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2024-08-14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共12篇)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篇1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内化核算已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利用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对环境成本进行了定义及划分, 并且将其应用到企业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研究中, 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 对企业相关环境活动进行作业划分, 将各作业发生的成本分配至各产品, 为企业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提供简单思路。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作业成本法,环境成本内化核算

一、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概述

环境成本是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所付出的代价, 又称环境降级成本。该成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二是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

内化是相对于外部性而言。经济学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将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外部不经济这一概念联系起来, 认为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导致了企业给其他企业或整个社会造成必须付出代价的损失, 即环境污染。资源共享则是外部性的一个突出问题, 资源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单位共享将导致资源的失效利用或市场失灵。因此,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外部效应内部化, 即将企业生产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行为纳入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中, 利用经济杠杆或市场机制有效地控制外部不经济。具体到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 要求企业将其对环境产生的外部影响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 即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

二、环境质量成本模型概述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是从环境质量成本的角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零缺陷的目标, 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坏视为环境质量的缺陷, 从环境成本的确认、核算、报告、控制等方面, 提出企业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有效办法, 以此来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缺陷, 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过程。根据A.V.Feigenbaum对质量成本的定义, 可将环境成本分为符合环境业绩标准的成本和违反环境标准的成本, 即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符合性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借助质量成本原理, 可以建立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以帮助企业实现全面环境质量成本管理。

根据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企业要求的环境污染控制目标越高, 所需要增加的控制企业污染排放的符合性成本便越多, 从而企业因为污染排放的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随之减弱, 企业需要支付的非符合性成本相对降低。因此, 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环境质量成本管理要求将环境质量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需要通过增加符合性成本支出以提高环境质量, 从而减少非符合性成本支出的方式来实现。当达到最优环境质量水平后, 通过改进技术和方法减少污染, 还可以进一步促使符合性成本下降, 从而使非符合性成本也随之下降, 最终实现环境成本的总体下降和环境业绩的不断改善。

三、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理论———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一)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目标。

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和环境资源的消耗, 报告企业因履行环境责任等活动付出的代价, 使得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考虑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 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考虑经济和环境的实际要求, 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自然资源效益的统一。具体而言, 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目标的内涵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提供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环境成本信息。环境成本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根据环境成本会计提供的相关环境成本信息使环境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政府和法律部门可以利用环境成本信息,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 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 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相关信息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 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做出恰当的定位, 使其也参与到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

2.为产品定价等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现行产品成本计算只包括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 并未包括环境成本, 不符合真实公允的原则。环境支出的发生是由企业的生产活动引发的, 应该由企业的产品来负担, 此做法既符合成本的定义, 又体现了成本负担的基本原则。因此, 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可以为产品定价提供准确、真实的成本信息, 使得环境资源耗费获得补偿。

3.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寻求改善环境业绩、降低环境成本的机会。根据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符合性成本与非符合性成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可以通过增加环境设计、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原料转换率等符合性支出,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非符合性成本, 使得环境总成本降低。这种运用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方式能够为企业制定环境业绩改进措施、降低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二)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理论框架。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工具, 运用该模型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可以寻找环境质量持续改进的契机, 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将作业成本法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相结合, 对产生环境成本的作业按照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进行分类, 能更好地将环境成本与相关作业联系起来, 确定和计量各类作业产生的成本, 从而有助于企业采取降低环境影响和预防污染的决策, 通过强化增值作业、减少并消除非增值作业来减少总环境成本。

由于企业的环境成本具有分散性及隐蔽性等特点, 不但容易使其被忽视, 还将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而正确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显得十分重要。在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时, 企业可以在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作业成本法, 采用纵横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计算。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与作业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核算理论框架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分析确认主要环境相关作业, 设置作业成本库, 并且根据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对环境作业进行分类。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算对象, 针对成本动因确认和计算作业量, 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划分, 对导致环境成本发生的作业链进行分析, 建立环境作业成本库。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认为, 企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环境预防成本、环境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及外部损失成本。相应地, 还应将环境相关作业归类至上述四类中, 具体情况如右上表所示。

2. 环境成本的确认。

对环境成本进行内化核算, 首先, 应该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环境成本是企业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清理和恢复环境以及对环境损害进行补偿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根据环境成本的定义, 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是否已经发生是企业环境成本确认的首要条件, 其关键在于判断企业的交易或事项是否与环境活动有关。如果与环境无关, 则应该按照常规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与环境成本内化核算体系无关。其次, 环境成本的金额应该能够被合理计量或估计。对于与企业环境活动有关的支出能够被准确量化的, 可以根据实际支出进行确认;对于暂时不能确切计量的环境相关成本, 可以对其采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进行合理估计。例如, 在企业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费用由于在治理完成之前不能准确计量的情况下, 只能根据小范围的治理或其他企业治理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估计。

3.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和费用化。

对于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应被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处理的问题, 应该采用两个区分原则。第一, 如果环境成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应该予以资本化。包括能够提高企业资产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 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职工的健康等有关支出。例如, 企业引进、研发新的生产线时由于考虑环保因素而多付出的成本、企业采购环保设备以及进行相关认证产生的受益期间超过一期的花费等。第二, 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 应该予以费用化。需要进行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包括:预防成本中购进的原材料考虑环保特征而多支出的部分、因使用环保型设备和废物处理设备而增加的人工成本, 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控制成本、废物处理、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企业由于未达到环保指标而需要支付的罚款等均应作为费用化的环境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4. 作业成本法下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流程。

在企业环境成本内化核算体系中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资源消耗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与环境相关的作业即为产品与环境成本之间的桥梁, 是相关环境作业将与产品有关的生产要素转换成了环境负荷。因此,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理论运用作业成本法将环境作业分为符合性作业与非符合性作业, 并且对每一项作业进行环境成本状况分析, 识别对应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废弃物和能量释放, 然后以作业为中心进行汇总, 就可以将环境成本全面内化核算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 并根据分析情况进行管理控制, 最终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目标。

将作业成本法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相结合的思路运用到环境成本内化核算中, 首先应确定属于环境成本的项目, 对造成这些成本的作业进行分析, 选择与其相关的成本动因, 然后根据成本动因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将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推进我国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建议

(一) 政府应在促进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的环境成本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相关部门和政府不考虑环境成本, 那么企业也很难主动进行环境成本的内化核算。政府应尽快制定更为严格和有效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准则来保证各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二) 企业应加深对环境成本进行内化核算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外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增加以及企业自身观念的转变, 企业及其内部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效益, 加深对环境成本资本化形成环境资产的理解, 掌握企业的环境信息并以此来判断企业的环境成本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从而帮助企业实施环境管理, 以实现其财务和环境目标。

(三) 社会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社会公众应关心所消费的产品或劳务是否会对自身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以及自身消费的产品和消费行为是否会损害环境, 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关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责任问题, 以此促使企业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的环境成本信息, 从而加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责任感。X

参考文献

[1].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 1998.

[2].王涵.试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 2010 (8) .

[3].胡振华, 杨晓明.环境成本内在化与国际绿色贸易[J].国际贸易问题, 2001, (9) .

[4].彭贤则, 徐彬.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生化[J].会计之友, 2010, (5) .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篇2

渠道交易成本概念

交易成本理论

1937年,罗纳德·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提出,“倘若价格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那为何在公司内仍需对资源配置进行计划和指导?”科斯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为此对交易成本做出了如下的定义,“为了完成一项市场交易,必须弄清楚谁是交易者,必须通告人们,某人愿意出售某物,以及愿意在何种条件下进行有关协议的谈判、签订合同并实施为保证合同条款得到遵守所必要的监督等。”

从渠道交易成本的构成来看,主要可分为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等三大类。搜寻成本主要指在市场上寻找合格的渠道合作方所付出的成本。谈判成本指为达成渠道合作协议而进行谈判,双方交流信息直至达成协议这一系列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这样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履约成本是达成渠道契约之后,在履约过程中为避免机会主义倾向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渠道交易成本分析的假定前提和影响因素

交易成本分析的基本前提假定是:如果一项活动由公司自己运作比通过市场运作成本低,则公司会将这项活动内部化;如果一项活动由别的提供者来供应比自己运作成本低,则公司会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该活动。交易成本分析的框架是基于社会行为现实的。渠道成员被假设为有限理性人,而且,如果有机会,至少一部分的参与者有机会主义倾向(即有可能欺诈别的参与者)。不完全信息(或称不对称信息)会给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渠道成员进行欺诈的可乘之机。交易成本在高度竞争性的市场中相对较低,因而不会给公司以太多的将市场交换内部化的动力。相反,在市场对履行某种协议的规范力不够时,公司就会倾向于将交易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

与生产成本不同,交易成本难以测量,因为它们代表的是可选择性决策的潜在结果。交易成本的研究者从不尝试直接对这样的成本进行准确测量,而是检测实际的组织关系是否与交易成本分析所预测的交易属性一致。使市场化交易丧失效率的三大主要因素是:用以支持市场交易的资产的专业化程度;交易频度和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资产专用性是指为实现市场化交易所需的专业化投入,资产专用性的存在将厂商推向纵向一体化连续区间的组织这一端。环境不确定性反映了准确预测公司内外部相关利益群体行为的能力,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两个方面:内部不确定性和外部不确定性。内部不确定性的存在要求厂商进行更高程度的一体化,从而使厂商获得监控和指导行为的权利。外部不确定性(或称环境的不可预测性)被认为对一体化存在效应: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同时存在要求进行一体化,若仅存在不确定性,不涉及到资产专用性则偏向市场交易。交易频度是指一锤子买卖与多次重复交易之间的差别。在操作层面上交易频度被转化为“地区稀疏性”问题:当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很少且地理分布过于分散时直接销售队伍的业务量不足以补偿其经济开支问题。

交易成本理论对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意义

用交易成本理论来指导企业的渠道模式的选择意义是:渠道的市场营销功能是由企业或企业内部成员来承担,还是由其它渠道成员(主要是中间商)来承担,这将基于渠道的“功能表现”而定。这里可以将渠道模式划分为市场交易型(所有渠道参与方各自独立,通过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来进行渠道运做)、中介交易型(渠道中的中间商虽独立运做,但由于独家经销、特许经营等契约关系的存在,中介对生产商有很大的依附关系或称伙伴关系,至少在对待不同交易对象时,对有这种伙伴关系的生产商有不同于市场价格机制的对待方式)和等级制交易型(渠道成员是生产商内部组织的等级系统的一员,实际上就是生产商将分销渠道功能内部化的产物)。从产品销售地或服务提供地的营销渠道及其功能的角度,等级制交易型渠道模式又可分为两种:子公司型分支机构模式和总部直接服务型模式。尽管在两种模式中,公司自身都承担了绝大部分渠道功能,但在子公司型分支机构模式中,公司是在销售当地设立实体的机构,雇佣销售人员并且保有相当的库存;而在总部直接服务型模式中,销售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访问销售当地,产品由公司总部直接供应给当地用户。可见,总部直接服务型模式较子公司型分支机构模式具有更大的纵向整合性,这可能与其更高的交易频率、更高的资产专用性有关。

渠道交易成本模型的建立

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由于交易成本难以量化,因而对于渠道交易成本的分析,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而渠道交易成本的分析是一个多元变量的问题,在应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元变量问题时,变量个数太多将增加分析的复杂程度,因而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减少变量个数而保持信息量基本不变,将彼此相关的多项变量转化为互不相关的少数几项综合变量,并一步以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权重,从而得到关于渠道成本的客观评分模型。

假设

在这里,设渠道模式为市场交易型、中介交易型、子公司分支机构型和总部直接服务型四种,即可供选择的渠道数量N=4。每条渠道的评价因素为产品线集中度、资产设备专用性、交易环境稳定性、交易环境复杂性、交易频度和履约成本六种,即构成评价因子向量:

X=(x1,x2,x3,x4,x5,x6)T

上述xi值可采用专家打分来获取原始数据,每个专家在每个评价因子下给待选方案打分,最适宜的打9分,最不适宜的打1分。

向量变换

通过线性变换将它们变换成6项新的综合评价因子,构成新向量Z=(z1,z2,z3,z4,x5,x6)T,线性变换记为:Z=LX

该式中,Z为X的主成分,L为变换矩阵,L=(L1,L2,L3,L4,L5,L6)T。

Z作为X的主成分,必然要满足:Z的分量之间互不相关;Z的6个分量是按方差大小,由大到小排列的。

L的确定过程如下:

这里,∧为对角矩阵,λ1,λ2,λ3,λ4,λ5,λ6为Z的方差,且λ1>λ2>λ3>λ4>λ5>λ6。

记R=XXT,R为评价因子的相关矩阵,则上式为

LRLT=∧或RLT=LT∧

即R(L1,L2,L3,L4,L5,L6)=(L1,L2,L3,L4,L5,L6)∧

由此可知RLi=λiLi

该式说明综合评价因子Zi的方差即为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λi,而正交矩阵L则是R的特征矩阵。

综合评价模型的确立

进一步,称αk=λk/∑λi为第k主成分Zk的方差贡献率。方差贡献率反映了主成分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建立渠道成本的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

C=α1Z1+α2Z2+α3Z3+α4Z4+α5Z5+α6Z6

其中C为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方案越优。

渠道交易成本模型的实例

某企业有4个候选渠道方案N1,N2,N3,N4,在分析渠道交易成本时,专家对产品线集中度、资产设备专用性、交易环境稳定性、交易环境复杂性、交易频度和履约成本等6个评价因子的打分如表2。

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首先,将表格转换为矩阵形式。其次,由│R-λE│=0 可得6个特征值,其中λ1=2.99, λ2=2.10,相应的贡献率为α1=0.50, α2=0.35,累积贡献率达85%,即前两个主成分已经包含了85%的信息,因而可以以这个主成分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来替代原来的六项指标。

A1=│-0.211 0.620 0.260 0.262-0.641 0.155│

A2=│0.540 0.022-0.376 0.753 0 0│

然后,计算主成分。

z1=-0.211x1+0.620x2+0.260x3+0.262x4-0.641x5+0.155x6

z2=0.540x1+0.022x2-0.376x3+0.753x4+0x5+0x6

代入综合评分模型 Q=0.50z1+0.35z2,得:

Q1=3.00,Q2=2.99,Q3=1.02,Q4=3.48,由此可见,各渠道方案的优劣顺序为N4> N1> N2> N3。

渠道交易成本模型的结论

交易成本分析模型从资产专用性、环境不确定性、交易频度、产品集中度和履约成本及其他角度反映了渠道模式的经济性,增加了对渠道“控制权”的解释力度。但是该模型的原始数据是由专家据主观经验打分而得,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受评价分值的影响较大;另外该模型也没有反映营销渠道的价值创造。

参考资料:

1.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科斯,《企业的性质》,载于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威廉姆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 篇3

关键词:电力施工;成本管理;控制模型

前言

针对施工项目管理活动而言,成本管理属于渐渐明晰化的过程。然而,需在项目初期就进行成本估算,同时为了落实好及时监管成本,了解成本和工期之间的内在联系,当进行手工操作的时候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需要构建施工项目成本监管模型。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定义

所谓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就是公司参考综合的发展目标及工程项目的实际的需要,于工程项目开发进行的时候,在工程项目的成本方面实施妥善的安排、追踪掌控、研究审核等有关的管理行为,从而实现提升经营成本管理水平,减少工程资金投入,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2. 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型

2.1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型

图1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型

2.2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分析

2.2.1资源计划编制

编制资源计划的意义就在于明确落实项目活动所需物资的类别及数量。项目部管理者于接受使命后,第一参考合约及施工规划图对此项目实施工作分解,设计出工程项目分解图。也就是把项目归类成极其简单的监管的工作单元,从而有利于鉴定项目里所需的资源、技术及时间,增加这三个方面的精准性。第二,明确工程项目分解图里所有工作单元需要的资源的类别、总量还有使用时间。针对此过程而言,项目部应该权衡公司具备的能够上岗的职工、物资还有装置的状况,同时和公司固定的标准紧密连接起来进行研究。当明确人工定额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一样的工作性质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定额要求。第三,根据市场询价还有研究预测方式构建不同资源的价格图。第四,把上述所有的信息归类、总结、计算,设计工程项目规划中人力资源、物资、装置三方面的需求表。这三方面的需求表需涵盖所有资源的需求数量、单价还有总价。与此同时,针对不一样的施工办法存在有一定差异的资源配置的途径,如此一来项目管理者在整体权衡成本、技术、时间还有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条件下再进行选择。

2.2.2 成本估算

成本估算是于编制资源规划的前提下针对工程项目成本实施的更加完善的计划。管理者根据分析合同标的、所有资源计划需求图、公司内外部资源单价还有公司以往项目成本信息,选择施工项目成本估算实物策略,更深层次明确此项目的工程成本、间接成本还有别的资金投入。

2.2.3 成本预算

成本预算在成本管理和掌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给工程项目后期进行的成本管理供给了能够对比的要求。在此过程里,应该落实的关键工作就是参考项目计划的进度的标准,把成本估算的所有的结果根据时间进行细化,从而方便项目部可以确定义务再进行工作。成本预算工作的目的在于做好成本预算单及预算图。

成本預算表是根据所有分项目及工作单元做出来的,其需要涵盖分项目内容、负责人及供应商、项目开始及结束的时间还有预算成本总数。

2.2.4 成本核算和分析

成本核算首先其给成本控制供应需要的信息,其次其还是开展成本分析及考核的凭借,根据和预算数据的对比能够确定预算制定是否妥善、落实是否全面。成本核算关键是凭借会计账、表,选择一般的项目成本法实施计算。以此为前提,选择一系列的成本分析策略,评判出成本的进度状况。成本分析的策略存在和其级别公司一样的分析途径,例如:对比法、比率法及因素研究法,还有别的分析方法,例如:专项成本分析法及整体成本分析法。专项成本分析法还涵盖了成本盈亏异常分析、工期成本分析还有质量成本分析。成本盈亏异常分析关键是由产值和施工任务单的真实的工作量及工程情况是否保持一致,资源消耗和施工任务单的实际所用人工,别的资金投入的产值和真实支付是否一致、预算成本和产值是否一致、真实成本及资源使用量是否一致上述五个部分以比较分析成本盈亏的状况。工期成本分析是选择因素分析法,查找目标工期成本和真实工期成本间出现不同的因素。整体成本分析法在工程项目成本分析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其根据比较计划、预算还有真实成本,各自计算出现误差的因素,给将来的成本管理打下基础。

2.2.5 成本控制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调整控制项目预算同时从而实现控制目的进程,其存在于全部的成本管理环节中,这属于其和成本核算还有分析的最为显著的差异。成本核算和分析单单归纳及分析前阶段成本预算落实状况,成本控制就是由成本预算起落实的过程中则已经开展了。本文上述所讲的整体成本分析法均属于成本控制的策略之一。针对此模块而言,关键选择的是挣得值法,根据运用“挣得值”的定义以实施成本、进度的绩效研究,指明挣得值测评曲线图,对于发生的偏差提出有关的建议。挣得值法在国内外是普遍使用的项目成本监管策略,其涵盖三个普通指标:计划成本,参考获得许可的进度计划及预算,到一个阶段需做好的工作要投入的资金的累计值。预算成本,参考获得许可的预算,在一个阶段做好的工作运用资金的累计值。实际成本,在一个阶段做好的工作投入的总资金。

3.结束语

本文中阐述的模型根据再次构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程序,同时引进了一系列的项目成本管理的策略,从而通过挣得值评价图的介绍展示出成本监管的成效,此类方法能够为类似的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君,杜立祥,孟中.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以及成本控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0):86-88.

[2]亢建磊.电力施工企业内部成本管理问题及控制研究[J].中国外资,2012(2):52-53.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篇4

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走过了一条从事后控制、到事前控制的发展历程。由于环境预防检测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存在的此起比伏的关系, 在环境成本控制领域, 大家普遍认可的是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控制水平, 在这个水平下, 能够实现环境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本文借鉴质量成本控制思想, 通过引入6σ管理建立企业动态的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通过模型的演化, 认为持续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也可以实现企业环境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最优。

一、 环境质量成本

(一) 环境质量成本概念界定

环境成本的定义有很多种, 本文采用与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相一致的定义。在全面环境质量管理 (TQEM) 中[1],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中零缺陷的目标, 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坏视为环境质量的缺陷, 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 以此来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缺陷, 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过程。TQEM的理想状态是对“环境零破坏程度”, 破坏可以定义为导致环境质量的直接恶化, 比如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残余物排放到环境中, 或间接恶化, 如不必要地耗用原材料和能源。因而, 环境成本可以被称为环境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一样, 环境成本是由于存在不佳的环境质量或可能存在不佳环境质量而发生的成本。因此, 环境成本就与造成环境恶化、监测、治理和防止环境恶化相关。

环境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相关的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序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核心是通过科学控制将环境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环境成本控制就是在保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通过采取一序列的措施来控制企业的环境污染排放, 以此来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 从而实现企业的环境成本的最小化。

(二) 环境质量成本的分类

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质量成本的划分, 从环境质量成本控制的角度将企业环境质量成本分为以下几类[2]:

1.环境预防成本:环境预防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预防污染物和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废弃物的产生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 以及环境保护教育费用等。

2.环境检测成本:环境检测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检测产品、生产流程或排放的废弃物等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企业为了对产品、生产流程或排放的废弃物等进行环保检测而购买设备、仪器仪表及相关的人工费等支出。

3.环境内部损失成本:环境内部损失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损害和影响, 企业因对这些损害或影响进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即由企业自己负担的环境成本。这部分环境成本主要包括排污费;企业因“三废”排放引起损害农田、破坏农作物、污染空气而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赔偿的费用等。

4.环境外部损失成本:环境外部损失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损害和影响, 但企业并没有对这些损害或影响进行治理, 而是将这些损害或影响推由企业以外的其他主体来负担的环境成本。这部分环境成本主要包括资源占用成本和生态环境损害成本。

从环境质量成本的性质来看, 可以将上述四类环境质量成本分为为两大类: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控制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防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发生的成本, 它包括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检测成本。环境损失成本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企业或企业以外的主体为了治理这种不利影响而发生或以后将要发生的成本, 他包括环境内、外部损失成本。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企业前期的环境预防和环境检测工作加强了, 企业的环境控制成本增加了, 同时企业的污染排放少了, 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损失成本也减少了。

二、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一) 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型

Y (x) 表示企业环境总成本, C (x) 表示环境损失成本函数, 用A (x) 表示环境控制成本函数, 其中x为企业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 则:

Y (x) = C (x) +A (x) (1)

λ=1-p表示x, 显然λ越大则环境污染的控制水平就越高。当λ→1时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最小, 环境污染的控制水平最高。故 (1) 式可表示为:

Y (λ) = C (λ) +A (λ)

其中C (λ) 考虑到企业投入环境保护成本和环境检测成本两种资源来获取污染控制水平λ, 因此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企业损失成本C (λ) 和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的关系, 即:

C (λ) =α1λ-β1

A (λ) 是环境控制成本函数, 其大小与污染控制水平λ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A (λ) =α2λβ2

故环境总成本为:Y (λ) =α1λ-β1+α2λβ2 (2)

其中, α1、α2、 β1、 β2>0。

为求解环境总成本的最小值min Y (λ) , 令 (2) 式的导数为零, 即:

dY (λ) dλ=-α1β1λ-β1+α2β2λβ2-1=0 (3)

λ*=[α1β1α2β2]1β1+β2 (4)

λ*即为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 相应的Y (λ*) 为环境总成本的最小值, 因而λ*也称为最经济的污染控制水平。根据企业环境成本曲线方程, 环境成本特征曲线可以描绘图1[3]:

由图1可以看出, 企业应将其环境成本控制在λ=λ*附近, 当λλ*左侧, 也即企业污染控制成本小于环境损失成本时, 说明企业污染控制水平还不够, 这时企业应该增加环境控制成本, 这样企业的环境损失成本就能得到降低, 不但不会增加企业环境总成本, 由于降低的环境损失成本大于增加的环境控制成本, 故环境总成本反而会降低。当λλ*右侧时则做相反的处理。同时, 基于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型理论认为, 应该通过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企业还应该建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 该机构不但负责购买环保设备、管理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等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随时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监控, 一旦发现其环境成本偏离λ*较大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 以确保其环境成本在λ*附近。

以上传统的环境质量控制曲线模型可以将环境成本控制过程量化, 而且可操作性比较强, 企业可以通过统计资料回归得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的曲线, 进而得出环境总成本的曲线和其最小值。并且, 该模型是在统计平均状态下, 剔除了偶然因素、随机因素的影响, 通过统计一段时间的环境成本数据后应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找出环境质量成本的变化规律, 建立这种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确立更具科学性的、理想的最低环境总成本和最优污染控制水平[4]。但是, 该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如果通过持续的加强环境管理工作, 实现一开始就把环境控制工作做好, 环境损失成本将会大大的降低, 并且使得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可以在环境控制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得到提高。

(二) 动态的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1.关于学习曲线模型[5,6,7]和6σ管理。

学习曲线 (Learning Curve) 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赖特 (T·P·Wright) 博士在飞机制造过程中, 通过对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案例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中得出的。学习曲线又称进步曲线、经验曲线、改善曲线, 是一种动态的生产函数, 表示的是因工人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工作时间, 从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现象。这种效率要素及相关成本的递减就称为“学习曲线”效应。学习曲线的数学表达式通常为:

Yi=Y1N-b (5)

式中Yi为累计生产i件产品的平均成本 (平均工时) ;N为产品累计产量;Y1为生产第一件产品的成本 (工时) ;b为学习曲线指数。

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 6σ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Motorola公司提出后, 在企业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6σ管理是一项以顾客为中心、以质量经济性为原则、以数据为基础, 追求完美无瑕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本文借鉴6σ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环境成本管理中, 提出“6σ环境管理”的理念。

由传统的环境控制成本模型分析知, 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型忽略了对环境控制成本曲线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 认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变动关系, 即随着环境控制成本的增加, 环境损失成本将会减少。但是, 当企业以“追求卓越和完美”作为环境成本管理的理念时, 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之间就不再是这种简单的增减变动的关系, 为此, 我们考虑企业推行“6σ环境管理”。

6σ环境管理就是在“追求完美与卓越”环境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环境管理工作质量, 消除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的缺陷, 采用流程再造、增加回收装置、绿色生产以及通过培训加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等措施来保证环境损失成本可以在环境控制成本不增加反而减低的情况下得到降低, 从而环境总成本也不断地降低, 环境污染控制水平不断地提高。比如, 对员工的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可以使得员工的素质提高, 环保意识加强, 其结果不仅可以减少实际工作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 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实现自我检验、自我控制, 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污染源, 并能有效解决问题, 以避免某个生产环节的污染控制失效而对后面流程的造成更大的污染损失。一旦某一生产流程的污染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 那么对后面流程的污染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及时发现污染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时所产生的损失。避免上述问题产生能极大地减少环境总成本。

由此可见, 推行6σ环境管理过程与学习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6σ环境管理能产生类似于“学习曲线”的效应, 使得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可以在环境控制成本不增加反而减低的情况下得到提高, 本文将其称为“6σ环境管理”效应。

2.动态的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借鉴学习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建立“6σ环境管理”效应的环境控制成本模型: A (λ, X) =B-γ (6)

其中A (λ, X) 为推行6σ环境管理后的环境控制成本;B为推行6σ环境管理之初的环境控制成本, 即B=α2λβ2;X为6σ环境管理的递进参量, 如3σ、4σ、5σ、6σ;γ为6σ环境管理指数效应, γ>0。将B=A (λ) =α2λβ2 代入 (6) 式, 得:

A (λ, X) =α2λβ2X-λ (7)

由于同一污染控制水平的环境损失成本, 不随6σ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即6σ环境管理递进参量增加) 而变化, 即: C (λ, X) =α1λ-β1 (8)

则基于6σ环境管理的环境总成本为:

Y (λ, X) =α2λβ2X-γ+α1λ-β1 (9)

其中, α1、α2、 β1、 β2>0。

式 (9) 即为本文建立的基于6σ管理的动态环境质量成本基本模型。令 (9) 式对λ的偏导数为零, 得:

Y (λ, X) λ=-β1α1λ-β1-1+β2α2λβ2-1X-γ=0 (10)

解得最佳污染控制水平:

λ*=[α1β1Xγα2β2]1β1+β2 (11)

式 (11) 表明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是6σ环境管理递进参量X的函数, 将上式对X求导得:

dλ*dx=[α1β1α2β2]1β1+β2γβ1+β2Xγβ1+β2-1>0 (12)

式 (12) 说明, λ*是X的增函数, 即随着6σ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将不断提高。

对 (9) 式求X的偏导数得:

Y (λ, X) X=-γα2λβ2X-λ-1<0 (13)

式 (13) 说明, 基于6σ环境管理的环境总成本 Y (λ, X) 是X的减函数, 即随着6σ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环境总成本将不断地下降。

根据上述结论, 进一步分析随着6σ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即6σ环境管理递进参量增加) , 环境总成本Y (λ, X) 的变化情况:

A (λ, X0) 、C (λ, X0) 、Y (λ, X0) 分别表示企业推行6σ环境管理达到X0水平时环境控制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和环境总成本;A (λ, X1) 、C (λ, X1) 、Y (λ, X1) (X1>X0) 分别表示企业推行6σ环境管理达到X1水平时的环境控制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和环境总成本。当6σ环境管理水平由X0提高到X1时, 环境损失成本和与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的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即C (λ, X0) = C (λ, X1) ;但环境控制成本由于6σ环境管理效应而下降为A (λ, X1) 。因而, 环境总成本曲线由Y (λ, X0) 移动到Y (λ, X1) , 相应的最适宜环境污染控制水平由X0*提高为X1*, 最佳环境总成本由Y (λ, X0*) 下降为Y (λ, X1*) , 如图2所示:

6σ环境管理递进参量增加就意味着σ级数的增加, 假设Y (λ, X0) 、Y (λ, X1) 、Y (λ, X2) 、Y (λ, X3) ……分别代表3σ水平、4σ水平、5σ水平、6σ水平……的环境总成本曲线。

在图3中, 当6σ环境管理的递进参量3σ到6σ时, 环境总成本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当6σ环境管理的递进参量X从3σ到6σ, 环境成本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当σ水平增长的间隙无限小时, 便可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企业动态最优环境成本曲线Y (λ*, X) 。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企业动态环境成本最优决策的目标应该是:随着6σ环境管理的推进, 企业的环境总成本不断降低, 同时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将不断提高。动态最优环境成本的数学模型可由 (9) 式求得, 即:

Y (λ*, X) =α2λ*β2X-γ+α1λ*-β1=α2[α1β2α1β2]β2α1+β2X-γ+α1[α1β2X-γα2β2]-β1α1+β2 (14)

式 (14) 即为基于6σ环境管理的动态环境质量成本数学模型。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基于6σ环境管理的动态环境质量成本数学模型进行了探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随着企业持续地加强环境成本管理, 企业环境总成本不断下降, 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环境成本下降的最低点, 应该是企业污染控制水平的最高点, 即零排放, 此时企业的环境损失成本趋于零, 环境成本与环境控制成本相等。该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企业实施6σ环境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环境污染控制水平, 降低环境成本, 还能很好的解释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可以在环境控制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得到提高。同时, 由于实施6σ环境管理使企业获得了信誉、品牌等方面的价值增长, 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投资和政府的鼓励性投入也可以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环境控制成本。可见, 企业推行6σ环境管理确实是一种能有效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新视角, 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持续竞争力。

本文借鉴6σ管理的思想利用函数的方法建立了动态的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但该模型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有待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和检验。

摘要:在研究中外学者建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的基础上, 本文借鉴质量成本控制思想, 构建了企业动态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探讨环境总成本与环境污染控制水平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认为企业持续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会带来环境总成本的持续下降;通过将环境成本控制研究予以量化和模型化, 能有效提升环境成本的控制效果, 其成果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环境成本理论。

关键词:环境质量成本,环境质量成本控制,6σ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肖序.环境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陈亮, 彭旭.基于曲线方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9 (5) .

[3]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六西格玛自由论坛论文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52-59, 80-88.

[4]曲弘.基于不同函数的质量成本数学模型评析[J].辽东学院学报, 2007 (2) .

[5]林丽瑞, 顾志兵, 黄国良.e时代的学习曲线变革与成本创新启示[J].财会通讯, 2004 (10) :67-70.

[6]谢康, 吴清津, 肖静华.企业知识分享-学习曲线与国家知识优势[J].管理科学学报, 2002, 5 (2) :14-21.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篇5

关于建立垃圾焚烧发电企业成本核算模型的探索

垃圾焚烧发电是一个新兴环保产业,市场大.探讨垃圾焚烧发电成本特性,建立垃圾焚烧发电成本核算模型,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 者:朱太华  作者单位: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52 刊 名:湖南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 年,卷(期): 9(5) 分类号:F23 关键词:垃圾焚烧发电   成本核算   模型   意义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篇6

[关键词] 玉件产品 价格 模型

目前市场上的玉件产品琳琅满目,在材质、工艺、文化、功能、大小、款式等方面各有特色,受到了诸多消费者的喜爱。但是,这些玉件产品的销售价格却相差很大,有的玉件产品因价格过高使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那么如何确定玉件产品的价格才是合理的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成本加价法为基础的玉件产品定价模型。

一、成本加成定价法简介

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按产品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制定产品价格的方法。大多数企业是按成本利润串来确定所加利润的大小的。即:

价格=单位成本十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单位成本(l + 成本利润率)

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企业较常用的定价方法,它有以下优点:

1.计算方法简便易行,资料容易取得。

2.根据完全成本定价,能够保证企业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得到补偿,并在正常情况下能获得一定的利润。

3.有利于保持价格的稳定。当消费者需求量增大时,按此方法定价,产品价格不会提高,而固定的加成,也使企业获得较稳定的利润。

4.同一行业的各企业如果都采用完全成本加成定价,只要加成比例接近,所制定的价格也将接近,可以减少或避免价格竞争。

二、玉件产品定价指标的确定

由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定价模型可见,产品的最终价格是由单位成本和成本利润率这两个指标决定的。为此,我们将首先来确定玉件产品的这两个定价指标。

1.玉件产品的单位成本定价指标的确定

玉件产品的单位成本是其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单位成本之和,各种单位成本如下:

(1)单位玉料成本。按照玉的品种、颜色、成分等因素确定不同价位的玉料单位成本。

(2)单位人工加工成本。单位人工加工成本主要由加工单个玉器的雕刻师和打磨师的薪金和工厂运作成本决定。

(3)单位管理成本。主要指玉器生产企业针对该产品所有相关的日常管理费用。

(4)单位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指在单位玉件产品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它包括销售人员工资、场地费用、策划费用,以及销售税费。

(5)单位设备折旧费用。制作单位玉件的设备的折旧费用必须计算入总成本。

(6)单位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是指不在以上几项费用中的其他不可统计费用。

将各项单位成本累计,便可得出玉器制品的单位成本AC,得出如下公式:

(1)

其中xi表示每一单项的单位成本。xi中包含了单位固定成本与单位变动成本。

2.玉件产品的成本利润率指标的确定

在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中,利润率的高低是定价是否合理的最主要因素。利润率过高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过低又可能导致利润的减少,因此,如何确定利润率是一项重要任务。

(1)确定同类型玉件制品的行业平均利润率。首先,定位该玉件制品的类型和档次。不同类型和档次的玉件制品,有不同的行业利润率。如装修用玉制品和佩戴用玉制品的行业利润率是不同;工艺复杂和工艺简单玉件制品的行业利润率也是不同的。因此,首先要给待定价的玉件制品定位,为利润率的制定提供参考。第二,考察玉件制品所在地周边的玉件制品的均价,以及周边是否有同类型的或同档次的玉件制品。第三,考察同城市同类型的玉件制品的定价。收集这些玉件制品的均价,确定一个平均利润率,设为,其中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分别代表赚钱与赔钱。

(2)确定因产品“卖点”而产生的利润率增值量Q。玉件制品是差异性很大的产品,其他玉件制品没有的特点就可以成为本产品的“卖点”。这些卖点比如具体形体、特殊工艺、文化内涵、时代风格、材质、功能、数量、大小、收藏价值等等;因此,确定利润率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卖点”对产品价格增值的影响。我们将每个“卖点”的行业平均增值率分别设为,并将该“卖点”对本产品价格影响的权重分别为Y1,Y2,…,Yj。则第j个“卖点”所带来的利润增值为,如此以来,所有“卖点”产生的利润增值为。

(3)确定因产品“缺点”而产生的利润率减少量E。伴随着玉制品的卖点的同时,玉制品在具体形体、特殊工艺、文化内涵、时代风格、材质、功能、数量、大小、收藏价值等方面也可能存在着不足,因此,确定利润率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缺点”对产品价格的负面影响。我们将这些“缺点”的行业平均减少率分别设为,并将该“缺点”对本产品价格影响的权重分别为U1,U2,…,Uh。则第h个“缺点”所带来的利润减少值为,如此以来,所有“缺点”产生的利润减少值为

综合以上的几个结论,可知玉件制品的利润率K为:

三、基于成本加成法的玉件产品定价模型

根据成本加成法原理,和以上已经确定的玉件制品的单位成本指标(1)与成本利润率指标(2),我们可以得出玉件制品的售价P为:

其中,AC为单位成本;K为玉件制品的利润率;为同类型行业平均利润率;xi是每一单项的单位成本,为第j个“卖点”的行业平均利润增值率;Yj为第j个“卖点”对本产品价格影响的权重;为第h个“缺点”的行业平均利润减少率;Uh为第h个“缺点”对本产品价格影响的权重。

四、鞍山市岫玉制品的定价分析

岫玉产自辽宁省鞍山市岫巖满族自治县,这里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岫玉制品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目前,全县共拥有10多个玉雕专业村,3000余家玉雕企业,成熟完善的六大玉雕专业市场和一大批手艺精湛的国家级、省级玉雕大师。岫岩满族自治县已经实际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玉石加工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玉器销售集散地。但是近年来,玉器产品的合理定价问题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凸现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按照本文提出的模型,将相应的变量值代入(3)定价模型进行定价分析,相信可以为鞍山市岫玉制品的市场定价提供较好的依据。

五、结论

本文以成本加成定价法为基础,针对玉件产品提出的市场定价模型,将会为玉件制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玉件产品的市场定价研究和应用。该模型还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魏琦:岫岩玉介绍. http://www.laober.com/2006-5/2006510111535.htm. 2006-5-10

[2]王志国:国民产品的价格模型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韩伯棠等编著:房地产定价模型及应用[M].2006

[4]Chau, K. W., Ng, F F. & Hung, E.C.T.. Developer's good will assignificant in fluence on apartment unit prices[J].Appraisal Journal. 2001b, vol69, pp.26-34.

[5]中国玉雕艺术宫:玉器介绍. http://www.yudiaoyuan.com/ogeting.htm. 2006-3-10

[6]Court,A.T. Hedonic Price Indexes with Automotive Examples-In The Dynamics of Automobile Demand[M]. New York: General Motors.1939.

[7]桂良军薛恒新林琳: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定价模型[J]. 财会通讯. 2004(5):73-75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篇7

建筑工程质量成本伴随着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对提高与改进建筑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3]。目前,国内外对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国外方面[4,5],从建筑质量管理角度,将建筑质量成本分为预测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四个阶段,分别对各阶段质量进行控制以达到全局控制,使决策者能动态地追踪整个过程的成本趋势,从而控制成本。2国内方面,一般在对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的特征指标进行预测后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或智能优化算法来达到对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状况进行预测的目的。

我国学者张涛等[6]运用移动平均法预测质量成本中的返修损失成本,实现了成本预测。该方法操作简便,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方法。贾小尼等[7]利用云理论研究不同尺度的成本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得到相对合理且成本较低的方案,为控制质量成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遇华仁、周言波[8]等提出了将马尔可夫与灰色理论相结合的预测方法,为建筑工程质量成本波动性较大的预测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王青娥、徐伟等[9]以统计资料与问卷调查为基础,研究建筑工程质量的成本管理,得出施工总承包对其影响最大,施工各阶段的质量成本间差异不明显。綦春明、廖基定、张素贞[10]等综合考虑质量成本特点,构建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且能快速简捷地确定质量成本。史乔波[11]通过深入分析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的特征,建立了指标体系,并提出一种将未知测度理论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的预测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我们认为,应建立一种能够综合考虑众多指标,充分反映各指标与建筑工程质量成本间的关系,且能够更好地逼近建筑工程质量成本观测值的预测模型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论,当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线性关系时,若采用非线性逼近思想其误差应该相对更小。RBFNN模型具有良好的并行处理能力、非线性逼进性能、自适应学习能力、收敛速度快以及更强的鲁棒性等,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2,13,14]。但RBFNN的输入指标间在理论上应与线性无关,若其相关程度较高,将不利于直接利用RBFNN进行预测。数值分析思想可以通过建立多组不同的方程,观测输入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可以分析数据拟合情况,为指标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的指标,首先利用数值模拟的相关知识分析各指标与质量成本间的关系,并提取与质量成本关联较强的指标,降低了指标体系的维度及计算的复杂度; 最后利用RBFNN较强大的非线性处理能力,建立建筑工程质量成本预测模型,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 理论与方法

2. 1 RBF 神经网络

RBFNN[12,13,14,15]是一种三层前馈网络,即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其中,从输入层到隐含层的变换是非线性的,从隐含层到输出层的变换是线性的,具有较强的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性能。

设输入向量为X = ( x1,x2,…,xi) ,第k个隐含层神经元与输出层神经元连接权值为ωk,第k个隐含层神经元的输出为:

式中,cj表示基函数中心,bj表示方差。其输出可表示为:

我们利用式( 2) 便可以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成本进行预测。

2. 2 k - 均值聚类算法训练 RBF 神经网络

其步骤为: 1任选m个训练样本作为聚类中心cj。2对输入的训练样本按照xi与cj之间的欧式距离将xi分配到各聚类集合。3求各聚类集合中vm训练样本的平均值,得到新的聚类中心cj。4求解方差式中,cmax表示所选中心之间的最大距离。5计算权重。6若聚类中心不变,所得到的cj即为最终基函数中心,bj为最终方差,否则返回2。

3 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的 RBFNN 模型及应用

3. 1 指标分析及选取

经过与建筑工程中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理论知识的现场人员进行沟通以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11],本文确定选取以下11个指标: 预防成本比( X1) 、鉴定成本比( X2) 、内部成本比( X3) 、建筑面积 ( m2,X4) 、PPI( X5) 、建筑用途( X6) 、工期( X7) 、现场条件( X8) 、管理水平( X9) 、施工地点( X10) 、利润率( % ,X11) ,共25组作为样本数据。

为了避免因原始样本量纲不同而影响数据分析,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同时,由于用于试验的25组数据来源不同,为了避免样本集差异带来的影响,随机选取了20组作为训练样本( 表1) 用于训练PRBFNN模型,余下5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 表2) 用于模型检验。利用表1样本数据,运行SPSS15. 0软件对11个指标进行数值模拟见图1,相应的统计量见表3。

为了获取相对较多的信息,我们将置信度设置为80% 。由图1可知: 从直观上可见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情况,图1( a) 、( d) 、( g) 、( j) 中存在一种或几种模型对指标拟合较好,其他图都相对较差。由表3可知,当指标为X1、X4、X7、X10时,所建立的若干模型中存在某一模型F统计量的p值小于0. 2,认为接受建立的模型; 其余指标对所建立的若干模型的F统计量的p值明显大于0. 2,认为拒绝建立的预测模型[16]。由此可见,在此情况下,指标X1、X4、X7、X10与因变量质量成本存在某种程度的线性关系,而其他指标与质量成本联系不密切,不存在线性关系。

3. 2 RBFNN 预测模型建立

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的预测问题受多种指标影响,各指标与质量成本间的联系必定不同,因此在进行成本预测之前我们对所收集样本的指标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

根据表1的数据,我们将分析所得的指标X1、X4、X7、X10作为RBFNN的输入指标,建筑工程质量成本( 103元) 作为输出指标,建立建筑工程质量RBFNN预测模型; 然后在Weka3. 7. 0平台上,编写相应程序,设定最大迭代次数为500次,最小标准误差为0. 1,岭界值为1. 0e - 8,经过多次试验将聚类中心个数设定为2,最终的运算结果见图2,此时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 01224。

3. 3 RBF 神经网络模型的检验及实例分析

根据建立好的建筑工程质量成本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另外5组检验样本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从预测结果可知,预测的相对误差为0. 016862,可见采用该方法预测建筑工程质量成本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好的可靠性。

4 结论

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思想研究建筑工程质量成本的影响指标,分析各指标与质量成本间的联系,在保留原问题绝大部分信息的同时降低了问题的维度。同时,当实际情况无法获取全部指标时,可为建筑工程质量成本预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然后利用X1、X4、X7、X10共4个指标建立RBFNN模型,预测建筑工程的质量成本,预测精度较高、性能良好、可靠,工程应用价值较高,该方法为该领域的预测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篇8

城市电网的自愈控制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献[1]提出了城市电网的自愈控制体系结构, 优化电网的运行方式是正常情况下的主要控制任务。由于分布式发电与大电网联合运行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分布式发电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2,3,4]。由文献[2]对分布式发电的定义可知, 城市电力负荷同时拥有多个电源, 根据分布式电源的运行特性和发电成本, 将其与大电网联合进行调度可以提高整个电网运行的经济性。

由于各种能源发电时产生的废弃物不同, 不同形式的发电技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 而随着能源消耗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保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国内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成本核算体系还不完善, 现有发电企业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只部分计算或不计算环境成本[5], 但是从能源工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发电企业必须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按照“生产成本+环境成本”竞价上网。

目前, 计及环境因素的调度策略中大多不考虑潮流约束, 即经济调度问题[6,7,8,9,10]。最优潮流中很少考虑环境问题, 仅文献[11]通过加权的方法将污染排放指标计入目标函数中, 并由逐次线性规划内点法求得非劣解集, 然后运用模糊贴近度的概念找出最贴近于理想解的最优解。

本文对各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引入环境价值的概念建立环境成本模型, 通过减少成本的过程自动协调各个优化目标。

1 分布式发电的成本模型

1.1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指发电企业在生产电力产品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费用, 包括电厂总投资的折旧成本、燃料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12]。

总投资费用折旧成本的计算有2种方法, 国外广泛采用等额支付折算法, 国内普遍采用年限平均折算法[13]。本文按后者将折旧成本Cd表示为:

Cd=ΙtrΡτt (1-s) (1)

式中:Itr为电厂总投资费用的动态现值;P为电厂的净功率;τ为发电设备的年运行利用小时数;t为电厂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s为发电机端到售电结算点之间的线损率。

燃料成本Cf的计算方法如下:

Cf=caF (2)

式中:ca为单位燃料价格;F为单位功率的燃料耗量。

运行维护成本Cm与每年发电厂所耗的水费、材料费、职工薪酬、大修预提基金等有关, 一般占生产成本的11.47%~15.36%[12]。

1.2 环境成本

根据发电特点, 可将发电企业的环境成本分成2个部分:电厂从事环境保护活动而支付的环境污染预防成本和电厂因发电造成环境污染而支付的环境污染损失成本[14]。

1.2.1 环境污染预防成本

环境污染预防成本是指电厂为保护环境、降低污染排放而支付的费用, 如电厂安装脱硫、脱硝、除尘等排污设备需要的费用, 以及相应的运行和维护费用[15]。单位发电量环境污染预防成本Cg可用下式计算:

Cg=ΙtotλCRFQ+ΙΟ, ΜQ (3)

式中:Itot为预防环境污染所用设备的投资总额;Q为电厂年发电量;IO, M为设备运行和维护费用;λCRF为资金回收系数, λCRF=i (1+i) n (1+i) n-1;n为设备使用年限;i为贴现率。

1.2.2 环境污染损失成本

电厂环境污染损失成本是指电厂因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费用, 可以分为电厂向政府部门交纳的排污费和排污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2个部分, 计算公式如下:

Cl=i=1n[ (pi+qi) Ηi] (4)

式中:Cl为单位发电量的环境损失成本;piqi分别为第i种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和环境价值标准;Hi为单位发电量的第i种污染物排放量。

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小型水力发电所用的一次能源均为清洁能源, 其污染物排放量为0。燃料电池发电所用的燃料为氢气、天然气、乙醇等富氢燃料, 其电化学反应副产物是水, 因此本文认为燃料电池的污染物排放量为0。对于其他发电形式, 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5,16,17,18,19,20]计算可得单位发电量的污染物排放量, 如表1所示。

用户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时需按《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的规定向政府部门缴纳排污费[21]。排放的废气按污染当量进行收费, 每一污染当量征收0.6元, 各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如表2所示;排放的固体废物按吨进行征收, 每吨征收标准为:粉煤灰30元、炉渣25元。

电厂发电会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外部效应, 在经济活动中这种效应将以“污染经济损失”的形式转嫁给社会, 这就是污染物的环境价值。由于电厂需向政府缴纳的排污费远小于减排单位污染物所避免的“污染经济损失”的价值量, 所以还需要再征收环境价值费用。文献[22]参考中国排污总量收费标准和美国环境价值标准, 对SO2, NOX, TSP等污染物减排的环境价值标准进行了估算, 其结果如表2所示, 本文采用该结果计算污染物的环境价值成本。

2 考虑环境成本的最优潮流模型

分布式发电中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小型水力发电等利用的一次能源是清洁、可再生能源, 燃料电池发电、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等利用的一次能源与传统煤电相比, 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减小。因此, 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 在优化调度中, 应该优先采用这些发电方式。本文运用“罚函数”法的思想, 根据上述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成本, 并将其作为“罚费用”添加到目标函数中。该“罚函数”是发电机有功出力的函数, 当该发电方式多发电时会增加“罚费用”, 从而具有减小其发电量的趋势。

总的来说, 处于城市电网中的分布式发电机组都参与优化调度, 最终的发电量分配由多种成本因素综合决定。本文综合考虑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网损后建立式 (5) 所示的最优潮流目标函数。

式中:pi (PGi) 为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成本函数;PGi为节点i的发电机有功出力;k为网损/费用折算因子;PDi为节点i的有功负荷;NPG为发电机数;ND为负荷数。

考虑节点功率平衡约束、电压约束、发电机出力约束、线路潮流约束和变压器分接头约束, 可得如式 (6) 所示的约束条件。对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 其最大出力不仅受装机容量的限制, 还会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本文根据风速等预测结果计算此类发电方式的机组出力, 并作为发电上限约束。

{ΡGi-ΡDi-VijΝiVj (Gijcosθij+Bijsinθij) =0i[1, Νo]QGi-QDi-VijΝiVj (Gijsinθij+Bijcosθij) =0i[1, ΝΡQ]ΡGiminΡGiΡGimaxi[1, ΝΡG]QGiminQGiQGimaxi[1, ΝQG]ΤiminΤiΤimaxi[1, ΝΤ]ViminViVimaxi[1, ΝB]|Si|Simaxi[1, ΝE] (6)

式中:Gij, Bij, θij分别为节点i、节点j之间的互电导、互电纳和相位差;QGi为节点i的发电机无功出力;QDi为节点i的无功负荷;Ti为变压器i的分接头位置;Vi为节点i的电压幅值;Si为支路i的视在功率;Ni为节点i的相邻节点集合;No为除平衡节点外的节点数;NPQPQ节点数;NQG为无功电源数;NT为可调变压器数;NB为总节点数;NE为支路数。

3 算例分析

表3是国内一些新建电厂的基本数据, 根据本文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模型可以得到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水力发电、垃圾发电和燃煤发电的成本构成, 如图1所示。其中这几种发电方式分别用1~6表示。

由图1可知,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折旧成本最高;生物质能发电因其能量密度小、分散广、运输成本较高, 所以燃料成本最高;因为国内垃圾的焚烧热值不够, 燃烧过程中需要添加助燃剂, 因此, 垃圾焚烧发电的燃料成本较高, 并且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灰烬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 必须进行处理, 增加了相应的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

图2为某城市电网接线图, 经11节点与大电网相连, 本文将大电网等值为一个电源, 并赋予燃煤发电的特性参数。此外, 该城市电网中还含有3个分布式电源, 其发电形式分别为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垃圾发电。由图1的成本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相关发电机的发电成本参数 (标幺值) , 如表4所示。

本文在计算中设置3种不同的目标函数:考虑生产成本 (A) , 考虑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B) , 考虑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网损 (C) 。分别以A, B, C为优化目标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其中, 发电成本模型按本文所述方法计算, 结果如表4所示。

选择原对偶内点法求解本文所建最优潮流模型, 结果如图3、图4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 当最优潮流的目标函数中仅考虑生产成本时, 大电网的输出功率最高, 这是因为大电网的生产成本较低, 与负荷的电气距离又比较近。当最优潮流的目标函数中计及环境成本时, 优化结果改变了, 大电网的输出功率大大减小, 生物质能发电的输出功率大大增加。其原因是大电网的环境成本为1.45P, 远高于生物质能发电的0.87P, 计及环境成本后, 大电网发电总成本会高于生物质能发电, 使得优化结果增加了生物质能发电的输出功率。风力发电和垃圾发电的输出功率在3种目标函数下没有发生变化, 原因是无论是否计及环境成本, 其总成本都分别处于最低和最高水平。换句话说, 此时不对风力发电进行控制, 而是充分利用风能资源, 如果需要充分利用垃圾进行发电, 则必须进行补贴, 并在优化调度时不考虑这部分资金投入。

从图4可以看出, 当仅以生产成本为目标进行优化时发电费用最低、环境费用最高;当优化目标中计及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时, 虽然发电费用略有增加, 但环境费用大大降低, 带动城市电网运行总成本下降;采用目标函数C进行优化时, 城市电网运行总成本降到最低。这表明通过运用“罚函数”的思想, 考虑发电污染以及电网运行损耗的最优潮流模型能够在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网损之间进行协调, 实现城市电网的优化运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合理计算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成本, 能通过调度使城市电网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上更加环保, 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技术中清洁、无污染的优势。

4 结语

为了充分利用分布式发电的环保特点, 本文提出以环境价值标准为基础对发电时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评价、建立发电的环境成本模型, 并通过“罚函数”将环境成本和网损折算成发电成本, 加入到目标函数中, 建立考虑环境成本和网损的城市电网最优潮流模型。运用原对偶内点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优化, 实际城市电网的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运用该模型能有效协调各分布式发电的出力, 降低环境成本、减小环境污染, 且使系统发电的总费用最低, 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篇9

1. 环境成本的范畴。

环境问题是一个具有复杂关系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带来了为了消除环境影响而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复杂, 使得环境成本成为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延伸的概念, 进而使环境成本成为一个同时兼顾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研究范畴, 因此产生外部环境 (损失) 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的概念。

日本学者国部克彦划分环境成本界线的主要原则如下:

(1) 划分基准应按成本负担主体区分。企业负担的环境成本是内部环境成本, 而企业不负担的, 包括因企业原因造成的外部不经济而由社会负担的环境成本称为外部环境成本。

(2) 外部环境成本与内部环境成本边界的划分取决于外部成本的内在化的程度。国家环境法规制度的不断修订和强制执行, 从而使外部成本予以内部化, 以及企业环境意识提高而自主进行社会成本内部化都将扩大企业环境成本的范围。

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程度不但取决于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和企业自主开支大小, 还取决于计量技术的发展。

由于环境成本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并不统一的概念, 我们在研究环境成本时, 就需要界定所要研究的环境成本内涵外延。

2. 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

根据环境成本范畴的研究, 本文定义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是指火电企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发生的成本, 以及火电企业为了管理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发生的成本。一般包括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 (损失) 成本。

(1) 内部环境成本Cn, 是指火电企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以及火电企业为了管理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发生的并且在火电企业进行会计反映的成本。一般包括环境对策成本 (Cv) 和内部环境损失成本 (CL) 。环境对策成本如火电企业为控制污染安装脱硫、脱硝和除尘等排污设备及这些设备日常运营成本;为降低和消除污染而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或设计流程成本;开展环境管理成本;对员工进行相关环境培训成本等。内部环境损失成本如清理已产生污染发生的成本、对从事污染严重工作的职工进行补偿成本、每年支付的巨额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

(2) 外部环境 (损失) 成本Cw, 是指火电企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 但却未在火电企业进行会计反映的成本。例如, 生活在电厂周围的居民由于空气污染而接受医疗护理的费用、火电厂排放的气体、液体、固体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等。

二、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的比较

本文研究了我国六位学者构建的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 通过分析认为, 他们构建的估算模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1. 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概念范畴的界定不同。

由于外部环境成本计量的困难, 许多学者在构建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时仅仅考虑内部环境成本, 如方韬等 (2005) 、张帆等 (2008) 和李宁等 (2008) , 而有的学者则是在社会成本的范畴内建立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 如魏学好等 (2003) 、陆华等 (2004) 和丁淑英等 (2007) 。由于对环境成本范畴的界定和估算环境成本的基础不同, 出现了两类结果。当然, 不管计算的结果是社会环境成本还是内部环境成本, 都可以根据估算的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有意义的分析结论。

2. 火电企业主要污染物的认定存在偏差。

魏学好和陆华在计算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时主要考虑了SO2、NOx、CO、CO2、TSP、粉煤灰、炉渣和废水等八项污染物;而丁淑英则仅仅考虑了SO2、NOx、烟尘和温室气体CO2等四项污染物。方韬、张帆和李宁因为仅仅计算火电企业内部环境成本, 所以主要按照我国国家排污收费项目考虑污染物, 仅考虑SO2、NOx、TSP等污染物。由于考虑污染物种类不同, 也造成环境成本估算结果的不同。

3. 环境负荷 (ELi) 确定方法不同。

污染物排放量 (ELi) 主要根据火电企业耗煤量和吨煤污染物排放率计算。陆华 (2004) 运用的目前我国燃火电厂平均燃烧1吨煤的污染物排放量如表1。丁淑英则根据煤炭含硫量、脱硫效率、煤的灰分、除尘效率等因素利用公式计算吨煤污染物排放率。张帆 (2008) 也是根据煤炭含硫量、燃料燃烧后硫氧化生成的SO2比例等因素利用公式计算吨煤污染物排放率。由于二者考虑的因素不一样, 所以计算出来的吨煤污染物排放率也不同。

kg/t

取煤质单位热值为21.2MJ/kg, 硫含量为1%, 灰分为15%, 静电除尘效率99%。

4. 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UECi) 确定方法不同。

魏学好和陆华参考中国排污总量收费标准和美国环境价值标准, 评估出目前中国火电行业各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价值标准, 如表2。丁淑英则采用了Extern E方法。Extern E方法是基于“影响路径方法”的, 是自下而上的通过途中的追踪总排放和影响污染排放—污染物浓度扩散—环境影响的量化, 用暴露响应函数和其他文献中与环境健康和社会科学文献中的数据量化环境影响, 用支付意愿的方法来计算货币值。该方法在我国山东进行了应用, 计算得到该地区火力发电产生的污染物单位环境成本:PM10是5 032元/吨, SO2是7 057元/吨, NOx是4579元/吨。同时, 对于CO2主要考虑全球变暖造成的损失, 取19元/吨。方韬、张帆和李宁等由于仅计算火电企业内部环境成本, 因此主要根据我国火电企业排污收费标准计算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元/kg

三、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构建

本文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引入到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清单分析方法, 获取ELi, 具体可参考有关文献。UECi可以参考表2和运用Extern E方法计算的山东火力发电产生的污染物单位环境成本的算数平均数求得。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认定火电企业主要排放的污染物。

运用Monte Carlo方法对各个清单参数随机采样, 根据临界环境影响将每个清单参数的采样值划分成几个累积概率分布, 并对这几个分布的最大差值进行K-S显著性检验。在K-S检验识别出的重要参数基础上, 可进一步在统计意义下进行它们的灵敏度分析。根据整体灵敏性分析方法, 对每个重要参数预选若干值, 就其每一个选定值, 对其他参数通过Monte Carlo随机采样进行环境影响的模拟计算, 从而考察参数变化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变化的作用程度。把对环境影响贡献作用大、敏感性高的排放参数的环境成本代入模型进行应用。

2. 确定火电企业环境负荷量 (ELi) 。

收集环境排放的有关数据, 并使用VFP系统建立环境数据库。VFP是标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可用它来对企业 (产品) 在生产过程中收集到的输入输出信息, 以及在产品生命周期其他过程中收集到的输入输出信息进行管理, 并查询希望了解的有关信息。ELi可以在清单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统计调查并使用VFP软件获得。

3. 确定火电企业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UECi) 。

根据表2和运用Extern E方法计算的山东火力发电产生的污染物单位环境成本的数据, 本文选取二者的算数平均数求得UECi。

计算结果如表3:

元/kg

4.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估算模型的分解。

把单位产品的环境负荷量 (ELi) 和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 (UECi) 代入环境成本评价模型, 求得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 (LCEC) 。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 (LCEC) 估算模型仅获取一个总的环境成本数据, 无法获知环境成本中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的构成比例。为了弥补此缺陷, 也为了能够从模型分解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可以将该模型进一步分解, 即:

环境成本 (LCEC) =内部环境成本 (Cn) +外部环境成本 (Cw)

Cn=环境对策成本+内部环境损失成本

其中:LCEC为环境成本;UECi为环境负荷的单位成本;ELi为环境负荷, 单位取kg/ (k W·h) ;Cv为环境对策成本包括事前环境对策成本、事中环境对策成本和事后环境对策成本;CL为内部环境损失成本;ti为第i项污染物在电厂所在地区的排污收费标准, 单位取元/kg; (Eli-ri) 为第i项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 单位取kg/ (k W·h) ;ri为第i项污染物的减排量, 单位取kg/ (k W·h) 。

四、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模型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估算模型, 全面考虑了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 科学地获取了ELi和UECi数据, 能够准确地估算环境成本。通过对环境成本模型的分解, 又可以进一步获取企业决策有用信息。利用上述估算模型计算的不同环境成本指标, 可以进行如下的应用:

1. 根据上述建立的环境成本估算模型, 得出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数据, 从而将环境成本纳入我国现行的火电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在现行的电价机制中, 也可以充分体现环境成本。这样将火电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使火电企业将环保与自身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从而引导企业在经营决策时考虑环境因素。

2. 通过分析总的环境成本中, 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的比例, 分析电厂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程度, 为研究火电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提供数据支持。

3. 通过分析总的环境成本中, 环境对策成本、内部环境损失成本和外部环境 (损失) 成本三者的比例关系, 可以使企业在主动进行环境管理而发生环境对策成本和直接排放污染物发生环境损失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引导火电企业主动采取减少排放、改进技术等环保措施, 促进我国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通过ti和UECi的对比、或者是∑ti (ELi-ri) 和∑[ (UECi-ti) (ELi-ri) ]的对比, 可以分析我国排污收费标准是否过低, 排污收费是否能完全补偿排污所造成的环境外部损失等。为科学制定排污收费标准以完善相关环保法规、尽快建立一套合理的排污收费制度提供数据支持。

5. 如果考虑了不同发电方式、不同地区对环境成本的影响, 可以对ti、UECi、和∑ (ELi-ri) 等做出调整, 可以计算不同发电方式、不同地区的环境成本。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发电方式的环境成本,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促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比较不同地区的环境成本, 为不同地区的火电企业决策提供数据, 为分地区制定排污收费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提供数据支持。

五、结束语

环境成本是一个内涵外延并不统一的概念。学者们可以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不同研究目的界定环境成本的内涵外延。本文全面界定了环境成本的概念,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结合火电企业的实际构建了环境成本估算模型, 该模型对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亮.环境成本概念内涵.财会月刊 (综合) , 2008;6

[2].魏学好, 周浩.中国火力发电行业减排污染物的环境价值标准估算.环境科学研究, 2003;16

[3].陆华, 周浩.发电厂的环境成本分析.环境经济, 2004;4

[4].方韬, 李才华.张粒子发电企业环境成本研究.中国电力, 2005;38

[5].丁淑英, 张清宇, 徐卫国, 郭慧, 熊生龙, 潘丽娜.电力生产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的研究.热力发电, 2007;2

[6].张帆, 徐莉, 刘刚.火电企业环境成本估算与管理.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8;4

[7].李宁, 万敏.火力发电厂环境成本测算方法研究.陕西电力, 2008;2

[8].王寿兵, 王祥荣, 王如松等.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评估方法初探.上海环境科学, 2002;12

[9].王寿兵等.生命周期评价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环境科学, 1999;1

[10].何良菊, 李培杰, 王晓强.塑料与镁合金移动电话外壳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价.机械工程学报, 2003;8

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篇10

关键词:成本模型,社会福利,成本最小化,路径

成本模型刻画了生产者行为特征。面对激烈产品竞争,理性生产者不得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否则长期而言,难以生存和发展。在给定技术和产品价格的约束前提下,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途径是成本最小化。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基于不同经济理论的成本模型,其成本结构迥异,也昭示了成本最小化的不同实现途径。

1 马克思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诞生。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成本模型为C = Cs+ V。其中Cs为物化劳动的耗费即转移价值,包括机器设备折旧费用、原材料消耗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等,V为活劳动耗费即工人工资,Cs和V之间,不存在替代性。在产品或要素流通领域,买卖双方的权利,形式上平等,实质不平等。劳动力一无所有,其本人及家庭生存唯一希望是被资本家雇用。资本家具有强大的买方市场势力,可以据此压低劳动力价格。在生产领域或工厂内部,资本和劳动不平等,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资本处于支配地位,劳动者处于被支配地位。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改变劳动力支付价格与新创造价值的比值等方法,实施资本对劳动的控制。该模型未考虑工人提供的剩余价值,也未扣减资本的机会成本,故剩余价值与利润在数量上相等。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与利润区别,仅在于观念上差异,即它被视为由可变资本或预付资本带来的。

在成本模型C = Cs+ V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首先在劳动力购买过程中,劳动者不仅在数量上供过于求,而且在心理上也急于出卖劳动力。供求双方力量不均等,在价格谈判中,劳动者明显处于劣势。劳动力市场又具有地域分割性、内部人—外部人理论特征,资本家完全可以凭借其权力,以较低价格购买劳动力。其次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厂商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等方法,“无偿”使用劳动力。再次厂商采用三班倒工作制度,以损害劳动力健康为代价,尽量减少和节约预付资本数额,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最后厂商通过改善管理、技术进步等途径,增加劳动力学习成本,以降低原材料消耗等成本。

这些成本最小化途径后果如何呢? 降低劳动力价格,短期就个别厂商而言,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人为使V下降,利润必然随之同等增加。但由于工人边际消费倾向大大高于资本家,一方面,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实现”困难,从而埋下了经济危机的种子。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工资除维持本人及家庭生存外,几乎没有剩余能用于教育、医疗保健等,人力资本难以提升,延缓了技术进步。此外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自然资源没有人类“加工”的痕迹,是没有价值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前期,资本相对稀缺,资源充足。由于原材料、能源价格极低,激励资本家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采。原材料、能源过度使用,环境污染加剧。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工厂分布在空间上相对分散,环境自净能力强。原材料、能源供应充足,环境、资源尚未构成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马克思经济学成本模型,无法约束资本对工人和自然的掠夺。资本的超额利润,来源于资本对工人和自然造成的负外部性。

2 新古典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可替代性。它也忽略了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福利损害。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索洛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环境不构成经济增长约束条件。西蒙·库兹涅茨甚至认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1]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成本模型为C = Cs+ V + Co,其中Co为机会成本。在该模型中,Cs和V之间,存在替代性,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一样,仅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另外大多数经济资源使用价值存在多样性,经济资源具有机会成本。考虑了机会成本的成本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观念上指引。

在成本模型C = Cs+ V + Co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依据Cs和V相对价格,厂商可选择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资本稀缺,本应倾向于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各国、一国各区域环境规制标准不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污染产业和高能耗产业,实现了污染的跨地区甚至代际转移。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只能依靠新技术、新方法。如在劳动者不知情状态下相对延长劳动时间,使用尚未被普遍认识资源,向社会转移尚未被政府规制的负外部性。利润 ( 剩余价值) 实现,是通过成本外部化方式,把对生态环境影响和不确定性转嫁给他人、整个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甚至后代人承担。[2]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负外部性行为所带来成本不断增加,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差额越拉越大。这些负外部性行为所造成成本,厂商不必或可逃避支付责任,降低了厂商成本。

这些成本最小化途径后果如何? 如果某一区域资本昂贵、劳动力丰富,理性厂商就采用以劳动替代资本生产方式,阻碍或延缓新技术、新机器采用。这些新机器本可以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从而减少对劳动者健康损害。劳动者劳动时间减少,相应闲暇时间延长。劳动者可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自主进行技术革新,提升其人力资本,加速新技术、新机器发明,实现技术进步良性循环。为追求成本最小化,厂商采用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生产方法,忽视响应消费者个性化偏好,形成产品供过于求。为扩大内需或出口,国家又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厂商通过广告,刺激消费者需求,加剧资源、能源紧张。在成本模型C = Cs+ V + Co中,未考虑环境成本。厂商生产行为外部性,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无法内部化为厂商成本,不能作为厂商利润减项,却不合理地由社会和他人承担。厂商利润被高估,社会其他人群福利受到损害。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危机,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消费过程及整个生态系统中。发达资本主义供应过量商品,鼓励人们过度消费。这种过剩生产和过度消费方式,加剧了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3]

3 现代发展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1983年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著作《新发展观》,成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观的标志性著作。新发展观基本内涵包括: 发展应以人为本或者说为了人的普遍发展需要; 经济发展应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人类社会发展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2]现代发展经济学成本模型为C = Cs+ V+ Co+ Ce+ Cr&d,其中Ce为环境成本,Cr&d为研发成本。

3. 1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频繁使用特征。经济活动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在新古典经济学成本模型C = Cs+ V +Co中,没有考虑生产和消费行为负外部性所导致的环境成本,然而这部分成本绝不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2005年我国环境成本占GDP13. 5% ,而当年我国GDP仅增加了10. 4%,“绿色”GDP增速为负值。这表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成本巨大,把环境债务留给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1989年为44% ,1990年为50. 4% ,1997年为44. 4% ,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尽管解决了中国部分工人就业问题,但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产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又处于低端。产品出口加剧了我国资源、能源矛盾,实际上是把国外的三废排放量变相转嫁到中国。随着北美经济衰退,众多欧美国家实行“去工业化”发展战略,将其国内工厂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世界垃圾场”。[1]

在成本模型C = Cs+ V + Co+ Ce+ Cr&d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市场经济以价格来配置资源,这就需要计量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完全成本。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要运用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合理资源价格等手段进行规制,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如我们在超市购买商品时,商家免费赠送的塑料袋,地球需上百年才能消化它。但一些可降解的包装袋,环境成本极低,却因为生产规模小、原料贵致使价格高,无法全面推广。考虑环境成本后,可降解包装袋总成本比免费赠送塑料袋成本要低得多。政府应该向塑料袋厂家收取环境成本税,以提高其生产成本,相应提高其产品市场价格。同时把这部分税收补贴给可降解包装袋厂,以降低其生产成本,相应降低其市场价格。这样包装袋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便宜耐用产品,塑料袋厂家也会逐步停产或转产。随着可降解包装袋市场规模扩大,生产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国家可逐步减少补贴。在政府有效干预下,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税收和补贴,激励清洁生产,降低经济发展环境成本。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类问题: 环境问题如污染; 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全球温室效应等。但新古典经济学把可持续发展仅理解为治理外部性,显然是片面的。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外部性理论得到解释,全球温室效应、荒漠化、资源耗竭等问题难以用外部性来说明,也难以用治理外部性的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来治理。[4]有些环境破坏,是难以修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这有力地回击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应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观点。解决生态问题,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类的消费欲望,赋予消费者效用函数新的内涵。

3. 2 研发成本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为追求垄断利润而进行创新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原因。根据创新结果不同,可以把创新分为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前者增加产品种类,后者提高产品质量。创新是厂商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成果,它表现于新知识诞生,并直接作用于生产。[5]通过企业研发投入,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动态地满足了消费者偏好变化,也避免了同质产品过度竞争,走出了传统成本最小化的过度竞争陷阱。因此创新可避免产能过剩带来的资源浪费,是降低成本的可持续途径。因为传统降低材料、人工费用方法,总存在极限,并可能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创新是成本最小化的另一条途径。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 消费45. 7% ,投资45. 1% ,净出口9. 2% 。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1978年为66% ,2008年为45. 1% 。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无法改变我国投资驱动型经济特征。1994年施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为追求25% 增值税分成,以各种优惠政策相互竞争投资项目。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在宏观上表现于周期性产能过剩,不得不对部分企业实施关停并转; 在微观上表现于产品供过于求,必然导致企业削价竞争,形成价格战,价格甚至低于成本 ( P < Cs+ V + Co+ Ce) 。成本最小化压力不断加大。

在成本模型C = Cs+ V + Co+ Ce+ Cr&d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就各级政府而言,各区域应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与本区域特点相适应产业,形成有区域特点产业集群,区域间才能形成分工与合作格局,才能从根本上破解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就企业而言,应加强研究与开发投资,实施差异化战略,走产品创新之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地推出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个性化产品,消费者才会赋予其较高保留价格,企业才能不断地筹集到创新基金,最终规避价格战。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篇11

关键词:企业;电子商务;变动成本;战略决策;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01—02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电子商务成为了大众化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也迫在眉睫,适时介入并开展电子商务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战略变革的必然趋势。在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战略决策中,对电子商务业务开展成本分析至关重要。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极为有限,其中王忠元等人在“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固定成本数学模型建立”一文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经营流程中的固定成本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提炼,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成本时间函数。研究结论是基于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整个经营流程进行探索和提炼的。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包括相互关联的活动: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策划、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建设及电子商务经营活动。这些电子商务活动在时间上是按顺序进行的,如图1所示。

图中,t0是企业开始涉足于电子商务商务活动起始时间点,企业开始进行电子商务项目建设策划;t1是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及平台开发起始时间点;t2是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商务运作起始时间点。从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成本考虑,从t0开始,企业进行电子商务项目策划,随着时间推移,成本随之增加;在t1时间点进入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开发阶段后,成本也持续增加;在t2时间点,企业开始的电子商务的经营,网上交易活动开始产生效益,但是电子商务运营中必然存在经营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及其变动成本,因此成本也持续增长。其收入时间曲线R(t)和成本时间曲线C(t)如图1所示。当收入时间曲线和时间成本曲线相交时,说明企业电子商务经营达到盈亏平衡,即为图1所示的“企业电子商务的盈亏平衡点”。

1 上述企业电子商务成本模型的不足

王忠元等人建立的数学模型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成本效益量化分析开创了先河,由于该模型仅仅只考虑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流程中的固定成本因素,而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经营必然存在变动成本,因此该数学模型本身是不完善的。由此有必要重新研究企业电子商务活动及项目建设的整个流程,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变动成本因素,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完善企业电子商务时间成本函数,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决策提供量化的方法。

2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变动成本分析

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s)与固定成本相反,是指那些成本的总发生额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变动成本在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生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但单位产品的耗费则保持不变。

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策划及电子商务系统开发阶段,电子商务活动的成本主要是人力资源成本和部分开发软件硬件投入,这些投入一般是刚性的、固定的,因此基本上都表现为固定成本。

而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经营阶段,由于产品销售量的变化,其成本也会随之变化,电子商务的变动成本就由此产生了。对于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经营活动来说,其变动成本与传统企业经营一样,也是伴随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产生和变化的,但也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品成本。企业在电子商务经营中会通过自己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向用户在线提供产品。如果这类企业是生产型企业,会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如果这类企业是贸易型企业,则会向厂商购买产品用于在线销售。企业电子商务经营中的上述活动会投入大量资金,从而产生大量成本,该成本就是产品成本。产品成本与企业电子商务销售量成正相关的线性变化关系,是企业电子商务经营的主要变动成本。

②商务成本。企业电子商务也类似于传统商务活动,在经营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成本。比如,企业在媒体、户外或其他网站上进行企业形象宣传或产品推介产生的广告费用;企业购买原材料或产品中的采购费用;企业进行客户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产生的服务费用;电子商务经营活动中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网上交易中必定引入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担保交易机构,这些结构会在企业的每笔在线交易中提取一点比例的佣金,该佣金是企业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的这些成本也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其中固定成本如广告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是固定商务成本而采购成本、交易成本和服务成本等都是变动商务成本。

③配送成本。企业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商务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企业在网上销售商品,同时必须在线下通过物流配送的形式将商品送达用户,从而产生了配送成本,对于有型商品的网上经营,其配送成本与商品的销售量也成线性正相关关系,属于企业电子商务典型的变动成本之一。

3 考虑变动成本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启动阶段成本

函数

4 考虑变动成本企业电子商务经营阶段成本函数

由于企业在电子商务经营阶段的变动成本包括产品成本、商务成本和配送成本三类,本文设定:ac31为企业电子商务经营阶段变动产品成本;ac32为企业电子商务经营阶段变动商务成本;ac33为企业电子商务经营阶段配送成本;k3为企业电子商务经营阶段从开始到研究的时间点经过的时段数量。

则有:

5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和设计,可以得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固定成本投入的以现值计算的成本时间函数C(t)的数学模型在考虑变动成本因素后表示如下:

电子商务的开展对于企业来说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依托互联网的业务流程重组。因此,企业电子商务决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必要对将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不同阶段的项目内容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对各种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量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归类,这样就可以科学的和定量的方法预测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开展不同阶段和进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投入,为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战略策提供必要的量化数据。本文的企业电子商务成本数学模型涉及到了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投入的固定成本和企业在电子商务经营阶段的变动成本。当然,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在电子商务经营中的效益也是影响企业电子商务决策的关键因素,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忠元.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固定成本数学模型的建立[J].企业技术开发,2012,(5).

[2] [美]大卫.范胡斯著.刘悦欣,孙洪墨译.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军,黄宝田.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物流成本优化模型分析 篇12

一、基于财务核算的物流成本优化模型分析

物流成本传统核算方法是在现有会计报表成本资料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从传统成本会计的各项费用中剥离出物流费用。传统法局限于现有会计资料, 并且人为因素较多, 从而难以准确归集和分配物流成本, 因此, 需要对物流成本的财务核算进行建模优化。

(一) 财务核算优化模型概述

1. 任务成本法

任务成本概念是在“物流任务方法”基础上提出的, 它改变了传统的物流总成本计算法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具体运作过程以及横向的以部门为单位的成本结构, 代之以纵向的以功能为单位的成本结构。任务成本方法认为, 物流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并提供不同水平的客户服务, 该方法既能从总成本角度来强调物流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 又能从系统的角度来提供对不同客户服务的成本信息。但该方法核算过程繁杂, 在分配某项作业成本时往往存在人为因素, 导致结果不准确, 特别是公共作业领域成本分配没有客观标准[2]。

2.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或活动为基础, 将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活动中, 再把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中的核算方法, 其基本逻辑是:各种资源耗费驱动成本的发生, 使各种产品成本多少应取决于对各种活动的消耗量, 并以此来核算成本具有更大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物流成本财务核算优化模型。

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更全面的核算物流成本, 也为企业考核物流项作业活动成本提供绩效考评的依据。它可以分析针对每一种 (类) 产品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上的花费, 寻找成本挖潜对象和目标;可以对未来物流成本进行预测, 制定针对性的成本控制计划和长期的物流成本战略, 及时掌控成本变化信息, 利于形成动态的成本管控体系。

3. M—A模型法 (Mission Cost—ABC)

任务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逻辑思路是一致的, 都是以过程为导向, 用成本来追溯特定的活动或任务成本。M—A模型法将任务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物流成本核算, 构建物流成本核算的M—A模型, 界定了物流成本的涵盖范围, 明确了物流成本数据的信息来源, 描述了M—A模型的理论框架。该方法把物流成本的测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根据任务成本法确定成本目标, 再由作业成本法分析物流活动及相关资源, 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各个成本要素向各个环节的分配途径作了清晰、直观的描述。

(二) 财务核算优化模型比较分析

上述三种物流成本核算的优化模型各有利弊, 在实际运用中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三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见表1。

二、基于成本控制的物流成本优化模型分析

物流成本控制建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可以对管理方面提供依据, 可以用于企业高层分析财务信息以制定相应的物流政策。成本控制建模多用运筹学的方法, 主要有排队网络法、极大代数法、Petri网法等形式化建模技术以及活动循环图、流程图、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等非形式化建模技术。

(一) 成本控制优化模型概述

从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成本控制模型研究来分析, 可将现有的成本控制优化模型分为两大类, 分别是针对具体物流作业的和全局式规划的优化模型。

1. 针对具体物流作业的成本优化模型

首先是库存问题。现有研究中, 主要是对各种库存模型讨论, 大多集中在生产/库存系统和库存/分配系统。经济批量 (EOQ) 模型是最早应用较为广泛的库存模型理论, 此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 应用不同理论方法对库存管理进行了广泛研究, 并提出了一系列经典模型, 例如, 经济生产批量模型、允许缺货的经济订购批量模型、经济订购批量折扣模型、需求为随机变量的订货模型、物料需求计划和准时化生产方法等等[3]。

其次是运输及配送中的物流成本优化模型。在企业物流层面, 对运输成本的研究通常与采购、库存和网点建设等活动相联系。即运输成本体现出某种一体化特性, 目前物流运输成本优化模型则多是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的运筹学理论, 如最短路径法、最小费用流法等进行建模计算, 以实现运输总成本最小。

2. 全局化物流成本优化模型

第一类是供应商选择物流成本模型。关于供应商选择的物流成本模型涉及面较广, 混合型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 将实际价格、库存、运输成本纳入物流总成本的考虑范围, 此外, 采购预算限制、质量、服务等因素也被包括到该模型之中[4]。

第二类是物流网络/布局策略中的物流成本。国外学者对物流布局/区位问题的研究, 最早开始于货物运输网络设计和设施选址领域, 以后加入了整体网络规划。其中, 公共物流终端模型利用排队理论和非线性规划开发了用于确定最优规模和最佳布局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运输成本和设施成本之间的交替作用, 以实现成本最小化;该模型在日本得到实际运用。最近的研究是应用博弈论讨论区域物流网络。

第三类是逆向物流成本优化模型。因为逆向物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活动, 所以对其的研究包括了配送规划、库存控制、生产规划等领域。1992年, Pohlen和Farris就提出可以利用个别渠道成员的既有功能与能力执行回收和再制造任务[5]。

(二) 成本控制模型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物流成本控制优化模型的介绍和使用情况, 从两方面分析其优缺点并据此划分适用范围, 如表2所示。

三、物流成本优化模型分析小结

财务核算优化模型的产生很大程度解决了原有会计制度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片面性, 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完整的了解内部物流成本的总额和分布情况, 为物流成本控制提供了基础。基于财务核算的成本优化模型开始是针对作业环节进行建模优化以核算物流作业成本, 后来发展到从产品甚至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优化模型则是在较为全面的物流成本会计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运筹、数理分析等方法对物流流程包括库存、运输等物流项目进行优化, 以达到最优物流成本。基于成本控制的优化模型是从开始优化某一具体环节到将整个物流流程都纳入模型中以求得整体最优解。

在实际操作中虽然能取得整体最优是企业运营的最理想状态, 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企业都应选择最全面先进的优化模型。

首先, 有些企业虽然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会计科目, 但是因为企业费用发生明确具体, 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归集和分配, 并不需要再去建模优化核算流程。有些企业的物流流程较为简单, 并不包括所有物流活动, 或者产品服务较为单一, 使用有针对性的优化模型其实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专门进行仓储或者运输的企业只要根据企业情况有针对性, 建模, 就完全可以达到减少物流成本的目的。

其次, 在企业构建一个从核算到成本控制的整体物流优化模型, 需要专门的技术软件和设备, 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担。而且整体最优模型考虑因素庞杂繁多, 当企业在使用时需要添加海量的变量和限制条件, 只要有一个参数设置错误结果都会与最优解相距甚远, 而且每当企业环境有变化都需要从新调整模型, 这需要使用此类模型的企业有雄厚的技术、资金支持, 在企业内要设有专门的技术部门, 这也增加了企业管理开支。

最后, 只有不同部门间合作协调, 信息畅通的企业才能发挥整体优化模型的最佳效果。如果企业部门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优化模型, 那么得出的最优解结果也没有实际操作的意义。所以, 要构建整体优化模型的企业首先要对企业流程进行优化重组。

综上, 物流成本优化模型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企业现实情况, 而不是一味选择最先进, 最全面的模型。本文通过对物流成本优化模型的介绍分析, 使企业可以对各个模型的适用范围有所了解, 便于企业选择最为合适的优化模型。

摘要: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改善企业内部物流来增加利润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热点和重点, 应用物流成本优化模型是控制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对物流成本优化模型的介绍分析, 使企业可以对各个模型的适用范围有所了解, 便于企业选择最为合适的优化模型。

关键词:物流成本,优化,模型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国社会物流统计数据http://xxw3441.blog.163.com/blog/static/75383624201211791620468/

[2]何伟.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控制[J].铁路采购与物流, 2010, (11) .

[3]耿邯利.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优化[J].现代商业, 2008, (6) .

[4]张人千, 魏法杰, 等.基于成本的车间作业优化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5) .

上一篇:扶正解毒祛瘀法下一篇:中考新题型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