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2024-08-31

环境中的致癌因素(共7篇)

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篇1

摘要:环境陶艺设计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艺术。陶艺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 是当代人对自然舒适、宜人环境追求的必然结果。将人本因素引入到环境艺术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必然会促进中国环境陶艺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环境陶艺设计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艺术。陶艺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 是当代人对自然舒适、宜人环境追求的必然结果。将人本因素引入到环境艺术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必然会促进中国环境陶艺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数千年来, 陶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汇集了无数人的智慧。陶艺作为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融合“水、火、土”的艺术, 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陶艺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参与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人文气息。

环境陶艺设计是一个新概念, 它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下产生的。环境陶艺设计是以陶瓷为主要物质媒介而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 是设计者根据环境去构思形象, 并借助陶瓷材料这个物质媒介的传达而创造出的适合于该环境的艺术品。它是一种以提升环境的艺术性、延伸环境的空间性、调节环境空间的平衡性、以及优化环境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

环境陶艺设计越来越多地融入公共环境, 使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享受到自然对人心灵的润泽。陶艺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 是当代人对自然、舒适、宜人环境的追求的必然结果。“艺术化生活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最高形式”, “艺术化的生活是人类的理想, 是人类向往的一种自由的、艺术的、更为符合人本性的生活”[1]。陶艺运用于环境艺术中, 迎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如英国的格温·亨妮 (Gwen Heeney) 为威尔士园艺节设计了用陶砖构成的30米长、5米高的巨兽, 并沿着加的夫海湾大不列颠公园水路装置了9条赏用结合的长椅系列等。 (如图1) 从这些作品中人们不难觉察出作者利用粘土材料塑造形态的能力, 及其对生活环境、形态、人三位一体的考虑。针对环境陶艺的特点, 我们在设计时应该对以下人本因素给予关注和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人性化的艺术设计, 应该处处为人着想。“为人的设计才能最终成为优良的设计、好的设计”[2]。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人”, 创造符合“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 满足“人”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需求。“环境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而是‘为人生而艺术’”[3]。环境陶艺设计也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体, 也是环境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环境陶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如图2、图3)

二、重视人的感知

环境陶艺设计对人的感知的重视主要是指作品不仅仅只是要满足人类单纯的视觉需要, 还要满足包括视觉在内的诸如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知的需要, 促进环境总体氛围的产生。

(一) 视觉

视觉因素在建筑设计中一直被高度重视, 在环境陶艺设计中也是如此。从我们最初的草图设计到模型制作一直到最后的作品完成, 都是为了满足视觉的需求。特别是现阶段的数字化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无论是建筑还是陶艺都会以图片的形式快速传播。因此, 视觉对我们的影响和冲击是最大、最彻底的。 (如图4)

(二) 触觉

对触觉的重视最初主要体现在需要与人类皮肤亲密接触的设计行业, 比如服装、家具设计等等, 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对触觉的重视扩展到了环境陶艺设计领域。环境陶艺设计中对触觉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陶瓷表面材质和肌理的重视。材质和肌理的表面凹凸不但会使陶艺作品在视觉上更具美感, 而且在人们的触碰过程中, 它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触觉体验。米斯·凡德洛曾说过, “上帝存在于细节”, 也许就是陶瓷独特的触感成就了它的独特之处, 进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 (如图5、图6)

(三) 嗅觉

对嗅觉的重视最初主要体现在需要人类闻嗅的行业, 比如食品行业、化装品行业和香料行业等等。设计中对嗅觉因素的重视可以丰富环境陶艺作品的表现力, 使环境陶艺作品拥有一种与环境气氛相吻合的气味, 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位于校园的环境陶艺作品可以考虑活泼的甜橙香味, 使人们体会到朝气蓬勃的学习氛围;位于剧院的环境陶艺作品可以考虑利用玫瑰花香营造浪漫气息, 使人们更好地沉浸在虚幻的电影世界里, 从而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位于购物中心的环境陶艺作品可以考虑熏衣草的气味, 因其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从而为商业空间带来一份清新的气息, 并提高购物中心的整体品质。 (如图7)

(四) 听觉

在建筑设计中, 特别是在电影院、剧院、音乐厅等场所, 对建筑音响效果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筑设计师与音响师的合作。在音响效果方面陶瓷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自古景德镇陶瓷就被誉为“薄如纸, 声如罄”, 将它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必定会得到令人满意的音响效果。例如, 朱乐耕教授为韩国麦粒音乐厅设计的两面陶艺壁饰 (如图8) , 不但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符合音乐厅的整体气氛, 而且陶瓷材质的运用使麦粒音乐厅的回音时间达到了1.7秒 (一般较好的音乐厅是1.2秒) 。韩国著名的美术记者李勇在《京乡新闻》中写道:“没有比这更美丽的建筑和陶艺的相遇, 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相遇, 用眼睛倾听, 用耳朵看, 眼睛和耳朵都可以得到满足, 这是一座建筑、陶艺与音

像设计的新奇缘。”由此可见, 环境陶艺在音响效果上与建筑的相得益彰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完美的听觉感受。

三、尊重历史文脉

文脉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context”, “context”原指上下文关系或前后关系, 运用在环境陶艺设计领域则特指陶艺与环境相和谐。文脉是指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类是有情感的动物, 他们有记忆、有想法, 从小到大每一天的生活都会在他的人生旅程中留下印迹, 因此, 在环境陶艺设计中融入人类深沉的历史感, 会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多一些方向感和认同感。所以对文脉的重视是提升环境陶艺精神品质的一剂良方。如秦锡麟、黄焕义设计的环境陶艺作品《门》, 其形式与内容均吸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瓷瓶造型和青花图案装饰, 突出了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城市文化, 再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魅力。 (见图9、图10)

四、追求情感互动

环境陶艺是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艺术, 因此, 建构一种与欣赏者的心理空间产生情感交流的互动关系, 是其在公共环境中发生作用的直接体现。欣赏者是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参与者和使用者, 欣赏者不应该是公共环境空间和环境陶艺空间的“消极旁观者”, 而是“积极参与者”。欣赏者只有通过参与才能实现与环境陶艺空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欣赏者在环境陶艺空间所营造的空间环境中, 由被动地接受转换为主动地参与, 这种参与使这个空间环境充满活力, 使周围静止的环境空间活跃起来, 同时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产生交流感悟的场所。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 还点缀了城市环境, 沟通着人与环境, 使欣赏者通过艺术化的空间与整体环境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如图11、图12)

设计“是指对信息加以搜集、观察、分析、综合进而进行创作, 达到某种预期目的的一种活动方式, 是指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权衡, 又不断调整, 最后实施的整体战略和全过程”[4]。环境陶艺设计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艺术, 它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坎坷和挫折。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可能会茫然, 会不知所措, 我们设计师最需要的是理论上的指导和指引。因此, 将人本因素引入到环境陶艺设计当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它必然会促进中国环境陶艺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图12

参考文献

[1]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远离致癌因素 科学应对癌症 篇2

癌症高发地探因

去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发病,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有5人死于癌症。目前癌症发病种类很多,该年报也向我们呈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癌”的不同癌症高发的地域特点,由此向我们证实了癌症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肺癌

高发地区:东北、云南(宣威市、个旧市)

湖南省肿瘤医院胸内一科主任 陈建华主任医师:在肺癌的发病原因中,东北和云南的一些高发地区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矿产业比较集中,此外,如宣威市,那里的人爱吃熏制的火腿,长年用敞开的燃煤炉取暖和做饭,严重污染的空气让大量致癌物质侵蚀人们的肺部,诱发癌症。且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地域和性别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环境污染是致癌的罪魁祸首,这也导致目前大城市肺癌高发的原因。在肺癌的发病诱因中,吸烟是诱发肺癌的罪魁祸首。在10个死于肺癌的患者中,有9个是烟民。除了主动吸烟的人,受害更深地是那些经常被迫吸“二手烟”的人,他们发生肺癌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胃癌

高发地区:辽宁(庄河市)、山东(临朐县)、福建(长乐市)、河北(赞皇县)

湖南省肿瘤医院胃十二指肠胰腺外科主任 左朝晖主任医师:这些地区在烹饪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长时间食用腌制食品。腌制食品中含有众多致癌物质,不但含盐多,容易损伤胃粘膜,而且,其中所含的亚硝酸盐在胃酸和细菌的作用下会转变成亚硝胺,亚硝胺是公认的致癌物。

在胃癌的发病群体中,又以中年男性为多。究其原因主要与暴饮暴食、饮酒过度等因素有关。还需要提醒的是,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人患胃癌的几率也比常人高很多,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又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那就更危险了。

预防胃癌要多吃绿、黄色蔬菜;少吃咸、腌、干硬食物,不吃发霉的食物;限酒;40岁以上的男性、有家族史、慢性胃病史,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应定期去检查。

食道癌

高发地区:河南(林州市)、河北(磁县、涉县、赞皇县)、山西(阳泉市、阳城县)

湖南省肿瘤医院消化、泌尿内科主任 殷先利主任医师:主要原因是这里的人们普遍喜欢吃腌制食物,喜欢热饮热食,嗜烟酗酒。 并且,普遍缺乏维生素C。食管癌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遗传、饮食等因素都是诱因。有家族史的人要定期体检;食物温度要在40摄氏度以下。

肝癌

高发地区:江苏(大丰市)、浙江(海宁市)、广西(沿海地区)等

湖南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 吴飞跃主任医师:从肝癌的地区分布特点来看,华东、华南和东北明显高于西北、西南和华北,沿海高于内地。

肝癌有两个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即病毒性肝炎和黄曲霉素,这些高发地区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一是沿海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为致癌物黄曲霉素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患肝癌的风险。二是沿海地区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一些农村居民喝沟塘水或受污染的水,也会增加患肝癌风险。对于东北来说,喝酒是导致肝癌的一个重要诱因,长期饮酒会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导致肝硬化,最终转化为肝癌,由肝硬化转化成肝癌的比例高达70%。

由于肝癌发病的特定性,预防肝癌要从以下3方面做起:接种肝炎疫苗;少饮用沟塘水,以深井水和自来水替代;改变饮食习惯,少喝酒,不吃霉变食物。

肠癌

高发地区:北京市、浙江(海宁市)、上海、江苏(嘉善县)等

湖南省肿瘤医院肠道外科主任 江勃年主任医师:以前肠癌并未进入我国癌症高发病种的“前三甲”,但近年来其发病率突飞猛进。肠癌是典型的“富贵病”,有研究显示,肠癌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都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反映到生活方式上,主要是常年高脂肪饮食、缺少膳食纤维摄入,以及久坐少动、不按时排便等不良生活习惯。因此,生活上我们要做到“少吃多动”,少吃油炸、煎炸、腌制食品,适量增加运动量,促进肠道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还应多吃粗粮、果蔬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另外,即便得了肠癌,如果能在病变早期就发现它,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几乎不会影响寿命。

宫颈癌

高发地区:江西(靖安县)、湖南(慈利县)等西南部地区

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瘤一科主任 陈亦乐主任医师:宫颈癌主要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与宫颈癌相关的其他高危因素还有: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经期不注意卫生;性传播疾病导致的宫颈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吸烟;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宫颈癌高发的共同特点是: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比较差;早婚、早育、多产。

预防宫颈癌的方法有接种宫颈癌疫苗,防止不洁性行为,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疾病。

乳腺癌

高发地区:所有城市

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一科主任 欧阳立志主任医师:近年来,“女性杀手”乳腺癌发病越来越凶猛,其中城市白领所占比例节节攀升,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8.7岁,比西方国家提早了10年。在女性高发癌症中,乳腺癌已经超越了肺癌。

城市女性之所以容易得乳腺癌,与长期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晚婚晚育以及久坐不动、缺少锻炼有关。另外,由于化学物质大量使用,环境中许多有类雌激素作用的污染物明显增多,它们会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被吸收,所以化妆品、洗涤剂、塑料用品等要慎用,而且女性最好要哺乳。有乳癌家族史,40岁以上未孕,过度肥胖的女性应该定期体检和早期筛查。

甲状腺癌

高发地区:所有城市

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一科主任 陈杰主任医师:与乳腺癌一样,甲状腺癌也偏爱都市白领女性。甲状腺位于颈部前面、喉结下方、气管两侧,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承担人体摄取和存储碘,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而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内的女性激素,很可能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体内雌激素水平越高,越可能得甲状腺癌。20~40岁女性处于生命旺盛期,体内激素水平是一生中最高的时候,促进了甲状腺癌的发生。

甲状腺对射线极为敏感,放射治疗用的放射线、自然界天然的放射源、高压电线的放射线是目前已明确的甲状腺癌致病因素。另外,碘摄入过量也会影响甲状腺正常生理功能。因此,人们要有防护意识,尽量少接触辐射大的物品,白领女性、有甲状腺癌家族史,以及沿海地区居民等甲状腺癌高发人群,每年至少体检1次。

癌症真的那么可怕吗

湖南省抗癌协会秘书长 罗以主任医师:一提起癌症,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惧、害怕。若有人不幸患上癌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离死亡不远了,从此精神一蹶不振。还有些人认为,如果真得了癌症,还是不知道为好。那么癌症真的是不治之症吗?其实癌症并没那么可怕。癌症患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愈率可达90%。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三级预防措施来对抗癌症。

一级预防即为病因学预防,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发生。从癌症发生的地域特点可以得知癌症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要积极防止外源性因素导致的癌症,如控烟,控制乙肝、HPV病毒、幽门螺杆菌等可以引发癌症的感染源,以及对饮食习惯、营养、职业危害的干预。即: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致癌因素。此外,精神长期处于抑郁、悲伤、自我克制及内向的人群也易患癌症等,因此,生活中要保持乐观宽容之心。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预防或“三早预防”,即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有效手段来减少癌症病人的死亡。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康复性预防,是指以延长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积极综合治疗,并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即对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进行积极的医学治疗,争取获得最佳疗效。即使是晚期患者,也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总之,对于癌症,1/3可以预防,1/3可以早发现、经及时治疗可治愈,1/3的癌症是可以延长生命,甚至还可长寿的。

不少曾患癌症的名人也用长寿的故事告诉我们癌症≠短命:原国家主席夫人王光美,1989年l0月被确诊患了乳腺癌,当时腋下已有多个淋巴转移。她积极配合治疗,接受了手术、放疗、化疗,情绪坚定地与癌魔作斗争,身体恢复得很好,直到2006年才逝世!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1972年被诊断为直肠癌,当时他已90岁,按理超过80岁的老人不宜做大手术,可马老坚决要求做手术。手术后马老在病床上仍不忘锻练身体,终于战胜癌魔,活到100岁谢世;宋美龄1985年患过乳腺癌,经手术等治疗后健康地活到106岁;影后秦怡,1996年患过直肠癌,现年已93岁。因此,最可怕的不是患了癌症,而是不与癌症作积极的斗争。

癌症如何早期发现

湖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副主任 廖先珍:很多癌症不可救主要原因是到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早发现隐藏在身体里的癌细胞呢?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提出,恶性肿瘤有十个早期征兆:

1.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皮肤、唇舌或其它部位有可触及的硬结或不消的肿块;

2.疣或黑痣有颜色加深、迅速增大、瘙痒脱发、溃烂或出血等改变;

3.持续性消化不良;

4.吞咽粗硬物有哽噎感,胸骨后不适,灼痛或食道有异物感;

5.耳鸣、重听、鼻塞、头痛、咽部分泌物带血,颈部肿块;

6.持续性声哑,干咳或痰中带血;

7.原因不明的大便带血,无痛性血尿、外耳道出血;

8.月经不正常,大出血,月经期外或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

9.久治不愈溃疡;

10.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或低热。

其实,除了以上十个征兆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我们也要格外留意潜伏在他们身体里的肿瘤细胞。

老年人 老年人恶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临床症状不典型,隐匿性强,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漏诊。且老年患者同一脏器常会同时有不同性质的疾病,加上肿瘤本身引起的症状常不突出,特别是早期的肿瘤本身很少有明显症状,而且老年人机体反应迟钝,对病痛感觉不灵敏,或不能及早表达出来,因此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老年人的高发肿瘤有:胃癌、肝癌、直肠癌、膀胱癌、食管癌、鼻咽癌、肾癌。

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的恶性肿瘤,一般起病多急,恶性度高、进展迅速,一旦发现已非早期,故青少年时期的恶性肿瘤,尤应注意早期先兆。

青少年多发肿瘤有:骨肉瘤、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甲状腺癌。

儿童 儿童时期旺盛的生命力常掩盖了肿瘤的不适,故儿童期的恶性肿瘤较难发现。加之由于自己不能诉说病情,所以早期发现的难度更大。而有一些恶性肿瘤又往往多发生于儿童期,尤其不利的是,小儿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脑、血、肾、眼球及睾丸等重要器官,即便不死也易致残。因此,注意儿童期癌早期先兆的探索,更显得特别重要。

儿童期易出现的恶性肿瘤最多的是白血病,几乎占儿童期恶性肿瘤的1/2,其次为脑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及胚胎性癌等。其特点为发展迅速,并很快向远处转移,大多发生于5岁以后小儿。有些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皆以长期高热出现,与急性感染酷似,更应引起高度警惕。

除了平时多留意身体的异常外,定期进行防癌体检也是远离癌症的重要手段。

目前,血液检查、X线、B超、乳腺钼靶摄片等都是常用的肿瘤筛查方法。当发现检查结果异常后,还可通过CT、核磁共振、病理活检等手段进行确诊。具体可通过以下8项检查早期诊断是否有癌前病变。

1.血液检查。是查出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可以检测血液中各种肿瘤标志物的指标是否升高。

2.肛门指检。可以确定距肛缘7~10厘米的直肠有无病变及病变的性质。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70%~8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肛门指检发现。

3.大便隐血试验。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做结肠造影或结肠镜检查,以减少大肠肿瘤患者漏诊或误诊。

4.X线摄片。X线穿过器官组织后会显现出不同的影像,一些相对较为隐蔽的肿瘤就可以在X线拍摄的照片中表现出来。

5.B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清晰地看到甲状腺、胆、脾、肾、盆腔等全身大多数器官或组织是否有肿块的存在。

6.宫颈涂片或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子宫颈口的脱落细胞,然后使用这两种方法观察,能检出早期宫颈癌。 妇女HPV高危阳性的妇女,每年需做宫颈涂片或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

7.乳腺钼靶摄片。能在X线摄片中显示乳头、乳晕、乳腺脂肪、腺体等不同组织的图像,有利于发现深部的微小乳腺癌病灶。

胚胎发育中的环境因素分析 篇3

1.1 先天畸形

先天畸形是指出生时在外形或体内有可识别的、是由胚胎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而并非由分娩损伤引起的结构或功能上的缺陷, 又称出生缺陷。约有10%的先天畸形是由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引起的, 10%由环境因素引起, 而80%可能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2 环境因素的致畸作用

环境因素的致畸作用早在本世纪40年代就已被确认, 引起先天畸形的环境因素称致畸因子。胚胎时期是细胞分化发育的活跃时期, 对致畸因子最敏感, 特别是第15~60天属高度敏感期。影响胚胎发育的环境有三个方面, 即母体周围的外环境、母体的内环境和胚体周围的微环境。这些环境中引起胚胎畸形的因素均称为环境致畸因子。致畸因子种类很多, 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1.3 环境因素引起的胎儿先天畸形

环境因素引起的胎儿先天畸形, 其发生种类、轻重状况与致畸因子干扰的程度及胚胎发育阶段密切相关。胚胎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 但也有一定的阶段性,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对致畸作用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受致畸因素影响最易发生畸形的发育阶段称为致畸敏感期。胚前期是指受精后的前两周, 此期的胚胎受到致畸作用后容易发生损害, 但较少发生畸形。因为此时的胚胎细胞的分化程度极低, 如果致畸作用强, 胚胎即死亡;如果致畸作用弱, 少数细胞受损死亡, 多数细胞可以代偿调整。胚期是指受精后第3~8周, 此期胚胎细胞增生、分化活跃, 胚体形态发生复杂变化, 最易受到致畸因子的干扰而发生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所以, 胚期是最易发生畸形的致畸敏感期。

2常见致畸因素及其相关先天畸形

2.1 物理性致畸因子

目前已确认的对人类有致畸作用的物理因子有射线、电离辐射、机械性压迫和损伤等。另外, 高温、严寒、微波等在动物确有致畸作用, 但对人类的致畸作用尚证据不足。

2.1.1 放射线

高能放射线, 如γ-射线、X-射线, 均可对胚胎发生致畸作用。孕妇接触放射线后, 其子代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危险性增加。射线可损伤细胞的遗传装置 (染色体与基因) , 处于有丝分裂的细胞对射线是最敏感的, 而生殖细胞和胚胎细胞就多处于细胞分裂状态。因此, 射线特别是增加照射剂量, 可以引起胎儿发育畸形、死亡、白血病以及其他恶性肿瘤, 越是在妊娠早期, 这种危害就越严重。

2.1.2 高热

有研究表明, 孕妇在怀孕头3个月内, 如果经常较长时间浸泡在热水中洗澡, 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新生儿低体重或智能低下。此外, 国外有研究发现, 孕妇发高热 (尤其在怀孕头3个月内) , 对胚胎发育有不良影响。后来相继证实, 在怀孕期, 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 如感染发热、夏日中暑、高温作业, 洗热水澡等, 都可能使早期胚胎受到伤害, 特别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受害最明显。有调查表明, 在流感大流行年代, 胎儿畸形, 如无脑儿、脊柱裂、脑积水、小头畸形的发生率比正常年份为高。

2.1.3 超声波

动物实验提示超声波对子代神经、免疫及发育有不良影响[1]。但在临床实践中[2], 超声波强度在3~5 MHz时, 未见对胎儿致畸作用。这一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尚有争议, 有待进一步研究。

2.1.4 微波

关于微波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80年代有不少报导, 但由于所用微波源的频率、功率、辐照方式等实验条件的差异, 致使实验结论有较大争论。

2.1.5 噪声

研究表明, 噪声能刺激母体丘脑下部-垂体前叶-卵巢轴系统, 使母体内激素发生逆向改变, 从而影响受精卵的正常发育。

2.2 化学性致畸因子

2.2.1 致畸性化学物质

在工业“三废”、农药、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中, 含有一些有致畸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某些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 某些亚硝基化合物, 某些烷基和苯类化合物, 某些农药如敌枯双, 某些重金属如铅、砷、汞等。有些化学物质对动物有明显的致畸作用, 但对人类胚胎的致畸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

2.2.2 致畸性药物

药物致畸主要作用于胚胎的3~8周, 即器官分化期。反应停 (酞胺哌啶酮) 是公认的最先被发现具有明显致畸作用的药物, 它具有镇静、镇吐、安眠等作用。60年代, 广泛用于治疗孕妇的妊娠反应, 结果导致上万名“海豹样”畸形儿出生 (似海豹四肢的短肢畸形) 。“反应停事件”后, 药物致畸作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并对药物进行严格的致畸检测。因而妇女在确定怀孕以前或怀孕期间, 应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致畸的药物。

2.3 生物性致畸因子

生物性致畸因子有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其产物。其中以风疹病毒感染致畸率最高。妊娠后1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 胎儿致畸率达50%;2个月内致畸率达22%;妊娠3~5个月内感染致畸率仍达8%[3]。

生物因素的致畸可分为生物体本身及其产生的生物类毒素两个方面。前者如孕妇淋球菌感染可致胎儿失明;梅毒可致胎儿与成人相似的器官病变;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可使胎儿死亡而自发流产;患麻疹的母亲生下的婴儿有各种异常等。后者如孕期接种风疹疫苗可能对胎儿致畸, 天花疫苗能导致胎儿损伤和死亡等。目前最常见的生物致畸因子如下。

2.3.1 巨细胞病毒

Stagno曾报道17例巨细胞病毒 (CMV) 感染患儿中14例有小头畸形。刘丽、王芝芬[4]用PCR方法检测畸形组和非畸形组新生儿死亡病例尸检的石蜡包埋病理组织的巨细胞病毒DNA, 结果表明, 畸形组CMV感染的阳性率高达46.51%, 明显高于非畸形组的6.25%,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宫内CMV感染与胎儿畸形有关, 且易发生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前瞻性研究中采用ELISA法检测2577例妊娠早期妇女血清中的人巨细胞病毒 (HCMV) 特异性抗体, 阳性的99例为感染组, 阴性者93例为对照组, 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动态观察两组胎儿宫内及分娩时状况, 结果显示:感染组畸形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说明先天性HCMV感染与出生缺陷有密切关系[5]。

2.3.2 单纯疱疹病毒

疱疹可在分娩时传给婴儿, 也可在早期穿过胎盘屏障致胎儿畸形。赵萍等人检测了94例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血清中单纯疱疹病毒 (HSV) 的特异性抗体, 发现母亲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致新生儿先天性感染, 且与先天畸形有明显关系。前瞻性观察妊娠各期HSV垂直传播, 发现妊娠早、中、晚各期及脐血HSVIgM阳性率分别为11.97%、6.38%、0、8.2%。感染组死胎及先天感染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非感染组的6.6倍和2.2倍。

2.3.3 其他致畸因子

妊娠早期不良精神刺激、剧烈呕吐、孕龄、产次、经产状况、孕妇文化程度低、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受孕季节、基础疾病、职业等因素, 均与胚胎致畸作用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中的环境影响因素。方法 对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胚胎的发育影响明显。结论 注重对环境因素的关注有助于优生优育。

关键词:环境因素,优生,胚胎

参考文献

[1]Stark CR, Have Kamp AD.Short-and long-term risks after exposure to diagnostic ultrasound in utero.Obstetrics Gynecology, 1984, 63 (2) :194-200.

[2]Kremkau FW.Safety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ultrasound:What to tell your patients.ClinicObstetrics&Gynecology, 1984, 27 (2) :269-275.

[3]李正, 王慧贞.先天畸形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31.

[4]刘丽, 王芝芬.用PCR技术研究先天畸形儿石蜡包埋组织中的巨细胞病毒感染.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8, 6 (2) :21-22.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环境因素考量 篇4

城市规划, 就是指为了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 开发各种建设项目,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及环境资源, 来完成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安排、规划和部署。而城市规划与其说是一种理论化的定义, 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更长远更高层次的城市发展战略, 没有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2 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因素的重要地位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 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崛起, 使之形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垃圾, 而为了城市化发展的加速, 使得更多的农民工被雇佣, 城市的人口出现急剧膨胀, 致使生活垃圾的规模数量越来越大, 这些垃圾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安置与处理, 那么必然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 让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再温馨舒适, 干净清洁, 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 所以, 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 必须把环境因素考虑进去, 遵循生态自然规律,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 让城市规划设计中多一些“绿色”, 使环境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这才能使规划与环保和谐发展, 否则将会给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比如:某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 尽管其考虑了环境的因素, 却仅仅针对的是住宅小区的施工、运营等对外界环境的影响, 而忽视了外界环境对小区的影响, 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住宅小区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地点, 在其规划设计中一定要选择好建设地址, 以防受到不利的环境条件影响, 由此, 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中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基础, 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才能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建设。

3 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因素的考虑方向

(1) 人工环境的设计考虑。无论是城市规划这种大项目的设计, 还是个人房屋的布局安排, 最终都需要人去落实实施, 所以, 城市规划设计中少不了人工环境因素的考虑, 在其设计中应该利用美学原理, 参考园林建设的方法, 使用高超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的平面、绿化、路网规划等设计进行仔细分析, 合理布置, 进而达到既推动社会良好地运转又创建出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2) 社会环境的设计考虑。而除了要考虑人工环境之外, 还要全面意识到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 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 必定受到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比如: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度, 行政机关的规定要求, 区域规划的设计标准等都有可能对规划设计带来影响, 因此, 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考虑, 尽量去满足适应这些要求与规定, 协调有关部门的配合与管理, 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具合理、实用化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4 针对环境因素的城市规划设计意见

(1) 构建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是建立在大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若不加以及时治理, 无论对于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还是阻碍社会主义经济文明建设, 所以, 生态环境对于城市规划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在城市规划设计当中, 应该在依靠大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构建出城市的生态系统, 让城市的建设多一片绿色, 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城市规划模式向绿色生态环保的方向转变的时候了, 否则当环境污染达到无法补救和挽回时, 在进行转变和处理已为时过晚, 所以, 对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设计, 一方面要保证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 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一方面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并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使环境和发展不发生矛盾和冲突, 例如:城市规划部门与环保等单位要及时沟通交流, 协同合作, 一起商讨发展与环保的规划设计问题, 对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做到有效的人工处理销毁, 防止其挥发、堆积造成严重的垃圾污染, 同时扩大城市绿色植物的栽种面积和规模数量。让城市免受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增加绿色植物覆盖率, 打造全新绿色环保城市, 由此不难看出, 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过程中, 注重环境保护, 构建城市良好的生态圈已成为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深入研究, 继续推行完善。

(2) 重新规划工业发展布局。尽管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营业利润, 但是随之产生的环境生态破坏问题, 却是长久而难治理的, 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 其结果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从前的惨痛的教训已经让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布局首先应该从改变产业格局、分布现状开始, 长久以来, 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生态破坏, 所以是时候对工业体系进行一次彻底地分析、反思及结构调整了, 抓住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方向, 将一些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从城市转移到郊区, 远离城市中心, 并且注意污染废弃物的控制和治理, 同时加快建立新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 将不同工业性质的企业进行合理分区规划, 这样有助于进一步细化统一管理, 另外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 全面倡导企业实行无污染、低功耗、高效益的经济发展原则,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比如:城市可以依据实际情况, 对旅游、科教、商贸等第三产业进行扶持与大力发展, 如此, 对于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 维护基础设施, 增强规划执行力度。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辅助与供应, 因此, 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设计当中, 必须具备良好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 这样才能支撑城市中各生产企业的稳定运转, 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各种工业污染和废弃垃圾与日俱增, 所以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安装构建显得尤为必要, 它们是保障工业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只有增强城市环境垃圾污染的处理能力, 才能使环境基础设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比如:可以建立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 把大量垃圾进行有效处理, 同时, 为了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定要增强规划执行力度, 确定城市的总体规划后, 要避免因为经济和市场环境等原因影响规划设计的正常执行, 否则在合理正确的规划得不到真正实施也是空谈。

5 总结

总之, 面对城市发展给环境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 必须加以重视并想办法解决,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环境因素的考虑要求, 从而使城市的建设多一份环保的意识, 为构建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一飞.基于可拓学方法的城市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2]徐小东.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 2005.

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篇5

关键词:环境执法,制约因素,对策探讨

环境执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 从第一部环保法律《环境保护法 (试行) 》颁布实施至今, 环境法律、法规陆续制定, 环保投入持续增长, 环境执法工作不断强化,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能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环保事件此起彼伏, 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环保压力继续加大, 环保执法中还存在一些现实的制约因素, 降低了环保部门行政执法的能力, 环境执法的有效性、权威及其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 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针对制约环境执法的因素, 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1 制约环境执法的因素

1.1 法律尚不完善

这些年来所确立的环保法律制度成为我国当前环境执法的主要依据, 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但在实践中这些环保法律制度却并未完全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 给环保基层部门环境执法工作带来了难度, 制约了执法部门功能的发挥,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其主要问题之一是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处罚力度小偏“软”, 实际操作性较差难落实。如《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 或者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本意是类似于《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第三项规定一样, 无需监测外排污染物是否超标, 对被认定为不正常使用或擅自拆除、闲置环保设施的违法行为即可实施处罚, 便于基层执法操作。可是《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在处罚额度上, 是以排污费数额的倍数为罚款额, 尽管环保部为此前后进行了两次解释 (环发[2008]52号、环函[2011]32号) 。排污费数额就需以违法行为发生时所排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水量计算的, 也就是既要监测污染物浓度又要监测排水量, 才能对上述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这无疑还是不便于基层执法操作。

1.2 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机制尚不健全。现行地方政府的官员政绩考核主要是围绕GDP展开的, 有些还认为GDP是硬指标, 环境是软指标、没指标。政府对环保的要求很简单“无过便是功”, 只要不出现大的污染事故就行。围绕GDP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念政绩观念制约了环境执法效能的发挥。二是部门联动长效机制不健全。法律赋予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与其它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 但相关机制尚不健全, 在日常执法中, 其它部门缺乏工作主动性, 无相应的监督机制, 而无法给予有力的制约, 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条规定: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 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 可以并处罚款。然而事实上, 公安机关对此类违法行为往往“视而不见”。还没有完全解决环保“单打独斗”的问题。

1.3 执法能力尚待提高

我国环境执法部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专业系统的工作体系, 执法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 但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新的环保问题相比, 其执法能力还有待提高。其一, 执法队伍的人员数量和素质尚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专业化、复杂化, 这就给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的环保执法工作提出了现实的难题。其二, 执法物质装备较为缺乏落后制约执法的有效开展。环保行政执法任务的愈益繁重, 执法的物质设备、技术水平也应配套。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县级环保部门的技术物质装备还较落后, 执法的设施还不健全, 一些必备的技术手段亦未充实于机构之中。

2 提高环境执法有效性的对策

2.1 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 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 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 落实环境执法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做好环境法制宣传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环境执法的相对人 (企业主及其员工) 的环保法制培训;二是对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和法制知识, 切实有效的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法制观念;三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通过报纸、网络以及电视大力宣传环保内容, 以及将破坏环境等丑恶行为公之于众, 这能对企业的污染环境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2.2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要健全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提高可操作性, 改变偏“软”不健全。一是赋予环保部门查封、冻结、扣押、没收、捣毁等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力, 使环保执法真正地硬起来。如对于环保部门下达责令立即停止违法排污行为的行政命令, 违法排污者不予执行并继续造成污染的情景, 法律应赋予环保部门强制执行权力, 否则无法立即制止污染。二是可操作性或利用发布司法解释等形式及时下发便于实际操作的规范性文件。如前面所述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 如在处罚额度上除了所规定“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外, 可加上“对于不具备监测条件的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罚款”内容, 这样就解决了执法实际操作问题了。三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在适当的时期建立环境警察制度, 或将一些恶性排污行为 (如故意偷排、直排含重金属污染物等) 列为投毒罪, 遏制严重恶性排污行为。

2.3 加强相关机制建设

2.3.1 建立完善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

加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环保指标的权重, 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将领导干部环保政绩作为评价干部政绩、评定年度考核等级、实行奖惩和干部晋升提拔的依据之一。

2.3.2 建立起有效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一是实行相关部门环境保护“一岗双责”, 对查处环境违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二是建立环保行政审批协调机制。如对未经环保审批或环保审批未通过的工业建设项目, 工商部门不予登记和核发工商营业执照, 金融部门不予贷款, 国土部门不予批准用地, 供电部门不予供电;三是建立环境联合执法制度保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通报联席会议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 分析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重大案件、提出解决方案, 部署联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应建立起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环保工作的协作配合关系, 各部门既要坚持原则, 又要树立大局观念, 主动协调、相互沟通、搞好服务, 这样就能把各个部门充分发动起来, 形成合力。

2.4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 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

环境执法队伍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和能力。加强环境执法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增加人员数量和提高人员素质, 配齐物质装备, 提升监察队伍的规格, 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保证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实行政务公开, 加强社会监督, 及时公开环境违法重点案件的查处情况, 加强环境执法的公众参与媒体监督。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环境执法队伍。

参考文献

[1]汪劲.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J].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8) .

[2]于文兴.试论环保执法的现实障碍及其法律对策[J].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环境保护局, 2010 (8) .

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篇6

关键词:播音发声,环境因素,唤醒,刺激,教学

众所周知,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 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语言载体。在广播电视节目中, 播音员和主持人是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及不同感情色彩通过普通话这个语言载体传递给受众, 用有声语言去推进节目进程的人。在这个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中, 作为主体的播音员或主持人要不断地解决生理和心理、气息和声音、感情和技巧、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以及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而播音发声是完成这一传递过程的基础。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重要窗口、有声语言的工作者, 通过动听悦耳的声音和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 在传递信息的同时, 还要给受众带来“音声”之美的享受,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 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 日常的普通话用语会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讲, 环境因素对他们的语言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 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 而动机和态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知道,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交际和思维离不开语言环境, 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1) 建构主义认为, 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 强调学习发生的“地点”或“空间”。在最低程度, 一个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学习者行动 (使用工具、收集和解释信息, 与他人交互作用等) 的环境或空间。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积极性选择, 因此学生在其中可以探索、确定目标和学习的环境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说, 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 (Brent G.Wilson, 1995) 。那么创设适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播音发声专业学习的环境,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模拟节目现场实训, 以真实唤醒学生的自主反应。

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播音发声是指在语言表达过程中, 声音在情感、气息、共鸣、咬字器官的相互作用下, 使有声语言的美感质量具有一定提高的技巧性活动。在真实节目的演播空间里, 面对话筒, 保持良好的音声状态, 是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功。播音员通过话筒传达出的声音之所以悦耳动听, 自身的嗓音条件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对元音发音的掌握程度。在普通话的声韵调中, 韵母的主要音素就来源于元音。所以即便是一个“ā”音的练习, 在播音发声的课堂教学中都要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节目的氛围。每次课上, 教师都要设置这样的环节———请每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确定双重角色身份, 既是学生, 又是主持人, 去主持属于自己的5分钟“练习”节目。“自己练”和“当众说”对于学生来讲, 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对学生产生的刺激不同。在老师和全体同学的面前, 经常性地当众演练, 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最初的“消极紧张”迅速调整到“积极紧张”, 完成从紧张—怯阵到熟悉—喜爱“当众演播”的状态。例如, 在掌握了元音“ā”音发音要领的基础上, 每个学生在自己练习的环节都要在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面前, 完整清晰地设定不同情境, 发出具有不同感情色彩的“ā”音, 然后请其他同学针对所学评价此学生发音的优劣, 最后请教师来做总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身的潜能被最大化地唤醒, 也使得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轻松的方式加以消化, 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2. 分组、分时、分量练习, 以动口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

口腔是制造语音的场所, 舌位和唇的着力位置至关重要, 到位的舌位和唇形是字音在准确的基础上达到圆润和饱满的保证。为了使气息和声音很好地建立联系, 在练习过程中, 要考虑腰腹肌肉是否参与到发声的过程中。气息和声音很好地建立联系, 才能做到在话筒和镜头前自如地用声。要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和发声状态, 课上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意义的积极建构以及课后大量的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量的积累才可能导致质的变化。在创设情境中, 学生要达到无论什么心理状态下, 都要具备话筒前积极的创作心态、良好的播讲状态,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必须迅速达到活跃状态。而这些都非一日之功, 需要大量的巩固练习才能达到这种状态, 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学生间的社会交往 (对话、协商与合作) 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很多研究者指出, 合作学习和合作问题解决小组提高了生成性学习 (generative learning) 的机会。在合作小组中, 学生有机会组成探究团体, 他们在其中进行讨论和解释, 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理解 (e.g., NCTM, 1989, Palincsar&Brown, 1984) 。 (2) 因而, 合作的环境如果得到正确的使用, 能够鼓励更持久的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建构。因为受出生地的影响, 每个学生的语音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地方痕迹和特色, 气息的状态也受习惯和性别的影响。即便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理论灌输和实践指导后, 学生掌握了方法, 但也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 学生才能够把正确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讲, 养成练习习惯非常重要。而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 分时、分组、分量进行训练。例如, 对于山西籍的学生来讲, 前后鼻音不分是普遍现象, 那么并不是相同问题的学生在同一组别进行练习, 而是要把出现这些问题的山西学生先穿插到没有这些问题的学生中进行刺激模仿督促练习, 学生自己能够进行个体判断, 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同时其他学生对这一个体的表现进行理论分析, 共同刺激, 共同反应。实践证明, 这种定期把不同问题的学生穿插起来, 相互刺激、相互反应的效果很好。再比如, 要加强学生的早功练习, “一日之计在于晨”,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能养成睡懒觉的习惯, 每天早晨, 不分寒暑, 都要喊嗓子、练形体。而每次早功结束后, 学生都会把问题带进课堂上, 请教师帮助纠偏;对于在练习中出现的学生相互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一并拿到课堂上, 经过教师提炼, 总结出是属于共性的问题还是个性问题, 从而更为科学地进行播音发声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教师要注意, 对于一个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完美解决的时候, 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训练调整。因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 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 在这一段时间, 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那么教师就要避免学生个体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出现。换句话说, 就是如果学生个体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 反而导致注意力减弱, 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 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

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探究和整合知识以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获取多样化的观点, 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一个整合的更为高级的观点。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 信息来源应是丰富的, 并允许学习者使用不同的表征模式以适应他自己的需要。在课堂之外,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 要求每位学生定期到学院视听部进行视听作品的欣赏;定时阅读专业期刊, 例如《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月刊》以及各种专业论文, 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扩充性、研究性学习;固定收看优秀的电视节目,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鉴赏能力, 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结合学习内容, 介绍收视相应的电视栏目或节目, 提高专业基础的学习兴趣, 增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意识。各级各类“主持人大赛”、“朗诵比赛”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核的重要实践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及时总结, 安排参赛学生谈感受、说经验、讲挫折, 与校内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对于毕业实习返校的学生, 安排他们进行“临行前的啰嗦”, 讲述一线实习、创作过程的各种体会, 与在校学生答疑互动, 增加学生们的就业意识、忧患意识、学习意识、奋进意识, 提供最直接、最“平等”的信息, 变压力为动力, 由意识促行动。

综上所述, 了解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因素很重要, 本文针对影响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环境因素作了一些粗略的探讨, 它可以提示我们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环节, 可以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对培养合格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期望播音主持专业界同行对播音主持专业学习所涉及的因素作更深一步的研究, 以期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工作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本文参考研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篇7

1 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环境问题中, 不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失灵, 连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会失灵, 这为发挥第三种力量的作用提供了机会, 公众参与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公众参与即可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也有助于减少因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造成的环境资源损失。

20世纪60年代, 环境权的概念诞生了, 环境权理论产生的背景就是对政府权力的不信任, 其目的之一就是以环境权来保障公民权, 限制国家权。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萨克斯 (基于“环境公共财产论”与“环境公共委托论”而提出的。这两种理论将环境作为人类的共有财产, 并将公众和国家分别置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位置上。根据这两种理论, 公众将环境管理权委托给国家, 国家因为是受公众的委托而行使管理权的, 因而不能滥用权利, 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公众当然也有权进行监督。随着环境危机的加重和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环境权具有人权的一般属性,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人权。

2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环境治理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于其利益冲突性, 而这当中各种利益的协调必须倚靠公众的参与。借助公众参与来推动环境治理是当前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都普遍认同, 并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推动作用已被多个国家和地区证明。随着居民的环境意识日趋强烈, 加之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越来越高, 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的环境治理是时代的要求。在我国,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最常见的方式见于向环保部门的来信、来访和举报。就目前来看, 公众反映最多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也指示出了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点。尽管在我国城市公众参与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完善, 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 由于我国的环境政策主要依靠政府管制, 公众参与的形式就限制在智能依赖政府的参与。这种依赖型的参与难以保证公众的参与长期性和稳定性, 并且参与的效果并不取决于公众的持续程度而是受到行政部门的制约。此外, 公众过分地依赖政府的行政导向, 在不触发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 很难将其立场充分表达出来。如此, 公众参与的监督功能始终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

2) 公众参与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对环境污染情况的末端参与。检举的实现条件是既发生, 即在生态环境已被破坏, 污染现象已经呈现严重事态时, 公众针对危害到自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举报和控告。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恢复的特点, 一旦造成破坏, 便很难回复到原来的样子。公众的末端参与并不能及时制止环境危害的发生, 无法实现公众参与的根本目的。

此外, 从公众参与的主体也是公众参与的基础来看, 城市公众的环境素养仍有待提高;公众参与多是社会组织形式, 其影响程度也十分有限。

3 城市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技能提高环境保护的效能, 也是顺应环境治理职能力量的转变潮流。然而, 现实中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监督情况却不十分显著, 公众并没有积极投入到城市生态的治理中。

3.1 公众参与成本较高

公众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判断只能依靠直观的感觉, 无法或很难得到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指标。环保部门是城市环境污染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但其公布的数据资料往往基于自身利益, 资料的权威性、全面性和真实性时常受到人们的质疑。而公众为了得到真实可靠的污染数据, 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 这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是不现实的。另外, 从法律层面来看,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虽明确了环保部门对城市环境状况进行公报的义务, 却没有直接赋予公众环境的知情权。公众要真正参与投入到环境的保护管理中, 不仅花费大量成本, 并且难以预料到参与的结果, 机会成本也随之变大。

3.2 公众参与的预期效用及其实现概率较低

现实情况是,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时, 已是环境危害的末端。此时, 公众对于环境的预期效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通过一定的公众参与程序, 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通常是确定的, 或者说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而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却有着较强的不确定性。公众参与对于环境的改善预期效用与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质量改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公众参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实现概率在一个较低的程度上。

3.3 公众参与的心理收益较低 (下转第96页)

(上接第93页)

近些年来,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力度都在逐步加大, 公众参与环保工作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公众自身环境素质的增强, 对环境保护参与的热情也越强烈, 参与环境活动的心理预收益也越高;心理收益得到实现就能激发公众更高的参与热情。反之, 公众的心理收益没有达到预期, 就会对其参与积极性造成打击, 环境治理效果的缓慢性使得公众参与的心理收益不高。

4 结束语

公众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利益的相关者, 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发挥公众管理的优越性, 是当前环境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当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鼓励其参与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当中是目前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花明, 陈润羊.论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07 (04)

上一篇:矿山机械的意义下一篇: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