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模型(共12篇)
环境模型 篇1
一、环境价值链及其分析步骤
“价值链”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来的。根据价值链的理论体系, 企业的活动可以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五项主体活动和四项辅助活动。五项主体活动包括:进料后勤, 生产, 发货后勤, 销售和服务活动;四项辅助活动包括:采购, 技术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管理活动。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环境成本管理方式是对企业核心价值链各环节上的环境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环境成本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施加影响, 以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但是在使用价值链分析探讨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 传统的价值链分析只是考虑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制造成本, 没有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在此引入环境价值链这一分析工具, 从产品制造过程前、制造过程中以及制造过程后三个阶段探讨企业的环境成本问题。
(一) 环境价值链的概念
随着各国环保法规的出台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企业为赢得竞争优势, 必须运用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思想和价值链分析的理念, 重新构建自身的环境价值链。企业的环境价值链能够通过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等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效益, 其基本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 环境价值链分析步骤
首先识别构成环境价值链的相关主体。企业的内部主体即是企业内部的各个事业部、分公司、职能部门, 外部主体包括供应商、经销商、客户、废品回收商、政府机构和社区组织等。其次通过定义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途径, 识别内外部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后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效益三种绩效目标为导向, 构建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网络, 尽量消除非增值性作业和非环保性作业, 保证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环境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归类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物流运动特征, 将企业产品的环境价值链划分为“制造前、制造中、制造后”三个阶段, 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对应的环境成本。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和企业绿色工艺的设计、企业绿色生产原料的进料后勤活动被归入制造前的环境成本, 企业的绿色生产工艺、企业绿色产品的发货后勤活动被归入制造中的环境成本, 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活动被归入制造后的环境成本。企业基础管理活动的绿色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绿色化设计、企业绿色生产要素的采购、企业绿色营销和产品销售四种活动因属于基础管理工作, 故未被列入环境价值链中。
(一) 制造前的环境成本分析
制造前的环境成本分析包括: (1) 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和企业绿色工艺的设计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企业绿色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成本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功能分析、产品中试过程、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产品设计文档编写等费用支出。其中产品中试过程、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等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2) 企业绿色生产原料的进料后勤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企业绿色生产原料的进料后勤活动成本包括企业生产原料的甄选、生产原料的运输、生产原料的配送等费用支出。其中生产原料的运输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二) 制造中的环境成本分析
制造中的环境成本分析包括: (1) 企业绿色生产工艺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企业绿色生产工艺活动成本包括生产原料消耗、能源消耗、设备工时、劳动工时、半成品的运送与存放、产品测试与检验等物料转换生产等费用支出。其中能源消耗、半成品的运送与存放、产品测试与检验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当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2) 企业绿色产品的发货后勤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企业绿色产品的发货后勤活动成本包括企业产成品的检验、产成品的运输、产成品的配送等费用支出。其中产成品的运输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当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三) 制造后的环境成本分析
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活动中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为: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活动成本包括维修人员培训费、维修工具费、技术改造费、产品降级再用、产品维修再用、零件再造、材料再生、废弃处置等费用支出。其中技术改造费、产品降级再用、产品维修再用、废弃处置等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当被计入企业的环境成本。
三、环境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型设计
综上所述, 环境价值链视角下需要计入环境成本的活动包括:企业产品中试过程、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等业务活动, 生产原料的运输业务活动, 能源消耗、半成品的运送与存放、产品测试与检验业务活动, 产成品的运输业务活动, 技术改造费、产品降级再用、产品维修再用、废弃处置等业务活动。而这些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的定量化首先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然资源价值的定量化描述, 二是自然资源损耗成本的定量化描述。
(一) 自然资源价值的定量化描述方法
企业拥有的环境资源可以划分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自然资源和企业自行构造的环境资产两大类。前者属于“公共物品”或是“准公共物品”, 可以因子分析法为研究工具, 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自然资源进行计算;后者虽然可以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费用确定它的价值, 但是由于“历史成本计价”的固有缺陷, 可以用年度的价格调整系数来衡量该项资产的动态价值。具体公式如下:
设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有x1, x2, x3……xn等n种, 以C1, C2和C3分别代表目标公司、行业领导企业以及参照企业, 则C1, C2和C3所拥有或控制的各类自然资源可以表示为:。在构建相关系数矩阵的基础上, 建立因子的载荷矩阵和方差最大旋转矩阵, 然后在选择出主因子和计算因子回归估计值的基础上, 计算出各样本企业的方差贡献率总得分, 也即目标公司、行业领导企业以及参照企业的自然资源拥有量综合得分, 并以F1, F2和F3分别表示, 最后以F2 (即行业领导企业的因子综合得分) 作为基准, 并计为T, 采用系数调节法将各样本企业的自然资源拥有量计算出来;如目标公司所拥有或控制自然资源的价值即可以计为:。
设目标公司所自行构造的环境资产为y, 第m年度的价格调整系数为zm, 则y/zm就可以用于表示目标公司所自行构造环境资产在第年度的价值。这种方法带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但可以作为一个供参考的初步方案为自然资源价值的定量化描述方法提供一种思路。
(二) 自然资源损耗成本的定量化描述方法
首先从技术的角度确定p个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指标, 记为a1, a2, a2……ap, 然后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它们在环境污染程度上的比重为λ1, λ2, λ3……λp, 这些污染物指标当年度的总经济损失分别为m1, m2, m3……mp。如果目标企业所排放污染物含a1的量为b1, 该年度的的污染总量为B1;目标企业所排放污染物含a2的量为b2, 该年度的a2的污染总量为B2;目标企业所排放污染物含a3的量为b3, 该年度的a3的污染总量为B3……目标企业所排放污染物含ap的量为bp, 该年度的的污染总量为Bp。则目标公司的环境污染损失可以表示为。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的计算方法同理。
根据环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 企业经营者应当在“制造前”阶段尽可能地开发和设计出使企业环境成本符合本企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效益的产品, 在源头上最小化企业的环境成本;在“制造中”阶段从环境材料的采购和清洁生产两个方面充分实施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和减污目标, 将资源和能源的废物充分最小化;在“制造后”阶段充分重视包装、运输、交易、推销等一切营业活动的环保意识, 将绿色服务理念纳入企业的废品回收和绿色售后服务活动中。根据环境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方法, 自然资源价值和自然资源损耗成本的定量化描述模式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将环境价值链各业务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精确计量。这样企业经营者就能够以环境价值链成本管理为基点, 依据严格的环境标准, 在企业经营的整个阶段降低环境成本, 系统地规划和管理环境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 进而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故障成本, 最终将企业整个价值链的环境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跃堂等:《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2]肖序:《环境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徐瑜青等:《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生命周期全成本法》, 《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第8期。
[4]刘飞等:《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第2期。
环境模型 篇2
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我们可以对许多行业的发展做出分析。例如,在20 世纪80年代,计算机生产厂商如IBM、Digital、Prime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彼此的竞争上,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针对竞争对手制定了富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生产各方面的策略,并在实施的时候坚决加以贯彻与执行,力求遏制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但是,最后他们纷纷发觉,在残酷的竞争之后他们并没有获得预计的效果。因为对于技术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通讯行业来说,替代品的威胁才是它们最大的威胁。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个人计算机网络化成为当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不了解这种趋势、不清楚这种潜在的威胁,大量的计算机公司最后不得不面对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
1.“五力”模型分析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主要是客户、供应商、新进入的威胁者、替代品的威胁者和竞争者。
新进入者的威胁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行业中增加新的企业和行业中已有企业新增生产能力。新进入者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并怀着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愿望,这很可能造成产品价格暴跌,减少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新进入者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进入障碍的大小和新进入者对现有竞争者反应的预料。如果进入障碍高,新进入者能够预料到被侵犯竞争者会进行严厉地报复,那么显然新进入者不会造成进入所产生的严重威胁。(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是指向特定企业及其竞争对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其讨价还价能力是指供应商通过提高价格或者降低所售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手段对行业内的企业所产生的威胁的大小,
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当企业所需资源供应来源十分集中或稀缺时,供应商可以通过提价、限制供应、降低所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参与某行业时发挥其讨价还价能力。
因此,企业既要设法与一些主要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以获得稳定的供应渠道及某些优惠条件,同时也需要避免其单边垄断,给本企业造成损失。
(3)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企业对自己投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买方则希望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来购买产品。为降低成本,买方与供应商议价以获得高质量的产品、高水平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这些可以通过鼓励行业内公司间的相互竞争获得。
(4)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替代产品或服务给行业设置了销售价格的上限,从而限制了行业的潜力。除非能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或在某种程度上将其差异化(比如通过营销),否则该行业会遭受盈利损失,并可能影响行业的增长。很明显,如果替代产品提供的性价比越具有吸引力,那么对原行业盈利潜力设置的限制越严格。替代品不仅在平时限制盈利,而且在行业繁荣时也减少其可获得的财富。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采用人们熟悉的谋求定位方式——使用如价格竞争、产品介绍和广告大战等策略。随着一个行业的成熟,其增长率发生变化,将可能导致利润的降低或被淘汰出局。
2.“五力”模型的应用范围与局限
环境模型 篇3
【关键词】 mCSCL;协作分组;伙伴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48—04
一、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移动学习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1]移动技术是支持未来教育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对教育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2]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围绕mCSCL(Mobile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移动设备支持下的协作学习)已经开发出若干诸如C-Notes[3]的学习环境。mCSCL以协作小组作为开展学习的基本单元,协作小组的构建对组织有效的协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 义。[4][5]在协作学习中,通常将协作小组的成员称为学习伙伴。[6]因此,在mCSCL中如何寻找协作分组中的学习伙伴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设计并建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则是寻找学习伙伴的第一关键所在,这也是本文的关注点所在。
二、伙伴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所谓伙伴模型是指学习者在建立伙伴关系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是学习者寻找学习伙伴组成协作小组的核心。[7]通过文献分析发现,mCSCL中关于伙伴模型的研究比较简单,还没有形成正式的模型,其学习伙伴形成的依据有Random(随机)、 Preference(喜好)、Achievement(学习成绩)、Sociability(社交能力),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发现:目前,mCSCL伙伴模型考虑的因素过于简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仅考虑了学习者的单个特征,并没有针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进行综合的考虑;二是没有考虑mCSCL环境下学习者和学习的特殊性。
虽然目前关于mCSCL伙伴模型的研究并不深入,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对CSCL和WEB环境下的伙伴模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些将为mCSCL环境下伙伴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和借鉴,其中比较有借鉴价值的伙伴模型如表2所示。
虽然国内外的研究者对CSCL和WEB环境下的伙伴模型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为我们构建mCSCL环境下的伙伴模型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借鉴,但这些伙伴模型是根植于CSCL和WEB的特殊环境,并没有考虑mCSCL环境的特殊性。与CSCL相比,mCSCL的小组成员能够在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帮助下自由移动到同一空间开展协作活动,从而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屏幕前而能自由移动到真实活动场景中进行社会化的交流。简而言之, mCSCL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建立mCSCL环境下的伙伴模型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
鉴于mCSCL伙伴模型的研究现状以及CSCL和WEB环境下伙伴模型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构建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特征,在综合考虑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特征的基础上,根据mCSCL环境的特殊性,构建适合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
三、构建mCSCL环境下协作
分组的伙伴模型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试图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mCSCL环境的特殊性作为构建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的依据,在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进行综合建模的基础上,结合 mCSCL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特殊性,设计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
(一)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信息
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是构建伙伴模型的主要依据,对学习者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学习需求、认知能力”四个因素作为学习者个性特征的最佳表征和mCSCL环境下伙伴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个体在其心理、生理特征基础上形成的、接受和加工信息过程中的持久偏好,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特征。[19]mCSCL虽然在移动设备支持下以协作构建为核心,但协作并不意味着限制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强迫个体削足适履地适应协作小组的设计意图,而是强调异质的学习者发挥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优质移动学习资源缺乏的今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开展mCSCL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从而在与他人联合过程中获得自由感,使得整个协作小组变得更高效。总之,mCSCL环境更加需要学习风格差异化的学习者,学习风格应该成为伙伴模型组成要素之一。
2. 知识水平
知识水平是指学习者对完成共同目标所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影响mCSCL的进度,知识协作构建是开展mCSCL活动的任务之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特定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学习者基于自身知识经验进行建构。mCSCL是支持移动学习者理解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已获得知识建立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者知识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学习者在mCSCL活动中知识协作构建的表现[20]。
3. 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学习者参加mCSCL活动的内驱力。mCSCL下的学习需求由群体需求、个体发展需求、个体交互需求组成。群体需求是指mCSCL中小组成员的共同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是指学习者在mCSCL中期望获取的事物,可以表现为学习者知识和认知能力的改变。个体交互需求是指学习者在mCSCL中期望与其他学习者交互获取的事物,它是学习者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的方式,可以表现为学习者经验的增长。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需求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参加mCSCL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学习者只有与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伙伴进行交互,才能在mCSCL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有意义的mCSCL活动才能发生。
4. 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個层次,认知能力的高低将会影响协作学习目标的完成。不同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互补,从而使协作小组能够从多个角度阐述并完成协作学习目标。
(二)构建mCSCL环境下学习者的动态协作信息
移动设备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即时性允许学习者随时随地参与高水平的协作学习活动,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屏幕前而能面对面地进行社会性交流。mCSCL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移动性、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者的移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容易从一个学习主题转移到其他主题(与学习相关甚至无关);二是技术支持学习者的移动,如技术支持下学习的情景化,使学习者能够由一种情景转移到另一种情景中。
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注意力限度”、“技术熟练度”来体现学习者的移动性,通过 “交互频率”、“伙伴认同感”、“协作贡献率”来体现mCSCL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特殊性。
nlc202309030700
1. 注意力限度
注意力限度是指学习者专注于学习内容的时间长度。移动学习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是高度分散的,学习者极易从当前学习主题转移到其它学习主题或者被外界情景吸引而游离于学习之外。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学习者尽可能地在同一时段专注于同一学习内容,进行社会性的交互与协作,开展和维持有效的mCSCL活动。
2. 技术熟练度
mCSCL是在移动技术支持下开展的协作学习活动。虽然技术与教育只是在特定的时空才能结合,技术绝不是教育的决定性力量,但不可否认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不再抽象化。[21]在mCSCL中,移动技术是学习者即时交互、学习情景化等的有效支撑,学习者对mCSCL支撑技术的熟练程度将会影响mCSCL的协作效果。
3. 伙伴认同感
伙伴认同感是指学习者对其学习伙伴的认可程度,是学习者对其学习伙伴在协作活动中表现的一种评价。通过伙伴认同感,可以了解该学习者的历史协作记录,为选择学习伙伴提供依据。
4. 交互频率
交互频率是指学习者在mCSCL活动中与其他学习者交互的紧密程度。与CSCL相比,mCSCL除了具有随时、随地和移动性的优势之外,其最大的优势在于mCSCL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mCSCL中,学习者与其伙伴之间的交互频率反映了学习者参与mCSCL活动的积极性与活跃程度。要开展有效的mCSCL活动,高质量的即时交互是必需的。
5. 协作贡献率
协作贡献率是指学习者在mCSCL活动中所作的贡献,是衡量学习者协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学习者总倾向于选择协作能力强的学习伙伴,高协作贡献率是学习者选择学习伙伴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由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者的动态协作信息两部分组成。在考虑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同时考虑mCSCL的特殊性,从动态协作的角度构建伙伴模型,如图1所示。
四、小结与展望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伙伴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mCSCL的特殊性构建了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希望能够为mCSCL领域的自动协作分组提供一种良构的依据。然而,mCSCL中要实现自动协作分组,除了要构建精确的伙伴模型之外,还需要针对伙伴模型设计合适的测量和量化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学习伙伴推荐算法,这将是本研究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建设,李青,刘金梅.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
2007,(7):21-25.
[2] S. Martin, G. Diaz, E. Sancristobal, et al. New Technology Trends In Education: Seven Years Of Forecasts And Convergence[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3][8] M. Milrad, J. Perez ,U. Hoppe. C-notes: designing a mobile and wireless application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J]. Proceedings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2002, 117-200.
[4] 赵建华,李克东. 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 2000,(10).
[5] 黄荣杯.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6][12] 赵建华. Web环境下智能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2.
[7][14] 程向荣,周竹荣,邓小清.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伙伴模型[J].计算机应用,2007,(7):1763-1766.
[9] H. Ketamo. xTask-adaptable working environment[A]. Proceedings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C]. Vaxjo, Sweden: IEEE Comput. Soc, 2002, 55-62.
[10] K. Yatani, M. Onuma, M. Sugimoto, et al. Musex: a system for supporting children'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 museum with PDAs[J].
Systems and Computers in Japan, 2004, 35(14): 54-63.
[11] C.-K. Chang ,C.-K. Hsu. A mobile-assisted synchronously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annotation system for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1, 24(2): 155 - 180.
[13] 刘菊香. 基于模糊理论的网上协作学习学生分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15] 程向荣. CSCL的伙伴模型研究[D]. 西南大学,2008.
[16] 马玉慧,孙双,白滨. 基于贝叶斯分类的CSCL自动异质分组策略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38-40.
[17] P. Paredes, A. Ortigosa ,P. Rodriguez. TOGETHER: an Authoring Tool for Group Formation based on Learning Styles [J]. 2009.
[18] S. Chuen-Tsai ,S. J. L. Sunny. Learn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design: a learning strategy on the Internet[A].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1. 31st Annual[C].
[19] 郝丹,张伟远,陈丽. 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测量方法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1):51-54.
[20] E. Alfonseca, R. M. Carro, E. Martin, et al. The impact of learning styles on student grouping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case study[J]. 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 2006, 16(3-4): 377-401.
[21] M. Sharples.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0, 34(3-4): 177-193.
收稿日期: 2011-10-15
作者簡介:唐杰,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310014)。
李浩君,副教授,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310014)。
邱飞岳,教授,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院长(310014)。
责任编辑 石 子
网格环境下数据集成模型研究 篇4
英国e-science核心项目OGSA-DAI[2,3]是数据库网格研究领域的代表作,OGSA-DAI是一种数据访问和集成的中间件平台,它主要实现了对多种数据库的服务化访问,使得数据库能够用网格服务的形式对外共享数据。利用这些服务,虽然可以使客户端通过统一接口对不同的数据资源进行访问,但没有真正实现对异构数据源的数据集成[4]。另外,在网格环境下,如何对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动态的组成一个虚拟数据库以完成一个特定任务、如何解决虚拟数据库对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信息了解匮乏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基于Web Service的OGSA架构[5]和OGSA-DAI的构架、内部流程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基于OGSA-DAI的数据集成模型,该模型用于解决网格环境下异构数据源数据集成和分布式查询处理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元数据管理来解决客户端对异构分布的数据资源信息了解匮乏的问题,从而在网格环境下为用户提供一种直观的、可视化的虚拟数据库视图环境以及高度透明的分布式查询环境,以便于上层用户透明地使用。
1 网格环境下数据集成的关键技术研究
1.1 网格环境下数据源的访问和集成
图1给出了OGSA-DAI对数据源访问的执行流程。
OGSA-DAI提供了数据存取和集成的基本的接口,还提供了扩展性机制,从而可以向OGSA-DAI添加更多的用户定义的服务。客户端发送执行文档给数据服务,执行文档中描述了需要数据服务资源执行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对数据源的查询、更新、数据转换、数据传递操作。然后,数据服务把执行文档转交给代表实际数据源的数据服务资源。数据服务资源对执行文档进行解析并执行指定的活动。当活动是对数据源执行一个SQL查询语句时,数据服务资源创建描述请求结果的响应文档,其中包含了执行本次查询的结果集。最后,把响应文档通过数据服务返回给客户端[2]。
目前,数据集成方法主要分为模式集成方法、数据复制方法以及综合型集成方法。模式集成的基本思想是在构建集成系统时将各数据源的数据视图集成为全局模式,使用户能够按照全局模式透明地访问各数据源的数据。联邦数据库和中间件集成方法是两种比较典型的模式集成方法。数据复制方法是将各个数据源的数据复制到与其相关的其它数据源上,并维护数据源整体上的一致性。比较常见的数据复制方法是数据仓库方法。综合型集成方法是把上述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以突破两种方法的局限性[6]。在本文中使用综合型集成方法来完成数据集成,由于各个异构数据源的元数据相对比较稳定,同时客户端对各个异构数据源的访问比较频繁,故客户端元数据库采用数据复制方法把各个异构数据源的元数据进行集成。客户端对异构数据源数据的访问,考虑到被集成的系统规模可能比较庞大且数据更新频繁,所以可采用中间件集成方法在全局模式下进行集成。
1.2 利用元数据对数据进行管理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在OGSA-DAI提供的查询服务中,对描述数据资源的元数据信息进行了内省,这样虽然不必专门对元数据进行管理,却使得描述数据资源的信息匮乏。用户在事先不知道数据源的情况下,需要多次与数据源进行交互才能得到数据内容。所以我们在模型的用户应用层和数据集成层之间建立了一个元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存放了所有已注册数据库的基本信息、数据库中的所有表信息和字段信息。同时,我们在用户应用层也建立了一个元数据管理模块来负责对各个分布、异构的数据源的元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发布和维护。有了这种配套机制,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各个数据库的信息以及表的结构、字段的类型、表间的关系等信息,并给分布式查询优化带来很大的方便。
1.3 分布式查询处理的设计、分解和优化
网格环境下分布式查询处理最大的特点是自适应性,它必须能充分利用并行计算能力和网格资源动态演化的特性[7]。在OGSA-DAI中,提供了基本服务接口,实现与存储资源之间的交互,对物理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访问。对于用户来讲,关心的是通过一种简单、方便的机制去得到他想要的数据,不关心网格环境下分布式查询的复杂性,更不会主动地把分布式查询人工的分解为多个对单库的查询。所以在网格应用中,分布式查询操作应该在动态组成的虚拟数据库中进行,从而屏蔽不同关系数据库及其运行结点的异构性[8]。本文中采用网格服务和元数据服务来为客户端用户提供SQL查询服务,用户对虚拟数据库的操作可以像操作一个真实的数据库一样来进行。
2 网格环境下数据集成模型设计
本模型是基于OGSA-DAI中间件进行设计的,是建立在OGSA-DAI对网格环境下异构数据源的访问能力之上的。为了实现用户透明的访问网格环境下的异构数据源,可通过查询客户端本地元数据库中存储的异构数据源的元数据信息,把客户端的查询请求分解、优化为多个对单数据源的子查询请求。然后把各个优化后的子查询分派给OGSA-DAI执行,待OGSA-DAI执行完后,由数据合成模块接收OGSA-DAI执行的各个查询的结果,并利用本地临时数据库作为缓存,按照查询计划合成结果,并把合成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利用本地元数据库和查询计划构建出虚拟数据库视图供客户端用户使用。图2是基于本模型设计的体系结构图。
2.1 数据层
通过OGSA-DAI访问的各种数据资源,本模型中主要包括了各种关系型数据库,例如:My Sql、IBM DB2、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PostgreSQL。
2.2 支撑环境层
该层是本模型的网格支撑环境,提供的网格接口包括资源发现与管理、通知机制和网格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用户认证和授权、容错、安全等,由Globus Toolkit实现。OGSA-DAI模块负责以网格服务的形式对各种不同数据库的访问,这些服务包括GDSR(网格数据服务注册)、GDSF(网格数据服务工厂)、GDS(网格数据服务),利用这些服务实现数据源的注册、发现、定位、访问及结果的返回。
2.3 数据集成层
该层是本模型的核心层,集成了下述多个核心功能模块。
(1)分布式查询分解、优化模块对用户提出的SQL查询语句进行分析、分解、优化以形成一个或多个对单库的SQL查询语句。在此通过对本地元数据库的交互来完成查询计划的生成,并利用优化算法决定那些查询应该先做,那些应该后做。
(2)子查询分派模块把当前分解出的子查询分派给OGSA-DAI执行,并提供当前各个子查询执行状态的查看接口。子查询的执行和状态查看是间接地通过OGSA-DAI提供的服务来完成。例如:GDSR服务可使应用程序动态找到欲访问数据库,通过GDS服务的相应活动可以得到当前的执行情况。
(3)数据合成模块负责接收OGSA-DAI执行的各个查询结果,并利用本地临时数据库作为缓存,按照查询计划和所涉及的元数据库信息来进行结果的合成。
(4)元数据抽取模块负责从指定数据库中提取元数据,该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扩展GDS服务来实现,提取之后,进行格式转换并由元数据管理模块完成对元数据库的更新。
(5)数据格式转换模块OGSA-DAI执行查询后,返回包含了查询结果的响应文档。该文档中的结果集是以XML格式来进行描述的,需要在本模块完成XML格式到行集的转换。
(6)数据库自动发现和注册实现局域网内或域内带有某些特征或授权的数据库的自动发现和注册。但一般使用手动注册的方式完成数据库注册和元数据的提取工作。
(7)数据集成总控制器负责与用户应用层的交互,如:接收SQL查询、发送结果集,并协调各个组件的交流和执行过程。
2.4 用户应用层
完成虚拟数据库视图环境的构建,查询结果的显示、元数据的管理。
(1)数据显示模块负责虚拟数据库视图的建立,以及用户结果的显示与转存,还包括用户SQL查询的保存与传递。结果的显示分为两种,一种是Table格式,另一种是XML格式
(2)元数据管理模块负责建立和维护元数据。包括元数据格式定义和表示、插入新注册数据库的元数据、更新元数据、删除元数据,以及向GDSR订阅元数据变动通知。通知是OGSA-DAI提供的一个服务,当数据库元数据有变动时,该模块能够及时得到消息并做出相应处理。
(3)本地SQL查询语句解析器位于数据显示模块和元数据库之间的一个中介模块,负责解析构建用户视图时的SQL语句。SQL查询语句往往涉及到多个数据库的查询,此处利用本地元数据库来实现SQL语句的解析,避免了访问远程数据库所造成的耗时。
3 工作流程
分布式查询和数据集成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1)从数据显示模块接收用户的SQL查询命令,分布式查询分解、优化模块与元数据库交互,确定要访问的数据库及其对象是否可用,然后,对查询任务进行分解、优化以形成高效的一个或多个子任务。最后把子任务提交给子查询分派模块。
(2)子查询分派模块按照子任务的接收顺序依次进行执行。期间,可以通过指定的服务查询各个子任务的执行情况。
(3)子查询分派模块现在充当了OGSA-DAI的客户端。客户端与GDSR通信,查找满足需求的服务工厂。
(4)把满足要求的服务工厂的GSH(网格服务句柄)返回给客户端。
(5)客服端可以查询GDSF的配置信息,调用Create Service()方法来创建GDS实例。
(6)GDSF创建GDS实例,并把该实例的GSH返回给客服端。
(7)用户把客户端生成的执行文档(其中包含了要执行的SQL语句,格式为XML)交付给GDS实例。
(8)连接数据库Database1,并将查询结果返回给GDS实例
(9)把处理结果以响应文档的形式发送给数据合成模块。
(10)同样的过程,可以访问Database2,并把结果也返回给数据合成模块。
(11)把XML文档转换成行集(或表的形式),并在数据合成模块合成数据,期间,可能需要暂存数据。
(12)把合成的结果传递给显示模块显示或转存。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网格环境下数据集成的关键技术,详细论述了如何在网格环境下利用OGSA-DAI进行数据集成,给出了模型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阐述了其工作流程,并利用与客户端元数据库交互的方式解决了用户对目标数据库信息了解匮乏的问题。
摘要:基于OGSA-DAI给出了一个用于解决网格环境下异构数据源数据集成和分布式查询处理的数据集成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客户端元数据库解决了用户对目标数据库信息了解匮乏的问题,从而为用户的分布式查询处理提供了一种直观透明的、可视化的虚拟数据库视图环境。
关键词:数据集成,OGSA-DAI,元数据,网格计算
参考文献
[1]Foster I,Kesselman C.The grid2: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M].Morgan Kaufmann,2004.
[2]OGSA-DAI WSRF2.2User Guide[EB/OL].http://www.ogsadai.org.uk/documentation/ogsadai-wsrf-2.2/doc/
[3]Atkinson,M.,Karasavvas,K.,Antonioletti,M.,Baxter,R.,Borley,A.,Chue Hong,N.,Hume,A.,Jackson,M.,Krause,A.,Laws,S.,Paton,N.,Schopf,J.M.,Sudgen,T.,Tourlas,K.and Watson,P.A new Architecturefor OGSA-DAI[EB/OL].http://www.ogsadai.org.uk/documentation/presentations/NewArchitecturePresentationAHMSep05MPA.pdf,2005-09-27.
[4]蒋明亮,傅秀芬,侯文国,肖树腾,李志清.基于OGSA—DAI的数据集成模型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6(11X):204-206,214.
[5]I.Foster,H.Kishimoto,A.Savva,D.Berry,A.Grimshaw,B.Horn,F.Maciel,F.Siebenlist,R.Subramaniam,J.Treadwell,J.Von Reich.The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Version1.5[EB/OL].http://www.ogf.org/documents/GFD.80.pdf,2006-09-05.
[6]陈跃国,王京春.数据集成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4,31(5):48-51.
[7]M.R.Martinez,N.RoussPoulos.MOCHA:A Self-extensible Database Middleware System for Distributed Data Sources.Porceedings of the ACM SIGMOD International Cone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C].IEEE Press,2000(3):213-214.
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分析模型 篇5
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分析模型
环境污染的治理是化工、制造等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如何进行有关的`决策分析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 在分析环境成本性态的基础上,设计了排污费和排污权交易两种制度下的经济分析模型,为企业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了理论框架和依据.
作 者:李连华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江门,529020 刊 名: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7(2)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环境成本 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治理决策环境模型 篇6
关键词:网络教学;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评估平台;形成性评估;三角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0-0013-04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发展朝着国际化推进,外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在外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是每一位大学生的重要基础课,具有大规模的外语学习群体。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吴启迪提出,现代化的大学英语学习应朝着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发展。[2]当前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以“资源提供”和“总结性评估与测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反馈以及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估,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学习策略等语言学习因素很难通过总结性评估的分数得到反映,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作用有限。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三角教学”模型。该模型将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相结合,通过三者的相互促进、相互优化,形成一个稳定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1.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名校的公开课程都被搬上了网络,通过网络英语学习资源唾手可得。于是有人提出,学习可以完全通过网络来实现,不需要进行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但是,多媒体语音室、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并没有动摇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重要地位,传统教学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并不是所有高校的技术条件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语音室有限、机位不够等;其次,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较为习惯中学时老师的“应试”方式,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很难适应信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最后,传统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面对面的师生交互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传统教学与纯粹的网络教学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2.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存在问题。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传统教学的“大班授课”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忽视了个性化的教学和反馈。此外,虽然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活动等,但实际中受到教学内容的约束,讨论和活动很容易流于表面,“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依然存在。而且,由于受到时间有限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做出针对性评价,学生接受到的反馈也多为“纠正性”和“引导性”的信息,来自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较少,缺少形成性评估。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1.网络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
通过网络学英语成为未来英语学习的一个极具潜力的重要途径,将网络应用于英语教学亦是未来世界英语学习的必然趋势。[3]近年来,大量研究人员研究了如何利用网络支持大学英语教学,探索出了多种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开发了多款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优化了学习环境,课程容量得到扩充。[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5]“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资源提供、总结性评估与测试为特征的网络教学平台”成为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形式(如图1所示)。其中,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用于提供拓展资源、实施测试等总结性评估、进行教学管理等。这一教学形式既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课堂教学,也没有完全吸收网络教学的全开放性,而是吸收整合二者的优点,发挥网络技术对传统教学的辅助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典型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特点分析
目前,在国内已开发并使用的典型大学英语教学平台有四个:“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新时代交互英语”,“大学体验英语”以及“新视野大学英语”。这些平台在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国外广泛使用的教学平台较为典型的有Blackboard,可以运用于任何科目的网络教学。通过对“新理念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新时代交互英语”以及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得到表1所示结果:
通过对比三个平台的特点(如表1),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突出特点是:(1)以资源提供为主,为学生提供配套教材的相关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以及一定量的拓展资源;(2)以总结性评估为主,通过单元测试、分级测试、题库出卷测试等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估,反馈结果以分数为主,与传统的考试并无差异;(3)教学管理功能所占比重较大,主要集中在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信息查询、网上提交与批改作业以及信息反馈等,削弱了其教学功能。
3.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已有平台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单元式”设计,虽然内容方面较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但各单元之间缺乏相关性和连续性,给学习者一种资源堆砌的感觉。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有的平台甚至没有单元教学目标,不利于开展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三是,缺乏任务设计和活动设计,学生只能接受平台提供的设计方案和配套内容,没有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学习引导,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目前网络教学平台的检测方式单一,通过检测题目检测不能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写作技能的掌握以及文化背景的了解,与教学目标联系不大。
在平台所有的问题中,缺乏完善的评估体系这一问题尤为明显、影响最大。现有的网络平台都是以测试等总结性评估为主,缺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反馈和指导的形成性评估,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生得不到及时的针对性反馈,难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问题虽然通过网络平台的介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由于网络教学平台自身也存在问题,因此辅助作用具有局限性。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在现有模式中引入“网络形成性评估模块”,形成“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评估平台”的大学英语“三角教学”模型。
三、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三角教学”模型构建
1.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杜威(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和“做中学”的学习理论、皮亚杰(Piaget)的发生认识论和发展心理学、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以及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6]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7]建构主义对“三角教学”模型构建的启示有以下几点:评估平台的建设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完成语言任务的支持环境,创建并保持支持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解决问题的环境。教师作为辅助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即时的学习反馈,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知识内容等方面的指导。
(2)教学评估理论
教学评估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8]根据评估的作用,教学评估包含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9]形成性评估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师生调节教学过程。[10]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做出的评价。[11]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等人提出了形成性评估的目的,即评价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证明”。[12] 周娉娣和秦秀白依据近年来网络教学与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对比了网络教学与形成性评估的特点,[13]提供了将网络教学平台与网络评估平台相结合的理论支撑(如表2所示)。该理论对“三角教学”模型的构建有以下几点启示: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重视形成性评估,屏蔽总结性评估以测试形式衡量学生能力的弊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当前的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缺乏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及师生交互和个性化评价反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以促进评价活动的开展。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通过设计和实现“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引导。
2.“三角教学”模型
依托真实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结合以“形成性评估”为目的的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从而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三角教学”模型(如图2所示)。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主要包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其中,教师活动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活动包括听课、汇报展示、同伴讨论、回答问题、师生互动等;教师活动包括讲授、师生互动、课堂管理、课堂提问、即时反馈、维持课堂秩序、组织课堂讨论等。
现有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现有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以“资源提供”和“测试和总结性评估”为特征,具有创设教学与学习环境、提供教学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教学管理等功能。利用平台的分级测试、单元测试、总结性评估等功能,教师能够查看学生的单元或学期的学习结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生活动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资源搜集与整理、做作业、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题目练习、单元测试、试卷测试、在线交流等;教师活动包括学生分级管理、批改作业、在线答疑等,有的平台支持教师以留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质性的评价反馈。
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反馈学习信息,引导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确认学生阶段性能力的发展,明确发展过程的具体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步骤实施形成性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设计和发布学习任务,通过“教师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分,也可以进行质性的评价,提出改进学习的意见与建议;学生基于平台的活动主要包括“自评”和“同伴互评”两部分。
四、“三角教学”模型应用活动设计参考
在构建的“三角教学”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该模型在实际中应用的活动设计参考(如图3)。首先,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开展面对面的语言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进入任务学习的情景。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设计并发布学习任务,并针对每一项学习任务给出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指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整理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信息。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吸收整合大量的学习资源,并有效地利用平台提供的单元测试功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性测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每一次的阶段性学习结果上传至网络评估平台,开展“自评”“同伴互评”和“师评”。学生依据形成性评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依据评估反馈结果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实施进度以及课后辅导。
五、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网络评估平台三者缺一不可。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传统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之后,有许多问题依然存在。本研究探讨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三角教学”模型从评估角度入手,在现在的二元模式中加入了“网络形成性评估平台”,构成了最为稳定的三角结构。但是,真实的应用效果如何还需要在实际中进行检验,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使三个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仁仑,戴炜栋.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思考[J]. 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13(02):17-23.
[2]吴启迪.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J].外语界, 2005(2):1-4.
[3]顾佩娅.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36-38.
[4]王淑敏.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英语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15): 50-52.
[5]吴建国. 网络时代的英语教学优化研究初探[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16): 53-55.
[6]刘春燕,钟志贤.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教学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 2004(7):40-44.
[7]范琳,房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CAI英语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4):25-30.
[8]胡晖,蒋艳阳,张丽波.高等院校英语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8):260-261.
[9]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Black, P. & D. Wiliam.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998(5): 7-74.
[11]Genesee F, Upshur J A. 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56-58.
[12]Stufflebeam. D. L, Foley, W.J, Gephart, W.J, Guba, E. G, Hammond, R. L, Merriman, H. O.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M].Itasca, IL: F. E. Peacock Publishers, Inc.,1971:23-26.
[13]周娉娣,秦秀白. 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 2005(10):9-13.
环境模型 篇7
1. 1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我国将环境绩效审计这一概念定义为: 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民间审计组织执行的,对受托进行环境管理的责任承担者履行其职责的情况进行系统监督,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其责任履行状况,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全面有效提高环境绩效管理效率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环境绩效审计不仅包括对环境项目的事前和事中审计,也包括对完成后的项目进行事后追踪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范围广、覆盖内容全面。
1. 2 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环境绩效审计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特点: 经济性和效率性。在经济性方面,主要指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的资金是否控制在预算内,投入资金成本是否超过环境治理项目带来的效益。在效率性方面,指环境治理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治理目标,投入的资金是否达到预期效益。
1. 3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现状
我国目前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阶段,但环境绩效审计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项研究,因此,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政府和企业承受着更多来自外界的环保压力,它们也被要求出示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与环境绩效相关信息。政府和企业迫于压力,会采取具体措施提高环境绩效,这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方法,主要使用的还是常规的审计方法。
2 环境优值模型研究概述
2. 1 环境优值模型的定义
环境优值模型是针对公共环境项目的审计评价方法,能对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且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对国家及地区的环境绩效进行审计。其操作流程为: 对需审计的环境项目,确定指标及相应的权重,通过方差计算出环境优值,是环境绩效审计的一项重要评判标准。
2. 2 环境优值模型的优越性
环境优值模型可为环境绩效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依据。具体来说,其优越性体现在:
( 1) 综合性。环境优值模型综合选取环境指标,且其选择标准也符合国家或地区的具体环境情况,将多种指标融入到具体模型中,得到的环境优值可以体现每种指标对环境的影响,因此,通过环境优值模型,可对环境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综合性依据。
( 2) 持续性。环境优值模型计算的是国家或者地区连续一段时间的环境优值,可以避免短期数据的偶然性,能满足环境绩效审计对环境项目持续性审计的要求。
( 3) 灵活性。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环境问题也变得更复杂和多样化。而环境优值模型能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环境问题随时改良指标,且按照具体问题的重要性确定权重,能得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优值,不需全盘否定之前指标,更具有现实意义。可见,灵活性是环境优值模型不可或缺的一大优势。
( 4) 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综合的审计工作,考虑的内容也比较全面,因此,环境优值模型不仅考虑到易获得的财务指标,也把具有重要意义的非财务指标计算在列。因不同指标有各自单位,在运用模型之前需将它们统一量化成标准化的无单位指标,保证了得出的环境优值具有可比性。
3 环境优值模型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具体应用
3. 1 数据的获取
首先是获取环境优值模型所需的指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环境指标,具体可通过目前已有的成熟环境模型获得,主要用于测量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另一类为具体指标相对应的目标值和取值范围。每种环境质量评价可用Fi来表示,在理想值Vi附近可得到取值的上下限范围,为Bi,则该环境指标Fi的正常标准值范围为( Vi-Bi/2,Vi+ Bi/2) 。
3. 2 环境优值模型的构建
环境优值U的构建,可以通过环境指标Fi来测算,具体为如下公式:
式中,Fi为每类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监测数; Vi为理想值; Bi为可取值上下限范围。
上式中,当Fi达到理想值Vi时,Fi- Vi= 0,能得出环境优值U =0,此时的环境处于最佳状态。除此之外,可对模型进行改良,将指标的权重应用到模型中,可得到如下公式:
通过环境优值模型的测算,可综合全面评价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治理情况。
3. 3 指标选择标准
指标的筛选是环境优值模型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能确保最终得到的环境优值具有实际意义。在指标的筛选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 1) 目标性原则。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明确环境治理的目标,可减少指标的片面和重复。
( 2) 明确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必须明确易于理解,使选择的指标能体现环境治理的目标,使最终获得的评价结果具有现实意义。
( 3) 可操作性。选择的指标最终是要运用到模型的计算中去的,如果指标不能具体量化或者无法获得,那指标的选择也缺乏意义,因此,选择的指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才能在最后获得理想的结果反馈。
( 4) 可比性原则。为了能比较最终环境绩效审计的结果,得到的环境优值必须具备可比性,这也要求所选取指标的可比性,因此,指标必须经统一量化,要具有标准性和无单位化。
( 5) 实用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具备实用性,否则最终也无法得到切实有用的环境优值,因此,在考核指标时,简单易行的指标可优先考虑。
4 结论
环境问题不单单是指眼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需要长久重视的热点问题。其中,环境绩效审计对改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仍不是很完善,许多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通过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工作还是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的,我们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出一套适用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
环境优值模型是环境绩效审计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能综合持续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治理状况,只有充分利用环境优值模型,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才能踏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山梅,赵昱博.纳入环境因素的绩效审计与评价探索[J].生态经济,2007(10):57-59.
[2]陈佳稳.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模型构建浅探 篇8
一、OECD下P-S-R概念框架环境绩效评估指标模型构建
环境绩效实质就是环境目标的实现水平。指标是复杂现实的一种简单直观的表现, 指标体系是环境绩效评估的一种重要工具。实施绩效评估, 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识别环境问题, 构建指标体系阶段;二是环境制度缺陷分析阶段。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是大量指标的简单堆砌, 其完善与否关键在于所选指标的质量, 而不是指标的数量。指标是环境问题的优劣及其潜在原因的具体表现。选取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1994年提出的P-S-R (压力-状态-响应) 概念框架模型。
这一模型具有综合性特点, 既包括人类活动和环境状态, 同时又包括政策响应。根据这一模型进行指标构建, 能够避免传统的单一指标简单描述环境状态的局限, 比较准确地描述环境-经济-社会这一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和环境、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了一定的压力, 因为这个原因, 环境状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而人类社会应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响应, 以恢复环境质量或防止环境退化。这三个环节正是决策和制定对策措施的全过程。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 (P-S-R) 概念框架, 建立了环境绩效评估指标结构体系。环境绩效评估是环境管理的有效工具, 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否决定绩效评估的成效。压力-状态-响应 (P-S-R) 概念框架为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WBCSD生态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架构
WBCSD在1992年里约地球高峰会议中提出“生态效益”的概念, 借由生态效益期许企业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 也能兼顾生态系统的平衡。随后, WBCSD在2006年6月正式公布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架构。在整个WBCSD指标架构下, 生态效益的指标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生态效益=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对环境的冲击
价值表示产能、产量、总营业额、获利率等。冲击可表示成总耗能、总耗原料量、总耗水、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生态效益可以企业的资源生产力表示, 如单位耗水量的产量、单位耗能的产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产量、单位原料的产量等。这个公式可用来计算各种不同的生态效益指标值, 视各个企业的实际需求, 而定出适当的信息作为分子或分母。
WBCSD将生态效益指标架构分为三个层次:
类别 (Category) ——在环境影响或是企业价值上, 影响所及的广泛领域, 可以应用到所有的企业。
因素 (Aspect) ——与所影响的特定范畴相关的信息类别。
指标 (Indicator) ——与所影响的特定范畴有关的一项特定指标, 而这项指标可用来反映环境绩效。每一个因素可能有好几个指标。
生态效益的概念主张将生态、环保方面的信息, 转化为财务数字, 对企业界及金融界而言才有具体的意义。因此WBCSD发展并制定生态效益指标以量化企业在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的信息即将生态效益看作一种“产出”除以“投入”的比率。“产出”指的是企业、部门或整体经济活动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投入”则指企业、部门或整体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总和。生态效益的评定量, 决定于投入与产出两方面的鉴定指标。
三、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标准框架与内容
环境绩效评估是组织内部管理过程, 利用指标来提供组织过去与现在的环境绩效和环境绩效准则比较的信息进行评估。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标准是一份指导性纲要, 而非验证标准或绝对的环境绩效准则。其内容是对组织的环境绩效进行测量与评估的一种系统性程序。ISO14031标准为一个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估提供指南, 适用于任何组织, 无论其类型、规模、地域和复杂程度。由于ISO14031标准充分考虑到组织的地域、环境和技术条件等不同, 没有设立具体环境绩效指标, 其提供的是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
根据ISO14031标准, 环境绩效评估指标 (简称EPIS) 可分为组织内部的EPIS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 (简称ECIS) , 组织内部的EPIS又可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 (简称MPIS) 以及操作绩效指标 (简称OPIS) 。
(1) 管理绩效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管理层为改善环境绩效所做的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努力, 有助于评估环境管理效能, 改善环境绩效的决策与行动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守规性、环境管理方案的实施, 环境教育训练、环保投资等。此项指标仅能提供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 却无法提供企业实际环境绩效多少的有关信息。因此, 在进行环境绩效评估时, 须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2) 操作绩效指标。该指标反映组织在操作运行方面的环境业绩, 包括企业设施的设计及操作, 原材料、能源等流动性产品及服务等, 是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操作绩效指标主要涉及企业运作的各项输入与产出因子。输入因子指原材料、能源及用水等;而产出因子指废弃物、废气排放、废水等。
此外, 环境状况作为辅助性指标, 提供了企业周边的环境质量状况, 如空气、水、土壤和噪声等质量状况。此指标可协助环保部门及企业管理层, 了解企业对环境的实际或潜在影响, 从而有助于环境绩效评估工作的实施。
四、国内环境绩效评估的相关法规分析
国家环境保护有关部门虽然没有建立上市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但国家环境保护部先后制定了[2003]101号文和[2003]156号文, 为上市企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中, [2003]101号文是为了指导各级环保部门核查上市企业和上市企业申请再融资工作而制定的。[2003]156号文是为了促进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 根据《清洁生产促进生产法》制定的。
101号文和156号文同属为督促上市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法规、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而发布的条文, 但在法律依据、规定对象、规定内容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101号文是督促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认真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的相关规定制定的。其规定对象是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 主要规定了必须遵循的八项条例。156号文是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的, 规定对象是所有企业, 尤其是当地媒体定期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文件除包含了101号文的法律规定外, 还规定了反映各企业环境绩效的相关内容。101号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方面最基本的事项, 而156号文以公告形式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上市企业在环境保护信息方面所应披露的事项。因此, 可以根据101号文为法律准则, 并借助156号构建我国上市企业特色的环保绩效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林万祥、肖序:《环境成本管理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带宽模型初探 篇9
“千兆到桌面”是很多网络厂商提了多年的口号。然而, 对于千兆到桌面的必要性, 一般厂商和媒体却鲜有详述。云计算对网络带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于云计算强调电脑的本地处理功能和存储功能更多的由服务器端完成, 而同时又强调用户的使用体验要跟本地处理一样, 因此必然对网络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云应用中, 在线文档编辑 (即在线Office) 显然是最为典型的, 微软、谷歌、ZOHO等公司都推出了相应的应用, 即可以通过Web浏览器, 在线编辑Word, PPT, Excel等常用的办公文档。因此研究这些应用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2 在线文档编辑的用户体验比较
一个简单的估算方式是设想云计算环境下, 远程应用相当于用户电脑的硬盘位于数据中心, 如果是这样的话, 用户体验可以直接比较硬盘速度和网络速度。一般个人电脑的硬盘读取速度为30Mbps左右, 换算成网络速度为240Mbps, 而固态硬盘可达200~500Mbps, 由此可见简单估算的结果, 千兆到桌面显然是必要的。为了研究在线文档编辑这样的应用在不同网络环境下会带来怎样的用户体验, 如表1所示, 选取服务器位于中国的ZOHO代理商百会作为测试目标。
在所有测试之前, 首先观察流量监控软件确保并无其他流量传输。注册并登录百会网后, 首先用百会的在线Word应用打开一个空白的文件, 这是为了之后打开测试文件时, 传输的流量都为实际的文件数据, 如表2所示。之后, 打开事先已经准备好并已上传的测试文件。大小为9.81Mb, 选取这样大小的文件是因为目前几兆到十几兆的Office文件已很常见。
测试中发现, 当出现文字后, 流量监控软件显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依然有大量流量在传输。这说明, 百会的在线Word应用软件为了改善用户体验, 首先传输较小的文字数据, 传输完之后再传输数据量交大的图片信息。因此, 我们在测试时把测试时间分为两项, 一项为文字传输时间, 另一项为所有数据传输完毕所花时间。观察后可以看到, 传输所需的时间和随着带宽速度指数下降。采用指数曲线模拟的结果表明, 为了达到本地硬盘的完全相同的速度即2秒钟显示全文, 则需要的带宽为160Mbps。这个实验清楚地说明了, 为了达到与本地处理同样的用户体验, 虽然不需要与硬盘同样的带宽, 但千兆到桌面是完全必要的。
3 云办公环境的带宽模型
上述实验是基于公网或公有云做的。在一个私有云中, 也将逐步出现类似的应用, 因此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内部网设计, 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网络设计带宽模型的参考依据之一。
当然, 千兆到桌面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用户需要永远保持千兆的流量。上述测试同时也表明, 高速度流量的维持时间其实是短暂的。在网速确实达到1 000Mbps的情况下, 一个10Mb的文件理论上只需要不到0.1秒的时间。而上述测试表明, 如果实际端到端带宽为160Mbps, 2s就可以处理完10Mb的文件, 当然这里面包括了一些开销。如果以这个实际测试数据作为参考, 假定在峰值时间, 一个用户在两个小时里需要处理10次这样的文档, 那么他需要的平均带宽也仅仅是0.5Mbps。可见, 只要并发比不高, “千兆到桌面”也并不意味着主干网一定需要极高的带宽, 可以这样理解:极端情况下, 假如完全不存在并发, 也就是所有用户有序使用网络, 正好避开别人使用的时间段, 则只需要端到端的千兆网就可以了。
当然, 实际网络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并发比。假定一个有1000人的以在线文档处理为主的企业, 假定其并发比例是5%, 即有50个人同时需要存取文档, 则需要的并发带宽是8 000Mbps, 显然需要万兆主干;而如果超过这个并发比例, 十万兆的主干就是必须的了。
因此, 视组织规模的不同和并发比例的不同, 可以说在云计算环境下, 1万到10万M的主干网是必要的。
4 结语
根据我们针对云计算环境下办公类应用的实际测试和推算, 得出了用户需要100~200Mbps的网络带宽才能达到与本地处理一样的用户体验的结论。云计算的应用多种多样, 有的不需要这么高的带宽, 但有的应用, 如在线图片编辑、在线视频编辑等, 也许需要更多的带宽。虽然即使是高带宽需求的应用在较低速度的网络环境下也能使用, 但综合来看, 达到与本地处理一样的用户体验才能有助于业务的真正广泛应用, 因此, 我们对在线编辑这类应用的研究具有典型性, 而结果表明, 千兆到桌面是必要的。有前瞻性的网络工程师在设计网络时, 要充分考虑到日渐丰富的云计算业务对带宽的需求。
同时, 在考虑到一定并发用户的情况下, 不同规模的组织需要搭建1万到10万M不等的主干网来支撑这样的应用;而数据中心的此类服务器, 也必须考虑万兆甚至更高速度的连接。
摘要:文章以办公型组织为例,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探讨了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带宽的需求模型, 通过比较计算论证了云计算环境下用户接入带宽达到千兆的必要性, 并通过并发系数估算指出不同规模的组织中主干网带宽须达到万兆或十万兆的必要性, 从而为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带宽规划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模型或依据。
关键词:网络带宽,用户体验,在线文档,云计算
参考文献
环境模型 篇10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作业成本法,环境成本内化核算
一、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概述
环境成本是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所付出的代价, 又称环境降级成本。该成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二是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
内化是相对于外部性而言。经济学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将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外部不经济这一概念联系起来, 认为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导致了企业给其他企业或整个社会造成必须付出代价的损失, 即环境污染。资源共享则是外部性的一个突出问题, 资源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单位共享将导致资源的失效利用或市场失灵。因此,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外部效应内部化, 即将企业生产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行为纳入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中, 利用经济杠杆或市场机制有效地控制外部不经济。具体到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 要求企业将其对环境产生的外部影响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 即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
二、环境质量成本模型概述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是从环境质量成本的角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零缺陷的目标, 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坏视为环境质量的缺陷, 从环境成本的确认、核算、报告、控制等方面, 提出企业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有效办法, 以此来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缺陷, 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过程。根据A.V.Feigenbaum对质量成本的定义, 可将环境成本分为符合环境业绩标准的成本和违反环境标准的成本, 即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符合性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借助质量成本原理, 可以建立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以帮助企业实现全面环境质量成本管理。
根据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企业要求的环境污染控制目标越高, 所需要增加的控制企业污染排放的符合性成本便越多, 从而企业因为污染排放的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随之减弱, 企业需要支付的非符合性成本相对降低。因此, 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环境质量成本管理要求将环境质量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 需要通过增加符合性成本支出以提高环境质量, 从而减少非符合性成本支出的方式来实现。当达到最优环境质量水平后, 通过改进技术和方法减少污染, 还可以进一步促使符合性成本下降, 从而使非符合性成本也随之下降, 最终实现环境成本的总体下降和环境业绩的不断改善。
三、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理论———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一)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目标。
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和环境资源的消耗, 报告企业因履行环境责任等活动付出的代价, 使得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考虑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 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考虑经济和环境的实际要求, 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自然资源效益的统一。具体而言, 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目标的内涵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提供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环境成本信息。环境成本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根据环境成本会计提供的相关环境成本信息使环境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政府和法律部门可以利用环境成本信息,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 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 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相关信息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 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做出恰当的定位, 使其也参与到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
2.为产品定价等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现行产品成本计算只包括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 并未包括环境成本, 不符合真实公允的原则。环境支出的发生是由企业的生产活动引发的, 应该由企业的产品来负担, 此做法既符合成本的定义, 又体现了成本负担的基本原则。因此, 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可以为产品定价提供准确、真实的成本信息, 使得环境资源耗费获得补偿。
3.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寻求改善环境业绩、降低环境成本的机会。根据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符合性成本与非符合性成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可以通过增加环境设计、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原料转换率等符合性支出,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非符合性成本, 使得环境总成本降低。这种运用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方式能够为企业制定环境业绩改进措施、降低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二)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理论框架。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工具, 运用该模型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可以寻找环境质量持续改进的契机, 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将作业成本法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相结合, 对产生环境成本的作业按照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进行分类, 能更好地将环境成本与相关作业联系起来, 确定和计量各类作业产生的成本, 从而有助于企业采取降低环境影响和预防污染的决策, 通过强化增值作业、减少并消除非增值作业来减少总环境成本。
由于企业的环境成本具有分散性及隐蔽性等特点, 不但容易使其被忽视, 还将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而正确核算企业的环境成本显得十分重要。在核算企业环境成本时, 企业可以在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作业成本法, 采用纵横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计算。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与作业成本法的环境成本核算理论框架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分析确认主要环境相关作业, 设置作业成本库, 并且根据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对环境作业进行分类。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算对象, 针对成本动因确认和计算作业量, 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划分, 对导致环境成本发生的作业链进行分析, 建立环境作业成本库。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认为, 企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环境预防成本、环境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及外部损失成本。相应地, 还应将环境相关作业归类至上述四类中, 具体情况如右上表所示。
2. 环境成本的确认。
对环境成本进行内化核算, 首先, 应该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环境成本是企业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清理和恢复环境以及对环境损害进行补偿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根据环境成本的定义, 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是否已经发生是企业环境成本确认的首要条件, 其关键在于判断企业的交易或事项是否与环境活动有关。如果与环境无关, 则应该按照常规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与环境成本内化核算体系无关。其次, 环境成本的金额应该能够被合理计量或估计。对于与企业环境活动有关的支出能够被准确量化的, 可以根据实际支出进行确认;对于暂时不能确切计量的环境相关成本, 可以对其采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进行合理估计。例如, 在企业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费用由于在治理完成之前不能准确计量的情况下, 只能根据小范围的治理或其他企业治理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估计。
3.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和费用化。
对于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应被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处理的问题, 应该采用两个区分原则。第一, 如果环境成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应该予以资本化。包括能够提高企业资产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 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职工的健康等有关支出。例如, 企业引进、研发新的生产线时由于考虑环保因素而多付出的成本、企业采购环保设备以及进行相关认证产生的受益期间超过一期的花费等。第二, 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 应该予以费用化。需要进行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包括:预防成本中购进的原材料考虑环保特征而多支出的部分、因使用环保型设备和废物处理设备而增加的人工成本, 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控制成本、废物处理、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企业由于未达到环保指标而需要支付的罚款等均应作为费用化的环境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4. 作业成本法下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流程。
在企业环境成本内化核算体系中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资源消耗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与环境相关的作业即为产品与环境成本之间的桥梁, 是相关环境作业将与产品有关的生产要素转换成了环境负荷。因此,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理论运用作业成本法将环境作业分为符合性作业与非符合性作业, 并且对每一项作业进行环境成本状况分析, 识别对应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废弃物和能量释放, 然后以作业为中心进行汇总, 就可以将环境成本全面内化核算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 并根据分析情况进行管理控制, 最终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目标。
将作业成本法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相结合的思路运用到环境成本内化核算中, 首先应确定属于环境成本的项目, 对造成这些成本的作业进行分析, 选择与其相关的成本动因, 然后根据成本动因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将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推进我国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建议
(一) 政府应在促进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的环境成本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相关部门和政府不考虑环境成本, 那么企业也很难主动进行环境成本的内化核算。政府应尽快制定更为严格和有效的环境成本内化核算准则来保证各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二) 企业应加深对环境成本进行内化核算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外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增加以及企业自身观念的转变, 企业及其内部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效益, 加深对环境成本资本化形成环境资产的理解, 掌握企业的环境信息并以此来判断企业的环境成本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从而帮助企业实施环境管理, 以实现其财务和环境目标。
(三) 社会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社会公众应关心所消费的产品或劳务是否会对自身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以及自身消费的产品和消费行为是否会损害环境, 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关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责任问题, 以此促使企业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的环境成本信息, 从而加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的责任感。X
参考文献
[1].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经济科学, 1998.
[2].王涵.试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 2010 (8) .
[3].胡振华, 杨晓明.环境成本内在化与国际绿色贸易[J].国际贸易问题, 2001, (9) .
环境模型 篇11
关键词:云计算;电子商务;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23-03
引言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部分高校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电子商务是一个与行业发展前沿息息相关的学科,也是一个同实践紧密关联的学科,在电子商务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2]。
通过对电子商务教学情况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学机构繁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有限以及教学资源冗余等问题[3],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整合在一个集中的环境中,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形成一个拥有全国最优秀教学资源的电子商务教育教学资源池,提供更有利的电子商务教学环境。
一、电子商务教学需求分析
本文采用邮件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本、二本、独立学院以及大专院校各五所,对各校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所产生的需求进行搜集和研究,同时对浙江省金华市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以座谈的方式搜集电子商务专业一线教师对电子商务教学的需求,得到的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
1.实验资源
电子商务是一门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类学科,因此,电子商务实验中应注重运营管理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各教学单位对实验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运营实验资源,即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包括B2B,B2C,C2C,移动商务等等),二是电子商务技术开发资源(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开发,网站开发,移动商务软件开发等等),如表1所示。
2.理论教学资源
电子商务理论教学资源主要为满足一线教师授课需求,包括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案例库、新闻库、习题库等方面,如表2所示。
3.校企合作资源
为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社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而每个学校所拥有的校企合作资源毕竟有限,且行业和地域单一,因此,需要各高校和教学单位将自身拥有的校企合作资源进行共享,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享受到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其他资源
除上述三类需求较多的资源外,各电子商务教学单位还提出一些其他资源,如电子商务网站、各类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下载、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工具、各软件或开发工具的使用指导书、各类电子商务相关电子书等等。
二、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设计
1.逻辑结构设计
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包括电子商务教学中心主云、电子商务实验资源子云、电子商务理论教学资源子云、校企合作资源子云、电子商务软件资源子云、电子商务网站子云以及电子商务电子书子云7个部分,如图2所示。
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以电子商务教学中心主云为核心,充分利用各地的服务器资源,分别构成电子商务协同教学云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师生根据各自的权限,利用本地的终端设备即可访问云上的资源。
2.模型架构设计
根据现有云计算的服务层次,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主要包括物理设施层、设计开发层、软件应用层以及师生交互层4个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
(1)物理设施及教学资源层
在物理设施及教学资源层中,物理设施的部分采用云计算中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各教学单位可以获取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该部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基础,包括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到的服务器、网络通道、存储空间等;二是电子商务教学中所需的公共软件设备,如操作系统、管理软件、数据库等;而教学资源的部分采用网格化存储、集中共享的方式,各教学单位将教学资源按网格存储于各自的存储空间中,由专门的管理部门统一管理,集中共享。
(2)设计开发层
设计开发层采用云计算的平台即服务(PaaS),将电子商务教学中所需的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资源存储于分布在各个教学单位的计算机设备及存储设备中,为各教学单位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开发平台,并提供开发运行所需的空间以及服务系统。
(3)软件应用层
软件应用层采用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Internet提供电子商务教学中所需的各类软件,包括实验课程所需的电子商务相关运营软件、虚拟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也包括教师备课所需的课件制作软件、多媒体剪辑软件等等。
(4)师生交互层
师生交互层面向终端用户,电子商务教学中心主云将各类资源集成在虚拟机上,通过虚拟机为云平台的用户提供一个获取服务的标准化入口,各教学单位的师生采用身份认证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或专门的应用软件获取教学所需的各类资源。
三、实施策略及管理措施
1.实施策略
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的构建涉及到众多的电子商务教学单位和各种类型的资源,因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共同建设的原则。
(1)总体规划
在项目的建设初期,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总体规划的策略,从电子商务教育教学的总体考虑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的功能、各单位建设的权责以及项目开展的方式、进度、建设标准等,保证在实现模型功能的前提下,兼顾各教学单位的利益,使电子商务教育资源能够尽可能的在最大的范围内共享。
(2)分步实施
项目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实现、资源采集三个步骤,首先构建项目实施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如服务器、存储器、数据库以及各种软件等等;其次,构建电子商务教学中心主云以及各模块的子云,实现模型的基本功能;最后进行资源采集,各教学单位通过远程上传的方式提供教学资源。
(3)共同建设
电子商务教学中心主云和各模块子云可由各教学单位协同完成,各教学单位在总体标准的前提下,按照各自的需求自行开发,并建立分布式计算的管理方式,以保证整个模型运行的效率。
2.管理措施
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构建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教学单位的利益,并规范各教学单位资源使用的行为,因此,在管理中,应在规范使用权限的同时,适当的建立激励措施,保证整个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1)总体管理措施
在项目运行期间,应设立电子商务协同教学管理部门,对该平台进行专项管理,包括维护软硬件设施、管理各项教学资源、规定用户的权限、制定奖惩措施以及教学资源上传办法等等。
(2)用户权限管理
使用者可分为4级权限:1级权限为管理员,即平台的管理者,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2级权限为各单位的电子商务教学负责人,负责本校的教学资源管理和人员管理;3级权限为各教学单位一线教师,该级别的人员能够使用平台中的全部资源;4级权限为高校学生或其他电子商务学习者,能够使用平台中的实验室、软件、案例、习题等与电子商务学习相关的资源。各级别的权限由电子商务协同教学管理部门统一规定,实现同级别资源共享,并严格管理。
(3)激励措施
为保证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中的资源能够满足电子商务教育教学的需求,并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更新,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措施,对积极贡献自身资源的教学单位给予补贴奖励,并纳入有关评选的指标中,激励各教学单位能够将资源进行共享,实现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尽管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但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模块之间的连接、资源的合理规划等问题,但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将得到逐一解决,而云计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还将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宝,李雨.电子商务云实验室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79-81.
[2]倪莉莉.基于多维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滁州学院学报,2013(1):125-128.
[3]尚成国.多维互联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9):39-42.
环境模型 篇12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自主创新上, 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 依靠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 我国获得了巨大成功, 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这种发展建立在大量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产品, 出卖廉价劳动力、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条件之上, 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我国科技的发展始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未能同步提升, 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状态, 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1]。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 我国虽有更多的途径与方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 但依赖引进无法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掌握核心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发展的问题[2]。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剧, 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已成为我国依赖引进继续提升技术水平的巨大障碍[3], 我国已进入了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 是一种集知识、经济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动力过程, 是一种开放的、非线性复杂巨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创新主体 (企业、大学、研究机构) 投入的创新要素 (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金等) 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1]。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认为, 创新要素的投入还需要有一个肥沃的土壤——创造的环境, 才能产生一定的输出。适宜的创新环境可以为创新提供正确导向和有力支持, 方便创新主体正确选择创新策略, 同时充分调动创新主体潜在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环境能为创业和创新者施展才华、成就事业提供有效的平台, 对创新主体能力的发挥、对创新的过程和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增强作用。
据资料显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和企业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加大, 中国对科技投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科技经费筹资额高达7 695.2亿元, 比2006年增加1 498.5亿元, 增长24.18%,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3.08%,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54.4万人, 研发人员总数达173万人/年, 研发队伍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我国创新的物质条件投入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然而, 我国创新产出一直以来较国外相差甚远。以衡量创新产出的发明专利指标数据看, 2006年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57 786件, 只大约是美国173 770件的1/3, 与韩国120 790件相比还到一半。那么, 造成我国创新效率低下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制约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创新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 并取得快速进展。如Furman、Acsetal等人[4,5]认为, 研发资源的投入并不是决定创新产出绩效的唯一因素, 制度、环境以及政策的改变都可能导致创新绩效的差异。国内有些学者认为, 我国的创新并不缺乏物质条件, 缺乏的是适宜创新的环境条件, 这已成为了影响我国创新效率的主要制约因素[6,7,8,9]。也有学者认为, 近年来我国创新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已经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差异是关键因素[10,11,12,13]。尽管这些研究持不同观点和意见, 但是他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的分析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总体上看, 我国创新环境的研究毕竟尚处于刚起步不久阶段, 还需要更多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 需要全面综合地、动态地反映创新环境对创新的作用和影响。有鉴于此, 本文考虑采用时变参数模型对创新环境的影响进行动态分析。
2 时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表示
一般, 在统计模型中出现的变量都是可观测到的, 这些模型以反映过去经济变动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 利用回归分析或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估计参数, 进而预测未来值。状态空间模型的特点是提出了“状态”这一概念, 而实际上, 无论是工程控制问题中出现的某些状态, 还是经济系统所处于的某些状态, 都是一种不可观测的变量, 反映了系统所具有的真实状态, 所以被称为状态向量。这种含有不可观测变量的模型被称为UC模型 (Unobservable Component Model, UC) 。UC模型不可能利用通常的回归方程来估计, 必须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来求解。状态空间模型是通过建立可观测变量和系统内部状态之间的关系, 估计各种不同的状态向量, 从而达到分析不可观测目标的目的。
以状态空间的形式表示动态系统主要有两个优点:首先, 状态空间将不可以观测的变量 (即状态变量) 并入可观测模型, 并与其一起得到估计。其次, 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利用强有效的递归算法——卡尔曼滤波来估计, 卡尔曼滤波既可以用来估计似然函数, 也可以预测和平滑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
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来构造时变参数模型为:
量测方程:Yt=βtXt+εt
undefined
式中:Yt为T×1维被解释向量;Xt是T×k阶解释向量矩阵;βt是k×1为状态向量, 又称可变参数向量, βt是不可观测变量, 它是利用可观测变量Yt和Xt来估计的;Φ为k×k阶矩阵;Q为k×g阶矩阵;εt为T×1维为零、方差为σ2、协方差矩阵为R的正态分布;R为固定协方差阵;βt为g×1维均值为零、方差为σ2、协方差矩阵为R的正态分布;εt和βt相互独立。
利用状态空间方法构造的时变参数模型 (Time Varying Parameter Model, TVP) , 要求方程中出现的变量是平稳的, 并且他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均衡关系。
3 构造我国创新环境的创新能力效应时变参数模型 (TVP)
3.1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1) 创新产出的变量选取
Acsetal认为专利标准客观、变化缓慢, 专利是衡量创新活动相对可靠的指标。因此我们这里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三项专利之和 (PAT) 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变量。由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过程都需要时间, Furman (2002) 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设定专利授权滞后研发投入3年, 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批准的时间大概要3年左右, 本文的分析考虑了这种情形, 因此发明专利授权量采用了较研发投入滞后3年的数据。
(2) 创新环境变量的选取
劳动者素质, 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 金融、财政对科技的支持以及知识流动能力等, 构成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特有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从而决定了创新活动的产出效率。但由于对创新环境进行直接测度以及之间相互联系的指标难以获得, 本文借鉴李习保、郭国锋的方法, 运用间接指标和替代指标来表示。本文将解释变量确定为劳动者素质水平、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金融和财政对科技的支持、知识流动能力和制度方面的指标来反映创新系统的环境因素。
1) 劳动者素质水平:
采用教育经费总额占GDP的比重间接来衡量 (EDU) 。一般来说, 教育的投资越多, 劳动力素质越高, 人力资本越丰富, 可被企业和研发机构利用的研发人员越多, 创新能力将越强。
2) 金融对科技的支持:
采用科技活动经费中来自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比重 (BANK) 来反映金融系统在创新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3) 财政对科技的支持:
采用政府财政用于科技三项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FISCAL) 来反映政府在财政资源配置中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政府对研发活动的资助具有特殊性, 它在“量”和“质”上都会对创新产出产生影响。
4) 知识流动能力指标:
采用技术市场的交易合同价值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的比例 (TRANS) 来考察创新参与者之间的技术交往关系, 反映创新网络中各参与者之间交换和合作的强度, 从而间接反映知识流动能力
另外, 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反映创新主体创新活力的变量, 使模型的估算可以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同时考虑创新主体的因素对创新产出绩效的影响作用, 以便对创新环境各因素的作用能够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在一国创新体系中, 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是创新主体, 其创新支出多少反映了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动力。一般来说, 创新主体创新投入越多, 创新活力越强, 创新产出越具有效率, 因此, 本文采用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R&D经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Enterprise) 间接反映创新活力。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政府官方公布的历年统计年鉴, 主要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国家专利统计年报汇编。数据范围选择1990—2007年。
3.2 构造TVP模型
根据上述的一般原理, 构成了本研究的两个时变参数模型 (以递归分析方式给出) 为:
PATt=β1t+β2tEUDt+β3tENTERPRISEt+β4tBANKt+β5tFISCALt+β6tTRANSt (1)
βjt=φjβj (t-1) +ηt (j=1, 2, 3, 4, 5) (2~6)
其中:式 (1) 为量测方程;βjt (j=1, 2, 3, 4, 5) 为可变参数序列, 式 (2~6) 为状态方程, 服从AR (-1) , βj (t-1) 为滞后一期的可变参数序列。
各变量原始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 所有变量的原始值均不平稳。为此, 我们利用HP滤波对各时间序列的趋势项和波动项进行了分解, 滤波分解出来的各变量的长期趋势项时间序列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利用Johansen的最大对数似然估计法对三项专利 (PAT) 与教育经费比重 (EDU) 、创新活动的主动性 (Enterprise) 、科技经费金融机构贷款比重 (Bank)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比重 (Fiscal) 、技术市场合作强度 (Trans) 等五个变量的长期趋势项时间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结果表明:他们之间在a=l%的显著性水平下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 将它们作为模型变量进入TVP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4 实证结果
上述协整关系的TVP模型运行结果见图1—图5所示, 它们分别给出了教育水平、政府财政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金融系统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企业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活动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变化对创新能力影响的动态轨迹。
由图1可以看出, 总体上教育投入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波动较大。1990—1997年之间教育投入的创新活动弹性呈现很大的正向促进作用;1998—2002年期间, 教育投入的创新活动弹性陡然下降, 并呈现负值;2003—2004年, 教育投入的创新活动弹性开始缓慢上升, 但是仍呈现负向作用。这说明1998年后我国教育投入绩效明显下降, 大量的教育投入并没有起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更加活跃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我国1998年教育政策的调整, 教育费用主要是针对各个学校投入, 中小学的教育投入虽可提高劳动力素质, 但不能形成创新力量;同时, 大学扩招、合并和兴建大学城的大量投入也不能形成创新力量。
由图2、3可以看出, 创新主体自身投入越多、从金融机构贷款越多, 创新产出水平越低, 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并且创新水平匮乏, 没有达到“门槛” (为负值)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 一般认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这些创新主体投入越多, 表示创新活动越活跃, 产出水平应该越高。这是否表明我国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性较弱或创新效率较低,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然而, 我国企业重视获取利益, 普遍追求短期利益, 研发活动以试验发展为主, 创新水平相对较低;我国高校科研人员注重理论研究, 科技成果缺乏市场导向, 多数高校开展创新活动的产业化导向不强, 科技活动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难以形成技术资源有效集成。这些也许可以提供部分解释[14]。
由图4可以看出, 2000年以来, 政府支持对创新活动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这与我们的直觉印象一致, 表明政府的财政支持成为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本世纪以来, 为推动创新活动, 政府在各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硬件基础条件, 创造了更好的软件环境, 这些已经显现成效。
由图5可以看出, 技术交易的活跃程度对创新活动效率作用呈现为正值, 有促进作用, 即创新主体之间联系越紧密, 越有助于创新效率的提高。
5 结论和建议
创新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各种创新环境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应该是时间的函数, 因此,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试着建立一个时变参数模型, 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测算我国1990—2007年的创新环境因素的创新产出弹性。
实证结果表明:第一, 近年来, 我国教育投入的创新产出效率下降, 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智力,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 是自主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 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 取决于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然而, 教育高投入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高效率、高产出, 教育要转变办学观念, 抓好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更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 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R&D活动效率低下, 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企业应该是创新的主体, 这是因为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 企业内部创新观念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力。然而,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高校、研究机构创新主体地位也没有真正确立, 因此,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 树立“没有创新, 就难于生长;不生长, 就得死;创新增长是要求, 不是选择”的紧迫切观念[15]。加强产学研合作, 激发高科技人才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环境模型】推荐阅读:
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模型05-23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08-14
水环境数值模型研究05-31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09-03
最优环境工程方案遴选模型的建立与应用07-30
模型组织07-14
提升模型07-15
稳态模型07-17
演示模型07-17
机翼模型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