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模型

2024-10-16

专业模型(共12篇)

专业模型 篇1

0 引言

胜任力研究是近四十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也是近二十年来研究生的热点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 即使是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也存在物流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素质偏低和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的现状, 提升专业教师的比例和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要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水平, 首先应准确地界定优秀教师的胜任力特征, 根据胜任力特征, 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物流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交流或者挂职锻炼, 提他们的教学水平、能力和敬业精神, 也可以此为依据, 对该专业的教师在今后的招聘、培训、绩效评估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依据, 从而为培养高素质, 高技能的物流人才提供条件。

1 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1.1 关于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胜任力”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 当时, “智商”学说受到质疑, 人们发现在早期的能力测试 (ability test) 中, 往往要依靠记忆力和持久的学习耐力来获得成功, 而且最终的成绩与被测人的学习环境、测试人的出题立场、不同的测试场所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包括很多偶然性因素。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 (David·Mc Clelland) 于1973年正式提出的, 指能将某一工作中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并能显著区分优秀者与一般绩效者的个体特征。黄雪琼认为胜任力是指成功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思维模式和个人特质等综合要素[2]。美国学者斯潘塞在1993年提出胜任力冰山模型, 将人员胜任力特征划分为外显部分, 即冰山上部分和内隐的动机, 即隐藏的冰山下部分, “水面上”的冰山上部分是可见的知识和技能, 是比较好评价的基本特征, “水面下”冰山下部分往往是看不见、需要我们思考和鉴别的相关特征, 一般包括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社会角色等等。

1.2 关于高职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现状

陈斌和刘轩在他们的论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中》提出高职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包括十个维度, 它们分别是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教学能力、主动性、乐群性、情绪稳定性、宽容性、责任感、奉献精神[3]。苏州大学胡艳琴在她的硕士毕业论文《高职“双师型”教师通用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中提出高职教师的胜任力包括教学素养、团队精神、科研能力、发展意识、良好的个性特征、教学管理能力[4]。方向阳在其论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中提出,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胜任特征包括自我管理、科技素养、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5]。涂云海认为,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6项胜任力特征, 包括行事风格、双师特有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自我意象、追求卓越、沟通与交往, 除了追求卓越与任务绩效有较弱的相关性之外, 多数胜任力特征与任务绩效显著正相关[1]。此外, 还有别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上述胜任力特征的观点, 但与上述学者提出的胜任力特征有较高的相似性。

1.3 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研究现状

物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物流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往往与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有紧密的联系。物流专业教师的胜任力情况是影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研究物流专业教师的胜任力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专门研究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的文献。

2 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

2.1 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

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胜任力究竟由哪些维度构成, 每个维度下又有哪些指标,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文献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因此可以借鉴高职教师通用胜任力方面的文献, 把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胜任力维度确定为:教学素养、研究能力 (教研与科研能力) 、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共七个维度, 在每一个维度下设置了若干指标, 一共有三十五项指标, 由这些维度及其指标构成了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

在这七个维度中, 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 这是一个物流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衡量条件, 比较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这两个维度是衡量专业教师是否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 教学素养、职业素养以及良好的个性特征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2.1.1 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维度

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维度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有的最重要条件, 在此维度下设置教学组织与协调能力、教学方法革新能力、大纲与教材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共四个指标。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 由于教学对象多是九零后, 独生子女多, 而且他们多是本科院校以及高职三A线录取后剩下的学生, 学习能力较差, 自觉性较差, 因此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 教师必须能很好的组织教学、协调矛盾、采用教学对象乐于接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和准确理解教学大纲, 必要时能编写教学大纲, 所以特设置了以上四个指标。

2.1.2 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物流企业及其相关岗位所需要的实际操作型和管理型人才, 这些岗位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教师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很难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 这样的院校和专业培养的学生往往会对物流企业和岗位产生恐惧感或者排斥性, 同时物流企业也不愿意接收这样的学生, 这会造成学生的就业率低和就业岗位低等现实问题。因此, 在实践能力维度下设置了物流企业与岗位工作经历、物流实训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指导学生参赛的能力、物流实训室建设规划能力、物流工作操作技能共五项指标。

2.1.3 研究能力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直销模式的应用, 使得广大市民乃至农村居民都普遍采用网上购物方式即Bto C模式, 网上购物的实现需要物流快递业配套才能实现, 此外, 随着Bto B模式以及其他模式的不断运用, 更进一步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分化, 专业化和智能化, 使得物流行业比过去更加规范, 更加专业, 更加高效, 更加人性化。但由于该行业是新兴行业, 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 会面临很多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对物流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因而物流企业需要一支优秀高效的员工队伍来支撑, 这支队伍的形成首先应该源于物流专业的培养。因此, 物流专业要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 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遇到的困难更大, 要求物流专业教师具备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以便研究物流专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的改革, 物流企业的管理与运营等问题开展研究工作, 以期顺利地解决以上问题, 所以在研究能力维度下设置了物流企业现实问题咨询与诊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物流市场信息获取分析能力、物流学术活动交流能力、物流教材开发能力、物流企业与岗位需求分析能力、物流课程教学研究能力、物流行业和企业的纵向及横向课题研究能力等八个指标。

2.1.4 其他维度

除了以上三个维度之外, 还有教学素养、职业素养、良好的个性特征三个维度, 它们是作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条件, 其中在教学素养维度下设置了亲和力、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道德修养、语言表达能力与艺术共五项指标;在职业素养维度下设置了职业忠诚感、积极进取、奉献精神、自信心、事业心和责任感、心理辅导能力、成就欲共七项指标;在良好的个性特征维度下设置了自制力、果断性、开朗的性格、宽容与耐心、团队精神[6]。

2.2 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

根据物流专业教师的胜任力维度和指标分析, 把所有的维度与指标归纳在一起就形成了高职物流专业教师的胜任力模型, 该模型由六个维度和三十五项指标构成, 具体如表1所示。

3 模型的完善与应用讨论

高职物流教师胜任力模型虽然建立, 但该模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才能应用, 主要包括指标等级的划分和标准的确定、权重的确定、胜任力模型在物流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3.1 模型中指标等级划分与标准的确定

在模型中, 首先应该对每一个指标划分相应的等级, 一般可以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基本合格、不合格共五个等级;然后需要对每一个指标的每一个等级标准进行界定, 即界定该指标在什么程度下为优秀, 什么情况下为良好, 什么情况下为中等以及什么情况下为合格还是不合格等等, 由于指标众多, 要对这三十五项指标的各等级标准进行清楚的界定, 这是一件非常复杂而繁琐的工作, 要通过反复调研, 需要征询物流企业专家的意见, 征询物流专业教师的意见, 征询物流专业学生的意见, 把以上意见进行逻辑梳理, 综合分析, 归纳总结, 才能一一确定。

3.2 权重的确定

在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中, 有的维度重要, 有的维度相对不重要, 要准确区分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就必须科学地设置每个指标的权重, 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 一是专家评价, 即找若干名业内专家和高职院校的物流的优秀教师, 让他们对每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 根据各个专家和教师的评分, 取平均值, 并进行适当修正, 可确定各维度和指标的权重, 这种方法比较粗放, 但简便易行;方法二, 找多名业内专家和教师对各位维度及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评价, 即把每个维度或指标进行两两对比, 确定各自的相对重要性, 并且赋予相应的分值, 根据分值, 构建比较判断矩阵, 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求解, 当通过一致性检验后, 即可以得到各个维度和指标的权重。

3.3 高职物流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高职物流教师胜任力模型可以应用于物流专业教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之中, 特别是运用于教师的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等方面。

3.3.1 在招聘方面

根据该模型, 教学素养、职业素养和良好的个性特征三个维度, 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因此可以把通用的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中的通用标准作为招聘条件, 一般来说, 只要应聘者到达这三个维度下的每一个指标的中等或者良好等级, 就可以考虑招聘了。在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三个维度及其指标则应有更高的要求, 一般来说, 如果是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则应该使应聘者达到“良好”以上等级;其他高职院校可以适当放低标准, 但如果应聘者是副教授, 也应该达到“良好”以上等级, 如果应聘者是博士, 至少要在研究能力维度达到良好等级, 如果是硕士, 则可以适当降低标准。

3.3.2 在培训方面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利用高职物流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维度和指标, 科学设定这些指标的等级标准, 利用这些标准准确分析本校物流专业教师的现状, 看看哪些教师是在哪些指标等级为优秀, 哪些为良好, 哪些为中等, 然后根据本校物流专业教学团队的发展规划, 把低于本校要求的教师确定为培训的对象。确定培训对象之后, 就可以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 包括培训的目的、培训地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教材、培训师的确定、培训的考勤制度、薪酬制度以及培训评估等众多方面。

3.3.3 在绩效评估与薪酬方面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中的各个维度及其指标, 把这些维度和指标科学合理地整合到高职教师的绩效评估方案中, 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涉及胜任力的维度及指标, 用这些指标对物流专业教师进行绩效评估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教师的能力。通过绩效评估, 可以对高职物流教师的胜任力进行评价, 最后评价出每个教师的分值, 然后对于本院的薪酬制度, 给予相应的工资、奖金或者技能工资, 以便激励员工不断努力学习和工作, 不断进行自我开发, 自我完善, 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物流专业教师。此外, 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还可以用于其他方面, 比如可以用于物流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4 结语

高职物流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可以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很多方面, 主要有招聘、培训、转岗等方面。下面以培训为例, 简要分析其应用价值。首先, 可以把胜任力模型中的各个指标划分为优、良、中、基本合格、不合格共五个等级, 并对每个等级进行准确的定义和赋分[6];然后, 以优秀为标准, 赋予一定的分值, 比如20分;第三, 成立培训需求分析小组, 对本院物流专业的师资素质进行评价, 评价时对每个教师在每个指标上赋分;第四, 利用同一指标的优秀分减去每个教师相应指标的实际得分, 即可得出该教师在该指标上离优秀等级的差距, 从而采取相应的培训方案, 并且组织实施, 同时做好培训监管和评估, 这样可以起到真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作用, 从而真正体现出高职物流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涂云海.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9) :50-54.

[2]黄雪琼.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98-100.

[3]陈斌, 刘轩.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106-110.

[4]胡艳琴.高职“双师型”教师通用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5) .

[5]方向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5) :73-77.

[6]刘春兰, 王玉芝.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1) :50.

专业模型 篇2

本次毕业设计的课题是《数字显示电子钟控制器》控制的设计。用时间来控制自动数字电子钟等。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不同程序之间的融会贯通,在查阅有关的资料及手册基础上,掌握与设计有关的基础知识,提高之间设计,分析程序的能力,通过制作电路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指导老师悉心的指导及本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0~24小时秒脉冲,自动及手动数码管显示数字的控制程序,及进一步的数字显示电子钟控制器程序的设计,还有最关键的电路板的制作。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我深刻的领悟到了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想走上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不仅应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的能力,而且还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打扎实,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加本次设计的同学有二十多位,大家都非常的积极认真,把复杂的程序简单话,所以以至于在短期的时间内把程序设计出来了。

对于这次设计,我们的指导老师张凯,他也付出了很多,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他都会认真而耐心的给我讲解,对此我们全班同学表示真诚的感谢!

转眼间毕业设计时间快结束了,我们设计的程序也出来了,由于能力有限,程序难免有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机电一体化技术

PLC设计组

目录

一、设计任务

1、数字显示电子钟控制设计大纲

2、设计步骤

二、设计过程

1时间控制显示程序

1.1 秒脉冲显示程序

1.2 分钟显示程序

1.3 小时显示程序

1.4 自动扫描程序

1.5 开机显示

概述

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为PLC,它是一种用程序来改变控制功能的工业控制计算机。

PLC的推广应用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已经广泛运用在各种机械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电器控制装置中。它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程序编制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20实际70年代中末期,可编程序控制器进入实用化发展阶段,计算机计时已全面引入可编程控制器中,使其功能发生了飞跃。更高的运算速度,超小型体积,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设计,模拟量运算,PID功能及极高的性价比,奠定了它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可编程控制器在先进工业国家中已获得广泛的应用。这个时期可编程控制器发展的特点是大规模,高速度,高性能,产品系列化。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世界上生产可编程控制器的国家日益增多,产量日益上升,这标志着可编程控制器已步入成熟阶段。

我国可编程控制器的引进,应用,研制,生产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开始的。最初是在引进设备中大量使用了可编程控制器。接下来在各种企业的生产设备及产品中不断扩大了PLC的应用。目前,我国之自己已可以生产中小型可编程控制器,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PLC在我国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所以PLC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也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于生活中,而本课题就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利用时间控制器自动化程序来显示数码管。PLC的应用广泛而且贴近生活,希望我们以后每个人都会应用。

一、设计任务

1.1数字显示电子钟控制设计大纲

PLC 数字显示电子钟控制器采用数码显示,能够准确显示天、时、分、秒,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自动控制数字显示电子钟。

此外,该PLC数字显示电子钟控制器还设置了手动控制按钮,用于调整分钟、小时和天。

1.2数字显示电子钟控制设计大纲控制要求

数字显示电子钟控制设计要求如下:

专业模型 篇3

仿真模型环境专业创新教学方法一、教学中引入仿真模型的必要性

环境专业是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定向目标。如何深入浅出,透彻地学好环境类相关课程,各个高校都花了很大的功夫,并相应地提供各种参观与学习机会,但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相对缺失,课堂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好。课堂上,学生只是单纯地被动接受知识,对处理原理与所涉及的设计要求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如何从基础出发,更清楚地表明水处理构筑物与水处理原理、水处理工艺设计与水处理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广大环境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在教学中引入水处理仿真模型能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水处理仿真模型与实际水处理设备相似,是实际构筑物的缩小版,其构造、水流特征和处理效果如同在工艺现场看到的一样,具有强大的仿真能力。仿真模型引入到环境专业教学课堂中后,学生可以逐个选择水处理工艺所需管道配件和水处理构筑物,并完成整个水处理工艺系统的连接与仿真,根据需要改变参数和装置,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开阔思路,加强对水处理工艺的理解。利用仿真模型可以使学生快速了解水处理原理与水处理构筑物构造,并掌握水处理工艺基本设计方法,还可以弥补污水处理厂只能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参观,无法实际操作的不足。此外,仿真模型还可以验证学生水处理工艺设计是否合理,并可对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同时进行仿真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水处理仿真模型可应用于水处理工艺设计、水污染控制、水处理原理与技术等多门环境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二、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模型的优点

1.有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水处理仿真模型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听讲形式,使学生既掌握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又可以自己展开实验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仿真模型操作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重复教师的操作,而是主动地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的处理要求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法、不同的工艺程序,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仿真模型教学富含趣味性、可操作性强,仿真模型设计具有科学性、逼真性,使用具有可重复性和可视性,趣味性及可操作性强。将构筑物仿真模型应用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操作、去分析、去解决。在仿真模型上,同样的場景可以重复去设计并进行相应的修改。仿真模型的引入,创造了一个模拟的训练平台,提供了全新的实践体验,巩固了理论知识。

2.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水处理仿真模型在环境专业课堂上的引入,使得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进行分析、实验操作、提交结果分析报告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引路人的角色,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设计实验并验证实验结果。

3.突破教学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水处理仿真模型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和解决学校离污水厂远,交通不便的问题。仿真模型在课堂中的引入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学生不必拘泥于处理现场,可以回到学校继续进行研究,这样就可对水处理的原理、方法有较明确的认识,对实践中的难点也有了准备,当他真正走出学校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改善了教学效果。

4.提高了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口授为主,多采用多媒体加黑板的方法,一些机理较为抽象,教师讲授困难,学生理解困难,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模型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使枯燥干瘪的内容生动起来,知识点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仿真模型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处理仿真模型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展开学习的模拟实践环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水处理仿真模型引入环境专业教学过程中后,学生们培养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各种技能,了解、掌握了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性能,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及参与科研课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仿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兴趣,不断地投入,并尝试各种变化,达到了我们追求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与过去相比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有益,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可以预见,引入仿真模型辅助环境类课程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仿真模型会不断发展,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万志平.仿真软件在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76-79.

[2]陈朝.MATLAB实验仿真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92-93.141.

[3]刘瑶,刘捷,曾超美.模拟装置辅助教学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95-96.

[4]康秀兰.仿真模型在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当代医学,2012,18(14):1-2.

专业模型电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篇4

近几年, 电梯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由于电梯使用量的急剧增长, 电梯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出现日益增长的态势, 但教育培训和实训设备相对滞后, 符合电梯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设备的缺乏, 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电梯行业技术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电梯制造和安装维修保养企业的共同难题。研制符合电梯行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实训设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电梯属于特种设备,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实训的安全隐患较大, 因此对教学实训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介绍一种基于PLC控制的专业实训教学模型电梯, 以适应电梯行业的发展需要, 符合电梯行业电气标准, 可以有如下用途:

(1) 用于电梯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 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可以为《电梯构造与原理》、《电梯安装与维修》、《电梯控制技术》课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实训设备, 可以完成如下实训项目:①电梯结构认知;②电梯机械部件的安装与调整;③电梯控制系统程序设计;④变频调速系统实训;⑤电梯故障分析、排除与检修;⑥电梯控制系统装配与控制柜调试;⑦电梯整梯的调试 (快、慢车、各功能调试) 。

(2) 可以用来作为电梯技能大赛、电梯职业技能鉴定的设备。

1 模型电梯的整体结构

该模型电梯由三层站机械装置、控制柜及井道各电气控制元件等组成, 其硬件结构的组成及功能与实际电梯完全一样。在PLC控制下, 电梯可完成自动平层、自动关门、顺序响应轿内外呼梯信号、直驶、电梯安全运行保护以及电梯急停等功能, 且具有性能可靠、运行平稳、操作简单、能耗低和便于教学等特点。其整体结构分为井道及底坑部分、轿厢部分、门部分、机房部分, 其中包括的电气系统有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2], 其立体结构图见图1所示。

2 模型电梯的硬件设计

电梯的控制特点是根据外部呼叫信号以及自身控制规律实现运行的, 由于呼叫信号具有随机性, 所以电梯控制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人机交互式的控制系统[3]。电梯根据随机的输入信号以及电梯的相应状态适时控制电梯的运行。基于电梯的这种控制特性, 模型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图如图2所示。

2.1 系统的控制要求

该模型电梯采用开关量和数字量两种方式控制, 可以通过转换开关实现两种控制方式的转换。开关量是由井道内感应器提供减速、平层信号, 当轿厢经过或停在某一层时, 该层的平层感应开关得到一个输入信号, 并把此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数字量控制方式是利用旋转编码器提供数字脉冲, 再经PLC计数运算处理信号, 得出轿厢的位置, 从而发出减速、平层信号。在轿箱内选面板和楼层呼叫面板上都有一个楼层显示的七段数码管以及电梯上下运行指示, 其显示分别由PLC的三个输出点来完成。利用变频器的调速性能, 根据轿厢在井道中的实际位置, 通过PLC编程来控制轿厢的平层精度。模型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驱动控制电路、呼叫信号电路、井道信号电路、显示信号电路、门机电路和安全保护电路等[4], 电气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

2.2 硬件选型

该模型电梯系统的逻辑运算、楼层选择部分由PLC内部程序实现。PLC选用FX2N-128MR, 输入共64个点, 输出共64个点, 可以满足编程需要, 实现控制功能。PLC接受来自现场的呼叫信号、位置信号等, 经过内部逻辑处理, 给出轿厢启停信号、门机的开关门信号、楼层显示信号及呼叫显示信号等[5]。变频器选用FR-A540型, 该变频器为高性能的矢量控制变频器, 可实现多段速调整、参数设置等功能。曳引机选用实际电梯使用的杂物梯曳引机YJ120, 电动机为三相感应电动机, 采用变频调速驱动方式。电梯启动时, 变频器使定子电流频率从低频上升到额定频率。减速时, 使电机频率从相应的额定频率下降到零, 实现电梯平层, 保证电梯运行平稳, 模拟真实电梯良好的舒适感。调速系统的驱动控制电路图见图4所示。

3 模型电梯控制软件设计

3.1 I/O点数分配

根据模型电梯主要功能分析, 可知输入信号主要有1~3层减速感应信号、1~3层内指令登记信号、上下强迫减速信号、上下限位开关信号、上下极限开关信号、开关门限位信号、检修信号、超载信号等;输出信号主要有七段码显示、1~3层轿箱位置指示灯、1~3层内指示灯、电机上下行接触器及显示箭头灯、驻停、超载指示灯等。具体如表1所示。

3.2 梯形图设计

根据电梯的控制要求, 确定模型电梯的控制方案为:各楼层电梯口设有呼梯按钮, 轿箱内设有楼层选择按钮、信号指示灯, 井道内每层有平层感应器。呼梯按钮开关为常开式开关, 接通瞬间有效。电梯上升或下降在未平层之前不响应反向呼梯信号, 在编程时采用互锁方式将反向呼梯信号予以屏蔽。电梯上升或下降到达某一平层位置后, 电梯制停、呼梯信号及指示信号执行消号指令。当电梯停在某层时, 如果上行和下行两个方向都有呼梯信号, 则距离轿厢所停靠楼层最近的呼叫信号有优先响应权;如果呼梯楼层与轿厢所停靠楼层距离相等, 则先登记信号者优先响应。而在轿厢所停靠楼层的同一侧有几层同时呼叫时, 则电梯顺序响应呼梯信号[6]。

由此可以编写出模型电梯的PLC控制程序, 在编写PLC程序时, 主要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 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电梯的启动复位及参数初始化程序、呼梯信号登记程序、呼梯信号消除程序、楼层显示程序、上下行程序、开关门程序等[7], 其中上下行的控制部分程序段见图5所示。

4 样机实验

对采用上述电气控制系统的整体样机进行可靠性和性能实验。结果证明:使模型电梯自动往返运行1 000次, 电梯能够按照预定程序执行, 未出现故障, 各电气元件工作正常, 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5 结论

该模型电梯采用电梯行业电气标准, 根据电梯专业教学需要设计, 电气结构包括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安全保护系统, 具备自动平层、自动关门、顺序响应轿内外呼梯信号、直驶、电梯安全运行保护以及电梯急停功能, 经过《电梯调试》、《电梯维修》等课程实践教学的使用, 教师和学员都感到该模型电梯易教易学, 达到了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斌, 殷勤, 张莉琼.一种简易电梯教学模型制作[J].机电工程技术, 2013, 42 (9) :120-124.

[2]贺德明, 肖伟平.电梯结构与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3]魏伟, 金星.PLC控制电梯教学模型的研发[J].电气应用, 2006, 25 (9) :44-46.

[4]郭德全, 巨辉, 赵国才.基于PLC的教学电梯模型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9, 28 (3) :77-78, 87.

[5]陈步荣, 周燕飞.教学实验用模型电梯的设计与实现[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1) :26-29, 33.

[6]丁镔.PLC控制四层电梯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0 (4) :33-35.

专业模型 篇5

一、内部审计职业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

(一)内部审计职业的新变化

21世纪的内部审计职业开始走向深层次的专业化(Professinalism),并且随着内部审计定义和职责范围的拓展而不断发展。根据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ⅡA)的最新定义,内部审计的最新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审服务由确认服务向确认与咨询服务并举转变;第二,内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第三,内审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流程。与新定义相对应,ⅡA又提出了内部审计作业的定义:一个部门、分支、咨询小组或者其他从业人员提供的独立、客观保证和咨询服务,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运营并增加组织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业通过提供系统、完整的方式评价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等的效率,从而有助于组织实现目标。内部审计的这些新变化会对内部审计职业和内部审计人员产生什么影响呢?

(二)内部审计职业的新挑战

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作业的新定义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内部审计师既要帮助客户开发优秀的业务系统并提供客观的评价、鉴证等确认服务,又要为同样的系统提供咨询建议,并尝试在两者之间找到不同组合的平衡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一方面是协助经理及其团队;另一方面是为公司整体服务并经常向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因此,内部审计将在公司治理、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变得不可替代,也将越来越受到公司权力机构、高级管理层的重视。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将面临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的更新与提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向拓展,因此内审人员在企业中的定位也应从以监督为主的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助手”等角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内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务及审计知识,还应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精通公司各项相关业务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通过实践积累管理经验与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以适应并完成内部审计提供咨询服务的新变化。

第二个挑战是内审人员风险意识的提高。随着新的内部审计的关注点转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也转变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与以往内审发展的各阶段相比,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和挑战更高。ⅡA1999-2000主席约翰逊(Howard Johnson)认为,在风险导向阶段,内审人员除了具备广博的知识并有强烈的求知欲之外,还应当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确认,分析风险,寻找问题所在,寻找服务机会,力求让自己提供的服务具有前瞻性和弹性,公平表达,并与组织内部各单位及各阶层管理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个挑战是沟通和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的提高。新定义对于内审的定位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因此内审人员的工作不光是为了寻找问题,更要能够帮助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因此内审人员在保持原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协调组织内部各方之间的利益,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

这些新的变化与挑战,无疑对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现实是,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相对有限、知识结构单

一、技术不精。而面临的任务却复杂多样。那么,如何更好地调动并发挥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实现价值增值,成为越来越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概念框架、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不利于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价、培训和考核标准,不利于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本文将在阐述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结构与内容的基础上,构建需求框架,通过构建专业能力需求框架,可以为企业聘用、评价优秀的内审人员提供一种思路和标准,并对现有企业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培训提供方向。

二、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结构阐释

(一)专业胜任能力内涵

专业胜任能力(Competency)是David Mc Celand于1973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胜任能力是个体所拥有的导致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这种能力有助于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别开来。它不同于专业能力(Capability),后者仅是用来表现能力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价值、道德和需要展现专业胜任能力的态度。

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界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了很多国际标准和准则。比如1999年发布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简称CFIA),其中讨论了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称职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属性,包括两种类型,即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前者被细分为技术技能、分析设计技能和鉴别技能,后者被细分为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2004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简称SPPIA),其中包含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Internal Audit Code of Ethnics),它不再对内审人员行为规范进行简单罗列,而是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要求和行为规则,其中基本要求包括正直、客观、保密和胜任,行为规则是对基本要求的细化;2009年又颁布了《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s Framework,简称IPPF),其中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据2001年内部审计新定义调整的,并确定为“强制推行部分”。

我国对于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3年制定颁布了《内部审计准则》,在一般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2003年内审协会还参考ⅡA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了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我国道德文化观念和我国内部审计实际情况制定了11条规范。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法规还很欠缺,相关框架还没有形成。

(二)专业胜任能力结构

根据Mc Celand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海面上的冰山和海面下的深层次部分。海面上是人的显性胜任能力,包括基本行为表现、所具有的知识和一部分能力,海面下是人的隐性胜任能力,包括隐性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包括动机、特质和自我概念①)。

图1 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图示

图2 专业胜任能力结构图

本文借鉴专业胜任能力模型,构建我国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本文认为,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胜任能力是由四方面构成。首先是动机,动机是指内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程度。之所以将它放到金字塔图的最低端,因为“动机”直接决定了内审人员的工作方向和其他素质具备的前提及可能性。没有工作的动机,其他素质都没有存在的可能,即使存在,也不能最大化发挥。其次是职业道德,这一胜任能力是在愿意从事内审职业之后产生的,它涵盖了内部审计职业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和底线,并制约着后面素质发挥和应用的方向,是后面技能和知识存在的基础,一个职业道德有问题的内审人员即使技能突出、知识渊博,没有了职业道德的规范,也是不具备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的。再次是技能,这是开展内审工作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一个内审人员是不是具备开展各项工作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因此它比知识要素更为重要。最后是知识,是一个内审人员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的总和,它是在技能基础上获取和拓展的。

内部审计人员的四部分专业胜任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动机和职业道德是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保证,内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内审工作质量的关键,只有具备职业道德的内审人员,才能体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才能充分发挥内审对于企业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技能是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如何更好地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如何通过审计工作整合已知和未知的知识是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技能。因此,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技能,才能够实施审计并提高审计知识的持续获取能力、提高咨询服务能力,适应审计领域拓展的需要。

纵向看图2的四个要素,下面要素是上面要素的基础,而上面要素是下面要素的表象。因此,越接近下面的要素越重要,它构成整个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越接近上面的要素越综合,它是在下面要素实现之后的表现。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内审人员与一般内审人员相区别的是基础部分,比如第1、2部分。具体结构见表1。

(三)专业胜任能力的主要内容

动机

(1)良好的工作态度

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有紧迫感、换位思考、相信并鼓励他人、更具活力、积极表达意见并与管理当局讨论重要问题、决心做出非凡成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主动服务的意识

主动与领导和相关部门沟通,加深其对内审人员的重视和依赖,防止被边缘化。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显示个体属于某个专业领域的合格成员所需要具备的职业品性,包括专业行为和道德标准。2009年1月ⅡA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中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规定了四个基本要求,分别是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这四个要求、原则及其行为规则较好地涵盖了内部审计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内容。但是本文认为“胜任”是与技能和知识相关的,因此本文关于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调整为三个部分:价值观、职业操守和职业进取,并包括了IPPF的其他三个要求,具体内容见表2。事实上,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基本上就是从这几个角度搭建的,并且与我国国家审计署(2003)对于审计师专业品质(包括独立性、客观性、稳健与谨慎、熟练的专业技能、保守秘密和遵守廉政纪律)的规定相吻合。

3.技能

关于内审人员的技能,ⅡA1999年发布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中已经清晰地讨论了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称职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属性,包括认知技能与行为技能(见表3)。

这六种技能很好地概括和诠释了内部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具体内容见表4。这是CFIA列出的不同技能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对于实务工作者在识别合格的应聘者、制订培训计划和提拔人员时十分有用。

4.知识

关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知识体系,我国一直很重视,并且通过《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等法规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审计活动要具备的相关领域知识作了相关规定。如应具备经营管理、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但是,这些规定相对分散和凌乱,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本文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知识体系所关注的问题(比如内审的角色是什么、提供增值服务需要何种能力素质等),借鉴陈佳俊、贺颖奇(2009)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要求,将职业知识系统划分为四个部分,即职业基础知识、执业技能知识、职业环境知识及经验,见表5。

表2 “职业道德”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表3 内部审计人员所需技能

资料来源:选自Birkett等,1999a。

三、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需求框架构建

我国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内容的构建是为了选择、聘用合格甚至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为企业所用,也是为了对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和评价。因此,本文搭建了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框架。

表4 内部审计人员所需技能详细内容

资料来源:CFIA。

根据图3,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判断源于胜任实务和关键角色。其中胜任实务是个人根据其具备的显性胜任能力体现在实际审计业务操作中的胜任程度,关键角色是个人根据其具备的隐性胜任能力体现在不同角色工作中的胜任能力,关键角色和胜任实务在专业胜任能力标准结构下相互结合,得出内审人员是否胜任的结论。

在这个需求框架中,由于内审人员所处的角色不同,其具备执业能力特性和权力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完成的任务不同,业绩评价标准和结果也不同。在我国,并没有对内部审计人员按照胜任能力进行测评和分类。但事实上,现实中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别,刚从事内部审计的新员工、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内容也需要有所区别。鉴于此,本文参考针对公共部门的内部审计能力模型构建了如下的评价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内部审计人员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据每个等级对内审人员的要求来判断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根据内部审计的最新变化以及对内审人员的新挑战,构建了一个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其中包括四个专业胜任能力要素,分别是动机、职业道德、技能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个需求框架。

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和需求框架的构建,本文为内审人员提供了一个专业胜任能力的标准,量化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培训、评价和考核的操作,并为未来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我国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的相关发展标准还不健全,内部审计要加强对审计职业的规划与评价,因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风险管理、内控和服务增值的意识,创新工作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培养内部审计师与企业内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真正成为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的专家。

注释:

专业模型 篇6

【关键词】 CIPP评价模型 高职院校 专业 产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48-02

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1967年在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CIPP评价模型。在美国,CIPP评价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为项目、工程、职员、产品、协会和系统等的评估提供了较全面的指导,尤其是那些准备长期开展并希望获得可持续性改进的项目。CIPP评价模型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项评价活动组成,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并给出建议,推进和完善项目建设。本文拟从CIPP评价模型中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特定方案的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

高职院校加强专业产业化服务符合国家政策发展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阶段,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合作、加强建设,加快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就是说,新形势要求高校本着“求生存、谋发展”的战略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制度改革,形成专业产业化服务功能。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201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专业产业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力资源支撑。”这为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提供了政策指导。

从目前来看,如何深化合作,形成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提高企业与学校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构造双方遵循的机制体制,是高职院校形成和发挥专业产业化服务功能的关键性问题。

二、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作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产业化服务,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是提升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企业主动参与专业建设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关专业服务产业的机制体制是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成立独立的校企合作专业发展委员会及高职教育研究所,能为专业建设中与企业沟通交流搭建合作平台,企业组建专家指导工作小组,启动“专家流动工作站”也能保障体制建设双向性,从而避免学院一头热、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到企业参加一线生产,掌握先进工艺,进而合理进行“教产结合”人才培养。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形成机制,但是企业的获利面还较窄,获益较少。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利润,没有利益就没有合作的积极性,所以目前的校企合作还是处于浅层次。对此,高职院校应切切实实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高专业群建设,从而保障相应机制的有效运行。由专家流动工作站成员来完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对实训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保障合格人才的输出,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以交通土建类专业为例,可借助大学校园优秀的研究团队,大力开展企业生产项目的“包装工程”,从规划创意到新的设计思维模式再到项目施工经验的总结,把规划院、设计院、施工单位等校企合作单位的生产项目形成科研项目或论文,提高个别单位在行业的区域领导地位或全国竞争地位,促进企业在从事生产项目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及学术地位。同时,校企双方可以加强人事交流,鉴于个别领域的紧缺型人才,校方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拓展企业招聘人才的途径;鉴于企业(特别是施工企业)里的行业专家有从事教书育人的理念,高校应摒弃传统观念,放开招聘人才的年龄限制,引进行业专家担任任课教师或教改顾问。

三、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和反馈。

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高职院校范围内开展“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使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一批市场急需型及行业支撑型专业,意在为全国各行业企业培养合格人才,满足某些行业如港口专业、航运专业、热能应用技术等用工缺口,同时支撑其他行业的持续发展。然而,各高职院校在专业产业化服务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第一,有的高职院校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合同,把学生交给企业一年的培养行为,过于依赖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其实有推脱自身教育义务之嫌。第二,就高职院校的立场来说,往往比较重视教学效果,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但是由于过分注重教学效果,缺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考虑;同时,学生的岗位技能往往是在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学到的,但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为企业效力,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导致企业参与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第三,由于校企合作很多都是停留在一年一次的年会及学术研究、课题开发及先进技术推广等形式上,企业与学校、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并没有常规合作及交流,导致现代化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学生的评价体系没有落实到企业,合格与否只能交到企业手中才可以检验,造成培养资源浪费。

因此,为有效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功能,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操作技能培养过程中的成本意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还须不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内专任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职教师也需要适应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形成系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五、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作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功能在较多方面显现出来。以下主要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说明。在专业产业化服务方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系统性的成果,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内容:一是形成路桥专业与行业企业特色合作,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改革,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经济层面盈利合作模式,推动经济盈利与社会效果及学术创新三丰收的效果,这对于高职产业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二是通过专业产业化服务,拓宽教师专业技能再培训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研究空间。三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生产项目进行提炼,合作发表学术论文或一起申报科技成果,提高了学院的办学效益。四是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积累了丰富有益的经验。五是为许多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机会,大力发展专业产业化的发展渠道,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六是开发CIPP模式下的产业化成果评价体系,通过对交通土建专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建议,推进和完善体制建设,为可持续发展专业产业化提供执行体制、跟踪体制、评价体制。七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但能从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取经济利益,而且加强了教师队伍的技能技术更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基于CIPP评价模型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功能问题的研究,对探索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结专业内涵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静宜. CIPP课程评价模式简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王盈.CIPP模式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9(10)

[3]杨玉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13(3)

[4]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09(3)

[5]邓立新.德国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查及思考[J].江苏教育,2010(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立项项目: 基于“CIPP”评价模型下加强交通土建类专业产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新世纪广西教改工程2012年A类项目(2012JGA344)

【作者简介】蔡广聪(1979-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工程测量及路面材料等。

专业模型 篇7

在FORTRAN语言出现之前软件就已经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随着结构化编程, 结构化设计, 模型和过程模型 (如瀑布模型) 的出现, 软件工程逐步发展为一种职业。

软件安全保障胜任力模型为该行业提供了两点优势:首先, 一个标准的模型可以为该行业的雇主界定其员工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提供参考;其次, 组织、机构可借助该模型为其员工建立一个通用的胜任力要求的最小集,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企业为任何项目量身定制一套精确的胜任力需求集合。从员工个人的角度来说, 胜任力模型将为软件安全保障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个改善绩效的标准线路图, 指明其为获得某个职位或攀爬其职业胜任力阶梯所需继续学习的技能。

2 软件保障胜任力模型

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 将“软件安全保障”采用如下定义:为达到要求的置信概率——软件系统和服务以预期的方式工作, 不受意外或人为故意的漏洞的影响, 提供适当的危险环境下的安全功能并可从非法入侵和故障中恢复的所应用的技术或程序[1]。

本文提出的软件安全保障胜任力模型将为管理人员提供对现有的和潜在的软件安全保障员工能力评估的手段;为学术或培训机构开发适应软件安全保障的行业需求的培训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模型将为软件安全保障专业人员提供个人发展指导和职业规划。

2.1 软件保障胜任力模型特征

软件安全保障胜任力模型分为五个层次 (L1-L5) , 以区分不同层次的专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有效性[2]:

2.1.1 L1——技术人员

通过技术资格认证或在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习获得技术知识或技能, 有系统操作员、实现者、测试员和系统维护员工作经历, 能够独立完成更高层次管理者分配的任务。

主要任务:低等次的实现、测试和维护。

2.1.2 L2——职业入门层

拥有基于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和入门级职业效能, 获得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具备同等的工作经验。具备管理一个内部小项目、监督并为L1人员分配子任务、监督并评估系统操作, 并建立普遍接受的保障规范的能力。

主要任务:主要原理、模块设计和实施。

2.1.3 L3——从业者

所拥有知识、技能和职业能效的深度及广度超过L2, 通常具有2-5年的专业工作经验。可执行L2人员的全部任务外, 还具备为内部项目制定计划、任务及日程安排, 定义并管理项目, 监督企业层面的团队, 评估系统保障质量, 建立并健全普遍接受的软件保障规范的能力。

主要任务:需求分析、结构设计、权衡分析和风险评估。

2.1.4 L4——高级从业者

所拥有知识、技能和职业能效的深度及广度超过L3, 有5-10年的工作经验及高阶的职业发展计划, 具有硕士学位或受过同等的教育/培训。可执行L3人员的所有任务, 并能够确定和探索有效的软件保障措施, 以实现、管理大型项目, 与外部代理机构进行交互等等。

主要任务:保障评估, 保障管理, 跨越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2.1.5 L5——专家

胜任力水平超越L4;通过开发、修改和创建研究方法、实现措施以及整个组织层面及以上的理论推进领域的发展;得到同行的认可。通常包括很小一部分 (如2%或更少) 软件保障行业某一组织的员工。

2.2 软件安全保障的知识、技能和效果

表1列出了胜任力模型中的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进一步划分成二级单元[3], 示于表2, 针对每个单元, 进一步描述了每个层次对应的胜任力活动。

2.3 各层次胜任力界定 (表2)

3 软件安全保障胜任力模型应用实例

软件保障胜任力模型在实际中有多种方式的应用。例如, 某组织打算招聘一个入门级的软件安全保障专业人员, 则可以L1及L2作为岗位考量标准, 并将其中的部分条件纳入工作或职位的描述。

另一应用者是软件安全保障课程资源的开发或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加入软件安全保障内容的高校教师[4]。模型层次的应用可帮助教师规划高职学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课程内容深度。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软件安全保障胜任力模型为评估和提升软件保障专业人员能力奠定了基础。第一层次至第五层次的胜任力跨度以及将其分解为个人胜任力的论述为组织或个人提供了必要的细节, 以确定整个知识域和知识元中软件保障胜任力。该模型还为一个组织提供了一个框架, 使胜任力模型的特征适应于组织的特定领域、文化或结构。

参考文献

[1]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etency Model,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Labor, August 2012.

[2]Hadfield, S."Integrating Software Assurance and Secure Programming Concepts and Mindsets into an Undergraduate Computer Science Program."Presented at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Software Assurance Forum.March 29, 2012.

[3]Graduate Reference Curriculum for Systems Engineering (GRCSE) , version 0.5, Body of Knowledge and Curriculum to Advance Systems Engineering (BKCASE) , Hoboken, NJ, USA: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cember 2013.

专业模型 篇8

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之而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校及学生个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调查分析,影响成功就业的因素较多,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就业形势,例如经济发展带动的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变化等;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自身具有的就业能力。为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文章针对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构成因素分析,构建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为以后高校的人才教育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和依据。

二、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即就业胜任力,是指能成功获得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促使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高绩效的知识、技能、素质或特质[1,2]。它不仅包含个体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含个体保持工作的能力。现构建自动化专业的就业胜任力模型,为保证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构建模型的方法采用了文献法和实地调查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自动化领域所需人才能力调查分析。当今,自动化学科向着多学科交叉、多层次、开放型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系统也从技术上向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多功能集成、多设备集成、大信息量融合的大型复杂工业自动化系统[3]。随之,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通过走访广西、广东等地的一些企业,从近期职场行情来看当今社会在自动化领域方面的人才需求特点是: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呈现旺势;高级技能型工人需求量大,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这些部门对从业者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

2.自动化行业领域就业胜任力因素分析。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专家的通才就业胜任力模型研究结果[4],探究自动化行业的就业胜任力因子及其结构,现将胜任力因子归纳如下:(1)工作心智能力为第一公因子,包括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协调能力、分析与集中型思维能力。这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心态特质。(2)专业才能为第二公因子,包括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表达、实践和基本的岗位能力,这代表了职业的适任能力。专业才能首先来源于我们对部门岗位的需要,其次表现为如何以专业才能执行工作并产生影响。(3)改善、创造力为第三公因子,包括应变能力、职业的拓展能力、学习新技术能力与知识转移能力、合格的政治素质、遵守行业规范和法律。具有创造力的人同时需要信守承诺,遵守法律,才能对社会及人类做出贡献。(4)追求卓越的成就导向为第四公因子,包括自信心、成功感、主动性等,也就是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和高度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具有高成就导向的人不断地为自己设立更高的标准,不懈地追求事业的进步。胜任力是个人与企业部门两个主体关系高度契合形成高绩效、人尽其才的表现,按照他们的契合度,将职业胜任力四大公因子分成四个等级状态:第一级是工作心智能力,是个人与企业两类才能资源状态,他们呈非显性结合;第二级是专业才能,是个人进入岗位职能执行任务的操作能力;第三、四级胜任力因子对高绩效的贡献价值不断增加,等级越高,工作者对岗位胜任力的人性品质越好,其职业素养也越高,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的差别就在于第三、四级的改善创造性和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三、自动化行业就业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个人与组织相契合的不同胜任力要素被整合的结构体,四大因子以不同的比重影响着自动化行业的就业胜任力,而且因子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相关性。追求卓越成就导向、创造力是个体高绩效水平胜任的核心发展潜质,是现代职业人终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内隐职业素养,而专业才能、工作心智能力则指基本的职业资格或适任力,它们构成了现代职业人的基本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外在行为或态度被观察和测量。内隐发展潜质只有与外显适任性职业素养协调发展,才能成为优秀的现代人才。针对自动化专业就业能力分析,可概括为四种特性,即专业性、技能性、发展性和心态性,此四维度特性展开包括了工作心态能力、专业执行能力、人际智慧能力、学习成长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五项胜任力因子,而每个模块又包括多种二级胜任力特征因子:(1)工作心态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就业价值认知、敬业精神等;(2)专业执行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工操作技能、常规和专用自动化仪表的使用与维护、控制系统识图与制图、生产过程中故障判断与排除、集散系统及总线系统操作技能、项目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等;(3)人际智慧能力包括:沟通、团队协作、洞察力、尊重意识等;(4)学习成长管理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进取心、创新、知识思考与信息整合能力等;(5)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律、自我状态调控、原则性等。

四、就业胜任力模型实证分析

以上述自动化行业通用就业胜任力模型结构中的特征因子为基础编成访谈问卷,就“你认为欲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应具备哪些能力?”这个中心问题,走访一些具有1~5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从业者(简称社会人)以及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简称大学生),并对调查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后得知,当今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工作胜任力的看法:认为他们应该具备求职心态品质、学习成长管理、人际智慧、专业能力、自我管理等五项胜任力因子,在测试中选取出现频次比较高的19个就业胜任力二级特征因子。按照每个二级胜任力因子满分60分,得分:36分(表示及格)、42分(中等)、48分(良好)、54分(优秀),做出就业胜任力状况调查结果折线如图2。

由图2可知,社会人与大学生相比较,除了探索心和自我激励两项因子不及大学生外,其余都优秀于大学生,并且差异明显,尤其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认知、生涯目标、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分状况比较低,反映出大学生适应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比较差,这也是影响大学生签约就业的关键。因此,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高等教育应该朝着成长其职业胜任能力的方向努力。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标准,既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更关注学生的诚信、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是提升就业率的关键,高等教育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初次就业胜任力的提升,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成长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生存的竞争优势,提升其终身就业胜任能力。

摘要:通过调查近期职场行情,文章阐述了人才市场在现代和未来对自动化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的需求特点,探究了自动化行业领域的就业胜任力因子及其结构,构建了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为以后高校的人才培育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构建,就业,自动化

参考文献

[1]Spencer L.M.,Mc Clelland D.C.,&Spencer Competency assessment.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M].Boston:Hay-Mc Ber Research Press,1994.

[2]刘新民,王垒,等.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分析[C]//中国论文,2009,25(4).

[3]侯世瑞.浅谈自动化专业人员具备的能力和素质[J].科技信息,2012,(13).

专业模型 篇9

目前, 专业人才需求预测的方法很多, 如多元回归模型、引力模、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 可以反映人才需求的一般趋势, 但预测结果受突发情况 (例如SARS事件) 的影响比较大。相比之下,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ARIMA) , 克服了随机干扰问题, 具有明显的优点。

本文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 应用ARIMA模型, 预测了宁波市金融人才需求量, 并与江瑜等 (2009) 的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ARIMA预测, 可以省去繁琐的计算环节, 简便、快捷、易学, 精度高、可靠性强, 具有重大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以往关于人才需求预测的研究, 往往局限于预测未来若干年每年的人才总数, 并不能预测到每年需求补充的人才数量, 本文不仅预测了未来若干年每年的人才总数, 还预测了每年需要补充的人才数量。

二、ARIMA模型的应用

关于ARIMA模型的原理, 在文献和文献中均有详述, 本文不做螯述。

本文选取宁波市2001年~2006年金融业人才的基本数据, 见表1。本文使用ARIMA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和验证, 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1.5上进行, 方法参考文献和文献,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 定义变量年份和金融业人才数。如图1。

其次, 调用ARIMA程序。点击Analyze→Time Series→Create Models→ARIMA, 系统弹出如图2的对话框。

再次, 参数设定。在Autoregressive (p) 、Difference Moving (d) 、Average (q) 的Nonseasonal栏目输入1, 选择Continue, 然后点击确定, 如图2。最后, 结果输出。预测结果见图3。

三、结果分析

1. 预测准确度检验

由表2可知, 2001年~2006年, 各类卫生技术人员需求量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绝对误差范围在0.6%~1.6%之间, 跟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相比, 结果相近, 但是计算过程更简单, 完全可以满足人才预测的要求。

2. 宁波市金融专业人才人数预测

利用此模型预测了未来6年宁波市金融专业人才人数, 结果见表3。

3. 宁波市需补充金融专业人才的数量

本文还计算了宁波市每年需要补充的金融专业人才的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自然减员率取3%。结果见表4。

四、结论

本文应用SPSS软件, 建立专业人才需求ARIMA预测模型, 以及每年需要补充的人才数量的计算公式, 不仅预测了未来若干年每年的人才总数, 还预测了每年需要补充的人才的数量。结果表明, 本方法方便快捷、准确性高、实用性强、可行性高, 可应用到各种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中。

摘要: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 基于ARIMA模型, 建立专业人才需求预测模型, 建立了每年需要补充的人才数量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 本方法的相对误差范围在0.6%~1.6%之间, 可满足人才预测的要求, 该方法具有自动化、便捷等优点。本文预测了未来6年宁波市金融专业人才需求趋势。

关键词:SPSS,ARIMA模型,人才需求,预测

参考文献

[1]江瑜周志英.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金融业人才需求预测[J].企业经济, 2009, (1) :56~58

[2]黄宏邓婕常彦祥等.SPSS在旅游人数的预测应用[J].山地学报, 2008, 26 (旅游专辑) :77~80

[3]杨东方邓婕黄宏等.ARIMA模型在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中的应用[J].科学决策, 2008, (12) :151~153

专业模型 篇10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软件人才

1 软件行业人才现状

(1) 人才结构不合理。

软件行业要快速、稳定地发展, 对其人才的要求不仅是数量充足, 而且结构也要均衡发展。而根据笔者对软件人才结构的调查研究, 发现高、中、初级软件人才三者的比例接近1∶6∶2, 呈现中间大, 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而根据美国、印度等软件大国的成功经验, “金字塔型”才是合理的人才结构 , 即需求量最大是初级人才, 然后逐层递减[2]。但根据软件企业的招聘情况来看, 目前需求比例最大的是高级人才和大批的初级人才, 软件人才供需存在明显不合理性。

(2) 流动性大。

适当的人才流动对企业和个人都有好处, 企业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可以提升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 而个人能力和薪酬也在流动中得以提升。软件行业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核心技术是软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人才的流动过快会带走相关的技术信息, 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有的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存亡。软件人才较高的离职率, 已经被业界公认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

(3) 供求矛盾。

软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 而招聘人才是所有软件企业都面临的一大问题。在笔者的调查中了解得最多的是企业缺少人才, 招不到合适的人。与此同时, 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人头攒动, 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这再次说明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存在较大差异。

(4) 人才培养。

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大企业、合资和外资企业做得较好, 中小企业对内部技术人员的培训较少, 有的甚至没有培训, 这对软件行业人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2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研究

胜任力 (Competence) 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的, 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绩优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内在特征, 它可以是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4]。

胜任力模型 (Competency Model) 是指为达到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 是一个胜任力的结构[5]。胜任力模型分: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两种类型。冰山模型中的冰面部分为一般胜任力, 包括知识和技能等;而冰下部分为核心胜任力, 则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等, 是区分绩优者与普通者的关键因素。冰山模型如图1所示。洋葱模型是把胜任力素质由内到外进行划分, 最内部 (核心) 的是动机, 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 越易于培养和获得;越向内层, 越难以掌握和体会, 如图2所示。

3 胜任力模型构建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的参考文献分析研究, 制定有关胜任力要素的调查问卷, 在广东省内多家软件企业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企业包括广州联奕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计算中心、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太极软件有限公司、深圳市新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天鑫网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珠海科德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市五峰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几家软件企业。调查对象涵盖各层次多方面的人才, 整理提炼出了软件专业人才的胜任力要素, 并将其划分为一般胜任力和核心胜任力两个大类, 细化之后分为专业素养类、社会关系类、职业素养类、品质特质类、高级技能类等5个方面。其中, 专业素养类为一般胜任力, 而其它4类为核心胜任力。

(1) 专业素养类。

专业素养类是指员工上岗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由于软件行业的特殊性, 专业知识更新特别快, 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可以快速获取行业新知识, 同时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可以减少错误率,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专业素养类中包含了软件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工作经验3个指标。

(2) 社会关系类。

软件企业是一个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的行业, 上级、同事和客户之间必须进行充分的沟通。在社会关系类包含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个指标。

(3) 职业素养类。

软件行业应该属于广义上的服务性行业, 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服务意识都有较高的要求, 而这3点也就是职业素养类的3个指标。

(4) 品质特质类。

品质特质类是人才的内在素养, 范围较广, 其中包括责任感、主动性、竞争能力、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等。由于软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长期处于该环境中, 要求该行业的员工必须有较强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另外, 软件人员工作中都是人机对话, 工作较枯燥, 而且经常熬夜加班, 所以企业也特别注重员工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5) 高级技能类。

高级技能类在这里是指软件企业员工在工作中能够从全局出发, 宏观地考虑问题, 发现事物间内在联系。高级技能类包含分析能力、创新力、领导力等3个指标。

通过上面所述五大类胜任力要素共同决定了软件人才完成工作任务的状况及工作绩效的高低。据此, 构建的软件专业人才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如图3所示。

4 胜任力模型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1) 重视专业素养的培养, 提高软件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 只有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被掌握, 同时还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开展技能大赛, 培养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学校组织技能大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大赛, 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技能,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3)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校可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批到企业实习。企业也可以为学生配备校外指导老师 (项目工程师等) , 企业和学校还可以共同为学生制定职业素养手册, 让学生提早具备职业素养。

(4) 课内外教育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品质特质与高级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另外,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建立工作室, 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和教师的科研项目, 这对学生高级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超, 卢军.螺旋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孙泠.软件人才培养:高了还是低了[J].软件世界, 2007 (7) .

[3]张文卉.软件人才频频跳槽为哪般[J].职业, 2003 (12) .

[4]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 .

[5]林立杰.高校知识工作者胜任力模型构成要素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

专业模型 篇11

关键词:会计专业 综合素质模型 知识 技能 职业素养

如果把毕业生看做院校输出的产品,其商品化后面的细分市场就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该细分市场的需求,只有真正把握住市场需求,围绕需求去开展人才培养,我们的产品才具有市场生命力。

本文重点从员工(即毕业生)角度展开。课题组利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创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选取会计专业绩优毕业生和绩差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收集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

在素质模型中,识别素质和能力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知识:即包括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技能/能力: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职业素养:指从事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深层次意识和习惯,它是决定个人职业潜能的重要指标,即冰山素质模型中水面之下的部分。

从本次受访的毕业生实际陈述的其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提炼出影响其实际工作表现或业绩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层面的现状如下。

1.知识层面

在知识层面,受访学生基本掌握了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等财务知识,但成本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

知识的教学比较局限于财务专业领域,这当然是可以起到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重点学习好专业知识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理解企业业务的进度比较缓慢,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性。

2.技能/能力层面

在技能/能力层面,受访学生在陈述自己做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时,对于影响其工作成效的技能/能力的表述多集中在: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关注细节的能力等方面。

受访学生相关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就业后工作成效的关键能力都是做为财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技能和能力。

3.职业素养层面

在职业素养层面,受访学生对于影响其工作业绩的主要素质表述集中在: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

受访学生相应的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2。

对于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技工院校毕业生而言,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成为影响其工作成效的主要职业素养。其中尤其以成就动机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在素质模型三个层面的能力素质中,职业素养是最难培养和训练的。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

综合本次调研的结果,结合企业管理中对财务人员素质模型的研究和运用结果,我们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做如下总结。

1.知识层面

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税务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2.技能/能力层面

(1)财务核算、税务处理能力

①定义:收集企业财务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准确、及时地编制各类凭证和报表、计算并上缴应纳税款,完整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绩效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并确保正确性、及时性、合法性。

b.优秀水平:能够根据业务类型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原则和处理方法;能够审核他人的财税业务处理,准确判断正误;能够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纳税筹划、帮助企业合理避税。

(2)学习及知识的转化能力

①定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转化成实际操作步骤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各类交易的要求,正确分解并形成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流程。

b.优秀水平:能积极主动了解专业领域形成的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3)沟通协调能力

①定义: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与他人达成共识,并能以合适的形式(书面、口头或其他)正确表达出来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正确、清晰表达自己的意图,掌握与他人的交流重点,能对可能影响达成一致的因素有准确的预判。

b.优秀水平:交流中能根据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对方达成共识,对产生的矛盾能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4)关注细节的能力

①定义:了解实际工作中各个细节的具体工作,准确掌握各个细节的工作方法和内容,最大限度控制错误产生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够细致地检查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准确率不低于99%;对他人提交的数据资料的细节性问题能准确判别。

b.优秀水平:能有意识地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系统性工作的建立方面去思考减少细节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5)自我激励能力。①定义: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奖励和处罚的情况下,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仍能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

b.优秀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排除干扰去实现。

(注:优秀水平是在合格水平基础上的能力提升,是在满足合格水平之后的进一步的培养目标。)

上述能力只是列举了与学生工作业绩关联度相对比较高的几种核心能力,也是几种需要重点培养和加强的能力。当然,要取得好的成绩,是需要多种能力综合发挥作用的。

3.职业素养层面

(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内心追求卓越的一种心理内驱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对自我绩效目标的高标准设定,以及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绩效水平;

②愿意承担更多职责,将事情彻底完成;

③不断积累各种成就,对完成工作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满热情,努力达到标准或客户(包括内外部客户)的期望等。

这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其他职业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其自身能力的发挥。

(2)责任心。责任心体现在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基于责任而形成的一种应该承担、敢于承担的意识。对于财务工作者,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责任心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

①一种严谨务实、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

②信守承诺,正确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品质;

③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个人工作、行为符合规范等等。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责任心的缺失必然直接导致其工作质量下降;假以时日,必然强化其“打工者”的心理暗示,从而加大其职业积累的难度。

(3)主动性。所谓主动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来源于自身并驱动自己去行动的动力的强度。积极主动的人会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觉,具备敢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品质。因此,主动性常常等同于超出工作需要或期望的某种努力。在具体工作中,主动性表现在:

①充分利用当前机遇,在尚未要求解决问题之前就积极了解问题,为将来解决问题提前做准备;

②对工作相关联的甚至工作之外的问题进行思考;

③积极发起变革或是采取行动以提高效率,处理现有的或潜在的问题,满足顾客(内外部)需求等。

(4)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对自己的观点、决定、能力的自我信仰。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技能的熟练运用程度。而在实际工作中,自信心体现为:

①偏爱或热衷于向工作中的某些难题发出挑战;

②积极寻求独立,愿意以独立的姿态开展工作,对专业工作认真负责;

③在主要问题上表现出丰富的专业知识,愿意以一种明晰、自信的方式挑战他人的想法;

④在那些更有经验、更有知识的人面前也能有效工作;

⑤能妥善处理批评意见,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把握重心控制局面。

三、小结

在教学现状中,由于教育体系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尚处于摸索期,一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而对于职业素养,基本没有涉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从素质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要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必须是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根据调查模型和会计教学经验,提出技工学校会计专业“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以企业为中心,把企业的工作环境应用于教学,将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实践相结合,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构建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企业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项目教学的情况下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教学,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主要采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将学生引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之中。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就关键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开展反复、针对性训练和评价的立体的教学实践体系,以确保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安托尼特.D.露西亚(美).胜任——员工胜任能力模型应用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赵淑芳.员工胜任素质模型——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专业模型 篇12

对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涉及多个方面,在评价模型建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综合考虑实践教学系统的基础投入条件、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过程执行与控制、实践教学成果四个方面因素,通过充分的调研与分析,构建出民办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最终的教学质量与上述四项因素成正相关,四项因素对综合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通过德尔菲法,综合8名专家意见分别确定四项因素的影响权重,构建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为:

PTQ:实践教学质量DI:教学基础投入

MI:教学管理投入AI:教学过程投入

O:实践教学成果

1.实践教学基础投入

在经管类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学质量与实践教学基础投入存在直接关系。实践教学基础投入主要评价基本教学经费投入、实验室与实训设备投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内容。经管类实践教学活动对实验室与实训设备仪器的需求重点在于软件支持与硬件结合,软件的投入需要重点考虑软件设备与本专业的契合度,确保软件的使用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升。同时,经管类实践教学的实验实训设备的完好性、生均数量等因素对实践教学质量存在影响。

2.实践教学管理投入

在教学基础投入的基础上,经管类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需要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规范性与职业导向性为保障。一般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投入包括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与总结,对教学管理质量的评价需综合考虑二者的现有水平。首先,经管类专业的设置应当具有职业导向性,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与社会实践工作的发展相适应;其次,课程的建设应在保障基本理论的理解基础上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相对合理,课内课外实训比例科学。实践教学计划与总结的完备性、合理性是对经管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另一因素。实践教学计划,标准的大纲是保证实践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大纲与计划的规范性、严谨性对最终实践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3.实践教学过程投入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另一评价要素是教学过程投入,主要是针对教学执行过程的监控及教师教学指导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是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实践教学的流程是否规范合理等问题直接影响最终的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的指导准备情况,实践教学指导态度、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实践教学背景材料与内容的更新、践教学执行过程中的把控等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手段,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当对教学指导的相关问题进行考核评价。

4.实践教学成果

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投入、管理投入与过程投入综合发挥作用,目的是产出质量较高的实践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与社会评价两个方面进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后的总结情况考查,结合学生实践出勤情况、学生自我总结与评价。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各评价因素由多级指标体系构成,对每一个因素的评价需要进一步细分指标体系,通过每一个指标体系的评分加权综合为各因素的评价得分。四个评价因子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

DI:实践教学基础投入;MI:实践教学管理投入;AI:实践教学过程投入;O:实践教学成果。

μi:第i个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影响的权重

wij:第j个三级指标对第i个二级指标影响权重

Di:实践教学基础投入第i个二级指标下三级指标个数

Mi:实践教学管理投入第i个二级指标下三级指标个数

Ai:实践教学过程投入第i个二级指标下三级指标个数

Oi:实践教学成果第i个二级指标下三级指标个数

dij、mij、aij、oij分别为实践教学基础投入、实践教学管理投入、实践教学过程投入和实践教学成果下第i个二级指标下第j个三级指标的得分平均值。

应用上述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可以针对现状对教学基础投入、教学管理投入、教学过程投入和教学成果四个方面评价出某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但缺乏具体的对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发现及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依据SEVRQUAL模型的基本差距分析思想、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差距分析来发现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因此对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差距分析来进一步研究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问题与根源,为提出完善教学质量的建议提供依据。

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差距分析应当从投入与产出的差距考量,按照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方式,实践教学投入分为三大部分,即基础投入、管理投入和过程投入,在三项投入的基础上得到一个产出,即教学成果。针对每一项投入的得分与产出的评价得分进行差距分析,可以看出实践教学质量的损失是主要来源于何处。为了避免不同学校与专业的数据本身存在差异,可以用基础投入损失率、管理投入损失率和过程投入损失率来衡量各项投入的损失情况,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RLDI:基础投入损失率

RLMI:管理投入损失率

RLAI:过程投入损失率

对三个投入损失率的计算与评价可以发现实践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与根源,基础投入损失率高则说明实践基础投入的运用不到位,资金、设备等投入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同样可以分析管理投入损失率和过程投入损失率。

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因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各评价要素(1级指标)属于定性指标,需要进行定量化处理,且个要素含义较深,需要进一步分解细化。本文通过分析法进行指标体系初选,利用德尔菲法综合专家意见结合指标筛选矩阵进行指标筛选。咨询8位专家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建立重要性与必要性指标选择矩阵,通过指标筛选矩阵与德尔菲法的应用,本文最终确定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5个。

由于各个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对模型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权重配置,本文采用1-9标度AHP分析法,运行yaahp6.0软件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对于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中的比较重要性取值采用专家综合意见法获取。在yaahp6.0软件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进而在判断矩阵中输入专家收集的比较重要性数据,运行软件后得到各层次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经检验,各判断矩阵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则说明各判断矩阵合理,其最大特征向量中的值即为对应指标的权重。

通过AHP分析与软件运行,最终得到经管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各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在运行时,首先应当针对35个三级指标进行定性问卷设计,将35个三级指标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述,备选评价结果定为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与收集,问卷筛选与处理。将定性评价语言转变为定量评价数据,转化方法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评分分别为100分、75分、50分、25分和0分。

参考文献

[1]李培敬:《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2]杨恩芹:《浅谈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高等农业教育》1995年第5期。

[3]李友俊、关欣、汤凤丽:《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上一篇:中小面积下一篇:用户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