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新题型例析

2024-08-14

中考新题型例析(共9篇)

中考新题型例析 篇1

整式加减的有关知识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 命题者常常利用这部分知识设计难度适中的新题型.近年来中考中围绕整式加减设计的新题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程序求值型

【分析】这是一个代数式的求值问题, 但没有直接给出代数式, 而是通过运算程序来给出的.可先根据程序列出运算式子, 再把字母的取值代入计算.

解:由转换器的程序可知, 运算程序的代数式为 (x+3) 2-5, 输入x的值为2, 则 (2+3) 2-5=20.所以应填20.

【方法指导】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 根据图表准确写出运算程序是解题的关键.

二、整体思考型

【分析】观察发现:求值式的底数已知, 故采用整体思想代入计算即可.

解:因为a+b=2, a-b=5, 所以 (a+b) 3· (a-b) 3=23·53= (2×5) × (2×5) × (2×5) =1000.

【方法指导】在进行整式运算时, 需先观察式子的特点, 然后进行计算, 有时采用整体思想进行计算会事半功倍.

三、多元思考型

【分析】求代数式值的基本方法是代入, 但本题中给出的条件是一个等式, 如何代入呢?这正是本题的绝妙之处.解题者思考角度的不同, 解法也不同.

解法1: (参数代入法) 将a当做已知数 (参数) , 根据“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去差”, 可得b=2a-5, 则6a-3b=6a-3 (2a-5) =6a-6a+15=15.

解法2: (整体代入法) 把6a-3b变形为3 (2a-b) , 然后把2a-b整体代入, 即可求得其值.6a-3b=3 (2a-b) =3×5=15.

解法3: (特值代入法) 取a=0, 则b=-5, 当a=0, b=-5时, 6a-3b=0-3× (-5) =15.

【方法指导】对于给定的条件, 要善于从多角度来看, 这里解法1是将字母a看作常数来参与运算的;解法2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的, 从待求的代数式中变换出已知条件式2a-b, 整体代入, 十分简捷, 也可以将已知式两边同时乘以3, 整体得出结论;解法3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角度来看的, 巧妙地取a=0, 则b为整数, 代入求值式计算比较简捷, 用这种方法解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所取的字母值要使已知式和求值式有意义, 二是所取的字母值要使计算简便.

四、定义运算型

【方法指导】对于这类新定义运算的代数式求值问题, 理解“定义的运算”是关键.

五、规律探索型

例5 (2012·珠海) 观察下列等式:

12×231=132×21,

13×341=143×31,

23×352=253×32,

34×473=374×43,

62×286=682×26,

……

以上每个等式中两边数字是分别对称的, 且每个等式中组成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数字之间具有相同规律, 我们称这类等式为“数字对称等式”.

(1) 根据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填空, 使式子成为“数字对称等式”:

(2) 设这类等式左边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 个位数字为b, 且2≤a+b≤9, 写出表示“数字对称等式”一般规律的式子 (含a、b) , 并证明.

【分析】 (1) 等式左边两个因数的特点是:三位数的百位数字是两位数的个位数字, 个位数字是两位数的十位数字, 十位数字是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等式右边两个因数的特点是:两位数是将等式左边的两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互换, 三位数是将等式左边的三位数的个位数字和百位数字互换; (2) 用字母表示数并对上述规律进行验证.

解: (1) (1) ∵5+2=7, ∴左边的三位数是275, 右边的三位数是572, ∴52×275=572×25; (2) ∵左边的三位数是396, ∴左边的两位数是63, 右边的两位数是36, 63×396=693×36.故答案为: (1) 275, 572; (2) 63, 36.

(2) ∵左边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 个位数字为b, ∴左边的两位数是10a+b, 三位数是100b+10 (a+b) +a, 右边的两位数是10b+a, 三位数是100a+10 (a+b) +b, ∴一般规律的式子为: (10a+b) ×[100b+10 (a+b) +a]=[100a+10 (a+b) +b]× (10b+a) .

证明:左边= (10a+b) ×[100b+10 (a+b) +a]= (10a+b) (100b+10a+10b+a) = (10a+b) · (110b+11a) =11 (10a+b) (10b+a) ,

右边=[100a+10 (a+b) +b]× (10b+a) = (100a+10a+10b+b) (10b+a) = (110a+11b) · (10b+a) =11 (10a+b) (10b+a) ,

左边=右边, 所以“数字对称等式”一般规律的式子为: (10a+b) ×[100b+10 (a+b) +a]=[100a+10 (a+b) +b]× (10b+a) .

【方法指导】解决规律探索题, 要注意分析和观察规律, 归纳特点, 证明结论.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例析 篇2

典例链接

例1(2007年广西百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 蕃:______(2)不不枝 蔓: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07四川资阳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 (2)匈奴大入塞()

(3)俄而,斩首数百级()(4)范兵不()

(5)公将鼓()(6)范令军中褥食()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____________。(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____________

题型解析

1.字词解释。字词解释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填空题和选择题,而以填空题为主,如百色卷的第1题和资阳卷的第1题。在做百色卷的第1题时,解释“蕃”时,要严格按照课文后的注释,准确无误;在解释“蔓”时,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语言环境下的词性,在这里“蔓”作动词,应解释为“长枝蔓”,不能解释成名词“枝蔓”。此题答案为:(1)多。(2)长枝蔓。在解释资阳卷第1题中关于课外文段的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如“会”、“俄而”、“乃”可链接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解释;“敌”可以按照注释疏通文意后再解释。此题答案为:(1)倒下。(2)正遇上。(3)一会儿。(4)抵挡。(5)助词,无实义。(6)就。

2.词义辨析。词义的辨析就是考查我们对重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准确度,也是中考常见的题型。而考查涉及到的字词均是平时我们常见的,老师多次强调的,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百色卷第2题。在做这一题时,因为“之”的用法很多,我们要逐一理解它在每一项中的用法,然后进行比较和辨别。通过比较你会发现,AB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而C项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此题答案为C项。

3.断句停顿。文言文重在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所以,此类试题也是基础试题,考查的概率比较高。此类题型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题,让你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进行划分,如资阳卷第2题。在做本题时,可以根据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因为这是一个有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关系的句子,可以根据“而”的标志来划分。此题答案为: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4.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几乎每篇均考,所占分值也比较大。如百色卷和资阳卷的第3题,它们均占4分,我们做起来一定要谨慎、认真。如做百色卷第3题的第(1)题时要注意重点词语“远”、“亵玩”,这两个词语要在译句中落实到位,落实准确。做第(2)题时,要注意“鲜”在这里不是新鲜的意思,而是要结合语境,解释成“少”。“闻”不是“新闻”,而是“听说”。此题答案为:(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做资阳卷第3题的第⑴时,要注意“一”、“再”和“三”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应翻译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并要注意“一鼓作气”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做第⑵时,要会借助所给的注释,先疏通文意,再翻译。此题答案为:(1)第一次击鼓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殆尽。(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5.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筛选,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分析提取的能力,属于考查能力的范畴,也属于常考的题型。如资阳卷的第4题,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筛选题目要找的信息。用原文回答的,要逐句逐段地看,回答要快而且准。此题答案为: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6.写法探究。写作方法的考查,属于较难的题型,它是揣摩、品析作者行文过程及技巧的题目。如百色卷第4题,此题做起来应该不是很难,平时老师都反复强调过,而且问题的答案较明显,写菊花和牡丹,就是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这要结合全文来整体感知,答案要完整,不能简单回答为:起衬托作用。

7.比较阅读。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近年来语文考试中的一个亮点。它重在考查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延伸能力和拓展能力,考查学生能否快速实现新旧知识的高效过渡和链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如资阳卷第5题。要做好此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尤其是课外的材料,找到曹刿和廉范在指挥作战时的共同点,一定要想法设法找到两个方面,然后根据所给的后一个方面,梳理第一个方面,即使你第二个材料读得不甚懂,你也可以根据《曹刿论战》的选段回答出来,即“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此题答案为: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8.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受关注的试题,也是最有分量和最精彩的试题。因为它重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想辩证、独特、创新的理解,培养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如百色卷第5题。回答这一题时,我们可以根据《爱莲说》一文,知道每一种花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如形、色、香等,还应知道它的文化内涵,也是人们精神的象征,寄予人们深厚的情感和愿望。回答这一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你可以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你也可以推荐莲花,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风,象征着百色市人民的高洁品质。无论你推荐哪种花,都要说出你的理由。

中考新题型例析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定义,阅读理解,方法迁移

很多教师在讲课时, 教学内容讲得清清楚楚, 题型举例也是面面俱到。但当学生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时, 就不会解题了。仔细想来,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就题论题, 没有深度拓展造成的。学生抓不住问题本质, 没有掌握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 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又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乐趣。近年来, “新定义”题型已成为数学中考压轴题的亮点, 但因学生在阅读理解与知识迁移方面的欠缺, 他们对“新定义”题型的解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有的学生甚至束手无策。

我结合2013年和2014年数学中考出现的“新定义”试题, 对试题进行分类, 并针对相应的类型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一、何为“新定义”题型

“新定义”题型是指在问题中定义了一些没有学过的新概念、新运算、新符号。

例如, 2013年四川宜宾数学中考题。对于实数a、b, 定义一种运算为:, 有下列命题:的解集为:-1<x<4;④点在函数y=x-1的图像上, 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③④

不是学生学过的运算符号, 这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辨析题目来发现问题, 感悟原题中对的“新定义”。然后将的运算法则迁移到四个命题中, 以此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新定义”题型分析

1.运算型新定义。这类题目是把题中的某个符号定义成一种新的运算法则。

例如, 2014年河北数学中考题。定义新运算:, 则函数的图像大致是 () 。

考查知识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思路分析:由题意, 得, 当x>0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第一象限;当x<0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第二象限。又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 故选择D。

教学反思:这是运算型新定义题型,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新运算所表示的含义, 理解应全面、无差错。对于上述试题, 首先要理解新定义的运算分b>0与b<0两种情况;其次要理解新定义的运算法则, 使得运算结果互为相反数。

2.概念型新定义。这类题目是对某种情形的数学问题赋予了新的定义。

例如, 2014年甘肃兰州数学中考题。给出定义, 若一个四边形中存在相邻两边的平方和等于一条对角线的平方, 则称该四边形为勾股四边形。

(1) 在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 写出两种勾股四边形的名称;

(2) 如图1, 将△ABC绕顶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DBE,

连接AD, DC, CE, 已知∠DCB=30°。

①求证:△BCE是等边三角形;

②求证:DC2+BC2=AC2, 即四边形ABCD是勾股四边形。

考查知识点:

勾股定理, 三角形的判定, 旋转的性质, 新定义的运用。

思路分析:

(1) 根据定义和特殊四边形的性质, 则有矩形或正方形或直角梯形;

(2) 证明△ABC≌△DBE, 得出AC=DE, BC=BE, 又因旋转角度是60°, 得出△BCE为等边三角形;

(3) 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得出△DCE是直角三角形。

教学反思:

这是概念型新定义题型, 学生应深刻理解新概念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要善于根据题目变化将其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进行合理类比与迁移。勾股四边形是一个新概念, 学生唯有正确理解与把握它的本质属性 (存在90°角) , 通过图形加以描述, 并将具体图形从特殊扩展到一般, 才能解决有关勾股四边形的问题。

3.开放型新定义。这类题目是根据新定义, 对某一种类的概括, 因此答案不唯一, 呈开放状态。

例如, 2014年安徽数学中考题。若两个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开口方向都相同, 则称这两个二次函数为“同簇二次函数”。

(1) 请写出两个为“同簇二次函数”的函数;

(2) 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1=2x2-4mx+2m2+1和y2=ax2+bx+5, 其中y1的图像经过点A (1, 1) , 若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 求函数y2的表达式, 并求出当0≤x≤3时, y2的最大值。

考查知识点:

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二次函数的性质 (开口方向、对称轴、增减性) ;二次函数的最值。

思路分析:

(1) 任选一个点作为顶点, 同号两数作为二次项系数, 用顶点式表示两个“同簇二次函数”即可。

(2) 由y1经过点A (1, 1) , 求出m的值, 再由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 求出y2的表达式, 然后把y2的表达式转化为顶点式,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y2的最大值。

解答:本题是开放型问题, 答案不唯一, 符合题意即可, 如y1=2x2, y2=x2, 或y1=-x2+1, y2=-2x2+1等。因函数y1的图像经过点A (1, 1) , 则2-4m+2m2+1=1, 解得m=1。故y1=2x2-4x+3=2 (x-1) 2+1。

解法一:

∵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

∴可设y1+y2=k (x-1) 2+1 (k>0) , 则y2=k (x-1) 2+1-y1= (k-2) (x-1) 2。

当x=0时, y2=5, ∴函数y2经过点 (0, 5) , 则 (k-2) ×12=5, k-2=5。

∴y2=5 (x-1) 2=5x2-10x+5.当0≤x≤1时, y2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x=0时, y2最大, 最大值为5× (0-1) 2=5;当1<x≤3时, y2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x=3时, y2最大, 最大值为5× (3-1) 2=20。

综上所述, 当0≤x≤3时, y2的最大值为20。

解法二:

∵函数y1的图像经过点A (1, 1) , 则2-4m+2m2+1=1, 解得m=1.

∴y1=2x2-4x+3=2 (x-1) 2+1。

∵y1+y2与y1为“同簇二次函数”, 则y1+y2= (a+2) x2+ (b-4) x+8 (a+2>0) 。

∴, 化简得b=-2a。

又1, 将b=-2a代入, 解得a=5, b=-10。

∴y2=5x2-10x+5。

当0≤x≤3时, 根据y2的函数图像, 可知y2的最大值=5×32-10×3+5=20。

教学反思:

这是开放型新定义题型, 关键是理解定义, 要明确定义呈“不严格”状态, 所以它的答案不唯一。对于上述试题, 应准确理解新概念的两个条件, 并运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且只要a的符号相同, 即可解决第 (1) 题。对于第 (2) 题, 熟练并灵活运用新定义的概念是求函数y2表达式的关键, 而掌握二次函数顶点式与一般式之间的转化及二次函数增减性与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是求y2最大值的关键。

4.探究型新定义。这是一类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新定义题目, 要在此基础上进入新的探究与发现。

例如, 2014年舟山数学中考题。类比梯形的定义, 我们定义:有一组对角相等而另一组对角不相等的凸四边形叫作“等对角四边形”。

(1) 已知:如图2, 四边形ABCD是“等对角四边形”, ∠A≠∠C, ∠A=70°, ∠B=80°, 求∠C、∠D的度数。

(2) 在探究“等对角四边形”性质时:

①小红画了一个“等对角四边形”ABCD (如图3) , 其中∠ABC=∠ADC, AB=AD, 此时她发现CB=CD成立, 请你证明此结论;

②由此小红猜想:“对于任意‘等对角四边形’, 当一组邻边相等时, 另一组邻边也相等”。你认为她的猜想正确吗?若正确, 请证明;若不正确, 请举出反例。

(3) 已知:在“等对角四边形”ABCD中, ∠DAB=60°, ∠ABC=90°, AB=5, AD=4, 求对角线AC的长。

考查知识点:

四边形的内角和,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

思路分析:

(1) 理解并运用“等对角四边形”这个概念, 因为∠A≠∠C, 所以只有∠B=∠D, 即可求得。

(2) ①连接BD,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就可解决。

②举例画图。

(3) 分类讨论:

①当∠ABC=∠ADC=90°时, 延长AD、BC, 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②当∠BCD=∠DAB=60°时, 延长AD、BC, 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特殊等腰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或者过点D作AB、BC的垂线, 构造特殊直角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教学反思:这是探究型新定义题型, 属于现在国际上流行的PISA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能力与素养。本题以一个新概念“等对角四边形”为背景, 集中了相关的核心知识, 包括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等腰三角形、四边形等, 既考查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又考查了新定义的知识, 可谓一举多得。

三、策略与方法

新定义题目, 即给出一个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 要求学生现学现用。这类题型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挑战性和隐蔽性等特点。首先, 学生要正确理解“新定义”中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解决方法;其次, 将原型问题的解决方法合理地迁移到变化的情境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数学活动:

1.仔细阅读, 理解新定义的内涵。我们经常能发现, 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对题意理解有偏差。而数学学得好的学生, 其阅读理解能力要比一般学生强, 他们读得明白, 理解准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数学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要坚持一字一句地读, 而不是一目一行地扫描式阅读,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新定义题目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顺利解决“新定义”题型, 学生只有在仔细阅读题目的情况下, 才能正确理解与把握“新定义”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解决方法, 为后续解决“新定义”题型奠定基础。

2.根据新定义, 学会对所学知识的再迁移。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迁移能力是指在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 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一种接受。有了接受, 必然就有反馈。反馈, 简单地说就是现学现用的能力。依托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为学生自觉接受新知识提供一个切入点, 使新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基于学生熟悉的某个情境, 为学生的实践运用与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要理解和把握好新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认真分析学情, 让新知识有序、有效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中。日积月累, 学生便能形成一定的迁移能力, 将“新定义”问题原型的解决方法合理地迁移到变化的情境中。

总之, “新定义”题型主要是对学生综合应用和灵活迁移能力的一种检测。对于这类新型题, 学生应仔细阅读材料, 找出相关信息, 正确理解定义,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归纳和推理, 从而发现解题方法, 最终灵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卫.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学数学教育, 2008 (3) .

[2]侯绳纲.初中数学经典题解题方法与技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

中考新题型(十三) 篇4

用一句话点示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开办多家建材连锁超市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超市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日又计划在广州市场“跑马圈地”。已在上海安营扎寨的美国最大的建材超市THE HOMEDEPOT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伸。

选自湖北荆州市2002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读上面的题,从题干中可以知道,此题与“信息”有关。这样的题叫做“信息提取题”。“信息提取题”是中考语文试题中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为目的的新题型,出题的材料多与现实生活相关,其主流题型为概括题,但变化形式多样。它常常在“基础题”中出现,答题最需要的却是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

1.要求对文字材料或者图形材料所内含的重要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提取;

2.要求将归纳或提取出来的意思另用语句或其他形式进行“再表达”;

3.对“再表达”的语句有一定的字数或者一定的格式限制。

解答“信息提取题”的主要方法是“概括”,我们应在整体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现在来读读上面的“中考原题”,我们可以从“继……后”、“开到了”、“挺进”、“进军”、“抢占”、“跑马圈地”、“延伸”等词句中明显地感受到一种速度、一种雄心。结合具体的语境,可将其表述为“海外建材巨头正加速抢占我国建材市场”意思相近的表达即可。这样,我们就比较准确地从这则材料中提取出了信息。

解答“信息提取题”还可用其他一些方法,如用提取原句、组合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对材料内容先进行分层再进行归纳、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推论、将“艺术性”的语言转化为平实性的语言等方法,提取信息以及运用表格进行重要信息的分类等等。

[相关链接]

1.用一句话说清下面语段中透露的信息。

新华社5月15日电 14日从信息产业部获悉,面对突发的非典疫情灾害,各地都开通了防非典专线。但是由于号码不统一,很不方便群众记忆。为此,信息产业部专门规划非典防治专用电话号码为“95120”。目前,全国发生疫情的25个省份都已经开通了该号码。今后,群众拨打这个号码就可以报告非典疫情、咨询非典防治知识。

————————————————————。

选自湖北随州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

央行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月份我国的粮价已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分析家估计,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水平可能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832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豆类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有一定影响。————————————————————。

选自青海省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

3.能反映下面文段的全息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着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选自湖北荆州市2004年初中升学考试第一次调考语文试题

[模拟练习]

以下面的材料为依据,提取关于“假性近视”的准确信息。

假性近视即调节性近视为功能性近视。真性近视即轴性近视为器质性近视。

假性近视的表现和真性近视一样,看远物模糊近物清楚,用近视镜片能矫正视力,但散瞳检查缺乏相应的屈光度改变。这是因为散瞳时睫状肌被药物松弛,因睫状肌紧张而引起的调节性近视被解除,也说明眼球还未发展到前后轴变长的真性近视阶段。如果已发展为真性近视,则矫正视力所需的近视镜片与散瞳检查的屈光度改变是一致的。

假性近视阶段如能注意视力卫生及适当治疗,有希望恢复正常视力。如已发展为真性近视则应配戴合适的眼镜。————————————————————。

[参考答案]

相关链接:1.全国25个省份统一防非典专用电话号码“95120”。 2.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水平可能持续走高。 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模拟练习:假性近视也称调节性近视,是眼球还未发展到前后轴变长阶段的功能性近视。

(湖北荆州市教学研究室 余映潮)

本期辩论材料: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好朋友,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他们发誓要一生帮助对方。有一天,他们在野兽出没的森林里迷了路,他们相互鼓励:“不管遇到什么险情,我们都要共同面对,携手战胜它。”

不久,一头凶猛而又饥饿的熊突然从树林里出现,向他们扑来。瘦子一看,丢下胖子,蹭蹭爬上了一棵大树。胖子爬不上大树,只得趴在地上装死。熊是不吃死的动物的,低头嗅了嗅胖子,就走开了。

瘦子从树上下来,问胖子说:“熊刚才在你耳边说什么呢?”

胖子说:“熊对我说,不要和你这样的人交朋友。”

某地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讲过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同学认为友谊高于生命,危难时应该互相帮助,舍生取义;有的同学认为“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死两个不如活一个”……

初中数学“找规律”题型例析 篇5

例1:1, 1, 2, 6, , 120……中所缺的那个数是多少.

思路分析:第二个数1是第一个数1的1倍,

第三个数2是第二个数1的2倍,

第四个数6是第三个数2的3倍……

则这组数的排列规律是:从第二个数开始, 后一个数分别是前一个数的1倍, 2倍, 3倍, 4倍, 5倍…….

所以, 第5个数应是:6的4倍=6×4=24.

例2:有一组数据:

问: (1) 是第几个分数? (2) 第400个分数是几分之几?

思路分析: (1) 这组数中, 分母是1的分数有一个;

分母是2的分数有3个;

分母是3的分数有5个;

分母是4的分数有7个;

分母是5, 6, 7, 8, 9的分数分别有9个, 11个, 13个, 15个, 17个.

所以分母为1, 2, 3, 4, 5, 6, 7, 8, 9的分数共有1+3+5+……+17=81 (个) .是分母是10的分数中的第7个和第13个, 81+7=88, 81+13=94.

也就是是第88个分数和第94个分数.

(2) 分母是1, 2, 3, ……, 19的分数共有1+3+5+……+37=361 (个) , 接下去是分母是20的分数, 共有39个.361+39=400, 则第400个分数正好是分母是20的分数中的最后一个, 是.

例3:计算:.

思路分析:

例4:在数列1, 2, 3, 4, 3, 4, 5, 6, 5, 6, 7, 8, 7, 8, 9, 10, 9, 10……中, 第2003个数是 () .

思路分析:这组数可分组为: (1, 2, 3, 4) , (3, 4, 5, 6) , (5, 6, 7, 8) , (7, 8, 9, 10) , (9, 10……)

则这组数的规律是:每四个数为一组、均为连续的自然数, 并且第n组以第n个奇数即 (2n-1) 开始.

所以第2003个数是第501组的第三个数是: (2×501-1) +2=1003.

例5:x1+x2+……+xn=x1x2……xn是否一定有整数解.

思路分析:

方程x1+x2=x1x2的整数解为x1=x2=2;

方程x1+x2+x3=x1x2x3的整数解为x1=1, x2=2, x3=3;

方程x1+x2+x3+x4=x1x2x3x4的整数解为x1=x2=1, x2=2, x3=3;

方程x1+x2+x3+x4+x5=x1x2x3x4x5的整数解为x1=x2=x3=1, x4=2, x3=5;

方程x1+x2+……+xn=x1x2……xn的整数解为x1+x2+……+xn=x1x2……xn.

例6:有一个四等分转盘, 在它的上、右、下、左的位置分别挂着“众”“志”“成”“城”四个字牌, 如图1.若将位于上下位置的两个字牌对调, 同时将位于左右位置的两个字牌对调, 再将转盘顺时针旋转, 则完成一次变换.图2, 图3分别表示第1次变换和第2次变换.按上述规则完成第9次变换后, “众”字位于转盘的位置是 () .

A.上B.下C.左D.右

思路分析:“众”字在转盘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是本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先来总结前几次变化后, “众”字到底在哪.

如上图规律:“众”字的位置变化规律是“左下右上, 左下右上……”, 每4次变化一个循环.因为9=2×4+1, 所以第9次变化后, “众”字应在转盘的左边.

例7:在凸多边形中, 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 五边形有5条对角线, 经过观察、探索、归纳, 你认为凸八边形的对角线条数应该是多少条?简单扼要地写出你的思考过程.

思路分析:

思考过程:因为凸n边形每个顶点都不能和它自己以及它的两个邻点作对角线, 所以可做的对角线条数是 (n-3) .同时, 凸n边形有n个顶点, 共可做n (n-3) 条.但由于对角线AB和BA是同一条对角线, 所以凸n边形共有n (n-3) 条对角线.由上可得:凸八边形的对角线条数应该是20条.

函数解析式常见题型例析 篇6

题型一: 一、二次函数,正比例反比例等特定函数

这类题型的函数式中常常只有一个或两个参数,我们只要设法求出这个参数,再根据条件建立一个方程( 组) ,解这个方程( 组) ,求出参数,问题就得到解决,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待定系数法。一般地:

1. 若f( x) 为一次函数时,可设f( x) = ax + b ( a≠0 ) ; f( x) 为正比例函数可设f( x) = ax ( a≠0) ;

2. 若f( x) 为反比例函数时,可设f( x) =k/x( k≠0) ;

3. 若f( x) 为二次函数时,根据条件可设: 1一般式: f( x) = ax2+ bx + c( a≠0) ,2顶点式f( x) = a( x - h)2+ k ( a≠0 ) ,3双根式: f( x) = a( x x1) ( x - x2) ( a≠0) ;

4. 已知f( x) 是指数函数时,可设f( x) = ax( a > 0,且a≠1 ) ;

5. 已知f( x) 是幂函数时,可设f( x) = xα( α∈Q)

例1. 设f( x) 是一次函数,且f[f( x) ] = 4x + 3 ,求f( x) 。

解: 设 f( x) = ax + b( a ≠ 0) ,则 f[f( x) ] = af( x) + b = a( ax + b) +b = a2x + ab + b

题型二: 复合型函数

已知复合函数f[g( x) ]的表达式,求f( x) 的解析式。

1. 这类问题常用配凑法或换元法。换元要注意所换元取值范围的变化。

例2. 已知,求f( x) 的解析式——————配凑法。

例3. 已知,求f( x + 1) 的解析式———换元法。

题型三: 对称型函数

当所给函数具有对称性时,常用代入法。

例4. 若函数y = x2+ x与y = g( x) 的图象关于点A ( - 2,3) 对称,求g( x) 的解析式。

解: 设M( x,y) 为y = g( x) 上任一点,且M'( x',y') 为M( x,y) 关于点A ( - 2,3) 的对称点

把代入得:整理得

题型四: 抽象型函数

1. 对抽象型的函数问题,则可以通过变量置换,设法构造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函数解析式。

例5. 设f( x) 满足f( x) - 2f(1/x) = x,求f( x)

例6. 设f( x) 为偶函数,g( x) 为奇函数,又,试求f( x) 和g( x) 的解析式。

解: ∵f( x) 为偶函数,g( x) 为奇函数,∴f( - x) = f( x) ,g( - x) =g( x) 又

2. 当题中涉及变量较多时,可以对具有“任意性”的变量进行赋值,求得解析式。

例7. 已知: f( 0) = 1 ,对于任意实数x、y,等式f( x - y) = f( x) - y( 2x- y + 1) 恒成立,求f( x) 。

解: ∵对于任意实数x、y,等式f( x - y) = f( x) - y( 2x - y + 1) 恒成立,

不妨令x = 0 ,则有f( - y) = f( 0) - y( - y + 1) = 1 + y( y - 1) = y2- y + 1

再令 - y = x得函数解析式为: f( x) = x2+ x + 1

3. 若题中有递推式时,则可以递推得出系列关系式,然后通过迭加、累乘或者迭代等运算求得函数解析式。

例8. 设f( x) 是定义在N+上的函数,满足f( 1) = 1 ,对任意的自然数a,b都有f( a) + f( b) = f( a + b) - ab ,求f( x) 。

解: ∵f( a) + f( b) = f( a + b) - ab,a,b∈N+,∴不妨令a = x,b =1 ,得: f( x) + f( 1) = f( x + 1) - x ,

又f( 1) = 1,故f( x + 1) - f( x) = x + 1 1分别令1式中的x = 1,2…n- 1得: f( 2) - f( 1) = 2,

f( 3) - f( 2) = 3,

……

f( n) - f( n - 1) = n,

将上述各式相加得: f( n) - f( 1) = 2 + 3 + …n ,∴f( n) = 1 + 2 + 3 +…n =n( n + 1)2

∴ f( x) =1/2x2+1/2x,x ∈ N+

摘要: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求函数解析式的问题,既是基础题型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类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对函数解析式的求解题型总结提炼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必要途径。

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常见题型例析 篇7

一、 利用体积比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一次实验中, 小明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 (密度是1.19g/ml) 配制体积比为1∶4的溶液, 求所配制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所配制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undefined

注:题中的体积比, 通常是前者代表浓溶液体积数, 后者代表溶剂的体积数。

二、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找准溶质, 它具有迁移性, 如氧化钠溶于水后, 其溶质是氢氧化钠。另外, 考虑溶液的质量时, 必须减去有关沉淀、气体以及未溶解固体的质量。

例2 300g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和200g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混合, 求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混合, 混合后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溶液质量之和。溶质的总质量等于两溶液中溶质质量之和。因此, 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undefined

三、根据溶液的均一性求相关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3 从100ml质量分数为10%的H2SO4溶液中取出10ml.问这10ml H2SO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根据溶液的均一性可知, 取出部分、剩余部分和原溶液三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一样, 即都是10%.

四、求浓缩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变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补充溶质, 另一种是蒸发溶剂, 后者又称浓缩。溶液稀释的方法是补充溶剂。计算依据:设稀释或浓缩前后溶液质量分别是m1、m2, 稀释或浓缩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1、w2.根据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可得如下关系式:m1×w1=m2×w2, 此式的四个量中, 若已知其中三个量即可求出另一个量。

例4 有m g质量分数为15%的NaNO3溶液, 若想将其质量分数变为30%, 可采用的方法是 ( ) 。

A.蒸发掉溶剂的undefined; B.蒸发掉undefined溶剂;

C.蒸发掉溶剂的15% ; D.加入undefined;

E.加入undefined

解析:①设蒸发掉的溶剂质量为x g, 据定义式可得:

undefined

解得:undefined, 故选B;

②设加入溶质的质量为y g, 据定义式得:

undefined

解得:undefined, 故选E.

则正确选项为B、E.

五. 利用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5 某NaOH溶液中氧的质量分数为80%, 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NaOH溶液中, 溶质NaOH和溶剂H2O都含氧元素, 设溶液质量为100g, 其中NaOH质量为x, H2O质量为 (100-x) g, 则有:

undefined

解得:x=18.2g.

因此溶液中溶质NaOH的质量分数为:

高考政治选择题典型题型例析 篇8

在高考中, 考生做好选择题的前提是基础知识扎实, 关键是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解题时, 一般先审题干, 后审题肢。在审题干时, 首先要抓关键词。关键词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 只有准确把握“题眼”, 选择题肢才有目标。其次要扣引导语。引导语规定了选择的反向, 如表示知识范围的引导语:体现经济生活的道理, 文化生活道理, 政治常识道理、哲理, 等等;表示内容的引导语:措施制度等;表示程度的引导语:根本、主要等。在审题肢时首先要排除误项。在一般情况下, 如果题肢本身说法是错误的, 可直接排除 (逆向选择题除外) 。其次要排除异项。认真分析审题干与题肢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 题肢本身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和规定性的入选, 反之则不能入选。下面我就几种典型题型加以分析。

一、最佳型选择题

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再现或再认能力和理解书本知识的能力。在各题肢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其他题肢虽有一定道理, 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择。

对策:将排除法与直选法相结合。

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者想多赢利就应该 ( ) 。

A.尽量缩短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B.尽量延长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C.尽量延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尽量缩短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思路推敲:商品生产者通过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A项正确, B项错误。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不会影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C、D错误。

举一反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必须清楚理论对应的经济现象。如本题中生产者生产商品所用的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 只有绝大部分生产者或绝大部分生产所需要的时间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对此辨识清楚, 才能正确答题。

二、正误型选择题

特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又考查学生的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要求得出错误题肢的又称逆向型选择题。

对策: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 在解题时一定要弄清题目的规定性, 明确选择的指向。受思维定势影响, 稍不留神, 就会选错。首先根据题意正向思维, 找出符合事实的正确的题肢, 然后逆向思维, 把符合事实的选项划去, 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 即正确答案。

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基础,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

A.文化创作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B.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源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C.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D.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思路推敲: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 创作者的聪明才是文化创作的主要来源, 但不是最终来源。

举一反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就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 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三、组合型选择题

特点:考查的知识容量大, 信息范围广。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判断能力、分析和结合能力。

对策:“排除法+比较法”是解此题型的基本方法。首先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认真审读背景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 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却不合题意的观点。将有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却不合题意的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然后对其余题肢进行分析比较, 确定正确选项。

例: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 。

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3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A.1、2 B.1、3 C.1、4 D.2、3

思路推敲:此题型在近两年高考中经常出现, 应别起考生的高度重视。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清诗句所蕴含的哲学道理。1、3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2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4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关系原理。故选B。

中考新题型(二) 篇9

1.文中加线的部分(罗马废墟,一个千古流传之绝响,一个万世不灭之辉煌)是对偶(也叫对仗)句。根据其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选自山西省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

2.下列各项中,能与“四面湖山归眼底”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A.万紫千红总是春 B.万家忧乐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 D.万户争传新乐府

(选自重庆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_______________

(选自吉林省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以上各题着眼于语文实践活动效果的检测,以对联作为考试内容。近年来,考题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联,除运用对偶这一修辞形式,还有平仄的要求。关于对联的写法,一般要注意四点:一是上下联字数相同;二是上下联相应位置的词词性相同;三是用字要避免重复;四是下联末字用平声字。

例1的设计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首先是在阅读材料中提供了范例,学生下笔有了参照。其次,要删改的上联内容通俗明了,这一对联,最难对的是“苟有恒”这三个字,但设计试题时把这三个字保留了下来,这就降低了难度。把“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浓缩成与下联形成对偶的一句话,“何必”与“莫过”相对,“一日”、“十日”分别与“三更”、“五更”相对,“曝”、“寒”在这里是意思相反的动词,上联“眠”、“起”与下联“曝”、“寒”相对,于是连起来就是“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这是一副流传比较广泛的劝学励志类名联,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留意过此联,解答这道题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例2是选择题,难度相应也是降低了。“万紫千红”与“千锤万凿”含有两个数词,与“四面湖山”没有对到,“乐府”是诗名,与“眼底”不同类。形容词“新”与动词“归”词性不同,没有对到。而答案B中的“到”与“归”一样都是动词,且意思相近,“心头”与“眼底”是同类事物,对得很工整。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例3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选出一篇熟悉的文章,确定与“小石潭”相对的地名,然后用四字词语来概括该地方特点。摘引原文相对要容易一些,如《醉翁亭记》中写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从中找到地点——琅琊山,以及琅琊山特点——“蔚然”、“深秀”,连起来就是:“琅琊山蔚然深秀”。《岳阳楼记》中写到“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中找到地点——洞庭湖,以及洞庭湖的特点——浩荡、壮阔。连起来说就是:“洞庭湖浩荡壮阔”。另外,还可自行创作,如“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

【相关链接】

1.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广东省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2.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3分)

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贝多芬)

下联:炼钢铁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奥斯特洛夫斯基)

(选自福建福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模拟练习】

1.修改句子的画线部分,使它和未画线部分形成对偶。

(1)石间细流脉脉,如丝如缕;水塘中闪闪的碧波,就像锦缎一样。

改为:石间细流脉脉,如丝如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半山之间的袅袅炊烟,如细丝盘绕,又似织女的缕缕青线;江中帆影点点,如诗如画。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中帆影点点,如诗如画。

2.在上下联空白处各加一动词。

上联:轻风________细柳 下联:淡月_______梅花

3.根据下列对联,猜一位文学家姓名。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参考答案】

相关链接:1.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2.示例: 写下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模拟练习:1.(1)塘中碧波闪闪,似锦似缎(2)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2.扶映3.司马迁

上一篇: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下一篇:江苏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