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题型

2024-09-29

阅读新题型(精选8篇)

阅读新题型 篇1

阅读新题型(二)

阅读新题型(二)

阅读下面短文,请将文后标有A-E的.句子插入文章中标号1-4的合适位置,使短文连贯完整;其中一个句子是多余的。

You say you’re old enough to stay out late on weekends while they say you have to be home early. You say you want to see that new film while they say you can’t see it. You say you’ve met some nice kids and you’d like to go out with them, but they say they’d like to see your friends first.

When you’re a teenager, it seems that every time you say “I want to”, they will certainly answer “No, you can’t.” Also, no part of your life is safe from the “prying eyes” of your parents. 15-year-old Debbie says, “My dad always wants to know where I am, what time I’m going to be home. Most parents do that. Do they have to know everything? 1 ”

2 When something goes wrong, most parents just don’t believe in their children. Without asking why, they think their kids are wrong. And not many parents would allow their kids to choose for themselves.

3 But remember that not too long ago you were really a child. Your parents still remember the childish mistakes you used to make. They want to protect you though you do not want them to do so. And when something seems to threaten your well-being, they worry.

So, if you want to get more freedom, please try to understand your parents and do not just lie. 4 If you want them to allow you to stay out late, don’t just say, “All the other kids can stay out late.” Tell them as much as you can about what you want to do and where you’ll be and why it’s important for you to stay out late ..., they might just say yes.

A. Yes, it is true that your parents sometimes treat you like a small child.

B. No one likes being troubled.

C. They should give us more freedom.

D. Try a more friendly way.

E. Young people further complain that their parents do not respect them.&nb

阅读新题型 篇2

考试常被用来指导教学。我国高考的设计一直致力于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和有利于中学教学, 也就是使高考既要具备有效的选拔功能, 同时又要促进教学改革, 也就是发挥积极反拨效应。以考促学的做法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并不鲜见, 如美国 (Linn 2000) 和中国香港 (Cheng 2005) 。然而, 反拨效应往往不以命题人和决策人的意志为转移, 考试对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是正负面兼而有之 (辜向东2007;韩宝成等2004;Shohamy 1993) 。负面影响集中体现为应试教学。教学围着考试转, 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不能完成, 原本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被频繁的考试操练所替代。不少学生练就了一副考高分的本领, 能力却未得到相应提高。因此, 大规模高权重考试 (指考试结果用于做出重要决定的考试, 如我国的高考和美国的托福) 常常引起争议, 遭人诟病。由于意识到此类考试的潜在负面影响,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 (ETS) 和英国剑桥大学的ESOL考试院 (Cambridge ESOL) 均设立了研究课题, 聘请学者在世界各地对托福和雅思进行反拨效应研究。2002年以来, 剑桥考试院资助的65项各类语言测试课题中, 反拨效应研究多达20项 (Cheng 2008) , 足见其重要性。

相比之下, 在我国的高考英语改革进程中, 针对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却十分匮乏, 阻碍考试发挥积极影响的原因不甚明了。特别是2004年高考实行分省命题以来, 不少自主命题的省市对英语试卷进行了改革, 有的取消了听力考试, 有的取消了短文改错题, 有的修改了书面表达题, 但是改革带给教学的影响却鲜见报道。决策者是否充分考虑过改革对教学的潜在影响?改革对教学的实际影响又如何?这些都无从知晓。因此, 为了高考英语改革能够稳妥推进, 真正有利于选拔与教学, 尤有必要针对考试改革带来的反拨效应开展研究。为此, 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 旨在了解广东高考英语 (NMETG) 1改革阅读题目对高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具体的研究问题是:新增的信息匹配题是否产生了期望反拨效应?研究结果将为高考决策者和中学师生提供反馈信息, 以期促进英语教学, 深化考试改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 首先了解NMETG命题人的改革意图, 然后将其与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 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研究在一所重点高中开展。只选择一所学校主要是因为时间和资源有限, 而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更好地了解导致实际反拨效应的原因。本研究总共有301名参加者, 包括1位NMETG命题人, 3位高中英语教师 (分别讲授高一、高二和高三的英语课程) 以及她们的297名学生。数据收集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这些方法互补长短, 相互印证, 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数据收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对NMETG命题人、三位英语教师与三位学生 (每个年级一名) 逐个访谈, 并进行了录音;第二, 对三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 包括9节阅读课 (每个年级三节) , 3节普通英语课 (每个年级一节) 2, 并进行现场录音与记录;第三, 根据访谈与课堂观察的结果, 设计了调查问卷, 由297位学生填写, 收到有效问卷275份。

数据分析分三步进行:第一, 将访谈录音语料转写成文字, 输入电脑, 用定性分析软件Win Max98进行编码分析, 获取NMETG命题人的改革意图以及学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第二, 根据观察提纲对课堂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与归类, 算出每种课堂活动所占用的时间, 确定各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 用统计软件SPSS (16.0) 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综合分析上述结果, 回答“研究问题, 并进一步探究阻碍期望反拨效应的因素”。

三、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NMETG命题人的期望反拨效应与实际反拨效应不符, 下面陈述分析结果并讨论导致该结果的原因。

(一) 期望与实际反拨效应之间的差异

广东省于2004年实施自主命题3, 当时的英语阅读理解部分共20道多项选择题, 每题2分;要求考生根据所读短文的内容选出最佳答案。2007年改革之后4, 阅读大题分成两小节, 第一节是原有的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 共15小题, 每题2分。第二节是新增的信息匹配题, 共5题, 每题2分, 该题要求考生阅读两组英文材料, 并根据内容进行匹配。以2009年的考题1为例, 第一组材料是5本图书的封面及书名、作者、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 用A、B、C、D、E做标号;第二组是这些书的内容摘要, 每则摘要前标有题号。考生答题时可以采用略读 (skimming) 和扫读 (scanning) 策略, 对书名与摘要进行匹配。

NMETG命题人的期望是:通过新增信息匹配题型, 促使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注意两种题型所承载的不同阅读目的, 并据此变换阅读策略与阅读速度, 或细读 (careful reading) , 或略读, 或扫读。他在接受访谈时对此做了明确阐述:“这两个任务的阅读目的是不同的。阅读理解任务重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2, 而信息匹配任务则重在获取信息。这就意味着它们所需要的阅读策略也是不同的……《新课标》3把快速阅读视为一种单独的技能, 所以我们在2007年增加了信息匹配这一任务, 更加明确阅读的各种目的。”

对考试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NMETG命题人员曾注意到, 高中阅读教学以学生做试题为主, 教师向学生传授各种解题技巧来应对考试。这实际上是培养解题能力, 而非真实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阅读能力。所以命题人认为有必要在NMETG中采用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 以促使教师和学生意识到, 应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阅读策略和速度, 从而全面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这就是命题人的期望反拨效应。

然而, 在我们访谈中, 教师和学生普遍忽视新增的信息匹配题目, 重视的是原有的阅读理解任务, 即通过阅读了解短文的主旨大意和具体细节。他们认为, 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扩大词汇量和夯实语法基础。一位教师说:“我认为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方法。如果没有一定词汇量的积累, 恐怕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位教师说:“语法是基础, 学生掌握了语法才能理解句子意思, 从而理解篇章意思。”

这个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高一和高二, 甚至高三的英语课上, 词汇与语法的教学占据了大量时间 (见表1) 。

说明: (补充阅读:上课一开始, 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阅读, 使用课本以外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一篇短文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包括简答题、正误判断题、多项选择题等。NMETG相关练习除外。) 语法与词汇练习:朗读新单词和词组、听写、讲解单词与词组的用法、句子结构及语法知识。NMETG模拟练习:使用NMETG备考材料操练。应试技巧:介绍或讨论各种应试技巧, 如做选择题时采用的逐项排除法。其他:朗读课文、学生做演讲、背诵文章、教师与学生做口头评价。

从表1来看, 高中英语课明显偏重于语法和词汇, 所用时间占课堂时间的百分比在三个年级分别为70%、60%和51.25%。阅读、背诵、学生演讲等占用了其余时间。当然, 在语法词汇为主的普通英语课上, 我们不应期望看到NMETG命题人所提倡的略读、扫读训练。按理, 这类训练会在阅读课上进行。需要提及的是, 由于每个年级只观察了一节普通英语课, 观察结果难免有失偏颇。例如, 在所观察的课未涉及课文内容的处理。不知是该校的英语课一般不专门讲授课文内容, 还是本节课未涉及课文处理。由于本研究的重点关乎阅读新题型, 我们的观察重点也放在阅读课, 每个年级观察了3节, 共9节 (见表2) 。为了方便描述与讨论, 各教学内容在阅读课上所占时间用3节课中观察到的平均时间来呈现。例如, 表2中高一“补充阅读”的5分钟, 代表所观察的三节课中该内容的平均时间, 表中记录为零时, 说明在三节课中均未观察到该项内容。

从表2得知, 在阅读课上, 教师们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态度也有所反映, 高一和高二用于这方面的时间都超过了10%, 高三则高达42.17%。不过, 既然是阅读课, 用于补充阅读和阅读策略讲解的时间占了最大比例, 特别是在高一和高二 (分别为53.75%和42.5%) 。高三与其他两个年级略有不同, 除了语法词汇, 其重点是NMETG模拟练习 (32.53%) , 这与前期类似研究的发现相同 (亓鲁霞2004) 。从表2还可以看出, 阅读教学通常所包含的内容, 如篇章和文体知识, 在各年级接受观察的3节阅读课上都极少涉及 (时间记录多数为零) 。

说明:篇章知识:介绍或讨论文章的各个部分如何衔接。文体知识:介绍或讨论各种文体 (如议论文、信函) 的特点。阅读目的:明确阅读目的 (即细读以全面理解短文还是略读扫读获取相关信息) 。阅读策略:提取文章中心意思、理解文章的表层信息等等 (见表4) 。其他类目的说明见表1。

除了上述发现之外, 对课堂观察的语料的分析还发现NMETG新增题型所要求的阅读策略未得到足够重视。教师在讲解阅读策略时, 以NMETG原有的多项选择阅读题为主, 极少涉及阅读新任务, 更没有提到现实生活学习中, 需要根据阅读目的变换速度与策略 (表2中“阅读目的”一项的记录为零) 。对此, 可以用访谈了解到的信息予以解释。一位教师说:“我不认为信息匹配任务对我们的教学有影响。我们的教学方法在改革前后没有多大的变化。我觉得没有必要为这个任务做特别的训练。它考查的是学生略读和扫读的能力, 如果学生知道这些技巧, 一般不会遇到多大问题。”此观点得到访谈学生的认同, 并在问卷调查中得到印证 (见表3) 。

1=一点都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十分重要

表3将阅读中各要素的重要性按平均分做了降序排列。从表3可以看出, 回答问卷的学生不太重视“明确阅读目的”, 其得分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是“文化背景知识”, 说明整体而言, 他们不太关注与所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但是, 有研究表明, 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亓鲁霞、王初明1988;Alderson 2000) 。学生十分看重的是词汇知识 (得分最高) , 这与教师的理念一致。语法知识得分低于词汇, 但与“阅读策略的使用”接近。“阅读策略的使用”得分排第二位, 其中包括提取文章中心意思、推测生词的意思等, 也包括信息匹配题型所要求的略读和扫读 (参见表4) 。虽然, 阅读策略总体受到重视 (见表3) , 但学生们使用各种具体策略的频率却不一样 (见表4) 。

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

本研究调查的阅读策略 (见表4) 基于我们对NMETG阅读题目的分析、访谈结果以及有关阅读策略的文献 (Phakiti 2003;Zhang&Wu 2009) 。项目7和8代表新增信息匹配题目所要求的阅读策略, 项目5“分析文章结构”基于有关阅读教学的文献 (Grabe&Stoller 2006;Koda 2007) 和访谈结果, 其余项目代表NMETG原有阅读题目所要求的阅读策略。结果表明, 学生们认为自己进行英语阅读时, 各种策略使用的频率不同。三个年级的共同之处是, 项目10“在文中寻找题目答案的支撑句”使用频率最高, 项目2“理解文章的表层信息”次之。这与NMETG阅读题目的设置有关, 我们曾对近三年NMETG的阅读题目进行了分析, 发现在原有阅读题目部分, 考查“理解表面信息”的题目占了较大比例 (三分之一强) 。回答这种题目, 学生只需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题目答案的支撑句) , 无需做进一步分析。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这两个阅读策略, 或者说是应试技巧。

对高三学生来说, 使用频率最低的是略读和扫读 (第7项和第8项) , 这一结果印证了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即便做信息匹配题, 学生通常也不提高阅读速度, 原因稍后讨论。从高一和高二学生的回答来看, 他们也较少采用略读和扫读的阅读方式, 两项的平均分在高一仅高于项目5 (分析文章结构) , 在高二仅高于项目5和项目6 (推测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 。项目5在三个年级中得分都较低, 大概是因为高考阅读题目中未出现相关的题目, 因此普遍不受重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参加本研究的高中师生, 新增加的信息匹配题目未能引起重视, 教学重点放在语法词汇和NMETG原有阅读题目上。可以说, NMETG阅读题目改革的期望反拨效应未在该校教学中得到体现, 与实际反拨效应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要问:造成此差异的原因何在?

(二) 阻碍期望反拨效应的因素

三个主要原因造成了NMETG阅读改革期望反拨效应与实际反拨效应之间的差距, 教师的观念、新题型的局限性、出题意图传递受阻。

第一, 教师的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与教师对NMETG阅读任务的理解有关。如前文所述, 参加本研究的教师认为, NMETG阅读任务与改革前相比变化不大, 新任务所要求的技能可以通过对原有阅读任务的训练去获得, 不必对其进行专门训练, 所以, 教学内容与方法无需改变。此外, 长期以来, 语法词汇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 教师和学生均对此感到满意, 相信语法词汇方面的提高足以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 他们的阅读训练仍以语法词汇和高考英语原有阅读题型为主。但是教师忽略了一点, 语法词汇固然重要, 关键是如何学习语法词汇。课堂观察发现, 语法词汇的操练多在孤立的单词和句子层面, 没有很好地结合阅读篇章, 而是剥离上下文, 这样不利于语言学习。

第二, 新题型的局限性。上述教师观念的形成受到学生表现的影响。从访谈得知, 学生普遍在信息匹配任务上得分较高, 使教师认为不必对此做针对性训练。另外, 为了保证答对率, 学生做信息匹配题时, 一般不采用略读与扫读策略, 如一位教师所说, “在高考中, 学生通常都会把文章从头读到尾, 所以略读和扫读并不是那么有用……在高考中, 即使你要求学生用这些策略, 他们也不敢用。所以我觉得这些策略不那么重要。”

可见, 虽然考试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 但指导教学未必一定奏效。如果考试所采用的题目难度不大, 容易应对, 便易遭忽视。要取得期望反拨效应, 试题需具有挑战性。如果学生需要刻苦训练才能拿到高分, 试题便会受到重视。另外, 由于高考无法对信息匹配题采取时间控制, 考生无需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解答此类题, 为了保险起见, 反而需要“慢读”和“细读”。这与NMETG命题人的期望背道而驰。他们希望把信息匹配任务设计得更贴近实际生活, 以此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使用略读和扫读的策略。教师和学生却只考虑在考试中保证得分, 因此而忽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再次表明, 用考试传递信息, 为平时训练提供指导, 效果有限。可以说, 教师因素与学生表现相互作用, 共同导致NMETG阅读改革的期望反拨效应受阻。

第三, 出题意图传递受阻。NMETG命题人的意图未能成功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高中学生一般从教师处获得高考信息, 而教师则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了解命题人的意图, 高考说明会或研讨会, 往年的考题和市内举行的模拟考试, 以及每年出版的《考试说明》1。从访谈得知, NMETG说明会或研讨会实际内容较少, 教师从中了解到的信息不多。NMETG命题人也指出, 由于担心被扣上泄题的罪名, 在这类会上, 所能传递的有关考试改革的信息十分有限。所以, 教师都以关注往年高考题与市内举行的模拟考试为主, 通过分析考卷来揣摩命题人的思路与意图。显然, 这种揣摩与考试的初衷相去甚远。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考试说明》去了解高考信息。然而, 我们在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只看到了对原有阅读理解任务的要求, 却找不到针对信息匹配任务的要求。对此, 我们推测广东省有关机构没有根据阅读大题的改革及时更新《考试说明》。

有趣的是, 访谈中高中教师都认为2009年的《考试说明》对阅读大题的要求十分清楚明确, 有教师甚至认为近年来广东高考对英语阅读的要求变化甚微, 他们已牢记在心。不难看出, 教师或许没有仔细阅读《考试说明》从而洞察其中的疏漏之处, 或许未对新阅读任务给予足够的重视, 多半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备考。至于命题人的意图, 只要不影响学生得高分, 可以忽略。

四、结语

阅读新题型 篇3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的建议,近年来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点设置呈现了更加注重“整体阅读、体验阅读、情景阅读、比较阅读、探究阅读、综合阅读、自主阅读”的趋势。具体描述如下:

1.能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3.能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4.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概括中心内容。

5.能捕捉文章的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6.能分析概括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比的评价和鉴赏。

7.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像。

8.能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

二、题型例析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与考点的变化相适应,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式在保留“填空、简答、辨析”等传统题型的基础上,也呈现出“多角度、有创意”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

1.理解评析类——这类题目主要考查阅读感受或评价的能力,它比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在能力层级上有所提升。它不仅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能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

例1: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语句“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的理解。

(2007年陕西省中考题:阅读张丽钧《烧花》,第12题)

例2:有人认为,“开花的课桌”不是这篇文章最好的标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同意,请为文章重新命题,并简要说明你命的标题好在哪里;如果不同意,请说明你不同意的原因。

(2007年安徽省铜仁地区中考题:阅读《开花的课桌》,第19题)

解答这类题务必要认认真真地阅读原文,理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自身的内部结构。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瞄准具体的语段,捕捉、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例1,“她的心被孩子触动了”的细节描写,说明她理解了孩子的做法,体会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呵护;或她明白了孩子在照顾自己心爱的花的同时也呵护了她的花。例(2)的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算对。

2.体验感悟类——这类考题主要考查的是阅读体验,即人们所说的用“心”读书,读出“个性”。这是阅读的较高要求。一般说来,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想法等融进文本,才能从文本中获得自己所独有的启迪。

例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要和大家分享?

(2007年浙江丽水市中考题:阅读《总有一种角色适合我》,第8题)

例4:读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月亮的认识会有所加深。面对明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课文《月迹》(贾平凹)中有这样一段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你一定也有过望月的经历,请你写出你当时独特的感受。如果你以前望月时没能进入境界,那就写下你此刻思月的感受。有了今天的感受,也许你今后会比贾平凹写得更好呢!

(2007年江苏扬州市中考题:阅读子敏《中国的月亮》,第19题)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来说分两步走,先要根据题干的要求,从原文中读出体验感悟的触点。然后根据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一点,结合生活的经验等因素展开联想或想像,以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这类题目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只要能紧扣文本,符合题意,言之成理,表达准确流畅即可。

3.自主赏析类——这类考题是传统“赏析”类试题的进步.它是新课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在考题中的具体体现。它往往在题干中只规定赏析的范围,至于具体的赏析对象则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这样有利于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5: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例6:就本篇小说的构思和情节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2007年山东枣庄市中考题:阅读冯骥才《苏七块》文,第21、23题)

这类考题的题点比较宽泛,它可以是一精彩场面,可以是一个精彩片断,可以是一个精彩句子,可以是一个写作特点,等等。答题时要在题干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最熟悉或最擅长的一点作答即可。如例5,要求从文中选择一处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答题时,先要列出一处细节描写的文字,然后对其加以赏析。如: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例6。则要求对文章的结构和情节进行鉴赏。答题时先概括出文章的结构和情节的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印证。如:小说构思精巧。作者先从整体上勾勒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个性,将概括交代与细致描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4.联想举证类——这类考题是从积累的角度来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它要求考生在对选文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联想的方式,从自己的“脑库”里搜索与题目规定的内容相匹配的材料,并加以有条理地表达。

例7下面两句名人名言哪个更适合做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007年辽宁中考题:阅读《励志感恩奉献》文,第29题)

例8:为考查你平时的阅读积累,请你另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人力的重要。(40字以内、

(2007年浙江衢州市中考题:阅读朱光潜《谈天才》文,第16题)

由于这类题目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且能有效地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考查,所以,它为较多的命题专家所青睐,在以往的中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要答好这类题目,既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同时还要有相当的阅读质的积淀,二者缺一不可。如例7,从提供的两条格言中为文章选择一个恰当的论据。一方面要求我们平时对这两条格言有所积累并能够正确理解,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文章的论点,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就本题而言,应选择②,因为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身份高

低都应该心怀天下,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当作自己人生的责任。例8,要求我们从自己的阅读积累中为文章选择事例论据。不过,题目已经确定了需要证明的观点“人力的重要”,答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积累,并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正确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海伦·凯勒自幼因病导致盲聋哑,却不屈不挠地奋斗,终于铸就辉煌的人生。”或“司马迁身陷囚牢,却不丧其志,奋笔疾书,完成传世巨著《史记》”等事例来加以证明。

5.情景设置类——这类考题往往借助选文中的某些情景,运用“换位”的方式来设问。它既考查对选文的理解能力,又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对考生生活素养的考查。

例9:在聚会时,库里科夫碰翻了斟满啤酒的杯子,弄湿了桌布。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

(2005年潍坊市课改实验区中考题:阅读《良好教养》文,第10题)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准确地理解选文的内容,特别要对借用的情景细加揣摩。二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处置方式。三要力求准确得体地表达。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譬如例9,可以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回答。“我”可以不声不响,若无其事,像没看见一样;“我”可以走过去帮助库里科夫倒上酒,帮他擦拭桌布;“我”会说:“朋友,不用擦了,没关系,我来处理吧!”。“我”边给库里科夫倒酒,边说:“行了,朋友,不要擦了。喝酒吧。”

6.拓展延伸类——这类考题凸显了“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往往以阅读材料为基点,并由此作横向的延伸性拓展,以考查学生与阅读材料相关知识的积累情况。

例10:《诗经》曾对后世语言产生过深远影响,如“桃之夭夭”、“蒹葭苍苍”、“杨柳依依”这类词语,至今读来仍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请在你所积累的词汇中另写两个和它们结构相同的词语。

(2007年湖北宜昌市中考题:阅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文,第3题)

例11:作者认为,“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帐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请联系日常生活,列举出2种文中没有提到的节能小点子。

(2007年湖北随州市中考题:阅读《面对全球变暖普通人的“节能帐”该怎么算》,第16题)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我们必须记牢“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古训。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自觉养成“联想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文本中的知识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相勾连,跟与其相关的知识相联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以上例10考查的是关于《诗经》中“叠词”的知识。明确了这一点,且对《诗经》有所积累,就很容易想到“其叶蓁蓁”、“蒹葭凄凄”、“蒹葭采采”等词语。例11考查的是对生活常识的积累情况。生活中“随手关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空调”等,都是节能的有效办法。

7.比较阅读类——这类考题在阅读中穿插阅读,它一般从两文的某一角度切入,设置一两个比较点,通过这种“专题式”的比较阅读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能力。

例12:将第③自然段和朱自清《春》中的一段文字作比较,然后回答问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宁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两个文段中“雨”的特点。

(2)从描写的角度,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写雨的异同。

①雨密了,连了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下来。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3)阅读了两个描写雨景的文段后,你觉得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请写出一点与大家分享。

(2005年广州市课改实验区中考题:阅读《雨季心思》文,第20题)

从这类题目所穿插的阅读材料来看,它可以是选文作者的同题材文章或片断,可以是不同作者的同题材文章或片断,也可以是与选文的数则链接材料。从考查的要求来看,它可以是比较两文的主题,可以是比较两文或片断所描写的特征或表现手法的异同,可以是通过比较阅读就某一话题发表看法。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弄清比较点。其次要明确问题指向,对题作答。再次要善于综合概括,准确地表达。例12要求比较两个片断所描写的雨的特点、表现手法的异同及对自己写作的帮助。《雨季心思》的雨,清爽畅快(或畅快淋漓;气势磅礴);《春》的雨,细密绵绵(或悄无声息;绵绵不断)。这两个片断都能从视觉写雨的各种形态。但前者从听觉(直接或正面)写雨水砸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声响;从过程写雨的变化。而后者则从侧面(间接)写春雨的作用。它们能从观察、选材、写景、运用修辞等方面给我们以写的借鉴。

8.读书方法类——这类考题是为了检验“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它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从整体阅读人手设题,如根据相关要求作“读书笔记”;可以从局部赏析设题,如要求对文中传神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作批注”;也可以从阅读积累设题,如按照要求制作“读书卡片”等。

例12: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都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样,文中却说即使不像他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对此你有何感悟联想?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f2007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中考题:阅读《学会做人》文,第17题)

例14: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画线语句加批注。

(2007年山东枣庄市中考题:阅读《苏七块》文,第22题)

解答读书方法类比较灵活,但有一点重要:回答问题往往需要大局观,如果你读过原著,对回答问题会非常有帮助。

例13要求根据感悟联想写读书笔记。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成理即可。

例14答题时只要我们注意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并抓住句中关键词或修辞手法等,就可以作出“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的评注。

三、考场模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的癖好周国平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的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比起嗜书如命的人来,我只能勉强算作一个有一点读书癖的人。根据我的经验,人之有无读书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时便见端倪。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不必名著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从此以后,我对书不再视若不见,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个书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我眼馋心痒,我相信其中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见识。随着年龄增长,所感兴趣的书的种类当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书的兴趣则始终不衰。现在我觉得,一个人读什么书诚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还是要有读书的爱好,而只要真正爱读书,就迟早会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的。

读书的癖好与所谓的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所以,一个认真做功课和背教科书的学生,一个埋头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都称不上是有读书癖的人。有读书癖的人所读之书必不限于功课和专业,毋宁说更爱读课外和专业之外的书籍,也就是所谓闲书。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对自己的专业发生浓厚的兴趣,做出伟大的成就。英国哲学家罗素便是一个在自己专业上做出了伟大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热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读“无用的书”。其实,读“有用的书”即教科书和专业书固然有其用途,可以获得立足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是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从来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上课偷读课外书乃至逃课是常事。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我不想号召现在的学生也逃课,但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中小学本是培养对读书的爱好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却以升学率为惟一追求目标,为此不惜将超负荷的功课加于学生,剥夺其课外阅读的时间,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现在和将来对读书的爱好。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当然也说得通,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不让人喜欢的。不过。我认为这句话还是说自己的感觉:你三日不读书,你就会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你就必定是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有一些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来写书,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现在成了一个作家,也就是以写作为生的人。我承认我从写作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的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作多读书,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选自《青年时代》2005年第4期)

1.阅读选文,理清思路,请将概括后的内容依次填入方框内。

2.请你将作者在“一个人读什么书诚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还是要有读书的爱好,而只要真正爱读书,就迟早会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的”句中要表达的意思用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表述出来。(答案不超过15个字)

3.“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由此可知作者对课堂学习持怎样的态度?联系你的经验,说说“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应当是怎样的关系?f答案不超过20个字)

4.新课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请你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对选文的理解,给语文老师提一条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要做到语言简明、得体。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探访太阳系的边远山村——冥王星

如果把太阳系比作一个国家,那冥王星就是该国家最偏远的小山村了。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它是离太阳最远、质量最小的一个,也是人类探测器唯一尚未近距离探测过的一个。它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距离地球约60亿公里,直径比月球还要小,质量仅为地球的0.24%。冥王星的个头实在“矮小”,因此不少科学家甚至对它的身份有所怀疑。

人类直到1930年才发现冥王星,它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在夜空中用肉眼看,其亮度仅有月球的万分之一。即便是有着“犀利目光”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准冥王星时也只能依稀看到一个圆点。

遥远的冥王星似乎无甚可观,因此多年来天文学家对冥王星缺乏兴趣,虽然此后观测手段不断进步,但实际上科学界仍然对冥王星知之甚少。美国宇航局“新地平线”号项目负责人艾伦斯特恩充满期待地说:“此次我们抵达这样的体系时,感觉会像走进糖果店的小孩子。”而宇航局主管太阳系研究的负责人丹兹勒则说:“提到冥王星。就会让人想到一团黝黑的东西,既遥远又寒冷。事实上,冥王星是科学大发现的宝库,等待世人去发现。只要探测成功,就可以达成我们的重大目标——了解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这次探测冥王星的重任落在了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探测器“新地平线”号身上。按计划,拥有3级发动机的“阿特拉斯一5”重型火箭将以每小时5.79万公里的惊人速度把“新地平线”号送离地球。它将于发射后9小时内飞过月球,而当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系列飞船需要用两天半时间。“新地平线”号以这样的超高速飞行,从地球到木星需要13个月。然后它将借助木星的巨大引力进一步提速,飞向遥远的冥王星。即便如此,如果一切还顺利,到达冥王星也将是2015年的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

“新地平线”号大小有如一架大钢琴,重454千克,由于它越飞离太阳越远,所以无法利用太阳能,将依靠所携的10.9千克钚丸放射性衰变能源提供动力,而且飞行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在大部分飞行时间里,它将处于“休眠”状态,仅仅每个星期向地球发送一次信号,汇报其状况。地面的科学家将每年“唤醒”它一次,对其设备进行检查。探测器上装有7种科学仪器,但这些仪器的总能耗低于一个夜间照明的灯泡。

(根据《中国教育报》同题报道改写,作者:张忠霞)

1.说说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并作简要分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除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3.科家们为了克服“新地平线”号探测冥王星路途遥远而“无法利用太阳能”的困难,采取了哪些办法?(每点不超过10个字)

4、比较阅读选文中引用的两位科学家对这次探测所发表的看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考场模拟参考答案]

(一)

1.“读书癖好的特征”或“读书癖好与刻苦学习的区别”;“读书癖好养成的标准”。

2.“读什么书重要,读书的爱好更重要。”

3.从句中“基本上”和“微不足道”可知,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课堂学习的作用。而对“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取法于内,运用于外”;或“课内学习阅读的方法,课外运用这一方法阅读。”;或“课内打基础,课外作延伸。”只要意思正确且在规定的字数以内即可。

4.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虽不惟一,但答题时必须注意:建议的内容要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及选文的中心;自己的观点要鲜明;语言要委婉得体,要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和自己的诚意。同时,还不能忘记对老师的称呼。

(二)

1.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的作用,将文章从对“冥王星”的介绍,过渡到对探测“冥王星”的介绍。

2.它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文章将冥王星的直径与月球作比较,将它的质量同地球作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冥王星的“个子小”,交代了它不被科学家重视的原因。

3.(1)提高运载火箭的速度;(2)借助木星的巨大引力;(3)携带放射性衰变能源;(4)采用节能飞行和设备。

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的技巧 篇4

一、新题型的题型类别

1.7选5题型

实际是一种特殊的完型填空题,把一篇500词左右文章的五个地方挖空,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给出出的6-7段文字中选择能分别放进文章中5个空白处的5段。这类题文章阅读难度大,一个空填错势必会影响到对另外一个空的选择。

2.排序题

是将一片500词左右的文章原有顺序打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将所列段落(7-8个)重新排序。其中有2-3个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已经给出。排序题的阅读量比阅读理解A节中的文章长一些,并且各段落没有按顺序排列,给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3.段落标题选择题

是在一篇长度为500词的文章中有6-7段文字或6-7个概括句或小标题,这些文字或标题分别是对文章中某一部分的概括、阐述或举例。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这6-7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5段文字或5个标题填入文章的空白处。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区分论点、论据,把握论点论据一致性的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从多个选项中找出最能支持相应论点的论据,或者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出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论点。

二、新题型文章的两种模式

1.三段论

是说明文议论文的共同全文结构模式。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主体板块分为三部分。

A.说明文的基本模式是:引言(用事例、试验等引出问题),分析(分析原因;实验过程等),结论(建议、解决方案)。说明文阐述事物的原理、起因和可能的后果。

B.议论文行文规则为:提出论点(常以事例引出),提出论据并论证论点,得出结论。其最终目的是说服读者接受某观点。议论文要用逻辑和论据来影响别人的看法或行动。

在考查过的文章中,无论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经常是一样的过程:

1)、引出要讨论的问题或现象(常以具体事例引出话题或论点)。

2)、然后展开分析过程或讨论其原因,

3)、最后得出结论、提建议或解决方案。

2.总分法

是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段落的拓展模式的共性。多数情况下段落首句是本段主题句。偶尔会有第二句或段尾句,比如说有的文章第一段的段首会先举例子,段尾才引出主题句。段落主旨极少有需自己概括的。了解这一点,要求我们从概率最高的情况出发。先快速扫描首句,看是否有概括性。如果第一句没有,迅速看段尾句。

三、掌握四种考研文章展开类型

1.问题型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议论型

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3.立论/驳论型

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论证观点

提出观点―发表异议―驳斥观点―建立观点―论证观点

4.因果型

结果/现象――原因/成因

四、新题型解题的两大关键

1.把握主题唯一是关键。

一个英语段落只能有一个主题。全文要围绕一个主题去展开;每一个段落也只有一个主题。分主题是为全文主题服务的。我们对已往考过的文章,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常为明确的主题句,大家可以仔细研究分析真题,都可以明确找出。

2.把握段落、句子前后连贯一致性是关键。

连贯性是指段落与段落之间,段落内的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一致,上下文用词要连贯,用词会重复出现。文章或段落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楚、合乎逻辑。这一点对考生的要求最高。

五、新题型解题步骤:快速解题“四步走”

第一步:精读重点,通读全文。

尤其是全文首末段,每段首句要精读,迅速得知文章的主旨大意。

第二步:精读选项,做好笔记。

用笔记下每个选项的大致中文意思和核心词,做到心中有数,把选项意思与文章很好的融合起来,否则就容易看完之后忘记,导致浪费时间。

第三步:根据线索,原文定位。

分析上下文背景,詹前顾后,选出答案。

第四步:全文检查,高分必备。

把自己选择的选项带入原文,检测是否文章前后连贯,检测所选的选项是否和文章的主旨大意相吻合。

六、熟知文章逻辑关系

常见文章逻辑关系主要有:并列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解释关系、例证关系、定义关系等:下面举四种考的最多的逻辑关系词,希望大家可以背背:

A.并列递进关系

标志词汇有and,indeed,also,besides,similarly,like,accordingly,inthesameway,meanwhile,furthermore,moreover等;

B.转折关系

标志词:but,yet,although,however,onthecontrary,ontheotherhand,instead等;

C.因果关系

标志词汇有for,because,since,therefore等;

D.解释关系

标志词汇有thatis,thatistosay,forexample,suchas,namely,inotherwords等。

1.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解题技巧

2.2017考研英语阅读:三类新题型解题技巧

3.关于考研英语阅读的技巧

4.2017考研英语新题型真题及答案

5.考研英语二新题型真题及答案

6.考研英语新题型解题技巧

7.20考研英语二新题型解析

8.考研英语一真题新题型答案详解

9.考研英语一新题型真题及答案

阅读新题型 篇5

一说到考研阅读“新题型”,考研er可能会心头一紧,想想十道题只能做对两三个的痛苦,会不会感慨人生之多艰?但新题型实际在考研中也已经考了近10年了。所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新题型的答题小窍门,供大家复习参考。

在新题型中有几个除了连接装置的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数字

我们对一些数字要敏感的,作者行文可能是通过时间顺序,或者是按某种特定的顺序。最典型的就是2006年的“美国博彩业的兴旺”全篇行文是按主人公越赌越大,所赌的钱数也是递增的关系。这样我们的第一题的C就轻松解出来了,根本不用知道他在说什么。我们要对数字敏感,遇到白给分的题千万要拿住。

2、引号&专有名词

如果你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或者一个新的专有名词,那么你要先介绍他,这就不免在一个段落或连续的几个段落多次出现这个专有名词。如2008年的最后一题。空前的最后一句,The student who wrote “The A &P as a State of Mind” wisely dropped a paragraph that questioned whether Sammy displays chauvinistic attitudes toward women.(45)这里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The A &P不管他是缩写还是什么意思,这个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后面一定会还要提到他。那么看选项中E、F有提到The A &P

E:Although this is an interesting issue, it has…lead up to the A &P “policy” he enforces.F:In the final paragraph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tting in “A &P”…

http:///kaoyan/ 如果你还记得我上边说的两大“连接装置”那你看到E选项,会是多么激动的事情啊!既有逻辑连词Although,又有代词this,如果让我蒙我会毫不犹豫的蒙E。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语义的分析来解这道题。就F来说,很突兀的一句话,和上文不搭调,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连接装置。

掌握这几条窍门,即使文章意思不能全懂,光凭判断也能八九不离十了,当然,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技巧只是锦上添花,大家要好好夯实基础啊!

2018考研学子想要了解更多考研资讯、复习资料与备考经验,可以搜索文都网校进入考研频道,查看2018考研辅导课程,咨询专业老师考研相关内容。

阅读新题型 篇6

及2006年阅读重点题型分析

一、根据文章内容设计的问题 1、02《读书、养气、写作》

13、作者在文中对中学生的读书提出了 和 的要求。2、02《亲近自己的双腿》

16、第3段画线句“我正觉奇怪”中,“我”“奇怪”的是。

3、02《亲近自己的双腿》

19、第六段画线句说:“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起先纠缠着、笼罩着“我”的惆怅和悲凉,为什么“竟然了无影踪了”呢? 4、02《亲近自己的双腿》20、第8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1)(2)(3)5、03《奥林匹克新格言》

16、第5段画线部分是罗格先生的话,从本段文字看,罗格先生说这段话的理由是(1)(2)。6、03《成全一棵树》

21、第8段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7、04《蒙娜丽莎微笑揭密》

15、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1)(2)8、04《最完美的礼物》20、第5段画线句“恐惧和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9、05《为你打开一扇门》

12、从文中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不仅要有,更要有。10、05《我的老师》

16、填写刘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或反应。

二、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02《读书养气写作》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 03《奥林匹克新格言》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05《为你打开一扇门》

11、本文围绕文学展开论述,第3段主要论述了 ;第四段主要论述了。

三、指代题 1、02《读书、养气、写作》

11、第3段中加点词“气”具体指的是。2、03《奥林匹克新格言》

15、第3段画线的“这些杂色”具体是指。3、04《蒙娜丽莎微笑揭密》

17、第6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05《为你打开一扇门》

12、第4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

四、检测汉字的书写 05《我的老师》

15、第3段画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其正确的写法是。

五、探究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含义1、02《亲近自己的双腿》

18、第5段加点词语“挣生活”的意思是。2、02《亲近自己的双腿》

21、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

3、04《蒙娜丽沙微笑揭密》

17、“焚琴煮鹤”在文中喻指。4、04《最完美的礼物》

23、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5、05《我的老师》

17、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六、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及心理 1、03《成全一棵树》20、第4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1)(2)(3)。2、05《我的老师》

16、分析刘老师的品质特点。

七、揣摩作者的看法、情感

及写作的目的意图 03《成全一棵树》

22、第2、4、8、9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

八、根据特定词语组成一段文字 05《我的老师》

13、理解第一段,仿照第二段,在横线上填入词语,并简述打开“这扇门”的意义。(文字中必须含有下列词语中的3个。)

九、根据要求补写内容 02《亲近自己的双腿》

17、第4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02《成全一棵树》

23、第17段中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04《蒙娜丽莎微笑揭密》

19、从文中推断,第7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6段相对。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04《最完美的礼物》

22、第10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章,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补写内容和分析鉴赏合二为一 04《最完美的礼物》

21、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7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1)“轮到大刘了,他 地喝了两大口水,„„”理由:(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十、谈看法、感想等 02《读书、养气、写作》

15、第4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一、鉴赏 02《亲近自己的双腿》

18、从语言特点看,在第5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05《我的老师》

18、将第10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文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

1、句式转换 C12中,反问句在表达上一般能起到增强肯定语气的作用。试从文中找出一句反问句,并在不改变句子意思的前提下将它改写成陈述句。

2、分解句子的意思 A12,从全文的论述来看,第(3)段中画线句表达了哪几层意思?(写出两点即可)

3、探究作用

1、修辞的运用和作用(1)C16中,第(12)段画线句中,“战车”在文中比喻。(2)D15题(2)中,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作用是。中考例证 1、02《读书养气写作》

1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2、05《我的老师》

14、请从第2段中找出与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的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2、结尾的作用(1)A18中,作为文章的结尾,这句话的作用是。

3、说明方法的作用(1)B12中,第(5)段中列举了一些数字,是为了说明。(2)D11(2)本段列举了大量的地名,其作用是。

4、论据的作用(1)A13,第4段中列举作者的后悔、歌德的实验等事例在文中的作用是。(2)C13,第4段以《前赤壁赋》为例论证了。

5、描写的作用(1)B16,文中有多处对于老人衣着外表和生活状况的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在于。(2)C17,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了对“长笛声”的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3)D17,品读第二段和第三段画线部分,联系全文,从不同角度体会并说明它们的作用:情节内容;结构;思想情感。

4、照应 B17中,第(15)段中说老人“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从全文看,最能体现老人“本真的善良”的一句话是。

5、文学常识 B14中,文中提及“泰戈尔”与“托尔斯泰”,你读过他们的作品吗?请写出其中一位大文豪的一篇作品。

6、鉴赏

(一)人物描写特点 A19,请从人物描写特点的角度,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二)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 B13题(1),文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

(三)诗画关系 C18中,作者用“诗一般静美”来形容陈逸飞《吹长笛的女人》的画作,唐代诗人王维也曾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以《鹿柴》一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为例,谈谈你对诗画关系的理解。

7、仿写(1)那个梦想如悬在空中的一盏明灯,引导他一站一站地往前赶;如埋在心间的一粒种子,渴盼着有一天能生根发芽;如上天对心灵的一个暗示,催促他加快脚步一步一步地想梦想靠近。那个梦想如。(松江区)(2)哲学是山岗,你可以登高远望,尽管在阅读时有爬山一样的沉重与艰难,散文如一片草原,有和缓的起伏,有看得见却走不到的地平线。

阅读新题型 篇7

一、“读后续写”的因与果

如果说“读后续写”新题型以及浙江英语新高考中的新变化是一个“果”,那么,引起这个变革的“因”是什么呢?新变化要求我们用新的视野来观照,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视野值得关注。

(一)理论指导视野

在实践中产生了对规律的认识即理论,理论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输入理论”认为,大量足够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内容可以使外语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这直接导致了外语习得实践中输入量的增加,促进了外语学习者听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稍后出现的“输出理论”认为,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的产生,外语学习者就能习得或学习语言。这又直接影响了外语习得实践中输出量的增加,推动了外语学习者写作和口语能力的提高。国内有研究者认为,外语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语言理解和产出结合的紧密程度,两者产生协同效应,结合得越紧密,协同效应就越强,外语学习效果就越佳(王初明2014)。

(二)问题导向视野

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输出性语言能力即口语和写作偏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有一项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学生的平均成绩在参加雅思考试的41个国家中位列第34名,其中口语成绩为倒数第一。长期以来,“哑巴英语”、高分低能等问题困扰着中国英语教师和学生。英语习得中的“低熟程度”倒逼着英语教学者思考如何有效提高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和实施读写整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葛炳芳2015)。

(三)高考反拨视野

当今语言测试设计把反拨效应视为首要考量因素,格外在意测试是否促教促学。研究者指出英语高考输出能力测试比例过小,因此,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应试技巧而忽视教学方法,学生陷入无边的题海战术,轻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所以,本轮高考英语改革的目的就是:利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或者说积极反拨效应带动英语教学方式的全面转变,引导英语工具性本质回归,创造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语言教育环境(旷群、戚业国2015)。“读后续写”这种形式早已存在,王初明在相当长的研究与实证后,极力推荐将其推广应用于外语教学,认为可应用于语言测试(王初明、亓鲁霞2013),视之为促学外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王初明2015)。

二、“读后续写”的教与学

大的变革、新的视野必然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迅速作出积极反应,不断改进“教”的方式,从而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对“读后续写”新题型,笔者认为可以重点从培养思维能力、语篇意识和作者意识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用好教学资源,培养思维能力

《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读后续写”的题型特点与考试目标。笔者认为,做好“读后续写”,主要是处理好限制和开发的关系,这个续写既被读所限制,又可以在读的基础上开放地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戴着镣铐跳舞”的能力,从而在考试中提高“读后续写”得分的精准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人教版高中语言必修教材第六模块Unit 2 Reading 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共有8首诗歌,在阅读欣赏它们之后,笔者让学生选择一首诗,并基于诗歌内容编一则120词左右的故事,要求包含诗歌中的主要词汇和要传达的主要情感。从学生续写的故事中笔者发现,学生一是能抓住关键词、关键信息,能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父爱、遗憾、欢快或者悲伤;二是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那首童谣让学生想到了新爸爸马克·扎克伯格,夏天的炎热干燥让学生想到了沙漠里的仙人掌。不过,参照《考试说明》上的写作五档评分标准,学生还需要在语言的丰富性、上下文衔接、行文连贯等方面加以提升。

(二)挖掘教材资源,培养语篇意识

葛炳芳(2015)提出并且不断探索实践“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即思维(筛选、整合、评价、拓展)、内容(字面的、推断的、想象的、评价的)和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的综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体验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策略,为思维而教,为内容而读,为语言而学。笔者认为,“阅读综合视野”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教学模式,它启发引导我们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展了,并能综合运用到“读后续写”题型上,自然而然能够厚积薄发,形成良好的效果。

课例背景:课题是人教版高中语言必修教材第三模块Unit 1 Using language的A sad love story。本课主要讲述了Li Fang在情人节与女朋友Hu Jin之间发生的事。篇章不长,但故事情节少了结局,是一篇很好的可以用作“读后续写”的语篇。因为故事中还涉及牛郎织女的故事,因此,可以从故事的发展情节着手,让学生初步有语篇结构的概念。笔者把阅读重点放在故事情节、语言学习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

课例片段:

Read the story of Niulang and Zhinv first in paragraph and mat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Beginning:Zhinv,the weaving girl,the most lovely of the daughters,visited the earth and met Niulang,the herd boy.

Development:They fell in love,married secretly and were very happy.

Climax:The Goddess of Heaven got so angry that she forced Zhinv back to heaven.Niulang tried to follow her but was stopped by the Milky Way.Thus,the couple were separated.

Ending:The Goddess of Heaven allowed the couple to meet once a year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when magpies make a bridge of their wings.

Read the story of Li Fang.

What happened between Li Fang and Hu Jin?

W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Li Fang was waiting alone at the coffee shop with his roses and chocolates,but Hu Jin didn’t____________.He thought she would__________________.Feeling like a______,he would_________his sadness in coffee.

What about the development?

Li Fang watched a TV program about“Qiqiao Festival”.Thinking Hu Jin might play a_______on him,he_______away the roses and chocolates and_____off for home.

What was the climax of the story?

As Li Fang passed the tea shop on the corner,he heard Hu Jin calling and she was_______at him“,I’ve been waiting for a long time.I have a gift for you!Why are you so late?”

Writing

Discuss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and write a proper ending to the story.

Paragraph1:Li Fang turned around and thought...

Paragraph2:To his surprise,...

Underlined words:

Li Fang,Hu Jin,coffee shop,tea shop,heart-broken,apologize,forgive,turn up,sadness,on TV

Tips:

Think of how Li Fang would explain that the flowers and chocolates were gone.

Think of what Hu Jin would say when she heard that news.

Think of an ending to the story.Would Li Fang be happy or sad?

课例反思:课堂从“情人节”导入,自然过渡到七夕,再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读故事后按照教师给出的四个部分了解故事的基本结构,即开端、发展、高潮及结局。再读Li Fang的故事,先读大意,再让学生按照情节的发展读故事,最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续写故事的结局,并与全班同学分享。在教学中,各种活动的设计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动机,而语言的学习始终贯穿于文本理解的过程。课后,笔者发现学生的续写任务完成得比较好。学生能关注到说话人的语气,能根据限制性的要求发挥一定的想象力,能比较准确地使用所给词汇。当然,这堂课也暴露了部分学生在续写中思维跳跃太快、情节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三)开发教学资源,培养作者意识

在“读后续写”整合实践中,高一、高二的英语教师面对的挑战之一是教材资源缺乏。必修1至选修8共120篇文章,其中记叙文60篇,占总篇数的50%,看起来记叙文较多,但是符合《考试说明》中“读后续写”的语篇少之又少。笔者整理后发现,似乎只有必修2第二单元The story of Atlanta及第五单元Freddy the frog;必修3第一单元A sad love story及第二单元Come and eat here;选修6第五单元Trapped by the flood及选修7第二单元Satisfaction guaranteed和第三单元The Inuit legend of Sedna the sea goddess等文本可以通过改造后被用作读后续写的素材。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读后续写”的素材。

课例背景:课题是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Saki的作品Mrs.Packletide’s Tiger,内容讲述了Mrs.Packletide因为嫉妒Loona Bimberton杀了一只老虎,雇佣了一帮村民和Miss Mebbin帮她杀虎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本身就跌宕起伏,所以去掉结尾让学生续写,能考验学生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思路的把握。因此,笔者把阅读重点放在故事情节、作者意图和语言欣赏三个方面。

课例片段:

读前:

Background information:Why did tiger hunting use to be popular in India?

Regarded as a sport;driven by the thirst for fame;rewarded with others’admiration and the attention of major newspapers.

读中:

Skimming:

What is the type of writing?

What a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story?

Read and circle the words related to the elements.

What’s the main idea?

The story mainly talks about how Mrs.Packletide“shot”a tiger with others’help.

Scanning:

How many parts can the story be divided into?What is discussed in each part?

What charact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What are their relationships?

Further reading:

What’s the writer’s purpose of writing the story?How do you know?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that impress you most and then share with your partners.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complete?Why?

What might happen to Mrs.Packletide after the Costume Ball?

续写:

Complete the story with an ending.

Paragraph 1:

Miss Mebbin visited Mrs.Packletide after the ball.__________

Paragraph 2:

Mrs.Packletide’s face settled on greenish white.___________

Underlined words:

Mrs.Packletide,Loona Bimberton,Miss Mebbin,villagers,the newspapers,paid companion,dislike,a light heart,gun,shoot the tiger

原文结尾欣赏:

“How amused everyone would be if they knew what really happened,”said Miss Mebbin a few days after the ball.

“What do you mean?”asked Mrs.Packletide quickly.

“How you shot the goat and frightened the tiger to death,”said Miss Mebbin,with her unpleasant laugh.

“No one would believe it,”said Mrs.Packletide,her face changing color rapidly.

“Loona Bimberton would,”said Miss Mebbin.

Mrs.Packletide’s face settled on greenish white.“You surely wouldn’t give me away?”she asked.

“I’ve seen a weekend cottage near Dorking,”said Miss Mebbin,“six hundred and eighty.Quite a bargain,only I don’t happen to have the money.”

Miss Mebbin possessed the pretty weekend cottage.Mrs.Packletide lost interest in animal-hunting.

“The extra expenses are so heavy,”she said to inquiring friends.

课例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介绍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画出故事基本要素的相关词汇,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尽快了解故事大意;分析篇章结构、厘清人物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文本内容;佳句欣赏可以让学生在语境中更有效地体会、理解和学习语言。因为在读的过程中铺垫充分,尤其是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准确把握之后,大多数学生续写的情节都比较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局大多显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最后原作的结局欣赏,既可以让学生对照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读后续写”的思与悟

语言学习与文本理解不是两张皮,在教学中应努力达成在文本理解过程中语言语境化的理解、学习和运用。读得恰到好处才能写得恰如其分。在“读后续写”课里,读是为写做好铺垫,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有重点有侧重地铺垫,无论是语言、思维、结构,还是情感态度,目的是为写的输出找到台阶和空间。结合以上教学案例,笔者认为,做好读后续写要重点关注以下元素:(1)动机的激发。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如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运用多元评价方式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动机,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2)语境的伴随。通过“学伴用随”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写作中跳出习惯表达的舒适区,对文本理解、情节连贯和关键词等要素加以限制,尝试“跳一跳来摘到完美续写的果实”的乐趣;(3)互动的效应。通过读者与读物的互动、与作者互动,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以及课堂教学中人际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伴的合作、分享、评价),了解写作思路、写作意图、写作风格和语言的运用,达到“拉平效应”,促使学生读得更轻松、写得更流畅;(4)能力的提升。“读后续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和精准的表达能力,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做到思维、内容和语言的综合施教,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变革不能仅仅停留在英语考试的新题型上,最根本的变革应该体现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新的考试改革和题型变化不是麻烦和困惑,而是机遇和挑战。它倒逼我们思考学生英语能力如何有效提升,反拨我们的教学实践如何深入开展,从而带动英语教学方式的全面转变。“读后续写”等新题型提升了我们对英语学习规律的认知与理解,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探索,将这种对规律的认识反映到英语教学中,以针对性地写促进针对性地读,在化茧的限制之后成长为自在的蝶,达到读与写的自由,最终促进英语学习者思维、内容和语言之花的美丽绽放。

摘要:分析“读后续写”题型出现的因与果,从理论指导、问题导向和高考反拨三个视野关注这一新变化。结合实际教学分析“读后续写”新题型的应对策略,认为可以从培养思维能力、语篇意识和作者意识三个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改革,读后续写,阅读教学,积极反拨

参考文献

葛炳芳.2015.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旷群,戚业国.2015.高考改革与英语工具性回归[J].现代大学教育,(6).

刘庆思.2016.关于一年两考高考英语阅读试卷中读后续写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1).

王初明.2014.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J].现代外语,(4).

王初明.2015.读后续写何以有效促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5).

现代文阅读的三大题型 篇8

一、概括题

一篇文章中可概括的东西很多,如概括描写对象的特征、概括文章中心、概括原因依据、概括文章层次等。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

一是提取原文语句,摘录相关答案。

提取关键词。一般来说概括特点的题目答题方法就是找关键词。2008年高考湖北卷“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征”,我们很快就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关键词“模糊性、隐蔽性”。

提取中心句。有些文章中有或明或暗的中心语段或中心句,找出这些句子,可以很快地组织相关答案。2005年高考山东卷“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就属于找不同段落中的中心句进行归纳。第6、7、8段中的事例与重要词语分别是“旅居美国的俄国老太太看到俄文报页啜泣起来。乡土信息、文化根源、乡愁”“我自己乘船渡三峡,但见历史山川,浮沉眼底。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一刻。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却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语组织出答案: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土的山川(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往事、往事记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二是分层概括。大多数题目需要我们弄清文章层次。找准答题点,然后分层概括,特别是题目上有明确暗示语的如“几个角度”、“几个方面”等。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4题“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概括第二段可以提炼出“日历中隐含着一种希望”,从三、四段中可提炼出“日历代表着时间。让人珍惜”,从六、七段提炼出“日历的重要意义”。

二、含义题

关于“含义”,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往往是这样几种类型的词语或句子:一是词语句子具有的语境义;二是句中含有某种修辞,特别是比喻、象征、借代;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

关于语境义的答题思路:(1)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如果是句子就要先找出句中的重要词语。(2)瞻前顾后,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如果有代词。就在上句或下旬寻找指代的对象。2008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第一小题:“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联系上文“越走越静……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表明“空谷足音”是指“环境幽静”,再联系下文对院落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孤寂,这样就可以组织答案了“孤独的脚步说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同时暗示了环境的幽静”。

运用了修辞的词语或句子的答题思路: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比如比喻句,则先找出句中的喻体,然后根据上下文分析本体,找出二者的相似点。最后运用“中心辐射法”联系全文将本体、相似点、中心组合成文。2006年高考江西卷第18题要求说说“童话”的含义,首先联系上文发现“童话”的本体是森林,二者的相似点是美丽、充满幻想、有众多鸟兽,文章的中心是“作者对森林荒原化的忧虑”,组合为答案为:“喻指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往往是指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或者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答题时分析了句子的含义后再加上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答案就较为完备了。

三、作用题

作用题有各种题型变式,如“作用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为什么这样写”等等。面对这样的题型,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

一是看它在篇章结构上的作用,也就是在文章的章法上所起的作用。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有些布局谋篇的技巧:比如,开篇的句子可能是铺垫、开篇点题、引人入胜、总括全文等,而中间段落可能有过渡、宕开一笔、穿插交代、伏笔照应(也可能在开头结尾)等,结尾段落可能是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含蓄隽永、意在言外、发人深省等。例2005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如果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结构,结合全文思路就很好作答了,这句话往往出现在作者满怀希望地等待春天时,天气却总不作美,让人“憎嫌”,但通观全文又不是真的“我不信了春天”,所以答案就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

二是看技巧上的作用。用了修辞格的要分析修辞格及其作用,用了表达技巧、写作技巧的也要先答出是什么技巧,然后分析这种技巧的作用,再联系中心作答。这里面常考的有修辞格中的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反问等。例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就是考的拟人及其作用。表达中常考的有对比、反衬、象征、第二人称、细节描写、引用、虚实等。例《痛哭和珍》(2004年高考全国卷)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文章赞扬了和珍的英勇伟大,而写自己胆怯渺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反衬,所以答案是“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上一篇:光电效应设计详案物理教案下一篇:廉洁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