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

2024-10-08

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精选11篇)

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 篇1

随着商业运营模式的变化, 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一站式”商业综合体, 是以超市、百货、精品专卖店、餐饮等业态构成的新型商业模式, 因具有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功能于一体的特点, 深受人们青睐。为有效组织和引导客流, 保证购物环境的舒适, 这类商业综合体通常都设计有一条贯穿其中的室内步行街。室内步行街多采用无柱网设计, 很难按相关规范标准划分防火分区。笔者以某大型商业广场为例, 利用消防安全工程学原理, 对其室内步行街的防火分区划分进行性能化设计。

1 工程概况

该商场地上6层, 建筑面积111 655 m2, 包括百货商场、电器商场和电玩城、KTV、影城等组成的娱乐楼及室内商业步行街商铺;地下局部3层, 建筑面积102 051 m2, 包括超市、设备房和停车库。属一类高层建筑, 耐火等级为一级。其中室内步行街宽8~14 m, 长约300 m, 共3层, 室内净高15.6 m, 如图1所示。

如果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相关防火规范对其进行设计, 需要采用防火卷帘将各层的开口与回廊进行分隔, 但此做法无疑会破坏建筑设计的效果。另外, 在工程应用中, 由于中庭的面积越来越大, 形状也越来越不规则, 防火卷帘的使用逐渐暴露出可靠性较低的问题。但如果不分隔, 将导致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面积过大, 不能满足相应防火规范的要求。

2 设计方案

防火分区的主要功能为通过限制火灾蔓延和烟气扩散而减少火灾产生的危害, 为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达到减少财产损失、降低火灾对建筑结构影响的目的。根据建筑室内步行街商业布局的特点和火灾蔓延规律, 笔者从防止火灾通过接触、延烧、热传导、热辐射等方式大规模蔓延的角度, 提出了如下防火分隔方案。

(1) 大型百货商场、KTV、电玩城等采用防火墙按规范限定的面积划分防火分区, 朝步行街必需的人流通道可采用常开甲级防火门或特级防火卷帘替代防火墙, 但应控制这些开口的宽度, 不宜大于一个柱距, 约8.0 m。

(2) 步行街临街商铺与商铺之间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 h的墙体分隔, 并应控制精品店铺的面积, 建议不大于300 m2。

(3) 临街商铺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 h墙体或防火玻璃与步行街走道分隔, 火灾时店铺门应能自动关闭。

(4) 二、三层环廊的宽度不小于3.0 m。

(5) 步行街应具有一定的宽度, 不宜小于8.0 m。

(6) 步行街内不设置摊位, 不堆放任何可燃物。

(7) 步行街内采用不燃烧材料装修。

(8) 步行街内不再划分防火分区。

上述方案采用防火墙或隔墙将商业区域进行了分隔, 步行街内不设置商业设施, 采用不燃烧材料装修, 应能避免火灾因接触、延烧和热传导等蔓延。仍不能直接判断8.0 m的街宽是否能阻止火灾在水平方向上的蔓延, 3.0 m宽的环廊是否能避免火灾在竖直方向上的蔓延, 笔者利用消防安全工程学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

3 设计目标及判定标准

在定量分析和判定所采取的措施能否阻止火灾有效蔓延时, 通常是利用火灾发展分析工具,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特性等, 设定相应的火灾场景, 模拟烟气的运动规律, 计算烟气层的温度,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所设计的防火分隔措施的有效性。

当可燃物为离散布置时, 热辐射是导致火灾在室内及建筑物间蔓延的重要形式。在防火分隔部位的所有开口孔洞和缝隙均采用防火封堵措施严密封堵的条件下, 可采用防火分隔体背火面的辐射热流量作为判定火灾是否会蔓延到相邻区域的定量标准。

根据美国国家防火研究基金会 (NFPRF) 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中列出的不同材料的可燃性对应的引燃热辐射通量, 见表1, 易燃物品被引燃所需的最小热辐射强度为14.1 kW/m2。因此, 笔者保守地将10 kW/m2作为火灾在防火区域间蔓延的临界热辐射强度。

4 有效性验证

4.1 确定火灾场景

选择步行街宽度相对较窄、位于步行街首层中部的精品店为火灾发生区域, 如图1所示。纤维类火灾主要特征为初期增长速率都较缓慢, 当火灾增长到一定规模后, 增长速率加大, 火灾热释放速率可表示为火灾燃烧时间的平方与火灾增长速率的积。对于百货类商业建筑, 通常用t2快速火表示。为体现最不利原则, 设定火灾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因故障不能启动, 同时也设定机械排烟系统失效, 着火店铺的门处于开启状态。

已要求限制步行街两侧商铺的面积, 在消防队到达火场前火灾可能已达轰燃状态, 此时火灾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为轰燃时的热释放速率, 其值由房间表面积和通风状况决定。利用托马斯轰燃公式进行计算, 见式 (1) 。

undefined (1)

式中:Q为轰燃时的热释放速率, kW;At为房间的内表面积, m2;Aw为通风口面积, m2;Hw为通风口高度, m。

根据火源所在库房具体几何尺寸 (20 m×15 m×4 m) , 计算得Q=7.8×680+378×8.5×1.58=10 380 kW。因此, 商铺火灾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为10.4 MW。

4.2 火灾模拟计算

运用当前安全工程界常用的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对该室内步行街的火灾烟气运动进行模拟计算。

火灾模拟计算的主要目的为分析火灾在步行街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蔓延情况。因此, 选择火源对面一层、二层、三层临街商铺门前2 m标高处 (SP1、SP2、SP3) 、火源上方二层、三层地面2 m标高处 (SZ1、SZ2) 的热辐射强度进行分析, 见图2所示。

将确定的火灾场景的相关参数输入FDS模型计算可得, 距离火源8.0 m远处的最高热辐射强度为6.3 kW/m2, 如图3所示;火源正上方二、三层商铺门口的热辐射强度最高为5.8 kW/m2, 如图4所示。

4.3 计算结果分析

从模拟计算结果看, 即使在建筑内设计的消防设施均失效的情况下, 距离火源水平距离8 m处的最高热辐射强度为6.3 kW/m2, 小于易燃物品被引燃的最低热辐射强度10 kW/m2, 因此, 可以判断8.0 m的间距能防止步行街内的火灾在水平方向上的蔓延;在设置3.0 m宽的环廊后, 相当于设置了一个防火挑檐, 火源竖直方向的最高热辐射强度为5.8 kW/m2, 小于易燃物品被引燃的最低热辐射强度10 kW/m2, 因此, 也可以判断3.0 m的环廊能防止步行街内的火灾在竖直方向上的蔓延。

5 结束语

防火分区的分隔有多种形式, 防火墙是最有效的, 但当采用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影响较大时, 可考虑采用其他方式代替。当采用其他方式替代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时, 应与采用防火墙分隔等效。笔者利用室内步行街各层平面布局的特点, 提出将精品店铺设计为防火隔间、限制装修材料后, 利用不小于宽8.0 m的街道和3.0 m宽的环廊, 同样能起到防止火灾大规模蔓延的作用。

摘要:以某商场为例对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划分进行性能化设计。根据建筑平面布局和使用功能特点, 提出控制精品店铺的面积不大于300 m2, 临街商铺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墙体或防火玻璃与步行街走道分隔, 二、三层环廊的宽度不小于3.0 m, 步行街宽度不宜小于8.0 m等防火分隔措施。以公式计算确定商铺火灾最大热释放速率为10.4 MW。以FDS模拟水平及竖直方向不同距离的热辐射强度, 验证防火分隔方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防火分区,室内步行街,性能化设计,防火分隔,耐火极限

参考文献

[1]GB 50045-95 (2005)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技术导则[R].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四研究报告, 2004.

[4]郑雁秋.商业建筑防火分隔设计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1) :43-46.

[5]赵伟.扁平超大型商业建筑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11) :817-819.

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 篇2

发布时间:2013-04-23 作者:刘阳 来源:万达商业规划院总工办

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源于欧洲,1922年德国埃森市针对中世纪形成的商业街空间狭小、交通混乱状况,在“林贝克”大街禁止机动车通行,1930年建为林荫大街后发展商业获得成功,成为现代步行街的雏形。在60年代以后,欧美许多国家面临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混乱,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步行者安全无保障,中心区受到郊外购物中心的竞争,商业功能衰落,吸引力下降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模仿着早期欧洲步行街的建设,以此来恢复城市中心区的繁荣以及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于是各国掀起了建设步行街区的高潮,如德国的科隆、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美国的旧金山、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得等城市都建设了亲切宜人的步行街。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现代商业步行街。从世纪之交至今,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出现规划和建设商业步行街的高潮,商业步行街成为城市建设和形象提升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商业步行街?商业步行街就是由众多商店、餐饮店、服务店按一定比例共同组成,沿街道平面排列的商业地产形式,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商业步行街以其多变的商业业态、灵活的空间布局、独特的消费感受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商业地产界的青睐。成功的商业步行街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成为带动周边产业繁荣的催化剂,甚至成为展现当地商业文化的城市名片。

商业步行街的本质是室内商业活动沿店铺的街道空间向室外的延伸。而由此决定了商业步行街设计的核心就是为商业活动中的人服务,创造令人愉悦的购物空间与界面。使商业步行街不仅仅是单纯的行走购物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

商业步行街的规划设计有如下要素:

客户定位:客户群定位是决定商业街规模、形态和风格的重要设计依据。对客户的社会阶层、购物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分析是商业街设计的基础。为中低端客户服务的商业街侧重一站式消费体验,规模较大,入口处往往配置大型购物中心,街道网络比较复杂,街道尺度较大,利于人流集散;为高端客户服务的商业街人流较少,街道简洁、空间灵活、尺度亲和。

商业业态:商业业态的构成、比例分布是商业街设计的基础。处理好商业、餐饮、娱乐等业态的档次和相互关系决定了和商业街日后的发展趋势。一般消费档次越高、休闲氛围越浓的商业街餐饮、娱乐休闲所占的比重越高。

商业主题:商业步行街要有主题性,商业主题要和客户定位和商业业态相符合,和人流能够有很好的互动,让消费人群能够参与,即所谓的体验式消费。无论是三里屯VILLAGE的动感时尚,SOLANA蓝色港湾的北美格调,或是朝外SOHO的胡同情结,成都锦里的巴蜀文化,都有以文化为包装的商业主题。这种主题有时是直截了当的甚至是夸张放大的,有时又可以是婉转含蓄的或是温馨宁静的,好的商业主题使步行街有了自己的灵魂,形成步行街鲜明的特色。

建筑造型: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迥异的铺面杂拼在一起,形成多元而统一的效果。新设计的商业街往往因人为的统一而流于单调乏味。为追求传统商业街的意境,设计师应有意识地放弃追求立面手法简单的统一,甚至应刻意创造多种风格的店铺共生的效果。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在一起使人联想起小镇风情。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商业街的魅力就在于繁杂多样立面形态的共生。这也是商业街与大型百货商厦的区别。

江阴万达广场室外步行街设计意向

商业街建筑与其它建筑外观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据自身商业的性质特点,二次装修店铺外观。建筑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个基础平台。店家最起码需要安装招牌,有些连锁店还需要改为特定的颜色、样式。而招牌、广告、灯箱等室外饰物往往成为建筑外观中最惹眼的元素。失控的第二次外装可能会同原建筑设计立意冲突,甚至破坏建筑空间的效果。所以成熟的商铺外观设计应考虑预留店名、招牌、广告和其它饰物的位置。

丹东万达广场室外步行街立面设计方案

蚌埠万达广场室外步行街立面设计方案

为突出人情味,商业街表面构件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材料外装、悬挂的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装饰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建筑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饰的精度来对待商业街立面设计。

成都金牛万达广场室外步行街实景照片

标识、景观、美陈: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除了决定于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还取决于标识、景观、美陈等元素的运用。优秀的标识设计能大大提升商业街的品牌效应和文化内涵,强化客户的视觉感受和行为体验。与商业街所要表现的主题相辅相成。同时,标识还能将功能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加顾客的愉悦感。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具亲和力,就需要从景观、小品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

成都金牛万达广场室外步行街实景照片

成都金牛万达广场室外步行街实景照片

城区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初探 篇3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

城区商业步行街为构筑城市商业中心,缓解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压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同时,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始终处于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现代步行街的发展经历了“仅仅吸引顾客 -- 对步行者的关怀 -- 成为社会活动中心”三个发展阶段,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加丰富,在轻松的环境气氛中享受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乐趣;加强了人们的地域认同性,成为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的名片,其设计规划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綜合素质,所以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师的重视。

1.当前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我国的很多大型都市也开始变得不适宜步行了。九十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怀念那曾经能够“漫步”的都市,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建设为标志,我国的商业步行街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当前国内各大城市争先恐后进行如火如荼、大拆大改地兴建商业步行街的“运动”中,却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1 模式单一,模仿过多

我国目前的商业步行街开发,还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模仿与复制,或者盲目建设的层次上,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就是简单的复古。而在规划之中,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重视“以人为本”。商业步行街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目标客户群,如果没有考虑人的因素,没有根据消费者行为来进行商业街规划设计,那项目成功的概率就要大打折扣。

1.2 商业氛围与文化环境脱节

这里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不惜牺牲传统文化和环境。目前,许多城市都在改建老商业步行街,但“变脸”后的步行街传统中夹杂现代,现代中塞进传统,不伦不类。

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文化因素。百年老城和新城市文化氛围、城市功能有别,不能一味地强调文化和特色。人们在那些著名商业步行街上,能够感受到特殊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情操得到陶冶,这固然很好。但是,商业步行街的核心功能还是商业活动,文化娱乐只能是商业步行街的附加功能。商业利益是首要的,文化要为商业服务。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时尚消费本身何尝不是文化?只要定位准确,不求特色,特色自然流露,不求文化,文化自然显现。小城市没有悠久的历史,但也不乏兴旺的商业步行街。所以那些富有诗意、陶冶情操的商业步行街只能是少数人的意愿,满足某一类消费者的需要,作为商业步行街的一种类型而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

1.3 经济与社会效益不协调

社会服务水平低。商业步行街是集购物、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性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众消费区域,是城市的社会活动中心。但是,我国大多数商业步行街的“购物功能”相当充足,但休闲等文化性消费服务严重欠缺。而商业区寸土寸金让商业地产开发商很难放弃部分商业利益,商业步行街作为社会活动中心的功能还远未实现。有些商业步行街小贩云集、乱摆乱卖现象突出,也给商业步行街带来治安隐患。此外,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尚未达到。建设商业步行街的目的之一是缓解交通,但一些商业步行街规划不当,使商业步行街周围的街道超负荷运转,造成了更大的交通混乱。停车场、人行天桥设施还不够完备,商业步行街没有与其它业态形成有机组合。

2 对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的几点建议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同时,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商业步行街达到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2.1 合理选址,准确定位

商业步行街应该考虑建在人流密度大,相对中心的城区,但又不能以牺牲周围环境、交通为代价。同时,应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并与自身情况和周边城市环境相呼应。街道空间设计是商业步行街成败的关键。商业店铺的集中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空间,这就是商业步行街的本质——室内商业活动沿店铺的街道空间向室外的延伸。由此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变得有用而舒适,为商业活动中的人服务。

2.2 规模适度原则

商业步行街并不是规模越大,街道越长越好。过于庞大的规模往往会给行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而且对于行人的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一般来说,商业步行街应该控制在 300 米左右,对于某些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的商业步行街也不应该超过 600 米,宽度应该控制在 20 — 25 米。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一定不能太高,一般不要超过三层。过高的建筑物摆在步行街并不宽的街道两旁,会给行人带来压抑的感觉。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倾向于平行的移动,对于垂直方向的移动,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避免发生。所以,高层建筑的商家在商业步行街上,往往成了摆设,并没有多少商机可言。

2.3 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

商业步行街应该尽量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激发行人的购买欲望,这样才达到了商业性的目的。这里所指的购物环境,主要包括商业步行街的整体特色,商业布局等客观环境。商业步行街应该以明亮、暖性的颜色为整体基调。因为暖性的颜色容易使人兴奋,激发购物欲望。

2.4 道、场空间的合理安排

如何安排商业步行街纵向布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特定的建筑或树木引导行人向前,同时,配合其它形式给人一种由进入到演绎到高潮的空间节奏感。“场”空间是从静止角度来考虑,商业步行街应充分考虑行人休息的需要。在商业步行街两旁可适当设立开敞的小品类休闲广场。给人以愿意“滞留”的感觉,同时,使人在心理上有被关怀的感觉。同时,在这些“场”空间,可以有序的加入一些商业活动,甚至是一些可以与行人交互的商业活动,这样不但会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5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顾客的需要,同时要兼顾到不同情况顾客的需要,例如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6 结合本地文化,突出特色

每一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其值得骄傲的历史,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挖掘出来,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特色。就能成为吸引行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把自己介绍给外地来的游客。这样,不但能增强本地游客的自豪感,而且能够增强外地游客的认同感。

2.7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多方投资

一条好的商业步行街,不是仅仅通过本地的商客游人就能发展起来的,而是要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家共同进入,才会成为知名商业步行街。中国自古就有“云集天下商客”的说法。当然,这需要当地政府共同参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理念。

3 小结

商业步行街,作为重振旧城中心区、商业重返市中心、人性化都市建设的切入点,对我国城市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为都市旅游开创了崭新的一页。同时,在一个“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商业步行街必将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

大型室内商业步行街防火分隔技术 篇4

1 消防设计案例

某城市综合体建筑由室外商业步行街、室内商业步行街、百货楼、娱乐楼、地下超市、地下车库及1#、2#、3#、7#、8#五座高层共同组成,占地面积37 287 m2,总建筑面积342 854 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253 201 m2,地下总建筑面积为89 653 m2,属于一类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

1.1 消防安全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面积过大。该广场室内步行街一层和二层、二层和三层之间通过楼板分隔,楼板的不同部分开有矩形和椭圆形孔洞,形成数个中庭。室内步行街未使用防火卷帘将各层中庭的开口与回廊进行分隔,因此其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面积需三个楼层叠加计算。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一层约8 922 m2,二层约9 661 m2,三层约10 073 m2,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一层约5 121 m2,二、三层均约3 570 m2。叠加后该防火分区面积将超过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2)疏散距离过长。该广场室内步行街、主力店及地下超市部分防火分区内最远点疏散直线距离超过30 m,不符合GB 50045-95(2005年版)的规定。

(3)部分楼梯不能直通室外。该广场室内步行街、主力店、地下超市部分楼梯到达首层后不能直通室外,不符合GB 50045-95(2005年版)的规定。为解决该广场室内步行街防火分区过大及由其带来的疏散距离过长、部分楼梯间在首层不直通室外的问题,采用了亚安全区的设计方案。

1.2 实现亚安全区必须保证的条件及实现的措施

(1)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无固定火灾荷载。可以通过有效的防火分隔和严格的消防管理来实现。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的顶棚、墙面、地面装修材料和固定家具均应采用不燃材料,禁止在通道区域布置固定火灾荷载并限制通道区域的商业活动,禁止在通道区域布置摊位、展台等火灾荷载,使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发生火灾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2)步行街周边主力店、次主力店及精品店火灾烟气不进入亚安全区。将室内步行街周边主力店、次主力店和精品店各自内部火灾产生的烟气通过机械排烟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控制在单元内,不会溢出进入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室内步行街周边主力店、次主力店与通道区域间采用特级防火卷帘和甲级防火门分隔;精品店与通道区域间采用Central WS型自动喷淋系统保护的防火玻璃分隔;主力店、次主力店、精品店相互之间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3.00 h的实体墙分隔。通过以上措施防止烟气及火势蔓延入通道区域,并防止火势在店铺之间的蔓延扩大。

(3)使用自动喷淋系统保护防火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方案,依靠主动的自动喷淋系统延长火灾时防火玻璃保持完整性的时间,防止火灾蔓延。采用此方案必须充分保证自动喷淋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开启的及时性。同时,须合理地布置自动喷淋系统,避免玻璃表面出现盲点,确保防火玻璃能完全被浸润,不得设置影响在玻璃表面形成均匀水膜的橱窗、隔墙、横框等设施。玻璃墙上的门应为玻璃门或能阻烟的其他材质的门。门应当能自行关闭或者在感烟探测器探测到烟后联动自动关闭。精品店的门平时可采用电磁门吸使之常开,电源引自非消防电源,火灾时切断非消防电源使门自动关闭。

(4)内步行街周边主力店、次主力店和精品店内发生失效火灾,烟气溢出进入通道区域也能被排烟系统迅速排出,不会对室内步行街人员造成危害。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的回廊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并且在室内步行街顶部设置机械排烟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以将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的火灾控制在很小的规模,顶部机械排烟系统能够保证即使通道区域发生小规模火灾或者室内步行街周边店铺发生火灾时其产生的烟气被迅速排出,不会对通道区域人员造成危害。

通过以上措施使室内步行街通道区域本身无火灾危险,同时也不会受到其他区域火灾的影响,成为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即亚安全区。该消防设计能否实施的核心问题即是否可以采用玻璃隔墙替代防火墙进行防火分隔。使用防火玻璃分隔的部位,如图1~图3所示。

2 玻璃隔墙替代防火分隔墙的问题分析

根据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 50045-95对防火分隔构件的规定,玻璃隔墙作为防火分隔构件时必须满足相关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

2.1 玻璃隔墙作为防火分隔墙的替代措施存在的问题

(1)钢化玻璃和防火玻璃虽在一定温度、一定时间内能阻隔火灾和烟气直接蔓延、扩散,但不能有效阻隔热量向背火面传播,玻璃背火面处的温度和辐射热通量会威胁到人员疏散,也可能引燃可燃物,造成火灾蔓延扩大。

(2)玻璃与玻璃之间或玻璃与框架之间的缝隙如防火封堵不严或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可能导致玻璃破碎或框架变形并出现透火现象,使火焰和烟气蔓延出着火区域。

(3)目前国内外规范对于防火分隔构件的要求主要

是满足相关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各类防火隔墙的耐火极限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其实际耐火性能缺乏科学试验数据。

2.2 拟解决问题的途径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会同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以该商业广场室内步行街中一个采用钢化玻璃作防火分隔措施的商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和实体火灾试验研究其室内火灾发展过程、玻璃隔断破碎的临界条件以及不同玻璃防火分隔方式的有效性及相关技术要求。在试验中,为考察有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情况下玻璃隔墙的耐火性能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实际保护效果,在不同火灾环境下采用不同类型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玻璃隔墙进冷却保护。

3 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方法-差分格式

以低马赫数的LES方程式描述受火灾浮力驱动的气体流动现象,依据Boussinesq方程将温度、密度与压力区分为空间平均项和扰动项,由能量方程式、动量方程式以及空间平均压力、密度与温度方程式联立求解,计算区域的速度、温度、密度与压力。对空间坐标的微分项采用二阶中央差分法,时间的微分方程项则以显性二阶Runge-Kutta法离散化。利用快速傅里叶转换法可以直接求解泊松方程式中的总压力微分方程式。

3.2 数值模拟工具

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国家消防研究实验室(NFRL)开发的FDS为研究工具。

3.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模拟物理模型与实际试验房间采用1∶1的比例建立。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直接影响模拟的精度,网格划分越小,模拟计算的精度越高,但同时所需计算时间也呈几何级数增加;网格划分过大,可以大大缩短计算时间,但计算精度可能无法得到保证。综合考虑,采用差异性网格划分方法,在火源附近采用0.1 m×0.1 m×0.1 m的网格尺寸,其他区域采用0.2 m×0.2 m×0.2 m的网格尺寸。

3.4 设定火灾场景

根据火灾荷载调查情况,将火源位置设置在试验房间中部靠近玻璃分隔体处,距离钢化玻璃0.1 m,火源面积为0.5 m×1.3 m,火灾功率增长按t2关系增长,最大热释放速率为1.8 MW,并设定火灾在达到最大值后保持不变。火灾场景A1:模拟采用边墙型喷头保护时试验情况;火灾场景A2:模拟采用窗式喷头保护时试验情况;火灾场景A3:模拟无水喷淋保护时试验情况。模拟计算采用的主要参数如下:模拟总时间1 200 s;时间步长0.5 s;墙体表面为绝热惰性;室内外环境温度35 ℃;不考虑风的影响,即风速V=0;根据实体试验,取钢化玻璃的临界破碎温度T=350 ℃;假设火源为木垛火和油池火,最大热释放速率1.8 MW。

3.5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1)当商铺与步行街之间的玻璃分隔措施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时,房间内可燃物起火后喷头能迅速启动。对于火灾场景A1和A2,火源上方的喷头分别能在17 s和19 s启动,并在钢化玻璃表面形成布水帘面。水流不断带走热量冷却玻璃,使钢化玻璃的温度得到较好控制。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下,钢化玻璃表面的最高温度约为52 ℃,模拟过程中钢化玻璃均未发生破裂。

采用普通边墙型喷头进行保护时,玻璃上部左右两侧角落不能被水保护,该区域的温度相对较高,迎火面玻璃表面的温度为95 ℃,背火面玻璃表面的温度为78 ℃;受水保护的区域玻璃表面温度较低,迎火面的最高温度为52 ℃,背火面最高温度为42 ℃。

采用窗式喷头进行保护时,玻璃各角落区域均能被水保护,玻璃表面的温度分布均匀且较低,迎火面最高温度为45 ℃,背火面最高温度小于40 ℃。因此,窗式喷头的保护效果较普通边墙型喷头好。

(2)在设定火灾场景下,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失效,玻璃表面的温度在2 min内能上升至200 ℃左右,在8.6 min左右上升至350 ℃,此时玻璃发生破裂,玻璃背火面的最高温度为290 ℃。

(3)距离火源中心2 m位置处的辐射热约为13 kW/m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效时,距离玻璃背火面3 m处的辐射热为1.7 kW/m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失效时为5 kW/m2。在玻璃破碎后距离玻璃背火面3 m处的辐射热为6 kW/m2。因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保护玻璃及降低玻璃背火面的温度和辐射热通量具有积极作用。

4 火灾模拟试验研究

4.1 主要试验内容

(1)在无火情况下,测试不同喷头类型、工作压力、安装位置等因素对洒水喷头布水效果的影响。

(2)分别采用木垛火和油池火模拟不同类型的建筑火灾,观察厚度为8 mm和10 mm的钢化玻璃的耐火完整性、隔热性、热辐射强度、破碎温度和破碎时间。

(3)在不同火源形式和不同热功率下测试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玻璃耐火性能的影响,包括耐火完整性、隔热性、热辐射强度,比较窗式喷头、普通边墙型喷头和高压细水雾喷头对玻璃的保护效果。

(4)测试火源与玻璃的距离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作用方式、水量大小、分布、喷头类型对玻璃耐火性能的影响,研究在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正常启动和失效两种情况下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有效性。

4.2 火灾试验场地及试验模型

(1)试验房。根据商业广场典型商铺的尺寸及完成装修后吊顶高度的情况,在试验场地内搭建一个12.0 m(长)×4.5 m(宽)×3.5 m(高)的砖混结构试验房间,其中一面墙模拟面向步行街的部分,使用钢化玻璃作为分隔体。

(2)玻璃试件的选型和安装。采用工程中常用的10 mm和8 mm厚度的平面钢化玻璃。其中,10 mm厚的用于分隔墙体,8 mm厚的用于玻璃门。

根据工程中采用钢化玻璃作隔断的情况,选取玻璃尺寸为2.2 mm(高)×1.8 mm(宽)。玻璃安装在试验房间一侧墙体上,上边框距地2.4 mm,与上方横梁形成的空隙采用防火材料封堵,不同玻璃之间钢框架进行分隔。

4.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类型的选择及安装

对于玻璃的冷却保护,试验拟选用下垂型侧喷式窗式洒水喷头、普通边墙型侧式喷头和高压细水雾喷头。

(1)K80窗式喷头和K80边墙型喷头设计参数。喷水强度为0.7 L/(s·m),动作温度为68 ℃,喷头安装间距为2 m,试验房间内每块玻璃均由一个喷头保护,共布置6个喷头。喷头溅水盘与玻璃框顶板的垂直距离为100 mm,与钢化玻璃的水平距离为200 mm,喷头工作压力为0.06 MPa。

(2)K0.7高压细水雾喷头的设计参数。喷雾强度为6 L/(min·m2),喷头安装角度为90°,喷射角为140°,喷头间距为2 m,试验房间内每块玻璃均由一个喷头保护,共布置6个喷头。喷头与玻璃框顶板的垂直距离为100 mm,与钢化玻璃的水平距离为200 mm,喷头工作压力为10 MPa。

4.4 木垛火的设置

试验采用杉木,参照国家标准GB 8109-2005《推车式灭火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制成木垛尺寸为1.3 m(长)×0.5 m(宽)×0.56 m(高),质量约为65 kg。根据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有关木垛火的试验数据,此木垛燃烧时的最大热释放速率约为0.8~0.9 MW。试验中,将木垛竖向摆放在钢化玻璃旁,与钢化玻璃的距离分别为1.0、0.5、0.1 m。

试验采用油盘点燃木垛,油盘尺寸为60 cm(宽)×10 cm(高),油盘长度根据纵向层木条长度而改变。在油盘内倒入30 mm厚的清水和5 mm厚的70#汽油,将油盘放入木垛的正下方,点燃汽油,引燃2 min,然后将油盘从木垛下抽出,让木垛继续燃烧。

4.5 油池火的设置

利用油池火模拟烃类火灾,以考虑不利的情形。将长、宽均为1 m、高0.18 m的油盘置于钢化玻璃1.0、0.5、0.1 m处,油盘内先倒入50 mm厚的清水,再将40 kg重油倒入油盘中。当油池尺寸较大时,通常可近似把重油的燃烧速率取3 mm/min。因此,1 min可燃烧1×1×0.003=0.003 m3的重油。已知重油密度为0.895 g/cm3,热值约为40 MJ/kg,则1 min可燃烧0.003×895=2.7 kg的重油,产生的热量为108 MJ,其热释放速率约为108/60=1.8 MW。

4.6 喷头布水冷喷试验结论

(1)喷头工作压力为0.12 MPa时可达到较好的布水效果,水帘稳定且可以覆盖整块玻璃;水压继续增大时,水量增多,水帘的分布效果较0.12 MPa工作压力时改善不明显。

(2)喷头的溅水盘与玻璃上檐平齐时布水均匀且覆盖面积较大,布水和冷却效果较好。

(3)边墙型喷头、窗式喷头和高压细水雾喷头均能实现对玻璃的冷却保护。其中,窗式喷头保护效果最好,边墙型喷头保护下玻璃上边缘左右两侧角落存在一定区域的盲区未能被完全保护,高压细水雾喷头能基本将整块玻璃湿润,但保护帘面不完整,不能形成稳定、均匀的向下水流。

4.7 火灾模拟试验结论

(1)在不同火灾环境下,采用普通边墙型喷头、窗式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均能对钢化玻璃分隔体进行有效保护,阻止玻璃因过热发生炸裂而失去完整性。窗式喷头的保护效果最优。

(2)高压细水雾系统对火源有明显的抑制和窒息作用,降低了试验房间内的温度,对玻璃可起到一定的冷却保护作用,使玻璃一直处于较低温度,未发生破碎。其中,迎火面最高温度为50 ℃,背火面最高温度为36 ℃。

(3)在不同火灾环境下,如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钢化玻璃会在着火后4~15 min破裂或破碎,且同样规格玻璃的破碎温度范围大致相同。玻璃破碎的时间取决于火灾规模、火源与玻璃的距离及玻璃厚度。加大火灾规模、减少火源与玻璃的距离或降低玻璃的厚度会使玻璃的破碎时间大大提前。

(4)玻璃内外侧表面的温度在竖向的分布趋势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无关,均表现为由上向下逐渐降低,玻璃中上部温度高于下部,导致玻璃中上部因应力集中而被破坏。

(5)钢化玻璃采用胶条密封的钢框架时,钢框架在400~500 ℃时会发生严重变形,防火胶条发生膨胀、软化和脱落,导致烟气溢出和透火。

(6)火源附近的热辐射与火灾规模大小、距离火源的远近密切相关。玻璃背火面的热流强度与火源功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情况以及玻璃表面的温度有关。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有效阻隔热量向玻璃背火面的传播,

并大大降低玻璃背火面的温度和辐射热通量。

(7)当玻璃受火作用,局部温度达到200 ℃以上时会产生一定的变形,此时如喷水保护,玻璃会因迅速冷脆炸裂而失去完整性。

5 采用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对数值模拟研究和火灾模拟试验研究结果的综合对比、分析,合理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对玻璃分隔体具有冷却保护作用,能改善钢化玻璃的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性能,降低热辐射强度,可作为替代防火卷帘和分隔墙的防火分隔措施用于步行街两侧的商铺中。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钢化玻璃隔墙要达到防火分隔的目的,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5.1 钢化玻璃

玻璃构件的高度不宜大于4 m,玻璃的上檐至楼板处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00 h的不燃材料进行封堵,封堵材料在商铺内侧宜与玻璃平齐方可保证水在玻璃表面形成较为均匀完整的水帘。

10 mm厚的钢化玻璃的破碎温度为350~450 ℃,要好于8 mm厚的钢化玻璃(破碎温度为250~350 ℃)。建议采用厚度不小于10 mm的钢化玻璃。

5.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窗式喷头。可在玻璃表面形成均匀的水帘面,且能完全覆盖整块玻璃,对玻璃的保护效果最好。不具备灭火功能。

(2)普通边墙型喷头。在保护玻璃的同时对其下方一定范围内火源兼具灭火功能。所保护玻璃上边缘左右两侧存在盲区,不能对玻璃完全进行保护。

(3)高压细水雾喷头。雾化作用大,不仅可对玻璃进行冷却保护,还可对房间内不同类型火源进行窒息灭火。房间内很快充满雾滴,烟气因温度降低而提前沉降,室内能见度迅速降低,对于火灾情况下的人员疏散较为不利。

因此,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宜采用窗式喷头或普通边墙型喷头对玻璃分隔构件进行保护。同时,可考虑增大普通边墙型喷头的安装密度来减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中的盲点区域。

摘要:以某城市综合体为例,通过设置亚安全区解决防火分区面积过大、疏散距离过长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实体火灾试验对大型综合性建筑中的室内商业步行街采用玻璃隔墙替代防火分隔墙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设置火灾场景,模拟采用边墙型喷头保护、采用窗式喷头保护、无水喷淋保护时钢化玻璃的耐火表现、破碎时间、隔热性能。火源设定为木垛火与油池火。以实体火灾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可行性,为具体消防设计和消防行政许可提供一定试验数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室内步行街,防火分隔,亚安全区

参考文献

[1]田玉敏.论性能化防火设计中的设计火灾场景[J].火灾科学,2003,12(1):29-35.

[2]倪照鹏,路世昌,智会强.双层玻璃幕墙全尺寸火灾实验研究[J].火灾科学,2007,16(10):232-242.

[3]程远平,张孟君,陈亮.地下车库火灾与烟气发展过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2(1):12-17.

[4]霍然,胡源,李元洲.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5]疏学明,邵荃,苏国锋.水喷淋保护下单片防火玻璃耐热性能实验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6:64-68.

[6]李杰,梅秀娟,张泽江.窗型玻璃喷头对钢化玻璃保护效果的试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5):298-301.

[7]梅秀娟,张泽江.喷水保护单片钢化玻璃作为防火分隔的有效性实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9):500-502.

城市商业步行街区的设计思路探讨 篇5

摘要:商业步行街区的兴起和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新的体验。但是,各地为了发展经济,盲目的开发与建设商业步行街区,往往会形成形式单

一、分布杂乱、没有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区,甚至给整个城市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针对此问题,地域文化与商业步行街区设计相结合,则为目前商业步行街区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探讨地域文化与商业步行街区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关键词:地域文化;商业步行街区;设计原则

商业步行街区的地域文化性的塑造,能避免出现形式单

一、分布杂乱、没有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区。通过对前人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提取和解析,结合国内外具有地域文化性商业步行街区实践方面的一些经验、思路,本人对具有地域文化性商业步行街区普遍使用的设计原则进行提取,以期为地域文化性商业步行街区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经验指导。

商业步行街区地域文化性的塑造,首先要顺应地域的自然环境,因为地域文化是生长于地域自然环境之中的文化,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什么样的地域文化表现形式。其次要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一切能够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都可以利用于商业步行街区的设计中,例如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第三,要使地域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历史文脉是地域文化的灵魂,在对商业步行街区进行地域文化性设计时,只有延续了历史文脉才能抓住地域文化的本质,塑造地域特色的精髓。

1.顺应自然环境

地域文化的形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例如地域文化中的民居建筑,充分说明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主导性影响。纵观中国,从南到北,建筑的地域特色截然不同,无一不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北方的四合院,是由于北方寒冷干旱的自然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南方的吊脚楼,是受南方炎热多雨的自然气候条件影响而形成的,是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独特建筑形式。

因此,商业步行街区的地域文化性设计首先应顺应自然环境。国内外很多设计师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例如在适应气候条件方面,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多伦多等城市,由于当地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为了抵御恶劣的气候环境,很多商业步行街区选择建立地下步行系统,在解决气候对使用需求影响的同时,使商业步行街区与地面交通相隔离,避免了交通的混杂使用。在顺应地形地貌方面,日本京都三年坂商业步行街区,顺应其坡地的地形地貌,充分结合场地进行商业步行街区的设计建造,不仅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及游览体验,而且自然而然的突显出了地域特色。

2.利用地域文化

文化导向下商业步行街区的设计,地域文化是灵魂,地域特色是表现,地域文化是地域特色的内在成因,地域特色是地域文化的外在体现。地域文化的种类繁多,例如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都可以进行借鉴和利用。各国设计师在凸显商业步行街区的地域特色时,地域文化的利用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对其利用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有不同的策略和手法。1)民俗文化的利用

民俗文化最能直接体现所属地域的风土民情和生活风貌,体现地域特色和地域情怀,因此给游人的感官感受最为直观。民俗文化可以是地域特有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是本土的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利用的方式可以是对其直接的展示,也可以是和商业步行街区的服务设施相结合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例如北京前门大街在利用其地域民俗文化时主要采用民俗文化与商业步行街区中服务设施相结合的方式。商业步行街区中的街灯被设计成为鸟笼式、拨浪鼓式和宫灯等形象,这些元素都是来源于地域民俗文化,体现当地的生活风貌和风土人情。鸟笼代表的是老北京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一设计使人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清晨右手提着鸟笼、左手拿着收音机悠闲的沿着河岸遇弯儿、锻炼身体的惬意画面。

2)建筑文化的利用

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建筑,建筑的地域特色反映是人们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建筑是商业步行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地域特有的建筑形式应用于商业步行街区中,是体现商业步行街区地域文化性的常用手法之一。建筑文化的利用包括对建筑形式的模拟,对传统做法的利用,对建筑材料的应用,对建筑空间的借鉴等等。

例如由王小东院士设计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是新疆一个综合性的商业步行街区,现已成为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和热门旅游景点,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选择了当地常用的建筑材料“砖”,并使用当地伊斯兰人世代相传的做法。在建筑形 态的设计上,采取伊斯兰教建筑的典型形式,主要以简捷的几何造型来构筑建筑,在加上伊斯兰教地域风格突出的弯形拱顶、圆柱形塔楼等等,给人以强烈、直观的地域感受。

3)宗教文化的利用

宗教文化在地域文化中偏向于精神层面,是凝聚人们的内在力量。通过宗教文化来塑造商业步行街区的地域文化性在目前很多商业步行街区设计中都有利用。手法主要有依托宗教遗存和利用宗教文化影响两种方式。

依托宗教遗存的实例如苏州观前街商业步行街区,得名于街道中部的玄妙观,借助及利用玄妙观的影响,将商业步行街区打造成具有苏州地方特色并容商业、文化、宗教、旅游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利用宗教文化影响的实例如新疆国际大巴扎,由于伊斯兰教对建筑的影响,使得伊斯兰教建筑表现出特有的建筑形式。新疆国际大巴扎商业步行街区的建筑形式就是以伊斯兰教建筑的传统形式为原型来进行设计。

3.延续历史文脉

历史文脉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长期凝练沉淀而形成的人们集体记忆的认同,是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只有延续了历史文脉的地域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的延续使得地域文化走向更深的层次,更加深刻全面的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精髓。城市机理、传统风格、空间布局、建筑类型等都是历史文脉的不同表现方面。国内外设计师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有很多成功的设计案例。

例如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斯特勒格街,在整体的建设过程中,最大改变是将原本拥挤的斯特勒格大街变成能惬意行走的步行街,尊重历史、尊重场所、尊重城市传统的生活。在改造之后的使用中,逐渐开辟了更多的步行街道与之衔接,也有更多的机动车停车场被改造成市民广场。有些道路和广场的铺地上有了新设计,但还是延续着传统风格,使地域的历史文脉得到很好的保存并延续下去(图2.16)。再例如邯郸回车巷串城商业步行街区,由于商业步行街区位于邯郸这座地域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且区域内的建筑多为2—3层的民居,生活在此的居民对本地域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在商业步行街区在设计时没有对原地域进行大拆大建,而是保留城市原有路网、空间尺度以及院落格局,步行街区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3层以内,与周围建筑、道路尺度以及整个区域的尺度相协调。此外,例如2001年竣工的上海新天地,采用上海近代的 石窟门里弄住宅为建筑原型,并结合使用需求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设计。在这里石窟门里弄作为一种人们熟知并认同的符号元素,出现在新建的商业步行街区中,给人们以熟悉感和认同感,使得地域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和传承。

参考文献:

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 篇6

摘要: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规划设计为突出“大地湾文化商业街”的文化特色,划分茶楼休闲区、古玩字画区、餐饮服务区等4个街区,用“一街两道”的道路系统串联各功能区和各院落空间,通过强调文化标志、设置雕塑小品等手段,营造古朴大方、文化氛围浓都的多功能传统文化步行街区。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文化内涵;大地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015-02

1项目概况

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集镇中心内,地处大地湾遗址保护范围,距著名的大地湾F901号坑约600m。基地形状呈规则矩形,东西长278m,南北宽88.6m。原为8.5m宽462#县道,沿县道南北两侧分别为商铺,远期462#县道改道五营乡南侧,近期依然作为过境道路使用。规划面积约为0.097km2,西侧有保留的五营中学、五营小学与文化站;道路北侧中段为保留建筑工商所;东侧为保留建筑五营乡政府与五营乡戏苑。基地东侧为现状桥并且保留排洪沟一条。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因此具有旅游文化内涵。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的规划与建设对于提高秦安县五营乡环境质量、弘扬大地湾文化、优化商业布局、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秦安县五营乡全面繁荣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环境分析

①区位优势。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位于大地湾风貌保护建设协调区,地处大地湾旅游繁华地带,地理位置优势显著。②周边环境劣势。规划用地范围内建筑大多为二层简易坡屋顶建筑,其功能单一,形式过于简单,立面无变化。且建筑后退县道462距离过小,乡政府东侧排洪沟环境恶劣。

3功能定位

大地湾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东西长约278m,其规划功能定位为仿古风格的中高档商业文化步行街,注重环境优美、配套完善,主要面向大地湾旅游参观者、城市中高等收入者及少量高等收入和低等收入水平群体,发展以经营餐饮娱乐、古玩字画、旅游商品、茶楼休闲为主题的文化业态,建成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集体旅游、观光、商业、休闲、娱乐、居住于一的传统文化步行街区(如图1)。

4规划设计理念

①规划设计遵循文化协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将“城市、街道、建筑、人文、景观、环境”充分结合,通过旧城改造建设,把该地区建成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业文化步行街,成为旅游、购物、娱乐、消费的理想场所。②规划设计以“商业、人居、环境、空间、效益”为指导的原则。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城市整体化设计,并综合分析该地块在区域中的地位,以及区域交通、地理、功能对该地块的规划作用及影响。③延续文脉、体现地方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大地湾遗址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创造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步行街区。

5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5.1规划布局

在平面布局上,规划以仿古手法,营造简洁、质朴、文化底蕴深厚的总体空间感觉;沿主街根据经营类别的不同进行分区,从东至西依次设置餐饮服务区、旅游商品购物区、居民区、茶楼休闲区,并采用步行街道联系各功能区;综合考虑景观视线及交通要求,在保留的戏楼场地内设置文化广场,整体形成“一街两道”的格局。在沿街面有意识的增加传统院落,破除了呆板的沿街“两张皮”的规划格局,增加了景观和人的行为渗透。

①餐饮服务区。餐饮服务区靠近步行街西口,与步行街停车场临近,临街面设置为3.6×8m的小饭铺,可为购物旅游者提供餐饮便利,在中间设置进入内院的入口,为较高档次的酒楼,可满足本地居民婚宴等餐饮需求。

②旅游商品购物区。旅游商品区位于主街两侧,约占全街临街总面积的1/3,由3个庭院和临街而立的商铺组成。主要经营大地湾旅游纪念品和能够满足全乡的中高档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品。

③居民区。根据要求,建设单位须给予原步行街商户等面积补偿商铺以及居住面积。为了增加临街面的商业面积,住户均安排在院落内,院内设置公共交往空间,为住户提供相对私密的生活居住空间。

④茶楼休闲区。茶楼休闲区依托保留的五营乡戏苑,与步行街相连,形成围合戏苑广场的具有休闲功能的建筑群。在该区设置有较开敞的共享空间,即保留的五营戏苑广场,在集会或节日喜庆为人们提供了驻足品茗、小憩休闲提供舒适的场所,平时游客较多时可上演以远古生活场景为主题的话剧,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步行街带来最大商机。一楼设计古玩字画商店,可容纳10家商户。其经营项目主要围绕大地湾文化开展,如售卖出土陶器、古玩字画、木雕根艺、原始器具、体验原始活动摄影留念等。二层为休闲茶座,设计严格按照视线要求为游客或当地居民提供品茗观演的场所。

5.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街道西侧需保留现有建筑有五营中学、五营小学、文化站,其部分建筑与拓宽后的道路红线相交,拆除后两侧建筑距离道路红线均为14.5m,设计为了满足今后省道改道后的功能要求采用弹性规划理念,即在五营中学及文化站前设置停车空间,停车位为26辆,解决今后步行街静态交通问题,并且步行街的起点退至文化站右侧,也很成功的解决了步行街内住户的车行通道问题;东侧需要保留建筑为五营乡政府和五营乡戏台及周边建筑,乡政府几栋建筑与拓宽后道路红线相交,拆除后步行街东侧有较为开阔的场地,也为乡政府形成入口广场,戏台及其部分建筑与设计的临街铺面形成围合的内广场院落。

5.3空间形态设计

规划采用主街串联院落的构图方式,强调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将建筑高度控制在2~3层,在入口处及各节点处设计足够的停车空间,布置绿化、步行街大门,形成视觉焦点,丰富空间效果。在建筑群与商业街区的空间关系及功能流线上,规划用线形的商业店铺和居住空间,串联街道步行空间和各组独立院落,并为每个空间赋予不同的涵义。街道宽度设计为9m,两侧步行道个设计为4.5m,建筑高度错落有致,使街景在统一中又有变化。

5.4建筑群体设计

根据地块位置、形状特点及任务要求,采用以两层为主,局部三层,错落有致的布局模式。沿街建筑是经过仔细考察当地民居后汲取其相关建筑符号而成的,不但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含义而且还继承了当地建筑的特色,使建筑具有新的生命。加之各个要素互相配合互相联系使得整个步行街浑然一体,宛若天开,各个元素之间紧密相连,体现出美学的内在涵义。

5.5建筑单体设计

①平面设计。依据总体规划用地布局采用沿街一层为商铺,二层及三层为居住或商铺,为了使建筑立面通透并且加大使用面积采用院落式布局,沿街面为商铺,院落内为住宅,满足居民生活便捷,又形成居民的交往中心,加强了居住空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②立面设计。提取当地建筑符号运用在仿古建筑之中,运用主题化的手法诠释建筑形体的美感,体现丰富别致、个性鲜明的建筑形象。立面设计中力求新颖,灰色的筒瓦加之黄灰色的墙面及仿古的建筑构件给人一种细腻而无拘泥之感。一层设计采用大面积玻璃和局部开洞,使建筑整体轻盈通透,同时外观上亦有虚实变化,增加层次。③剖面设计。依据场地情况建筑均采用相同的±0.00标高,室内外高差:底部均为0.15,院落入口处为12%的无障碍坡道,层高:底层商铺4.2m,二层商铺为4.0m或4.2m,居住为2.8m,三层居住为2.8m,如图2。

5.6景观小品设计

①沿街两侧雕塑设计。规划在景观组织和交通流线上以街道走向为主线展开,分别以雕塑原始人钻木取火、原始人结绳记事、原始人制作石具、原始人打猎、原始人建造房屋、原始人制作彩陶、原始人从事农业生产、原始人书写简单的文字等为远古文明递进为时间序列展开宣传大地湾文化。②沿街坐凳设计。坐凳设计为面向车行道一侧为阴刻与之相配套的原始人类活动,这样,留给过境车内的人们是一幅幅连续的画面,达到了对外宣传的最佳效果。坐凳内侧则书写与雕塑相关的文字,内侧人们会驻足或稍坐片刻阅读文字,进一步加强大地湾文化或与之相关文化对内部的宣传(图3)。③路灯设计。路灯的设计是步行街各种文化元素和街道建筑的一个过渡,其形式采用简单的符号,即圆形、方形为母题,然后在其下加上古建筑特有的侧脚,即让人们联想到原始的简洁特性又让人们感觉到古建筑的气息,也是联系建筑和沿街景观要素的纽带。

④道路铺装设计。步行道中心的铺地采用大地湾出土著名原始陶器变形鱼纹器画面不断重复而成,联系街道建筑与环境小品让经过步行街的行人自然地体会到大地湾文化的再现,感受到大地湾文化的震撼力。

6结语

室内商业步行街消防设计 篇7

1 商业步行街类型及特点

1.1 商业步行街类型

商业步行街一般位于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底部或地上某几个楼层,其形式可分为室外和室内、地上和地下不同形态。室外商业步行街是指无顶棚的步行街,其防火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可按多个相邻建筑对待,每个单体建筑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各单体建筑之间满足防火间距要求。室内商业步行街是指位于建筑物内与外部空间隔离的购物、娱乐、餐饮等功能空间。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状态。笔者对地上室内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加以探讨。

1.2 建筑特点

室内商业步行街一般为两层或两层以上通高空间,步行街的建筑格局一般为:首层通道较宽,两侧为商业用房,二层以上中间为通高空间,局部相连,两侧为单面走道和商业用房。顶棚可分为有天窗和无天窗两种形式。

2 商业步行街的火灾危险性及其特点

步行街两侧的商业用房功能复杂,火灾荷载大,人员相对密集,疏散困难;火灾时,步行街内部的通高空间形成类似于中庭的火灾特点,烟气蔓延、聚集,易形成轰燃;步行街长度少则几百米,多则上千米,直接通向室外的出口少,消防人员到达室内着火点困难。

3 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技术措施

3.1 建筑防火设计

针对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特点,以西安李家村万达广场为例,探讨室内步行街的防火设计问题。西安李家村万达广场位于西安市南郊李家村,十字路口西北角,用地呈不规则矩形刀把状,东西方向长约267 m,南北方向长约207 m,总建筑面积34万m2,其中商业建筑面积17万m2,住宅建筑面积17万m2,整栋建筑由位于西北角的娱乐楼、东北角的大型百货楼和位于用地南侧的服装批发市场三部分组成,一条全长270 m的室内精品步行街东西斜向横穿娱乐楼与大型百货楼。室内步行街及两侧商铺共三层,一层建筑面积为11 450 m2,二、三层建筑面积均为9 630 m2。

3.1.1 耐火等级

步行街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商业用房面向步行街一侧的围护构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 h,毗邻商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墙体分隔。步行街内装修材料应为不燃材料。步行街的顶棚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采光顶棚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 h;非采光顶部承重构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 h。

3.1.2 防火分区

室内步行街及两侧商铺与相邻部分之间采用防火墙、甲级防火门、特级防火卷帘等进行分隔。首层室内步行街及两侧商铺建筑面积为11 450 m2,超出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12条关于地上营业厅首层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10 000 m2的要求。为满足规范要求,首层各商铺与步行街相连处采用防火墙、甲级防火门、特级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进行分隔,步行街实际已形成了类似于避难走道的区域。二、三层采取与首层同样的分隔方式,其步行街形成了类似于中庭走道的区域。

采用“亚安全区”的设计概念,即将室内步行街两侧的商铺、餐厅等应用防火卷帘(门)和隔墙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形成独立的防火单元,各独立的防火单元内火灾产生的烟气通过机械排烟和水喷淋自动灭火系统控制在本单元内,不溢出到步行街公共区域。同时在步行街内设置水喷淋自动灭火系统以及在顶部设置排烟系统。步行街内无固定火灾荷载,本身发生火灾的概率低。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步行街区域本身无火灾危险,也不会受到其他区域火灾蔓延的影响,成为相对安全的区域。室内步行街内不应设置任何经营和非经营场所,确保安全通道疏散畅通。

步行街内的商业用房每个防火单元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300 m2,确保火灾不会向水平、垂直方向蔓延。室内步行街各商业用房的防火卷帘应在发生火灾后同时动作,一次下降。卷帘两侧均应设置启闭装置;各商铺、餐厅疏散门等均不得影响防火卷帘的正常降落。

3.1.3 安全疏散

西安李家村万达广场室内步行街长约270 m,宽度10~16 m,层数三层。步行街两侧设置了10部开间为3.9~4.5 m的剪刀式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直达首层,各层商铺出入口距最远安全出口不大于30 m,满足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1.7条的要求。根据GB 50016-2006第5.3.17条,商店的面积折算值选用50%,疏散人数的换算系数地上一、二层为0.85,三层为0.77,GB 50045-95要求营业厅安全出口总宽度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 m计算。根据以上规范要求,二层疏散楼梯总宽度计算应为40.92 m。10部剪刀楼梯总净宽度为41 m,满足疏散宽度要求。

3.1.4 业态控制

步行街内餐厅操作间严禁采用瓶装可燃气体、可燃液体作燃料,应使用管道供气、供油方式。操作间应与其他部位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管道供气的操作间应靠外墙设置。歌舞娱乐游艺场所消防设计应参照现行规范。

3.2 消防给水设计

为控制火灾发展,为建筑物内人员疏散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步行街商业用房内采用58 ℃动作的快速响应喷头。步行街内每隔50 m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3.3 防排烟设计

室内步行街采用采光顶棚时应设置烟感联动控制的可自动开启的排烟口,并均匀布置。排烟口总面积不应小于步行街首层地面面积的5%。室内步行街采用屋面板时应采用机械排烟系统,两侧商业用房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步行街餐厅操作间应设置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楼梯间及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4 电气设计

室内步行街内所有配电线路应采用阻燃或耐火电缆、电线,确保电气线路安全可靠。应设置漏电火灾报警系统,确保供电系统安全有效。室内步行街应提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靠性,确保消防设施联动控制系统完好有效。室内步行街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设计除执行国家标准外,还应设置地面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4 室内商业步行街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制定详尽的消防设施管理和维护措施,确保消防设施正常工作。喷淋系统应能可靠、顺利地工作,控制火灾的发展。防火卷帘应能够完整、顺利地启闭,达到防火隔烟的作用。必须确保疏散通道上无可燃物,疏散楼梯安全可用,疏散指示标志清晰醒目。

加强消防管理,步行街内严禁布置可燃物,并应限制商业活动。组织义务消防队并经常进行消防灭火演练,以保证在消防队到达之前早期投入灭火救援。加强工作人员的消防培训,制订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疏散演习,以便在发生火灾时可以引导、指挥有关人员快速找到疏散出口并安全地疏散。

参考文献

[1]张树平.建筑防火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GB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4]马千里,黄廷林,刘庭全.室内步行街排烟系统性能化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4):283-285.

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初探 篇8

商业步行街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行为心理和消费习惯而逐步建立的, 购物活动与城市交通相分离, 融购物、休闲、娱乐、街道景观展示和强调文化和地域性特色为一体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类型。建国后至今, 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在经历了经济的辉煌与历史的风雨沧桑后, 基本上己呈现老态, 环境质量不高, 休闲设施不够完善, 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无法匹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对传统商业区的改造, 许多商业街从分散经营转型为统一规划、各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成为当地的商业品牌和城市景点。但由于缺乏完备的理论研究作指导, 我国的商业步行街在发展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在历史性地段大拆大建, 破坏原有商业街区的尺度和肌理, 盲目追求“高”、“大”、“宽”、“洋”, 复古倾向严重, 千街一面, 缺少人性化设施、绿化和标识等等。与此相对的是, 西方的步行街理论经历了“仅仅为了吸引顾客”和“体现对步行者的关怀”两个层次后, 已经达到了“成为步行活动中心”这一新高度。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对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步行街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多功能街区, 而是提高到注重对使用者的人性化需求的体现。本文将从商业步行街界面的概念及构成方面出发, 结合实例对商业步行街的界面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阐述。

2 商业步行街界面的内涵

2.1 界面

从字面上看, 界面是空间的“分界面”或“以界定面”, 即“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界面展示出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明暗度及其组合方式等物理特征。界面是相对于空间而言的。界面是指限定某一空间或领域的面状要素。从形式上分, 界面可以分为显形的和隐形的, 显形的界面有自己确定的形式, 如建筑物的临街立面, 密实的围墙等;隐形的则有赖于观察者的心理感受, 它并不对空间起到限定作用, 或者说它的限定功能不是很明显, 领域感不是很强, 如空间中的一棵大树, 一个界碑等。从空间形态构成上来分, 围合空间为六个面, 大致可分为三个面的类型:顶面、侧面、底面。大到城市空间, 小到具体的立方体空间, 都可以划分出这些面的形式。从界面自身的性质来说又可以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 顾名思义, 硬质界面是指从物理属性上来说相对较密实的材质, 故硬质界面多为人工物, 如建筑物的立面, 封闭的围墙, 柏油路面, 花岗石铺地等等;软质界面多是相对人工环境而言, 多数为自然物, 如路边的行道树, 绿篱, 水体, 草坪等等。

2.2 商业步行街的界面

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 底界面一般就是通常所说的地面, 而商业街侧界面不仅包括两侧建筑物立面, 还包括被称之为“第二立面”的广告、灯箱、店牌、旗帜等装饰物以及陈列商品的橱窗。两侧建筑物立面的形象是确定整个步行商业街的基本风格、基本关系的“固定特征因素”, 往往一经确定下来, 不会轻易改变, 一段时间后人们会认可它的风格、特征、形式, 构成了两侧立面形象的核心;而“第二立面”和橱窗是营造商业气氛的“半固定特征因素”, 其表现手法是多变的、临时的, 能够给人们带来强烈视觉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顾客兴趣的转变以及商品的更新会调节和变换商业街的气氛。

3 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的原则

⑴注重设计的自然性。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应该以能够形成独特的地域风貌为宗旨, 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符合当地的地形地貌, 尽可能地采用当地“土生土长”的材料, 合理地使用绿地、水体、植物等自然要素, 创造一个亲近、自然的生态环境。要将街道的气候、日照、噪音、污染、休息、视觉条件限制在舒适范围之内, 使人心情舒畅, 保持感觉乐趣, 创造健康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例如南方城市的通风、荫凉, 北方城市的保暖、朝阳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⑵注重设计的文化性与地方性。健康的商业步行街空间界面不仅具有物质上的意义, 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充当着商业步行街文化、历史的载体。一个成功的, 健康的商业步行街, 必然会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例如上海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就是上海殖民地时期东西文化结合的最好体现;苏州观前街商业步行街则是在承续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形成了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人文景观;南京新街口商业步行街则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时代产物。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⑶注重设计的人性化。健康的商业步行街的尺度应该是一种适宜人步行和休息的尺度, 从心理上讲, 应该给人以亲切感, 人性化;便于人们的行走, 并且能够提供可供休息停留空间和设施;增加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 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 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符合人的行走, 并且具有安全性和舒适性, 界面应该是连续的并且使人能够产生心理上的连续, 具有可识别性, 从而产生认同感, 归属感。

⑷统一性与多样性。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应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 整体统一和丰富变化既是一组相互矛盾的概念, 又是一组相互补充的概念, 不能片面地为追求整体统一而忽略丰富变化。步行街外部空间的格局、形态等必然会影响到空间界面的整体性。视觉健康的空间界面往往会有一个统率的主题, 一个贯穿始终的风格, 形成一个整体的、统一的视觉意象, 不会给人以拼贴、拼凑的凌乱感。商业步行街的界面整体性应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 这样才能呈现界面的丰富性, 做到统一中有变化。

4 步行街界面构成要素的设计实践

4.1 侧界面

建筑立面无疑是构成商业步行街整体环境及形象的主体, 不同的建筑立面形式将产生不同的空间效应。建筑师要扮好协调者的角色, 根据界面设计的主要原则, 使个体建筑的尺度和造型语汇能服从于建筑界面的总体目标。其中尤其要控制好街道各构成要素中对空间形象影响较大的地方, 如对节点空间的界面、入口及广场围合等的建筑景象要加以重视和强调。在控制界面中店面设计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即不能规定的太死板, 以免丢失商业街所特有的热闹繁华、异彩纷呈的形象特征。步行街对购物者的魅力就在于其多元化、多层次的选择自由, 所以在界面设计时, 建筑师既要掌握好步行街整体界面的协调, 又要适应商业街建筑界面的多样化。例如:北京王府井商业街两侧的建筑建成年代不一、风格形式多样、体量对比悬殊, 对商业街的设计既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也造成了不小的难度。所以在设计时对沿街建筑不强求形式的统一, 但应当定期清洗出新, 以保证王府井商业街整洁的整体形象;并对一些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建筑立面予以重点保护, 使整条街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其历史的延续性。第二立面是指建筑物或步行街上的广告、灯箱、店牌、旗帜等装饰物以及陈列商品的橱窗。这些是形成商业步行街风貌特征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优秀的设计思想能够活跃步行街的商业气氛, 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 深圳华强北路商业街在改造之前建筑立面颜色过时陈旧, 广告牌摆放位置杂乱, 规格大小不一, 缺乏统一规划。在改造过程中, 规划部门进行了先分类、后规范的集中管理整治。根据建筑物的不同使用性质设计不同的色彩, 通过颜色深浅不一的钢构架或玻璃构架在建筑外立面上从而在形式上形成半透光的屏障, 遮挡墙身及外挂物, 以达到外观整体、统一的效果。同时规范建筑立面广告布置, 清理不规范的建筑外挂物, 对广告牌的大小和内容进行把控。这些整改措施效果明显, 展现出了华强北商业街“新颖、现代、超前、简约”的建筑立面风格。

无论是建筑立面也好, 还是广告、灯箱、店牌等第二立面也好, 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改造过程中应注意连续性原则。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两侧的建筑形式多样, 新旧建筑共存, 这就让界面设计的连续性问题不可避免。这种连续既要空间上的也要视觉上的。在进行连续性设计时, 要注意研究是否能对商业步行街的文化特征有所延续, 是否有助于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独特风貌, 是否能形成“场所精神”。在建筑形式或界面形式上不应拘泥于传统, 不应拘泥于形式, 同时也要能反映出当代的时代特色。如深圳华强北商业街环境整治工程, 建筑师们通过合理规划, 形成连续统一的整体, 广告、橱窗、墙面以及街道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现代化商业都市的形式特征, 从而达到了和周围建筑形成统一和谐的步行环境, 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

除此之外, 商业门面也是建设侧界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对象。建筑师应当将门面与建筑立面相融合, 形成独特的风格, 引发路人的视觉兴奋。从美学上考虑, 当步行街是由独立的店面相连形成街道界面时, 由于柱式、山墙等形式的重复采用, 可形成街道界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且这种节奏感与W/D有关, (W:店面的宽度, D:街道空间宽度) , 当W/D<1时, 易形成界面的节奏感;当W/D=1时, 易产生古典式方形构图和韵律统一美;当W/D=0.6时, 易产生东方式的热闹气氛和强烈节奏。沿街店面相连形成的天际线不宜太丰富, 不能破坏界面整体性。

4.2 水平界面 (底界面)

目前, 我国大量采用的地面铺装材料是沥青和水泥地砖, 其次是天然石材和各种烧制的砖, 它们影响着水平界面的主要效果。此外, 在某些场合可少量运用木材、金属、砂等材料。

地面铺装在材质的选择上要求经济实用、美观大方, 同时还要满足排水和卫生等要求。在具体设计应以一种材料为主导, 其他材料做辅助衬托, 不同材料只在暗示空间的变化和提示不同区域的使用性质或创造视觉趣味时采用, 并保证铺装在统一中变化多样。

空间的性质决定着色彩的处理,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大量性的空间设计中, 一方面水平界面的色彩要避免平淡、枯燥;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矫揉造作, 在具体设计中要视空间性质而定。在庄重、纪念性空间中, 水平界面的色彩应沉着、简洁并统一;在娱乐性环境中, 水平界面应富于欢快和变化。同时, 还要考虑耐脏和易清洁。在南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南方一年四季的植物色彩和水体很丰富, 硬质铺装多考虑色彩的轻快淡雅。在北方则要注意色彩的丰富效果, 否则会出现冬季和早春长达几个月时间环境中基面枯燥的现象。在把握尺度上应从整体环境入手, 设计时既要考虑整体环境的效果,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人的视觉效果, 对于尺度过大的铺装形式或界面处理, 人们不易观看到全貌。设计时可以考虑先从大的环境进行布局, 安排界面形式满足整体环境的需要, 然后再进行细分, 创造出适合于人的尺度的界面环境。例如在重庆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 其地面铺砌为8m×8m方形与1.26m×1.26m方形磨面芝麻白花岗石, 对角相间铺砌, 以墨绿抛光花岗石带分隔。碑体周围圆环为红色磨面花岗石向心铺砌, 以红色花岗石带分隔。街道图案为4.2m×4.2m方格重复排列, 过度段图案为相间的八角形。这样的铺砌突出了解放碑的庄严肃穆性, 强化其作为视觉心理的控制中心地位。而购物区的铺砌简洁朴实不失曲雅, 体现了街道空间的流动性特征及烘托出热闹而生动的商业街道气氛。

4.3 灯光设计

灯光表现力是渲染空间气氛的重要因素, 装饰与艺术照明时灯光表现力的手段就是利用灯光表现力来美化环境空间, 利用灯具造型及其光色的协调, 使环境空间具有某种气氛和意境, 体现一定风格, 增加环境空间的美感, 使环境空间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要求,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理平衡。因此, 城市商业街的夜景照明就是利用各种光源和灯具的特质, 结合街道特点及周围环境, 将夜间的商业街区营造出比白天更动人的效果。其次是满足功能要求, 保证街区的照度达到规范指标, 起到指示道路的作用。在深圳华强北商业街赛格科技园大厦的灯光设计中, 主体和顶部均采用全彩LED点光源, 通过程序控制实现七色交替变化、七色渐变、七色或单色流水、追逐等效果。此灯光设计效果显著, 把建筑物烘托成为舒适、方便、安全、空间构图丰富、灯光环境优美的场所;通过现代夜景灯光的光和影勾勒出现代、时尚、动感的现代商业都市空间形象。

5 结论

底界面和侧界面是进行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的两个主要方面。在底界面的设计时, 色彩的变化、材质的变化以及尺度方面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具有鲜明景观特征的建筑立面, 能形成独特地域风貌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符号, 这是进行商业步行街侧界面设计时应当着重考虑的因素。同时广告、灯箱、店牌、旗帜等第二立面是商业步行街侧界面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两者之间协调统一不仅有利于丰富商业步行街景观形象, 同时也有助于商业步行街地域特色的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界面设计在总体上应当是连续统一的, 这里所说的连续统一不仅是形体上的, 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形体的连续包括形体轮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形式主题、构图划分、装饰细部等方面的连续。心理上的连续同样重要, 它包括新旧的协调、文化的协调、造型形态的协调等等。因此, 底界面和侧界面的设计不仅要在形体、材质、细部等方面保持连续统一, 对二者围合而成的空间所形成的文化上的延续和文脉的传承同样也需保持连续统一。

总之, 商业步行街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作为一个高密度的购物、休闲、社会交往空间, 如何追求并创造情境统一的空间环境, 使之具有更强的人文色彩, 以适应人的要求并有助于人的素质的改善, 乃是规划师和建筑师应有的观念。笔者认为, 在商业步行街界面设计中注重对贴近人的微小尺度空间元素的推敲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关怀, 发掘特定商业步行街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美丽, 这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和可持续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承东.浅谈当代城市景观设施设计的文化因素[J].科技信息, 2007 (22) .

[2]赵飞鹤.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J].华中建筑, 2004 (1) :36238.

[3]曾坚等编著.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商业区与步行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5]李雄飞.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6][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7]芦原义信.街道美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城市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探究 篇9

1 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步行街空间作为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 而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环境。对此, 不管是城市设计或是步行街空间设计, 全都要抛弃不合时宜和不和人性的传统抽象教条, 依据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行为特点, 针对空间的现实需求以及居民对空间环境感知需求, 从而设计出满足人性的商业步行街。现阶段, 我国许多步行街, 在表面上感觉是充满繁荣和繁华的现代气息, 可是在实质上忽略了居民在步行街空间方面的主体角色。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人性关怀, 过度追求形式, 许多中小型城市, 忽视了自身环境与背景, 盲目地追随一些大城市步行街的建设, 将人和环境、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隔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性化空间上的破坏。

2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人性化设计

2.1 尺度宜人的空间

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市区重要交通要道, 居民在悠闲步行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拥挤或是孤单。若是街道相对比较宽阔, 且人流回游性相对比较少, 这样的街道不仅缺少街道生活互动性, 还会减小居民密度。若是街道相对较为狭窄, 人流就会拥挤,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街道的商业活动。通过视觉与知觉方面的研究, 表明距离在20~25m时, 能够有效辨清人的脸部或是脸部基本表情变化。对此, 城市街道的宽度应该设置在10~20m, 这样街道两侧的行人可以在视觉上互相连接, 从步行者的角度而言, 其是一个视觉好和具备亲密感的空间。对于称之为大街和幅宽在30m以上的道路, 已经在空间方面超越了人类视觉尺度, 从而无法使行人看清商品, 同时也难以为行人提供一种围合空间感。针对此种街道, 要充分利用街道两侧休息区或是景观带把街道合理横向划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空间效果。

2.2 人性化的绿色景观

优美宜人的大自然作为人类的第一课堂, 其可以充分激发人类的好奇心与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自然景观在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充分展现出商业步行街的大自然特点。对于城市的商业步行街而言, 自然景观一定要充分融合街道的地形地貌, 依据自然走势, 尽可能降低对原有树木的砍伐, 把自然风貌和步行街商业有效融合一体。同时绿色植物还具备调节环境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绿化面积能够有效调节气候, 改进自然生态环境。另外, 枝叶繁茂的树木能够为行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使行人可以在炎热的夏季在商业步行街中多停留。

2.3 多元化的服务功能

现代化商业街已经不是单纯的购物, 应该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可以集购物和娱乐以及饮食等多方面于一身。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实现商户的多样化, 并且配置相对完善的设施, 组织开展充满活力的多种活动, 进而吸引行人的目光, 不管是年轻人或是老年人都可以找到喜欢的商品。另外, 餐饮应该包含冷食和快餐店或是酒楼以及饭庄等, 惠顾此处的行人, 可以在休息时观赏都市风情。而书店和电影院的建立可以为步行街带来相对稳定的人流, 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步行街的活动, 防止出现单一购物活动, 从而使行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之内满足相关需求。

2.4 完善的环境设施

健全的环境设施意味着城市的文明建设与社会民主, 同时可以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对于城市而言, 建筑物间应该设置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所有环境设施, 才可以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效应用。健全的环境设施配置, 可以为步行街营造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氛围。除此之外, 健全的环境设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加强行人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丰富步行街道景观, 并且展现出步行街到的人文关怀。

3 结语

城市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和购物的场所, 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因此, 在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以人的行为特点和心理以及生理需求作为出发点, 从而设计建设人活动与尺度更为科学、合理的步行街道,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美) 克莱尔·库泊·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著, 孙鹏, 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1)

[2] 郝卫国.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 篇10

1地域文化与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地域文化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可以充分地表现历史文脉, 再现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现代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地以美化人类环境为目的, 而是融合了艺术、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复杂统一体。景观的创作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与生活习惯等。设计师只有在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理解、消化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 并结合一定的科技手段, 才能将景观创作表现得更有生机和活力。对于商业步行街景观艺术设计而言, 地域文化并不单单指向场景和物体本身, 其本质指向主要是物体背后的东西, 即景物固有的内涵、传递的信息和所带来的意义。文化是人类远古经由历史岁月流淌过来的, 对个人和社会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景物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形, 便于我们去研究那段历史, 这就是它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景观是文化的物体和载体, 文化是景观进化和演变的内涵。

2融入地域文化的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分析

西安大唐不夜城于2006 年开建, 总投资达50 亿元人民币, 历时3 年, 2009 年9 月28 日对外开放。它北起大雁塔南广场, 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 东起慈恩东路, 西至慈恩西路, 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500m、东西宽480m, 目前亚洲最大、街景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在总体空间形态上, 利用城市道路、广场、内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等外部空间, 有机地将不同商业形态联系起来, 形成具有唐文化、休闲文化、园林文化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其精致的设计、浓郁的唐代建筑风貌、优美典雅的水系绿景、宏伟的雕塑景观, 华丽的夜景, 都足以堪称西安的一张世界名片。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要素主要包括道路设施、绿植设施、水景设施、景观小品设施、照明设施等, 大唐不夜城景观设计将这几方面同历史文化氛围有机地结合起来, 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融入大唐不夜城的景观之中。

2.1 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是商业步行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道路、街区等一起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 对塑造城市景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的北入口, 运用明显的时代特征, 来反映场所的特有性质, 即浓郁的唐韵氛围。高低起伏的月牙形地形和水波纹的地面铺装, 如同巨浪般向前涌动, 象征大唐文化传承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 让人进入起点就预示着一个好的开局。

2.2 绿植与水景

在植物的选材上, 根据西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结合四季季相更替和色彩搭配等造景的需要, 合理选择各类植物, 强调生态性与观赏性, 并根据景区不同的功能, 将植物分为自然式疏林草地、行道树和观赏花灌木等多种类型, 在生态化的基础上, 通过景观元素的组合, 达到生态化、景观化和实用化的三位一体。行道树选择的是国槐;常绿乔木选择冬青、侧柏等;地被植物选择铺地柏、葱兰等;藤木和草本植物选择紫藤、迎春、麦冬等。

沿步行街景观大道一路南下, 沿途小喷泉哗哗淌着流水, 一首首唐诗刻在石头上, 石头溶于雕塑里, 雕塑坐落于喷泉流水中, 水流又依偎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下, 其景煞是和谐迷人。开元广场的喷泉设计别具一格, 采用旱喷泉设计, 有28 个喷口, 面积约1000m2, 分4 排排列。这组喷泉装有喷射冷雾系统, 与喷泉一起形成水雾效果, 使美丽的大唐不夜城在夜晚更加炫丽诱人。

2.3 主题群雕塑

大唐不夜城的景观步行街上排列着9 组主题群雕塑, 展现了大唐帝国在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至尊地位并彰显大国气象。贞观纪念碑是大唐不夜城的地标性雕塑, 由李世民骑马像及周围的附属雕塑组成。其创作既采用了大唐时期的雕塑元素, 又融合了西方纪念碑的雕塑手法。碑体由暖黄色花岗岩雕琢而成, 李世民及其坐骑由青铜铸成, 色差对比明显, 历史厚重感强烈, 整组雕塑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恢弘的气势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盛况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开元盛世群雕再现了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之景。还有体现盛唐时代文化璀璨的、处于巅峰领域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药家、天文学家等的雕塑, 以及体现大唐盛世崇尚宗教的玄奘广场等等。每一组群雕都凸显一个主题或一个典故, 雕塑群相对独立, 又有机结合, 雄伟壮观, 栩栩如生, 气势恢宏, 令人惊叹, 令人驻足。

2.4 照明设计

大唐不夜城的灯光设计构思源于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彩陶工艺, 以造型生动逼真、色彩艳丽而著称, 且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夜晚的大唐不夜城是一片灯光与色彩交织的海洋。街道两旁霓虹流转, 立体式的灯柱散发出迷人、柔和的光芒。灯光璀璨, 音乐、光电、流水、喷泉交相呼应。步行街上两排高高的街灯华丽复古, 灯杆顶部带有灯光和花纹的扇形标牌向三面分开, 呈现出饱满又不张扬的弧度, 造型匠心独具。开元广场上设立了8 根LED灯蟠龙柱, 东西两侧各有4 柱, 与8数相合, 意为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当LED灯柱在夜色中点亮, 8 根蟠龙柱上面的屏幕幻化出艳丽多彩的光芒, 它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与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相融合, 传承中华民族的惊魂, 它是西安特有的城市地标。

2.5 地面铺装

大唐不夜城地面铺装以简洁洗练为原则。步行街林荫大道的铺装以深灰色的仿古透水砖为主, 贞观广场以不同色彩的花岗石拼贴铺装来象征贞观盛世的繁荣, 开元广场以中国白麻和芝麻灰构成广场铺装的基调材质, 中间镶铺彩色光纤玻璃使原本庄重的广场气氛活跃起来。步行街外侧的观光浏览车道以硬质石材方砖铺地, 来减缓机动车行驶速度, 质感上、色彩上与步行街区域协调一致, 增强了整个步行区域的空间效果。

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挖掘历史文化———形成设计元素———融入景观创作”的景观设计手法, 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了文化、景观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成为西安亮丽的风景线。

3结语

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 挖掘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 把与文化、历史、习俗等相关的元素融汇到景观形象之中, 从而赋予景观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避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出现概念化、雷同化和表面化等问题, 在提升商业步行街文化价值的同时, 也为商贸空间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 力求实现文化、景观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摘要:以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的实际景观项目为例, 对地域文化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只有抓住地域文化这个根本, 才能营造出充满个性、打动人心的商业步行街景观环境。

关键词:地域文化,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海继平, 郑君芝.论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理性表达[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1 (10)

[2]李真.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 2015 (3)

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 篇11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文关怀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人性的回归”的倡导更是愈演愈烈。而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城市商业体系中最为活跃的表现形式,而商业步行街入口空间更是作为商业空间连接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成为城市人群公共活动的场所之一,体现的不仅仅是区域体系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应该强调其人文价值。而从我国大部分商业步行街入口空间设计来看,仅仅是考虑了入口空间基本的功能形式,而对于大量人流聚集和流动的场所缺乏人性化设计的考虑,并没有为消费者提供舒适和便捷的购物环境。因此,在部分商业步行街入口空间虽然商业氛围及购物环境方面提升了自身形象,但由于缺乏对主体本身的关注,例如休息座椅的不足、绿化景观的缺失以及标识系统的不完善等因素,都会错过更多的消费者。一个成功的商业步行街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关系着整个街区的长远发展。

一、人性化设计在商业步行街入口空间的重要性

商业步行街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着重于入口景观及功能所需,可以集中小块绿地穿插布置,充分体现人性化原则。为营造优良步行街入口空间,以强化步行街视觉景观,并阻挡喧闹的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步行街入口空间环境。充分利用商业花园,绿化与景观相结合,为购物提供舒适的休憩、徜徉场所,为商业创造有利的氛围。

入口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常常是整个建筑的亮点所在。入口空间的多样化设计,可以增加公共空间入口场所感和吸引力,提高大众参与性,激发人们进入此空间的行为。有场所感和吸引力的的环境,影响商业人流的购物心理,产生购物行为。相反,如果入口空间不具备场所感和吸引力则会导致行人快速穿越此空间,因此无法带动其它社会活动的发生,当然使入口节点显得缺乏生命力和活力,这个空间的设计当然也就不具备任何价值(如图1)。

由于商业步行街区功能复杂,其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也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如整体布局、衔接过渡、交通组织、空间场所、景观标识等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值得设计师在具体方案中仔细推敲。

二、商业步行街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商业步行街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要本着整体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功能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整体和协调意识在当今城市建筑活动中特别重要的两个方面,建筑是多元素有机结合的整体,建筑入口是当中一个最可以发挥创造力的部分。因此,要保证建筑入口空间不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要和整体空间结构相统一。建筑入口首先要满足建筑功能上的要求,其次要重视形式上的要求。对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更是艺术与建筑技术的融合,对入口建筑的形象艺术处理常常要动用一切技术手段(声、光、电等)综合使用,要达到构图完美、标识性强、导向性好的目的。商业建筑入口的空间也应结合当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特点,增加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体现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创意的多样性。

三、入口空间设计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功能体系的完整性

商业建筑入口的功能要求主要是以满足建筑自身功能要求为前提,它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行功能,然后才是是引导性、私密性、安全性的功能要求。商业建筑入口引导性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商业建筑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为最终目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要受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入口空间引导性的处理。入口对人的引导性是建筑与人的行为首先发生的关联,应处理得自然、巧妙、含蓄,能使人于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室外自然而然地进入室内。

2. 空间环境的舒适性

现在许多入口空间缺少造型优美的植物景观,也没有考虑丰富的水体设计,对于铺地的选择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将指示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从而使入口空间单调乏味,缺少生机与活力。随着人们对于入口空间的需求性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设计者感受到植被种植、水体设计的重要性,这两者已成为入口空间景观中提升环境气氛、愉悦心情体现人文关怀所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建筑入口空间在景观设计方面,努力突出地域性的特点,表现时代风范,要体现中国范整体布局的设计思想,可以试着增加石栏板、石凳、石椅等凸显体现独特韵味,也可融入西方现代的风格,营造出一个和谐且融汇中外文化特色的舒适环境。

3. 信息标示体系的明确性

主题商业步行街的信息标示是否明确是整个建筑综合体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一个优秀的入口空间形象标志不仅有助于树立商业步行街的外部形象,同时,可以给路人视觉上的刺激,强化商业街的外观特征,从而吸引消费群体,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同时也应当调整人们对入口空间的感受尺度范围,以协调整体与局部、大尺度与小比例的矛盾。同时利用有限的入口空间打造出视觉交点,从而吸引人流进入商业步行街,增加商业街开发的综合价值。采用现代处理手法增加多样的造型元素,同时辅以标志物,强化商业街的主题,提高商业街的标志性及可识别性(如图2)。

4. 特殊人群的便捷性

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主要是给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无差别对待的感受,体现人性化的关怀。消除行动不便者的各种通行障碍,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加强无障碍环境的人性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如:加大标志加重色彩,有效利用反差,强化视觉信息。坡度尽可能平缓,扶手坚固耐用,踏步尺寸合适,踏面防滑等。

5. 重视空间安全疏导设计

重视空间安全疏导设计,入口空间的交通组织要从整体出发,从细节着手,合理组织车流、人流。就是要在中心区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交通组织要充分考虑建筑、人员、环境的特点。

设计人流与车流的分离,使两者不产生相互的干扰,建立完善的停车场地并在内部建立安全通畅的步行道路,方便的到达周边区域,有效的解决人、车相互干扰的情况。因此,要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规划,合理组织人的交通流线,制定理想的车辆行驶路线是入口空间疏导设计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可以适当增加入口与道路之间的过渡空间,使得车流与人流交汇时,既不阻碍车辆通行,又给行人制造了安全因素。

四、结语

建筑入口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功能性要素之一,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对于整个商业建筑设计是点睛之笔,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将会伴随着居住建筑规划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入口空间的设计会越来越优秀。

参考文献

[1]黄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演化研究[D].北京大学,2012.

[2]张毅.基于行为心理的高校校园商业步行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上一篇:尿液检查下一篇: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