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工作

2024-10-08

审查工作(共12篇)

审查工作 篇1

档案公开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公开前的保密审查是确保档案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4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 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 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按知悉范围的限定可以分为公开档案和秘密档案。秘密档案按内容和性质又可分为:国家秘密档案、商业秘密档案、工作秘密档案、个人档案等。近几年来,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 电子档案管理的普及, 档案公开工作中, 保密审查不严, 出现一些上网公开的档案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和一些不易公开的档案的现象, 不仅给工作造成极大被动, 同时也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此, 正确处理档案公开和保密的关系, 推动和促进档案公开工作稳步发展, 确保国家秘密档案的安全, 档案公开前的保密审查工作尤其重要, 是确保档案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一、档案公开保密审查的原则

档案公开保密审查在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下, 坚持谁立卷谁审查、事先审查、全面审查、依法审查的原则。

1. 谁立卷谁审查。

谁立卷谁审查符合保密工作“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的基本精神。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立卷单位在立卷的同时对该卷档案内容进行保密审查, 并对涉密案卷作出明显标注, 以便在以后档案公开工作中不予公开, 防止发生失、泄密。所有立卷单位都必须承担保密审查的责任。

2. 事先审查原则。

档案部门在拟公开馆藏档案之前, 必须再次审查, 这也是档案公开过程一个重要环节, 发挥着“过滤器”的功能。目的是在公开前过滤掉不应当公开的信息。因此, 保密审查必须在档案公开前进行, 否则就失去了保密审查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3. 全面审查原则。

每一卷档案在正式公开前, 都要全面地对每一卷内所有档案进行保密审查, 特别是对原始文件、附件以及文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背景信息, 如文件签发人修改意见等, 若一但公开将严重干扰公务人员正常履行职责, 就一定不能公开。

4. 依法审查的原则。

保密审查的结果关系重大, 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开展保密审查工作, 不能仅凭个人主观想象或以本单位的利益出发作出是否公开的决定。

二、档案公开保密审查的内容

1. 审查档案内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是属于禁止公开的信息。一卷档案整理过程中, 要根据《保密法》、《保密法实施办法》以及相关的《根据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对卷内内容进行审查, 确定是否属于国家秘密, 属于国家秘密的, 同时确定其密级、保密期限, 并按规定在其卷皮、卷内目录上标注国家秘密标识。

档案馆收集归档的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档案一般分三类:一是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二是上级机关产生后下发的;三是下级机关单位产生后上报的;四是同级机关单位之间互相横向交流的。无论是归档单位还是经管单位都要承担相应的保密义务, 不能随意公开。

2. 审查档案内容是否涉及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属于限制公开的信息。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 能为权利人带来利益, 具有实用性, 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事项一般是由其产生的单位确定, 也有的主要国家机关在其制定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中对属于本行业的商业秘密的确定作出了原则规定。商业秘密的档案一经确定, 就必须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以防档案公开后造成商业秘密的泄露, 构成对管理相对人权利的侵害, 同时还会损害行政机关的公正信誉。

3. 审查档案内容是否涉及工作秘密。

工作秘密指机关单位在其公务活动中产生的, 一旦泄露会给本机关单位的工作造成被动或损失的事项, 也就是通常所称为的内部事项。在一般情况下, 哪些档案属于工作秘密, 主要是由各机关单位自行决定, 另外在《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中明确规定了许多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行业工作管理的需要规定了业务工作中的秘密。如在《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中就明确规定“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试题和答案”不属于国家秘密, 应作为工作秘密管理, 不得擅自扩散。属于工作秘密的档案和国家秘密的档案标识方法不同, 一般在卷皮和卷内目录标明“内部”、“内部文件”、“内部资料”、“内部刊物”等字样。

4. 审查档案内容是否涉及个人隐私。

个人隐私一般是指与特定个人有关, 本人主观上不愿意告诉他人的, 一旦公开披露, 会给当事人的名誉、信誉、社会形象或者工作、生活、心理、精神等造成负面影响。如个人收入、身体状况、财产状况、任职期间审计情况、不愉快的经历等。档案馆对所藏档案负有保密的义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规定个人隐私信息一般不得公开。

三、档案公开保密审查的程序

档案馆接收归档材料后, 要确定该档案是否应当公开, 在形成或报送部门按件履行初审、复审和批准的保密审查程序。档案公开保密审查过程中, 发现国家秘密事项错定或漏定的要及时纠正。保密审查程序要有完整、真实的文字记载, 记载的基本内容包括公开事项的名称、载体的形式、公开的日期以及报送部门和本馆初审、复审、批准的意见和日期等, 一般应包括以下程序。 (1) 初审:由档案馆负责档案公开工作机构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初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拟公开的档案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内部事项、个人隐私等。对涉密档案不宜公开的应说明理由和依据。 (2) 复审:由档案馆档案公开工作机构的负责人承担, 对初审的结果进行复查。 (3) 终审:由档案馆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局 (馆) 领导同志对经过初审、复审的档案, 作出是否公开提供纸质文件和网上公开的最终决定。批准人对公开保密审查的最终结果负领导责任。 (4) 对仍然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业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四、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档案的保密与公开是矛盾的统一体。对于公开来讲, 保密是例外。对于保密来讲, 公开是例外。档案公开工作中, 既不能简单因为保密影响了公开, 也不能简单因为公开影响了保密。要正确处理好保密与公开的关系, 即要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 又要及时、灵活地实施档案公开,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广、快、精、准”的要求, 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工作。

档案是国家宝贵历史文化财富, 保密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以及一个单位的切身利益和和谐发展。信息时代, 在严格保密审查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档案公开的必要性, 把握好档案公开与保密的界限, 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档案公开保密审查管理体制, 利用信息技术使档案公开工作更加畅通、安全, 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 造福人类。

摘要:档案公开保密审查工作应坚持谁立卷谁审查、事先审查、全面审查、依法审查的原则, 审查档案内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工作秘密、个人隐私, 通过初审、复审、终审等程序, 确保档案公开利用过程中档案安全。

关键词:档案公开,保密审查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编.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手册[M].金城出版社, 2009.

审查工作 篇2

杨鑫指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中国纪检监察报》“学思践悟”专栏刊发的这五篇系列文章,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委局先后四次组织集中交流学习,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纪委新精神、新要求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要保持和发扬好这种好势头,把学习、思考、把握和践行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新精神、新要求、新部署,不断把学习思考引向深入。

杨鑫强调,要善作善成,全面加强和改进纪律审查工作。要转变政绩观,把纪律挺在前面,要案要办,违纪问题也要查;要注重效率,快查快结;要坚持有病就治,抓早抓小;要坚持惩防结合,综合施治;要突出重点,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创新方式方法,做到灵活机动。

杨鑫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内强素质,全面提高纪律审查能力和水平。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把握大局、全局的能力;要提高监督执纪能力;要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在工作中多请示汇报、多通气沟通、多体谅补台;要提高自警自醒的能力,严守审查纪律;要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把政治觉悟提高、内在素质提高和政治上的进步结合起来抓。

论非法证据审查排除工作的强化 篇3

关键词:公诉工作;非法证据排除;强化

在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正确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发挥好侦查监督在侦查初期的把关、监督和引导作用,杜绝冤假错案、落实人权保障、促进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修改后的刑诉法全面贯彻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刑诉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第五十七条规定“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第五十八条“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非法证据排除对公诉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公诉人承担言辞证据合法性的举证责任,在举证不能的情况下,法庭将直接予以排除,这不仅增添了工作量,还必定增加了起诉的风险。

一、强化办案管理

一是建立侦查监督和公诉联动机制。侦监部门在办理有存疑证据或非法证据的案件时,及时告知公诉部门派员介入,跟进证据补正与排除,要提醒公诉部门注重存疑证据审查,确保瑕疵证据补正到位,非法证据排除到位。加强同法院和公安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协作,统一常见多发性犯罪的证据证明标准,并将这些标准延伸到侦查环节,在审查起诉工作中引导公安机关逐步提高证据收集、运用的水平,以提高公诉案件质量。要真正建立理性、平和的执法观。要准确把握公诉人的法律定位,在提起公诉前要客观的对案件是否应当提起公诉进行分析、判断,确保案件的起诉质量。

二是建立起诉环节“双审查”机制。公诉部门办理存疑证据或非法证据的案件时,由承办人对案件进行全方位的具体审查,由部门负责对案件证据的合法性把关,重点审查并提出意见,通过“双审查”办案模式,确保证据真实合法。要始终把保证办案质量作为执法办案活动的生命线,重视加强对证据合法性的审查,把排除非法证据落实到各个诉讼环节。对职务犯罪案件,要严格落实拘留和逮捕后及时送看守所羁押、在看守所内进行讯问、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等规定,完善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机制,坚决把非法证据排除在侦查终结前,确保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审查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排除合理怀疑,努力使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是健全非法证据排除审批制度。承办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对经查实属于非法取证且需排除的证据,提出初步处理意见,部门负责人把关后提交部门集体讨论并形成书面报告,报主管院领导批准予以排除,切实加强对非法证据排除的内部监管。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和基石,对于保证办案质量、实现司法公正具有关键作用。这次刑诉法修改,充分吸收长期司法实践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已有规定的基础上完善证据种类,明确举证责任,细化证明标准,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证人出庭和保护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我们要切实改变重证据客观性轻证据合法性、重口供轻其他证据的倾向,更加注重证据的合法性,更加重视提高依法收集、运用证据的能力,不仅重视收集和审查有罪、罪重的证据,而且注意收集和审查无罪、罪轻的证据。要认真吸取一些地方因刑讯逼供导致冤错案件的深刻教训,切实摒弃为了破案而违法取证、为了证明有罪而忽视无罪证据等错误做法,严格执行“十个依法、十个严禁”,有效预防、坚决杜绝刑讯逼供、暴力取证和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二、强化协调配合

一是案前预防。加强与公安机关刑侦、法制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共同研究关于证据的调查核实问题及对策建议,强化证据意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还要求我们公诉人需要适时提前介入逮捕阶段,因为侦查监督部门与公诉部门同属检察机关,有些案件一旦侦查监督部门做出逮捕决定,就意味着一般情况下公诉部门需要将该案提起公诉。但批捕阶段的证据与公诉阶段的证据标准不同,而且在逮捕后的两个月侦查期限内证据会发生变化,所以会有个别案件虽然在批捕阶段已经逮捕,但是在起诉阶段却达不到起诉的标准。当侦查监督部门主要证据复核草率行事、不够仔细时,这种情况就更加糟糕。如果侦查监督部门在提审犯罪嫌疑人时,不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受到刑讯逼供,或者对犯罪嫌疑人提出受到刑讯逼供不予重视和听取,必将给案件起诉留下巨大的隐患。因此,公诉人适时介入逮捕阶段,在逮捕阶段就把住非法证据排除的关口,适时建议侦查监督部门排除非法证据,这种关口前移将有助于案件的顺利诉讼。

二是案中防范。主动加强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及时发现存在非法证据的案件。为了摆脱现阶段的口供之上主义,我们公诉人需更加重视介入侦查引导取证。从办案实践看,很多案件,只要当初现场勘验更加细致一点、物证调取更加周密一点、证人寻找更加努力一点,即使没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也不影响案件事实的认定。现场勘验、物证调取、证人寻找等都有及时性的要求,一旦错过时机将无法补救,而侦查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口供依赖惯性,注意力集中到口供上,而忽略这些客观证据的调取,导致很多案件因时过境迁而无法获取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公诉人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公诉人再不要试图依赖侦查机关(部门)出具一个没有刑讯逼供的“情况说明”来驳倒被告人提出受到刑讯逼供的辩解。

三是庭审核实。认真听取辩护律师意见,根据律师提出的非法证据问题,及时进行核实,作出补正或排除决定。新刑诉法第57规定“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新刑诉法实施后,非法证据排除的庭审调查将日益增多,公诉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庭审中,辩护律师将更加注重程序和证据上的“瑕疵”问题,围绕取证程序违法、证据不符合“三性”、控方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等,指出控方的证据体系达不到“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并依据两个“证据规定”,要求排除非法证据。此时,公诉部门就要承担证明证据合法性的责任,证明不能,该证据就要被排除。

三、强化线索收集

一是仔细审阅卷宗,从细节处发现。通过查阅卷宗严格把握案件每个细节,注重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围绕证据收集的程序,及时发现采用刑讯逼供等手段收集的非法证据。注重查阅卷宗,严格把握案件每个细节,注重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同时加强与看守所、控申部门及驻所检察室的沟通联络,及时收集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属反映的关于非法取证的线索和证据,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严格审查,确保证据来源合法、有效。

二是认真听取意见,从多角度思考。认真听取律师、犯罪嫌疑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意见,审慎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对侦查机关进行非法取证的辩解,及时调取或补正可能存在非法证据案件的相关材料。肩负着言词证据合法性的举证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公诉人在审查起诉阶段提审时必须讯问犯罪嫌疑人有无受到刑讯逼供,随时做好排除口供的准备,特别是对于一些舍言词证据而无法定罪的案件,更应该加强审查。对此公诉人必须有耐心,切忌在办案中为求速度忽视质量,对于有瑕疵的言词证据绝不能得过且过,必须严格审查,必要的时候要建议侦查机关(部门)补充侦查。

三是注重协作配合,从多渠道收集。注重加强与看守所、控申部门及驻所检察室的沟通联系,及时收集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属反映的关于非法取证的线索和证据,对真实性、合法性严格审查,确保证据来源合法。与公安机关刑侦、法制部门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共同研究关于证据的调查核实问题及对策建议,不断强化双方的证据意识。在庭审期间,认真听取辩护律师意见,根据律师提出的非法证据问题作出补正或排除决定。

参考文献:

[1]董坤.我国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主体地位之理论证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2]郭松.组织理性、程序理性与刑事司法绩效考评制度[J].政法论坛,2013(04).

[3]施业家,罗林.论我国检察文化的建设与完善[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浅探 篇4

一、目前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一些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机构不健全

《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各级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级经费审查委员会”。但是目前在一些新建和改建企业中, 由于种种原因, 工会迟迟不能建立, 不能按规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所以也就谈不上选举产生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更谈不上开展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了, 这是其一;其二,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凡为一级财务管理的工会组织, 在组建工会或换届选举时, 经审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应同时考察、同时报批、同时选举产生”。而事实上, 由于种种原因, 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工会不能按时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 这样就出现经审委员由于工作或职务变动难以履行委员职责, 而又未执行替补制, 基层工会经审委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的现象。

2、部分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有名无实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基本职责是对工会经费收支和财产管理情况进行审查监督。目前, 绝大多数拥有财务管理的基层工会都依法设立了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的工作机构,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工会的经费审查监督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基层工会没有建立经费审查监督的各项工作制度或是制度不健全,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无章可循;二是有些基层工会虽然建立健全了经费审查监督的工作制度, 但是不能严格落实, 开展经费审查监督工作随意性大;三是多数基层工会审计内容和方式单一, 不能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3、经费审查监督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其基本条件:一是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有一定的议事能力;三是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四是有严谨的工作作风。针对上述要求和条件, 各级工会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需要提高素质。

二、新时期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为使经费审查监督工作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整体水平, 促进经费审查监督的制度落实和组织落实, 推动各级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中华全国总工会已经于2002年制定出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笔者认为, 各级工会在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的同时, 还应该下大力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认识

俗语云“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同样如此。现实条件下, 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成败。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宣传, 使各级工会主要领导从主观上认识到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是坚持民主办会的重要标志, 是依法治会的重要途径, 是工会干部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和当前工会体制改革中规范会计工作的迫切需要。要通过将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列为重要考核项目纳入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目标予以考核的同时, 加大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奖惩力度, 从而从客观上提高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干部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认识。相信只要措施得当, 各级工会主要领导干部对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认识就会提高到主客观的统一上来, 从而卓有成效地推动各级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开展。

2、建立健全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

组织机构健全是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 新建、重建和重组单位不断大量出现, 这就需要我们在坚决落实“哪里有职工, 哪里就有工会”, 不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同时, 下大力气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机构的建设。我们必须通过依法建立健全各级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机构来保证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保证工会的合法财产在改革中不受侵犯。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依法治会的基本要求。我们企业各级工会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各项工作制度来使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要通过建立考核制度来使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有法必依”。要通过建立奖惩制度来使经费审查监督工作“违法必究”。最终实现以组织建设来保障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开展, 以制度建设来规范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终极目标。

3、下大力气提高各级经审干部素质

毛主席曾经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后, 工会经审干部的素质也就自然成为开展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关键。所以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 必须提高经审干部素质。

提高经审干部素质, 首先要把好工会经审干部的推荐关, 保证将那些政治觉悟高, 业务素质强, 作风严谨的工会干部推荐选举到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岗位上来。其次, 要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经审干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最后, 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对经审干部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严肃处理。

4、引入外部审计, 加大经费审查监督力度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审、帮、促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审是手段, 帮和促是目的。单纯的工会内部审计, 很难完全胜任对工会经费使用的全部监督, 引入外部审计已经成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内在要求。原因有二:一是工会经审干部一般由工会干部担任, 经审干部对工会组织的依附性必将影响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效果;二是工会劳动福利事业的不断壮大, 对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而现实是, 工会经审干部配备不多, 不可能全面精通各项具体审计业务,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任务重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增加编制不现实, 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借助外力, 充分利用社会审计资源, 这也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机关的要求。所以我们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必须引入外部审计。

纪委纪律审查工作汇报 篇5

27日,县纪委监察局召开201x年乡镇纪律审查工作汇报会,了解各乡镇纪委今年来的纪律审查工作情况,督促加大工作力度,明确工作要求,促进纪律审查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向风行出席。向风行对乡镇纪律审查工作进行了讲评,并指出纪律审查是乡镇纪委最主要的工作。他要求,要切实做好乡镇纪律审查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差距、工作要求,解决办案慢、久拖不结、工作应付、突击办案、进不了案管系统等问题,确保乡镇纪律审查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会上,乡镇纪委书记汇报了纪律审查工作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纪委副书记吴承棉组织学习了市纪委关于纪检干部“十不准”规定。县纪委副书记杨望龙通报了20xx年各乡镇纪律审查工作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今年来各乡镇纪律审查工作进展情况。

审查工作 篇6

关键词: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

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经费审查工作,是保证基层工会工作顺利完成,促进基层工会事业发展,维护工会形象的有效措施。当前,基层工会经费使用、检查、审计方面存在一些不适应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基层工会经费审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以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工会组织加强自设建设的需要。

一、当前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集团公司工会经审组织以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为主线,以推进经费审查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对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领导,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新的突破,为服务和促进基层工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着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实际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工会经费审查工作还没有真正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成效,与党政领导、特别是与工会领导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但当前部分基层工会的领导对经费审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十分到位,缺乏对经费审查工作必要的重视和支持。表现在没有把经费审查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上,片面的认为经费审查工作就是找工会财务的“茬”。有的基层工会领导认为自己只要管好该花的钱,管住不该花的钱就行了,还有的基层工会领导只重视财务管理轻视经费审查工作,不愿意开展同级审计和其他审计,因重视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经费审查工作的效果欠佳。

(二)经费审查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高。目前,集团公司大部分基层工会均设有经费审查委员会,也配备了经费审查工作人员,但多数为兼职人员甚至是让一些根本不懂财务知识的人兼职经费审查工作,使经费审查工作难以凑效,加之有的工会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导致还没彻底熟悉经费审查工作的业务就被调整了工作岗位,无法从根本上履行好经费审查人员的工作职责。此外,由于工会系统工作人员待遇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工会干部和财会人员到经费审查队伍中,客观上造成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组织在人员的配备和干部的素质等方面不能满足审查监督的工作要求。

(三)经费审查工作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完善。近年来,集团公司工会在大力推进经费审查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克服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浮在表面,存在“走形式、摆样子”的现象。一是经费审查工作制度本身还存在缺陷,缺乏刚性、强制性。二是一些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组织缺乏工作主动性,工会干部缺乏积极性,不按职责要求对本级工会经费收缴、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审查,甚至对本级工会经费预决算执行情况审查审计也不到位,一些兼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知识缺乏、专业水平不高,因而常常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起不到工会经费审查组织的应有作用。三是有的基层工会人员兼职经费审查工作,客观上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审计自己,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做好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前提。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为适应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发展的需要,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各项机制也在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应当看到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在推进基层工会各项工作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的现实。但做好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永远也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只有党政工领导都重视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工会内部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只有加强对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领导,才能使经费审查人员在审查审计工作中消除顾虑,转变观念,大胆工作,自觉主动地协助工会财务部门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这就要求工会主席对经费审查工作高度重视,努力为工会经费审查干部尽职尽责,深入扎实地做好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创造条件。要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促使基层工会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使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成为基层工会经费管理、监督的利剑,可靠的“卫士”,同时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谋和助手。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是提升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能力的基础。目前,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兼职人员多的现实一时难以改变,而人的素质又亟需提高,所以,做好经费审查工作的学习和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有效的学习和培训能够较快的提高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的需要。要抓好对专兼职经费审查干部经常性的业务培训,重点学习财经知识、政策法规、财务制度和审计业务知识,学习经费审查工作操作规程,提高经费审查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实际能力。同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能力和扩大视野的有益途径,甚至事半功倍。建议集团工会多举办一些工会专兼职财务人员和经费审查委员会成员学习班,不断丰富经费审查干部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掌握国家政策和理解财务政策、法规、制度的能力。也可以适时组织工会财务人员、经费审查工作人员到各兄弟单位和企业参观学习,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经验、沟通信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使其进一步扩大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适应经费审查工作需要。

(三)健立健全和不断完善经费审查工作制度,是做好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保障。完善和规范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制度体系,是保证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及时到位的一項基础性工作,是确保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的基本保证。尽管在推进经费审查工作规范化建设中形成了一些工作制度,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工会经费审查组织必须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经费审查工作制度,把现实工作中发现的制度漏洞和不足及时加以充实完善,使制度更趋合理、管用。二是要努力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克服经费审查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切实履行工会经费审查监督职能。三是上级工会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基层经费审查工作开展情况,保证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任务目标的落实。特别是要加大对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制度落实的督导力度,坚持经常性督察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不断探索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推动经费审查工作的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努力推进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调研 篇7

关键词:逮捕,羁押,必要性,机制

一、捕后羁押的具体范畴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 羁押既不是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 也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罚, 而是指剥夺人身自由后所持续的一种状态。羁押可以分为未决羁押和已决羁押, 其中未决羁押包括刑事拘留后的羁押和逮捕后的羁押, 都是对尚未被法院判决有罪的人所适用的。已决羁押是对被法院判决有罪的人所适用的, 具体包括拘役、有期徒刑等刑罚。相较于拘留后的羁押而言, 捕后羁押包含的内容更丰富, 既包括侦查阶段的羁押, 又包括审查起诉和法院审理阶段的羁押。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 各个诉讼阶段都有着相应的期限, 而由于我国现阶段犯罪活动的相对多发, 办案机关的工作负荷较重, 延长办案期限的情况也较为突出, 客观上也导致了捕后羁押时间较长。

二、捕后羁押必要审查的客观需求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 不可避免地存在社会矛盾的多发性, 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犯罪率的偏高, 尤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 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处于高负荷状态, 因为一些相应的原因, 在办案环节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和羁押显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羁押率的偏高, 二是一押到底的情况较为普遍。

首先, 关于羁押率偏高这一问题, 客观上是我国现阶段人口流动性大, 社区等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较低等原因。对犯罪嫌疑人采用逮捕这一强制措施, 最能够保障诉讼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对于办案机关而言, 相比较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 逮捕后进行羁押也是最节省自身资源的方式。所以从办案机关执法成本和逮捕的价值意义两方面考虑, 逮捕都有着自身的优势。这一“性价比”所发生的影响, 客观上也导致了逮捕相较于其他强制措施在适用上更为普遍。

其次, 关于“一押到底”这一情况, 捕后羁押的起始时间为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时间, 而终止时间方面, 从之前的法律规定来看, 并没有对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 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期限作出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期限是与办案期限一致的。实际上, 捕后羁押的终止一般为诉讼活动终止的时间, 这就是所谓的一押到底。

三、关于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现有规定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于羁押必要性审查作出规定, 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 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 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1]结合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这一实际情况较为突出, 以及捕后随着侦查等活动的开展相关情况可能发生变化, 决定设置专门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同时针对我国法律制度中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以及在各诉讼阶段检察机关都有所介入的情况, 采取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方式, 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纳入检察机关的工作内容。

为适应新刑事诉讼法的要求, 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时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进行修订, 进一步细化了各项工作制度, 对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归属进行了规定, 即侦查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由侦查监督部门负责, 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由公诉部门负责。监所检察部门在监所检察工作中发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 可以提出释放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四、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要要求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已经就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司法主体作出了规定。为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下一步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对于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启动、实体审查过程和程序的终结, 以及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开展过程中, 检察机关各部门如何有效配合等问题进行规范, 最终使得这一制度得以切实发挥相应的作用, 实现立法的目的, 但在具体机制建立中必须坚持一下几点:

(一) 坚持保障诉讼活动开展的工作原则

在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之前必须明确思想认识, 即羁押在本质上是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后的状态, 采取强制措施的意义在于保障诉讼活动的有效开展。羁押本身并不与保障人权原则相悖, 只是实践中可能存在没有羁押必要而继续羁押的情况,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正是要对这一部分情况进行排除, 从而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审查工作的开展不应当对强制措施保障诉讼活动开展这一功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审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案件的办理情况, 并以此作为作出结论的主要依据。

(二) 坚持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由检察机关侦监、公诉、监所三个部门负责, 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 既要有明确的分工, 从而避免重复劳动, 也要有相互间的协作, 从而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最终达到全面、高效地完成审查工作, 保证审查结果的科学性。具体而言, 明确分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环节由不同的部门负责, 即侦监部门负责逮捕后至侦查终结前的羁押必要性审查, 公诉部门负责侦查终结后至判决生效前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二是审查内容上的分工, 监所部门负责对犯罪嫌疑人精神身体状况不适宜羁押, 以及可能出现超期羁押等情况下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侦监、公诉部门对案件事实基本已查清, 可以使用取保候审等其他强制措施情况下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

(三) 坚持注重审查效率的工作态度

目前《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都没有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具体办理期限作出规定, 但应当认识到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时效性要求是很高的, 如果审查期限等于诉讼期限的话, 那么审查工作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 实践中还可能存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的情况, 如果不能高效率地完成审查工作, 还可能出现在押人员在看守所内死亡的情况。笔者认为关于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期限设定可以参考审查逮捕的期限, 在出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病危等情况下再进一步简化程序, 从而及时有效地完成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建议的提出。

五、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机制探讨

要实现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就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建立和完善具体的工作机制, 通过细化的规定, 保证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完成这一机制的构建, 就必须在审查程序的启动、审查工作的具体方式、审查结果的实际作用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一) 审查程序的启动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不可能实现对每一名被羁押人员的全覆盖, 这既是对司法资源的极大占用, 其实际意义也较为有限。侦查监督部门的审查逮捕工作中实际上已经开展了羁押必要性的审查, 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各项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本身的必要性也很强。在审查程序的启动方面, 应当坚持主动审查和依申请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1.检察机关主动启动审查工作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由检察机关主动启动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 主要集中在法律规定方面、案件进展方面、被羁押人员自身等方面。例如, 依据认定犯罪的法律或可能涉及量刑的法律规定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现羁押期限超过可能判处的刑期时。又如, 随着案件办理的深入, 案件的证据或情节发生变化, 导致出现不适宜关押的情况。此外, 被羁押人员原先因无法落实取保候审的情况发生变化, 或者其自身患有严重疾病等情况。在这些情况出现时, 无论被羁押人本身是否提出申请, 检察机关主动启动审查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不仅是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权的保障, 对于规避办案风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2.检察机关依申请启动审查工作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是一项保护被羁押人合法权益的工作, 涉及到被羁押人的切身利益, 被羁押人对此应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以及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的权利。首先, 保障被羁押人知情权方面, 检察机关应当及时进行告知工作, 从具体操作的角度考虑, 告知工作由监所检察部门承担较为合适。同时告知应当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监所检察部门可以将其与新入所人员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其次, 被羁押人提出申请方面, 应当采用书面申请为原则, 口头申请为例外的方式。对于口头申请的应当制作笔录, 从而保证工作的规范性, 被羁押人提出申请应当有相应的依据。对于提出的申请, 检察机关有权进行筛选, 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再进行审查。

(二) 审查工作的具体方式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涉及到影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变更, 实际意义和影响并不低于审查逮捕工作,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求处于较高的水平。由于开展这项工作所需了解的情况内容丰富, 既涉及原案件的具体案情, 也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悔罪情节等主观因素, 以及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客观情况。要做好这项工作, 就必须赋予承办人充分的调查权限, 在此基础上配备有效的保障措施, 并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 最终实现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论的科学。

1.保障承办部门的调查取证权限

调查工作是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核心所在, 只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 才能保证最终形成意见的科学性。虽然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并不由某个部门专门承担, 实践中也不会是各相关部门的最主要业务工作, 但对于这项工作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承办部门在开展调查工作的过程中, 务必要注重工作的全面性。这就要求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上必须赋予承办部门充分的调查权限。其中, 尤其是涉及外单位的联络工作, 如调阅看守所监控录像, 与看守所监管民警谈话。以及前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街道、社区村 (居) 民委员会了解情况等。而这一类调查工作应当得到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保障。

2.构建明确和科学的评估标准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最终意见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搜集各类信息后的合理评估, 评估标准应当具备明确性和具体性的特征, 即哪些情况下应当作出无继续羁押必要的评估意见, 哪些情况下可以作出无继续羁押必要的评估意见, 以及哪些情况下应当作出有继续羁押必要的评估意见。评估标准的形成应当以相关法律规定为基础, 尤其是要参照审查逮捕中所使用的法律规定。在此基础上, 通过明确具体的规定, 确保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此外, 规范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意见的审批流程和制式文书的制作, 确保审查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三) 审查意见的效果实现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最终是要形成明确的审查意见, 即有继续羁押必要性或无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意见的效果实现, 是整个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意义所在, 当作出有继续羁押必要性的意见时, 只需维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状态。此外, 当案件处于检察机关办理阶段, 如公诉部门审查起诉阶段, 作出的无继续羁押必要性的意见也相对容易实现。这里主要需探讨一般刑事案件的侦查阶段以及相关案件的法院审判阶段, 当检察机关作出无继续羁押必要性的意见时, 如何实现审查意见的效果。

1.注重检察建议的说理性

由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结论是以检察建议的形式向公安机关或法院发放的, 这一性质就决定了在出具文书材料中必须注重说理性, 检察机关负责审查的部门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应当进行充分的论证, 说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关事实、证据材料及法律依据。检察建议内容本身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说服性, 这样才有利于接收检察建议的单位理解和接受, 从而实现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效果。

2.加强督办催办工作力度

检察机关向公安机关或法院发放检察建议的同时, 应当要求有关机关在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一定时间内将处理情况通知检察机关, 而且这一期限本身不宜过长。对于规定期限内不给予回复的情况, 检察机关可以以催办函的形式要求有关单位给予回复。审查意见的效果实现离不开检察机关的主动沟通, 必须认识到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并不以检察建议的发放而终止, 获得有关机关的回复也属于这一项工作的范畴。此外, 在必要时通过借助上级检察院的力量, 对办案机关施加影响也是实现审查意见的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作为一项新事物, 是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和研究, 结合实际需要而建立的, 由于其本身所具备的特征, 如时效性特征, 在具体机制的构建方面也有着明显的要求。当然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到目前为止的实践经验还相对缺失,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相信通过不断健全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 可以充分地发挥好这一制度的作用, 认真对捕后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对没有继续羁押必要的及时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 从而实现其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的意义。

参考文献

审查工作 篇8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水土保持司于2009年3月4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沙棘油标准》编制工作大纲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林业大学、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高原圣果生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等专家、领导和编写人员共13人。会议由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主持,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对大纲审查会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议听取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就本标准编制的背景、意义、依据、采标的情况、标准大纲和进度安排的汇报。随后, 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 对本标准编制工作大纲进行了逐条审查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该标准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审查工作 篇9

之所以再开篇讲这么小问题导致的大失误,是因为太可惜了,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投标工作往往需要各路人马协同作战,全力以赴。经常是投标时间不太宽裕,投标任务也很繁重,大家都各司其职,专注于自己手头这一摊,最后完成后草草收兵,交卷了事。才造成了最后的功亏一篑。应对之道是除每个具体标书制作参与者必须提高责任心外,还必须又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总负责,做最后的审查工作。

审查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投标书进行审查。

(1)工程概况是否准确描述。在总体部署方面,看施工队伍及主要负责人与资审方案是否一致,文字叙述与“平面图”、“组织机构框图”、“人员简历”及拟任职务等是否吻合。

(2)施工方法和工艺的描述是否符合现行设计规范和现行设计标准。有没有引用废止的旧规范。

(3)施工方案与招标文件要求、投标书有关承诺是否一致。材料供应是否与甲方要求一致,是否甲方供应或招标采购。

(4)采用施工组织模块,或摘录其他标书的施工组织内容是否符合本次投标的工程对象。

(5)“平面图”是否按招标文件布置了队伍驻地、施工场地及大临设施等位置,驻地、施工场地及临时设施工程占地数量、工程数量是否与文字叙述相符。

(6)“横道图”或者“网络图”工序安排是否合理,关键线路是否正确。

(7)计划开竣工日期是否符合招标文件中工期安排与规定,总工期天数是否算对,分项工程的阶段工期、节点工期是否满足招标文件规定。工期提前要合理,要有相应措施,不能提前的决不提前。

(8)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是否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否实行项目负责人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制。

(9)是否有相应的完善的冬、雨季施工保证措施及特殊地区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0)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生产制度是否健全,责任是否明确。

(11)安全保证技术措施是否完善,安全工作重点是否单独有保证措施。

(12)招标文件是否要求有此控制(降低)造价措施的措施,没有要求不用涉及,如有要求,措施要切实可行,具体可信(不做过头承诺、不吹牛)。

(13)承诺是否函盖了招标文件的所有内容,是否实质上响应了招标文件的全部内容及招标单位的意图。业主在招标文件中隐含的分包工程等要求,投标文件在实质上是否予以响应。

(14)营业执照、资质证书、金融施工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是否齐全并满足招标文件要求。

(15)企业法人或委托代理人是否按照规定签字或盖章,是否按规定加盖单位公章,投标单位名称是否与资格审查时的单位名称相符。

(1 6)重合同守信用证书、A A A证书、ISO9000系列证书是否齐全。

(17)财务状况表、近年财务决算表及审计报告是否齐全,数字是否准确、清晰。企业近年来从事过的类似工程主要业绩是否满足招标文件要求。

(18)在建工程及投标工程的数量与企业生产能力是否相符。

(19)主要技术及管理负责人简历、经历、年限是否满足招标文件强制标准,拟任职务与前述是否一致。主要负责人证件是否齐全。

(20)授权书、银行保函、信贷证明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格式填写。

(21)劳动力、材料计划及机械设备、检测试验仪器表是否齐全。

(22)“投标报价汇总表合计”、“投标报价汇总表”、“综合报价表”及其他报价表是否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填写。编制人、审核人、投标人是否按规定签字盖章。

如果做到以上各点,估计废标的可能性就降到了最低。审查人可以不过多介入具体的分项工作,但必须对整体文件了然于胸,如果审查时间不够,做不到面面俱到,就要抓大放小,对关键的要求,尤其可能被判为实质性不响应的地方必须非常小心,保证关键部分万无一失。

如果做到以上各点,这就要求在体制上,法人必须明确授权。总负责人最好为公司总工,或者有丰富投标经验的工程师。为保证审核的顺利进行。审核人同时享有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配权,最后完工大家都在工作单上签字,谁编的,谁审的,不能含糊。不要小看签字这一环节,签字意味着责任和担当。这样尽量在体制上和流程上最大程度上保证不出错误和纰漏,这也是ISO9000认证体系的要求。每次投标结束,大家可以再开个碰头会,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这样循环往复,提高标书制作水平,从而提高投标工作的中标率。

挂一漏万地写出对投标工作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具体的投标工作有所帮助。错误、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摘要:本文就在实际投标工作中遇到或看到的一些问题及错误,提出了审查人在对投标书进行审查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审查工作 篇10

一、正确认识工会经审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工会经审组织监督具有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它是由各级工会组织设置的审计监督机构, 监督检查工会财务收支活动, 据以评价工会遵守财经纪律、法律法规严肃性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行为。同时, 工会经审作为内部审计通过履行监督、评价、签证职能, 促进工会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提高经费收、支、管、用水平, 保证工会财务行为合法性, 维护财经法纪, 保障工会资产保值增值, 评价经济责任, 核实收支预算执行结果, 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增强经费保障能力等方面, 都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工会经审组织的审计监督介入后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 工会经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发挥工会经审监督作用, 促进工会及时足额收缴经费, 坚持经费的正确使用方向, 确保经费的安全运作,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这是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职责, 是工会系统的一道重要防线, 这是其它任何一种审计监督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行政审计与工会经审的目的不同, 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不同。经审工作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在维护职工利益方面发挥作用;二是在服务工会工作大局方面相对其它审计, 工会经审工作发挥着主导作用;三是在监督工会财务工作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四是通过履行经审职能, 促进工会组织廉政建设, 防止或减少违法乱纪行为。

(二) 工会经审工作面临多样化的要求。

在实施机构改革中, 工会经费的收、管、用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情况, 需要工会经审组织对工会财务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价、激励、监督, 以适应新旧体制转轨的要求。

二、工会经审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

《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经费的使用接受国家的监督”。因此, 工会经审工作的重点应该向保障职工与工会利益的经费收缴上转变, 应向促进工会财务管理水平上转变, 应向提高工会资金使用效益上转变。具体而言, 工会经审组织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发挥作用。

(一) 坚持经费收支预决算审计作用。

工会经审的重点就是强化工会组织的经费收、管、用工作, 为保障工运事业的发展服务, 从工会经费收支预算方案的编制到工会经费收支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 经审工作始终贯穿全过程, 也是经审工作发挥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职能的重要领域, 因此, 工会经费收支预决算审计始终是工会经审工作的重点。

(二) 着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作用。

工会经审具有内部审计特征, 其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促进工会组织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做好工会负责人离任审计, 为考核任期内各项经济责任和业绩提供任用和奖惩的依据。

(三) 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作用。

内控制度审计可以帮助工会找出经费管理制度中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好会员群众的利益。

(四) 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作用。

诸如经费计拨, 送温暖资金、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资金、劳模资金、各项救灾救济款、工会离退休干部经费等, 要摸清情况, 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工会参与行政决策、依法治会服务。

(五) 参与工会管理决策, 当好工会领导层的参谋作用。

工会经审不仅仅是对违纪违规问题实施监督, 还要参与工会理财、聚财的决策行为, 从政策、制度上为决策提供服务, 以减少工会领导层决策失误的风险。

三、发挥工会经审组织经审效能的对策

第一, 工会领导者应该转变观念, 进一步强化对工会经审机构在同级工会组织中有着纪检监察、经济警察双重地位的认识, 为发挥经审工作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二, 工会经审应该转变工作重心, 围绕加强工会内部控制制度、维护会员群众和工会组织两者合法权益, 提高工会预算管理水平等方面开展审计工作, 切实有效地发挥工会经审在工会系统内独特的优势作用。工会经审的任务, 也应由原来着眼于检查本级的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转移到着眼于检查财务收支资料的真实性和经费管理的效益性上;着眼于检查工会内部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为各级工会管理服务。

第三, 改变工会经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 注重经审干部的培训和知识更新, 注重吸收审计监督部门的成功经验, 提高经审工作质量, 尽快适应审计介入与之协调运行的需要。

第四, 发挥工会经审民主监督优势。具有民主监督与审计监督双重特征的工会经审工作有别于其它任何一种审计, 工会经审组织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其组织人员是会员群众的忠实代表, 民主理财、民主督财是工会经审的优势, 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将有利于工运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科学合理设置经审组织机构的建议

(一) 进一步加强经审组织建设, 确保经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工会经审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工会。按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 主动与有关方面协调, 坚持上级工会和基层工会换届或新组建基层工会时, 保证实现经审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同时组建、同时选举、同时报批的“三同时”的要求, 提高经审会的组建率。要加强经审干部的教育和培养, 积极开展培训和经验交流, 建立经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鼓励经审干部立足岗位, 自学成才,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 业务精通, 作风优良的经审干部队伍。同时, 也要结合实际, 坚持科学管理, 加强基层工会财务工作, 强化分类指导和服务, 为基层工会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并着重加强本级经审组织建设和加大下审一级的力度, 积极探索开展审查监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 建立健全工会各项经审制度, 完善经审监督工作机制。

各级工会经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对本级经费审查监督制度》、《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对下级工会经费审查监督暂行规定》、《工会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各项经审制度。根据工会换届及年度工作实际情况, 应编制《单位工会工作条例》、《工会财务工作指导手册》等指导性的文本, 还应制订《工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 使各级工会和经审组织有章可循, 规范运作。为依法实施审查审计, 规范审计行为, 提高审计质量, 做好审查监督工作, 促进廉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依法履行审查监督职责, 加大对下属基层工会的经费的收、管、用的审计监督力度。

加强对年度经费预算编制的审查监督, 对本级工会年度经费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 对重大开支项目实施的审查监督, 对年度决算的审查监督, 提高预算执行和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上级工会应对基层工会经费收支及资产管理进行年度普遍审计。各基层工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拟定计划, 通过层层审查审计, 形成重在本级、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经审工作新格局。

摘要:正确认识工会经审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经审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工会各项经审制度, 完善经审监督工作机制, 依法履行审查监督职责, 确保经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充分发挥工会经审组织作用, 不断推进经审工作创新与发展。

审查工作 篇11

关键词:高校;章程;核准;审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21-03现阶段,教育部及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正按照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教政法[2012]9号)、《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1号)(下文简称《暂行办法》)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政法厅[2014]2号)等政策文件要求,紧锣密鼓开展高校章程核准审查工作。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应围绕章程建设目标,构建高质量的章程文本。本文就构建高质量的章程文本提出六点建议。

一、高度认识章程核准审查工作的重要性

(一)章程文本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立法水平”

章程核准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立法行为”,经核准后的章程是一份规范性法律文件,对举办者、主管部门、高校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均有法律约束力。制定章程行为(包括草拟行为和核准行为)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立法属性。核准不同于备案,需要对章程进行实质性审查,对章程中的不足、漏洞进行修正、完善。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查、修改并核准通过的文本方为章程的正式文本。文本质量高低所体现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立法水准。

章程经核准后必须向社会公布,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社会大众、媒体的关注和监督;其他高校可能也会研究、学习、借鉴。如果其中存在重大疏漏,将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立法水平”的一个巨大否定,其依法行政能力、专业性、权威性将遭到质疑,同时也会误导其他学校的章程建设。

(二)只有全面做好核准审查工作才能避免发生争议

经核准后的章程是高教管理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法律效力高于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一般规范性文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政法厅[2014]2号)的相关规定,如果今后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某项规章以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与核准的章程内容不一致,将按照章程条文执行。如果章程条文中存在与相关规章以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地方,是执行章程的规定还是执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容易发生争议。一旦高校以经核准的章程为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将难以自圆其说。教育部已经规定优先执行章程,这些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性、专业性将受到影响并面临修订、废止。这将对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水平造成消极影响。

(三)只有完善规范的章程文本才能经得起行政纠纷的考验

章程将成为今后师生员工进行申诉、诉讼的依据,同时也是处理这些纠纷的依据。师生员工依章程进行投诉、申诉或学校依章程要求自主权,都将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为此,在核准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尽量查缺补漏,避免存在隐患,构建合法、规范的章程文本,使章程在未来的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经得起考验,避免朝令夕改,保持章程稳定性,使章程真正能够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

二、审查的上位法依据要全面

章程的制定依据就是它的审查依据,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核心教育法律。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职业教育法为主要内容。二是高校治理机制相关文件。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为主要内容。三是师生权利保护相关文件。以教师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为主要内容。各大类下面还有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审查章程既要找到相关的上位法依据,更要找全,这样才能做好合法性审查。

规章以上层级的规范性文件,只要跟章程条文相关都应列为章程的审查依据。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政法厅[2014]2号)规定,规章以上层级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位阶要高于章程,是审查章程的重要依据。

规章以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既是审查的依据,又是审查的对象。一方面要以这些文件为依据认真审查章程中是否存在与其相冲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审查这些文件是否与上位法相符。

三、把握好审查的程度

(一)严格依法进行合法性审查

·前沿理念·完善高校章程核准审查工作的几点建议合法性审查就是对章程是否符合上文所述的上位法依据进行审查。该审查主要针对章程中的法定内容。这些内容必须严格依法制定,不允许存在与上位法相抵触的情形。如果有相抵触的情形,高校必须修改。内容合法是对一份合格章程的基本要求,合法性审查是审查章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专业、最严肃、最机械、最没有自由度的一步。审查者首先要找到相关上位法依据,然后查看章程条文是否与该依据相冲突,提出修改意见。

(二)适当性审查重在把握好审查的“度”

适当性审查就是对章程内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是否合理提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是否客观表述学校的办学层次、治理结构和发展目标;是否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等进行审查。适当性审查主要针对章程中的自定内容。所谓自定内容就是高校在法律框架内自由创设的条款。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上位法依据,对自定内容应主要从“适当性”角度进行审查。

对于自定内容,在审查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决定权,只要不与法律、政策中的强制性规定相抵触,均应予以认可。对“适当性”审查的程度建议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第一,是否符合高校办学实际。即章程中提出的办学定位、内部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体制等要符合实际。第二,是否可行。即章程中提出的管理办法、改革措施等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是否有利于该校长远发展。即章程中提出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体制机制等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特色性不是审查章程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特色性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概念,它包含哪些内容,难以具体界定。特色性实质上就是差异性,即“与众不同”。符合学校办学实际所体现的就是“特色性”。因为没有两所学校的管理体制、发展路径是完全一致的,其中的差异性就是一种特色。“特色性”是附着在章程条文之中的一种固有属性,不是创设的,也不是照搬的,每一份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章程都可以说是“有特色”的章程。

(三)规范性审查既要全面又要注意细节

规范性审查就是对章程的用语、表述、章节编排体例是否符合《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六条规定进行审查。章程是一份规范性文件,其用语、表述、章节编排各方面应达到以下标准:用语准确、简洁、规范;条文内容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章节编排清晰明了。

规范性审查要全面,对章程的每个部分都要进行审查,同时要注意细节性的表述、用词、标点等。审查不全面、不仔细将直接影响章程的制定质量并造成条文表述不清晰、用语不规范等问题,容易导致章程条款存在歧义,不利于执行,存在纠纷隐患。

(四)制定程序审查重点在于高校是否切实履行法定程序

制定程序审查就是对章程的制定程序是否符合《暂行办法》第三章“章程制定程序”的第十六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进行审查。按照该规定,制定章程的基本程序是成立起草机构、草拟、校内外广泛征求意见、提交教代会讨论、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党委会讨论审定。制定章程要按照民主、公开的原则和法定程序开展各项工作,让师生员工广泛参与,让章程制定过程成为凝聚共识、推进改革的过程。

履行法定程序是章程最终取得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没有经过法定程序的章程文本,即使条文设计得再完善,也是无效的。故,审查章程的时候,除了查看起草说明相关记载,还要审查高校提交的制定程序佐证材料是否真实、完整,必要时可以对高校师生员工进行随机访谈调研。

未完全履行法定程序的,可以要求高校补充履行相应程序后再报。已经履行法定程序,并且各个程序均获得通过的,制定程序审查应视为通过。

四、要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实际

章程是高教管理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章程中的制度安排必须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实际相吻合。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高教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章程。教育部已经规定,章程与管理实际不一致的,除规章以上层级规范性文件外,优先执行章程。如果核准过程没有结合管理实际,经核准的章程条文与管理实际存在冲突,将造成下列后果:第一,教育行政部门的依法行政水平将受到质疑。核准前,没有认真审查章程,理顺章程与管理实际之间的关系。核准后,没有尊重章程,出台或采取与章程相矛盾的管理措施或管理办法。第二,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威性受到消极影响。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与章程相冲突的规范性文件将得不到执行,有损其权威性。第三,引发行政争议。高校将以章程为依据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诉求,届时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章程与管理实际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脸面无存。

因此,审查章程的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规章以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日常管理办法和措施、工作程序等一并进行审查。对其中不合法、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如果发现管理实际中存在与章程不一致的,则应依据上位法进行认真研究,调整管理实际或修改章程,使二者相契合。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章程的执行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实际相矛盾,避免发生上述不良后果。教育行政部门应以核准章程为契机,进行全面自我审查、流程再造,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意识,转变管理模式,为章程的贯彻执行打下基础。

五、重视与高校进行充分沟通

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准阶段须与高校进行充分沟通。第一,与高校进行沟通协商是依法行政的体现。现阶段,章程核准被纳入行政许可程序,采取行政审批的方式。按照行政许可法相关规定,高校作为申请人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沟通听取高校的意见和诉求。第二,与高校进行沟通协商是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章程是高校的“自治法”,制定章程是为了实现高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在核准过程中,与高校进行充分沟通协商,听取、吸纳高校的意见,向高校说明修改的理由,就章程中的重大问题与高校达成共识,是尊重高校自主权的体现。第三,与高校进行沟通协商有利于加快推进章程建设工作。章程中某些重大事项的修改,还需要高校提交校内各有关机构审议后重新申报核准,及时做好沟通,有利于推动高校及时完善章程建设工作。第四,与高校进行沟通协商有利于章程的贯彻执行。通过充分沟通,就章程建设相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有利于今后共同遵守,使章程建设取得实施效果:教育行政部门尊重章程、尊重办学自主权、转变管理模式;高校依章程自主办学。

教育行政部门调整确定举办者与学校权利义务关系、办学自主权范围,修改章程中的其他重大事项包括领导体制、内部决策机制、办学定位、办学方式等以及对一般事项的修改均应及时与高校做好沟通。

六、要建立审查工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章程核准工作时还要建立监督和问责机制。明确核准机关内部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严肃工作纪律。建立章程核准工作档案,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章程核准工作中的疏漏,追究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

综上所述,章程核准审查工作关系教育行政部门的立法水平,为避免核准后发生章程相关行政争议,确保章程在行政纠纷中经受住考验,做好核准审查工作尤为重要。教育行政部门除了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外,在核准审查过程中应找全上位法依据、把握好审查的“度”、结合本部门管理实际并重视与高校进行充分沟通,最后还要建立审查工作的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章程核准审查工作顺利完成,制定出合法、规范、科学的章程文本,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以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治校、尊重章程,高校依章程自主管理的高等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许智宏.现代大学制度应确保良好的学术环境[EB/OL]. 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0/12-17/2729737.shtml. 2010-12-17.

[2]陈立鹏,杨阳.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动大学章程建设[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8):25-30.

[3]党存红,许佩宁.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容及完善[J].行政与法,2012(12):113-117.

[4]王春业.论高校章程法律化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6):37-40.

[5]熊丙奇.大学章程制定应纳入立法程序[J].河南教育,2013(10):24-25.

[6]湛中乐,赵玄.中国大学章程内容的缘法与求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33-41.

[7]焦志勇.切实发挥好“章程核准委员会”的职能与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24-26.

审查工作 篇12

羁押是为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在一定期限内, 在专门场所剥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法律状态。本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首次提及“捕后羁押”, 我们认为捕后羁押是指为了防止现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逃跑、自杀、毁灭罪证或继续进行犯罪活动, 对其在依法拘留或逮捕后、法院未作出生效裁判之前限制其人身自由以保证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的一种法律状态。根据目前全国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现状, 我们认为急切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审查主体。本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主体是检察机关。在检察机关内部应当由哪个部门具体承担审查之职还是由几个有关部门共同协作完成是一个应当解决的具体问题。从现有的检察机关机构设置来看, 涉及羁押必要性审查职责的部门有侦查监督、监所检察和公诉三个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在在侦查监督活动中有对是否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审查的职责;监所检察部门有对羁押期限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职责;公诉部门有对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的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时可以予以撤销或变更的职责。我们认为, 应当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对捕后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 但是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应当在法律文书和相关材料方面予以配合, 建立案件信息共享机制。理由是监所检察部门立场相对中立客观性比较强;有全程了解案件诉讼进程和羁押人员羁押期间表现的工作便利性;另外, 从监所检察工作职能上看, 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也是监所部门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职责要求。据了解目前有的检察机关建立了“以监所部门为主体, 实行监所、侦监、公诉三部门工作联动, 采取监所部门自行启动、在押人员申请启动、批捕备案审查启动、公诉部门移送启动等四种启动方式”为内容的“三联四动”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模式, 要求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统一归口由监所部门负责, 侦监部门、公诉部门予以配合。如张家港市检察机关等。

二是建立当事人权利告知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 监所部门应当在三个工作日以内告知其有权利申请人民检察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案管部门对于前一个工作日收到的被逮捕人员的名单及审查逮捕决定意见书, 及时通报监所部门, 以便于监所部门告知权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提出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时, 应当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据。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 据了解, 目前公安 (包括看守所监狱干警) 、法院对这项工作还不是很了解, 羁押人员了解的更是不多, 羁押人员依法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要求监所部门大力做好宣传工作, 利用多种形式、渠道把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性质、审查对象、审查条件、审查程序宣传清楚透彻, 使羁押人员及其家属、代理律师掌握如何利用羁押必要性审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是细化不同办案环节审查的具体情形。在侦查监督环节, 由侦监部门及时跟进案件侦查取证、刑事和解、退赃退赔等情况, 对于发现审查逮捕时适用条件发生变化, 可能不继续羁押的, 或侦查机关反映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 及时通报监所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在审查起诉环节, 公诉部门发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条件的, 及时将情况通报监所启动羁押必要性审查;在审判环节, 公诉部门发现继续羁押的被告人, 羁押期限将超过依法可能判处刑期的或者可能被判处缓刑、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免予刑事处罚的, 及时将情况通报监所启动审查程序。

四是细化监所部门审查的方式。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开展羁押必要性评估, 向侦查机关了解侦查取证的进展情况, 听取有关办案机关、办案人员的意见, 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 调查核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查阅有关案卷材料, 审查有关人员提供的证明不需要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关证明材料, 到发案单位、所在街道、社区居 (村) 民委员会了解犯罪嫌疑人必要时可以组织听证审查。

上一篇:商业步行街防火设计下一篇:车载移动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