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Update

2024-09-20

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Update(精选7篇)

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Update 篇1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保障安全生产,履行环保责任,持续追求卓越。

保障安全生产: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并保障员工及相关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预先防范和有效控制生产及相关过程风险,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方的要求,为员工提供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员工身心健康。

履行环保责任: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密切关注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通过技术和工艺创新,有效管控污染源,持续推动节能降耗,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满足法律法规、顾客、和相关方要求,实现产品、人、环境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持续追求卓越: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并持续改善,确保产品和服务持续满足顾客需求。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实现组织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最终成为行业标杆,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信息产品提供商。

批准/日期:

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Update 篇2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执着于长远目标, 不在短期效益。企业竟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竟争, 而人是各项生产要素中最为核心, 重要的因素, 培训工作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培育与保持企业是否具有一支其素质和能力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及战略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团队。

在ISO9000: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中, 最大的修改之一就是将资源管理与管理职责、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并列为四大板块或四个基本过程结构而提出来。而人力资源又是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资源中的主要资源, 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 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劳动力的素质对产品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创造条件, 巧妇可以找米下锅。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与否对于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成败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企业管理中, 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名词越来越被人们熟悉, 但是却有很少人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干什么工作, 甚至有人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意义的人事管理混为一谈。其实, 二者的范围、功能、目标都有所不同。人事管理比较传统、保守、被动, 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积极主动的, 具有策略性、前瞻性;传统人事管理的功能多为行政性的业务, 如招聘、薪资、档案管理等, 人力资源管理则参与制定策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塑造企业文化和环境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型的服务部门。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为企业发掘优秀员工, 不仅要发现人才, 更重要的是培养、激励人才, 使每个员工都工作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同时, 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 最终塑造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凝聚力, 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 将如何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管理, 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组织岗位分析核定岗位

ISO9001:2000标准6.2.2.a明确提出:组织应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GB/T28001-2001、GB/T24001:2004中4.4.2条款能力、培训和意识:对于其工作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职业健康安全人员应有相应的能力;对于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应有相应的能力。

各管理体系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管理活动又可分为安全管理活动、生产管理活动、质量管理活动、环境管理活动等等。每一种类的活动又可细化为更具体的活动, 直至细化为活动过程, 显然不同的活动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不相同, 为确定这种不相同的需求, 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对企业的每个岗位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通过进行一系列有关工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 说明工作的内容、要求、责任及任职资格。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司岗位工作人员任职条件》覆盖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的所有单位;形成《公司岗位说明书》覆盖公司;为每一位员工明确规定他们的工作性质, 职责范围以及相应的要求, 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因此,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核心工作, 更为核定岗位提供了依据, 同时为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岗位分析与核定岗位将随产品质量、环境、安全要求及工作负荷、引进新的管理模式等各因素的变化应适时进行更新。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加强培训、意识与能力开发

ISO9001:2000标准6.2.2明确提出:组织应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 (即基于产品质量的工作应是能够胜任的) 要求。

GB/T28001-2001、GB/T24001:2004中4.4.2条款a条款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程序和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及在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GB/T19025-2001标准4.2.1明确提出:组织应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每项工作的能力需求, 评价进行该项工作的人员的能力, 并制定计划以弥补可能存在的任何能力方面的差距。所有这些内容都要求开展相应的培训以满足体系管理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资源有很大的差异, 它是一种可变化的资源, 而且富有潜能, 发掘得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人的能力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在不断提高, 但也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的变化在衰退。因此, 为提升产品质量开展职工培训;为增强企业后劲开展培训;为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培训;为公司技术改造新建项目开展培训;为配合企业改革开展培训, 使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效能, 也要使用还要进行不断的培训, 培训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

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 使员工通过培训得到提升;完善培训和评估制度, 为提高培训效果和实施有效评估提供保障。按照以下要求来进行:1.明确培训目标:如建设一支素质优秀、结构优化、开拓创新、适应公司发展的各类人才队伍;2.确立培训原则:如培训工作必须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管理、业务紧密相连接, 遵循“按需施教、点面结合、学用一致、严格考核、择优奖励、低本高效”的培训指导原则, 做到重点培训、全面推进、系统教育、专业突出, 进一步改善员工素质, 使员工知识、技能和心态与工作岗位相适应,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落实培训管理:根据GB/T19025-2001国家标准建立培训管理体系, 按照确定培训需求、设计策划培训、提供培训和评价培训结果等来落实培训管理, 同时建立相关必要的培训管理制度。如《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培训专业管理考核办法》、《培训管理程序》、《培训评估制度》等, 以对培训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 并对培训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和评价, 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评和奖惩, 促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4.在加强培训的同时, 注重研究对培训管理体系的监视控制, 制定监视和改进程序, 及时组织审核和验证, 以确保培训效果及培训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科级组织绩效评估与考核

ISO9001:2000标准6.2.2.C要求, 组织应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识别和评价。企业或组织对影响其业绩的各项活动都十分关注, 因此要选拔合适的人员来承担这些活动, 为了能有效地选拔, 首先要对这些活动逐一进行识别, 这就是前面说的职务分析。接着应对执行这些活动的人员进行能力评价, 找出差距与不足, 持续改善, 使人员达到要求。目前,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最难做的存在问题最大的工作就是绩效评估, 企业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员工的绩效评估工作:

(一) 绩效评估系统的建立过程

绩效评估系统的背后是企业的远景—使命—价值观系统。每一家企业从建立初始, 其创办人对企业的发展都会有自己的期望和规划, 这就是最原始的远景—使命—价值观框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积累, 这个框架渐渐丰富并被整理成文, 形成企业的远景—使命—价值观体系。并由此引申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而员工行为准则是制定绩效评估系统的依据。根据企业员工行为准则制定的绩效评估系统才是真正能够反映企业文化、为企业评估人才的有效工具。这也就是绩效评估与考核的SMART原则, 即具体原则、可度量原则、可实现原则、可证明原则、有时限原则。

(二) 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 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推动绩效评估有效进行的源动力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应该考虑到如何让他们成为绩效评估的动力而非阻力。我们从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两方面来分析。要确保公司的中层管理队伍充分理解远景—使命—价值观系统, 争取中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主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个综合的管理, 特别是在员工的心理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 因为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 就会存在着矛盾和不公平。绩效考核是人员任用的依据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的依据, 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 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 也是平等竟争的前提。

(三) 运用PDCA循环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结合企业实际设计了绩效管理制度, 建立了企业的绩效管理组织与责任体系以后, 绩效考核实质上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如果仅仅为了发放绩效工资和奖金而进行绩效考核, 在现实中几乎无法操作, 原因就是没有目标和计划, 绩效考核将没有内容可考, 只能用一些模糊不清的指标在考核表上拍脑门打分, 走一个过场。

在这个系统中, 员工并不是处于被管理和监控的地位, 而是参与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真正参与到组织管理工作中。这种绩效管理体系是向前看的系统, 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共同的提高和进步, 不是对历史的审核和算账, 它要求的是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运作, 使组织和员工个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能够紧盯企业目标,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员工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 提升其工作满意度, 并最终使组织绩效不断提高。

绩效管理体系的使用, 需要设定关键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 (绩效指标) , 公司每一层面均有一套自己的绩效指标被考核, 将下层的绩效指标汇总即为上一层领导的绩效指标, 通过清晰明白的绩效指标管控, 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以业绩管理代替“人管人”的情况, 使组织和个人的目标达到和谐的统一。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通过适当的回报使岗位人员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ISO9001:2000标准6.2.2.d要求:组织应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GB/T28001-2001;GB/T24001:2004中4.4.2条款b条款员工在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职业健康后果及实际的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 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效益和环境效益。

薪酬与福利是指通过工资薪酬、福利措施给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予以报酬, 并激励其工作积极性的过程。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 而这种需求很可能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 因此, 工资薪酬、福利措施必须面对这一现实, 采取合适的手段, 使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目标趋于一致, 或者说使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利益需求更加协调、合拍, 使员工意识到是自己的成绩给组织带来荣誉和发展。但每个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必须与岗位分析、培训效果和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

一方面, 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岗位的责任大小、复杂程度、劳动条件、工作繁重程度、岗位任职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基础上实行岗薪工资, 按照“能力决定岗位, 岗位决定工资, 绩效决定收入, 收入能多能少”原则来进行分配, 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激发员工学技术、学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岗位工作内容丰富化、岗位轮换等方式, 激励员工;但丰富化、轮换与注重效率之间要有度, 有了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 这个度把握起来就相对贴近多了。

通过福利措施及其他各种有效措施来激励员工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简单地说有两个方面的需求即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 就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福利措施, 以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 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并相互促进, 通过考核与激励, 促使人员使用日趋合理,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薪酬和福利能够满足岗位人员的需求, 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运作体系, 使每一位员工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为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形成共同愿景页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薪酬管理实务手册》

[4]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5]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6]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理解与实施

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Update 篇3

关键词:管理体系:标准:整合

近年来一些企业纷纷宣称建立了“三标一体整合型管理体系”,但由于缺乏在标准层面的统一规范,各个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往往漏洞百出。相当一部分只是将EMS和OHSMS整合在一起,有的甚至只是三个体系文件的合订本。也有的企业以卓越绩效等模式为统领来整合三个标准体系,有的根据三个标准体系的条款对应关系进行合并同类项。我国如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上率先推出三标一体的国家标准,必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这也是我国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在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

一、三个体系标准整合是标准发展的趋势

体系标准整合是21世纪管理标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降低组织贯标成本,实现不同管理体系有机整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而OMS、EMS、OHSMS这三个目前被各类组织广泛应用并纳入第三方认证,影响最大的管理体系标准的整合更是当务之急。

实际上,三个标准的一体化整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一直鼓励的管理体系标准设计和建设思想,并贯穿在三个标准制订的过程中。ISO9000:2000的2.11条指出:“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连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使用共有要素的单一的管理体系。这将有利于策划、资源配置、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有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战略咨询组(ISO/SAGE)早在起草ISO14000标准之前,就对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考虑到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均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尽管分别建立体系,最终还会融合在一起,可能会更有效率。因此制订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时。应与ISO9000标准保持协调和相似”:而OHSMS18001与ISO14001基本上采取了同样的管理体系思想、方法和结构。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加强了对三个标准整合的研究。2003年以来,欧洲标准化协会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大纲”:英国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框架”;日本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架构及应用”:我国一些研究团队也提出了“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而到目前为止,研究比较多的还只是对组织在建立标准体系时如何将三个体系加以整合。其中有代表性的,国际上如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由法国、荷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比利时等7个国家组成的一个专题研究小组,课题的名称为《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体化实施》(Integrated Use of Managementsvstem Standards)。国内一些贯标实践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经验探讨,如吴庆善(2002)、陈宁娜(2006)等。

纵观前人的研究,对标准本身一体化的研究大多只是在结构、框架上进行比较、整合,而缺乏从内在机理上加以剖析。这也正是到目前为止没能提出一套完整的三标一体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三个标准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从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整合的基本思路。

二、三个标准具有一定的整合基础

也许正是基于在标准制订时对管理标准一体化整合趋势的认识。目前QMS、EMS、OHSMS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内在联系,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1基本思想相同。三个标准制定的基本逻辑思路一致,采用相同的管理体系思想和方法。其核心内容都是根据管理学原理,为组织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组织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的目标。三个标准的内容都体现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等管理原则。

2运作模式相同。三个标准都采取系统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有效、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都采用基于PDCA的过程方法,通过识别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视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3框架结构相似。三个标准的管理性要求有很多相似的部分。条款具有一定对应关系。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方针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交流与沟通”、“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

三、三个标准整合的基本思路

三个标准的整合必须是有机的整合。整合应考虑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覆盖OMS、EMS、OHSMS三个标准的全部要求:二是在体系结构中,要保持原三种标准要求和运行模式的完整性,不因整合而使某个体系的运行模式和各项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受到破坏和肢解;三是要充分考虑与现有的以及可预见的其他国际标准(如SAS000、清沽生产)之间的协调,留有接口。

1以质量管理体系为轴心。标准整合一般应以包含范围广的体系标准为基准。OMS的关注对象是顾客,强调组织对顾客的质量承诺。EMS的关注对象是相关方。但仅强调组织对社会环境的承诺。OHSMS的关注对象是员工,强调组织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的承诺。尽管三者关注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我们注意到。如果把顾客的概念拓展,让其具有相关方的含义,则可以包容三个体系标准所关注的对象。因此,三个标准的整合可以以OMS标准为轴心,EMS和OHSMS两个标准向OMS标准靠拢。

实际上,早在1996版ISO14001就指出“组织可选取一个与ISO9000系统相符的现行管理体系,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

2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三个体系标准的管理对象各不相同。0MS管理的对象是产品;EMS管理的对象是环境因素;OHSMS管理的对象是危险源。虽然三者不尽相同,但都可看作是各个相关方对组织提出的需求。因此,三个标准整合可从组织相关方对组织的需求出发,驱动体系各个过程围绕三个标准的要求而展开。以采购过程为例:该过程既需要考虑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方面的要求,又涉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个体系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控制的要求。对该过程的整合,在确定需求、制订目标、采取措施的各个环节,均可从各个相关方的需求出发加以考虑。

3以过程管理为框架。三个标准都强调运用过程方法。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也是三个标准整合时可以采用的重要基准。整合后一体化标准的基本过程雏形如图3所示。

在三个标准整合的过程中,立足三个标准关注对象、管理对象,从需求出发,按照“需求——管理方针、目标——管理职责、资源——策划和要求——监视和测量——改进”的思路,充分考虑各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包括涉及相关方的所有期望输出和非期望输出),确定过程的适用程序,并对其影响输出的元素确定监视和测量要求。这样,既能保证全面覆盖三个标准的要求,又能实现三个标准要求在每个过程的有机融合。

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Update 篇4

公司自从引入质量、环境和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按程序办事的工作思想已深入人心,从管理上较原来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一分公司根据管理评审中提出的问题、内审的不符合项以及纠正和改进建议进行了全面整改,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和完善我公司的管理体系。现将一年多来体系运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前言 从质量、环境和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以来,一分公司都按照公司体系的要求执行。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质量事故和顾客投诉事件。

二、在质量、环境和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方面做的主要工作:

(一)要求所有的工程开工之前必须要提交开工报告与施工计划并通过分公司经理审评。

(二)每月对分公司所管理的工地进行现场检查,并且坚持“三检制度”,针对现场质量、安全、环境三方面的控制情况,在检查中发现一个问题就针对一个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三)分公司要求每个项目部都要识别工程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组织所有项目部人员进行识别培训,并把风险源粘贴在墙上公示。

(四)所有的过程文档都要上交分公司备案。

(五)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环境和安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分公司员工进行学习。

三、质量体系运行的收获及取得的成效 公司自从执行质量、环境和安全职业健康安

全管理体系以来,不仅强化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客户满意度,而且树立了较好的公司形象,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建立了科学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系统循环式的运行方式,各项工作都处于比较严格的受控状态。合理运用各项管理机制和表单进行工作的管控,方便了日常的管理工作。

(二)促进了分公司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制定出各项目部的质量目标。项目部的目标管理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每月进行的现场检查,各项目部基本实现了管理体系的目标,使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 100、用户满意率达到 100。

四、存在问题及纠正改进措施 质量、环境和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公司员工对管理体系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在公司执行管理体系过程中,经过多次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工作质量检查等发现,部分员工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有效地运用管理理念和所提供的管理方法,从而在部分工作中出现了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因为管理体系概念太多不好掌握。公司现有的管控程序虽然很规范,做到了事事有记录,时时有记录,但太细,执行起来不是很方便,影响了工作效率,也造成工作成本上升问题等等。纠正改进措施:

(一)积极组织公司员工进行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二)对施工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篇5

一、质量总体要求

为实现项目管理目标,满足顾客及相关方需要,项目经理组织经理部各职能部门依据合同和设计要求进行过程识别、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辨识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对管理体系进行周密的策划,形成项目质量计划,据此实行质量管理。项目经理为实现质量目标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专项技术资源支持。

二、质量控制目标

项目部根据合同、业主的管理要求,局、公司质量控制目标,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具体质量控制目标的制定如下: ⑵

工程竣工一次交验合格率100%; ⑶

创优规划兑现率95%以上; ⑷

顾客满意度达到90%以上;

⑷ 确保全部达到国家、行业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满足全线创优规划要求。

三、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为达到质量目标,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负责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督促检查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1.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项目质量管理的控制,成立项目部工程质量领导小

0

组。各项目部质量领导小组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各工程队领导、技术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2.项目部主要质量管理工作内容:

①制订本项目质量目标,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②按照投标承诺和合同约定,设置专门的项目质量管理部门,配专职质量管理人员,明确现场各工程队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建立各级质量岗位责任制,明确质量责任。

③督促检查各工程队在资质允许范围内进行施工,不得转包或违法分包。

④根据设计文件和现场实际情况,对质量控制的关键点进行排查,编制项目质量控制计划,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查后,报公司总工审批。

⑤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推广实施工序作业要点卡片,指导操作工人执行好操作规程和作业要点,实现作业标准化。

⑥编制关键工序施工应急处理技术方案,报公司或局指挥部审批,落实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技能培训,保证充分的应急救援能力。

⑦项目部每旬分别组织工程技术、安全质量环保、物质设备、综合管理部等相关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指定专人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

⑧事故发生后按规定程序如实上报,并全力开展救援抢险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后续调查、安置等工作。

四、关键工序控制措施

⒈ 项目部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必须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制定工艺的实施细则。

⒉ 作业指导书编制前,根据设计文件以及施工特点,确定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的项目。

⒊ 项目部负责落实作业指导书在施工现场的贯彻执行,在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施工前,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或培训,技术交底或培训必须有相关记录,并存档备查。

⒋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领工员检查落实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如发现违规操作的,应及时制止,对不听劝阻的,应向上级汇报,对多次警告无效、造成严重后果或质量事故的,要坚决将其清退出场。

⒌ 项目部质检工程师应严格按施工规范、作业指导书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进行监督和检查,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并加强对工序的监测工作,进行信息反馈,消除不稳定因素。

⒍ 涉及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施工时,尤其是外协劳务队伍承担的施工,项目部必须派技术人员及责任心强的领工员对施工全过程旁站监督,确保工序关键环节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7.工序检查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以工序质量保工程质量。

8.班组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各环节进行自觉检查,边施工边检查,工班长或项目部质检员负责对完工后的工序进行初次检查,作出检查记录,特别是定量的数据记录。

9.工序自检合格后,由项目部质检工程师按照设计图纸和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检查验收,填写检查记录,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10.工序完成或不同专业施工之间,必须进行交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以确保工序的工艺流程、操作标准达到质量规定的要求。

五、环境总体要求

合理有效利用资源,防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植被的破坏,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环境控制目标

项目部根据合同、业主的管理要求,局、公司环境控制目标,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具体环境控制目标的制定如下: ⑴ 施工及生活废水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法规规定标准; ⑵ 烟尘、粉尘排放控制在国家及地方法规规定标准以内; ⑶ 施工场界噪声控制在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标准以内; ⑷ 固体废弃物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要求;

⑸ 资源、能源消耗实行限额管理,严格控制在额定指标以内; ⑹ 杜绝重大环境投诉事件、事故的发生。

七、环保组织机构

1.项目部应成立环保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项目经理为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明确和配备环保管理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质环保部,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2.专(兼)职环保人员负责对工程项目和生活区域的环保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检查,及时与当地政府环保部门沟通,加强环境监测,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八、环境因素调查和风险评价

结合本项目工程特点,由项目管理层组织相关人员对施工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从工艺流程、工序、材料机具、文明施工等方面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具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污染物排放类;一类为能源资源的消耗;并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分析评价,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1.按下列要求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⑴ 选择活动和过程应考虑: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交验——回访维修全过程。

⑵ 识别环境因素时考虑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2.按下列要求进行环境因素评价:

⑴ 确定评价流程:分析调查环境因素的影响——评定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据局重要环境因素确定本项目重要环境因素。

⑵ 环境因素评价依据: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及行业标准的要求;环境影响的范围;环境影响的程度;环境影响发生的频次、概率;环境影响的持续性或可恢复性;能源资源消耗量的影响;相关方关注程度。

3.项目部在进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时,采用评分法、专家评价法、经验分析法、类比法等方法进行。

九、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1.对重大环境因素,应采取的措施: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制定各项管理措施;培训与教育;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制定过程控制措施。

2.项目部针对本项目《重要环境因素》,组织编写《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方案》,并经项目经理批准后执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是围绕施工现场环境目标和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来制定的,使重要环境因素得到控制,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

十、环境因素动态监测与控制措施

当环境因素在管理过程中有变化或出现新的内容时,技术部和安质环保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本工程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更新。

1.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对环境因素进行更新或补充识别: ⑴ 施工生产过程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 ⑵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 ⑶ 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提出要求; ⑷ 发生事故、事件、不符合;

⑸ 引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改变了生产流程及工艺;

⑹ 相关方抱怨或提出要求。

2.对生产过程和服务环节变化导致新的环境因素变化,由技术部和安质部负责进行补充识别。

十一、职业健康控制目标

项目部根据合同、业主的管理要求,局、公司职业健康控制目标,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具体职业健康控制目标的制定如下: 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以及企业劳动安全卫生保障规章制度,为劳动者创作符合国家劳动安全标准、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减少职业病危害,依法对女职工孕、产、哺乳、和月经期进行保护,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预防职业病,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制定职业健

康安全目标:“职工职业发病事故率控制在小于2‰,杜绝因劳动力保护措施不力而造成的重伤及其以上事故。”为完成目标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健康安全保证措施。

十二、工地医疗卫生

a.食堂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合格证;有基本的炊事用具;有排污水暗沟;有隔油池;有油烟滤过器。b.项目部应配备常用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c.项目部开工前,应进行施工新区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当地生活饮用水、气候条件、地方病、传染病、流行病和职工就医条件等情况,制定防病措施。

d.根据需要进行疫苗注射或预防服药。进行职业病防治。下页附职业健康安全保证体系图

十三、劳动保护

a.进入存在职业危害的场所,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保护措施。b.操作有放射性仪器的人员应佩带个人计量剂。c.劳动者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6).职业病危害公告与告知制度

a.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 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b.对从事存在职业危害的项目部在录用人员时,将工作过程

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设施、权力和义务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注明。劳动者调动工作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改变时,应重新或补充订立劳动合同。

十四、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a.购置设备应优选低噪声设备,经常进行维护、保养,减少振动和摩擦,防止设备空转。

b.合理安排从事放射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运输、保管放射性仪器设备,必须具备有效的屏蔽设施。非操作人员与辐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c.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作息时间。防止中暑。

十五、员工健康保护

a.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b.女工在经期、孕期、哺乳期,不得从事高空、低温、重体力劳动。

c.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组织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有职业禁忌症者,不得安排其从事所禁忌的作业,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人员、未成年工、孕期、哺乳期妇女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

d.对接触粉尘的劳动者每三年进行一次尘肺病普查;对尘肺患者和观察人员的体检,每年进行一次。(8).职业禁忌症:

a.粉尘:活动性肺结核,严重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肺部疾患,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b.噪声:听觉器官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患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Update 篇6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非预期使用或交付,确保最终产品达到规定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物资、施工过程、施工工序和最终产品的不合格品的控制。

3、职责 3.1工程部

⑴负责检查工程项目部不合格品控制情况; ⑵组织严重不合格品处置工作。3.2材料管理中心

负责构成工程主体的不合格物资的处置。3.3工程项目部

⑴负责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⑵负责不合格物资的判定和处置工作。⑶负责不合格品的判定和处置工作。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不合格品的分类 不合格品分为:不合格采购产品、中间产品、工序、最终产品,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在保修期内发现的不合格部位。5.1.1不合格采购产品

⑴材料品种、规格、尺寸、公差、质量证明文件等项不符合标准或采购合同规定。⑵受潮、受损、变质及过期的产品。⑶采购产品的技术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5.1.2不合格中间产品、工序

⑴轻微不合格品:指施工过程中不合格工序,经作业班组及时 修整后,通过验收达到质量评定标准要求的产品。

⑵一般不合格品:指工程质量未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但不涉及工程主体结构安全,经过修整返工处置后,可达到质量评定合格标准要求,不影响使用功能的产品。

⑶严重不合格品:涉及主体结构安全、造成永久性缺陷、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不合格品。5.1.3不合格最终产品:不符合验收标准,经甲方监理及监督部门验定为不合格的单位工程。5.1.4工程交付后或开始使用或发现的不合格部位。5.2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

5.2.1不合格物资标识、隔离、记录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材料人员对已进厂的物资,发现不合格时,应用红色“不合格”标牌进行标识,必须与合格品隔离码放。5.2.2不合格品的标识

⑴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质检人员对发生的轻微不合格品的标识,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⑵在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在不合格品周围做出明显的标志,如:在其两侧标上桩号等,通知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和工号负责人。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中不合格事实一栏。5.3不合格品的评审

5.3.1轻微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人员进行纠正,质检员进行复查,填写《工序质量评定记录》。

5.3.2一般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评审,确定处置方案,制定纠正措施,并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工程部进行核实。

5.3.3严重不合格品: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制定处置方案,填写《不合格评审处置记录》,报公司工程部。由工程部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加,进行评审,处置方案由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实施。5.4不合格品的处置和验证 5.4.1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 ⑴进行返工,以达到规定的要求。

⑵经有关授权人批准,合同规定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受不合格品。⑶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如降级使用或报废)5.4.2不合格物资的处置

⑴进入现场的物资,经验证或复检不合格时,现场材料管理人员应立即对不合格物资进行标识、隔离码放,以防误用。

⑵材料管理中心采购的构成工程主体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现场材料员应立即通知材料管理中心采购员,材料管理中心针对不合格物资进行处置。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自行采购的物资出现不合格时,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的采购员负责和供方联系,采取退货或更换。

5.4.3轻微不合格或一般不合格品,均应返工,使其满足规定的要求。5.4.4让步接受

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但能满足预期的使用功能,工程项目部与顾客、监理、设计单位、质量监督部门协商,在共同认可的情况下,可按让步接受处理。5.4.5经过返工的产品,必须重新进行检验和试验。

5.4.6工程交付后,在保修期内,工程质量发现不合格时,工程部及时与顾客协商解决并进行组织维修,保证满足顾客的要求。

5.4.7对不合格品处置中形成的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有关规定予以保持。

6、相关文件

6.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6.2《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3《北京市市政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

7、质量记录

7.1不合格品评审处置记录;

(十七)-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针对生产过程和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事故、事件、不符合,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再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不符合的控制。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2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检查工程质量、施工环境的不合格、不符合,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2发展部

检查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体系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3材料管理中心

检查物资采购、运输、贮存工作及供方的服务质量和环境因素的不合格项,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4安保部

检查公司安全工作中的事故、事件不符合,跟踪验证安全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4行政部

检查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不符合,检查防疫/职业 健康 管理工作的不符合,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3.5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不合格、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3.6管理者代表

负责监督协调各单位/部门纠正措施的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不合格

5.1.1对于存在的不合格、不符合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5.1.2采取纠正措施的时机

⑴产品实现过程中出现质量不合格品并重复发生;

⑵走访或与甲方、工程监理座谈,结果对工程质量不满意,并有具体事例比较严重时; ⑶收到工程监理反馈的质量不合格的记录; ⑷顾客的投诉或顾客对同类问题连续提出抱怨;

⑸出现重大环境污染或环境事故;相关方对环境表现投诉时; ⑹出现安全、职业健康事故、事件、不符合时; ⑺供方的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⑻内审和外审发现的不符合项;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

⑼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管理工作中,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时; ⑽其它。

5.1.3公司相关部门、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应对以上不合格项进 行监控。5.1.4当出现5.1.2中⑴、⑵、⑶、⑷、⑸、⑺、⑼项时,公司工程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工程部审批后实施,工程部负责跟踪验证。

5.1.5当出现5.1.2中第⑸、⑼项时,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公司控制重要环境因素的部门审批后实施,并负责跟踪验证。

5.1.6当出现5.1.2中第⑺、⑼项时,材料管理中心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同时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

5.1.7当出现5.1.2中第⑹、⑼项时,公司安保部、行政部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事实”一栏,确认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填写“原因分析栏”,同时制定纠正措施,经安保部、行政部审批后实施,安保部、行政部负责跟踪验证。

5.1.8当出现5.1.2中第⑻项时,由审核组填写不符合报告,执行《内部审核程序》。5.1.9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在生产过程、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过程中,检查发现有5.1.2中各项情况时,应填写《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应对实施结果进行验证。同时,报公司相关主管部门备案。5.2原因分析

5.2.1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责任部门针对不合格事 实,组织人员对产生不合格品(项)、事故、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⑴未执行公司《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 ⑵现有的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不恰当或无规定; ⑶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内容不全面或不正确; ⑷工序控制不当; ⑸施工、环境、安全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⑹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⑺缺少人员培训; ⑻生产作业环境不良;

⑼质量、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 ⑽责任分工不明确; ⑾责任心不强; ⑿其他原因。

5.2.2不合格原因的分析要具体到可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的程度,填入《纠正措施实施记录表》中“不合格原因分析”一栏。

5.3研究为防止不合格再发生应采取的措施,确定并实施。

经过不合格原因分析和评价后,责任部门尽快根据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内容应包括:实施部门(人员)、工作内容、完成日期、单位/部门负责人签字。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制定的纠正措施,由工程项目部/分公司主管质量、环境、安全工作的经理审批,针对内审外审中产生的不符合制定的纠正措施由管理者代表审批。5.4纠正措施的验证

纠正措施实施后必须跟踪验证,落实纠正措施是否真正执行,并记录纠正措施实施后所达到的效果,责任部门应提供达到效果的证据。对于执行纠正措施效果不明确的,验证部门应要求责任部门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5.5由纠正措施实施引起的体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6重要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纠正措施实施记录

(十八)-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施工过程及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预防措施的控制。

本程序包括GB/T19001—2000 8.5.3条款;GB/T24001—1996 4.5.2条款;GB/T28001—2001 4.5.2条款。

3、职责 3.1工程部

负责工程质量、施工环境因素预防措施的审核并监督实施。3.2发展部

负责公司管理体系预防措施实施的跟踪验证。3.4安保部

负责公司安全管理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3.5行政部

负责公司办公区、施工现场生活区环境预防措施和职业健康预防措施的审批并跟踪验证。3.6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针对本单位/部门出现的潜在的不合格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识别潜在的不合格

5.1.1公司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5.1.2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信息来源: ⑴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监督部门; ⑵社会相关部门;

⑶顾客的需求、期望、意见和满意度; ⑷审核报告、管理评审的输出; ⑸数据分析的输出; ⑹过程和产品测量的结果;

⑺关于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建议;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各相关部室应及时了解体系运行过程的有效性,了解过程、产品质量、环境、安全等趋势及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在日常对体系运行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及时收集以上各方面反馈的信息。5.1.3确定潜在不合格、不符合原因

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对发现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潜在不合格、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5.1.4工程项目部/分公司每季度召开一次技术、质量、环境、安全工作会,分析施工中的质量变化情况,安全工作情况及施工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现潜在不合格并分析原因。5.2预防措施的制定和评审

5.2.1预防措施的制定,以利于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提高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度为目的。

5.2.2工程项目部/分公司/公司相关部室针对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原因,在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的基础上,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5.2.3有关工程质量、施工现场环境因素控制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工程部审核,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5.2.4有关安全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安保部审批后实施。

5.2.5有关办公区域、现场生活环境控制、职业健康的预防措施,报公司行政部审批后实施。5.2.6与体系运行有关的预防措施,报公司发展部,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5.2.7当潜在的不合格原因是由于管理体系的有关文件不完善所致时,应对修改相关文件的必要性进行评审,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3预防措施的实施

5.3.1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应在“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上签名确认。5.3.2制定预防措施的单位/部门具体实施,负责审核、审批预防措施的公司相关部门监督实施,记录实施效果。

5.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应记录本部门/单位各次措施发出的时间、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及验证效果。逾期未能完成者,报告管理者代表,组织责任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再次限期完成。

5.3.4管理者代表在预防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负责配备必要的资源并监督实施过程。5.4重要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相关文件

6.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2《文件控制程序》

7、记录

7.1预防措施实施记录表

(十九)-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1、目的

最大限度的识别公司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并及时更新重要环境因素,实现对环境的污染预防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活动、产品、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更新。本程序包括GB/T24001—1996 4.3.1条款。

3、职责 3.1发展部

负责组织编制本程序 3.2工程部

⑴组织公司各部门/单位对环境因素进行初步识别; ⑵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清单。3.3工程项目部/分公司/相关部室 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初步识别与评价。3.4管理者代表 审批重要环境因素。

4、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5、工作程序 5.1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对公司的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对环境造

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识别确认,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三种状态:

a.正常状态:指正常活动的。

b.异常状态:指关闭、启动、检修或可合理预见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的。三种时态:

a.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b.现在: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

c.将来:原材料的来源与生产过程,考虑到产品实现以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还有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5.1.2环境因素的识别以污染预防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分析施工过程对公司涉及到的全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有关大气、水体的排放、土地污染、噪音污染、废弃物、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对社区环境的影响等环境因素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5.2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5.2.1每年一季度或工程开工前,工程部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参加,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工作。5.2.2工程部将《环境因素调查表》发至相关部门/单位,各单位/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范围、生产过程、活动和生产现场的具体情况,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5.2.3进行环境因素调查时,应注意到物资供方、工程分包 方、劳务供方等相关方。

5.2.4工程部根据公司活动、产品、服务的具体变化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变化修改补充公司环境因素调查表。

5.2.5工程部组织对汇总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判定重要环境因素。5.3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5.3.1对有关大气、水体、土地污染、噪音、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影响范围:

⑴全球范围5分;⑵周围社区4分;⑶场界内3分; ⑷员工10人内2分;⑸操作者本人1分。B、影响程度:

⑴环境影响严重5分;⑵环境影响较重3分;⑶环境影响一般1分。C、发生频次:

⑴经常发生5分;⑵不经常发生3分;⑶偶尔发生1分。D、持续时间:

⑴持续不间断5分;⑵有明显的间歇3分;⑶影响时间短1分。E、相关方抱怨:

⑴抱怨很多5分;⑵抱怨较多3分;⑶很少有抱怨1分。F、可改进程度

⑴加强管理见效5分;⑵改进工艺见效3分;⑶较难节约1分。5.3.2对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A、消耗利用频率

⑴每天发生5分;⑵每周发生4分;⑶每月发生3分;⑷每季发生2分;⑸半年以上发生1分。B、消耗规模

⑴很多5分;⑵较多4分;⑶一般3分;⑷较少2分; C、管控状况

⑴无管理措施,浪费严重5分;⑵有效管理,符合自定指标3分;⑶较难改进1分。5.4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5.4.1采用5.3.1评分法,当A、B、C、D、E、F任何一项为5分或总分∑=A+B+C+D+E+F≥15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2采用资源能源类环境因素评价方法,当A、B、C总分∑=A+B+C≥10分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3公司的环境因素若出现影响全球范围、社区强烈关注、客户的合理抱怨、对公司整体形象有影响、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

和行业规定等任一方面时,都要将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4.4工程部根据评价结果,填写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发至有关部门。

5.5环境因素的更新

5.5.1一般情况下,每年初由工程部组织,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和评价。5.5.2当发生下述情况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和更新: ⑴与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 ⑵公司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⑶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⑷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 ⑸环境因素识别有遗漏时; ⑹管理评审要求时; ⑺发生其他变化时。

5.5.3环境因素的重新识别与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

6、相关文件

6.1《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7、记录

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Update 篇7

职 业 健 康 安 全 事 故 应 急 预 案

编制单位:庐江县S103合铜路改线段老路维修工程项目部 2014年11月10日

目 录

工程简介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职责

4.项目部应急组织机构图 5.应急准备工作计划 6.应急的资源保障 7.应急的信息沟通要求 8.应急是够、事件内容和培训 9.紧急救护法

10.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识别 11.应急与预防 12.应急程序图 13.事故报告

编制依据

01、国家、行业、地方的法律、法规、标准;

02、公司的职业安全卫生、环境管理的相关规定;03、04、05、目的 公司管理体系文件(应急准备于响应控制程序)要求;施工承包合同约定的要求; 所建工程实际情况。

1.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减轻病痛,减少意外伤害,降低伤残率,为此急救人员要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要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在现场对伤病人进行基础急救的作用,为专业急救争取宝贵时间,挽救生命,特制订本预案。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建筑施工与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应急事故的准备和紧急情况的响应、处理和预防。

3.职责

3.1项目部应急小组职责

3.1.1执行有关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法律、法规,落实公司的各项管理文件。

3.1.2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确定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计划措施。

3.1.3定期检查应急准备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3.1.4组织整改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事故、事件隐患,防止违章行为。

3.1.5负责组织事故、事件的抢救和救护工作,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事故、事件调查、分析和上报工作。

3.1.6收集施工现场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管理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管理水平。

3.2项目经理职责 3.2.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地方有关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法律、法规,落实公司的各项管理文件。组织制定事故、事件的应急预案。

3.2.2履行合同,对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负全责,行驶指挥权。

3.2.3领导组织紧急情况事故、事件的抢救、救护、调查、上报和处理。

3.2.4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3.2.5定期应急预案的培训,有针对性的组织采取演练。3.3项目安全员职责:

3.3.1负责现场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具体管理和组织实施。3.3.2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知识培训。3.3.3经常性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定期组织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演习。

3.3.4对项目施工宣传进行日常检查,并定期对现场管理的状况进行监测、检查与评估。

3.3.5对应急预案的实施及事故、事件进行抢救、救护、调查和报告。

3.4项目技术员职责 3.4.1负责协助项目经理在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的日常管理工作。

3.4.2负责参与本项目事故、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3.4.3参加本项目紧急情况事故、事件抢救、救护、调查、上报和处理。

3.5项目施工员职责

3.5.1按照已建立医疗保障程序对现场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

3.5.2储存做够的医疗药品及用,准确记录员工的健康情况。3.5.3在发生事故需要疏散人员时,向项目经理提供救护行动建议。

3.5.4进行现场医疗管理,准备做好现场医疗救护。3.5.5监督和帮助后勤人员做好对临设及食品的卫生管理。3.5.6定期对临设等设施或设备进行消毒。3.6班组长职责

3.6.1对管辖班组负责,保证本班组熟悉本岗位操作程序,掌握应急知识。

3.6.2严格按照施工作业程序和有关规定要求施工。

3.6.3根据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估内容落实好预防措施。3.6.4及时将发现的险情和事故、事件上报项目部、公司和通知员工。

3.6.5事故、事件发生时,组织所辖人员进行抢险和救护工作。3.7项目材料、保管员职责

3.7.1负责营地的用电、用火及卫生和环境管理。3.7.2确保食物和饮用水卫生,预防疾病传播。3.7.3监督食堂厨师穿戴工作服上岗,确保食物安全。3.7.4监督落实现场按标准配备灭火器材与设施,为应急工作提供物资保证。3.8员工职责

3.8.1每位员工均应清楚地了解自己在项目施工中安全与环保责任。

3.8.2上岗前应掌握本岗的操作规程,了解本作业的风险程度和风险控制和消减预防措施。

3.8.3上岗时穿戴工装,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用具。3.8.4对事故隐患、不安全行为及时向班组长及项目部应急小组报告。

3.8.5遵守各项管理规定,制止不安全行为,服从班组长和项目的管理,进行安全作业。

3.8.6积极参加消防急救等演习,提高自救、互救能力,防患与未然。

3.8.7一旦事故、事件发生,都有义务全力以赴投入抢救和救护工作。

3.8.8定期清扫宿舍环境卫生,保证衣、舍干净卫生的整洁。

速抢救,救活的可能才较大。9.3现场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学会紧急救护法。会正确解脱电源、会心肺复苏法、会止血、会包扎、会转移搬动伤员、会处理急救外伤或中毒等。

9.4生产现场和经常有人工作的场所配备急救箱,存放急救用品、用具并应指定专人经常检查、补充或更换。

9.5遇有突发急症时,应详细报告“120”急救中心。(1)病人发病具体时间、详细地址。(2)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及主要病情。(3)呼救人的姓名、单位、所用呼救电话号码。(4)明确急救车应到达的时间及接车地点。

9.6遇到重大意外灾害时,应详细报告“120”急救中心。(1)意外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及事故性质。(2)伤情、伤亡人数。(3)急需哪方面的救援。

(4)呼救人的姓名、单位、所用呼救电话号码。10.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识别 10.1火灾爆炸; 10.2高处坠落; 10.3触电; 10.4食物中毒 10.5中暑; 10.6机械伤害、坍塌、物体打击等

11、应急与预案 11.1火灾爆炸 11.1.1现场急救:

1、立即脱离险境,但不能带火奔跑,这样不利于灭火,并加重呼吸道感染。

2、带火者迅速卧倒,就地打滚灭火或者用水灭火,也可用棉被、大衣等覆盖灭火。

3、冷却受伤部位,用冷自来水冲洗伤肢冷却烧伤处。

4、脱掉伤处的手表、戒指、衣物。

5、消毒敷料(或清洁毛巾、床单等)覆盖伤处以防感染。

6、勿刺破水泡,伤处勿涂药膏,勿粘贴受伤皮肤。

7、口渴严重时可饮盐水,以减少皮肤渗出,有利于预防休克。

8、发现起火时,首先判明起火的部位和燃烧的物质,组织迅速扑救。如火势较大,应立即用电话等快速方法向消防队报警。报警时详细说明起火的确切地点、部位和燃烧的物质。火警电话号码是“119”。

9、在消防队没有到达前,现场人员应根据不同的起火物质,采用正确有效的灭火方法,如切开电源、撤离周围的易燃易爆物质,根据现场情况,正确选择灭火用具。

10、灭火现场必须指定专人统一指挥,并保持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行动必须统一、协调、一致,防止现场混乱。

11、灭火时应注意防止触电、中毒、窒息、倒塌、坠落伤人等事故。

12、为了便于查明起火原因,认真吸取教训,在灭火过程中,要尽可能低注意观察起火的部位、物质、蔓延方向等特点。在灭火后,要特别注意保护现场的痕迹和遗留的物品,以便查明失火原因。迅速转送医院。

11.1.灭火的基本方法

灭火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破坏燃烧过程中维持物质燃烧的条件,具体来说有四种:

(a)隔离法

将着火点或着火物质与其周围的可燃物质二者加以隔离或移开,燃烧就会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b)窒息法

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如气体、干粉、泡物质等隔绝或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得足够的氧气还窒息。

(c)冷却法

将灭火器喷射到燃烧区,吸收或带走热量,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和对周围其它可燃物的热辐射强度,达到停止燃烧的目的。

(d)化学抑制法

用 含氟、氯、溴的化学灭火器(如1211等)喷向火焰。让灭火剂与燃烧反应,并在反应中,使氢游离基与氟、氯、溴离子结合。

11.1.3消防设施布置要求 工程内部消防给水的设置原则(a)工程内的消防给水可以与施工用水合用。(b)工程内消防给水管网

工程内临时竖管不应少于两条,宜成环状布置,每根竖管的直径应根据要求的水桩股数,按最上层消火栓出水计算,但不应小于100mm。

高度小于50m,且每层面积不超过500m2普通塔式住宅及公共建筑,可设一条临时竖管。

(c)工程内的临时消火栓及其布置

工程内临时消火栓应分设于各层明显且便于使用的地点,并应保证消火栓的充实水柱能到达工程内任保部位。

(d)施工现场灭火器的配备

1、一般临时设施区,每10m2配备两个10L灭火器,大型临时设施总面积超过1200m2的,应备有专供消防用的太平桶、积水桶(池)、黄沙池等器材设施;上述设施周围不得堆放物品。

2、临时木工场、油漆库等,每25m2应设置一个种类合适的棉灭火器;油库、危险品仓库应配备足够数量、种类的灭火器。

3、仓库或堆料场内,应根据灭火对象的特性分组布置酸碱、泡沫、清水、二氧化碳等灭火器,每组灭火器不应少于四个,每组灭火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0m。

11.1.4几种常用小型灭火器的性能比较

1、使用泡沫灭火器时,姿势要正确,头部要偏离筒体和桶底,以防止爆炸伤人。

11.1.5预防措施

1、要大力开展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对防火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和防火安全制度,开展经常性的防火灾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应根据生产场所性质,配备适用和足够的消防器材。

2、认真执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库房必须符合防火等级要求;生活区、库房之间应有安全距离,并布置消防用水和消防通道。

3、性质不同又能相互作用的物品应分开存放。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库房,要采用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降低易爆气体、蒸汽、粉尘在库房中的浓度。

4、从技术上采取安全措施,消除火源。为了防止雷击,易燃易爆生产场所和库房还要安装避雷设施。此外设备管道要符合防火防爆要求,看过地面要采用不发火地面。

5、加强爆炸危险源的管理,氧气瓶,与乙炔瓶应设置在阴凉通风处,氧气瓶与乙炔瓶距离应分开在5m以上存放,施工操作时,氧气瓶、乙炔瓶距明火不少于10m,必须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人施工作业。

6、食堂液化气罐应放置于干燥、阴凉、通风处,远离火源,使用完毕,先关闭液化气罐阀门,再关闭液化气灶阀门,如发生漏气现象,进房抢救,不能拿电灯、使用打火机、手机、抽烟,不得穿戴铁鞋底的鞋子进入房间,进房打开窗户及门,待空气清新才能进入房间,各种油料易燃品在存放应设置专库,远离火源,禁止在库房抽烟或带火源进入库房。

11.2高处坠落 11.2.1坠落伤救护

(a)发生脊柱骨折,切忌由一人抱胸、一人扶腿搬运,因会加重骨折损伤脊髓神经。运送时只能用硬板担架、简易门板担架,工地上可用跳板制作担架运送。伤员上下担架是应由三四人分别用手拖住头、胸、臀和腿,保持动作一致平稳。避免脊柱扭曲加重伤情。

(b)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首先要清除口鼻腔中的泥土,保护呼吸道畅通。迅速转送医院。

(c)休克伤员平卧,尽量减少搬动。

(d)开放伤要快速清除伤口周围泥土,用敷料或其它洁净物品包扎、止血。

(e)四肢骨折选择一切可利用的方法进行妥善固定后迅速转送医院。

11.2.2注意事项

(a)保持冷静,忙中不乱,有效地指挥现场急救。

(b)分清轻重缓急,分别对伤员进行救护和转送。

(c)怀疑有骨折,尤其对脊柱骨折时,不应让伤员试行行走,以免加重损伤。

(d)脊柱骨折伤员一定用木板搬运,不能用帆布等轻担架搬运,防止脊髓损伤加重。11.2.3高空坠落的预防

(a)施工组织设计中计划的防高空坠落的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及所用料具,保证落实。(b)高处作业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器设施和各种设备,必须在施工前加以检查、确认其完好后方可投入使用。

(c)攀登和悬空高处作业人员及搭设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并持证上岗。

(d)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发现有缺陷或隐患,必须及时解决,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现象必须立即停止作业。

(e)施工专业场所所有可能坠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拆除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所用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不得妨碍通行和装卸。

(f)雨天和雪天进行高处作业时间,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现场冰、霜、雨、雪及时清除。

(g)对进行高处作业的建筑物,应实现设置避雷设施,遇有6级以上大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路堤那与高空作业,暴风雪及台风、暴雨后,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逐一加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完善。11.4食物中毒 11.4.1现场急救

清除毒物。轻症且未呕吐者可用手指刺激咽喉后壁催吐,催吐后数小时内暂时禁食,如转后进食些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粥等。可多饮温开水或淡盐水和糖水,并注意卧床休息。11.4.2预防

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不吃过期、腐变、不洁的食物,熟食尤其动物性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隔餐剩饭在吃之前要充分加热,避免生熟食物交叉感染,注意冰箱清洁,食物存放时间不要太长,鱼、蟹、肉类存放冰箱宜用盐腌,取出食用时要注意卫生消毒。

合肥市2014年普通干线公路养护工程(庐江县)施工2标段项目

部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饶才明 电话:*** 副组长:朱国兵 电话:*** 成员:李闵 王之伟 值班电话:*** 火警电话:119 医院急救电话:120 公安报警电话:110

上一篇:村护林工作总结下一篇:写给深爱女孩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