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

2024-10-18

河道治理(精选12篇)

河道治理 篇1

摘要:在明确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治理思路的基础上, 提出对县 (区) 级河道整治措施, 强调建管并举的生态河道治理思路。以福州市晋安区桂湖溪、解放溪、汶石溪等小流域河道为例,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河道治理的主要技术方案。整治后的河道达到河畅、水清、景美的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的要求, 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关键词: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改,加强管理

0 引言

福建省历来重视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和城镇的防洪堤建设。20世纪70年代的河道裁弯取直和土地平整工程建设;20世纪90年代的清水、绿水工程建设;近几年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等等, 都取得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以来, 福州市晋安区陆续实施或即将实施解放溪、汶石溪、桂湖溪等小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即将实施的桂湖溪流域河道整治工程, 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以往理念, 以河畅, 水清、景美为前提, 以生态修复为重点, 抓住重点项目的设计, 取得专家和业主的认可。在工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 深深地体会到工程设计能否达到安全、经济、风险三位一体是非常重要的。

1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是流域面积小, 河道短, 坡降大, 河道宽度变化大, 河床稳定性差, 冲淤不平衡甚至形成游荡性河道。造成河道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形、地势的原因。河道上游坡降大, 冲刷严重, 下游坡降小, 流速较小, 淤积较严重, 特别是集镇所在地的河段。二是地质原因。上游河道经过几百年的冲刷, 大部分都出露基岩或者大块石堆积的河道, 抗冲刷能力强。下游河道大部分为砂卵石堆积层, 两岸还有沙壤土等, 沿海 (或潮区) 还有深层的软土层, 抗冲刷能力差。三是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水土流失的严重性目前也被人们充分认识,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搞好水土保持工程, 有非常可喜的成效。人为破坏分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破坏, 即向河道内倾倒生活和生产等垃圾, 在河道边盖房, 侵占河道行洪断面;另一种是无意识的破坏, 如低标准建设阻水桥梁和拦河坝, 单边建堤防, 建坝不修堤等也对河道造成破坏。

1.2 存在问题

根据小流域河道现状调查和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 防洪标准低

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集镇河段。河道宽度不够、河道淤积、防洪堤标准偏低, 质量差, 甚至没有护岸、违章建筑物阻水等问题。

1.2.2 冲淤不平衡问题

由于小流域的河道受地形、地质的限制, 大部分的河道冲淤都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一般的规律是河道在急转弯处, 凸岸会严重淤积, 凹岸会造成严重的冲刷;拦河坝上游淤积, 下游冲刷, 特别是在游荡性河道,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河床及河岸极不稳定。

1.2.3 超标准洪水问题

20世纪80年代, 福建省南平地区发生50年一遇洪水, 冲毁拦河坝和桥梁上百座, 河岸几百公里。2005年福建省福州地区发生百年一遇洪水, 冲毁上百座拦河坝和桥梁, 尤其是福州市晋安区和闽侯县受灾最为严重。目前全球气候条件趋向恶化, 极端气候频发, 如何应对这种毁灭性的灾害, 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2.4 水土保持问题

在小流域整治工作中采用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是河道治理的良策, 是治本措施。我省绿化全国有名, 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从山区到沿海, 近几年光头山很少, 山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 生机勃勃。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重视绿化和水土保持, 禁止乱砍滥伐;另一方面农村烧柴草改为用煤气和电气。乡村有俗语“柴山大不如灶门大”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与部分山地实施退耕还林, 山田抛荒也有很大关系。从整体分析, 水土保持成效大, 对今后河道治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2.5 农田防冲防淹问题

根据防洪标准, 农田的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山区小流域河道的洪水特点是河道坡降大, 暴涨暴落, 而且同一高程的土地面积都不大, 所以山区的农田是怕冲不怕淹。沿海土地同一高程或相近高程的土地面积很大, 河道坡降小, 特别是排水不畅的河道, 受淹时间很长, 有的达2~3d, 所以怕淹, 不怕冲。因此工程建设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应区别对待, 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2.6 运行管理问题

河流给予人类的贡献极大, 称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如何保护和管理河道是一门大课题。福建省有好几个县市都有石材加工厂, 临近的河道变为“牛奶河”, 常年不沉清, “小桥流水”“桃花源”之类的诗情画意只能在古书中寻找。市区的内河工程不论基建投资还是管理运行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照样臭气熏天, 为什么?“问君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都懂的道理, 现代人难道还不知道, 但是做起来很难很难!

2 河道治理技术措施的选择

小流域河道的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工程措施, 使治理河段达到《规范》要求的防洪标准, 安全行洪, 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工程措施的作用也是在确保行洪断面满足行洪安全的条件下保证护岸和河床的稳定。具体的工程措施就是清淤 (包括清障和局部河道拓宽) 和防冲, 防冲的工程措施主要护岸和拦河坝建设, 还有生态修复、环境美化、水环境建设等内容。

2.1 河道清淤

河道的清淤, 包括清障和局部河道扩宽,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 技术含量不高, 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工程设计人员一定要深入现场, 不能只在图上搞设计, 不要出现把河床的岩石也清掉的笑话, 不要在桥墩、房屋地基周围清淤威胁到桥梁和房屋的安全。在遇到桥梁的阻水问题比较突出时, 在资金有限暂时不能新建桥梁, 百姓又迫切需要情况下暂时还不能当为违章建筑拆除, 只能允许桥面过水, 加高防洪堤的方案进行完善。遇到局部河道扩宽问题, 应顺势而为。山区河道的走向和河道宽度应尽量尊重历史, 不要轻易裁弯取直, 很多裁弯取直工程均以失败告终, 主要是消能问题没有处理好。而消能问题的处理首选修建拦河坝, 但是修建拦河坝消能造价高, 而且有的河段滩地很大, 缩小河宽, 堤防要修建在深弘区, 增加堤防的地基处理, 有的河段弯道半径不足, 造成急流, 扩大转弯半径又遇上征地和拆迁的矛盾等问题。

总之河道的清淤应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多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 才能提供最优的设计方案。

2.2 护岸工程

2.2.1 护岸结构形式

护岸工程是小流域河道整治的重点。如何选择既安全又省钱又环保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关键问题。一定要进行多方案比较, 择优采用。常用的护岸形式如表1。

2.2.2 护岸地基处理

护岸地基根据地质勘探揭示, 山区河道大致有土质, 砂卵石、岩石 (大块石) 等类别, 其承载力基本均能满足要求, 但抗冲性能差, 不能满足要求。沿海感潮区河网式河道岸坡大部分为软土地基, 承载能力差, 抗冲刷能力差, 不满足要求。但由于河道坡降小、流速小、基础埋深较小。

对山区河道堤基抗冲刷能力差的处理技术, 主要根据河道流速, 采用冲刷公式计算冲刷深度, 把基础埋入冲刷线以下, 可满足要求, 但当冲刷线很深时, 该方法不经济适用, 只能采用护脚的方案。护脚方法很多,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铺设土工布, 采用格滨石笼镇压。它能够适应地基变形, 抗冲能力强, 即保护地基, 块石又不会被冲走, 又为水生物创造栖息地。

当然保护堤脚和河床稳定, 修建拦河坝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但造价高。成功的工程案例, 福州市晋安区日溪乡汶石溪是一条游荡性河道, 治理时采用零坡降, 修建了多座拦河坝, 彻底解决了冲淤平衡问题。如果河道宽度比较小, 也可以采用河床衬砌, 也结合修建消力井或跌水消能, 提高抗冲刷能力。总之应因地制宜, 多方案比较, 择优选用。

2.3 生态修复

河道的生态修复是河道治理主要内容之一, 如何搞好生态修复, 提几点建议。

(1) 进一步提高流域的森林覆盖率, 做好水土保持。村庄的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对农村来说目前还有难度, 但在污水排入河道的出口处, 修建一个沉淀池是完全有可能的。

(2) 防止河道“渠道化”, 即两岸防洪堤采用浆砌石或埋石混凝土档墙, 土工膜防渗等措施;完全清除小生物的栖息场所的做法不妥。因此应在流速小的河段采用土质边坡、生态边坡、干砌条块石护坡 (挡墙) 等结构形式, 这样有利于水生物生存栖息和环境美化。

(3) 不要采用截弯取直, 应尽量保持河道原有的走向, 河道的截弯取直是人为加大坡降、加大流速, 不利于河岸稳定。同时应在河道弯道处适当扩大河床宽度。保留滩地上的卵石和水面宽度。

(4) 适当位置修建拦河坝 (坝高应小于2m) , 形成一定水面长度, 减少枯水期出现干河床的状态, 增加水面景观。

(5) 河道两岸种树或修建绿化带, 村庄处修建亲水平台和休闲场所等都非常必要。

以上5种河道整治工程中常用的生态修复措施, 在福州市晋安区桂湖生态温泉城开发项目中的桂湖溪河道整治工程中均得以采用。

桂湖溪为敖江支流、发源于黄必峰、由北向南再向东流经上店、中察、荣岭、湖山、湖中、山溪等村庄、最后于连江县潘渡乡桃源村汇入敖江。流域面积186.7km2, 河道总长30.9km, 平均坡降2.2%。

桂湖溪水系发达, 左岸有8条支流汇入, 右岸有7条支流汇入。地下水丰富, 特别是温泉储量很大, 水温高, 质量优。水利设施主要有2座小 (一) 型水库和6座拦河坝以及3座水电站等。

桂湖地区为山区盆地, 山清水秀, 气候宜人, 盆地面积大, 地面高程为100m (黄零) 左右, 流域内植被良好, 森林覆盖率达90%, 年峰雨量1 532.3 mm, 离福州市区盘山路的路程为32km, 目前桂湖随道贯通, 离福州市区只有12km。福州市政府决定将桂湖开发打造集旅游观光度假、温泉养生康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游泳度假综合项目, 即桂湖生态温泉城。该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 项目区涉及桂湖溪流域部分河段的整治, 整治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桂湖溪河道整治以“河畅水清, 功能健全, 岸绿景美, 人水和谐”为主,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建管同步、完善机制”的原则, 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为主要整治措施, 达到河道功能恢复、水质洁净优良、生态良性、景观文化永续的目标。具体整治工程措施如下。

(1) 桂湖溪整治应与开发区整体规划相一致, 相协调, 应邀请市政园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商议, 提出最优的整治方案。

(2) 水清:桂湖溪的最大弱点就是后垅溪上游的红庙玲垃圾场, 对该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外当开发区投入运营期、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也是影响水质重要因素, 因此保持水质的清洁, 应该采用雨污分流, 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措施保证水质良好。

(3) 河畅:桂湖溪的整治理念应与原来的防洪堤设计观念有所不同, 一定要防止桂湖河道进行“渠道化”、“截弯取直”, “大量清淤”、“主河道和支流同标准”等等方案。例如:桂湖溪有2km左右河段布满河卵石, 很好看, 按过去措施, 会阻水应全部清除, 但按生态修复的要求, 不应清除, 应保留。

(4) 岸绿:应根据不同河段、地形、地貌、河道、坡降、功能要求, 并结合市政建设, 开发区规划蓝图等, 综合分析、采用多样化、确保河岸的绿化、例如生态护坡, 路堤结合, 留有绿化带, 种树、草、花, 修建休闲场所等。

(5) 生态修复:河道整治的重点是生态的修复。例如:河岸采用浆砌石, 埋石混凝土, 把水生物的栖息场所都消灭了, 怎么能恢复生态。因此尽量采用土质边坡, 干砌条块石护岸和生态护岸。

3 整治后的河道的运行与管理

小流域河道历来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投资大量人力和物力整治河道又处于无人管理, 真是太不应该了, 特别是集镇河段。20世纪80年代, 每个乡镇都成立水利工作站, 现在有的保留, 有的拆除或者合并, 建议由水利工作站管理或成立小流域管理机构管理。同时应解决管理资金困难等问题。由于小流域河道的治理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 保护对象是城镇和农田, 收取保护费很困难, 地方财力有限, 最后还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建议在国家投入基建资金中划出管理费是保证管理工作正常化最有效的办法。

4 结语

小流域河道治理工作量大而面广,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稳定。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 由于受资金限制, 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设计人员的职责所在。河道治理后, 如何管理, 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转第30页)

参考文献

[1]陈鸿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水利, 2009, (6) .

[2]赵政.上海市春申塘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6.

[3]曹连海, 朱平伟, 陈南祥.禹州市小流域参与式管理的措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2, (2) :54-55.

[4]张晓兰.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 2005, 5 (1) :68-70.

[5]朱亮, 苗伟红, 严莹.河流湖泊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述评[J].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 .

[6]胡静波.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初探[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 4 (7) .

[7]张振权.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水土保持措施和探讨[J].吉林水利, 2007, (8) :48-49.

河道治理 篇2

关于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措施汇报材料

我省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河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线,也是灌溉、排涝、航运、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线。但是,近年来我省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河水污染、堤防坍塌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据初步统计,全省河道总淤积量达20亿m3,平原河网普遍淤高,淤积严重的河段淤高以上。根据171个省控河段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全省有%的河段失去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河网水体普遍富营养化,主要水系 的干流水质多为ⅳ类或v类,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此,省政府提出争取用5年时间,整治重要河道1万km,工程总投资200多亿元,基本改善水环境、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再现扛南水乡“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风貌。

一、河道生态建设思路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只有水流的多样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样化。例如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与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岸边水草、礁石大量存在的多自然型河流,为各类水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为此,河道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

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二、治理措施

1.山溪性河道治理

滩地的保留和利用

滩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和运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减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同时可降低防洪

堤的高度。另外,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牛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复式断面的设计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滩开阔,河道断面设计可采用复式断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如滩地较宽阔,一般可开发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大型或综合运动场;河滩相对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动场所、河滨公园或辅助道路等。河滩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充分发挥河滩的功能,又不因围滩而抬高洪水位,加重两岸的防洪压力。

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坝设计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高水位历时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对沿河堤坝、农田冲刷严重:通过规划,采用防冲不防淹的矮

胖堤型设计,保护区下游堤段开口.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允许低频率洪水漫坝过水,确保堤坝冲而不垮,农田冲而不毁。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农村河道,堤防基础冲刷严重,可采用松木桩基础,投资省、整体性好、抗冲能力强,以提高堤防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采用生物固堤,减少堤防硬化

对于乡村田间河道,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应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等自然形态,维持河道两岸的行洪滩地,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建设中,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个别受冲河岸堤防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等根系为直根的树种或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

2.平原河网治理

生态护堤

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

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岸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平原河网水位一般变幅不大,对于没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在河道断面设计时,正常水位以下可采用干砌石挡土墙,正常水位以上采用缓于1:4的毛石堆砌斜坡,以增加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削减船行波对河道冲刷的影响,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提倡缓坡、减少直立式护坡

梯形断面一般适用于城镇乡村等人居密集地周边的河道,结构简单实用,是农村中小河道常用的断面形式,一般以土坡为主。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河道两岸保护范围内用地采用征用或借田租用等方式,设置保护带,发展果树、花木等经济林带或绿化植树,防止周边农户耕作,确保堤防安全。平原河道堤防高度一般不高,设计中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考虑挡土墙与河岸景观相结合,采用不同形式和造型的挡土墙,突出水景设计,掩盖堤防特征,使人走在堤边而又无堤之感觉。要从当地的风土民情、地域特色的水文化出发,降低河道的护岸高度,建设亲水平台,塑造以石、水、绿、物、路等要素结合的园林式滨水景观。

保护湿地,保留水面,避免围河湖造地

湿地是指天然、人工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包括河流、湖泊、滩涂、水库、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要保留独具特色又珍贵、被视为荒滩荒地的植物和生物的

栖息地,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对维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水生动植物是水体的净化器,湿地是城市环境的肾.湿地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又有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并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在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河网湿地,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留水域面积,避免围河湖造地,防止湿地面积减少,为鸟类的迁移、湿地动植物生长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也为人类生存改善环境。

修筑人工鱼巢,营造水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环境

在满足行洪、排涝、通航等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尽量采用毛石护坡,正常水位以下的护岸衬砌采用空心异型块、预制鱼巢等结构形式,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安身栖息的地方。在河道中用堰坝

拦蓄河水时,应留有一定宽度的辅助性陡坡输水道,以便水生动物上下游交流,有利于鱼类生长。局部河段设置两栖动物上下岸的通道,为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条件,从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维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条件。

3.城镇村集居地河道治理

建立”水景观体系”概念

水景观体系是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水系。城区河道两岸以及旅游景点的河流,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需充分考虑城市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构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城镇建设与规划要突出亲水文化,郊区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景观融为一体,与城市文化、风格、历史、人文相协调。

在达到防洪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休闲、亲水、生态功能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在江南水

乡城镇建筑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中必须坚持“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突出亲水和生态。对于绿化工程的平面布置应结合城市景观设计,结合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于穿越城市繁华地段而且水质较好的河道,可以采取双层断面的箱涵结构,下层暗河主要是泄洪、排涝的功能,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一般控制左右的水深,河中放养各种鱼类,河道周边建造戏水池、喷水池、凉亭等休闲配套设施。城镇区域内建双层河道,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亲水性,可提高河道两岸环境和街道的品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理念的体现。

要具有人类活动安全保障

矩形断面由于离水面较高,需设置扩栏等保护措施,同时沿直立护墙设置两岸交错上下台阶,满足上岸和下水的要求。梯形断面的河道边坡要考虑游人行走安全要求,留足马道宽度,并采用

草坪缓坡或错落有序的毛石堆砌等方式以达到亲水要求。亲水平台或亲水台阶的护岸,需根据水位变幅,在亲水平台中设置水下平台,水下平台应有足够宽度,以保护游人在亲水、戏水过程中的安全。设计时允许小洪水淹没某些岸边设施,使河道的常水位尽量贴近人们,让人能走到水边则更好,长时间保持一定水深,洪水来时让其上滩。

沿岸古迹开发与保护

河道治理中,文物保护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浙扛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河道沿岸文物古迹众多,整治中,应通过开发、保护,挖掘这些古迹的内涵韵味,恢复古迹,并将其融合到工程之中,设计成风格各异,却又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处一景。如绍兴市正在进行的对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运河的整治,从整条古运河文化特色考虑,运河之间布置了纤道石塘、缘木古渡、贺循塑像、浪桨风帆等内容。通过对古纤道等景观遗迹的保护开发与运河环境 的综合治理,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时,再现了绍兴古运河悠久历史文化,把古运河建成碧水长河、生态绿园、文化走廊,充分显示江南水乡、历史名城的无限风光。

4.污染源的控制处理与水体改善

截污治污,加强管理

河道整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水利、环保、城建、规划、土地管理、航运、园林等多个部门的协作。在河网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对于城镇村集居地要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将沿河两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提高居民的素质,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人们将垃圾往河道倾倒的陋习。

水体置换,吐旧纳新

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排污等工程措施,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

总量,防止河网水体的恶化,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步改善水体质量,还需采取水体置换、引水配水工程,使水体流动起来,变“死水”为活水,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面,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杭州市为了彻底改善西湖水质,实施控制上游环境和引水工程等措施,开展了西湖西进工程。由于湖西人口密集,水体保护受到威胁,采取疏散人口和建筑密度,完善基础设施,治理污染源,阻止污水进入溪流再流往西湖,新开挖水域千亩,将原先分散的水面互相贯通,并完善西湖引水设施等措施,使现在一年换2次水,达到每年换12次,基本解决丁西湖的水质污染问题。

用生态方法解决生态问题

通过采取疏浚、截污和引水等工程措施后,湖泊中的富营养化、湖水浑浊、透明度难以提高这些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西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50年前,西湖湖底水草丛生,水质清澈见底,之后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疏浚,水生维管束植物大面积灭绝,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湖泊从草型转变为藻型,浮游植物控制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因此,对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应采用生态方法解决。湖泊的水生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学方法进行湖泊污染治理,利用各营养生物种群间的生态关系,控制某些种群,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伞草、万寿菊等,在水陆交错带,配备其他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等,可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使富营养湖泊的水体变清。

三、探讨性技术措施

1.超级堤坝

堤宽约在堤高的30倍以上,堤顶可建设交通道路及住宅、商业街等。由

于堤身较宽,即使发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目前日本已在城市河段、沿海城市的诲塘推广超级堤坝建设。

2.利用河道滩地净化水质

对于一些小型城镇和村落,难以对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排入河道后将使水质恶化。在河道两岸滩区埋没大型污水处理槽,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排人河内,可明显地改善水质。

3.水系生态修复技术

河道治理标准与方案优化分析 篇3

摘要:河道治理应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好的服务。但河道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标准和方案优化问题,只有符合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才能充分满足服务要求。本文针对目前我省多地开展河道治理工程的实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河道治理;标准;方案优化

河道在演化过程中,主要受到人为的干扰破坏,造成河道排洪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例如乱排污水和倾倒垃圾,造成河水污染,水质下降,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减少;河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开展大规模采砂活动,致使河堤失稳;占用河道滩地,影响河道行洪;水源植被破坏,河道上游截水,造成水量减少,河道干涸,影响下游人民生产生活用水;早期建造的河堤等防护工程标准偏低,防洪能力不足;等等。凡此种种表明,河道迫切需要治理。但河道问题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制定河道治理的目标,明确河道治理的标准。还有,从技术经济角度来选择最佳治理方案,就需对方案进行优化。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河道治理,本文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1 河道治理的目标和标准

1.1 河道治理目标

当地河道治理目标应根据水利部、省市的河流规划总目标与总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河流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来确定[1]。如果没有专项治理规划,则应根据业主单位、管理单位、当地群众的要求、当前河道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区域河流治理规划、区域防洪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文件精神,综合分析后确定[2]。实际上,每一个河道都有特定的任务要求,例如供水、航运、灌溉、水力发电、防洪排涝、文化景观等,从中确定主要治理任务,再根据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明确治理范围和具体目标。

1.2 河道治理标准

根据《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 50707-2011)第4.1.3条规定,河道治理的防洪标准应以防御洪水或潮水的重现期表示,排涝标准以排涝洪水的重现期表示,灌溉标准以灌溉设计保证率表示等。而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第2.1.1及2.1.2条,河道防洪设计标准以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及防洪保护区人口数量来确定的,大于20万而不足50万人口属比较重要的工程,防洪等级为Ⅲ级,洪水设计标准50~100年(洪水重现期),排涝标准为10~20年(暴雨重现期);20万及以内人口属一般重要工程,防洪等级为Ⅳ级,洪水设计标准为20~50年(洪水重现期),排涝标准为5~10年(暴雨重现期)。随着各地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在兼顾防洪排涝、供水灌溉以外,还应注重生態环境功能,例如河道各季节流量应满足生态需水量要求。对于同一河道来说,河道治理标准应统一,有利于堤防等建筑物协调设计,避免各河段标高发生突变。

2 河道治理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2.1 方案依据

河道治理方案主要依据治理目标、任务和标准,再结合河道现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条件、交通条件、施工条件以及占地拆迁、交叉管线迁移等各种情况,按照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原则制定。

2.2 资料收集

河道自然形态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河道治理也要顺应河势发展,遵循河床演变规律,采用适宜的处理方案。由于治理目标、任务和标准的差异,每一条河流的治理方案也是不尽相同。与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相比,中小河流的基础资料往往不够全面,例如水文等基础资料缺乏,内容粗略,仅限于局部河段等,这样必然影响设计工作的开展,再加上设计周期短,于是就会容易出现设计标准、防抗洪级别等误差问题,造成项目难以审批通过,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勘测,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所以在设计前期应投入足够的力量做好现场调查和勘测工作。

2.3 方案制定

2.3.1 河道设计

确定河道方案主要以不侵占行洪通道、少占用耕地和控制投资为原则来确定河道中心线。河道中心线基本上应该按照河床演变规律进行布置,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于过分弯曲的河段裁弯疏浚,主要做法是通过开挖引河进行适度裁弯,引河进出口应符合进出口顺畅的原则。在上游弯道顶点下方选择进口,使其与原河道轴线交角尽量小些,以方便水流进入。在下游弯道顶点上方选择出口,并且与原河道轴线反角也不能大,以便将水流顺利引入下游河道。河道适度裁弯后长度缩短,水位下降,流速增加,易引起下游泥沙淤积,所以要配合河势控制措施。二是涉及其他工程和环境问题需要改线。例如某河段穿过垃圾填埋场,有污染河道的可能,而且该填埋场暗涵底部高程较高,会形成阻力坎而难以满足防洪、排涝标准,所以需要绕行分流解决。河道中心线确定以后,就要确定河道纵、横断面,也就是设计水面线。根据河道防洪能力、排水能力,确定河道纵、横断面,当河道断面不满足行洪要求时,就需要加宽河道并结合清淤疏浚与加固堤防等措施,而这些要在综合考虑流域特点、工程占地、环境影响、工程投资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的论证比较,选择合理的方案。

2.3.2 建筑物设计

河道建筑物包括堤防、穿堤建筑物、跨河建筑物等。堤防工程堤距要合理,一般应根据河道地形、河床演变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确定,复核过流能力和防洪能力,对壅水卡口段进行改造[3]。再根据堤防现状和洪水险情,确定箱涵等穿堤建筑物是否需要加固、改造、拆除、合并或重建。闸、坝、桥梁等跨河建筑物要复核过流能力,对影响堤防安全和过流能力不足的跨河建筑物要结合河道治理进行改造、拆除或重建。当遇到资金和拆迁等问题时,应根据河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问题的轻重缓急分期解决,还应为今后实施预留必要条件。

2.4 方案优化

在制定方案时,要根据治理目标和任务提出多个不同方案,这样才能根据技术经济比较选出最佳方案。以前述经过垃圾填埋场的河道治理方案为例,提出3个方案,两个绕行改线方案,一个采用改建河道穿过垃圾填埋场暗涵的方案。这3个方案技术均可行,绕行改线方案可以解决暗涵受污染问题,但存在占地拆迁问题,经济上暂难实现,所以决定分期实施,先不进行绕行改线。再如某河道横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并提出2个方案,第1个方案是对现有河道岸坡进行削坡、修整及培土加高再结合清淤疏浚,设计岸坡坡比为1:2;第2个方案针对现有河道地形坡比,采取部分河段加宽结合疏浚,设计主河槽边坡坡比为1:5。经过比较,第2方案占地多、征地难、投资大,所以选择第1方案。

3 结语

河道治理兴利除弊、惠泽民生,但河道治理常常会受到投资规模、征地拆迁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河道在防洪减灾、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实现造福人民、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段丽知. 徐州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思路及看法[J]. 治淮,2015(8):46-47.

[2] 娄运平,王伟,韩蕊. 结合孟祖河治理谈郊区中小河道治理标准和方案优化[J]. 北京水务,2014(z2):37-40.

河道治理 篇4

传统的水利工程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 如行洪、排涝等, 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 走向笔直, 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 其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 河道的护岸结构主要采用浆砌石或干砌块石护坡, 现浇混凝土护坡, 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 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但是传统的河道护岸很少去考虑河道与周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统一, 治理后的河道往往会使生物种类单一化, 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生态型水利转变的大目标。

2 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设计理念

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 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 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保持河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河流人文标志性特色的理念。在满足防洪排水、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的前提下, 以“安全、自然、生态、亲水、景观”为设计目标。用美的构思、美的设计、美的实践去建设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河流, 从而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 都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 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 调节河水之丰俭, 缓解旱涝之灾害。然而, 我们的水利部门用百年一遇甚至五百年一遇的标准, 高筑防洪堤坝, 裁弯取直, 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 原因在于没有利用自然做功。

3 现代河道综合治理的原则及内容

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突出防洪安全, 防洪工程是城市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在确保防这种转变是以现代新的科学理念为基础的, 是城市水利体现出“回归自然”、“亲水”、“景观与水文化”等现代潮流的涌现。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而河道生态问题倍受关注。治理方式, 从传统的河道整治方法来看往往是:人们为了控制水流, 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 放到了一个由人工设定的特定的、规则形状的空间中, 再用人工材料如混凝土等为水体制作出的某种人工环境, 不可避免地造成滨河生态资源的破坏。其实在该地区以往整治过的一些河道中可以看到水体脱离了生物群落, 自净能力降低, 河水发黑发臭。这样的河道即使河岸上人造景观再漂亮, 也难以让人亲近, 因为它丧失了河流应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现代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应包括:以打造防洪保安生命线为规划设计重点;而对不同的城市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侧重面其次重点有所不同, 有的城市以城市排水即沿河的截污和对河流、湖泊的生态补水为次重点, 有的则以除涝、航运、灌溉等作为次重点;在这些前提下, 通过城市河道的地形地貌, 水情工情, 洪涝灾害及周边总体规划分析, 在满足城市河道基本的防洪安全, 排水顺畅的前提下, 通过对入河污水的控制, 生态补水及换水清洁水体, 促进水体流动———流水不腐来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目标, 恢复河道原来形态及生物链, 使动植物实现生态平衡同时对入河的排污口进行控制, 注意河道的清淤处理。结合岸线整治, 进行水环境景观、美化与亮化工程。

4 生态景观型河道的现代化治理

城市是以人口密集和土地、空间、供排水的高负荷为特征的。城市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 关系到城市的生存, 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 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现代河道治理重点把握以下几点: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河道, 对其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遵循河道的客观发展规律。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 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 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自然的需求。护岸生态化、景观化。应尽量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 因地制宜, 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兼顾安全、生态、景观的需求。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的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以及用地性质均不相同, 要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在城市河道现代化治理中, 要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进行可以持久存续并适应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目, 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1) 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 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砌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 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2) 还原水面, 绿化河道。对于现有开敞河道要依法划定河流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任何工程不能侵占, 其中包括设计洪水安全通过的行洪通道, 以及塑造城市环境的沿河绿化带。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 使河流、绿地、树木之间形成网络, 营造动植物生息场所多、空间广、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条件, 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富有生机和可持续性。 (3) 丰富多彩的河道设计。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 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 精心构思, 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河道治理采用的材料要取自于自然, 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水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受到人为破坏的河道进行修复, 势在必行, 使城市河道寓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兴利之中, 以人水和谐的方式处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城市规划,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有人的活动需求和环境承载力,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

5 城市河道绿化及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的绿化与景观设计着重与景观配置及营造大众的休闲、亲水空间, 设计注重自然景观的发掘, 并尽量使使人造景观融于自然景观之中。考虑道工程管理、维护、气候等因素, 河道两侧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 河道绿化带以种植杨树、柳树为主, 滩地和护坡为长绿小乔木和花灌木为主。景观设计于河道两侧与人文环境相结合, 在整个河道中设置的景观广场, 建设生态型河堤可以有效改善原有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 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 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 充分考虑生态效果。一方面利用生态河堤生长的水生植物和由此而生存的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另一方面通过河道、河底及坡面表层泥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藻类、水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物膜净化水体, 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 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

6 结语

水利枢纽与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多成分、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问题。建立生态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预测兴建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寻找控制生态环境质量的设计和管理水资源的最优方案, 确保生态的平衡, 以使生态环境质量有新的改善和提高。

摘要:近年来, 随着城市水利的发展, 许多大、中型城市越来越重视对城市河道的兴建, 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通过综合整治, 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水、排污、通航等能力, 改善了城市环境。并以“生态景观”为中心思想, 结合我国河道的实际情况, 从水利工程以及环境景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规划设计, 全面提高防洪、排水能力, 营造城市水系景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对城市水利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董哲仁.生态水工学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董哲仁, 孙东亚等著.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城市河道治理研究 篇5

城市河道治理研究

作者:祁伟洪 叶晓东 尹华

来源:《华东科技》2013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中作者就当前城市河道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防洪标准低,水体污染,河道淤积,河床形态,面减少,护岸结构不稳定等方面展开叙述。通过研究表明,通过科学规划的发展,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注重对生态的理念,研究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城等方式来治理河道是可行的。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治理;生态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流空间减小,水面窄小,水灾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量污水入河的问题产生,河流水质普遍恶化。城市化也增加了地表径流,洪水频繁,对市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人们不得不去通过堤防加高培厚,建造混凝土河床来改善水质。这些硬质铺装也起到了隔离污水的作用,还有采取“整顿”的做法疏浚,以增加河流的防洪能力。然而种种办法之下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活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换受阻,大大削弱了河流生态自然修复功能。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

术的发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利于减小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两岸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丰俭,缓解旱涝灾害。然而,水利部门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建筑高坝雄堤,裁弯取直,结果却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顺其自然。生态美学理念。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治理中,应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色面貌,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工程实例

通过比较水系治理实例,充分反映出传统水利建设和生态水利建设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建设成果。

案例1综合治理理念是注重河道行洪、排涝等本身的功能,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护岸多采用直立式设计,走向笔直,护坡结构坚硬,材料为浆砌块石,没有亲水互动的连接段、平台和栈道,层次不清,没有注重生态合理性。

案例2水系综合治理树立融入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工程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使水利工程既体现水工建筑物的特点和功能,又与周边植被、地貌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河道治理方面,充分重视生态的原生性,避免改变原有河道形态,实现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先进理念。景区水系生态建设呈现出生态层次清晰,分区明显,景观植物栽种因地制宜,设置亲水景观,拉近人水之间的距离。结束语

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浅谈城市河道的规划与治理 篇6

关键词:城市河道 整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42-01

一、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居住生活最活跃的地区,也是城市与自然条件联系最密切的地方,在城市形成、发展、壮大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供水水源、排水通道

河流对城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首选原因即是供水与排水,即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废弃余水在自然条件下排向河流下游。受河流水系的流域、区域特性和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定,河流对于城市来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先天资源。

2.交通运输通道

水上运输历史上曾是最为节省、最为便利的运输型式。由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迁,对中小河流而言,目前这项功能已经萎缩甚至消失了,但对大型河流,水上运输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生态系统

(1)水文作用

河流是城市地下水体补充与排泄的“调节阀”。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充分交换为城区提供了丰富水源,同时也有利于河流水体的本身水质改善和自净。

(2)生物作用

河道沿岸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因而生物群落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并且生物群落可能沿河流进行迁移、重分布实现自动调节,达到一个稳定的局部生态廊道平衡系统。

4.娱乐游憩功能

城市河流是公众的河流是公共资源。是市民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体验自然的活动场所。是人类、生物、文化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开放空间。

5.城市形象功能

城市河流及其两岸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文化文景观意义的建筑,公园、桥梁等组成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的层次和品味,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底蕴,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二、规划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城市河流整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初步改善水质、防洪、构建绿化带等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综合大目标的顺利实现。

1.整治目标过于单一

尽管河道治理目前最紧迫的是解决河水被污染变黑发臭问题和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问题,即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但是还应发挥其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及提高滨河地区土地使用价值和振兴城市经济等多方面作用。尤其是若河流的生态作用不能得到有效恢复,规划治理中生态意识、自然意识,没有自终至终贯穿于规划治理过程之中,即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

我国城市河道整治国外许多地方的河道治理有一定差异。首先关键一条即不是在滨水区域处于衰浇萧条期开始进行整治的,相反却处于地价全面上升时期;再者,由于城市规划早期权威性和都市村庄的现实,增加了整治工作的难度和广度。因而若现阶段整治目标单一,往往会造成以后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2.职能部门职责定位过于简单,协商合作差距较大

河道综合整作作于城建项目,从完整意义上说,包括水域和陆域两部分内容,前者着重于工程措施,后者侧重于政策导向,与之相应之部分有城建、水利、环保、土地、房管、园林等。作为系统项目,职能分工不可避免出现交叉与重叠。实路中往往是城建部门定出规划红线,作为项目建设之“雷地”。此红线确定时可能就是否满足城市防洪总体要求未与水利部门协商通气,但却获得了市级人大通过的法定效力;水利部门受此限制,往往工程措施摆布捉襟见肘,无暇顾及其它;环保部门提供整治范围内污水以来源、种类、数量即交差了事;土地、房管、园林等部门参与机会不够宽松,造成水域与陆域整治脱节,硬件措施和软件措施分离的尴尬局面。

三、对策

1.河道规划整治目标定位

每个城市形成与发展有其特殊规律,与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密切相关,要根据城市的内在条件,挖掘其代表性特征。不可在城市河道规划整治中千人一面,失去自己独特的个性。

对于我国的目前实际情况来说,大部分城市河道整治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但也不应因时间紧任务重而对前期工作草率从事。尤其是对待综合整治的定位,一定要慎谨,既要考虑历史,又要顾及现实,更要有前瞻性。既要吸收国内外大中城市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更要汲取不成功的教训。

2.成立协调办公机构,吸收有关职能部门和公众广泛参与

成立相应河道综合整治协调机构,吸收有关职能部门(城建、水利、环保、园地、土地、房管)参加,同时选择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人士广泛参与。既可以切实反映职能部门的专业特点和思路,听取来自社会各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要求,又能切实将各项目目标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相关单位。既可上情下达,令行禁止,提高效率,克服不必要的失误,又能动员会社会广泛支持,最终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与认同。

3.规划设计工作要突出生态理念与效果

河道综合整治的首要目标之一即确保行洪安全,因而工程部分业务上属水利部门的工作范围,水利工程上为了缩少过流断面,常把岸线拟 垂直,岸坡固化,平台放窄,河中沙洲取消等常规型式。因此需及时导入河道整治多方面目标,注意吸纳当前科技成果,使工程措施能够与生态措施,景观目标等相结合。

四、结语

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简言之,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必须拿出“大规划、深治理”的决心,配套设施在规划中体现,下大力气来构筑城市的特色景观,即不仅仅要求“防洪、水清、岸洁、有绿”,更重要的是发挥河流在改善城市景观、生态环境与空间组织方面的潜在优势,达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永续为人利用。只有做到这样,河道综合整治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晨东.河道的生态治理—北京转河生态化改造[J].北京规划建设,2003(5).

刍议河道生态化治理 篇7

伴随着人们意识的逐渐提高,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提高, 治理环境生态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其中河道治理工程更在民生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目前河道生态的现状

1.1 河道污染和淤积严重

河道两侧往往会有很多工厂和居民区, 相关部门经常疏忽管理, 造成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到河道当中, 破坏河道内的生态环境, 使河道内的水出现富营养化。

同时, 工厂和居民经常会随意的丢弃工业废物和居民生活垃圾, 造成河道两侧的水土大量流失以及引起河道内的淤泥堆积造成河床升高, 水体的净化能力和蓄水能力明显下降。

这样长时间下去, 会严重影响河道两侧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制约着经济发展。

1.2 侵占河道致使河道面积缩小

目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鼓励大量的修路、修建房屋和居民一些不合理的开发, 为了扩建城市规模, 河网被随意占据, 占据河道面积, 造成河道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和河道内储水量减少。同时, 河道两侧的居民经常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排放到河道内, 也造成了河道面积减小, 河网不断缩小, 使河道自身的恢复功能变弱。因此, 由于河道面积逐渐减少, 影响着水分和空气的质量下降, 不利于河道周边居民的生存环境。

1.3 河道护岸不合理的建设破坏其生态环境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河道经常被改动, 以前的河道护岸工程以河道冲刷和防止水土流失为主要方面, 河道护岸的结构主要形式以浆砌石、干砌石、混凝土、钢筋格子笼、竹笼、打木桩等简单形式的护岸结构。这些简单形式的护岸, 阻挡土壤和河道里水体互相渗透的功能, 使河道内微生物、植被的净化能力下降, 造成河流内的生物大量死亡。单一的河道护岸使河流内的生物种类减少, 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降低, 破坏生态平衡。

同时, 影响着河道附近一些鸟类和其它动物的生存空间, 由于很多生物要靠河流中的生物为食, 河道内的鱼虾类和微生物受到破坏而减少, 造成食物链短缺, 使河道附近的生物无法生存, 直接影响这一带的生物急剧降低, 间接的也影响着河道附近的居民生活质量。

当今社会, 人们不合理的开发河道及河道周围的资源, 致使破坏了河道周围的生态链条, 从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糟糕, 此外, 如何能合理的开发河道附近的资源、治理污染、使防洪抗灾的能力增强, 这些都是河道工程治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2 河道生态化治理对策

2.1 关于治理河道生态化的原则

为了治理河道生态化, 恢复河道的生态化功能, 必须要考虑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要考虑到综合性, 也就是说, 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 要先确保河道的防洪、抗灾的基本功能, 只有保证这个基本功能, 才能去进行其他的治理功能;

第二方面是要考虑以自然修复为主, 通过微生物或者其他的一些手段帮助河道恢复自身的功能, 提高河道自身的生态功能, 尽量不要打破生态平衡来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第三方面是要考虑到河道整体的协调性, 在进行生态治理的时候, 要尽量使河道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达到和谐。

第四方面是要考虑到与当今社会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和河道生态恢复达到和谐统一, 使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关于治理河道生态化的设计

治理河道、恢复河道的生态化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的设计方案要全方位的, 通过一些人工方法, 使河道治理更加的贴近大自然, 使人与自然相和谐, 渐渐的恢复河道里和河道四周的生物的生态链, 使各物种相互依赖、相互生存, 并到达自我净化的能力和自我恢复的能力。

首先, 要打破原来单一的河道设计理念, 不能只为了能防洪、泄洪等功能, 一直对河道两侧的地面进行侵蚀, 使河道两侧越来越窄, 破坏河道的生态平衡, 使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越来越弱。河道生态化的治理要科学合理, 与自然相协调, 恢复河道天然的形态。

其次, 河道的断面设计要科学合理, 河道断面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 考虑到河道的自然性。新设计的河道断面既能满足枯水期蓄水的问题, 也能考虑到洪水期泄洪问题的基本功能,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 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水生态系统和陆生态系统能相互连接, 有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满足了以上这些问题时, 要尽量让河道具有观赏价值,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3 治理河道生态化的思路

恢复河道生态化是一项重大又艰巨的任务, 要将这项工程进行全方面的战略规划, 立足于长远的角度。

首先, 河道要考虑到蓄水和泄洪的问题, 还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不能再和过去一样只是单一的对河道进行治理, 而忽略了全面的综合治理。河道生态化的治理主要是为了保护和重建恢复以前的生态系统, 使生态系统恢复以前的多样性和价值。

其次, 河道生态化治理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 采用物理工程和生态工程, 减少对河道资源的破坏, 要恢复其自身的生态功能, 恢复河道的蓄水和排水能力, 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最后, 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像动物、植物、微生物, 河道系统内部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交换。各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换, 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在生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帮助河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 修复受污染的河流, 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 进而改善河道周边的环境。

2.4 制定科学合理河道生态化治理的实施方案

河流的治理要采取因地制宜, 尽量保证维持原来的生态系统。

首先, 在河流宽的地方营造出一个小摊, 构建出人为的生态小岛;在浅水区处建立浅水滩;河流走向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有宽有窄。

其次, 要建造具有生态能力的护坡断面, 以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作为护坡断面上的主材料, 维持其水土的功能、修复其原生态的环境、提高生物种群的多样性、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 结合河道的特征, 重新建造河道四周植被的种群, 提高河道内及河道周围的生态系统自我净化的能力, 建造出安全美观的防护河道。

最后, 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化模式, 河道的生态建设要与当地的市容市貌相协调。对河道要建立相互交叉的河道,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的生态系统建设的数据, 进行河道的生态规划和设计, 使其恢复原生态的生态系统的结构, 营造出安全、天然的河流系统, 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除上述整理措施外, 对于河道的生态化整理, 还有坚持预防和保持为主, 建立健全良好的河流清理队伍、监督队伍, 保持河道内垃圾、淤泥等得到及时清理。

例如, 有的河道污染淤泥情况较为严重, 如此即应在一次性清污后, 做好监督管理和宣传工作, 在河道附近张贴鲜明的公告牌, 提醒附近居民和游人等禁止往河道内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对此, 可联合沿河的小区居民, 为了大家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让其自身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河道干净的同时, 做好河道的监督管理工作。

也可借助当前便捷的微信、网络等通讯工具, 做好河道治理、维护的宣传工作。另外, 河道自身有一定的自身净化功能, 确保其持久畅通十分重要, 所以, 要定期的对河道堵塞情况进行抽查, 若发现堵塞应及时疏通。

3 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河道生态化治理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项目。河道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河道的通畅和河道的发展加快社会进步的脚步。

因此,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不仅要单纯的考虑到改变河道的方向和宽窄, 还要综合的考虑到如何能真正的提高河流的生态能力, 提高河流水的自我恢复能力, 进而使河道周围的生态系统也恢复到原生态。

河道生态化治理是一项任务艰巨的任务, 需要全方面的考虑分析, 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使人和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全顺.刍议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资源与环境, 2014.

[2]王桂荣, 巴洪涛.河道生态化治理的有效措施探讨[J].科技信息之管理科学, 2010.

对生态河道治理的探讨 篇8

1 生态河道治理的定义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 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 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2 生态河道的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遵循“生态、人本、环保”的设计理念, 创造人、河流、文化、生态的和谐共生空间。

2.1 突出特色, 创造精品

河道治理, 重在特色上做好文章, 迎合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需求, 在项目安排上, 力求清新自然, 因地制宜, 因景制宜, 与自然环境密切融合。

2.2 尊重自然, 巧于因借

规划中在满足河道天然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持现有河道流势, 力保自然河道地貌所形成的原生景观 (包括植物景观) , 尊重自然,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 尽量减少人工修饰的痕迹, 减少土方量。

2.3 传统文脉与现代创新相结合

规划与生态设计手法要体现传统文脉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特色。使治理后的河道很好地融入地方文化特色。

2.4 贯彻“以人为本, 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

以河道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吸收国外生态河道设计的先进理念, 继承中国传统治河思想, 充分发挥生态河道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形成河道与周边完整的环境体系, 使河流与周边环境能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

2.5“着手项目、放眼未来”的城市经营理念

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工程, 也是环境保护工程, 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间接效益。规划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资金的原则。

3 生态河道治理的步骤

3.1 提出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

该步骤成型时, 应该描绘出一个总体的治理框架, 或者是一个蓝图, 勾勒出修复工程完成后河道是什么样的。该目标必须是实际的, 可以落地的、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具体的、量化的东西, 是后期设计及实施中必须知道的纲领。

3.2 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利益相关者

生态河道治理是流域管理的一部分。依据河道功能罗列出河道治理后具体受益人群、单位及机构, 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人群、单位及机构, 以便在下一阶段实施过程中很好地协调及配合治理工作。

3.3 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功能的影响

对河道未受干扰之前以及现在的状况进行描述, 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生态系统和河道功能的影响。综合论证人类活动对河道演变的规律, 为下阶段设计及施工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做到人河合一。

3.4 识别河道的主要天然资产和主要问题

生态河道治理是保护和改善天然河道资产的过程。资产就是河道已经具备的, 并满足相应河道功能目标的那些良好条件。许多河道资产都受到河道问题的威胁, 或已经退化。在这一步中, 要识别出河道的主要资产、退化资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调查河道问题对河道资产产生的影响及河道修复治理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保障在河道修复中尽可能解决河道所有问题, 更好地恢复河道资产。

3.5 优化生态河道治理的优先次序。

生态河道的治理涉及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功能。而每个功能受关注的程度、需要修复的时间又不尽相同, 因此应该首先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优先次序。需要注意的是, 修复工程不应该总是从受损最严重的河段着手, 有时候也需要从现存的最好的河段开始。治理优先顺序应该是:影响防洪安全段河道优先、人口集中段河道优先、保护对象重要段河道优先等。

3.6 制定保护资产和改善河道的策略和措施。

确定优先河段后, 列出保护和改善这些河段重要资产的所有方法, 对所列方法及手段进行充分论证, 优选其中最快、最有效方法及手段。

3.7 分析目标的可行性。

目标制定后, 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 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进行论证, 确保方案的可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实施的基础及前提, 所以该阶段要客观地分析项目的各个环节, 尽可能做到方案提出的合理性。

4 生态河道集水区保护和恢复步骤

生态河道治理应该有四个尺度:地区、流域、集水区、场所。

在集水区尺度上进行保护和恢复的步骤:

4.1 归纳集水区特征

明确集水区那些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条件产生影响的主要自然、生物和社会过程要素, 充分利用有利因素, 避开不利的影响, 保障治理河段完全恢复其自然功能。

4.2 找出主要问题

明确与管理目标最相关的集水区要素, 以及各种问题、社会价值和环境因素。

4.3 确定目前条件

收集整理目前那些核心问题和重要生态系统要素的状况, 评估这些状况在河流生态恢复过程中产生影响的轻重程度, 以便在修复设计时能更好把控现状。

4.4 描述参考条件

描述已知的或根据历史推断出的集水区景观, 帮助我们了解集水区过去的状况,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否可以恢复历史集水区景观。

4.5 综合和阐述

综合和阐述以上四步收集的资料, 确定生态系统过程之间的时空联系, 充分利用这种相互关联的时空关系制定出合理的修复方案。

5 结论

生态河道建设是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加强生态河道的治理, 构建良好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系统, 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

摘要:探讨河道的生态治理以及生态保护问题, 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结合实际, 针对生态河道治理措施进行了论述。

浅议河道管理及治理方案 篇9

1 目前普遍存在的河道污染现象

现在社会大众普遍的关系此项污染问题, 现在其发展态势不断的恶化, 已然变成了影响我们生活的关键危害。在河流里, 被危害的泥会影响到一些生物的生长, 如果是毒性非常厉害的泥还会使得生物面临死亡的境地, 导致食物链受到严重的影响, 正是因为该项问题的存在, 导致整体生态受到非常不利的作用。最近, 生物的种类不断的减少, 及时是艰难存货的物种也常会面临许多的不利现象, 所以, 我们要认真地反思。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河道的意义十分的显著, 它不但是常用的水上运输方式, 而且起到行洪的功效最主要的它同时是许多生物的生存区域, 是我们生命延续所必须的要素。但是, 由于经济的片面增长, 给其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很多河道变成了死水, 其品质严重的受到影响, 而且许多的水生物体不断的减少, 其生态问题持续的受到不利影响。

2 当前的管理措施

高效率的水循环措施是说谁在运作的时候, 注重其合理的运行模式, 有效地发挥水的功效, 把利用过的水通过适当的处理之后再排放。

农村水环境是多方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的巨系统。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是根据水体的系统特征, 从生态、水景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灌溉、航运、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方面, 统筹规划供水、节水与水污染防治, 增强水系统的整体性、适配性、扩展性和应急能力, 提高系统抗御外部干扰的稳定性, 以及具备可靠的供水水源、安全运行的供水排水系统、良好的灌溉用水, 满足人居环境相适应的健康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合理的完善水体物种的种类, 提升其自行修复的水平, 确保水产品不会存在品质问题, 生物群能够有效地存在, 我们能够自在的在其中游玩, 进而形成高效协调的水氛围。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其种类非常多, 不但有单一形式的, 还有错综复杂的网络形式的, 比如平原圩区河道, 众多的河道融汇到一起, 水系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最终汇聚成非常繁琐的网络结构。它们有相对独特的小面积的, 还有涉及非常广的范围的。所以, 我们可以发现, 这些区域的河道关联的空间样式非常多, 不但有单一形式的, 同时还有重叠交叉的。并且所有的水体之间是存在必然关联的, 所以, 在治理的时候, 我们不应该只是将重点放到单一层面上, 要综合的分析应对, 不但要开展单独河道的修复活动, 同时也还应该分析到其他的模式。

导致这些区域水体受到影响的要素是非常多的, 其中最关键的内容是污染。因此, 在治理的时候要严格的把控好污染的源头, 要打击一起直排活动, 同时要管理农药等的使用情况。

针对污水来讲, 要综合处理, 积极采用污水集中处理技术、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河岸带缓冲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对于水环境已经恶化的水体, 应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技术加以治理, 利用水利工程优化调度技术, 活化水体;利用微生物技术消除水体内的污染物质, 利用曝气技术增加水体的含氧量, 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利用植物技术吸收污染物, 利用疏浚技术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必须将所有的技术方法综合到一起才可以发挥功效。因此, 在治理的时候要将多项工艺融汇到一起开展治理工作。

3 生态修复

广大农村地区的河道有着非常显著地独特性特征, 比如有非常强的自然特征, 不过其抗洪的水平并不是非常好, 因此, 对其开展的治理活动不但要合理的体现出目前的生态问题, 同时还应该有效地提升其抗洪的水平。在治理的时候, 可以体现其具体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其构造, 因此构造是治理活动的关键要素。结合多项治理措施以及工艺, 农村河道结构的生态治理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生态治理措施是通过在水边等区域合理的种植植被, 以此来起到维护水土的功效, 比如常见的树木有柳树, 其固土的功效就非常好, 而且其枝叶有很高的韧性, 能够和水的流动相符, 进而能够降低其速度, 进而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切实起到防洪以及护岸的功效。此类措施可以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地址特征以及水文信息, 对指标构造以及种植措施等进行适当的更改。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法”, 利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植物切枝或植株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等技术来防止侵蚀, 控制沉积, 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可以有效地维护河道的自然特性。这种模式适于用地充足, 岸坡较缓, 侵蚀不严重的河流。在治理过程中, 最关键的问题的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

山区河道和航运河道等冲刷较为严重的河道, 防洪要求较高。对这些河道的治理必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 才能有效地保护河道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必须采用生态措施, 维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称为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植物保护岸坡, 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石笼或木桩等, 斜坡种植植被。

工程生态型治理模式以防止岸坡冲刷为主, 在材料选用上常常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等硬质且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材质。在结构形式上常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墙、工形钢筋混凝土挡墙等结构。

景观生态型河道治理模式主要是从满足景观功能的角度对河道加以治理, 将河道的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综合考虑, 充分考虑河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亲水平台、休憩场所、休闲健身设施、旅游景观、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 力图在河道纵向上, 营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和景观序列;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 多采用复式断面的结构形式, 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景观生态型治理模式将各种独立的人文景观元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它将美学作为一个和谐和令人愉快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一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城镇居住区内的河道治理中。

通过上文的叙述, 我们得知, 当前我国的水体正在不断的遭受危害, 污染现象日益加剧, 它们存在于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的很多区域, 当今背景下, 无法开展资生态维护方法。不过, 政府并没有终止维护工作, 对底泥的处理工艺正在获取显著地成就, 我们坚信, 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的水环境必然会获取合理的治理, 能够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J].法律科学, 2000年第5期.[1]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J].法律科学, 2000年第5期.

中小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控制 篇10

1 中小河道治理工程的工序

1.1 测量放线

中小河道治理时首先需要根据图纸设计进行测量放线, 如果有坐标线图, 需要按照图纸持GPS来完成放线, 如果没有坐标线图, 就需要按照河道的实际情况进行放线。一般情况下, 河道放线要从上游向下游放线, 为了施工方便, 在确定百米桩位置时, 百米桩可以放置在河道障碍物少的一岸。在确定百米桩位置后, 施工人员需要放开挖河底线, 在河底线两边同时放线, 然后用绳尺与河道纵断面垂直以确定河道宽度。在河道两边的河底线需要严格遵守顺畅原则, 尽可能在保持截弯取直的前提下, 减少土方开挖量。

1.2 确定导线

河道治理在测量放线后就需要确定导线, 而导线指的是河道中心位置的线, 在疏浚旧河道时, 由于河中心有水没有办法做标记, 这就需要在于河中心线相距一定距离的地方引一条平引线, 然后在导线上每间隔适当距离敲上木桩, 用来确定导线的位置, 这样这些木桩就可以作为测量放样的依据。实际上, 导线在一定程度上就确定了河道的走向, 根据已敲入大木桩的河道起点, 设计走向在终点确定, 这种三点确定直线的方式是导线确定的最直接的方式。如果在导线确定过程中发现河道转弯, 那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截弯取直或估河流走向用来确定导线的方向。

1.3 河道放样

河道放线是指把两个桩点处河口在地面上的投影以及河底角与河中心在地面或老河河底上的投影标记出来, 这样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 就可以更直观地掌握在什么地方需要开挖的深度和宽度情况。由于在未放样的地方, 只有一排导线桩, 因此河口、河底角、河中心的位置都需要依靠导线桩来确定。而河中心与导线桩的距离是可以通过断面图测得的, 并填成河道放样表。在施工现场放样时需要在两个桩点处用直角器或其他方法确定与导线垂直的方向, 再按照放样表数据在地面上标出, 确定河口、河底角、河中心的位置。除了河道的转弯处, 河底角与河中心都需要与导线平行, 如果地面比较高, 那么河口就距离河中心远些, 河面也就随之增宽。如果地面比较低, 那么河面就会比较窄, 因此在河口标记时需要处在两条曲线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由于相邻两桩点的距离比较远, 在施工时为了更加的方便, 会在每个桩点处的河口、河底角、河中心放好样后, 在两桩之间加密放样点。河口由于不是弯直的, 因此在加密时需要依靠经验进行。对于是疏浚老河道, 施工人员需要预先将河水抽干, 才能进行河中心与河底角的放样。河口的放线要在河底挖好后再放, 在此过程要严格遵循图纸的坡度要求, 确定河口的位置, 在直段处可适当加大桩距, 弯段处则要加密。

1.4 河道施工

在放线后就正式开始河道施工, 在施工时首先要完成开挖水上方部分, 等到挖到接近河槽现有水位时, 再从老河边上开挖, 在河槽中的水全部排净后再开挖超深龙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地下水位以防陷车, 龙沟必须超深1.0m, 这样才可以确保土方开挖的顺利。河底开挖时排水是关键, 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水里捞泥的问题。由于河底开挖后, 河底线会受到破坏而被挖掉, 因此河道施工的治理效果不一定会完全符合要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在施工时施工人员可以首先顺河道一侧修整河底, 然后再利用绳尺量出河底宽度修整另一侧河底, 在两侧河底修整好后再修整边坡, 这样边坡能够更好的顺河向。

1.5 堤防加固

在河道治理工程结束后还需要进一步按照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加固堤防, 加固堤防需要严格遵循顺畅原则, 确保堤脚距宽度和堤坡坡度符合要求。如果需要加高就填土加高, 但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 填土时需要在每层填土夯实后再填下一层。在中小河道堤防加固完成后, 堤面还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用推土机将堤面表面的土推平, 这样才可以确保堤防夯实, 从而有效保障河道堤防。

2 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控制的要点

2.1 加强招标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是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 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需要在招标阶段做好治理工程的质量控制。由于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本就具有特殊性, 在工程招标时, 建设单位要着重审查施工单位资质, 审查内容不仅包括人员素质、施工设备等一般内容, 还要对施工单位以往的工程施工进行相关考察, 重点考察其在过去的工程施工中是否出现质量控制的问题, 将这些因素作为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单位的审查标准, 做好招标阶段的质量控制, 这样才可以确保治理工程的质量。

2.2 加强对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在招标阶段确定好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 在签订合同后就需要正式开始河道的施工治理。在施工过程中, 建设单位需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监理工程师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做好河道工程治理的全方面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的工程质量活动需要完全处于监管下;建设单位需要定期组织由参建各方人员参加的工程质量联合检查, 以防后期出现工程不可控的问题, 确保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

2.3 加强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是河道治理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 也是河道治理工程施工的最后工序, 全面考核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 建设单位需要组织由参建各方参加工程验收, 加强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现场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质量检测, 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就要立即限期返工处理, 这样才可以确保河道治理工程真正地取得效果。

3 结束语

中小河道的治理工程质量本就影响着河道治理后的运用, 对河道周边人民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做好治理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极具意义。中小河道的治理工程本就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律的工作程序组织施工, 从而有效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 加快工程的施工效率, 确保河道治理真正地发挥作用。

摘要:中小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道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及工农业发展的质量,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提高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施工的质量。作者就对中小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内容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提高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华, 李力.浅淡建设单位对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5) :34-39.

[2]王国亮, 王昊.浅谈索须河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7) :29-36.

[3]王曼, 刘珂.中小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控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8) .

河道治理 篇11

【摘要】坚持人水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于减轻自然灾害、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水利;环境;工程;建设

【Abstract】Adhere to th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people and water, for the mitig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to maintain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Ecology;Water conservancy;Environment;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1. 生态水利的概念

生态水利指的是水利建设过程中,既重视水利枢纽建设,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工程。生态水利的实现不仅应该研究和掌握水利水文特性、生物种群特性、河流特性等,不仅仅重视水利资源的开发,还应该重视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研究,在满足开发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持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

2. 生态水利的河道治理优势

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比较单一,对河道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河流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之所以将生态水利的理念思想同河道治理工程相融合,主要是生态水利具有以下优势:

2.1 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根据河道周边的自然地形、地貌、水及水生物等通过科学配置将河道、河堤周边植物及水中生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稳定良性循环的河道生态系统。

2.2 生态水利理念下的河道治理可起到净化河道有机污染物,提高河道水流自我净化能力的作用。

2.3 河道两侧的植被能够在河道土壤内渗出的水的供给下正常生长,植物在充足的水源下,其根系则变得更加的发达,很好地起到了固土的作用,即使在雨水的冲刷下,不至于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

3. 生态水利对水利工程的要求

水利工程是生态水利的桥梁工程,它的一端是资源水,另一端是产业水,形象表式为:资源水→水工程→产业水。生态水利,一开始从水工程的规划上,就必须首先考虑生态性要求,满足良性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二,从设计上更要满足生态性要求的结构,或叫生态设计标准,未能满足生态要求的结构设计不予批复,或叫技术不准;其三,在水利工程的施工方式、方法上必须是满足生态要求的方案和技术,对破坏生态的施工方式、方法和技术不用,或叫方案不可;其四,是在管理和运用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就是实现生态管理、生态使用,无污染、无违害,或叫生态运转;其五,是水利工程在整体系统上要满足生态性要求,那就是说,每一处水工程都不是单一的存在,它即是独立的又是联系的,因此,它必须满足整体的系统的生态要求。

4. 生态水利河道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策略

4.1 河道环境自然状态的恢复。

对于河道环境的恢复工作,我们首先要做到创造多样化的结构,从而为进一步的河道自然环境状态恢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设计河道治理工程时,还应注意河道与周围环境的生态网络搭配,确保我们所营造的河道生态系统能够与其周围的环境充分地结合起来。再次,以往的混凝土河岸与河床也需要得到充分地改造、恢复,增加河岸沿线的绿色植物,使陆地生态系统能够与水环境生态系统融合。

4.2 生态河堤的建设。

首先,要对河道中心线进行科学的布置,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量河道形状、水体势能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其次,对河道河堤的设计,还要满足人们对河道美观效果的追求。在河道的两侧,我们可以设置浅滩,这一设计既能够直观地给予人们河道渐宽的视觉效果,还能扩大河道浅水区域的空间,从而为河道内的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以食物链的增多来提高河道整体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再次,河道河堤的施工建设也要对护岸材料的选择多加注重,以河道附近的自然环境作为选择材料的标准,以减小护岸材料对河道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河道与河堤的融合效果。

4.3 水生植被与动物种群的构建。

在河道内种植沉水植物,如黑藻、金鱼藻等,以及浮叶植物睡莲,以提高河道水体对N、P、K等多种营养物的吸收与转化,从而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抑制各种浮游植物的生长。适当地增多鲢鱼、鲫鱼等种群的数量,提高其对浮游生物、腐碎以及微生物的消耗,可稳定河道水体的生态平衡,进一步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

5. 结语

目前,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人水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于减轻自然灾害、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之研究 篇12

1 城市河道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河道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 关系到城市的生存, 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标准到高标准、由盲目治理到科学治理, 由简单功能到多功能逐步发展提高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河道的休闲、娱乐、景观、生态等功能逐步受到重视。目前, 许多河道治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建设挤占河道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河道空间减小, 水面缩窄, 河道行洪能力降低, 如西盐河、龙尾河、大浦河等, 在没有治理以前, 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2) 部分河道被填埋覆盖, 造成河道水面减少, 如扁担河原为市区南部一条排涝河道, 因城市规模的扩张, 在20世纪90年代, 被开发成暗河, 河面被水泥板覆盖, 河道功能也被改变成排污专道。

(3) 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实施建设滞后, 致使大量污水进入城区内的玉带河、西盐河、龙尾河等河道, 河流水质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在城市污水集流系统完备之前, 河道仍然承担排放污水的功能。因此, 水的问题常常影响城市环境。

(4) 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河流水量减少, 人为干预严重, 导致天然河道大量丧失, 生物的多样性条件被破坏, 天然食物链脱节, 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5)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内地表被大量的混凝土、沥青等硬质铺装, 导致不透水地面增加, 地表径流量的增加, 洪涝灾害频发, 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 通常的做法是加高培厚堤防, 修筑混凝土河床和浆砌石岸墙等增大河道过流能力。

2 城市河道治理规划

一般的河道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总平面规划、横断面规划、护岸护坡规划和辅助建筑物规划等内容, 因此, 做好河道治理规划的前提必须对上述关键内容做细致深入的研究, 才能有效体现河道治理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河道规划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洪水, 河道堤防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安全。但不同河段的防洪标准是不一样的, 主要取决于相应河段的防护对象的重要性。防护对象包括城市、乡村、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等。防护对象的标准以防御洪水的重现期表示, 某河流断面符合设计标准的设计洪水可以通过水温计算得出, 以此作为河道治理规划的水利计算依据。

2.1 河流的平面布置规划

城市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 直接影响一个流域、一条河流的总体规划, 甚至影响一个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 因此, 必须做到点、线、面、体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 一般以城镇、集镇、村庄、耕地面积集中成片的河段为重要河段, 以易垮塌易冲刷一旦决口损失较大的地段为重点部位。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布置, 调整好河势和流向, 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 避免新建的堤防、护岸工程侵占行洪断面, 阻碍行洪, 抬高水位, 加重损失, 特别是处在山丘区的城市。

(1) 最好不要建丁坝, 对确定需要建丁坝的地段, 其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最好控制在三十度以内, 这样建成的丁坝阻水很小, 既能保护城市用地和自身的建筑物, 又能防止挑流时影响对岸, 同时对堤坝的安全、稳定有利。

(2) 河道转弯半径不能太小, 应成一光滑的抛物曲线, 并注意上下游堤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

(3) 对河道弯曲形成的浅滩、沙洲可以适当缩窄河道断面, 用抽心束水归槽的办法来增大流速, 减少推移质淤垫河槽。

面就是处理好整条河流的平面、断面和挡水面之间的关系。平面上可实测二千分之一以内的地形图进行布置, 以达到整体效果;断面上既要确定河床断面即堤距, 又要拟定河堤护岸的断面型式, 还要提高堤防护岸迎水面的防冲能力。就是要达到治理河道的整体效果, 结合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项目来统筹规划, 协调布置, 互不干扰, 分步分项逐步实施。做到规划与治理后的效果一致。总的来说, 平面规划应在努力维持现状河流的条件下, 针对满足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要求进行综合规划, 避免过度裁弯取直、缩窄河道等做法, 尽量保持河流现状所特有的、丰富的多样性环境。具体主要体现在遵从自然和现状的前提下, 规划河道主流中心线的走向, 充分保证河流堤内和堤外的预留空间。

2.2 河道的横断面规划

由于河道具有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以及旅游等功能, 在河道治理时, 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规划设计不同的断面型式。在根据过流要求设定标准断面的基础上, 要尽量避免上下游河宽的规划设计, 在可以扩宽河道的地方尽量扩宽, 在预留河道槽蓄能力的同时, 设计具有丰富内容和广阔用地空间的断面。城市需要和功能方面在河道治理中, 河流断面满足设计标准下的过流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河道其他功能发挥而造成的过流能力影响, 需要通过调整基本断面设计进行补偿, 从而得到各项功能相协调的河道断面设计方案, 河道断面的选型设计应充分体现生态水利的理念, 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空间内满足各种需要, 在考虑防洪安全的同时, 应充分考虑景观要求, 在进行断面设计时可以将防洪工程同景观设计相结合。此外, 对于护岸及周围景观的合理布置应能充分体现河道安全、休闲和亲水的功能, 营造人居环境, 提高城市的品位。

2.3 河道的护岸工程规划

工程护岸规划应在充分考虑水利学计算的水面线条件和堤内自然状况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有利于保持和创造生物生息的环境及自然景观的方法。河道堤身结构和型式, 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 因地制宜地选取, 既要经济合理, 又要安全可靠。在护岸工程规划中, 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 充分遵循自然规律, 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 尽量减少混凝土、石护坡, 以达到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 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后, 既改变了洪水流向, 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 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 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 往往前功尽弃;扩宽河道堵口, 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 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 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 往往顾此失彼。因此, 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 必须认真调查, 充分研究, 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 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 采取多方案比较, 确定出科学的方案, 设计合理的断面尺寸, 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 约束水流, 保护岸坡, 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2.4 河道辅助建筑物规划

河道辅助建筑物主要包括与河道控制工程密切相关的闸、涵、站、桥、监测以及相应的管理设施等工程, 在这些辅助建筑物规划方面, 除了一般设计上应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以外, 应特别注意各相关建筑物的造型、色调、施工等与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相协调, 与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与整个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

这些水利工程设施一般都是个体庞大、效益显著而且有数年甚至上百年的存续时间, 也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如省内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以及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等水利工程, 在省内或当地都是重要的水利标志性建筑。因此,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 构思具有专业功能的特色目标, 不但能够有效改善工程面貌, 还可以实现作用深远的社会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河道的治理, 无论在规划设计阶段, 还是在实施阶段, 都必须根据每一条河道的具体情况, 如历史洪水、成灾的原因、灾害性质、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地形地质情况等, 进行具体分析, 制定出基本完整、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 达到河道治理费省效宏, 事半功倍的目的, 所以, 规划在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 结合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保证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针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规划的方式进行详细的研究,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规划,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超.苏南地区新农村水系规划研究[D].河海大学, 2007.

[2]陈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3]王文玉.生态型护岸净水箱去除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09.

上一篇:煤矿应急下一篇:国际货物运输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