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高论文

2024-11-27

质量提高论文(精选12篇)

质量提高论文 篇1

今年的标准化日的主题是“标准与智能绿色建筑”,这使我立即想到震惊世界的四川“5·12”大地震。“智能”暂且不论,“绿色”虽然在一般条件下与“环保”具有相同含义,“绿色”虽然不等于安全,但却包含了安全,而且安全还是“绿色”的第一内容或最重要的内容。事实上,环保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安全,或者说二者都是“以人为本”,为了人的健康和安全。正因为如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将2008年标准化日主题确定为“标准与智能绿色建筑”时,首先强调的是建筑的安全。IEC主席杰克斯·瑞吉斯先生、ISO主席哈坎·莫尔比先生和ITU秘书长哈马都尼·图尔博士在《2008年世界标准日祝词》中指出:“IEC、ISO和ITU的国际标准还有利于提供更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更高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更低的开发费用,减少事故并更快地传播新技术,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我不知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是什么时候联合发出世界标准日祝词的,更不知道他们确定这样的主题与“5·12”大地震有没有什么关系。但是,“5·12”大地震却实实在在引起了我们对建筑安全以及与建筑安全有关的建筑标准问题的高度关注。

建筑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最早的原始人虽然居住在天然形成的山洞、崖厦中,但也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修整、挖掘,因而可以将其视为最早的建筑。后来,人类学会了利用土木材料构建住宅,并由此发展起来,形成如今遍布城乡的生活、生产、交通、娱乐等各种各样的建筑,“建筑业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要素有着巨大的影响”。

建筑作为一种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同样存在着一个质量问题。事实上,建筑的质量问题与其他产品的质量问题比起来,往往更加重要。如果说一般产品的质量特性首先是性能的话,那么建筑产品的质量特性首先应当是安全性。建筑产品的任何不安全因素,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人们对建筑质量,对建筑产品的安全性也就更加重视。早在约公元前18世纪的古代《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一条法律规定:“如果营造商为某人建造一所房屋,由于他建造得不牢固,结果房屋倒塌,使房主身亡,那么这个营造商将被处死。”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质量法律,也是最古老的有关建筑的法律。这说明,建筑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产品,其质量问题早在3 800多年前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即使是在生产力还不甚发达的当时,一旦出现死人事故,建筑者都将受到极刑处理。

与其他产品不同,建筑质量究竟如何,往往难以进行检测,更难以单凭人们的肉眼或其他器官进行判断。不少劣质建筑,常常是出了事故后才被人们发现。1995年,日本坂神大地震后,不少高架桥、房屋等建筑倒塌或垮塌,人们才发现这些建筑存在的问题。例如预制板中留有异物,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合格等等,引起日本质量管理界一片惊呼。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质量管理号称世界第一,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它尚且有这样的问题,何况是其他国家。

我国经济正在起飞,各种各样的建筑拔地而起,到处都是塔吊、井架,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大工地。由于法制不健全,更因为正处在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建筑质量着实令人堪忧。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5·12”大地震中垮塌了那么多房屋,谁能担保其中就没有因为质量问题而垮塌的?事实上,某学校垮塌后人们发现,那预制板中的钢筋竟然是用铁丝代替的,混凝土竟然用手一捏就成了粉状,这引起了学生家长的极大愤怒,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纷纷表态要坚决追查到底。

建筑物垮塌,包括在诸如地震之类自然灾害中垮塌,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不合格,也就是不符合规定的标准;还有一个就是虽然合格,但所“合”之“格”,也就是所符合的标准与客观需求不相符,标准的规定低于客观存在所需求的质量。“5·12”大地震后,使我们对建筑质量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以及防火、防洪、抵御其他自然灾害、防范恐怖袭击等方面的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为此,我们既要防止因建筑产品不合格而造成的危害,又要防止因建筑质量标准低而造成的危害。

为了确保建筑质量,我们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建筑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验、使用、维修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并明确了职责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规定了因建筑质量问题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将被处以相应的刑罚。但重要的还是预防。承担建筑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验的单位,都应当建立健全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办事。不少国家和地区都规定,从事与建筑相关的单位,都必须按照ISO 9000国际标准建立健全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相应的认证审核,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否则,就没有资格从事与建筑相关的业务,就不能修房子、建路桥。“5·12”大地震后,我们还应当对相关的建筑标准进行必要的审核,提高其安全性。在国务院制定的“5·12”大地震后重建规划中,就响亮地提出了所有的重建建筑都必须达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要求。各地也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纷纷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标准级别。

建筑标准不仅是针对建筑物(也是建筑产品)的,更是针对建筑过程的。按ISO 9000的说法,建筑过程几乎都是“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因而建筑过程也几乎都是“特殊过程”。对特殊过程的控制,ISO 9000规定了更加严格的原则,建筑行业应当根据这些原则,编制相应的标准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当然,“标准与智能绿色建筑”的主题不仅仅只关注建筑安全问题,我们也不仅仅只要求建筑能够防火、防洪、抵御自然灾害、防范恐怖袭击,而且也要求建筑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进而还要求建筑能够更便捷地接入信息通讯网络,并充分考虑老年人或残疾人使用的便利性等等。但“5·12”大地震后,我们可能更应当把建筑安全作为第一位来考虑,这与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要“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也是相符合的。IEC、ISO和ITU制定的国际标准“不仅能够确保建筑物的基本质量和安全,而且通过采用新技术能够保障智能绿色建筑的建造和运行。”通过开展纪念世界标准化日活动,可以促进我们提高对标准的认识,促进我们引进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而促进我们建筑质量的提高,这是很有意义的。

质量提高论文 篇2

我工作3个年头,对于质量的认识,我最初也是很肤浅的,认为只要在质量符合法定的标准要求,就一定是合格的、安全的、满意的。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和经验的逐渐积累,慢慢的让我改变了这种狭义的质量观。

我们生产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药品。药品与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那么什么又是药品的质量呢?我认为药品的质量就是药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的完美统一。内在的质量就是药品的成份及各项技术指标符合法定的标准要求,确保其安全、有效、稳定、均一,我们时常贯穿一瓶水一条命的观念,例如齐二药事件的发生,就是药品的内在质量出现了问题,试想,如果,当初有人负责任一点,对质量执着一点,也不会出现9人死亡的悲惨局面。一个人的心中装着质量,也就是装着一份忠诚,装着一份责任。质量工作,以诚为本。每个人的工作都有可能出错,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在错误面前我们一定要敢于承认,敢于改正,否则,简单就会复杂,质量就会没有保障。因为承认的背面是隐瞒,隐瞒的前头是虚假,虚假的上面是狡诈,狡诈的顶端是人性道德天良的沧丧与毁灭。因此,要确保我们产品是内在质量,就必须抓源头,管过程,精细管理,全程控制,人人心中都应装着一份重于泰山的责任。

有一句成语叫做“秀外惠中”,也就是内外都好,表里如一。那么,药品的质量也应注重外的质量,例如药品的外观、装药的数量,包装上的印字及外观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药品质量的组成部分,同样不可忽视,否则一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有专家研究提醒说:凭药品的外包装就有可能达到鉴别药品的真伪。可见质量是生产过程的积累,只有生产过程中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控制,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有可能保证质量,任何一个岗位的疏忽和轻视都会对企业的整体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我有一位在药店工作的同学,一次无意间的聊天中,谈到了我们的亚邦生缘的注射液,她说:你们亚邦生缘注射液在我们那边销路不错,主要还是外包装比别的单位都漂亮。这也许就是在产品同质化的条件下,我们产品的外质量优于别人,因此才得已占得了先机。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可贵,“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我们的制药企业而言,没有什么东西比药品质量更为可贵。让我们都 能站到企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提高 药品质量的极端重要性,用心做药,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要知道:确保药品质量是我们的责任和荣耀,而因为我们的不负责任导致药品质量,则是我们的耻辱和罪恶。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愿我们都能明确自己肩上的重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树立“质量对内是品德,对外是承诺”的质量观,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好本职工作,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汗水,用我们的心血,共同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陈吉梅

质检员岗位职责

1.在职保部和车间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负责车间中间产品的理化检验,并出具中间体检验报告单。3.负责监督清场工作,对生产记录的检查并确认签字。4.负责包装材料领用.使用中的复核工作。

5.配合车间主任.工艺员做好现场管理工作,加强对可见异物的检查控制工作。

6.对生产环境,对工艺卫生进行监测保证生产环境符合GMP要求。7.负责对本车间质量控制点进行检测,严格执行“质量三不准”原则,对重大质量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8.分析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研究原因,分析和制定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9.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质量意识和检测水平,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10.参加公司的各项质量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张跃云

质量提高论文 篇3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阳光让孩子的童年更加绚丽多彩。阳光,不只是自然界的阳光,它更是指社会对儿童的关爱,父母和孩子间的亲情,教师和同学间的关怀。成长,不只是儿童身体的成长,更是指孩子知识的增长与情感世界的丰富、思想上的成熟。

教师在辅导儿童创作时,首先就要解读好“阳光”与“成长”四个字。让孩子能突破字面上的理解,进入到积极的思考之中。帮助他们回忆生活中有意义的场景:无论是发生在学校、少年宫、家庭、社会,还是自己亲身经历或是电视里看到的都可以进行表现。

在解读主题的过程中,教师最好把孩子们分成小组,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作品内容的讨论。讨论就是对话的过程,让孩子们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时空中穿越。教师在创作的开始阶段只是起到组织的作用,不能包办代替。

讨论后,要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让每个孩子想出一定数目的内容,如三个或四个内容。再给他们小组讨论的时间,让同组的同学帮他们筛选。一旦孩子们的题材多了起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提炼和升华,使他们的内容更加积极向上。这里特别要注意选择那些有着特别感受的题材,保持小作者的灵感火花。即使他画得不好,也要鼓励他完成。实在不行,在征得他的同意的前提下,找一个表现能力强的同学和他一道完成。

针对孩子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在全班的范围内解决。小伙伴帮助作者解决问题,提升作品的质量,会比教师的单独评议更有说服力。

内容定好,下一步就是怎么表现的问题了。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采用针对不同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这就要对你的学生有所了解:谁用什么工具最好,谁画国画最好,谁会用拼贴的手法,谁在剪纸上有专长等等。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他们扬长避短。但也有的老师让学生用同一种工具,同一种画法(最常见的是勾黑边添色),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导致画面千篇一律。评委们每当看到这些画时都很惋惜,因为这些毫无特色的作品,体现的只是教师的风格、成人化的风格!

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反映在美术创作上,首先就是“图式”。有的孩子喜欢简洁的画面,有的孩子喜欢画面的装饰性……教师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个性,非要把孩子的作品武断地改成自己喜欢的图式,例如,用饱满的画面代替孩子简洁的画面,就一定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所以,教师要学会尊重儿童,就要首先尊重儿童的图式。教师的辅导只能是协助孩子把自己的设想完成得更好。只有这样,参赛的作品才会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经历了十五届的比赛后,儿童画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提高得更快。概括起来说,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1作品具有创意。

2越来越强调了对生活的观察。

3作品的材料更加丰富。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强调一下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意识到引导孩子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从历届大赛获奖的作品看,真正生动的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有一段时间,好像观察生活过时了,许多教师引导孩子画一些离孩子生活很远的作品,画面五光十色,好像很引人入胜,但那并不是真正的阳光与成长。尤其是那些临摹式的作品——国画牡丹、竹子、古人、山水等,孩子费力不少,但和参赛的内容毫不相干,真不明白教师是否认真阅读了比赛的通知。

善于引导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积极的因素。例如,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小组合作精神,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拼搏向上的精神,向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的举动,节假日和父母去旅游的见闻,校园里的集体舞、学唱京剧,一家人搬进了新居的喜悦,小区里的秧歌队等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孩子表现这些内容,不只是参赛的问题,更有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意义,这对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参赛的获奖作品,都能感到这些作品无不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些生动的细节刻画得成功也都是他们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艺术家徐冰说过:“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馈于生活。这个想法今天听起来似乎很陈旧,但你只要能够紧跟时代……你就是现代艺术家或当代艺术家。”一个艺术家对待生活的态度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教师自己和学生呢?

创新,是这几年儿童美术创作一直强调的。一方面是指内容的创新,另一方面,更是指美术语言上的创新。而后一方面,主要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只希望能以自己常用的教法去参赛,因为他们以为这样稳妥,减少失败的风险。但也许正是这样的心理可能会使得他们辅导的作品平淡无奇,最后“颗粒无收”。所以,教师平时就要敢于引导学生在有扎实的造型基础上,不断地尝试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工具材料,鼓励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的进取精神。

准备带领学生参加第十六届比赛的辅导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强手如林的比赛,没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很容易就被淹没在作品的汪洋大海之中。建议教师在参赛前,及早地认真看一下历届获奖作品。考虑以下问题:

1画什么画?(国画、色彩画、单色画、剪纸、版画、制作……)

2用什么纸画?(白纸和色卡纸、刮蜡纸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3用什么工具画?(水彩笔、签字笔、油画棒、涂改液……)

在题材确定了的情况下,美术语言上的处理往往会决定作品的成败。不可等闲视之。在评委们的评画过程中,常有这种事:两张内容相同的作品,因为一张在美术语言上有新意,哪怕它画得弱一些,也会选中它,因为它有创意!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双年展上,一个日本艺术家的作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画家使用的笔就是我们常见的签字笔。但是他的画幅很大,而且,物体的结构和立体感很强。精细的刻画使画面产生了奇妙的混乱与不安的感觉。可见一个看似平常的工具,只要有另类的表现方法,也照样能够成功。这里的关键在于创新!

抓好质量监测提高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质量监测,教学质量,目标

质量监测是指动态、定量、定期和多次进行检查和验证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活动。所谓教学质量监测, 是指根据预定的标准, 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监测和调控, 对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以确保教学的质和量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或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在全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力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全市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而且,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高, 容易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质量低, 则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科学、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是确保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是教学管理中的必要手段,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基本原则

1. 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其任务就是发现偏离于计划目标的误差, 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 从而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教学质量监测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测, 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测。

2. 全员性原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人人都是质量监测系统中的一分子, 学校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和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3. 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好坏取决于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条件, 同时取决于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理念, 是一个系统中所有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必须从教师、学生和管理理念等方面地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

4. 全程性原则。

教学质量主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 教学质量监测应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做到事先监测准备过程, 事中监测实施过程, 事后监测整改过程。

二、教学质量监测的目标

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包括教学决策与执行、教学监督与管理、教学评价与分析、信息交流与反馈、教学纠偏与考核等监测与管理程序。构建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体系, 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程序和相应的奖惩制度。通过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 促进学校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长对教学质量要实行全面监测

校长对教学质量监测的内容主要有:对教学环境质量的监测, 对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监测,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测,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测等。一是校长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学校校长要坚持每天参与行政值日, 有教育管理思想的校长会坚持经常提醒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办公时间多钻研教材, 多批阅作业, 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上课要搞好组织教学, 落实有效教学和有效训练, ……。有了好的教风, 好的学风, 当然就有了好的校风, 校风好了, 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二是培养中层干部队伍, 对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监测。校长主要负责对中层领导的管理过程进行督促和指导。每次的行政会议, 教学工作应成为会议的必要议题。校长先要总结前一段时间各部门围绕教学中心工作的工作情况, 查缺补漏。然后, 校长再把当前一段时间教学工作的要点列出清单, 以便各部门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教, 及早安排, 按时落实。对各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大家共商对策, 对难以解决的问题, 校长会给予指导, 出谋划策。

四、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的形式

1. 教务处对教学质量要落实全程监测。

教务处具体负责教学常规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并对教学质量按教学常规实行全程监测。要对教学常规工作实行全程监测, 首先必须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一是落实教学计划。教务处要依据预设的教学进度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进行检查监测, 确保每位教师按期完成教学任务。二是严格课表管理。为了维护课表的严肃性, 教务处应规定未经教务处同意, 教师不得私自调课, 否则, 对课表中该次课的教师予以旷课处理。三是落实有效训练。教务处检查学生作业时, 先检查教师作业, 既保证了作业质量, 又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提倡教师分层布置作业, 让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发展。对于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情况, 要做到有制度、有检查、有记载、有谈话、有通报、有处罚。四是严格考试评价。考试是对教学质量较客观而又有效的主要监测手段, 教务处严把考试关, 以考风促学风, 以考风促教风。学校在安排安排和组织期末考试时要做到“八严”:制度严、组织严、管卷严、监考严、考风严、收卷严、阅卷严、分析严。这样做既维护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又便于教务处实施监测, 科任教师及时发现问题,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 教科处要健全教研制度。

学校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以制度推进教学研究, 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有效机制和模式, 增强教师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互助意识、专业意识, 创新教研形式, 提升教研水平。各教研 (或备课组) 要依据“校本教研制度”制定好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计划, 做到重心下移、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力求实效。学校应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网上教研活动;积极承担和鼓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协作体活动。要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认真开展集体备课, 每两周至少一次教研组活动和一次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要有来自教学实践中的主题, 有中心发言人、有完整的活动记录, 做到人员到位、时间保证。鼓励教师即时交流探讨教学问题, 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教后记等。

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立足以“真实的课例”为载体, 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原则, 以“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为目的, 通过研课、磨课、说课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研究, 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切实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做到活动不走过场、形式不搞花样、内容不脱离教学实际、研讨不流于形式、学习不空谈理论, 力戒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学校对教研活动的监测理念应该是:数量不可少, 质量更要高。

3. 班主任、科任教师对班级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测。

班主任要对班级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测。一是时时监测。学校要提倡班主任在早、中、晚三段时间多进教室, 维护班级秩序和学习环境, 监测班级的学习状况和质量状况。二是做好学科协调。班主任对各科检测成绩都要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如果学生或学科出现了弱势学科, 班主任应对学生近期的学习状况进行干预、监测, 与科任教师共同商量对策, 保证班级各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均衡提高。三是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培优辅差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方法, 教师应重视和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任课教师要拟定辅导措施, 想方设法增强班级的学习氛围,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了这样的负责精神和温馨氛围, 班级教学质量提高指日可待。

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测是一个探索无止境的话题, 学校要力求做到全面细致, 注重过程, 讲求实效, 全员参与, 齐抓共管, 监测无盲区。充分发挥领导、师生在监测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使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反馈、调节、改进的动态过程, 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著《教育碎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2]何光峰, 国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及其特点分析[J], 教学与管理, 2005年22期.

质量提高论文 篇5

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召开毕业班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要在抓毕业班工作方面形成共识,在抓好毕业班工作方面形成合力,从而提高毕业班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增光。毕业班质量对一所学校而言相当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毕业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学生阶段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

今年,我校对毕业班工作高度重视,任课教师配备是经过领导班子成员深思熟虑,共同商讨安排的,在座的各位都是学校各科的骨干教师,这既是大家能力的体现,也反映出学校对各位的信任。

刚才,马主任对本届毕业班上学期成绩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便我们能根据本班、本学科的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制定落实教育教学补救措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1、我们各学校各科都在进步。

2、各学科平均分上下差距较小。

一、工作目标:确保教学质量稳居全旗第一方阵。

二、工作思路:

(一)、要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力求课堂教学高效性。毕业班的教学常规管理一点不得放松,相比其他年级,要求还要更高更严,重点检查“教学设计、作业和辅导”常规的落实。教导处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与老师交流,及时做出纠正。

(二)、要做到向训练要质量,力求作业检测有效性。我们要思考三点:为什么练?练什么?怎样练?在此基础上,每单元平时检测要精心组织,认真批阅。做好成绩的统计和分析,重点查看检测的平均分、优生率、合格率等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各单元的教学情况。学生要整理老师发下的试卷,记录其中错题,难题,并重新做一遍,这很重要。日常作业也要这样要求学生。

(三)、要保证向时间要质量,力求培优补差针对性。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制定落实帮扶计划,完成帮扶任务。通过平时检测,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部分学生的“偏科”现象。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帮扶计划,每个教师要帮助几名学生,关心爱护他们,帮助辅导他们,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走出困境。

三、工作要求:

1、抓好一月一次和单元检测统计分析(月考及单元)。我们要认真组织一月一次检测,由教导处和班主任负责对月考成绩的收集和统计,重点

查看检测的平均分、优生率、差生率等情况。交教导处了解毕业班教学情况,检测供学校教学分析参考。

2、加强班级管理,创设良好环境。班主任老师要加强班级管理,给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同时我们作为一名科任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科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管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学风。

3、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毕业班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我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特拟定了《三道沟小学教师教学成绩奖励办法》。

4、把握好教学进度,有条不紊,扎扎实实进行学科教学和后阶段的复习工作;

5、特别强调从我们教师的“教”上去钻研,从对学生的“导”上来下功夫。教师更要目标明确地精心设计并上好每一课,扎实训练巩固每一课。针对毕业班学生思想活跃,行为随意性大的现状,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随时随地引导教育好学生:对于学生纪律松懈的,应加强管教约束;对于基础不扎实的,要挤时间补上;对于智力问题造成学困的,要反复练习巩固;对于学习信心不足的,要多鼓励激发内驱力;对于心理起伏大有障碍的,要及时家校联系疏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四、三个激励

说实话,毕业班的工作是辛苦的,在今天这个会上,我送给大家三个词,与大家共勉—— “目标”、“信念”和“超越”。

(一)、“目标”能成就美好的梦想

在科学上有这样一个原理:压力有多大,弹力就有多大!同样,在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推动下,我们如果树立并锁定目标,我相信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学校给我们制订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信念”能书写辉煌的篇章

要树立自信心,对设定的目标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我想,优异的成绩也需要我们执著的坚持,需要我们无数次跨越后的勇往直前!

(三)、“超越”能筑成壮美的峰巅

在这关键的时期,我们要和学生们一起学会勇敢地挑战自我,学会大胆地超越自己。因为赢得了自己,也就赢得了一切!只有不满足于现状,义无反顾地选择前方,才能到达令人仰慕的峰巅!

最后,希望大家要有信心,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要有忧患意识,继续发扬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实实在在地做好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巩固每一个知识点。努力工作,善于沟通,善于调适心态,共同努力,力争使本届毕业班成绩再创佳绩!

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奋力提高教学质量——王佐民校长在毕业班工作会上的讲话

三道沟小学

探究实验 提高质量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 教学质量

我们通常将课堂教学分成三个阶段:引入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课程,课堂引入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物理课都与实验有关,在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使用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果,还能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科学实验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十分有益。然而,目前很多教师不做实验或实验做的很少,放弃了实验教学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有效提升,并阻碍了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一、抓住契机,激发兴趣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多是十分有趣味的,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的自身特点,善于抓住实验契机,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打造愉快的物理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物理实验的课程,教师在设计物理实验时,应尽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验,尽量让实验与生活存在一定的关联,以便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物理实验保留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物理知识的巩固。另外,为了让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关系,还能使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变得十分融洽,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一直保持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以下实验,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很多大小相同的橡皮泥与材质一样的小木块,然后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进行一场造船比赛,大家分别用相同的橡皮泥造船,用小木块做货物,比一比谁装载的货物多?”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纷纷动手做小船,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大胆猜想,并问学生:“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种类型的浮力问题是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且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关联,通过这则小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了,而且每名学生都得到了尝试,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动手实践,实事求是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为教学基础。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初中物理课堂引入阶段使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认知,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时,教师首先应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等实验器材,然后向学生演示实验,打开小灯泡,调节凸透镜和小灯泡的距离,让学生从凸透镜中观察小灯泡在光屏中的成像情况,学生观察后回答:“光屏上能呈现放大、倒立的像与缩小、倒立的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调节,让凸透镜靠近小灯泡,观察小灯泡在光屏中的成像情况,学生观察后回答:“光屏上无法成像,但在光屏一侧能看到正立放大的像。”通过上述实验,教师能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凸透镜成像的多样性,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保留浓厚的好奇心,同时还能在学生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直观的思维画面,使学生更易理解物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的进一步学习。

三、合理导入,启迪思维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在物理课堂教学引入阶段使用实验教学模式,其有效性是无法替代的。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对直观事物的感知与理解能力较强,因此实验是让学生感知物理、了解物理、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陌生的课程,之前从未接触到,大多数物理实验也是初次见到,很多物理现象是从未见过或思考过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很快被这些新奇的事物吸引,教师通过自然而然地导入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在形成认知需求前提下自主解决问题,这是在物理课堂教学引入阶段使用实验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体现。

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以下两个实验。一是教师让学生将筷子放入盛放大半碗水的玻璃碗中,学生从碗的周围观察筷子的变化,发现水中的筷子向上弯。二是在空玻璃杯中放入硬币,将杯子移动到眼睛看不到硬币的位置,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向杯中注入白开水,伴随水面的升高,学生发现硬币的位置也在逐渐上升。通过以上两个小实验,学生看到奇怪的物理现象,教师顺势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实验中启迪学生思维,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识。

四、结束语

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物理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物理教师应善于利用物理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激发起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引入阶段使用实验教学,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认知规律出发,不断总结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实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掌握物理知识,使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文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随想[J]. 新课程导学,2013(10).

[2] 郑心合. 例谈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的教师干预[J]. 湖南中学物理,2009(03).

[3] 何法.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 科学大众,2014(02).

质量提高论文 篇7

一、创设情境, 以境致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一个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对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合作愿望,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好的课堂引入, 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发现、积极探索、举一反三、承上启下,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也培养学生的科学发现精神、逻辑推理能力和曲径探幽的意境, 从而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例如, 在讲授“全等三角形”这一课程时, 我设计的是如下情境。

教师:有一天, 小明在打篮球时, 不小心把教室的窗户玻璃打破了一角, 形状近似一个三角形, 那么打下的玻璃与窗户上留的缺口有什么特点?掉下来的三角形玻璃与窗户缺口的形状、大小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学生1:窗户上留的缺口应该是一个三角形, 它与掉下来的三角形玻璃的形状、大小是相同的。

教师:我们能否帮助小明把掉下来的玻璃放回去, 且刚好填补缺口?

学生2:只要把掉下来的玻璃按相同的方向放回去就可以了。

学生3:这很简单!像拼图一样。

教师 (赞许地) :说得真形象。如果把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 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 (齐声) :重合。

教师:我们就把能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在全等形中,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全等三角形。

二、开放课堂空间,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活跃课堂氛围

多年来, 旧的教学方法一直有种习惯, 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讲得眉飞色舞,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 课堂效率不高。其实,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 而且还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因而, 要多元化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确定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减少学生的束缚感, 给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的良好氛围, 这样也有助于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中, 练习完成后我让学生谈学习的体会。有个学生就说:“既然公式法是由配方法而得的, 而且适合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再说配方法解方程很麻烦, 容易错, 那么配方法就不重要了, 可以不再用它解方程了。”其他学生马上都表示有同感, 议论起来。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 我没有针对性地给予回答, 而是干脆让学生展开讨论, 先讨论配方法到底重不重要, 再讨论哪些方程用配方法解简单。经过积极认真的讨论, 他们认为配方法是重要的, 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这一及时的讨论不仅使学生体会了配方法的价值, 又增强了解题的灵活性。

三、借助多媒体, 创设趣味教学课堂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都是教师在起主导作用, 主要强调接受和掌握, 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在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十分广泛的今天, 应借助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打造趣味教学课堂, 使教学达到高效率。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 我以“五一假期旅游”为活动背景, 让学生分组研究“五一假期旅游”的行程。首先, 让学生分小组登录互联网, 查阅各旅游区和各大旅行社信息, 了解相关的费用、时间及行程等。其次, 将搜集到的资料汇集到一起, 制成统计表。然后,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旅游行程及时间, 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 决定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去, 并且说明理由。最后, 由小组组长汇报, 师生评议, 评选出最佳统计表和最佳旅游线路, 并在全班发布。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学科知识, 学习信息技术, 学习做事,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 开阔了视野, 激活了思维, 增强了想象,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

四、精心设计问题, 创设趣味教学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 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如在解决某一个具体数学问题时, 教师可以分层次地设问, 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一来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二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振作精神, 使难题的解决变得容易。譬如我在讲授“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 逐步提出如下问题。

①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为什么?

②过两点可以画多少个圆?这些圆的圆心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③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A, B, C画圆, 这样的圆要经过A, B, 圆心应在哪里?这样的圆要经过B, C, 圆心又应在哪里?同时要经过点A, B, C, 圆心应该在哪里?

④这样的圆可以画多少个?

随着这些问题的逐一提出, 学生就会边动脑, 边动手, 逐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从而使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五、反思解题策略, 优化解题思路

数学解题总是会使用某些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对于解题过程的繁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解题结束后对解题策略进行反思, 多角度思考问题, 探索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通过对不同解题策略的比较, 及时总结解题技巧, 增强解题过程中对解题思路的调整意识和能力, 从而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通过对解题策略进行反思, 能够让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作出合情合理的选择, 优化解题思路, 从而增强学生对解题过程中监控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进而启迪思维, 开发智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平面几何中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方法就有如下6种之多, 6种证法有一个共同的思路, 就是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平角, 强调了辅助线的作用。我们认为辅助线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适当的讲解会使学生感到奇妙的解法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从而兴趣倍增, 让学生始终乐于学习。我发现灵活的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更喜欢数学课。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提高护理质量 篇8

1 做法

1.1 护理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控制管理

护理质量标准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质量标准就是质量要求的界限和规定。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就是衡量护理工作优劣及质量管理的依据, 它反映的是管理者的要求, 有很强的导向性。现阶段的护理质量标准要时刻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合护理, 要确保护理质量始终处在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上。护理质量标准应贯彻全面管理的思想、科学的选择管理标准和技术指标, 充分体现管理目标、重视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等整体效应。

护理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应采用先进可行的手段来实施, 并要定期组织检查, 及时将护理质量检查结果通过护理例会反馈给护士,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采取奖惩分明的制度, 调动积极性, 让全体护士主动参与到质量改进的工作中去, 从“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护士长也要明确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应变“你要护士怎么做”为“你支持护士怎么做”。要认识到质量检查不仅是评估质量的高低, 更为重要的是寻找质量的改进点, 将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主动应用科学方法, 查找缺陷原因和如何使护理工作改进再改进, 在质量的督查和评价中不以找出问题为重点, 而以评价工作成绩为重点[2]。时刻牢记管理专家的论点, 即“质量是做出来的, 不是检查出来的”。检查评价必不可少, 但创造、提供实现优质高效护理服务的环境和条件也很重要。在管理中发现问题不能只偏重对症处理, 要参照“四不放过”的原则[3], 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护理质量督查尽可能做到查到一点, 改进一点, 提高一点, 让护理质量管理真正起到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护理安全等的作用。

1.2 严格落实基础管理

制定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各类工作标准、紧急情况处理预案、主要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等, 使各级各类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查, 对病区的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病历书写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核心制度定期组织学习并严格执行。

严格落实分级护理, 对危重病人设专人护理, 严格观察病情、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对一级护理病人做好“三短六洁”, 掌握“九知道”内容等, 按要求巡视并认真做好各项监护记录。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落实护理查房制度, 由护士长、护理组长和床位护士组成查房小组。护理组长每日查房2次, 与病人交流, 认真听取病人的心理感受以及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并向病人宣教相关疾病知识, 征求其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与管床医生进行沟通, 保证对病人全方位的了解, 掌握好第一手资料, 以便对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护士长坚持每日5次查房, 下班前对全体病人进行系统和重点的检查, 尤其对新入院、危重、大手术前后等病人进行检查, 听取护理组长的汇报, 评价护理方法是否妥当, 听取病人对护理过程的反应和满意度如何, 检查各护理记录, 纠正不足之处。

1.3 重视护理风险管理

科室制定护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全体护理人员遵照执行, 充分保证病人和护士自身的安全。选拔1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科内质量控制组长, 不定期对全科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 包括急救药品、器材设备等。建立差错事故、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 出现差错事故由本人及时记录发生差错的过程、原因、后果, 并立即向护士长报告, 护士长在24 h内填写事故差错记录单上报护理部差错事故责任者在内写出书面检查材料, 科室在1周内组织讨论分析, 提出防范措施, 消除安全隐患并在月底进行护理质量分析。

1.4 适时更新观念

首先是管理者的观念更新, 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 护士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护士长是具体的管理和组织者, 又是护理工作的带头人, 护士长的素质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士长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是落实护理质量的关键。实行人性化管理, 和护士保持平等的关系, 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融洽, 发挥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护士实现自我价值, 使其有强烈的成就感, 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其次是护士的观念更新, 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服务认知水平, 认识到转变服务理念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只有树立高质量的服务意识, 作为护理工作正规化建设的依据, 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提高。

1.5 注重业务培训

随着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 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也日趋提高, 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 积极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再教育;选拔、培养优秀的护理人员为科室护理骨干。对科室护理人员实施分层次培训, 对低年资护士以“三基”知识为重点, 对中高年资的护士以强化专科理论和操作技能为重点, 定期抽考“三基”知识、专科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等, 以增强科内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

2 体会

质量是医院管理的生命线, 护理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护理管理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 护理人员对质量不重视, 护理质量管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提高全体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是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4]。另外, 现代护理服务质量不再是单纯地要求护士面带微笑、说话和气, 而是有了更深的内涵, 它从以疾病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5]。所以,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非常重要。护理质量管理是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它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要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具有科学性, 护理工作更适应于病人需求, 还有待于护理管理者不断努力探索, 不断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占京.现代护理质量安全控制规划规范与护理管理规章制度典范[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22.

[2]高丽红, 邵焕君.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5) :68.

[3]张培.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41-142.

[4]王渭连, 刘梅玲.质量控制在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2, 8 (9) :705.

质量提高论文 篇9

具体到历史学科领域, 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必须做到:从初中抓起渗透于历史教学的各个阶段;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要做到这一切, 重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高水平的教师素质, 是高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

有关“素质”的概念, 有人做如下表述:素质, 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及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实践活动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素养及品质, 是人的综合素质和品质结构的整合。也就是说, 人的素质要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实践才能形成与发展。作为现代化教师要具有现代化的观念、现代化的精神境界、现代化的人格和现代化的智能结构, 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我认为,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首先要在“深、广、活、谦”四字下工夫。

一、深

就是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历史教师要有一种危机感。首先, 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 即使是大学本科毕业, 也要经常钻研教材, 以便“温故知新”。其次, 不能让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 要弄懂教纲、教本, 理清线索, 形成教材的知识框架, 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 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久而久之, 学生的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等历史阐释能力, 也将会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步形成。

二、广

指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面, 做到博学多才。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一、教学内容的整合者

学步骤来定位个人角色———控制者、组织者、启发者、参与者、评价者等, 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做的显性工作。除此之外, 一个具有现代教学意识的高中英语教师还应该担任以下角色:

效率。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学任务要得到有效的实施, 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组织。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兴趣, 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 给学生放映纯正口语的电影或者组织外语角,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 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 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 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话题, 如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环境保护以及对友谊、科学、文化、法制、宗教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等, 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和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这就要求教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重组和整合, 根据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生情感的支持者和传递者

通才教育的目标, 通才教育是相对专才教育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通才教育强调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适应性强、适应面广, 通晓几个领域、几门学科的人才。要实现通才教育的目标, 教师必须博学多才。在当代, 历史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一样, 同时存在纵向分支化和横向综合化两种趋势。要教好学生, 作为历史教师, 起码要熟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 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等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民观、历史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地解释一切历史现象, 寓科学于历史教学中。在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本质属性、普遍规律并从中得出经验教训的习惯。同时适当了解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 掌握较多的语言文学知识, 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 这都是历史教师做到博学多才所不可缺少的。

三、活

要求教师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系统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 提高教育科学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什么, 二是怎么教。“深”和“博”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而要弄清楚怎么教, 则一定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知识与技能, 这是教师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历史教师也要当教育家, 决不当教书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 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三要摆正教师与学

情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 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 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本次课程改革倡导各学科结合学科的特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学科日常教学中, 因此英语教师应利用自身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 增进智力,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提高课堂

四、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以及课堂活动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教师要作为学生所需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善于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报纸杂志, 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英语的综合应

生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既要“淡化”中心意识、主导意识、“弱化”自己的思维, 又要“强化”主体观念, 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 教师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 挖掘他们的潜力, 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活”起来。

四、谦

即虚心好学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向具有“一知之长”的人学习。要知道, 任何人的知识再渊博、经验再丰富, 也有被难倒的时候。因此, 教师的“谦”必须做到两条:第一, 不要自以为是, 不懂装懂。教师要虚心向人讨教, 绝不能随便下结论。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绝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哪怕是用最大的猜度和假设作为借口来掩饰。那时, 除了羞惭之外, 是会一无所得的。”第二, 要不耻下问。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 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 不知道他的能力, 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 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确实, 学生的思维往往比教师敏捷, 批判性强, 能集思广益, 认知和理解的角度比较新颖。教师要尊重和利用学生的长处, 丢掉师道尊严, 经常与学生探讨问题, 分析得失, 用教师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行动感化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相互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无疑是一种教学相长、开发智力的良好教学手段。

历史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要集思广益、博学多才, 找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这能引发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就会落实到实处。

用质量监测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 篇10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都是政府的责任,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忽略或放弃政府责任,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走向滑坡。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必然也应当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

但是,行政主导并不意味着由政府包办一切,比如,举办幼儿园,从全国范围来看,政府所做的不到一半(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的幼儿园总数已达到16.67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1.54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9.20%。新华网2012年12月7日),而从一些地区来看,幼儿园则大部分是由社会力量解决的(如广东省,目前的公办园比例只有不到30%,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3年,公办幼儿园比例争取达到30%,新华社广州3月3日电)。而对于幼儿园质量提高来说,行政主导更不能由政府包下来,全国十多万的幼儿园,各省、市、区(县)上万、上千、上百的幼儿园,单靠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的示范或等级评估,只能针对少部分园,而且只能是采用大规模运动的方式进行,对于大面积幼儿园质量的真正提高及持续发展,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应当看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在促进幼儿园贯彻学前教育法规、传播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推进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方面确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当公平享有受教育权渗入到学前教育领域的时候,当许多国家和地区关于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和具体实践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模式已经显现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一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标准缺乏对大多数幼儿园的指导意义,因而大多数园也就失去了规范办学的参照和追求发展进步的动力;二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在许多地方是公办的,这些原本就由政府举办的幼儿园又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导致有限的教育经费更集中地投向了公办幼儿园,加剧了政府资金与资源投入分配的不均衡,拉大了城乡之间、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差距。即使在民办园较多的地区,示范或等级园已经涉及到许多民办园的情况下,也有类似的问题;三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的出现加剧了择园的竞争,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

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的另一个制度上的缺陷是,一方面政府制定示范或等级标准(不同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标准),同时政府又组织人去评估,最后再把评估的结果作为政府的工作成绩,这本身就是一种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设计。虽然一些地方已经让幼儿园的评估工作从教育督导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教育评估院的工作,但评估的总体设计并没有改变,评估的方式与思路没有改变,因而并没有解决教育评估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为政府成绩背书的角色问题。另一方面,为追求政绩,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为追求示范或等级幼儿园数量而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一些地方为了达到教育强市(强区)或教育现代化城市的指标,对示范或等级幼儿园采用定比例的方式,使这些地方示范或等级幼儿园数量虽然有明显增加,但幼儿园保教质量却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也许评估制度设计初时的出发点是想提高质量,但这些年实际运作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使得现时评估制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那么如何在现有的行政主导下有效地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呢?

一、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素进行分析

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主要是通过这个地区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管理质量来衡量的。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通常由两大类要素组成,一是结构性要素,包括班额、师生比、生均面积、设施设备配备、教师工作年限、学历、工资待遇、日常经费使用等。这些要素是显性的,是幼儿园准入的一些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对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指标,这些要素的情况也基本反映了幼儿园的基本质量。二是过程性要素,它是指幼儿园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质量,包括了课程的具体实施、师生互动、幼儿发展和家庭参与等。这些要素是隐性的,它们是无法从表面现象直接发现的,是需要经过专业人员长期的跟踪,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学前教育管理质量的要素,包括了一个地区入园幼儿数量和比例,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所提供的服务情况,如相关制度的制订、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配备和相关服务提供的情况等。

因此,关注学前教育的各种显性要素,尤其关注幼儿园的结构性要素和涉及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些基本要素,并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监测、跟踪与管理,是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行政主导下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并能产生真正作用的有效办法。

二、对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进行确定

幼儿园质量的结构性要素、学前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质量要素,都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情况。因此,需要根据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确定该地区反映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比如,幼儿园的班额、师生比;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教师流动性;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配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数额、占教育经费比例;各年龄段幼儿的入园率;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制度与服务等。

确定了这些要素后,也就基本确定了评判一个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从行政管理角度来说,可以重点针对某些或某类要素进行跟踪管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促进该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前教育质量要素是根据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因此,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是可以变化的。当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变化,当教育的总体发展有了改变的时候,学前教育的质量要素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教师队伍质量要素,开始时可能只是确定教师的基本达标情况,如果在某个时期需要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可以对有关教师队伍的质量要素细化并进行跟踪管理,如教师的学历、在岗进修、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从而达到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质量的目的。

三、对学前教育质量要素进行监测与管理

现行的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是标签式的,用等级标签表明幼儿园的质量情况。这是一种固态的质量评价方式,虽然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督导部门每隔三、四年都会重新进行评估认定,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标签式的评估结果只能是短暂的,无法对动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跟踪,因而难以保证持续性质量。

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不仅要关注结构性质量要素,也要关注过程性质量要素,但现有的评估所关注的只是短时间的情况,对于需要长时间跟踪的过程性质量要素如此,即便对那些显性的结构性质量要素,评估往往也无法根据真实的情况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当一个评估团队集中在某个时段到某一个幼儿园时,他们要对其各种质量要素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给出结论。由于时间短,这样的评估往往更注重文字材料,而文字材料的造假又是目前评估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这种方式缺乏对结构性质量要素的全面的、在一个地区背景下的比较与分析,因此很多的评估结果是没有太多说服力的。比如,某个地区普遍幼儿园学位不足,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是超额招生,而评估时如果按照标准就会造成这个地区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无法达标,因此在实际评估中要么是不按标准进行,要么就是幼儿园隐瞒实际招生数,或是在评估期间幼儿园少招生。而对于过程性质量要素,由于不是长期跟踪的结果,因而其质量结论往往更经不起认真追问。

另外,由于评估是用标签的方式来进行的,因而它只能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作用,而对长期的幼儿园质量提升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效果。教育界的许多评估(如高校的评估,中小学的一些评估)之所以饱受诟病,其原因大概如此。而其他一些行业评估问题频频出现(如医疗系统),也充分说明评估并不是一个好的提高质量的办法。

改进现行等级评估制度的有效办法是用质量监测取代等级评估,同时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监测学前教育质量。

1. 用质量监测取代等级评估。

质量监测与示范或等级评估不同,它主要是定期(如一学期、一年或几年)对涉及幼儿园质量的某些或所有结构性要素进行持续的了解,从中发现某种趋势性的问题。比如,一个地区幼儿园的师生比,能比较好地反映该地区总体幼儿园师生互动情况,而根据总体情况再分析某些园、某类园的师生比情况,就可以大致掌握幼儿园的师生互动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再比如一个地区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生均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质量情况,根据总体情况分析某些园、某类园的生均面积,可以更好地促进改善办园条件;而幼儿园教师学历、职称、在岗继续教育状况、工作年限等,是反映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情况的一些要素,了解总体和部分情况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许多的结构性要素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地区幼儿园整体质量的基本情况。行政部门通过对各种结构要素的了解和分析,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园的基本质量情况,发现倾向性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

而对于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质量,也可以通过对一些要素进行跟踪监测,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分析某个地区幼儿入园情况,可以帮助调整一个地区的幼儿园布局分配;通过对一个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总体数额、经费使用具体项目以及经费使用涉及的人群等分析,就能较好地了解政府对于学前教育投入的效率;而对制度政策、行政与教研人员配备、在职培训等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质量监测的特点是它并不直接指向具体的幼儿园或指向某个区域的学前教育质量,行政部门不是通过给幼儿园或所管辖地区做标签来标明其质量情况,而是通过对质量要素的定期监测来发现某些趋势和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如果一个地区总体(或局部)幼儿园的师生比过高,就可以分析具体原因(教师配备不足或是因为入园幼儿太多),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质量要素监测是行政部门管理学前教育的手段,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前教育真正的质量提高,是行政部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不是评估的结果。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角度上考虑,质量监测主要是针对结构性质量,即对结构性质量要素进行跟踪、分析与管理,而对于过程性的质量要素,由于它涉及到的时间长,专业要求高,则应当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让位于独立的质量评估机构。这样的质量评估机构可以是大学、专业研究机构,或是有条件的民间评估机构。它们可以接受政府委托对幼儿园的质量情况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评估。但是,这些机构必须是和被评估的幼儿园没有关系,参加评估的人员也必须与被评估的幼儿园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各种评估结果只能用于行政部门深入了解幼儿园的质量情况,了解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深层原因,为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而不能把评估结果用来作为政府的成绩,或是作为行政部门表彰基层的依据,否则就会导致政府为了成绩而降低标准,或基层为了得到表彰而弄虚造假的情况出现。

2. 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监测学前教育质量。

所有的质量要素都是通过对幼儿园基本信息和学前教育管理的基本信息分析得来的,因此要真正通过质量监测来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一个重要前提是学前教育的基本信息公开。只有信息公开,才能得到学前教育质量的相关要素,才能对质量的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的基本信息是不公开或很少公开的,除了收费项目、标准公开外,其他的信息公开很少,如幼儿园经费使用情况,玩具、设备及活动场地情况,教师的基本情况等,大部分信息不会对外公开,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逐级上报,也很难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而关于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入园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教师培训情况等,公众更是无法知道。尤其是在目前许多地方大量民办幼儿园存在的情况下,涉及幼儿园基本情况的信息,涉及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更是很少公开。这种情况下,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监测,对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力促幼儿园基本信息公开,力促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基本信息公开,是真正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幼儿园是公共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因此,只要是经过政府审批举办的幼儿园,只要是涉及到一个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与质量的基本信息,都应该向外公开,都应该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只有真正依靠公众,才能对其实施最完备和最有效的监督。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使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公开有了依据,也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从政府公共服务角度,从基础教育角度,逐步推进学前教育的基本信息公开,逐步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从而使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变成一项公众可以参与、能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的工作。

如何推进学前教育基本信息的公开?如何让这种公开对质量监测产生有效的作用?一些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我国的香港教育局,其网站里关于幼儿园的栏目中,就有全香港所有幼儿园的基本信息。各幼儿园根据教育局所列项目,按照是否接受政府资助(香港分营利与非营利幼儿园,后者可以得到政府教育券资助),公开具体的基本信息,包括幼儿园园舍信息、招收幼儿信息、收费信息、日常经费使用信息、教职工工资结构信息等,其中一些信息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查的,如日常经费使用信息。再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的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所用数据主要由各国政府所提供,质量监测报告就是根据各国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

鉴于学前教育信息公开与质量监测在我国很少进行,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统计上报中的各种问题,学前教育的信息公开可以采用填报加抽检的方式进行,即幼儿园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部门上报基本信息,上级部门组织公众代表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抽查,确认其真实性后再进行公开。这一过程既是对幼儿园基本信息真实性的检查过程,也是幼儿园质量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因为基本信息包含质量要素,而抽查主要是针对质量要素进行的。

抽查由行政部门组织,但为了确保其公正,参加抽查的人员可以是随机的,可以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或是其他非学前教育系统人员。理论上说,只要关心学前教育、愿意参加此项工作,并且在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居住的人都可以加入。每年定期进行抽查,提前做好抽查人员的报名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公正。

当然,为了让幼儿园和公众对学前教育信息公开和质量监测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幼儿园填报的基本信息可以是全面的,但抽检和最后的信息公开可以是部分和少量的,当信息公开和质量监测成为一项正常工作以后,抽检与公开就可以是全方位的。这样信息公开与质量监测就可以变成一项真正公众参与、能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

而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公开也要同步进行,并且相关信息要经得起公众的检查与质询。

最近,国务院召开会议,在以往取消了一批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的基础上,再取消76个评估表彰项目,尤其是一些带有收费性质的项目(中新网8月21日电)。其目的就是要真正使各级政府更好地把精力放在日常管理上,遏制住政府使用财政资金和向企业或社会摊派费用的冲动。

虽然幼儿园的示范或等级评估并不在取消之列,但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的角度上看,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以及涉及到教育的各种评估都应当逐步取消,代之以常态的质量监测,而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才能真正促进学前教育这样一个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真正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其中,教育的管办评分离,为改进学前教育的评估与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政府应尽快把评估的权力,把质量监测的权力交给社会,而政府的职责就是制订相关标准,公开相关信息,同时让幼儿园公开基本信息,用信息公开、用社会监督和独立的社会机构评估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兢.追求卓越的学前教育质量[J].上海教育,2011,06.

[2].廖诗艳.质性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途径[J].教育导刊,2012,07.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篇11

课堂教学的成效又如何达到呢?笔者认为:要达到课堂教学中的学有成效,课堂教学就必须突出:实际、实用、实情、实在、实效。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学力实际,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要力求实用,教学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情,知识技能的传授要有针对性而实在,课堂教学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谋求产生实效。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谈谈课堂教学,通过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我们就能大致认识到一堂所谓的好课,会有些什么特征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教学活动,使这些特征得到了突出,那么,这堂课一定就是我们心目中所认定的好课。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广大教师的课堂教改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各种实践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良莠杂陈。有人认为,“二期课改”就是让学生自主的学,自由地学。从课改的精神来看,这一点本没有错,但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中,我们时常看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课,大都循着这样一条不成文的思路:课前上网查资料――上课出示查找的资料――老师点拨几个问题――课后继续查找资料。于是乎,“二期课改”背景下的课,都变成了上网查资料的课。以这样的方式方法来诠释“二期课改”,笔者认为是对“二期课改”要求的错误理解,起码是对“二期课改”“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意志、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产生了认识偏颇。

还有人认为,“二期课改”就是多拓展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多看多阅读。这一点也没有错,但错在有不少的教师将普通中小学校的课堂,变成了大学的文学课堂,把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了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查阅与阅读,甚至成了专家学者式的研究室,并自圆其说地美之曰: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于研究能力。于是乎,随意消减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甚而本来应该是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内容,变成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完全自学,无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特别是本身就学有困难的学生深感难上加难。笔者听过一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婴宁》,这是蒲松龄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章。上课老师把内容含量要用两课时才能上完的教学内容,仅用了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就上完了,随后在课堂中与同学大谈儒、释、道的问题。对于此种上法,我不能苟同,课堂教学要求要精讲精练,而精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讲,更不能理解为不讲。特别是对于普通学校,同学们在学习上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还存在不少学有困难的学生,我想用这样的方式上课,怎么能获得好的教学实效呢?

通过以上两种想法的分析,我想通过对语文课的教学,谈谈对“二期课改”的一点看法。

其实,我认为不管是“一期课改”、还是“二期课改”,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内核,这就是——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是文学课,也不是文化课,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叫语文素养?它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方法上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基于以上理念的考虑,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有这样一些起码的教学环节:

一、感知课文:

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梳理出课文中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做到手中有课本,心中有文章。同时让学生细化课文内容,将课文内容梳理出一条线索来,而不是丢开课本,做天马行空,任马无疆。

二、感受课文:

圈划出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对感受较深的句段作分析,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课文大义;

三、感悟课文:

分析课文主旨,用自己的话能大致阐释课文中自己认为的难点、重点;

四、拓展课文:

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说说所学的教学内容与上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何联系,用本堂课学到的知识可大致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五、迁移课文: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中的练习与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完成学习单上教师提供的练习及课本中的单元练习作业。

如果说,以上是关于课堂教学中关于知识技能的教学问题,那么下面再来谈谈课堂教学中的育人问题,这里把“知识技能”与“育人问题”分开,并不是说它们是泾渭分明,毫无关联的两个彼此独立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书与育人本身就存在内涵相融、互为促进、唇齿相依的联系,教书的目的就是育人,使人通过学习知识技能,从而提高人的素养,发展人的能力,这就是育人。这里把它们分开,只要是便于讲解而已。现面就来谈谈育人方面的问题:

(一)要落实德育、美育以及情感教育等人文性的东西

教师是德育工作者,不管你是主动的、抑或是被动的,只要你作为教师走进教室,立于三尺讲台,德育的功能就天然的赋予了你,我们教师不是经常自己说我们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开展育人活动呢?首先我们要清楚,课堂教学的先行任务是教学,是知识的传授,是能力的培养。在进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我们应该挖掘课文中的德育教育因子,以适合于学生学力基础条件,直接抑或是“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渗透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文知识培养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和追求。把德育始终贯穿在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落实教育方针,为培养接班人打下一定基础。

(二)要落实“双基”,即通过教学活动,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等工具性的东西

基础知识,课堂教学要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学会寻找问题,继而分析问题,从而达到促进思维的发展。以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能区分多音字等问题,同时,教会学生领悟细节描写的内涵,它的作用是什么;插叙的概念以及插叙的作用是什么。最后,通过课堂教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巩固他们所学的内容。

(三)要落实指导学生“会读书、真读书、活读书”的能力

所谓真读书就是在课堂上真正教会学生“沉浸文本、细读文本、整读文本、深读文本、活读文本”的阅读真“功夫”。

“会读书”是指,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对文本的进行分析、推敲,继而理解和掌握文本中提出的问题。例如,仍以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知道文本中写了什么(即了解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怎么写的(即知道作者写人用了哪些手法)、为什么这样写(即知道这篇文章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拿到写人为主的文章如何去阅读,拿到叙事为主的文章该如何去理解等。

“活读书”是教会学生打通阅读与写作的“经络”,真正做到“读为写服务,以写促进读”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力求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找到读和写的教学最佳“契合点”,让学生在读中自然体会写的精神。

质量提高论文 篇12

《装备装备质量管理条例》、《装备采购条例》、《装备科研条例》等装备法规陆续颁布施行以后, 装备质量工作发展轨道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4]。军代表是装备研制、生产及售后技术保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随着武器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装备越来越复杂, 改进军代表质量工作方法、提高质量监督效能、促进新型装备在使用部队尽快形成并持续保持保障力和战斗力, 已成为当前军代表在装备研制、采购及售后技术保障工作中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

1 装备质量信息的内涵及作用

装备质量信息[1]是装备在研制、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实际战术技术状态信息的集合, 贯穿于装备的论证、研制、试验、生产、交付验收及装备使用、维修、保管、运输、退役等整个过程[2], 包括了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质量特性、状态和深度的多样性信息, 反映着组织质量管理以及产品研发、生产、使用等各环节、各过程的质量情况。它是组织实施装备质量工程的基础, 也是进行装备使用、维修、保障以及改进装备设计的重要依据。加强质量信息管理, 有利于管理层掌握全面情况, 实施正确决策与管理, 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是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

信息是管理之基、决策之源。军代表通过对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全过程所涉及的质量信息进行有效监督, 达到控制武器装备质量的目的, 指导部队管好、用好装备, 不断提高使用、维修和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其作战效能。因此, 加强装备质量信息监督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 在此基础上, 军代表实施装备质量监督, 针对性更强, 工作效率更高, 有利于增强质量监督效果。

2 探索基于装备质量信息的监督模式

2.1 深入研究, 找准质量信息监督工作着力点

通过深入分析发现, 目前承制单位质量信息管理中存在的质量信息收集不全、传递不畅, 质量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等现象, 主要原因是制度建设不完善, 职责分工不明确, 评价奖罚不到位, 检查监督不落实, 未形成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闭环模式, 造成装备任务的进度迟滞[3], 影响和制约了质量管理、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影响到产品质量保证。

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 最终确定以质量信息为切入点, 通过发挥军方主导和牵引作用, 按照“PDCA”循环的思想积极引导开展质量信息系统建设, 探索基于质量信息系统的质量监督新模式, 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有效提升质量监督效率, 不断高产品质量。

2.2 策划牵引, 积极推动质量信息系统建设

一是发挥主导作用。借《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GJB9001B《质量管理要求》等标准宣贯之机, 抓住决策层, 推动管理层, 获得了共识, 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型号产品质量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 成立了型号产品质量信息系统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为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完善长效机制。督促承制单位统筹规划, 完善了各级信息管理组织, 形成了完整的信息网络机构;编订了《质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信息数据库系统运行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 使质量信息各个环节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责权明确、奖惩落实, 持续改进。三是构建信息平台。督促构建了采用B/S架构、Oracle数据库的质量信息化数据平台, 协助按标准要求规范化了鱼雷质量信息分类和标准编码, 实现了质量信息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 确保质量信息的及时、准确、协同、共享。

2.3 依托平台, 探索质量监督新模式

依托这个平台, 深化监督工作, 使质量信息系统进一步发挥最大效能, 促进质量工作取得新的腾飞。一是制定监督办法, 明确军代表对承制单位质量信息监督的时机、方法、内容等。二是开展质量信息监督, 提升质量监督效率[3]。通过及时全面地获取、分析和掌握产品研制、生产和部队使用过程中的质量信息, 跟踪质量问题的上报、处理情况, 找出代表室所关注的内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三是大力开展网上质量信息巡回检查, 扩大质量监督覆盖性。利用信息平台对元器件筛选、检验、器材代用、失效分析进行质量控制, 使产品源头质量把关更加充分、翔实;对生产、验收、使用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处理, 从中找出了故障的分布的模式、规律, 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监督工作, 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四是督促开展过程分析, 提高质量管理能力。积极督促承制单位自觉借助平台, 主动发现和分析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生产要素波动,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消除波动, 真正使生产过程受控, 质量、进度满足军品的要求。

2.4 深入推进, 筑牢质量监督腾飞点

通过探索基于质量信息的质量监督新模式, 有力推动了承制单位质量信息系统的快速建设, 不仅满足了日常质量状况信息和问题信息的快速收集、处理、利用, 而且对出现的相同故障或重大问题, 系统的自动报警功能可及时准确地“通知”领导层和相关人员关注并督促检查, 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目前, 某型重点型号任务批产过程中质量问题归零明显加快, 问题发生率逐步降低, 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另两型装备等售后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赢得了使用单位的满意。

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继续总结经验, 完善系统, 沿着既定的目标实现质量监督效能的提升;进一步推动承制单位开展生产过程信息化控制, 从产品器材采购、加工、装配、调试、试验等各个环节利用信息化控制手段进行管理, 如采用信息无线射频技术或信息条码扫描技术, 跟踪每一道工序, 防止出现漏工序现象, 实现责任跟踪, 增强质量意识, 提高产品质量;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 开展过程能力分析, 强化工艺过程控制, 依托质量信息平台助质量监督工作腾飞。

3 结语

装备质量信息监督是军代表在装备研制、生产及售后技术保障的一项基本内容。加强装备质量信息监督不仅有利于改善承制单位装备研制、生产的质量保证能力, 大大提升质量监督效率, 为完成各项装备任务进一步夯实基础,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和综合集成, 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 有助于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部队装备质量信息活动便捷化、高效化, 适应我军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GJB1868A-2005, 装备质量信息管理通用要求[S].

[2]王汉功, 甘茂治, 陈学楚等.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M].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3:1~14.

[3]梁志君, 黄德民.加强鱼雷武器装备质量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7) :48.

上一篇:堂堂正正做人下一篇:《第十二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