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中的环境保护(精选10篇)
河道治理中的环境保护 篇1
河道治理主要是疏挖河道, 加高培厚堤防, 修筑一些小型的桥、涵、闸、站等水工建筑物, 以提高河道的输水、行洪及排涝能力,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善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河道治理实施过程中, 若不注意保护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 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 对工程区生态环境及群众健康造成损害, 这种损害有些是不可逆转的, 所以河道治理一定要以人为本, 把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并采取有效措施, 尽快恢复因工程建设而扰动的地貌景观, 保障并改善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 维持建设区动植物的生长生活习性, 保障各行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一、水环境保护措施
1. 导流污水
对受污染河道的治理工程, 主要为合理组织施工导流, 如果施工导流不当, 会造成周边河道和农田的污染。工程施工导流以不恶化周边地区水环境为原则, 合理规划导流方案, 充分考虑现在河道接纳污水总量能力, 周密安排各施工段长度, 监测、了解周边各河道的水质情况, 选择水质相近或污染更严重的河道导入。
2. 生产污水
生产废水的主要污染物质为泥沙和石油类。泥沙经沉淀池沉淀后基本可以消除。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经处理后的水利工程生产污水中悬浮物平均浓度为76.2%毫克/升;p H偏高, 平均PH值为8.56, 符合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工程施工污水, 处理后才能排放。对施工机械多的建筑物工程, 应在汽车修配冲洗点设置集水沟, 收集沉淀含油废水, 并经油水分离处理后才能排放, 配备油水分离器的保护措施。
3. 生活污水
施工期间人员集中生活, 产生的生活废水不经处理会导致环境污染, 可兴建氧化塘或化粪池进行生活污水处理, 生活污水在塘中停留20天左右可用于农业灌溉或直接排放于水体。根据工程规模, 施工时每个生活区可各设一个氧化塘或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
二、防止底泥二次污染
河道疏挖必然要有大量施工弃土, 河道底泥开挖弃土, 有可能受到重金属污染, 将对农田和浅层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减少作物产值, 或造成食品污染。因此, 施工中对严重污染的河道底泥要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和周边环境要求进行处理, 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这部分弃土在施工时, 要注意避免随意散落, 避免将底泥暴露于地表, 施工组织设计时特别注意施工顺序, 不要将污泥弃置在弃土区底层或表层, 弃土区尽量选择工程沿线的低洼、坑、槽、沟、滩等地带, 应先铺垫一层好土做基底并充分碾压, 弃土后再在弃土表面覆盖一定厚度的新土层, 并将外包新土予以充分碾压, 根据污染程度, 确定外覆好土厚度和碾压施工强度;根据土质状况, 确定底层好土铺垫厚度和碾压程度, 形成底面、表面及侧边防渗层, 防止有害物质扩散。此外还要做好弃土区周边的截排水工程, 在弃土区表面采取植物防护措施, 弃土地堤脚种植一些耐污植物, 可以基本避免污染底泥对地下水和周边农田的污染。
三、大气环境保护
1. 排气净化措施
选用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加强对燃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 使发动机在良好状态下工作;安装尾气排放净化器, 使尾气达标排放。
2. 车辆扬尘防护
据有关资料, 施工现场近地面粉尘浓度可达1.5~30毫克/立方米。工程施工扬尘可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长, 使局部区域的植物坏死和农作物减产;影响施工沿线附近村民的身体健康和沿线景观。对于陆上机械施工的河段, 应规划好施工道路, 施工道路距村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50米。若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达到上述要求的, 可加强道路管理和养护, 配备简易洒水车, 尽量减少路面和施工区起尘。
3. 粉尘污染的防护
施工期袋装水泥运输装卸时包装袋的破损及拆装均可造成粉尘污染, 一般水泥装卸作业区的粉尘超标率达50%。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运输、装卸过程中尽量保持包装完好, 禁止野蛮施工;水泥类建筑材料, 应设专门库房堆放, 撒落于地面的水泥应及时进行清扫。对处于产尘量较大的现场作业人员, 按照国家规定发放防尘用品, 如佩戴防尘器口罩等。
四、噪声防护
根据调查, 水利工程施工区噪声源机械类型主要有推土机、铲运机、自卸汽车、装载机、混凝土拌和系统、挖掘机、振捣器等, 噪声影响最大范围一般为300米, 如300米以内有人群居住, 要尽量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对噪声敏感点附近的施工, 采取晚上10点至第二天早晨6点停止施工的方法, 对确实无法避免的, 应采用噪声影响补偿措施, 可根据影响距离远近、影响时间长短确定补偿标准, 尽量做到合理。同时, 对现场施工人员也要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给受噪声影响大的施工作业人员配发防噪声耳塞、耳罩或防噪声头盔等防护用具。
五、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
施工人员流动性大, 人员来源分布区域广, 如不采取防范措施, 容易造成流行性疾病的传播。保护措施有以下几点:
1. 施工人员生活区定期杀虫、灭鼠, 选用灭害灵杀灭蚊、蝇等害虫, 采取鼠夹法或毒饵法灭鼠。
2. 施工人群健康防护措施
对新进入工区的施工人员进行卫生检疫, 检疫项目为病毒性肝炎、疟疾等虫媒性传染性疾病;发放常见病的预防药, 有可能的情况下, 做一些如乙肝疫苗类预防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工程指挥部门应建立一套卫生防疫体系, 加强疫情监测, 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抽样体检;对工地炊事人员进行全面体检和卫生防病知识培训, 广泛宣传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治疗知识, 加强群体防病抗病意识;施工人员生活用水要采用经消毒后的地下水水源, 并定期对饮用水质进行监测, 保证饮用水安全;及时清理生活垃圾, 统一收集清运, 并送往指定地点堆放和掩埋, 不得任意倾倒。
六、生态的影响保护
施工区处在自然保护区、或有珍稀濒危动物和珍稀植物的地区时, 应制定有效措施, 防止或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的扰动施工完成后要尽快予以恢复, 保障并改善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 维持建设区动植物的生长生活习性, 满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七、固体废弃物处理
工程建设中, 弃土弃渣要有专门的水土保持措施, 能够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装载固体废弃物的运输车辆要加盖防护罩布, 防止沿途泄漏和扬尘。工程结束后, 拆除施工区和生活区修建的各项临时设施, 对施工用地及时进行场地清理, 对生活场地用生石灰、石炭酸进行消毒, 并做好场地恢复工作。
河道治理中的环境保护 篇2
摘要:现在,社会发展势头十分强盛,我国逐渐走入了经济全球化。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无可避免产生了很多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即是其中之一。我国本身就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所以,加强对河道的治理和水环境的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保护水环境的健康,是发展前进中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在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法,从而帮助改善我国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方法
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必用的一类资源,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要求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对水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已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大量的河道和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依然频现,这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更无法支撑城市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所以,如何科学保护水环境健康并强化对河道的治理已然迫在眉睫。
一、水环境保护的作用
(一)水环境保护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提高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健康的水环境是一种必要的生存基础,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水资源,而且能够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水环境出现污染势必会对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用水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也引起了全球人民对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国际化趋势不断地加强,让人们更加注意一个国家的整体健康形象。所以,健康的水环境对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我国国际影响,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都大有帮助。
二、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护岸技术有待完善
作为可利用水资源最广域的载体,纵横交错的河道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还是没有更新观念,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化建设。在我国依然有很多地区在对河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是只考虑到现有的问题,一味简单的“围堵”,并没有考虑到水体生态健康等长远问题。在进行护岸的过程中,其定位还是不够明确,技术也相对落后。所以,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转变传统的观念,研发新的河道治理技术。同时组织专家,在护岸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从而能够使研发的护岸技术能够实际应用到护岸中,提高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大程度发挥出其健康治理功能。
(二)排污的难度日益增大
我国的经济不断地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因此生产生活中大量污水无可避免的产生。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在对污水的处理上还是相对落后,污水处理的效率不高,偷排现象不能有效遏制、截污和控制污水的措施相对滞后等等现象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在城市中,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合流中。在污水的治理过程中,与经济发展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就导致了必须强化污水排放的管理力度,改善污水处理方法。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强化污水的管理力度,鼓励建立污水处理厂,在不同的区域,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和重工业区域应该建立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为污水处理厂提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而且要改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效果,采取先进技术科学治污,使污水能够得到合理处理,不能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三、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相关方法
(一)制定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方案
在对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按照规划来执行。我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河道治理要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而能够改善内部的环境,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将那些不能够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河道治理观念摒弃,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积极实施清淤活动
未治理的河道中大量的淤泥堆积,使城市居民不能够合理的用水,农业灌溉的用水量也会减少。与此同时在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会导致河道中的水资源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污染物,导致水资源的污染,使水资源的自净能力下降,人们在使用了这类含有细菌和污染物的水资源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完善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规划后,应该加强完善河道清淤的工作,将河道中的淤泥清理,增加河道中的蓄水量,解决河道的堵塞问题,使河道的排洪泄洪能力得到提升。所以,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能够使水资源的质量提高,而且能够使河道内的蓄水能力增强,起到了美化生活环境的效果。
(三)搞活水体,强化管理
在对水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搞活水体的方法,这类方法能够使水体流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污染物的聚集,能够减少淤泥的含量,提高水资源的自净能力,实现了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与利用。在搞活水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大型的水利工程来实现,这样就能够实现水资源的调用,使各个区域都能够使用水资源,避免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使水体的结构能够得到改善,使水体的调节能力增强。
在对河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分区管理,区域负责的方法,由于我国河道的领域非常广,能够贯穿南北,而且,在河道的周围都有工业和农业发展,所以,在对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实现分区域责任管理,对河道周围的工业和农业发展部门进行有效约束。
(四)完善生态护岸技术,强化截污控污的能力
实现生态护岸技术的发展,在生态护岸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以往的经验,努力研发新的生态护岸技术,针对我国河道污染的具体情况,完善不同形式的护岸技术,可以运用生态植物进行护岸,也可以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在进行河道截污控污的过程中,应该先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在截污和控制污水的过程中,要从净化河流环境开始,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宣传,强化人们的截污意识,使社会大众都能够为截污和控污出一份力,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而能够通过群众的力量实现河道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健康保护。在分析污染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其不稳定的特点,考虑到其在治理的过程中要面临的随机性问题,所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在治理面源污染的时候,尤其要改善农业的灌溉等相关的技术,尽量在单位面积内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在农村的养殖业中,尽量控制污染。结语: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大量的农业污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中,河道水体的健康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对污染河道尽快采取综合整治的方法,提高水环境的质量。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清淤、搞活水体的方法,完善护岸技术,提高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中的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水利;水利施工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126-02
1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
河道的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提高河道治理的规划设计水平,在满足人类供水、防洪、航运和灌溉等需求的同时,加大生态建设环境工程的开发力度。
(1)生态水利在保证生态系统用水需求的基础上,维持了生态的平衡发展,有效防止了植被退化、河流断流、水生物锐减等严重生态问题,改善了生态的循环
系统。
(2)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因此只有稳定生态环境的发展,才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生态水利将人和水土置身在统一的整体范围内考虑,兼顾了人与自然的利益,在规划、设计和施工水利工程中,采用了自然化和多样化的方法,丰富了河道治理的内容。
2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河道的治理改变了以往水利工程单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的模式,要提高河道治理的规划设计水平。
2.1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以水边多样化生物的栖息为建设核心,在保证河道具有足够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将河道建设成接近自然状态。首先是创造丰富多样的结构,提供接近自然河流的丰富生态环境,譬如岸线呈不规则形状设计,宽窄有度,陡缓错落,浅滩和深潭结合构筑,顺应自然的动力,允许侵蚀、淤积、冲刷等出现在河岸和河底,就能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河道生物提供生存的自然空间。其次是河道和周边环境的生态网络搭配,将河道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扩大河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范围,需要恢复混凝土河岸和河床恢复自然形态,将暗渠改成明渠,增加岸线绿地和树木,形成与水底生物结合的生态网络系统,使得整个河道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最后是河流景观尽量简洁朴实,采用自然的植被和石材,并协调地应用在河道设计方案当中,使得河道接近自然状态。
2.2 生态河堤的建设
生态河堤的作用是以人工护岸的模式,实现了河岸和河水水体水分的交换和调节功能。首先是河道中心线的布置,考虑河流形状、水流动力和周边环境等影响因素,展示出河道的综合形态,其宽度的设置需要计算河道的过流能力,鉴于河道宽度控制线牵肘于规划和投资,不具备较大的可变性和自由度,因此宽度的控制线可以与河道轴线组合搭配成平行直线,这样就能够增大河道布置的可变空间。同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河道的两侧要设置浅水区域,一方面是给人们河面变宽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是扩大了沿河道造景的空间,可以增强河滩、河湾和湿地等岸线景观的自然美感。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护岸材料,结合河道区域附近的自然条件选择材料,考虑护岸材料选择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与河道整体空间融为一体,同时注重护岸表面形态的多样化,譬如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防冲性能,但容易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而且影响美观,因此可对混凝土湖护的表面进行适当琢凿和添色,并在关键部位使用即可。
2.3 恢复退化河岸带
河水高低水位之间和高水位之上的河岸带,为生物群体构筑明显的边缘效应,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通常蕴含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并且能够储藏地下和地下水资源,因此河道治理工程必须恢复河道的河岸带功能。一方面是恢复河岸带的生物群体,包括选育、培植、引入、保护物种,协调生态群体在河岸带的生存空间,优化配置生物群落。另一方面是恢复河岸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在河道和陆地的交接处,种植一定宽度的树木和草皮,并提高生态的异质性水平,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坡面工程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控制河岸线水土流失的情况。
2.4 其他生态水利措施
首先是改造河道的流路和河床的物理性质:一是创造不同流水的水路,河流有浅滩、深潭,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可以弯曲和蛇行。二是采用植石治理法,将自然石经排列埋入河床,形成深沟、浅滩和鱼礁,营造有利于水下生物生长的河床,促进鱼类的生息和繁殖。该法一般适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而且水流湍急的河床地基坚固部位,这样遇到洪水植石就不会被冲走,而且在枯水期也不会造成淤泥堵塞河道。三是将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和植石治理法综合使用,营造抗洪能力较强的鱼巢。其次是营造浅滩、巨石、丁坝和鱼道等,形成水下紊流,以便将空气中的氧气传输到水中,为水中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同时满足好氧微生物的繁殖需求,使得河水更加干净。总之要在河道建设的过程中,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互相依存和制约的有机环境,从而增强河道水域的自净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引入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的生态水利,在满足水利工程供水、防洪、发电、航运等需求基础上,通过建设生态河堤、趋向自然河流建设、恢复退化的河岸带等,以此健全河道生态系统水体和生物群落的互存关系,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促进河道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威武.基于生态水利模式的河道治理方法研究[J].科
技创新导报,2011,(1):135.
[2]薛彦东,杨培岭,王成志.现代生态河道整治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6):70-75.
[3]闫建兵.汾河中游段生态治理后的环境分析[J].山西水
利,2010,(12):19-20.
浅析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 篇4
1 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护岸技术需要加强
生态护岸河道治理技术在我国河道治理中还处于发展阶段, 由于传统的河道治理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河道治理方式还是停留在过去,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人们思想观念不断转变下, 对河道治理有着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河道治理措施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阻碍河道治理新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影响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河道的设计中不是特别的合理和科学化, 传统的河道治理方法还被一直应用, 所以新的河道治理方法没有被运用到其中; (2) 需要不断地对河道技术进行完善和改进,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把新的河道治理方法运用在河道治理中, 达到水环境保护的作用。
1.2 控制污染有一定的难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工业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城市化的进程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生活和工业中的污水排放量也是越来越多。在城市中, 现有的污水排放质量和排放效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和标准,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城市中污水排放的不合理, 污水就会排入到河流中, 这就让河道受到了污染。这就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河道污染出现了矛盾, 这就需要进一步找出解决办法及时改进, 不要让污染局势逐渐的扩大。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做好污水处理厂这方面的工作, 加大工作的监管力度, 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 提升污水处理的效率, 避免再次出现城市中的污水排入到河流中。
截污控污作为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 想要不断的改善河道中的水环境, 就需要相关部门共同配合, 人人参与, 共同努力来做好这项任务。在做好河道治理的时候, 也能不断的改善水环境和保护水环境。
2 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方法
2.1 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保护水环境的前提基础就是对河道实施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治理河道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 制定相关的治理方案, 对河道中需要治理的区域和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 不断的改善传统的河道治理方法和观念, 在河道的治理和规划和设计中, 需要将环境、安全、资源相互结合在一起。
2.2 做好河道的清淤工作
在实施科学规划和设计之前, 要做河道的清淤工作, 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活用水质量, 因为河道淤积多了之后就会影响河道的蓄水量, 影响河道排洪泄涝的功能, 也影响了农业的灌水问题, 河道经过长时间的淤积之后, 就会让河道中的水资源受到污染, 就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改善水资源的质量就需要做好河道中的清淤工作, 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河道中的积水量, 还能有有效的提高河道水质环境, 以及对河道周边的环境也有一定的改善, 还可以让河道中的排洪泄涝功能发挥到更好。
2.3 加强对水环境的管理
为了改善水资源的水质问题, 减少河道中的淤泥堆积, 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河道中水资源的质量, 也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中的良性循环。所以相关部门需要修建一些水利工程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 让水资源能够分布的更加均匀, 在保证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工厂生产用水的基础之上, 不断的改善水资源中的水体结构, 解决一些地方用水困难的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河道水环境, 还能对河道的生态环境进行美化。
河道的管理工作是一件比较常见而又复杂、系统的任务。因为我国的河道覆盖面积比较广阔, 河流流经的地区也是贯穿整个国家的中心线, 河道附近也有大量的工业生产区, 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给河道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河道的管理和监督, 采取合理有效的河道管理方案和措施, 对河道附近的工业生产厂排放出来的污水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监管。每个部门需要相互配合落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从而来提高河道的管理水平, 有效的对河道水环境进行保护。
3 结语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资源, 做好河道治理工作和水环境保护也能有效地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面对现如今河道污染的情况, 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通过大范围的宣传, 来不断地加大对河道和水环境保护和管理力度, 从而来更有效的解决城市中污水排放问题, 来进行有效的对河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
摘要: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逐渐加深, 而水资源的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资源之一, 这不得不要求人们的节水意识的提高, 同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水资源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人类需要做好水环境的保护, 从而来保证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朱艳, 张岩, 吴楠.浅析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9) .
[2]程永正, 孙雁兵, 韦锴.浅析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22) .
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篇5
一、结合我县“两违”整治工作,加强了河道巡查,制止向河中倾倒垃圾、渣土等行为。
二、配合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做好农村河道清洁工作。5月17日,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了要做好农村河道清洁工作,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要有牌子、有专干、有考核、有宣传、有典型、有村规民约、有基本档案。下半年,我局将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跟踪落实包括油石河、梅水河、中稍河等农村河道的清洁工作。
三、根据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的要求,我局始终在跟踪落实城市防范堤工程。我局原计划待省设计院提交正式红线后,开展工程征地移民实物调查,分清xx县城河段哪些是违法乱搭乱建,哪些是有关部门办了相关手续,分类进行登记造册,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结合创建宜居城市要求,清除沿河两岸的杂草、杂物、淤积物等。目前,省水利厅组织省水利设计院正在做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拟由省“五河”治理项目部组织实施,因上级要求地方按1:1配套资金,县政府对此工程暂缓实施。
四、起草并由县政府出台了《上犹县水库水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我县水库水环境保护专项整治的目标任务是:通过水库水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为,规范水库养殖,清除水库及水库周边地区污染源,使水库水质全面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域水功能区标准。
1、治理排污企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无职能部门许可、污染严重又自身无力治理的企业,制定严格时间表,采取关停关转措施整治到位。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仙人陂电厂以下的工业污水,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管网经处理后统一排放。
2、清理整顿陡水湖、南河水库库区内的水上餐馆、承包养殖和网箱养鱼。
3、清理水库校核洪水位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储废物及其他污染物。
4、打击毒鱼、电鱼、炸鱼等非法捕鱼行为。
5、加强水库水环境长效管理,制定出台水库水环境管理办法。
河道治理中的环境保护 篇6
1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
近年来, 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产活动需求, 城市中的河道系统重建工程频频实施。但是由于技术和理论的发展限制, 河道的建设引起了水环境系统的消极变化。河道生态环境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河道的生态治理和修复问题备受关注。从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 我国城市的河道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的污染和破坏问题:
1.1 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
天然的河道本是自然界的天然产物, 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却往往考虑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等等, 这一类强行改变河道天然形态的建设方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河道天然水系结构的改变及其生态功能的弱化。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河道功能现代化的强调, 对河道的整改只考虑行洪排涝的功能, 片面注重河道的行洪速度。在河道的建设工程中往往采用硬质的护坡材料, 例如现浇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块体, 亦或是使用浆砌石结构对河道进行护坡的处理。然而这种硬质而又封闭的护坡结构却阻碍了地下水与河岸土壤的直接接触, 使河道水体中的各种生物、植物等生命体失去自然状态的生存环境, 同时也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的水体自净能力。
1.2 河道水质的严重污染
目前, 城市中大部分的河道严格上来讲既不属于天然河流也不算是彻底的人工渠。城市河道的水力特质具有其独特的一面:进深浅、河道直、流量小、流速慢。这一水力特质已经埋下了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的伏笔。城市化导致了人口的密集居住,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产生了众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和工厂, 这两者所共同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也与日俱增。再加上目前河道污水处理的能力滞后, 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废水和污水是直接排入城市河道网中的。据统计, 200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已经达到428.4亿吨, 其中, 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就达到了227.7亿吨, 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仅是18.5%, 这意味着至少有80%的生活废水无法处理, 加上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污水, 早已超过了河道的自净承载力。有资料统计, 80%的中国河流受到污染, 水质都低于Ⅲ类, 河道水质污染严重。
2河道生态环境的防护及治理
河道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因此, 河道生态环境的防护和治理也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 其防治举措也应该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其总体的防治目标应该是:通过人工的生态化防治措施, 使建设中的或是治理后的河道能够具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体系, 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野趣的、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城市河道体系。
2.1 河道防治的生态性策略
对河道进行治理的生态性策略主要可以通过对河道形态的修复来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 就是要求要保留河道弯曲的自然形态, 或者将已经顺直的河道进行自然体态的弯曲修复。
2.2 河道防治的工程性策略
河道的防治工程应依据河道的天然地势, 尽量避免截弯取直的做法, 以保持河道天然的生态环境。防治工程应充分考虑短期与长期、整体与部分等因素来合理布置堤线, 采取工程改造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对混凝土材质的硬质河床进行拆除, 保留河岸侵蚀、淤积、冲刷等自然现象, 使用自然力, 促使浅滩等河道边缘环境的产生和自然分布。同时对河床的改造主要可以采用自然界的生态材料, 例如黏土以及原河底的底泥, 还可以使用透水性能较强的卵石和砂土对河底进行保护性修复, 构成如同天然形态般的生态河床。而台地上的坡面可以采用框格型的混凝土植入草皮护坡, 这样既保证了工程的安全性, 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工程的开销。
2.3 河道防治的政府管理策略
河道的有效防治措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 以及环境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因此, 进行科学有效的政府管理, 加强环保监管,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同时, 加强相关的环保部门、环保技术机构的建设等, 促进河道防治工作实施和监管的管理体系。加快健全河道工程监管网络, 加强各部门科学有效的合作, 使河道的防治工作做到规范化、体制化、日常化, 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河道生态环境系统监管机制。
3结语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看, 水体环境能够带给人类最亲切的自然美感体验。同时, 水环境的保护和完善也是建设宜居型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总之, 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美化离不开正确的防护和治理理念, 只有科学的整体规划和系统性的防护才是河道生态建设的最佳途径。不久的将来, 我们将期待河道的生态美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蒋屏.董福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河道治理中的环境保护 篇7
1环境影响分析
1.1从工程兴建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方面看
(1) 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并将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加以改善, 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比如, 在工程建设完成后, 可以提升城市品质, 增加居住的舒适度, 并为民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 既可以满足公共职能与民众需求, 又可以解决城市河水污染, 还可以带来旅游事业的创收; (2) 经过环保工程施工建设后, 有利于生态湿地的恢复, 并增加自然资源的储备, 为后代造福, 最主要是, 对民众而言, 可以享受到更具品质化的生活质量, 改善雾霾带来的重度污染, 改善生存条件, 每天欣赏到清水、蓝天、绿地、美景,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 经过对污水资源的处理与利用, 可以转害为利。
1.2从不利影响方面看
1.2.1从水环境的影响方面
若施工中大量堆积松散土料, 而防护措施不当, 则会造成雨水时节的土料流失, 并入河道之后, 形成淤积河床;而油性废水在施工机械的检修与冲洗中, 流入河道, 也会增加油类污染, 再比如, 施工废水的排放, 以及砂石料清洗、混凝土浇筑、养护冲洗等产生的废水即是如此, 会明显浸染到水质, 造成水质变坏, 并产生悬浮物质, 沉降后也会造成淤积现象;加上施工时间长、生活污水多, 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1.2.2从大气环环境影响方面
施工中, 扬尘、废气、噪音等, 不但影响空气质量, 也会排放出诸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 加上悬浮颗粒, 造成雾霾升级, 增加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另外, 扬尘污染不易沉降, 到处飘落, 影响人体健康的同时, 造成了公共环境的污染, 还有, 机械施工会对城市附近居民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 对声音环境的影响, 影响其工作质量与睡眠质量;而从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看, 施工场地的开挖, 会造成河道小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种类发生变化, 打破小型生物链, 经过劣质水质状况的不断加剧, 也会给水体生物的存活造成问题、原有形态的变化, 严重者可带来水土流失。
2环保措施
2.1从水环境的保护方面看
2.1.1在不同季节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
比如, 在夏季, 对土石料可以做好防冲措施, 对临时堆放的土料进行土工膜覆盖, 还可以在其底部进行编织袋垫底、拦挡与覆盖等。
2.1.2对施工废水的治理
通过清洗点的集中设置, 并进行集中处理, 比如, 合理选点, 设置沉沙池、平流式沉淀池, 然后进行沉淀处理, 最后将处理后符合标准的水体科学排放至河流;而对于泥浆、细沙等, 可以进行渣场回收再利用。在处理时, 对排放水的p H值的测量, 待达标后再行排放;若未达标, 则需进行二次处理;若是含油的废水, 可采用直接隔离的方式, 将车辆的检修与冲洗, 安排至修理区;而生活污水, 可通过垃圾回收、粪便转移的方式进行合理处置, 一般可以选择邻近村落的农户进行回收。
2.2从大气环境的保护方面看
2.2.1在选择工程机械时, 以低能耗、低排量的为主, 而且, 对尾气排放进行检测, 达到标准后, 方可进场;在油料供应方面, 以零号柴油、无铅汽油为主, 尽量减少空气污染的致污因素;在扬尘的治理方面, 可以通过施工区的围护, 对颗粒散料的遮盖、运输中的严密封存来实现;在装载土料时, 可以堆放整齐, 并减少受风面积, 必要时, 增加湿度与覆盖措施, 减少扬尘量。
2.2.2对工程施工车辆、运输车辆, 应该限速, 并进行河水跟进, 增强管理措施, 制定空气保护的相关条款, 派谴专人进行看护与管理, 与相关的保洁单位进行合作, 增加保洁措施。
2.2.3即是对噪声的防治措施, 可以选择噪音小的施工设备, 并且还可以通过增加机械的维修保养以及增加防声工具、禁按喇叭等措施, 来实现对噪音的防治。
3结语
总之, 人类社会因自身的盲目发展带来了诸多生存困境, 如资源的滥用与土地滥垦、森林滥伐等, 不但造成了资源枯竭, 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尤其是在资源与能源的盲目消耗方面, 几乎耗尽了后几代人可享用的自然遗产;另一方面, 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了自身的困境, 并积极向着生态、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河道治理类工程的施工方面, 需要加强对局部问题的重视, 并从整体上进行科学把握, 同时, 需要加强各种监控手段与治理措施, 尽可能以生态化的手段进行生态恢复。
摘要:本文以河道治理类工程为主题, 探讨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相关的环保措施实施问题。首先结合环境影响, 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从有利影响因素、不利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重点论述了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噪声防治方面的环保措施。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 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交流, 同时, 希望可以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环保实践工作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治理类工程,环境,环保措施
参考文献
[1]包静晖.应重视对河道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J].上海建设科技, 2013 (12) .
河道治理中的环境保护 篇8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利水电,环境影响
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 地质结构十分复杂, 气候差异悬殊, 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恶劣。其河道坡降陡, 洪水位高, 洪枯变幅大, 冲刷力强, 水土流失严重。而山区的大部分城镇、村庄、良田又恰恰集中分布在江河溪沟两岸, 洪灾损失逐年增加, 河道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 研究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工作尤其重要。
山区河流, 水文条件、水力要素情况复杂。所以在规划治理中, 要因地制宜, 综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甚至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 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退耕还林, 封山育林, 拦截地面径流, 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 采取上堵下排, 修建堤防、护岸工程。在规划中, 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 充分遵循自然规律, 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 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尤其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 要特别慎重。河道截弯取直后, 既改变了洪水流向, 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 又加剧了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 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 往往前功尽弃;扩宽河道堵口, 虽然能够增大下泄流量, 减轻上游的淹没损失, 但对下游的淹没损失可能更大, 往往顾此失彼。因此, 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 必须认真调查, 充分研究, 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 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 采取多方案比较, 确定出科学的方案, 设计合理的断面尺寸, 达到治理的最佳效果。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 农业工业大力发展, 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 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有相当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兴建, 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 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 充分利用水资源, 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 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
1、影响
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 或同一工程的不同区域,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其环境影响的特点各异。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 属非污染生态项目, 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 有些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 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 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
2、环境分析
(1) 因水库淹没, 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 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 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 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 于水库蓄水, 下游河道水位降低或河道下切, 流量减少可能影响生活和工农业用水。
(3) 对多泥沙河流, 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 不仅减少蓄水库容, 而且可能引起河床抬高, 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 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解决和减轻水库淤积的根本措施就是做好上游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种草等水土保持工作, 另一方面水库的合理运行也是减少水库淤积的有效措施。
3、补救措施
在防治水污染方面, 通过修建闸坝等工程, 合理调节水量, 增加环境用水, 保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 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建设氧化塘处理工程系统, 土地处理工程系统, 设计调节水库、污水库、截流工程、增设曝气设备, 开挖引水冲污水道等工程等, 增加水体稀释自净能力的工程技术措施, 如污水深水排放工程, 修建多功能的水量调节工程, 增加枯水流量, 保持环境要求的水位和流量等, 研究设计水体增氧的建筑物等等。
三、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 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 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 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 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 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 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 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 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 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 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 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 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 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 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 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 在水利工程建设时, 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 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 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 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 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总之, 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 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会燕.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34) .
[2]蔺秋生, 黄莉.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其工程补偿措施浅析[J].水利电力科技, 2007, 33 (1) .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篇9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人们对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 各河道的水域面积不断的减少, 水生态开始失衡, 河道周围的动植物也逐渐减少。尤其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工业用水的增加, 以及工业废物对河道的污染, 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除此之外,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多农民围湖造田, 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盐碱地的出现、生物多样化丧失等。再加上近些年以来, 全球气候问题, 导致了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 炎热、高温、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大大增加, 许多河道出现断流或者暴发洪水的情况。这样, 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的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因此, 建设生态河道迫在眉睫。
2 生态河道治理方案
2.1 以南水北调中线为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 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 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 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 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 自流到北京、天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调水, 全面考虑到沿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决汉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 以及河北地区的供水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渠道不仅是一条清水渠道, 还是一条绿色渠道, 与传统的河道治理不同, 过去大多采用钢筋水泥进行筑坝, 不顾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今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生态放在第一位, 大力开展生态林建设、有计划的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用现代生态农业的清洁生产方式、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原则。其技术主要依据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文件。将其分为一二级保护区, 设计明渠和暗渠, 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 禁止向河中排污, 不能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 严禁在主干道附近建设庞大的工程。
除此之外, 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矛盾的冲突的, 各地都要调整相应的规划, 水资源保护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使沿岸的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2.2 构建生态植被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 要对其各水域进行相应的处理与去污, 使之成为真正的生态水。在水中种植一些植物, 例如黑藻、金鱼藻、苦草、伊乐藻等沉水植物, 改良水中的生态环境, 提高河水的净化能力, 提供充足的氧气;多放一些螺、鲫、水蚯蚓等, 这些生物可以达到生态平衡、净化水体的效果。在河道周围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 美化环境, 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暴发洪水等。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原则
3.1 河流形态空间的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 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 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 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 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 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 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南水北调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这涉及到了中国南北方的重要流域, 根据河流形态空间的异质性原则, 我们要打造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为动植物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家园。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地区的环境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测, 建立关于河流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确定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环境因子就是河流、河势、水温、水位、水质、以及水文的周期变化等。生物因子就是包括各种微生物和动植物等、使二者之间进行相互合作, 环境为生物提供家园, 同时生物又可以保护家园, 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生态发展的。
3.2 景观尺度原则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还必须要考虑到景观尺度的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 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此问题, 生态水利的建设, 不是只顾局部地段的建设, 而是全面的进行大规模的生态改革, 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制定方案, 考虑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地域环境复杂, 水系的支流较多, 就要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优缺点,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根据景观尺度原则, 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河流生态修复。
3.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方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遵循“先节水后调水, 先治污后通水, 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调水方针, 这一方针是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绿色、生态、环保“的原则进行开展的。节水是不浪费的原则, 治污是环保的原则, 环保是绿色的原则, 在这三个前提之下进行调水工作, 为华北地区提供干净清洁的水源, 同时对主渠道两侧又不会造成生态破坏, 可以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针。
3.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效益
在施工的过程中, 国家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当地群众进行退耕还林、还绿地, 在主渠道周围建设防护林, 竣工后, 森林面积可以增加17371平方米, 蓄水功能将增大了1737万立方米, 可以释放氧气10万吨每年, 同时还可吸收二氧化碳12万吨每年, 每年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粉尘52万吨, 工业上排放的二氧化硫每年被吸附5000吨, 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 这里也成了鸟的天堂, 据统计, 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改善了当地垃圾污染的局面, 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使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含水量远远大于从前, 改善了当地的气候环境, 维护了生态平衡, 降低了自然灾害的频率, 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此外, 在这里还发展了绿色的有机农业, 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竣工, 可以缓解华北地区对地下水的开采, 同时也带动了沿岸的经济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4 结束语
生态水利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这里涉及了生物学、生态学、水利学、工程学等等, 将这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才能建设出具有生态效益的、社会效益的河道。建设生态河道是我们以后重点建设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 水利工作者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建设更加环保的河道, 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周立霞, 阮国余, 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 2008 (12) :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 2009, 25 (5) :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13 (5) :119-120.
[4]张相峰, 阚兴起.黎河输水河道治理方案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 2001, 32 (8) :53-55.
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篇10
现代河道治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 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在生态建设与恢复过程中, 现代河道治理与河道建设愈来愈受到关注。由于河道边坡是河流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其在水土、生态水利的意义就显得不一般。如今, 生态保护已经成为科学理念, 成为指导现代河道治理的中心思想。为了避免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出通过在现代河道治理中建设生态型水利、改造传统水利, 改善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
1 应用生态水利的必要性与优势
1.1 应用生态水利的必要性
虽然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 我国在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多,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危机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由于在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理论中, 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 忽视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 以至对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产生不利的影响。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水利工程应用在河道治理中往往忽视了其对环境的破坏, 无法长远持久地实现人们和环境的双赢, 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水利工程是综合工程力学、水利学、生态学等涉及许多的学科知识, 来对现代河道进行治理的一种有效的渠道, 作为岩土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产物, 它兼顾了防护与环境两方面的功效, 是一种很有效的水利、固坡手段。依据生态水利的发展形势, 生态型河道建设, 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只有稳定发展生态水利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如图1所示的河堤设计图, 很好的体现出了生态水利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截留降雨、削弱溅蚀、控制土粒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植被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降低噪音, 减少光污染, 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净化空气, 调节小气候, 改善环境功能。
1.2 生态水利的优势
以祥云县为例, “十二五”期间, 该县紧紧围绕“立足生态、兴修水利”的工作思路, 改善灌溉面积11.44万亩, 增加蓄水能力1136.46万m3, 水利设施控制水量达2.19亿m3, 有效灌溉面积达29.12万亩。这些水利设施的建成和投入使用, 大大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县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水利建设优势, 将保护生态环境与兴修水利相结合, 加大投入, 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工程, 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不断强化水利管理, 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1.3 生态水利中生态护坡的优势
(1) 无论是水下还是水上, 护坡中植物都可以自由生长, 甚至有动物的生存空间, 生态效果好。
(2) 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水利, 生态护坡经济实惠, 可以降低造价10~30%, 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调节水温变化, 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河道系统的生态多样性, 适合环保生态的形成。
(3) 与破坏了水体———土壤———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的传统护岸相比, 生态水利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及水体的自净能力。
(4) 传统护坡均为水泥石料修葺, 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机, 而生态水利中的生态护坡一般是采用植复合水利, 恢复了水利应具备的生态学功能, 相对于传统水利有了较大改善。
2 生态水利应用在现代河道治理的现状
2.1 现代河道的现状
(1) 河道断面形式单一。比如河流横断面是说的是河槽中某处垂直于流向的断面称为在该处河流的横断面。它上下界为河底和水面线, 两侧为边坡, 有时还包括两岸的堤防。它一般是平面的。河道的过水断面是一般是指水力学上某一研究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只有当流线相互平行时, 过水断面才为平面, 否则为曲面。另外, 还有其他各种断面形式。由于长期以来, 人们只注重河道应发挥出的作用, 而忽视了河流断面形式的选择的重要性。
(2) 水利材料和结构呆板。对于高速水利模具工作零件材料提出两项基本要求:材料的使用性能应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 并具有高的耐磨性和足够的韧性, 热处理变形小, 有一定的热硬性。近几年为了解决河道的行洪速度水土保持问题, 我国的河道水利大量凝土和混凝土制品 (砌块等) 。
(3) 易破坏河道的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不断增大, 致使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断加大, 甚至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现在我国采用的许多水利材料与水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 对城市河道水利的生态环境十分不利。
2.2 生态水利中治理现代河道的护坡优势
所谓护坡指的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 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目前, 我国的河道生态护坡类型主要有四种: (1) 直立式生态护坡。材料一般为石驳或混凝土, 可有效控制河势, 避免水土流失, 减少河道淤积, 使用寿命也相对较长。一般进水河道入城区后主要采用直立式浆砌石挡墙, 它可既减少工程占地与房屋拆迁, 降低工程造价, 又能有效保护河道宽度, 制约违章建筑侵占, 防止污水流入河中。绿化也较简单, 主要在岸堤进行。 (2) 斜式生态护坡。这种护坡类型, 容易使人接触到水面, 但要求有比较大的空间。 (3) 台阶式生态护坡, 亲水性让人十分满意。 (4) 复合式生态水利。集合以上之优势, 分布区域广泛。
3 现代河道生态水利设计遵循的原则
3.1 水力稳定性原则
水利的设计要有利于岸坡的稳定。影响岸坡的不稳定性因素主要有: (1) 边坡外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比如, 河流、水库及湖海的冲涮和淘涮, 使得岸坡外形发生变化, 从而使这些边坡发生破坏; (2) 坡底中结构面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3) 由于深层土滑动引起的不稳定。因此, 应对影响岸坡稳定的因素加以分析并找出解决措施, 从而实现对水利的水力稳定性设计。
3.2 生态原则
生态水利是开放式的系统, 它是与周围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 不断与周围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交换;设计过程中应该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大的可能性。这种要求意味着我们应以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作为前提条件, 改善人居环境, 遵循生态化原则。主要包括: (1) 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因地制宜; (3) 结合实际情况, 尽量使用当地材料, 减少开支, 使生态水利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和谐。
3.3 生态水利设计类型先进理性化
如图2所示, 在设计河道断面时, 要摆脱传统单一的河道断面形式。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设计理念, 通过河道断面结构的改善来实现亲水性这一概念。在水利结构方面, 应抛弃传统的环境封闭的形式, 在水利的上下坎间用混凝土浇筑或砌成成网格状的水利板, 在板槽中填土、种植, 给生物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在材料技术方面, 新型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水利和护岸结构攻造的主要源泉, 例如土工材料绿化网、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等, 我们应积极引进并合理利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人们要求的不再是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 而是开始研究具有环境、生态保护功能和造景功能的生态水利型式。生态水利及其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希望通过对河道生态水利问题的初步研究, 为新世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瑜, 谭克修.城市小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01) .
[2]何松云, 杨海军, 闫德千.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尺度[J].东北水利水电, 2005 (10) .
【河道治理中的环境保护】推荐阅读:
沉水式鼓风机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优势05-26
环境公共治理中的问题05-16
关河道中,关河道中韦庄,关河道中的意思,关河道中赏析06-10
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定位05-12
公民参与中的社区治理论文11-07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长春岭地区泉四段古河道识别中的有效应用06-01
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论文01-03
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12-09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治理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