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2024-11-17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精选11篇)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1

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密不可分, 国内外语言测试学者对此开展过研究。美国语言测试专家ArthurHughes把二者的关系客观地定义为“伙伴关系”[1], 他指出,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语言测试既可以作为检查语言教学活动的手段为语言教学服务, 又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作用。在此 基础上 , Hughes[2]提出了“ 参与者 (Participant) - 过程 (Process) - 结果 (Product) ”的PPP反拨效应模式, 用于探讨反拨效应的工作机理。其中, 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编写者 / 出版商以及课程设计者。根据这一模式, 一个测试的性质将影响参与者对其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态度, 而这种理解和态度又反过来影响参与者完成任务的过程, 进而影响完成任务的结果。这个“结果”包括教与学以及其他附带的结果, 这种反拨作用或有益于语言教学, 或妨碍语言教学。

Alderson和Wall[3]从教师 - 学生以及学生 - 教师两个角度对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进行探讨, 提出了包括语言测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教与学的速度和顺序、教与学的程度和深度、教与学的态度、重要的测试才有反拨效应等在内的15个反拨效应假设。后来Alderson[4]又补充了一个假设, 即语言测试会对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和类别的反拨效应。

语言测试是衡量外语教学成效的方法, 也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语言测试的目的很多, 其中主要的就是提供一种科学的衡量工具, 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做出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同时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 及时了解和发现教学活动的长处和不足, 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实际的依据。也就是说, 语言测试应尽可能地推动正常的外语教学, 发挥语言测试良好的反拨作用, 鼓励和促进运用正确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并及时纠正不恰当的教学活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语言测试必然会对社会中的个人产生影响。当考试成为被测试者进行某种决策 (如升学、毕业、晋职等) 的重要依据时, 他们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测试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因此, 如果我们能够保证语言测试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一致, 语言测试实际上就可以看成是正常教学的具体实践, 这样的语言测试就是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从而对教学产生有益的反拨作用。而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严重的费时低效问题, 以至于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 甚至相当一部分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 经过十二年通过了高考进入大学学习, 还存在英语听力或口语不好的问题。有些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分数, 却难以自如地使用英语与人交流。笔者认为, 这一问题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英语考试 (包括高考) 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备考, 英语教学不得不向考试内容有所侧重, 学生耗费时间和精力, 而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却难有提高。现行的各类英语考试特别是具有“指挥棒”意义的英语高考的内容与英语教学目标是否一致、是否是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以及是否对英语教学产生有益的反拨作用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和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2014年英语高考题型改革综述

随着《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出炉以及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举行, 新一轮英语高考的大幕已然拉开。改革除了包括可能的“一年多考”、“社会化”方向, 也涉及到分值、题型的调整。鲁子问[5]指出, 尽管高考题型不是英语评价改革的根本性因素, 也不是最有价值的因素, 但却是最显性的因素, 因此成为仅次于分值改革的关注焦点。新考试大纲与往年相比, 对英语科目的调整最大, 删除了新中国成立后高考英语延续数十年的“单句型语言知识题”, 即“语法词汇多项选择题”, 代之以“语篇型语法填空题”。此次英语高考中取消该题型足以见得英语考试改革的大势所趋以及改革者的良苦用心。具体变化的明细如下表。

Hughes[6]曾指出语言测试中的多项选择题型有如下弊端。选择题只能考核识别性知识或收受性技能, 无法测量产出性技能, 从而严重限制了测试的内容;对命题者来说, 设计出好的题项极为困难;由于可以通过排除法等来应试, 测试分数中可能有很大的猜测成分却无法知晓, 亦有可能为作弊打开方便之门。因此, 多项选择题型不具备良好的反拨作用。从上表可以看出, 英语高考卷的题型大多呈现出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增加的趋势, 包括选择题变为填空题或问答题。由于部分答案的不唯一性, 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阅卷的工作量, 不利于考试的公平性, 但对于考察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是有益的。江苏卷的读写任务作文以及江西卷的阅读表达题型都考察了学生的书面“产出性技能”, 学生很难通过猜测而取得分数;全国卷以及上海卷的语法填空题型亦挤压了猜测的成分, 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 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语法、词汇运用的能力。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考卷对考生的词汇量的要求有所提高, 而且改变了过去单项选择题的考查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语篇, 语篇的长度亦有所增加。传统的词汇考查方式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词补全语句, 改革后的新题型大多要求考生阅读短文, 按照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性的要求, 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所给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可见, 考生必须较为全面地理解语篇内容并结合语法知识方能给出答案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高考改革是一场范围广泛的改革, 不仅牵扯到高中学生如何准备、应对高考, 也会波及到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模式的革新, 因此, 英语高考改革应当是对中小学以及大学英语教育的有益促进。

当前, 中小学乃至大学英语课堂仍是以课文教学为中心的, 教师较多地拘泥于一些语法点、词汇用法的解释和辨析, 学生学到的是孤立的、支离破碎的语法点、单词、词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 教学重点集中在词汇和句法的分析上。这种模式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无论是迎接高考的高中学生还是已经通过了高考的大学生, 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包括语法知识) 、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能够自主学习生词并了解篇章大意。教师可以尝试由学生在课前对生词开展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弱化对词汇语法点的讲授, 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 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师要着意培养学生语篇阅读的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语篇分析需要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或者根据已读段落预测出后续段落的大致内容。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一种评价手段, 教师可尝试布置侧重语篇理解和分析能力的练习, 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题型方面可以避免多项选择题型, 适当采取填空、问答、续写等主观题型, 鼓励学生敞开思路完成练习, 达到提升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产出性技能的培养, 多开展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活动。针对部分学生完全用英语进行表达存在困难的情况,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师辅助的方式来完成。如果学生能够在语言输入方面 (例如阅读量) 亦有增加的话, 同样有助于提升其语言的产出性技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 教师可以引导阅读课外的、难度相当的、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语言材料, 激发学习热情, 使其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巧得以运用。

只要广大教师自身强化意识, 使语言教学跳出以语法为主的误区, 真正地从语境入手, 为学生呈现出语法项目和词汇在典型语境的语篇中运用的实例, 在备考与能力提升两方面就能实现良性的相互支撑。考生备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得以提升的过程。只有那些具备了相应的词汇量、掌握了比较扎实的语法知识并具有一定语篇分析能力的学生才更有可能在今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学生学英语、教师教英语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实际运用英语, 用英语充当沟通交流的媒介, 而不是仅仅为了做出几个选择题、取得一个体面的分数或者通过某一次考试。要改变目前大量存在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象, 就必须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国外英语考试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教学改革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如果考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具有科学合理的测试目标, 采用有效的测试题型必将对英语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正面的引导, 从而对英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建设性启示意义。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考题型必将会不断丰富和变革。这些新题型将更多、更有效地以评价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 因此英语教学也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广大英语教师要勇于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使其不但能够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备考, 而且能够在高考后更好地学习英语, 有效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10

[2]Bailey, K.M.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

[3]Anderson, C.&D.Wall 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993 14/2

[4]Anderson, C.&L.Hamp-Lyons.TOEFL Preparation Courses:A Study of Washback Language Testing 199613/3

[5]鲁子问.直击英语中高考新题型:评价运用能力的新技术.英语学习 (教师版) , 2014 (3) .

[6]Hughes, A.Testing for English Teacher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 2000.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2

久伦教育高考专家赵久伦老师答疑解惑:

应对高考英语新题型,如果你能够读懂文章,需要的就是技巧,如:首先要明确题型考察的目的,找出考点;其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巩固提高,寻找答题规律,练习答题技巧;最后要注意训练做题速度,运用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速度方法,为自己在考场上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

久伦教育高考专家特别提醒你:

高考英语阅读新题型大盘点文籍 篇3

七选五阅读理解

【采用地区】采用全国新课标卷的省区以及北京、辽宁等地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该题型所采用的阅读材料多为一篇300词左右的说明文或议论文,其话题通常是考生较为熟悉的。文中有五处空白,分布在各个段落的段首、段中或段尾。题目要求考生从短文后的七个选项中选出五个能填入文章空白处的最佳选项,使补充完整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空白处一般是段落主题句、段落总结句、承上启下句、关键论点的支撑句或全篇的概括归纳句等。该题型不仅考查考生句子层面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语篇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即考生的语感和语境领悟能力、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以及对整个语篇或语段的衔接手段与连贯性的洞察力。

【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

1.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 通读选项,找出和文章相对应的关键词。五道题中一般有3~4道题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和线索词比较容易地选出来,剩下的1~2道题相对来说比较难,常设有干扰项。

3. 理清句间的意义关系。对于干扰性较强的题,考生可通过分析段落内部的层次和句间关系来做出选择。

4. 注意代词的指代对象。做题时可通过分析代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指代的对象。

5. 注意行文连接词。通过不同的连词,可以推知句与句之间不同的逻辑关系,如通过连词but、however、though、nevertheless等可知句与句之间为转折关系。

6. 复查答案。将选好的答案代入文中,然后从语句是否通顺、语义是否符合文章大意和现有语篇的逻辑以及用语是否恰当贴切等方面来进行验证。重点检查逻辑关系和关联结构,注意区分干扰项与正确项的异同。

信息匹配

【采用地区】广东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信息匹配题由两部分有关联的信息组成,即应用文部分和相关信息部分。应用文部分一般会给出六段小短文,分别用字母A~F标出,这六段短文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有一个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干扰项。相关信息部分则包含五段文字或图片提示,分别标有题目序号。考生需根据相关信息部分从六段小短文中选出相对应的答案来匹配。信息匹配题的文章体裁通常是应用文,选材广泛,如旅游、交通、餐饮、租房、文化娱乐、人才招聘、个人简历、图书资料、产品销售、产品说明和网络交流等,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

1. 认真阅读两部分前的题目要求。信息匹配题中的应用文部分和相关信息部分前都有汉语要求,从这些汉语要求中考生可了解这两部分英语材料的主要话题。

2. 仔细阅读相关信息部分。阅读时尽量读懂每一句话,把握每一项的主题或大意,也可对关键词或句子做简单的标记,但不要过于纠缠细节和生词。

3. 逐项快速阅读应用文部分,同时从相关信息部分中寻找匹配项,初定答案。

4. 再次核对。再次检查短文和信息是否真的匹配,将重点放在有疑问的试题上。

阅读填空

【采用地区】湖南、江苏、安徽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该题型是一种任务型阅读表达题,要求考生读完短文后,把握短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查找出针对性较强的信息,概括部分句子和段落大意,将短文信息用适当的词汇或短语(有字数限制)填入短文后表格中对应的位置。阅读填空题的文章一般为300词左右的说明文或议论文,文章结构清晰,便于考生从篇章的角度去归纳文章的主旨。根据考查的目的不同,题目也会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1. 全文主旨题。此类主旨题通常都出现在表头,要求考生在读懂全篇的基础上对全篇进行概括和提炼。

2. 段落主旨题。段落主旨题多出现在表格中除表头以外的第一行或者第一列,并且表格中通常已经给出了几个并列的段落主旨,考生只需按要求概括某段的主旨大意即可。

3. 细节检索题。细节检索题属于简单题型,考生只要根据相关信息定位,找到答案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按照空格的要求,选取原文中对应的词或短语或者改变其词性后填入空格中即可。

4. 信息改写题。信息改写题难度较大,它要求考生不仅能够准确定位到原文信息,而且还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改写定位到的信息。

【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

1. 快速浏览全文,抓住全文中心及每段大意。快速浏览文章,重点阅读每段首句,因为每段首句极有可能是该段的中心句,而这些中心句可能恰好对应段落主旨题,同时归纳每段首句的大意也会帮助我们解答全文主旨题。

2. 仔细阅读表格。在快速浏览文章却无法把握文章结构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表格来了解文章结构。大部分时候,表格中除表头以外的第一行或者第一列往往可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层次结构。

3. 分析表中空格。一般来说,同一行内或同一列内的内容往往在形式上和语法上都高度一致。因此,考生做题时要看空格所处的位置,即处于哪行哪列,该行和该列的其他内容从语法上和形式上分别有什么特点,进而初步判断要填写的词或短语的形式和词性。

4. 信息定位和改写。对于细节检索题和信息改写题,要先准确定位,再将文中对应信息改写为符合词数要求的单词或者短语。改写时既要完整地转述原文的意思,又要保证填入的词或短语在词性和语法上与表格中同级的项一致,同时要注意大小写。

5. 复查验证。复查时要进一步验证表格中所填信息是否与原文相符,重点检查是否超过词数限制、表达形式在语法上是否与同行/列信息一致、单词有无拼写错误(尤其是名词单复数与动词形式的拼写)。

补全对话

【采用地区】四川以及使用全国卷II的省区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补全对话题主要考查考生在连贯对话中对常用交际用语的正确使用以及交际情景的正确理解。该类型题要求考生在通读全篇对话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充分理解对话内容以及对话双方的意图。该题型考查的形式是在一篇对话中留出五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所给的选项(共七项,有两项是多余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填空,使补全后的对话意思通顺、前后连贯且符合英语交际习惯。

【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

1. 通读对话,把握大意。做这类题时,千万不要看一句填一句,一定要先通读全篇对话(包括对话后的备选项),对对话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把握对话的内容及语境。根据对话所提供的语境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摸清对话双方的意图,并设法进入“角色”,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做出最佳选择。

2. 先易后难,试填答案。做这类题时并不一定要完全按顺序进行,可以先易后难,逐步缩小选择范围。同时,每选定一个答案就做个标记,有助于为后面的题目缩小选择范围。

3. 瞻前顾后,前后照应。做题时,可以根据上句的信息推断下句的信息,通过下句的信息推断上句的信息。

4. 重读对话,验证答案。选项选好后,应将所选的选项代入对话的空白处,凭语感和交际语言习惯进行验证,看全篇对话是否通顺流畅、内容是否清晰、前后意思是否矛盾、所选的选项是否符合对话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等。

阅读表达

【采用地区】山东、天津、江西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该题型要求考生阅读所给的短文(总阅读量不少于200词),并根据短文后的题目要求进行简答(有字数限制)。对于该题型,各省市设题的方式略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主旨大意题。这一类问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文章主旨或个别段落大意的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归纳主要信息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包括概括全文大意、段落大意,给短文加标题和推测作者写作意图等。

2. 补全信息题。命题者在短文中设一空,要求考生用恰当的短语或分句补全内容,使之与前后的内容相连贯,并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符。

3. 封闭性问题。这类题会就文中的某个方面进行提问,既有细节题也有推断题,要求将文章中的某部分内容总结成符合词数要求的句子。

4. 开放性问题。该类题考查考生自主陈述、表达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根据短文中出现的话题发表个人的观点和见解。此类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回答。

5. 代词指代题。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加下划线的代词找到它所指代的内容。代词所指代的是上文的事物,考生主要是在上文寻找答案,答题难度相对较小。

6. 词义猜测题。该类题是为了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生词的能力,生词通常以下划线的方式标出,确认其词义要靠理解上下文。

7. 其他题型。山东卷的阅读表达还曾考过同义句替换和翻译句子题。另外,根据文章的不同题材和体裁也可能会给出其他不同题型。

【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

1. 对于主旨大意题,考生要善于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概括或归纳,要善于寻找段落的主题句和剔除文中的细节事实或作者所使用的论据,即分清主旨和细节。概括出来的中心意思一定要能够覆盖全文或整个段落,绝对不可离题、太笼统或者以偏概全。文章标题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简洁的短语,也可以用提问的形式,不过要注意题中的词数要求。

2. 回答补全信息题时一定要注意弄清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递进、并列、对比、转折、因果等。一般来讲,该类问题要求的词数较少,所以语言一定要简练;答完后要检查一下,看上下文是否通顺,能否恢复文章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思想、内容或意图。

3. 回答封闭性问题时要适当进行归纳表达。对于细节题,在找到相关细节信息之后,有时可照搬原文信息轻松作答,有时则需要对事实性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对于推断题,则要仔细领会作者的意思,做出符合原文的合理推断,切忌主观臆断。

4. 回答开放性问题时要明确文章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确定要写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式表达,适当运用复杂结构。

5. 回答代词指代题时要注意代词所指代的是上文的名词或动名词,如原文所指向的是动词或其他词性的词时,回答时则要用相应词的名词形式或者将相应内容名词化,同时要注意不超过词数限制。此类型题通常主要考查that、it、this、they、them、one等代词或与篇章中其他词语的指代关系。

6. 解答词义猜测题时可以通过构词、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推断词义。

六选五段落标题选择

【采用地区】上海、陕西、浙江

【题型特点与命题方式】六选五段落标题选择题要求考生给所阅读文章的每个段落选个小标题。题目中共有六个段落标题,要求考生从中选出五个,将其代号分别填入对应的段落中。六个小标题中有一个是与文章的任何一段都不相符的。该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段落意思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对小标题的解读能力和对文章上下文关系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与应试技巧】

1. 首先快速浏览一下六个小标题,理解其含义,找出其中最具概括性的关键词。如果所给的小标题已足够概括全文大意,可直接分段阅读,概括段落大意,选出合适的小标题。

2. 如果小标题提供信息较少,从中无法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应先迅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主旨和段落关系,再分段阅读,概括大意,选定小标题。

3. 阅读时不必拘泥于细节,不必逐字阅读,遇到生词跳过即可,关键是要抓住段落的主旨大意。

4. 不能只从文章中找到与某个标题一致的字眼或短语就将二者匹配,而应从字里行间、文脉走势判断段落大意。

5. 如果找不到主题句,又难以从关键词以及字里行间概括段落主旨,也可通过把握全文主旨、理清段落关系来判断段落大意。

6. 如果对某一段的小标题难以做出判断,可先跳过去,先确定较简单的段落的标题,缩小标题选择范围,最后用排除法,结合原文做出选择。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4

一、完形填空的命题特征

1.文章难度并不大,但涉及范围广。文章长度一般为300词左右。

2.文章内容以情景意义选择为主,语法选择填空为辅。

3.短文内容逻辑性强,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4.单词填空为主,短语或词组的整体填空为辅。

5.逻辑性强,实词为主,虚词为辅。

6.保留提示句。

二、读全文,领大意

在我看来,完形填空是少了20个词的一篇不完整的文章,尽管如此依然有它一定的主题思想,段落之间必然承上启下,前呼后应,句与句之间也一定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因此通读全文时要一气呵成,不要中断思路,大概能了解短文的大意即可。但同时在第一遍通读是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它们能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了解全文所述的事件或文章的中心议题。这是做好完形填空的第一步。

三、弃选项,盲填空

在学生完成第一步通读全文后,我们可实施此策略。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语言知识能力水平,不借助选空的选项,自行猜测所缺失的目标词,并且填充出自己认可的答案。以下则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个范例:

We were standing at the top of a church tower.My father had brought me to this place in a small Italian town not far from our home in Rome.I wondered ___1___.

“___2___down, Elsa,”Father said.I gathered all my courage and looked down.I saw the ___3____in the center of the village.And I saw the crisscross o f twisting, turning s t r e e t s l e a d i n g t o t h e s q u a r e . “ S e e , m y d e a r, ” F a t h e r said___4____.“There is ___5____one way to the square.Life is like that.If you can’t get to the place where you want to go by one road, __6___ another.”

Now I understood why I was there.Earlier that day I had begged my mother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e __7___ lunches that were served at school.But she ___8___ because she could not believe the lunches were as bad as I said.When I turned to Father for help, he would not say anything.__9___, he brought me to this high tower to give me a lesson.By the time we reached home, I had a ___10___.

At school the next day, I secretly poured my luncheon soup into a bottle and brought it home.Then I talked the __11___ into serving it to Mother at dinner.The plan worked perfectly.She swallowed one spoonful and sputtered, “ The cook must have gone mad!”Quickly I told what I had done, and Mother stated firmly that she would __12____the matter of lunches at school the next day!

In the ___13__ the followed I often remembered the lesson Father taught me.I knew where I wanted to go in life.And __14___the way to my success when I found the road blocked, I would choose to use imagination and wisdom to find another road to my goal.

在尝试这篇无选项完形填空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先独立完成,而后小组讨论,探讨依据,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所用的解题方法。如:依据上下文角度,推出前三空所填词why,look, square; 从常识和知识角度,得出第四,五空的答案;从惯用法中看出14题的表述方式;而从词语角度则能填充出第六题的try another.最后,依据语法得出11题所缺的是表示人的一个名词。所有这些,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各空均遵循完形填空题主要测试的角度来进行设问。这一遍初填答案结束后,学生应该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有了自己对文章的整体猜测。当然,学生肯定对自己填出的答案有些还不十分有把握,或留下一些模棱两可的题和难题没有做完。那么,该如何解决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下面的策略。

四、查选项,挑最佳

学生根据自身理解所盲填的选项只能代表自己的理解方向,并不一定就是选项里所出的答案项。因此,还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所填词与被选项词相匹配,相斟酌,得出最后的最佳答案。比如,上题中的12小题,学生在初填答案中会填出多个答案:solve,deal with, handle, settle等,这时,学生就需从备选项中挑出和自填答案一致的选项或相近答案,若与备选项都不一致则需仔细辨别挑出符合和语境相似的答案。

五、审全文,补遗漏

全部答案选定后,文章完整了,应再从头至尾读一遍。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就要求细心检查每一个填空处是否有笔误或疏漏的地方来调整答案。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5

英语听力重新回归新题型易失分

解读人: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英语备课组组长 韩梅

根据《英语考试说明》可以看出,20高考英语方面主要有四点变化。首先,年高考恢复对听力的考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听力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能力。恢复对听力的考查就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入对听力的训练,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熟悉程度,对于学生们来说,也要加强听力的练习。

其次,阅读理解篇目减少,应加入“7选5”篇目。比起传统的阅读理解篇目,“7选5”更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上下文连贯性的考查,要求学生们要具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并在选择时需要反复斟酌,选择最恰当的选项。

第三,取消阅读表达,改为短文填空和短文改错。相较阅读表达对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来说,短文填空和短文改错则更具针对性。短文填空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法知识、固定搭配、对上下文的连贯性的把握,而短文改错则主要考查学生们学习中的易错点,对学生们的学习也起到警示作用。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6

“七选五”阅读解读,其实拿满分没那么难

文 徐鸿鸣

全国新课标卷中的“七选五”阅读始于2012年,是近年出现的新题型,对来自独立命题省份而将参加2016年全国卷的高三学生而言,“七选五”还稍显陌生。在高一和高二(上)的时候还在大量练习原有题型,高二(下)时开始半信半疑地练习新题型,而此时也只能是熟悉命题要求、了解简单的答题方法。现在到了高三,原来的高二学生已经变成了2016眉准高考考生了,对这些新题型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认识和了解。

认识题型,转变意识从容应对

在三种新题型当中,“七选五”相对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而言,篇幅更长、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更由于其有别于其他四篇阅读的特点(没有针对具体问题的设题和选项,而是根据全文补全所缺语句),很多同学对其产生不适应感甚至恐惧感。事实上相比其他四篇阅读,“七选五”应稍显容易。该文章多为200-300词的一篇说明文、议论文或记叙文。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备段落主旨非常清晰,月结构、层次分明。很多情况下,5个空缺的语句备属一个层面,比较容易判断。不像其他四篇阅读还得经过推理判断、寻找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判断、分析或比较,有的甚至还需对词义、句意进行理解。

“七选五”是基于语篇的填空式信息匹配,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内容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其命题思路体现了《课程标准》“用英语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逐步获取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的理念。“七选五”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

1.对文章写作结构和脉络层次的理解;

2.对文章事实信息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3.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理解。

依照这一要求,“七选五”的考点多是根据语境推理选出承接上下文的句子,以及选出能总结、概括全文或各个阶段的句子或小标题。七个备选项大致涉及主旨概括甸(文章整体内容)、过渡性甸子(文章结构)和注释性句子(上下文逻辑意义)三类。其多余的两个干扰项也往往从这三方面进行设置,例如主旨概括句或过于宽泛或以偏概全或偏离主题,过渡性句子不能反映文章的行文结构,注释性句子与上文脱节等。

因此作为“准考生”,同学们必须从心理上开始适应这一新题型的要求。做题时应按照考试的要求而不是随意性地做适应性练习。一篇“七选五”的文章应严格控制在七分钟左右时间内完成,跟做其他阅读一样,集中注意力,控制好时间、节奏,调动思维,一气呵成。

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掌握设题的结构框架

七选五在文中的设空有三种形式:设在段首、设在段中、设在段尾。

设在段首

设在段酋的句子一般都是本段落的主旨体现。因此答题时务必先熟读本段落,了解其主旨大意,而后从备选项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一段落主旨大意的选项。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l:

38 Having confidence in your-self will help you make better choicesbecause you can see what the bestoutcome would be for your well-being.

39If you've been betrayed,youare the victim of your circumstance.But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a victim and living with a"victimmentality".At some point in all of ourlives.we'll have our trust tested or vi-olated.

A. Learn to really trust yourself.

B. It is putting confidence insomeone.

C. Stop regarding yourself as thevictim.

D. Remember that you can ex-pect the best in return.

E. They've been too badly hurtand they can't bear to let it happenagain.

F. This knowledge carries over in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ir future rela-tionships.

G. Seeing the positive side ofthings doesn't mean you're ignoringwhat happened.

解析

38.A.本段主要讲述一个人要学会信任自己。选项A-Learn to re-ally trust yourself正好反映这一主旨。

39.C.本段主要讲述当自己受到挫折或遇到欺骗时不要总认定自己是受害者。选项C“不要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即本段主旨的体现.

设在段中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7

一、新题型语法填空的试题特点

过去单项选择的题型主要专注于测试学生的语法掌握能力,新题型语法填空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还需要对全文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新题型是原先单选填空和完型填空两类题型命题思路的有机结合。题型难度的增加标志着学生要想在这一板块有更高的得分需要更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学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新题型对词汇、语法以及句型等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的重点专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语言的应用方面,同时还要加强对思维培训的练习。新题型的难度也表现在无可供选择的选项,只有通过扎实的语法基础才能正确答题,这也反映出新题型对“突出语篇,强调运用”命题思路的有效践行,希望以此促进学生将语言学习的重点放于语言的交际功能上。

二、新题型语法填空的解题策略

(一)解题思路

学生在完成语法填空这一题型时,通读全文理解大意是应对该题型的首要要求,其次正确应用语篇理解及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来分析文章的架构,虽然这类题型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及语言应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就其出题规律而言仍是有迹可循。通常这类题型的空白区域的出题策略主要集中于两大板块,一是自由式填空,主要考察学生对英语词汇词性、固定搭配以及语言逻辑关系的掌握;另一种则是提示性填空,这类答案更多地是针对学生时态、语态、比较级以及词性转化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过去选择填空仅有唯一正确答案不同,这类题型填空的答案并不固定,只有所填答案能符合语言环境和语法正确即可,因此,学生应对这类题型需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通读篇章,把握主旨。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在通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语句的意思,通常而言,文章的祈使句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文章结尾则更多地表明作者的观点,因此对首尾语句意思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宗旨及作者的观点。此外,在通读文章时,学生也要思考空白区域应填词汇的范围,词汇的语法形式大概应有怎样的转变,为保证自己的思考答案的准确率更高,要注意对文章关键语句的掌握,实现对文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经过等基本脉络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从而正确挖掘作者的意见及观点等。

尝试填空,突破难点。在通读全文对文章大意做大致了解之后就可以尝试填空,词汇的填空可以在对文章语境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将有把握的较为简单的所缺单词填入之后,再细细推敲整个句子的结构、语法、词性以及时态等,思考所填词汇在句中是否符合文章的逻辑关系以及单词形式是否正确等,并在对文章更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将空缺单词一一填上。

复查全文,排除误漏。空格全被填好之后,要把整篇文章从头至尾再读一遍。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体会文章的流畅性,与此同时检查和改正其中的错误。

(二)解题技巧

明确考查要求。针对语法填空这个新题型,首先要分析题型特点和命题思路,了解题目的考点范围及设题角度,有针对性地对考查重点和难点进行训练突破。

进行强化训练。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题型,要想轻松应对夺取高分,一定要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中体会解题的思路和提升解题的技能。

具体解题思路。(1)熟悉语境。填写前一定要弄清楚所给语境,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语境。(2)对于自由式填空常考查的连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不仅要牢记它们的意思,更要熟记它们的语法功能,确保在考试时能准确地填入空白处。(3)对于提示性填空的动词,要注意其形式的可能变化,分析好谓语和非谓语的关系和所填空的依据。

有鉴于地区教学差异,各地对语法填空这一新题型的熟悉度亦存在不同,有些地区过去几乎未曾接触这一题型,有些地区却早已将该类题型运用于学生的英语测试当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学生极易在这一题型中丢分。熟练掌握新题型语法填空的题型特点与解题策略,是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功能,迎接新课标题型改革的关键环节。

摘要:自2014年开始,新课标对高考英语考试题型做出调整。新课程背景下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考试重点更多地关注于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功能,试卷题型由以往单选填空的题型变成了篇章型语法填空。题型的变化对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出与过去注重对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相比,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语言应用及分析方面的能力,为有效应对这一变革,本文尝试探讨高考英语新题型语法填空的解题策略。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8

考试常被用来指导教学。我国高考的设计一直致力于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和有利于中学教学, 也就是使高考既要具备有效的选拔功能, 同时又要促进教学改革, 也就是发挥积极反拨效应。以考促学的做法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并不鲜见, 如美国 (Linn 2000) 和中国香港 (Cheng 2005) 。然而, 反拨效应往往不以命题人和决策人的意志为转移, 考试对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是正负面兼而有之 (辜向东2007;韩宝成等2004;Shohamy 1993) 。负面影响集中体现为应试教学。教学围着考试转, 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不能完成, 原本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被频繁的考试操练所替代。不少学生练就了一副考高分的本领, 能力却未得到相应提高。因此, 大规模高权重考试 (指考试结果用于做出重要决定的考试, 如我国的高考和美国的托福) 常常引起争议, 遭人诟病。由于意识到此类考试的潜在负面影响,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TS) 和英国剑桥大学的ESOL考试院 (Cambridge ESOL) 均设立了研究课题, 聘请学者在世界各地对托福和雅思进行反拨效应研究。2002年以来, 剑桥考试院资助的65项各类语言测试课题中, 反拨效应研究多达20项 (Cheng 2008) , 足见其重要性。

相比之下, 在我国的高考英语改革进程中, 针对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却十分匮乏, 阻碍考试发挥积极影响的原因不甚明了。特别是2004年高考实行分省命题以来, 不少自主命题的省市对英语试卷进行了改革, 有的取消了听力考试, 有的取消了短文改错题, 有的修改了书面表达题, 但是改革带给教学的影响却鲜见报道。决策者是否充分考虑过改革对教学的潜在影响?改革对教学的实际影响又如何?这些都无从知晓。因此, 为了高考英语改革能够稳妥推进, 真正有利于选拔与教学, 尤有必要针对考试改革带来的反拨效应开展研究。为此, 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 旨在了解广东高考英语 (NMETG) 1改革阅读题目对高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具体的研究问题是:新增的信息匹配题是否产生了期望反拨效应?研究结果将为高考决策者和中学师生提供反馈信息, 以期促进英语教学, 深化考试改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 首先了解NMETG命题人的改革意图, 然后将其与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 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研究在一所重点高中开展。只选择一所学校主要是因为时间和资源有限, 而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更好地了解导致实际反拨效应的原因。本研究总共有301名参加者, 包括1位NMETG命题人, 3位高中英语教师 (分别讲授高一、高二和高三的英语课程) 以及她们的297名学生。数据收集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这些方法互补长短, 相互印证, 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数据收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对NMETG命题人、三位英语教师与三位学生 (每个年级一名) 逐个访谈, 并进行了录音;第二, 对三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 包括9节阅读课 (每个年级三节) , 3节普通英语课 (每个年级一节) 2, 并进行现场录音与记录;第三, 根据访谈与课堂观察的结果, 设计了调查问卷, 由297位学生填写, 收到有效问卷275份。

数据分析分三步进行:第一, 将访谈录音语料转写成文字, 输入电脑, 用定性分析软件Win Max98进行编码分析, 获取NMETG命题人的改革意图以及学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第二, 根据观察提纲对课堂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与归类, 算出每种课堂活动所占用的时间, 确定各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 用统计软件SPSS (16.0) 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综合分析上述结果, 回答“研究问题, 并进一步探究阻碍期望反拨效应的因素”。

三、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NMETG命题人的期望反拨效应与实际反拨效应不符, 下面陈述分析结果并讨论导致该结果的原因。

(一) 期望与实际反拨效应之间的差异

广东省于2004年实施自主命题3, 当时的英语阅读理解部分共20道多项选择题, 每题2分;要求考生根据所读短文的内容选出最佳答案。2007年改革之后4, 阅读大题分成两小节, 第一节是原有的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 共15小题, 每题2分。第二节是新增的信息匹配题, 共5题, 每题2分, 该题要求考生阅读两组英文材料, 并根据内容进行匹配。以2009年的考题1为例, 第一组材料是5本图书的封面及书名、作者、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 用A、B、C、D、E做标号;第二组是这些书的内容摘要, 每则摘要前标有题号。考生答题时可以采用略读 (skimming) 和扫读 (scanning) 策略, 对书名与摘要进行匹配。

NMETG命题人的期望是:通过新增信息匹配题型, 促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注意两种题型所承载的不同阅读目的, 并据此变换阅读策略与阅读速度, 或细读 (careful reading) , 或略读, 或扫读。他在接受访谈时对此做了明确阐述:“这两个任务的阅读目的是不同的。阅读理解任务重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 而信息匹配任务则重在获取信息。这就意味着它们所需要的阅读策略也是不同的……《新课标》3把快速阅读视为一种单独的技能, 所以我们在2007年增加了信息匹配这一任务, 更加明确阅读的各种目的。”

对考试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NMETG命题人员曾注意到, 高中阅读教学以学生做试题为主, 教师向学生传授各种解题技巧来应对考试。这实际上是培养解题能力, 而非真实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阅读能力。所以命题人认为有必要在NMETG中采用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 以促使教师和学生意识到, 应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阅读策略和速度, 从而全面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这就是命题人的期望反拨效应。

然而, 在我们访谈中, 教师和学生普遍忽视新增的信息匹配题目, 重视的是原有的阅读理解任务, 即通过阅读了解短文的主旨大意和具体细节。他们认为, 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扩大词汇量和夯实语法基础。一位教师说:“我认为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如果没有一定词汇量的积累, 恐怕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位教师说:“语法是基础, 学生掌握了语法才能理解句子意思, 从而理解篇章意思。”

这个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高一和高二, 甚至高三的英语课上, 词汇与语法的教学占据了大量时间 (见表1) 。

说明: (补充阅读:上课一开始, 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阅读, 使用课本以外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一篇短文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包括简答题、正误判断题、多项选择题等。NMETG相关练习除外。) 语法与词汇练习:朗读新单词和词组、听写、讲解单词与词组的用法、句子结构及语法知识。NMETG模拟练习:使用NMETG备考材料操练。应试技巧:介绍或讨论各种应试技巧, 如做选择题时采用的逐项排除法。其他:朗读课文、学生做演讲、背诵文章、教师与学生做口头评价。

从表1来看, 高中英语课明显偏重于语法和词汇, 所用时间占课堂时间的百分比在三个年级分别为70%、60%和51.25%。阅读、背诵、学生演讲等占用了其余时间。当然, 在语法词汇为主的普通英语课上, 我们不应期望看到NMETG命题人所提倡的略读、扫读训练。按理, 这类训练会在阅读课上进行。需要提及的是, 由于每个年级只观察了一节普通英语课, 观察结果难免有失偏颇。例如, 在所观察的课未涉及课文内容的处理。不知是该校的英语课一般不专门讲授课文内容, 还是本节课未涉及课文处理。由于本研究的重点关乎阅读新题型, 我们的观察重点也放在阅读课, 每个年级观察了3节, 共9节 (见表2) 。为了方便描述与讨论, 各教学内容在阅读课上所占时间用3节课中观察到的平均时间来呈现。例如, 表2中高一“补充阅读”的5分钟, 代表所观察的三节课中该内容的平均时间, 表中记录为零时, 说明在三节课中均未观察到该项内容。

从表2得知, 在阅读课上, 教师们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态度也有所反映, 高一和高二用于这方面的时间都超过了10%, 高三则高达42.17%。不过, 既然是阅读课, 用于补充阅读和阅读策略讲解的时间占了最大比例, 特别是在高一和高二 (分别为53.75%和42.5%) 。高三与其他两个年级略有不同, 除了语法词汇, 其重点是NMETG模拟练习 (32.53%) , 这与前期类似研究的发现相同 (亓鲁霞2004) 。从表2还可以看出, 阅读教学通常所包含的内容, 如篇章和文体知识, 在各年级接受观察的3节阅读课上都极少涉及 (时间记录多数为零) 。

说明:篇章知识:介绍或讨论文章的各个部分如何衔接。文体知识:介绍或讨论各种文体 (如议论文、信函) 的特点。阅读目的:明确阅读目的 (即细读以全面理解短文还是略读扫读获取相关信息) 。阅读策略:提取文章中心意思、理解文章的表层信息等等 (见表4) 。其他类目的说明见表1。

除了上述发现之外, 对课堂观察的语料的分析还发现NMETG新增题型所要求的阅读策略未得到足够重视。教师在讲解阅读策略时, 以NMETG原有的多项选择阅读题为主, 极少涉及阅读新任务, 更没有提到现实生活学习中, 需要根据阅读目的变换速度与策略 (表2中“阅读目的”一项的记录为零) 。对此, 可以用访谈了解到的信息予以解释。一位教师说:“我不认为信息匹配任务对我们的教学有影响。我们的教学方法在改革前后没有多大的变化。我觉得没有必要为这个任务做特别的训练。它考查的是学生略读和扫读的能力, 如果学生知道这些技巧, 一般不会遇到多大问题。”此观点得到访谈学生的认同, 并在问卷调查中得到印证 (见表3) 。

1=一点都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十分重要

表3将阅读中各要素的重要性按平均分做了降序排列。从表3可以看出, 回答问卷的学生不太重视“明确阅读目的”, 其得分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是“文化背景知识”, 说明整体而言, 他们不太关注与所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但是, 有研究表明, 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亓鲁霞、王初明1988;Alderson 2000) 。学生十分看重的是词汇知识 (得分最高) , 这与教师的理念一致。语法知识得分低于词汇, 但与“阅读策略的使用”接近。“阅读策略的使用”得分排第二位, 其中包括提取文章中心意思、推测生词的意思等, 也包括信息匹配题型所要求的略读和扫读 (参见表4) 。虽然, 阅读策略总体受到重视 (见表3) , 但学生们使用各种具体策略的频率却不一样 (见表4) 。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

本研究调查的阅读策略 (见表4) 基于我们对NMETG阅读题目的分析、访谈结果以及有关阅读策略的文献 (Phakiti 2003;Zhang&Wu 2009) 。项目7和8代表新增信息匹配题目所要求的阅读策略, 项目5“分析文章结构”基于有关阅读教学的文献 (Grabe&Stoller 2006;Koda 2007) 和访谈结果, 其余项目代表NMETG原有阅读题目所要求的阅读策略。结果表明, 学生们认为自己进行英语阅读时, 各种策略使用的频率不同。三个年级的共同之处是, 项目10“在文中寻找题目答案的支撑句”使用频率最高, 项目2“理解文章的表层信息”次之。这与NMETG阅读题目的设置有关, 我们曾对近三年NMETG的阅读题目进行了分析, 发现在原有阅读题目部分, 考查“理解表面信息”的题目占了较大比例 (三分之一强) 。回答这种题目, 学生只需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题目答案的支撑句) , 无需做进一步分析。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这两个阅读策略, 或者说是应试技巧。

对高三学生来说, 使用频率最低的是略读和扫读 (第7项和第8项) , 这一结果印证了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即便做信息匹配题, 学生通常也不提高阅读速度, 原因稍后讨论。从高一和高二学生的回答来看, 他们也较少采用略读和扫读的阅读方式, 两项的平均分在高一仅高于项目5 (分析文章结构) , 在高二仅高于项目5和项目6 (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 。项目5在三个年级中得分都较低, 大概是因为高考阅读题目中未出现相关的题目, 因此普遍不受重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参加本研究的高中师生, 新增加的信息匹配题目未能引起重视, 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词汇和NMETG原有阅读题目上。可以说, NMETG阅读题目改革的期望反拨效应未在该校教学中得到体现, 与实际反拨效应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要问:造成此差异的原因何在?

(二) 阻碍期望反拨效应的因素

三个主要原因造成了NMETG阅读改革期望反拨效应与实际反拨效应之间的差距, 教师的观念、新题型的局限性、出题意图传递受阻。

第一, 教师的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教师对NMETG阅读任务的理解有关。如前文所述, 参加本研究的教师认为, NMETG阅读任务与改革前相比变化不大, 新任务所要求的技能可以通过对原有阅读任务的训练去获得, 不必对其进行专门训练, 所以, 教学内容与方法无需改变。此外, 长期以来, 语法词汇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教师和学生均对此感到满意, 相信语法词汇方面的提高足以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 他们的阅读训练仍以语法词汇和高考英语原有阅读题型为主。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 语法词汇固然重要, 关键是如何学习语法词汇。课堂观察发现, 语法词汇的操练多在孤立的单词和句子层面, 没有很好地结合阅读篇章, 而是剥离上下文, 这样不利于语言学习。

第二, 新题型的局限性。上述教师观念的形成受到学生表现的影响。从访谈得知, 学生普遍在信息匹配任务上得分较高, 使教师认为不必对此做针对性训练。另外, 为了保证答对率, 学生做信息匹配题时, 一般不采用略读与扫读策略, 如一位教师所说, “在高考中, 学生通常都会把文章从头读到尾, 所以略读和扫读并不是那么有用……在高考中, 即使你要求学生用这些策略, 他们也不敢用。所以我觉得这些策略不那么重要。”

可见, 虽然考试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 但指导教学未必一定奏效。如果考试所采用的题目难度不大, 容易应对, 便易遭忽视。要取得期望反拨效应, 试题需具有挑战性。如果学生需要刻苦训练才能拿到高分, 试题便会受到重视。另外, 由于高考无法对信息匹配题采取时间控制, 考生无需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解答此类题, 为了保险起见, 反而需要“慢读”和“细读”。这与NMETG命题人的期望背道而驰。他们希望把信息匹配任务设计得更贴近实际生活, 以此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使用略读和扫读的策略。教师和学生却只考虑在考试中保证得分, 因此而忽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再次表明, 用考试传递信息, 为平时训练提供指导, 效果有限。可以说, 教师因素与学生表现相互作用, 共同导致NMETG阅读改革的期望反拨效应受阻。

第三, 出题意图传递受阻。NMETG命题人的意图未能成功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高中学生一般从教师处获得高考信息, 而教师则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了解命题人的意图, 高考说明会或研讨会, 往年的考题和市内举行的模拟考试, 以及每年出版的《考试说明》1。从访谈得知, NMETG说明会或研讨会实际内容较少, 教师从中了解到的信息不多。NMETG命题人也指出, 由于担心被扣上泄题的罪名, 在这类会上, 所能传递的有关考试改革的信息十分有限。所以, 教师都以关注往年高考题与市内举行的模拟考试为主, 通过分析考卷来揣摩命题人的思路与意图。显然, 这种揣摩与考试的初衷相去甚远。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考试说明》去了解高考信息。然而, 我们在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只看到了对原有阅读理解任务的要求, 却找不到针对信息匹配任务的要求。对此, 我们推测广东省有关机构没有根据阅读大题的改革及时更新《考试说明》。

有趣的是, 访谈中高中教师都认为2009年的《考试说明》对阅读大题的要求十分清楚明确, 有教师甚至认为近年来广东高考对英语阅读的要求变化甚微, 他们已牢记在心。不难看出, 教师或许没有仔细阅读《考试说明》从而洞察其中的疏漏之处, 或许未对新阅读任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多半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备考。至于命题人的意图, 只要不影响学生得高分, 可以忽略。

四、结语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9

麦卡锡 (Mc Carthy) 和卡特 (Carter) [1] (1994) 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应更加注重从语篇的角度开展, 自觉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是现阶段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客观要求, 应贯穿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始终。

二、语篇分析与阅读表达题 (2007)

语篇分析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 描述、分析其语言结构、文化特征、交际方式及语境等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特征的过程。2007年全国高考英语试卷 (山东卷) 阅读表达题是一篇与E-mail有关的夹叙夹议的文章, 设5小题。下面将具体分析语篇分析在此题中的应用。

[07-76]Which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one?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annoyance results from our inability to sort out e-mail.

本小题要求从文章中找出与所给的句子含义最相近的句子, 可以理解为同义句在句法、语义上的相互转换, 当然也包括表达方式上修辞方法的变化, 一个词隶属于另一个词的内涵等。这类句子内涵及外延都比较丰富, 单凭字面意思一般无法准确理解, 特定的上下文语境及词汇衔接手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07-77]Fill in the blanks in paragraph 3 with a proper sentence. (Within 10 words)

本小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上, 根据上下文推敲并补全空缺部分, 需要考生对语篇行文结构及两个或更多的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分析, 既考查了学生对语篇的宏观把握能力, 又考查了学生的微观分析能力, 但此题以主观形式出现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07-78]What advice is given in the last paragraph? (Within 10 words)

本小题是一个封闭性问题, 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原文最后一段给出了对于冗长E-mail的回复情况, 虽然作者没有确定说出一定要做什么, 但考生只要抓住本段的主题句即可准确找出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段落主题句和关键词的感知和应用能力。

[07-79]For what purpose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his American friend in paragraph 1? (Within 10 words)

本小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答案不固定, 需要考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自己组织答案。本题通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第一段提及自己的美国朋友”考查了学生对作者谋篇意图的掌握情况, 需要考生从文章的行文脉络整体把握。

[07-80]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the last paragraph into Chinese.

本小题为句子翻译题, 一份好的答案需要考生在理解全句、全段甚至全文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词汇意思、语法和上下文语境才能得出。一般来讲, 翻译包括分析、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任何阶段都不能脱离文章这一具体语境孤立进行。另外, 分析阶段是对语篇在微观层面进行字词句的分析;表达阶段是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按照汉语的行文模式组合成一个完整句,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篇的语体结构, 比如说, 如果文章是科普类的, 就要特别注意被动句与主动句的转换。校对阶段是全面检查译文的准确性, 进行润色的阶段, 此时要着重考虑的是译文微观层面的字、词选择, 逻辑性及连贯性等。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2007年全国高考英语试卷 (山东卷) 新题型阅读表达题要求考生从表达完整、具有确切思想内容和意义的篇章入手, 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查了学生对整体语篇的把握能力、根据所提供语境分析细节的能力以及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今后的中学外语教学有很好的反拨作用。

三、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 优化语法教学, 夯实语言知识基础

语篇教学并不排斥语法教学, 相反, 语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 建立在学生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上。在阅读过程中, 只有在学生掌握一定语法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对长句、难句等复杂句子进行有效分析, 加深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 采取语篇教学, 提高综合理解能力

(1) 依托篇章结构及标题宏观导入

语篇的宏观结构可以分为:叙述语体结构、论证语体结构、科技语体结构、新闻语体结构等[2]。不同的篇章结构特点不同, 例如, 叙述结构一般包括:开始、走向、过程、结尾等, 而论证语体则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熟悉和掌握英语篇章结构的不同特点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进而准确理解文章所传递的思想和文化信息。

此外, 标题是整个篇章的关键词, 是预测语篇内容的另一有效手段。从认知角度来讲,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的积极思维活动, 利用标题预测语篇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推测-证实-再推测-再证实的思维过程中, 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将新信息与已有经验结合起来, 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更能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2) 以篇章衔接手段为切入点微观分析

语篇教学主要强调从宏观上将语篇与意义联系起来, 但这并不否定从关键词、词汇的衔接手段、逻辑连接语及语法手段等方面对语篇进行的微观分析。脱离字、词、句的宏观理解是不存在的。本文主要讨论篇章衔接手段在语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种衔接手段不仅是组句谋篇的工具, 也是读者对语篇深入理解的线索。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对衔接手段的专题教学或训练。比如对语法衔接手段“所指”的教学, 可让学生阅读已标出所指成分的语篇, 让他们找出每一所指成分所指的项目及所指类型;对词汇衔接的教学可让学生运用词汇重复模式猜测生词、还可让他们找出与某一主题相关的词汇链;对省略与替代的教学则可采用让学生填补语篇中被省成分或删去冗余成分的练习形式。

在各类衔接手段中, 逻辑联系语在语篇阅读理解中作用最大。中学阶段逻辑联系语主要表示添加、转折、因果、时空、解释、总结、列举、替代等语义关系, 可为学生列出清单以便于归纳和记忆, 比如表添加的有:and, or, even, furthermore, similarly, in addition, what's more, etc.表转折的有:but, yet, though, however, etc.表因果的有:because, so, thus, consequently, etc.表解释的有:for example, that is, that is to say, etc.在教授这类词项时, 不仅要解释其字面意义, 更应着眼于它的篇章建构功能。只要在平日教学中注重引导,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主动地循逻辑线索层层解读篇章, 对篇章的前后呼应、上下连贯产生感性认识, 实现准确理解篇章内容, 推断作者意图的目的。

3.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熏陶和培养

语言与民族、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 不同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千差万别。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引导学生理解语篇的先决条件, 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 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因此, 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 将语言这个载体的教与学和语言载体之内文化信息的教与学巧妙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有关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图式”越多, 越有利于他们把握语篇的主要信息及观点, 也就越有利于他们培养语篇分析能力。

4. 重视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

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材料调整阅读策略, 帮助学生克服已有不良阅读习惯是语篇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有效的阅读策略包括略读、寻读、预测阅读内容、猜测词义、识别指代关系等[3]。自觉有效运用阅读策略可以使学生根据阅读需要, 或集中于一点, 或顾及整篇, 为以语篇为出发点理解篇章提供了可能, 例如略读、寻读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轻松了解文章的主旨大义、结构、写作意图以及获取某些特定信息。

当然, 对学生进行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是不够的, 还要引导他们在课外自主阅读, 有意识地培养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 进一步升华对语篇阅读思路的感觉和把握, 从而不断培养语篇理解能力。

四、结语

2007年高考英语试卷 (山东卷) 新题型阅读表达题对考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语篇为出发点, 注重语法教学的同时,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引导学生, 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章, 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本文只涉及2007年 (山东卷) 的一份高考试卷, 类似的结果是否会出现在其他省份及年份的试卷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 语篇教学的实际效果也需要更多定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McCarthy M, Carter R.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London:Longman, 1994.

[2]段云礼, 孔祥永.语篇分析在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2) .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10

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主要测试考生对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和简单表达形式的掌握情况, 旨在检测考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具体说来单项选择题考查考生的词汇辨义能力、语法活用能力和交际用语反应能力。

2012年高考课标卷 (13套) 单项选择题考点分布表

(注:课标卷适用地区为:宁夏、海南、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新疆、云南、内蒙古及河北共10个省区)

2012年高考全国共命制了14套高考课标卷, 除广东卷未设单项选择题外, 其余13套共设计单项选择题195道。研究2012年高考课标卷, 我们可以看出单项选择题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强调动词, 突出重点。

与动词有关的题在15题中一般占5~8题。以2012年的高考题为例, 在13套课标卷中, 单项选择题涉及考查动词的题有86道之多, 占全部考题的44%。考点涉及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和动词或动词词组词义等。强调动词的考查是符合英语语言规律的, 因为英语是以动词形态变化为核心的语言体系。

2.语境仿真, 讲究活用。

高考单项选择题有很高的效度和区分度, 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考题的语境真实, 能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词汇内涵和分析语境的水平。命题时综合考虑了多重知识和多变语境, 意在考查学生对具体语言规则的活用, 体现了语法服务于语言的命题原则。

3.考点全面, 分布合理。

高考题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宽的覆盖面, 通常一题兼顾多项知识点的考查。考点在突出动词考查的同时, 仍能覆盖主要的语法项目, 内容包括了语法、词汇、惯用法、交际用法等方面。高考单项选择题考点分布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以2012年的高考题为例, 高考单项选择题必考考点有:非谓语动词 (25个) 、动词 (短语) 词义辨析 (17个) 、时态 (20个) 和交际用语 (16个) 等。高考单项选择题常考考点有:名词 (8个) 、代词 (8个) 、形容词 (10个) 、介词 (11个) 、情态动词 (8个) 、虚拟语气 (9个) 、状语从句 (12个) 、定语从句 (11个) 和名词性从句 (12个) 等。高考单项选择题选考考点有:冠词、并列连词、动词语态、简单句、倒装句和强调句等。

4.强化辨义, 淡化语法。

近几年高考单项选择题考查侧重点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强化对实词意义的辨析正成为一个主流的考查方向。2012年湖北卷10道单项选择题全部考查词义辨析, 其中考查名词意义辨析的有2道小题, 考查形容词意义辨析的有2道小题, 考查动词意义辨析的有4道小题。又如2012年浙江卷在15道单项选择题中有7道小题考查词义辨析。语法知识的考查侧重点也有所改变。以前难得一考的虚拟语气今年竟有8套试卷考到。而主谓一致、强调句和并列连词的考查力度则有所降低。

5.注重基础, 难度适中。

2012年高考单项选择题绝大多数题属于基础题, 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和难题, 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结构的繁杂, 而是强调考查考生在语法、词汇、习惯用语等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强调对语言内容的理解。试题严格依据了考试大纲,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遵循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 》, 体现了“稳定中求发展, 发展中求创新”的命题原则。

◇答卷评析:

虽然单项选择题难度不大, 但考生此题的得分率并不太理想, 答题正确率徘徊在55%左右。从高考阅卷现场反馈的考生答题信息来看, 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语法基础不牢

由于受标准化测试和“淡化语法”思想的影响, 相当多的同学不重视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语法知识存在较多的漏洞。这是多数学生得分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典例1】This restaurant wasn't_______that other restaurant we went to. (2012年全国卷Ⅱ)

A.half as good as B.as half good as

C.as good as half D.good as half as

点拨:此题考查倍数表达法。属于基础题和送分题。但考生得分率并不高, 原因是考生未能记住“先倍数后级差”这么简单的倍数表达次序口诀。表达倍数关系的词语连用时, 其次序是“倍数词+as+adj.+as”或“倍数词+比较级+than” (倍数词+形容词的原级或比较级形式) 。故此题答案为A。句意:这家饭店没有我们去过的那一家的一半好。

【典例2】A number of high buildings have arisen _______there was nothing a year ago but ruins. (2012年山东卷)

A.when B.where

C.before D.until

点拨:此题失分较多, 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考生不能准确判断空格后面状语从句的类型。空后实际上是一个地点状语从句, 只有where才能引导地点状语从句, 而其他选项不符合句意。故B项正确。句意:一年前这里除了废墟什么也没有, 如今盖起了很多的高楼大厦。

【典例3】George returned after the war, only ______that his wife had left him. (2012年山东卷)

A.to be told B.telling

C.being told D.told

点拨:此题考查非谓语动词的用法。一些考生误选了B或C, 认为此处用现在分词表示结果。实际上“only+不定式”通常用来表示“没有预料到的不太好的结果”。动词tell与George之间是动宾关系, 故应该用被动结构, 答案为A。其他选项不符合句意。句意:乔治从战场上回到家, 结果有人告诉他他的妻子已经离开他了。

【破解策略】语法知识属于“厚积薄发”, 贯穿整个高中英语学习。因此, 句型、语法等专题知识都需要日积月累。多做多思, 及时总结。随时备一本“出错本”, 经常翻阅。同时考生要培养良好的“知识点”反应能力, 即做题时快速抓住考点, 确定答案。

二、应变能力不强

部分同学未能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 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长期的机械训练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如果题干稍作变化, 考生就不知所措了。

【典例1】Had they known what was coming next, they_____second thoughts. (2012年浙江卷)

A.may have B.could have

C.must have had D.might have had

点拨:这道题实际上是考查虚拟语气。不过条件状语从句部分省略了从属连词if, 而把助动词had提到了句首。而部分同学未能识别这是一个表虚拟语气的句子, 从而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此处表示的是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 故答案为D。句意:如果他们当时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的话, 他们也许就会三思而后行了。

【典例2】Mum,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lend me a few dollars until I_____on Friday. (2012年辽宁卷)

A.get paid B.got paid

C.have paid D.had been paid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语态。通常情况下, 被动语态的构成形式是“be+过去分词”, 但此题采用的是“get+过去分词”的形式, 许多考生就不太适应而误选了答案。题干意为“妈妈, 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借给我几元钱, 我周五发工资时还你。”发工资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 故用一般现在时态。且I和pay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应用被动语态形式, 故选A。

【破解策略】考生应构建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一个考生如果头脑中没有完整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体系, 要求他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是不现实的。可见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是培养应变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同时考生应对各种语法项目的变体形式和“例外”情况应有全面的了解。

三、句子结构不清

有些题目是考查考生对平行结构或句子类型的掌握。如果考生对句子结构没有一个准确和清楚的分析, 答题就无从谈起。

【典例1】I think Tom, as the head of a big department, should either study regularly or ______his job. (2012年浙江卷)

A.quits B.to quit

C.quitting D.quit

点拨:此题很明显是考查考生对平行结构的把握。连词eitheror连接对等成分。故填空处应是study的平行结构, 故答案为D。句意:我认为Tom作为大部门的主管, 要么定期学习, 要么辞职。

【典例2】One learns a language by making mistakes and_____them. (2012年北京卷)

A.corrects B.correct

C.to correct D.correcting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题干中连词and连接的是什么。假若选择A项, 则说明and连接的是learns和corrects, 那么二者后面所接的宾语应该是同一个;但事实上learns的宾语是a language, 与后面的them是相矛盾的, 故不能选择A项, 只能选择与making一样形式的correcting, 此处的“出现错误”和“改正错误”二者是并列的, making mistakes和correcting them作介词by的并列宾语, 故答案选D。句意:一个人是通过出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的方式) 来学习语言的。

【典例3】_____at the door before you enter my room, please. (2012年北京卷)

A.Knock B.Knocking

C.Knocked D.To knock

点拨:此题得分率不高, 主要问题是考生对前面的主句类型判断有误。误认为前面是一个非谓语动词结构。如果前面是非谓语动词短语的话, 此句缺少主句, 这种判断显然是错误的。可见前面是一个简单句, 而且还是一个祈使句, 句首需要使用动词原形, 故选择A项。句意:请你在进入我的房间之前先敲门。

【破解策略】要解决“句子结构不清”的问题, 考生应全面掌握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 善于判断英语句子成分及其功能, 准确识别英语的三大句子类型 (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遇到长难句子结构时, 考生要学会用“主干成分分析法”来弄清句子的结构, 把握住句子的基本框架。其基本步骤是:首先, 判断该句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然后, 找出句子的核心成分 (主句部分) , 分清主语和谓语, 再分清句子的附属成分 (判断从句类型及短语功能) 。

四、语境理解不全

单项选择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有的甚至是一句话, 但是单项选择题干所提供的微型语境, 含有多方面的信息。考生应全面准确地理解语境。有的在空白处附带有一些文字信息, 这些信息千万不能忽视, 它们并非总是“冗余信息”, 答题时也要注意到。

【典例1】—Look!Somebody______the sofa. (2012年江西卷)

—Well, it wasn't me.I didn't do it.

A.is cleaning B.was cleaning

C.has cleaned D.had cleaned

点拨:许多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一看见look, 就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A项。解题时, 考生应注意后续信息, 才能准确地把握语境。由答语“It wasn't me.I didn't do it.”可知动作发生在过去, 强调结果对现在的影响, 即clean这个动作已经完成, 强调的是“沙发现在很干净”, 应用现在完成时, 故选C项。句意:———看!有人把沙发已打扫干净了。———哦, 这不是我, 我没有做这件事情。

【典例2】The three of us_____around Europe for about a month last summer. (2012年天津卷)

A.travelled B.have travelled

C.had travelled D.travel

点拨:部分学生一看到时间状语for about a month, 就认为此题考查现在完成时态。实际上后面的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last summer很清楚地表明本句的动词发生在过去, 此处应用一般过去时态, 故答案为A。句意:我们三人去年夏天在欧洲游玩了大约一个月时间。

【典例3】I remembered the door be_______fore I left the office, but forgot to turn off the lights. (2012年安徽卷)

A.locking B.to lock

C.having locked D.to have locked

点拨:部分考生把此句片面地理解为“我记得已锁了办公室的门, 但忘了关灯。”这些同学的错误原因是没有注意到后续信息before I left the office。根据常识判断在离开办公室之前是不可能锁了门的, 故可判断“锁门”的动作此时并未发生。remember doing/having done sth意为“记得做过某事”, remember to do sth意为“记得去做某事”, 由语境可知本题应选B。句意:我记得在离开办公室之前要锁上门, 但忘了关灯。

【破解策略】要准确全面地理解语境意义, 考生一定要树立大局观念, 仔细分析题干信息, 重视阅读后续信息, 深入挖掘隐含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考生才能准确把握命题者的言外之意和考查目的。考生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断章取义, 在未把握全部信息的情况下, 凭感觉草率地得出结论。

五、词汇辨析不当

近几年来高考对词汇辨析的考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命题者越来越关注一词多义、熟词新义及一些边缘词汇和易混词汇的用法等。如果对这些知识在备考过程中关注不够, 掌握得不全面, 就极容易失分。

【典例1】Can you tell the______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ords“require”and“request”?I sometimes get puzzled by their meanings. (2012年湖北卷)

A.dramatic B.regional

C.apparent D.subtle

点拨:此题考查形容词的词义辨析。考查的四个形容词除regional (地区的) 外, 其它三个词:dramatic (戏剧性的) , apparent (显然的) 和subtle (细致的, 微妙的) 用法并不常见。句意为“你能告诉我require和request的细微差异吗?我有时会混淆他们的意思”。根据句意, 可知选D。

【典例2】According to scientists, our mental abilities begin to ______from the age of 27 after reaching the highest level at 22. (2012年浙江卷)

A.differ B.shrink

C.fail D.decline

点拨:此题考查动词词义辨析。decline意思是“下降, 衰退”, 符合句意, 故选D。B项和D项, 并不是常见词, 学生在句意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使这道题的得分率极低。句意:科学家们认为我们的心智能力22岁达到巅峰, 从27岁开始衰退。

【破解策略】在平时的备考中考生要善于积累词汇, 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融会贯通, 以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对于一词多义、熟词新义要结合平时的阅读理解加以归纳, 这样记忆效果会更佳。考生应着重掌握以下动词构成的短语动词:get, come, look, put, turn, take, send, set, ask, have, join, care, pay, send, carry, hold, keep, think, hear, make, give, pick, hand, let, deal等。

◇解题探讨

高考单项选择题中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定势而设计的“陷阱题”, 这些“陷阱题”往往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命题人主要通过增加句子的复杂程度、改变句子的正常结构、利用相似易混的句式结构, 设计误导信息等方式来干扰学生的思维。解题总的原则是化繁为简, 去枝留干, 恢复原状, 返璞归真, 细心审题, 分辨差异, 识别干扰。具体解题方式有:

一、去掉冗余信息

设题者通过增加限定语、同位语, 插入语, 定语从句等成分, 增加句子的复杂程度, 造成学生的视觉差异, 从而导致思维错位, 产生误导。解答这类题时, 我们只要去掉冗余信息 (插入语、同位语、定语从句等) , 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典例1】The letters for the boss_______on his desk but he didn't read them until three days later. (2012年天津卷)

A.were put B.was put

C.put D.has put

点拨:此题考查主谓一致、时态和语态。for the boss是个干扰因素, 受此影响考生易误选B项。事实上, 此句的主语是the letters, 而不是the boss。the letters和put之间存在动宾关系, put应该用被动形式, 并且应该使用复数形式, 因此选择A项。句意:给老板的信放在桌子上, 但他直到三天后才阅读。

【典例2】Ellen was a painter of birds and nature, ______, for some reason, had withdrawn from all human society. (2012年浙江卷)

A.which B.who

C.where D.whom

点拨:此题得分率极低。插入语for some reason和后置定语of birds and nature起了很大的干扰作用, 去掉插入语, 句子结构就非常清楚了。后面部分实际上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但先行词到底是painter还是birds and nature呢?从后面的句意“退出了社会生活的圈子”可以判断定语从句的主语应该是人, 故答案为B。who引导定语从句, 修饰先行词Ellen。句意:Ellen是一位画鸟和自然的画家, 由于某种原因, 她退出了社会生活的圈子。

【典例3】Walmart, 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American supermarket chains, _______some of its stores open 24 hours on Mondays through Saturdays. (2012年安徽卷)

A.keeps B.keep

C.have kept D.had kept

点拨:此题考查动词时态。此题因为句中插入了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变得比较复杂。我们解题时可以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删除掉, 这样句子得到简化, 试题难度得以降低, 答案就很明显了。由语境知, 沃尔玛是全美最大的连锁超市, 有些店铺从周一到周六全天24小时营业。句子陈述了一个事实, 用一般现在时, 主语为单数, 故选A。

二、恢复句子原貌

设题者通过改变句子的正常结构, 如利用强调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分隔句和感叹句等特殊结构, 造成某种搭配的假象, 达到干扰目的, 从而导致学生上当。解此类题, 我们只要恢复它的庐山真面目, 解题就顺理成章了。

【典例1】After the flooding, people were suffering in that area, ______urgently needed clean water, medicine and shelter to survive. (2012年江苏卷)

A.which B.who

C.where D.what

点拨:此题具有较大的误导性。很多考生以为先行词是that area“那个地方”, 而误用where。事实上这是一个分隔式定语从句。正常顺序应为Afterthe flooding, people______ urgently needed clean water, medicine and shelter to survive were suffering in that area。很显然定语从句缺少主语, 先行词应是people, 故答案为B。句意:水灾过后, 灾区人民吃了很多苦头, 他们迫切需要干净的水、药品和住房生存下来。

【典例2】The notice came around two in the afternoon ______the meeting would be postponed. (2012年江苏卷)

A.when B.that

C.whether D.how

点拨:此题失分较多, 原因是考生不能准确分析句子结构。大家知道同位语从句通常会紧跟在先行词之后, 但此句中名词notice和同位语从句the meeting would be postponed是分隔开的。同位语从句结构完整, 所以用that引导。此句可恢复为:The notice______the meeting would be postponed came around two in the afternoon.这样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句意:会议将被延期的通知是在大约下午两点钟传来的。

三、补充省略信息

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 有时为了讲话简洁或行文方便, 常常将句子中的某些成分略去, 这种现象称为“省略”。英语中的省略句很容易干扰学生对句子结构的准确判断。干扰性比较大的省略句有:状语从句的省略, 不定式的省略, 句子谓语的省略, 主谓语的省略及强调句型的省略等。补全法是解答此类题的最佳方法。句子结构补充完整后, 原先的干扰因素也就随之消失, 答案也就比较明显了。

【典例1】When _____for his views about his teaching job, Philip said he found it very interesting and rewarding. (2012年安徽卷)

A.asking B.asked

C.having asked D.to be asked

点拨:此句是个省略句。省去了相同的主语和be动词。可补充为:When he was asked for his views about his teaching job, Philip said he found it very interesting and rewarding.很显然, Philip和动词ask之间构成被动关系, 排除选项A和C, 选项D表将来时, 故B项正确。句意:当被问到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时, Philip说他发现这个工作既有趣又值得去做。

【典例2】Film has a much shorter history, especially when ______such art forms as music and painting. (2012年全国卷Ⅱ)

A.having compared to B.comparing to

C.compare to D.compared to

点拨:此题也是个省略句。省去了相同的主语和be动词。可补充为:Film has a much shorter history, especially when it is ______such art forms as music and painting.从句的主语是film, 它和所填动词之间是动宾关系, 所以要用被动形式, 故正确答案为D项。因为其他选项均为主动形式, 与句意不符。句意:电影的历史较短, 尤其是当它与诸如绘画和音乐这些艺术形式比起来的话。

四、识别干扰因素

高考单项选择题的干扰项很多情况下是根据考生的思维定势而设的。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过去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惯性力和当前新知识、新问题相互作用, 相互交融, 相互贯通从而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新问题的解决发生影响的过程。思维定势具有两效性, 凡是对知识的获得, 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的, 我们称之为思维定势的正效应。反之, 凡是对知识的获得, 问题的解决有阻碍干扰作用的, 就是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高考单项选择题的干扰项就是利用思维定势的负效应来设计的。要避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识别干扰误导因素, 关键是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 使思考者不局限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 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 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通过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考生才能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分析问题, 从而走出思维定势的误区。

【典例1】Pressed from his parents, and ______that he has wasted too much time, the boy is determined to stop playing video games. (2012年福建卷)

A.realizing B.realized

C.to realize D.being realized

点拨:此题因为受pressed from his parents的误导, 相当多的同学误选了B项。realize与逻辑主语the boy之间构成主动关系, 因此用动词的ing形式作原因状语。故答案为A。句意:因为来自父母的压力和意识到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这个小男孩下决心不再玩游戏了。

【典例2】By 16:30, ______was almost closing time, nearly all the paintings had been sold. (2012年江西卷)

A.which B.when

C.what D.that

点拨:容易受By 16:30的影响而误选B项。此题考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在这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缺少的是主语, 故不能用关系副词when, 所以应用关系代词which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并在句中作主语, 故选A项。句意:四点半通常是关门时间, 到这时, 差不多所有的画都卖完了。

【典例3】I wish to thank Professor Smith, without______ help I would never have got this far. (2012年天津卷)

A.who B.whose

C.whom D.which

点拨:此题考查定语从句。在平时的讲课中, 老师会反复强调介词后面的关系代词通常是whom或which。受这个思维定势的影响, 考生极易误选C项或D项。实际上, 先行词“Professor Smith”和“help”存在所属关系, 所以要求关系代词能作定语, 故用关系代词whose引导定语从句。答案为B。

【典例4】_____an important decision more on emotion than on reason, you will regret it sooner or later. (2012年江苏卷)

A.Based B.Basing

C.Base D.To base

点拨:在平时的练习中, 考生对based on作方式状语的情况见得比较多, 受这个思维定势的影响, 考生易误选A项。此题考查非谓语动词, 动词base与逻辑主语you之间构成主谓关系, 所以用现在分词作条件状语, 故选B项。句意:如果你根据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理智来做重要决定的话, 你迟早会后悔的。

五、细辨相似用法

有些句式结构和词语用法形似而实不同, 出题者往往利用了这一点, 来设计题目“陷阱”。这些题粗看起来非常类似于某个熟悉的句式或词语用法,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错觉, 导致解题错误。做这类题关键在于克服粗心大意, 不认真审题的缺点, 注重语境, 弄懂句意, 细心分辨相似用法之间的细微差异。

【典例1】Maria has written two novels, both of______ have been made into television series. (2012年山东卷)

A.them B.that

C.which D.what

点拨:本题易误选A, 主要原因是考生混淆了both of which和both of them的用法。此题的关键是句中的符号“逗号”, 若此符号用句号或逗号之后又有连词and时, 选them就是正确答案。根据句中的逗号可知, 后面的句子应该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故应该选能代表两本书的关系代词which。故答案为C。句意:玛利亚写了两本小说, 都被拍成了电视剧。

【典例2】A lot of language learning, ______has been discovered, is happening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so parents should talk much to their children during that period. (2012年安徽卷)

A.as B.it

C.which D.this

点拨:此题易误选C项。因为as和which都可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句型非常类似。但as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位置灵活, 它可放在主句前, 也可放在主句中, 还可放在主句后。而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只能放在主句之后。本句中, 定语从句位于句中, 显然C项不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主句为A lot of language learning is happening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因此用as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as在从句中作主语。故A项正确。句意:正如所发现的那样, 语言学习过程在生命的初期就开始了, 所以父母亲在这个阶段应该多与孩子交谈。

【典例3】Armed with the information you have gathered, you can _____preparing your business plan. (2012年浙江卷)

A.set out B.set about

C.set off D.set up

点拨:此题易误选A项。因为set about doing sth和set out to do sth都可以表示“着手做某事”之意, 但set about空后接的是动名词, 故只能选B项。句意:用收集起来的信息武装起来, 你就可以开始准备你的商业规划了。

【典例4】As many as five courses are provided, and you are free to choose_____suits you best. (2012年陕西卷)

A.whatever B.whichever

C.whenever D.wherever

点拨:此题相当多的考生误选了A项。问题是这些考生没有弄清楚whatever和whichever之间的细微用法差别。此句中宾语从句缺主语, 故排除C、D项。whichever表示特定选择范围内的任何一个, 而whatever不表示选择范围。此题前面提到了“五门课程”, 故可判断是在这“五门课程”之间选择, 故选B项。句意:多达五门功课提供给你, 你就可以自由的选择最适合你的。

◇真题解读:

考点1:冠词

【考点解读】近几年来, 冠词的考查力度有所下降, 成为选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冠词的只有6个小题。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分析, 可以发现高考对冠词的命题常是将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用法联合起来进行考查, 主要考查考生对冠词基本用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可数名词可数化考查的力度有所加强, 如2012年山东卷29题和辽宁卷21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备考时, 我们要对冠词的基本用法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如不定冠词常用于泛指, 表示类别, 而定冠词主要用于特指。零冠词的用法和习惯搭配也是值得考生注意的一个问题。

【典例1】Sarah looked at_____finished painting with_____satisfaction. (2012年全国卷I)

A./;a B.a;the

C.the;/D.the;a

点拨:C。第一空“特指”已经完成的作品, 故要用定冠词。第二空, with satisfaction意思是“满意地”, 为习惯搭配, 不需要冠词。句意:Sarah满意地看着那幅已经画完的画。

【典例2】Carl is studying ____food science at college and hopes to open up _____meat processing factory of his own one day. (2012年安徽卷)

A./;a B./;theC.the;a D.the;the

点拨:A。science一般用作不可数名词, 不用冠词;第二空后的中心词为factory, 用不定冠词a表示“一个工厂”。句意:Carl正在大学学习食品科学,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开办一个肉类加工厂。

【典例3】Being able to afford_____drink would be______comfort in those tough times. (2012年山东卷)

A.the;the B.a;a

C.a;/D./;a

点拨:B。根据句意可知, 表示“一份饮料”用a drink, 而表示“一件舒心的事”应该用a comfort。不可数名词前加不定冠词a表示“一种, 一个”等具体的情况。句意:在那段艰苦的岁月能买得起一份饮料就是很舒心的一件事情了。

【典例4】I woke up with_____bad headache, yet by_____evening the pain had gone. (2012年辽宁卷)

A.the;the B.the;an

C.a;the D.a;an

点拨:C。headache为不可数名词, 如果前面有形容词修饰的时候, 则为抽象名词具体化的用法, 前面应使用不定冠词;“晚上”则指当天晚上, 是特指。故选C。句意:我因为剧烈的头疼而醒, 但是到了晚上头就不疼了。

考点2:名词

【考点解读】名词为常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名词的有8个小题, 而且全部考查名词词义辨析。无一题涉及名词的复数形式、名词作定语、名词所有格等有关名词的语法知识。注重语用, 淡化语法的意味在此体现得比较明显。

考生备考时, 要在多义名词含义的掌握上多下工夫。要注意在语境中掌握近义名词的细微差异。

【典例1】You'd better write down the phone number of that restaurant for future_____. (2012年江西卷)

A.purpose B.reference

C.progress D.memory

点拨:B。purpose意为“目的”;reference意为“参与, 查阅”;progress意为“进步”;memory意为“记忆”。根据句意, 选B项。句意:你最好记下这家饭店的电话号码便于以后查阅。

【典例2】—Why do you choose to work in an international travel agency? (2012年福建卷)

—Well, you know, English is my_____.So it is my best choice.

A.strength B.talent

C.ability D.skill

点拨:A。strength意为“长处, 力量”;talent意为“天赋, 天才”;ability意为“能力”;skill意为“技巧”。句意:———你为什么选择在一家国际旅行社里面工作?———你知道, 英语是我的强项。所以这是我最佳的选择。

【典例3】—Can I help you with it?

—I appreciate your_____, but I can manage it myself. (2012年江苏卷)

A.advice B.question

C.offer D.idea

点拨:C。offer意为“提供, 提议, 主动帮忙”, 指对方主动提出的帮助, 符合语境。advice意为“意见”;question意为“问题”;idea意为“想法”, 均不符合语境。句意:———我来帮你好吗?———很感谢你的提议, 但是我自己能行。

【典例4】You are working too hard.You'd better keep a_____ between work and relaxation. (2012年天津卷)

A.promise B.lead

C.balance D.diary

点拨:C。balance的意思是“平衡”, 符合题意。promise意为“承诺”;lead意为“领导”;diary意为“日记”。句意:你工作太辛苦了, 最好在工作和休息之间保持平衡。

考点3:代词

【考点解读】代词为常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代词的有8个小题。重点考查不定代词和替代词的用法。不定代词none的用法尤其值得关注。2012年江西卷23题和江苏卷23题都考到了none的用法。it的用法也是一个常考点。

考生在整体把握各类代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 应重点掌握不定代词的用法和替代词的用法。

【典例1】Larry asks Bill and Peter to go on a picnic with him, but_____ of them wants to, because they have work to do. (2012年全国卷I)

A.either B.any

C.neither D.none

点拨:C。根据but可以判断出前后两个句子是转折关系, 所以排除A、B项。该空所指代的应该是Bill和Peter, neither表“两者都不”, 即“但是他们两个都不想去”, 符合句意。none表示三者或三者以上的范围, 不符合句意。句意:Larry请求Bill和Peter一起去野炊, 但是他们两个人都不去, 因为他们有工作要做。

【典例2】My brother would like to buy a good watch but____was available from that shop. (2012年江西卷)

A.nothing B.none

C.no one D.neither

点拨:B。none指代前文提到的名词watch, 这里指一块表也没有了, 指特定物, 符合句意。而nothing表示“没有什么东西”, 不表示特指物, 故不符合句意。no one指没有人, neither指两者都不, 均不符合语境。句意:我哥哥想从那家商店买一块好表, 但那个商店没有好表卖。

【典例3】Sophia waited for a reply, but ______came. (2012年江苏卷)

A.either B.another

C.neither D.none

点拨:D。根据转折连词but可知, 此处应用表示否定意义的代词, 所以排除A和B项。none意为“一个 (特定物) 都没有”, 常指三者或三者以上都不, 符合语境。句意:Sophia等候回复, 但没有收到任何 (答复) 。

【典例4】No matter where he is, he makes _____a rule to go for a walk before breakfast. (2012年陕西卷)

A.him B this

C.that D.it

点拨:D。it在句中作形式宾语, 代替后面的动词不定式短语to go for a walk before breakfast。故选D。句意:无论他在哪里, 都养成了早饭前散步的习惯。

【典例5】If you're buying today's paper from the stand, could you get______for me? (2012年辽宁卷)

A.one B.such

C.this D.that

点拨:A。one泛指同种类中的一个, 符合句意, 故选A项。such意为“这样的人或事”, 指代前面或者后面提到的人或事;this指代下文将要叙述的人或物, 常用于近指, 与句意不符;that指代上文提到的人或物, 用在比较含义的句子中, 也可以远指人或物, 与句意不符。句意:如果你要去报摊上买今天的报纸, 给我捎一份好吗?

考点4:介词

【考点解读】介词为常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介词的有11个小题。热点考点有:常见介词的常用用法、常用介词的区别, 如:through/across/over/;in/on/at/;but/except/besides/except for等。介词短语考查的力度加大。11个小题中有5题考查介词短语。

诚然掌握介词的基本用法及介词与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习惯搭配很关键, 但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在语境状态中介词的活用。

【典例1】Do you think this shirt is too tight _____the shoulders? (2012年北京卷)

A.at B.on

C.to D.across

点拨:D。across在此意为“横跨”, across the shoulders意为“肩头处”, 符合句意。句意:你是否认为这件衬衫在肩头处太紧?

【典例2】The Well Hotel stands in a quiet place _____the main road at the far end of the lake. (2012年辽宁卷)

A.to B.for

C.off D.out

点拨:C。off在此表示“离……不远处”, 符合句意。句意:“The Well Hotel坐落在湖的尽头的主干路不远的一个安静的地方。

【典例3】He seems to be giving the impression that he didn't enjoy himself in Paris.______, he had a wonderful time. (2012年江西卷)

A.Above all B.What's more

C.As a result D.On the contrary

点拨:D。前后两个句子存在转折关系。on the contrary意为“正相反”, 符合句意。above all意为“首先, 首要”;what's more意为“而且, 加之”;as a result意为“因此”。句意:他似乎给人的印象是他在巴黎玩得不开心。但事实恰恰相反, 他玩得很开心。

【典例4】The furniture, with its modern style and bright colors, suits modern houses and their gardens, but looks_____ in the garden of a traditional home. (2012年湖北卷)

A.out of question B.out of order

C.out of sight D.out of place

点拨:D。out of question“毫无疑问”;out of order“故障, 无序”;out of sight“在视野外”;out of place“不协调, 不恰当”, 符合句意。句意:这种现代风格和明亮颜色的家具, 与现代房子和他们的花园相匹配, 但是它与传统家庭中的花园是格格不入的。

【典例5】China has been pushing the reform of public hospitals_____all its citizens. (2012年福建卷)

A.in charge of B.for the purpose of

C.in honor of D.for the benefit of

点拨:D。for the benefit of意为“为了……的利益”, 符合句意。in charge of“主管, 看管”;for the purpose of“为了……的目的”;in honor of“向……表示敬意”。句意:为了公众的利益, 中国推动了公立医院的改革。

考点5:形容词与副词

【考点解读】形容词和副词为常考考点。在2012年新课标卷13套试题195个小题中, 考查形容词的有10个小题。考查副词的有7个小题。题目中, 单纯考查语法的试题大大减少, 考查词义辨析类试题增多。在考查形容词和副词的17道试题中, 14道考查词义辨析。只有三道涉及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考查。

在备考的过程中, 考生应多积累形容词与副词词汇, 并灵活掌握其用法。做词义辨析题时要结合语境, 认真辨析从而作出正确选择。做题时不能墨守成规, 要辩证地分析问题。

【典例1】Many people have donated that type of blood;however, the blood bank needs_____. (2012年北京卷)

A.some B.less

C.much D.more

点拨:D。根据句意可知, 此处需要使用表示“更多”意义的比较级形式, 故选择D项。句意:许多人已经捐献了那种血型的血;可是血库还是需要更多那种血型的血。

【典例2】Whether the buildings in this area should be pulled down has remained______;people are stilllooking for other possible solutions. (2012年湖北卷)

A.unchallenged B.relevant

C.controversial D.contradictory

点拨:C。unchallenged“未受到挑战的”;relevant“相关的”;controversial“有争议的”;contradictory“矛盾的”。根据句意可知选C。句意:这个地区的建筑物是否需要拆除仍然存在争议, 人们正在寻找其他可行的方法。

【典例3】Interest is as______to learning a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even more so. (2012年安徽卷)

A.vital B.available

C.specific D.similar

点拨:A。vital意为“重要的”, 符合句意。available“可用的, 有空的”;specific“特殊的, 明确的”;similar“相似的”。句意:对于学习来说, 兴趣和理解能力同等重要, 甚至更加重要。

【典例4】—Can you lend me the book Gone with the Wind? (2012年福建卷)

—Sorry.I returned it to the library just now.Maybe it is still_____.

A.available B.affordable

C.acceptable D.valuable

点拨:A。available意为“可用的, 可得到的”, 符合题意。affordable“负担得起的”;acceptable“可接受的”;valuable“有价值的”。句意:———你把那本《飘》借给我看一看好吗?———我刚刚把书还回到图书馆了, 也许现在还能借到。

【典例5】The research lacks_____evidence, and therefore, its conclusions are doubtful. (2012年浙江卷)

A.solid B.fierce

C.severe D.potential

点拨:A。solid意为“充分的, 确实的, 扎实的”, 符合句意。fierce“凶猛的, 猛烈的”;severe“严峻的, 严厉的”;potential“潜在的, 可能的”。句意:这项研究缺乏可靠证据, 因此结论值得怀疑。

高考英语新题型大 篇11

考试形式改变了,我们也必须改变应试策略,一学期以来通过对各地新课标试卷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怎样应对短文改错

1.试题特点: 给出一篇短文,一般都是以学生的书面表达为基本,文中共有10出错误,每句最多两处,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2.考查要求: 每处错误及修改仅限一词,只允许修改10处,多者(从第11处起)不计分。

3.考查方向:该题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法,主要测试动词的时态,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短语,形容词,副词和名词单复数等。二是考查行文逻辑,主要考查人物性别及相应的人称代词和物的数量以及相应的指示代词,还有句子的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关系,时间的先后顺序等等。

4.应试策略:知道了短文改错考什么,就要知道怎么做。我认为要应对新课标的短文改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通读全文,明确中心,整体把握时间,地点,人物和行文逻辑。

②看标点确定句子的首尾,明确句子的特点(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还是特殊句式),抓关键谓语动词,看主语明确主谓语关系,确保人称,时态,语态一致。

③划分意群,明确成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④联系考点,依据原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

⑤通览检查,纠错补漏,确定结果。

二、“七选五”的考查方向及应试策略

该题要求考生从所给定的七个句子中选出五个,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入文中空白处。其命题形式体现了新课标“用英语获得信息,应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逐步用英语进行思考”这一教学理念。通过对宁夏高考试题的分析不难发现,该题的备考选项分为:主旨句,注释句,过渡句等,其余两个多余选项也多从这三个方面设置,例如主旨句或过于宽泛或以偏概全或偏离主题,过渡句不能反映文章的整体结构,注释句与上下文脱节等。

“七选五”所涉及的文体一般以较低要求的题型和对话的方式出现,主要涉及日常的考查,因此难度较低。而较高要求的题型一般多为议论文,说明文或夹叙夹议的文体,这正是新课标高考的一个主要方向。

明白了该题的考查方向,就不难找到解题思路。在半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宁夏卷的分析中,我发现应对“七选五”采用一下思路比较实用且成效明显。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体和主旨大意。

2.再读短文,判断文掌结构特点并把握文章脉络。

3.研读七个选项,找出每个句子的核心词,并注意和文中信息的匹配。

4.仔细阅读全文,尤其是空白处前后的句子。利用语言特点和句子的间的逻辑关系发现线索。包括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转关系以及时空关系,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等等。

5.要敏感的发现语法现象,如上下文中代词的指代,信息点的重复。不同时态的应用,不同语态的更迭,时空概念的交叉与公用等,还有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等都可作为判断的依据。

6.最后填入答案,验证上下文是否连贯,是否符合逻辑关系。

上一篇:区域稳定控制下一篇:历史学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