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经济体

2024-09-19

原始经济体(精选9篇)

原始经济体 篇1

目前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着力开展的节能减排活动,从宏观理论层面上看是经济发达区域对生活质量的密切关注,是对可持续发展行使的高度责任。从微观背景和现实层面上逆向思维,可看成是对科技发展原始积累欠债的偿还,是对科技、经济发展曾有或现有模式的反思,其经验教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1 长三角“科技发展原始积累”的基本概念

“科技发展原始积累”是笔者针对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划分和提出的新理念,试图解决目前由此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科技发展原始积累”,一是因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科技发展必定受利益制约,因此如同资本原始积累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未成为科技创新型之前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科技发展无法回避“原始积累”;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看,科技进步必须不断积累才能实现创新的突破;三是从现实层面上看,借发达国家把相对过时的技术向国外转移的机会,通过跟踪、引进、运用、吸收、消化,实现自主创新的飞跃;四是以垄断核心创新技术为手段,以技术转移为途径,不惜以牺牲被输入国的最大利益为代价,其“科技发展原始积累”的最本质特征仍在剩余价值范畴。

2 长三角“科技发展原始积累”的形态特征

2.1“科技发展原始积累”萌芽期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阶段,其经济形态是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还没有提发展市场经济。非国有经济作为一种补充,发展步伐缓慢、经济运行活力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到1978年,长三角二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GDP仅为645.77亿元,占全国GDP(3 624.1亿元)的17.82%,因此,该阶段的经济无法为科技进步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撑。

2.2“科技发展原始积累”中期

从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的大约12年。这一阶段的工作中心主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上而下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有序改革,对经济发展并推动科技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江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以个体私营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兴起,是长三角“科技发展原始积累”中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时的上海,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举足轻重,承担着稳定国民经济大局的任务,其在有序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计划的滞后安排,造成上海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严重滞后,1981—1991年,上海GDP平均递增速度只有7.36%/a。

2.3“科技发展原始积累”后期

1992年至今。这个时期,以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契机,科技对经济的推动力量进一步显现,出现了两个“剧增”现象。

一是经济发展“剧增”:长三角的二省一市经济社会整体进入快车道,并且呈快速发展状态。长三角的GDP规模总量从2000年的19 465.8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0 897.69亿元。“十五”期间,长三角GDP规模总量增加了1.1倍,GDP规模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6.01%。其中,上海为13.92%、江苏为16.44%、浙江为16.95%。

二是长三角技术进步要素的贡献率“剧增”,由原先靠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的注入型竞争逐渐转向通过提高科学技术含量参与竞争,表现为涉足的领域扩大,从原先的传统产业转入到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

3“科技发展原始积累”的负面影响分析

1)生态环境恶化和部分地方退化为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处于科技原始积累初级阶段的长三角,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急于提高技术含量,加快发展经济,把沿江用水方便当作引资的一张王牌,国际制造业趁机将一些化工、造纸、钢铁等重工业行业落地于沿江沿湖的内地省市。由于这些产业能耗高,对土地资源占有量大,缺乏科技含量,缺少对环境的保护。

2)小型落后制造业膨胀造成“电荒”。为在世界制造业转移热潮中承接到项目,争做制造业基地,长三角的各城市都在打“承接牌”。浙江省启动“五大百亿”工程;江苏省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上海也想分切这块“蛋糕”。在承接热中,由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因素,那些应当逐步淘汰出局的传统的、小型的制造业却没有得到科学的调整。因此,工业发展存在严重同构现象,成为争抢电力资源的电老虎。

3)无序争抢外资造成土地资源失控。土地是立足之本。但是在长三角,从经济发达县市到欠发达地区,为了吸引外资,竞相压价购买土地指标,拼地价、拼税收政策,抢外资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当时一些成熟的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土地出让金应在150万元/hm2以上,但长三角地价普遍从225万元/hm2跌到75万元/hm2左右,优惠政策明显超越国家规定。

4)能源消费强度趋升的背后是高消耗。长三角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20 672.25万t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36 901.10万t标准煤。“十五”期间长三角的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0.79倍,年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达到12.29%,高于同期国家9.93%的增长速度。其中,上海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最低,为7.97%;江苏和浙江分别为14.30%,12.90%。此外,浙江、江苏、上海在这一年中的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以年均高达25%的速度增长,达到历史最高点。

4“节能减排政策”对“科技发展原始积累”的启示

1)出台政策,强制执行。“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围绕国家计划节能减排20%和10%的法律约束性指标,制订了相应目标。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长三角二省一市制订实施了一系列与节能相关的规划和落实措施,将节能降耗责任和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中。作为中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在引进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切忌盲目上马。

2)资源不可再生,生态不能复制。环境的一分被破坏,花十分的努力都难以治理。因此,在任何时候,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都不能以牺牲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3)对引进的项目必须以考察它的科技含量是否高消耗,对生态是否造成失衡,对环境是否造成破坏为依据和标准。

4)党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文明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经济发达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步伐的加快,经济发达地区应当顾全大局,树立资源、生态、环境全球化的观念,克服区域功利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不把淘汰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5)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对新、改、转移、扩建项目建立统一的认证管理机构,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必须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并经环保部门认可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6)充实完善“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不仅污染项目引进单位负有治理的责任,同时输出污染项目的单位同样负有治理责任,以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快速走出一条低耗无污染的科技、经济快速发展之路。(实习编辑赵晓丽)

原始经济体 篇2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我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我来到了一个苍茫的大草原,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公路汽车,四下里一片沉寂,一片原始的和谐的沉寂。

我漫无目的向前走着。没走几步,我感觉到似乎有人在跟踪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女孩,不过身上披的是兽皮缝制的极简单极粗糙的衣服,一头乌黑的长发极自然的披在脑后,眼睛里充满了奇怪和疑虑。我赶紧向她微笑,并说:“我是从21世纪来的,和你们一样,也属于人类。”小女孩高兴的笑了,她告诉我,她叫空灵儿,是附近一个部落首领的女儿。

于是,我随空灵儿来到了他们所在的村庄──一些竹木为墙茅草当顶做成的屋群,并且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原始人。他们和空灵儿一样,用兽皮做成极为简陋的衣服穿在身上。发现了我的到来,他们对我的羽绒服惊异不已,我则更羡慕他们的“真皮大衣”和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也许因为我是空灵儿的朋友,他们对我很是友善,并且还准备开个篝火晚会来欢迎我。

我对村庄的一草一木都非常好奇,空灵儿也不停的问我的所见所闻,于是我俩在村庄里闲逛闲谈,忽然我发现一个人双手捧着根木棍在一截枯木上使劲捣腾着什么。空灵儿说:“他是在钻木取火,取我们晚会上要用的火种。”我心中一动,说:“我带了个宝贝,你看──”我掏出打火机,“啪”的一下,火苗蹿起来了。空灵儿惊奇万分。我笑着说:“这是打火机,用它取火很方便的──送给你。”空灵儿接过打火机,高兴得跳了起来,她又指指我挂在脖子上的相机,问:“你这个,也是取火的吗?”我告诉她说是相机,可以把人的形象照下来,冲印成相片永远保存。“我先给你照一张,”我说,“等我回到21世纪后,看着相片就能想起你。”

篝火晚会开始了,大伙儿围在火堆旁跳呀,笑呀。我忙着拍照片,心想:要是能把这些原始人活动的真实场景带到21世纪,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创举呀……

又是一股强大的引力袭来,就像一阵狂风刮得我睁不开眼。风停了,定睛细看时发现我又回到了家里。我好后悔,都没有来得及和空灵儿说声惜别,看看书桌,爸爸的火机不见了,也许真是留在原始社会了吧──总算给空灵儿送了一件礼物,而且……我抓起相机,兴冲冲的向彩扩门市部跑去──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将要在我的手里发生了!

两天后,我垂头丧气的接过彩扩老板递给我的胶片──不知什么原因,我辛辛苦苦拍摄的原始人狂欢镜头全部曝光了……

[简评]情节设计大胆,作文想象奇特。小作者可能颇受科幻片的影响,以现实的笔触叙述了自己的原始社会之旅,详写自己与空灵儿相识、送礼、拍照,而且奇迹即将发生──可惜胶片神秘曝光,文章嘎然而止,这样作文也就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 英文经典句子

★ 常用英文句子

★ 重返地球影评

★ 重返实验室作文

★ 重返母校后感慨

论原始美术的起源 篇3

一、旧石器时代美术之艺术特征--从打制石器、洞穴壁画到原始雕塑

美术品究竟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我们认为它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不断开发自己的头脑和发达双手, 在漫长的岁月里不仅创造了维持生存的物质财富, 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绘画、雕塑和音乐、舞蹈。人类脱离一般动物的标志是人能够依靠双手劳动来维持生存, 最早制造的劳动工具从广义上讲它就属于美术品, 因为它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石制工具上, 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对形式的最初探索, 比较旧石器时代早期及晚期的石制工具, 石斧两边缘明显的由不规则起伏变为有规律的对称, 平面有粗糙变得光滑, 再晚些时期的石矛表现出了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这种制作工具并非处于审美上的纯精神活动的需要, 只是为了生存, 不是纯艺术品。但从他们平整对称的石制工具上, 表现出现代文明人艺术所具有的某些最基本的形式规律, 创造美的形式的最初过程, 而石斧、石刀、石矛则是人类最早的美术作品。

史前“艺术”最高成就代表是距今2-4万年前的洞穴壁画和原始雕塑。尤其是前者, 它们主要集中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各地, 其中尤以分布在西班牙北部和法国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拉斯科洞穴壁画、三兄弟洞穴壁画最为著名。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垃洞穴壁画发现于公元1879年, 由西班牙考古学者桑图拉的小女儿发现的.洞顶和壁面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牛、野马、野鹿等动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画在洞顶上的, 长达15米的群兽图, 共有20多头, 动物的身长从一米到两米以上。画法是先在洞壁上刻出简单而准确的轮廓, 然后再涂上色彩, 所画的动物, 无论是受伤的还是奔跑的, 姿态都十分真实生动, 简单的明暗描绘表现出自然而稚拙的风格。

我们可以把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归纳为五点:1.全部都是以动物为主要表现对象, 表现手法多写实。2.画面没有背景处理, 单个动物之间没有必然的相互联系。3.这些绘画所处的壁面都是非正常视域范围, 制作和观看都很困难。4.在同一壁面经常出现重叠的画面, 刻画者考虑的不是完成的作品本身, 而是制作的行为。5.在这些壁画中多次发现动物形象被长矛或棍棒截刺、打击过的痕迹以及压印上去的人的手形。画面也常出现动物受伤或落入陷阱的情节。由此可见, 这些洞穴壁画并不完全用于审美需要而是为促进狩猎获得成功而设计的一种感应巫术的附属品。

二、新石器时代之艺术特征--洞穴壁画、陶器、巨石建筑

距今一万年前后, 世界各地区先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石制工具由磨制代替了打制或破裂。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文化艺术呈现新的面貌。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仍以洞穴壁画为主, 表现对象除了动物开始有了人物的描绘。集体狩猎的场面居多, 人物动物的形式处理上都较简单统一, 尺寸也缩小, 单个形体之间都用复杂的构图联系起来, 这些都是旧石器时代所没有的。

地球上大量的巨石建筑群证明史前文明的存在。而这些巨石要用现代化的机器才能搬运, 有的甚至连现代化的工具都无能为力。这些建筑中往往都运用了十分精确的天文知识。建筑物的三维尺度、角度和某些天体精密对应, 蕴涵着很深的内涵。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人类由于万物有灵信及祖先崇拜的结果, 规模宏大的巨石建筑先后出现了。分布广而且多。巨石结构可以分成三种样式:1、门希尔式:它由单个巨石竖立起来, 原始人用来纪念头等大事。如宗教仪式等。2、多尔门式;它由两块或三块巨石上横上一块横梁或桌面 (也称石桌) , 可能是为纪念死者而立的入葬形式。3、克罗姆列克式:最著名的属英国北部威尔士郡的斯托亨齐 (stonehengs) 的环形巨石群。距英国首都伦敦130公里的一个叫索尔兹伯里的地方, 遗留下一个迄今为止仍难解其奥秘的建筑奇迹:几十块巨石形成一个大圆圈, 高的达6米, 每块重数十至数百吨, 在这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几千年之久。它显示了原始人对复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考虑周详的处理, 条件井然、计算精确、单纯雄威的造型美, 庄严崇高的气氛强有力的表现了人与自然斗争的自信心。

《原始世界》散文 篇4

敲响了生命的鼓点,告别了今天的文明,坐上时间的列车一路飞奔,等待到达人类的起端,我就能渐渐地变化成手拿石器和棍棒的原人。

面对一片片的森林,我匆忙把绿色点燃,火焰舞动出了从未有过的热情;一丝光亮,一丝温暖却顺利地找到了快乐的源泉。

走过草原,跨过江河,爬上大山,我们狂笑着,嚎叫着,从不害怕把生命放在浪口刀尖,那只因为我有你,你有我。

风雨肆虐,野兽四处横行,我们把行囊时刻背在背上,牵着老幼的手,战斗成了习惯,哪怕饥肠辘辘,哪怕头破血流。

树叶兽皮穿在身上,神的.形象印在心中,太阳照亮脚下的路,无论前方多么惊险,无论前方多么黑暗,我们仍然拥抱在一起,等待黎明的辉煌!

“疯狂原始人”的较量 篇5

那么,人类的祖先真的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曾和截然不同的人科物种共享这个星球吗?最终,这些人类祖先的有力竞争者又是怎样从历史中消失的呢?

就让我们坐上时光机,穿梭回遥远的年代,去看看原始人类的真实生活。

智人VS直立人:狭路相逢智者胜

大约10万年前,一种新的人科动物抵达现在的印度,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群居于关系密切的小型群体中,他们被叫做智人,也称为现代人,是如今人类的祖先。不过,当时的亚洲已经被另一种人科物种占据——那里是直立人的家园。

直立人的体型和身体构造和人类非常相似,并通常能在觅食大战中获胜,先于对手找到食物。尽管如此,人类的祖先还是有着一个明显优势:智人学会了如何预测其他物种的举动和意图。

研究发现,智人的大脑比直立人大1/3左右,智人的语言能力高于直立人。通过制作装饰品(比如项链),智人可以传达具有象征意义的信息,使距离遥远的人也能互相交流、辨别敌友。而项链这样的装饰品就如同随身携带的护照,成为与他人结盟的标志。

大约在7.5万年前,位于苏门答腊岛上的多巴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使得半个地球的上空都被火山灰所笼罩。印度的德干高原也有15厘米厚的火山灰。

印度考古学家发现了埋藏在多巴火山灰下的石器工具,它们由智人和直立人制造。然而在火山灰之上的地层中,只发现了智人制造的工具,可见在多巴火山爆发后就没有了直立人活动的痕迹,这表明直立人那时已经从印度消失,更为擅长团结协作的智人成为了历史的主人。

人类进化中脑容量的变化

智人VS尼安德特人:巅峰对决勇者胜

大约在1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人科物种。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善,人类的祖先继续沿着海岸线向世界各地扩张,并与途经的其他智人群落建立新的联盟。

3.2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抵达欧洲,摆在他们眼前的是领地之争的最后一场考验:他们将与尼安德特人相遇。此时的尼安德特人已经高度进化,而且进化程度与智人不相上下。

当时,气候变化令居住在欧洲地区的人科物种生存异常艰难,那里平均气温每150年就会出现一次巨大波动,气温在严寒和温暖之间循环往复。对于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来说,他们对抗气候变化的方法就是迁徙。也许是气候的快速变化,使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接触更为密切。

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和其他人科物种一样,曾在非洲大陆演变进化。但他们很快迁徙到了欧洲,并在那里居住了近50万年。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有着明显的体型差异。尼安德特人的大腿骨显得十分巨大,这说明他们又高又壮。强壮的骨骼说明他们是用蛮力解决争端的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一群头脑简单的野蛮人。实际上,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和智人十分相似,甚至平均脑容量超过了现在的人类。

然而,大约在3.2万年前,智人发明了针,就是这件不起眼的发明确保了智人种群的成功生存。而尼安德特人从未有过类似的发明。

有了针就可以制作贴身保暖的衣物,这在变幻无常的气候中,是维持生存的必需品。

尼安德特人曾主宰了欧洲大地近50万年的时间,然而自从智人踏上这片土地,他们便开始没落。在短短几千年的时间里,尼安德特人的数量急剧减少,并最终被驱赶到欧洲大陆的一角。考古学家认为,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死于2.4万年前,这个人科物种就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拆解货柜原始系工业风 篇6

从一般住家、中央厨房到办公场所, 历经几次的变化过程, 这次重启空间的生命之钥, 是建筑于环保概念下的场域精神。传统办公空间离不开轻钢架天花板、明亮的照明设备及功能至上的系统家具;这次设计师突破办公室的制式逻辑, 以崇尚原始及回收利用为设计主轴, 讲求维持建筑原貌及减少人工雕琢痕迹, 不仅展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风情, 也为工作建立全新的思考模式与经营态度。

办公空间里, 不做修饰的原生样貌被彻底揭露, 天花板上破坏性的粗犷水泥梁柱、裸露的空调主机与明管线路, 完整传达出强烈大胆的工业风设计感。拆解真实的货柜则是另一大重点, 将运输货品使用的大货柜重新改装利用, 成为室内造型墙及屏风的元素, 经典的旧褐色货柜上, 还留有运输途中碰撞的伤痕与白色喷漆编号, 为设计办公室印上深刻的工业风象征。对应工作本质的功能配置, 会议需求的各种功能也不在话下, 堆放着许多设计刊物的书柜, 特别加装横拉式的烤漆玻璃白板, 能够按照使用者的需求移动, 以便办公同仁们聚集在任何地点都能自由运用。在休闲兼会议区的视听墙上, 设计者更使用剩余木料加工, 结合创意构想, 以垂直线条堆栈出视觉层次, 实现环保坚持与空间设计感。

本栏目与台湾幸福空间有限公司 (www.hhh.com.tw) 合作, 介绍室内空间设计案例。

面积:116 m2

位置:台北市光复南路

格局:车库、工作区、会议室、吧台、建材室、茶水间、厕所

建材:货柜、模板、OA系统柜、剩余木料

设计:禾境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图2走道从一般住家、中央厨房到办公场所, 历经几次的变化过程, 这次以环保概念重启三十年空间的新生命

图3吧台长吧台能够容纳多位员工, 是轻松的互动空间

图4书柜堆放超多设计书的书柜前, 是公司同仁寻找灵感与集思广益之处

简述检测原始记录的管理 篇7

1 空白检测记录的编制

编制好品种齐全、信息完整、方便实用、满足实际检测工作需要的空白检测记录是实验室的基础性工作, 是确保检测记录原始真实、完整准确、清晰整齐、规范统一的前提条件。实验室技术管理人 (层) 和质量负责人应对检测记录的格式作出统一规定, 组织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和方法及检测工作的实际情况编写好各种空白检测记录草稿。在此基础上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相关科室 (技术) 负责人对空白检测记录草稿的充分性、有效性、协调性进行严密的审核, 并根据审核意见作出相应修改后交技术管理 (人) 层批准。

2 空白检测记录的管理

为防止空白检测记录在使用中被随意更改, 确保检测原始记录的规范统一, 质量管理部门应对空白检测记录实施有效的管理。凡批准实施的空白检测记录均应逐一登记, 分别标注唯一性标识 (含编号及版次) 、编制好检索目录或台账、做好计算机备份和实物备份;对各种空白检测记录的印制、发放、修改、更替实施统一管理, 使用科室或人员可按需领用, 但不得自行修改、复制使用中的空白检测记录, 确保其均为受控的有效版本。

3 空白检测记录的修订和更替

在使用过程中如需修改空白检测记录, 使用科室或人员应提出申请, 编制好修改稿草稿后交质量管理部门, 由质量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科室 (技术) 负责人对其进行重新审核, 审核通过后交技术管理层批准实施。批准实施的修改稿由质量管理部门重新标注唯一性标识 (编号同原记录、版次应有别于原记录) 、替换原有的记录并组织印制;向使用科室或人员发出原有记录作废的通知、收回原有的记录、发放修改后的检测记录供相关人员使用。

4 检测原始记录的填写

批准实施的空白检测记录在使用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说明, 尤其是较为复杂的检测记录, 必要时可编写填写说明, 明确每一项内容 (尤其是对检测样品的制备、标准物质配制或稀释和标准曲线制作的相关数据、检测相关情况、检测读数、检测过程中的情况记录) 的填写方法和要求, 防止因个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同而导致填写混乱。

检测人员必须按照做有痕、追有踪、查有据的总体要求填写检测原始记录, 检测过程中相关的数据和观察到的情况应在检测现场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在相应的检测记录单上, 不得漏记、抄记、事后补记或追记;记录时应用钢笔规范填写, 字迹应工整清晰, 并保留适当的行距, 为更改留有一定的余地, 无可填写的内容, 应填“无”或“/”;如记录有错误, 不得用涂改的方法覆盖有误的记录, 应在错误处划两条横线, 在其上方写下正确的数字或文字, 并加盖更改人印章 (更改仅限于检测或编制人员本人, 复核和审核人员不得自行更改检测原始记录的有关信息或数据) ;对检测过程中因故作废的检测记录也应予以保留, 确保检测记录的原始真实、完整准确、清晰整齐, 相关的数据、信息均能有据可查, 溯源无误。

5 检测原始记录的审核

检测原始记录必须进行三级审核, 以确保相关信息和数据准确无误。任何检测原始记录必须由检测人员签字, 经相关检测人员复核, 并经上一级检测人员或科室负责人审核后方可生效。

一级审核由检测人员自行负责。检测人员在完成检测原始记录的填写后, 应对记录填写是否完整、数字或符号是否有误、相关的运算是否有错、样品编号与检验序号的转换是否正确、是否分别标记页码和总页数、相关的图表和计算机打印的记录是否也标记了对应的样品编号等内容进行初审确认, 确认无误后由检测人员签名。如发现有误记的内容应进行更正, 有疑问的应进行复检。

二级审核由同时参与检测或持有相关上岗证的人员进行。主要是对检测过程 (步骤) 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数字修约是否恰当、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处于不合格或边缘值的检测结果是否作了复检;被检样品是否进行了平行样检测、平行样测定数值是否偏差过大或失控、平均值的计算是否正确等内容进行复核, 确认无误的签署复核者本人姓名。如发现错误或有疑问应退还给原检测人员修改或进行复检。

三级审核由高一级的相关检测人员或本科室负责人完成。主要是对一级和二级审核人员是否签名、检测是否在样品有效期内进行、检测项目是否按要求做全、从其他原始记录、标准曲线、图纸资料传递而来的量值 (如化学分析中的滴定标准溶液浓度) 是否有误、检则 (或评价) 依据是否符合委托单位或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检测结果的计量单位是否与相应的评价依据一致等内容进行审核, 确认无误后由审核者签名。如发现错误或有疑问应退还给原检测人员修改或进行复检。

6 检测原始记录的收集归档

检测过程中的原始记录由检测人员负责保管, 检测结束后相关科室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经三级审核的各种检测原始记录集中后交付质量管理部门整理归档。

质量管理部门应以每份检测报告为一个单元, 将收集到的检测原始记录同采样单/委托检验单/样品接收单、样品流转单、检验报告副本等一并装订成册。对集中突击检测的样品也可集中装订。装订好的检测原始记录可按检验报告的文号或受检单位或样品类别等形式有序存放于档案室内。存放前应编制好检索目录, 以便日后查找。

为避免已归档的检测原始记录被修改或泄漏客户机密, 已归档的检测原始一般只供本单位相关人员查阅, 查阅人需办理相关的手续并经部门负责人签字批准, 查阅时至少有2人参与。查阅人只能摘抄或复制其中的内容, 不得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更改或作标记;外单位人员如需查阅, 须经单位最高管理者批准, 并办理相关手续后, 在本单位相关人员陪同下方可查阅;检测原始记录一律不得外借, 任何人不得将其带离单位, 若确需借阅, 借阅人应办理相关的借阅手续, 经单位最高管理者批准后, 由档案管理员提供复印件。

原始视频水印方法的研究 篇8

基于原始视频水印方法是一种扩展的视频水印方法, 使用二值图像的原理作为水印数据, 采用每个帧索引和帧之间统计相关性来嵌入到水印中, 能抵抗各种攻击, 如帧删除、帧重组和共谋攻击, 并且对MPEG-2压缩有很强的鲁棒性。此外, 该算法通过设计公钥和私钥, 既能使公众利用公钥来检测视频产品是否正版产品, 又能在视频受公钥攻击后, 使用私钥进行版权认证。主要特点如下:

⑴在视频序列中嵌入有意义的二值图像, 即使水印信息受损后不完整, 受人眼分辩率的影响, 水印信息还是能正确区分清楚, 加强了水印的鲁棒特性。

⑵把每一个帧看做一个整体嵌入一定数量的水印信息;每一帧的水印信息包括二值图像的水印信息以及其索引信息。即可以避免视频序列增加移位量时需要用滑动相关才能找出移位值的算法复杂特性, 还可以因为索引信息的添加, 有效的提高对帧的错位和帧的删除的鲁棒特性。

⑶为了可靠地防止相近帧之间比较而清除水印信息的共谋攻击, 需要设计相邻帧之间统计上的相关性。在水印嵌入之前对水印图像信息进行置乱处理, 可以很好的提高水印的安全性能。

⑷用私有密钥可以恢复被公钥攻击的水印的正确提取。

2 水印算法

2.1 嵌入水印的算法

嵌入水印的算法设计思想:设水印图像信息为Fa×b, 原始视频帧信息为Pix (x×y) , 扩展视频系数为cd;则一帧中能嵌入的信息量为x×y/cd=N, 即原始视频帧信息除以扩展视频系数的结果值;并且还包括水印图像信息和图像像素值的索引信息。设索引信息值为8位二进制数表示, 则一帧中可嵌入的图像信息为 (N-8) , 所以嵌入一个完整的水印图像信息需要 (a×b) /

⑴为了提高提取水印时的鲁棒性, 首先将水印图像信息打乱弄散。然后依次扫描每一行, 用一维二值序列表示;还需要每隔 (N-8) 个加入8个二进制索引位形成要嵌入的水印序列。

⑵在一维二值序列中依次取N个水印信息, 使用扩展视频系数扩成跟原始视频信息同样大小的扩展视频水印矩阵;使用伪随机数序列R调制后得到要嵌入到视频帧中的水印图像信息F;对原始视频帧和调制后的水印图像信息分别做DCT变换处理, 使用图像处理的MPEG-2的量化矩阵作为图像蒙版, 进行一定的幅度调制, 使水印不可见, 而且还能很好的抵抗MPEG-2对图像进行压缩的目的。

⑶要求对相邻的帧进行统计其相关性, 要求出相关值数据D, 并给定一定的阈值数据K, 如果D≥K, 那么下一帧嵌入的水印信息同上一帧相同;反之就按顺序取下一组水印信息按上述同样的方法嵌入, 一直到所有的水印信息被嵌入到视频序列之中。

2.2 水印提取的算法

水印提取视频信息, 只要将含视频水印信息的视频序列通过一个一维或二维的高通滤波器, 自适应或非自适应的, 产生滤波之后的视频序列, 就可删除视频信号本身的很多信息。滤波过程可以增强整个水印系统的性能;将滤波后的视频序列信号信息与嵌入时伪随机信号信息相乘, 就得到解调之后的信号;还需要得到滤波后视频信号的相关和以及滤波后水印信号的相关和, 就要把嵌入到一个相同信息位的解调信号相加。所以, 这个相关和的符号信息就是嵌入的水印信息。

将求解后的水印信息按后8个字节组成二进制索引系数重排构成二维黑白图像, 经过一次解密之后, 可以恢复得到置乱前原始水印图像。

2.3 公钥提取水印

选用扩展视频水印, 取私钥Q的一小部分公开, 大部分不公开密钥, 作为公共密钥, 用于水印信息的提取, 同时使嵌入的水印有抗公钥攻击的能力, 其他部分用随机信息代替, 也可以解出水印。即其中, pi取随机值, 但均值为 (1/n)

用公钥进行水印的提取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产生相关和为则

用水印的公钥方法攻击图像, 能够除掉一部分水印信息;如果使用私钥可以解出 (n-1) /n的水印信息, 通常用这种方法来公开密钥, 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而且能很好地预防公钥的攻击。公钥提取水印算法, 不仅能保护私有密钥进行版权认证的要求, 保护版权不受侵犯, 而且能使所有用户使用公共密钥检测视频产品是否是正版, 保护公众的利益。

3 仿真实验结果的分析

选用89帧Table Tennis测试序列作为原始视频序列, 视频图像信息的大小设为352×240;水印信息大小设为44×44, 它为一个二值图像信息, 本实验中设扩展视频系数cd为5280, 一帧当中可以嵌入的信息量为16位;将水印图像信息分段为242, 8个二进制位为一段;索引信息也用8位二进制数据表示。所以每个视频图像嵌入的16位水印信息是由8位二值图像和8位索引组成的。为了阻止共谋攻击, 选取相关性阈值0.95, 一幅水印图像的嵌入大约需352帧视频图像信息。

对嵌入水印后的视频序列信息进行了系统化的攻击测试, 主要使用MPEG压缩以及帧重排、帧删除和共谋攻击等视频攻击方法进行测试。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始视频的水印方法, 该方法在嵌入水印的相近帧中嵌入相同水印数字信息, 消除水印数据信息的共谋攻击。对水印图像信息在嵌入之前进行置乱, 这样可以增强水印的安全性。使用了公钥视频水印提取方法, 从而恢复视频信息。对一般的视频编辑和有损压缩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原始视频水印的嵌入, 经过高通滤波器解调、解密提取水印和使用公钥提取水印的过程, 使用视频处理软件对视频的编码、解码、水印的嵌入、提取以及水印的攻击进行测试, 使抗攻击特性明显增强, 对MPEG-2压缩有很强的鲁棒特性。

关键词:视频水印,嵌入水印,公钥提取

参考文献

[1]杨义先, 钮心忻.数字水印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84-292.

[2]梁华庆.多媒体论证与版权保护的数字水印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3]张立和, 隐藏信息检测与新型数字水印算法[D].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洱海区域的原始文化探析 篇9

关键词:洱海,考古,农耕,文化

洱海区域的范围, 略与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相当, 约处东经98度至101度, 北纬24度至26度之间, 包括大理、漾濞、祥云、宾川、弥渡、南涧、巍山、永平、云龙、洱源、剑川与鹤庆诸县市地, 其自然地貌处于喜马拉雅山脉从东西向转南北走向的部位, 在横断山脉南端, 所以, 大部分是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所构成的西南峡谷区, 其地形和垂直气候极为复杂。除高山深谷外, 更有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山间小块盆地, 湖泊星罗棋布, 其中一面积248平方公里、蓄水约20亿立方的洱海为最大, 形成这区域文化的中心。

1 洱海区域原始农耕文化的萌芽

从新时器时代出土的动物骨骼来判断, 距今约5000年前, 这里不仅有黑熊等森林动物, 且有野兔等活动于林木稀疏的丘陵及草原、沼泽带的动物;由于水利资源的丰富, 螺、鱼、虾也很多。显然, 洱海区域远古的生态环境是气温较高、森林密布、野草丛生的亚热带雨林气候, 很适宜于原始农耕。

1939年至1941年, 我国考古学家吴金鼎等在大理点苍山上发掘了多处新时器遗址, 并在调查报告中说:“在苍洱地域所勘定与新发现之遗址38处, 纵观各遗址所在之地位, 似示一定理:即地势越高之遗址, 时代越早。” (1) 《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中云:“苍山坡上, 凡经古人居住之地, 必有阶梯式之平台……。经发掘后, 证明此类平台为古人住处及农耕两种遗址.”而且“史前遗址所在, 多为山之缓坡。每址包含4、5台, 至10余台不等。每址居民, 散处各台上, 不相连接, 大概当时居民, 同一血统, 或同一部落者, 散居同一山坡上, 每家各就其住处, 营其附近之农田”。可以推断, 在海拔约2300——2400米的苍山诸遗址居住的初民, 已经在气候较暖、背风的缓坡上集聚定居, 在他们住处周近的平台地带, 经营小块山地的原始农耕梯田。另外, 他们根据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 确定苍山诸遗址的早期居民已经进行原始农耕, 并指出其地“适于旱地之农作物”的梯田种植。可见, 苍山诸新时器遗址, 是洱海区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发源地, 洱海区域农耕文化在此时已经萌芽。

2 洱海区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如果说《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中的洱海区域的原始农耕文化论断, 多出自推理, 那么白羊村遗址的重要发现可以说是对洱海区域的原始农耕文化有力证明。

白羊村遗址位于洱海东面的宾川城北4公里宾居河东岸, 背山临水, 是宜于原始农耕文化之地, 云南省博物馆于1973年11月组织发掘了这一重要遗址。

根据本遗址早期第9号房基的第2号柱洞出土的木柱, 经碳素测定, 距今约为3700年, 即约公元前1800年。 (2) 从白羊村遗址的绝对年代看, 距今约4000年前, 此时洱海区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了。

白羊村遗址发现较完整的房屋遗址11座, 早晚期房址均为地面木结构建筑, 基本特征一致, 仅局部有所不同, 从这可判断白羊村遗址所聚居的先民们定居于此的时间较长久, 而只有在一地定居下来才有条件从事原始农耕生活, 他们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骨器次之, 石器以磨制为主, 有肩石斧和长条形石斧, 肩石斧用于砍伐树木, 而长条形石斧则是掘土用的工具, 有的遗址出土孔石刀 (新月形) , 是作为收割谷穗的手镰用。可见, 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如石斧、石刀等, 都是进行“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耕必需的工具。窑穴有48个, 窑穴内发现大量灰白的粮食粉末和稻谷、稻壳、稻秆痕迹, 可见窑穴是储粮用的, 说明他们的原始农耕已较发达, 有较大的谷物种植面积, 其产量也十分可观, 否则不可能有48个窑穴之多。

遗址还出土了陶、石、骨、角、牙、蛙器516件, 兽骨有狗、猪、牛羊、黑熊、鹿牙等, 表明白羊村遗址的先民们在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方式获取食物的同时, 也从事狩猎以获取食物, 他们不仅种植原始的谷物, 而且也进行原始养猪、狗之类的家畜和家禽。不过, 在他们总的社会经济中, 狩猎和原始养殖只是辅助性的生产, 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原始农耕经济。

白羊村遗址是洱海区域新石器文化中的一处代表性遗址, 也是文化面貌比较完整的原始社会聚落。正如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报告”指出:“白羊村遗址是以农业为主, 兼营狩猎采集与饲养家禽的社会经济。从出土大量的磨制生产工具分析, 当时的农业已经发达。遗址中发现储藏禾草类的叶子、谷壳粉末的窑穴多达23个, 表明粮食作物已是当时重要的食物来源。整个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 房屋遗址较小而颇密集, 近旁又发现储藏粮食作物和生产工具窑穴, 说明白羊村遗址是一个长期定居的村落遗址。” (3) 这是典型的以稻作农业为主, 属于“耕田。有邑聚”的发达的原始农耕文化。

1957年3月, 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组织发掘了剑川海门口遗址, 其绝对年代距今3100年左右。 (4) 约在我国殷、周之际, 发现稻谷穗及谷物的灰烬。同时出土了铜器和铜范, 但工具仍以石器居多, 其中的农耕生产工具多达150件, 锄土工具如石斧、石锛等84件。收割用的石刀、石镰66件。 (5) 可见, 当时洱海区域的农耕文化, 较之白羊村遗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从出土的文物看, 洱海区域农耕青铜文化遗址中生产工具的比例已明显增多, 如有心叶形锄、长条形锄、镰, 因此, 洱海区域的农业青铜文明反映的是一种以锄耕为主的农业生产形态, 而且, 洱海区域的饿农耕文化, 有从环洱海地带向四周辐射、传播的趋势。

3 洱海区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传播

洱海区域的“锄耕农业”由剑川海门口, 经祥云大波那、楚雄万家坝后到达滇池地区, 以石寨山为代表形成了“滇文化”的农业文明。

从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文物以及滇池区域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文物看, 多与洱海区域新时器时代的文化相似, 这当然不是偶合的现象, 这是文化传播的结果, 例如, 白羊村遗址出土的长条形石斧, 到万家坝古墓群和石寨山汉墓出土的文物中, 已发展为铜锄了, 其功能没有变, 一直是掘土的工具, 而其形制则发展了, 由体形较小, 刃部很窄的石斧发展为阔大、厚重的铜锄, 大大提高了掘土的功效, 从而可知, 滇池地区的饿农耕文化, 到汉代有较大的进展, 这就无怪乎司马迁把滇池区域的文化视之为“耕田, 有邑聚”的发达的农耕文化。

滇池区域的农耕文化, 到西汉已发展为“耕田, 有邑聚”的不阶段, 那么,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洱海区域的原始农耕文化, 是否是停滞不前, 或者转变为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记载的“随畜迁徙, 毋常处”的游牧文化呢?

从考古材料来看, 洱海区域的原始农耕文化是一直在扩大、发展的, 而且发展水平一直高于滇池区域, 我们以出土的锄耕工具为例来看洱海区域的农耕文化的发展情况。1964年云南文物工作队发掘的祥云大波那木 铜棺墓, 出土了铜锄8件, 形状有长条形、方形和尖叶形, 经碳素测定, 踞今约2300年。 (6) 相当于我国战国早期, 显然, 洱海区域的铜器时代, 其主要农耕工具铜锄已经较海门口遗址时代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 滇池地区的石寨山墓群出土的铜锄, 则多是在汉代才盛行起来的, 而且在滇池地区出土的铜锄中, 有长条形和尖叶形的, 但却未发现早期洱海区域盛行的长条形体积较小的铜锄, 可见, 当洱海区域体积较小的铜锄发展到晚期方形或尖叶形的铜锄以后, 铜锄才推广到滇池区域。洱海区域的农耕文化是不断的传播到滇池区域的。因此, 西汉时代, 滇池区域既然是“耕田, 有邑聚”的农耕文化, 那么, 洱海区域的文化特征, 更无疑是“耕田, 有邑聚”了。

综上所述, 从新石器时代起到青铜时代, 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朝中期延续到战国、西汉时期, 洱海区域的农耕文化一脉相承, 没有中断, 显然, 创造洱海区域农耕文化的民族群体, 长期定居在河旁湖滨的聚落之中从事稻作生产。

4 结论

洱海区域系原始农耕文化。

现在, 我们来看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洱海区域文化的记载:“西自同师以东, 北至叶榆, 名为 昆明, 皆编发, 随畜迁徙, 毋常处, 毋君长, 地方可数千里”。其范围所指的是云南西北部, 即保山与大理之间, “同师”在今云南保山一带, “叶榆”即今天的云南大理。 (7) 北至四川盐源一带“可数千里”的巴蜀以外。

《史记.西南夷列传》对洱海区域民族群体的记载, 仅记录了“编发, 随畜迁徙, 毋常处, 毋君长”的游牧民族群体, 而对“耕田, 有邑聚”的民族群体的基本情况没有交代。

马曜先生在《浅谈云南历史文化特点》一文中说:“立体性”和“边缘性‘是云南地理、民族和文化的重要特点, 立体的地貌形成立体的民族分布。马先生以文山州谚语”苗族住山头, 瑶族住箐头, 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来说明云南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立体分布情况。 (8) 这就是说, 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 同时生活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文化面貌相异的若干民族群体, 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特征。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当时云南的民族群体的经济文化生活状况是有“椎髻, 耕田, 有邑聚”, 有的则“编发, 随畜迁徙, 毋常处, 毋君长”, 前者是居住“甸”——山间平坝中的 族;而后者是分布在半山区和山区的叟、昆明族。 (9) 而“昆明人”分布的范围非常广泛。方国瑜先生认为汉代“昆明人”主要分布在叶榆 (大理、洱源、鹤庆一带) 、邪龙 (魏山、漾濞) 、云南 (祥云、弥渡、凤仪) 、弄栋 (姚安、大姚) 、青蛉 (盐源、永仁、大姚北部) 、姑复 (盐边) 、遂久 (永胜) 等七郡。 (10) 按文化圈形成了以四川的盐源一带为中心的游牧文化圈和以洱海区域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圈, 以四川的盐源一带为中心的游牧文化圈是洱海区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外缘, 这“地方可数千里”的南北狭长地带, 是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之间扇骨形密集的地貌, 高山深谷所构成的立体气候, 气温差距很大, 因而, 生活在这峡谷区的部族、部落过着“随畜迁徙, 毋常处, 毋君长”的游牧生活。而在洱海区域的昆明人却过着原始的饿农耕生活, 并形成以洱海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圈。当然, 这也并不排斥在洱海区域内, 由于地理、气候等十分复杂的客观条件, 构成少数边缘地区有狩猎或游牧文化的存在, 但它并非洱海区域主导、全面的文化。

司马迁的失误之处是受“夷夏之别”影响, 已巴蜀为中心来观照四夷, 他没有将洱海区域作为一个单独的文化圈, 因而, 他不是立足于以洱海为中心来考虑划分文化圈, 而是把洱海区域视为游牧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以盐源一带为中心的游牧文化圈, 无论如何是不能将洱海区域的农耕文化包容进去, 司马迁将洱海区域纳入游牧文化圈去, 显然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后人往往根据司马迁记载而误认为“昆明”部族、部落, 即洱海区域的先民从远古迄西汉时期, 都处于“随畜迁徙”的游牧文化中。大理一带处于“随畜迁徙, 毋常处, 毋君长”的游牧社会, 也是不正确的。

参考文献

[1]赵寅松.白族文化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1.

[2]赵寅松.白族的文化, 民族出版社, 2006.3.

[3]杨镇圭著.白族文化史,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7.

[4]马曜著, 大理文化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7.

上一篇:宫颈癌关系下一篇:4点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