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检查

2024-10-08

尿液检查(精选6篇)

尿液检查 篇1

曾有资料显示, 尿路感染占院内感染的35%~50%, 而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术后因引流管导致感染是引起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尿液引流方法有尿道保留尿管和膀胱造瘘管2种, 目前怎样预防并控制引流管引起的感染已经成为了临床护理的重要环节。我们将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2年间因病情需要留置导尿管的120例患者, 在应用2种引流方法的同时, 随机分为持续引流组和膀胱冲洗组, 以比较2种方法发生菌尿的机率及相关的护理措施, 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把患者分为 (1) 、 (2) 、 (3) 、 (4) 4组:Ⅰ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组 ( (1) 组) 30例, 年龄35~72岁, 平均60岁, 其中前列腺增生15例, 膀胱结石10例, 尿道损伤5例。Ⅱ留置导尿管膀胱冲洗组 ( (2) 组) 30例, 年龄30~74岁, 平均65岁, 其中前列腺增生15例, 尿道损伤5例, 膀胱结石5例, 前列腺癌5例。Ⅲ膀胱造瘘管持续引流组 ( (3) 组) 30例, 年龄29~76岁, 平均66岁, 其中前列腺增生症17例, 前列腺癌6例, 尿道损伤6例, 尿道癌1例。Ⅳ膀胱造瘘管膀胱冲洗组 ( (4) 组) 30例, 年龄31~77岁, 平均65岁, 其中前列腺增生21例, 前列腺癌3例, 尿道损伤3例, 尿道癌3例。120例患者插导尿管前尿细菌学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置管后即时、2d、5d、7d、10d、14d留取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根据不同的病情需要, 留置时间7~21d不等。

1.2 方法

(1) 、 (2) 组选用留置的尿管为14号双腔气囊乳胶尿管或16号双腔气囊乳胶尿管, 常规消毒, 将导尿管插入膀胱, 然后气囊注液留置。 (3) 、 (4) 组膀胱造瘘管为硅胶尿管, 由耻骨上穿刺入膀胱后缝线固定, 敷料包扎。并于插入引流管即刻, 2d、5d、7d、10d、14d分别收集尿液送检。 (2) 、 (4) 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 依据《外科护理学》中相关方法对患者选用适当的冲洗液:pH<7时, 应用0.9%葡萄糖500mL+庆大霉素16万U+5%NaHCO3100mL;pH>7时, 应用0.9%葡萄糖500mL+庆大霉索16万U+维生素C 3g, 在无菌操作下用冲洗器冲洗膀胱, 后吸出做留尿检查。全部患者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 收取尿液标本并进行冲洗时一定要进行无菌操作。

1.3统计学处理

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4组患者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比较 (表1) 。

(1) 组和 (2) 组、 (3) 组和 (4) 组相比较 (P>0.05) 无显著差异; (1) 组+ (2) 组和 (3) 组+ (4) 组相比较 (P<0.05) , 有显著差异。

3讨论

留置膀胱引流管是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术后不可缺少的辅助诊疗手段, 但是尿路留置引流管极易引起尿路感染, 可能导致医源性的前列腺炎、尿道炎、膀胱炎、睾丸炎、附睾炎等的发生, 且发生率较高。而开放式引流较封闭式引流更为常见, 故现在大多数医院为了减少这种感染的发生, 封闭式引流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规措施.虽然如此, 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仍然非常的高, 即使经过严格的护理, 一周菌尿发生率仍达到100%。但是因病情的缘故, 患者又必须留置尿管, 因此如何在留置引流管的同时较好的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成为了临床医生及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对120例患者进行了分组, 分为留置导尿管组 ( (1) + (2) ) 和膀胱造瘘组 ( (3) + (4) ) 。发现持续引流组 ( (1) 与 (3) 组) 与膀胱冲洗组 ( (2) 与 (4) 组) 比较, 无论是持续引流组还是膀胱冲洗组, 伴随着时间的延长, 菌尿阳性率均逐渐升高。由数据可以看出, 菌尿的发生7d内2组相近不明显差别, 但是之后膀胱冲洗组菌尿出现率有所降低, 效果好于持续引流组。但是总的来说 (P>0.05) ,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可认为膀胱冲洗可能预防尿路感染, 有学者认为由于其破坏了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有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2], 且因开放式引流管尾端管腔有菌, 加上有些无菌操作不严格, 尤其是管腔没有办法消毒, 这样可能反而增加感染机会。故现有些学者认为短期的留置引流管且无明确的泌尿系统感染, 不给于膀胱冲洗有助于预防感染。尽早拔除尿管仍是减少感染的最佳办法。也有学者认为, 膀胱冲洗能较好地预防和延迟尿路感染的发生[1]。对已存在尿路感染或尿沉淀物较多的患者, 应用细菌培养后较敏感的抗菌剂在无菌操作下行膀胱冲洗仍有助于减少感染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 对那些病情需要较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 膀胱冲洗仍然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而我们同时对留置导尿管组 ( (1) + (2) ) 和膀胱造瘘组 ( (3) + (4) ) 7d时菌尿发生率进行了比较, 发现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膀胱造瘘组优于留置导尿管组。膀胱造瘘术适应于膀胱内手术、膀胱肿瘤、膀胱憩室、膀胱损伤修补等;尿潴留引流;经膀胱切除前列腺等疾病, 是泌尿外科非常常见的术式。膀胱穿刺造瘘术完全是在无菌操作下, 由于它通过腹壁皮肤引流, 且外有敷料盖在其上面, 从而阻止了细菌通过导管附近侵入, 所以我们注意保持引流管的密闭性一般可以长时间保持无菌的状态。而导尿时可能有细菌存在于尿道前端, 沿着导尿管进入膀胱, 或由于尿道分泌物增加, 引起细菌繁殖, 导致引流不畅, 从而上行入膀胱。那么这些都很明显的表明膀胱造瘘术优于尿道置管。

但是, 由于其仍然是一种手术, 其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时需要注意观察及时处理。有以下几方面: (1) 流管的脱落及护理。表现为引流管从穿刺口脱出, 无法引流尿液。这时我们应该在无菌操作下重新置入引流管。同时我们应该注意预防次现象的发生, 首先应在操作前仔细查看相关的说明, 保护引流管防止我们在给病人翻身时过度牵拉, 神志不清的患者要加强护理防止其误拔引流管。 (2) 引流管割裂及护理。表现为不能正常引流尿液。要预防次现象应该在操作时谨慎, 护理工作着要协助医生尽量一次完成操作, 防止引流管割裂和为病人增加穿刺的痛苦。 (3) 出血及护理。一般表现为大量血尿, 这时我们应该马上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抽出血凝块, 应用止血药物, 待引流管通畅尿液颜色转淡黄色后止。我们的护理要点为密切注意观察尿液性质、颜色、量,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 感染及护理。引流口可表现为周围红肿, 渗液出现, 尿液浑浊, 患者体温增高, 一经发现此类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 应用适当的抗生素, 并及时更换引流口敷料。通过以上的措施, 可以有效的防止膀胱造瘘术的并发症。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和患者进行交流, 消除其对焦虑的情绪。注意病人各种资料, 对病人做好心理调整。从而可以积极配合手术协助治疗。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拔出导尿管的方式, 缓慢拔出导尿管时, 尿液可以随管端充满尿道, 使患者疼痛减轻, 心情放松, 有利于拔除[3]。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不同尿液引流方法引起菌尿的机率。方法对①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组30例、②留置尿管膀胱冲洗组30例、③膀胱造瘘管持续引流组30例、④膀胱造瘘管膀胱冲洗组30例的患者尿液在即时、2d、5d、7d、10d、14d进行取尿样后进行细菌培养。结果①组与②组, ③组与④组相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①+②) 组和 (③+④) 组比较, (P<0.05) , 有显著差异, 后者比前者效果明显。结论留置引流管应用膀胱冲洗法不能明显降低菌尿的发生, 膀胱造瘘管比留置导尿管效果好, 菌尿发生率低。合理的护理可有效降低菌尿的发生。

关键词: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管,菌尿

参考文献

[1]黄敏.2种膀胱引流管护理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 :43.

[2]郭晓丽.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的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 2008, 29 (8) :678~679.

[3]方维瑜.留置导尿管拔管时机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1) :4662.

尿液检查 篇2

核心提示: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经典的检验项目,它和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常规检查的全部内容,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应用价

尿液检查是最常用的医学检验项目之一,对泌尿系统乃至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检查内容的核心。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经典的检验项目,它和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常规检查的全部内容,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应用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内容

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中包含细胞成分、管型成分以及其他有机成分等。无机成分主要为结晶,可分为生理性结晶、病理性结晶、药物结晶三大类。

鉴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术界非常注意尿液检查方法学的标准化、规范化。我国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提出了尿常规检查标准化问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尿液分析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我国尿沉渣的推荐标准。

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尿液检查的行业标准首次规范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尿液常规检查方法。2009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与尿液检验学组召开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高峰论坛”,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标准化和应用自动化仪器对镜检筛选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现在我国所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法通常采用一般显微镜检查法及尿液涂片染色检查。

尿液涂片染色检查即利用结晶紫和沙黄两种色素对尿沉渣进行染色,使得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其形态、结构显示清晰,易于辨认,尤其是对白细胞与各种管型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及检验的临床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有助于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尿液中发现较多的红细胞,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新鲜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与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准确辨认和鉴别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对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又与尿液的酸碱度、比重、渗透量、标本存放时间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形态确认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应引起检验人员的重视。

临床上一般以肾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来确诊血尿来源定位的肾病的鉴别诊断。由于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多用对尿中的红细胞形态观察和分类,作为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辅助方法,实践也证明是安全、价廉、有效的实验诊断手段。

检验尿液沉渣中的病毒感染细胞及其包涵体,是诊断泌尿系统病毒感染的可行手段之一。包涵体是某些病毒在易感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内进行增殖、复制时聚集而成的小体。通常可用瑞—吉染色法进行显微镜检查,若能仔细查验,可获得一定的阳性率。观察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特征和包涵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尿液中有细菌吗?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是无菌的,尿道也是无菌的。但是在接近尿道口部位1~2cm 处,特别是女性,可能会有少数细菌寄生,此外尿道周围皮肤的污染也是造成尿液可能被细菌污染的原因。新鲜排出的尿液是基本无菌的,非离心尿液涂片、干燥、染色后镜检,平均每油镜视野中细菌数量应该小于1 个。当尿液中携带的细菌的数量超过104~105个/ml时,可称为菌尿。

引发尿路感染的细菌有些可在尿液中查到,根据形态学可辨认的细菌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真菌、酵母菌等。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查过程中,若可识别出的细菌数量较多时,应在报告中大致描述其种类和形态,并应及时向临床医生提出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和鉴定的建议。常规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一般不需确认细菌存在与否,更不能确认细菌种类,但可以作提示性报告。

传统镜检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逐步深入,对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价值理解逐步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逐步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医院依然忽视“尿沉渣镜检”。

目前在检验学界被广泛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自动识别系统是根据数字成像原理,近年来新兴的尿液分析技术,方法简单、快速、自动化程度高。根据数字成像原理采用数字摄像机和显微镜光学系统采图,计算机对目标图像的特征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池中的尿有形成分进行分类计数。仪器使用时间越长,数据库越丰富,识别能力越强。根据仪器的原理和内存的数据库不同,对有形成分的识别能力也不同,有的甚至可识别病理变化的有形成分。但当细胞形态变化超出仪器内置的模拟的数据库存时,仪器自动提示建议人工判别。

因此,此类仪器仍不能完全代替镜检,只不过是仪器的档次不同,筛选的准确程度不同罢了。此种仪器最大的优点是当形态变化超出仪器的识别能力时,即可提示在仪器的屏幕上人工复检,而不须再重复检验,另外,存储的病理成分还可进行远程会诊。

现实中,也存在着临床科室急于要求检验科签发检验出报告的情况,这种“供需矛盾”使得检验科无法进行规范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通过自动化仪器检验结果进行镜检筛选是解决当前“供需矛盾”最有效的办法。而准确的筛选取决于严谨筛选标准的制定和严格实施。

尿液镜检需要扎实的实验技术功底、实践经验的积累、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等。

尿液检查 篇3

关键词:尿液自动分析仪,显微镜,尿液常规

尿液常规化验是临床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尿液成分变化不仅能反映泌尿生殖系统病变, 且其他系统疾病均可引起尿液成分或理化性质的变化[1,2]。所以, 尿液常规检验作为一种最常见而又重要的手段普遍应用于临床。尿液自动分析仪的应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 但尿液自动分析仪能否完全取代镜检, 一直是临床检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 我科自2010年1月1日-12月30日采用尿液自动分析仪 (半定量) 和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500例作尿液常规检查, 现报道如下。

1仪器和方法

1.1 仪器

MA-4210型尿液自动分析仪 (日本京都科学株式会社, 半定量) 及配套用尿液分析干化学试纸 (长春迪瑞公司) , 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

1.2 方法

对我院门诊或住院临床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500例 (男357例, 女143例) 。用一次性无菌塑料杯收集晨起新鲜中段尿500份。将尿液充分混匀后分为2管, 一管采用MA-4210型尿液自动分析仪测定, 作为分析仪组;一管采用光学显微镜镜检, 作为镱检组。

1.2.1 尿液自动分析:

将尿试纸条浸入充分混匀的尿中1s后取出, 用吸水纸黏干多余尿液, 置尿分析仪传送盘中, 按操作规程自动检测打印结果。

1.2.2 显微镜检查:

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3], 取刻度离心管, 倒入混匀的新鲜尿液10ml, 以1500r/min转速离心5min, 弃去上清液, 留下0.2ml沉渣, 充分混匀, 取0.02ml滴入载玻片, 用18mm×18mm盖玻片覆盖, 用10×40倍镜头镜检, 镜检结果正常范围:红细胞 (RBC) :0~3/HP、白细胞 (WBC) :0~5/HP。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RBC检出情况

500份尿液标本中, 尿液分析仪RBC阳性率为61.4%高于镜检组的4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镜检组比较, *P<0.05;指标:微量表示4/HP, +表示5~10/HP, ++表示11~25/HP, +++~++++表示>26/HP

2.2 WBC检出情况

尿液分析仪组WBC阳性率为48.4%低于镜检组的7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镜检发现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分别为56例、73例、67例, 尿液分析仪未检查到管型及滴虫,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尿液分析仪能分析尿液的pH值、比重、蛋白、维生素C、酮体、葡萄糖等物质, 而显微镜则不能检查到,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镜检组比较, *P<0.05;指标:微量表示6/HP, +表示7~10/HP, ++表示11~25/HP, +++~++++表示>26/HP

3讨论

3.1 RBC检测

尿液分析仪检测RBC, 是利用RBC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 能使试纸条中过氧化氢活化, 释放出新生态的氧, 氧化色素原使其呈色, 既可与完整RBC起反应, 也可对破损RBC及游离血红蛋白起反应, 其所测定的是三者之和, 而显微镜检查只能检测形态完整的RBC, 破损的RBC不能检出[4]。

从表1中可看出, 500份尿液标本, 显微镜检RBC阳性率明显低于尿液分析仪结果。分析原因如下[5]: (1) 尿液标本放置过久、低渗尿、碱性尿等各种情况所致的尿中RBC过度破坏; (2) 溶血性贫血与一些药物引起血红蛋白尿; (3) 尿中含有的易热酶、肌红蛋白尿、菌尿引起的假阳性等均可引起尿液分析仪阳性而镜检呈阴性反应。有些特殊情况如尿中大量维生素C干扰, 或尿中过量的蛋白, 以及尿pH、比重及尿中共存物能等, 能降低潜血反应的灵敏度, 会出现分析仪结果偏低或阴性, 镜检呈阳性。

3.2 WBC检测

尿液分析仪检查WBC是利用中性粒细胞中的酯酶分解吲哚酚酶, 释放出的吲哚酚与重氮盐发生反应产生紫色, 而WBC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不含此酶, 所以不发生反应。在肾结核、肾排斥反应等疾病中, 大量淋巴细胞在尿中出现时, 其检出率较低, 而显微镜能检查到各种形态完整的WBC[6]。从表2显示, 显微镜镜检WBC阳性率明显高于尿液分析仪结果。对尿液分析仪检查WBC的性能评价:敏感性、特异性较显微镜低。

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尿液分析仪不能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 而镜检能观察到细胞形态, 配合测微尺可测定细胞大小, 有助于鉴别尿中RBC、WBC来源 (肾小球、肾小管或下泌尿道) , 提高肾脏疾病的诊断水平。尿液分析仪也不能检查各类管型、肿瘤细胞、结晶、滴虫、精子、脱落上皮细胞等, 而这些检查均需显微镜的帮助。

综上所述, 尿分析仪对RBC、WBC的检测, 是基于化学反应原理进行的, 干扰因素颇多, 特异性不理想, 对管型、脱落细胞、结晶、滴虫等均无法测定。而显微镜检查是直接计数细胞, 并可进行形态观察, 有“确诊”意义。因此, 尿液分析仪不能完全取代沉渣显微镜镜检, 对于每一份尿液标本, 在分析仪检查基础上做尿沉渣镜检, 可得出准确结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熊立凡, 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9-174.

[2]丛玉隆.检验与临床诊断—质量管理和常规检验分析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213-234.

[3]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197-201.

[4]丛玉隆.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00.

[5]马新英, 王颖.血尿的实验室检验及临床应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2011, 8 (22) :2787-2789.

尿液检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检验科进行尿液检查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共2540例, 其中男1300例, 女1240例;年龄8~65岁, 平均 (29.8±4.3) 岁。

1.2 仪器

尿干化学采用迪瑞FUS-20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试纸条是迪瑞配套的。尿沉渣仪器为日本sysmex-1000i尿液分析仪。

1.3 方法

晨起后采集每位研究对象的尿液样本, 每例患者的尿液样本准备两份, 每份取随机尿, 然后选择一次性的、长度小于100 mm、直径约13 mm的塑料试管, 取10 ml的中段尿液, 并及时送交医院检验科, 一份进行尿干化检查, 另一份进行尿沉渣检验, 选择相应的仪器严格按操作进行。尿干化学检测原理:尿中相应的化学成分使尿多联试带上相应试剂模块发生颜色变化, 而颜色的深浅正好与尿中相应物质浓度成正比, 从而有效测定待测尿液中相关成分的含量。尿沉渣检验原理[3]:利用红色半导体激光、DNA/RNA染色技术和流式细胞计数原理, 仪器将对尿液自动进行分析, 通过尿液中不同细胞对应形态及大小的不同, 产生前向散色光、荧光强度、侧向散射光的不同, 以散射图和直方图形式显示结果;其尿蛋白采用加热醋酸法进行检验。最后将两种方法对应的尿蛋白、白细胞及红细胞检验结果对比, 并综合尿沉渣及尿干化学检查的检查结果符合情况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对应的尿蛋白、白细胞及红细胞检验结果比较

尿干化学检查和尿沉渣检验中白细胞、尿蛋白、红细胞阳性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尿沉渣检验比较, aP>0.05

2.2 尿沉渣检验及尿干化学检查的检查结果相同情况

尿沉渣检验及尿干化学检查的检查白细胞、尿蛋白及红细胞阳性符合率均较高,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对尿干化学检查进行检查时需采用尿液分析仪进行检验, 该方法的优点为检测标本用量少, 速度快, 项目多;重复性较好, 准确性较高;但是也存在不足:易受药物、外源性物质或人为因素等干扰, 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4,5]。过去尿沉渣检测多在显微镜下进行, 是一种传统检查方法, 该法操作比较烦琐, 工作效率比较低。现阶段, 临床上多采用尿沉渣仪检测尿沉渣成分, 检测速度快, 参数多, 降低复检率,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该法的检查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能够作为尿干化学检查法的一种有效补充法[6], 能够克服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 准确检测到尿液结晶, 酵母菌、上皮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 有效纠正假阳性或假阴性。因此, 随临床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假阴性和假阳性比例增多, 尿沉渣检测法重要性越来越突出[7]。

本研究结果显示, 尿干化学检查和尿沉渣检验检查白细胞、尿蛋白及红细胞阳性率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尿沉渣检验及尿干化学检查的检查白细胞、尿蛋白及红细胞阳性符合率均较高。因此, 临床上尿沉渣检验及尿干化学检查各有其优缺点, 两者之间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若将两者检查结果综合起来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的准确度, 降低漏检率,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总之, 尿干化学检查法现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尿沉渣检验法, 临床上对尿液进行检查过程中, 应采取两种检查法相结合手段, 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同时降低漏检率和误诊率。

摘要:目的 探讨尿干化学检查及尿沉渣检验在临床尿液检验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住院患者2540例作为研究对象, 晨起后采集每位研究对象的尿液样本, 每例患者的尿液样本准备两份, 并及时将其送交医院检验科, 一份进行尿干化学检查, 另一份进行尿沉渣检验。将两种方法对应的尿蛋白、白细胞及红细胞检验结果进行对比, 并综合尿沉渣检验及尿干化学检查的检查结果符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尿干化学检查中白细胞、尿蛋白及红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0.47% (520例) 、15.75% (400例) 、22.05% (560例) , 尿沉渣检验中尿蛋白、白细胞及红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0.59% (523例) 、14.96% (380例) 、24.41% (620例)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合尿沉渣检验及尿干化学检查的检查结果发现, 白细胞、尿蛋白及红细胞总符合情况分别为97.64% (2480例) 、96.85% (2460例) 、94.49% (2400例) , 其符合率均较高。结论 临床上尿沉渣检验及尿干化学检查检查各有其优缺点, 两者之间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若将两者检查结果综合起来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的准确度, 降低漏检率,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尿干化检查,尿液检验,尿沉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钟雪萍, 刘静, 黄凤珍, 等.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的筛查[J].医学信息, 2011, 24 (12) :206.

[2]赵敏, 李新玲.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4) :79-80.

[3]刘军.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6) :266-267.

[4]王秀丽.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19) :156-157.

[5]贾红珍.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与尿沉渣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的筛查探析[J].大家健康 (中旬版) , 2013, 7 (2) :94-95.

[6]袁丽霞.尿沉渣镜检和干化学在尿分析检查中的意义[J].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10, 5 (5) :65.

尿液检查 篇5

近年来,对于母猪妊娠早期诊断方法报道的较多[3],本研究利用尿液碘化检查法对母猪进行早期妊娠诊断,效果较为理想。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与工具

50ml玻璃烧杯、5%的碘酊、醋酸、酒精灯等。

1.1.2 供试猪

供试猪来自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种猪场,健康无病,配种后10~30d的母猪30头。

1.2 检测方法

母猪配种后10、15、20、25、30d,取其早晨第1次排出的尿液放于烧杯中 (约10ml左右) 加入5%碘酊1ml左右,再加入几滴醋酸,摇匀,加热至沸腾。

1.3 判断标准

1.3.1 阳性标准

若被检尿液变为红色,即为阳性,表示已怀孕;

1.3.2 阴性标准

如被检尿液为浅黄色或褐绿色,则为阴性,说明未孕

1.3.3 最终确诊标准

最终确诊以分娩及流产为准。

2 结果

检测结果见表1和表2。

3 讨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配种后检测时间的推后,总准确率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其中阳性总准确率为82.3%,总的阴性准确率为24.7%,总准确率为61.3%。由于尿液碘化检查法的原理是通过尿液中的孕激素与碘酊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尿液颜色变化[4],因此尿液中激素浓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试验的准确率。试验中阴性准确率之所以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检测时激素浓度较低,导致出现误判,为了提高判断的准确率,生产中我们可以在配种后20d进行初诊,25d进行复诊,30d可以进行确诊,以此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尿液碘化检查法操作简单,所用仪器和试剂价格低廉,对母猪早期妊娠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d、头)

注:表中“阳阳”表示超声诊断阳性,确诊为阳性;“阴阴”表示超声诊断为阴性,最后确诊也为阴性;“阳阴”表示超声诊断为阳性,确诊为阴性;“阴阳”表示超声诊断阴性确诊为阳性。

(%)

参考文献

[1]王前.母猪的早期诊断[J].养猪, 2000, (2) :11.

[2]申子平, 董载勇等.用preg-toneⅡ对母猪妊娠诊断效果观察[J].养猪大户, 2004, (4) :33~34.

[3]申子平.母猪早期妊娠诊断技术[J].养猪, 2004, (5) :20~21.

尿液检查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随机收集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送检胸腹水标本,共100例,其中女性41例,男性59例。

采集后不加抗凝剂立即送检,30min内检测完毕。

1.2 仪器UF-100i(日本Sysmex公司);

原装的鞘液、稀释液和质控液;OLYPAS-CX21显微镜;标准牛鲍氏计数板(浙江玉环光学仪器厂生产)。

1.3 方法

1.3.1 每份标本同时用UF-100i和手工法检测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数量。当白细胞计数>300×106/L的标本,2000r/min离心3min,收集细胞做形态学分类(瑞氏染色)。

1.3.2 UF-100i的操作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手工检测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胞计数结果的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UF-100i和光镜同时计数胸腹水中红细胞、白细胞、经配对t检验,红细胞数两者无显著性差异(t=1.72,p>0.05),白细胞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5.89,p<0.05)。转

2.2 UF-100i检出上皮细胞数>10/μL者,白细胞数均>300×106/L,共24例;经2000r/min离心3min取沉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下手工分类计数显示上皮细胞20~50/μL其间皮细胞10~20%,上皮细胞>50/μL其间皮细胞>20%;其中5例间皮细胞大于60%,送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肿瘤细胞。

3 讨论

随着临床标本的增加,各项检查都趋于自动化检测。胸腹水常规检验是鉴别渗出液、漏出液的重要项目之一,但一直是手工法细胞计数,计数误差大,重复性差,难以进行室内质控。也有作者[1]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来进行胸腹水细胞计数及分类,但因胸腹水中有形成分较血液中复杂,其中包括结晶、上皮细胞以及大量的蛋白黏液丝等,干扰了血液分析仪的计数及分类,而且容易堵孔,所以血液分析仪只适用于血性胸腹水的检测。

UF-100i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应用流式细胞和电阻抗原理[2],通过测定各种有形成份的荧光强度(F1)和荧光脉冲宽度(F1w)、前向散射光强度(Fsc)和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Fscw)以及电阻抗的大小(lmp),识别和计数标本中各种有形成分。UF-100i能在较大范围内对红细胞、白细胞、内皮细胞、细菌、结晶进行准确计数,并作出定量报告,UF-100i具有设计精密,加样恒定准确,检测快捷,处理标本的方式清洁卫生等优点。本文用UF-100i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手工法同时对100例胸腹水进行红细胞、白细胞的计数,两法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红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是因为与新鲜尿液相比,胸腹水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其中的白细胞会发生聚集、溶解、变性等,而且胸腹水中可能有较多的脱落的上皮细胞,甚至是肿瘤细胞,都会对UF-100i计数的白细胞数产生较大影响,因此,UF-100i可以用于检测胸腹水中的红细胞数,不能用于检测其中的白细胞数。

曾有文献报道[3]UF-1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可用于胸腹水的检查,但本试验结果表明UF-100i只能用于检测胸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不能用于检测其中的白细胞数量,与其结论不符。

因此我们认为胸腹水的检测目前仍以手工法为宜,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室内质控措施,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长本,李良琼,孟凡萍,等。自动化仪器在胸腹腔积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116。

[2]从玉隆,马俊龙.当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第一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2000;15-35.

上一篇:视频课件点播下一篇: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