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共12篇)
人为因素环境因素 篇1
1 概述
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化学因素异常 (环境化学元素含量过剩, 或不足, 或比例失调) , 不仅会引起地方病 (地方氟中毒、地方甲状腺肿、硒中毒、钼痛风、铅神经痛、砷黑脚病等) , 而且在某些传染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生和流行中起很重要作用。
2 环境化学因素
自然界存在92种化学元素, 在生物体内已发现70多种。其中氢、氮、氧、碳、磷、氯、硫、钠、钾、钙、镁等元素, 占构成人或高等动物机体元素的99%以上。这些需要量大而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含量又多的元素, 称为大量元素。其余几十种元素在体内含量总共还不到1%, 称为微量元素。目前已知, 人和高等动物必需元素共25种, 其中包括全部大量元素和14种微量元素 (铁、铬、铜、锌、钒、锰、镍、锡、氟、碘、硅、硒、硼、钴) , 叫做生命元素。
某些生命元素, 特别是微量元素, 具有抑制生物毒素的毒性, 促进机体内的抗体形成和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 因而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实验研究证明, 矿物质缺乏和疾病感染有关。铁缺乏对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原生动物侵袭有增效作用, 缺钾对肾盂肾炎有增效作用, 缺钴对肠蠕虫病也有增效作用, 硒不足将提高机体对心血管病、癌症、关节炎、白内障等疾病的易感性。因此, 某些生命元素缺乏的地方, 传染病容易流行。
龋齿不仅损坏咀嚼器官、妨碍消化功能, 而且对许多疾病和寿命都有重要影响。龋齿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 并且具有明显的高发区流行病的特征。虽然龋齿是一种食物性细菌病, 但是与牙齿本身的抗腐性 (即酸不溶性) 的关系极大。环境化学因素在牙齿的抗腐蚀性中起很大作用。目前已知, 抗龋元素有氟、磷、钼、钒、钙、硼、锂等, 致龋或促龋元素有硒、锰、镉、铅、铜等。在抗龋元素缺乏或致龋元素过剩的地区, 龋齿患者十分普遍。例如, 俄罗斯低洼多林景观, 水土中钙、钴、碘、钼、氟、硼、磷等多种元素缺乏, 几乎无人不患龋齿, 牙齿严重损坏、脱落的未老先衰者, 屡见不鲜。
癌症中的大多数也是与环境因素有关的, 某些元素和化合物 (铬、镍、硒、镉、钼、砷、亚硝酸盐等) 的过剩和缺乏具有致癌或促癌的作用。由于地表水易受致癌物和促癌物的污染, 所以饮用地表水的居民癌症死亡率比饮用地下水的高。环境癌的高发地区, 生物化学环境有异常。例如, 我国食道癌高发地区之一的太行山南段, 饮用水和粮食中钼含量较低而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钼少而亚硝酸盐多是合成致癌物亚硝酸胺类和玉米易感染致癌的霉菌的重要条件因素。
据报道, 水土化学元素异常与心血管病有关系。水的分子式很简单, 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由于水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溶剂, 天然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所以, 水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水本身, 而且也在于水中所含有的物质。水的卫生性质过酸或过碱, 过硬或过软, 矿物质过多或过少, 或者含有有害物质, 都可以造成水质不良。水质的优劣因地而异, 因水源而异。
在城市里, 一个水源提供给千家万户使用, 水质最为关键。因此, 都市化以后, 某些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人们便从饮水中寻找原因。心血管病就是一例。
20世纪70、80年代, 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欧洲一些国家共报道了上百座城市的饮用水硬度与心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塞等) 和脑血管病死亡率之间有统计学上的负相关, 也就是说, 软水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 而硬水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低。
为什么软水与心血管病关系如此密切呢?
水的硬度是水质的一种指标。它主要表示水中钙盐和镁盐的总量, 通常采用1L水中钙盐和镁盐的含量相当于10mg氧化钙表示水硬度的1度, 总硬度小于8度的水层属于软水。因此, 软水和硬水在钙、镁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 以及生理病理的作用等方面, 都有较大的差异。
软水对心血管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 软水缺乏对心肌代谢有益的钙和镁。钙、镁缺乏可以促进钠在体内潴留, 从而导致动脉压上升;其二, 硬水含钙、镁量较多, 可以减少肠道对某些有害元素 (氟、铅、镉、锶、钡、铜、汞等) 的吸收, 而软水则相反;其三, 硬水在自来水管 (铁管) 内壁上形成一层碳酸钙沉淀, 保护水管不被腐蚀, 而酸性 (pH<6.5) 的软水对自来水管腐蚀性强, 水管中许多有害元素被溶解, 其中已知水中镉含量过多是一种致高血压的因素。在自来水管中过夜的酸性软水, 有害元素的含量更高。实验证明, 含镉量为1.5×10-2mg/l的酸性软水在白铁水管内过夜, 镉的含量可增加到1.63×10-2mg/l。如果持续饮用这种水, 镉全部被吸收并保存于肾内, 3年后肾中镉含量就增加1倍, 10年后就可能患高血压病。
土壤微量元素与血管病死亡率的关系也很明显。欧洲心血管病死亡率最高和最低的地区, 环境因素差异最明显的是土壤微量元素。如芬兰东北部广泛分布微量元素缺乏的灰化土, 心脏局部缺血死亡率为欧洲最高的;而地中海沿岸诸国 (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 以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的褐色土占优势, 心血管病死亡率是欧洲最低的。
受大气污染而形成酸雨 (pH<5.6, 其中硫酸占60%~100%) 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如早期的北欧和北美东部) , 在酸雨长期作用下, 土壤发生酸化, 硫酸盐含量增加, 有效性硒含量降低, 加上硫和硒两种元素的生理拮抗作用, 从而导致农作物和饲草的含硒量普遍下降。硒是重要的营养微量元素, 具有保护细胞膜, 促进抗体形成, 拮抗一些金属元素和生物毒素对机体的毒害等功能。因此, 有人认为酸雨导致食物链中硒缺乏可能是某些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环境化学因素是影响疾病发生和流行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71-474.
[2]陈祖培.中国控制碘缺乏病的对策[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12.
[3]格鹏飞.甘肃地方病[M].兰州:甘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6.
[4]周爱儒, 黄如彬.医学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
[5]陈清, 卢国理.微量元素与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人为因素环境因素 篇2
机械制造业的典型工序及其主要环境因素 焊接工序
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烟尘化学成分:Fe2O3、MnO、CaF2等; 有害气体:O3、NOx、CO、氟化物等 噪声的排放; 高频电子辐射; 废弃焊条、焊渣的排放; 潜在火灾的发生; 热处理工序 油烟/油雾 的挥发; 废热的排放。
表面处理工序(除油、酸洗、磷化、钝化、清洗等)
— 磷化:用化学或电化学的方法,在钢、合金等金属基件表面形成难溶于水的磷酸盐转化膜(磷化膜)的过程,以提高基件的抗蚀能力、提高基件表面对漆、蜡、颜料等的吸收力。
— 钝化:用化学或电化学的方法,在钢、合金等金属基件的表面形成氧化膜,使其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过程,以提高其抗蚀能力。
环境因素: 酸雾的挥发;
“表面处理液”及其他化学药剂的滴漏或泄漏;
(磷化:磷酸锰/锌、硝酸镍/锌;钝化:硝酸、硫酸、重铬酸钾等)处理槽沉渣/残渣等的排放;(考虑:危险废物)
废水的排放:含油残液/废水、酸/碱性残液废水、含重金属废水的排放。电镀工序
— 通过电化学作用,在金属、塑料等基件表面上沉积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从而改变基件的表面性质(反光性、抗蚀性、抗磨性、耐用性、导电性等)。
环境因素
电镀液的跑冒滴漏;(例:含铜、镍、锌、铬、金、银等的溶液); 电镀槽酸雾的挥发; 电镀废水的排放;
电镀槽渣、槽液、污水处理污泥的排放;(考虑:危险废物)车间冲洗废水的排放; 电镀液泄露和事故性排放。喷涂/喷漆 漆尘及有害气体的排放
水幕循环废水的排放;
漆渣的排放;(考虑:危险废物)
含有废漆料、废漆桶及其他含漆料的废物排放;(考虑:危险废物)漆料的泄漏; 漆料的过度消耗; 潜在火灾的发生;
锅炉房的主要运行活动及其主要环境因素 煤炭运输、储存、输送 装卸中煤粉尘的排放; 装卸中噪声的排放 储煤场的扬尘;
储煤场含煤淋洗水的排放; 软化水处理
机泵等设备运行噪声的排放;
过滤设备反洗废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水的排放; 水质化验过程废液、废水等的排放; 离子交换树脂的废弃。锅炉的运行
锅炉烟气的排放(烟尘、SO2、NOx等); 开/停炉时烟气的异常排放;
锅炉(化学)清洗、停炉保护废水的排放; 锅炉排污水的排放; 锅炉设备清洗废水的排放;
锅炉运行噪声排放(排气、鼓引风机等); 锅炉蒸汽、废热的排放; 锅炉灰渣的排放;
设备检修过程固体废物的排放
锅炉房潜在火灾、锅炉潜在爆炸事故的发生; 煤、电、水的消耗 除尘系统运行 冲灰废水的排放; 粉煤灰的废弃;
灰场淋滤水、渗漏水的排放; 除尘设备洗涤废水的排放; 除尘设备运行噪声的排放;
除尘系统维修过程固体废物的排放;
工业企业污水处理站的主要工艺过程及其主要环境因素 预处理或初级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法:
筛滤截留、重力分离(初沉淀、沉沙、隔油、气浮); 对某些特定物质的分离:混凝、化学沉淀、化学中和等。(初)沉淀污泥的排放; 油渣类物质的排放;
化学污泥/泥渣(混凝、化学沉淀/中和等)的排放; 混凝、沉淀、中和等所需化学药剂的消耗; 化学药剂的泄漏; 生物(或“生化”)处理
— 常见的工艺方法:活性污泥法(好氧/厌氧)、生物膜法。处理后的污水排放;
工艺过程异常导致污水的“超标”排放; 污水的事故性排放;
厌氧处理过程产生的CH4、H2S等还原性气体的排放; CH4气体处置不当导致的燃爆发生; 各种水泵、鼓风机等设备运行噪声排放; 各种设备运行的电能消耗; 污泥、泥渣的处理 —来源:
•直接从废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油渣等,‚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沉淀物/沉降物,ƒ生化处理的剩余污泥等。
—企业内常见处理方法:浓缩 — 脱水 — 消化处理/化学稳定化处理
环境因素: 恶臭的排放;
污泥浓缩、脱水产生的滤液的排放;
污泥消化处理过程产生的CH4、H2S的排放;
污泥化学稳定化处理所需化学药剂(如石灰、液氯等)的消耗;
CH4气体潜在燃爆的发生; 剩余污泥的排放。
危险化学品库涉及的主要活动及其主要环境因素 1.化学品的采购、运输、装卸(应符合化学品包装、运输安全技术要求)包装、运输不符合相关化学品安全技术要求而导致的化学品挥发、泄漏或燃爆;(MSDS)
运输、装卸中化学品的事故性泄漏;
2.化学品的储存(应符合化学品储存安全技术要求)
控制措施不当(温度、通风、防晒等)导致的化学品过量挥发;
控制措施不当(温度、湿度、防静电、防雷、容器压力等)导致的化学品自燃、燃爆;
控制措施不当(防腐、防潮、防渗、防撞击等)导致的化学品泄漏; 性质不相容的化学品混合存放可能导致的挥发、燃爆或泄漏;(腐蚀品/易被腐蚀品、易氧化/易还原物质,易燃品/助燃品,┅ ┅)操作不当导致的化学品挥发、燃爆或泄漏; 3.化学品的出入库
出入库过程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的化学品遗撒、泄漏;
4.化学品的使用:遗撒、管网及阀门损坏造成的泄漏/火灾人为误操作造成的泄漏/火灾
5.化学品的废弃
过期失效化学品、报废化学品的废弃;(考虑:危险废物)使用过的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废弃; 餐厅/食堂涉及的主要活动及其主要环境因素 原料准备
原料采购、运输中涉及的能源消耗;
原料入库储存中能源的过度消耗;(例:冷藏、冷冻)原料包装物、变质原料等固体废物的排放; 原料粗加工中电能、热水的消耗; 原料粗加工中废水、固体废物的排放;
库房内防虫、防鼠及其他防疫药品的使用、遗撒;
食品加工/烹饪
能源(电、天然气等)的消耗,水、热水、蒸汽等的消耗; 含油、含洗涤剂废水的排放;
废油渣的排放; 油烟的排放;
电器设备使用中,烹饪操作中可能发生的潜在火灾;
燃气设备使用中可能发生的燃气泄漏和燃爆;(自动报警/切断装置)下脚料、不合格食品及其他厨余垃圾的废弃; 餐饮服务
就餐环境提供中能源、清洁用物品的消耗(例:空调,照明、清洁剂等); 就餐环境提供中水的使用和废水的排放;
就餐服务中易耗/易损物品、一次性物品等的消耗; 防虫、防鼠及其他防疫药品的使用、遗撒; 餐后整理/清洁
未食用的食品、破损物品、一次性物品,其他固体废物的排放; 餐具、餐布等清洗、消毒时清洗剂、消毒剂或蒸汽等的消耗; 清洁剂、消毒剂的遗撒、泄漏;
乳腺癌与环境因素 篇3
乳癌病因的总结
乳癌与其他癌症和疾病一样,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过去证实的原因包括遗传和后天的生活方式。现在已经证明,遗传因素是诱发女性患乳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有BRCAl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癌的可能性比正常女性要高很多。美国的统计是,有这两种基因突变之一的女性患乳痛的危险可上升7倍。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同样是乳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概括地讲,长期使乳腺暴露于雌激素的刺激是罹患乳癌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讲,有很多因素。一是发育因素。如果月经初潮早于13岁,绝经时间大于50岁则可能增高患乳癌的危险。二是生育因素。如果初产年龄大于35岁,或不生育、不哺乳,则忠乳癌的危险也会上升。三是使用药物。如果绝经后长时间补充雌激素,以及育龄女性不加选择服用甾体避孕药也会增加患乳癌的儿率。四足饮食。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较多者,以及肥胖者容易诱发乳癌。
当然,生活方式的种种因素,如哺乳、生育、服药、饮食等并不能单方面就决定一个人能否患乳癌,但是如果这些因素累积在一起就容易忠乳癌。所以,如果在生活方式上避免上述几个诱因,而在遗传上如果有高危因素则进行定期普查,并且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把乳癌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的。
然而,以前总结的乳癌病因的因素并非全面,尤其是当环境污染因素越来越严重时,当代人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需要对乳癌及其他癌症负责。
乳癌病因新追踪
世界卫生组织、国内外医学界的无数研究早就证明,现在人类的疾病至少有一半与环境有关,而且癌症的发病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日益密切。
刚刚在美国《癌症》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用回顾性分析发现,目前人们生活环境中的216种化合物与乳腺肿瘤的增加有相关性,这些化合物广泛分布在杀虫剂、化妆品、汽油、药品、日用品等生活用品之中。美国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以往的900多项研究,最后确定有216种化合物会引起乳癌危险升高,而其中有73种包含在消费品或者食品中,包括lO种经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食品添加剂。
而且在35种空气污染物中有25种是因职业暴露与乳癌有关,其危害群体超过500万人。在美国与乳癌有关的化合物中有29种每年的产量超过50万千克。比如,与乳癌有关的化合物有汽车污染物中的苯,淀粉食品经高温处理(例如炸薯条)时形成的丙烯酰胺,用于橡胶、家具、衣服、厨具防黏涂层的全氟辛酸,用于制造人造革(Pvc)的聚氯乙烯,杀虫剂clonitalid和一种名为孔雀绿的染料。
孔雀绿染料也在我国的水产食品如多宝鱼中屡有查出。同时,美国FDA也明确禁止将孔雀绿用于水生生物,但孔雀绿还是常作为廉价抗真菌剂被很多鱼苗孵化场使用。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还显示,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有机溶剂等都与乳癌相关。
不仅如此,我国的乳癌研究也得出了与美国研究人员相似的结论。例如,对唐山地区166例女性乳癌病人的分析发现,室内杀虫剂使用年限长、有机溶剂暴露年限长、农药暴露年限长、放射线检查次数多、体重指数高、精神刺激、行经年数长、流产次数多是乳癌的危险因素,而水果、豆制品摄入次数和生育胎次多则是免患乳癌的保护因素。总的结论是,唐山地区女性乳癌危险因素中,室内杀虫剂使用、有机溶剂暴露、饮食因素等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致癌机理与争论
虽然研究证明相当多的化合物可以引起和增加乳癌的发病,但每一种或每类化合物的致癌机理也并不完全明了。现在只知道有些化合物之所以导致乳癌,是由于通过干扰雌激素通路而产生不良作用。也就是让雌激素不断地长期刺激乳腺,促使乳腺增生和癌变。所以,美国塔夫茨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索托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癌症是一种与环境相关的疾病,虽然并无直接证据,但是很多化合物很可能与乳癌发病相关。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专业人员认为,环境因素导致乳癌还有不确定性,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乳癌的种种诱因中,有环境因素(除遗传、年龄、性别等之外的因素)、生殖因素(如早育可降低乳癌发生率)、雌激素使用、体重和营养因素(例如中年后肥胖是乳癌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包括暴露于杀虫剂和化工物质)。
另外,美国科学与健康委员会主席惠伦也认为,一些研究本身存在问题。比如,有很大一部分研究结果是从啮齿类动物得出的,而这些化学物质在啮齿类动物中会导致癌症并不意味着在人类中也会增加癌症危险。还有专家认为,许多人都知道一些化合物涉嫌致癌。但他们每天接触这些化合物,而且并不知道减少接触是否会显著减少乳癌的发生率。当然,减少接触致癌物是有益的,但关键是要有减少接触致癌物后也减少了患癌的直接证据,这才有说服力。
尽管有争论,但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控制或者减少人们接触这些化合物的机会,例如,尽量避免接触那些含有致癌物质的洗发水或洗涤剂等,将会减少很多乳癌病例,挽救成千上万女性的生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防范意识的加强有助于预防乳癌。
乳癌是可以治愈的
乳癌是美国30~50岁女性的主要死亡原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女性中有17.8万例新发乳癌病例,其中超过4万例会死亡。中国女性乳癌的发病特点是,发病年龄从30岁开始增加,发病高峰年龄为40至49岁,比西方女性早10到15年。而发病后就诊病期相对比较晚,约有35%的患者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
但是,无论是早期发现还是中晚期发现,乳癌都属于比较好治的癌症。早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作出“三个三分之一”的评估。也就是癌症病因中的三分之一是可以设法避免的,癌症患者中的三分之一如早期发现是可以治愈的,无希望治愈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可以姑息治疗减轻症状的。
20多年过去了,科学的进步证明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十分正确。而且乳癌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可以通过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工业化和工业化后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蔓延,因而大大提高了乳癌的发病率(以发病率较高的上海而言为37例/10万人),但是乳癌的治愈率更是在大幅提升。
如果早期发现并施以循证医学的规范治疗,乳癌的治愈率现在可以高达90%~95%。即使是发现得晚的中晚期乳癌,经过合理和正规治疗,治愈率也能达到30%~50%。而以生活质量来看,有些地方乳癌原位癌治愈后10年的生存率高达99%,一期乳癌的1O年生存率达93%,二期乳癌的10年生存率达81%。当然,要强调的是,乳癌治疗与其他癌症治疗一样,需要循证医学的规范化的治疗和系统性的辅助治疗。普查、早诊断和规范治疗是现在乳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同样,北京肿瘤医院对数千例乳癌病人的随访资料显示,一、二期乳癌的5年生存率为94%和83%,1O年生存率为87%和67%。也就是说,尽管乳癌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或第二位,但大部分病人经过及时治疗,都没有生命危险,而且愈早发现治疗效果愈好。另一方面,即使以生活质量衡量,51%的病人还能保留乳房,这也是增强她们生活信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财务管理环境因素概略 篇4
财务管理环境又受制于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一切被研究的事物, 都是在其所被包围的环境里, 通过环境中存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条件及外部条件发生相互作用, 即财务管理环境随着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一、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因素
政策因素。财务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 必然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国家法律的制约。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政策和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运作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导向。在企业的筹资、投资及运营方面, 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引导都能够为企业在多渠道合理进行有效融资、多元化分配投资以及获取企业股东每股收益最大化等方面提供高效率途径指导, 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作为一个依法治国的泱泱大国, 如今在企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及健全角度日趋完整, 相关法律及政策都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例如, 税法、企业法、证券交易法、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制度等等政策及法律条文, 都从不同的方面对于企业的筹资投资及利润分配问题进行规范, 从而保证财务管理按照章法开展, 更好的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数据。
经济因素。通货膨胀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的论调, CPI上涨, 经济循环周期的波动, 经济体制的新变化, 金融监管, 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都迫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更加谨慎斟酌。如何随着变化的经济形势管理好财务, 是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敏锐的洞察力和预测能力的高层次要求, 也是影响企业决策、保证企业利润的重要活动。例如, 在国家采取财政扩张与财政紧缩的不同阶段, 企业应当如何调整财务支出方向、改变投资领域, 有的放矢的保证企业运作重点、控制财务规模及对外负债, 保证财务收益的上升下降幅度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妥的区间, 这就需要紧跟经济形势的财务管理战略, 使得企业在竞争激烈与风云变幻的大经济环境下仍旧收放自如。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已通过跨国企业合作交流等形式变得日渐紧密。正如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来临之际经济学家评论的一样, “如此背景下, 美国经济感冒, 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跟着打喷嚏。”想要在世界各国经济波动的情况下保持“我自岿然不动”之势, 就必须在高渗透融合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采取主动姿势的管理方法, 保持财务稳定风险最小化的局面, 以变制变, 在进行全面分析和及早规划的基础之上进行财务管理。再者, 面对如今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引下依然形成的以市场调控为主的新经济发展方向, 企业时时事事都必须考虑到市场环境给财务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在经济市场这个大背景下,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市场、监管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都从不同方面要求企业为财务管理做好市场分析。主次轻重点的资金投放、商品多元化的创新研发、劳动力分配以调整目标适应市场需求, 规避风险, 满足社会供求平衡,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稳定企业健康正常发展。
文化因素。信息科技发展程度、教育文化背景、社会舆论媒体的发展、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都对财务管理乃至企业决策产生影响。是否与财务管理目标相联系, 是否与企业发展决策方向相适应, 决定着文化环境因素对于财务管理的方法的贡献为正为负。
二、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因素
企业定位。作为有关企业内部的内容, 企业的定位是影响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我国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由于不同的企业所制定的财务管理内部规范不同、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主次目标不同, 都会影响到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规范, 从而影响企业管理的重要决策。国有企业, 股份制企业, 民营企业对于理财方式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国家的监管、经营者的性质, 会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行为有所不同。不仅如此, 原始凭证的保存、财务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控制、操作预算等因素都会对其实施过程和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再者, 在自负盈亏的企业当中, 经营者迫于优胜劣汰、利润归自己的压力, 不得不建立完善合理的理财计划, 而如果经营者只负责盈利不负责亏损, 想要企业精确理财计划的愿望就很难实现。除此之外, 作为一个企业, 最主要最重要的目标当然是使股东每股收益最大化, 但当我们考虑到其次的目标时就会发现, 次要目标的不同也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 假设企业的次要目标不存在关注员工利益福利问题, 尽管在短期内财务预算会相对减少, 但从长远来看, 这种做法势必会导致内部人才的流失, 使得企业利润下降, 最终调整财务预算, 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失。因此, 上述原因皆为影响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因素, 而这导致的财务管理决定又会影响着高层人员在企业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决策。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与人才培养。毋庸置疑, 拥有众多精湛的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会是企业一笔丰厚的财富。在业务上, 他们能够将最紧跟知识时代步伐的理论结合创新的思维运用到实践中, 使得财务管理为企业的决策发挥出最大限的作用;在沟通中, 高素质人员通过自身的魅力和交流领导能力凝聚团队的向心力、激励人心, 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
上述宏微观环境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实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若能抓住其关键, 找到如何良好适应环境的方法, 财务管理的具体执行会行之有效, 并且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会更加贴合一致, 从而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紧跟时代脚步, 保证效率与利益。
参考文献
[1]徐化芳.《财务管理环境变化对现代财务管理的影响》.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3期.
[2]覃秀利.《论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周华, 张晓菊, 周密斯.《论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决策》.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经海霞.《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探析》.现代商业财会研究.
[5]李国航.《浅析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科技信息2006年第2期.
环境因素与工业布局论文 篇5
环境因素是衡量工业布局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合理的布局会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丧失工业生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教训很多。例如:我国辽宁省本溪市一度成为卫星找不到的城市,就是由于该市高度集中了数百家排污企业,浓烟遮蔽天空,产生极其严重的大气污染,既造成该市区大的经济损失,也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基本的一条就是该市在工业布局时没有充分考虑本地四面环山,不利于烟尘疏散这一因素。
印度博尔帕农药厂的毒气泄漏事件至今还使人们心有余悸。这起事件之所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基本的一条也是由于该药厂建于城市边缘,人口密集,选址不当所致。而美国的一家相同的农药厂,由于建在荒原上,虽也发生毒气泄漏,损失则小得多。
以上两例说明,工业污染源的形成及其对资源、生态的破坏与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这些教训也告诉我们在对污染物缺乏治理,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缺乏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合理布局是减少损失、减轻危害的一条有效途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其环境容量虽然巨大,但毕竟是有限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工厂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根据区域的环境和特征(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等特点,选择适宜的厂址及排污口位置,使污染物能较好地被环境净化或避开对人类的直接危害。如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置在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有水污染的工厂应布置在河流的下游;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布置在山谷或盆地中;有污染的工厂还应与城镇和其他居民区、风景区保持必要的距离,并用绿化带相分隔等。
工业布局还要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区域综合防治。如某些工业部门产生的“三废”有可利用的部分,适当布局一些工厂就近或就地加工利用,把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有效地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一个工厂的废料成为另一个工厂的资源,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效果。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危害很大,如回收利用,可建硫酸厂;粉煤灰是火电厂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如回收,可建粉煤灰建筑材料厂等。因此,在制订区域的工业布局规划时,要充分重视生产力的合理组合,达到既发展生产,又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篇6
物理方面主要包括放射性辐射、紫外线照射及各类粉尘等,若长时间又大剂量接触放射物质,或受到过量的紫外线辐射等,均可引起各种癌症。我国南方皮肤癌的发生率明显比北方高,这就与过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很大关系。长期受x线的照射也可引起皮肤瘤和白血病。而在钻、铀等含有放射物质的矿区,由于经常吸入这些含有放射性的粉尘和气体,因而肺癌患者也比其他地区明显要多。
化学方面专家们发现,有机化合物中的多环碳氢化合物(简称PAH)如苯并芘、苯并蒽等,均有较强的致癌作用,而这些化合物在水、土壤、空气、食物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此外,亚硝胺类化合物也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尤其是可引起各种消化道癌症,如胃癌、肠癌、直肠癌、贲门癌等。有的甚至还可以通过胎盘和乳汁传染给下一代。临床证实,亚硝胺还可通过亚硝盐在人的胃中合成而造成胃癌。而亚硝酸盐在自然界中的水、土壤、蔬菜及其他许多副食品中普遍存在着。有资料表明,常吃烟熏、盐腌食物的人比其他人得胃癌的相对危险性要高5~6倍。另外,微量元素中的锌、钴、镍、镉、铬等及其他一些化合物也均可引起各种癌症的发生。
生物方面环境中有很多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均会使入致癌。专家们在动物实验中已发现能引起各种肿瘤的病原体约有100多种,医学家在鼻咽癌病人的癌组织中分离出了FB病毒。在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了B型病毒。医学家发现,在非洲有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儿童淋巴瘤,病人的分布与当地气候、土壤、水及蚊虫的繁殖有着密切关系。而霉菌中,以黄曲霉素致癌性较大,其他杂色曲霉素、灰黄霉素等也有较大的致癌性。此外,有些植物如苏铁类和羊齿类等植物,其成分中含有的连铁素、单宁酸、鞣酸等,也有着较强的致癌性。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篇7
本文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纺织业、印染业、造纸业、制药业和火电行业五个重污染行业公司2010年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本文期望通过研究获得影响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关键因素, 并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学术界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但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Gray等人的研究显示, 规模大和盈利能力强的公司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与社会责任信息;而Cowen、Ferreri等却发现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是主要因素, 与盈利能力无关。就公司规模而言, Trotman和Bradley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Lynn指出公司规模和社会责任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具有相关性。
相比之下, 国内学术界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开始较晚研究较少。汤亚莉、陈自力等 (2006)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上市公司规模越大,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倾向越高。乔旭东 (2003) 等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张俊瑞、郭慧婷等 (2008) 的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倾向越高。李晚金、匡小兰、龚光明 (2008)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法人股比例对披露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直接控股股东的性质、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股权集中度及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蒙立元、李苗苗、张雅陶 (2010)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持股人数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是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 而独立董事比例则对披露没有显著影响。樊继润 (2011) 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
由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尚不成熟, 实证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 只是最近几年才引起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贡献一方面在于在其他学者利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实证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 本文另辟蹊径, 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 拓展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本文引入新的因素股权制衡度和是否通过ISO环境管理认证作为解释变量, 研究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是否显著, 这对深化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1.任何组织通过ISO14001认证后可证明该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 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促使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服务及其他活动中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减少环境负荷, 增强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所以提出假设1:上市公司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正相关。
2.独立董事的设立是为防止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管理层有意隐瞒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Forker (1992) 认为, 董事会中独立非执行董事的比例越高, 就越能加强对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监控, 从而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 监控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就越有效, 披露的环境信息也越多。所以提出假设2: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
3.相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 规模较大的企业需要筹集更多的外部资金。为了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较大的公司愿意披露更多的信息, 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成本, 从而获得公众的支持。由此, 提出假设3: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正相关。
4.契约理论认为, 高盈利公司的管理者更有积极性对外披露信息。由此, 提出假设4:公司盈利能力与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正相关。
5.Shleifer and Vishney (1986) 主张股权制衡程度高的公司具有更高的经营绩效;刘星、刘伟 (2007) 研究发现, 股权制衡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 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大, 公司价值越高。因此, 提出假设5:股权制衡度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正相关。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纺织业、印染业、造纸业、制药业和火电行业五个重污染行业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下列标准加以筛选: (1) 剔除当年IPO的公司, 因为这类公司的当年会计盈余与其他年份的差异较大; (2) 剔除ST和*ST公司, 因为这些公司已连续亏损两年以上, 面临着退市危险, 若将其纳入研究样本, 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3) 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经过筛选, 最终得到74家样本公司。本文的数据来自万德数据库、巨潮资讯网以及手工收集。
(三) 变量解释 (见表1)
(四) 模型的构建
当被解释变量为0/1二值变量时, 无法直接采用一般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模, 需采用Logistic回归。因此本文构建了Logstic模型来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其中, P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 P取值越大, 说明可能披露概率越大;反之, 越低;a0、βi分别表示常数项和系数。
四、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披露值的均值是0.7297, 因披露值是0/1二值变量, 则该均值说明我们所研究的行业的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样本中有8.11%的公司通过了ISO环境管理认证, 标准差为0.27482, 说明分布比较集中, 且峰度大于0, 说明正态分布较陡峭。各公司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为36.78%, 偏度小于0, 说明左偏即长尾拖在左边。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的平均值为56.62%。公司盈利水平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40%, 最小值-15%, 盈利能力差距较大。表示公司规模的总资产自然对数的均值为12.4747, 标准差为1.16380, 说明分布比较集中, 且峰度大于0, 说明正态分布比较陡峭。
注:括号内数字表示t检验的P值。**、*分别表示系数在5%、10%水平上显著。
(二) 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假设1上市公司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正相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有关环境方面的政策法规等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 监督力度还不够。假设2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说明, 独立董事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假设3股权制衡度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我们发现股权制衡程度高的公司具有更高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从总体情况来看, 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大股东发挥向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提供有效监督进而改善公司经营绩效的职能。假设4代表盈利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一定正向影响。说明在市场有效、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公司盈利能力较好的情况下, 为了维护并进一步提高自身利益, 公司管理者会偏好于完全的信息披露。所以, 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公司盈利能力越好, 公司越有可能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假设5上市公司规模与其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该假设通过了检验, 而且是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通过了检验。由此可见, 本文在假设阶段提出的观点是可以被接受的, 即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容易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导致了外界对其信息披露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当公司的规模越大时, 其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也越大, 由此大公司有更大的动力来披露相关信息 (包括环境信息) , 以维护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 最终达到融资的目的。
因为logistic回归不提供标准化的回归系数, 给自变量相对作用的比较带来了不便, 所以本文通过如下计算公式给出标准化logistic回归系数:
其中βi为第i个自变量的标准化系数;bi为第i个自变量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 ISO、独立董事比例、股权制衡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自然对数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20.296、5.965、0.506、0.919、0.928、3.246 (见表4) 。si为第i个自变量的标准差, 5个自变量的标准差分别为0.27482、0.08288、0.51396、0.08325、1.16380 (见表2) ;实际是标准logistic分布的标准差, 近似等于1.8138。代入上述公式, 得ISO、独立董事比例、股权制衡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自然对数的标准化logistic回归系数分别约为3.075、0.273、0.143、0.042和0.595。
五、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尽管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呈逐年增长趋势, 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2) 公司规模大、盈利能力好的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 说明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 (3) 由于缺乏具体的强制性披露规范, 总体上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不甚理想, 已披露公司所披露信息主要局限于非财务方面。本研究结论反映了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环境下, 完全依靠企业的自愿动机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尚不可行, 强化法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十分必要。因此为了实现高水准的信息披露, 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同时, 应制定环境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重视环境质量评价, 因为通过环境质量的评价, 可弄清区域环境污染变化发展的规律, 从而制定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 使环境在演变过程中保持较好的生态平衡, 还应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与内容, 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真正促进上市公司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沪深两市74家公司为样本, 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较差, 但披露水平在不断提高。实证分析还发现, 股权制衡度、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 而是否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独立董事比例对环境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 Frankle, A.Voluntary Social Reporting:An Iso-Beta Portfolio Analysis.Ac-counting Review, 1980, (55) :467-479.
[2].Freedman, M., Jaggi, B.Pollution Disclo-sure, Pollution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olicy, 1982, (10) :167-176.
[3].李晚金, 匡小兰, 龚光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20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务与会计, 2008, 5 (29) :47-51.
[4].汤亚莉.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1) :158-159
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研究 篇8
环境要素构成内容确定的是否充分和合理,直接影响着控制环境的优化,制约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环境要素构成内容如果确定的不充分、重叠或多余,就可能使内部控制其他要素设置不恰当,降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环境要素构成内容如果确定的不合理,就可能无法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规范,不利于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甚至对内部控制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充分确定控制环境的内容,合理划分控制环境要素,对于保证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环境构成因素的观点述评
关于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构成内容,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还有不同的看法:COSO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的环境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员工的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组织和开发其员工的方式,以及董事会给予的关注和指导;ERM框架认为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的监督、主体中人员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组织结构、以及管理当局权利和责任分配、组织和开发员工的方式。COSO在2006年6月颁布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较小型公众公司指南》(以下简称“COSO指南”),以COSO框架规定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为依据,规定了与内部控制环境有关的7条原则: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董事会、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财务报告方面的胜任能力、权利和责任、人力资源。可以看出,美国COSO对控制环境因素的划分主要是按照控制环境因素的主体不同进行的,除了人力资源、组织和开发员工的方式具有间接性之外,其他环境因素都具有直接性。
法国2007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框架规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包括:有利于实现公司目标的合适的组织架构、明确界定各组织单位的责任和权力、促使员工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政策、电子信息系统以及运营程序等李心合(2008)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内部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管理因素;组织因素、人的因素、新增因素,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管理者素质;新增因素包括会计信息、流程再造。还有的学者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所有者层次,即以公司治理结构为起点,改善所有者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监督环境,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第二层次是经营者层次,即以公司经营为起点,改善企业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的环境,包括组织结构构建和权责体系的分配、管理者素质与品行、信息系统的构建、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建设(李心合,2008)。上述学者们这些控制环境因素的分类,差异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明确的分类标准和合理的控制环境定义。
二、内部环境构成因素的划分原则
1.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控制环境构成内容的划分,即控制环境因素的设定,不但要符合控制环境的定义,还必须要有内部环境因素划分的理论依据。王德忠提出“组织的内部环境包含哪些因素?迄今尚无统一看法。我们认为,这需要从组织的涵义说起。作为名词使用的组织,意指组织体,他们都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工作已达到共同目标的协作(共同)劳动的全体。由此可推论出组织内部包含这三个基本因素:使命、资源、文化,它们就是对管理者起约束作用的组织内部环境”(王德忠,2005)。本文赞同确定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应以组织本质为依据,但是不同意把所有的资源因素和文化因素都作为环境因素,因为有些资源因素如组织拥有的物质资源,有些文化因素如行为规范,对组织来说都不具有先设性,甚至不是必需的。因此,本文认为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应当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使命(具体表现为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构成(具体表现为组织形式与权责分配)、人员(具体表现为各类人员的角色设定及其责任与素质要求)。
根据控制环境的定义和内部环境因素划分的理论,有的学者将内部审计、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流程再造、管理控制方法、会计信息、信息系统的构建等纳入内部控制因素值得商榷。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监控的重要方式,它通过财务收支审计、风险管理评价等方式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等进行监控,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但是,把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就不够恰当。因为内部审计是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或内部控制后进行的,不具有作为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性、前提性、支持性条件的特征。也有学者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权责配置作为控制环境,本文认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确实属于控制环境,其实企业所有机构的设置和权责分配都属于控制环境,只是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和权责配置对于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可靠性这一内部控制目标特别重要,有必要在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这一环境因素的规定中予以特别强调。因此,设定了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这样的环境因素后,就没有必要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作为一个独立的控制环境因素单独列出。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②,它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下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这种企业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是形成管理者风格和经营理念、塑造员工的诚信、道德价值观,进而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也就是说企业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间接的,或者说它应当包括在经营理念和员工道德价值观中。因此,它不应当作为控制环境的一个独立因素。至于个人的社会责任本身就属于员工道德价值观,当然是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但不必要单独列出。
本文不同意把“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作为控制环境因素,主张把它包含在“员工品德与能力”之中。因为“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是通过影响“员工品德与能力”来影响内部控制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具有间接性;由于以“员工品德与能力”对应其他控制环境因素,较好地体现了以环境形成的主责任体为标准进行因素划分的原则,使控制环境因素的设定更加系统化。流程再造的核心是面向顾客满意度的业务流程改造,而核心思想是要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整体上确认企业的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所以,流程再造是一个包括组织结构、职权配置在内的含义很广泛的动态概念,不宜作为一个独立的环境因素,而且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组织结构、权责配置实现的,主要属于间接影响,所以不宜作为控制环境因素。
管理控制方法通常包括预算控制、生产控制、购销控制、库存控制等方面,是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方法具有预备性的特点,但它对于控制活动而言是方法运用而不是影响控制活动,是控制活动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东西,是选择性的而不是基础性。离开了管理控制方法,相关内部控制活动就无法进行。所以,管理控制方法是控制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控制环境的一个因素。会计信息是企业通过财务报告等方式向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发布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是内部控制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对内部控制而言,会计信息没有基础性、前提性的特征。会计信息是企业信息收集和沟通的重要内容,是内部控制中信息收集与沟通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收集与沟通对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控要素确实具有支持性的作用。但是信息收集与沟通不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这一工作更多的是在控制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将它作为一个有别于控制环境的独立的要素来设定。如同管理控制方法之于控制活动是组成部分而不是影响因素,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于信息收集与沟通要素是其组成部分而不是其影响因素,是信息收集与沟通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东西,信息系统的改变不改变信息收集与沟通内容和质量要求。所以,管理控制方法不能作为控制环境的一个因素。法制观念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但它的行为主体是员工,它本身也是现代企业员工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合并到员工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中去。
2.要涵盖控制环境的所有内容。
控制环境因素的设定应当涵盖控制环境的所有内容,否则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就可能不全面,据以设计的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就有可能出错,据以设计的内部控制就可能效果不佳。现有规范和观点中有关控制环境因素的设定,仍存在因素涵盖范围过小和短缺一些必要因素的情况。如COSO框架认定的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关注与监督这一环境因素,其涵盖的范围对我国来说就过小了,不能涵盖我国公司治理中所具有的监事会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监督。因此,以公司治理(即治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指导和监督)替代董事会作为控制环境因素是必要的、合理的。一些学者把管理者素质作为控制环境因素,也存在涵盖范围过小的问题。作为控制环境因素的应当是全体员工的素质而不能仅仅是管理者素质,因为现代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
3.要有明确的分类标准和规范的表达。
没有明确的、合理的、统一的分类标准和规范的表达方式,就可能造成规定的控制环境要素表达不规范,出现内容重复、不能涵盖控制环境的全部内容、表达不当而引起误解等问题,影响内部控制规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增加内部控制建设和运行的难度,制约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质量等。目前,国内学者和规范制定机构提出的控制环境因素都看不出明确的划分标准,因而体系不够严密、表达不够规范。我国现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在控制环境要素上表达的相互不一致,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表现。比如《基本规范》中的公司治理、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到了《配套指引》中成了组织架构。本文比较认同COSO框架对控制环境因素的划分,以环境的责任主体为标准系统划分控制环境因素,而且还主张把控制环境因素严格限定在对内部控制其他因素有直接影响的因素上,防止控制环境因素的无限膨胀。无限膨胀的控制环境因素,不仅会造成控制环境规范难以制定,而且会造成控制环境难以把握,影响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三、内部环境构成因素之我见
基于上述原则,本文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应当设定为如下五项: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治理层的责任、管理层的理念与风格、员工的道德价值观与胜任能力,其中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的责任主体是整个企业,治理层的权责和行动的责任主体是企业治理层,管理层的理念与风格的责任主体是企业管理层,员工的道德价值观与胜任能力的责任主体当然是员工。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如下几点:
1.我国《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把发展战略纳入控制环境因素是必要的和合理的,因为发展战略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总导向,是企业实施包括内部控制在内等一切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活动根本依据,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它具有作为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基础性、前提性、支持性条件的特征。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着企业风险的高低,是引发风险的首要因素,是企业风险控制的着眼点,也是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影响。发展战略也决定着要实施哪些控制活动,如何实施这些控制活动。反过来说,控制活动的建设和实施必须以保证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为转移。发展战略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判断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其中一个根本的标准就是它能否有效地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将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环境因素是必要的和适当的。
2.本文把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合并在一起,因为它们的责任主体都是企业,理论上应当放在一起。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在实际工作中总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组织结构要靠权责分配来落实;权责分配要以组织结构为框架,两者密不可分。
3.鉴于公司治理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来自治理层的责任认识和行动。所以,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主张用治理层的责任与行动取代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控制环境因素,这样也便于明确这一环境因素的责任主体——治理层。鉴于我国公司治理层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两个方面的事实,本文认为有必要用治理层的责任取代COSO框架中的董事会,全面反映我国企业治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和态度,全面把握治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4.本文不赞同用企业文化来概括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以及员工的品德。尽管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对内部控制有直接影响的企业文化因素会越来越多,但是也需要注意目前“文化”一词有被滥用的现象,一切皆可用文化来概括或表达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用“企业文化”来概括控制环境过于宽泛,而且不好把握。本文认同COSO的做法,把这方面影响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具体划分为管理层的理念和风格、员工的道德价值观。这样做既具体明确、易于制定规范,也便于执行规范,更重要的是这两个要素与治理层的责任与行动并列对应,分类规范、严密、合理。
5.本文把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与员工的胜任能力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因为这两个方面的责任主体和载体都是员工,按照环境因素形成的责任主体划分,它们就应当是一个因素。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还可以把人力资源与实务对内部控制的间接影响,集中通过这一因素直接施加到内部控制上。因此,这样合并也有利于对这一环境因素进行建设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8.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Z].2010.
[3]财政部会计司考察团.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J].会计研究,2007(9).
[4]李心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5]王德中.管理学(第三版)[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美]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M].方红星,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分析 篇9
1.1 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有很多, 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地球生物、人类环境等都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从根本上说, 环境保护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理念。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 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 保证社会的发展。
1.2 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一项巨大的挑战, 它不仅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还关系到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否, 同时也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大背景下, 实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 同时也是坚持人本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2 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分析
环保问题是一项社会问题, 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社会成员的参与度与环保意识、政治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科技手段是否先进等。
2.1 环保意识与社会成员的参与度
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 环境问题与每一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 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去保护环境。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强弱及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质量, 同时也决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是有效地执行下去。
2.2 政治、经济、法律因素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它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在政治方面, 环境问题受到政策可接受性及相关政策的制约。从经济角度来说, 市场竞争力、管理的可行性也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度和质量。从法律的角度上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样成为了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必须首先寻求法律体系的支持, 赋予政策合法地位。这种法律保障除了确认该政策的合法性之外, 还要授权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的实施细节和管理规定。
2.3 科技手段
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 对后者而言, 科技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步和力度。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 科技手段非常重要,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治理污染的问题, 从而保证自然环境得以有效的整治, 促进自然和谐发展, 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3 实现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方法
3.1 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 首先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媒体、报纸、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来进行环保宣传, 通过电视新闻、电视广告等形式来进行, 在社会上形成舆论效应和正能量, 同时对社会成员提出倡议, 提倡以身作则进行环境保护;此外, 对于社会成员来说, 应该提升个人的环境保护自觉性, 从身边的小事一点点做起, 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践行环境保护。
3.2 实现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结合
环境保护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必须要通过这些因素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重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并将环境问题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走政治制度路线;在经济方面, 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注重两者的制约关系;另外, 还应该颁布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 通过法律的制约来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总之, 只有实现政治、经济、法律的结合, 才能够让环境保护问题受到足够的重视。
3.3 通过科技的进步来实现环境保护
科技对于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应该重点鼓励科技创新, 为有科技创新的人才提供专利及更好的服务, 实现用科技来带动环境保护;同时国家应该给予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一定的资金, 提升相关的专家和人才的创新能力。另外, 国家应该给企业拨款, 在企业对污染的治理上使用最先进的科技设备, 进而来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只有通过科技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 才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保证社会正常运行。
4 结语
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法律因素等。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 首先要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 其次要通过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手段的结合来实现管理和约束, 最后还需要结合最先进的科技来实现环境保护。环保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只有不断地完善环保措施, 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胡荣.影响城镇居民环境意识的因素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1.
[2]宋马林, 王舒鸿.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13, 03.
人为因素环境因素 篇10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是企业一定时期筹资组合的结果。自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结构理论, 开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体系后, 国内外学术界对资本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地研究, 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极大充实和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最初集中在微观角度, 从企业层面的特征角度来探讨影响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因素, 这种静态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即认为企业当前的资本结构是最优的。但实际上, 企业目标资本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的, 而这种调整速度会因资本市场摩擦而变缓, 最终导致企业形成最优资本结构的行为受阻。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面板数据的应用, 学术界也逐渐利用动态模型来研究资本结构, 并提出了动态权衡理论等。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是从企业微观因素角度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因素。但有学者 (如Welch, 2004)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 如果仅仅从企业特征等微观层面来研究资本结构, 其得出的分析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会产生偏差。
宏观经济环境是企业融资的基本环境, 是企业在融资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近年来有些学者将研究视点转向了探讨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了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市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 其中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宏观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 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方向, 金融市场环境包括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两个最主要渠道, 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 因此本文将重点从经济周期、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 有些学者甚至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企业宏观经济环境可以部分解释不同国家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差异。
(一)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及其动态调整速度影响的文献, 主要有两种形式, 即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 其中实证研究中又有两种形式:用时间虚拟变量和经济指标来来衡量宏观经济环境。
Graham和Harvey (2001) 向300多家美国企业的C F O发放调查问卷, 有2/3企业的C F O认为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 会认真考虑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价格是否存在高估或者低估;同样地, Bancel和Mittoo (2004) 对欧洲国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 企业管理层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会考虑资本市场的情况, 具有明显的择时行为。B r a u和F a w c e t t (2006) 在对I P O进行问卷调查时, 82.94%的企业CFO认为股票市场的总体情况是企业IPO决策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Booth和Laurence等 (2001) 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混合数据为样本, 将宏观经济变量包括G D P实际增长率、银行贷款/GDP、股票市场价值/GDP、通货膨胀率以及Miller税收项目, 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横截面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可以解释14个国家长期市场负债比率25.8%的变化, 16个国家长期账面负债比率22.4%的变化, 以及17个国家总负债比率27.5%的变化。
Nejadmalayers (2001) 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 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因素能部分解释企业融资决策问题: (1) 随着短期国库券收益上升, 企业更可能发行债券融资而不是权益融资; (2) 当长期国库券收益上升, 收益曲线越陡, 或者收益曲线越容易变动, 收益曲线越弯曲, 企业负债融资的可能性越大。
Korajczyk和Levy (2003) 以违约差价、期限差价和三个月权益市场回报率为宏观经济环境的度量指标, 对样本公司基于是否存在融资约束进行分组, 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 研究样本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波动时的融资变化。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 (1)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资本结构发生时间序列变化的解释程度达12%至51%; (2) 宏观经济环境对无融资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有显著影响, 且资本结构呈逆周期; (3) 宏观经济因素对融资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不大, 且其资本结构呈顺周期的特征。
Drobetz和Wanzenried (2006) 选用了90家瑞士企业1991-2001年间数据为样本, 以期限价差、违约风险溢价、短期利率和泰德价差等四个变量指标来度量宏观经济因素, 建立实证模型测度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 面板数据结果表明:期限价差、泰德价差和违约风险溢价均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有正向影响, 而短期利率则为负向影响, 并且经济环境良好时, 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Douglas和Tian Tang (2010) 以美国企业1976-2006年间数据为样本, 选用实际GDP增长率、违约风险溢价、期限价差和股利收益率为宏观经济变量, 采用整合局部动态模型和两阶段动态调整模型, 测量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 (1) 资本结构具有逆周期特征; (2) 无论企业是否受到融资约束, 只要宏观经济环境良好, 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就更快。
(二) 国内文献综述
苏冬蔚和曾海舰 (2009) 以1042家1994-2007年数据为观测样本, 用实际G D P的自然对数和实际企业所得税的自然对数衡量经济周期, 以银行不良贷款衡量信贷违约风险、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自然对数衡量信贷规模、上证综合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和深证成份指数年化收益率衡量股市表现, 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分数响应两种非线性计量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显著的逆周期特征。
黄辉 (2009) 采用GMM模型, 选用996家公司的1997-2006年数据, 对宏观经济因素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研究, 该文除了以G D P实际增长率、国债息差衡量宏观经济环境外, 还引入了制度因素和过度负债、股价高估两个虚拟变量, 实证结果表明: (1) 企业资本结构在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有更快的调整速度, 为0.7-0.8之间; (2) 企业在融资时机和顺序上有融资优序和市场择时的动机; (3) 宏观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特征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生扭曲。
何靖 (2010) 以378家公司1998-2008年平衡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 采用G M M模型, 直接将宏观经济指标内化到模型中进行估计, 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 宏观经济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样本公司对目标资本结构的选择, 还作为外生冲击, 影响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 并且在宏观经济环境上升时, 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闵亮和沈悦 (2011) 选取了1998-2009年共9268个观测样本, 以是否支付股利为是否存在融资约束的判断指标, 将样本公司进行分组, 以1998年和2008年作为宏观经济衰退期的哑变量, 通过建立动态模型, 研究了宏观冲击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问题, 结果表明: (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是宏观冲击与公司经营特征联合作用的结果; (2) 不管是否有融资约束, 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均对权益市场的规模效应较为敏感, 而对信贷市场规模波动不敏感; (3) 融资约束型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更显著。
于蔚等 (2012) 以855家A股上市公司1999-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 以股利支付率为融资约束度量指标, 将样本数据分为融资约束较轻和融资约束严重两组, 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 以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贷款利率和股票市场整体收益率来衡量宏观经济环境, 研究了经济转型下宏观冲击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 (1) 从资金供给方面来看, 信贷市场和股权再融资市场的容量性指标 (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 和成本性指标 (贷款利率和股票市场整体收益率) 对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 (2) 宏观冲击的容量性指标和成本性指标对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即融资约束较严重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更容易受到容量性指标的制约, 而融资约束较轻的公司则对成本性指标的变化更敏感。
李勇 (2014) 以820家2001-2011年的数据为观测样本, 选用实际G D P增长率、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债券发行规模和实际贷款利率衡量宏观经济环境, 并根据实际G D P增长率将宏观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作为宏观经济周期的哑变量, 构建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 样本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呈顺周期特征。
三、中外文献评述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 目前有关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而研究结果都表明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及其调整有重要影响, 并且是通过企业微观层面因素表现出来的。
第一, 在研究方法上, 国外文献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两种, 国内主要是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中, 一部分学者采用了以时间为哑变量或者以G D P增长率划分样本进行研究;另外一些学者则直接选取一些经济指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 虽然选取的指标各有侧重, 但总体来说最终实证结果均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着资本结构调整。
第二, 在选用实证模型上, 除了采用常规的线性回归模型外, 还有些学者开始尝试用其他的模型, 国外学者倾向于Probit模型, 如Korajczyk和Levy (2003) ;国内学者则采用GMM模型, 如何靖 (2010) 、黄辉 (2009) 。
城中村幼儿语言环境因素探析 篇11
城中村幼儿园现状调查
1语言环境现状。通过走访几个处于西安市西郊的城中村,笔者发现这里在幼儿语言教育方面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家庭的语言环境。家庭是儿童获得语言的第一环境。从幼儿出生到入园这段时间内,他们所接触到的语言最多来自他们的家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家庭语言教育是幼儿语言教育的基础,家长对幼儿语言教育的状况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奠定了母语的基础,影响幼儿语言的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由于城中村当中,抚养者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语言的丰富性、规范性都相对欠缺。一方面,城中村居民大多处于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对于更高文化层次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高。另外一方面,农村抚养者对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少有家长注重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最重要的是,对于绝大多数抚养者而言,他们并不十分了解对幼儿语言指导的科学方法。因此,城中村幼儿的语言家庭指导是一个比较薄弱环节,是导致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低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2)邻里的周边环境语言环境。在城中村,邻里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他们常常串门交谈,或者坐在院落当中拉家常。很多人语言随意、不拘小节。某些不良的习性、言语都给幼儿语言的发展带来了影响。在直接或者间接与周围环境中各式各样的人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到一些好或者不好的语言习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幼儿听到了一句并不文明的话语而不断重复的时候,他们的长辈会因为觉得有趣而给予他们的反应在孩子看来则变成了一种强化,在鼓励他们继续使用这样的语言。因此,笔者在观察一些幼儿的时候,会发现幼儿有不规范语言的使用。
(3)幼儿园的教育语言环境。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语言教育。自从幼儿园语言教育改革起步以来,语言教育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在广大的农村幼儿园中,由于师资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一些老师自身的语言基础较差,直接给幼儿的语言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更多的教师则对培养幼儿语言发展能力的方法缺少了解,常用成人化的语言学习方式来教授幼儿语言学习。有时语言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重灌输轻兴趣、重形式轻表达”的基础上,在语言环境的创设上也浮于表面。笔者走访的幼儿园中,教师基本上能够注意到方言和普通话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上课和平时的交流基本都采用普通话,并且能够适时地穿插对外语的教学。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2家庭教育观念现状。通过调查,可以显示出城中村居民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消费是占到家庭支出一定比例的。只是就如同以上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对幼儿教育的投资集中在了饮食和穿着方面,尤其是饮食的比重最高。幼儿教育投资出现了项目失衡现象,家长的文化程度越低,越注重孩子的“吃”和“穿”,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用于孩子食品方面的消费占儿童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娱乐”。
课程现状调查
城市幼儿园和城中村幼儿园的语言环境从现实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同,在城中村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条件下,尽可能寻找出其困难所在,从而做到能够把问题明了化,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课程这个概念上,我们依然对它进行分层讨论,那就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问题。显性课程上,是幼儿园所采取的正规课程。我们能够通过看到他们上课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他们计划的课程。另外就是隐性课程以及一些显性课程中的隐性因素。这个方面的问题是最大的。我们知道,隐性课程能够被划分为三个层级:
1物质——空间是一个物化了的教育观念的体现。首先是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在城中村幼儿园当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幼儿园的建园面积都不会很大,另外他们的建筑、美化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孩子们来说,相比教室而言,户外是他们最向往的地方,城中村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并不是非常好。他们并不能像农村幼儿园一样做到与大自然比较接近;也不能像城市公立幼儿园一样做到拥有草坪和跑道。在调查中,我发现,在这所城中村幼儿园中,只有一个院子,里面摆放了一些游戏器械,左边是一排教室。右边是一排二层小楼,全部是一些办公室,大概是该城中村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其次是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以幼儿利益为先,以幼儿发展为本,已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调查之前,我们对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创设已有一些程式化的概念:幼儿园的活动室应该划分为一个个活动的区域。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览角悠然自得地阅读图书,去美术角尽情地涂鸦……幼儿园的活动室还应该像个小超市,应有尽有。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快乐地、自由地活动着、成长着。他们有着充分的挑选权利。幼儿和教师应该围坐在一起,师幼之间、幼儿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通过调查发现,这所城中村幼儿园在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方面还是做的比较好的,他们能够较为充分的利用了他们不大的室内环境。
2组织——制度是和管理者本身有很大关联的。城中村幼儿园的管理者有很大一部分并不会要求自己的幼儿园能够有多大的作为,他们只是在采取更多的是一种保守的思想。生源和声誉问题只要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就没有太多的想法和创新之举了。
对策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的言语的发展、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幼儿语言环境,让幼儿置身其中,能较好地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研究实践中,我们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家长对幼儿时期家庭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能够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母语环境;积极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如何针对孩子自身存在的语言问题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与培养。这些讲座内容可以包括:为孩子选择怎样的读物;如何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习惯;家长应该怎样和孩子交流;在日常生活
中让孩子多说话、敢说话;幼儿园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儿童节目的时间告诉家长,特别是利用广播、录音,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等让孩子学习语言;召开家长座谈会,请一些家长谈谈自己的教育得失,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进行家园互动、家长开放日活动,适时地提供一些各年龄段的语言学习材料,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进行,互相配合,相互补充。
2积极创设良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环境。幼儿园是儿童规范语言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儿童同伴之间社会语言交往的最为重要和频繁的发生地。
(1)创设课堂内外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教育不仅仅是在语言课上,要将语言教育融入到一日生活当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能充分利用每一个时间和每一个能够让幼儿练习语言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需要多重的语言环境。不管是母语教育还是第二语言教育,教师都要领会到一个核心,那就是:只有让幼儿听看说结合在一起,幼儿才能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语言练习的机会,从而得到发展语言的机会。
首先,利用日常生活中语言多用、经常重复的条件,巩固幼儿语言基础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例如:①入园的时候可以教幼儿如何跟老师打招呼如何跟小朋友打招呼,上楼梯的时候告诉他“上”和“下”的含义;②一日三餐时都可以让幼儿说出餐具名称。说出饭菜名称;吃过饭在盥洗时教幼儿掌握盥洗用具的名称和盥洗动作,叫出手指名称等;③上课的时候和幼儿多沟通,话题可以多一些,师幼互动能够加强幼儿开口说话的机率;④在户外活动时,看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器皿时可以教幼儿分辨上面的颜色和形状,丰富幼儿的词汇。其次,和幼儿一起玩一些提高词汇量的游戏,并逐渐提高要求。第三,让幼儿经常给全班幼儿讲故事,这样能够增强幼儿在语言使用上的自信心。第四,引导和鼓励儿童之间的恰当语言交流。儿童之间的语言交流具有符合儿童自身心理特点、鲜活生动的优势,也体现了语言最为重要的社会交流功能。
(2)创设宽松的语言心理环境。只有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应是在这种氛围中进行的。在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时,我们应该用一种鼓励的方式,这样孩子才能减少开口说话的压力,大胆地与老师、父母进行自然的交流。另外,老师和父母要全面地看待幼儿,看到幼儿语言智力发展的不同,帮助语言能力稍弱的幼儿,但是要切记不能过于着急。
3努力创设良好的周边语言环境。在目前城中村相对较差的儿童语言环境中,幼儿园不仅需要给儿童在幼儿园的时间和空间中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也需要充分发挥幼儿园对于周边环境的辐射作用,为儿童提供更为广阔的语言学习空间。周边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周边环境范围广、人员复杂。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更需要幼儿园教师下功夫对它进行创设,否则幼儿在家庭中和幼儿园中养成的良好语言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日、宣传日,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进行宣传活动,让周边的人们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利用适当的时候邀请从事不同职业的社区人士到幼儿园来,让他们跟幼儿一起活动,让幼儿分享他们的经历和体验,和幼儿一起讲故事、游戏。
人为因素环境因素 篇12
关键词:长白山,环境破坏,人为活动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 地跨两地三县 (延边、白山两地区的安图、抚松和长白三县) 。地理位置41°41'49"~42°25'18"N, 127°42'55"~128°16'48"。总面积196465hm2。其中近五分之一为原始森林。按《自然保护区类型及级别划分原则》 (GB/T14529) 属国家级“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海拔高差2000多米, 动植物资源丰富, 形成了以不同海拔地区的植物群落分布为主的森林资源生态系统。因此,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物种基因库”, 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全区不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开展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旅游观光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保护区资源现状
长白山作为亚欧大陆北半部动植物区系的典型代表, 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 保存完好。从山脚至山顶, 从垂直高度3km的范围内分布着从温带到寒带四段植被景观。其中高等植物有1400多种, 药用植物800余种, 长白山特有的植物100多种, 国家濒危植物24种, 其中有许多为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如人参、狭叶瓶尔小草、草苁蓉、朝鲜崖柏等。在海拔1000m以下的是红松阔叶混交林带, 1000至1800m是以红松、云冷杉和长白落叶松为代表的针叶林带, 1800至2000m为岳桦林带, 2000m以上为高山苔原带, 其中170多种苔原植物中有1/3属北极地区植物。在森林植被下生长着各种药材和绿色食用植物, 例如红景天 (高山红景天) , 生长在海拔1700至2300m的高山火山岩中, 在世界107种景天属植物中最具药用价值;草苁蓉 (不老草) 寄生于1450至1800m的陆坡或悬崖峭壁上的桤木属植物的根上, 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还有各种营养丰富的天然绿色食用植物如薇菜、蕨菜、山芹菜、蘑菇等。在野生动物中, 兽类有50多种, 鸟类280余种, 鱼类、爬行和两栖类各有十余种, 昆虫2000多种。其中东北虎、梅花鹿、金钱豹、紫貂等为人所熟知。
长白山除了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外, 还有诸多的景观资源, 如天池、瀑布、温泉等, 已被纳入中国十大名山之列。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各种人为活动及对保护区的破坏
2.1 由非法入山采集药材和山野菜引起的破坏。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 为今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员在区内采集山菜和药材。使保护区内许多地方被人走出了小道, 植被破坏比较严重, 不少珍稀植物的花果、种子等被采摘, 种群繁殖受到影响, 数量开始不断减少。更有甚者有人在保护区内下起了套子, 非法捕杀野生动物。这些人为活动都直接的破坏了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目前, 一些少数物种如瓶尔小草、草苁蓉、高山罂粟等, 都已濒危。
2.2 由于管理不善而引起的破坏。
2.2.1 长白山茂密的森林, 形成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分布带。
其中红松林在整个森林植被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 红松籽也是保护区内的重要资源。红松林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 采集松籽严重破坏了区内野生动物的食物链, 大量以红松籽为食的动物如松鼠、松鸦等动物会逐渐减少, 不少动物会被饿死或逃亡。同时红松林的天然更新也必将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在以后红松林的自然演替过程中将会逐渐显现出来。严重地破坏了资源和生态环境, 同时也给森林防火增加隐患。据调查目前长白山保护区, 尤其是北坡, 各种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已使“三江”源头受到污染。
2.2.2 近年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历经了几次风害, 在处理风倒木问
题时, 没有适宜的人工手段恢复原生植被, 而是在风灾之后, 把风倒木被全部迁出, 运输过程也殃及不少活立木, 加上滥采乱挖等非法活动的乘虚而入, 给不少地方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风倒区内的植被难以恢复。
2.3 由于旅游活动而引起的破坏。
2.3.1 长白山作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除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
源外, 更有着神奇的天池, 瀑布等诸多景观资源, 所以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 附近市、县等地方机构, 如气象、水文、体育等部门, 纷纷进入保护区内修公路、盖宾馆、修浴池、建滑雪场等等。对环境的危胁十分严重。如何处理好这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把基础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允许或承受的范围之内, 或者通过人工干预等手段, 把破坏程度降至最低, 是首先要处理的问题。
2.3.2 由于旅游景点和线路的不断开发, 旅游人群也随之增多, 造成大量污染物的排放, 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践踏花草、乱扔垃圾, 采药摘花等, 加速了某些生态区的退化, 同时影响了野生动物的个体行为, 致使其逃亡或迁移。
2.3.3 另外, 除正规的旅游线路和景区外, 现有少部分私自旅游线路
的开通, 这部分人也许是希望亲身体会登山的乐趣, 在一些非正规导游的带领徒步穿越原始森林, 上天池观光, 针对这些旅游者已不能控制在规划区内的旅游景点和线路上, 对其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失去了控制, 给保护区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3 保护措施
长白山是吉林省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 是许多森林和水源的涵养地, 并为区域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1 保护的基本点是防止人为干扰和破坏。保护区必须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 不能为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 损坏保护区的资源和环境。
3.2 搞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前提, 要把旅游管理作为重点, 严格把游客控制在环境承载范围内, 以避免破坏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
3.3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投入, 尤其对进入区内的人员, 加强
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宣传, 管护与教育同步, 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3.4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
保护局负有直接责任外, 地方政府及周边林业局等负有管理、教育职工的责任, 制止他们的滥采乱挖等违法活动。
3.5 完善各项法律制度。
尽快制定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相关法律和管理条例, 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 严格执法, 对可能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项目应坚决禁止, 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纳入法治轨道。
3.6 保护区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管理, 要加大内部管理力度, 改进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思路, 提高现有管护人员业务素质。
国家加大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 同时加强对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文军, 魏美才.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4) :41-44.[1]文军, 魏美才.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4) :41-44.
[2]谢国来.湘西凤凰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1) :41.[2]谢国来.湘西凤凰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1)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