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型诗歌鉴赏

2024-11-05

新题型诗歌鉴赏(共8篇)

新题型诗歌鉴赏 篇1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答:

一、(1)C3分、D2分、B1分【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D“被杜鹃鸟吵醒”无根据,且不合诗歌意境】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答:

二、(1)答D3分、E2分、B1分(B“直到”有误,该句另写早行之人,D不是诗人向嫦娥发问,而是诗人想像嫦娥自己问自己,E本诗写的是行人别情、思妇怀人、江上之人思乡。)

(2)新巧之处有三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以上一个要点2分,写够三个要点可得满分,如果语文月刊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

三、(1)答B3分、E2分、D1分(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

(2)①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②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③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④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说略。每点2分,三点即可)

【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

四、(1)C3分、A2分、E1分【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五、(1)A3分、E2分、D1分【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D为夸赞他们的雅洁。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语文月刊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六、(1)B3分、D2分、E1分【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E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匕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毅纹:水中细小的波纹。(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七、(1)C3分、E2分、D1分【C项“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理解错误,词中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D“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错。E项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作者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作者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

(2)(示例)①上片叙述作者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作者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片中“夜阑风静毅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那些嘉宾们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2)杜甫曾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意思是说他的诗意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感遇》能让人联想到哪些内容。(6分)

答:

八、(1)C3分、D2分、E1分【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D项这里说的是丹橘的命运。E抒发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2)示例:①诗人赞颂丹橘经冬犹绿,并不是因江南地气温暖,而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虽遭权贵排挤,却坚贞不屈保持正直高洁的品质与情操。

②“自有岁寒心”一句充分显现了丹橘坚韧的性格,历霜雪而弥坚的高尚情操,使人联想到诗人一副自我肯定、充满自信的神情,表现出威武不屈、挺拔峥嵘的英雄气概。

③诗中写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进献给嘉宾,不能受到嘉宾的青睐,这不由使读者联想到当时朝政的黑暗和诗人遭贬斥的坎坷遭遇,诗人借橘喻人,感叹自己空怀报国之才而无用武之地,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

④最后两句写桃李受世人重视,而被人们忽视的丹橘却也能绿树成阴,不禁使人联想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虽因遭受排挤而心情抑郁,但又保持着自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复杂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

九、(1)A3分、D2分、E1分【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末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E“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错,诗人是对友人的做法感到惋惜的。】

(2)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咏史(其二)【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䃅(dī),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珥,插。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全诗前四句起兴,后四句“咏史”,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

十、(1)C3分、E2分、D1分【C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D“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情”错,表达的情感可参见后一题答案。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来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

(2)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新题型诗歌鉴赏 篇2

关键词:诗歌鉴赏,诗中信息,特殊意象,常用典故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诗歌鉴赏恰恰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但是在高考中,不少考生因为缺乏最基本的鉴赏方法与鉴赏能力,所以在答题中失分严重。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呢?通过多年对高三语文复习不同方法与效果的研究,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把握诗中的信息

古代诗歌中的信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进行阅读鉴赏时首先要注意利用好这些有用信息。

显性信息经常出现在诗词的题目或加注的注释中。题目中的信息常常能够提示诗词的类别和思想内容。如《于易水送人》,据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结合诗中所描写的当年荆轲易水壮别的场面,诗中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也就容易理解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起。有时考题会给考生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杜甫历经战乱,暂居成都草堂,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读过诗后的注释就可以发现:忧国忧民的老诗人在战乱中好不容易安下家来,内心终归是有一丝安适与喜悦的。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因而寻找这些有用的隐含信息就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整体阅读能力。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莲子”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就可以捕捉到“莲子”的信息:“莲子”即“怜子”,此处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谐音双关,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思念和爱情。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些有用信息,那么解答起这道题来就不会大伤脑筋了。

二、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

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注重含蓄,聪明的诗人就创造出一个甚至一群意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掌握一些特殊的诗歌意象及其相对固定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主旨和情感内容。如“月”象征乡思,“柳”象征离别,“菊”象征高洁,“落日”“西风”象征失意,“孤月”“残云”象征孤独,“香草美人”象征忠臣贤良、道德理想等等。如果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固定意义的特殊意象时,可以优先考虑把它作为首要的鉴赏方向。

三、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用典是古诗词中极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有着含蓄委婉、引人联想的表达效果。典故的含义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在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可以从典故意义入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自己多年前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颂刘裕北伐时的英雄气概。借而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苟且求和的无耻行径,表达诗人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

当然,从典故入手去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前提是能说出典故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持之以恒、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

四、从景物描写中体味意境

古典诗词一般情况下离不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这些自然景物常常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而有联系的几个景物形象就组合成为特定的意境。因此,要体味一首诗词的深邃意境,可从诗词中的自然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贺铸的《忆秦娥》描写凄清的意境,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种意境是通过词中的“三更月”、“梨花雪”、“杜鹃”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词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自然景物来分析。

五、学会赏析抒情句

描写和抒情是古诗词经常采用的两种表达方式,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如要分析郑思肖的《寒菊》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第三句“宁可枝头抱香死”,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六、注意蕴含理趣的诗句

诗歌种类中有一种说理诗,数量虽不多,影响却很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的。诗中若出现蕴含理趣的诗句,我们就应该注意分析它的意义指向。如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谓人们往往因为身陷其中,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此外,较著名的说理诗句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这些理趣很强的诗句进行解读,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常识的储备。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型例解 篇3

一、变单篇、双篇为多篇的诗歌赏析题。双篇和多篇的诗歌赏析的题型,虽然都属于对比赏析,然而,将三篇放在一起比较赏析,显然难度大,耗时多。那么如何比较鉴赏,一定要针对题目,找准角度。首先要整体感悟三篇作品共同表达的物象和意境,然后再去比较它们各自的表现手法的异同所在。例如,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__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解析 第一题属于同类事物的比较,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即找出诗歌中传情达意的具体事物——物象。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它的意境、主旨。第二题要求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作出回答。值得注意的是“表现手法”虽然是用“语言”做载体,但是它与“语言特色”并非是一回事。“表现手法”多指“托物寓意”、“借景抒情”、“动静搭配”、“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而“语言特色”为“直抒胸臆”、“豪放飘逸”、“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风格。

参考答案

(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变“文学常识”的考查为与“表现手法”鉴赏结合的题型。“文学常识”与“表现手法”,有的内容的出题是包含和交叉的关系,但是,有的是相关的,或者相对独特的问题。例如,上海卷第14题:“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________。这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文学常识的。又如,四川卷赏析王安石《葛溪驿》七言律诗,其中,第(2)小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这就将文学常识“诗眼”的考查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的考查形式。再如,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北京卷)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芣苢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芣苢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文学知识方面。所谓“赋、比、兴”是“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文学常识范畴。前者“风、雅、颂”是就诗经的内容而言的;后者“赋、比、兴”是指它的表现手法或技巧。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赋、比、兴是古人对《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概括,宋代学者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故古代诗歌常将“比”和“兴”合起来用,因而又称“比兴”手法。现将全诗“敷陈其事”的句子译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芣苢》:“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使力地把它采摘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采得来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一颗颗地拾起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籽籽捻捋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装进衣襟里哩!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放在腰带内哩!”《芣苢》这首四言十二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 无限欣喜。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由“薄言芣苢之”到“薄言芣苢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兜起来”、“扎起衣襟装起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参照北京卷试题解析)

参考答案“赋”。

三、变阐述道理的赏析为概括形象性的画面的题型。古代诗歌常常与绘画联姻,一方面是说古代诗歌中本来就有好多的诗歌属于“题画诗”,一方面是说像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艺术境界。所以,古代诗歌常被称为“诗与画”的艺术样式。例如四川卷古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见本刊2007年第9期第27页),就是要求考生阅读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然后指明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考生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参考答案为“驿站秋夜难眠图”。

新题型诗歌鉴赏 篇4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三、诗歌鉴赏阅读,完成各题。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郡北,河边。其次又点明了时间:正是阳春三月。

B.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C.作者在描绘富庶、宁静的江阴城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D.颔联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对比手法。

(2)、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

四、古诗词鉴赏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1).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小题。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

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

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新题型诗歌鉴赏 篇5

题型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题模式:(1)什么形象(性格的概括+身份);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

(3)有时还要结合诗的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例题: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附:常见形象概括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题型二:鉴赏诗歌的景象(意象)

提问方式:

(1)这首(联、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这首(联、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3)你读着这首(联、句)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眼(或诗眼)?诗人用哪些意象来扣题的?

(5)诗中的什么意象体现了事物的特征?

“图景”“景象”题答题模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

例1. 全国卷II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例2.(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

概括描述。(4分)

答:

题型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所以,其答案一般按下面三个步骤组织:

①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概括诗歌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感情。例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附:古诗中常见意境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题型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例2: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题型五:炼字型,(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可无)

(2)把该字放入原句,回答它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动词:

1、解词

2、析句写景

3、联想(由这个动词联想到的景物)

4、动静关系

5、意境、气氛

例1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例2:华子岗(裴迪)

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答:题型六:炼句型(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

提问方式: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①运用了怎样的手法;②描绘怎样的景象

③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次北固山下(王湾)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

题型七: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①用双音节的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有时需要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题型九:分析词句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方式:分析某词或某句在诗中的地位或作用

解答分析:分析作用的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上的作用:写了什么景物或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联系中心)

2、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

开头: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或启下);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表达上的作用:鉴赏各种表达技巧

例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题目。(3分)

望 蓟 门祖咏①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③,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祖咏,唐代诗人。②三边,泛指边陲。③胡月,胡地之月,边地之月。

结合原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3分)

答:例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题目。(7分)

渔家傲李清照

①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传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

长嗟日暮,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③吹取三山④去。

注:①星河,天河。②谩,广泛。③蓬舟,蓬草似的轻舟。④三山,蓬莱,方丈和瀛洲。

题目:“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的典故出自《逍遥游》“鹏之徙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主旨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作用。(3分)

答: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释】分:料,料想。

①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②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4分)③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①

②③

题型十: 鉴赏诗歌的动静关系

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

提问方式: 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解答步骤:

1、哪句写了什么样的静景

2、哪句写了什么样的动景

3、动静关系(以动衬静、以静显动、动静结合),总写出什么样的景。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十一:鉴赏诗歌的情景关系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一)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二)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包括以下几种:

1、融情入景(寓情于景)

在借景抒情中,景物虽然有所选择和加工,但仍然保持着原本形态。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没有直露、强加的痕迹。融情入景是通过景物与情感在形态、性质上相似性来启发感情。因此,须经由读者的想象成像,潜心体悟和充分联想,方能深切把握它的情感内涵。

2、移情于景

在借景抒情中,由于主观感情的强行介入,使景物明显见出情感冲击的印痕,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事物本来的形态、特性或语句中夹带有点染情感倾向的字句.这就是移情于景。是移情于景,主观情感强烈,乃至扭曲了景物的属性。

3、因情造景

在借景抒情中,如果景物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虚拟、生造、幻化出来的,是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或并没有发生的,那就是因情造景。因情造景是强烈情感和特异心境的产物,因而往往充、虚幻.浪漫的色彩。凡梦境、幻境、不可能有的景象,都是以情造景,在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破阵子》和汉乐府《上邪》中都有。

提问方式: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写景的诗句)

答题步骤:

1、写了什么景

2、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等)

3、抒了什么情

例1: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古人在读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辛弃疾《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问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

十二:鉴赏诗歌的虚实关系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虚景包括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b、已逝之景之境。c、设想的未来之境。

虚与实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技巧: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提问方式:请从“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写了什么景

2、虚实关系(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3、抒了什么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例2: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新) 篇6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分类。2.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相关考点。过程与方法:1.分类讲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从题材入手读诗的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不同类别诗歌的思想内容。

2.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内容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不同类别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掌握分类别鉴赏诗歌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探究法、练习法。

五、教学课时:七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 山水田园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1、投影学生熟悉的山水诗并让学生齐读。

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2、投影熟悉的田园诗让学生欣赏

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田园居》

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学生思考讨论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提示:从诗歌的写作内容、表现的主题,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等方面思考)

3、归纳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四)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投影: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等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白描等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三、学习诗歌鉴赏的步骤、方法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四、课堂演练(要求:注意思维过程及答题格式。)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五、课后作业(《高考步步高复习书》P79)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二 边塞军旅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

1.背诵高适诗《别董大》、王维诗《使至塞上》,陆游诗《书愤》,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诗给人的感受。

二、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1举例: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归纳特征

(1)思想内容

边塞风光 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2)风格——豪迈旷达;雄壮豪迈;雄奇壮美;慷慨悲壮(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侧面烘托

(4)常用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四、赏析举例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③芦管:即芦笛。

[解说]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其以七绝、七言写的边塞诗,慷慨悲壮。此诗作于贞元元年(785)后,时李益在朔方天德军节度使杜希全幕中。前二句写夜上受降城所见景色,后二句写征人闻笛声而引起的怀乡之情。情景声色融合一体,气象阔大,意境悲壮,未有衰飒情调。故在当时就被推重,请人作乐传唱。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的共同感受是什么?(答:第一句是远望,第二句是近看。共同感受是令人望而生寒。)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答: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水到渠成,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五、课堂演练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六、课后作业

完成《高考步步高复习书》P80 边塞诗练习题

三 怀古咏史诗

—— 古今多少兴亡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怀古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

1背诵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2引导学生感受此类诗的特点。

二、介绍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讽刺时事,产生了怀古咏史诗。

1.常见思想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2.常见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常用手法:

用典、对比、融情入景、拟人、借古讽今、虚实结合

三、赏析举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四、鉴赏方法点拨: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金陵、赤壁、汴河 2.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1)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2)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3)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感慨个人遭遇

如杜甫的《蜀相》

(4)抓住历史的影子,借古讽今,以古谏今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课堂演练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小令写了几层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后作业

完成《高考步步高复习书》P81 怀古咏史诗练习题

四 咏物诗

——任尔东西南北中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白梅 王冕(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枝在冰雪中傲然盛开的白梅。

3.思想内容:表达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4.手法:托物言志、衬托、对比

三、因例说法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画眉鸟

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自由飞翔。笼中画眉锁在笼中,没有自由。

3.思想内容: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4.手法:托物言志、对比

四、归纳鉴赏要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2.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3.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4.常见意象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5.鉴赏方法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五、课堂演练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高考步步高复习书》P82 咏物诗练习题

五 羁旅思乡诗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思乡类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二、回顾

1、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6、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三、归纳鉴赏要点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4.明确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四、鉴赏举例: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五、课堂演练

阅读宋诗一首,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六、课后作业

完成《高考步步高复习书》P83 咏物羁旅思乡诗练习题

六 送别抒怀诗

——欢聚离散皆是缘

教学目标:

1、了解送别抒怀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送别抒怀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送别抒怀类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一、导入

(集体背诵柳永的《雨霖铃》)这首宋词道出了多少人在离别之时依依不舍,在分别之后念念不忘的共同心声。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人生的欢聚离散总是在不断的上演着,因此,在诗歌的领域里,就涌现出大量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抒怀诗。

二、回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要点归纳:

1.常见的思想内容:

(1)依依惜别的不舍和伤感(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4)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常见的的结构写法:

即景抒情:先叙事或写景,写事或叙别或议论,写景或代思慕之情或说事,然后抒情表意,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3.鉴赏送别抒怀诗的方法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如长亭、渡口、南浦、灞陵、劳劳亭、酒、月等)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想象(虚实相生)、衬托、烘托、比喻

四、鉴赏举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看到标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词,同时朋友前往的是江南的浙东地区;再读全篇,可以看出词人的语言风格。从第2题的“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还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进而领悟词句的双关义,领悟了这一点,理解全词和回答问题都不困难了。

第1题上片抓住比喻和双关,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读出人的情感;下片抓住“千万和春住”的奉劝,读出送别的情意。

第2题,王灼的“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的观点分“新丽”与“轻狂”两个方面,理解“新丽”的特点主要从巧妙的比喻入手,理解“轻狂”的特点主要从形象的双关入手。题目只要求回答“新丽”,指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稍加评析即可。

【参考答案】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五、课堂演练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高考步步高复习书》P83 送别抒怀诗练习题

七 活动展示课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从题材入手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复习回顾

提问:前几节课讲了哪些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题材?(学生回答)

二、检查作业

三、分小组分类别讲解诗歌

1.活动安排: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选定题材,选定诗歌,就诗歌内容及相关的题目展开讨论,选好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范围:《高考步步高复习书》各类题材的相关题目)2.学生展示:

(1)各小组代表发言,不足之处,组员可以补充(2)学生选出最佳小组(3)教师归纳总结

四、课堂小结

新题型诗歌鉴赏 篇7

一、自主预习, 设疑激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途径, 也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诗歌的前一堂课, 要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根据诗歌的特点, 你可以设置以下形式的问题:

1. 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

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3.写100字左右的初读感言。4.由这首诗我联想到了哪首诗, 为什么。5.请画出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画面。这些作业要避免形式, 一定落到实处, 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 可以独立, 也可以合作。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 好的给予表扬奖励, 差的要给予批评。当然, 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通过多姿多彩的预习形式, 既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二、巧妙导入, 烘托渲染

1. 知诗人, 明背景。

学习古诗, 只有先了解这个诗人及创作背景, 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这可以以学生展示预习作业的形式展开。基于学生搜集的作家和创作背景资料, 教师巧妙衔接, 导入新课。

2. 巧构思, 激兴趣。

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 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 巧妙构思, 创造情境, 导入新课。导入语言要极力渲染, 有感染力, 尽最大的努力, 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反复吟诵, 整体感知

1. 榜样示范, 激发愿望。

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我建议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 力求做到声情并茂, 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2. 自由吟诵, 避免齐读。

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 自由吟诵, 情感自由发挥, 初步感知诗歌。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 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 如果齐读的话, 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 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3. 学生评价, 个体点拨。

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 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 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显现, 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四、巧设问题, 理解鉴赏

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我不建议采取逐句鉴赏, 这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要强调重点, 避免面面俱到是相违背的。因为高考诗歌鉴赏就是以简答的形式出现, 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高考, 我建议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 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并掌握诗歌的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心、仔细, 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 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规律, 即品形象——入意境——体诗情——赏手法——味语言。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2. 抓住特色, 突出重点。

一首诗的特色, 就是其优秀的地方, 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凸显其学习重点的地位。

3. 难易适中, 温故知新。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 在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不少唐宋诗词,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道题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会, 或者所有学生都会, 这个题的设置都是不成功的。每道题难易适中, 题与题之间也要有难易的梯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 出题时要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强调重点, 拓展延伸

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 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 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我们建议最好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 自己能发现这节课应该讲的重点是什么, 一定要强调重点, 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要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也可适当启发引导。

六、学生反馈, 当堂检验

一堂课上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当堂学的内容, 当堂消化并当堂检验。一首诗学完以后, 最好要当堂背会。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看谁背得快, 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背会。

七、设置专栏, 课后评比

在教室后设置语文专栏, 征选学生优秀感悟, 贴在专栏上, 让学生共同欣赏, 相互学习, 评论, 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诗歌文化, 每周评出冠军, 调动学生积极性。

总之, 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当确立,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强化高中学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 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水平, 已经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注意的教学问题, 诗歌鉴赏能力能够提高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而且对学生语文人文性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应受到教育界足够的关注。作为老师, 要积极起到一个引导带头作用, 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鉴赏诗歌的水平, 深化理解诗歌的大意。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以及其中的精华, 让他们在诗歌中徜徉。

摘要: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 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 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题型诗歌鉴赏 篇8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夜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补充: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诗歌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描绘出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结句“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练习2. (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飞絮袅袅,柳丝摇曳,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2)“清明”时分,本来应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练习3.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乌鸦哀啼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上一篇:外科系统总结下一篇:医院开展亲情服务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