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模型

2024-10-19

原始模型(共4篇)

原始模型 篇1

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造成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但是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书本知识很牢固,但是对于要解决来源于生活的原始物理问题时经常是无从下手。许多学生在遇到原始物理问题只会生搬硬套,不能正确地分析物理过程,形成相应的物理图景,这说明学生对于解决原始物理问题困难的原因在于对已经习得的物理模型的迁移能力不强。于克明教授认为:“传统的物理教学,在原始问题到抽象问题之间,从原型到模型产生了一个断带、一个鸿沟,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大障碍。”模型不仅要用来解决物理习题,更要能用来解决来自生活和生产的原始问题。因此我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原始物理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所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原始问题概念界定

所谓原始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未被抽象加工的,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的典型现象,它来自真实的生活。原始问题不只局限于物理教材,问题更加注重于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科技知识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缩小所学知识与真实生活的差别。学生在解决原始问题时的最大困难在于原始问题的物理模型的构建。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在1983年就指出:“在我们的教学中,同一问题,既可以把原始的物理问题提交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把物理问题分解或抽象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后再提交给学生。习惯于解后一类问题的学生,在遇到前一类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二、物理模型的概念

物理学在对每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所要考虑和分析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为了能更为高效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处理的方法,用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 (过程) 或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 (过程) 。这种理想物质 (过程) 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

1. 物理模型的特性。

物理模型的特性归结起来有以下四种。(1)物理模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舍弃次要因素把握主要因素、化复杂为简单,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反映的是原始问题本质特征的———理想物质 (过程) 或假想结构,是对原型客体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本质关系的再现,是科学思维对物理世界的抽象的反映。(2)物理模型具有形象性,物理模型往往是采用简约化的手法用理想化的物质 (过程) 或假想结构来代替复杂、具体的客体研究对象,是一种简化的直观的心理构想,反映物理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物理模型又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3)物理模型具有科学性,它以先前获得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深刻地反映原客体的本质特性,同时可以被实验证实,因此物理模型又具有科学性。(4)物理模型具有假定性,物理模型是通过科学抽象对实际问题进行的心理构想,是人们以科学思维对物理世界的抽象描述,因此物理模型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又高于客观现实,是抽象的思维结果,是被实验证实的科学假想,是实际客体忽略次要因素的假想反映,因此物理模型又具有假定性。

2. 物理模型的分类。

对于物理模型的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就不同,但也算异曲同工。我认为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

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高中有的对象模型,例如:质点、轻绳、点电荷、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等。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为条件模型。

三、原始物理问题解决与建立物理模型的关系

物理模型是对生活实际问题(也即原始问题)的科学抽象和近似,是物理思维的产物。建立物理模型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根据所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撇开个别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加以考察研究,并将同一类物理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由此建立起一个轮廓清晰、主题突出、易于研究的新概念或新过程。要得到正确的物理模型,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实验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二是正确抽象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就好像质点、点电荷、轻绳、稳恒电流等都是理想模型,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建立的一种理想客体,它忽略了非本质的、次要的因素,突出了研究客体的主要矛盾,使这个理想模型更加能集中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便于我们对自然物理规律的科学认识。

许多原始物理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来评价就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思维水平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且,学生在面对一个信息庞杂、客观真实的原始问题,很难找到可以直接应用的物理模型,在解决原始问题时必然需要对生活现象关注,它的解决过程必然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原始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原始问题把每个物理量镶嵌在真实的物理现象中而不是直接给出。这样在远离了熟悉的物理习题后,学生的思维将脱离线性的平衡态而进入非线性的非平衡态,进行综合考虑问题,深化、活化物理概念、规律等,学生根据面临的情境,通过假设、估计等手段获得所需的物理量,再构造出理想的物理模型,经过一层层的“剥开”过程,最终使结论“破茧而出”。

四、基于原始问题解决的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课堂模式

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实际生活情境问题,这些中包含一些相关数据,以便降低难度。这类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展示实物或图片,实验、视频资料,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探究建模,让学生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仔细思考,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引导,继而建立相应的模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模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建模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建模的条件,以便真正理解所建立的物理模型,深刻掌握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再次,模型的应用,利用模型形成概念和规律、应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

最后,变式训练,教师提供新的类似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应用物理模型解决新的问题情况,既可达到巩固建立的模型的目的和培养学生的模型迁移能力,又可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必须要注意及时采集到学生建模方面的信息,一旦发现思维偏差,就要及时给予点拨,同时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我相信,通过一定数量的原始物理问题训练,当学生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策略就能够迅速地检索得出,而不是单纯地生搬硬套。学生对原始物理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去创新,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克明.原始问题与能力培养[J].大学物理, 1997.5, 44.

[2]邢红军, 陈清梅.论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价值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 .

[3]林纯镇, 吴崇试.我国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历届试题集解序[M].高教版, 1985, 5.

[4]王静, 邢红军.原始物理问题的特性及其教育功能.,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 10.

原始模型 篇2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我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我来到了一个苍茫的大草原,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公路汽车,四下里一片沉寂,一片原始的和谐的沉寂。

我漫无目的向前走着。没走几步,我感觉到似乎有人在跟踪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不过身上披的是兽皮缝制的极简单极粗糙的衣服,一头乌黑的长发极自然的披在脑后,眼睛里充满了奇怪和疑虑。我赶紧向她微笑,并说:“我是从21世纪来的,和你们一样,也属于人类。”小女孩高兴的笑了,她告诉我,她叫空灵儿,是附近一个部落首领的女儿。

于是,我随空灵儿来到了他们所在的村庄──一些竹木为墙茅草当顶做成的屋群,并且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原始人。他们和空灵儿一样,用兽皮做成极为简陋的衣服穿在身上。发现了我的到来,他们对我的羽绒服惊异不已,我则更羡慕他们的“真皮大衣”和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也许因为我是空灵儿的朋友,他们对我很是友善,并且还准备开个篝火晚会来欢迎我。

我对村庄的一草一木都非常好奇,空灵儿也不停的问我的所见所闻,于是我俩在村庄里闲逛闲谈,忽然我发现一个人双手捧着根木棍在一截枯木上使劲捣腾着什么。空灵儿说:“他是在钻木取火,取我们晚会上要用的火种。”我心中一动,说:“我带了个宝贝,你看──”我掏出打火机,“啪”的一下,火苗蹿起来了。空灵儿惊奇万分。我笑着说:“这是打火机,用它取火很方便的──送给你。”空灵儿接过打火机,高兴得跳了起来,她又指指我挂在脖子上的相机,问:“你这个,也是取火的吗?”我告诉她说是相机,可以把人的形象照下来,冲印成相片永远保存。“我先给你照一张,”我说,“等我回到21世纪后,看着相片就能想起你。”

篝火晚会开始了,大伙儿围在火堆旁跳呀,笑呀。我忙着拍照片,心想:要是能把这些原始人活动的真实场景带到21世纪,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创举呀……

又是一股强大的引力袭来,就像一阵狂风刮得我睁不开眼。风停了,定睛细看时发现我又回到了家里。我好后悔,都没有来得及和空灵儿说声惜别,看看书桌,爸爸的火机不见了,也许真是留在原始社会了吧──总算给空灵儿送了一件礼物,而且……我抓起相机,兴冲冲的向彩扩门市部跑去──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将要在我的手里发生了!

两天后,我垂头丧气的接过彩扩老板递给我的胶片──不知什么原因,我辛辛苦苦拍摄的原始人狂欢镜头全部曝光了……

[简评]情节设计大胆,作文想象奇特。小作者可能颇受科幻片的影响,以现实的笔触叙述了自己的原始社会之旅,详写自己与空灵儿相识、送礼、拍照,而且奇迹即将发生──可惜胶片神秘曝光,文章嘎然而止,这样作文也就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 英文经典句子

★ 常用英文句子

★ 重返地球影评

★ 重返实验室作文

★ 重返母校后感慨

原始模型 篇3

伴随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传统依靠资源堆砌和规模简单递增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向依靠主动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由于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赖以形成的微观经济单位,因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在企业由传统型向创新型变革的战略过程中,虽然可以采取诸如原始创新、融合创新等不同路径,但相对其他路径而言,原始创新作为创新程度最高的路径无疑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企业进行有效的战略变革必须围绕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进行战略变革的理由,其次是进行战略变革的方式。前一个问题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战略认知能力和战略意图,而这些和企业的知识容量、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式等知识性要素密切相关;对于后一个问题,企业只有把获取或产生的新知识与企业战略管理机制互相结合,才能形成新的战略。进行一次成功的企业战略变革不但需要企业对原有知识的吸收利用,还需要新知识的基础性支撑。

原始创新与其他形式的创新虽然具体过程有所差异,但究其本质,原始创新也是一种知识创造过程,而且这种知识创造过程体现出一定的类生物属性。因此,基于原始创新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变革的知识生态模型构建研究,能通过探究原始创新路径下企业向创新型方向进行战略变革的内在机理,从而找到成功实施战略变革的有效对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理论界尚缺乏直接针对知识生态视角的传统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演进的战略变革的系统研究,至于更细化的原始创新路径下这种战略变革的知识生态模型则更为缺乏。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侧重于向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变革的研究,二是侧重于知识成长的研究,三是侧重于原始创新过程机理的研究。其中,关于第三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主要集中于陈雅兰等(2003)提出的原始创新的演化机理[1]和汪寅等(2007)提出的基于知识螺旋的原始创新过程机制研究[2],故在阐释国内外研究现状时,我们主要从前两方面入手展开。

1. 与向创新型企业进行战略变革有关的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国外主要以卡曼和施瓦茨、戴维斯和诺斯、伯格曼和巴顿为代表,国内主要以许庆瑞和傅家骥为代表。

傅家骥(1998)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3]。卡曼和施瓦茨将技术创新归结为受企业规模、竞争程度、垄断力量共同影响[4]。戴维斯和诺斯(1971)则将市场规模、生产技术及由它们导致的特定社会组织或个体对收入预期的调整归结为制度创新的要素[5]。伯格曼(1996)认为可利用资源、对竞争对手和环境的把握、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开拓战略等共同构成了创新能力[6]。巴顿(1992)则提出技术人员及高级技工的技能、技术系统能力、管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形成了创新能力[7]。

许庆瑞(1986)在吸收国际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率先在我国开辟了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并随着我国技术创新实践数十年来的不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互有关联又不断发展的创新理论,包括二次创新理论、组合创新理论和全面创新管理理论[8]。

2. 与知识成长有关的研究

与知识成长有关的研究文献主要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理论、和金生的“融知-发酵”模型、芮明杰的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刘冀生的知识链模型和刘希宋的企业知识创新一般模型为主。

知识螺旋理论指出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要经历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四阶段,同时认为组织知识的生成离不开组织内部个体知识的转换,尤其需要在组织内部创造适于个体间进行观察、交流、模仿、共享的学习环境,即知识场,使不同个体在此环境中将各自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融合,进而使个体知识升华为组织知识[9]。“融知-发酵”模型提出了知识创新中知识的生息特征,并提出了知识创新的知识发酵理论[10]。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认为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可以简化为三个组成部分,即知识创新过程、知识场和知识库,其中知识场是知识创新的场所,知识库则在支撑知识运行的同时体现为知识运行的成果[11]。知识链模型认为企业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内外部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无限循环的链条,反映了企业与外部环境、企业内各组织、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无形联系,企业管理该知识链的效果最终决定企业的核心能力[12]。企业知识创新一般模型则综合考虑了企业知识创新过程、知识创新模式、知识创新环境,将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理解为非线性的螺旋上升过程,具有自组织行为的特性,所以能通过创造条件实现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运行[13]。

总的看来,目前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存在以下可深入探讨之处:与向创新型企业进行战略变革有关的研究虽然与企业创新情境密切相关,但却对支撑向创新型企业进行战略变革的知识成长过程鲜有涉及,而与知识成长有关的研究虽然对知识成长的过程进行了角度不同的论述,但往往局限于抽象的知识管理领域,缺乏在企业运作情境下的分析。本研究希望能将上述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从传统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演进的战略变革过程中所体现的知识成长的泛生态过程,以此构建不同的知识生态模型,在全新的视角下为传统企业向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变革过程提供有益参考。

三、原始创新路径下的传统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战略变革的知识生态模型

作为各种创新方式本质的知识创造过程包括知识准备、知识生发、知识扩散等循序渐进的环节,这些环节反映了知识从个体知识向组织群体知识演变的生物成长过程。在知识准备阶段,主要反映知识载体即企业员工从组织内外部环境获取知识资源,为知识创造活动进行知识储备,形成知识创造基本灵感的过程,体现了知识载体与知识环境之间的联系。在知识生发阶段,主要反映知识载体对知识创造基本灵感进行加工,为知识创造活动进行知识处理,形成个体知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载体对知识创造基本灵感的内在加工特性。在知识扩散阶段,主要反映知识载体在知识交流场所中沟通各自的个体知识,为知识创造活动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组织群体知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载体在知识共享乃至升华中的联系。由于原始创新与其他创新方式不同,因此原始创新路径下由知识准备、知识生发、知识扩散三个环节系统整合的知识创造泛生态过程的具体表现也有所差异,这个过程可归结为图1,下面进行具体阐释。

1. 原始创新路径下知识生态模型中的知识准备过程

由于知识的原始创新结果带有先导性、超前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知识载体产生创造的灵感往往无先例可循,因此这种灵感只能来源于知识载体长期知识的积累。这种来源可分为来自组织外部的知识源和来自组织内部的知识源。前者如知识载体长期以来接受本企业以外提供的教育培训、搜集的行业发展动向、竞争对手情报、顾客需求情报等,构成知识载体形成创造灵感的外部信息环境,也可称为外部知识场;后者如知识载体长期以来接受的本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知识载体之间的学习交流等,构成知识载体形成创造灵感的内部信息环境,也可称为内部知识场。

内外部知识场提供的信息经过较长时期的沉淀,形成知识载体进行知识创造的基本灵感,这种基本灵感虽然并未表现为系统成形的个体知识形态,但可能以知识片段的形式成为个体进行知识生发过程的起始点,我们也形象地将这种基本灵感称为知识孢子。

2. 原始创新路径下知识生态模型中的知识生发过程

知识载体在产生知识创造的基本灵感后,为提出带有明显原创性特征的知识成果,需要利用自身目前已掌握的知识,对这些分散的知识片段进行加工整理,而整理的过程则表现为对目前的灵感进行系统和彻底的思考,使之升华为综合而有形、同时又与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带有本质区别的新知识,这一加工整理过程可称之为突变,反映了人脑对全新知识的创生。经过突变过程,知识载体初步提出带有明显个体特征的原创性知识体系,我们也把这一知识体系称作个体原生知识菌株。

3. 原始创新路径下知识生态模型中的知识扩散过程

在知识载体提出各自的个体原生知识菌株后,它们需要借助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流吧,即知识交流的某种媒介,如小组会议、演示讨论、内部手册等,进行个体知识的共享。为在知识交流吧共享个体知识,知识载体需要将个体原生知识菌株以某种方式进行外化,即通过语言、文字、行为等方式让其他参与知识交流吧活动的知识载体理解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各个知识载体通过知识交流吧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外化并互动交流后,知识交流吧会将交流中形成的重构信息反向传递给各参与活动的知识载体,以便他们据此重构其最初提出的个体原生知识菌株,该过程叫做反馈。而后,知识载体再次进行知识生发过程,产生新的个体原生知识菌株,并继续借助知识交流吧进行互动重构。每次发生于知识交流吧的互动重构过程实际是知识载体间原创思想的激烈碰撞过程,体现了对每个载体之前知识体系既坚持又否定的辩证过程,即坚持之前思想能够体现逻辑合理性的方面,否定之前思想则不能体现逻辑合理性的方面。可以将每次碰撞过程称作一次扬弃。经过多次扬弃过程后,最终各知识载体将在充分理解他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趋于一致的共识。此时,知识载体的个体原创性知识体系升华为组织的群体原创性知识体系,也叫做组织原生知识菌群,并通过原始理论、技术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原生知识,完成原始创新路径下的知识创造过程。

四、案例分析

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天士力集团的核心企业,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标志性企业,其前身是由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希军先生带领四十七名军人在当时军企分离的大背景下集体脱下军装而投身创立的。从成立之初资金不足千万,资产仅有1亿规模的企业发展到今天销售额超过100亿元,进入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前20强的企业,并获得“IPMA国际项目管理年度大奖银奖”、“中国十佳最重分红回报上市公司”等诸多荣誉,拥有通过国家GMP、ISO9001、ISO14001、OH-SAS18000、ISO10012和澳大利亚TGA标准认证的生产车间和达到ISO17025:2005国家标准实验室,成为我国最大的滴丸剂生产企业,其飞速发展离不开企业自始至终进行的原始创新。在发展该公司核心业务即现代中药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企业在原始路径创新下进行知识创造的泛生态过程。

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围绕其拳头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展开。在开发该产品的初级阶段,公司希望研究出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的现代中药。当时,在中药领域治疗这一疾病的常用中药为复方丹参片,虽然有多家制药企业生产,但由于技术落后,存在用药剂量大、起效时间长、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一线用药,只能作为辅助用药使用。另外,由于传统中药成分复杂、机理不明、治疗原理只能“意会”却不可“明说”,缺乏严格的标准化体系,导致当时我国中药产品在欧美主流医药市场根本无人问津,只能作为保健品进行销售,而无法进入药店和医院销售。有感于此,公司创始人闫希军带领研发团队决定从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传统方剂复方丹参方剂入手,致力于打造一种用药少、起效快、质量稳定,而又能够为欧美主流医药市场接受的治疗心血管病的现代特效中药,由此形成了开发这种新药的基本灵感,也即前文所提的知识孢子。从上述灵感形成的内外知识场来说,这种灵感的产生与以闫希军为首的天士力人长期以来致力于药剂学研究所形成的知识积淀是分不开的,而且也符合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产生的“回归天然、崇尚自然”的新潮流。国外发达国家在化学药这一传统优势领域之外越来越青睐研发天然植物药,生物医药发展迅速,而我国的中医药正取自天然生物,只是由于中药古朴深奥的理论表述、“水煮醇沉、明火直取”的加工方式以及不稳定的质量控制等等缺陷,使传统中医药长期无法被西方主流市场接受。这一灵感的产生既吸纳了传统中医药理念的精髓,又包容了现代西方医药发展的方向,为公司研发复方丹参滴丸这种带有突破性的新药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形成基本灵感之后,研发团队经过反复测试湿度、温度、黏度、含量、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发现了传统复方丹参药物除脂溶性成分外的水溶性成分,再利用先进的萃取、浓缩、干燥技术使活性成分发生改变,产生了用于急救的复方丹参滴丸。这一过程即前文所提知识生发过程中的知识突变。复方丹参滴丸在克服传统复方丹参片弊端的基础上,实现了有效成分定量可控,达到了“体积小、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和“高效、速效、长效”的现代制剂要求,上市之后迅速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一线用药。与此同时,天士力还与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掌握中医药研发关键技术知识的高校研究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采取召开技术研讨会、进行技术联合攻关等方式建立了技术知识共享平台,企业利用该平台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指纹图谱应用示范研究”,其关键性成果“复方丹参滴丸多元指纹图谱分析及质量控制技术”实现了由传统中药组分无法控制向现代中药组分可控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组分中药”的新趋势。以此为契机,天士力建立了现代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EP),主要解决中药材有效成分萃取、浓缩、干燥及毒性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的纯化处理问题。目前,GEP向更加完善的、动态的、更具操作性的c GEP(current GEP)方向扩展,将成为国家行业标准乃至国际标准,而且按照这个标准建成了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数字化中药提取基地。国际化标准体系的建立,使复方丹参滴丸成为首例通过美国FDA临床用药申请的中药,并且顺利通过二期临床试验,现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由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与复方丹参滴丸有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构成了天士力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原生知识菌群。而从知识突变成果的体现———个体原生知识菌株的复方丹参滴丸产品的问世,到目前的组织原生知识菌群的演变,集中反映出原始创新路径下知识生态模型中的知识扩散过程,具体如图2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在天士力集团向创新型企业演变的战略变革过程中,很多业务也体现了原始创新路径下的知识创造过程。比如,在天士力集团“大健康产业”发展总体理念下,天士力集团向保健茶领域进军,在研究我国现有茶品质的基础上,选取最具健康功效的云南普洱茶作为突破口,经过种植、选茶、发酵、调配、萃取等环节,形成含有有益成分普洱因子,实现茶多酚、红、黄、褐茶色素、茶多糖以及咖啡碱等多种功效成分的科学配伍,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因饮食引起的代谢异常问题的新一代茶饮品———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开创了一个新的茶品类。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公司在原始创新的战略变革过程中知识生发、知识加工、知识扩散的系统过程。

经过十多年不懈地进行原始创新,天士力集团已硕果累累。2006年7月,天士力集团被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部委认定为首批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2008年7月28日,被授予首批“创新型企业”。截止2013年7月,天士力集团已申请专利1388项,获授权758项,国际专利申请PCT(国际专利合作条约)46项,涉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天士力向创新型企业战略变革中进行原始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密不可分,而此过程中知识生态模型里的各个因素如内外部知识场、知识加工方式、知识交流共享方式等对最后的成果发挥了综合作用,可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找到天士力成功变革的内在机制。

五、结语

《原始世界》散文 篇4

敲响了生命的鼓点,告别了今天的文明,坐上时间的列车一路飞奔,等待到达人类的起端,我就能渐渐地变化成手拿石器和棍棒的原人。

面对一片片的森林,我匆忙把绿色点燃,火焰舞动出了从未有过的热情;一丝光亮,一丝温暖却顺利地找到了快乐的源泉。

走过草原,跨过江河,爬上大山,我们狂笑着,嚎叫着,从不害怕把生命放在浪口刀尖,那只因为我有你,你有我。

风雨肆虐,野兽四处横行,我们把行囊时刻背在背上,牵着老幼的手,战斗成了习惯,哪怕饥肠辘辘,哪怕头破血流。

树叶兽皮穿在身上,神的.形象印在心中,太阳照亮脚下的路,无论前方多么惊险,无论前方多么黑暗,我们仍然拥抱在一起,等待黎明的辉煌!

上一篇:一次别离下一篇:数字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