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听评课论文

2024-07-22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听评课论文(精选6篇)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听评课论文 篇1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听评课论文

摘要:听评课,是加强学校整体学科教研活动的提升与教师个体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根据听评课的性质,有知识讲授型、知识复习型、试题讲评型等多种方式,只要把听课与评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听评课听评课的模式听评课的特点

听评课,是加强学校整体学科教研活动的提升与教师个体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如何把听评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个人成长的抓手,近几年,我校进行了专项探讨,效果不错,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听评课,根据知识特点与类型可分为知识讲授型、知识复习型和试题讲评型。

知识讲授型听评课:首先由一名挂靠干部带领全组老师进行大集备活动,共同探讨、商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然后由一人执笔写出集备大教案。集备大教案分四板块: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拓展

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传授的知识,师生活动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知识传授与双边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与思维,个性拓展主要是发展教师个人独特的教育教学能力或集备中不同见解的.地方。之后,由一名副校长组成诊断——商讨型听评课小组,进行推门式听课(不提前通知),听完课后,进行诊断、商讨(一般由副校长、学科组长、级部同学科教师、学校中层干部),分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知识讲授。这个方面一般问题不大,只要教师精心备课,一般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

二是教师的讲。这是诊断评课的一个关键。评价要根据知识特点与授课教师自身的特点,听课教师要把自己的想法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方式是这样的:这个地方(这部分知识)如果让我讲,我这样讲(阐述自己的讲解过程……),与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比较(我觉得这样讲的好处有……)大家再进行商讨。以往领导听课,往往不痛不痒地指出几点优点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如今我校评课没有不成熟的建议,多把建议化成听课人具体讲授的过程,使讲课人与听评课人之间去探讨教法与学法。这种商讨的方法,能使广大教师,尤其是新上岗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对培养个体迅速成长、成为行家里手,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三是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四个“一票否决”学生学的方面规定:

1、不让学生去感悟所学知识(说或写)“一票否决”;

2、给学生思考与书面练习的时间低于20分钟“一票否决”;

3、80%的学生单位时间内掌握不住70%的知识量且听课的兴趣、效率低于60%“一票否决”;

4、不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检测且听懂率、巩固效果低于60%“一票否决”。这也是听评课的关键因素。 知识复习型与试题讲评型听评课,听评课方式与知识讲授型听评课方式基本一致,不过对知识复习型授课我们有要求:一是专题复习承包到人,每人最多用2节课讲完一个专题,用学校多媒体系统,一上课就是一个级部,主要是讲解知识的系统性、融合性以及解题的技巧等。当然,这种讲授必须先通过听评课评审组听课过关,然后进行。专题专人讲授完后,个体教师再针对自己任教班级的学情,进行点拨。这样,整体提高、个体突破的教学模式就建立起来了。

试题讲评课听评课,我们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对诊断性考试后的听评,教师个体进行授课,听评组推门听课(不提前通知);二是终结性考试后的听评,与知识复习型授课的听评课方式相同。

这种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大老师(名师)与老师个体结合、大专题与小知识互补,极大地推动了学校老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试想:自己的授课通过了听课评审组审议,又当着全校教师和一个级部的学生授课,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承认;况且在教师考核与奖励上都有很大的优待,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向老师提疑难问题、请教老师问题不再局限于任教自己班级的老师之间进行。在每天晚自习和周六、周日自习(我们山东从今年新学期起,高中起点学校晚自习、周六、周日全部还给学生,教师不准讲课,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和安排活动),有的教师的办公室人满为患,为此,最近我校拟决定:一是给部分教师单独设办公室,二是利用多媒体,名师集中给学生解答问题。

二、听评课,根据时间特点,有时段性听评课。

①诊断——商讨新课后,过一个时段,有一个验收评估课。

②根据时段特点,如高考一摸以后,根据班情、学情、教情,进行时段听评课,加以督促(如师生的松懈感、二轮教学的探讨等)。

三、听评课,根据目的,有评比性听评课和引领性听评课。

评比性听评课,主要是为推出名师,进行级部大课堂教学而进行的。

引领性听评课,主要是针对新教师进行的。凡新毕业或新调入我校的教师,必须向中层干部或名师拜师。第一学期必须先听课,后讲课;第二学期,一周听课不得少于3节,在名师的推荐下方可举行评比性听评课。这样,名师既想自己更好,又想自己带的新教师出名,整个教育教学的新气氛空前高涨。

以上几点做法与认识,敬请方家指正。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听评课论文 篇2

从社会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 从学生的视角研究教学改革, 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人才培养的规格探讨

(一) 多样化的人与多样化的人才规格

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可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多样化的。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决定了多样化的人才规格, 多样化的人才规格决定了人才标准的非唯一性, 也就是评价的多元性。基础教育课程的建设必须适应“多样化的人与多样化的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 社会需求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唯一归属

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 离开社会抽象谈论人的培养是与基本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的。教育的归属, 或者讲目标, 是为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为了学生能够立足社会, 为了学生最终能够服务社会。人脱离了社会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教育脱离了社会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二、课程的改革

(一) 碎片化知识

在信息化时代, 知识呈现分化格局, 碎片化的知识具有获取成本低、非逻辑、不完整、易遗忘等特点, 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是否具有意义?

有学者认为: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 习惯于用孤立的知识点看待问题, 使得思维变得狭隘, 难以进行深层思考。碎片化知识无法纳入人的认知体系, 就该果断放弃。碎片化知识的记忆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简而言之, 这些专家的观点就是“碎片化知识没有价值”。

其实, 人的知识体系并非“首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后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 最后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 往往是“首先接触到知识———碎片化的知识, 然后按照需要 (个体思维) 考虑如何将建构知识体系, 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知识的价值在于为知识架构提供元素, 支撑知识架构线索。碎片化知识能够通过具体目标或任务架构富有逻辑性的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 这就是碎片化知识的价值。

当然, 一时无法纳入个人知识体系的碎片化知识会很快遗忘, 所以也就不存在“碎片化知识的记忆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问题。

(二) 如何科学地建立“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是为适应社会需要而建设的完整体系, 没有社会需求就没有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课程在设置上内容呈现碎片化, 结构呈现多样化;课程在教学上技术上呈现信息化, 方法呈现个性化。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按照社会的需求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 (即个体对社会分工的态度、情感等) 被不断整合。现代教育中课程的可选择性大大提高, 不同个体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 不同的个体整合不同的知识技能, 形成个体在社会分工中特定的位置, 以适应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三) 基础教育的课程

认知本身就是碎片化的, 这些认知被逐步整合形成各门学科, 学科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又被逐步碎片化。只有当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被碎片化了之后才能形成、建立新的课程。碎片化了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发展与职业调整的基础上, 在添加新的内涵、剔除不必要的内容后又被重新整合, 形成一个全新的课程, 并嵌入课程体系中。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 学科从“碎片化到整合, 再到碎片化”这样往复的过程将会更加快速。

基础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知识的丰富性伴随着学习的逻辑性、技能的专业性伴随着学习的实用性、整合的多样性伴随着学习的选择性。

(四) 课程建设为社会需求服务

基础教育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八大选择空间, 即日后作为: (1)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2) 专业技术人员, (3)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 商业、服务业人员, (5)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6)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7) 军人, (8)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也就是讲, 经过9年或12年的基础教育, 学生应该能够在八大类别中选择接受合适“再教育”。

这种选择的依据是:学生按照自身的特点, 在某些课程学习中展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并具备从事某一大类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教育的课程能否具备这种功能, 是课程建设为社会需求服务的直接体现。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排他性的, 就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中、小类职业类别或直接就是职业而进行的教育, 排除了其他中、小类职业类别或职业的教育内容。基础教育特点则相反, 具有融合的特点, 即协调八大职业类别的共通性 (核心能力) 和整合八大职业类别的各自的基础性 (这些基础的内容往往能够形成简单的工作任务, 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现核心能力) , 形成课程和课程体系, 实施基础教育。

(五) 在国家教育体系下的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在有限的学制内, 必须完成学生接受再教育所必需的“基础”, 而这些“基础”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与时俱进的。在基础教学目标与内容架构中, 在添加新的内涵的同时, 必须剔除不必要的内容, 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课程, 并嵌入课程体系中, 舍不得剔除, 就没有添加的空间。

(六) 课程建设的社会化评价

基础教育要有“社会”评价的概念, 不能忘记:国家、家长、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 不是一句简单的“素养”就了结了的。国家、家长、学校培养学生“素养”的目的是学生将来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最终优秀者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学生“素养”的评价, 归根到底需要社会来评价。

课程的社会评价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建设是否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二是课程教学是否有社会参与;三是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的某些知识、技能、能力。假如这三个层次都能达成, 那么所谓情感、态度因素 (或者讲学生的“关键素养”) 就在这个过程中呈现了。

三、学习质量

(一) 如何理解真正的教学

1. 教学内容的来源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教学的关键点, 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 运用知识、观念、思想和方法, 解决真实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是通过系统学习过程而逐步培养的, 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基础教育实施了“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标志的拓展课程、探究课程, 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 应该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

2. 教学中的人与人

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 所以教学中如何对待“人与人”是至关重要的。封闭的教学是不可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具体有形的教学不是将知识、技能、能力简单地串联, 而是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串联知识、技能、能力, 即支撑教学设计的框架不是知识而是实践。知识、技能、能力是融入实践框架的元素, 体现“理论重实践、实践重体验”的思想。

3. 人与教学的策略

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形成了学习的个体、学习的伙伴、学习的引导者角色。在教学中, 角色是时常转换角色的。因此教学策略的使用应该随着这种角色的转换有所不同。教学策略使用中应时时围绕“人”展开, 需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个环节。随着信息化教学时代的到来, 教学已经不再被凝固在课堂的40分钟, 教学场所开放, 教学时间也日趋走向生活的每个时间节奏点;教师和学生固定角色大大地受到挑战, 教师和同学日益成为学习的伙伴而非单向的知识流动 (传授) 模式;鉴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教学组织更具有机动性;学习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 而是按照学生特点, 以社会需求为标准。

(二) 学习的质量如何体现

1. 人才规格的多样化

基础教育从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教学依据逐步过渡到以教学标准为依据的教学, 但是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标准, 人才标准和学业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才标准分三个组成部分, 即人才的道德标准、人才的准入 (合格) 标准和人才的检验标准及其相互关系。人才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单纯依靠学历、学位等准入 (合格) 性人才标准是不合理的。学业评价是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 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 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 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鉴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人才规格也是多样的, 这就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差异, 简单划一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是不适合的。

2. 学习质量的评价

质量, 有三个概念。一是物理概念, 即物体所含物质的数量叫质量;二是产品概念, 即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三是社会概念, 即客观价值或主体感受的现量。那么教学质量评价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标准呢?如果采用第一个概念, 学习质量评价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总量的衡量;采用第二个概念, 学习质量评价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深度的衡量;而采用第三个概念, 学习质量就是就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运用的衡量, 包括运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等。

应该讲, 学习质量的评价应该是:对教学目标中固化的学习知识、技能的认同, 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人与工具之间的沟通能力, 以及基于上述两个要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上的知识、技能运用能力。

总之, 基础教育只有从社会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 从学生的视角研究教学改革, 才能真正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5 (27) .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听评课论文 篇3

一、军事理论课教材的系统性

应该说,大学生入学前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国防知识基础,只不过是自发形成的。从我们每年进行的书面问卷调查看,许多同学入学前就订阅了各种各样的军事杂志,比如《世界军事》《军事天地》《兵器世界》等,带有很强的猎奇性。因而在国防知识的结构上不够系统,在理论认识上有某些片面性。针对教学对象的这种情况,教材编写必须形成科学的系统性。

教材的国防知识系统性,主要表现着知识程序、自学体系和内在联系三个方面。首先,知识程序是指知识的时空程序。从时间上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国防,从空间上讲,包括古今中外国防知识,既要有很强的连续性,又要有选择性,而且要突出以现实为代表,以我为主的原则。其次,自成体系是指要体现自身的特征。军事理论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既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联系,但是又不是这些内容简单的合并,而有其自身鲜明的特性。它的主要内容:一是有关国防的一般知识,如果国防体制、国防力量、国防法规等;二是军事理论,即中外各国的军事理论;三是现代武器装备。它的内容设置,即区别于军事院校的专业课,又与地方院校开设的诸如《中国革命史》《中外通史》等文史类公共课不相雷同。其三,内容的内在联系性,是指国防教材的各个方面,内容都要体现国防对国家、民族兴衰的影响及相互关系,重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国防意识。比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着力介绍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为的是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中国近代军事思想,重点是讲军队武器装备及军事思想,突出“落后就要挨打”,主要是要提高“民族自强感”;毛泽东军事思想,重点是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成功运用,目的是增强“民族”自信心;西方几个主要国家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现代经济、科技对军事思想形成、发展的巨大影响,目的是使同学们看到我们的差距,以此提高同学们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总之,不论讲国防的一般知识,还是军事理论,或者现代武器装备,都要充分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

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

军事理论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理论性。如何把军事理论课讲出趣味,生动感人,这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学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要精彩

一是内容要丰富;二是语言要有特色;三是感情要投入。讲课时教员应选好典型事例,旁征博引,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把理论讲深讲透,根据内容的变化,可以辅以感情色彩,这样可以感染学生,强化教学效果。

2.理论要联系实际

军事理论来源于丰富的思想中,关于人与武器的关系时,理论讲的少而精,强调了人的因素精神与物质因素的统一体,是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而武器这个因素则不具有这种能动性。因此武器这个因素,不论它再发展,再先进,也离不开人对它的作用。然后例举了三大战役中敌我双方武器装备情况和兵力损失情况。武器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被我军歼灭154万人,而其中128万人是起义(11万)、投城(30万)、被俘(87万),占了被歼总数的87%。而我军损失兵力的24.5万人中,伤亡占了95%,失踪占了5%。这样讲同学的反应良好。

3.课堂气氛要活跃

这样要靠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中可以采取“点将”的回答、自由抢答或简短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变被动听课为积极主动参与。

4.利用电视教学等辅助手段

利用录像辅助的讲课,是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手段,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它由单一地“听讲”教学扩展为“视听”教学。录像片最大的优势是直观、形象。因此,选编好教学录像片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时间上讲,一般以占一堂课教学中的1/7~1/5为宜;从内容上讲,一定要和讲课内容衔接密切。比如我们在讲“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谋略理论”运用是选编了电视连续剧《火烧赤壁》,同学们观后对中国古代谋略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因此,电教手段还有幻灯、投影片等。

三、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渗透性

军事理论课教学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军事技能教学,二是国防意识教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必须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渗透教学方法,使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用同学们的话讲,就是“润物细无声”。军事理论课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教员直接讲授的是军事知识。但是军事理论知识本身并不是像数理化那样的纯知识化,它包含有很浓厚的思想成分。因此,在讲国防知识时,应渗透进国防意识,这样不仅扩展了同学们国防知识的视野,而且拓宽了他们看问题的视角和高度,使同学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国防意识观。要搞好渗透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好典型事例,以情动人

“居安思危”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内容。在讲“我国周边主要国家及其军事情况”时,教员介绍说:我国现在还有2600多平方公里的陆地疆界未划定,100多平方公里的海洋土地仍未能行使主权,以及围绕南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海洋资源开采等问题,与一些国家还有争议,同学们听到后受到很大触动。在讲美国军事战略时,重点讲了为什么说美国以我国为主要作战对象的理由。教员说:“冷战”结束后,美国公开恢复了对台湾的大型军火供应;对我国从军事上形成的“新月”形包围态势仍然十分严重;美国近年来多次秘而不宣的进行了以我为假想的军事模似演习;日美联合制定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及“日美防卫指针纲要”把我国台湾省作为他们的防御范围,这是严重侵犯我国主权。在介绍了这些典型事例的情况后,同学们受到了极大震动,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中美关系。

2.运用对比教育,进行启发诱导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对比教学,能使同学们受到启发。比如在介绍中外军事思想时进行联系对比,使同学们“知己知彼”,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比教学包括过去现在对比、中外对比、武器装备优势与人的因素对比,成就与差距对比等诸多方面。对比教学需要把握好尺度,选好角度。

3.利用事实教育,趁热打铁

军理理论课的有些内容,与事实政治衔接紧密。比如世界上新发生的地区危机和地方武装冲突事件,我国周边地区情况,美、日、英等国与我国关系动态等“热门”新闻,都可能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好材料,因为同学们对“热点”问题都比较关心。比如近年来发生在海湾危机的海湾战争、日本的外派兵、北约东扩、波黑内战、北约轰炸南联盟、伊拉克解体等等。在讲国防实力这一部分时,教员就引用了近期世界范围内,地区冲突和不安全隐患等,讲到美国无理强行登舰检查时,教师激动地说:“不加强国防实力行吗?如果我们的国防实力很强,美国敢这样胆大妄为吗?”学生受到极大地震动。

四、军事教员队伍的稳定性

军事教员队伍的稳定,是逐步提高和保证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军事教员任教时间越长,有关军事理论课的知识越厚实,教学经验越丰富,教学效果也越好。稳定教员队伍,应采取的实施主要有两个方面:

1.挑选热爱军事理论课教学并有特长的同志任教

这是稳定教员队伍的基础。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虽然处于“试验”阶段,但军事教员的选用,决不能受“试点”的影响,要选用好教材,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

2.落实建立专职军事教员队伍的编制体制

教学竞赛听评课记录 篇4

分享智慧

——课堂教学竞赛听课评课记录

红岩完小——周祥红

饱尝富乐教育的盛宴,我受益匪浅:老师们课前精心准备提醒了我,课堂上的激情鼓舞了我,精彩展示吸引了我,执着精神打动了我。

接下来,我结合自己听课所得,针对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节课,赵娅芬老师的《失去的一天》,有以下几个优点:

1、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前游戏、训练了学生思维;

3、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了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一个建议:建议多引导学生去发现,关注生成,生成才更精彩。

第二节课,李艳芬老师的《失去的一天》,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1、学生回答后能及时给学生进行评价;

2、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

3、指导朗读,读得到位,做到有感情朗读;

4、结合教学做好了知识的拓展。有一个建议:建议识字写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如“找茬”的“茬”字的读音,“涎”字的字形,应做精讲点。

上两位老师,为我们实践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理念,“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两位老师的姓名中都有一个“芬”字,巧合(说个笑话);

2、两节课目标定位都非常准确,重难点都非常突出;

3、讲解都很细致,教态都很自然大方;

4、“四有”课堂教学都做到了很好的运用;

5、都没有重视课程标准要求的把写字教学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每个学段的要求;

6、都有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味道。“异”表现在两位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对语文的读、板书的设计、知识的拓展各有千秋。可互相学习、借鉴。

第三节课,刘海玲老师的《北京亮起来了》,有如下亮点:

1、教师激情高昂,很有亲和力;

2、低年级学生,用小奖品吸引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教师范读,读得很有感情。建议做好课堂教学的管理,学生的“我来、我来”“我、我、我”本是好事,是学生想表现自己,是教师把学生调动到了“激情”点,但忽视了语文听说读写观思中的“听”。倾听能力很重要,上帝为人类创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聪”字为什么“耳”字占了一大半,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第四节课,万鸭仙老师的《妈妈的账单》,有以下优点:

1、学生跟着老师书写重点字词“账单”,课标中把写字贯穿义务教育每个学段的要求的到体现;

2、教师板书工整、规范、漂亮,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美;

4、很诚实,毫无避讳的指出自己课件中的小瑕疵。建议当学生无法解决教师的提问时引导学生读文本或讨论,以免冷场。

第五节课,段林芝老师的《太阳》,有以下几个优点:

1、谜语导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不来的字,或查字典,或找拼音,或请教老师、他人;

3、做好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建议在字词的读写上再花点时间,小学三年级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只要求了解就行,不应作重点讲解,要重视多读。

借此,我对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个人看法:

1、重视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语感;

2、重视课堂管理——养成习惯;

3、重视发现学习的指导——学会发现;

4、重视对文本的质疑——学会质疑;

5、重视对细节的捕捉——创造精彩。

总之,每个教师的教学都很精彩,虽然比赛是残酷的,但过程是幸福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思考了很多,获得了很多,进步了很多。

取得成绩更要充满信心,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也不要气馁。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通过努力赢得更好。所以,希望各位教师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课标,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自己的课堂,相信我们富乐镇的教学明天会更好。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听评课论文 篇5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交流、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质疑、猜想、讨论、实践验证,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使课堂学习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通过独立的、自主的课堂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意识。面对新课程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而有效的课堂听评课,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自身能力提高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有效的听评课,要做到哪些方面呢?

一、要进行课堂管理的观察和分析

新课程理念要求重构课堂管理模式,从原先的“教师绝对权威”“学生绝对服从”的管理模式,转向充分尊重学生,构建平等互动的课堂管理。在听评课过程中,可从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解答,并在解答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让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营造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保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来进行课堂管理的观察和分析。

二、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分析

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分析,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是否强调本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科技发展、生产需求等几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内容是否做到关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是否设计一些过程性的体验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最终学会学习。还要看教学目标是否从三维目标出发,多方面、多角度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和分析:①看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适宜。是否根据课标,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程度。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时间上安排是否恰当,有无得到充分保证,重要知识点和学生基本技能在课堂上是否得到巩固和加强。②教材的处理、整合和讲授是否准确、科学,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有无突破。③教学思路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脉络是不是清晰,教学思路的设计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学和环节时间分配是否恰当。④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化,富有变化。⑤教师的基本功。如:教态是否亲切自然,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具有启发性,语速是否适中等。⑥学生学习的课堂反馈情况。是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学习目标的达成是否较为全面等。

三、要进行教师课堂评价的观察与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多角度进行,注重从过程性、发展性、创造性等方面做出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除了指出学生的“对”与“错”,是否还指出“繁”与“简”“难”与“易”,是否出现严重挫伤学生自尊、自信的语言,或是常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是否做到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极其微小的成绩,以及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等方面,去分析教师的课堂评价。

听评课方式的转变 篇6

一、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建立新型的听课方式

(一)传统的听课方式

1、被动式听课

听课的教师没有明确的动机与目标,为了完成学校强制规定的听课任务而听课。这类听课方式就好比电脑中的复制与粘贴,不作任何修改按部就班把授课人的教学步骤抄到听课本上,没有批注,没有点评,没有任何评价。

2、盲目崇拜式听课

教育界的某某专家、学者;或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前来上观摹课、示范课,许多教师就盲目崇拜,总想把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课堂上的一言一语点滴不漏照搬照抄。依专家、学者的葫芦画瓢。

3、无准备式听课

听课者在课前没有做准备,随到随听,对教材不熟悉,不了解授课者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没弄清新旧的识间的内在联系,更不知道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不清楚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也看不出上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4、评价式听课

这种听课方式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或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在听这类教师的课时,我们总把自己摆在指导者的位置,用我们固有的教学模式去听,去要求,去指导。其实“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二)建立新型的听课方式

学校不仅要规定教师每学期应该听课的节数,而且更应建立听课与评课的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以便在保证教师听课数量的基础上,从制度上保障听课、评课的质量,使教师听课主动,评课积极,并确评课有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同时做好检查和落实工作。

首先,应明确听课的目的。听课的目的应是通过研究课堂教学,发现、鉴别好的经验,帮助授课教师和听课者将一般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并发现授课教师本人尚未认识到的潜在的教学气质或能力;同时,发现授课教师的不足,分析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探讨这些不足是具有共性还是个别现象,找出改进的措施,以此提高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成长。

其次,听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听课前应认真分析、了解该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针对这节课在脑中设计出课堂教学的初步方案,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架。这即是说,听课者一个整体构思并做一个大概的课堂设计,以便于听课时观摩和课后交流。此外,听课者还要了解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听课班级的特点。

第三,注重听课过程中的全身心参与,要调动全身的器官,做到耳听、眼看、手记、心想的有机结合。

耳听,主要应听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科学、清楚、流畅,提问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有自己的想法眼看,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看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看对教材的合理处理,看对知识的掌握、应用和拓展,看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及活动时间安排。

手记,主要记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评析,对课堂的亮点和急需搞清的问题要分别用记号标出。课堂记录要重点突出、简练,要便于学习和有利评课。

心想,主要是思考教师是否具有新课程理念,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思考学生是否既能学会又能会学,思考上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的,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会对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思考主、客观因素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等。这也是听课总结与反思的主要内容。

二、改变传统的评课方式,建立新型的评课方式

首先,评课前要拟写评课提要。拟写评课提要是评课前最重要的事。这样做可以克服听课评课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听课评课更有针对性。听课评课者要对所听的课做全面回顾、咀嚼。要看教材,要回看听课笔记,参考听课前后与学生、执教者交谈的内容,依据好课标准,做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并按思考所得内容的性质,开列提要。

其次,评课时应求“实”勿“虚”。评课者应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实事求是,敢讲真话。要充分认识听课评课的远期效应,洞察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沿着健康的道路改进教学。

第三,评课要客观公正、恰如其分。不要轻易给一节课下“成功课”或“失败课”的评语。要切忌一次定论,一锤定音,切忌依个人的好恶下结论。

上一篇:在自我赏识中肯定自己700字作文下一篇:行庆20周年 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