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审查

2024-08-21

法律审查(精选8篇)

法律审查 篇1

中国ⅩⅩ银行法律审查办法(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保障各级行经营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债权的安全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我行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审查,是指事先由行内法律事务部门对本办法规定的业务事项及相关法律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对法律风险进行识别、提示和控制的专门工作。

第三条 凡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法律审查的业务事项及相关法律文件,各级行在审批或签署之前必须履行法律审查手续,否则由业务事项主办部门和审批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条 法律审查工作由各级行法律事务部门负责。未设立法律事务部门的,由上级行法律事务部门委派、授权或核准的人员承担法律审查工作。

上级行法律事务部门对下级行的法律审查工作负有指导、检查和监督的责任。

第五条 各级行应当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需要,配备必要的法律审查人员。同时,要加强对法律审查人员的管理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法律审查工作水平和质量。

第六条 法律事务部门及法律审查人员应当客观独立地进行法律审查和发表法律意见。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市场竞争、业

-1- 务拓展等理由干预法律审查工作,不得以回避或掩盖风险为目的,要求法律部门和法律审查人员修改或重新出具法律意见。

第二章 法律审查范围

第七条 下列业务事项及相关法律文件应当进行法律审查:

(一)由本行信贷审查机构审议或报上级行审批的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信贷业务事项;

(二)由本行审批或报上级行审批的债务重组、资产处置业务事项;

(三)制定或修改业务制度、规定、办法或章程;

(四)对外产生权利义务关系的各种合同、业务协议、履约凭证、通知、表格、信函及相应的授权文件;

(五)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相关的法律事项;

(六)新业务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

(七)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事项;

(八)涉及劳动人事关系的法律事项;

(九)与我行机构设立、合并、撤销、重组等组织形式变更相关的法律事项;

(十)本行和上级行认为需要进行法律审查的其他事项。第八条 下列业务事项,业务主办部门应当事先提请法律事务部门参与方案论证、业务谈判:

(一)涉及新的客户类型、业务领域、交易模式、产品结构 -2-或风险控制措施的创新性业务;

(二)金额较大、融资结构复杂或涉及境外客户的项目融资和银团贷款;

(三)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多方的债务重组、资产处置业务;

(四)涉及我行重大利益的有关业务事项。

第九条 经过行内审批的信贷业务或其他业务事项,如果需要与客户进行协商以确定合同条件的,业务主办部门应当约请法律审查人员参加相关合同谈判,并由法律事务部门对最终的合同条款进行审核。

第十条 全行统一使用的各类格式合同和其他格式法律文件,由总行法律事务部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统一制定。总行未制定格式合同的业务,一级分行、直属分行可根据需要制定辖内统一使用的格式合同,由本行法律事务部门审核确认,并报总行法律事务部备案。

第十一条 凡使用行内格式合同或格式文件办理的业务事项,如果该合同或文件的条款未作修改或未添加新的内容,该合同或文件可以不再提交法律事务部门审查。

第十二条 各级行办理具体业务时,如果不使用或者修改总行制定的格式合同或格式文件,相关的业务合同或文件须经一级分行、直属分行法律事务部门或由其授权的下级行法律事务部门审核确认。

-3-

第三章 法律审查要求

第十三条 凡是应当进行法律审查的业务事项及法律文件,由业务主办部门在审批之前将相关的文件、资料提交法律事务部门审查。提交审查应采取书面函件专送的形式,特殊事项可采取文件会签的形式。

第十四条 法律审查应确保被审查事项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有关的强制性要求,交易内容和交易条件在合同及相关法律文件中得到完整准确的表述,各项约定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

第十五条 对信贷业务应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贷款用途的合法性;

(二)借款人(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保函申请人)、担保人的主体资格;

(三)担保及其他风险控制措施的合法性、有效性;

(四)抵押(出质)人对抵(质)押财产是否享有处分权、抵(质)押财产的处置是否存在法律障碍;

(五)贷款、担保的操作程序、手续和文件的合法性;

(六)涉及的其他法律问题。

第十六条 对债务重组、资产处置业务应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债务重组、资产处置是否需要并获得有权部门的批准,操作程序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资产权属是否存在法律瑕疵或 -4-争议;

(三)我行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充分、合理的保护;

(四)相关的文件、协议是否合法、有效;

(五)涉及的其他法律问题。

第十七条 对业务章程、管理办法应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的措施是否适当、完善;

(三)对业务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的处理是否妥善。第十八条 对业务合同、协议、履约凭证、通知、表格、信函等法律文件应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是否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文件签字人是否具有合法、有效的授权;

(二)文件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相关的权利义务在合同中是否得到公平、明确的体现;

(三)我行的权益在文件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保护;

(四)文件涉及的法律要素是否齐全,各相关文件的内容和相互关系是否匹配;

(五)与文件有关的其他法律问题。

第十九条 对涉及劳动人事关系的事项应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或终止的程序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5-

(三)对违规违纪员工给予开除等行政处分的法律依据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法。

第二十条 法律审查一般应在收到被审查业务事项和法律文件后3至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于特别紧急的事项,经提交审查的业务主办部门负责人签注后,应在1至2个工作日内完成法律审查。

第二十一条 对重大、复杂的审查事项或法律问题,法律事务部门可以向上级行法律事务部门咨询或请示,也可以征询有关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或中介机构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法律事务部门完成法律审查工作后,应当发表审查意见。审查意见可以通过法律意见书、会签意见或其他形式表达。书面法律意见应由发表意见的法律审查人员署名。

第二十三条 报送上级行审批的业务事项,经由该承办行法律事务部门或法律审查人员出具书面法律意见的,上级行法律事务部门如无不同意见,可以使用签章或其他形式确认该意见,不再另行出具书面意见。上级行法律事务部门认为下级行的法律意见有疑问或失误,可以要求下级行补正或修改法律意见,也可以自行出具法律意见。

第二十四条 法律审查意见应归入相关业务档案,留存备查。

第四章 法律审查人员

第二十五条 各级行从事法律审查工作的人员应当具有法律 -6-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包括律师资格考试)或企业法律顾问考试。经一级分行、直属分行法律事务部门考核和批准,暂不具备上述资格的行内人员可以从事法律审查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一级分行、直属分行法律事务部门应建立本行法律审查人员名录,报总行法律事务部备案。

第二十七条 各级行应当从法律审查人员名录中聘用法律审查人员。聘用名录之外人员从事法律审查工作的,应报经一级分行、直属分行法律事务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一级分行、直属分行法律事务部门对本行法律审查人员应当进行工作考评,经考评不适合从事法律审查工作的,应当从名录中删除。

第二十九条 法律事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请执业律师协助或承担有关的法律审查工作。对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信贷等批量业务涉及的常规性法律审查工作,可由法律事务部门选聘的执业律师承担。

第三十条 适用外国法律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的业务事项及相关法律文件,应聘请具有相应法律执业资格的律师进行法律审查,出具法律意见。

第三十一条 聘请执业律师为我行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事务部门应对律师提交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进行审核,并对律师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7-

第五章 部门责任

第三十二条 法律事务部门及法律审查人员应当尽职履行法律审查职责,对发表的法律意见负责。

第三十三条 业务主办部门对经办的业务事项和相关文件应当进行审慎调查和审核,确保其符合金融监管规章和我行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 业务主办部门应对提交法律审查的相关文件和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法律审查人员认为相关文件、资料不完整或有疑问的,可以要求业务主办部门予以补充或做出说明,必要时可直接对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核实。

第三十五条 法律事务部门基于法律审查对业务事项及相关法律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提出的意见,业务主办部门应当采纳;对预防和控制法律风险、维护我行权益提出的意见,业务主办部门应当予以完善。

第三十六条 法律事务部门可以对本行或下级行签订的融资文件、担保合同以及相关事项进行法律检查,以堵塞漏洞,控制风险。

第三十七条 法律事务部门对法律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补救措施或纠正意见的,有关部门或单位应当接受并及时整改。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行境内各级分支机构。

-8-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总行负责解释。一级分行、直属分行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报总行法律事务部备案。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中国ⅩⅩ银行法律审查办法》(ⅩⅩ发[]193号)同时废止,其他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9-

法律审查 篇2

一、建筑遗产法律的核心条款

保护建筑遗产的核心是保护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建筑遗产重要的保护原则是维持原状。但是,建筑遗产和可移动遗产不同,建筑遗产必须在使用中得到保护。古玩可以放在展柜中保护,而建筑遗产如果没有人使用,闲置上几十年,就可能倒塌。但在使用中有人看护,有日常维护维修,可以千年屹立不倒,如意大利的万神庙。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建筑遗产必然要改动、改建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所以,保护建筑遗产有一个矛盾的问题。一方面维护建筑遗产的原状,才能保护建筑特色,保存建筑中体现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建筑遗产使用才能更好地得到保护,而使用必然有维修、改动等。如何处理这个矛盾,行政行为就必须介入,制定标准,审查维修、改动等行为。所以,对建筑遗产进行改动、重建、损毁以及小型工程的控制和处罚是建筑遗产法的核心。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纽约城市地标法》。《纽约城市地标法》如果从表面条文数量(第317条、第317.1、第317.2如果统计为1个条文)看,总共有18条,其中对建筑遗产进行改动、重建、损毁以及小型工程的控制和处罚就有6条,如果包括第302条(因为第302条是定义条款,例如317.1部分术语解释等),总共有7条关于对建筑遗产进行改动、重建、损毁以及小型工程的控制和处罚。第318条是从城市资助工程开始提议计划时,历史保护委员会就参与审查,对该提议是否会影响建筑遗产提出意见,形成报告。为纽约城市理事会批准时,提供参考,影响决策。也就是说,《纽约城市地标法》的一半条文就是围绕建筑遗产进行改动、重建、损毁以及小型工程的控制和处罚进行规定的。

围绕对建筑遗产的行为控制,纽约市采用以下三种途径。

(一)颁发许可证

纽约市对建筑遗产进行严格保护,对建筑遗产上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建筑遗产的新建、重建、改动、损毁①;一种是对建筑遗产的小型工程②。

对建筑遗产上的行为控制,不是资格审查,而是对这类行为进行事先审查,事中监督,事后处罚。主要实行双许可制,避免对建筑遗产匆忙的拆毁。

1. 对建筑遗产的新建、重建、改动、损毁事先审查

采取城市规划委员会(或标准董事会)和历史保护委员会的双许可制对在地标坐落地或历史区域的建筑或包含内部地标的建筑进行新建、重建、改动、损毁的,首先获得委员会颁发的“对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适当证书”或授权通知,然后得到城市规划委员会或标准董事会的许可的,才能实施。因而,对在地标坐落地或历史区域的建筑或包含内部地标的建筑进行新建、重建、改动、损毁的,申请人在向建筑部门提交申请的同时,应向委员会提交一份申请副本,同时应向委员会申请颁发“对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或者“适当证书”。如果没有“对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或者“适当证书”,不许施工;即使获得“对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或者“适当证书”,但是没有城市规划委员会或标准董事会的许可的,也不能动工。

2. 对建筑遗产的小型工程建筑部门和历史保护委员会的双许可制

“小型施工”指改变、增加或移动建筑的结构、元素或者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外部建筑特征或内部建筑特征,例如粉刷外层、再涂层、油漆、修复、翻新、改造外部或内部建筑特征或使用的方法实质改变外观。如果这种改变、增加、移动不属于普通修复和维护,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不必获得建筑部门的许可。

委员会收到对建筑遗产的小型工程申请后,应当及时将该申请递交至建筑部门,建筑部门应尽可能及时向委员会求证是否颁发许可。如果委员会认为应该驳回申请,委员会应及时将此决定通知给申请人。如果建筑部门认为不该颁发许可,委员会应当决定(a)是否申请的工程会改变、破坏、影响任何建于地标坐落地之上或者历史区域内建筑遗产的外部建筑特征,或包含内部地标的建筑遗产的内部历史特征;以及(b)如果该工程可能会产生影响,无论是否依据《纽约城市地标法》25-307的b、c、d、e条款中制定的相关标准来衡量,该工程应当遵守并贯彻本章的目的。如果委员会认为本条款c中(a)项中涉及的问题是否定的,或者认为本条款c中(b)项涉及的问题是肯定的,委员会应当颁发许可;如果委员会认为本条款c中(a)项中涉及的问题是肯定的,或者认为本条款c中(b)项涉及的问题是否定的,委员会应当拒绝颁发许可。

如果没有获得委员会许可,移除、改变大部分外部建筑特色或窗户的改动、改变装饰性元素、修改外部门廊或游廊、墙壁、栅栏、栏杆、门廊、阳台、屋顶包括天窗、隔间、山形墙和女儿墙等就是属于“A类违规”,会受到行政处罚。

如果建筑遗产处于危险状态,建筑部门、消防部门、健康和精神卫生部或任何相关官员和其他部门或者受理法院为了维修危险建筑,以防对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影响,应当下达命令或者指令,在地标坐落地或历史区域的建筑遗产或者包含内部地标的建筑遗产上,进行新建、重建、改动、损毁行为,或者下达命令或者指令,进行任何有关此类建筑遗产的小型工程。这时候,任何人在没有获得“对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或者“适当证书”或“小型工程许可”情况下,按照上述命令或者指令从事的行为不构成违法。建筑部门、消防部门、健康和精神卫生部门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就签发或建议签发的命令或指令的相关事宜,尽早通知委员会。

(二)行政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与合作

1. 与城市规划委员会之间的制约与合作

城市规划具有先瞻性、预定性,而建筑遗产的授予具有一定随机性,而且一旦授予称号,建筑遗产不能随意改动和利用。那么,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城市规划如何协调?在职能上,地标保护委员会和城市规划委员会如何互相协助与制衡?

地标保护委员会作出的授予称号的决定,不是终局性的。在授予称号中,主要是规划部门进行制衡,在其职责范围内提出专业意见,避免或者协调授予地标称号与规划之间发生的冲突。城市规划委员会可以对地标委员会的决定向权力机构提出建议报告,在写建议报告之前,要召开听证会。这次听证会是在授予称号过程中第二次召开听证会。第一次由地标保护委员会主持召开,这一次由城市规划委员会召开,给利益相关者两次参与的机会,避免地标委员会的一家之言。

由于授予称号是对私权的一定限制,因而最终的决定权在最高权力机构。《纽约城市地标法》规定,城市规划委员会在收到委员会提交副本文件的60天之内,举行在授予称号的历史区域的公众听证会,然后就授予建筑遗产、地标、内部地标、景观地标和地标坐落地称号或者授予称号的修改等是否涉及区域规划、公共建筑项目,任何与相关区域的开发、发展和更新的规划,向城市理事会递交关于授予称号的报告,如果有建议,应当提供,以供城市理事会参考。城市理事会投票表决。城市理事会在收到城市规划委员会递交报告120天内,经市长由议会提出,通过多数表决制,以投票方式决定同意、修改或否认委员会的任何授予称号或修正行为。如果市长提出反对,在10天内由2/3以上的城市理事会再次投票来决定,终局决定。

而且对于委员会为保护建筑遗产,也有对城市规划的建议权。委员会可在任何时间就有关在历史区域的建筑的规划方案的修改向城市规划委员会建议。

2. 委员会对其他部门提议工程审查并提出报告

负责某一工程的行政部门,如果该工程是对城市拥有且建于城市拥有的土地之上或是对建立于地标坐落地之上或在历史区域内或包含内部地标的建筑遗产的建造、重建、改动或损毁,在批准或实施计划之前,要将该计划送达给委员会,委员会审查并撰写报告。该报告应当递交给市长、城市理事会和负责部门,在送达后的45天内公布在《城市记录》。

对于城市资助的工程,根据法律授权批准建造或执行的官员或部门,通知委员会以便委员会做出报告,在同意批准之前,必须获得委员会对该工程的报告,委员会应当向每一位官员或每个部门递交此报告,并且此报告应当在通知后45天内公布在《城市记录》。

委员会对其他部门提议工程的审查报告是一种程序性的建议,并没有最终决定权。如果是对建筑遗产的建造、重建、改动或损毁,报告递交给市长、城市理事会和负责部门,提请城市最高行政权力部门最后权衡利弊,再一次从保护建筑遗产的角度重新审查该工程。如果是其他公共资金项目,在批准之前,必须请委员会做出报告,是给委员会对该工程是否会影响建筑遗产发表意见的一次机会;从负责该工程的官员或行政机构来说,是听取建筑遗产保护专家意见的一次机会,在工程未开始前,从是否影响到建筑遗产再次思考,避免盲目行动。在保护建筑遗产方面各个行政机构不但可以形成共识,而且避免各自为政的行政行为之间冲突。

3. 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罚①

任何人没有“对所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或者“适当证书”或者“授权通告”,不能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地段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修改、重建、拆毁;没有地标保护委员会的许可,不能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地段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进行局部改建;地标管理人有保持地标处于良好状态的义务;任何人在向地标保护委员会申请证书、许可或者向地标保护委员会提交的各种文件中要诚实。否则,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还要承担民事责任。

(1)破坏城市地标的民事责任

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由纽约市司法部门主要负责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违法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任何对城市地标破坏的人以及没有履行维修义务的建筑遗产的负责人或者申请时虚假陈述的人,都可能成为被告,要求承担相应责任。

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有以下5类:

a.任何人没有获得委员会颁发的“对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适当证书”或授权通知,对地标坐落地和坐落于历史区域的整体建筑或部分建筑进行改动、重建、损毁的行为;

b.任何人没有获得委员会颁发的“对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适当证书”或授权通知,对在地标坐落地之上或历史区域中或包含内部地标的建筑遗产进行任何小型工程;

c.任何历史区域内或地标坐落地之上的建筑遗产的负责人,没有履行维护建筑遗产,使之处于良好的状态义务;

d.任何人在向委员会申请证书、许可、其他同意或向委员会提交的违法行为已改正的证明时,如果故意进行虚假陈述或者故意隐瞒实质性事实;

e.违反任何由委员会主席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发出的命令。

根据造成的损害,民事责任分为3种。

如果造成a.在地标坐落地之上或历史区域内的建筑遗产全部或者实质上全部被损毁;b.进行的工程或者开工或维修极大程度上损坏了在地标坐落地之上或历史区域内的建筑遗产的完整性;c.进行的工程或者开工或维修导致毁坏、移动或者极大程度上改变50%面积以上的地标坐落地之上或历史区域内的建筑遗产的两个外墙(包括界墙和边墙);或d.被告未能采取行动,阻止本条款中a.b.c项所提及的情况发生,被告将要承担民事赔偿,最高赔偿额为整体建筑或者建筑遗产或不包括建筑遗产的公平市场价值中额度最高者。

如果违反相关条款和命令,进行的工程或者开工和维修的导致毁坏、移动或者极大程度上改变内部地标授予称号报告中提及的被保护特征,被告应当被处以民事赔偿,赔偿额为修复已毁坏、移动或改变的被保护特征的估算费用的2倍。

其他违法行为,如虚假陈述或隐瞒事实,但并没有造成地标损毁或者没有改变保护的特征,被告承担5 000美元以下的民事赔偿责任。

(2)破坏城市地标的行政责任

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和上述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一样,有以下5类。

a.任何人没有获得委员会颁发的“对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适当证书”或授权通知,对地标坐落地和坐落于历史区域的整体建筑或部分建筑进行改动、重建、损毁的行为。

b.任何人没有获得委员会颁发的“对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适当证书”或授权通知,对在地标坐落地之上或历史区域中或包含内部地标的建筑遗产进行任何小型工程。

c.任何历史区域内或地标坐落地之上的建筑遗产的负责人,没有履行维护建筑遗产,使之处于良好的状态义务。

d.任何人在向委员会申请证书、许可、其他同意或向委员会提交的违法行为已改正的证明时,如果故意进行虚假陈述或者故意隐瞒实质性事实。

e.违反任何由委员会主席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发出的命令。

与承担民事责任不同,行政责任的追究通过行政程序向行政诉讼和听证办公室、环境管控董事会或其他拥有管辖权的机构提出诉讼。根据法律适用条款和行政特别法庭程序规则,在违法通知收到回执之前或者按照委员会的规定,违法通知已经送达才可以启动民事处罚的行政程序。违法通知书应当合理描述违法行为或者违法工程的情况。“合理描述”是指对违法行为或违法工程的情况描述,合理地描述具体情况,足够详细,使一个理性人认识到:已经进行的或正在进行的工程未获得委员会的合理同意;开工或维持的状态违反了《纽约城市地标法》的规定,或未能采取行动,阻止违反《纽约城市地标法》的行为发生。行政特别法庭有权根据《纽约城市地标法》执行民事处罚。执行民事处罚的行政法庭法官可以在法庭上通过民事诉讼或民事程序或者法律适用条款关于行政特别法庭的程序授权受理该案。在发出违法通知之前,委员会主席应当按照委员会条例,当面或者通过邮件向被告发出警告。警告应当告知被告:委员会主席认为被告违反了《纽约城市地标法》的规定,首先警告被告:按照法律规定将要受到相关民事处罚,并给予被告一定的宽限期以改正违法行为或申请许可或者采取其他解决方法。如果在违法通知书收到回执之日前,被告向委员会承认犯下违法行为,并向委员会提交相关证据,证明已经纠正违法行为,则不得针对初次违法行为,执行任何民事处罚。如果被告关于消除违规的情况,向委员会进行错误陈述或者故意隐瞒实质性事实,被告将被处以10 000美金以下的民事罚款。如果在违法通知书收到回执之日前,被告根据委员会规定,承认犯下违法行为,并向委员会提交申请,将相关工程合法化使其不再违反相关规定,委员会不得针对初次违法行为,在行政程序执行任何民事处罚。但是不适用于再次违规的情况,或者被告违反停止施工命令的情况,或者在收到警告后,被告没有进行改正。

承担民事责任主要依据行为的后果,而追究行政责任主要按照行为的性质,分为A类违规行为、B类违规行为和C类违规行为。

“A类违规”是指,除根据委员会的章程规定外,违反《纽约城市地标法》规定,未经委员会许可的以下工程、施工、维修,包括:

(a)移除、改变大部分外部建筑特色(不包括油漆),包括但不限于移除、改变。

(i)单面外墙的窗户或在建筑遗产上先前装窗户的位置,移除、改变单面墙体上以前、历史的特殊窗户;

(ii)由金属、玻璃、木头、砖块、陶瓷或石头材质的装饰性元素,包括但不限于飞檐、楣石、格栅或嵌线等;

(iii)铺设路石和石子路边石;

(iv)外部门廊或游廊;

(v)墙壁、栅栏、栏杆、门廊、阳台、屋顶包括天窗、隔间、山形墙和女儿墙;

(vi)店面,包括但不限于安装标志、雨棚、旗杆和旗帜。

(b)移除或改变大部分受保护的在授予称号的报告中提及的内部地标。

(c)在地标坐落地或历史区域的边界,建造一个完整的或部分的新建筑、结构,对任何建筑遗产的添加,除上文提到的主要建筑变更外,任何改变现存主体结构或建筑外层都是违规行为。

(d)由于铺设或其他建造构成地标或历史区域特色部分的道路、植被、前院、后院、旁边的院子,而消除这些特色的行为。

(e)如果建筑遗产既不是一座建筑也并非内部地标,移动或改变此类建筑的具有价值的部分。

(f)根据限制性声明条款(该条款与在委员会管辖内的建筑遗产的区域规划许可、执照或授权相关),未向委员会递交任何周期性勘测报告。

“B类违规”是指,除非委员会章程中另有定义,违反《纽约城市地标法》25—311条款,未能维护建筑遗产,使之处于良好状态,导致或可能导致建筑遗产的严重损毁或受保护建筑遗产的特征和建筑特色的严重损毁。

(a)根据本条款定义(不限于本条规定的范围),“严重损毁”指未能维护达到以下要求:

(i)建筑结构处于完好状态或者处于防水侵蚀状态;

(ii)受保护建筑特色和建筑特征处于完好状态或者处于防水侵蚀状态,或者未能保护具有该特征的历史材料的完整性;

(b)根据本条款的定义,“严重损毁”不包括:

(i)任何产生漏水或轻微结构损毁的情况,除非这种情况已经存在一段时间,并导致或可能导致严重漏水或结构损毁,因而对墙面或屋顶的主要部分产生损毁;

(ii)未能维护作为整体的受保护建筑遗产的小部分、单一的建筑特色。

对于A类违规行为和B类违规行为,初犯,被告应处以5 000美元以下的罚款。再犯,被告应自违法行为被发现或承认违法行为之日起,在违法行为存续期间内,处以每天2 500美金以下的罚款。在任何情况下,再犯的罚金不得少于初犯的最高罚金。

“C类违规”是指其他违规行为。对于C类违规行为,初犯,被告应处以5000美元以下的罚款。再犯,被告应自违法行为被发现或承认违法行为之日起处,在违法行为存续期间内,按照每天50美金以下的罚款。在任何情况下,再犯的罚金不得少于初犯的最高罚金。

除上述的处罚规定外,委员会主席在其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在行政程序中,有充分理由,可以建议对被告处以较轻的民事处罚或免于民事处罚。

(3)破坏城市地标的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一种严厉的处罚,虽然破坏城市地标是一种轻罪,但是受到刑事处罚的个人一般不能担任公职,社会信用也会受到影响。

①任何人没有“对所保护的建筑外观无影响证书”或者“适当证书”或者授权,不能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区域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修改、重建、拆毁,否则构成轻罪,处以5 000美元以上、10 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1年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

②委员会主席发现不符合法律规定,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区域内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修改、重建、拆毁,发出停工命令,被告没有遵守该命令,处以5 000美元以上、10 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1年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

③任何人没有委员会的许可,不能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区域内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进行局部改建。局部改建包括对不动产的部分、结构或材料的改变,或者表面装饰、重新装修、绘画、重修、翻新等。如果违反规定,对于初犯,处以500美元以上、1 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3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对于不改正者,继续违反规定,处以2 500美元以上,5 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9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

④委员会主席发现不符合法律规定,对地标(包括地标基址上的、历史区域内的、与室内地标相关的不动产)进行局部改建,发出停工命令,被告没有遵守该命令,对于初犯,处以500美元以上、1 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3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对于不改正者,继续违反规定,处以2 500美元以上、5 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9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

⑤建筑遗产的负责人都有义务维护建筑遗产。如果违反该义务,对于初犯,处以500美元以上,1 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3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对于不改正者,继续违反规定,处以2 500美元以上、5 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9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

⑥任何人在向地标保护委员会申请证书、许可或者向地标保护委员会提交的各种文件中故意捏造事实、虚假陈述或故意遗漏重要事实,处以1 000美元以上,5 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不超过90天的监禁,或者同时处以罚金和监禁。

二、我国对建筑遗产控制的手段及其缺陷

建筑遗产在中国分为两大类:文物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

我国对文物建筑破坏,承担刑事责任只限于对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文物建筑的损毁行为。《纽约城市地标法》规定,没有获得委员会的许可,在建筑遗产上的改动、重建、损毁以及小型工程都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文物建筑,《文物保护法》第17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第18条规定: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第19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第22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第66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15条第1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从以上规定分析可以发现,《文物保护法》没有对文物建筑的改动、重建、损毁的事前控制规定,只是一种事后处罚。根据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这三个部门规范性文件,对文物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需要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质证书,这是一种资格审查,是假定凡是有相应资质证书的企业进行施工就能保护建筑遗产的独特风格,与纽约地标委员会在动工之前,就进行审查,效果和意义是不一样。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并施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北京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由区县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申请核发集体土地拆迁许可证需提交文件,参考《北京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24号)。我们在海淀区政府网站,关于行政许可———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决定的审批流程中没有发现审批依据要考虑保护建筑遗产的规定。在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审批事项中,关于核发集体土地拆迁许可证中也没有考虑保护建筑遗产的规定。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文物保护法》表面上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很严格,在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是却没有规定对文物建筑本身的建造、改动、拆毁的事前审查的规定。因而在基层执法机构,对在文物单位举行活动进行监管,但是却没有对文物建筑本身的建造、改动、拆毁的监管。例如,我们在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网站上,政务服务事项内容信息表中,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核,没有对其本身建造、改动、拆毁的控制审核规定。由于文物建筑主要通过行政机关普查被列为不同级别保护单位,才能获得保护,而每3年才进行一次普查,而全国性的文物普查从1956年至2007年才进行3次,很多文物建筑还没有列入文保单位,就已经损毁。

对于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其认定标准正在起草。对一般建筑的拆迁,没有规定审批机关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责任,各个机关各自为政,就有可能造成,在拆除一般建筑时,损毁文物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例如,2009年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划定在拆迁范围,被媒体报道后,北京市规划委会和开发商均表示,事先并不知道24号院就是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从对《纽约城市地标法》的分析可以发现,对建筑遗产进行改动、重建、损毁以及小型工程的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许可证制度,对建筑遗产的任何工程,都需要事前申请,历史委员会通过对申请的审查,研究决定所申请的工程是否对建筑遗产有影响,从而杜绝对建筑遗产的破坏。如果已经开工,历史保护委员会主席可以签发停工命令,这是事中控制。事后处罚主要通过民事和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如果违反规定在建筑遗产上施工,违法者面临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对建筑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对建筑遗产建造、改动、拆毁的控制,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建筑遗产一旦被非法改造、拆毁,其本身的历史意义就会丧失,而且无法补救。

三、建筑遗产保护从资格审查到行为审查

1.明确建筑遗产保护机构,提高政府机构的保护建筑遗产意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保护建筑遗产协同工作

目前,从法律授权来看,文物建筑的处罚权由地方各级文物局行使,建议扩大地方文物局权限,明确建筑遗产的保护由地方文物局负责,涉及规划事项,提交地方规划委员会审议,地方规划委员会有不同意见,提交地方人民政府最后决定。凡是涉及公共资金项目,审批之前必须交由各级文物局审核并提出报告意见,交由地方人大委员会最后决定。凡是涉及国有土地征用和其上房屋拆迁和征用,在审批同意之前必须交由相关地方文物局审核。

2.严格对建筑遗产建造、改动、拆毁的控制,从资格审查向行为审查转变

我们目前立法是假定建设单位对对保护规划熟悉,熟知自己拆除的建筑是否是文物建筑或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但是现实是建设单位有可能对此并不清楚,甚至是由于唯利是图拆毁建筑遗产。保护建筑遗产,政府必须负起监管责任。国家文物局制定颁布《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的部门规章,只是对文物建筑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需要相应资质的规定,是一种资格审查,对建设单位的行为没有监控。我们建议制定有关建筑遗产法律,明确规定凡是对建筑遗产的改动、重建、损毁以及其他工程都必须事先经过各级文物局审查批准,如果申请书有虚假信息,将记录在企业和个人信用平台,对于开发商将驱逐出建筑市场。

3.加大对建筑遗产破坏的处罚力度

对建筑遗产破坏承担刑事责任,不能只限于对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文物建筑的损毁行为。凡是对已经登录或者已经告知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产进行故意破坏,就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对于没有经过各级文物局审查批准,对建筑遗产的改动、重建、损毁的,可以要求民事惩罚赔偿,赔偿金额为市场价的2—5倍。

摘要:保护建筑遗产的核心是保护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因而对建筑遗产进行改动、重建、损毁以及小型工程的控制和处罚是建筑遗产法的核心。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建筑遗产一旦被非法改造、拆毁,其本身的历史意义就会丧失,而且无法补救。应借鉴《纽约城市地标法》,严格对建筑遗产建造、改动、拆毁的控制,从资格审查向行为审查转变。

关键词:城市地标,建筑遗产,资格审查,审查转变

注释

1The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law,Title 25 of the N.Y.C.Admin.Code§25-305.

2The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law,Title 25 of the N.Y.C.Admin.Code§25-310.

法律审查 篇3

关键词:法律监督 调查 审查 处分

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督制度并不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存在缺陷,致使法律监督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法律监督的事后性、法律监督手段的滞后而使法律监督在社会关系损害、社会财富浪费、行政成本增加后显得成效受损。在原有法律监督体制下,如何立足完善法律监督职能实现检察机关的监督权?结合我国现状,笔者认为构建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工作机制应当是目前完善检察机关监督权的可探讨方法。

一、构建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工作机制的意义

法律监督调查从属于检察机关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自然延伸,是依照法定程序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过程、程序或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核实、纠正或保护的工作机制。法律监督审查,是指检察机关通过对涉及民生的重大项目领域、公共机构等部门的工作制度和程序进行检查、分析、核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监督这些制度和程序运行的工作机制。法律监督处分,是指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所拥有的对经调查、审查后的整个行为进行处理的权力,也就是经调查、审查后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工作机制。

从上述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的概念来看,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工作机制不是检察机关自行设置的一项新职权,而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它是检察机关加大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抽象的、原则的法律监督权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和规范,通过发现、核实、纠正诉讼和行政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监督调查是检察室开展工作的有益探索,向地方党委写出调研报告,向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负有社会管理和化解矛盾纠纷、平衡利益关系的职能部门提出检察建议,这是法律监督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督促职能部门勤政廉政,解决基层突出矛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调查权本身就是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监督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要把问题找准,提出中肯的、有建设性的建议,推动矛盾纠纷的化解,推动治安环境的整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1]

二、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权的性质与特征

(一)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权的性质

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权的性质应界定为监督权,而非侦查权。侦查权行使的对象是犯罪行为,而调查、审查、处分权行使的对象是违法行为或者性质不明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调查、收集证据以明确调查对象的定性问题,为行使纠正权、建议权等监督权提供充分的依据。因此调查、审查、处分权是真正实现监督权的必然前提,监督权是调查、审查、处分权的必然归宿,没有监督权,行使调查、审查、处分权就是无的放矢,而不行使调查、审查、处分权,监督权也无从谈起。调查、审查、处分权是监督权的形式和表现,两者是手段和目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二)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权的特征

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权有六个特征:一是预防性,调查、审查、处分是对过程的监督,而不是对结果的监督,也正因为这种前置性监督从而使其具备了预防作用,克服了法律监督的事后性、法律监督手段的滞后,也使法律监督在产生严重后果前就发挥作用,避免社会关系损害、社会财富的浪费、行政成本的增加;二是参与性,如前所述,调查、审查、处分是对过程的监督,而不是对结果的监督,在整个执法活动或行使公职活动中行使该权力,其监督权得以充分发挥,公职行为依法充分进行;三是适度性,调查、审查、处分是柔性而不是刚性的,要立足于检察职能,而不能超越检察职能变成强行干预;四是保护性,对整个社会关系而言,调查、审查、处分的预防作用也使其起到保护社会关系不致被破坏的作用;五是程序性,调查、审查、处分权的行使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依法进行;六是制度性,要有很严密完善的制度,每一个程序都要有保障和监督。

三、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工作机制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

(一)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工作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中立原则。即检察机关在行使监督权时,其角色应是中立者,因此对于所调查、审查、处分行为应奉行客观中立的原则予以监督。

2.及时原则。即法律监督调查应该及时进行,过度的拖延将有可能使严重的程序违法导致行为无效甚至被撤消的严重后果。

3.适当性原则。指在行使法律监督调查权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调查手段,防止将调查与侦查混同,严禁采取人身强制措施。

(二)法律监督调查、审查、处分工作机制应遵循的程序

1.调查应遵循的程序。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调查权的启动可依职权启动,也可依当事人的申请启动。调查要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普遍性问题、涉及民生的重要政策的执行过程、行政机关履行公务的过程。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事由的出现,即可视为调查权启动的时间条件已经具备;检察机关应首先对法定事由进行书面审查,判断其是否达到启动调查权的标准,而后才可启动调查权,通过调查加深或抵消书面审查所形成的判断,从而进行或不进行法律监督。调查权的启动应遵循快速、便捷的原则,这是其监督权的性质所要求的,经过检察长批准后登记即可。

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调查权的启动线索来源,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的做法,设一个举报热线,24小时专人值班,要求对打进来的电话全部进行录音并记录,不允许有任何漏记。每天把前一天的举报逐个分析,看提供的材料充不充足,投诉的行为是否属于检察院职责范围等来确定是否需要调查。[2]

另外,检察机关对于程序性事实的调查应采取询问、调阅案卷、要求汇报的方式进行。调查不同于侦查,不是国家追究犯罪的行为,因此不能启用侦查手段和人身强制措施。调查的对象是程序违法行为,这类行为往往发生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对其调查原则上应不妨碍正常工作的进行。调查是整个工作机制中的基础,是处分的依据,因此,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调查工作中,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内涵、目的和主体,确保调查工作依法规范进行,其次要明确调查的对象、程序、措施和期限,增强调查的可操作性。

(2)开展调查遵循审批程序,制定调查方案,收集相关资料,拟写调查报告和运用调查报告等程序进行。在调查过程中,可以进行询问、查询、座谈、调取有关材料,也可以商请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勘验、鉴定。

(3)调查工作要严格遵守调查程序和纪律,不得泄露调查中知悉的案情或个人隐私,更不能借调查手段谋取利益。

(4)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反腐败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展调查审查;结合查处的系统性、行业性案件,针对群众反映有问题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调查;结合有群众反映的企业改制、招商引资、国有资产处置等重大活动以及群众最关注、隐患较多的部门或单位进行调查;针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各项工作环节可能产生职务犯罪开展调查。

(5)法律监督调查与行使法律监督过程中的调查是不同的。如前所述,前者具有前置性,后者具有事后性;前者一般应在发现违法问题时启动,后者是依案件需要启动收集证据。

2.审查应遵循的程序。审查并不是调查的延伸,而是跟调查平行的另一种机制。检察机关的审查是对工作制度和程序运作情况的审查,在预防当中承担治本的功能。

(1)法律监督审查与法院的司法审查不同。首先,司法审查制度是一种国家权力对另一种国家权力的监督制约制度,即法院通过诉讼程序审查并纠正不法行政行为,以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免受国家行政机关侵害并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法律监督审查则是检察机关对有关领域、机构工作制度和程序进行的核实、核对,是一种程序性工作;其次,法院所享有的司法审查权是被动司法审查权,而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审查是主动的审查权;再次,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只能在审理行政案件的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诉讼过程中进行,而法律监督审查并不是诉讼过程的审查;最后,检察院的审查,主要立足于预防职务犯罪,而法院的司法审查主要立足于支持依法行政。

(2)审查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审查人员由检察人员组成,并专职从事审查工作。二是审查的主动性。审查并不一定要依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的申请或举报才能进行,而是针对一些涉及民生领域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公共机构,检察机关可依职权对其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主动介入进行法律监督。比如,目前海南省在深入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有许多的工程和项目,涉及征地补偿款的发放等成为贪污和挪用公款罪的高发段,在这个时候,检察机关就可以介入对其所开展工作所依赖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做以审查,提供如何防止职务犯罪的意见以及加强管理的相关措施。三是审查不仅要书面审查,而且还要进行实地考察或对相前人员进行询问。

(3)审查的步骤。一是选定审查的课题。在审查之前,先确定哪些领域和机构、部门属于职务犯罪高发阶段,选定哪些制度和程序需要进行研究。确定的途径可以是检察机关反贪、反渎部门的案件,可以是一些公共机构、相关机关主动提出要求审查,可以是本部门经常关注的各种制度和程序可能发生的变更。二是要针对所审查的机关、内容的不同而制订审查方案。方案包括研究审查的范围、要点、方法、进度以及审查的人员等。三是搜集可作相关制度、工作程序背景研究的文件、被审查机关的相关工作报告以及被审查单位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被审查单位有相对方,在必要时还可以向相对方进行询问调查。四是分析、比对、研究所搜集的资料,找出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症结,由审查人员对分析结果进行商讨,有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或实践工作者。五是针对分析结果,做出客观详实的审查报告。审查报告的制作、审批和使用应当规范,增强对策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3.处分应遵循的程序。调查或审查的结果都可能引发处分这一程序。经调查或审查发现没有违法事实的,终止调查、审查;经调查确认违法,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在调查的基础上,向党委和上级机关提出“法律监督意见书”;对于审查过程中发现被审查单位的工作制度和程序有容易引发职务犯罪的漏洞或不完善,提出“法律监督意见书”,建议修订或改良;调查、审查发现有涉嫌犯罪嫌疑的,作为线索转交侦查部门进行侦查。此过程的证明标准只要求主观上认为有犯罪可能即可,不要求有明确的事实和证据,否则调查、审查权就会异化为侦查权。在行使处分权时,要注意对于审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经领导批准后采取向有关单位发出“法律监督意见书”的形式。

我们知道,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和形式是检察建议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笔者在上文提出的“法律监督意见书”可以做为检察建议书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的补充来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即检察机关在履行调查、审查权后的一种处分权。法律监督意见书,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在经过调查或审查后针对一般违法行为或有关工作制度和程序的漏洞、违法或不完善而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纠正其违法意见时而制作的非诉讼法律文书。在行使处分权时要重视落实法律监督意见书,即每件通过法律监督意见书来化解社会矛盾的案件办结后,都要督促意见的落实,巩固取得的成果。

注释:

[1]海南省人民检察院:《马勇霞检察长在三亚调研时讲话整理稿》,载《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室通报》2011年第12期。

股权并购贷款法律审查指引 篇4

(二)外部审批审查

如并购交易涉及国有资产转让、外资企业、上市公司的,现行法律、法规有较多的有关审核批准的规定。在并购贷款法律审查中,应根据特定交易的具体情况,要求相关交易方根据法律规定获得有权部门的批准文件。

1、国有股权并购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转让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转让全部国有资产的,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资产致使国家对该企业不再具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30】。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31】合并、分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重要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申请破产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应当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重大事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在作出决定或者向其委派参加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股东会会议、股东大会会议的股东代表作出指示前,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32】。有关审批级别,国资委、财政部《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6〕306号)规定,所出资企业【33】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所出资企业决定其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事项,应当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会签财政部门后批准。其中,涉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审批事项的,需预先报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31】《公司法》第六十五条规定,本法所称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32】《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也有类似规定。《公司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其中,重要的国有独资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申请破产的,应当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其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其中,重要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分立、合并、破产、解散的,应当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33】《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所出资企业是指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30】协议转让国有产权的,按照转让方的隶属关系,属中央企业的,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地方企业则由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如国有股东转让的股份属上市公司股份的,根据《国有股东【34】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采取协议转让的,在内部决策后,应当及时按照规定程序逐级书面报告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35】,在与拟受让方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后,应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36】。国有控股股东通过证券交易系统转让上市公司股份、不符合以下条件的,应将转让方案逐级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后实施:

(一)总股本不超过10亿股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在连续三个会计内累计净转让股份(累计转让股份扣除累计增持股份后的余额)的比例未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总股本超过10亿股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在连续三个会计内累计净转让股份的数量未达到5000万股或累计净转让股份的比例未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37】。

(二)国有控股股东转让股份不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38】。国有参股股东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在一个完整会计内累计净转让股份比例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5%的,应将转让方案逐级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后实施【39】。国有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间接转让的【40】,国有股东应在产权转让或增资扩股方案实施前(其中,国有股东国有产权转让的,应在办理产权转让鉴证前;国有股东增资扩股的,应在公司工商登记前),由 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授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34】根据《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国有股东,是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关机构、部门、事业单位等。

【35】《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36】《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37】多个国有股东属于同一控制人的,其累计净转让股份的数量或比例应合并计算。【38】《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第九条。【39】《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40】根据《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有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间接转让是指国有股东因产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等原因导致其经济性质或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的行为。国有股东逐级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41】。而且,在国有股东转让上市公司股份中,中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关机构、部门、事业单位转让上市公司股份对国民经济关键行业、领域和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有重大影响的,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国务院批准;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关机构、部门、事业单位转让上市公司股份不再拥有上市公司控股权的,由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42】。商务部办公厅、国资委《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向外国投资者及外商投资企业转让申报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商资字[2004]1号)》规定,非金融类企业所持有上市公司国有股向外国投资者及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属地方企业的,由国有股持有人通过省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同时抄报商务部;属中央企业的,由中央企业母公司(未脱钩企业由其主管部门)向国资委提出申请,同时抄报商务部。转让申请获国资委核准后,上市公司再拟订法律文件,向商务部申请办理向外国投资者及外商投资企业转让股份及上市公司章程变更的核准手续【43】。

如并购方为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的,根据《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国有单位【44】在一个会计内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系统累计净受让上市公司的股份(所受让的股份扣除所出让的股份的余额)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5%的,国有单位应将其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的方案事前报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后方可组织实施【45】。国有单位通过协议方式受让上市公司股份后具有上市公司 《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八条。

《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43】商务部办公厅、国资委《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向外国投资者及外商投资企业转让申报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商资字[2004]1号)》第一条、第四条。

【44】《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国有单位是指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监管范围内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关机构、事业单位等。

【45】见《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第九条。且国有单位通过其控制的不同的受让主体分别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的,受让比例应合并计算。【42】【41】 3 控股权的,应在与转让方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后逐级报省级或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46】。其中,并购方为中央单位的,其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由中央单位逐级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为地方单位的,其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由地方单位逐级报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47】。

2、外资并购

(1)并购方为外资企业的:

根据《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购买被投资公司投资者的股权,被投资公司经营范围涉及限制类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应向被投资公司所在地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以下称“省级审批机【48】关”)申请批复。被投资公司凭省级审批机关的同意批复,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49】。结合该规定第二条和第四条【50】,如并购方为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目标企业经营范围属于外商投资产业限制类领域的,并购方应向目标企业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的批复同意。

【51】《商务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规定,外国投资者股权并购的,投资者应根据并购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企业类 见《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四条。国有单位通过协议方式受让上市公司股份后不具有上市公司控股权或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通过协议方式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由国有单位按内部管理程序决策。

【47】《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48】外经贸部合并入商务部后,应为省级商务主管部门。【49】见《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五条二款。

根据《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第七条和第十五条第一款,外商投资企业购买被投资公司投资者的股权,被投资公司经营范围属于鼓励类或允许类领域的,被投资公司应向原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无需审批。

【50】《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本企业的名义,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企业或购买其他企业(以下简称“被投资公司”)投资者股权的行为。第四条规定,被投资公司应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51】《商务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投资性公司并购境内企业,适用本规定。【46】型及所从事的行业,依照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向审批机关申请审批【52】。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53】。第六条规定,如果被并购企业为境内上市公司,还应根据《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办理相关手续【54】。根据该《规定》附则第五十二条,如果并购方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投资性公司【55】,应以上规定进行报批。

根据《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56】管理规定》,创投企业境内投资比照执行《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创投企业投资于任何鼓励类和允许类的所投资企业,应向所投资企业当地授权的外经贸部门备案【57】;投资于限制类的所投资企业,应向所投资企业所 见《商务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二十一条。

有关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规定:《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营企业,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查批准。具备下列条件的,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

(一)投资总额在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审批权限以内,中国合营者的资金来源已经落实的;

(二)不需要国家增拨原材料,不影响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外贸出口配额等方面的全国平衡的。依照前款批准设立的合营企业,应当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备案。《中外合作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设立合作企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审查批准。设立合作企业属于下列情形的,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一)投资总额在国务院规定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审批的投资限额以内的;

(二)自筹资金,并且不需要国家平衡建设、生产条件的;

(三)产品出口不需要领取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发放的出口配额、许可证,或者虽需要领取,但在报送项目建议书前已征得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同意的;

(四)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的其他情形的。《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审查批准。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属于下列情形的,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一)投资总额在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审批权限以内的;

(二)不需要国家调拨原材料,不影响能源、交通运输、外贸出口配额等全国综合平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在国务院授权范围内批准设立外资企业,应当在批准后15天内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备案。

【53】《商务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十二条。【54】根据《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发行方式进行战略投资的,在取得商务部就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的原则批复函后,上市公司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定向发行申请文件,中国证监会依法予以核准。第八条规定,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进行战略投资的,投资者参股上市公司的,获得商务部的原则性批复后向证券交易所办理股份转让确认手续、向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申请办理登记过户手续,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第九条规定,投资者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构成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获得商务部的原则性批复后,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及相关文件,经中国证监会审核无异议后向证券交易所办理股份转让确认手续、向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申请办理登记过户手续。

【55】商务部2004年11月颁布的《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中投资性公司系指外国投资者在中国以独资或与中国投资者合资的形式设立的从事直接投资的公司。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

【56】《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是指外国投资者或外国投资者与根据中国法律注册成立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根据本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创业投资为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企业。第四条规定:创投企业可以采取非法人制组织形式,也可以采取公司制组织形式。

【57】《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第四十条。【52】在地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批复【58】;投资属于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开放的外商投资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批。创投企业增加或转让其在所投资企业投资等行为,按照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办理【59】。

(2)目标企业为外资企业的:

《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必备投资者在创投企业存续期内不得从创投企业撤出。特殊情况下确需撤出的,应获得占总出资额超过50%的其他投资者同意,并应将其权益转让给符合第七条要求的新投资者,且应当相应修改创投企业的合同和章程,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其他投资者如转让其认缴资本额或已投入资本额,须按创投企业合同的约定进行,且受让人应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的有关要求。投资各方应相应修改创投企业合同和章程,并报审批机构备案。根据该条规定,如并购交易的目标企业为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并购方认购其必备投资者股权的,应获得占总出资额超过50%的其他投资者同意,并购方应符合该管理规定第七条对必备投资者的要求,并获得审批机构批准;并购方受让目标企业其他投资者股权的,须按目标企业合同的约定进行,并报审批机构备案。

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60】的若干规定》,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应经审批机关批准和登记机关变更登记。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股权变更无效【61】。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审批机关为批准设立该企业的审批机关【62】,如果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而使企业变成外资 《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

《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60】《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以下统称为企业)的投资者或其在企业的出资(包括提供合作条件)份额(以下称为股权)发生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主要原因导致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

(一)企业投资者之间协议转让股权;

(二)企业投资者经其他各方投资者同意向其关联企业或其他受让人转让股权„。

【61】《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三条。【62】见注释51。【59】【58】 6 企业,且该企业从事《外资细则》第五条所规定的限制设立外资企业的行业,则该企业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63】。企业因增加注册资本而使投资者股权发生变化并且导致其投资总额已超过原审批机关的审批权限的,则企业投资者的股权变更应按照审批权限和有关规定报上级审批机关审批。根据该法规的规定,目标企业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股权认购须经批准目标企业设立的原审批机关审批,未经审批机关审批同意的无效;超过原审批机关审批权限的由上级审批机关审批同意。如果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而使企业变成外资企业,且该企业从事《外资细则》第五条所规定的限制设立外资企业的行业,则该企业中方投资者的股权变更必须经商务部批准。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股份的转让,参照上述内容【64】。(3)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的规定:

外资并购涉及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的【65】,应按《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机关申请项目核准【66】。根据《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分类,总投资(包括增资额,下同)1亿美元及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 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第七条。第十六条规定,以国有资产投资的中方投资者股权变更的,企业还必须向审批机关报送下列文件:

(一)中方投资者的主管部门对该企业投资者股权变签署的意见;

(二)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需变更的股权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上述资产评估报告出具的确认书。

【64】《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股东认购的股份的转让应符合本规定第七条所规定的条件。发起人股份的转让,须在公司设立登记3年后进行,并经公司原审批机关批准。(第七条规定,公司的注册资本应为在登记注册机关登记注册的实收股本总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千万元,其中外国股东购买并持有的股份应不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25%。)

【65】根据《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外商购并境内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增资等各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

【66】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合同、章程的核准,是外商投资管理分工中依次进行的两个不同管理环节。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是发展改革部门对于外商投资行为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以及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审核后,依法做出的行政决定。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合同、章程的核准是商务部门对中外合资、合作双方所订立的商务合同和外商投资企业章程审核后,依据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文件和有关法规做出的行政决定。为方便投资者办理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提供“一站式审批”,商务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办公,对外商投资事项进行集中受理。【63】和总投资5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限制类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其中总投资5亿美元及以上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总投资1亿美元及以上的限制类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项目申请报告审核后报国务院核准。第四条规定,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限制类项目由地方发展改革部门核准,其中限制类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此类项目的核准权不得下放。地方政府按照有关法规对上款所列项目的核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增资项目的限额划分以新增投资额为准【67】。

3、上市公司

有关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收购人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应当采取要约收购的方式进行。以要约方式收购上市公司股份,收购人应当编制要约收购报告书,并应当聘请财务顾问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抄报派出机构,对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作出提示性公告。收购人依照前款规定报送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要约收购报告书及本办法规定的文件15日后,公告其要约收购报告书、财务顾问专业意见和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在15日内,中国证监会对要约收购报告书披露的内容表示无异议的,收购人可以公告其收购要约。收购人通过协议方式在一个上市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继续进行收购的;或拟通过协议方式收购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超过30%,超过30%的部分,亦应当采用要约收购。收购人应在达成收购协议或者做出类似安排后的3日内对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作出提示性公告,并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68】履行报告和公告义务,同时免 见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有关问题的复函(发改办外资〔2004〕1673号)》。

见本段上半部分有关收购人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继续增持股份的要约收购规定。【68】【67】 8 于编制、报告和公告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收购人符合本办法第六章规定的豁免申请条件的,收购人经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获得豁免后可免除发出要约。

并购方通过认购上市公司新增股权取得对目标企业控制权的,应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核实上市公司是否取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核准。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证券或者非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条件【69】,由保荐人保荐,取得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自中国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发行证券的,核准文件失效,须重新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方可发行。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前发生重大事项的,应暂缓发行,并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该事项对本次发行条件构成重大影响的,发行证券的申请应重新经过中国证监会核准。并且,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程序、内容和格式,编制公开募集证券说明书或者其他信息披露文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4、反垄断审查

对并购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在于确认并购交易是否符合反垄断法的规定【70】。《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并购交易涉及的垄断性主要是有关经营者集中的规定【71】。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 见《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六到十三条、三十六到三十九条及《〈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违规对外提供担保且尚未解除”的理解和适用--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5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16号)。

【70】《商务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五十一条规定,依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达到《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应当事先向商务部申报,未申报不得实施交易。

【71】《反垄断法》规定的经营者集中包括:经营者的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69】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72】,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73】。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不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74】。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75】。因此,如并购涉及垄断交易的,应调查交易是否获得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批准文件或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证明文件【76】;如反垄断执法机构对不予禁止的交易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的,还应对其限制性条件进行审查。

《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三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一)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二)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第四条规定,经营者集中未达到本规定第三条规定的申报标准,但按照规定程序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表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

【73】《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74】《反垄断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自收到经营者提交的符合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文件、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审查,作出是否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营者。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决定前,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不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

银行法律审查岗竞聘报告(最新)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怀着一种不平静的心情参与这次竞岗演讲,首先感谢组织和领导给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和参与竞争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同事们对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我将以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来参与支行信贷审查岗位的竞争,勇于接受组织的挑选.下面,我将就三个方面向支行领导及同志们陈述我的竞聘报告:

一、工作简历:我生于1970年2月,现年43岁,大专学历,于1988年3月参加工作,1997取得会计师职称,2011年被聘任为信贷审查员。

二、自我优势:各位领导和同仁们,我之所以参与信贷审查岗位的竞聘,主要基于一下两点:

(一)我具备一个银行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工作经验,同时也具备有担当信贷审查工作所必须的政治素养和个人品质。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多年来,我工作一直一丝不茍,任劳任怨。不论在什么岗位,我总是刻苦钻研,尽善尽美完成本职工作。

(二)本人具备较强的信贷业务能力和金融法律法规知识。虽然我从事信贷审查工作只有两年,但由于自己的好问、好学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陆续积累了许多信贷业务知识,使自己在业务操作方面能驾轻就熟,加之自己在担任支行信贷审查员两年

中,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有较为丰富的金融法律法规知识,且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的各项政策、法规,具有较高的信贷政策水平和信贷理论水平。所以,只要竞聘成功,则能把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法律知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省去了重新学习熟悉的过程,可以立即投入工作。

三、竞聘态度: 如果在这次竞聘中能得到支行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赢得支行法律审查岗位的话,我将不辜负组织、领导和大家对我的信任、期望,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2013年努力履行和实现任期内工作任务,依照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认真履行信贷审查岗的岗位职责,做好全行信贷业务涉及法律风险的审查,防范和监控全行信贷风险预警,确保我行各项涉及法律事务的工作不会存在法律风险,为全行2013年各项经营合规合法,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绵薄的力量!同时也要积极完成支行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假如我竞聘落选,我也不会灰心和气馁,因为能够勇敢竞争,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自我挑战和磨砺意志的考验,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一次重新认识自我和展示自我的体验,我会从中找出不足和差距,今后的进步和提高才能更快,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让领导信任、让群众满意的优秀员工。

谢谢大家!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生活快乐,工作顺利!张丽红

建设工程合同审查法律意见书 篇6

尊敬的:

我于2013年10月14日收到工程施工安装合同,并立即对该合同进行了认真审查,现按照律师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道德规范和勤勉尽责精神,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本法律意见书出具日以前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事实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出具如下法律意见:

一、出具本《合同审查的法律意见书》的主要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二、合同审查的主要内容

合同主体是否适格、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有效、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护、合同的形式是否合法、完备等。

三、本合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法律分析及对策措施

(一)乙方是否具备分包主体资质不明确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取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专业承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和建设单位依法发包的专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专业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

根据《建筑法》的相关规定:“施工单位可以将非关键性工程或者适合专业化队伍施工的部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并对分包工程负连带责任。

本消防工程施工安装合同并未明确乙方的资质条件,出于合同应

合法的角度考虑,应首先确认乙方的资质条件,不应将专业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否则会因为违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而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而被确定为无效,而对于此无效合同,依据《建筑法》关于发承包的规定,在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承包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要求支付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从上可知,与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施工单位签订建设工程合同会给我公司带来管理上的麻烦,且不能确保我公司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为此,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应严格审查其资质条件,并收集其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及建造师证等加盖其单位公章的证书复印件。

(二)本工程是否遵守分包要求以及是否履行了有关程序不明确《建筑法》第29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建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本工程合同属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直接签订的合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第7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不得直接指定分包工程承包人。”,对此这份合同在签订之前应对建设单位和相关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总承包合同予以明确,确定是否存在总承包合同。并注意在确定消防工程安装合同时,应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进行招投标。另施工单位应在施工过程中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管理,并对所承包的分项工程承担责任,在分包工程发生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的问题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时,建设单位既可以追究总承包单位的法律责任,也可以追究分包单位的法律责任,这些内容应在分包合同中予以明确。

《建筑法》明确规定: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法

律对施工单位对外分包的工程有限制性规定,对此,本合同中应在乙方的义务项中进行约定。

(三)合同中工期的约定不明确、不规范

本建设工程合同只规定了总工期,建议增加开工日期、竣工日期项,并将工程进度的时间计划予以明确,防止对方在施工中间拖延时间。

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应由施工单位在开工前7日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开工申请,由监理工程师根据建设单位的决定向施工单位下达开工通知书。

(四)施工单位质保期及质保金的约定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0条第四款规定:“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最低保修期限为2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41条规定:“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发包人在接到承包人返还保证金申请后,应于14日内会同承包人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核实。如无异议,发包人应当在核实后14日内将保证金返还给承包人,逾期支付的,从逾期之日起,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付利息,并承担违约责任。

本工程合同的保修期限为一年,建议修改为2年;保修范围和保修期内的义务应在乙方权利义务中予以明确。质保金的返还也应在合同中或另行签订的保修协议中进行约定。

(五)违约责任规定不详细、不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规定,为了很好的维护双方的合同权利,为了保障一方违反

合同约定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挽回损失,建议在承包合同中列明双方违约的责任,同时也应区别约定违约金的计算方式或方法。

本合同违约责任第1项的“罚款”,建议改为“违约金”。

根据《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消防工程的消防设计备案、验收以及与公安消防部门的联系由建设单位负责,乙方作为施工单位应保证消防工程的施工质量应满足消防工程设计及相关消防工程标准的要求,因此第2条建议进行相应修改。

(六)双方代表的职责、进度计划、延期开工、暂停施工、工期延误、工期提前、工程验收以及合同生效时间的约定不明确

本工程合同缺少上述各项的约定,建议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定。

(七)关于质量保证

工程质量应达到国家质量评定所要求的优良标准于法无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合同法》规定:“建设工程竣工后,验收合格的,发包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价款,并接收该建设工程”,建议对该项进行修改。

(八)关于合同纠纷的解决

建设工程合同不适用专属管辖,《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即:“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民事诉讼法》第25条的规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同时,合同的双方当事人还可以依据合同中约定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因此对于本合同纠纷的解决我公司应从经济、便利的角度选择管辖法院或者采用签订仲裁协议进行仲裁的方式进行解决。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合同的起草、审核是一项系统工程,须符合民法、合同法

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一般原理。上述修改仅是在本合同基础上的微调,与原合同相比更为合理和完善。

(二)依据公司目前情况来看,公司应当建立相应的标准合同版本,以方便执行并抵御法律风险;在合同的签订中应当建立合理、高效的合同评审制度,所有合同的签订必须经专业人士的审查,重要合同的签订可由专业律师参加谈判。

(三)合同的目的在于维护合同标的的顺利实现,维护我方的正当权益,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当建立完整、独立的合同履行档案,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并妥善保管和完善合同履行的相关证据。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做准备。

五、声明与保留

本法律意见书是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从专业角度发表本人的看法和意见,在不能排除有关材料的局限性的情况下,我的判断和意见也可能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因此,特别指出: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未经本人书面许可,本法律意见书不得向任何第三人出示,并不得作为证据使用。

法律审查 篇7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食品领域的专利审查, 不仅要考虑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技术方案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审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做好食品领域专利申请的安全性审查, 能够避免引起公共安全问题的专利被授权, 在专利这个层面上为食品安全把关。近年来食品创新大量涌现, 很多申请人在撰写申请文件时缺乏查询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 有些申请存在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 因此做好食品领域专利申请的安全性审查工作尤为重要。

二、审查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以下简称专利法) 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不授予专利权。对食品领域而言, 相关的法律主要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 但上述法律就食品安全的内容仅做了上位的规定, 具体规定通过实施条例、部门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等形式发布。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所指的法律仅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法律, 不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 但是对于食品而言,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部分强制性标准中命令禁止的行为必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行为, 即属于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 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保持敏感。

笔者对专利审查中常用的现行有效的法规、标准及公告进行了梳理, 如下所示:

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GB 1077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

GB 1076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GB 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

GB 1076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

GB 26687-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

《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1~6批) 。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质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2]51号) 中涉及) 。

《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 (第一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http://www.sda.gov.cn/WS01/CL1162/。

《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 (农业部公告第176号) 。

《淘汰兽药品种目录》 (农业部公告第839号) 。

《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 (农业部公告第193号) 。

《饲料添加剂安全食用规范》 (农业部公告第1224号) 。

需要说明的是, 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公告都是动态的, 需要在审查时留意相关部门网站,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网站的最新规定。

三、专利审查中关于食品安全的审查思路

审查发明创造本身的目的及手段是否违法

案例1:一种提高牛奶中氮含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说明书中记载了此方法成本低廉, 可有效提高牛奶的蛋白质检测量。

案例分析:三聚氰胺是广泛用于各种塑料、板材、涂料、电木、阻燃剂中的一种化学物质, 是非食品原料, 且有毒性。该案中加入三聚氰胺的目的是以次充好, 且其手段是“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并且该食品“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结论是, 该发明创造与法律相违背, 属于违反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违反法律的情形, 不能被授予专利权。

当技术方案中涉及不常用的原辅料或添加剂

当涉及的物质是一种化合物时, 对于食品, 优先查阅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了解其是否属于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其允许的最大添加量是多少。如果没有检索到, 可查阅《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1~6批) 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易非法添加的物质目录》, 看其是否为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对于饲料, 优先检索《禁止在饲料和动物引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淘汰兽药品种目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及《饲料添加剂安全食用规范》。

案例2:一种果蔬酵素组合物, 其中使用的原料含有硼酸。

案例分析:硼酸在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查不到, 不属于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可以查到, 属于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硼酸能从胃肠道、浆粘膜以及损伤的皮肤被迅速吸收, 可因内服或局部应用而发生中毒, 因此硼酸应用于食品中, 会对人体食用安全造成隐患, 因此该技术方案的实施将会危害公众健康, 属于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 不能授予专利权。

案例3:一种枇杷蜂蜜, 包括重量份4%~7%的日落黄。

案例分析:日落黄作为一种黄色增色剂, 是可以用于食品和饲料中的, 其可以在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查找到。但是, 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 在水果调味糖浆中日落黄的最大用量是0.5g/kg、其他调味糖浆中日落黄的最大用量是0.3g/kg;在所涉及的食品中, 日落黄的最大用量范围在0.02g/kg~0.5g/kg, 而该案中日落黄的用量经过这算后为40g/kg~70g/kg, 可见其用量远远大于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柠檬黄、日落黄等人工合成色素是从煤焦油中提取的, 或是以芳烃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的, 对人体健康的风险高于天然色素, 消费者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 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 当摄入量过大, 或超过肝脏负荷时, 会在体内蓄积, 对肝脏、肾脏造成一定伤害, 会危害公众健康, 属于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 不能授予专利权。

当涉及的物质是一种植物原料时, 可以优先查阅《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质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评估司专题区的“新食品原料等名单汇总”了解其是否被允许或禁用于食品。

案例4:一种供炎性肠病患者食用的五谷杂粮全营养配方食品, 其中用到的中药提取液中含有以为中药“罂粟壳”。

案例分析:经查阅, “罂粟壳”属于保健品禁用物品。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物会产生成瘾性不良反应, 损害人们的健康, 属于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 不能授予专利权。

当食品或饲料中涉及添加营养素

当食品或饲料中涉及添加营养素 (尤其是微量元素、脂溶性维生素等) , 其添加是否超标, 优先查阅GB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

案例5:一种富硒口服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权利要求1-9中“口服溶液中硒的含量为70mg/100ml~150mg/100ml”, 说明书实施例1中记载口服液的规格为10ml/支或20ml/支, 口服溶液中硒的含量为80mg/100ml……该口服液食用方法及用量为每日3次, 每次1支。

案例分析:以该案中的实施例1为例, 按每只口服液10ml计算, 每只口服液中硒的含量为8mg。根据GB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规定, 硒在各类食品类别中得使用量均不超过280μg/kg, 而该案中仅仅10ml的口服液中就已经含有8000μg的硒了, 超出了食品安全标准。长期摄入高剂量的含硒食品, 会引起慢性硒中毒, 产生肝脏损害、肾炎、牙釉质破坏等损伤, 损害食用者的健康, 属于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 不能授予专利权。

对于标准、规定中均未涉及的物质

对于标准、规定中未涉及的物质,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同时进行检索: (1) 检索专利文献和期刊文献, 了解该物质在食品或饲料中的应用情况, (2) 检索该物质的毒副作用, 可先在百度或谷歌, 将物质名称与“毒性”、“毒副作用”、“致癌”、“禁用”、“限量”等词联用进行检索, 对于化学物质还可以在相关毒理学手册中检索其毒性和限量, 对于植物、中药还可以在中药词典中进行检索。若有证据显示该物质的使用能够危害公众健康, 即属于专利法第五条第一款妨害公共利益的情形, 该技术方案是不能够被授予专利权的。

当专利文件中记载了卫生指标

当专利文献记载了产品的卫生指标, 如微生物、重金属、二氧化硫、三聚氰胺等的残留量时, 应注意检索相关的质量标准, 以审查其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有关规定。

四、结语

法律审查 篇8

在审查过程中,长春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对部门预算审查的重点内容和审查方法进行了尝试性地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部门预算审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审查。主要审查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是否将部门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编入到部门预算当中。它分为收入完整性审查和支出完整性审查。收入完整性审查是指检查部门预算的收入编制是否完整,主要通过对比上年决算中的收入项目,审查是否有上级财政或对口部门拨付的固定补助项目、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等其他收入项目未编入预算;支出完整性审查是指检查部门预算的支出编制是否完整,可以从了解部门的各项职能入手,判断部门可能发生的支出方面,再比照上年实际支出项目,审查是否有重大项目支出未编入部门预算,而是通过预算追加的方式支出,同时,应关注部门上年结余资金安排的支出是否编入本年预算。通过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审查,就是要把部门的收入和支出全都纳入到人大的监督范畴,它是实现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进行审查监督的基础。

(二)部门预算的细化程度审查。主要审查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精细,是否列出了支出的具体项目及用途。细化程度审查主要是针对支出项目进行的审查,分为基本支出细化程度审查和项目支出细化程度审查。基本支出细化程度审查是指检查基本支出中是否列出了具体项目明细,进行该项审查时,通过检查支出预算是否按照基本支出定额标准进行核定,各项支出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有在预算中列非定额支出安排基本支出缺口的情况。项目支出细化程度审查是指检查支出项目是否明确,是否细化了支出的具体用途,进行该项审查时,通过对逐个项目进行详细审查,检查是否存在项目资金打捆编制,项目内容不细化的情况。通过部门预算的细化程度审查,进一步推进了部门预算的审查深度,是人大开展实质性监督的关键一步。

(三)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审查。主要审查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具备可执行性。收入的科学性审查主要是检查收入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收入预算要参照以前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当年的收入预测进行编制。收入预算的编制一定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不能编制得过大导致支出存在缺口,也不能编制得过小造成预算编制不完整,只有收入编制得恰到好处才能体现预算的科学性。因此,进行该项审查时,主要比照上年决算收入的规模和类别,以及本年的特殊政策,检查本年收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支出的科学性审查分为基本支出的科学性审查和项目支出的科学性审查。基本支出的科学性审查主要检查基本支出定额体系是否完整,定额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部门基本支出需要,人员经费是否充分保障,公用经费是否存在硬缺口。进行该项审查时,主要关注部门的经费追加,如果每年都存在一定额度的基本支出经费追加,则表明基本支出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支出的科学性审查主要检查项目支出的确定是否经过了充分的论证,项目支出的内容是否可行,项目预算是否充足。进行该项审查时,首先审查该单位是否建立了项目库,是否从项目库中筛选项目;其次,检查以前年度已经执行的项目,审查是否存在项目内容雷同的重复申报项目;最后,检查项目的具体内容,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和可执行性。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审查,将部门预算审查推向了更高的审查层次,是人大开展实质性监督的有力法宝。

(四)部门预算的跟踪执行审查。主要通过审查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来反证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一是在半年和全年的预决算审查前,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查;二是借助审计部门每年开展的同级审计工作,将人大每年抽审的部门预算审查单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告人大。不论采用哪种途径,审查时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审查预算执行的进度是否符合年度序时进度,是否存在预算收入任务未完成或收入拨付不到位的情况,预算支出是否完成年度序时进度等;二是部门追加预算的资金来源和支出用途,部门追加预算过大是当前部门预算执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追加预算的审查,重点发现部门预算编制不完整、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三是部门结余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由于部门预算按年度编制,财政部门主要编制当年安排部门使用的资金,因此,部门跨年度结余资金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大量资金在部门常年结转。对结余资金进行审查,要分清结余资金的性质,是基本支出结余还是项目支出结余,对于基本支出结余要审查是否编入下一年的部门预算当中,应通过削减下一年的基本支出预算来使用该项结余资金;对于项目支出结余要追查资金结余的原因,分析项目支出的预算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由于项目内容不切实际而未执行,是否由于项目重复安排而无支出需要,是否由于项目完工但未结算导致资金常年结余,是否属于项目完结的资金净结余。要区分不同的结余资金性质来清理项目资金结余,对于项目完工的资金净结余应收回财政或下年申报其他项目,对于项目内容不切实际或重复申报等资金结余应收回财政,对于无正当理由连续结转两年以上的项目资金都应收回财政或重新申报其他项目。通过对结余资金进行审查,增强部门编制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部门预算的跟踪执行审查真正将人大的法定监督落到实处,是人大开展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有效监督的有效保障。

上一篇:读书笔记人生创意课下一篇:冬日的温暖记叙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