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规模都是极为巨大的,尤其是水土资源的开发上更是一年比一年增长,这就导致了各地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各地区的河道两侧水域的不断减少,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最直接的就是周围植被的退化或消失,动物行迹的减少。因此,建设生态河道迫在眉睫。
二、生态水利的河道治理优势
为了达到河道治理效果达到最佳,实现生态环境的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将生态水利理念融入到河道治理工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态水利方案措施,对改善水环境极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河道治理工程的新举措、新思路。之所以将生态水利的理念思想同河道治理工程相融合,主要是生态水利具有以下优势:
(1)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根据河道周边的自然地形、地貌、水及水生物等通过科学配置将河道、河堤周边植物及水中生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系统。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中的水生物及河道周边的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生殖的环境。河道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河道两侧的植被进行恢复。a)充分开发利用滩地:滩地是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为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集镇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或湿地,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应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退地还河,让地还滩,增大河道行洪断面,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b)保留河流弯道,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河流治理要改变几十年来惯用的治河渠道化的做法,根据保护对象和防洪要求,顺应河势作好河流走向规划和平面布置,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根据河势,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底线、河坡线,在有可能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可修建蜿蜒曲折的水路、水塘,创造较为丰富的水环境,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模式,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2)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可起到凈化河道有机污染物,提高河道水流自我净化能力的作用。有机物是河道水域中的真菌和细菌的主要食物,有机物在氧化作用下造成污染破坏进而分解为无机物,被河道水域中的藻类吸收,藻类在光合作用下在水中和空气中释放氧气,满足水体内好养生物的生长需求。在这样的循环模式下,河道水体自身就能净化,降低水域的污染程度,使污染的水域变得清澈,为河道水域中的鱼虾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给河道周边鸟类提供了食物丰富的觅食场所。
(3)基于河道两层的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使得河道两侧的植被能够在河道土壤内细小孔洞渗出的水的供给下正常生长,同时植物在充足的水源下,其根系则变得更加的发达,很好地起到了固土的作用,即使在雨水的冲刷下,不至于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
(4)修筑人工鱼巢,营造水生动物生存繁衍环境的要求
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在满足行洪、排涝等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尽量采用毛石护坡,正常水位以下的护岸衬砌采用空心异型块、预制鱼巢等结构形式,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安身栖息的地方。建设水生与两栖动物通道:在河道中用堰坝拦蓄河水时,应留有一定宽度的辅助性陡坡输水道,以便水生动物上下游交流,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
三、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1)生态堤型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前,应对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此外,还应根据河道周边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确保河道周边植被在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工程区域性划分,通常将河道划分为 3 个区域,即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 进而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适应生长的植物在护坡区域进行栽植。在长露区域种植耐旱的植物,在变化区域种植适应干旱和水淹的植物,在常淹区种植水生植物。
(2)在河道断面留出生长空间
河道不仅具有排涝泄洪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美化作用及降低大气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等作用,更能对河道周边的居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河道的功能性作用,可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在河道的亲水平台及台阶外种植各种野生的水体植物。
(3)通过动植物生长提高水评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技术及生物操作等技术来修复遭受污染破坏的水体。通过水体中各种生物的转化和转移及分解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并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在不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多种植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丰富河道水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多感官的愉悦享受。
(4)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应用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河流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原则。提高流域的物种数量和种类,从而保证河流内部生态平衡和稳定,具体的措施就是构建有效的水生动物种群,提高水生生物的数量维持平衡和发展,比如可以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这些生物在以消费浮游生物和流域水内垃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河流内循环有效地保证河道建设的生态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指的是为了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满足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采取的河道治理措施; 生态水利以突出自然特征为主调,让人们更加地亲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生态水利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为主线,发挥生态效益,利用河道流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消除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哲仁 .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 中国水利,2004( 10) : 3,4 -7.
[2]孙宗凤,聂建平 . 生态水利的哲学思考及其研究框架[J]. 水利发展研究,2003( 12) : 15 -18.
[3]张志荣 . 处理好河道整治护岸工程与景观关系的几个关键环节[J]. 浙江水利科技,2003( 05) : 37 -39.
[4]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水利理论分析课题组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J]. 水利发展研究,2003( 10) : 5 -10.
河道生态水利设计 篇4
1 生态水利设计基本理念概述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的发展, 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也在逐渐的加剧, 特别是一些方便人们生活的设施的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严重, 其中, 最主要的就是水利工程施工对城市河道的影响。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 居世界第三位, 而且横跨多个维度, 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气候有很大的差异, 特别是在降雨量的多少方面, 有的地区一年四季中大部分都处于雨季, 有的地区一年中的降雨次数都是有限的, 以至于许多地区因为缺水而田地干旱, 而有些地区却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为了解决我国不同地区的用水问题, 我国在河道上修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 使其在雨季时大量的储存雨水避免河道的下游出现洪涝灾害, 而当雨季过去, 旱季来临时, 水利工程就需要开闸放水缓解河道周围田地的旱情, 水利工程的修建对于缓解我国的用水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的修建, 许多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水利工程的应用对河道造成了污染, 而且河道中的淤泥的堆积也严重影响了水库的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提出了生态水利设计这一概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是对传统的水利工程的一种重大的改革, 生态水利设计的提出更加符合当前人们对绿色环保的追求, 而且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于缓解城市河道污染, 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具有综合性, 也要符合生态发展观的要求, 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在河道治理工作中, 目的是改善城市河道质量, 提高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为河道治理工作做普遍, 进行河道的设计和施工。这样可以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果, 可以提高城市河道的功能和生态性, 将多功能、多效益与一体。
2 城市河道治理现状分析
我国的城市河道数量很多, 既有自然形成的, 也有人工开挖的运河, 但是, 历史上开挖的运河经过多年的河水的冲击作用也逐渐的与自然形成的河道想接近, 据统计, 我国的七大水系中一共有二百多条河流, 经过多年的研究, 我国境内的基本上所有的河流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污染, 甚至大部分的河流的污染都属于中重度污染, 我国城市河道的污染情况逐渐的严峻, 我国的水质研究人员对不同的水域在不同的时期都进行了抽样检测, 得出的结论不容乐观, 同时, 我国城市河道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 自从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情况的逐渐加剧, 我国就加大了对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力度, 希望能够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河道污染问题。我国的七大水系中的所有的水源地的位置都不在城市中, 只不过河道会流经城市, 因此, 水源地大都会被保护的很好, 由于水源地周围少有人居住导致水源地很少受到污染, 所以水源地的水质都非常的好, 但是, 从水源地中经过河道流出的河水由于流经许多的城市, 导致河道中的河水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废水、工业污水、生活垃圾、农场废水等都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中, 造成了城市河道的污染, 因此, 想要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就要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治理。近年来, 出现了很多治理城市河流的方法和技术, 其中运用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技术作为治理城市河流的方法, 经实践证实是有效可行的。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亚热带!温带, 特别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地处亚热带, 气候条件比较适宜, 而且由于城市湖泊河道风浪小, 基本不受水动力影响, 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恢复, 使生态治理成为可能。
我国城市河道主要由河槽、河滩、河岸护堤三部分构成, 因此, 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时, 需要针对不同的部分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在进行河槽治理时, 最主要的措施就是使用人工基质修筑河槽, 而不是使用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河槽的透水性, 促进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源交换, 同时, 还能够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 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缓解河道污染问题。在进行河滩治理时, 可以使用透水生态砖或者大孔混凝土代替普通的混凝土铺设河滩, 从而促进河水的渗透作用和植物的生长, 提升河滩的美观性。在进行河岸护堤治理时, 可以采用在河岸护堤上种植防护林的方法, 使种植的植物对污染物和沙土等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防止污染物和沙土等因为雨水的冲刷或者风力作用而污染河道, 从而有效的缓解河道污染的情况。
3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3.1 雷诺护垫新材料的有效运用
雷诺护垫是近年来才在我国兴起并应用的水利工程护坡的新型材料, 雷诺护垫是指由机编双绞合六边形金属网面构成的厚度远小于长度和宽度的垫形工程构件, 其中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 成为主要用于水利堤防、岸坡、海曼等的防冲刷结构, 具有柔性、对地基适应性的优点。而雷诺护垫也因为其优点以及在城市河道护坡的保护作用而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河岸的护坡结构中, 雷诺护垫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保护河岸, 既可防止河岸遭水流、风浪侵袭而破坏, 又实现了水体与坡下土体间的自然对流交换功能, 达到生态平衡。坡上植绿可增添景观、绿化效果。河道被污染后可以通过水体与土壤和水体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交换而达到自我净化的目的, 使河道内的污染物质被净化, 但是, 当前的城市河道建设中, 所使用的水利工程材料会对河道的净化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混凝土紧密的结构会阻碍河水与地下水以及水体与土壤之间的自我净化, 从而加剧河道的污染, 而雷诺护垫的应用能够提高河道的稳定性, 避免雨水和台风等外力对护坡的破坏作用, 同时, 还可以在河岸上种植绿色植被, 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有效的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 还能够使河岸更加的美观, 改善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1]。
3.2 石笼生态格宾网
格宾网是金属线材织造的角形网制成的网箱, 运用的金属线径是依据六角形的大小而纷歧样。石笼生态格宾网是宾格网的其中一种, 石笼生态格宾网由于其较好的透水性和柔软的支撑结构使其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中, 与传统的城市河道护坡方法和使用材料相比, 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中使用石笼生态格宾网能够有效的提高护坡的排水性能, 而且施工的成本较低, 生产材料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使其在生产制作过程中较为便捷, 同时在生态水利工程中使用石笼生态格宾网能够缩短工程的施工工期, 提高过程的施工速度, 最重要的是, 石笼生态格宾网能够操控和引导河道及大水、泄洪坝和导流坝、口岸工程、挡土墙、大桥维护、路途防护、岩崩防护、固土结构、海边防护工程以及防备水水土流失。正是因为石笼生态格宾网在城市河道治理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使其在我国生态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
4、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城市河道的污染问题, 对于提高我国的水资源的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河道生态水利设计 篇5
1.1 生态水利
生态水利可以看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阶段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利用的途径或者方式, 强调在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进行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与传统水利工程以开发利用为首要目标相比较, 生态水利工程更强调的是生态, 依据是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则是: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平衡原则, 要严格遵循;开发、利用与管理水利资源。生态水利属于一个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 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还要有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从宏观层面分析, 生态水利研究对象是水利与生态的关系, 着重点是生态和谐, 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及良性发展。生态水利是当今人类通过水利工程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绿色、生态、有机、和谐共存的重要举措之一, 也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生态理念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作用 篇6
摘要:通过对生态河道概念、生态河道设计理念以及生态河道的设计方法等方面的阐述,将有利于充分发挥生态理念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得日益严重的城市河道的破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生态河道;环境保护;设计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水作为人类的生命源泉,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建设中,河流不仅具有排涝、防洪以及水上交通的作用,同时也是连接整个城市组成元素的重要紐带。河流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着力点,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治理只是停留在保障河道的水利价值上,却没有注重河道的美化环境、生态以及调剂人们生活的功能,甚至在治理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的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文需求,建设生态河道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城市河道建设中融入绿色生态理念,实现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今城市河道设计的主导思想。
一、生态河道的概念
在城市河道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河道具备一些景观功能、抗扰乱性和自我修复的功能,而将生态理念运用到河道的设计、建设、整治的过程,这便被成为生态河道。生态河道的建设将使得整个河流廊道的生态系统更加的健康、和谐,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城市河道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生态理念运用的主导原则为既能够保证河流自然生态的恢复,又能很好的保护河流水生动植物,从而维护好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在整个生态河道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充分的尊重自然环境。使河道不仅能够满足城市的防洪抗旱需求,同时也能够使河道的自然形态有完好的保持,只有将河道的自然化发展以及人工治理做到和谐的融合,才能够实现河道系统的健康发展。
生态河道的设计同时也应该充分依托于城市的整体设计。将城市生态河道打造成能展现整个城市人文情怀以及文化底蕴的靓丽风景线。坚持生态河道的景观生态设计。充分保证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自然地貌的同时,确保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在整个生态河道的设计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维护好整个河道的生态循环,充分的尊重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应该尽量的减少对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良好改善。
三、生态理念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运用
(一)生态河道的平面形态设计
生态河道的平面设计的不仅需要充分的保持河道的原有设计,同时也需要将生态学原理进行有效的应用,通过在河道两旁的泥沙以及枯树等自然结构的有效设置,来增加河流的蜿蜒曲折的平面形态。
(二)生态河道的横断面的设计
城市河道的横断面设计一般主要是矩形、梯形以及复式断面等类型,这主要是考虑到生态河道的横断面既需要满足城市防洪抗旱的功能需求,同时又要满足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需求以及城市景观的需要。通常情况下,矩形的横断面能够实现占地面积的有效节省,但是其观赏性以及生态性较差,此种横断面一般会被运用到用地紧张的城市。梯形横断面较矩形横断面在观赏性以及生态性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但是占地面积略大。为了能够弥补这两种类型的缺陷,就需要通过在生态河道的两侧进行一些植物的布置,从而使整体的生态景观有较好的改善。
(三)生态河道的纵剖面的设计
生态河道的纵剖面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提高河流的整体观赏性,河流的自然条件是整个纵剖面设计的基础,沿河道所设置的挡水建筑物能够将水体的动感进行完美的展现,从而增加水流形态的变化。同时河坝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增加水体,从而为水生植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除此之外由于坝体的建设,使水流能够从高空落下,从而有利于河流中含氧量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将有利于实现水体生态的平衡。
(四)生态河道的流量以及水位的设计
防汛排洪是城市河道的主要职责,生态河道中河道的水位以及流量的设计应该充分的满足这一要求。生态河道设计中应该根据城市的相关防洪标准来设计水位,同时也需要依据枯水期中河流的交通登记来设计河流的流量。通常情况下,造床流量以及平摊流量是流量设计所采取的主要方案。
(五)生态河道岸堤的设计
1.生态岸堤的堆岸以及铺设层
岸堤的堆岸以及铺设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河流对岸堤的侵蚀。一般来说防护带的构成材料主要是石头或者是一些表面较为粗糙并且多孔的砖木组成,这样不仅能够对岸堤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水生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产卵地。在进行岸堤的堆岸以及铺设层的材料选择与各种设计时需要结合城市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决断。
2.生态岸堤的护岸
传统的河道整理一般是采用混凝土材料,此种材料能够很好的防护洪水,但是不利于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建设生态岸堤就需要使用一些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的天然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水与土壤的接触,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
3.生态缓冲带
生态的缓冲带是为了降低河岸受河水的侵蚀,防止河流沿岸的水土流失以及氮等污染物对河岸的侵蚀。生态缓冲带主要是由大面积的乔木、灌木以及草坪的种植所组成的河道与陆地交界的复合式绿化带。同时生态缓冲带也能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在缓冲带的构建过程中,缓冲带的植物种类以及缓冲带的宽度需要根据河道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确认,只有比例合适才能够保证生态缓冲带既能够满足水质的自动净化功能,同时又能够满足各种水生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生活需求,实现生态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及和谐性,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城市河道的开发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河道的生态环境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河道建设中应该充分的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综合的看待城市发展以及河流发展的问题,并且在其发展中将生态理念进行充分的融合。生态河道的建设中首先应该充分的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然后再结合城市的特有文化环境以及人文情怀对河道的景观进行合适的改进和利用,从而使河道不仅能够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同时也更能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对城市河道建设的生态理念合理运用,将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肖,李立军.浅谈绿色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2:207.
[2]由广臣,宋云.浅谈生态理念在城市河道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5:223.
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研究 篇7
河道的基本功能是行洪排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交通手段的改进, 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 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 通过改善环境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1 现代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1.1 人与自然相协调原则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观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 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河道在大自然的演变中慢慢形成, 是大自然的造化, 人类随后选择在此休养生息, 在经历漫长的适应自然环境之后, 人类实现了膨胀发展, 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再改造。直至现在, 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 主动与自然相适应, 以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2 水利服务社会原则
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属于人口资源环境的范畴, 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水利始终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 在农业社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当今社会, 水利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此, 应该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 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
1.3 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原则
在工程措施方面必须认识到, 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 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 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 以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生态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2 生态水利方法分析
生态水利是建立在“健康的河流应该是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的骨干动脉”这样一个理念的基础上, 要求在满足人对水的开发利用的需求的同时, 还要兼顾水体本身存在于一个健全生态系统之中的需求, 需要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轻重关系。生态水利在方法上体现亲自然的特性不但要掌握水在气候系统、水文循环中的运动转换规律, 还要研究其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 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河流湖泊治理的目标既要开发河湖的资源功能性, 也要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既要研究水体的物理特性, 也要照顾到其系统循环特性。在开发利用河流时, 将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置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考虑, 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在对江河湖泊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 在满足防洪安全和其它兴利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 保留或恢复其多样性, 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和浅滩。为当地野生的水生与陆生植物、鱼类与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方便条件, 提供相应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材料。
生态水利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固定的方法, 不同地区适应不同的生态水利方法和材料工艺。其中利用植物技术护滩固堤就是平原地区切实可行的生态水利方法之一。此项水利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在防洪堤围外迎水面的滩地按一定规格方式种植水松、水杉等水生或半水生植物, 在河道纵横面形成防护带, 通过其发达的根系、树干对水力冲刷和波浪吹袭起消减、缓冲作用, 从而保护堤围安全。实践证明, 此方法不单对河道固滩护岸、防浪护堤作用效果明显, 同时, 通过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规模种植经营还有可观的经济收益, 更重要的是防护林及其系统对维护良好水生态环境、调节局部小气候和营造怡人景观等生态环境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 江河堤围滩种植适生防浪树在一定程度上缩窄了原有泄洪断面, 对河道行洪的影响颇值得关注, 应视不同的水文条件和不同的河道形态进行具体分析。河床长期适应水沙变化的结果造就了不同形式的河槽断面, 不同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条件形成不同的断面。对于不同的水文条件, 其洪水特征、河道形态特征不同。带有滩地的复式河槽, 洪水期形成的漫滩水流有其特殊的规律性。
3 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
3.1 水安全体系构建
安全防御系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撑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主要包括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安全。系统须具备信息采集、预警、过滤分析和决策支持等要素功能, 涵盖水危机管理过程中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等环节过程。预警功能主要包括对水文、潮汐、气象、水质、地理及社会信息的采集、传输、整理和判断。分析功能主要是运用机理法和统计法, 借助数学模型进行情景分析。决策功能是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自身己经具备的能力, 拟订防御措施, 供决策参考。
3.2 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控
中国的水资源是充沛的, 通过各项节水和资源配置措施的落实, 水资源承载能力应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如果不及时开展相关研究, 不从整体上考虑强化监督管理的措施, 前景令人担忧。现阶段, 有些地方存在水质性缺水, 就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降低有关。流域的自然条件, 包括气象水文、河道地形地貌以及水动力条件决定了其水环境的基本承载特征。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切不可盲目乐观, 而且, 确实已有了下降的趋势, 对水资源进行节约、保护和配置是提高和改善这种承载能力的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 改变目前用水的粗放方式。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通过强化流域调度, 地区协调, 甚至于做好雨洪资源化利用, 做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3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体现在堤围及护岸工程、清淤清障工程、控导工程和滩涂围垦开发等。
(1) 堤围及护岸工程。各种标准的堤围是河道治理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水利工程设施, 对保证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多数堤围需要实施新一轮的加固建设。在设防标准上, 应根据保护地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或适当超前的标准, 但切不可片面追求高标准。在非城镇化河段, 堤防要采用缓坡式设计, 具体型式要因地制宜, 避免千篇一律, 护岸工程要选用抛堆或干砌方式。
(2) 清淤清障。疏浚清淤一般工程量大, 水下作业强度大, 应做好各种控制措施, 必要时可与环保型清淤和航道维护型清淤结合。清障应是对河道堤防范围以内影响河道行洪的人工构建筑物按一定的设计洪水标准进行清理、拆除。
(3) 控导工程。控导工程主要指节点上各类水闸、船闸等对水沙分流、河相变化起主动调节控制作用的水利枢纽设施。此类工程措施, 特别是关键节点上大型控导工程因改变河道分水分沙条件, 牵一发而动全身, 必须充分论证, 遵循河流动力、潮汐作用主泥沙冲淤的规律特性, 统筹兼顾考虑包括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工程上下游的消力池、护岸设施既要确保工程安全和维护河床河势的稳定, 还要有利于人与水的亲近和水生物的生长活动, 要照顾到水生动物的洞游特性, 并采取适当措施提供方便。在可能的情况下, 要考虑工程措施的可逆性, 为可持续利用打下基础。
(4) 滩涂围垦。人类的发展, 泥沙的淤积都要求土地的增长, 滩涂围垦开发不可避免, 关键是要趋利避害, 做好规划、技术指导和协调管理, 强化湿地保护功能, 严格控制规模, 并以围垦开发面积不超过新成滩面积为底线。围垦造地一方面增加土地资源, 另一方面开发土地意味着湿地的消亡。在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要达到一个平衡, 按照湿地淤积增长的速度考虑围垦的规模, 是较现实的选择。同时, 对已成围土地, 要先从水产养殖, 农业种植和其它特色产业入手, 做好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和保护, 尽量延长其湿地生态环境功能。
摘要: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加快, 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 水资源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介绍了现代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对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生态水利模式
参考文献
[1]浦德明, 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 2003.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 2003.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篇8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人们对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 各河道的水域面积不断的减少, 水生态开始失衡, 河道周围的动植物也逐渐减少。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工业用水的增加, 以及工业废物对河道的污染, 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除此之外,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农民围湖造田, 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盐碱地的出现、生物多样化丧失等。再加上近些年以来, 全球气候问题, 导致了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 炎热、高温、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大大增加, 许多河道出现断流或者暴发洪水的情况。这样, 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的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因此, 建设生态河道迫在眉睫。
2 生态河道治理方案
2.1 以南水北调中线为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 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 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 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 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 自流到北京、天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调水, 全面考虑到沿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决汉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 以及河北地区的供水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渠道不仅是一条清水渠道, 还是一条绿色渠道, 与传统的河道治理不同, 过去大多采用钢筋水泥进行筑坝, 不顾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今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生态放在第一位, 大力开展生态林建设、有计划的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用现代生态农业的清洁生产方式、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原则。其技术主要依据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文件。将其分为一二级保护区, 设计明渠和暗渠, 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 禁止向河中排污, 不能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 严禁在主干道附近建设庞大的工程。
除此之外, 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矛盾的冲突的, 各地都要调整相应的规划, 水资源保护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使沿岸的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2.2 构建生态植被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 要对其各水域进行相应的处理与去污, 使之成为真正的生态水。在水中种植一些植物, 例如黑藻、金鱼藻、苦草、伊乐藻等沉水植物, 改良水中的生态环境, 提高河水的净化能力, 提供充足的氧气;多放一些螺、鲫、水蚯蚓等, 这些生物可以达到生态平衡、净化水体的效果。在河道周围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 美化环境, 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暴发洪水等。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原则
3.1 河流形态空间的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 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 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 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 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 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 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南水北调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这涉及到了中国南北方的重要流域, 根据河流形态空间的异质性原则, 我们要打造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为动植物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家园。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地区的环境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测, 建立关于河流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确定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环境因子就是河流、河势、水温、水位、水质、以及水文的周期变化等。生物因子就是包括各种微生物和动植物等、使二者之间进行相互合作, 环境为生物提供家园, 同时生物又可以保护家园, 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生态发展的。
3.2 景观尺度原则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还必须要考虑到景观尺度的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 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此问题, 生态水利的建设, 不是只顾局部地段的建设, 而是全面的进行大规模的生态改革, 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制定方案, 考虑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地域环境复杂, 水系的支流较多, 就要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优缺点,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根据景观尺度原则, 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河流生态修复。
3.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方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遵循“先节水后调水, 先治污后通水, 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调水方针, 这一方针是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绿色、生态、环保“的原则进行开展的。节水是不浪费的原则, 治污是环保的原则, 环保是绿色的原则, 在这三个前提之下进行调水工作, 为华北地区提供干净清洁的水源, 同时对主渠道两侧又不会造成生态破坏, 可以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针。
3.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效益
在施工的过程中, 国家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当地群众进行退耕还林、还绿地, 在主渠道周围建设防护林, 竣工后, 森林面积可以增加17371平方米, 蓄水功能将增大了1737万立方米, 可以释放氧气10万吨每年, 同时还可吸收二氧化碳12万吨每年, 每年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粉尘52万吨, 工业上排放的二氧化硫每年被吸附5000吨,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 这里也成了鸟的天堂, 据统计, 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改善了当地垃圾污染的局面, 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使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含水量远远大于从前, 改善了当地的气候环境, 维护了生态平衡, 降低了自然灾害的频率, 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此外, 在这里还发展了绿色的有机农业, 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竣工, 可以缓解华北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 同时也带动了沿岸的经济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4 结束语
生态水利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这里涉及了生物学、生态学、水利学、工程学等等, 将这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才能建设出具有生态效益的、社会效益的河道。建设生态河道是我们以后重点建设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 水利工作者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建设更加环保的河道, 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周立霞, 阮国余, 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 2008 (12) :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 2009, 25 (5) :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13 (5) :119-120.
[4]张相峰, 阚兴起.黎河输水河道治理方案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 2001, 32 (8) :53-55.
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篇9
现代河道治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 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在生态建设与恢复过程中, 现代河道治理与河道建设愈来愈受到关注。由于河道边坡是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其在水土、生态水利的意义就显得不一般。如今, 生态保护已经成为科学理念, 成为指导现代河道治理的中心思想。为了避免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出通过在现代河道治理中建设生态型水利、改造传统水利, 改善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
1 应用生态水利的必要性与优势
1.1 应用生态水利的必要性
虽然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 我国在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多,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危机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由于在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理论中, 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 忽视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 以至对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产生不利的影响。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水利工程应用在河道治理中往往忽视了其对环境的破坏, 无法长远持久地实现人们和环境的双赢, 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水利工程是综合工程力学、水利学、生态学等涉及许多的学科知识, 来对现代河道进行治理的一种有效的渠道, 作为岩土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产物, 它兼顾了防护与环境两方面的功效, 是一种很有效的水利、固坡手段。依据生态水利的发展形势, 生态型河道建设, 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只有稳定发展生态水利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如图1所示的河堤设计图, 很好的体现出了生态水利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截留降雨、削弱溅蚀、控制土粒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植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降低噪音, 减少光污染, 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净化空气, 调节小气候, 改善环境功能。
1.2 生态水利的优势
以祥云县为例, “十二五”期间, 该县紧紧围绕“立足生态、兴修水利”的工作思路, 改善灌溉面积11.44万亩, 增加蓄水能力1136.46万m3, 水利设施控制水量达2.19亿m3, 有效灌溉面积达29.12万亩。这些水利设施的建成和投入使用, 大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县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水利建设优势, 将保护生态环境与兴修水利相结合, 加大投入, 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工程, 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不断强化水利管理, 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1.3 生态水利中生态护坡的优势
(1) 无论是水下还是水上, 护坡中植物都可以自由生长, 甚至有动物的生存空间, 生态效果好。
(2) 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水利, 生态护坡经济实惠, 可以降低造价10~30%, 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调节水温变化, 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河道系统的生态多样性, 适合环保生态的形成。
(3) 与破坏了水体———土壤———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的传统护岸相比, 生态水利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及水体的自净能力。
(4) 传统护坡均为水泥石料修葺, 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机, 而生态水利中的生态护坡一般是采用植复合水利, 恢复了水利应具备的生态学功能, 相对于传统水利有了较大改善。
2 生态水利应用在现代河道治理的现状
2.1 现代河道的现状
(1) 河道断面形式单一。比如河流横断面是说的是河槽中某处垂直于流向的断面称为在该处河流的横断面。它上下界为河底和水面线, 两侧为边坡, 有时还包括两岸的堤防。它一般是平面的。河道的过水断面是一般是指水力学上某一研究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只有当流线相互平行时, 过水断面才为平面, 否则为曲面。另外, 还有其他各种断面形式。由于长期以来, 人们只注重河道应发挥出的作用, 而忽视了河流断面形式的选择的重要性。
(2) 水利材料和结构呆板。对于高速水利模具工作零件材料提出两项基本要求:材料的使用性能应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 并具有高的耐磨性和足够的韧性, 热处理变形小, 有一定的热硬性。近几年为了解决河道的行洪速度水土保持问题, 我国的河道水利大量凝土和混凝土制品 (砌块等) 。
(3) 易破坏河道的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大, 致使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断加大, 甚至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现在我国采用的许多水利材料与水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 对城市河道水利的生态环境十分不利。
2.2 生态水利中治理现代河道的护坡优势
所谓护坡指的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 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目前, 我国的河道生态护坡类型主要有四种: (1) 直立式生态护坡。材料一般为石驳或混凝土, 可有效控制河势, 避免水土流失, 减少河道淤积, 使用寿命也相对较长。一般进水河道入城区后主要采用直立式浆砌石挡墙, 它可既减少工程占地与房屋拆迁, 降低工程造价, 又能有效保护河道宽度, 制约违章建筑侵占, 防止污水流入河中。绿化也较简单, 主要在岸堤进行。 (2) 斜式生态护坡。这种护坡类型, 容易使人接触到水面, 但要求有比较大的空间。 (3) 台阶式生态护坡, 亲水性让人十分满意。 (4) 复合式生态水利。集合以上之优势, 分布区域广泛。
3 现代河道生态水利设计遵循的原则
3.1 水力稳定性原则
水利的设计要有利于岸坡的稳定。影响岸坡的不稳定性因素主要有: (1) 边坡外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比如, 河流、水库及湖海的冲涮和淘涮, 使得岸坡外形发生变化, 从而使这些边坡发生破坏; (2) 坡底中结构面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3) 由于深层土滑动引起的不稳定。因此, 应对影响岸坡稳定的因素加以分析并找出解决措施, 从而实现对水利的水力稳定性设计。
3.2 生态原则
生态水利是开放式的系统, 它是与周围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 不断与周围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交换;设计过程中应该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大的可能性。这种要求意味着我们应以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作为前提条件, 改善人居环境, 遵循生态化原则。主要包括: (1) 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因地制宜; (3) 结合实际情况, 尽量使用当地材料, 减少开支, 使生态水利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和谐。
3.3 生态水利设计类型先进理性化
如图2所示, 在设计河道断面时, 要摆脱传统单一的河道断面形式。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设计理念, 通过河道断面结构的改善来实现亲水性这一概念。在水利结构方面, 应抛弃传统的环境封闭的形式, 在水利的上下坎间用混凝土浇筑或砌成成网格状的水利板, 在板槽中填土、种植, 给生物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在材料技术方面, 新型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水利和护岸结构攻造的主要源泉, 例如土工材料绿化网、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等, 我们应积极引进并合理利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人们要求的不再是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 而是开始研究具有环境、生态保护功能和造景功能的生态水利型式。生态水利及其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希望通过对河道生态水利问题的初步研究, 为新世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瑜, 谭克修.城市小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01) .
[2]何松云, 杨海军, 闫德千.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尺度[J].东北水利水电, 2005 (10) .
河道生态水利设计 篇10
1 生态河道治理思路
生态河道治理指的是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确保河道排涝、防洪、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实现,同构人工修复等措施的实施,对河道水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构建良好的河道生态系统。按照河道治理的特点和要求,对生态河道进行治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主要包含对河道天然资产的识别、对河道功能的影响因素及河道生态治理的次序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河道治理措施。生态河道治理需要遵循自然性、协调性、综合性及经济性等原则,设计修复方案中,一方面需要保证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河流的生态景观功能的需求及对人们在亲水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除此以外,对河道周围的水文、地形等自然环境以及水下、河岸物种要充分进行利用,构建河道生态系统。同时也要考相关经济因素,在实现生态河道治理目标的基础上,也要将治理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并统筹好后期维护工作,促使生态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与河道治理结合应用的策略
2.1 合理选择植物配置
从某中程度上来说,河道属于一个小范围的生物圈,需要保持该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河道范围内植物配置能够对河道两岸环境进行改善,同时也能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土质,为土壤提供多种有机质,也能使河道土壤的蓄水能力得到提高,使喝水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和侵蚀能力降低。植物落叶对水波有阻挡作用,可使洪水的冲击力降低,对水质也有净化作用。在河道植物配置中,选择何种植物类型非常重要,植物的选择应该与城市绿化规划结合在一起,并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等结合,在河道需求及环境美化要求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搭配,如水中绿化带、堤岸绿化带及防浪林带等植物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植物要尽可能选择本地物种,不宜选择外来物种,避免植物生长异常,出现生长停滞或疯长的情况,对生物链带来影响。
2.2 河道断面的生态效益
进行河道断面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设计问题,要确保所设计的河床能够应付河道不同季节不同水量与水位,保证河道常年由谁。结合河道所在地,对河道断面合理设置。例如,部分小河流由于常见水流量都比较小,断面结构可选择多层台阶式,确保低水位存在连续的蓝带,为河水中的生物也能提供基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能够满足防洪的需求。在河道断面施工中,尽可能不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此类断面对将水流与路堤的连接阻断,对两栖类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影响河道内生物多样性。如果河道位于郊区,在设置河道断面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天然性,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证,同时也能够形成天然生态景观。
2.3 河道平面形态的天然性
在对河道平面形态进行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生态、自然、安全、观赏、文化、亲水及整体性原则,河道的弯曲程度尽量保持原状,弯曲的河道可使洪峰得到缓冲,对水流速度可有效控制,能够在洪水发生时将洪水的冲击力减弱。同时,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也是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保持河道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尽可能的保持河道平面形态富有动态和自然流畅的效果。
2.4 河道护岸生态性
河道治理过程中,河道护岸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往往不被重视,很多时候治理工作中认为河道护岸施工是负担,草草了事。其实河道护岸一方面能够起到防洪的作用,对岸堤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防止泥沙淤积,保持水流的畅通。因此,在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对河道护岸也要加以重视。具体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同时还应该从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方面进行考虑,护岸建设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生态材料,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混凝土、砌石等材料的应用。护岸属于预防安全的基本工程,具有稳定河势的作用,属于防护性工程。此外,护岸也在航道治理、岸线利用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应该给予重视。
2.5 河道蓝线设计
河道蓝线是对河道位置与生活区域之间关系的反映。很多时候,在设计中一方面考虑对洪水有效的预防,另一方面考虑对最大限度的利用建设用地,往往采用裁弯取直的方法增加建设用地和防洪需求,但对河道蓝带的规划往往处于忽视状态。尽管这一措施有效提高建设用地,但对河道生态圈具有破坏性作用,河道自然生态景观也受到破坏,对河道的长期规划非常不利。因此,对河道蓝带规划中,要在满足输水灌溉、防洪排涝的基础上,还应该满足河道蓝带的观赏性,结合河道自然形态,对河道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进行保护。在河道治理工作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满足防洪排涝需求,还要满足生态环境需求,保证河道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营造出和谐稳定的水环境生态系统。
3 实际案例
某区打造城市水系区域,该区沿河流而建,针对该河河道进行治理,河流流经市区阶段,有三道景观坝,景观坝工程不但具有水利功能,同时还具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效果,坝体主要采用砂砾石、混凝土框格等材料,结合草皮植被,实现了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该河流生态护岸工程对洪水进行分区划分,洪水位安全高程以下用C20混凝土坝,以上用植草框格,逐渐过度,一方面实现了对洪水的有效的预防,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草皮的生长,将堤防与景观结合在一起,并在坝顶修坡边缘种植景观林带,增加了堤坝的生态景观,该工程很好的将人文、生态、环境、防洪、排涝等治理目标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4 结语
河道治理工作必须要认真落实,但治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比较多,不能盲目进行。以消除安全隐患为目的,提高河道的防洪、蓄水能力,在此基础上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构建水生态景观。因此,治理中需要对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包含城市建设绿化规划、河道生物多样性维持、河道远期规划、河岸建设以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内容。多方位全面的进行规划施工,确保河道环境的根本性改善。
参考文献
[1]占明飞,李仁霞,郑泽鑫.重污染村镇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技术与示范[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5-8.
[2]行航.河道治理及沿岸绿化工程探讨——以深圳龙岗河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1(07):475-476.
[3]唐国滔,姚焕玫,胡湛波.生态护岸技术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水产科技情报,2010(04):198-202.
[4]赖勇,施林祥,郑旭明.山区河道生态防洪堤关键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09):142-144.
河道生态水利设计 篇11
关键词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TV2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65
近年来,生态水利工程系统逐渐被广泛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稳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现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生态水利工程之一。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完整性,做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考量工作不容忽视,对于提高生态水利工程应用效果意义非凡,是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迈向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1 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应用
生态水利工程就是在充分保证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和改造水利工程,相对于传统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较小,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1]。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准,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是生态水利工程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传统的水利工程大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生态水利工程却能在发展水利工程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系统,遵循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发生。在设计生态型水利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承受能力,降低环境成本,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在水利工程的选址上,应充分考察所选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将水利工程对自然界系统影响最小作为基本原则,利用数据及经验进行正确估计,找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最大承受能力,将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指标,保证水体的生态环保;第二,在河道的建设过程中,要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用水的需求,不能破坏正常的生态用水,保证河道的正常水量和河道的生态平衡。只有遵循这几项原则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双赢,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
2 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不仅不能威胁生态环境,还要能够为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由于各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不同,在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区域内的天气、地理信息、相关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情况,从而使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并为生态环境的发展作出贡献。
3 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
3.1 为动植物提供生存与繁殖的空间
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存与繁殖的空间,即有效地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重视对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相关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陆路方面。在设计阶段,要圈定一定范围的自然保护区域,同时在施工期间,要委派相关的专业人员做好相关自然保护区域的看护工作,进而避免水利工程施工对陆路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第二,水路方面。在水利生态工程开始前,便需要了解与勘察周边环境中的水生生态状况,然后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鱼类的回游甬道,以此确保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在工程施工阶段,要降低水下深度作业频率,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做到对水下动植物的保护。
3.2 积极提高水资源自身净化能力
当前,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作为生态资源发展的必备资源,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补充,从而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提高水资源生净化能力不仅是保障生态环境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中,有效地融入了提高水资源自身净化能力的基本理念,水资源的净化需要依靠大量的氧气,而氧气在水中的含量较低,不足以解决庞大的水污染问题,所以要在水利工程中加入加速水流流速的功能,使其在流淌过程中即可产生大量的氧气,从而确保水源氧气的供给充足,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自身净化能力。
3.3 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
受地理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降水量、温度具有较大差距,南方地区的土壤通常水分较多,而北方地区则相对较少。但自然环境中的水量却不随土壤含水量或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建立生态水利工程能从根本上解决水量供应量过度或不足的问题,可将多余的水资源输送至有水源需求的区域,以此达到用水平衡的目的[2]。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即充分地考虑到水患灾害问题,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截水作用,对于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周边公众的生命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4 调整流域尺寸
流域尺寸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在工程设计前,预留部分区域,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施工过程一切顺利,则可在施工完成后封堵预留区域。流域尺寸调整要根据当地的水流流量及水资源需求量而定,要在保证生态环境完整性的基础上做好對流域尺寸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查验流域尺寸,以确保与预期的尺寸设计相符,从而在提高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基础上做好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
3.5 水利工程经济建设
水利工程的经济建设首先考虑其功能性,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要控制好施工成本,并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确保每一个工程建筑材料均能得到有效应用。在施工期间,要做好废物处理工作,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及建筑工程的施工垃圾,要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运输,并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区域掩埋,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施工工程要考虑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能源消耗问题,降低能源消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措施,因而工程的施工必须符合预期的设计目标,从而达到设计阶段的设计要求。
4 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严重的影响到区域的正常稳定发展,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提高生态水利工程利用率极为必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要保障,不仅能有效治理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为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建立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系统将是未来水利工程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郭梦法.浅谈河流生态与水利工程设计[J].广西水利水电,2011(2):42-43.
[2]霍凤双,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9(2):111-112.
河道生态水利设计 篇12
一、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基础
我国当今的水工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忽略了河流形态的多样化, 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 忽略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 忽略了浅滩和湿地的作用。城市沿河建筑道路和停车场隔断了补给地下水的通道。忽略了水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河道的基本功能是行洪排涝, 河道治理的阶段性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第二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的阶段;第三阶段: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第四阶段:修景与生态和谐治理阶段。
现代河道治理与传统河道治理大不相同, 河道传统功能是行洪、排涝, 灌溉、供水, 航运, 河道也具有调节局域小气候的作用。河道规划基于水力学最佳水力半径的概念, 传统河道治理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河道自然特性遭到极大破坏, 变成了仅能泄洪和排污的通道, 致使防洪能力下降, 基流减少, 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水质污染严重, 部分河道被填埋覆盖, 堤防功能单一。
现代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要遵循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观, 正确把握和确立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 要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 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 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 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资源观, 水是一种有限的、不可或缺的资源, 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水利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地位观, 应该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
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基础。传统水利是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为导向, 单纯依靠工程手段的治水活动, 容易使人与自然之间陷入恶性循环, 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作为一个要素来考虑, 生态水利的提出和蓬勃发展是人们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回归, 生态水利具有丰富的内容, 生态水利属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范畴, 中最高的建设追求目标和境界, 以人水和谐、协调共处为出发点, 水利工程结合生态建设是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水利方法。生态水利在方法上体现亲自然的特性, 健康的河流应是健全生态系统的骨干动脉, 生态水利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固定的方法, 要照顾到其系统循环特性以维护良好水生态环境。
二、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
在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中, 做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支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完善, 河道整治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避免片面追求加高培厚而忽视质量和生态景观需要, 以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进行综合治理;其次, 非工程措施也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 还要逐步建立水安全防御体系。安全防御系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撑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己经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并依据自身己经具备的能力, 拟订防御措施。
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控。中国的水资源是充沛的,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 通过各项节水和资源配置措施的落实, 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流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水环境的基本承载特征, 要从整体上考虑强化监督管理的措施, 做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河道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态型水利工程建设, 体现在堤围及护岸工程、清淤清障工程、控导工程和滩涂围垦开发等。各种标准的堤围是河道治理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水利工程设施, 对保证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疏浚清淤与河障的清理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 疏浚清淤一般工程量大, 水下作业强度大, 清障按设计洪水标准进行清理、拆除;控导工程主要指节点上各类水闸、船闸等对水沙分流、河相变化起主动调节控制作用的水利枢纽设施。河道滩涂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强化湿地保护功能, 严格控制规模, 真正做到滩涂围垦开发。
三、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中的应用
河流作为生态体系的基础非常重要, 它与周围的环境也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态体系, 河流的基本元素是水和泥沙, 它是河岸和河道内各种生物生存的基础, 如果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伤害这些生物生存, 导致硬质化和水环境的恶化。因此应把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恢复考虑河流生态系统及修复包括在内。
河流基本生态需水量的确定。这包括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生态需水量, 维持水体自净能力的需水量, 水面蒸发生态需水量, 维持河流水沙平衡的需水量, 维持河流水盐平衡的生态需水量。
以人为本, 建设生态河堤。进行生态河堤, 即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增强水体自净作用, 调节水量、滞洪补枯。
趋向自然化河流的建设。趋向自然化河流的建设方法包括河道治理和护岸治理, 要建造富于个性特点及丰富自然环境的河流, 尊重地域自然环境、珍视哺育民族文化, 使河流自净能力明显提高, 水质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重点是形成具有魅力的水边环境。创造出多样的、丰富的环境条件, 尽量顺应自然的动力, 建立水和绿化的网络, 营造具有简洁、朴实风格的河流景观。
参考文献
[1]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水利学报》, 2003, 1。
【河道生态水利设计】推荐阅读:
河道生态修复08-19
中小河道生态护坡07-07
河道生态护岸技术09-03
河道生态需水量06-28
河道治理生态环境08-06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心得07-07
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影响调研报告05-13
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的河道坡岸生态修复的论文11-17
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12-01
水利河道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方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