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高成本

2024-08-31

质量提高成本(通用12篇)

质量提高成本 篇1

本文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精品专业项目建设阶段性成果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内容阐述了成本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包括定义、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成本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成本会计对于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尤为重要。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特点

1、方法多、公式多、计算量大。

成本会计具有明显特点, 即方法多、公式多、计算量大。从成本会计的内容上看, 产品成本构成要素有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及福利费等六项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代数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五种方法, 公式达10个以上;制造费用的分配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法四种, 公式达4个以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约当产量法等七种, 公式多达20个以上;产品成本的计算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三种, 还有分类法和定额法两种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公式多达10个以上。对于计算复杂的方法, 涉及的表格可多达五、六张, 表中牵涉到许多分配比例的计算, 计算量非常大。

2、操作性、实践性强。

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 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都离不开对各种原始凭证的汇总, 记账凭证的填制, 账簿的登记。学生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对整个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流程不了解, 对所学知识理解较抽象, 造成学生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计算能力不强, 更弄不明白数据的来龙去脉。

二、如何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1、加快教材的更新和完善。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目前成本会计的教材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 重理论轻实践。成本会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很多教材往往对理论知识注重得较多, 而与实践有关的原始凭证没有附上。如:对于费用归集问题讲述过于简单, 没有系统的讲述。书上的例题, 直接从费用的分配表开始讲解, 没有附上对应的原始凭证, 也没有相应的例题告诉学生这些费用是怎样归集的。学生忽略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编制→明细账的登记 (费用的归集) →费用的分配这样的操作流程, 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理解不透彻。因为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是学生接触这门课程的第一道门, 如果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不透彻的话, 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效果。如果能附上相应的原始凭证, 那么就能让学生知道数据的来龙去脉, 也就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

(2) 部分内容过于简单, 讲解不全面。如平行结转分步法, 教材要么没有从不同的生产方式下 (即没有分装配式生产和连续式生产) 来讲解, 要么对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分配法没有进行相应的例题讲解。很多同学对于某些数据来源难以理解, 造成解题过程混乱和计算结果的错误。广义的在产品概念没有讲透彻、甚至根本没提。

2、关于教学方法。

多年来, 成本会计一直采用的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考, 学生背”的机械、呆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法, 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造成教学效果差, 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1) 一体化教学, 理论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拟实习环节中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2) 归类对比法进行教学。因为成本会计中以计算为主, 一种费用的分配有多种方法, 公式多, 很容易混淆。如果逐一记

提要我国许多高校创新学分应运而生, 它的产生有其必要性。我国的人才资源缺乏,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学分, 所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实现创新学分是高校学分制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创新学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传统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但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现行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创新学分制应运而生。“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科研活动而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创新学分”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素质教育为核心, 能够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 为什么实行创新学分?实施创新学分的途径?它的功能有哪些?一直是高校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取得创新学分的具体途径

创新学分在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规定, 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忆, 学生的负担会很大。通过对同种费用处理的不同方法进行归纳对比, 找出各自的特点, 从而加强学习效果。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中, 共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五种。直接分配法与交互分配法进行比较, 直接分配法仅仅只是对辅助生产车间之外的受益对象进行了分配, 而交互分配法不仅要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分配, 而且要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对象进行分配。交互分配法与计划成本法比较, 交互分配法要分两步, 第一步是对内分配 (交互分配) 即将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除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总的劳务量 (含辅助车间之间提供) 得到的分配率, 只分配给辅助车间;第二步是对外分配, 也就是把交互分配前发生的实际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对象进行分配。计划成本法也要分两步,

学分制下高校创新学分初探

□文/左颖

1、学生的创造发明和科研成果。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普遍要求是, 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能够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我们深刻认识到科研能力和水平与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关联, 因为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是一个勤思考、会思考和善思考的人, 而且具有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的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 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在大学里争取一项科研课题, 从事科研活动, 一方面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能明确未来就业的方向,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2、学生各类活动的成果。我们学院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 有知识竞赛, 如英语竞赛,

先根据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的受益量进行分配, 然后再将计划成本分配额与“实际”费用 (待分配费用+按计划成本分入的费用) 之间的差额进行调整分配。然后, 对两种方法每一步逐一比较, 尤其是对第二步的比较, 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交互分配法有加分入的费用, 也有减分出的费用, 而计划成本分配法只有加分入的费用没有减分出的费用。通过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的比较, 不但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提高了学习效果。

3、关于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制作高水平的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通过网络或社会调查, 取得反映各生产工艺过程及特点的图片资料, 通过工艺流程图片的观看, 能使学生了解产品加工工艺过程和产品计算过程, 了解什么样的生产类型, 应采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 能够解决教学中抽象问题, 使之具体化、形象化。ZHC汉语能力竞赛;有特长竞赛, 如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辩论赛、体育竞赛以及各类文艺演出等;还有一些综合类竞赛, 如机器人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 这些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从认识到参与, 从参与到投入, 逐步实现创新—创造—创业的三级跳跃, 完成自己去想—去做—去实现的理想。

3、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如支教、普法宣传、党的理论宣传、义务文艺演出等, 可分为勤工助学, 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 青年志愿者行动等若干项目种类, 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项目进行实践。这样使大学生普遍受到教育, 得到锻炼, 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

通过“声情并茂”, 能使学生对成本计算全过程的数据流程一目了然, 对成本计算真正地心领神会。

4、考核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 考试临阵磨枪, 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本会计除课堂上讲解例题外, 主要是由学生做课外作业。应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本文针对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上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旨在完善成本会计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泓雁.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浅谈.职教论坛, 2004.9.

[2]姜明, 陈兆柱.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应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5.

质量提高成本 篇2

读了谢翔《95级〈成本会计〉会答卷分析》一文(载《中华会计函授》第5期),得益匪浅。作者列举了学员答卷中的典型错误,分析了错误的成因和常见各种思维障碍,读后感触颇多。应承认这些错误的形成,有学员本身的原因,更有教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学员的哪怕是极微小的错误,作为教者总可以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中找出根源;或者说学员的考试情况很大程序也是对教者教学效果的比较客观的栓测,它可以反映教者的治学是否严谨工作作风是否扎实,对规律性材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深刻到位,教法的选择是否恰当,甚至涉及到教师的管理水平、表达能力等等。本文试图就教师教学环节的几个主要因素略述浅见。

一、功夫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至少要备以下几个方面:一备学员,应了解他们的知识底细,考虑学员在自学和看过电视教学录相后,可能对哪些问题还不清楚,还弄不明白; 二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三备教材,看指导老师所明确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完全一致;四备教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我们的学员已经过自学和看电视录相这两个教学环节,因此我们的辅导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师应该“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紧紧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学员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讲解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中的交互分配法时,计算对外分配率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解题的关键。学员的错误常常是对第二次待分配费用的调整方法掌握不好,也就是将“转入数”与“转出数”两数相混淆。何为“转入数”?何为“转出数”?其实某一辅助生产车间应负担的另一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即为转入数,而这一费用却又为另一车间的转出数。如果结合具体题目来讲,这问题就很好解决了,推而广之,对三个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配也可效用此法而不会出错。

三、重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教学的目的最终是培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把传授知识的.过程作为培养学员能力的过程。对于中华会计函授特定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妨在辅导课上采用些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是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来充分调动学员主动、积有为、自觉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如果不符合赏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员是教学主体的原则;二必须有 定的层次,有一定的浓度如讲“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两个属什么性质?区别何在?如果预提费用提的少,而实际支付的多时,余额将出现在哪一方?此时帐户又属于什么性质?说明什么问题?随即要求学员想一想,待摊费用行不行?在学员回答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后,老师再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学员运用了基础知识,又使学员的轴维能力得到扩张,学得更有成效。

四、教学效果反映在“三段作业”上

“三段作业”是“中华会计函授”独创的、切实抓好自学环节的成功之举。它的运用使自学时间得到保障,同时又可以检查教与学的效果。学生的作业一定要检查、要督促、要批改、要评讲。作业的评讲要有针对性,有主攻目标,应该让学员真正弄懂有关问题,决不能仅仅把答案对一遍了事。

质量提高成本 篇3

关键词:数控机床 实训教学 质量 成本

一、数控实训教学现状

数控机床属于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品种多、价格高。对于经济型的数控机床,一台数控车床或数控铣床需要一二十万,一台数控加工中心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这使得数控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各学校由于受资金限制,所购置的数控机床很难满足教学的安排要求,在数控实训教学中总是学生多设备少,而且设备的先进性和品种也不够。学生操作数控机床的机会少,操作数控机床的种类少,实际操作技能很难得到提高,自然很难适应企业先进的数控机床。

在长期的数控实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刚接触数控机床时,都比较胆怯,再加上不熟练,很容易产生一些误操作,造成机床的非正常损耗很大,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给老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介绍数控机床的操作过程时,由于数控机床的操作面板大小的限制,需要每台机床逐一进行讲解,而且学生不一定都能听懂并学会做,还需要反复地讲解,使老师的工作量很大。在做工件时,需要用较长的时间熟悉机床的操作、程序的输入和程序正确性的检验,同时,学生对于程序的错误和一些误操作都无法自己解决,需要老师的不断指导,也使老师的工作量加大。在做工件时,由于学生都不是熟练的编程员和操作工,会生产很多废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材料、刀具和机床的正确使用时间,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二、數控加工仿真系统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不断成熟,可以在数控实训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使上课内容更具体、更直观。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可以实现模拟真实CNC机床的控制面板和屏幕显现,在虚拟环境下对NC代码的切削状态进行检验,可以看到真实的三维加工仿真过程,可以仔细检查加工后的工件,同时具有FANUC、SIEMENS等众多数控系统功能和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等众多数控机床。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依据计算机强大的显示功能和全中文的结构设计,并配以丰富多彩、自然友好的界面显示,使学生在使用时被深深地吸引,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模拟演示功能更为真实可靠,图形大小、颜色、观察视角以及刀具的形状等都可由操作者自行设计以满足不同监控要求。其中程序语法诊断和模拟示教功能可以使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式学习。即由学生输入NC程序,在模拟运行过程中,系统能及时提供错误信息显示、刀具相对移动轨迹以及最终加工的立体效果,学生经过简单判断就能发现和修改NC程序的错误。当程序执行时,程序段、坐标值、出错信息以及工件与刀具的相对移动的切削过程同时显示在同一窗口内,使操作者能够一目了然,随时监控机床运行的状态,体验真实的加工过程。该系统具有机床规格大小设置功能,可定义刀具形状、切削用量,如数控铣床上钻头、镗刀、球头刀、圆角刀,数控车床上的外圆刀、镗刀、切刀、螺纹刀;可以实时监控刀具加工轨迹及图形缩放控制;可显示机床外形并具有关门保护、零件加工后的测量和保存视窗作业的功能。

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时,可以通过投影仪把数控机床的操作过程同时展现给所有的学生,学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做,减少了老师的重复劳动,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机会,同时防止一些误操作造成机床的非正常损耗,避免一些安全隐患。学生通过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输入加工程序,并检测加工方法和程序的正确性,减少了工件加工时辅助操作的时间,也减少了材料和刀具的非正常损耗。

三、数控实训教学的具体方法

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学生只有不断做出合格的工件,才能提高数控加工技能。数控机床、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仿真需要合理的配合,才能提高数控实训的教学质量,同时降低数控实训教学的成本,又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减少老师的劳动强度。

首先以一个45人的班为例来配置教学设备。根据大量的观察,当学生拿到新的加工图纸后,从识图、分析加工方法、编辑加工程序,到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上加工出合格的工件为止,所需要的人均时间是四个小时。当加工方法和程序正确后,做一个合格的工件的人均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由此得出配置一个工种所需要的设备是数控机床六台、学生用的计算机45台、老师用的计算机1台、投影仪1台、数控加工仿真系统46个点和一些网络设备。这个配置的总价远远小于10台数控机床的总价,而且45人除以10台数控机床是4.5人/台,每台机床的人数较多。

其次是场地的安排,6台数控机床和一个多媒体教室必须安排在一起,教室里是投影仪和计算机,45台学生用的计算机与教师用的计算机进行联网,教师用的计算机与6台数控机床进行联网,这样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用的计算机来监控学生用的计算机,学生的程序可通过学生用的计算机传给教师用的计算机,再通过教师用的计算机传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里。

最后是教学安排,由于多媒体教室和6台数控机床相邻,可以将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实训合在一起,成为数控加工的一体化教学,数控加工的原理可以通过课件和数控仿真软件完美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控机床的操作可通过多媒体教室和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详细地讲解和演示,学生通过计算机和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反复地进行操作。而且操作失误有提示,也不会因为误操作造成数控机床非正常的损耗。当有的学生先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上能完成正确的操作过程,就可以先上数控机床操作,而且熟悉数控机床操作的速度也很快。在做工件时,先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上加工出合格的工件,然后再通过网络传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里,装好刀具和工件,对刀,加工出合格的工件。可以避免输程序、检测程序和一些操作方法不熟练等占用使用机床的时间,使每个学生实际做工件的时间增多,同时提高了学生做出合格工件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分析数控机床加工方法的能力和编程的能力。

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融入到数控实训教学中,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可以减少设备投入的资金,减少生产实习中机床的非正常损耗,减少材料和刀具的使用量,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学生操作机床的安全系数。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质量提高成本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教学成本,教学质量

0 引言

职业技术教育要坚持内涵发展,树立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技能训练设施及技能训练投入很大,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教学成本,能为我们职业教育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探索有效降低技能训练教学成本的过程,就是不断优化教学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精细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1 合理制定技能训练计划,科学合理使用训练材料

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及课题的难易程度,也应该考虑如何节省实习材料,合理安排班级的课题训练顺序,做到技能训练过程既是学生循序渐进掌握操作技能的过程,又是对材料实现充分利用和再利用的过程。以焊接技能训练为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具体采用以下办法节省实习材料:练习引弧及平敷焊时,可以用前一个班学生练习对接焊缝的钢板;练习平对接焊时,把钢板剪成25×300×(6~8)的板条,6课时每人4块板组成3道缝,每组4人最后组成一块大板,焊完后放在规定的地方摆好,等焊立焊位置时,再用这些钢板焊缝与焊缝之间的位置练习立焊的焊条角度及运条方法,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用板条练习立对接缝;同样立对接的钢板可以练习其它位置的运条方法,平角焊、立角焊的试件也可以用来练习平对接焊或立对接焊,只要实习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按照保证质量、节约成本的原则,根据实习材料合理安排课题,充分利用钢板,可以节省约1/3的材料。

2 改进技能训练教学方法,选择节约型的教学模式

在技能训练中,探索出应用“教师授课示范—学生练—学生评—教师评”的教学模式能达到的较好教学效果。

教师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进行讲解、示范操作,然后采取四人一组进行分组练习,由一名学生操作,三名学生观摩,轮流进行,四人的焊件完成以后,先由学生自己讲评,找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和最差的焊件,分析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那里,形成小组评价,再由教师统一进行讲评,给每一个试件评分,谁有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评分后的试件放在一起,以备后续再利用。这样的讲、练、评结合的教学程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同时又能帮助其他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四人轮流操作,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改变了原来一人操作时发现问题晚、得不到及时纠正的缺点,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在焊接技能训练中,以薄板平对接焊为例,传统教学为4课时完成每人7块板组成6道焊缝;2课时完成每人5块板组成4道焊缝;互动教学为4课时完成每人5块板组成4道焊缝,2课时完成每人4块板组成3道焊缝。即平对接焊时在保证实习质量不下降反而略有提高的前提下,每人每6课时节省3块板3道焊缝,达到节约钢板、焊条和焊接用电的目的。在采用讲、练、评相结合的互动实习教学程序后节省了钢板、焊条和电能的使用,使教学成本至少减少原来的1/3,实习质量较原来有所提高,达到了既节省成本又保证质量的目标。

3 工艺优化、精细用料,最大限度节约成本

我们在训练课题重新搭配组合、减小工件尺寸以及材料延续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对节约成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1 课题重新搭配组合

在实习中有很多内容比较简单的课题,若将这些课题分开实习势必造成较大的材料消耗,因此可将这些课题整合成数量较少、难度不大的课题进行实习。

3.2 减小工件尺寸

在不影响学生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实习工件的尺寸宜小不宜大。

3.3 材料延续

材料延续就是将前续课题的实习成品延续作为后续课题的实习坯料。

实验证明以上三种方法在降低材料消耗的同时,也降低了刀具的损耗和车床的电能消耗。以车工实训为例,我们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条件下,依据工序集中的原则,重新调整制定实习课题和工序,尽量使学生从认识车床到实习结束,只用一根棒料来完成,最大程度的节约棒料。由此,工序安排为:下料、粗车、钻孔、车孔、铰孔、车圆锥、车V型带轮槽、车特形面、车外螺纹、内螺纹、两端顶装夹、去毛刺。

4 应用仿真软件,降低实训成本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具备对数控机床操作全过程和加工运行全环境仿真的功能,将加工过程用三维图形或者二维图形的方式演示出来。使原来需要在数控设备上才能完成的大部分教学功能可以在这个虚拟制造环境中实现,实现对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加工零件全过程的仿真,其中包括毛坯定义、夹具刀具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同时具有多系统、多机床、多零件的加工仿真模拟功能。数控仿真软件在数控实习教学中能弥补设备的不足,提供多种机床和多种系统,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所编程序的检验,减少实际操作出错的概率,安全性高、交互性强,学生模仿操作方便,便于学习。

5 替代材料节省训练费用,满足学生初期技能训练要求

采用石蜡棒替代铝棒(钢)能有效节省实习费用,满足学生初期数控技能训练。数控技能训练需要大量的耗材,投资很大。如果仅用铝棒或圆钢作为技能训练,数控技能训练的费用成倍提高。技能训练初期,采用石蜡棒替代铝棒(钢)能起到铝棒(钢)的作用,而且还保护了车床和刀具。由于初学者编程不熟练,经常会出现刀具路径错误。或者由于误操作造成的车刀撞击工件,从而产生的损坏车床和刀具。如果采用石蜡棒替代铝棒(钢),由于石蜡相对于铝棒(钢)比较软,这样既能检验出刀具路径正确与否,又能避免万一出现刀具路径错误,或者由于误操作造成的车刀撞击工件损坏车床和刀具的现象。初学者编程不熟练,需要多次练习。石蜡由于熔点低,废料回收容易,制作石蜡棒工艺简单,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出大量的可供数控车床加工使用的石蜡棒,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练习。

通过仿真训练和石蜡棒的练习,学生在刀具路径方面已经不存在问题。但由于石蜡毕竟不是真实材料,反映不出零件精度和表面精度,因此,当技能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改用实材进行实训,让学生体验真实材料加工参数设置、加工精度的保证等等。

6 合理设计和购置实训设施和材料,有效节约成本

在厂房设计初期,既要考虑实训要求,也要考虑产品生产需要,将产品引进实训课题训练中,不但能有效控制实训成本,而且还能实现训练与生产实习同步。实训设施的购置既要保证技能训练要求,也要考虑节约实习成本要求。如焊接实训设备尽可能选用较低功率的焊机,同时尽可能采用逆变电流焊机,因为这种焊机工作频率高,高效节能。无氧电缆的应用也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节能效果,焊机到焊枪电缆长度最好在2.5~4.5米之间,不宜过长,电缆的粗细也要选择适中,能对节电起关键性作用。学生训练要大量消耗钢板、焊条等实习材料,若学生实习采用标准钢板,经过切割进行实习则实习成本太大,如果购买生产单位的钢板下角料,就大大节省了实习成本。此外,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下料时要精打细算,把大的钢板下角料剪切成标准试件来进行V形坡口对接焊实训,小的钢板下角料剪切成板条,用来练习I形坡口对接焊,无法剪切的可以用于钳工实习,争取将钢板下角料全部合理利用,以节约实习成本。在购买焊条时要注意货比三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购置价格较低的焊条,在实习过程中要精确计算每道焊缝的焊条使用量,合理控制焊条的发放,并对学生的焊条头余量做出具体规定,尽量用至最短。学生实习使用过的钢板、焊条头还可以作为废料,处理给废品回收公司,回收部分实习资金,节约实习成本。

工期质量成本 篇5

关键词:成本控制工程项目企业

0 引言

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策略不恰当等问题,同时项目成本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编制计划和进度报表,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环节在于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协调。进度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1.1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工程项目工期和成本是施工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工期的长短及进度安排都会影响到施工成本。就某一施工项目而言,各工序之间存在着严格承继关系,工期变化将会导致相应费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施工总成本。因此,运用网络优化的方法,压缩关键线路上一些工序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各子项目之间的不同工期安排也会影响施工成本的发生。那些工期比较长,又包含许多子项工程,由于对各子项工程的工期安排不同,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成本结果。

从进度与直接成本的关系来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加快施工进度,工程的直接成本一般都将增加。如图1中的曲线,它表示一个工序的作业时间与直接费用之间的关系。点A和点B的横坐标表示了工序的两个工期。点A为正常点,其作业时间Ta为正常工期,是合理作业时间的最长期限,此点的直接成本最低。当作业时间再延长,费用将急剧增加,意味着拖延工期,或中途停工造成窝工浪费。点B为临界点,其作业时间Tb为最短工期,是合理作业时间的最短期限,此点直接成本Cb大于Ca。如果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成本也急剧增加。

从进度与间接费的关系来看,间接费用随工期的延长而增加,按照间接费随时间序列是否变化,将其分成两类:不变间接费和可变间接费。

不变间接费是指随着工期的延长,匀速增加或者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数额相等或近似相等的间接费用。这类间接费用的变化曲线如图2中Ⅰ所示;可变间接费是指随着工期的延长并非匀速增加,或者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数额不等的间接费用,这类间接费用的变化曲线

工程间接费是各类间接费用的总和,对不变间接费和可变间接费时间序列曲线进行叠加,可以得到间接费时间序列曲线。

工期过短或过长都会加大工程成本;合理工期对应合理成本,合理成本保证合理工期;工期和成本是对应统一的;成本增加,可缩短工期;成本减少,工期则延长。工期、成本目标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项目进度计划制定的科学合理,则会使工程工期具有连续性、均衡性,工期得以缩短,进而对工程成本施以控制。

1.2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加快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合理缩短工期,可以控制成本,早日发挥投资效益。但是,在特定工程造价内,提前完成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盲目地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只能是增加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工程项目成本。因此,合理确定工期必须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支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采取技术组织措施,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做到既缩短工期,又不增加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经济核算,对施工过程进行适时的控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

当然,如果必须要通过增加资源缩短施工工期时,就要进行经济比较,才能决策。一般情况下,缩短工期基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接受新的施工项目,如果经过比较分析,新项目创造的效益将大于老项目增加的成本,可采取加快施工进度策略;二是业主愿意增加项目投资,加快施工进度。

工期与成本的控制依据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工程项目使用科学先进的控制技术,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得工期目标提前实现,项目提前投入使用,尽早收回投资,提前实现投资效益。这时,工期控制已转化为成本控制。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2.1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 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成本之间也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项目业主对工程质量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如果业主过分地减少成本,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同时,如果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制定科学合理,使工程进展具有连续性、均衡性,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工程质量。许多工程项目,如大型体育设施等,要求项目建设必须在某一特定时间完成,这类项目投资和质量成为可以选择的决策变量。有些施工企业为谋求利润而使用劣质材料,或者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下降,进而由于返工停工,也会加大施工成本。

工程质量与成本变化的关系,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这种变化的差异。其中Al曲线表明:到达预定目标成本后,工程质量水平已接近目标质量,工不应再追加过多的成本;A2曲线表明:到达预定目标成本后,工程质量水平远未达到,要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增加成本;A3曲线表明:成本与质量成线性关系,增加一定的成本,就能达到一定的质量。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只有有了合理的成本,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2.2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根据工程项目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确定其中一个目标值时,都会对另一个目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质量与成本目标进行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为了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做到目标系统最优。协调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职工的质量教育、造价管理、施工管理及业务技能的培训,树立质量意识;二是建立责任制,把质量目标进行逐项、逐层分解,将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三是确定恰当的质量成本,不要因质量要求过剩而增加支出,也不要因为质量问题导致返工等增加工程成本。总之,施工企业在组织施工时,应该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资源配置,科学安排施工工序,加强成本的动态控制,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目标。进度、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通过有效的程序和措施,在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工程施工成本最低。如果仅仅关注成本目标,工程管理人员往往陷入在成本目标分解的各个层次上,顾及不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当发现实际成本超支时,通过盲目删除工程内容或者降低设计标准,进而导致工程的功能丧失或下降。

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的核心要素。要保证这三个要素的正常协调,必须处理好业主、施工单位、监理三方的关系。在工程实施总承包管理的情况下,业主既要为自己的工程把好质量关,又要为承建商的经济效益着想;施工单位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还要提高工程质量。工期、质量、成本控制将要达到的最终目目标就是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芳.浅谈施工企业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的途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2]牛颖光,卫苒.关于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M].科技信息.2008(12).17.[3]任晓慧,任志国.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9):255-256.工程成本,工期,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的命脉.目前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工程造价低,工期紧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把握成本,质量,工期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以达到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度完成建设项目,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工程质量,工期和工程成本三者是融为一体的.如果在施工中不注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孤立的看某一问题,强调这突出那,往往会使我们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经常陷入片面的境地,为了“快”可以抢进度而不计成本,不顾工程质量,为了“省”可以节省开支而又不顾工程质量,偷工减料进行粗制滥造,为了“优”而进行超标准施工,甚至精雕细刻,不计成本,不讲进度.其实,这都是极为错误的观点.因此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对加强施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一,工程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质量和成本,这是一对矛盾,它们的一般关系是,优质的产品需要优质的材料,精心的加工,严格的生产,这些都是增加成本的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优质优价”.质量标准要求越高,成本上升越快,但也并不是说质量要求越低,成本就会越低,因为不顾质量,一味追求进度或利润,势必造成质量低劣,凡不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质量等级标准的建筑工程是不允许交工的,势必造成返工或扣留质保金,返工就带来“劳,材,机”的损失,返工还延误工期,从而使成本上升是不经济的.(如右图所示)只有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质量等级标准的工程质量才是/合格的质量,经济的质量.所以,在工程建设中,不得随意提高工程质量标准,当然也不能任意降低工程质量等级.要按施工设计要求组织施工.另外,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优质产品由于深受用户欢迎而社会效益显着,企业信誉明显提高,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建筑行业推行招投标承包工程的过程中,企业信誉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足以抵偿部分成本的增加额.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满足业主的质量要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我们决不能离开工程质量讲节约,而应在提高工程质量中求节约,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之间的这种关系,去实现成本管理的目的.二,工期与成本的关系

工期和成本,矛盾也是存在的.一般情况下,工期过短,需要采取必要的施工组织保证措施,如增加劳动力,增加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或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投入相应增大.所有这些必然会引起工程直接费用的增加,而工程的间接费用要有所减少.相反.工期过长,由于受材料价格不稳定的上涨因素影响,直接费也会相应增加,即使在工期内采取措施保证直接费用不增加的情况下,但在这个过程中,工程的间接费用则会直线上升,成本反而加大.因工程总成本由工程

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构成,所以,工期过短或过长都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大,不难看出,每个工程都有最低成本和最佳工期,从中也说明工期超过最佳工期.其施工成本总费用要增加,而低于最佳工期,施工成本总费用也要增加.显然不注重工期,施工无计划,而致使增加工程成本是决不可取的.但盲目强调工期,不惜血本保进度,实行工序大搭接,大投入的方法,而增加工程成本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明确合理工期的概念,并根据合同工期,编制经济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按照合理工期,组织连续的均衡施工,并注意把握和处理好施工工期与工程成本之间的关系,强化工程施工管理手段,控制成本开支,以满足合乎标准质量和最佳工期与最低成本的统一,以求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工期对业主而言,是第一位的.我们所承揽的工程项目,工期大多是很紧的,有的项目,根本就不是合理工期,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有对应的措施.是

三,质量与工期的关系

质量与工期,矛盾也是存在的.从现实中来说,合乎设计标准的施工质量,对应着一个合理的工期.超设计标准的施工,必须增加投入才行,要么增人增设备,要么延长工期,这是不经济的.如果不顾工程质量,一味追求施工进度势必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达不一到目的。

质量控制也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施工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施工阶段要合理完成的重要因素。

施工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匀衡、协调是保证建设工程能如期,保质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施工中无序的追求施工工期,不做科学的工期计算,就会在规划工期内以非正常施工速度赶工期,使工人劳动强度加大,质量目标难以操控,产生各类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返工和不能返工的问题(原因工程施工一次性特点)。在施工中没有一个合理的施工工期规划,就无法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合格的建筑工程产品。边施工、边估算,边采取措施虽然采用的是事中控制方法,但是在没有前期工期规划的情况下就是一种盲目的工作方法,是达不到工期控制目标的。

不做具体的工期规划,是某些施工队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这样会因为对工期估计不足,不能合理的组织施工,造成工期延长,对完成施工任务,完成企业经济效益带来损失,对如期完成建设单位投资任务产生影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单方面的追求工期会产生质量问题,会造成返工,会降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到建设单位投资效益的尽快发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偏面的精做细干又会使工期延后,成本增加。只有认真的做出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好的施工方案,把工程进度控制和工程质量控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在一个合理的工期内完成一个合格的建筑产品。

质量、成本、进度“三大目标”是对立与统一的。因此,在确定目标值时,不可能达到三个目标都是最优,也不能使每个目标都绝对满意。在确定每个目标时都要考虑其它目标的影响,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较,做到目标最优化。应当注

意的是,工程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功能目标以及施工质量合格是必须优先予以保证的,并力争在此基础上使整个目标系最优,满足确定目标值的相对满意原则。

质量、进度是属于施工总承包合同明确的,作为施工首先应履约;在施工过程中,首先是满足施工质量前提下,按照合同工期进行进度合理安排。

质量精美,成本低廉 篇6

不过我还是要为你提供一些技术规格。XP-520同时支持无线连接和USB连接。没有自动文档进纸器(ADF),所以你只好使用A4/信函纸压板进行一次性扫描,纸张容量只有区区100页。但这是一款为家庭设计的偶尔使用的打印机,因此这个容量绰绰有余。我唯一小小的抱怨是,每当你在添纸后关闭底部供纸盒,就会碰到输出托盘,必须重新推一下,打印机才会正常工作。

除了支持通常的一系列电子邮件和远程打印功能外,XP-520还支持无线直接打印。功能一向强大的爱普生软件套件充分利用了多功能打印机的所有功能。前面还有一个SD介质卡插槽,可以直接打印照片及其他数据。

出色的照片输出

XP-520呈现出了我们从任何价位的任何打印机见过的一些最细腻、最逼真的照片。调色板有点偏冷,但肤色很逼真,细微的毛衣图案丝毫毕现,总体对比度很出色。在默认设置下,其效果可能不如另外一些照片打印机的输出来得炫目,但你只需要捕捉的色彩在纸张上准确还原。如果你想增添一些效果,还可以使用Photoshop之类的软件。文本非常清晰,几近激光打印机的质量。

如果你选择XP-520售价13美元的标准大小的墨盒,墨水成本有点小贵。黑色墨盒可以打印250页,即每页5.2美分;彩色的话可以打印300页,即每页每种颜色4.3美分。你其实需要的是售价19美元的高容量墨盒,它可以分别打印500页(黑色)和650页(青色、品红和黄色)。这将黑色页的成本降低到3.7美分,将四色页的成本由18.1美分降低到只有12.6美分。我们见过类似的多功能打印机其每张四色页的成本高于20美分。

还有照片黑墨盒,它可以打印200页(标准大小的墨盒)页和400页(高容量墨盒)。由于这取代了照片中的普通黑,它并不影响正常打印的成本。要注意一点:照片所用的墨水比我们提到的ISO标准四色页要多得多,所以预计所能打印的张数较少。

我反复打量了XP-520那小小的1.44英寸屏幕。只有你的眼力很好,或者凑得很近,这个屏幕才有用。对我来说,这意味着要摘掉0.75度数电脑眼镜。坦率地说,对此我倒不是很介意,但确实不喜欢用Home键来进行退格之类的操作。Home键应该将把你带到主页,就是这么简单。由于XP-520有摇杆光标控制按键,我不是很确信为什么这么做。不过,鉴于出众的输出质量,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

还不错的打印速度

XP-520的速度也给人一个惊喜。它在PC上和Mac上打印文本及混合页面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7.4页和7.2页。全页照片打印到普通页速度是每分钟3.2页,在PC和Mac上打印到光面相纸都是2分钟多一点。扫描速度还可以接受:在600dpi设置下,每分钟2页;在1200dpi设置下,每分钟将近1页。预览只需要10秒。

要是XP-520配备尺寸更大的屏幕和另外几个按键,好让菜单系统导航起来更直观更简单,我会喜欢它。更高端的同类产品:售价150美元的XP-620和售价200美元的XP-820配备更出色的屏幕,还增添了CD/DVD打印和自动文档进纸器。不过XP-520确实很实用,提供了出色的输出、还不错的速度以及廉价的墨水,初期开支不算大。因此,屏幕太小按键不多的缺点还是可以忍受。

结论:XP-520是我们测试过的值得推荐的少数几款低价打印机之一。高容量墨水尤其经济实惠,而且它的打印输出质量上乘,速度还不错。

质量提高成本 篇7

一、成本核算信息是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建立医疗保险结算制度的重要依据

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确定是以成本核算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的。医疗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质决定了医疗服务项目的政府定价机制。医院必须为政府提供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真实反应医疗服务的实际耗费情况。如果成本核算有误,就会导致价格与收费过高或过低的不合现象,不仅影响医院经营效益,而且危害患者利益。有正确的成本核算,采用合理的医疗价格,才能实现医院在医疗服务运转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一)成本核算工作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与管理模式的市场型转换,医院必须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根据成本核算的第一手资料,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强成本核算,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物质资料、人力资源等的各种浪费现象,使各种消耗更趋于合理,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成本核算,使职工对医院经营运行和成本支出情况有所了解,以强化职工的成本意识,并将资源节约作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确保医院在改善医疗服务的同时,实现经济上的创效增收。

(二)成本核算工作是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员工激励管理的重要前提

绩效考核制度是医院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同时也是医院对医务人员的重要激励手段,这些激励手段是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首先,医院内部的经济责任制的建立要明确各级责任者在成本控制中所承担的责任,并通过成本核算反应和评价其职责的履行情况,为绩效考核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其次,成本核算可以就医院的奖金提成分配方案的出台创造条件。此外,在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方面,可以根据各个科室不同成本核算与分析,以充分的依据使之趋于合理。

二、提高医院成本核算信息质量应注意问题

(一)加强和完善医院成本核算系统的基础工作

明确成本核算对象明确直接临床科室、医疗技术科室、医疗辅助科室、药品部门、行政管理科室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及收费项目设置清晰成本项目设置要求与会计核算的支出项目相对应,收费项目设置要求与医疗服务项目名称相对应,确保各类成本和收入信息不遗漏,不重复;明确成本核算范围明确成本核算范围内的内容,不计入成本核算范围发生的支出应予刨除,主要包括:不属于医院成本核算范围的其他核算主体及其经济活动所发生的支出;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各种罚款、赞助和捐赠支出;有经费来源的科研、教学等项目支出;在各类基金中列支的费用;国家规定的不得列入成本的其他支出。

(二)健全医院成本核算的信息沟通制度,确保成本核算信息的一致性

医院应完善成本核算信息沟通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成本核算信息的一致性。一方面,要与医院使用的各类软件提供的成本信息保持一致。医院正常使用的软件包括:会计专用软件,电脑收费软件,材料库管理软件,药品库管理软件,资产管理软件等。要提高成本核算信息质量,必须要提供完善准确的成本信息资料,各类软件的使用者才是完善基础成本信息的关键。另一方面,与医院各类科室提供的成本信息保持一致。有些成本信息无法或暂时还没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管理,那就需要相关科室手工报送成本资料。医院应根据成本核算要求,规范信息沟通流程和程序,严格按照规范报送相关成本资料。

(三)制定合理的分摊方法,确保收入与成本信息分摊合理性

医院实施成本核算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负担?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实现优质、高效、低耗运行。根据收支配比原则,直接成本由直接收益科室承担,对于不能够直接归属于某个科室所发生的成本支出?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分摊方法。分摊的手段主要有按人员,面积,工作量,收入等,医院在选择合理的分摊方法时?应对相关科室效益的评估和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降至最小?最大限度地减少实施全成本核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

(四)确保成本效益分析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医院实施成本核算的目的之一是参与医院经营管理,这就要求在细化、深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成本核算指标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和成本信息体系?做好成本的分析、控制以及效益的分析工作。一方面要确保成本效益分析的准确性。根据完善的成本核算资料?确保科室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床日(诊次)成本核算以及病种成本核算相关数据保持准确,分析报告不偏不倚,给管理层提供正确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要保证成本效益分析数据的及时性。成本效益分析的时效性要以成本核算信息的及时性作为保障,必须及时的完成成本效益分析,才能及时的反应医院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及时提供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和成本效益分析资料,才能为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认识到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是根本,让成本核算信息质量最优化是保障,在此基础上做好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才能正确处理国家、病人、医院的利益关系?才能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医院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2011.1

[2]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与会计实务.2012.6

[3]贾秀芹.探讨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举措.2013.1

质量提高成本 篇8

从汽车的全生命同期考虑安全、节能、环保, 人们关注较多的往往是汽车的设计与性能, 但制造与回收利用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国家已出台《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而作为汽车四大工艺的涂装, 如何减少涂装公害、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一直较受关注。为了了解奇瑞公司在涂装领域所采取的节能和环保举措, 本刊对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轿车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忠先生进行了专访。

AT&M: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的发展状况。

张经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是大型国有制企业, 坐落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经营管理委员会负责制。

奇瑞公司目前生产的车型主要有QQ3、QQ6、A1、瑞麒、凯瑞、旗云、A5、东方之子、东方之子Cross和瑞虎3等, 还有系列车型正处于试制阶段。奇瑞公司作为中国较大的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商, 2007年总销量为38.1万辆, 同比增长24.8%, 以显著优势稳居国内乘用车四强, 国内市场占有率较2006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 继续保持着中国自主品牌领跑者的地位。同时, 2007年奇瑞公司实现出口11.98万辆, 同比猛增132%, 海外市场连续3年成倍增长, 出口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迄今为止,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在国内的轿车一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和商用车公司拥有4条整车生产线, 拥有发动机一厂、二厂两个发动机生产厂、一个变速器生产厂;在国外拥有7个CKD/SKD组装工厂以及60多个控股或参股的关键零部件公司, 拥有年产6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

AT&M:请介绍一下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目前的涂装工艺水平。

张经理:奇瑞公司目前在涂装一车间、涂装二车间、涂装三车间和商用车涂装车间等拥有5条整车涂装生产线。

涂装一车间包括两个涂装分车间, 有两条整车线、一条塑料件线, 3条生产线均采用地面链输送方式。整车中涂面漆线采用高压静电喷涂, 整条线工艺采用了较多的传统工艺。

涂装二车间由德国杜尔公司设计、安装,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之一。车间整体厂房采用空调机组集中送、排风, 呈微正压状态, 能有效防止灰尘等小颗粒进入, 保证了车间整体的清洁度。车间采用世界领先的涂装工艺和国际先进涂装设备, 整体水平居世界前列。

涂装三车间也是由德国杜尔公司设计并安装的, 目前正处于试生产阶段, 尚未批量投产, 整体工艺、设备和设计水平均处于世界前列。

商用车公司涂装车间也采用了部分先进的设备, 如自动喷涂机器人等。

AT&M:目前奇瑞汽车有限公司采用了哪些先进的涂装技术?

张经理:全旋反向浸渍输送技术:涂装二车间前处理电泳线的机械化运输系统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RoDip-3运输系统。RoDip-3结构特殊, 给涂装生产带来了一系列明显的优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节省投资, 节能降耗

由于槽体体积缩小、循环泵数量减少、生产线和输送链缩短等原因, 与采用双摆杆链的电泳线相比, 采用RoDip-3技术的总投资大约可节省15%左右。

(2) 节省化学品和用水量

车身是180º旋转出槽的, 车身空腔内的槽液可以流得比较干净、槽液夹带量少, 冲洗水量可减少约15%, 废水处理量可减少约25%。节省了三废处理费用, 有利于环境保护。初次投槽时可节省电泳漆约3 3%, 槽液的更新周期可以缩短1/3, 这对槽液参数的稳定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均十分有利。由于车身夹带槽液量非常少, 可以减少化学品的消耗。

(3) 节省维修费用

由于输送链平直、节点少, 所以设备运行平稳、可靠性高、寿命长。输送链位于槽外侧的走道边, 维修十分方便。

(4) 工艺选择性强

在同一区域, 可以进行浸渍处理, 也可以让车身在槽上面行走进行喷淋处理。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可灵活选择处理方式。更改工艺比较简单, 满足柔性化生产要求, 同一条涂装线适合多种车型的不同工艺要求。

清洗水循环再生技术 (超滤、纳米过滤和RO技术) 及“逆流”全闭式清洗“零”排放技术:涂装二车间前处理、电泳应用了该技术, 将后一道工序的部分排放水作为前一道工序的补加水, 以及将循环纯水洗工序排放水通过PTRO系统过滤处理重新循环利用, 减少了前处理工艺的水消耗和废水排放, 节省了部分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将经EDRO系统处理过的超滤液作为车身最后纯水洗用的“纯水”, 实现了电泳工艺的“零”排放。

自动喷涂机器人及Bell-Bell技术:涂装三车间和涂装四车间采用手工+自动相结合的喷涂方式。手工喷涂段输漆管路回收装置系奇瑞自主设计方案, 自动喷涂段采用杜尔公司的Eco Paint自动喷涂系统, 所有中涂、面漆和清漆都采用杜尔自动喷涂机器人喷涂。该机器人通过高速悬杯对车身实现静电喷涂, 色漆喷涂系统采用杜尔最新的BellBell技术, 金属漆第二道采用静电喷涂, 既提高了油漆利用率又有利于环保。

自动涂胶机器人技术:涂装三车间采用自动喷胶机器人, 提升了涂胶质量, 同时又能减少胶雾产生、节约成本。

节能“П”型烘干室:涂装二车间、涂装三车间采用德国杜尔公司设计的、以天然气为热源的节能“П”型烘干室, 它采用具有烘干室废气处理功能的燃烧炉、内壁整体焊接结构的烘干室壳体, 循环风机、过滤和换热器合为一体的三元体热交换室和自动控制系统等新装置、新结构, 具备较好的清洁、节能和环保性能。

AT&M:在绿色制造方面奇瑞公司开展了哪些工作?将来有什么样的节能、环保规划?

张经理: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议题之一, 奇瑞作为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商, 一直以来都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 积极推动节能环保工作的开展。

为节约能源, 奇瑞公司成立了动能公司和动能管理委员会, 实施专业化的动能管理并采取了大量的节能措施, 如:清除电力垃圾和调节过剩电能;采用节能型照明系统;规范设备开、关机程序;改善工位送风口;回收、利用蒸气加热后的冷凝水;安装动能计量系统等。

为了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奇瑞公司成立了安全环境科, 实施环境安全管理, 还采用了许多环保型的工艺、设备和材料, 如:清洗水循环再生技术 (超滤、纳米过滤和RO技术) 、“逆流”全封闭式清洗“零”排放技术的前处理和电泳工艺;采用节能“П”型烘干室;采用无铬钝化材料、PVC胶和无铅无锡的环保电泳涂料等。

此外, 奇瑞公司正在进行清洁生产的审核, 公司已将“实施清洁生产、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作为发展目标, 在涂装方面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下列工作:采用低温磷化技术;采用前处理材料液态化技术;采用节能环保型电泳涂料;研究北美和日本的车身结构, 改进奇瑞车身结构, 减少PVC用量;将前处理和电泳工艺合并、减少废水排放;研究自泳工艺;采用特殊电泳材料, 取消中涂;采用3C1B工艺;采用双层色漆工艺 (BASE1+BASE2) 、取消中涂工艺;采用水性涂料等等。

AT&M:奇瑞公司在业内对涂装制造成本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请问奇瑞是如何开展涂装成本控制工作的?

张经理:生产成本与工艺、设备、材料和管理密切相关。在保证涂层质量的前提下, 比较工艺材料成本时, 不仅要比较材料的价格, 还要比较材料的消耗量、生产费用 (如能耗等) , 甚至还包括环保费用等, 也就是考虑综合成本。尽量选用低能耗、环保型的材料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例如:选择中低温磷化材料、选择烘烤温度和施工电压较低的电泳漆, 可以降低能耗。通常, 材料价格与其性能指标相关, 性能指标越高, 价格越高。根据产品的类型和档次, 恰如其分地确定材料的性能指标, 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方面。例如, 对轿车电泳涂装而言, 因汽车零件形状复杂、腔形结构较多, 所以要求电泳漆的泳透力高。但形状简单的汽车零件, 对电泳漆的泳透力要求不高, 价格相对较低。

涂装车间是汽车生产企业的耗能 (主要有水、电、气等, 其中“气”包括压缩空气、蒸气、天然气等) 大户。为更好地控制动能, 车间成立了动能管理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能源管理小组会议, 对能源消耗作出正确分析, 指导车间高效地使用能源, 制定有效措施预防异常消耗出现;保证能源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与动能公司能源管理员保持紧密联系, 保证能源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全面负责车间所有能源数据的统计与核对, 为车间提供准确、及时的能源消耗信息, 避免异常消耗出现;对外部门和外单位的用能情况进行细化、统计, 并需要用能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 以便于车间与动能公司的SBU结算;对车间或其他用能源的外单位 (如驻涂装车间的外部门、食堂等) 浪费能源现象进行曝光考核或通报至总公司相关负责单位;做好车间的节能宣传工作, 提高全员节能意识;制定车间能源管理相关制度,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在油漆材料成本控制方面, 奇瑞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成立了油漆材料降成本工作小组, 开展了大量的提升技术和降成本工作, 为奇瑞公司的产品开发、项目投资、工艺规划、采购招标和现场生产提供了较好的决策依据和指导。

AT&M:2006~2007年奇瑞公司进行了多次电泳槽液混槽切换, 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张经理:电泳槽液混槽切换有两种情况, 即同一厂家的产品升级置换和不同厂家的产品置换, 而不同厂家的产品置换又有同一体系的产品置换和不同体系的产品置换之分。无论何种置换, 都存在较大风险, 尤其产量较大的生产线的风险就更大, 可能会导致几百万元的电泳槽液沉淀粘结而不能使用, 重新清理更换新的电泳槽液至少需要10天时间, 损失会很大。为了应用无铅、无锡的节能环保型电泳涂料, 同时也为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奇瑞公司从2006年初开始, 陆续对3个电泳槽液进行混槽切换。由于是不同厂家不同体系产品的切换, 存在较大的风险, 所以奇瑞公司和涂料供应商共同抽调出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混槽切换工作小组, 对两种电泳产品的性能以及新产品施工条件和车间现场施工条件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比较和分析, 在产品性能和施工条件方面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才开始下一步的试验室静态混槽试验和现场实际混槽。

一般, 一个电泳槽混槽切换需要整个混槽小组半年的努力才能取得圆满成功。在电泳置换混槽过程中, 前期的准备工作和置换混槽后各种参数及性能的监控非常重要。同时, 过程中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置换完毕后的对比分析总结也相当关键, 这个总结的结果将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涂装同行提供决策和技术参考。

AT&M:请您大概介绍一下奇瑞公司涂装原材料的配套状况。

张经理:目前奇瑞公司涂装车间使用的材料均为国际知名厂家的产品, 如美国的PPG和DUPONT、德国的BASF和汉高、日本的关西和立邦等。其中前处理材料厂家为德国汉高或凯密特尔公司, 这两个合作伙伴均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产品应用于世界各地著名企业中, 在质量控制、环境保护及成本控制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电泳材料厂家为美国PPG和DUPONT、日本关西和立邦, 供货方式均采用单车结算CPU模式, 供应商在现场配有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 并配备专家为现场服务, 保证车间过程质量。PVC胶材料主要采用汉高和依多科产品, 中涂面漆材料厂家主要有关西、DUPONT、BASF、PPG、立邦等国际知名涂料厂家。

AT&M:近年来奇瑞公司积极参加各种涂料、涂装技术交流会, 发表了许多涂装技术论文, 涌现出一批勇于钻研并有一定水平的年轻人, 奇瑞汽车公司是如何培训年轻的工艺技术人员的?

张经理:奇瑞公司的年轻人能够快速成长得益于下述4个方面。

(1) 奇瑞公司推行的SBU模式:每位员工每月必须承担一项技术攻关项目, 攻关的成果和成绩将决定奖金等工资收入和晋升机会, 这样员工就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工艺技术。

(2) 一带一的“师带徒”模式:奇瑞汽车对到公司工作不满3年的员工都指定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师傅并签定目标责任状, 徒弟成长的好坏与快慢也会影响徒弟及师傅的工资收入和晋升机会, 这样很多老师傅就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交给徒弟, 促进了奇瑞年轻人的快速成长。奇瑞公司有象陈明举、祝南章等一大批经验非常丰富的老专家, 因此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

(3) 奇瑞公司内部成立了许多专业协会, 每月定期邀请许多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到公司与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引进了许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及管理经验;同时奇瑞的工艺技术人员每月还就各车间目前在工艺和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商讨相应的措施, 较好地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开拓了年轻人的视野。

(4) 奇瑞公司鼓励员工将日常经验整理并写成书面论文, 若论文在公司刊物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公司将对作者进行奖励。

总之, 年轻人的才能在奇瑞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公司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AT&M:请问奇瑞公司未来在涂装技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张经理:在相关法规的驱动下, 减少涂装公害、降低涂装成本、提高涂装质量一直是涂装技术发展的主题。我想今后奇瑞公司也将以提高涂装质量、降低涂装成本为主要目的, 重点围绕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等开展工作。为此, 我们已成立奇瑞公司涂装技术学会, 学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 为公司进行涂装技术交流提供平台, 更好地推广各单位开展涂装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活动的经验;

(2) 跟踪和研究涂装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在公司应用的前景和可行性, 为公司的产品开发、工艺规划、项目投资、采购招标和现场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

(3) 学习和探讨涂装管理经验, 提高公司的涂装制造技术水平, 提升涂装质量, 降低涂装成本;

(4) 分析、研究不同车型的涂装产品要求和功能, 定位不同车型的涂装质量标准, 理顺油漆材料配套体系;

(5) 引进、消化、吸收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理清油漆材料成本构成, 着眼于油漆材料综合成本, 筛选出性价比高的施工组合;

(6) 优化现有工艺, 技术和管理双管齐下, 提高油漆材料利用率, 降低综合施工成本;

(7) 进一步积累基础数据及相关经验, 并应用于后期工厂规划及新工厂的生产过程中, 横向推广降成本经验, 为公司创造更大效益;

(8) 负责与政府部门及行业学会、外单位同行相关事宜的协调处理。

AT&M:如何看待未来涂装工艺及材料的发展?

张经理:目前国内汽车生产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汽车制造商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提高产品的表面装饰性和防腐能力、更好地保护环境的同时, 积极采用节能技术, 降低运行费用和生产成本。

随着中国汽车产量的迅猛增加, 相应地汽车涂料市场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为适应市场需要, 各汽车涂料供应厂家采用不同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满足汽车生产厂家不同的质量、性能、价格的要求。

涂装工艺和材料的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随着时代发展和有关环保法规的陆续出台, 第6代环保型阴极电泳漆应运而生, 并将逐步代替第5代阴极电泳底漆。第6代阴极电泳漆的主要特征如下:a.环保无毒;b.高泳透率/低使用量;c.低烘干温度;d.低加热减量;e.在低T.O值下的槽液稳定性, 即使在生产量较小、槽体较大的情况下, 或者在零部件的涂装生产线上, 涂料更新周期较长, 槽液也有非常好的稳定性能;f.低溶剂含量;g.高平滑性。

(2) 目前, 我国的汽车涂装线几乎均采用聚酯/醇酸/丙烯酸/氨基体系的溶剂型涂料进行汽车中间涂层的涂装。随着用户对质量要求的提高, 对汽车抗石击性能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汽车的发动机罩盖和侧下围等易受路面小石子攻击部位的漆膜崩裂、破损后会严重影响车体的外观和耐腐蚀性能, 为此新一代耐石击中涂层漆应运而生, 并将逐步应用于大规模生产。

(3) 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各汽车生产厂纷纷推出经济型车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为降低涂装成本, 推出了从电泳漆膜开始即省略中涂漆膜的无中涂面漆体系 (1C1B体系) 。而要想省略中涂, 则需要将面漆设计成兼具中涂和本色面漆所有优点的新涂膜。以前, 仅在农用车、载货车及微型客车等低档车上省略中涂涂装, 牺牲了许多漆膜性能, 可节省一部分成本, 而无中涂的面漆产品却可以在轻客等中档乘用车上使用。

(4) 3CIB工艺将得到普及, 即从电泳漆膜开始, 中涂层漆、金属光泽基色漆、罩光清漆湿碰湿涂装的体系, 也就是在中涂线中, 将中涂涂装完成后, 不进行烘烤, 直接进行金属光泽基色漆、罩光清漆3个涂层湿碰湿涂装的新工艺。这样, 很好解决了节能和环保的问题。

质量提高成本 篇9

关键词:成本核算制度,成本信息,质量,保障

为了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 保证产品成本信息的真实、完整, 促进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于2013年8月16日颁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 (简称“新成本核算制度”) , 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在除金融保险企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实施,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同时规定执行该制度的企业不再执行1986年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一、新成本核算制度的成本信息质量提升指向

1. 可比性。

在实际成本核算中, 不同企业单位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成本内涵 (列支范围) 的规定:有的采用现代的“制造成本法”观点, 将与产品生产或劳务提供关系密切的生产经营耗费作为产品成本;有的依据“产品生命周期”观点, 将产品生产之前、之中、之后凡是与产品生产有关的生产经营耗费均作为产品成本。由于成本内涵各不相同, 不同企业成本核算的口径不一致, 造成企业之间产品成本信息不可比, 不能正确评价其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

以上情况是对“成本”概念的理解不同所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成本”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 但是在一定阶段, 应该规定一个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统一口径的“成本”概念。笔者认为, 当前对成本内涵的理解, 除了应明确“成本是对生产要素的消耗”这一特点之外, 还应着重强调“成本要有一定负担对象”这一特点, 也即作为成本的生产耗费必须是为围绕某一对象 (如产品、劳务) 直接或间接消耗的, 与该对象的生产经营关系密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耗费并不都属于成本范畴, 只有与一定的对象的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耗费才属于成本。所以, “成本”的内涵应采用“制造成本法”观点进行界定, 也即发生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 (或劳务提供过程) 的生产耗费才构成成本的内容。

新成本核算制度对“成本” (统称产品成本, 这里的产品包括产成品、商品、提供的劳务或服务) 的定义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职工薪酬等, 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这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同企业都按照制度规定的口径进行成本核算, 成本信息的可比性就可以得到保障。

那么, 与一定对象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密切的生产耗费作为什么处理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与“成本”概念有一定关系的“费用”概念。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见, 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流出经济利益的生产耗费属于费用范畴。另外, 费用强调与一定期间收入的配比性, 即凡是能与一定期间的收入配比的生产耗费即为费用, 所以费用又称为“期间费用”。

2. 真实性。

《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要求我国企业采用以实际成本制度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模式, 这导致成本核算模式太过单一, 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产品成本信息精确性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来自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需求, 也有来自企业出口产品应对反倾销调查的需求。单一的成本核算模式不利于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更不利于成本核算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及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另外, 生产耗费的分配方法简单, 如对制造费用的分配, 虽然规定可以以机器工时、人工工时、产量、生产人工工资等为标准进行, 但是制造费用内容众多、性质各异, 采取上述单一的标准进行分配, 分配结果的真实准确性可想而知。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 我国企业应该采用灵活机动的成本核算模式。对于劳动密集型且产品或劳务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对外出口业务的企业, 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是指在特定的成本计算方法 (品种法等) 和特定的生产耗费分配标准下所归集分配的成本是唯一的, 即无论谁来计算, 只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进行, 结果都会相同。所以, 可以采取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模式。但是, 生产耗费的分配方法应结合不同的情况进行选取, 不能“一刀切”。而对于技术资本密集型且产品或劳务技术含量高、对外贸易频繁的企业, 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不仅要考虑计算程序和结果, 而且要考虑成本分配标准是否合理, 所以应采取标准成本核算模式, 辅之以作业成本分配核算方法。

3. 完整性。

成本信息的完整性是指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将发生在会计期间和生产过程的各项生产耗费都归集起来, 分配给不同的成本对象, 不能遗漏。当前企业成本信息完整性不够主要表现在间接成本——制造费用的内容界定上。例如, 一直以来没有将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环境保护费等列入制造费用, 影响了成本信息的完整性。成本信息的完整性还表现在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成本信息的提供上, 包括产品设计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售后成本等的提供。我国企业目前在这些方面做得显然是不够的。

此外, 成本信息的完整性还表现在成本项目的确定上, 即应该精细设计产品成本项目。当前企业一般只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动力”、“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 显然是将产品生产中众多的生产资源耗费进行了高度的整合。为了充分体现产品的生产耗费, 应该对成本项目进行细化。比如将“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包含着的额度较大的自制或外购的半成品、包装物等分设成不同的成本项目;“燃料和动力”项目分列为“直接燃料”、“直接动力”, 尤其是当各自发生的数量都较大时。

4. 时效性。

一般来讲, 企业都是按月定期报出成本信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这种传统的报出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企业成本管理、经营决策的需要。因为生产经营决策会计也即管理会计的运用借助的主要会计信息就是成本信息, 而生产经营决策是随时的, 而不是按月定期进行的, 这就要求成本信息随时报出。所以, 对于产品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竞争不激烈的企业, 可以按月定期报出成本信息;而对于产品竞争激烈的企业, 要考虑按决策需要不定期报出信息。

5. 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指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成本信息在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营销决策、成本决策、并购决策等一系列决策中, 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成本指标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 是除利润指标外, 综合程度最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敏感的经济指标。但是, 传统的成本信息仅仅是产品生产成本或劳务提供成本等核算信息, 与生产经营决策相关的诸如资金成本、设计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边际成本、沉没成本等均较少提供, 因此, 成本信息的有用性不大。

二、新成本核算制度对成本信息质量的保障机制

1. 遏制成本核算工作的随意性。

新成本核算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能对企业会计人员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该制度通过有机整合零散分布在存货、固定资产、借款费用、无形资产、职工薪酬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关于产成品成本要素的内容, 进一步细化成本核算方法, 统一规定成本核算项目, 从而减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工作的随意性。

2. 促进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性。

提高规范性是解决产品成本信息质量不高问题的根本。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精髓在于产品成本核算工作与产品成本信息的规范化。而规范化也就意味着可比性。新成本核算制度通过规范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归集分配结转方法等, 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成本信息具有可比性。统一规范的产品成本信息不仅有利于国内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 更有利于我国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产品成本信息的对接,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产品成本信息在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是外国政府对我国企业产品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3. 加强成本核算的精细化。

新成本核算制度在成本核算精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制度设计。对包括采矿企业在内的十种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分别做出了规定;在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成本的归集分配结转等方面, 特别提出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 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以及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基础上, 对有关生产耗费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这体现了很多前沿管理会计的做法和经验。此次新制度的公布实施, 将使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精细化, 从而使成本信息质量得以提升。

三、新成本核算制度保障成本信息质量的措施

1. 可比性的保障。

首先, 成本的内涵要保持一致。新成本核算制度第一章第三条对此做出了规定:“本制度所称的产品, 是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提供的劳务或服务”, “本制度所称的产品成本, 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职工薪酬等, 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这一规定明确了成本信息所包含的内容, 也即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耗费, 除此之外的发生在生产之前、生产之后的耗费不计入产品成本, 也即上文述及的“制造成本法”下的成本内涵。这就保证了成本信息内容上的一致可比。

其次, 应采用一致的成本会计政策和估计, 使成本信息形成的口径保持一致。新成本核算制度第一章第六条对此的规定是:“企业产品成本核算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估计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2. 真实性的保障。

首先, 新成本核算制度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所发生的有关费用能否归属于使产品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原则, 正确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这一条款要求只有那些促使产品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生产耗费才能计入产品成本中, 保证了产品成本内容的客观真实性。

其次, 新成本核算制度第四章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 以正常生产能力水平为基础, 按照资源耗费方式确定合理的分配标准”。由于成本核算中经常要在不同成本对象之间进行成本的分配, 为保证分配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分配标准的选择尤其重要。按照资源耗费方式进行分配能够保证分配结果的客观真实性。该条款的规定, 避免了以往由于分配标准选择时的随意性所造成的成本信息失真。第三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结转成本”。权责发生制要求划清成本的期间界限, 这样不属于当期的生产耗费就不可以计入当期产品中, 保证了成本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再次, 新成本核算制度倡导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来提高成本信息的客观真实性。第四章第三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作业成本法的引入, 可以极大地提高间接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从而提升成本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3. 完整性的保障。

一是顺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将一些以前没有纳入成本范畴的生产耗费规定计入产品成本, 如对产品的生产经营起着很大作用的无形资产摊销、产品生产经营中必须负担的一些社会责任如国家规定的有关环保费用等。二是通过成本项目的划分确定, 充分、完整地反映成本的构成。三是规定可以按照多维度、多层次的成本管理要求, 对有关成本项目进行组合, 目的是从不同方面更加完整地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

4. 及时性的保障。

虽然新成本核算制度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企业一般应当按月编制产品成本报表, 全面反映企业生产成本、成本计划执行情况、产品成本及其变动情况等”, 但是其并没有禁止按照短于一个月的期限进行成本报表编制, 也即是说, 企业可以根据管理需要适时进行成本报表编制以及时提供成本信息。而且新成本核算制度多处提到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 这也为成本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保障。

5. 有用性的保障。

新成本核算制度通过引入作业成本法, 以及多维度、多层次成本核算等管理会计理念、工具和方法, 使得提供的成本信息对有关各方的经营决策具有有用性。另外, 新成本核算制度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入手, 探索推进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面向企业内部管理活动, 渗透到企业组织的各个部门和层面, 为企业开展战略规划、经营决策、业务计划、过程控制、业绩评价等管理活动提供相关信息和方法, 能够有力促进企业管理升级, 切实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力。

四、新成本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 成本核算模式仍显单一。

新成本核算制度仍然要求企业采取实际成本核算制, 也不要求对成本习性进行分类。这样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会随期间或批次的不同而发生波动, 这种波动在产品定价、增加或削减产品产量决策以及业绩评价方面会产生严重问题;大多数间接成本只能在期间末或期间后而不是该批产品完成时被确知, 因此, 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只有成本核算, 没有成本管理;企业成本核算系统难以采取ERP技术。实际成本核算模式下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及时、不准确, 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应对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

所以, 先进的标准成本核算模式应该被倡导使用。该模式可以加强成本控制、正确地评价业绩和及时完善工作流程。另外在成本核算方面, 既合理又简便, 能与分步法和分批法很好地结合;标准成本法下需要区分成本习性制定详细的成本项目, 如此可细化成本核算;便于成本核算系统采用ERP技术, 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标准成本制度切实运转, 而且还确保了成本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实现了生产中各项成本数据的实时收集, 即产品成本的原始构成信息能从现有成本会计系统中快速提取, 保证了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时性。

2. 成本核算项目简单且显陈旧。

新成本核算制度中关于成本核算项目的规定与旧制度没有大的区别:直接成本项目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成本项目则是制造费用。笔者认为,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 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逐渐向高科技、低能耗企业转型。因此, 其产品成本的构成也将发生变化, 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将逐渐降低, 不应该再将其作为主要的成本项目出现, 倒是那些提升产品品质按规定可以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耗费如“研发费”、“专利费”、“折旧费”等, 应该作为独立的直接成本项目, 而不是简单地列入“制造费用”项目而遭到“埋没”。

参考文献

[1] .万寿义, 崔建华.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成本信息采纳障碍原因探究.企业天地, 2011;6

质量提高成本 篇10

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学者认识到质量成本管理和改善的重要性。为了应对激烈的全球竞争,各行各业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降低成本的压力。Wheelright等 (1985)的研究表明,质量相关的成本占相当大的比例,达到公司销售收入的40%;费根堡姆(2001)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制造与服务企业的平均质量成本为年销售总收入的约15%。Halevy等(2000)根据以色列全国普查数据估测质量不达标的损失约为生产总值的30%。Sower等(2007)认为,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多数企业的质量成本总额大于其利润总额。Chopra等(2012)认为,若其他条件不变,质量成本的节约意味着经营利润的等额增加,由此可见质量成本管理不仅可以提升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质量成本如此巨大以至于不能被忽略。目前,我国尚无此类调查数据,但估计加强质量成本管理的潜在经济效益将相当可观。

费根堡姆(1943)认为,质量成本可以分为四类:预防、鉴定、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成本。这四类成本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工业企业的实践证实质量成本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如Omachonu等(2004)所研究的,预防和鉴定成本的增加导致内部和外部损失成本的减少,从而引起质量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

普遍认为,预防和鉴定成本的增加将会导致内外部损失成本的减少,反之亦然。这种关系叫做质量成本的权衡关系。由于质量成本四要素之间的这种权衡关系,使得总质量成本的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因此,存在一个质量水平,在该点总质量成本将会达到最低值,即达到平衡点。四种质量成本的比例关系对于控制总质量成本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日常的运营中,由于缺少规范性的理论指导,大多数企业并不知道如何确定质量成本四要素的比例关系,因此也就无法确定平衡点。

对于质量成本四要素之间的权衡关系,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或观测只是提出了一些所谓的最优比例。例如,朱兰(1970)提出了质量成本四要素的最优比例为预防成本0.5% ~ 5%,鉴定成本10% ~ 50%,内部损失成本25% ~ 40%, 外部损失成本20% ~ 40%。然而,费根堡姆(1983)认为最优的比例为:预防成本5% ~ 10%,鉴定成本20% ~ 25%,内部和外部损失成本65% ~ 70%。可以发现,即使这些给定的比率也不是相互一致的。由于每个公司所处的环境以及生产制造流程均存在差异,确定某一个比例使其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计算质量成本各要素的量化权衡关系及质量成本的最优点,成为质量管理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基于案例公司A公司的实际数据,对质量成本各要素的权衡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据此相应地给出了计算A公司质量成本平衡点的方法。文章的其余部分,主要介绍运用A公司质量成本的数据对质量成本的权衡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计算出平衡点及该方法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二、质量成本管理文献回顾及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朱兰(1974)将质量成本定义为:“如果没有质量问题,所有的成本总和将会消失”。这意味着质量成本表示的是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与产品或服务100%满足要求的成本之间的差异。根据这一观点,质量成本可以被看作是利润的损失。

Dwyer(1987)认为,简单的经济逻辑规定各个类别彼此之间的关系,适用于每家公司最小的质量成本。当预防不利事件的成本比检测它的成本更高,最好在检测的区域利用经济资源。那么,当预防成本曲线与鉴定成本曲线相交时,成本最小。相同的逻辑表明当内外部损失成本等于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之和时,质量成本最优。

费根堡姆(2001)认为,质量成本的四大主要构成类别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合称“控制成本”)与内外部损失成本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并非简单的“此增彼减”关系。随着质量控制成本的增加,质量管理系统运作更为有效,伴随产品/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不仅质控失效成本可大幅下降,质量控制成本乃至质量总成本亦将随产品销售增加而相对下降,从而趋于质量成本的最小化。因此,研究质量成本不同构成类别的分布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或是对达标与不达标质量成本之间的权衡,应作为质量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降低质量成本的一个有效手段(Conti,2013)。

Rodchua(2006)认为能够帮助质量成本的节约方案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管理部门的支持,有效的应用程序和系统,其他部门的合作以及对质量成本概念的理解。Oppermann等(2001)认为,在所有行业中,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交付无缺陷的产品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从根本上降低缺陷率和生产中的质量成本。基于此, 奥珀曼等提出质量成本模型,用来分析和比较不同工艺流程和不同的检验策略下的质量成本。

Tye和Halim等(2011)研究了马来西亚制造企业执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动机。结果表明,实施质量成本有助于减少顾客投诉、返工、返修支出和损失成本,提高了位于槟城制造企业的销量。

近年来,国外对质量成本管理研究的另一新发展是, 从战略管理角度探讨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质量管理和经营战略的直接影响或作用,即把企业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研究和应用, 突出它们在高科技生产与全球化竞争的新经营环境下对企业提供满足市场和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优化资源利用及为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过程中的积极作用(Becker,2014),并且将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拓展到一些服务行业,诸如航空、运输和供应商价值链等企业(Freitas,2013)。

Thomson等(2006)认为,质量成本管理在研究与应用中的问题,并非质量成本管理自身无效,而是在于其理论模型和具体应用方法与手段亟须改进,这一观点现已得到其他学者和质量管理专家的认同(Evans,2013)。

从国际上看,现代质量管理中已出现一些创新概念和方法。如由摩托罗拉公司始创的“六西格玛法(Six Sigma)”,旨在确定及消除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流程中的缺陷和浪费,降低各种质量耗费和损失。近年来,日本和欧美等国的质量管理理论实务中又进一步将“精益生产管理(Lean Management)”和“六西格玛法”加以整合,推行“精益六西格玛法”(Lean Six Sigma),作为改进质量管理的创新方法和重点(陈和常,2012)。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引入质量成本概念,一些企业也已采用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简单的质量成本核算和报告)。

例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又庄教授的课题组于90年代中期对质量成本概念与应用做过介绍和专题研究。 林志军(2004)调查过国内部分企业质量成本报告的应用状况,并应用因子分析法检验主要质量成本项目的相对重要性 。王耕 、高忠民和 林文雄 (2009)进行的SK上海公司个案研究表明,质量成本报告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该企业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白宝光和张世英(2005)从理论上讨论了质量成本模型及其优化问题。李义华等(2009)运用了遗传算法对建立最优质量成本模型进行求解,考查工程项目在工期、质量、成本约束下的综合均衡问题。尚珊珊和尤建新(2011)对质量成本和质量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建模,指出两者之间不仅存在指数关系,而且有着先行关系。

此外,上海质量管理协会于2011年对上海地区企业的质量管理成熟度(等级)进行调查,应用国际质量管理专家Crosby的测算公式,并对被调查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成熟度从五个维度进行量化评分。

段桂江等(2013)从产品质量和相关成本的关联度方面建立回归模型及应用模糊神经网络法测算质量成本关联关系和影响程度。他们主要对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理论分析,尚未探索质量成本的具体核算问题。

三、质量成本四要素的权衡关系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A公司,其为生产电子材料的制造型企业,该电子材料要求在真空、无尘环境下生产, 因此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较符合本文的研究目标。 本文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了A公司2010 ~ 2013年4年间每月的质量成本数据(共48组)。为了保证A公司数据的保密性,本文对A公司的原始数据进行了修改,但是并没有改变四种质量成本的比例关系。

(二)质量成本四要素的时滞效应分析

1. 鉴定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之间的关系。

本文提出H1:鉴定成本(AC)与内部损失成本(IFC) 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使用SPSS 16.0软件,首先对鉴定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的数据作散点图,以观察数据的基本分布规律,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鉴定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不呈直线分布,因此需要利用曲线回归。根据图形特点,本文选择“对数”、“逆函数”、“二次”、“三次”四种模型做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在超过95%的置信水平上,鉴定成本与内部损失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的三次函数关系。即投入鉴定成本后,内部损失成本会立即减少,这与实践中当企业加强半成品在各个生产线的检测时,最终不合格的产成品就会减少这一原理相一致。因变量为内部损失成本,自变量为鉴定成本。

2. 预防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之间的关系。

本文提出H2:预防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根据以上方法,对A公司的预防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使用SPSS 16.0提供的11种曲线类型,置信水平设置为95%。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所有函数的Sig.值均大于0.05,假设2不成立,即预防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变量为内部损失成本,自变量为预防成本。

但是,前人的研究及工业企业的经验和观测值显示, 预防成本的增加应该能够降低内部损失成本。通过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向A公司的质量工程师们请教,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以上的统计结果仅仅表明在同一个月份,预防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对于案例企业,加大或减少预防成本的投入并不能立即影响内部损失成本。例如,公司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以后,员工从学习新知识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并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即存在时滞效应。

为此,本文提出H3:在考虑时滞效应后,预防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 考虑时滞效应后,预防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之间的关系。根据A公司产品的生产特点,本文分别考虑四种时滞效应,即预防成本投入一、二、三、四个季度后会对内部损失成本产生影响,以此来检验预防成本和考虑时滞效应的内部损失成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预防成本顺序不变,相对应的内部损失成本从延迟一个季度到四个季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预防成本投入两个季度后,在超过95%的置信水平上,拟合优度最好的模型是三次函数,这意味着预防成本与延迟的内部损失成本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三次函数关系。因变量为内部损失成本,自变量为预防成本。

4. 其他。运用以上方法,对鉴定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之间,以及预防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之间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在超过95%的置信水平上,鉴定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二次或三次函数关系,不存在时滞效应。然而,预防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所有的统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四、质量成本平衡点的计算及作用

(一)质量成本平衡点的计算方法

1. 模型的构建。质量成本理论模型认为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在开始时一般较低,并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而逐渐增大,内部与外部损失成本情况正好相反,开始时由于合格品率较低,质量损失较大,但随着质量的提高,质量损失则会逐渐下降。因此,在产品质量上就必然存在着一个理想点,即当产品质量确定在这一点时,产品的总质量成本最低,企业的收益最大,该点即为质量成本的平衡点,其对应的质量成本即为最优质量成本。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时滞效应表明,预防成本将在6个月内影响内部损失成本,而鉴定成本在当期即影响内部和外部损失成本。基于这种关系,本文提出相关总质量成本的概念 (RTQC),并定义如下:

其中,RTOC(t)代表t月的相关总质量成本;PC(t) 代表t月的平均预防成本;AC(t+6)代表t+6月的平均鉴定成本;IFC(t+6)代表t+6月的平均内部损失成本; EFC(t+6)代表t+6月的平均外部损失成本。

2. 数据处理。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A公司的相关总质量成本,结果如表5所示。由于预防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之间存在6个月的时滞效应,因此2010 ~ 2013年总共48个月的数据减少为42组数据。

由于本文中收集到的数据中包括一些特殊的值,为了避免这些异常值对结论的影响,数据做如下处理:

首先,本文根据A公司的数据,运用SPSS的探索性分析工具,绘制如图2和图3所示的箱型图,从中可以看出, 预防成本中的第6个月及第40个月的数据为离群值,鉴定成本的第29、31、32、34月的数据为离群值,如表5中标星号的数据,为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文将以上6组数据予以剔除。

同时,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内部损失成本的离群值是第12、31、33月的数据,外部损失成本的离群值是第14、31、33、34月的数据,如表5中标星号的数据,为了结论的准确性,本文也予以剔除,因此,共有8组数据被剔除,留下34组数据。

3. 平衡点的计算。在此,本文将剩余的34组相关总质量成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参考四分位法选取累计占34组相关总质量成本总额前后各大约25%的数据,通过T检验证明两组数据中的四种类型的质量成本显著不同。我们将前25%的数据,共12组,作为本文计算平衡点的研究对象,这些数据代表A公司质量成本控制的最好效果。所以这12组质量成本四要素的平均值及他们的比例可以作为A公司质量成本控制的平衡点。

如表6所示,A公司质量成本的平衡点应为:预防成本8.45%,鉴定成本45.64%,内部损失成本30.42%,外部损失成本15.49%。

(二)质量成本平衡点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A公司质量成本四要素的权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质量成本四要素之间存在时滞效应的结论,并据此得出计算质量成本平衡点的方法。

表7列出了A公司质量成本四要素的建议比例、实际比例,建议平均成本与实际平均成本的对比关系,前者表6已给出,后者基于表5得出。

表7表明,对于A公司,如果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分别增加7.39%和3.36%,那么,内、外部损失成本将会分别降低58.28%和62.05%。可以看出,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较小的增加将会引起内外部损失成本较大的降低,同时总质量成本将降低39.67%,可以看出,这对于公司来讲,是非常可观的经济利益。有了这种数量关系,就可以对质量成本管理进行定量控制。

其次,本文得出的建议平均成本在剔除了特殊值后的质量成本各要素的实际范围内,因此,我们认为此方法应该能够为公司降低质量成本提供有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一旦公司所处的环境或工艺流程发生变化,公司可以根据以上方法重新确定质量成本四要素的最佳比例关系,及适合本公司的最优点,并对质量成本控制战略做出及时调整。

这种方法的另一个优势是,其并不要求公司的数据完全符合回归曲线。因此,这种方法的普适性也较高。

但是,本文提出的方法存在的一个局限是,以上方法只是提出了质量成本四要素应该具有的比例关系,由于取得数据的局限性,本文未得到质量成本四要素的具体细分科目的数据。因此,如何确定质量成本四要素的主要影响科目,然后对主要影响科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A公司的实际数据实证分析了质量成本四要素之间的权衡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质量成本投入的时滞效应后,质量成本四要素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关总质量成本的概念,并将上述方法运用于质量成本平衡点的计算。

众所周知,对于不同的公司,其产品、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都会存在差异。因此,确定质量成本各要素的一组单一的比例使其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十分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应用以上提出的方法,根据每个公司的历史数据找出适合该公司的唯一平衡点,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质量成本,增强成本竞争优势。

同时,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权衡关系和质量成本的平衡点,并不是保持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公司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重新计算与调整,以适应公司所处环境的变化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阐述的结论及方法拓宽了我们对质量成本核算的认识,能够对节约质量成本和改善企业质量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Sower V.,Quarles R..Cost of quality us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quality system matur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7(2).

Chopra A.,Garg D..Introducing models for implementing cost of quality system[J].TQM Journal,2012(6).

Rodchua S..Factors,measures,and problems of quality costs program implementation in the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2006(4).

王耕,高忠民,林文雄.改进质量成本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以SK上海公司为例[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1).

白宝光,张世英.质量成本模型及其优化[J].科学管理研究,2005(3).

尚珊珊,尤建新.质量成本各要素关系研究及其模型建立[J].管理评论,2011(9).

段桂江,严馨,王洋.基于数据挖掘的质量成本分析不控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7).

质量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篇11

【关键词】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管理思想 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一、引言

质量成本管理一方面质量管理的经济性要求质量与成本、质量技术与质量经济结合。另一方面成本管理的发展也要求其向质量领域延伸,不能一味降低成本而忽略产品的质量。然而成本、质量本身是一对矛盾,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要加大对质量管理的投人,从而成本就会增加,进而导致保证质量的增加投入与降低产品成本相冲突。因此,对质量成本研究做系统的分析,借鉴吸收西方质量成本管理的先进经验,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形成一套先进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对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企业是非常必要的。

二、质量成本控制理论综述

质量成本控制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达到质量成本目标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其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对质量目标本身的控制,即质量成本目标的制定,应符合效益性原则。二是对质量成本目标完成过程的控制,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质量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三是着眼于未来的工作改进和质量成本降低。

(一)质量成本控制理论的传统观

其代表人物:约瑟夫、朱兰和菲跟堡姆。

1.传统观的理论思想。主张控制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与缺陷成本(内部和外部缺陷成本)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2.质量成本控制理论的传统观的扩展。朱兰博士将传统观作了进一步扩展后认为:质量总成本曲线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改善区、适宜区和至善区。

(二)质量成本控制的现代观

1.质量成本的动态模型 余绪缨(2004)。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在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可以降低的。所以总质量成本水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与传统观的区别:一是在接近健全状态时,控制成本并非无限制地增加。二是随着接近健全状态,控制质量成本可能先增后减。三是缺陷成本有可能降至零。

2.零缺陷为目标的质量成本控制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克劳士比、戴明。(20世纪七十年代)。

克劳士比把质量成本划分成两部分:符合要求的代价(POC)和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其POC包括了朱兰的预防和鉴定成本,PONC包括了朱兰的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同时他又提出了以质量管理成长方格作为改进质量的工具。

3.健全质量模型为目标的质量成本控制理论 余绪缨(2004)。在健全质量模式下,紧缩了缺陷性产品的定义,只要产品的生产与目标价值有偏离,就说明存在缺陷成本。因此,质量成本的最优水平就是产品要达到目标价值。

(三)我国对质量成本控制的研究

王耕(2007),通过对企业案例研究,用帕累托成本分析法、因果分析法,了解企业是如何通过运行质量成本管理来控制和降低质量成本的。

西南财经大学林万样(2008)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和战略管理的新理念,2000年提出了“目标质量成本控制”理论,将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质量成本管理模式。

张晓冰(2010)从战略的视角研究探讨了质量成本管理的新思路。主要将战略管理视角下的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管理以及企业收益率引入质量成本控制体系中,从而对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理论进行完善。

三、影响质量成本控制的质量成本管理思想综述

(一)“精益思想”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影响

精益思想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发明的精益生产方式。经过美国学术界及企业的效仿和发展,形成为一种新的管理观念—“精益思想”。吴凡(2004)。

精益思想的应用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冲击和再造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大规模成批处理和层级管理的观念。提高了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效率、节省了资源消耗、改进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顾平(2004)。

评述:用精益思想的基本观念重新审视传统的现代工业体制的浪费行为,提出改进生产系统的途径是杜绝浪费,其消除浪费、减少非增值活动的各种措施,为质量成本控制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敏捷制造(AM)思想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影响

敏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指定21世纪制造业发展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其将技术、管理和人员三种资源集成为一个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

评述:敏捷制造并不单纯是一种制造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大量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思想。将以往只单纯注重生产过程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实现的过程,有机融合了质量管理的丰富内涵。而这些质量内涵是不会自发存在的,需要有效的质量管理来保证,从而为质量成本控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六西格玛思想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影响

六西格玛质量理念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质量革命,到21世纪,六西格玛质量仍然作为经典的质量理念。其管理方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文放怀(2000)。

评述:六西格玛思想融合了当今统计技术的最新成果。作为一把标尺,它已经成为评价每一个供应商、客户、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基准。其质量理念集质量管理方法为一体,为质量成本控制提供了先进的质量分析工具、方法和策略。

(四)PDCA循环思想对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创新的影响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它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个过程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评述:质量成本控制是对质量成本所发生的全过程控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控制。所以可以借鉴PDCA循环思想,从各个阶段逐步改进的质量成本控制。

四、结论及展望

我国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水平却相对较低,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许多学者针对质量成本控制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相对零散并且缺乏系统性。

质量成本控制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孤立的系统。它应该一个是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开放的动态系统。鉴于此,可以试图构建一个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前提,把质量成本置于战略管理框架下,以目标质量成本作为前馈控制标准、作业质量成本计算作为过程控制核心、质量业绩报告作为反馈控制依据的开放的、全方位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耕,高忠民,林文雄.改进质量成本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1):26-30.

[2]任月君.质量成本核算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25-28.

[3]刘珊,王耕.试论全面质量成本及其最优化模型[J].上海会计,2002(12):9-11.

[4]王耕,高忠民,朱静芬,成进,王徵真.强化价值链质量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J].会计研究,2002(9):41-47.

[5]林万祥.质量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6-35.

[6]郭丹霞.基于TQM的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质量提高成本 篇12

关键词:成本管理,新思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 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尖锐复杂, 竞争的内容包罗万象, 其中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的产品成本的高低, 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 创新成本管理思路, 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永恒的课题。

一、树立全员成本意识, 动员全企职工参与成本管理

一个产品从研发到进入市场要经过若干道工序和千万人的劳作, 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无论是企业管理人员还是生产工人以及后勤辅助人员, 他们的工作态度好坏、责任心大小、收入高低都与产品成本有直接的关系, 降本增效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责任, 而是全体职工的大事, 企业每个员工都应该也可以为降低成本做出自已的贡献。

1、对全体职工进行成本知识、成本意识培训教育, 让职工

了解成本的构成及变动情况, 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的工作与成本的关联程度, 人人重视成本管理, 人人参与降成本活动, 形成全员成本管理的新格局。

2、以责任成本为中心, 将指标细化分解, 分级分层落实到各

部门各岗位, 形成成本指标网络管理模式, 人人头上有指标, 千斤重担众人挑, 强化过程控制, 指标动态上墙, 形成成本目视化报告。

3、严格成本指标考核, 奖优罚劣。

指标考核是成本管理最难实施最不易坚持的工作, 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和长久的考核体系, 一级对一级负责, 一级考核一级, 考核结果要公开透明奖惩工作要及时跟进, 让职工明白自已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指标的定量关系, 有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健全各环节成本分析制度, 实现成本全过程管理

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包括研制开发、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仑储运输、期间管理、广告营销等多道环节, 每一环节费用的高低都对最终成本有一定的影响, 只有各环节都完成成本管控目标, 最终成本目标才能实现。

1、建立纵向横向成本目标体系, 对标挖潜, 创先争优。

各环节必须熟悉本环节历年指标完成情况及市场同类产品的指标变动情况, 并据此确定自己年度和月度成本必保指标和奋斗目标有赶超的方向和目标, 有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例会, 学习借鉴兄弟企业先进经验, 不断刷新指标。

2、对重点环节实施重点管控。

不同产品同一环节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有的产品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六七成, 有的产品加工制造费用占一半以上, 还有的是销售费用占比较大。要揪住对总成本影响较大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 汇集企业各方面力量, 攻关克难, 重点突破。

3、从细微入手, 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 大兴

艰苦创业勤俭办企的优良传统和作凤, 堵塞各种漏洞, 挖掘各方面的潜力, 鼓励各环节各岗位通过技术改造、工艺革新降低消耗, 减少浪费, 全企上下同心协力处处为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做贡献。

三、建立成本予算管理体系, 把成本管理工作前置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先干后算’‘重干轻算’, 事先无计划, 事中无控制, 事后无效益, 浪费资源, 影响环境。这种观念和做法已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则要求成本管理实行‘先算后干’‘边干边算’‘以算定干’的原则, 全面推行予算成本管理。

1、做好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测算工作。

产品投入生产之前, 要组织生产、技术、管理各方面的力量对成本要素进行认真分析测算, 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并根据予测的市场变化, 对一些关键因素不确定因素重点论证, 对经过精心测算效益低下或前景不看好的产品不轻易投产。

2、层层编制年度成本予算控制目标和季度、月度成本完成

指标, 贯彻落实到各岗位, 明确责任人, 并配套相应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 让各级‘干有依据, 赶有目标’。

3、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状况适时调整成本指标, 确保各项指标切实可行, 既非‘高不可攀’也非‘囊中取物’。

4、建立予算成本管理模型, 实施计算机编程管理。

把产量、成本、价格、收入、利润等指标统一纳入管理模型中, 实现企业经济指标一体化、网络化, 减少指标编制的工作量, 增强适时性。

四、讲求功效成本, 正确处理成本、质量、效益三者关系

每一项产品都有其特定的使用价值和寿命周期, 所谓功效成本就是在满足产品应有功能和一定的使用期限的条件下, 以尽量少的投入和消耗生产出物美、质优、价廉的产品, 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 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中要对产品所用原材料和制造工艺逐一进行性能和价格的比较, 精心选择, 科学配置, 使投入和产出实现正相关。

要树立正确的质量效益观, 并非高质量就一定有高效益, 只有同质低成本才能有高效益。因此, 我们在追求质量效益的同时, 必须重视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 实现质量、成本、效益三者有机统一。

上一篇:电力远程智能抄表系统下一篇:穿刺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