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尿液检验质量(精选5篇)
提高尿液检验质量 篇1
人体在代谢过程中大部分的代谢产物是通过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中尿就是人体重要大代谢产物之一, 同时尿是一种容易获得的检验材料, 尿液检验是受检者无害化检查方法, 其组成的变化不仅能反映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 而且不少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尿成分的变化, 尿液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首选项目, 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诊病手段。但是, 尿液检验普遍存在着样品留取难以标准化, 患者留取尿液比较随意, 未进行规范。不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 检验人员、医师、护士都不强调尿液留取的要点, 尿液录取常混有粪便、精液、前列腺液等, 直接影响到尿液检查的准确性, 同时, 也给临床检验带来一定的困难[1,2]。此外, 即使采用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 但分析仪不能对尿的有效成分进行有效检测, 检测时还同时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给尿液的准确检测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需要加强对尿液检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
1 标本的采集
尿液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尿液标本一般由患者亲自或由护理人员帮助按照医嘱留取随机尿,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尿液检验项目的, 口头和书面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收集尿液标本及收集尿液标本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应该用清洁容器由患者随时留取一次尿。尿液标本要求: (1) 送检尿标本容器应清洁、干燥、有盖; (2) 留尿前应认真填写申请单, 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科别、床号、住院号、样本类型, 收集时间及实验项目。 (3) 尿液标本要新鲜, 尿常规检测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 一般尿液标本留取至少30m L, 应在2h内检查完毕。 (4) 尿液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 必须冷藏或实施相应的防腐措施。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尿液标本。妊娠诊断和疑诊肾脏患者则应留取清晨第一次尿。定量项目的检查则应留取24h尿标本。对女性患者均应先清拭外阴后留取中段尿。留尿时应避免月经血或阴道分泌物、精液或前列腺液、粪便等各种物质的污染, 应向患者交代应用肥皂水清洁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
2 尿液的保存
由于尿液成分具有不稳定性, 如贮存时间过久, 细菌生长, 蛋白质分解, 氨升高而导致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破坏。以往认为晨尿较为理想, 但在实施时注意到, 若早晨5~6点留尿送到实验室, 须隔3~5h才能检查, 必然会影响其中的成分。因此, 近年来强调留取第二次晨尿, 即8~9时的尿, 用作物理、化学及镜检, 即留尿后, 不得超过2h检测[1]。
3 样本的检查与验收
门诊患者的尿液标本由患者或患者家属运送, 住院患者由临床医护人员运送, 尿液一定要新鲜, 留尿后标本在2h内检查完。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应4-8度冰箱环境中或室温条件下保存。对有传染性的尿液标本运送要确保不污染环境和保护运送人员。接收尿液标本时应核实填写内容必须齐全, 尿液标本容器标识应与检验申请单的内容一致。尿液标本种类、尿量 (10m L) 是否符合所申请实验项目的要求。验收合格后应对所接收的标本进行登记, 包括患者的姓名, 科室, 标本的类型, 检验项目及接收标本的日期和时间。
3 样本的检验
尿液显微镜检查是临床常规项目之一, 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标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各种管型等病卵成分。进行尿沉渣物检查时, 应于排尿后立即检验, 以免有形成分分解破坏。取混匀尿10m L于尿液离心管内离心。如肉眼可见有脓、血或大量结晶沉淀, 则不必做离心沉淀。但写报告时应说明未离心沉淀。取出离心管, 弃去上清液, 残留尿和沉淀0.2m L, 摇动试管混匀沉淀, 取混匀的尿沉渣0.02m L, 滴在载玻片上, 盖以18×18mm盖玻片, 然后镜检。镜检时应用较弱光线, 以低倍镜将涂片伞貌观察一遍, 寻找有无细胞、管型和结晶等。若呈阳性, 则应计数20个低倍视野内所见的管型, 并分别计数各视野所见的数目。再用高倍镜仔细辨认和计数各类细胞在视野中数量, 至少计数10个视野。
尿化学分析仪和试纸条、校准条组成标准的检测系统要求必须配套使用, 因为各仪器组成的检测系统中方法不一定相同, 试纸条量级标准也有所不同, 要对选用的试纸条进行性能评价, 合格后方可使用。对新购进的仪器要进行技术性能全面测试和评价、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尿试纸条要避光密封保存, 放在30º以下, 保证良好的防潮通风条件, 拆封后要盖紧容器, 不得使用超过失效期的试纸条。对使用中的仪器, 要根据操作需要和厂家对仪器的要求定期进行校正, 这是保证仪器准确的根本。必须掌握质控标准:每次必须使用“正常”和“异常”两种浓度的质控物进行试验;一天内最好使用1份质控物, 质控物的测定结果由“正常结果变成“异常”结果, 或由“异常”变成“正常”结果均为失控。检验时, 严格控制室温, 保证实验操作温度的一致性, 对仪器出现的故障及时登记并请专业人员进行修理。操作应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由专人管理, 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登记制度。严格按规章、规程, 对每天仪器操作的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维护情况逐一登记。测定完毕, 要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清理、保养, 以达到仪器每天处于最佳状态。尿液检验完毕后应详细认真的书写检验报告, 并做好登记工作。对于检验仪器的操作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培训, 对每项检验的实验原理、操作规程、干扰因素以及仪器参数进行详实的了解, 注意患者服用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积极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增强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4 讨论
目前尿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主要由患者来完成, 而患者的医学知识较为缺乏, 就迫切需要医务工作者根据检查目的, 耐心、细致、全面对患者的指导, 把好尿液检查分析全质量控关, 避免由与尿液采样方法欠妥, 造成尿液标本不合格, 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为临床提供错误信息, 严重时可以引起医患矛盾[3]。尿液检验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 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如患者状态、饮食、药物、采集标本的时间; (2) 质量缺陷的隐蔽性:内在的影响如患者是否使用对检查结果有影响的药物在接收标本时从外观来说大多很难发现; (3) 责任难确定性, 在该过程各个环节间尚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和监督, 因此造成责任性不强或责任不清的现象。因此, 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至少是在一个医院内制定一个尿液检验的标准, 不管是那一个实验室或是在那一台仪器上检测都应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操作。看似最简单的操作, 但对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在制定标准时应有严格要求, 其它各个方面也应有统一标准。只有严格控制各项操作环节, 才能保正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各个实验室之间所有结果报告的可比性。
摘要:目的 从临床尿液采集到出具检测报告全程分析尿液检验的注意事项, 保证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严格从尿液样本的留取、离心、镜检、鉴别等各个环节遵守操作规程, 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对每一份尿液标本都要进行细致、规范的检测。结论 尿液分析的质量控制涉及到临床检验管理的各个环节, 规范检验程序和方法能够提高尿液检验的正确性, 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有效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尿液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朱忠勇.尿分析进展[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9, 22 (1) :19-21.
[2]陶月仙, 张晋英.尿液检验的质量管理[J].中华临床医药, 2003年, 10 (4) :99-100.
[3]李宇剑.尿液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J].医学信息, 2010, 5 (23) :246-247.
提高尿液检验质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接受尿常规检验标本11 299例, 其中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477例, 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822例。
1.2 分析方法
统计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数量, 以及实际临床检验中标本的不合格率, 并详细分析统计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2 结果
所有11 299例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中, 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477例, 不合格标本57例, 占住院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1.04%;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5 822例, 不合格标本7例, 占门诊患者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0.12%。所有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中, 总不合格标本64例, 占所有标本的0.57%。现将不合格标本详细情况统计如表1。
在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中, 住院患者不合格标本57例中, 标本量少40例, 申请单填写不祥4例, 标识错误8例, 标本污染1例, 容器错误0例, 超时送检1例, 有单无尿3例;门诊患者不合格标本7例中, 标本量少3例, 申请单填写不详0例, 标识错误0例, 标本污染1例, 容器错误1例, 超时送检2例, 有单无尿0例。不合格标本中, 绝大部分都来自住院患者, 最主要的不合格标本原因是标本量少, 然后是标识错误和申请单填写不详。现将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对比统计如表2。
3 讨论
检验科的根本是质量, 只有高质量的检验工作, 才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患者的利益。在相关文件规定中, 标本在分析之前, 一共有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样品采集、实验室内传输运送等程序。在标本分析之前的所有程序中, 大部分工作均不是由检验科人员来完成的, 有的工作是护士完成、有的工作是医生完成、有的工作是患者完成、更有甚者是患者家属完成。这就对其质量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为不合格标本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有研究报道称, 分析前误差主要有护士采集标本不合格、医生开出申请单不合格、采集或留取标本时间不对等。
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首先是由临床医师开出检验申请, 然后再进行下面的程序, 医师在开具检验申请的时候, 应该详细填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病房号、住院号、与检验有关的既往病史、所住科室、以及申请医师的姓名、科室、标本的类型、申请的目的等, 另外还要将该化验单的唯一条形码粘贴好。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其关键是患者准备, 临床医护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又恰恰容易忽略掉这一个因素。有很多研究报道均显示, 患者的用药对检验结果有影响, 患者的饮食对检验结果亦有影响。比如选择尿蛋白检查的患者为肾炎患者时, 由于肾炎多应用青霉素治疗, 而患者青霉素的排泄90%以上都是经过尿液, 这就使得尿液常规检查受到了影响。再比如大量使用头孢霉素类药物, 或者大量使用庆大霉素类药物的时候, 可使白细胞出现假阴性。另外, 尿蛋白检测中, 情绪激动会导致弱阳性出现, 剧烈运动也会造成弱阳性, 而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就会造成尿糖阳性。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 其难点是标本采集量和采集时间, 是应用过程中, 应该加强患者相关知识的指导。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完善、加强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不合格标本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彭海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2) :237-239.
[2]应巧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4) :95-96.
[3]王丽, 余上海, 唐德羽, 等.尿干化学分析测定与尿沉渣镜检结果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33) :8157-8158.
[4]林一民.尿液常规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重庆医学, 2004 (7) :1097-1099.
提高尿液检验质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的患者选取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0例, 女230例, 年龄在22~60岁, 平均年龄为 (32.5±3.5) 岁, 病程3~14 d, 平均病程 (5±2.1) d;
观察组患者的选取对象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5例, 女225例, 年龄分布在25~66岁, 平均年龄 (36±2.6) 岁, 病程5~10d, 平均病程 (6±2.3) d。
1.2 一般方法
两组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分别进行检验, 统计出不合格样本数量, 计算出不合格率,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诱发不合格现象发生的因素主要是样本的标本量少、送检超时和标识错误。
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因素要做到: (1)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留取标本的方法、时间和注意事项等,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2) 分析前质量监控。首先根据经验编写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再针对不合格因素确定出一整套适用于临床观察的操作规章制度, 对观察组内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进行质量控制, 控制的过程贯穿于样本的采集、运送、交接和退回等各个环节, 规范填写相关申请单和医嘱等[3], 保证患者的疾病类型、体征等基本信息的完整度, 为真实反应患者的病情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在采集样本前应交代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 不要服用任何药物和能够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 统一检验器具, 加强对患者信息的管理, 如: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采集时间、具体病理变化等, 发现不合格样本后及时退回, 减少样本不合格数量。 (3) 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力度。对于所有的实验室检验而言, 标本的合格率影响着检验的正确性, 因此在保证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时还要采取相关的制度设施, 为质量控制的效果保驾护航。医院作为主体, 首先要与医护人员进行良好地沟通, 充分听取医护人员的改进意见, 并且对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 使其不断地掌握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知识内容的要点, 指导医护人员在采集标本之前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掌握标本采集的方法, 在运送中注意对标本的保护。建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例如本院在标本的验收过程中加强监管的制度, 拒绝收取不合格的样本, 并且将责任分配到个人, 一旦出现转运条件不当、标本采集量较少、采集时间过长等异常情况, 都将拒收此标本, 并责令相关的负责人重新进行采取。对个人被拒收的次数作好记录, 按照奖惩的标准来执行相关的制度。 (4)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严格要求检验人员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不断地积累日常工作的经验, 加强本职位的责任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样本的合格率, 并根据相关数据对影响合格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样本污染人数为计数资料, 对比方法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统计分析
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在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体检患者三种类型的检验中, 出现样本污染现象的分别为8例、4例和7例, 样本污染总数为19人, 在总不合格人数中所占的比值为26.38%;由于样本量少而出现不合格样本的现象人数分别为10例、1例和1例, 总人数为12人, 占总不合格人数的16.66%;送检超时的人数分布为3例、1例和9例, 总人数为13人, 所占比重为18.05%;采集时间错误的各类人数分别为3例、1例和9例共13例, 占总比重的18.05%;另外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的状况也有发生, 分别占总比重的15.27%和4.16%。具体情况如下表。
2.2 两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比较
对照组在500份样本中不合格数达到72份, 不合格率14.4%, 而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的观察组内则没有错误现象产生, 错误率为0。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59, P=1.27。
3 讨论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尿液的常规检验比较常见, 并且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对尿液进行常规的检验, 不仅能够对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 还能反映出其它疾病。但是在检验的过程中[4], 由于标本采留、化验单开具、运送等多道复杂的程序使经手的人员增多, 增加了不合格样本的数量, 给医学检验增加了难度。与其他研究相比, 该研究体现出了科学性, 能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所在。该文研究了在该院未实施质量控制之前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具体临床数据, 主要影响样本准确性的因素有样本污染、标本量少、送检超时、采集时间错误、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等。他们在错误样本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别为26.38% (19/72) 、16.66% (12/72) 、18.05% (13/72) 、19.44% (14/72) 、15.27% (11/72) 、4.16% (3/72) , 这一研究对今后开展质量控制对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通过该次研究证明, 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后, 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可以减少到0, 不合格率明显低于质量控制实施前,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尿液常规检查所具有的无损伤、操作简单、报告快速的特点奠定了其在医学界内的价值。该文所谓的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是指医生从开具化验单到采集、运送、检验最后保存等一系列环节。由于尿液的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极不稳定, 排出体外后,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物理性质方面的改变, 。因此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最佳时间为采尿后2 h之内送检。另外, 其他因素对尿液常规检验的结果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例如 (1) 抗生素。抗生素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的影响主要在于青霉素[5]。青霉素能够快速地治愈疾病, 在静滴后6 h内会有76%的排泄量排出, 严重影响了临床尿液常规样本的质量; (2) 维生素C。维生素C是应用较为普遍的药物, 由于其吸收效果较为明显, 对尿液常规检验的影响也相对较少, 但是维生素C的浓度对不同类型的尿液分析干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另外, 如果维生素C的摄入量较大时, 对测定的结果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尤其是在静滴后, 干扰的强度最大, 在静滴后5 h之内, 影响最为明显; (3) 菌尿。菌尿能够影响对尿红细胞的检测。尿红细胞是临床尿液常规检测的重要指标。通过实验印证表明, 菌尿不仅影响着对红细胞的测定, 还影响着尿红细胞的检测结果[6]。 (4) 医护人员往往会忽视最重要的质量控制的对象—患者。患者的饮食、用药、采集都会影响到分析样本的质量。因此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是检验的根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验的正确率, 保证采样标本的合格数量是必行之举。另外, 除了加强对该文论述过的影响尿液常规检查质量因素进行控制外, 还要定期地对医疗诊断中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校正检修, 建立完善的设备登记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研究医学应用价值。方法 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 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合格数量,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 此组视为对照组;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对策, 同样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不合格数量, 此组视为观察组。将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内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而观察组患者则没有出现尿液样本污染的现象。观察结果显示:实施质量检测后, 样本污染情况明显改善, 对照组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另外标识错误和超时送检的现象是对照组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尿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尿液样本,尿液分析仪
参考文献
[1]刘敏.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49-2750.
[2]李长殷.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 2014, 8 (4下旬版) :375.
[3]李新阳.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4上旬刊) :2376-2376.
[4]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148-149.
[5]王萍菊.分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的控制[J].北方药学, 2014, 11 (2) :124-125.
[6]冯炜庆, 邹滢.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 2014 (23) :504.
[7]张雅婷.180例临床尿液检验结果异常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8) :196.
提高尿液检验质量 篇4
1 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相关因素
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相关因素很多, 比如, 患者自身状态、饮食情况、用药情况及采集尿液时间、标本的保存和运送、采集标本容器等, 这些因素都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尿液检验的质量及结果, 而且因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尿检结果不正常或存在其他方面的质量缺陷不容易被发现。在尿液检验分析前, 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所要做的准备工作较多, 这就容易造成尿液检验分析前的过程中一些环节存在纰漏、出现问题。因此就需要进行尿液检验的各相关人员及部门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尤其是患者、临床医生及护士, 需进行细致紧密的配合。
据相关资料统计, 目前80%以上报告错误是因为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得不到控制而造成的, 针对这个问题, 在尿液检验过程中, 要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监督体系, 明确患者、医生、护士、实验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职责, 避免出现因尿液检验结果不准确而影响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针对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采取的应对措施
确认了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就要针对上述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相关因素, 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确保尿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以下我们从尿液标本容器、采集、标记、送检、尿液标本污染等几个方面入手, 探讨尿液检验分析前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应对措施。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控制, 达到确保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1 尿液标本容器
尿液的收集要求较为严格, 它要求收集尿液的容器要透明、清洁, 且不与尿液发生反应, 一般容器容量要求在50m L以上, 开口大, 密封性好, 最好使用一次性专用的有盖塑料容器。
2.2 尿液采集
尿液虽然是人体的排泄物, 但作为标本, 如想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 就必须采用正确的采集方法。根据尿液检验目的的不同, 尿液采集的时间也不同。尿液标本常分为晨尿、餐后尿、随机尿以及24h尿等。以往用作检验的晨尿常常是取早晨5点至6点之间的尿液作为标本, 但因早晨5点至6点留尿至进行检验中间隔时较长, 容易影响尿液检验的准确性。所以, 近年来, 将早晨7点左右时段的尿液作为晨尿标本。餐后尿通常于午餐后2h采集, 主要用于尿中尿胆原检验。24h尿主要用于尿中化学物质检验。随机尿的收集不受时间限制, 且标本易取, 适合门诊、急诊患者。但其仅能反应患者的某一种生理现象, 加之随机尿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比如, 患者剧烈运动会产生生理性蛋白尿, 对尿液检查形成干扰。鉴于上述因素, 首先要明确尿液检查目的, 确定尿液样本的采集时间, 避免因采集时间不对造成尿液检艳出现问题。
2.3 尿液标本标记
尿液标本被留取在容器内后, 要立即贴上条形码, 也可以预先贴上条形码。未使用条形码时要对标本做好唯一标识, 以防尿液标本的混乱情况发生, 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2.4 尿液标本送检
尿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室温下, 尿液在30min内开始分解。夏天不应超过1h, 冬天不应超过2h, 以免细菌生长污染和各种成分改变, 导致尿液成分改变、细胞管型出现有形成分溶解等问题的发生。尿液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 则需适当保存, 否则尿中的盐类结晶容易析出, 可发生沉淀而干扰检验, 可加入防腐剂如甲醛、甲苯等。尿液标本成分如发生分解, 检验结果就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但此种变化在早期难于发现, 尤其是患者自己。在尿标本明显腐败时, 患者自己就可以从尿外观直接发现异常。如:尿颜色加深, 常由于尿中代谢物氧化还原所致;尿浑浊度增加, 表示尿中细菌繁殖或 (和) 结晶沉淀;尿臭味加重, 提示尿中细菌繁殖, 分解尿素产生氨味所致。
2.5 尿液标本污染
患者在采集尿液标本时要避免污染, 不可混有粪便, 女性避免混入阴道分泌物或月经血, 男性避免混入前列腺液和精液。采集标本时应注意采集清洗外阴后的中段尿, 杜绝从便池或尿布中采集尿液标本。一般来说, 尿液标本污染是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关键因素, 有关报道表明, 女性白带、经血, 小孩大便, 男性精液等是污染尿液标本的主要因素。
2.6 尿量问题
尿液采集时, 最佳尿量50~100m L, 至少为12m L, 尿量过少会影响检验结果, 过多则易溢出污染环境。
2.7 其他问题
尿液培养时要留取无菌标本, 24h尿要加合格的防腐剂, 此外, 尿液标本要避免强光直射, 防止尿胆素等物质氧化或分解而减少。
3 结语
随着我国医学行业的飞速发展[1], 检验医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 初步实现了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的检验过程[2,3]。这些自动化设备的引进和使用, 使多数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更加科学和准确, 同时也避免了检验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但是, 对于各种标本、各个检验项目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因为牵涉人员较多、各环节也不容易规范操作, 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尿液检验分析前, 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所要做的准备工作较多, 影响环节也较多,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4]。
尿液检验是患者常做的基本检查之一, 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协助诊断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等其他系统的疾病;安全用药的检测[5]。
对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控制, 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建立完善的尿液检验质量控制管理和监督机制, 对每一环节规范化操作, 有效地降低分析前尿液样本的不合格率, 以确保临床尿液检验的准确性, 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尿液检验是我国医院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常做的检查之一, 本文从目前我国尿液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即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相关因素入手, 初步探讨一下控制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试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8) :483.
[2]中华人民过喝过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75.
[3]彭海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 (2) :238-239.
[4]李雪宏, 黄海燕, 张淑贞.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8) :84-85.
提高尿液检验质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7 月到2015 年7 月在我院进行尿液常规检查的130 例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人员均无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入院编号从130 例中随机选取65 例设为观察组,男35 例,女30 例,年龄32~72(51.4±4.6)岁。 将另外65 例设为对照组,男34 例,女31 例,年龄32~71(50.6±4.7)岁。 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进行尿液常规检查,观察组进行尿液常规检查分析前质量控制。 医护人员首先需向尿检人员普及尿液常规检查的相关基础知识,告知尿检人员取留标本的相关注意事项,加强与尿检人员沟通交流,促进尿检人员积极配合整个检查过程。 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前,首先需根据临床相关尿检不合格资料总结不合格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总结出临床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时根据尿检人员的实际状况进行控制。 促进体检者详细写明个人信息,真实反映病情;进行尿液收集前,指导门诊患者加强休息,并停止服用药物;加强医院尿液检验相关器具统一性,并对尿检人员的样本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对各标本信息的管理,及时发现不合格标本,并告知尿检人员不合格原因;加强尿液检查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标本的保护,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率[1]。
1.3 观察指标采取自制问卷调查表对两组人员进行满意度评分,对比两组人员的满意度,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越满意。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尿液标本进行分析,统计对比两组不合格标本状况:(1)标本容量缺乏:标本量少于15ml。(2)标本出现污染:采集标本中出现血液、精液、白带、粪便、烟灰等物质。 (3)标本容器使用不当:选用容器不净、不透明,可视性不高、容器太小或容器材质能与尿液发生反应。 (4)收集时间不当:在患者大量饮水、进行激烈运动后收集标本或尿检人员刚服用药物、 食用过对尿液检查有影响的食物[2]。(5)检查时间不当:冷藏标本超过6h或标本采集2h后才送检[3]。 (6)标本标签不当:采集标本上无标签或标签上无化验单,缺少检验人员基本信息等[4]。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入到SPSS 18.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6.3±3.4 分,高于对照组的(8.6±7.5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合格标本总发生率为7.6%,低于对照组的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合格标本分布状况详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尿液常规检查是根据尿液颜色、透明度、酸碱值、尿比重及相关显微镜结果对检验人员的泌尿系统状况进行分析的一种检查方法[5]。进行尿液常规检查时,尿液的收集、保存、分离处理等过程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基础[6]。 因此临床加强对尿液常规检查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提高检测质量的关键。
本研究中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采用分析前质量控制时,医护人员加强对尿检人员尿液检验基础知识教育,加强对尿检人员的指导,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尿检人员多次采集标本。 观察组的不合格标本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刘敏[7]研究结果相符。 采用分析前质量控制对尿液常规检验的采样前准备、标本采集、采集器具选取、标本运送、标本保存等均进行针对性质量控制。 此外,医护人员进行质量控制时,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实行,对于不合格标本拒绝接受,并采取责任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质量;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时,严格依照尿液常规检查操作标准进行,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性[8]。因此标本不合格率明显减小。
综上所述,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能提高尿检人员满意度,减少标本不合格发生率,可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大力推广运用。
摘要: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从进行尿液常规检查的130例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中按体检编号随机选取65例设为观察组,在检查过程中进行前质量控制,将另外6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尿液常规检查。对比两组常规尿检查效果。观察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不合格标本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能提高尿检人员满意度,减少标本不合格发生率,可大力推广运用。
关键词:前质量控制,尿液常规检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静.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5,35(2):178-179.
[2]方芳.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4):497-498.
[3]邵桂英.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探析[J].中外医疗,2015,35(13):182-183.
[4]陈建国.尿液常规检验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7):1005-1006.
[5]李月华,王玉新.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与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2015,31(14):123.
[6]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148-149.
[7]刘敏.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749-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