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建设质量

2024-07-25

提高建设质量(精选12篇)

提高建设质量 篇1

目前各高校基础课教学都存在教学计划滞后的现状, 加上开展的强化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项目, 导致基础课学时大幅度削减, 因此实现在较少的课时内高质量地完成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是学科团队在教学方面的一个主要目标。团队中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 必须时刻注重教学质量, 通过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来激发和提升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

一、学科团队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 学科团队建设是保证团队及团队成员健康发展的需要。

团队是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 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 团队既能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灵活性, 又能通过团队互动有效整合资源, 确保各类任务高质量地完成。学科团队内的成员通过沟通协作, 配合相应的激励措施, 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 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 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及个人成果, 感受到团体给个人的成就感, 既给个体发展的机会, 又促进集体的共同进步。

(二) 规范团队职能, 彰显团队优势。

团队是一个共同体, 团队成员的成长, 必须建立在团队信任的前提下, 因此必须处理好与团队内部成员的关系, 恰当的团队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机制可使一个融洽的团队创造出好的成绩。高校内的学科团队是为学科服务的, 相应的学科负责人要对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及团队内的教师个体的发展负责。团队成员要树立团队成员意识, 明确团队带头人的作用, 明晰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 遵守团队纪律, 按时按质地完成团队任务, 因此必须制定规范的流程约束团队的各项工作, 促进和保障团队内各项工作均衡发展。

(三) 强化学科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 提升教学质量。

学科负责人要做好和上一级别联系人的工作, 建议绩效评价体系, 将团队成员的目标和团队的目标融为一体。对于个体教师而言, 提高教学质量是其基本工作, 所以实现提高一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利用团队资源具备广泛性和层次性这个特点, 将团队中的资源进行整合, 采用帮扶和带领的策略完成不同层次不同及不同水平个体的合作, 加强教学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间的差异通过求同存异, 找出相通的地方进行有机整合, 从而获得有用的实际的教学方法, 可以提升教师个体自身的质量, 也是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团队协作创新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一) 新时代要求新的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进步, 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以往更加丰富, 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的教学, 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必然要提出新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团队的合作过程也是一个经验交流的过程, 适时地根据团队合作的教学成果来调整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开展的“讲听评”活动一方面让年轻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方法, 另一方面也交流了相当多的可行的教学经验。而通过总结将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应用于不同的授课对象, 可因地制宜, 达到不同的效果。

(二) 协作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既是传授知识, 又是教学实践环节的基础,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分布, 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要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 将难点和重点区别对待。催眠曲式的教学模式应该被打破,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同时合理及时地采用板书的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以灵活的设问式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和对答。互动式和目标式教学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全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有响应, 对于教师也是很大的激励, 可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使得教师在正确和成功使用创新的教育方式上获得成就感, 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提升。

三、合理利用团队成果, 实行多元化教学

针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失去学习兴趣的现状, 我们利用团队的优势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将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外实践的方式与课外教学联系起来。团队的职能作用应体现在:共同研讨制订教学计划, 设定教学内容难易安排, 利用纯熟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 开发用于课堂之外的学习资源。网络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定时定点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利用方便的校园网络资源。团队负责在网络平台上搭建简单便捷的学习环境, 并提供成熟的学习资源, 包括上课演示的PPT、集体编写的教案及直观的教学视频, 通过不断更新和升级内容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方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时间完成课程的预习和复习, 配合配套的作业练习, 结合定期的在线辅导和答疑、作业或测试, 从而增强课堂授课的效果。获得了丰富教学经验后的青年教师还可以在老教师的帮助下, 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积极争取承担各级教改项目, 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更新重点教材。

四、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保障教学高质量进行

(一) 注重学科科研能力的提升。

学科团队建设除了要注重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之外, 还要注重学科专业能力, 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一些教学技艺大赛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强化教学质量的意义之外, 也可以通过优化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来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 适当的考核体系激励成员进步。

团队是一个整体, 因此要实现学科团队的价值就要定位团队的工作范围, 规定它的各项职权, 拟定工作计划, 最终才能落实到人员的安排上, 以此保障学科团队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合理切实的团队岗位责任制, 让团队成员明确目标, 积极改进工作方法, 追求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对团队中优秀团队成员给予必要的奖励, 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和岗位评优中给予适当倾斜。

(三) 大力培养青年骨干人才, 提供配套资源。

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是实现团队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要鼓励并扶持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 多参加高水平的科研会议, 为其举办学科相关讲座, 聘请一些高级别的专家进行学科讨论, 使企业合作完成从理论到工程的过渡, 等等。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采用帮扶策略, 由教授扶持指导期间要求完成一定深度的理论研究, 发表一定数量和级别的研究论文, 团队也要结合工程实际提供科研实践的硬件资源, 因此夯实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团队成员的学习条件是团队建设的一大重点。有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工程实践, 团队教师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工程实例来完成教学活动, 从而既丰富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又锻炼团队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还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妍妍, 程可拉.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中国教育学刊, 2008, (9) .

[2]朱筱敏, 柳广弟.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育优秀地质人才.中国地质教育, 2009, (1) .

[3]杜旌, 徐珏.团队创新氛围:以团队水平促进个人创新.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VOL27, No.2Jan.

[4]马莹.论高校教师的教学意识与教学质量保障与提高.江苏高教, 2010, (3) .

[5]王赟, 王洪元.高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探析.文教资料, 2010, (5) .

提高建设质量 篇2

本刊评论员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经国务院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由朱镶基总理签发第279号国 务院令,自2000年1月30日起施行。《条例》的发布施行是我国建筑业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

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进入了法制管理的新阶段。

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并由江泽民主席签发第91号主 席令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法》,是建筑业体系的一部母法,《条例》则是

对《建筑法》中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方面规定的细化、量化和补充,也是对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的进一步肯定和确认。作为《建筑法》的配套法规,《条例》充实了

《建筑法》在质量条款方面可操作性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实效性。对照《建筑法》,《条例》主要从5个方面作了补充。一是依据《建筑法》第81条“本法关 于……建筑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的规定,适用于其他专业建筑工程的建筑活动,具体办法由国务

院规定”,把《条例》的法律调整范围展宽到“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

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并对“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做了详细的分

工,从而为理顺建设管理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对工程建设主体,特别是对建设单位,做了

较为详细的规范,加重了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的责任和义务,从“建筑市场的源头”抓起,为遏止建筑市场的腐败行为、保证工程质量莫定了法律基础;三是依据《建筑法》对实行“强制

监理的建筑工程的范围”、“具体的保修范围和最低保修期限”等做出具体规定;四是对工程建 设各环节的街接做出新规定,如建立施工图说明和审查制度、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工程质量

保修制度、政府监督的法律地位等;五是对《建筑法》中规定的法律责任,确定了责任单位、责

任人和个人的详细、具体的处罚方式和处罚力度,使其具有较强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引进并推广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90年代又

提出“质量兴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号召。但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没有走上法制的轨道,致

使工程质量几度走向低谷,特别是彩虹桥垮塌和九江决堤等“豆腐渣工程”造成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的损害,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为此,1999年初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质量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责任重如泰山”,并就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提

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第一次以国务院通知的形式颁布执行,促进了“依法治建”、“依法治差”的质量立

法工作,促使质量管理走上法制的轨道。《条例》的出台,贯彻了国务院此次会议及《通知》精神,不仅具有

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施工企业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主体之一,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执行《条例》,模范遵守《条例》,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更要认真学习掌握《条例》精神,用((条例》

规范我们的工作,作一个遵纪守法的经营管理者。

施工企业学习《条例》的重点是第四章“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但由于《条例》各 章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并与《建筑法》、《招标投标法》有互补性,所以,在《条例》的宣传

教育活动中,一定要互相结合、综合学习,才能深刻领会、吃透精神。

展示建设成就 提高办报质量 篇3

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中国产业报协会新闻摄影专业委员会会长姚军表示,此次展览旨在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成就,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实业兴国和产业报国的使命感;展示产业行业报长期以来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懈努力所作出的贡献,促进新闻同仁加强交流和学习,提高产业行业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同时通过展览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的时代精神,让社会大众更多了解和支持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65周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据悉,中国产业报协会80余家会员单位踊跃参加本次展览,共选送优秀新闻图片1600多幅,经过组委会和专家组认真比照甄选,最终确定了400余幅精彩图片展出。

承载着65年辉煌历程,汇聚着35年改革成果。“活力中国”经济建设新闻图片展,从航空航天、通信产业、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力电网、钢铁冶金、 商贸金融、 农林渔水、 国土资源、综合产经等10个侧面,绘就出一幅恢弘画卷,生动展现了新中国的巨大变迁和改革开放焕发的勃勃生机。

姚军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各报相互学习,交流技艺,将进一步促进各产业行业报更加重视新闻摄影工作,更加落实好“走转改”要求,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新闻摄影精品。(黄娜)

阿克苏打造新疆最大纺织城

新疆重点发展的“三城七园一中心”之一的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新疆棉纺产业大好时机,不断夯实工业园区的“硬基础”,同时提升优质服务的“软实力”,倾心培育打造全疆最大纺织工业城。

10月9日,记者了解到,由浙江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热能电厂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目前,阿克苏纺织工业城浙能集团2×350MW热电联产项目、5万吨污水处理项目和浙江物产南疆物流园项目已经在推进建设中,阿克苏的纺织产业正走上一条“废水处理、中水利用、余热回收”的生态环保发展之路。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一期规划建设300万锭棉纺规模。目前,道路与其它基础设施投资合计约99.73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棉纺、机织、针织、化纤加工区和农副产品、建材及污水处理、热电联产、物流园区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和职工居住配套区建设。随着雅戈尔、华孚等一批优势知名棉纺企业入驻,棉纺、机织布、针织面料、针织服装、毛巾、袜业等产业的一大批项目加快了投资建设和入驻,当地纺织产业迎来快速发展。

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管委会主任蒋辉说:“阿克苏下一步发展针织服装印染业,以及为园区配套的商贸物流,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按照自治区的要求,打造新疆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地和面向中亚市场的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以及新疆就业再就业的示范基地。”(通讯员_ 马杰)

兴采实业进驻上海世贸商城

近日,兴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世贸商城成立了兴采实业上海公司。兴采实业不但将S.Café 环保科技咖啡纱技术带入中国,更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建立纺织绿色环保工业,不但对环境友善,更有助于纺织工业的转型和发展,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贸易的影响。

根据地球誓言(Earth Pledge)发布研究报告显示:“在原料制成纺织品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化学品,易对人类或环境产生极大影响。”兴采实业历经8年时间,致力于研发S.Café环保科技咖啡纱,整个生产过程都经过国际知名环保认证单位蓝色标志(bluesign standard)标准规范认证,确保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据悉,兴采实业将咖啡渣作为生产纱的原材料,同时,融合回收宝特瓶和咖啡渣制造出的环保科技咖啡纱,具有环保、除臭、快干、紫外线防护、可利用性广等特色,应用于纺织品纤维中,还可增添织物功能性,同时不影响染色效果。使用S.Café 环保科技咖啡纱制作的服装,比起现在市场上的碳化型纤维减少80%的二氧化碳,且可以轻易染色,不需要添加化学药剂,减少印染废水。

除S.Café环保科技咖啡纱外,兴采实业还研发了S.Café 的咖啡防水薄膜。该薄膜具有弹性佳、轻度高的特点。可以广泛用于雪衣、风衣、防寒夹克、手套、帽子、床罩等。除此之外,S.Café 的咖啡防水薄膜因为采用回收萃取的咖啡油,取代一般的PU薄膜,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刘勤)

际华三五四三质量环境体系通过外审

日前,北京中经科环认证中心杨秀艳等四名审核员对际华三五四三针织服饰有限公司质量环境体系进行了再认证审核。通过严格审核,确认公司质量环境体系实际运行情况符合标准要求,持续运行有效,推荐认证注册。

审核组四名审核员分四个小组对公司领导层、13个职能部门、4个事业部和4个生产车间进行了现场审核。审核采用抽样方式,通过与部门领导面谈,了解各部门的人员、设施设备等基本变化情况;详细查阅各部门文件资料,检查了公司方针目标实现情况、生产车间的有关记录、产品的检验记录、固废、废气、污水的排放记录以及产品的外检报告和废气、污水、噪声的外检报告;认真查看了各车间的生产现场。经过一系列的面谈、查阅资料和现场查看,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和客观证据,证明公司的产品质量稳定,染整污水排放量属于国内清洁生产较好水平。

审核组成员一致认为:公司领导高度重视贯标工作,经过几年的贯彻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标准,逐步规范、加强了企业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与产品质量水平的逐步提升。近几年没有发生质量、环境事故及顾客投诉、相关方抱怨等。推荐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再认证注册。

(通讯员_刘文龙 李文水)

“苏丝”荣获江苏名优产品称号

在近日由江苏省政府部署、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的“江苏产品万里行”昆明展销会上,江苏苏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苏丝”丝绸产品荣获了江苏省名优产品称号。

“江苏产品万里行”活动是江苏省大力贯彻“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的系列市场开拓工程之一,旨在通过活动把江苏名优名特产品宣传推荐出去,并推动江苏企业在各地建立持久合作关系。活动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6届,此次昆明之行是第17站,意在通过活动的举行,进一步促进江苏企业加强与云南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苏丝股份不懈致力于国际一流的丝绸品牌打造。从狠抓丝绸产品质量做起,运用质地纯正的百分百桑蚕绢丝为原料,采用现代生产工艺,确保了苏丝丝绸的质量水平。目前,苏丝丝绸完全达到了不掉色、不起绉、免打理的水平。苏丝丝绸睡衣、衬衣、内衣和丝巾、领带等产品款式新颖,色彩靓丽,高雅富贵,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厚爱;特别是“苏丝”蚕丝被系列产品,采用膨化脱胶专利技术,对蚕丝进行纯物理脱胶,重点解决了蚕丝表面丝胶、蚕蛹油含量高的问题。运用先进的精梳工艺,有效解决了蚕丝杂质和蚕丝被不匀整问题。“苏丝”蚕丝被具有长期使用无异味、不发硬、不并结、不泛黄、不怕压、可水洗,无须特殊护理等优点,投放全国各地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提高建设质量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基本建设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工程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要,难道越来越大,经常发生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问题和事故,使得工程质量形式很严峻。基于此,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过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初步的工程质量管理相对完整的制度,在我国的工程质量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时期,随着对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工程质量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问题,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因此,对工程质量监管体制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1 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监督体系不完善,虽然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国工程监管都有不同专业的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然而,实际过程中,工程质量管理经过核算检验和工程验收两个过程,工程质量监管仍然是微观管理的方式。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控制进行了过多的干预,造成了政府拥有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身份,工程质量监管控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作为特殊的产品,工程的质量安全不仅仅关系到国家财产安全,更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如果工程项目发生事故,那么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控制没有其他产品质量监督制度科学有效。

第二,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作为工程项目的直接制造与生产者,施工企业的技术生产水平,生产条件,以及管理水平对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的工程项目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的标准不高,对工程质量的不够重视,管理不严等问题。

第三,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随着我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现有的关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需要,现有的法律法规落后于工程质量监管,这就给工程的质量监督控制造成了不便,更不能给建立政府监督,社会评价,企业自主控制的工程质量责任体系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第四,社会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工程建设的监控和管理,业主进行过多的干预。事实上,业主规范的行为对于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工程项目的如期完工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实际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着业主过多干预工程监理工作,甚至有些业主没有经过监理部门而对施工方直接下达指令,从而引起了不必要的纠纷,造成了工程质量问题。监理部门是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现场的管理者,业主对工程质量工作委托给监理部门,应该通过监理部门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因此,业主直接管理监理部门,而不是管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

2 完善质量监管的解决措施

首先,树立和转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意识和观念。我国政府主管工程建设的部门必须转变观念,严格依法,转变职能,对工程项目建设不直接指挥工程建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不能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管理,从而使得工程建设企业真正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针对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市场主体,不同的地域的企业,从市场角度出发,公平公正,为其发展提供相同条件的竞争公平的合理的市场环境。改变工作思路,做好决策从宏观把握工程建设职能。放开对企业的管理,将属于企业管理的工作交给企业管理,通过政府转变工作观念,能够营造工程建设行业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目标实现,最终实现工程建设行业的和谐发展。

第二,确保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政府职能。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其管理的范围。因此,为了创建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环境,避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滥用职权,把对工程质量将部门的管理方式变为通过政府财政部门全部事业单位,从而将利益和权力脱钩,并且将工程质量的监督收费纳进工程预算管理,甚至可以取消收费,从而深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改革。同时,将传统的针对不同工程,不同企业的采用没有区别的单一的质量监督的方式进行改变。无区分的质量监督模式不能实现对工程对企业的公平对待。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工程区别对待。集中资源对影响工程质量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解决。通过对薄弱环节以及重点环节的强化管理,采用差异化的管理方式。

第三,完善社会评价和企业自主监督控制体系。社会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监督,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对业主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通过专门的第三方监理机构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全面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企业必须具有生产合格工程产品的资质,能够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能够对工程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责任制度,通过和企业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相匹配,建立有效的工程施工质量企业自主控制体系。

第四,建立和健全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工程质量建设许可制度。工程项目建设企业在获得相应工程资质的前提下,必须具有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和保证质量的能力。工程质量许可制度能够促进施工企业的自主控制能力,对于企业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有着促进作用。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由工程各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工程完工以后,在工程使用寿命年限内发生的责任,发生工程安全质量问题,相应工程各方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对我国现有的关于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正,建立和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基于法律层面,建立和市场监督相关联的机制,对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脱节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工程技术法律法规标准进行修正,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依据是工程质量标准和规范,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进我国工程质量监管的发展。

第五,全面提高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我国工程建设监理部门的人员素质。在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中,质量监理部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形成新的工程质量监管体制时,需要强化对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的建设,确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执法地位,明确其监督职责,确保监督地位,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水平。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的监管措施。通过法律手段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行为进行规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工程实体的质量检查,通过检查结果对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违法问题进行严格处理,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的质量监督,保证工程的质量。加强工程建设各方对工程质量的意识。通过工程质量责任制度的落实,全程控制工程质量,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从而促进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工程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制的分析和探讨,总结了我国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我国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对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深化,我国的工程建设的固定投资呈现多元化特点,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逐级增大,工程质量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分析了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目前工程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从监管的体制,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管,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孔凡剑.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2008.31:106.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2010)第5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S].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篇5

自2008年成立以来,涩北项目部以其优质高效的服务保证了涩北气田开发生产的顺利进行。2011年涩北项目部在技术、安全、质量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全面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队伍的服务质量。

首先在技术方面,年初涩北项目部组织各个分队学习了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推出ACME2.0版本的测井软件并在年初投入全面使用。在每周一队部组织的质量安全分析会上,大家踊跃发言,提出自己在测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得到的心得。在大家的积极讨论交流的同时,每个人的技术都有着飞速的增加,现各个队伍都熟练掌握新技术的使用。项目部在年初成立图书馆,有各类技术和文学书籍供大家借阅,使得大家在工作之余可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文学素养。

其次在安全方面,涩北项目部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每个分队都有一到两个党员,分队党员的责任区就是分队。分队长和党员必须严格自我要求,并监督分队成员。在施工现场、路途、以及生活中必须做到“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涩北项目部严格执行安全规范标准,强化安全教育,使员工牢固树立“关爱生命,安全为天”的观念,时刻不忘安全,对人对己负责,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形成“上上下下讲安全,时时刻刻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另外还有在测井曲线质量方面,涩北项目部继续保持之前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保证服务质量。上至项目部经理下到测井分队长,无一不是大会小会强调遵守测井流程、按照操作规程来操作,务必按照岗位职责来开展工作,保证测井服务的优质进行。从开工到现在,测井一次成功率为100%,测井曲线合格率为100%,曲线优质率为99.5%。

加强标准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篇6

【关键词】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24-04

【作者简介】韦晓阳,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00120)中职出版事业部副主任,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材建设、信息化教学。

近年来,中职教育经历着由规模扩大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一个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学标准作为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中职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于2012年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截至2014年12月,共制订并公布涵盖16个专业大类的230个专业教学标准,其中第一批公布95个,第二批公布135个。

笔者作为教育部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工作。本文将在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制订背景与过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其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及特点,并就实施应用给出建议,以期帮助更多中职战线的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了解专业教学标准的意义与内容,共同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一、专业教学标准制订的背景与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而实施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具体举措。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推动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部于2012年5月、12月分别下发的《关于成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2〕19号)和《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是整个制订工作的主要依据。

前者明确了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机制,开发工作分为领导小组、专家组和行业工作组三个层面,按照严格的工作流程进行分工协作。领导小组由教育部及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等单位有关领导组成,主要负责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质量监控等。专家组由行业、企业、院校等单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确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原则、规范和框架,指导行业工作组开展制订工作,以及专业教学标准的审定、统稿等组织工作。行业工作组由机械、交通和工信等44个行业(专业类)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行业企业专家、地方教研力量和中高职一线骨干教师等组成,按照统一规范和要求,具体承担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各工作组共深入12600家企业和6000多所学校开展调研工作,共召开500多次制订工作会议,参与制订工作的专家达5700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1700余人。他们明确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原则、内容要求、编写框架,以及审定流程与审定标准等。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期间,还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等精神,及时调整制订工作方案,使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能够贯彻最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保证专业教学标准的时效性。

二、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了专业定位、培养规格,以及实施的途径办法,按照统一框架分专业编制,每个专业教学标准均包括15个部分: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主要接续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其他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至七部分,主要涉及专业定位,编制时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试行)》(2010年)为上位标准,严格按照专业目录编制,目录外专业未纳入本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订,与专业目录中对应条目的描述也基本一致,体现了近年来中职教学改革的延续性。其中,“入学要求”主要为“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基本学制”主要以3年为主,个别艺术类专业如“舞蹈表演”“杂技与魔术表演”等,考虑人才培养起始年龄低、周期较长,“入学要求”为“小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基本学制”为6年。“培养目标”的出发点为“坚持立德树人”,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落脚点则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既与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致,也与中职近年来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相一致;同时概括性地描述了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与岗位群。如机电技术专业对应行业企业和岗位群为“面向制造类企业”,“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检测、维修及营销等一线工作”。“人才规格”分为“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两部分,是专业目录中专业简介“职业能力要求”内容的细化和完善。特别是在“职业素养”的要求上,除通用素质素养外,着重突出产业文化、行业主流价值观、职业态度与行为规范等具有行业产业特色的职业素养。如机电技术应用等工科类专业提出“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现代服务业类专业要求具有“客户服务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医护类专业要求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等,体现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

第八、九部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要求),是专业教学标准的核心内容,规定了每个专业具体应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对规范学校课程设置、保障基本教学秩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按照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必修的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和历史,以及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公共基础必修课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统一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这些课程,切实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目前,这类课程标准正由教育部组织统一修订(或制订),特别是历史课的设置,将结束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没有统一历史课程的状况。专业技能课采用专业核心课加专业(技能)方向课的课程结构,专业核心课针对职业岗位(群)共同具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是不同专业(技能)方向必备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例,该专业面临的电子电器行业具有规模生产、技术密集、产品更新快的特点,学校教学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升级换代,要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最新技术的同步更新是不现实的。因此,专业建设立足“基本”和“基础”,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面向行业的通用技术基础与能力,并为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该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组的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认同度分别达86%、79%,位居各专业课程第一、二位。与专业核心课主要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相对应,专业(技能)方向课则主要解决学生就业的岗位针对性,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联系更紧密,设置相对灵活,变化也相对较快。专业技能课还包括校内、校外的实训实习,如认识性实训、教学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习形式。

第十至十二部分(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是专业教学实施建议。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三年制学校的总学时为3000~3300学时,公共基础课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专业技能课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特别值得予以关注的有两点,一是除少数对实践时间有特别要求的专业,绝大多数专业的顶岗实习时间,由过去的一年改为半年,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这样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又体现了中职学校学历教育而非单纯岗位培训的办学属性。二是选修课教学时数原则上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为学校开设特色课程留出了空间。教学实施建议主要体现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教学评价建议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如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等。

第十三、十四部分(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是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建议。由于教育部对专业仪器设备装备和教师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专业教学标准中概要性地列举了开设本专业必须配备的3~5个校内实训室的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配置,要求校内实训室应有真实性或仿真性,校外实训基地应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师资在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基础上,突出对“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

第十五部分(其他),是对极少数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做出的补充说明。如船舶驾驶专业建议采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的教学方法”,学校“可按天或半天开课”等。

三、专业教学标准的主要特点

此次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公布试行,填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化的空白,是教育部首次系统、全面地为规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而制订基础性教学管理文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专业教学标准体现了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的教学改革精神;课程设置上将就业导向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比重,较好地处理了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例如,高新技术引起传统制造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从以往以“机”为主转变为“机电结合”,以“电”为主,加强了控制类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设,以适应机械行业大型生产流水线普遍采用自动化控制的新趋势。

(三)打破学科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任务。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基于广泛的调研工作,改变过去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设置课程的做法,调研形成的“工作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为专业标准的制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技能)方向与岗位群之间的匹配度更高。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有一定梯度,考虑了中高职衔接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在课程结构上,从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到专业核心课的“商务软件”,再到专业技能方向课的“文字录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专业核心课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到专业技能课的“客户关系管理”,与高职的“消费者心理学”和“大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有效衔接。

(五)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加强实训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专业教学标准在实训实习的安排上系统性更强,目的更加明确,形式更加多样,实训环节间的衔接更紧密。使实训不仅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而且由原来的“课程+实训”的依附式,转向各实训环节系统关联、功能深化的相对完整的体系,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综合化改革上进一步推进。

四、对专业教学标准实施应用的建议

实施好专业教学标准,对引领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专业教学标准的规范性与适用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由教育部组织制订的专业教学标准是具有一定刚性要求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也差异很大,必然需要在统一的标准框架下,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体现的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精神,以及开足、开齐、开好公共基础必修课,建立科学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教学时间比例等要求,具有比较强的刚性。地方、学校则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地方化和特色化建设、选修课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通过结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区域文化特色,提高专业教学标准执行的适用性。

其次,要处理好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此次开发的专业教学标准,着重解决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问题,明确了各类课程所占的学时比例,但并未配套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仅限于一两百字的概要描述,尚缺乏对课程的具体要求。应对这个问题,一是国家正在加紧修订(或制订)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不久的将来,可能出台这类课程的具体指导性文件。二是可以由地区组织开发相应的配套课程标准。三是可以参照“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这批教材与专业教学标准同期开发,是对专业教学标准中相对宏观的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微观具体化。

提高农村住宅建设质量的保障措施 篇7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结构的改善和支农政策的落实,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新建和改建的农村住宅逐年增多, 近十年来, 每年新建的农村住宅为6~7亿㎡, 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50%以上。尽管农村住宅在全国的住宅建设总量中占有绝对的比例, 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住宅己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具有较高的建造质量。

1.1 农村住宅占地面积过大, 致使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 农村所建住宅大多呈分散或无序状态。农村居民一般根据生产、生活的方便程度确定宅基地选址, 以自然院落形式分散居住、占用耕地建房、沿道路两边建房的现象极为常见。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建新房却不拆除原先的旧房, 一户多宅的现象普遍存在, 即使已拆除老旧住宅, 但宅基地并未得到有效改造复耕。这些都导致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1.2 农村住宅缺乏规划设计, 更新周期短

据调查, 农村住宅未经正规、有资质人员进行建筑和结构设计的占97%以上, 未经有资质的专业化建筑施工的占99%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住宅地基处理不规范、布局不合理、耐久性差, 建筑质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10年左右就要翻新, 陷入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1.3 农村住宅不节能, 舒适性差

目前, 我国农村住宅多为低层砖木、砖混结构, 木屋顶架覆盖青 (红) 瓦屋面, 少部分用预制混凝土楼板。外围护各部位保温隔热性能差, 住房易受外界气温影响, 北方冬季室温很低, 南

[5]刘晋飞、黄东东, 三峡移民社区的整合机制分析———兼论移民纠

纷框架下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重构, 西北人口, 2008, 29 (6) :63-68.[6]余从荣,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移民安置的实践.计划与市场,

[7]彭豪祥、谭平、张国兵, 三峡工程移民的社会适应性调查.统计与

决策, 2008, (24) :99-101.

[8]金莹、宋玉波, 移民心态特征与三峡库区后期扶持对策———以重

庆市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 (4) :418-419.

[9]廖婴露, 三峡移民中的政府能力和体制缺失, 商场现代化, 2005,

方夏季潮湿闷热。

1.4 农村住宅建设所用材料品质良莠不齐, 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一般而言, 农村家庭在建房前要依靠自己的财力把各种材料备齐, 如砖、瓦、石灰、水泥、砂、石子、钢筋和门窗等。在购买材料时农民往往只注重价格和外在的形式, 容易忽视材料的内在质量。

1.5 农村住宅建设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 村民收入普遍较低, 住房多为各家自用, 所以很少有专业化建筑施工, 自行建房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一般就地取材, 多数情况下是个体工匠依靠自身经验或仿照周边房屋的结构, 带领亲友和邻里互助帮工完成。

1.6 农村住宅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农民建房一般没有考虑设防标准, 当地震、洪水、台风、雷击、冰雪、火灾和地质灾害 (泥石流、滑坡、塌陷等) 来临和发生时, 农村住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农民会遭受重大财产的损失。

1.7 农村住宅整体居住环境较差

农民虽然建起了新房, 村庄内仍然可见窝棚乱搭、柴草乱垛、道理乱挖、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 粪肥乱堆, 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道路修建、给水排水、垃圾收集、绿化保洁、畜禽饲养、粪肥处理等多个环节与住宅建设尚不配套。

1.8 对农村住宅建设监管力度不足

受到现有行政体制的能力所限, 乡镇和村庄一级从事 (土地和) 建设工程管理的相关部门设置不全, 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对农民建房时的结构安全、施工质量、节能环保、抗震防

金明 (1990—) , 男, 汉, 安徽滁州人,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在读学生, 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夏春 (1980—) , 男, 汉, 四川德阳人,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农村政策。

康红霄 (1989—) , 女, 汉, 河北石家庄人,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在读学生, 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李爱萍 (1990—) , 女, 汉, 安徽六安人,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历史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在读学生, 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灾、竣工验收缺乏有效地监督和检查, 致使农村住宅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成为薄弱环节。

2 促进农村住宅建设技术质量保障措施

2.1 重视统一规划设计

农村建房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做保障, 就难以避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和“空心村”的出现。新农村住宅规划不是重复以前的生活状态, 而是要彻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延伸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在住宅建设时从单纯追求增加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功能的提高, 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 引导他们在保证结构安全、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的基础上, 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室外居住环境。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增加了城乡协调和镇、乡、村庄规划的相关内容, 为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农村住宅建设首先要在乡、村庄总体规划列出的居住用地范围内按照宅基地标准有序进行, 坚持适用、经济、美观、安全、卫生、方便的原则, 按照村庄规划确定的建筑风格, 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对房屋的位置、结构、通道、庭院、围墙、门户、卫生设施、畜禽圈、沼气设施等家庭生产生活设施合理布局, 科学设计, 体现地域和民俗特色、时代风貌, 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其次, 要面向未来, 建设更多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住宅, 以适应新时期新农村的发展。

2.2 建立农村住宅建设标准体系

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有《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50445-2008) 、《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39—90)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新的行业标准《镇 (乡) 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 (JGJ161-2008) , 《镇 (乡) 村给水工程建设规程》 (CJJ123-2008) , 《镇 (乡) 村排水工程建设规程》 (CJJ124-2008)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农村给水设计规范》 (CECS82:96) 。总体而言有关农村住宅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标准体系目前尚不健全和完整, 因此对于农村住宅建设包括设计、材料、施工、验收、检测、评价、鉴定、运行、改造等一系列环节仍然缺乏有力的技术依据。尽快建立农村住房建筑标准体系, 并不断更新完善, 将有利于农村住宅建设的全过程各个环节都处于“标准和规范”的监督之内。

根据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工作的需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印发了《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 (试行) 》、《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导则 (试行) 》, 明确建筑节能示范的技术要求。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前已经发行的有SG618-1~4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 (砖结构房屋) 、 (木结构房屋) (生土结构房屋) (石结构房屋) ;此外各地组织设计了一批农房建设的标准图集, 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以后, 灾区农村住宅建设原则上使用抗震设计的通用图。

2.3 实施农村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广大农民对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 农村住宅建设规模、投资及消费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 农村住宅建设普遍存在着结构陈旧、布局分散、内在质量差、新技术含量低、外观面貌缺乏特色等问题。实施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 旨在强化科学规划设计指导, 重点改善结构功能, 改变传统建房模式, 展示新型建筑材料的优良性能和节能建筑的优越性, 在提高住宅质量的同时, 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在农村住宅建新、修旧和村庄整体面貌的改观上树立典型, 全面带动各地农村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

2009年中央安排40亿元 (含中央投资15亿元) 资金, 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惠及79.4万农村贫困户。其中三北地区试点范围内1.5万农户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进入2010年中央安排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 (含中央预算内投资) 75亿元, 支持完成120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 其中支持“三北”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试点范围内3万农户结合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时在试点地区征集各地推进农房建筑节能示范的做法和全国农村节能住宅实例, 并组织农房建筑节能技术指导组实地考查上报的节能示范项目, 通过农村住宅节能示范工程, 展示住宅节能的优越性, 引导农民自觉使用性能优良的新型建筑材料, 建设安全舒适的住宅。

2.4 开发利用新型建筑技术和材料

我国住房建设面广量大的市场集中在农村, 千百年来人们延用传统的实心粘土砖, 虽然国家已经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 但是新型建筑 (墙体) 材料普遍价格较高、施工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据有关部门对北京、浙江、广西、福建、广东的部分省市进行的农村建设与墙体材料应用的调查表明, 目前仅有少数省市将墙材革新和节能建筑推广到城市边缘的乡镇, 进行少量的试点, 广阔的农村仍然是“空白”区域。

农村住宅建设除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 离不开各类建筑材料。新农村建设更加强调住宅的安全、节能和环境保护, 因此需要在农村推广应用技术成熟、质量可靠、施工简便、价格适中的新型建筑材料, 特别是开发并推广应用结合农村当地资源、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以及满足住宅建筑功能要求的新型建筑材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资源丰富, 价廉易得、成本低, 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开发生产新型建筑材料有助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耕地和环境。利用棉花秆、玉米秆、麦秸、稻草 (壳) 、高粱秆、豆秸、芦苇、麻秆、烟秆等农作物秸秆生产的建筑材料主要有麦秸均质板、纸面草板、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麦秸人造板、木塑复合板以及秸秆镁质水泥轻质板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新技术新材料推向农村, 努力增加新时期农村住宅建设的“绿色含量”和科技含量。

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研究推广使用适合农村住宅特点的环保节能新材料。让农民充分认识到新材料、新工艺的环保、节能、经济适用和耐久的特点, 尽快接受和自觉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建造安全舒适的节能住宅。当传统的建筑材料被淘汰, 长时间积累形成的材料加工方法、构造、施工经验不再适用之时, 应及时考虑在我国农村现有条件下, 结合新材料的性能特征, 探讨新的构造方式和施工技术。

2.5 促进专业化施工保安全保质量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住宅建设将进入新的高峰期。农村的住宅由原来的砖瓦、砖木房逐渐向砖-混凝土结构形式过渡, 其各种类型的住宅逐渐被村民接受和认可。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农村住宅都是由农民自行组织建造的。由于施工人员普遍未受过专业培训, 因此对国家标准、房屋结构、材料特性、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没有基本地了解和认识, 给住宅建设留下了质量安全隐患, 农村的建筑市场急需规范化施工和管理。

培训农村专业化施工人员和培育有农村特色的建筑施工企业, 是解决规范化施工的有效途径。专业化的施工企业从接触设计图纸到房屋验收全程规范化管理, 无论是查勘场地、基础和结构主体施工, 还是防水工程、内外装饰装修, 都必须按照工艺流程规范化施工。例如钢筋的加工成型、绑扎;砌筑砂浆的配比、取样和计量;混凝土的浇筑、砌块的组砌方式;预制构件的制作;门窗的安装以及设备管线的统一布置等, 有了专业化的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 能够系统地执行国家在建筑领域的政策和标准, 从制度上优化施工组织形式和安全防护措施, 全面落实质量管理。成立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企业, 组织实施专业化施工, 不仅解决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扩展了农村经济的多样性,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有利于促进农村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建房习惯, 引导和督促农民的住宅向耐久、合理、节能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2.6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现阶段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的财政支持力度, 农村住宅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 因此村镇建筑工匠培训任务紧迫而繁重。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成立“阳光工程村镇建筑工匠培训”项目小组, 统一负责全国村镇建筑工匠培训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各实施地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也要相应成立“阳光工程村镇建筑工匠培训”项目小组, 负责本地区村镇建筑工匠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2009年阳光工程村镇建筑工匠培训计划为88400人, 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培训工种以砌筑工、抹灰工、木工为主, 培训内容以简单适用为原则, 重点培训安全常识、测量技术、砌筑技术、抹灰技术、木工技术等。对于完成培训的农民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将引导他们有序进入当地的农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市场。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0]11号文件专门就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提出到2015年, 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 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

农民工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 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行业多, 工种多。各相关部门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长抓不懈。加强组织领导, 整合培训资源, 建立县或乡级培训中心, 把技能培训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对于文化较高, 悟性较好的参训人员可以将培训定位在难度较大, 要求稍高的技术工种方面, 如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工等;对于大多数处于中等知识水平的参训人员, 可以定位为有一定技术难度但要求不太高的工种培训;对知识水平偏低的参训人员可进行一些难度小, 要求低、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鼓励大多数农村建设者立足本地建设, 服务当地经济将是今后农民接受培训的发展趋势。

3 促进农村住宅建设组织方法保障措施

3.1 主管机构和专职人员

农村住宅建设涉及范围广、环节多, 必须立足各地实际, 合理配置管理力量和管理权限, 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基层村镇特点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各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保留正式编制, 建议县级设立主管局, 乡镇配备专职规划建设督察员, 村庄设立专 (兼) 职建设工程协理员。县乡镇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任务艰巨繁重, 一方面面对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农村和村民数量大、分布散;另一方面业务范围广, 涉及规划编制与管理、农房建设全过程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多个不同专业领域, 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高;同时, 管理工作责任重大, 不仅直接关系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关系到农村建设大额投资的效益水平。因此各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要配备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行使其工作职能。

利用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基层工作 (大学毕业生当“村官”) 的时机, 选聘相关建筑工程、结构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深入乡镇和村庄, 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乡、镇、村庄进行规划和建筑工程、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 一方面充实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员队伍, 另一方面借此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3.2 技术咨询体系

各级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应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成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新材料推广等若干技术协作服务组, 开展技术服务和现场巡回指导, 及时解决农村住宅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各县 (市、区) 与就近城市 (镇) 有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建材、监理、工程质量等单位建立协作机制, 切实为农民建房提供全方位服务, 不断提升农村住宅建设的组织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建立现场咨询指导和免费热线电话、网络技术咨询服务平台, 使村民能够就近、及时地解决建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坚持设计方案指导, 施工技术指导, 材料控制指导, 坚持重点部位指导与整体质量安全指导相结合, 探索安全、经济、科学、可行的技术方案, 使新建和改造以后的农村住宅就地取材、节约造价, 增强使用功能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按照国家或地方有关标准对农用建筑材料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严禁不合格的建材进入农村建材市场。积极鼓励就地取材, 以缓解长途物流造成的压力, 确保农村建筑材料安全可靠。

3.3 普及宣传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住宅设计建设的指导, 以落实城乡规划、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政策、标准规范和节能环保防灾为重点, 组织编印并免费向农民发放具有实用价值的规划、建房、防灾知识读本及系列挂图、农村住宅设计通用图集、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手册和关键部位技术图例, 同时利用专题讲座和影视资料 (例如科技知识普及教学影片、DVD、VCD、录像片) 广泛宣传县、乡 (镇) 、村庄规划、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房屋建筑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以此增强村民的守法意识, 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和安全意识。使村民自觉地树立“安全第一, 避灾防险、预防为主”的观念, 用新思维逐渐代替传统的思想, 立足当前并兼顾长远。在乡、村庄规划的原则指导下, 重视住宅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对住宅建设的材料、施工、质量监督做出正确合理地选择。

3.4 完善多方参与对口支援制度

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除了传统的筹资机制以外, 应该鼓励结对帮扶。根据村镇规划建设、村庄整治的目标和农民的意愿, 对口支援帮扶组织出钱、出力、出材料、出设备为农民解决现实的难题, 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多方参与对口支援要防止“一哄而起”的短期行为, 可以选择经济基础和建设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和村庄实施示范工程, 当事各方签订协议, 明确帮扶支援职责, 并公之于众。特别鼓励根据村镇规划, 协调各个渠道的资金和物资投到农民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中去, 做出精品, 以点带面, 杜绝“天女散花”般地搞“政绩工程”以及不加区别盲目地进行“一体化改造”。

4 促进农村住宅建设监督管理保障措施

4.1 严格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制度———申请、审批、报备

一是各级农村建设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应明确公示农村住宅建设的审批手续, (适当) 减免相关收费。

二是农村建设住宅要落实先设计后施工的要求, 完善农村住宅选址意见书和开工许可证 (即“一书一证”) , 实行报、建、备案制度。村民建房首先要提出申请, 有关部门对宅基地选址、建筑设计图纸、建房工匠名册及从业证书等要件进行查验, 特别要对地震、洪涝、台风多发区的农村住宅设计安全审查把关。指导建筑施工方与村民签订建房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责任。

4.2 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

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农村建筑工匠的职业资格认证与持证上岗制度。在大多数农村务工人员经过县或乡级培训中心的职业技能培训之后, 无论何等工种, 也无论技术难度高、中、低级, 都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一方面农村务工人员本身增长了知识, 有了一技之长, 另一方面农村务工人员持证上岗, 用工企业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 企业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4.3 施工企业资质审核、年度检查

各级农村建设主管部门应协助农村建筑施工企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59号)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 进行资质审查认定和年检复查, 引导农村建筑施工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和壮大, 有利于进一步调整建筑队伍组织结构, 规范农村建筑市场的秩序。

4.4 工程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检查

面对当前施工企业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建筑市场 (包括材料和施工环节) 存在种种不规范行为的现实情况, 要确保房屋的工程质量, 有必要对农村的住宅建设工程实施施工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鉴于农村住宅建设规模较小, 建设周期较短, 因此在现阶段可以暂时不考虑施工全程监理, 可以试行对农村建房施工进行监理抽查, 但是有必要对农村建房实行竣工验收检查。为规范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工作, 可以参照建设部制定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的有关内容试行, 逐步完善后走向制度化。

将各地工程质量监督站业务人员配备加强、工作范围延伸辐射扩大, 对农村住宅建设实施 (工程监理和) 工程验收制度, 一方面要定期对工程质量监督站的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 指导新时期农村的住宅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对各乡规划管理所工作人员进行工程质量监督业务技术培训, 在取得执业资格后, 工程质量监督站即可委托其负责本乡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4.5 组织定期监督检查 (质量、安全、节能、环保)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5年开始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贯彻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实际情况。2005年检查了280个建筑工程项目, 其中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只有57%, 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为21%, 数据显示各地建筑节能形势十分严峻。此后建筑节能专项检查逐年延续, 截止2009年底上述两项比例分别达到99%和90%。从历年建筑节能专项检查数据可以看出各地新建建筑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百分比均有大幅度的增长, 与此同时专项检查内容不断扩展至城镇供热体制改革、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实践证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实施多年的建筑节能专项检查, 增强了各地对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促进了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加大对建筑节能相关工作的力度,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总体效果明显有效。

江苏省沿海开发的国际经验借鉴

———以韩国为例

王晨曦, 张

(蚌埠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 安徽

蚌埠233000)

要]韩国和朝鲜未分裂之前, 就一直是中国、日本和当时的俄国之间激烈竞争的焦点。二战后亚洲日本、韩

国和中国三国经济迅速崛起, 韩国的发展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的典型, 学者克鲁格曼对“东亚模式”的评价是亚洲奇迹的神话。东亚模式是指以韩国为典型的东北亚国家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 学习和借鉴韩国的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特别是沿海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东亚模式;自由经济区;造港运动

1韩国沿海开发背景

韩国人口众多, 国土狭小, 海涂广阔, 通过围海造陆扩大陆域空间和利用海域空间潜力巨大。1945年以后, 尤其从1962年以后的五年计划开始, 以开发农业用地和扩大产业用地为目的的围海造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全国已围海造陆的地区有138个, 总面积5792km2。

由于历史的原因, 韩国东海岸地区靠近日本, 发展较快, 这

推进农村住宅建设可以借鉴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做法,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各地逐步建立并强化实施监督检查制度, 重点监督乡镇和村庄“先规划, 后建设”的落实情况、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政策和有关标准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村住宅是否执行先设计后施工, 对房屋工程质量、建筑节能、防灾减灾, 施工安全保障进行专项检查。可以选取农村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先试先行, 对违反农房建设的行为及时发现、约束和整改, 力求监督检查务实有效。

浅谈如何提高建设工程档案质量 篇8

建设工程档案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设工程在施工建设全过程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 真实地反映了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是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真实写照, 具有依据、凭证、参考等重要作用。笔者就如何提高建设工程档案管理质量, 谈几点拙见。

1. 加强宣传, 提高档案意识。

提高档案法律意识, 是实施依法治档、提高建设工程档案质量的前提。《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和建设工程竣工备案办法的实施, 使全社会城建档案意识普遍增强, 城建档案工作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但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必须长期、持久地利用网站、报纸等媒体加强档案法规宣传, 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法律意识, 使全社会了解城建档案的价值、作用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 扩大城建档案的社会影响, 提高做好建设工程档案的自觉性。

2. 健全体制, 使档案管理与建设施工相同步。

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 建设单位应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之中,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 明确工程项目档案主管领导, 配备专职档案人员, 同时把工程档案的收集移交列入工程施工合同中, 明确工程档案的编制要求和责任。工程技术资料是对建设工程施工过程的真实记录, 是对建设质量的真实反映, 应要求资料员必须按照工程施工进度及时收集和整理, 施工企业应选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经过培训和考核的专职资料员负责施工现场工程资料收集和管理工作, 做到对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各项施工记录和检测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和归类, 确保工程资料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记录与收集工作, 是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真实、准确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免工程竣工后“闭门造车”补做资料的现象。

3. 各司其职, 加强监理督查。

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的监理不只是对工程施工的监理, 还应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时, 对施工的质量、造价、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查质量、安全的同时, 检查施工资料管理情况。然而, 由于部分建设、施工单位往往不注重前期文件的收集保管, 工程竣工档案验收时才发现文件材料不完整、内容缺失, 在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中, 一些涉及工程改变的文件, 如图纸会审记录、变更联系单, 也往往缺张少页不完整, 有的干脆就没有收集归档;施工现场的各种原材料、构配件和成品半成品质保书、出厂合格证与检测报告不齐全, 不能全面反映工程建设现状。为此, 应对技术资料严格审查, 保证工程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施工单位在日常工作中, 不但要重视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 而且应把资料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监管体制;城建档案机构要深入施工现象进行跟踪指导服务, 随时了解工程进度及现场施工文件材料的形成情况, 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工程技术资料与工程的实际进度同步, 形成能够反映工程实际情况的技术资料。

4. 准确编制, 确保竣工图纸质量。

竣工图是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工程施工结果的图纸, 是工程建成后的真实写照。在建设工程档案中, 一些竣工图编制不准确, 如有很多是在设计图上直接盖上竣工章充当竣工图;有的是施工员未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编制, 有的施工图作了更改, 但改动的地方不注明变更依据;有的是工程竣工后施工人员凭记忆补编而成。为此, 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图未变动的, 可以直接加盖竣工图章;局部变动的, 应根据变更依据性文件, 如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通知单等修改后加盖竣工图章;较大变动修改面积超过图幅三分之一, 或施工图结构、工艺、平面布置等重大变动的, 应重新编制竣工图。竣工图章加盖在图纸标题栏上方空白处位置, 注意不要把图标栏内容覆盖;竣工图章内容要填写完整, 由施工单位编制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及监理单位总监、现场监理人签名, 不能代签。

5. 履行职责, 把好档案质量鉴定关。

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 对建设工程竣工档案质量鉴定进行严格把关、认真审查, 对工程前期准备阶段文件、施工技术文件、监理文件、竣工验收文件、竣工图纸等进行全面审核验收, 认真检查工程档案文件内容是否完整、真实, 签字盖章手续是否完备, 竣工图编制是否准确、规范等, 对不符合要求的工程资料、竣工图纸不予以验收接收, 并提出整改要求;工程档案合格后才能出具工程质量认定书, 准予工程竣工备案, 以确保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

6. 加强培训, 提高队伍业务素质。

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档案人员的管理, 实行工程档案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应定期组织对工程档案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 通过培训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对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管理者和工程档案人员的档案业务培训, 一方面促进工程管理者对工程档案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使工程档案人员更好地掌握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的编制、收集方法及竣工图的编制要求, 从而为保证工程竣工档案质量奠定基础。

提高建设质量 篇9

关键词:肿瘤学,教学质量,精品课程

近年来,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首要疾病之一, 恶性肿瘤的防治也成为全球范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作为西北地区最知名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收治的肿瘤患者数量逐年递增, 这就需要一批又一批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的肿瘤专科医生。为了培养优秀的服务于临床的肿瘤专科医生, 就需要在本科、研究生的教学中努力建设《肿瘤》精品课程, 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肿瘤相关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 准确鉴别、诊断肿瘤, 规范化、个体化治疗肿瘤。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 对于建设《肿瘤》精品课程的建议和想法, 总结如下, 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1 采用规范合理的肿瘤学教材, 体现肿瘤学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肿瘤学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医学学科之一, 其信息量大、涉及领域广、进展日新月异。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 为例, NCCN每年发布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 有的指南每年要更新2-3版, 可见肿瘤学临床进展飞速。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临床肿瘤学科, 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已经把肿瘤学作为独立的专业, 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肿瘤学专业医学生。

尽管临床对于肿瘤专业医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尚无统一规范的肿瘤学专科教材和教学大纲, 肿瘤学也仅占有极少量的课时, 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肿瘤专业的需求。以西京医院肿瘤课程为例, 肿瘤总论仅占2学时, 相关的教学内容分散到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科、皮肤科、病理学及影像学等各专科中分别讲授。学习内容的分散和不连续性导致学生无法对肿瘤学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也无法对各相关学科中的肿瘤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地理解。

因此, 提高肿瘤学的教学效果必须制订规范合理的肿瘤学教材, 它是提高肿瘤学教学的基础。另外, 还应制定合理规范的课程标准, 好的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肿瘤学知识的完整性, 包括肿瘤的流行病学、基因组学、病理学、影像诊断学、分子生物学及肿瘤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和临床研究等各个方面。系统合理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综合理解不同学科的肿瘤学知识,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为将来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肿瘤学理论基础[2]。

2 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循证医学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模式, 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领域关注热点。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在2000年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中, 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 同时, 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 充分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 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评估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强调不仅要将既往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强调将严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 并通过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分析及治疗效果的科学评价,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肿瘤学授课过程中应重点教授循证医学的概念、特征及其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 可以结合具体病例, 通过诊疗基本过程, 如询问病史、查体, 结合辅助检查, 得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对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开展循证医学教育。引导学生将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方面的临床情况转换为一个可以回答的问题形式。根据临床实际病例需要解决的问题, 运用校园网、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等检索系统资源, 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会议资料, 寻找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鼓励学生从临床工作、疾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寻找科研课题, 引导他们以临床疗效、预后结果、生存质量等作为终点指标进行严密的循证医学科研设计, 在科研过程中做到重复、对照、随机化, 对得到的结果认真、科学地整理并分析总结, 进行Meta分析和系统性评价[3]。

3 突出肿瘤治疗的整体观念, 强调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

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是建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的最佳治疗方法, 并考虑到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 既要体现规范, 又要反应“因人而异, 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它是各科室之间相互合作、综合考虑而拟定的, 也是目前国际上积极提倡的治疗理念。由于中国现有的医疗体制, 致使各科医生多从自身专业出发诊治病人, 过于强调本科治疗手段的重要性, 忽略了其它治疗手段的合理使用, 致使患者的治疗出现盲目性, 从而导致治疗不够合理和规范。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学生对肿瘤治疗的整体观念, 故应在教学中予以强调[4]。

在肿瘤临床教学中, 一定要不断强化肿瘤综合治疗的概念和策略, 让学生了解攻克肿瘤需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姑息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手段参与, 也需要相应临床学科的共同合作。为了强化肿瘤治疗的整体性和治疗规范化、个体化观念, 授课可结合特定指南, 如NCCN指南, 精心挑选临床诊治的典型病例与学生一起分析, 如病史采集是否完善、肿瘤分期前检查是否充分、TNM分期是否准确、治疗方式及治疗强度是否合适、治疗后的随访是否到位, 这样, 可以寓教于学、学于教, 通过基于问题 (PBL) 或案例 (CBL) 为基础的教学, 强化肿瘤治疗的整体性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的理念。

4 注重培养人文关怀理念,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镌刻在撒拉纳克湖畔的E.L. Trudeau医师的铭言。把它翻译成:有时, 去治愈;常常, 去帮助;总是, 去安慰!这句话是西方医学人文关怀领域的一句名言, 强调医护人员在人文关怀上矢志不渝的努力目标。肿瘤患者从患病开始就承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 加上放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反应, 更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出现否认、恐惧、焦虑、抑郁甚至是悲观厌世等心理。这时患者的情绪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感觉所有的人都对他不公平, 甚至对医护人员抱有敌意, 经常无故发脾气以宣泄情绪。

在肿瘤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恰当处理保护性医疗与肿瘤患者知情权之间的矛盾。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它对原有的医疗制度和规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旧的医学模式下医生仅针对癌症本身制订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案;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还要综合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医疗费用和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 再决定治疗方案。因此, 在肿瘤的临床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新的医学模式去关心患者的心理创伤, 解除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压力, 使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 使患者成为医疗服务的真正受益者[5]。

在肿瘤学教学中, 还要培养学生对患者病情告知的艺术, 要教导学生恰当地进行信息传递, 根据患者的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沟通。沟通中一定要注意平等交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方式, 要给予患者希望和信心。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可以使得医疗服务更具人性化, 也能避免因沟通不够造成的医患纠纷, 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5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建设精品课程

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 临床肿瘤学的课时往往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 将复杂的肿瘤学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 对没有临床经验的医学本科生来说,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 在理论课讲述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将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应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方式, 结合提问和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实施案例教学时, 教师应选取临床典型病例,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心得体会和临床失治、误治等反面教训, 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而且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与探讨,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水平。采用多媒体教学时,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生动、形象地表达, 让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比如, 解释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一些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理时, 其内容抽象复杂, 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将肿瘤细胞的分裂、肿瘤微血管的形成及分子靶向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靶点后所产生的一系列作用途径, 以动画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 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授课前, 应组织科室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试讲时, 可请资深教学专家在旁督导, 对于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教学时应注意授课细节, 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 让学生能听懂并有所收获[7]。

综上所述, 在肿瘤学教学中, 只有充分考虑到肿瘤学科的特点, 才能培养出具有系统肿瘤学理论知识、能制订科学诊治方案的合格的肿瘤专科医学人才, 造福于广大肿瘤患者。临床肿瘤学教学中, 教师还需用自身高尚的医德和规范的医疗行为去影响学生,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志伟, 乔友林, 王贵齐, 等.癌症早诊早治工作评价指标的探讨[J].中国肿瘤, 2010, 19 (10) :633-638.

[2]张世强.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肿瘤学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8 (6) :78-80.

[3]龚虹云, 宋启斌, 姚颐.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教育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2) :412-414.

[4]张兰胜, 陈冬波.对临床肿瘤学教学的几点看法[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8) :412-414.

[5]王兴胜, 崔社怀, 曹国强, 等.注重医学实习生对肺癌患者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J].重庆医学, 2011, 40 (5) :448-449.

[6]薛妍, 刘文超.多媒体技术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585-586.

提高建设质量 篇10

一、加强探索与实践, 优化专业结构

(1) 利用特色专业的优势, 打造学院专业集群。专业内涵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一所新闻出版行业高职院校, 主动适应新闻出版产业经济和产业技术的发展, 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及专业群, 一直是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学院依托新闻出版行业多年的传承和积淀, 形成了工、文、艺相互渗透且有鲜明特色的“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与设计”“出版传播”“影视传媒”等相对独立的四大特色专业群。开设了适合出版、印刷、包装、设计等职业岗位的近20个颇具特色的专业, 进一步推动了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2) 准确专业定位, 合理优化专业结构。在“十二五”期间, 专业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以市场为依托, 以就业为导向”, 定期开展专业市场研究, 准确把握行业对专业的需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看好的专业。在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确定实际招生专业, 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调整教学内容, 使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成立并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 参照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构建行业、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机制。努力探索校企一体、双元育人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突出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以“融入式”校企合作为基础, 不断深化与江西华奥印务有限公司、江西新华印刷集团、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车间式“产学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校内“工作室”“订单班”培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模拟职业现场, 导入企业文化, 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有效综合提高。

三、深化校企合作, 加强实践教学

(1)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根据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同育人的思路, 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 逐步完善各专业工学结合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 为推行教学做一体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重点建设好学院的特色专业实验室、深度校企合作的产教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 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2) 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坚持以“做”为中心, 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完善实训条件和建设一体化教室,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教师边讲边做, 学生边学边练, “做中学、学中做”, 做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的合一, 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 重视顶岗实习工作,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学院高度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 制定了《关于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等制度, 实施“2.5+0.5”的教学模式, 充分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各专业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段安排实习时间, 顶岗实习覆盖率达100%。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 采用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多种实习形式, 增强了顶岗实习的针对性, 提高了实习成效。

四、加大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实力

教师队伍是学院教学资源中的核心资源,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针对目前我院师资队伍存在的数量不够, 质量不高, 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予以解决。

一是要继续坚持引进和加强培养并举的方针。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 聘用引进企业、行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充实师资队伍, 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同时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脱产和在职、短期和长期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学习进修,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促进校企交流, 推进师资队伍实践化进程。要充分依托合作企业, 大力培养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 通过鼓励老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安排教师到一线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形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有力地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五、强化教学管理,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良好的教学质量有赖于高水平教学管理, 我们要将教学质量控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步, 积极推动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 认真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 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 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 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 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切实执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

三是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步伐。针对目前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强化教学单位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完善以系 (部) 为基础的教研室、系 (部) 和学校三级教学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景林.抓好学科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1 (5) .

[2]黄玲青.新办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管理, 2013 (3) .

提高建设质量 篇11

关键词 统计;职业道德;提高质量

【Abstract】Statistical departments must strengthen the moral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anti-jamming capability,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data,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tatistical work. Give full play to statistics work in enterprise decision making "information window, barometer, staff " role. Current statistics are facing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 already, also face the challenge of integrity.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statistical work, maintain statistical data authenticity, improve good statistic image.

【Key words】Statistics; occupation morality; quality improvement

1 新形势下统计工作面临的考验

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自我意识、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济观念、交换意识逐渐地为社会所接受,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也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相比较而言,统计部门无疑是“清水衙门”,统计岗位清贫如洗、统计专业枯燥乏味、统计任务艰巨繁杂、统计队伍默默无闻。统计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种种的考验:一是面对社会分配不公和各种诱惑;二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能否坚持任劳任怨的考验;三是处罚力度较弱,能否树立依法行政观念的考验;四是面对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能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考验;五是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能否经得起、站得稳、挺得住的严峻考验。

统计工作职能在不断强化与统计机构却在相应缩小、统计工作任务在不断加重与统计队伍却在相应减少、统计专业在不断增加与统计岗位却在相应削减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统计制度方法、指标体系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统计工作日益增加的繁重任务与统计部门现有的人员编制、设施装备、经费待遇、工作条件不相适应,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服务水平与企业决策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否做到在政治上不说糊涂话、生活上不做亏心事,在经济上甘于清贫、统计工作担负着主管一个企业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职能,把握着宏观数据的出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2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行风政风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统计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在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统计行风政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统计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着统计行风政风建设,影响着统计部门的形象和统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确保统计部门为企业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不仅是统计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统计行风政风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对增强统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依法统计”、“统计为民”思想观念,提高统计在社会上的公信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统计体制的需要。统计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工作的主体,必须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弄虚作假,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作为收集、整理、提供社会经济信息的统计工作,其作用将越来越高,地位将越来越高,当然,肩负的责任也将越来越大。

3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

中国统计行政管理学会于1995年10月在大连举行过一次统计职业道德研讨会。会上百家争鸣,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对当前我国统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多种意见。有的提出“准确、公正、及时、方便”;有的提出“求实、奉献、坚持真理”;有的提出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反对弄虚作假”;有的提出“实事求是,服务社会、保守机密”。会议秘书处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加强统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倡议书》提出了六条:1.献身统计事业,促进“四化”建设;2.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3.排除任何干扰,反对弄虚作假;4.保证准确及时,提高优质服务;5.自觉遵守法纪,保守统计秘密;6.加强学习修养,全面提高素质。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

提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3.1 思想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思想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正如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指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更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团主要精神;要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高尚思想和坚定信念,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腐朽意识。

3.2 全面性、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关于统计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内容,要做广泛的科学的考察。这就需要如实地把统计活动看作一个系统,对这个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和它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关系,全面地加以研究和处理。要放开眼界,不能受限于日常工作的狭隘经验。另一方面,在各种关系中又要住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主观主义矛盾,把重点问题与一般问题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职业道德的建设。为此,我们必须报实数,讲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和制止统计上弄虚作假。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职业作风与职业态度。如果夹杂着个人私心杂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或迎合某些人的私欲需要,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就在所难免,也就会背离实事求是原则这一最基本的统计职业道德规范。

谈提高电力工程质量建设的措施 篇12

工程质量是指工程建设目标最终能够满足投资方实际需求, 符合国家法规与相关设计图稿文件, 符合施工建设技术规范标准, 以及合同文书所规定的具体特性的目标综合。电力工程质量是指作为一种特殊的能源产品开发项目, 必须具备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价值及其属性外, 还具有特定的耐久适用性、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性以及环境的协调性等工程性能。具有以下特征:

1.1 电力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复杂, 项目质量客观上受决策质量、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其他质量影响和制约。

1.2 电力工程质量的水平波动性大, 受外界环境影响和技术特点约束性大, 使其管控手段不能主观控制, 一段时期内波动性大。

1.3 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隐患因素多样, 施工周期长, 交接程序, 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多会形成电力工程质量隐患。

1.4 电力工程质量评估难度大, 由于电力工程的外观性特点, 不能针对工程内部进行有效的检测, 只能依据过程监管来进行控制。

2

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电力工程质量, 是电力企业发展运行的基础, 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员客观因素:

人为因素是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开发过程的主导性因素, 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每个工程涉及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它决定了其他几个相关因素的存在程度, 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为素质。

2.2 材料质量因素:

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工程总质量的基础性保障, 对于电力工程而言, 应用材料种类繁多, 材料质量不合格, 会对整个电力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是提高总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是工程建设管控的重要内容。

2.3 机械设备因素:

机械设备是工程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 是工程施工的必要设备, 机械设备、仪器等自身的使用性能, 操作灵敏度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 都将会对电力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2.4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 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 影响质量, 增加投资。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 必须结合工程实际, 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综合考虑, 力求做到经济合理, 工艺先进, 措施得力, 操作方便, 有利于提高质量, 加快进度, 降低成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施工方案的制定、工艺的设计等, 都必须以确保工程质量为目的, 严加控制。

2.5 施工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 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工作劳动环境, 人文自然环境等。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 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3 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3.1

加强行业管理, 早日健全竞争有序的电力建设市场, 全过程实行招投标制, 促进公平竞争, 技术进步, 选取优秀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 并将其名单、资质、参与过的重大或主要工程名称在媒体及有关部门予以公示。同时, 加大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黑名单的曝光力度。

3.2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制。

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 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 层层落实责任制, 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电力规范和技术要求, 出现质量问题, 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 都要追究责任, 即工程质量终身制, 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3 建设一支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

现代化的大生产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员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管理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培训, 以提高他们素质。这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更要提高其技术素质。

4 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施工措施

4.1 施工准备质量控制。

作为施工单位, 在承揽到电力工程任务后, 要与业主一起做好对设计文件的会审、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图预算及技术资料的准备等工作。在这一阶段, 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 把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全, 对设计图中不便于施工的地方尽早提出修改意见, 制定出详尽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 便于下阶段施工过程的进行。

4.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使工程设计意图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 也是最终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经由对投入的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 (事前控制) 进而对生产过程及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 (事中控制) 。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出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 (事后控制) 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

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工程的质量, 建立一个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的管理系统。质量控制工作量最大的阶段就是施工阶段。所有与建设活动有关的单位都要在此时参与质量形成的活动。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 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根据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划分,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上述三个阶段的系统过程中, 前二个阶段对于最终产品质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所投入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控制对最终产品质量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中, 无论是对投入物质资源的控制, 还是对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的控制, 都应当对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

4.3 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通过对工程建设中间产出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验收, 从过程控制和终端把关两个方面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以确保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功能和使用价值, 实现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 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 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 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一般分为单项工程验收和全部验收。

5 结语

总之, 电力工程质量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新形势下, 确保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电力行业的正常运行与稳定发展, 必须在电力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 针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管理, 严格控制, 保证电力工程开发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钢.试谈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4) .

[2]杨斌.电业局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 2005.

上一篇:桂林森林公园发展分析下一篇:高浓度有机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