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原始积累

2024-07-10

资本原始积累(共11篇)

资本原始积累 篇1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是在《资本论》中创立的, 主要体现在第一卷第23—25章, 其中第24章是专论资本原始积累的。马克思创造性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过程, 分析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形成过程分析了资本积累发生的动因、过程和方法, 揭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批驳了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歪曲资本积累的谎言, 指明了资本家作为对直接劳动者的“剥夺者”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必将“被剥夺”的一般历史趋势, 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但是若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去考察,可以看出,资本积累理论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条件, 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资本积累过程, 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一切社会的规模、速度和社会经济内容。

尽管扩大再生产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但是, 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却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因此, 资本积累这个范畴, 正如资本范畴一样, 首先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 是一个历史范畴。明确这一点, 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前提。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化的剩余价值用来追加生产资料 (如果在内含或外延方面不能增加对就业工人剥削的情况下还必须追加劳动力) 就成为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用来追加的生产资料是否存在, 完全是由简单再生产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 即其中所包含的剩余产品是否存在可追加的生产资料部分。可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 完全是由剩余产品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剩余产品中必须包含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 这正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就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来说, 一个是原因, 一个是结果, 一个是指资本在货币形态上的积累, 一个是指资本在生产要素上的扩大, 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的积聚。

竞争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形式,竞争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壮大的关键,企业要不断的提高企业的资本积累,壮大企业规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并不断壮大。

二、资本积累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资本积累理论虽然研究的是社会的资本积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内部同样适用。企业通过提高资本积累, 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好的设备,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 提高资本积累可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剩余价值一般可以分割为两个部分,即资本和收入,资本用来再投资,而收入用来资本家的享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再投资以维持资本的增值,从而不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只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能在以后的生产中持续获得剩余价值,只有在竞争中不断淘汰别人,使自己逐渐处于优势地位,才有可能在今后的生产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提高企业的资本积累,加大企业的投资规模,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好的设备,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 提高资本积累有助于节约可变资本。

资本积累的提高有助于进一步节约可变资本。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规模的扩大一般产生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对新的追加资本来说, 由于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作用, 对同一可变资本, 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 从而使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的管理人员等可以更为节约地利用,这就要求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 提高资本积累可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资本积累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企业资本积累的提高有助于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各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带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这对职能资本发生影响。如不变资本中的固定部分是由机器等劳动资料构成的, 这些资本进行物质更新时, 如果劳动生产力提高了, 旧机器就会被效率更高、价格更便宜的新机器所代替。不变资本的流动部分, 是由原材料等构成的, 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可以使它们更有效、更充分地被利用。

4. 资本积累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提高相辅相成。

资本的构成应从双重的意义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马克思把前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虽然会对平均利润产生影响,即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但同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又会引起资本积累的扩大,并使利润量增加。

当今世界,生产技术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是巨大的甚至惊人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工人在同样时间里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是不断增加的,这样就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资本的技术构成提高,反映在资本价值构成上,资本不变部分价值的相对量与资本积累的增进成正比,资本可变部分价值的相对量则与资本积累的增进成反比。因而,资本积累有助于提高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影响企业资本积累的因素

在企业的资本积累率 (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量占剩余价值总额的比率) 已定的情况下, 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因此,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切情况都影响资本积累量。影响企业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在这不是指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是指由于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以及通过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的提高和实际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第二,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上造成对立运动和双重结果, 即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增加的同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结果, 一方面, 相同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分别体现为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相同的剩余价值则体现为更多的剩余产品, 这就可以使积累加快进行;另一方面, 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新资本代替旧资本的同时, “无代价地合并了在它的旧形式背后所实现的社会进步”。此外,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生产资料的增加, 积累的增长, 创造新价值的同时又保存旧价值的这种劳动的自然能力, 就会越来越多地被资本所利用和吸收。

第三,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劳动资料是整个地被使用而其价值却是部分地被消费, 劳动资料的规模越大,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就越大, 资本从中得到的“无偿服务”就越多, 这种“无偿服务”会随着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反过来又会促进资本积累的增长。固定资本在长期使用中, 它的价值取决于磨损的程度, 并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所以它们是全部被使用, 部分地被消费。因此, 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就会形成相应的差额。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越大, 则积累效率就越高, 从而积累量越大。

第四, 影响资本积累的第四个重要因素就是预付资本量。一般情况, 根据积累理论, 预付资本量越大, 剩余价值量就越多, 积累就越多的规律,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风险的情况下, 企业投资越多, 其回报也越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预付资本量越大, 剩余价值就越大, 资本积累量也就越大。因此, 资本越大, 越能积累, 积累越多, 资本也就越大。

四、资本积累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虽然资本积累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研究,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来考察的话,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加以深刻的分析,也有助于现代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路。它可以作为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方向和建议。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具体可分为:

在当代社会,由于各种劳动法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企业工人的工作时间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工资刚性的作用,企业工人的工资一般是一个缓慢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以降低劳动报酬来增加剩余价值,但是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单个工人的剩余价值,也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中的资本消耗和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等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积累量。

企业的预付资本量一般在企业建立时即已确定,虽然提高企业的预付资本量有助于企业资本积累量的提高,但对于已经建立的企业来说这一条件往往难以改变。但对一些准备扩大再生产的企业来说,在新建工厂时可以尽量提高企业的投资规模,加大企业的预付资本量,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本积累。

加速和鼓励企业制度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使一个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与发展不再是寄希望于一人,而是寄希望于现代企业制度这样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中的各种非生产消耗,加大资本积累的比例。加强内部管理,节约各种成本。

另外,企业并购对于企业资本积累的迅速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的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资本积累迅速提高。资本市场的存在是企业资本迅速集中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政府也可以在企业并购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资本积累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 或者说,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形式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通常是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积累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资本积累,企业竞争力,资本有机构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 1975

[2].王珏《.资本论》介绍[M].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

[3].谷书堂, 柳欣.新劳动价值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 1993 (6)

[4].杨圣明.劳动价值论.中国社科院财贸所, 2002.3.20

[5].蒋学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学说

[6].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题讲义

资本原始积累 篇2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阐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加深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认识,了解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明确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二、需要把握的知识点

社会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单个资本的增大;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贫困;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深刻了解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四、阅读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第4节,第24章第7节。第703~710页,第829~832页。

2.列宁:《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列宁全集》第18卷,第430~431。

五、本章的内容介绍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发生的,研究资本积累就必须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一、生产和再生产

(一)什么是再生产

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就叫做再生产。

(二)再生产的内容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再生产过程就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两个方面的统一。

(三)再生产的规模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根据其规模都可以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以同一规模重复地进行。

(四)扩大再生产有两种类型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形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所谓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追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来扩大生产规模,在扩大再生产时没有生产技术变化,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也叫“粗放的”扩大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扩大生产规模。这是一种向生产的深度进军,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扩大再生产。所以也可叫做“集约”的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上面说过,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但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就是说,要分析扩大再生产,首先,必须要维持原有规模,71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扩大。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所谓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揭露出从一次孤立的生产过程所看不到的新特点。

1.可以揭示工人工资的真正来源。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

2.可以揭示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3.可以揭示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一种手段。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加强竞争实力,一般说不会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来购买发展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二)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

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完全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2.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他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动。

(三)资本积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扩大再生产,必须进行资本积累,即拿出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新的资本,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叫资本积累,可见,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四、资本积累的实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工人更多的劳动,以增殖资本。扩大资本规模,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五、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一)在剩余价值量一定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的比率来决定

(二)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已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因素

因为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所以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和个人消费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积累规模归根到底要受剩余价值数量的制约。因此,一切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具体地说: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提高,会使单位商品价

值降低和剩余产品数量增加,这对资本积累有利。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的增大。

4.预付资本量的增加。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这一节和下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分析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

要考察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首先要分析资本的构成及其在积累中的变化,资本积累不仅是在量上增大,而且资本在构成上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影响无产阶级状况的最重要的因素,那么,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呢?

一、资本的构成

(一)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

1.从物质形态来看,资本是由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把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用C和V的比例来反映的资本的构成,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的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是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的基础,这就是说,技术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资本的有机构成。

(二)资本有机构成为什么会不断地提高?

(三)资本有机构成是怎样提高的,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增大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个是资本积聚,另一个是资本集中。

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可变资本就日益相对减少,造成相对人口过剩。

在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的同时,资本积累却造成劳动力的供给日益绝对地增加。便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的趋势,结果就必然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人口过剩。所谓相对人口过剩,就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社会的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不能维持全社会人口的生活和工作,而只是相对于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有一部分劳动者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人”。

(二)相对人口过剩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2.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几种基本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

2.潜在的过剩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

最后,处在相对过剩人口的最低层,是需要救济的贫民,他们是被赶 出工厂大门以后,再也无法找到工作的,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各种被迫堕落和流浪的人们。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简单说,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财富和贫困的积累同时增长,即一方面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或者说资本的积累给资本家带来了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因为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成为资产阶级扩大和加深对工人阶级剥削的手段,工人不断地劳动,创造着使自己不断地受剥削的条件,工人阶级的贫困是一天天地增长。这种财富和贫困的同时积累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这个规律作用的结果,使社会形成了对立的两极: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二、无产阶级的贫困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一)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无产阶级状况趋于恶化

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二)无产阶级贫困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无产阶级就一定要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奴役,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剥削和奴役的范围越来越深。

(三)无产阶级贫困意味着随着资本积累,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别越来越悬殊,它们之间的生活状况的鸿沟越来越深。这是因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的生活资料虽然不断有所增加,但是,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在新创造的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而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比重在提高。

(四)无产阶级绝对贫困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一起有争论,有的人认为没有,有的人认为有,而且一天不如一天,这都是不对的,但我觉得主要是对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我觉得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包含两层涵义。一层涵义是指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的另一层涵义则是指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无产阶级整个阶级的整个生活状况有时绝对恶化,不是说一天不如一天,指的是有时恶化、整个生活状况包括物质生活(生活条件,劳动条件)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状况,这就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时指出的,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所以,在考察无产阶级这种绝对贫困的状况时,必须把构成贫困的各种因素综合加以考察同时也要看到,这种贫困由于受到各种相反因素影响并不表现为经常处于恶化的状况,而表现为有

时的绝对恶化。至少是表现三个时期:

(1)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严重的滞胀时期。(3)资本主义国家扩军备战以及战争时期。

另外,无论在那个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中有一部分生活处在绝对贫困状况,在发达国家,也有数量可观的生活贫困的穷人。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统计,当年有2930万人,即占全国总数13%以上的家庭,在贫困线以下,得不到必需的食物热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失业和贫困的处境,要摆脱,只有用革命的手段推翻雇佣奴隶制度,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五)应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不应该从资本主义的个别缺点中去寻找,而应该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考察无产阶级贫困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要靠揭示经济规律才能把握其实质。

2.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时,不能只考察在业工人的状况,产业后备军的状况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3.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时,应该把广大工人群众和少数工人贵族加以严格的区分。

4.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不能只着眼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必须同时把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的贫困状况包括在内。

5.考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贫困,不能仅仅看到繁荣时期工人的生活状况,尤其要看到危机时期工人在就业和生活状况所引起的无保障和不稳定,以及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等等。

(六)无产阶级贫困在当代的表现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受剥削和奴役的范围越来越大,剥削在不断提高

2.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同资本之间的贫富差别越来越悬殊,他们之间生活状况的鸿沟越来越深

3.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的贫困,还表现在工人失业队伍的扩大 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贫困,还表现在工人的实际工资的提高低于名义工资的提高,甚至实际工资下降,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不能完全得到补偿 5.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继续遭受劳动折磨的痛苦

第五节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这一节是全章的总结,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和失业的真正根源,而且也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资本积累和资本原始

(一)资本积累要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为条件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两个条件

(三)资本原始积累

就是用暴力手段强迫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的途径:

1.对农民土地的暴力掠夺。

2.通过强盗式的掠夺,积累货币财富。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及其历史趋势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一步发展,资本集中就加速,资本家之间的剥夺加剧,为资本主义灭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主要表现在:

1.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2.生产过程社会化。

3.产品进一步社会化。

4.管理社会化。

5.资本社会化。

但是,资本积累的增长,另一方面却日益加强和扩大了资本家的私有制,这样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便日益暴露出来,发展成为对抗性矛盾,这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具体表现,生产社会化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但却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隘界限发生冲突。生产社会化要求根据整个社会需要统一安排生产,但资本主义生产却按照资本家私人的意志来进行,服从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基

本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民营企业如何积累文化资本 篇3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文化制胜的年代,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秘密武器,文化资本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哈佛大学学者认为: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托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文化的投资不但能营造企业发展所需的动力和氛围,还能够减少巨额的管理成本。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文化管理企业。被称作世界头号CEO的杰克·韦尔奇(GE前CEO)就是文化管理的大师。他是这样评价通用电气的企业文化的:“文化是通用电气最无法替代的一个资本。” 无独有偶,中国海尔公司CEO张瑞敏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海尔的什么东西别人都可以复制,惟独海尔文化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2001年初,著名的文化评估专家、美国海氏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布鲁斯·普福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最能预测公司各个方面是否最优秀的因素是公司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公司文化是他们加强这种关键能力的最重要的工具。”

从以上的种种论断可以看出,文化对于生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讲至关重要。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成功的企业都有着优秀的文化, 而失败的企业都有着不良的文化。于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制胜时代,文化资本将成为企业新的撒手锏。

民营企业如何积累文化资本

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23%(2002年民营总产值23305亿元)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依靠其自身机制和体制的优势,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有着飞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民营企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文化资本的创造与积累。

(一)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迫在眉睫

民营企业的一次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企业要想长盛不衰,二次创业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任务是:

(1) 将经验管理上升为科学管理。也就是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的“人治”,变成制度化管理,厉行“法治”。

(2) 将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合一变为两权分开,外聘职业经理人进入经营管理层,走出家族经营。“得人才者得天下”,民营企业更应牢记这点。

(3) 将家族文化变成现代公司文化。从“任人唯亲”走向“任人唯贤”;从“家庭企业”走向“企业家庭”;从家长制管理走向现代治理结构。

在民营企业的第一次创业中,经验式、两权合一式的家族经营模式、家族文化,一度是民营企业的显著特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些特点就远远跟不上企业高速发展的步伐。这个时候,民营企业需要向科学管理、两权分开、现代公司文化的方向转变,当务之急是观念和制度变革、制度化运作、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建立现代公司文化,为向文化管理过渡奠定基础。

(二)民营企业文化更新的方向

布鲁斯·普福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业绩好的公司的文化和一般公司的文化大不一样。在业绩好的公司,最优先考虑的是:协作精神,以顾客为中心,公平对待雇员,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一般的公司,最优先考虑的是:尽可能减小风险,尊重各级管理者的指挥,支持老板,做出预算。”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文化,更多的属于上述“一般公司”的特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应该向优秀公司看齐,其企业文化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更新。

(1)从家族经营到职业经理人经营。在企业创立之初,家族经营使得企业的创立者们齐心协力,一起面对困境,往往能够共同渡过难关,使企业走上良好发展的道路。而此后,由于利益和权利的驱动,这些创立者内部往往产生矛盾,致使企业的发展停滞甚至后退。并且,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民营企业创立之初的成员素质和能力往往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内部机制等方面也可能会出现弊病,改革的任务就会紧迫地摆在领导者的面前。而家族经营倚重的纽带关系使得这些改革的阻力很大,民营企业无法获得第二次飞跃的有利环境。而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不仅可以为民营企业带来外界的新鲜活力,利于大刀阔斧的对企业进行改革,使企业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且可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为企业带来新的生机。

(2)从家长制到合理授权制。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便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家长式的管理对于尚处在追求物质需求满足的人们可能是适用的,对于正处于第一次创业的企业领导者来讲操作也比较简单;但是当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创业,需要更多知识层次较高的人才的时候,家长式的管理职能将人才拒之门外,企业何谈发展?而合理的授权不仅可以吸引到那些优秀的、愿意干一番事业的人才,而且能够让这些人才更充分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企业带来更快的发展。

(3)从利润导向到诚信导向。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学者习惯于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一个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确定各项措施的实施。但是,这显然是不符合企业作为社会细胞的现实情况的。在现实经济的运行中,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最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那些注重社会责任、讲究诚信的企业才能够“基业常青”。美国管理学大师柯斯林和波勒斯对美国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长达6年的研究表明,这些拥有平均近百年历史的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向不是主要的动力或首要目标;他们虽然追求利润,但是更为一种核心理念所指引,这种理念包括核心价值观和超越利润的使命感。在我国民营企业所处的环境中,这种使命感就包括了诚信。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诚信导向的企业最终不仅将比“利润导向”的企业有更长久的生命,而且也将有更丰厚的利润。

(4)从人治到法治。民营企业的创立靠的是创立者最初的经济头脑和他的经验,甚至是直觉。一个企业如果成功的实现了第一次创业,那么这个创立者就可能成为企业的英雄,企业上下都会愿意服从他的领导。久而久之,企业就形成了一种领导人“一言堂”、唯领导人马首是瞻的风气,企业制定的所谓规章制度还不如领导人的一句话。领导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会根据自己的好恶,难免有失偏颇,从而导致企业员工致力于巴结领导人以得到提升,而优秀的人才就可能被埋没。正如一个国家要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以保证社会安定一样,企业内部要实现公平与公正,要提高运作效率,就要有相应的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让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从人治到法治,需要领导人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亲信和亲属做起,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5)从短期行为到长远打算。历史无数次的证明,只有具备战略眼光和长远打算的公司才能够卓越非凡,才能够长盛不衰。企业的某些短期行为,例如为降低成本而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对消费者或者合作者的不诚信、不注意投资未来等等,可能会使企业暂时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这些行为也可能同时给企业带来后患,损害企业的形象、品牌,使得企业失去了持续作战的能力。科斯林的调查发现,高瞻远瞩的公司往往更注重长期投资,他们的招聘和面试程序非常复杂、严密,愿意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在科技知识、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方法和创新产业的投资上也较一般公司更早、更积极。可见,民营企业要想成功,就要从现在开始注重长远打算,摈弃以前的短期行为。

(三)民营企业家的个人文化品位应该提升

在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中,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更新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学者斯坦福·M·戴维斯曾经说过:“不论是企业的缔造者本人最先提出主导观念,还是现任总经理被授权重新解释主导观念或者提出新的观念,企业领导者总是文化的活水源头。如果领导者是个有作为的人,就会把充满生气的新观念注入企业文化之中。如果领导者是个平庸之辈,那么企业的主导观念很可能会逐步退化,变得毫无生气。”一个有着较高文化品位的企业家,会更有动力、也更有能力将企业文化带向更高的水平。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大志向”、“大胸怀”、“大智慧”。

(1)大志向

新奥集团是国内著名的服务公司,在创立之初,其创立者王玉锁就将企业目标定为“创建最有价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公司。”真正的企业家,追求的不是“小富即安”,而是大展宏图。“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应该成为许多民营企业家的座右铭。

(2)大胸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吸引天下人才,与我共创伟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往往能够用他广阔的胸襟来吸引、激励并留住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要想具备“大胸怀”,民营企业家就必须要真正的尊重和信任人才,“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3)大智慧

古语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可见,作为企业家——企业的将帅,智慧是居于首位的,优秀的企业家则应具有大智慧。“智慧三分在先天,七分在后天”,通过不断的学习,不仅可以出智慧,而且可以将小智慧变为大智慧。现在的竞争规律是学习快的吃掉学习慢的,民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企业家就要做一个学习型的老板,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借鉴优秀公司的经验,并在自己的经验中成长;要不断的培养哲学思维,提高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不断打造一种高屋建瓴、洞察一切的大智慧。

资本原始积累 篇4

就经济学的视角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就哲学的视角而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写作学的视角而言,它也是一种文化文本的独特书写形态,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诗性表达。

1《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必要性

当前的诸多文化现象和事实已经充分地说明,资本及其原始积累活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坚持文化研究的态度,从宏观的文化维度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资本论》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文化书写的意义,从而推进这一文本在其他学科的接受和研究的进程。从写作学的角度看,无论就创作思想表达方式,还是创作的人文精神而言,对《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都是十分必要的。

统揽学术界六十年的研究轨迹,从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对《资本论》只做单一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容易造成对该著在当下中国语境所谓时过境迁意义上的判断失误。为此,我们以经济学和写作学的复合视点为切入,揭示作为文化文本形态而存在的《资本论》的书写特色,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科学地把握蕴藏于《资本论》的创作思想和书写特点。

2《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可行性

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书写所涉及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的表达,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劳动者个体私有制的表达,对于租地农场主的表述,无不饱含对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关照。因此,我们以此为逻辑起点而对其进行的写作学透视便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可行性。

正基于此,从写作学与经济学的相结点出发,正如鲁迅将历史著作《史记》解读为无韵的文学文本《离骚》一般,参照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在把握了文本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点上,就可以把《资本论》的写作理解为由准备、加工、总合三个阶段构成的创作过程,可以理解为由思想理论体系、写作思维、表达形式等多个层面构成的文化文本,亦可理解为由现实、作家、文本、接受等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文化活动,更可以理解为以前三个方面为基础的由内容(在人文关怀精神统辖下的理论建构)和形式(以理性的结构分析为手段的文本书写)相统一文化信息的合成体。

3《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的写作特点

3.1 基于将《资本论》视为文化形态的文本的理解,从写作方法

上来看,作者——马克思首先从理论和事实相统一的角度,将人的生存问题设置为理论书写的参照。他说,“这种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学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亚当吃了苹果,人类就有罪了。人们在解释这种原始积累的起源的时候,就象在谈过去的奇闻逸事。”[1]作者以神学中的创世说来类比原始积累,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基调。作为全文的统领,此处关于人的诞生问题的引入建构了作者创作意识中人文关怀精神的生长点。把人的生存问题设立为理论书写的参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马克思理论书写的文化维度。马克思进一步写到,“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们拿英国作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他从文学书写的“典型塑造”的角度来引出对于英国资本主义书写的写作学意义,这样的写作方法既直指经济写作的主旨又完全符合一般写作的规律。

3.2 马克思的写作风格总体上讲是在质朴的写实中进行诗性还

原,却不是滑向一般意义上呆板的经济写作[2]。淡化和疏导了读者感受资本之恶的郁结,客观上起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谓“卡塔西斯”的审美净化作用。为了延伸这种审美作用,以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农村田园生活的突变;既强化了形式层面的画面感,也承载了内容表达上的厚重感。从被引用的意义上讲,萨默斯的话语已经被转化成了《资本论》的文本语言,增强了对于主体创作精神多元化表达的效果,从而凸现出对资本积累的结构性分析中的诗意表达。

3.3 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生成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将对于

人的关怀意识置于创作精神的圆心,进而辐射到下层社会的每个角落里的每一群体,既增加了思想的深度(质料因),又完善了写作的结构(形式因)[3]。马克思通过对亨利时期“法律对于人的规训和惩罚”(福柯语)的陈述,揭示出了资本的主体性形成所造成人的消亡的惨状。从主体介入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如同进行着对资本的考古研究,以旁观的、零度书写的角度,还原了“资本自从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事实;从文本结构来看,《资本论》的表层结构(一般论述性结构)和深层结构(观念和话语的组织与传达的构造)是相统一的,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文本结构的完整性。

4 结语

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马克思理论文献的文本研究逐渐地变得重要起来了。《资本论》作为文化的文本,其宏大而又非形而上学的写作实践和审美视野大大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挖掘寓含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方法中的思想资源,对于指导年轻一代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探讨其文本写作特色,对于纠正当前学术文章枯燥的思辨文风也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从写作学的角度去透视,我们发现作者对《资本论》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写作不同于一般经济学书写,作家其创作精神的深层完成了对资本原始积累的理性的结构分析与其人文关怀精神的有机整合,使作为文化形态的《资本论》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诗性场阈孕育了各种文化信息的因子,呈现出思想文化内涵、理论体系、写作思维与表达形式和谐一体的书写特色。

关键词:写作学,资本论,文化书写

参考文献

[1][3][德]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173,462.

[2]参见鲍庆林.经济写作[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5).

资本原始积累 篇5

(1)、教材分析:

这课是人教版教材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中的第1课,本课是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两部分内容组成。主要揭露了自17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所进行的血腥肮脏的原始资本积累的历史和非洲地区人民惨淡的人生。

(2)、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有趣味性,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设计理念:?

1、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

3、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进行的“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是最有力的证明。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和对引导进行残酷证明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辨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难点:“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导读部分和一位学生朗读展示的两则新闻报道。然后教师设问:“为什么英国会在18颁布一个《废除奴隶贸易法案》,而且英国首相布莱尔还为此道歉?这两则材料都体现的是什么事件?”事情还要追溯到西欧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由此引出本课内容。

2、讲授新课

㈠罪恶的“三角贸易”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要求学生边看书边思考下列问题:①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哪些国家相继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②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主要殖民掠夺方式有哪些?③欧洲殖民者对北美洲的殖民掠夺带来了什么后果?④欧洲殖民者是如何解决美洲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从而引出“三角贸易”这个主题及归纳出“三角贸易”的背景。

(2)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文字、示意图绘制一幅“三角贸易”简图。教师再演示“三角贸易”简图以加深学生印象,以突出重点。然后教师提问:“在罪恶的‘三角贸易’中,打头阵的是哪一个国家?谁又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的经营者?”

(3)教师设问:“‘三角贸易’给欧洲的奴隶贩子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给黑人们带来的又是什么呢?”学生根据提供的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来认识“三角贸易”的罪恶性。

(4)让学生讨论:“几百年的奴隶贸易给欧洲、美洲、非洲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三角贸易”的本质就是血腥的资本积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是野蛮的、残酷的,它虽然为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但却给非洲带来了长期的贫困,以此突破难点。

㈡“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教师首先展示《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殖民地图》,让学生了解“日不落帝国”名称的由来。教师再展示《“日不落帝国”建立过程图》,同时简单讲述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过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五段文字,教师提问:“英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活动?负责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的机构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英国对印度等地的侵略图》后提问:“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有什么特点?”教师提示学生结合地图回答,然后教师再强调为“沿海据点——内陆扩张——掠夺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服务贸易的推进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之一。文章选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两个重要指标作为影响因素,分析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作用机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建筑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影响比较显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存量没有表现出对其它服务部门的显著影响,可见对于运输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部门,由于服务商品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其占比变动并不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显著影响。因此,要素积累能够改变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以及服务贸易结构。

关键词: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服务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140-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精细化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服务业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速度超过了国际货物贸易,因此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也成为各国服务贸易发展中优先考虑的目标。纵观世界以及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演化历程,不难发现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在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

服务贸易结构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狭义的服务贸易结构概念,即服务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服务商品出口额在服务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因此我们收集了2002~2014年我国服务出口分类占比数据。

另外,本文应用动态比较优势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即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两种重要的动态要素来分析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影响,这两种要素也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重点强调的、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1.1 技术进步

1.1.1 技术进步的涵义

从广义的角度看,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的知识的积累与增加。技术进步并不是单指某项科学成果的研究或某项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从纯技术角度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体现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因此,技术进步涵盖两个领域的内容,即自然科学与技术和社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张雄辉,2010)。

服务业技术进步是指服务业技术在合乎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狭义的服务业技术进步包括服务业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技术进步,也就是硬技术进步,比如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服务领域的应用使服务的提供方式、提供效率等方面更能达到服务接受者的需求。广义的服务业技术进步不仅包括服务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还包括服务业经营管理技术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李丹,2010)。

1.1.2 技术进步与服务贸易结构

从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结构演变历程来看,增加现代服务业的出口的份额,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产品出口,是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服务产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服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可以通过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实现经济的增长(陈燕清,2008)。

许多国家服务贸易结构正在经历着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服务贸易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服务贸易的转变(杨广,2010)。

1.2 人力资本积累

1.2.1 人力资本的涵义

费雪(1906)在《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在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纳入了人力资本的概念。舒尔茨(1960)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也始于舒尔茨的研究。

OCED对人力资本的定义为:个人拥有的能够创造个人、社会和经济福祉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而更为普遍接受的定义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途径获得的,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和禀赋。

1.2.2 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结构

将人力资本理论应用于贸易领域源于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萨丕尔(1982)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发现在运输服务贸易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物质较为丰裕;在保险和其它私人服务贸易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人力资本较为丰裕。

人力资本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溢出效应作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造成服务业生产技术及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异,产业间服务贸易成为可能;人力资本的增加带动其它生产要素边际产出迅速增加,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内服务贸易成为可能(舒燕,201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本,需要更加复杂的劳动的投入。人力资本有助于优化一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增强服务出口竞争力(李丹,2010)。

因此,人力资本是促进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形成和转换的基础,是影响服务贸易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实证分析

2.1 衡量指标选取

2.1.1 技术进步衡量指标

对于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普遍采取的一种测量方法是全要素生产率法。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邱爱莲等(2014)采用了Fare构建的DEA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tfpch,TFP)分解为技术变化(techch,TC)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EC),又将后者进一步分解成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PE)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SE),通过测算得出2002~2014年中国制造业各年各项生产率指数变动均值。

本文借用各项生产率指数变动均值作为自变量,即影响因素,从而测算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

2.1.2 人力资本衡量指标

人力资本作为经济生产的投入要素,直接参与经济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引起各部门产出及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从而使全社会经济总量增加,人力资本的这种经济效应成为人力资本存量的直接效应。付宇(2014)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思路,结合人力资本的内涵将人力资本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教育类人力资本、卫生类人力资本、科研类人力资本、培训类人力资本和迁移类人力资本。

本文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2002~2014年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估计结果,从而测算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

2.2 模型建立

本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服务贸易结构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即多个变量的影响,此时本文需要应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也就是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因此本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设y为因变量,x1,x2…xk为自变量,并且本文验证了各分项服务出口额与相关因素间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y=b0+b1x1+b2x2+···+bkxk+ε

其中,b0为常数项,b1,b2…bk为回归系数,b1为x1,x2…xk固定时,x1每增加一个单位对y的效应,即x1对y的偏回归系数;

同理b2为x1,x2…xk固定时,x2每增加一个单位对y的效应,即,x2对y的偏回归系数,等等。

本文使用最小二乘估计法,通过SPSS19.0软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越接近1,模型拟合得越好。

一般情况下,当t大于1.5时,回归系数检验通过。

2.3 测算结果

本文根据2002~2014年各影响因素对我国各服务部门出口占比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

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得很好,但是在自变量中,techch、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总存量对旅游服务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techch平均增加1个单位,旅游占比上升8.967%;pech平均增加1,旅游会下降60.503%; 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平均增加1个单位,旅游占比增加0.094%;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平均增加1个单位,旅游占比增加0.391%;人力资本存量平均增加1,旅游会下降0.013%;effch、tfpch、sech、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对旅游没有影响。

可见,对旅游这样的传统服务出口而言,与其呈较强正相关性的只有技术变化和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

应用以上同样方法,本文分别测算了各类指标对服务各部门出口占比的影响,结果如下:

①通讯服务:模型拟合得很好,自变量中,Techch对通信服务影响显著。其中,Techch平均增加1,通信服务会增加0.923%。effch、tfpch、sech、pech、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对通信服务没有影响。

②建筑服务:模型拟合得很好,自变量中,effch、pech、tfpch、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对建筑服务都影响显著。其中,effch平均增加1,建筑服务会增加10.854%;pech平均增加1,建筑服务会下降22.076%;tfpch平均增加1,建筑服务会增加88.175%;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平均增加1,建筑服务会增加0.063%。sech、Techch、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对建筑服务没有影响。

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虽然R2和f的检验都通过,但回归系数的t检验均不通过,因此模型拟合得不是很好,因此可以得出:effch、Techch、pech、sech、tfpch、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没有影响。

④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模型拟合得很好,自变量中,effch、pech、tfpch、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对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都影响显著。其中,effch平均增加1,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会增加1.1%;tfpch平均增加1,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会增加8.123%;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平均增加1,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会增加0.004%。sech、Techch、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对建筑服务没有影响。可见,对于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样的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现代服务部门,技术效率变化、生产率指数和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⑤咨询:模型拟合得很好,自变量中,effch、tfpch、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对咨询都影响显著。其中,effch平均增加1,咨询会下降16.359% ;tfpch平均增加1,咨询会下降109.606%;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平均增加1,咨询会下降0.049%;人力资本存量平均增加1,咨询会增加0.002%。sech、pech、Techch、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对咨询没有影响。

⑥广告、宣传:模型拟合得很好,自变量中,effch、Techch、pech、tfpch对广告、宣传都影响显著。其中,effch平均增加1,广告、宣传会下降2.071% ;Techch平均增加1,广告、宣传会增加0.38%;pech平均增加1,广告、宣传会增加2.972%;tfpch平均增加1,广告、宣传会下降17.658%。sech、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对广告、宣传没有影响。

⑦运输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t和f的检验都不通过,模型拟合得不是很好,因此可以得到effch、Techch、pech、sech、tfpch、教育类人力资本存量、卫生类人力资本存量、科研类人力资本存量、培训类人力资本存量、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对运输服务等商业服务没有影响。

2.4 结果分析

从以上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对建筑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影响比较显著,尤其是生产率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标,均与此两项服务出口占比呈正相关。

该相关性一方面表明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出口以整体的技术进步为支撑和平台 ,体现了技术进步对现代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技术变化指标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标对广告、宣传服务出口占比具有正面影响,充分体现出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虽然,技术变化指标与旅游服务出口占比也呈正相关,但是主要影响因素还是人力资本存量,尤其是迁移类人力资本存量。由于本文选取的因变量是我国各部门服务出口占比,而不是出口额绝对量,受其它部门出口额影响,而且由于某些部门占比较小,即使某个部门出口绝对量增加也可能表现为出口占比的相对量下降,因此可以解释技术变化指标与通讯服务、广告、宣传等服务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在本文研究的年限内,我国咨询服务出口占比迅速增加,从测算结果来看,显然不完全是由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所导致,但人力资本存量也显现出与咨询服务出口结构的正相关关系。各项指标对于运输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等拟合效果差,影响效果不明显,除运输服务之外,其他服务的较低占比可以用来解释较差的拟合结果。

3 结 语

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服务贸易发展进程中,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往往受要素积累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较为突出。

其中,技术进步对建筑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影响比较显著,尤其是生产率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标,均与此两项服务出口占比呈正相关。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存量都没有表现出对其它服务部门的显著影响,可见对于运输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这样的传统服务部门,由于其中一些服务商品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所以其占比变动并不明显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此也验证了本文最初的假设,即要素的积累能够改变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以及服务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1] 李丹.服务贸易结构优化[D].沈阳:辽宁大学,2010.

[2] 张雄辉.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基于中国、韩 国比较分析视角[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 陈燕清.技术进步模式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升级——基于美国 与印度的数据比较[J].中国集体经济, 2008,(18):192-194.

[4] 杨广,韦琦.服务贸易结构演变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J].国际经贸探 索,2010,(7).

[5] 舒燕,林龙新.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

纬,2011,(4).

[6] 邱爱莲,崔日明,徐晓龙.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 率提升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基于价值链规模经济效应角度 [J].国际贸易问题,2014,(06):71-80.

[7] 付宇.人力资本及其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对研究[D].吉林:吉林大 学,2014.

[8] 宋海龙,秦兆婷.基于VAR模型的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关系研究[J].统 计与决策,2014,(2).

[9] 杨广,韦琦.服务贸易结构演变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中国 与OECD国家的比较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0,(7):77-82.

资本原始积累 篇7

关键词:资本积累,市场经济,制度缺陷,产权界定

自亚当·斯密以来, 经济增长理论得到长足发展, 经济学家们一直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 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 生产技术的进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规模的扩大都用来解释经济增长, 这也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始于凯恩斯革命, 如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和多玛构建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到后来在此修正基础上构造的索罗-斯旺模型, 再到80年代中期产生了以保罗·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由外生增长理论向内生增长转化。虽然当代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较为统一的模型, 但无一例外地都将资本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同样面临着资本积累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经济体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 计划经济也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与大多数其他后发国家相比, 中国当代的资本积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增长, 中外对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 高速的经济增长掩盖了资本积累中的许多问题, 造成转轨时期出现了经济与社会矛盾, 这同样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当代中国资本积累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但由于一些制度改革滞后, 使得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没有达到普遍的权利界定和保障, 资本积累方式也相异于传统的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多种所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相较于国有企业, 资本积累的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融资能力上的差异。当代, 我国的银行业有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信贷业务,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银行的信贷偏向于国有经济。据统计, 非国有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比例仅为16.5%, 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资本循环或其他非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暂时的基本积累。

从居民角度看, 资本积累来源的限制, 使人民增收的途径较为单一。可以发现, 美国人民的资产性财富增长与劳动收入的基本比例为22:1,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的收入高, 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的原因, 因为美国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资本。而中国却不是, 人民大众的积累来源仅仅依靠微薄的工资, 很少有其他的资本性收入。依据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理论, 当期的低收入造成了人们更原意储蓄以用来满足未来退休消费的需求, 中国高额的储蓄率由此产生。而由于银行的存款利率长期低于CPI的增长率, 居民自身的资本处于不断贬值的过程。因此, 有限的资本积累来源是中国大众收入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

处于经济转轨的中国, 不合法的资本积累也存在。部分官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 将权利资本化, 使其成为市场经济发展必备的要素投入, 形成相当于国家垄断的力量,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与运作门槛。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 部分国有企业负责人利用手中的权力, 通过压低承包指标与租赁价格, 或通过非法的财务手段低估国有资产, 使国有资产流失到寻租者手里, 损害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二、当代中国资本积累的制度分析

事实表明, 我国当前资本积累发生扭曲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制度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 造成了我国资本积累相异于传统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这也是转轨时期国家体制不完善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政府的约束与产权两个方面出发, 来探讨当前我国资本积累扭曲的状况。

(一) 从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 第一步就是要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任意干预

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国家政策多变, 政令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用张五常教授的话来说, “中国政策说好听就是弹性大, 说不好听就是朝令夕改”。国家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行政干预十分普遍, 如打着“宏观调控”或是“市场调整”的名义, 授意相关部门对微观主体进行行政干预。市场规则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微观主体无法很好地预测下一期的经济状况, 一部分积累的资本需要防范风险, 而无法全部投入生产。同时, 国家政策制定没有约束性, 可能造成资本积累发生偏离。如我国在较长的阶段主导工业发展, 而忽视了农业与服务业方面的积累, 造成了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二) 从市场微观主体的角度看, 市场的平等需要国家作为监督者, 而不是参与者

当代中国, 多种所有制企业有了快速发展, 在解决居民就业与社会资本积累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 一旦市场经济有较大比例的国有企业介入, 这种条件下的市场就难有平等权, 也难以法制。国企与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家作为国企的股东, 更倾向于为自己的企业“开绿灯”, 通过越过法律的束缚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使国企资本积累不受约束。如最近的农行股改, 国家对其坏账进行买单;IPO发行的股票多是国企, 正在审批的上市公司中, 仍是国企居多, 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同样的待遇困难重重。可见带有“国”字的企业就同于拥有了市场特权, 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 国企不仅可以依靠自身来获得资本积累, 同时还可以依靠特权获得额外的资本积累, 政府背景使他们成为市场的强势者。而较为弱小的民企, 无论融资能力还是企业规模都无法与国企相抗衡。等级效应促使许多民企必须通过寻租贿赂的方式获取市场的保护, 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资本积累不断变异, 最后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三) 制度缺陷造成产权不明晰, 限制了资本应有的价值

例如农地制度, 目前, 我国虽然法律上确定了三权, 即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但是农地转非农地的问题迟迟没有解决, 限制了土地作为农民资产性收益的来源, 资本积累方式受到限制。

产权的界定是为了稀缺资源的排他安排, 是市场经济定价的前提条件。由下表可知, 我国的矿产资源特别稀缺, 而在中国, 各级政府所掌握的一些重要的资源配置权利, 扭曲了资源投入生产时的价值, 无法体现资源的稀缺性, 造成资源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出售, 降低了矿产资源在资本积累中的真实价值。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使得原本资源稀缺的中国雪上加霜, 资本的积累陷入了恶性循环。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2004。

三、小结

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遗留了许多问题, 特别是体制缺陷, 改革任重而道远。现阶段法制不到位, 产权不明晰与我国千年来传统的封建意识和长期计划经济实践造成的路径依赖有着直接关系。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本快速的积累,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不良的资本积累方式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危害。因此, 转变资本积累方式, 实现资本价格由市场决定, 才是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人民出版社, 197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Jeffrey Sachs;胡永泰, 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经济学, 2003.

[5]陈志武.对“中国奇迹”与改革路径的再思考[N].经济观察报, 2008.

[6]巫文强.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革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建设[J].改革与战略, 2008 (9) .

资本原始积累 篇8

1 中国农业资本积累现状

1.1 农业生产中的资本与资本积累

从广义上讲农业资本不仅包括了农业产业部门内的货币资本、物质资本, 也包括人力资本, 从狭义上讲农业资本仅包括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本文中的农业产业资本仅指狭义上的农业资本。在农业产业生产过程中, 投入的资本要素包括了劳动力、土地及其他物质资本, 而其中土地是承接其他一切资本的基础, 也是农业生产领域的核心要素。因此, 农业资本积累的严格经济学含义是指农产品的资本化生产, 代表着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和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发生资本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替代。发生资本替代的主要经济原因是土地数量有限而地租成本却不断攀升, 劳动力的成本因为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得更快, 而资本数量却可以长期无限量积累且没有成本的显著变化, 故而要在地租和工资成本上升的时候发生资本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替代。

1.2 中国农业资本积累水平

农业资本积累是在一定的农业资本存量基础上形成的, 而资本存量是一定时点上所积存的实物资本, 反映了人们在一定时点上所实际掌握的物质生产手段, 所以, 只有拥有雄厚的资本存量才能拥有更多的物质生产手段去发展经济, 资本积累不足将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但资本存量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Solow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由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当资本存量增长时, 经济增长就会减慢, 因此资本积累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资本积累存在着这样一个“黄金律”水平, 当资本存量低于“黄金律”水平时, 资本存量增加所增加的产出比增加的折旧大, 从而消费将会增加, 这时促使资本积累水平上升是有益的, 若资本存量已经超过黄金律积累水平, 那么再提高资本积累水平将无益于经济增长。经济学家费尔普斯 (1961) 测算出资本积累达到黄金律水平时, 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后来学者在此基础上将资本折旧率与技术进步率加入其中进行测算, 认为满足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时应使人均有效资本存量的边际生产率等于技术进步率、劳动增长率和资本折旧率之和 (由于本文的时间跨度不长, 农业技术进步率不明显, 故黄金律资本积累水平只考虑劳动的增长率与资本折旧率) 。鉴于此, 本文在测算实际农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再将其与黄金律积累水平相比较, 从而摸清当前中国农业资本积累所处的水平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阶段我国农业资本积累指明方向。

1.2.1 估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农业资本存量的计量方法有永续盘存法和Hedonic评估法, 由于第二种方法操作复杂且对数据要求非常高, 近期研究中多数学者采用第一种方法。本文沿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近十年的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估算, 并以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全国的农业固定资本投资量, 以2003年的农业资本存量作为期初存量。吴方卫 (1999) 认为农业资本存量估算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 确定一个基准年的资本存量; (2) 对现行价格下的投资进行平滑缩减处理; (3) 确定一个重置率; (4) 计算农业资本存量。

其中:Kt为期末资本存量, 是最终估算的结果;It为t时期的投资量, 采用第一产业固定资本投资额替代, 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以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为准;重置率 (δ) 参考国内外学者的分析, 选用Geometric Decay模式, 以经济折旧率替代重置率并确定其值为4.24%;至于初始农业资本存量, 借鉴樊胜根 (2002) 的处理方法, K2003=I2003/ (g+δ) , g为1978~2012年间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农业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根据上述方法与数据, 最终估算的农业资本存量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以1978年不变价格整理所得, 其中2年移动平均农业资本边际生产率为两年的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量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量比率的平均值;劳动的增长率为农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

1.2.2结果与问题分析。

估算结果显示, 近十年来, 我国农业资本存量规模得到了显著提升, 尤其是2008年中国实行“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后, 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部门, 促使农业资本存量规模快速增长, 2009-2012期间年均增长规模达到596.53亿元, 到2012年, 农业资本存量规模达到11347.49亿元, 较2003年翻了1番多。但是相比黄金律资本积累水平, 当前的资本积累量仍然显得不足:2004年农业资本边际生产率 (2年移动平均) 为0.9541, 2012年下降为0.4428, 而由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随着资本积累量的不断增加, 达到黄金律资本积累水平时, 资本边际生产率应等于劳动的增长率与折旧的增长率之和0.0115, 实际水平与黄金律积累水平相差了0.4313, 相当于还需再增加一个现在这样的积累规模才能抵减掉差距, 并接近黄金律水平。可见, 我国的农业资本存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才能达到最佳水平, 当前的农业资本积累水平明显不足, 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资本积累水平与该产业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 所以农业资本积累不足将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 这时应尽可能采取一切措施来提高农业资本积累水平,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2 中国农业资本积累水平低的成因分析

2.1 投资效率低下促使有效的存量资本形成不足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 至2008年起, 中国农业固定资本投资量有了显著提升, 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 2012年资本投资量都已突破2000亿元, 十年里全社会对农业固定资本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0%。但是其投资效率并不乐观, 这几年农业固定资本投资量I与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量△Y之间的比率 (即增量资本产出率Incremental Capital—Output Ratio, ICOR) 一直维持在2以上的较高水平。从理论上讲, 农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将促使农业产出与资本趋于同步变动, ICOR的值应非常小, 甚至趋近于0。然而, 在这十年中, ICOR的最低值也有1.4683, 最高达到2.8191 (见图1) 。这意味着长期以来, 中国农业资本投资效率都比较低下, 导致有效存量资本形成不足, 从而制约了农业资本积累水平的提升。

2.2 投资力度不够促使原始资本形成与积累不足

崔伟 (2007) 的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8%, 物资资本的贡献率为84%, 劳动力数量的贡献率为8%, 可见, 物质资本的投入与积累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原始农业资本是农业产业部门内各投资主体投入一定量要素后, 不断转换、积累农业产出增加值即剩余价值后, 最终形成的资本, 其中包括农户投入、农业企业投入、国家投入、金融机构投入等。但目前, 原始农业资本主要依靠农户、国家和外商、金融机构这三大主体投入, 三大投资主体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资本的积累水平。故, 本文选择这三个方面分析全社会对农业原始资本的投入力度及其对当前农业资本积累水平的影响。

2.2.1 农户投入不足导致内生性资本形成与积累不足。

农户作为农业产业的初始生产者, 自然是农业资本投资与积累的主体。2012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0元, 两者相差16648元, 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然而, 相比2000年,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5663.6元,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8285元,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基本只能维持自身生活开支, 可用于农业生产性投资的资本剩余有限, 与此同时, 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 虽然家庭经营收入占据了较大份额, 但其份额一直在逐年下降, 到2012年已不足45%, 而工资性收入份额却在不断攀升, 长期以来家庭经营性收入都无法调动农户对农业生产性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当农户收入每加一元时, 投入生产的费用仅增加0.165元。从本质上说, 小农经济中用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的资金积累已经不能再称作农业资本, 因为其资金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产品, 而不是为了价值增值而用于农业生产。资本积累的过程是资本对劳动替代的过程, 而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是一种低效的生产方式, 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世界银行2012年的研究报告显示, 2008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 , 农业附加值低, 难以进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农户增收难, 所以, 一直以来农业经营收入的低水平导致了农户自身投入不足, 导致了内生性农业资本形成与积累不足。

2.2.2 内外投资不足导致发展性资本形成与积累不足。

建国初期, 政府一直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支持我国工业发展, 致使我国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农业资本积累基础薄弱。到2011年,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10497.7亿元, 农业支出仅占当年财政支出的9.6%, 相比2001年的1456.70亿元和7.7%, 绝对数量提高了9041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19.39%, 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变化不大, 十年以来一直维持在7%~10%之间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 政府财政投资力度长期偏低, 致使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资本积累速度受限。而政府投资往往还具有引导型功效, 当它在某一领域的投资较少时, 社会资金在相应方面的投资力度一般也不大, 从而导致这方面的资本积累差距越拉越大, 产业发展也就越来越滞后。

此外, 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状况也令人堪忧, 在合同项目数中, 农业签订的项目比重常年在3%左右徘徊, 2011年仅占到总数量的3.12%, 而农业实际使用金额比重甚至从未超出过2%, 2011年只占到总金额的1.73% (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 农业利用外资的比例较低。这表明, 相对其他产业而言, 农业产业吸引社会资金的实力还有待提高。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农业若无法吸引外部投资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这种发展性的资本积累不足导致了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

2.2.3 农业信贷水平低导致经常性资本形成与积累不足。

在市场经济中, 获得外源融资是经济单位发展、壮大规模的强有力手段, 尤其是外源货币资金, 其作为推动生产的第一动力, 贯穿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所以, 对一个产业而言, 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就如同人的血液一样重要, 需要不停地注入、更新, 若信贷资金支持不足, 那产业发展也就难以进行。2000年以来, 我国农业贷款额一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但信贷水平并不高, 农业贷款规模占全社会贷款规模的比重一直在4%~6%之间徘徊, 且近几年的比重还在不断下滑, 而我国第一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 十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0%以上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与《中国金融年鉴》整理所得) , 农业信贷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这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资本形成与资本积累速度, 使农业产业发展受到经常性资本形成与积累不足的影响。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农业资本流动, 促进农业资本深化

传统小农经济已不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集中规模经营, 因此, 必须要取消一些限制性的制度安排,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要素市场体系,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使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生产者掌握农业生产要素才能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实现农业资本深化, 资本深化能有效激发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水平, 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自我积累能力, 减少内生性积累不足问题。

3.2 增强政府社会化服务功能, 提高农业的资本吸引力

政府作为引导社会资金的组织者, 在农业资本报酬率不高的客观条件下, 农业社会化服务必须要有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才能有效降低农业产业内的资本成本, 提高农业资本报酬率, 从而增强农业产业的资本吸引能力, 引导社会多方资金进入农业生产部门, 减少政府财政压力, 满足农业产业发展性的资本积累需求。

3.3 完善农业金融体系、推进农业金融创新, 促进农业资本形成

农业金融是指由各种金融机构及其活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些金融机构围绕农业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提供信息以及激励功能展开金融活动, 这些活动以一定的组织机构为依托并通过一定的信用形式表现出来。从交易的角度看, 农业金融作为一种交易,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季节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农业金融与一般金融交易相比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高的特征。农业金融具有一定的“内生性”, 即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伴随着农业资本投入的需求而产生, 但这种内生性具有低水平制度均衡的特点。随着农业的发展进入技术的密集使用和资本密集使用的阶段及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时期, 农业金融的工具和制度需要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薛薇.农业资本及其形成的一个理论解释:基于经济增长与资本聚集的视角[J].农村经济, 2012 (08) :61-65.

[2]林志远.中国农业资本积累的特点[J].青海经济研究, 2001 (06) :11-12.

[3]黄龙龙.中国农业资本积累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 2012 (09) :89-89, 99.

[4]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 1999 (06) :34-38.

[5]王金田, 王学真, 高峰.全国及分省份农业资本存量K的估算[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04) :64-70.

[6]樊胜根, 张晓波, ShermanRobinson.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J].经济学, 2002, 2 (01) :181-198.

[7]罗浩轩.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09) :4-14.

[8]崔伟, 宋俊辉.资本积累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研究[J].现代农业, 2007 (11) :88-90.

[9]薛薇.我国农业资本配置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2:28-29.

资本原始积累 篇9

1 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理论

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人力资本增值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和扩充, 促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提升。2O世纪80年代末, 卢卡斯以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动、人力资本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三个模型为依托, 构建了一个内生的增长理论框架。他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 运用更加微观的、个量的分析方法, 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和索洛的技术进步结合起来, 视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

卢卡斯R.E.Lucas建构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函数

式中, K (t) 表示资本, N (t) 表示劳动投入量。A (t) 表示技术水平和制度效率或者, h (t) 表示生产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 hα (t) rγ反映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 u (t) 表示每个工人的生产时间。其他变量的含义与前述新古典模型相同。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上,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 而技术进步被认为是由人力资本推动的。卢卡斯给出的技术进步方程是, h (t) 1=h (t) [1-u (t) ]。其中, 人力资本变化率h (t) 1代表技术进步率, 它取决于现有人力资本水平h (t) 和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1-u (t) , 参数δ>0。不仅如此, 人力资本又被认为是技术扩散的必要条件。在卢卡斯模型中, 人力资本变化率代表技术进步率, 它取决于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和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人力资本通过推动技术进步, 使资本的收益率提高, 从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因而, 人力资本越多, 技术进步越快, 经济增长也越快。

卢卡斯的模型实际上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卢卡斯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增值越快, 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快;人力资本增值越大, 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大。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具有外部性, 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增值) 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

按照卢卡斯模型中的思想, 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随着生产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其增加的速度是递减的。但是, 由于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是在已有的人力资本水平上进行的, 某种商品生产的技能可以成为另一种商品生产的基础, 从而提高了这种产品生产所需人力资本的形成速度。因此, 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总体上看是递增的, 这导致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在总体上的递增性。它克服了劳动和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的限制, 使经济得以持续增长。所以,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

根据卢卡斯模型, 人力资本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学校教育, 假定每个生产者除生产外都必须用一定的时间从事人力资本建设, 强调了脱离生产活动的学校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这样获得的人力资本, 能够产生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二是在实践中学习, 认为这样也可以形成人力资本, 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其具有外部效应, 使企业受益。

2 广西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广西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基础教育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迅速发展, 有效地缓解了初中升学和高校扩招之间的高中“瓶颈”问题。2005年, 广西普通高中学校总数为529所, 其中有示范性普通高中64所, 在校生达到69.96万人;万人拥有普通高中学生143人。中等职业教发展快速, 大大满足了职业市场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全区409所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在校生47万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 开始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较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全区现有高等学校59所, 其中, 普通本科高校15所, 高等职业学校26所, 高等专科学校11所, 成人高校7所。有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48.5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

在人才数量方面, 20世纪90年代末, 广西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只占全国平均数的2/3, 每万人中大学生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2, 国有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 非国有经济单位人才短缺。2007年与2000年相比, 全区社会人才总量由188.7万人增加到318.8万人, 每万人口拥有人才由389人提高到639人, 全民所有制单位人才总量由160.28万人增加到219.61万人, 集体 (含股份制) 单位人才由不足10万人增加到30.29万人, 乡镇企业人才由8.73万人增加到18.27万人, 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人才由11.32万人增加到50.63万人。各类产业人才同步增长。2007年底, 全区第一产业人才20.6万人, 第二产业人才50.84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197.36万人, 与2000年相比, 分别增加3.4万人、16.3万人、97.6万人。 专业技术人才稳步增长。2007年底, 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93.3万人, 年均增长2.97%, 农业技术人才2.8万人, 年均增长3.6%。

在人才质量方面, 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0%, 1.5万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 具有中级称职的占40%。

在人才结构方面, 2006年, 广西第一、二、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数占总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分别为2.50%、15.55%和81.84%, 与2000年专业技术人才的产业分布有了明显改善。在工程机械、制糖、汽车、钢铁、铝加工业、新材料研发、信息和软件产业、药业、现代农业等广西“十一五”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 人才小高地集聚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从广西人力资本的现状可以看出,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 广西的人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广西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人才总量在全国省市区的排序中居后, 基础教育仍不能满足广西人才战略的需要。人才总量偏少, 人才密度低。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高层次人才比重低。人才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行业分布不是很合理。环境吸纳人才能力弱等问题。

3 广西人才战略建设的一些对策

结合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理论及广西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 就广西如何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如何发挥人力资本的外部性 (溢出效应) 优势这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3.1 增加广西人力资本存量的对策建议

3.1.1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卢卡斯在其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中强调了通过学校教育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要继续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 进一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办学, 使招生数量有较大增加, 从总量上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 着力推进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 高等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 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科研机构, 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以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充分挖掘现有高校潜力办好二级学院, 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3.1.2 加大投资教育力度, 实行教育投资优先战略, 提高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 满足教育设施, 师资力量的需要。在新形势下, 应继续扩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投资。

3.1.3 要完善和发展继续教育制度,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教育体系和以法规为依据, 以市场为导向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进行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的继续教育, 全面提高广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1.4 通过吸纳引进人才来增加广西人力资本的存量。除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以外, 还可以大力引进广西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将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区, 有很好的区位优势, 政策优势。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投资热点, 是一个干事业的理想之地。广西必须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 大力引进各类人才, 实现广西人力资本存量历史性突破。首先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放宽政策, 打破各种限制人才引进的陈旧的条条框框, 凡是广西需要的各类人才, 不论其身份、地域、资历、所有制, 都应敞开门户予以接纳, 并且要主动出击招贤纳士。其次, 对引进的人才要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 妥善使用好, 以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3.1.5 大力培育产业优势, 提高人才承载力和吸纳力。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根本是我们的产业政策导向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事业是否真正具有巨大吸引力。人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用武之地”并不断成长, 产业的先进性及其勃勃生机往往是人才辈出的摇篮地。目前, 广西正在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 打造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等七个“千亿元产业”, 加快建设为广西工业化提速的三大特色产业 (水泥建材、林浆纸、电子信息) 、四大新兴产业 (造船、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医药制造) 。这些是吸纳人才的重要载体, 必须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这些产业, 通过发展产业来吸纳人才, 通过吸纳来的人才发展这些产业, 增强广西人力资本存量, 最终提升广西经济的实力。

3.2 发挥专业人力资本外部性优势的对策建议

卢卡斯在其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中指出通过实践中学习可以使专业人力资本表现出外部性, 从而使企业收益。从这里可以看出, 如何激发人才在实践中学习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3.2.1 改革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聘中, 要坚持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 对确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 特别是中青年拔尖人才, 要破格晋升。强化聘后管理, 加强任期考核, 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奖惩的主要依据, 充分发挥职称评聘对科技人才成长的激励导向作用。

3.2.2 健全优秀人才奖励机制。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奖励力度, 采取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奖”、做好“杰出人才奖”评比等措施, 对做出显著成绩、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 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对核心人才的长效激励。

3.2.3 加强人才小高地建设, 通过建设人才小高地可以集聚大量高层次人才, 大量高层次人才在一起研究前沿课题, 专业人力资本将表现出强大的外部性, 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从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理论出发, 结合广西人力资本的发展现状, 从广西如何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如何发挥人力资本的外部性 (溢出效应) 这两个方面, 对广西人才战略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积累理论,广西人才,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3) :34-35.

资本原始积累 篇10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胜任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 同时, 他们作为现代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基本力量, 担负着企业技术改造创新, 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 高技能人力资本的相关问题成为我国人力资源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技能型人力资本及其特征

所谓技能型人力资本是指具有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工作者, 他们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能够解决生产实践操作难题, 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

人力资本分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管理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区别于一般的管理型工作和操作性工作, 它具有以下特征:

高难度的手工操作与复杂的脑力劳动相结合;丰富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经验相结合;独特技能与复合技能相结合;传统工作方法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

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技能中, 一方面是通过教学传授和相互学习得到的显性能力, 另一方面是通过在“干中学”, 由个人不断思考、揣摩、尝试所得到的技术经验和技巧。基于技能型人才的工作特点和隐性能力的特征, 高技能型人才还具有技术专有性、与组织利益相关性的特点。

二、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的原因

从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特点来看, 企业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 会对于这类人才产生很大依靠, 因为这类员工可以给企业带来优良的技术、创新的思路、丰厚的利润, 因此, 企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但近些年, 我国技能型人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需求缺口, 供小于求的状况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 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重学历教育, 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文凭, 轻职业技能”的观念, 这是导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这种偏见认识使得青年人不愿意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 纷纷依赖高考一条教育途径, 这对于技能型人才的生源质量与数量及其力量储备都有较大的冲击。

2. 现行的教育体制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存在较大的冲突。

我国高等职业技能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没有能够与市场需求脱轨,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实际。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并不充分, 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同时, 由于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较为匮乏, 学生的实践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

3. 技能型人才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比较落后。

技能型人才进入企业后, 对其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都比较落后, 多数仍采取工龄、年限、资历晋升职业等级等形式衡量工作成绩, 针对于职业能力、工作绩效的评价比较薄弱, 不能够区别对待高技能人才和低技能人才, 这种绩效评价机制对于员工的激励并不理想。企业内的工资水平也无法产生差额, 晋升途径不合理等对于员工绩效的改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技能型人力资本的转化与积累途径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构成的重要成分, 为了缓解技能型人才短缺现状, 避免中国经济受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制约, 营造一个良好的技能型人力资本转化和积累环境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从社会角度考虑, 要创造一个健康活跃的专业技能教育环境, 通过媒体宣传改善职业教育的氛围,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从企业角度考虑, 要创造一个合理完善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重新塑造企业技术型人才的招聘选拔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合理的薪酬水平, 保障技术人才的宽阔职业生涯。

摘要:随着技能型劳动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逐渐提高, 技能型人才市场变得越来越火热。然而, 在当前我国企业技能型人才奇缺、人力资源开发迫在眉睫的情况下, 确认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性质与特点, 明确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的原因及转化积累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技能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原因, 探讨了技能型人力资本转化与积累的途径。

关键词:技能型人力资本,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1]杨进等.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J].教育研究, 2008, (06)

[2]王玉锁, 罗永泰.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转化与提升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版) , 2008, (02) :89-93

资本原始积累 篇11

一、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因素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1、教育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人力资本因素。

教育是影响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 国内学者对此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如侯风云 (2004) 研究的结果显示, 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增加平均受教育的年限,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会扩大。陈欣欣 (2005) 的研究还表明, 父母中至少有一人迁移的家庭中, 子女的平均入学概率比与父母不迁移的家庭的子女高4个百分点, 尤其是对初中升学决策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 父母迁移概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可使得子女的平均入学概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 进一步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各种限制, 通过各种培训帮助农民向城市迁移, 将会有助于提高我国农村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

2、增加在职培训有利于扩大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规模。

培训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它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我国的实际来看,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积累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更倾向于接受各种在职培训而不是正规教育。另外, 对农村劳动力而言, 由于接受这种培训的机会较少, 因此, 就会越发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效果比较明显。这说明, 如果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将有利于促进农民工的城市就业, 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社会福利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具有较大影响。

社会福利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它的增加有利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研究显示, 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 城市较高的社会福利对于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进一步增加城市的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制约了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恰是制约其转移的决定性因素。海南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培训不足、社会福利待遇较差, 极大地制约了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和转移速度。

1、受教育程度偏低。课题组于2010年3月至5月间, 到三亚、海口、保亭、文昌四县市进行实地调研, 调查了800户具代表性的农村住户样本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2009年当年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中, 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转移劳动力占总转移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6.2%, 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7.2%,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2%;高中程度的占21.4%,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4%。不难看出, 海南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所占比例超过70%。

从就业情况来看, 2009年在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占到86.5%, 一半以上集中在主要由旅游业带动的住宿、餐饮、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其它服务业。转移劳动力较低的文化水平也限制了其工作的种类和收入水平, 被统计对象的平均月工资不足1000元。文化程度较低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 尤其是向省外转移。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转移劳动力在省内转移的占到总数的82.4%。且主要集中在海口和三亚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2、受专业技能培训较少。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越高, 代表着其能获得的工作机会越多, 收入水平越高。而且, 部分到达一定技能水平的劳动力有机会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 并在城市永久居住下来。样本数据中, 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的转移劳动力仅占到总数的22.4%, 其中在三亚、海口就业的占到60%以上。并且这部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 人均年收入约11226元, 远高于全部转移劳动力工资平均值8832元。工作性质也相对较好, 主要集中在三亚和海口的酒店、餐饮等服务业。

3、福利待遇较差。调查结果显示, 在三亚打工的大多数劳动力集中在餐饮、酒店等服务业, 从事的工作主要为餐厅服务员、厨房小工、接待人员等。他们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 75.4%的劳动力居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六人间集体宿舍;12.2%的人选择自己租房、寄宿或者合租。被调查对象里, 80%以上月平均生活费用不超过400元。并且外出劳动力明显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6—30岁的人占到全部外出劳动力的比例高达85.2%。其中, 16—22岁的占28.2%, 23—25岁的占35.4%, 26—30岁的占21.6%。这与外出劳动力享受福利待遇较差有很大关系。绝大多数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考虑到健康状况无法适应城市较差的居住、饮食和工作条件, 不得不选择留守。

三、农村劳动力提高其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机遇

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海南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2010年, 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海南农村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加快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创造了有利的机会和条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中指出, 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快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并明确提出, 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由此可见, 加速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必然要求。

笔者进一步认为, 国际旅游岛建设之所以能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是由于它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因素得到全面提升, 如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劳动技能的培训、社会福利增加等。《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下简称意见) 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旅游教育培训, 全面提高旅游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

1、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将得到普遍提高。

海南的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多。2003—2008年, 海南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平均占到城市、县镇、农村三者总数的59.66%。并且由于城市和县镇小学生不太可能选择在农村小学就读, 基本上可认为这部分学生都属农村户口。由此可见, 农村青少年将是普及教育的最大受益者。而且由于经济条件差、学费高等原因, 农村青少年的初中辍学率极高。根据抽样调查数据, 2009年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中,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57.2%, 其中仅有31.4%的人取得了初中毕业证书。因此, 由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的高中和中职教育的普及, 将极大的提高海南农村青少年的教育水平, 这部分人口也将是未来10年内将要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主力军。

《意见》指出, 要把海南建设成为文明之岛, 首先要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2010年6月8日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下简称《规划纲要》) 中也明确提出:“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继续优化人口结构, 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发展教育。力争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并逐步实现中职免费教育。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 每个市县要办好12所普通高中学校, 每个镇至少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学校和1所中心幼儿园。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及实习培训基地建设, 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 加快培养海南新兴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提高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水平。”由此可见, 国际旅游到建设的开展, 必将极大的促进海南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

2、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在职培训力度将逐步加大。

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 海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已经开展几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数据显示, 通过“阳光工程培训”, 2009年海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4686人, 三亚转移劳动力就业逾1.8万人。2010年6月, 海南省省农业厅认定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业干部学校、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商务旅游学校、海南永基文昌鸡有限公司、海南省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中心等6家单位为“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这6个省级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的认定, 对于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且有效地把社会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学校承办、整体推进的大合力。

配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各行业尤其是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 一方面会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将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会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将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就业前培训, 如上述的“阳光工程培训”;二是由企业开展的转移就业劳动力在职培训。并且, 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 企业将逐步成为劳动力在职培训的主体。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逐步开展, 旅游、商业餐饮、房地产、农业服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海南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将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海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渐进入服务业领域创业和就业, 并成为主力军。

3、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将不断完善。

海南省政府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服务、医疗保健、居住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帮助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2010年将实现全省60岁以上农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同时还会逐步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 推行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等利民措施。并且, 国际旅游岛建设起来后, 企业将逐渐成为为转移就业劳动力提供社会福利帮助的主体。在企业投入资金对农民工作进行培训过程中, 如果受培训的农民工流动频率高, 就会使企业丧失人员培训的积极性。因此, 企业必将会在农民工定居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作出努力, 鼓励雇佣关系长期化、稳定化, 从而使企业和农民工的利益都得到保障。

《意见》指出, 要“加大对革命老区、中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事业发展,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展, 一方面,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建立, 如农村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 在城市, 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也会扩大, 城乡低保、新型合作医疗、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等救助体系会逐步建立起来, 使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享有安全网的保障, 增强其抵抗就业风险的能力。

四、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基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制约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展有利于海南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教育、培训和社会福利等各个人力资本积累主要影响因素上的提高。因此,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 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对加快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1、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农民加强提高自身人力资本水平的意识。

宣传的力度不应以挂标语的到少来衡量,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 向农民宣传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必要性。引导农民消除落后保守的“小农”思想和对受教育的消极情绪。与此同时,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海南省流动人口管理的政策和办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融入城镇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2、提高教育投入效率, 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教育是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体现形式。针对海南省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后对人才的需求, 应在全力保证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下,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并对企业进行积极引导, 实现农民工培训内部化。适当的时候, 可对积极开展农民工在职培训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补贴等激励。

3、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形成以旅游业为主的多渠道吸收形式。

国际旅游岛建成后, 旅游业作为海南的龙头产业将成为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基地。政府要在兼顾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 对人口流动进行引导和调控, 将农村劳动力疏散到不同的目标区域。国际旅游岛建设下的海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向可以是, 热带现代农业消化20%, 其他非农产业, 包括新型工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吸纳50%左右, 省外打工输出30%左右。

4、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有利于政府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 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劳动力数据资源。能够对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分析、评估与定期发布。形成对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和系统的完善的市场信息支撑。

5、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

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如, 逐步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 为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住房等方面创造良好环境。

6、加强政企合作, 使企业逐步成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导力量。

政府应对企业加以政策引导, 为农民工提供在职培训的有利条件。对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培训、福利、社会保障的企业进行激励, 对不合格的企业及时通报, 对做的得差的企业要严肃处理。与此同时, 要加强劳动力输入输出地政府间的合作, 开辟农民工维权活动的“绿色通道”。

摘要:以卢卡斯 (2004) 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积累。课题组对海南800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住户调查结果显示, 教育、在职培训、社会福利等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 恰是制约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 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 其转移的速度会不断加快, 直到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积累,国际旅游岛

参考文献

[1]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3]侯风云: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收入与人力资本状况相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 2004 (4) .

[4]蔡昉: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5]蔡昉、都阳、陈凡: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人力资本与就业结构[J].中国农村观察, 2002 (1) .

[6]陈欣欣:劳动力迁移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Z].中国经济学年会提交论文, 2005.

上一篇:有效发挥国资委职能下一篇:富水黄土隧道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