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指标

2024-07-24

尿液指标(精选4篇)

尿液指标 篇1

摘要:目的:探究尿液沉渣隐血指标在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12~2015-02我院门诊收治的10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依次性沉渣镜检和尿液检测仪检验,观察诊断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尿液沉渣经验呈现阳性率为85%,并且尿液沉渣镜检对肾结石检查准确率为94.6%,肾肿瘤检查准确率为90.0%,肾小球病检查准确率为66.7%。与尿液分析仪检测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尿液沉渣镜检对于泌尿系统患者的临床诊断而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尿液沉渣隐血指标,泌尿系统,临床诊断

泌尿系统疾病属于临床中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检查中,尿液隐血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方式之一,可以为医师提供有力的临床治疗依据[1]。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12~2015-02我院门诊收治的10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44例,女56例,年龄23~74岁,平均(41.22±1.98)岁。所有患者中,肾结石患者74例。肾肿瘤患者20例,肾小球病患者6例。纳入标准:(1)患者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泌尿系统疾病。(2)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采集尿液样本

在采集前,禁止患者服用药物,同时要禁止患者服用食物。另外,在采集的过程中,要清理患者的尿道口,避免杂物混入样本,影响患者的检验结果,并且要取患者的晨尿。

1.2.2样本保存

在收集到患者的尿液样本后,需要在2h内送检,以免长时间的存放会导致样本中的细胞出现溶解,并且胆红素出现变化,从而影响患者样本的检验结果。

1.2.3尿液沉渣镜检

对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沉渣镜检,其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取出10m L的尿液置于试管中,放入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同时将离心率控制在15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2)对样本离心后,静置15min,取0.3m L的沉渣。(3)运用玻璃片进行镜检。(4)将1滴磺基水杨酸乙醇滴在玻璃片上,记录检验结果。

1.2.4尿液分析仪检测

将尿液检验试纸浸入尿液5s,将试纸置于滤纸1min,之后放入分析仪中进行检验。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尿液隐血两种检测方式结果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尿液沉渣经验呈现阳性率为85%,阴性率为15%。而尿液分析仪检测中,阳性率为64%,阴性率为36%。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种检查方法阳性率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尿液沉渣镜检方式的白细胞阳性率为80%,红细胞阳性率为82%,管形阳性率为35%,蛋白阳性率为51%。与尿液分析仪检测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疾病诊断率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尿液沉渣镜检对肾结石检查准确率为94.6%,肾肿瘤检查准确率为90.0%,肾小球病检查准确率为66.7%。与尿液分析仪检测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在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检测中,尿液沉渣镜检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并且具有快捷的特点,可以为医师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相比于尿液检测仪,尿液沉渣镜检的方式具有更高的阳性和阴性诊断效率[2]。在本次研究中,尿液沉渣经验呈现阳性率为85%,阴性率为15%。而尿液分析仪检测中,阳性率为64%,阴性率为36%。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尿液沉渣镜检方式的白细胞阳性率为80%,红细胞阳性率为82%,管形阳性率为35%,蛋白阳性率为51%。与尿液分析仪检测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肾结石、肾肿瘤和肾小球病是泌尿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在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相比于尿液检测仪,尿液沉渣镜检方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应用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可以为医师提供有力的临床诊断依据[3]。在本次研究中,尿液沉渣镜检对肾结石检查准确率为94.6%,肾肿瘤检查准确率为90.0%,肾小球病检查准确率为66.7%。与尿液分析仪检测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总而言之,在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检验中,尿液沉渣镜检方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关和荣.尿液进行隐血分析与沉渣镜检红细胞在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3,12(12):2325-2328

[2]张鲁明,李晓明.尿液沉渣隐血检验对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探究[J].中外医疗,2015,01(24):33-34

[3]刘春燕,马小龙,张晓阳.尿沉渣及尿液干化学联合检测在泌尿系统感染快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04(22):3313-3314

尿液指标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本试验于黑龙江省某大型集约化奶牛养殖场进行,根据血钙浓度和临床表现选取体况(评分为2.75~3.75)和胎次(2~4胎次)相近的12头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每组各6头,分别为亚临床低血钙症组(1.4 mmol/L≤血钙浓度<2.0 mmol/L,无明显临床症状)和健康对照组(2.0 mmol/L≤血钙浓度<2.5 mmol/L,无其他任何症症状)。奶牛饲喂围产期全混合日粮(TMR),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每头奶牛均为单独饲养,连续饲养4 d,每天采集每头试验奶牛的血液、乳汁、剩余饲料、粪便、尿液样品。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血液:试验奶牛清晨饲喂前尾静脉采血10 m L,迅速离心(3 000 r/min,5min)分离血清,置于-20℃冰箱冷冻保存,待检。

乳汁:每天人工榨乳3次,乳头常规消毒,弃去前几把乳汁后收集50 m L乳汁,每天收集3次。在每次的乳汁中取出15 m L混合为一天乳样,加入防腐剂,置于4℃冰箱保存,待检;其余乳样置于-20℃冷冻保存,备用。

剩余饲料:每天收集奶牛的剩余饲料0.5 kg,置于-20℃冰箱冷冻保存,待检。

粪便:每头奶牛每天经直肠采集粪便或采集刚排出的未被污染的粪便样品0.5 kg,置于-20℃冷冻保存,待检。

尿液:阴道按摩法采集排尿中间部分的尿液50 m L,置于-20℃冷冻保存,待检。

1.3 检测项目和方法

1.3.1 血液检测指标

肝功能指标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速率法)、γ-谷氨转肽酶(GGT,速率法)、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速率法)、碱性磷酸酶(ALP,速率法)、总蛋白(TP,化学法)、白蛋白(ALB,化学法)、总胆红素(TBIL,二甲亚砜法)、总胆固朜(TC,酶法)、三酰甘油(TG,酶法)、肌酐(CREA,化学法)、乳酸脱氢酶(LDH,酶速率法)、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底物法)、L-乳酸盐(L-ACT,酶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其他法);能量指标:β-羟丁酸(BHBA,酶联免疫法)、葡萄糖(GLU,葡萄糖氧化酶法)、游离脂肪酸(NEFA,比色法);矿物质指标:钙(Ca,比色法)、磷(P,比色法)、镁(Mg,络合指示剂法)。

1.3.2 乳汁检测指标

乳脂率、乳蛋白、乳糖率、尿素、柠檬酸、冰点、非脂乳固体和干物质含量在兴凯镇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用乳成分分析仪检测(荷兰DELTA Lacto Scope FTIR公司生产)。

1.3.3 饲料、粪便检测指标

干物质(直接干燥法)、中性洗涤纤维(NDF,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酸性洗涤纤维(ADF,范氏洗涤纤维分析法)、淀粉(蒽酮硫酸法)、粗蛋白(参照GB/T 6432—1994进行)、粗脂肪(参照GB/T 6433—2006进行)、总能(参照GB/Z 21922—2008进行)、钙(参照GB 5009.4—2010求得灰分,总有机物=1-灰分%)、磷(参照GB5009.4—2010求得灰分,总有机物=1-灰分%)、有机物(参照GB 5009.4—2010进行)、总脂肪酸(一步法)、氮(参照GB/T 5983—1979进行)、总碳(vario ELⅢ元素分析仪)。

1.3.4 尿液检测指标

钙(离子选择电极法)、磷(比色法)、镁(比色法)、肌酐(酶促动力法)、尿酸(酶促动力法)、尿素(酶促动力法)、尿蛋白定量(免疫比浊法)。

1.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血液指标检查结果

见表2。

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肝功能指标:亚临床低血钙症组AST和TBIL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RE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LP、TP、LDL-C指标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

能量指标:亚临床低血钙症组BHBA、NEFA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NEFA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BHB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亚临床低血钙症组TC、TG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GLU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

矿物质指标:亚临床低血钙症组Ca、P、Mg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

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

2.2 乳汁指标检测结果

见表3。

亚临床低血钙症组乳脂、干物质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乳蛋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

2.3 剩余饲料、粪便指标检测结果

%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见表4。

剩余饲料指标两组均无显著差异,粪便指标中只有亚临床低血钙症组酸性洗涤纤维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

注:与同项目健康对照组比较,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2.4 尿液指标检测结果

见表5。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尿液中亚临床低血钙症组Mg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U-PRO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3 讨论

3.1 血液指标分析

矿物质对奶牛的健康尤为重要。本试验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血液中Ca、P、Mg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分娩后泌乳的启动需要大量Ca、Mg等用来合成乳汁;2)分娩后,生理变化使奶牛厌食,DMI摄入减少,钙等矿物元素供给不足,导致钙负平衡;3)Mg的变化影响Ca的吸收,Ca的降低又反过来影响Mg的浓度,使体内矿物质代谢紊乱;4)P的降低可能与DMI摄入减少或日粮P含量不足有关[7]。

围产期奶牛经历妊娠、分娩、泌乳三个重要的时期,各种代谢发生不同的变动。血液当中NEFA和BHBA浓度反映了机体能量负平衡状态,NEFA代表体脂的动员程度,BHBA指示肝脏脂质氧化程度,肝脏摄入的NEFA大于机体的氧化能力时,酮体生成增加[8]。本研究结果表明,亚临床低血钙症组NE-FA、BHBA浓度升高,GLU含量降低说明这段时期奶牛存在明显的能量负平衡,主要与泌乳启动以及DMI不足有关。将两组奶牛的肝功能血液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发现,虽然本试验中两组奶牛血液中的肝功能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奶牛,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奶牛中AST极显著升高,TP极显著降低,TBIL极显著升高,CREA显著升高,LDL-C极显著降低,TC等指标也出现了显著或极显著升高,这些指标的异常升高或降低表明低血钙症奶牛有肝损伤的趋势[9]。由于这些肝功能指标都是来衡量肝脏有无受损或者受损严重程度的指标,因此这些指标的表达异常有很可能是由于低血钙症引起的能量负平衡,能量负平衡会引起肝脏合成代谢出现异常变化,影响肝脏功能,减少肝脏能量的合成和分解,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甚至会诱发其他营养代谢疾病。

3.2 乳汁指标分析

相比于健康对照组,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奶牛的乳脂率极显著升高,其原因可能是低血钙症奶牛血液中NEFA含量上升,进入乳腺组织的NEFA量增多,脂肪合成增加[10],具体的内在机制还不清楚,有待研究。而乳蛋白出现了显著升高,这一发现与金锡山等[11]的研究结果相反,目前猜测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试验周期较短,低血钙症引起的能量负平衡激发了机体代偿作用,使得机体出现对能量负平衡的反向调节作用,引起奶牛的乳蛋白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奶牛会逐渐出现能量供给不足等能量代谢类疾病,从而使得奶牛逐渐透支机体的能量用来产乳,最终还是导致乳品质的下降。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奶牛血液、尿液、粪便中矿物质含量的减少是否说明了机体为了满足泌乳的营养需求,调控了Ca、P等物质的代谢用于满足泌乳,而使乳蛋白短暂的提高,也需要进一步验证。D.G.Grieve等[12]和M.Reist等[13]的研究表明,无论是表型相关还是遗传相关,奶牛泌乳早期乳中脂蛋白与能量负平衡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结果表明病牛乳蛋白和乳脂率增高,与D.G.Grieve等[12]和M.Reist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当奶牛发生低血钙症时,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故会导致奶牛乳汁成分的变化。

3.3 剩余饲料、粪便、尿液指标分析

试验期间亚临床低血钙症组牛与健康对照组奶牛的剩余饲料成分无显著差异,表明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采食嗜性无显著变化,但也可能是TMR饲喂导致奶牛采食均一性的结果。有研究表明,患亚临床低血钙症的奶牛和健康奶牛相比在产后2周内DMI无差异。这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

两组奶牛粪便中蛋白、能量、离子、干物质等主要代谢特征指标差异不显著,表明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消化吸收功能未见显著异常[14]。ADF包括饲料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病牛粪便中ADF减少,可能是由于满足泌乳对能量的需求,肠道适应性调整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更多的木质素和纤维素被肠道吸收以增强奶牛的生产能力,弥补疾病发生时奶品质的下降。

通过对比健康奶牛和低血钙奶牛的尿成分发现,镁离子和尿蛋白定量指标出现了显著(P<0.05)变化,正常尿液中尿蛋白极其微量。尿蛋白增多是肾损害的重要指标[15]。其中尿蛋白定量是指准确测定24 h内全部尿液中的蛋白质浓度,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奶牛尿液中蛋白定量显著(P<0.05)升高,说明奶牛可能有泌尿系统疾病或者肾功能有所损伤,引起尿液中出现大量蛋白。本试验结果表明,亚临床低血钙症组奶牛尿液中尿蛋白含量增加,这是否预示着低血钙症的发生会影响肾功能及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验证。亚临床低血钙症奶牛尿液中镁离子的含量减少也说明了在围产期奶牛对矿物质的需求增加,机体调节营养吸收增加的同时血液中镁离子被机体所利用,这与血液指标一致,而血液中镁离子主要生物学功能是激活机体多种酶的活性,维护骨骼生长和神经肌肉的兴奋,维护胃肠道肌和激素的功能。那么镁离子的大量流失就会对上述功能发生影响,而且会连带引起血清钙含量下降,加重机体低血钙症状况[16]。

4 结论

尿液指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把患者分为 (1) 、 (2) 、 (3) 、 (4) 4组:Ⅰ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组 ( (1) 组) 30例, 年龄35~72岁, 平均60岁, 其中前列腺增生15例, 膀胱结石10例, 尿道损伤5例。Ⅱ留置导尿管膀胱冲洗组 ( (2) 组) 30例, 年龄30~74岁, 平均65岁, 其中前列腺增生15例, 尿道损伤5例, 膀胱结石5例, 前列腺癌5例。Ⅲ膀胱造瘘管持续引流组 ( (3) 组) 30例, 年龄29~76岁, 平均66岁, 其中前列腺增生症17例, 前列腺癌6例, 尿道损伤6例, 尿道癌1例。Ⅳ膀胱造瘘管膀胱冲洗组 ( (4) 组) 30例, 年龄31~77岁, 平均65岁, 其中前列腺增生21例, 前列腺癌3例, 尿道损伤3例, 尿道癌3例。120例患者插导尿管前尿细菌学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置管后即时、2d、5d、7d、10d、14d留取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根据不同的病情需要, 留置时间7~21d不等。

1.2 方法

(1) 、 (2) 组选用留置的尿管为14号双腔气囊乳胶尿管或16号双腔气囊乳胶尿管, 常规消毒, 将导尿管插入膀胱, 然后气囊注液留置。 (3) 、 (4) 组膀胱造瘘管为硅胶尿管, 由耻骨上穿刺入膀胱后缝线固定, 敷料包扎。并于插入引流管即刻, 2d、5d、7d、10d、14d分别收集尿液送检。 (2) 、 (4) 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 依据《外科护理学》中相关方法对患者选用适当的冲洗液:pH<7时, 应用0.9%葡萄糖500mL+庆大霉素16万U+5%NaHCO3100mL;pH>7时, 应用0.9%葡萄糖500mL+庆大霉索16万U+维生素C 3g, 在无菌操作下用冲洗器冲洗膀胱, 后吸出做留尿检查。全部患者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 收取尿液标本并进行冲洗时一定要进行无菌操作。

1.3统计学处理

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4组患者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比较 (表1) 。

(1) 组和 (2) 组、 (3) 组和 (4) 组相比较 (P>0.05) 无显著差异; (1) 组+ (2) 组和 (3) 组+ (4) 组相比较 (P<0.05) , 有显著差异。

3讨论

留置膀胱引流管是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术后不可缺少的辅助诊疗手段, 但是尿路留置引流管极易引起尿路感染, 可能导致医源性的前列腺炎、尿道炎、膀胱炎、睾丸炎、附睾炎等的发生, 且发生率较高。而开放式引流较封闭式引流更为常见, 故现在大多数医院为了减少这种感染的发生, 封闭式引流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规措施.虽然如此, 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仍然非常的高, 即使经过严格的护理, 一周菌尿发生率仍达到100%。但是因病情的缘故, 患者又必须留置尿管, 因此如何在留置引流管的同时较好的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成为了临床医生及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对120例患者进行了分组, 分为留置导尿管组 ( (1) + (2) ) 和膀胱造瘘组 ( (3) + (4) ) 。发现持续引流组 ( (1) 与 (3) 组) 与膀胱冲洗组 ( (2) 与 (4) 组) 比较, 无论是持续引流组还是膀胱冲洗组, 伴随着时间的延长, 菌尿阳性率均逐渐升高。由数据可以看出, 菌尿的发生7d内2组相近不明显差别, 但是之后膀胱冲洗组菌尿出现率有所降低, 效果好于持续引流组。但是总的来说 (P>0.05) ,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可认为膀胱冲洗可能预防尿路感染, 有学者认为由于其破坏了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有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2], 且因开放式引流管尾端管腔有菌, 加上有些无菌操作不严格, 尤其是管腔没有办法消毒, 这样可能反而增加感染机会。故现有些学者认为短期的留置引流管且无明确的泌尿系统感染, 不给于膀胱冲洗有助于预防感染。尽早拔除尿管仍是减少感染的最佳办法。也有学者认为, 膀胱冲洗能较好地预防和延迟尿路感染的发生[1]。对已存在尿路感染或尿沉淀物较多的患者, 应用细菌培养后较敏感的抗菌剂在无菌操作下行膀胱冲洗仍有助于减少感染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 对那些病情需要较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 膀胱冲洗仍然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而我们同时对留置导尿管组 ( (1) + (2) ) 和膀胱造瘘组 ( (3) + (4) ) 7d时菌尿发生率进行了比较, 发现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膀胱造瘘组优于留置导尿管组。膀胱造瘘术适应于膀胱内手术、膀胱肿瘤、膀胱憩室、膀胱损伤修补等;尿潴留引流;经膀胱切除前列腺等疾病, 是泌尿外科非常常见的术式。膀胱穿刺造瘘术完全是在无菌操作下, 由于它通过腹壁皮肤引流, 且外有敷料盖在其上面, 从而阻止了细菌通过导管附近侵入, 所以我们注意保持引流管的密闭性一般可以长时间保持无菌的状态。而导尿时可能有细菌存在于尿道前端, 沿着导尿管进入膀胱, 或由于尿道分泌物增加, 引起细菌繁殖, 导致引流不畅, 从而上行入膀胱。那么这些都很明显的表明膀胱造瘘术优于尿道置管。

但是, 由于其仍然是一种手术, 其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时需要注意观察及时处理。有以下几方面: (1) 流管的脱落及护理。表现为引流管从穿刺口脱出, 无法引流尿液。这时我们应该在无菌操作下重新置入引流管。同时我们应该注意预防次现象的发生, 首先应在操作前仔细查看相关的说明, 保护引流管防止我们在给病人翻身时过度牵拉, 神志不清的患者要加强护理防止其误拔引流管。 (2) 引流管割裂及护理。表现为不能正常引流尿液。要预防次现象应该在操作时谨慎, 护理工作着要协助医生尽量一次完成操作, 防止引流管割裂和为病人增加穿刺的痛苦。 (3) 出血及护理。一般表现为大量血尿, 这时我们应该马上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抽出血凝块, 应用止血药物, 待引流管通畅尿液颜色转淡黄色后止。我们的护理要点为密切注意观察尿液性质、颜色、量,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 感染及护理。引流口可表现为周围红肿, 渗液出现, 尿液浑浊, 患者体温增高, 一经发现此类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 应用适当的抗生素, 并及时更换引流口敷料。通过以上的措施, 可以有效的防止膀胱造瘘术的并发症。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和患者进行交流, 消除其对焦虑的情绪。注意病人各种资料, 对病人做好心理调整。从而可以积极配合手术协助治疗。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拔出导尿管的方式, 缓慢拔出导尿管时, 尿液可以随管端充满尿道, 使患者疼痛减轻, 心情放松, 有利于拔除[3]。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不同尿液引流方法引起菌尿的机率。方法对①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组30例、②留置尿管膀胱冲洗组30例、③膀胱造瘘管持续引流组30例、④膀胱造瘘管膀胱冲洗组30例的患者尿液在即时、2d、5d、7d、10d、14d进行取尿样后进行细菌培养。结果①组与②组, ③组与④组相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①+②) 组和 (③+④) 组比较, (P<0.05) , 有显著差异, 后者比前者效果明显。结论留置引流管应用膀胱冲洗法不能明显降低菌尿的发生, 膀胱造瘘管比留置导尿管效果好, 菌尿发生率低。合理的护理可有效降低菌尿的发生。

关键词: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管,菌尿

参考文献

[1]黄敏.2种膀胱引流管护理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 :43.

[2]郭晓丽.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的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 2008, 29 (8) :678~679.

尿液指标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器材

深圳美侨Mejer-600尿11项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带, 南京XS-213型显微镜。

1.2 标本留取

采集2009年8月~2010年7月我院门诊就诊患者, 留取新鲜清洁中段尿, 避免污染、女性避免月经血、阴道分泌物混入, 送检标本2小时内检测。

1.3 方法

将试纸条充分浸入混匀尿液中约2 s, 置预热自检准备好的尿液分析仪上, 测定结果。然后将10mL尿液1500 r/min离心5 min, 弃去上清液, 取尿沉渣滴在载玻片上, 加盖玻片, 显微镜镜检, 分别计数10个高倍视野 (HP, 10×40倍) 下的红细胞数, 取平均值。

2 结果

1753例尿液标本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将干化学法尿隐血结果分为阴性、微量、1+、2+、3+;尿沉渣镜检红细胞计数分为微量 (O~3/HP) 、1+ (5~10/HP) 、2+ (10~15/HP) 、3+ (15~20/HP) ;二者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 。

3 讨论

由结果可见, 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尿隐血与尿沉渣镜检法查尿红细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两法的阴性符合率为99.07%, 微量符合率为65.537%, 符合率较高;阳性结果1+符合率为30.71%、2+符合率17.68%、3+符合率46.21%, 二者符合率较低。

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尿隐血的原理是利用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进行检测, 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可催化过氧化氢释放出新生态氧, 将受体氧化使之变色。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尿隐血时, 泌尿系疾病患者的红细胞经肾脏或泌尿道破坏, 或尿比重过低, 尿pH值偏高, 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细菌时, 干化学法测定尿隐血就会出现假阳性, 而尿沉渣镜检只能检测未被破坏的红细胞, 这就造成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尿隐血与尿沉渣镜检查尿红细胞符合率相差较大。

两种方法的阴性符合率为99.07%, 如果在仪器运转正常的情况下, 试验结果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亚硝酸盐全部阴性、pH正常时可免去显微镜检查, 否则必须进行尿沉渣显微镜检查。虽然尿液干化学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检测尿量少等优点, 但临床尿隐血阳性不能等同于尿红细胞结果, 决不能忽略显微镜检查, 更不能以干化学法代替尿沉渣镜检。尿中的红细胞还是要以镜检为准。在临床检验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再加以临床综合分析, 避免漏检误诊, 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尿液干化学法检测隐血结果与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符合率。方法:对1753位门诊患者的尿液隐血与尿液沉渣镜检红细胞比较分析。结果:尿液干化学法与镜检法存在着差异。结论:只用尿液干化学法而不用显微镜检查是不可取的, 尿中的红细胞还是要以镜检为准。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法,尿液沉渣镜检,尿隐血,红细胞

参考文献

[1]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7 l.

上一篇:西方世纪末思潮下一篇:食品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