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环境因素(精选12篇)
职业环境因素 篇1
摘要:医院工作场所中存在着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叫做职业危害因素。对护士职业环境中常见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生理心理因素和可能对护士产生的健康危害展开叙述, 以提高护士对各种职业危害的鉴别能力和增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 促进医院管理层重视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可能对护士产生健康危害, 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此类危害的发生。
关键词:护士,供应室,职业危害
供应室是全院提供各种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人员每天须接触污染物。在工作流程中, 存在各种有害身体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生理心理因素和可能对护士产生健康危害的职业环境, 提高护士对各种职业危害的鉴别能力和增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 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这样才能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让身心更健康。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粉尘
在做各种敷料如纱布、棉球和手工给橡胶手套上滑石粉时, 纤维粉尘微粒污染, 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1]。
1.1.2 环境因素
压力蒸汽灭菌器、超声清洗机、烘干机在使用过程中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湿度升高明显。高温还可以致烫伤。另外, 清洗各种器械时不可避免地接触冷水。所以, 高温、寒潮也是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工作中劳动强度大, 搬运各种器械时, 如不注意应用力学原理, 弯腰过多均可引起肌肉骨骼不适、腰背痛和关节损伤。
1.1.3 噪声
供应室是多种噪声的污染源。超声清洗机、高压蒸汽灭菌锅工作时都发生噪声, 噪声强度在50 dB~60 dB时, 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 长时间暴露于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 能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噪声不仅可以引起医护人员心理紧张, 还可以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改变。
1.1.4 高温和紫外线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灭菌锅温度高达134 ℃, 干热灭菌锅温度高达180 ℃, 消毒清洗机、烘干机温度也在90 ℃左右, 开启设备门时如操作不当极易烫伤工作人员。紫外线可致皮肤起疱, 脱皮甚至致癌, 还可引起电光性眼炎。臭氧有强氧化作用, 虽然有很强的杀菌效果, 但对眼睛黏膜和肺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 引起肺气肿和哮喘。
1.2 生物因素
在回收清理各种污染器械时, 由于临床使用原来未作初步处理。所以, 这些物品往往带有血液、体液、药液等污物, 有些锐器如刀、剪、针头等很可能刺伤工作人员。刺伤后可引起多种传染病的感染。在清洗污物过程中, 尤其是用高压水枪冲洗管道时产生的微生物气容胶, 如防护不当极易吸人呼吸道传染疾病。
1.3 化学因素
①含氯消毒剂的使用, 如浸泡污染的器械、擦抹桌柜、地面的消毒。因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刺激性, 挥发在空气中, 被人吸入可致支气管炎。另外, 含氯制剂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还可以造成护士手部皮肤的损害, 产生皲裂, 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犯创造途径。②一次性物品的大量使用, 因为一次性物品多数是环氧乙烷灭菌, 环氧乙烷气体可刺激机体, 可引起头晕、呕吐等不适。③干热灭菌凡士林、石蜡油时散发的气体非常刺鼻, 如不将干热灭菌器设在独立的空间, 刺鼻的气味将会弥漫整个清洁区;如长期吸入会导致呼吸道损害, 甚至致癌。
1.4 生理心理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重而琐碎, 工作人员长期处于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的环境中, 其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并且, 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多数本身是年老体弱或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员, 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 极易透支体力, 患上各种慢性病。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如精神紧张、焦虑。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 粉尘的防护
制作各种敷料、棉球时带好口罩, 并在专门房间, 使用一次性手套。
2.1.2 环境因素的防护
环境宽敞, 在消毒间装排风扇, 消毒员严格消毒程序等, 消毒锅压力降至零时, 缓缓打开锅门, 人体尽量往后。取拿锅内物品时, 戴好消毒手套, 防止烫伤。冬季戴厚橡胶手套, 用清水清洗, 室内安装暖气, 有条件可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 尽量减少人工清洗。有效使用辅助设备, 如推车, 较大物件两人搬运, 在适当的工间休息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培训, 合理布局工作场所。
2.1.3 噪声的防护
消毒间设一玻璃拉门, 消毒时把门关上, 消毒人员透过门观察消毒锅运行情况。把超声清洗机房间的门关上后, 集中清洗器械, 清洗人员离开有噪声的房间。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要靠厂家改进、更新产品, 如安装消音设备和遥控检测系统等。
2.1.4 高温的防护
高压蒸汽灭菌器必须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 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 按规定定期维修, 保证各个阀门、排气管道的良好状态。灭菌程序结束后开启锅门时人应站在门后或门旁, 以防涌出的热气烫伤, 夏季最好不要裸露手臂。卸载物品时, 戴无菌且能隔热的棉纱手套, 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
减少人工清洗, 在清洗污物过程中, 尤其是用高压水枪冲洗管道时, 防止产生微生物气容胶, 如防护不当极易吸人呼吸道传染疾病。清洗的水温宜在40 ℃左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清洗难度。清洗剂应选用无泡或低泡型的多酶清洗液, 以免水下刷洗时泡沫挡住操作人员的视线。污染严重的器械应延长浸泡时间。收清洗污物时, 坚持带好口罩、帽子、手套, 围好围裙, 必要时戴眼罩。分类处理锐器时, 动作应轻巧灵活, 必要时使用工具, 不要直接用手分类。如不慎被锐器刺伤, 应立即对伤口进行彻底处理, 并报告感染管理科登记备案。必要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特殊污染物品, 如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物品应有标志, 清洗物品时应遵循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有条件的可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2], 并配备各种规格清洗筐、清洗架, 尽量减少人工清洗带来的危害[3]。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消毒人员正确合理使用含氯消毒剂, 配制和使用时戴好口罩, 浸泡器械时盖上盖子。 一次性物品采购时严格正规厂家, 避免大量一次性物品堆积库房, 库房勤开窗通风, 让环氧乙烷气体自然挥发。并且做到环氧乙烷灭菌柜和环氧乙烷消毒剂应专人负责管理,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4]。
2.4 心理因素的防护
严格执行供应室消毒规范, 合理布局, 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生活区严格划分, 各区域有明确标志, 流程上严格按照从污到洁、不得逆行的原则。工作人员在岗在位, 不得互相串岗。规范卫生, 严格执行洗手标准, 有条件的医院可安装自动烘手器[5]。并增添设备,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做到每年为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1次健康体检, 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积极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总之, 我们要密切关注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在人力、物力、才力上为供应室工作人员提供保障, 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张红玉, 魏淑玲.护士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5, 22 (1) :105.
[2]戴李中, 郑柏湘.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11) :1283-1285.
[3]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2) :198-200.
[4]宋小林.消毒供应室人员发生锐器伤调查研究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1C) :209-211.
[5]陈玉平, 舒承婷, 刘玲.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9, 23 (1A) :28-30.
职业环境因素 篇2
职业生涯发展
第三节
职业选择与决策
一、特征—因素理论
(一)起源
特征—因素理论由“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创立,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后由佩森特发展成型。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基本观点是核心是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的匹配(“人—职匹配”)。
(二)名词解释
特质: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过心理测量工具加以评量。
因素: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资格,可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三)假设(理论前提)
1.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即所有人在发展和成长的各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
2.某种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与某些职业因素存在着相关,不同职业需要配备不同特性的人员,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的逾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人的特性可以客观测量,职业因素也可以进行分析。
(四)基于特征—因素理论的职业选择实施步骤
1.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个性: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以便做到特性匹配,即不同的人去找适合自己的“活”。
2.了解各种职业的岗位要求模式:从事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何种职业中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及晋升的机会,以便做到因素匹配,即要知道某类的活适合什么样的人。
3.对以上两方面做出明智的思考,尽可能达成两者的平衡。
(五)基于特征—因素理论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过程
1.探究个人,通过生理和心理测量或调查,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做出分析评价。
通过心理测量及其他测评手段,获得有关身体状况、体质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与性格等身心特点,分析自己的家庭背景、学业成绩、课外活动、业余兴趣、工作经历等情况,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2.熟悉并分析各种职业岗位的职责及其对人的要求,及有关的其他职业信息。包括:
(1)职业的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及晋升可能性。
(2)任职的最低条件,如学历要求、所需专业训练、年龄及其他心理特点的要求。
(3)为准备就业而设置的教育课程计划,以及提供这种训练的教育机构、学习年限、入学资格及费用等。
(4)就业机会,职业信息咨询渠道,如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以及由国家领导人、劳动部的权威人士、各行业的专家、各专业的教授、职业指导专家、中学教师等撰写的额职业指导类书籍等。
3.使人—职匹配。在了解了个体的特性和职业因素之后,就要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得到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
(六)意义与不足
特征一因素强调个人的所具有的特性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因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为了对个体的特性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与掌握,特性一因素论十分重视人才测评的作用,可以说,特征一因素论进行职业指导是以对人的特性的测评为基本前提。它首先提出了在职业决策中进行人一职匹配的思想,所提供的对个人有关职业资料的服务,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能增进职业指导的功能;考虑了人职匹配过程中的个体与职业的双向作用,符合逻辑方法;故这一理论奠定了人才测评理论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人才测评在职业选拔与指导中的运用和发展。
但同时特征因素理论过于强调理论工具的使用,忽略了个体与职业的发展过程,不利于现实职业生涯的变动分析与决策。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加以评量。所谓“因素”:则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
人职匹配分为两种类型:
①因素匹配(活找人)。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
学术职业影响因素述评 篇3
关键词:学术职业;因素;博士生
学术职业承担着学术繁衍和学术创新的双重任务。20世纪之前,有关学术职业的研究比较零散,直到1997年,学术职业这一概念才进入我国学术界的视野。明晰学术职业的影响因素,对优化学术社会化管理、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学术队伍建设,对于促进学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本研究中,学术职业从业人员是指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
一、学术职业发展状况
学术职业的发展状况关系着学术从业人员从事教学和科研事业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目前,关于学术职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存在“学术职业生存说”和“学术职业发展说”两种观点。
1.学术职业生存说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背景下,大学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出现了大学教师地位不升反降的怪相,教师在职业选择时出现焦虑与紧张情绪。在国际竞争方面,学术职业存在着高深知识存量不足、产出价值不高、呈现流失状态、影响力缺乏、环境不和谐等五方面劣势。为此,部分学者从漂移现象、生态理论、信息化背景以及知识经济等角度出发,在重新定位学术职业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学术职业发展的环境适应策略和学术职业流动策略。
2.学术职业发展说
研究发现,当前学术界存在着学术目标偏离、学术价扭曲、学术行为失范、学术贿赂和学术腐败等五大学术伦理缺失症。该观点认为,学术职业的发展必须体现它的本质属性,即学术性、自由性、独立性、竞争性与精神性,更以垄断的方式,使博士生准入者接受长期系统化的培养与教育,严格入职资格,控制专业活动,提高专业水平,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学术职业的新陈代谢。部分学者着重提出了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面临的压力,即家庭与社会角色冲突、超越自我设限、性别偏见和性别隔离的价值取向,并将其根源归结为传统性别歧视下的社会分工,从社会、高校、女教师自身等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建议。
二、学术职业影响因素
为了保障学术职业有充分的优质师资来源,必须注重分析学术职业的影响因素。近年来,关于学术职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理论:
1.学术职业现状影响论
除个人学术发展、地域选择、向上流动等因素外,学术职业现实状况决定着学术职业选择。该论断将学术职业现状对博士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三类:学术工作条件(包括工作条件及环境、工资水平及福利条件);学术工作本身(包括工作自主性、工作负担、学术发展);学术工作人员(包括身边大学教师的行为、学术人员地位与声望、导师的鼓励)。其中,工作条件及环境、工资水平及福利条件、学术工作的自主性程度是博士生是否选择学术职业的直接影响因素。
2.教育前后因子影响论
该观点认为,在接受博士教育之前,工作经历、本科期间读博决心、导师鼓励、内在学术兴趣、对学术职业的认同感影响着学术职业选择。工作经历越丰富、决心越大、认同感越强的博士生学术志向比较坚定,从事学术职业的动力越足,到学术岗位工作后会更加兴奋;在接受博士教育期间,博士生对与导师交流学习状况的频度、对科学研究的喜好程度、对学术工作性质的定位、对当前学术研究环境的判断等四个方面影响着博士生的学术职业选择。该观点指出,学生对于学术生涯的尊重、敬畏和痴迷感是选择从事学术职业的巨大原發动力;与导师交流频度越高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3.制度影响论
任何组织的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都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科学制度作保障,教育组织也不例外。研究发现,政治、经济、文化等三大外在因子与物质、精神、稳定性、权力等四大内在因子组成了保持学术职业吸引力的七大因素。在此框架内,可将影响学术职业选择因素聚焦于三个核心因子:职业薪酬、职业安全、职业压力。这三个核心因子与两种制度密切相关:具有深层意义的正式制度(包括职业准入制度、聘任制度、薪酬制度、专业发展制度)和具有提升意义的外在制度(包括社会支持和外在职业伦理)。
三、学术职业的研究不足与建议
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对学术职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再单纯地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翻译上,已形成了较为正式的研究术语。研究内容涵盖了社会制度、经济环境、学术组织、学术流动、学术吸引力、心理归因等各个方面,研究方向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国内研究过多关注大学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对博士生的吸引力,而很少从博士生自身角度出发去关注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博士生社会化是一个长期又繁杂的身心发展过程,各个因素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与未来的学术职业选择相关,每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未来选择的就业方向。因此,今后的学术职业影响因素研究,需要从博士生自身角度出发,系统化地分析社会化因素对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志峰.中国高校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1):5-9.
[2]陈伟.论中国学术职业的伦理缺失及诊治[J].现代大学教育,2009(4):22-23.
[3]李志峰,沈红.论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6):846-849.
[4]张英丽.博士生教育在学术职业发展中的价值[J].江苏高教,2009(3):51-53.
[5]王晓亚.高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社会学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7(4):291-292.
[6]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61-168.
[7]卢菲菲.影响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因素探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1(3):8-10.
职业环境因素 篇4
1 影响护理职业环境的因素
1.1 客观因素
1.1.1 护理职业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及整体护理的开展, 护理工作范畴、护士职责、护理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护理业务日趋繁多, 对护士的要求更高, 护理人员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重新适应工作角色的发展, 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长期的高压力造成护士身心疲惫, 工作热情下降, 有机会她们会选择改行或倾向于压力小而待遇不差甚至更高的医院。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低, 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少, 护理人员只有通过自学、函授、远程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学历, 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继续教育和各种技术资格考试。上级的各种检查督导, 提问考试, 护理部每月的检查, 内容不确定, 护士长的检查更频繁, 使护士每天皆处于一种应试状态。上班的护士少、工作量大、非护理性工作多。频繁“三班倒”“值夜班”“节假日加班”, 扰乱人体生物钟, 生活不规律, 不能顾及家人及孩子的生活学习, 此现状引发了部分护士对护理工作信念的动摇。此外, 部分医院对资深护士的不合理使用、高职低聘问题及聘用护士的待遇问题, 直接影响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更加重了护士对护理工作前途及自身价值的担忧。
1.1.2 工作环境因素
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和沟通障碍的场所[1]。护士每天所看到的多是病人痛苦的面容, 面对的多是一些需要承担沉重经济负担且治疗效果不容乐观的传染病人, 接触到的是一些为病人疾病及预后而担忧的家属, 特别是病人及家属的态度, 严重影响了护士的工作情绪, 工作起来会感觉更累, 心理负担会更重, 病人的病逝还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病区的细菌、病毒会直接威胁护士的健康, 随时都有产生职业暴露的可能, 随时需要进行防护与隔离。护士工作的环境是一个地处偏僻、机构相对独立、多为封闭式管理的传染病院, 护士与社会及其他科室工作人员之间的接触更少, 护士受无规律班次轮换的影响, 不能像其他行业人员那样规律地休息, 极大地影响了与外界的正常交往, 造成比生理影响更糟的各种负性心理。此外, 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护理行业, 护理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传染病院的护士还要面临社会及周围人群的歧视, 遭遇病人的误解及被传染各种疾病的可能, 特别是近年来突发传染病不断频发, 病人多且危重病人集中, 护士要无条件服从医院的应急指挥, 终止正常休息和休假, 克服穿脱防护服的烦琐和不便及其他更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完成应急救护任务。
1.1.3 人力资源因素
市场经济下, 在政府补偿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 全国多数传染病院一直被经济问题所困扰, 加之疏于管理, 病人分流, 医护人员工资无着落, 人心涣散, 不思进取, 护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停滞不前。2003年后政府加大对传染病院的投资力度, 恰逢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 医院业务不断扩展, 一些中高级老护士流入非护理岗位, 护理人员紧缺矛盾较为突出。为解决护理人员严重缺编问题, 医院短时期内招聘编外护士63名, 原计划招聘普招护理本科生, 护理部也曾两度参加省人才招聘会, 虽有应聘者, 但无人报到, 不得不降低招聘标准。鉴于以上原因导致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中坚力量缺乏, 且婚产假和学历教育较为集中, 造成新的编制不足。年轻护士占护士总数的60%以上, 由于临床实践短, 一切还处于学习、适应、探索之中, 学校所学知识和工作实际运用存在一定的转换时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医护关系, 以及高节奏、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压力, 她们只能疲于完成临床任务, 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由于受短期雇佣关系不确定感的影响及相互间缺乏有效制约且随意性大, 医院不愿意对编制外护士进行培训, 也不敢有过多的投入, 使聘用护理人员的合理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同工不同酬、社会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公正, 影响编制外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成为护理人才流失和护理队伍新的不稳定因素, 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1.1.4 护患关系因素
近年来, 随着社会进步, 病人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 医疗纠纷不断攀升。医患关系、护患关系不断恶化, 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病人对医护人员缺乏应有的信任, 甚至持敌视的态度, 带着纸笔, 背着相机, 随时捕捉所谓的“证据”。护士在工作中谨小慎微, 生怕说错话, 做错事, 主要精力不能完全集中在工作上, 总是惦记着若被告上法庭, 如何保留和提供证据, 如何才能自保。除护理工作人员本身原因外, 有些病人经常把对医院、医疗和费用的不满发泄到护士的身上, 更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1.2 主观因素
1.2.1 职业成长因素
尽管1983年我国开始了护理高等教育, 但在岗护士中有机会能得到继续深造的护理人员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只有通过业余时间自学、函授、远程等形式来提高学历, 即使参加成人高考录取的本科或专科脱产生, 在时间保证、教学质量、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上都无法与普招生相比。护理人员相对于医生普遍学历偏低, 职称晋升周期长且高级名额极少。而医院聘用高级人员多倾向于能够为医院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医生, 多数护理人员不得不放弃晋升, 选择离开临床。近年来, 普通高考毕业的护理本科生不断增加, 但她们倾向于大城市就业, 愿意选择省部级以上及综合医院就业, 不愿到基层、不愿从事临床护理、更不愿到具有传染性的专科医院去工作。因为中小城市特别是专科医院没有大城市护理事业发展前沿地位的优势, 很难获得发展空间, 使他们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2004年后我们医院陆续招聘的护理人员均为中职生或“3+2”的护理专科生, 文化程度以初中毕业生为主, 入学时文化成绩普遍较差, 被动入学后学习能力有限且主动性差;毕业后独立工作能力, 临床思维、判断、决策、应变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等大不如八九十年代的中专毕业生。因而缺乏对护理专业独立性的正确认识, 凡事处于被动地位, 制约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1.2.2 年龄因素
临床护士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体力消耗。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年以上的护士渐感体力不支, 夜班后失眠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受视力所限, 给她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加之理论基础薄弱, 教学科研能力不足, 高年资护士的价值在临床上难以得到体现, 高职低聘, 工资相对较高, 工作的激情较低年资护士差, 各科不乐意接受, 和刚毕业的护士从事同样的工作, 与年轻护士长同处一科, 难免不会有失落感。因而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 缺乏对职业的再进取精神。
1.2.3 心理因素
由于多数护士未受过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教育和训练,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导致了心理适应能力差。特别是招聘的护士中, 绝大多数为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 缺乏生活历练, 抗压、抗挫能力弱。加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文化磨擦、观念冲突、价值多元、竞争加剧, 无不影响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面对具有一定难度和风险且比较琐碎及又脏又累的护理工作, 加之难以沟通的病人, 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 则易引起自我角色冲突, 发生焦虑、抑郁的几率高, 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水平。
1.2.4 法律因素
目前多数医务人员认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文, 并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举证责任倒置, 在发生纠纷时难以向法庭提供可靠、有效的证据。加之, 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观念依然停留在原有水平。疾病的复杂性和医院工作属多部门协作的不确定性及多数医院对“医闹”无可奈何, 惧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医患发生纠纷后, 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更多愿意采用医患双方自行调解的方法, 以息事宁人。而所谓自行调解, 多数是经济赔偿, 实际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少数病人借医疗纠纷达到目的心理, 只要治疗效果未达到自己预想目的就在医院闹, 扰乱正常医疗秩序, 是导致目前医疗纠纷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改善护理职业环境的对策思考
2.1 合理配置, 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
护士数量是否充足, 结构是否合理, 应用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医疗安全和护理学科的发展。 随着《护士条例》的颁布与实施, 护理人员的职业环境逐渐得到相关部门与医院决策者的关注。我院护理部抓住机遇, 亲自向院长讲述条例中有关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及其意义, 很快产生了效果, 院领导当时就同意增加护士编制, 辞退无执照护士, 聘用有执照护士, 而且在聘用护士的同工同酬方面, 做了积极大量的工作, 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按公疗标准报销住院费用, 规定期限内考核合格的聘用护士享有同等级别在编护士的待遇, 完善职业保险, 并且同意选拔优秀聘用护士外出进修培训。鼓励不在护士岗位的老护士到一线去工作, 提高一线护士的分配系数, 稳定护理队伍。
充分发挥高级职称护士及资深护士的作用, 将她们充实到医院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和护理专家小组中, 负责日常护理质量检查和护理会诊, 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鼓励开展科研和教学, 按论文级别报销一定的出版费, 从而体现高层次护士应有的价值和尊严。
增加对护理物力的投入, 合理安排护士工作, 减少护士非护理工作的时间。从2005年开始, 病房统一配备中心供氧、负压吸引及呼叫系统各种监护仪、电话、饮水机、计算机医嘱处理和缴费系统。与相关部门协调, 加大后勤支持力度, 让药剂、供应、被服、器械科和总务后勤分别送药、送物、送器械和维修服务到病区, 病区卫生由保洁员全部承担, 极大地减少非护理工作时间, 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护理部依据各科工作量、工作特点、床位使用率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科学配置护士人数及随机调配护士, 改原来整日休息为累计休息的方法, 弹性排班, 每天下班前护士长依据工作需要, 决定增加或减少次日上班人数。突发传染病流行期间, 取消陪护, 雇用曾在医院实习过, 暂无岗位的护士及补助自愿到甲流病区实习的护生为甲流病人做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缓解临床护理工作的压力和人力紧张矛盾, 减少陪护及纠纷的发生。集中护理技术优势, 加强对疑难重症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保障病人安全, 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及护士身心健康,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促进护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以人为本, 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以人为中心贯穿护理管理的始终, 改善护理工作环境, 提高护士的精神和物质待遇, 使其在工作中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 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赋予护士一定的自主权, 提供个人发展空间及施展才能的机会, 增加工作灵活性, 从而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性, 进一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专业的发展。护理部从学历、职称、年资及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对护士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 使其知识及水平得以充分发挥, 岗位明确、职责清楚, 对护士的工作要求及目标随着层次的上升而增高, 奖金分配系数与层次对应递增, 从而体现了责、权、利的统一[2,3,4]。为护理人员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争取公平的晋升机会, 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挑战性。采用肯定、赞赏的态度与护士相处, 关心护理人员的个人生活, 为护理人员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满足护理人员的需求, 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我院从2005年开始, 每逢佳节都要为员工赠送礼品;每逢员工的生日, 都要把鲜花和祝福送到员工的手中;每逢员工有病都要去探望和慰问;每逢节假日护士长都要替护士值班。这些工作在我院已坚持下来, 虽然做的是小事, 但凝聚了员工的心, 更多体现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在充分考虑追求、兴趣、能力的基础上, 挖掘每个人的闪光点, 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力, 把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专业成长及医院的发展联系起来, 确保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医院的发展协调一致。一心一意投入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中, 齐心协力朝着医院发展的方向努力, 在为医院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 更加关注自己事业的发展与成功, 从而促进专业和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2.3 相互关爱, 缓解护士心理压力
护士从事着一份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 面对千变万化的问题, 十分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支持。为了缓解护士心理压力, 首先采取自我调节, 学会心理调整, 保持平和稳定、乐观开放的心理状态, 遇到不公平事件、不协调人际关系、不愉快情感体验时, 学会积极应对, 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 正确面对现实, 面对挫折。同时, 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 不断改变自己, 尽快适应工作, 减轻工作压力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愉悦心情, 与同学外出聚会、唱歌、交流各自科室的事情, 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 探讨积极的应对方式,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构建由心理咨询师、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组成的心理支持系统, 提供心理关爱和情感支持, 协调同事间的矛盾、冲突, 特别是当时可以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 培养和锻炼护士自身应对能力, 减轻工作压力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当上述方式不足以缓解压力或压力积累太大时, 让护士选择“休假”, 争取家人的理解支持。此外, 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护理管理者做好各类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护士的心理疏导工作至关重要, 护理管理者的支持是护士在工作中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 影响着护士对护理工作的忠诚度和团队归属感。
2.4 提供平台,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改善护理职业环境的先决条件, 因此, 护理管理者要正确引导护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经常翻阅相关资料, 关注护理发展新态势, 注意知识的更新, 探索不同层次护理人员最佳培训模式, 不断提升护士的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水平, 优化能力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多重护士角色,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及自我成就感, 促进个人发展及护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年轻护士多的特点, 重点进行规范化培训, 提供平台, 强化中坚力量的科研创新意识。同时要提高人文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证据意识,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 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 学会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不断进取中实现自我价值, 获得护士的职业尊严, 最终为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
关键词:护理职业环境,传染病,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于静蕊.护士工作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1) :17-19.
[2]胡品佳.护士职业需求研究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11, 25 (5A) :1140-1142.
[3]杜丹丹, 柯永红, 陈靖.护士职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7A) :1713-1715.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篇5
泉水镇旧州小学 宋 莹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
(一)职业因素。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创造性,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
1.外在的期望。从古到今,教师被认为是最崇高的职业。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当今培养跨世纪人才,无不体现教师的神圣和伟大。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也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2.角色冲突。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教师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单就教师的职业角色来说,就有多种,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朋友与知已、心理治疗工作者等等。因此,教师在各种不同的人们心目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出现角色冲突及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3.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4.职业的低创造性。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
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再如,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拼命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的压力导致了教师身心的疲惫状态。
(二)工作环境。工作环境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很大影响
1.教学情境。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目前,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以各种“率”作检验教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建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比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如果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就会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的产生。
2.组织气氛。研究显示,缺乏校长的支持乃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倦怠的重要因素。教师常抱怨学校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有的研究发现,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回馈乃是助人工作者的重要压力来源。
(三)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A型人格特征的人较易导致倦怠。A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B型与此相反。研究发现:A型与B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A型性格都比较明显,这些表现与倦怠的征兆有很高的相似性。
2.对社会能力的知觉也是影响倦怠的因素。助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如教
师、咨询人员等,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与一般行业的工作不同。助人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特别需要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力,即所谓社会能力。
专业人员倦怠的发生,取决于下列两个原因:①是否能觉察到当事人(clients)的问题因个人的处置而获得显著的改善。②助人目标是否达到。如果专业人员能知觉到当事人,因自己的处置有所改善,则会增加他的胜任感,进而提高其助人的动机。如果预期目标不能达到,专业人员将其全部原因归咎于工作本身,那么就容易产生倦怠,因而降低助人的欲望。由上述理论可知,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在于教师能否知觉到学生的问题因其努力获得改善,以及教师协助学生的目标是否达到,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无法达到目标便容易产生倦怠。例如一个老师在新学年接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开始时立志要把这个班带好,但经过长时间努力以后,无效果或效果不显著,那么教师就容易产生倦怠。
(四)社会因素。教师工作倦怠是个人行为,但造成的原因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1.社会的巨变,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于是在选择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与痛苦,使情绪发生变化,加上现实中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矛盾,使教师心理波动较大。
2.群体关系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教师职业心理。某些教师在群体中与人的关系不够融洽,人际关系紧张,使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无归宿感,因此有的教师不能愉快地从事工作。
职业环境因素 篇6
【关键词】教学环境 影响因素 教师
环境因素是影响教学系统要素中七要素之一,而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环境因素往往被忽视,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环境因素不仅制约其它因素對体育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合力,并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中就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别在课程评价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李秉德编写的《教学论》中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分为:教师、学生、反馈、课程、方法、目的、环境等七个因素,而在传统体育教学里环境因素往往被忽视, 它不仅制约其它因素对体育教学效果所产生的合力,并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为提高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使之达到最优化,为体育教学服务。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各校篮球教学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出各个高校篮球教学的基本情况:篮球教师的职称及学历大部分比较低,正教授仅仅只有一个,博士两个;场地器材也是很有限的,不太充足。
1.2主要因素的确定
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处理,由其各因子大小的平均值降幂排列得出。影响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前八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教师的悉心指导、教师的鼓励和激励、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关系、教学的课堂气氛、运动场地的建设。
2 对影响篮球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2.1教师的悉心指导因素分析
悉心指导就是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上要细心、耐心并且认真的指导,是情感环境的一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悉心指导不仅真实的体现了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教师的威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学生当时和今后学习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可见教师的悉心指导在篮球教学环境中对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2教师的鼓励和激励因素分析
情感环境因素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鼓励和激励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主张“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也就是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对学生悉心指导,更重要的是要用语言、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去鼓励和激励学生,使学生本身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减少环境因素中情感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2.3师生相互尊重因素分析
情感环境因素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师生相互尊重。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在今天尊师重教的文明社会里,学生首先要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关心老师,服从老师的科学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对老师极为尊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和老师人格平等的愿望就更强烈了。所以他们对老师的尊敬已有所保留,如尊重自己喜欢的老师,尊重关心自己的老师等。老师如果只凭着自己为人师的身份要求学生尊重自己就行不通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说老师应该在学问和做人方面都为学生树立榜样,而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恐怕还应该加上一条,放下老师的架子,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减少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负面影响。
2.4师生之间的关系因素分析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没有交往就不是真正的教学,只有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建构”的,增加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它是人际心理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不必担忧,因为师生相互尊重,是新型师生关系共融的基石。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书,还要育人,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理想、态度、风范、作风、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心态。教师应彻底改变旧有的“师道尊严”,树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参与、指导和“首习官”的作用,所以从强调从师生交往、互动的层面上入手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2.5教师的批评因素分析
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代表良好的课堂纪律,维护好良好的课堂纪律,很多方法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师的批评。因为批评是教师运用语言手段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师对学生的爱是教书育人的根本点,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批评方式运用不当,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的抗拒心理,甚至会给整个班级带来不良影响。但正确的批评教育会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职业环境因素 篇7
因此, 关于女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心理问题越发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的研究正基于此。此背景下, 网络环境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与传统的职业发展的心理, 无论从内容还是所处的地位都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 抽取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独立元 (因素) , 研究这些独立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构建多元关联模型以探索网络环境下影响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因素, 对于科学评价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进一步提高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力, 帮助女大学生顺利就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女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 自卑依赖。
一方面, 受某些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 未就业的女大学生普遍有“女不如男”的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 使女性对职业的期望大多是以男性事业的成功作为自我价值的体现, 女大学生在性别上受到歧视, 在价值上不被承认使她们在求职过程中普遍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 部分女大学生从小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 在求职过程中依赖心理就会明显增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在面对社会竞争时, 她们往往显得不够独立和自信, 在就业上缺少充分准备, 却又希望得到良好的就业机会, 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她们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老师、父母和亲友的帮忙, 而自己却一味地等靠。特别是在“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影响下, 逐渐滋生“女人靠男人”的依赖思想。依赖的心理对个人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往往会使人丧失竞争和发展动力, 久而久之便会被社会淘汰。
(二) 焦虑抑郁。
工作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每个人在踏入社会的过程中都会遭遇一些挫折。大学生既希望自己能够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又担心自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 个人能力不强, 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综合素质较差、专业不符合理想的女大学生,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其焦虑抑郁的表现更为明显。尤其是在频繁被拒后, 她们对就业感到困惑与失望, 对自己参与社会的能力感到怀疑, 往往会彻底失去参与社会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产生萎靡不振、焦虑抑郁的心理障碍。
(三) 安全心理过强。
大部分女生在就业时安全心理强, 缺乏主动竞争意识:她们在择业中大多表现出一种求稳心理, 在择业和职业定位时更加青睐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稳定的工作;在工作环境上, 拒绝条件艰苦的环境, 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状态;在事业与家庭中, 往往更致力于家庭生活和情感生活, 表现出接受和服从的特点。
(四) 情绪不稳定。
女性自身个性存在的弱点, 制约了事业方面的发展, 情绪波动往往大于男生。如: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爱计较等, 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焦虑、自卑、嫉妒、幻想、恐惧、猜疑、后悔、焦虑、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 导致情绪极不稳定。
二、原因探析
为构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多元模型, 必须对影响其职业心理发展的各种独立元进行甄别、筛选, 从中提炼出对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心理健康影响至关重要的独立元。影响其职业心理发展的“元”应该具有独立性、多维性和稳定性。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女大学生, 笔者抽取四个独立元作为构建模型的重要因素。
(一) 职业认知。
就业认知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 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就业有关的问题的认识、了解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从职业认知看, 一方面缘于男女不同性别在身体结构和机能方面存在不同, 女性树立职业发展观念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安稳的轻松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 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是以“家庭”为中心, 特别是女大学生在适婚年龄时, 恋爱和婚姻分散了她们的大部分精力,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质量和就业的意愿, 往往会失去斗志, 安于现状, 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总之, 女生的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职业发展, 错误的职业价值观影响了她们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 情绪认知。
情绪认知主要是指就业压力下产生的各种情绪和情感, 是大学生在面临择业时所产生的压力外化的表现, 是在就业情境中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从职业情绪看, 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比男生更加焦虑, 表现为异常敏感而容易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一方面, 是对就业单位的性别歧视、男女不平等的待遇感到无力, 从而对怀疑自己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 女生焦虑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过于担忧就业的可能性、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理想化问题。总之, 个体若长期处于“焦虑”情绪障碍之中必然制约其行为方式, 影响职业行为效果。
(三) 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备的除岗位所要求的特殊的专业技能以外的典型的心理行为特征, 它是大学生获取和胜任相关工作的心理行为条件, 是影响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从就业能力看, 女生职业成就动机水平明显低于男。女生在工作能力、社会经验、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与男生存在一定距离, 在校期间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 忽视自我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 部分女生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和足够的就业心理准备, 面对就业机会时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就业准备过于简单、就业能力不达标也会影响其职业心理的健康。
(四) 网络环境。
网络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咨询和就业资源的一种媒介资源。对于大学生而言, 网络资源的传播, 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外在条件。
在网络环境下的各个独立元相互关联, 关联职业发展的心理健康的各个因素及其运作如下图所示。
模型中各个独立元相互作用, 共同对职业心理产生影响。笔者认为:职业发展心理健康与否是上述各个独立元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非简单地对应于各个独立元, 而各独立元的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网络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受主观与客观共同作用。
进一步研究上述四个独立元和女大学生心理障碍可知, 职业发展的心理健康与否由主观、客观两方共同决定。我们发现这主要源于其中更深层次的主观个人与客观社会两方面原因。也就是说除了自身的认知之外,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三、对策
为了尽快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 超越各种障碍, 充分发挥女性的特长和才智, 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 独立自主, 从自我做起。
首先, 女生应该积极树立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意识, 学会正确处理好家庭情感与事业的矛盾, 充分体现知识女性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努力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以实际行动消除性别歧视, 实现男女平等, 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导下促进女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其次, 对自己的行为要有充分认识, 要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 合理地要求自己,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准备的同时, 要学会正确对待失败, 不要攀比, 学会在失败中寻求经验和教训, 运用灵活的思维考虑问题。最后, 要学会调适情感, 遇到不良情绪, 要学会控制, 学会宣泄。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可以从角色学习来消除焦虑。总之, 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生涯中,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优势, 通过工作充分发挥知识女性的聪明才干, 投入火热的现代社会生活之中, 充分体现知识女性的社会价值。
(二) 发挥家庭的引导作用。
家庭对女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心态上有重大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或过度溺爱, 都不利于子女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 特别是在父母的意愿和子女选择相矛盾时表现得更为突出。首先, 要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并作出正确、理性的判断, 对子女进行准确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 家长应平等地与子女探讨职业规划的问题, 充分听取子女的意见, 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和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 同时在了解子女就业需求的前提下, 积极帮助子女寻找就业渠道。再次, 家长不要过多地代替子女进行职业规划, 应鼓励孩子自主择业。最后, 父母在子女读书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兴趣所在, 尽力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充分挖掘潜力, 培养孩子的就业能力。
(三) 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
首先, 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主动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好准备。其次, 要完善符合女生特点的教育培养制度, 做好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专门的就业机构, 增强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 为在校女生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 做好就业准备。最后, 设立心理辅导机构, 及时针对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焦虑情绪实施心理辅导, 运用心理学有关方法, 降低焦虑水平, 恢复情绪平衡。
(四) 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第一, 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 提供更丰富的就业资讯, 拓宽女生就业渠道。第二, 纠正企业招聘的不良之风, 努力清除招聘歧视、职业歧视, 让女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给予女性就业者以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她们能够展现新时代女性风采。第三, 在就业机制和法律法规方面给予女性一定保护, 减少女性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顾虑和就业心理的风险, 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 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受主客两方面, 即受职业认知的程度, 职业情绪情感和就业能力的多重影响。因此, 在指导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心理健康的问题上, 女大学生应从自我做起, 同时, 家庭、学校、社会也要担负起责任。
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 在社会转型逐步推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 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 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进而深刻影响社会人才战略能否实现。女大学生在高校的比例越来越大, 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关系到其个人成长, 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未来发展。因此, 重视女大学生心理发展历程, 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 发现心理疾病, 从而起到正确引导她们排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对女大学生职业发展心理问题的研究, 分析网络环境下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对制约其职业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进行多元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女大学生,网络环境,职业发展,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杨俊.当前女大学生心理的时代特点与矛盾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1 (01) .
[2]赵瑞杰.透析高校女大学生心理问题[J].才智, 2011 (36) .
会计职业判断影响因素分析 篇8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 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等会计标准, 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 以及对经济业务性质的精确分析, 运用自身专业知识, 通过分析、比较、计算等方法, 客观公正地对应列入会计系统某一要素的项目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虽然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有诸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各类解释文件作指导, 但由于经济业务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适用性不同等特点, 相关法规难以精确地穷尽所有的会计处理领域;此外, 即便有法规指导的领域, 在与实际业务结合时也需要运用一定的职业判断才能做出准确处理;最后,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以原则为基础, 留给企业和会计人员更多判断的空间。因此, 会计处理过程中处处需要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
(一) 客观因素
1、会计相关法规。
会计相关法规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各类解释意见、地方法规以及税务法规等。会计法规对会计事项处理的规定越是精确、细致, 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就越小;反之, 则需要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目前, 会计法规是以原则为基础, 对所有事项进行精确、细致的规定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 所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关键在于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水平而不是增加更多条条框框式的规定。
2、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和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 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处处需要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如确定经济业务是否发生, 所归属的期间, 发生的金额、披露运用的方法等, 越是复杂的经济业务对职业判断的要求越高。此外, 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根据已有规定和信息对不确定的事项作出判断。随着新业务的不断呈现, 新经济工具的运用, 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将越来越大, 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二) 主观因素
1、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专业判断, 是一种主观性活动。会计人员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 其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尤其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熟练程度和知识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把双刃剑, 恰当地运用职业判断能使会计信息真实公允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不恰当地运用则会导致舞弊、虚假记载, 成为单位进行会计信息操控的工具。因此, 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除了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保证其具有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和严格遵守职业操守的精神。
3、会计人员的执业经验。
专业知识是一种理论学习的积累, 而执业经验是长期实践的积累, 会计工作不单是文书工作, 更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运用职业判断的过程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 这时候需要会计人员有丰富的执业经验才能作出正确、有效和迅速的判断, 否则可能导致判断错误或无法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三) 环境因素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 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而设计的控制活动。良好的内控环境下, 业务处理过程清晰、合规、附件齐全, 能增加复杂事项的可理解性, 降低不确定性, 从而减少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时出现的失误;此外, 良好的内控环境下会计人员的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更强, 有利于恰当运用职业判断。
2、外部监督。
在实务中对会计准则理解的偏差会损害会计信息的质量, 增强会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需要包括外部审计、违规处罚等外部监督措施。外部审计是对会计职业判断恰当与否的再次判断, 经过审计可以纠正部分不合理的职业判断,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外, 监管部门加强对违法违规会计事项的处罚力度也十分重要, 需要明确会计职业判断的责任主体, 严格区分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失误, 对于严重的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行为要予以重罚。
三、结论
会计职业判断恰当与否, 受到客体、主体和内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应地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水平需要从上述因素着手, 提高职业判断主体的综合素质, 改善职业判断实施的内外部环境。
摘要: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是当前会计规范的主要特点,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会计工作有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客体、主体和内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对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职业判断,影响因素,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2010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王跃堂, 赵子夜.会计专业判断: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3.7.
[3]王清刚.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构建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7.
[4]邓敏.新形势下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2009.6.
[5]蓝泗方.新准则下对会计职业判断的思考.新会计, 2010.2.
环境化学因素与疾病 篇9
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化学因素异常 (环境化学元素含量过剩, 或不足, 或比例失调) , 不仅会引起地方病 (地方氟中毒、地方甲状腺肿、硒中毒、钼痛风、铅神经痛、砷黑脚病等) , 而且在某些传染病、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生和流行中起很重要作用。
2 环境化学因素
自然界存在92种化学元素, 在生物体内已发现70多种。其中氢、氮、氧、碳、磷、氯、硫、钠、钾、钙、镁等元素, 占构成人或高等动物机体元素的99%以上。这些需要量大而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含量又多的元素, 称为大量元素。其余几十种元素在体内含量总共还不到1%, 称为微量元素。目前已知, 人和高等动物必需元素共25种, 其中包括全部大量元素和14种微量元素 (铁、铬、铜、锌、钒、锰、镍、锡、氟、碘、硅、硒、硼、钴) , 叫做生命元素。
某些生命元素, 特别是微量元素, 具有抑制生物毒素的毒性, 促进机体内的抗体形成和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 因而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实验研究证明, 矿物质缺乏和疾病感染有关。铁缺乏对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原生动物侵袭有增效作用, 缺钾对肾盂肾炎有增效作用, 缺钴对肠蠕虫病也有增效作用, 硒不足将提高机体对心血管病、癌症、关节炎、白内障等疾病的易感性。因此, 某些生命元素缺乏的地方, 传染病容易流行。
龋齿不仅损坏咀嚼器官、妨碍消化功能, 而且对许多疾病和寿命都有重要影响。龋齿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 并且具有明显的高发区流行病的特征。虽然龋齿是一种食物性细菌病, 但是与牙齿本身的抗腐性 (即酸不溶性) 的关系极大。环境化学因素在牙齿的抗腐蚀性中起很大作用。目前已知, 抗龋元素有氟、磷、钼、钒、钙、硼、锂等, 致龋或促龋元素有硒、锰、镉、铅、铜等。在抗龋元素缺乏或致龋元素过剩的地区, 龋齿患者十分普遍。例如, 俄罗斯低洼多林景观, 水土中钙、钴、碘、钼、氟、硼、磷等多种元素缺乏, 几乎无人不患龋齿, 牙齿严重损坏、脱落的未老先衰者, 屡见不鲜。
癌症中的大多数也是与环境因素有关的, 某些元素和化合物 (铬、镍、硒、镉、钼、砷、亚硝酸盐等) 的过剩和缺乏具有致癌或促癌的作用。由于地表水易受致癌物和促癌物的污染, 所以饮用地表水的居民癌症死亡率比饮用地下水的高。环境癌的高发地区, 生物化学环境有异常。例如, 我国食道癌高发地区之一的太行山南段, 饮用水和粮食中钼含量较低而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钼少而亚硝酸盐多是合成致癌物亚硝酸胺类和玉米易感染致癌的霉菌的重要条件因素。
据报道, 水土化学元素异常与心血管病有关系。水的分子式很简单, 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由于水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溶剂, 天然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无机物、有机物和微生物。所以, 水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水本身, 而且也在于水中所含有的物质。水的卫生性质过酸或过碱, 过硬或过软, 矿物质过多或过少, 或者含有有害物质, 都可以造成水质不良。水质的优劣因地而异, 因水源而异。
在城市里, 一个水源提供给千家万户使用, 水质最为关键。因此, 都市化以后, 某些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 人们便从饮水中寻找原因。心血管病就是一例。
20世纪70、80年代, 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欧洲一些国家共报道了上百座城市的饮用水硬度与心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塞等) 和脑血管病死亡率之间有统计学上的负相关, 也就是说, 软水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 而硬水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低。
为什么软水与心血管病关系如此密切呢?
水的硬度是水质的一种指标。它主要表示水中钙盐和镁盐的总量, 通常采用1L水中钙盐和镁盐的含量相当于10mg氧化钙表示水硬度的1度, 总硬度小于8度的水层属于软水。因此, 软水和硬水在钙、镁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 以及生理病理的作用等方面, 都有较大的差异。
软水对心血管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 软水缺乏对心肌代谢有益的钙和镁。钙、镁缺乏可以促进钠在体内潴留, 从而导致动脉压上升;其二, 硬水含钙、镁量较多, 可以减少肠道对某些有害元素 (氟、铅、镉、锶、钡、铜、汞等) 的吸收, 而软水则相反;其三, 硬水在自来水管 (铁管) 内壁上形成一层碳酸钙沉淀, 保护水管不被腐蚀, 而酸性 (pH<6.5) 的软水对自来水管腐蚀性强, 水管中许多有害元素被溶解, 其中已知水中镉含量过多是一种致高血压的因素。在自来水管中过夜的酸性软水, 有害元素的含量更高。实验证明, 含镉量为1.5×10-2mg/l的酸性软水在白铁水管内过夜, 镉的含量可增加到1.63×10-2mg/l。如果持续饮用这种水, 镉全部被吸收并保存于肾内, 3年后肾中镉含量就增加1倍, 10年后就可能患高血压病。
土壤微量元素与血管病死亡率的关系也很明显。欧洲心血管病死亡率最高和最低的地区, 环境因素差异最明显的是土壤微量元素。如芬兰东北部广泛分布微量元素缺乏的灰化土, 心脏局部缺血死亡率为欧洲最高的;而地中海沿岸诸国 (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 以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的褐色土占优势, 心血管病死亡率是欧洲最低的。
受大气污染而形成酸雨 (pH<5.6, 其中硫酸占60%~100%) 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如早期的北欧和北美东部) , 在酸雨长期作用下, 土壤发生酸化, 硫酸盐含量增加, 有效性硒含量降低, 加上硫和硒两种元素的生理拮抗作用, 从而导致农作物和饲草的含硒量普遍下降。硒是重要的营养微量元素, 具有保护细胞膜, 促进抗体形成, 拮抗一些金属元素和生物毒素对机体的毒害等功能。因此, 有人认为酸雨导致食物链中硒缺乏可能是某些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环境化学因素是影响疾病发生和流行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71-474.
[2]陈祖培.中国控制碘缺乏病的对策[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12.
[3]格鹏飞.甘肃地方病[M].兰州:甘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6.
[4]周爱儒, 黄如彬.医学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
职业环境因素 篇10
1 化学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1.1 化学危害因素
手术室常常会应用各种消毒剂,比如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乙醇及含氯消毒剂等,这些都属于化学物品,若应用或处理不当,则极易引发化学危害事件。从相关研究中可知,戊二醛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皮炎、结膜炎等;甲醛可能引发肺气肿、哮喘,以及对皮肤、肝脏、眼睛及胃肠道有很大的刺激;乙醇、环氧乙烷等可诱发细胞突变,同时具有积累反应,从而出现致癌与致畸作用等[2]。此外,手术室排放的废气中主要有全麻药(安氟醚)、关节置换后骨水泥释放的气体及电刀切割出现的废气等,这些很容易引发头晕、头痛、呼吸道不适等;一些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铂类及氨甲喋呤等,配药时若操作或防护不当,则可能引发护理人员呕吐、恶心、头晕、咳嗽、皮疹、月经紊乱、白细胞下降、脱发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1.2 防护
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的净化,及时将有害气体排出,定时监测空气指数;降低麻醉废气的污染,加强废气排放,术中麻醉师要检查麻醉机的密封性,选择性能好的机器,定期进行检查,避免气源管道漏气而发生污染;化学消毒剂的危害较多,故而要保障室内空气流通,可添加通风排污系统,而消毒剂应现配现用,纠正以往“用量越大消毒越佳”的错误观念,同时确保消毒剂剂量、浓度精确,不滥用,操作中严格戴好手套与口罩及护目镜等,对于甲醛可选择环氧乙烷进行替代;电刀应用时可采用吸引器将散发的烟雾抽吸掉,降低室内的焦烟;配置抗肿瘤药物时应按照手术室着装规范标准执行,必须穿戴一次性灭菌防渗透防护服,聚氯乙烯手套,术中需浸泡抗肿瘤药物时操作人员要暂离,浸泡完成后,可采用负压吸引器进行密封处理。
2 生物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2.1 生物危害因素
手术室工作繁忙不必多说,而且存有潜在血源性感染,比如HBV、HCV、HIV等急诊患者血清检验时耗时较多,一些患者往往不能等检测结果就要手术,甚至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等;手术台上操作过于紧张,在直接传递锐利器械,以及清点与清洗锐利器械时往往会引发锐器损伤;在术中,由于患者的体液或血液飞溅等污染护理人员面部或衣物等,接触被病毒感染的血液与体液污染的辅料等,都可能导致护理人员的血液暴露,从而造成病毒感染危险。国内某调查研究显示80%的护理人员曾受过针刺伤,而对100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调查则显示针刺伤发生率高达96%[3]。
2.2 防护
加强标准预防,即积极做好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的隔离,不论是否存有污染,对于接触这些的皮肤与黏膜等都要做好防护措施,该措施应贯穿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术前、术中及术后都应做好标准预防;择期手术者要做好常规与辅助检查,阳性者要标明,急诊或未检查者应按阳性者对待,巡回护理人员与手术护理人员应严格戴好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等,操作完成摘除后要及时清洗手;对于一些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患者行手术,手术室内的所有人员都要严格穿戴隔离衣,并戴好手套,器械护理人员还应戴好防护眼罩,操作后要彻底洗手;加强洗手环节,该环节可去除手上暂住菌,同时可预防交叉感染,洗手属于最为有效与方便的自我保护措施,故而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对待洗手,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执行,每日的洗手频度应大于35次;戴好手套也是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故而每个护理人员都要有“任何患者血液与污染有血液的物品等可能存有潜在感染的危险”的意识,切实戴好手套操作。
3 物理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3.1 物理危害因素
研究表明,手术室的噪音水平均值60~65d B之间,但偶尔也会维持在90d B左右。通过调查与分析得知,噪音来源主要有电钻、电动吸引器、电锯、麻醉机、监护仪、器械车轮摩擦、工作人员交谈等。噪音可能引发人体生理与心理应激,并且可对手术关键时刻注意力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失误操作。手术室操作中经常要求护理人员要进行体力处理操作,比如每天连续站立6个小时左右,器械护士则要保持颈椎前屈15~20°等,这些极易导致护理人员颈椎病及下肢静脉曲张等[4]。激光C臂机、辐射等在手术室的应用十分广泛,使得护理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大大增加,若长期在这些射线辐射下,可能引发他们造血组织损伤,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放射性白内障、白血病及皮肤癌等。
3.2 防护
外科手术发展迅速,使得X线检查应用频繁,为此手术室应备置铅屏风与铅衣等;手术室门口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如“危险”等,以此来提醒他人禁止进入;当X线检查过于频繁时,应合理安排操作人员,减少短期内大量被辐射,而工作人员术前要穿戴好铅或激光防护眼镜,同时穿好防护服;对于孕妇与哺乳期的妇女要避免直接接触X线;积极做好噪音控制,一般理想的A声级为40d B,最大不宜超过60d B[5],故而手术室应禁忌接听电话,相关的手术仪器应将音量调到最低;叮嘱工作人员提高素质,走路、讲话与开关门等要尽量轻;应加强意外损伤的注意,同时加强仪器与设备的保养,确保仪器可正常运转。
4 生理与心理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4.1 生理与心理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基本为女性,她们在体力上明显不及男性,这使得她们在搬运患者与重物时往往要更吃力,一旦持久工作可能出现工作姿势不对称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她们的腰背、脊柱及关节部位损伤;同时由于女性身体的特殊性,一旦在月假那些天工作,除了会感觉疲劳外,还会产生焦虑、脾气不佳、抑郁等,使得心理负担加重等;此外,手术室可能超时、超负荷及长时间工作,这些使得护理人员无法正常就餐,极易引发肠胃疾病。
4.2 防护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可采取活动左右腿的方式来轮换承担身体重量,同时可采取用力踮起脚跟的方式(反复2~3次,每次2~3s),以此增强血液回流;传递手术器械时,可尽量做到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适当选择弹力绷带、弹力袜等,采取双脚心下放置软布卷等方式来舒缓与放松下肢;通过收缩双小腿后部肌肉,促进血运,缓解下肢肿胀与疲劳;搬运患者时可两脚前后分开,高度最好维持在膝关节与肩之间,根据人体力学原理与技巧搬运,保障身体平衡。此外,应合理排班,设置科学的护士编制,减少工作负荷,创造轻松与愉快的工作环境,使得护理人员可在和睦、温馨的氛围中工作。
5 结语
手术室属于医院比较重要的科室,其中危急重症患者往往需要采取急诊手术处理,为此手术室护士工作的环境及其服务的对象都比较特殊,而工作中时刻都会面临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生理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应加强这些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制订出更加合理与有效的防护措施处理。
摘要:手术室属于医院十分重要的科室,尤其是急救与抢救的实施基本上都在手术室完成,对于患者生存率有着积极的影响。就近几年相关研究来看,手术室职业危害发生率逐年上升,为此必须针对其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从而制订出职业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事件,进而提高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基于此,本文就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防护进行了综述,希望对相关事业有所借鉴。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防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邹丽娟,张俊娥,赖琼等.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进展[J].护理学报,2007,14(8):17-19.
[2]武道英.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进展[J].吉林医学,2010,31(15):2340-2341.
[3]盛利芬.浅谈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进展[J].医药前沿,2013,07(2):45.
[4]杨洁清.手术室护理职业危害的防护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8):357,360.
乳腺癌与环境因素 篇11
乳癌病因的总结
乳癌与其他癌症和疾病一样,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过去证实的原因包括遗传和后天的生活方式。现在已经证明,遗传因素是诱发女性患乳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有BRCAl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癌的可能性比正常女性要高很多。美国的统计是,有这两种基因突变之一的女性患乳痛的危险可上升7倍。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同样是乳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概括地讲,长期使乳腺暴露于雌激素的刺激是罹患乳癌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讲,有很多因素。一是发育因素。如果月经初潮早于13岁,绝经时间大于50岁则可能增高患乳癌的危险。二是生育因素。如果初产年龄大于35岁,或不生育、不哺乳,则忠乳癌的危险也会上升。三是使用药物。如果绝经后长时间补充雌激素,以及育龄女性不加选择服用甾体避孕药也会增加患乳癌的儿率。四足饮食。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较多者,以及肥胖者容易诱发乳癌。
当然,生活方式的种种因素,如哺乳、生育、服药、饮食等并不能单方面就决定一个人能否患乳癌,但是如果这些因素累积在一起就容易忠乳癌。所以,如果在生活方式上避免上述几个诱因,而在遗传上如果有高危因素则进行定期普查,并且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把乳癌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的。
然而,以前总结的乳癌病因的因素并非全面,尤其是当环境污染因素越来越严重时,当代人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需要对乳癌及其他癌症负责。
乳癌病因新追踪
世界卫生组织、国内外医学界的无数研究早就证明,现在人类的疾病至少有一半与环境有关,而且癌症的发病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日益密切。
刚刚在美国《癌症》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用回顾性分析发现,目前人们生活环境中的216种化合物与乳腺肿瘤的增加有相关性,这些化合物广泛分布在杀虫剂、化妆品、汽油、药品、日用品等生活用品之中。美国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以往的900多项研究,最后确定有216种化合物会引起乳癌危险升高,而其中有73种包含在消费品或者食品中,包括lO种经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食品添加剂。
而且在35种空气污染物中有25种是因职业暴露与乳癌有关,其危害群体超过500万人。在美国与乳癌有关的化合物中有29种每年的产量超过50万千克。比如,与乳癌有关的化合物有汽车污染物中的苯,淀粉食品经高温处理(例如炸薯条)时形成的丙烯酰胺,用于橡胶、家具、衣服、厨具防黏涂层的全氟辛酸,用于制造人造革(Pvc)的聚氯乙烯,杀虫剂clonitalid和一种名为孔雀绿的染料。
孔雀绿染料也在我国的水产食品如多宝鱼中屡有查出。同时,美国FDA也明确禁止将孔雀绿用于水生生物,但孔雀绿还是常作为廉价抗真菌剂被很多鱼苗孵化场使用。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还显示,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有机溶剂等都与乳癌相关。
不仅如此,我国的乳癌研究也得出了与美国研究人员相似的结论。例如,对唐山地区166例女性乳癌病人的分析发现,室内杀虫剂使用年限长、有机溶剂暴露年限长、农药暴露年限长、放射线检查次数多、体重指数高、精神刺激、行经年数长、流产次数多是乳癌的危险因素,而水果、豆制品摄入次数和生育胎次多则是免患乳癌的保护因素。总的结论是,唐山地区女性乳癌危险因素中,室内杀虫剂使用、有机溶剂暴露、饮食因素等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致癌机理与争论
虽然研究证明相当多的化合物可以引起和增加乳癌的发病,但每一种或每类化合物的致癌机理也并不完全明了。现在只知道有些化合物之所以导致乳癌,是由于通过干扰雌激素通路而产生不良作用。也就是让雌激素不断地长期刺激乳腺,促使乳腺增生和癌变。所以,美国塔夫茨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索托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癌症是一种与环境相关的疾病,虽然并无直接证据,但是很多化合物很可能与乳癌发病相关。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专业人员认为,环境因素导致乳癌还有不确定性,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乳癌的种种诱因中,有环境因素(除遗传、年龄、性别等之外的因素)、生殖因素(如早育可降低乳癌发生率)、雌激素使用、体重和营养因素(例如中年后肥胖是乳癌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包括暴露于杀虫剂和化工物质)。
另外,美国科学与健康委员会主席惠伦也认为,一些研究本身存在问题。比如,有很大一部分研究结果是从啮齿类动物得出的,而这些化学物质在啮齿类动物中会导致癌症并不意味着在人类中也会增加癌症危险。还有专家认为,许多人都知道一些化合物涉嫌致癌。但他们每天接触这些化合物,而且并不知道减少接触是否会显著减少乳癌的发生率。当然,减少接触致癌物是有益的,但关键是要有减少接触致癌物后也减少了患癌的直接证据,这才有说服力。
尽管有争论,但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控制或者减少人们接触这些化合物的机会,例如,尽量避免接触那些含有致癌物质的洗发水或洗涤剂等,将会减少很多乳癌病例,挽救成千上万女性的生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防范意识的加强有助于预防乳癌。
乳癌是可以治愈的
乳癌是美国30~50岁女性的主要死亡原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女性中有17.8万例新发乳癌病例,其中超过4万例会死亡。中国女性乳癌的发病特点是,发病年龄从30岁开始增加,发病高峰年龄为40至49岁,比西方女性早10到15年。而发病后就诊病期相对比较晚,约有35%的患者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
但是,无论是早期发现还是中晚期发现,乳癌都属于比较好治的癌症。早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作出“三个三分之一”的评估。也就是癌症病因中的三分之一是可以设法避免的,癌症患者中的三分之一如早期发现是可以治愈的,无希望治愈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可以姑息治疗减轻症状的。
20多年过去了,科学的进步证明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十分正确。而且乳癌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可以通过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工业化和工业化后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蔓延,因而大大提高了乳癌的发病率(以发病率较高的上海而言为37例/10万人),但是乳癌的治愈率更是在大幅提升。
如果早期发现并施以循证医学的规范治疗,乳癌的治愈率现在可以高达90%~95%。即使是发现得晚的中晚期乳癌,经过合理和正规治疗,治愈率也能达到30%~50%。而以生活质量来看,有些地方乳癌原位癌治愈后10年的生存率高达99%,一期乳癌的1O年生存率达93%,二期乳癌的10年生存率达81%。当然,要强调的是,乳癌治疗与其他癌症治疗一样,需要循证医学的规范化的治疗和系统性的辅助治疗。普查、早诊断和规范治疗是现在乳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同样,北京肿瘤医院对数千例乳癌病人的随访资料显示,一、二期乳癌的5年生存率为94%和83%,1O年生存率为87%和67%。也就是说,尽管乳癌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或第二位,但大部分病人经过及时治疗,都没有生命危险,而且愈早发现治疗效果愈好。另一方面,即使以生活质量衡量,51%的病人还能保留乳房,这也是增强她们生活信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 篇12
1 职业危害的概念
18世纪职业医学之父Bernadio提出“职业危害”这一概念。职业危害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 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
2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2.1 锐器伤
陈红岩等[3]分析了110名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 发现护士发生锐器伤率最高, 暴露发生率依次为护士60名 (54.5%) , 医师45名 (41.0%) , 检验师5名 (4.5%) ;主要以锐器伤为主 (86.4%) 。护士在采血、静脉穿刺、清洗医疗器械时容易发生锐器伤。急诊护士抢救患者时使用的锐器较多, 导致在急救过程中锐器伤的发生率更大, 增加了经血液传播疾病 (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感染的机会。黄宇静[4]报道, 护士发生的锐器伤以针刺伤居多。
2.2 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危害
医院为防止院内感染, 预防交叉感染, 会由护士对空气和物体表面经常进行消毒。护士作为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的直接接触者, 面临很多危害。常用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容易造成皮肤及黏膜过敏反应, 紫外线照射也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
2.3 环境因素
2.3.1 空气污染
急诊就诊患者复杂, 人流量大, 有的患者可能患呼吸道疾病 (如肺结核等) , 使室内污染气体溶胶增多。中央空调系统的使用, 也使空调使用季节的工作环境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3.2 噪音污染
急诊的就诊量、就诊患者的病情等都难以预测, 急诊室的抢救频繁, 设备仪器的使用率比其他科室高, 急诊患者的病情易变化导致仪器报警现象多, 这都使急诊室的噪音污染相对严重。蒋红[5]随机抽取2个普内外病房及1个急诊室, 在具有代表性的时段测定噪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急诊室、监护室24h监测的结果显示, 所有测定点噪声都超过标准, 最高者超出标准的84%, 最低超出4%。根据美国劳动局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处 (OSHA) 推荐, 在工作8小时的前提下, 所有工作人员环境中允许噪音小于90分贝, 相当于一辆大型载重卡车行车时产生的噪音。急诊室的噪音污染对护士的听力产生一定的损害, 而这种损害无法通过外科手术或听力辅助设备来弥补。
2.3.3 电离辐射
医院的规模与医疗仪器设备的现状密不可分, 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会产生一定量的辐射, 故医院的电磁辐射污染不可忽视[6]。急诊室作为医院的一线救治场所, 多配备摄片室或移动摄片器材等辅助诊断设备, 急救设备也较多, 这就使急诊护士在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与仪器设备的接触更加频繁。急诊患者病情危重, 部分检查 (如摄X线胸片, B超检查等) 都必须在床边进行,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诊护士的电离辐射危害。郑德先[7]指出, 有效的防护可明显减少受辐射剂量, 但急诊护士的特殊性造成很多防护措施 (如穿铅衣) 难以落实。
2.4 工作场所暴力
Gack i-Sm ith等[8]指出, 急诊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急诊的设施条件、留观环境相对较差, 而患者大多病情急、重、变化快 (如严重烧伤、车祸创伤等意外伤害) , 入院时家属一般情绪较激动, 对于嘈杂的就诊环境、不能收住入病房, 以及急诊医护患比例不平衡等情况难以理解。当各种要求不能满足时, 患者或家属会对服务终端的护理人员不满, 态度差, 甚至出现辱骂、殴打护理人员的现象, 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2.5 心理、社会因素
急诊护士工作量大且繁重, 对于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激, 包括对暴力和重大伤亡抢救的应激, 使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大。Tabor[9]提出, 护士有产生替代性创伤的可能, 即助人者虽非直接暴露于受创者所述之经历, 但在情绪上仍被受创者及其事件影响, 而产生一些雷同于受创者之创伤反应的内在心理经验转变的反应, 多发生于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警察、消防人员、军人等助人工作者。急诊护士面临的家庭冲突也高于普通病房护士[10], 这也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负担。此外, 急诊护士面对职业暴力造成的伤害, 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
2.6 其他
如乳胶过敏, 急诊忙碌的环境、高人流量、多种仪器设备等因空间狭小而导致跌倒/外伤, 设备仪器危害 (除颤仪电击等) , 移动物体致眼睛损伤, 搬移重物、移动患者造成骨骼肌肉损伤等。
3 防护措施
3.1 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化
锐器伤等物理性损伤大多是由于护士不规范操作引起的, 如护士拔针时注意力不集中、拔针姿势不正确, 导致针刺伤;配置药液时不规范操作, 使用过的针头未及时放入锐器盒等。这就提醒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规范化操作, 减少职业危害。
3.2 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
Ramsay等[11]认为, 护士职业危害与护士对工作相关的职业防护认识程度以及管理机制直接相关。而职业安全水平、健康培训资源的可及性及行政管理的支持, 对降低职业危害起关键作用。急诊护士要明确所在岗位的特殊性, 加强法律意识,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不断学习职业防护的有关知识。在接诊患者时要佩戴口罩, 操作前后要严格按“六步法”洗手, 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时要保证洗手时间, 确保效果[12]。对于环境危害, 可以通过开窗通风、远离辐射等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在抢救危重患者时, 急诊护士更应注意自我防护, 佩戴手套, 避免急救过程中被血液、体液等分泌物污染或遭遇锐器伤。对于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 要减少将自己暴露于暴力中的机会;如遇言语暴力, 由其他同事负责协调, 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Tang等[13]建议, 应安排对工作场所暴力有充分应对经验的护士上夜班。同时, 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支持力度, 提供防护设施, 如有效的锐器处理装置、低危害的抽血输液设备, 进行员工培训,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标准、职业危害分析机制以及制定相关制度, 开展职业危害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以及将职业分析结果进一步指导今后的防护制度流程中。
3.3 强化心理素质
关注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 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提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14]。Cooke等[15]的研究也证实实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护士的焦虑情绪。近年来, 护士心理资本水平[16]的理念也常被提起。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
4 体会
【职业环境因素】推荐阅读:
环境职业教育07-08
职业道德环境07-26
环境职业健康培训心得05-21
行政管理职业环境分析06-04
兽医职业环境分析报告09-10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09-05
2024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责任书05-23
环境工程毕业生的职业规划08-02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论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