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解毒祛瘀法

2024-08-14

扶正解毒祛瘀法(精选4篇)

扶正解毒祛瘀法 篇1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二位。胃癌是由于正气内虚、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水谷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等蕴结于胃,发为胃癌。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相关。胃癌是一种脾胃功能失常的病变,由脏腑功能失调、外感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其病机是由多个病理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反应,但脾胃亏损则是其根本病因[1]。

贾英杰教授认为,在肿瘤发展的过程中,“正气内虚,毒瘀并存”是癌瘤病机的关键所在,正气亏虚是恶性肿瘤的发病基础,癌毒内生则是恶性肿瘤的始动因素[2]。我们结合临床浅谈贾英杰教授运用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胃恶性肿瘤的临床经验。

1 病因病机

1.1 脾胃所伤,水谷不化

汉张仲景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脾胃损伤,致水谷不化,方用大半夏汤和茯苓泽泻汤,至今亦为临床所用。《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篇说:“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均可损伤胃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热结互结于胃,最终发为胃癌。

1.2 气血不足,正气亏虚

《诸病源候论》中提到:“荣卫俱虚,其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藏冷,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往寒热,甚者食已即吐,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为胃反。”贾英杰教授认为,正气亏虚则无力抗邪,气虚血亏,运行不畅,则脏腑功能失调,故因虚致瘀。

2 辨证论治

胃癌的发病主要是脾胃虚弱,脏腑受损,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致脾胃运化失调,形成癌肿,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均可导致脾胃的气机失调,从而影响了脾胃的基本功能,气血亏虚,日久涉肾,最后致脾肾阳虚,使症状进一步加重。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相关。恶性肿瘤患者晚期以虚证为主,久病入络,加之化疗的“药毒”常使患者出现因毒增虚,因虚致瘀滞,瘀滞聚毒,瘀毒增虚的恶性循环[3]。因此,贾英杰教授治疗上以扶正解毒祛瘀法为纲,以益气养血、疏肝健脾、活血化瘀、补肾填精为法,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治疗胃癌。

2.1 益气养血

气血亏虚,在治疗胃癌中十分常见,气血亏虚,脾胃失于运化,故贾英杰教授用药多为补益气血之品,药用生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太子参等,并佐以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鸡内金、佛手花、代代花、旋复花等理气药,以防过于滋腻而影响疗效。

2.2 疏肝健脾

贾英杰教授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平素情志抑郁,以及痰湿、瘀血、宿食等,均可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引起气滞、气郁、气逆等病理现象,日久不解,导致气滞血瘀,长期蕴结不散,遂成癌肿。故治疗胃癌,从肝论治,疏肝健脾、理气活血,药用柴胡、川芎、郁金、姜黄、白芍等。

2.3 活血化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则血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提到“久有胃痛,更加劳力,致络中血瘀,经气逆。其患总在络脉中痹窒耳……形瘦清减,用缓逐其瘀一法”。因此,气机不利可导致气滞血瘀,蓄结日久,而成肿块。药用三棱、莪术、玫瑰花、王不留行等药物。

2.4 补肾填精

贾英杰教授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需得后天之滋养方能涓流不息。脾为后天之本,乃为气血生化之源泉。若肾气不足,脾失温煦,终将导致正气亏虚,邪气乘虚而入,蕴结于胃,可致胃癌。故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提倡益肾填精、温阳健脾。药用山茱萸、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肉桂、干姜、砂仁、白豆蔻、高良姜等。

贾英杰教授认为,虚、毒、瘀贯穿于癌瘤病程的始末,三者相互并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正气内虚,毒瘀并存”是癌瘤病机的关键所在[4]。胃癌属于因虚致实之病,虚实夹杂,故治疗当以中焦为切入点,时时顾护胃气,并提倡从肝入手、从肾论治,强调整体调节,攻补兼施,以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提高免疫功能,最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周冬枝,吴苏冬,刘永惠,等.胃癌中医证型与p53、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6-59.

[2]李小江,贾英杰.扶正解毒祛瘀法治疗恶性肿瘤探析[J].环球中医药,2013,6(7):534-536.

[3]王金秀,贾英杰.贾英杰“扶正培本解毒祛瘀”治法治疗肿瘤的精要[J].陕西中医,2014,35(6):730-732.

[4]贾英杰.试论癌瘤“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的病机观点[J].新中医,2013,45(6):9-11.

扶正解毒祛瘀法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表2所示。

1.2 中医辨证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2002年版本为标准。其中既往或新发现的有口渴、易饥饿、尿多且甜,有形体消瘦症状,有肢端发凉、疼痛、麻木、坏疽、皮肤破溃可以诊断。其中肢体麻木、刺痛,皮肤有蚁行感觉、四肢末梢凉,有疲倦乏力,有口干易渴,舌体检查有齿痕,有瘀斑和脉沉细弱为气虚血瘀证。

1.3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WHO颁布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对糖尿病进行诊断;根据《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患者有明确诊断的糖尿病病史,足部有缺血情况,有溃疡或坏疽,有腹肌外露,有感觉或痛觉减退等神经病变,有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同时结合超声及生化检查方法。

患者分级标准采用Wagner's分级方法[3],见表3所示。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和西医的糖尿病足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者;③Wagner分级中属0-2级者;④已签有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者;②按Wagner分级属3级或3级以上者;③精神病患者;④不合作者或未按规定用药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对中药过敏者;⑦有严重的骨质缺损、骨质破坏和骨髓炎,出现假性关节等;⑧近3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⑨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严重原发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合理的运动,配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为患者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法、或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处理创面、预防感染,外用碘伏消毒。同时对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采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蛋白摄入和对症治疗。

2.2 药物治疗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标准外科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给予外科标准治疗方法,包括清创、消毒、引流、换药等[4]。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治疗,120mL/次,2次/d,早晚饭后温服,每剂服用2 d。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4~6个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

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根据《糖尿病足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痊愈:患者的足部肢端肤色恢复正常,且肢端的感觉恢复正常,有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及白蛋白检查结果正常。显效:患者的创面均愈合,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明显。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创面红肿等减轻,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下降。无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的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甚至升高。如有截肢和死亡病例排除。

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

5 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1.3%,对照组为69.6%,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6 讨论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血痹”、“脉痹”、“脱疽”等范畴。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阴亏燥热,日久则燥热煎灼阴血而致血瘀,气虚日久无力鼓动血行形成瘀血,瘀血阻滞脉络,气虚日久,运化失司,气化功能失常,易生痰、湿、瘀、热等邪。气属阳,气虚必伴阳气虚损,阳气不能通达温煦四末,致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发为糖尿病足。故治疗原则为扶正通络、化痰祛瘀。临床表现为下肢皮肤凉,呈紫褐色,伴有麻木、疼痛,或有感觉异常等。方药组成为:黄芪、当归、赤芍、牛膝、丹参、地龙、防风、天麻、络石藤、鹿角胶、三七、白芥子、连翘、鸡血藤。方中黄芪益气扶正,三七活血散瘀、消肿定痛,天麻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脉开窍,三者合用扶正通络、化瘀止痛,为君。当归补血活血止痛,丹参活血化瘀消痈止痛,地龙通经活络,白芥子化痰消肿、通络止痛,四药共助君药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消肿止痛,为臣。赤芍化瘀止痛、凉血消肿,防风祛风胜湿止痛,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鹿角胶补肾阳、益精血、托疮生肌,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牛膝补肝肾、逐瘀通经、引药下行,诸药合用补益精血、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共为佐使。以上诸药合用共奏扶正通络、化痰祛瘀之功。

该研究表明,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结合基础治疗治疗糖尿病足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既经济实惠又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标准外科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汤剂口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1.3%,对照组为6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糖尿病足,治疗

参考文献

[1]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M].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44.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8.

[3]Wager FW.The dysvascular foot:asystem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Foot Ankle,1981,2(2):64-122.

扶正解毒祛瘀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诊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88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 年龄19~50岁, 平均38岁;病程4个月~8年, 平均2年零4个月;其中, 已婚者47例, 未婚者6例;影响性功能者32例, 对性功能未影响者21例。对照组35例, 年龄21~49岁, 平均36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2年零1个月;已婚者31例, 未婚者4例;影响性功能者22例, 对性功能未影响者13例。两组资料在年龄、病程、病情及婚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 症状:下尿路刺激症状、疼痛症状; (2) 前列腺触诊; (3) 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 (WBC) ≥10/HP, 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 (4) 精液检查; (5) 前列腺液细菌培养; (6) Meares-Stame四杯法试验; (7) 超声波检查。凡具备 (1) 、 (2) 、 (3) 中任何一项即可确诊, 其余几项可根据需要选做。如果尿检提示有反复的下尿路感染, 应用四杯法试验进行定位检查往往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尿四杯试验过于繁琐, 临床上多以尿二杯试验 (the pre-and postmassage 2-glass test) 替代。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精浊”篇制订。湿热兼瘀型: (1) 尿频、尿急; (2) 尿余沥不尽; (3) 阴囊潮湿; (4) 尿道口有分泌物排出; (5) 少腹、会阴、睾丸疼痛或坠胀不适; (6) 舌质红或暗, 或有瘀点, 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数或涩。其中, (3) 、 (6) 必备, (1) 、 (2) 、 (4) 、 (5) 至少必备一项[1]。

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湿热兼瘀型诊断标准者均为观察病例。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以化浊祛瘀解毒为基础治疗方法, 并配合辨证论治, 常用三九医药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药物:石菖蒲、薏苡仁、萆薢、蒲黄、桃仁、川牛膝、当归、赤芍、败酱草、蒲公英等。 (1) 兼湿热者, 以尿路刺激症状为主 (临床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阴囊潮湿,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肛门指诊:前列腺腺体饱满或两侧叶不对称, 有压痛, 前列腺液易出;前列腺液检:白细胞明显增多, 卵磷脂小体减少) 加滑石、红藤、车前子、栀子、黄柏、大黄、土茯苓等; (2) 兼气滞血瘀者, 以疼痛症状为主 (临床症状:会阴部、少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疼痛不适, 痛有定处, 舌紫暗, 有瘀点或瘀斑, 脉沉涩;肛门指诊:腺体硬韧纤维化或不规则缩小, 纤体边缘界限不清楚, 按摩腺体有压痛, 前列腺液不易取出;前列腺液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 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 加红花、川芎、丹参、川楝子、穿山甲、王不留行、乳香、没药等; (3) 兼肾虚者, 多见中年患者, 久病体质虚弱, 以乏力、腰膝酸痛为主 (临床症状:小便余沥不尽, 或兼见遗精、阳痿、腰膝酸软、精神萎靡, 舌淡白或质红少津, 脉细;肛门指诊:前列腺腺体萎缩、平陷或纤维化硬缩, 前列腺液不易挤出;前列腺液镜检:脓细胞散在或呈小堆, 卵磷脂小体消失) 加熟地、菟丝子、女贞子、黄芪、仙灵脾、肉苁蓉、山茱萸等。上述药物各1袋, 每次1剂, 每日2次, 水冲口服, 连续用药20 d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以抗生素和α受体阻滞剂为主[2], 主要药物为环丙沙星0.5 g, 口服, 2次/d;特拉唑嗪片4 mg, 口服, 2次/d。连续用药20 d为1个疗程。

两组在用药期间均戒烟、酒, 避免久坐和劳累。均治疗1~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1.4 疗效判断标准

目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前列腺触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和pH值指标。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推出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系统 (分为疼痛、排尿异常和对生活质量影响3个方面的9个问题) 和《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采用积分法确定疗效诊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 (尿频、尿急、尿余沥不尽, 小腹、睾丸、坠胀疼痛不适, 尿道滴白, 性功能下降, 阴囊潮湿,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 积分减少≥80%, 前列腺压痛消失, 质地正常或接近正常, EPS检查未发现白细胞, pH值下降。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前列腺压痛及质地均有明显改善, EPS检查白细胞计数及p H值较治疗前减少≥60%。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前列腺压痛及质地均有所改善, EPS检查白细胞计数及pH值较治疗前减少≥30%或白细胞计数无下降但pH值较治疗前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或无变化, 前列腺压痛及质地均无改善, EPS检查白细胞计数及pH值较治疗前减少<30%或无变化[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 两组治疗1~3个疗程后,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 应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在消除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中医古籍中并无前列腺炎的病名, 一般根据前列腺炎的尿道症状, 属于“淋证”、“精浊”、“白淫”、“白浊”[4]范畴。根据临床观察, 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小便频急、尿后余沥不尽、尿道灼热、会阴疼痛或不适、少腹疼痛或不适、腰骶部疼痛、睾丸疼痛、阴囊潮湿、尿后滴白等。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其病因不外乎本虚 (气虚、肾虚) 标实 (血瘀、湿热) [4]。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为细菌感染, 或其他诱因如久坐、过食辛辣、房劳所伤致前列腺充血, 炎症初、中期腺体炎性浸润引起周围肌肉的保护性痉挛, 刺激周围神经而出现疼痛;后期腺体周围结缔组织增生, 肌肉痉挛, 压迫神经, 引起局部疼痛和排尿异常。

中医认为, 引发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或饮酒过度,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 水湿停聚, 郁而化热, 湿热蕴结于下焦;或外感湿热火毒, 火热之邪下迫膀胱, 致膀胱气化不利;或因房劳过度, 相火妄动, 败精蕴湿化热, 清浊不分, 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及排尿困难等尿路症状。既往多认为此乃膀胱湿热下注所致, 但慢性前列腺炎病因不同于湿热下注膀胱, 往往使用清热利尿通淋之品并不能使前列腺湿祛热除, 其病机应为湿热之邪阻滞精室。正如《医衡·证论·精浊论》所谓“尿与精所出之道不同, 淋病在尿道, 故纲目列之肝胆部, 浊病在精道, 故纲目列之肾膀胱部……每具时医以淋法治之, 五苓、八正杂投不已, 因而剧增者, 不可胜数, 予每正之, 其余尚难以户说也。盖有精败而腐者十九, 有湿热流注与虚者十一”, 这与西医“前列腺导管与尿道、射精管所出之道不同”以及“慢性前列腺炎不一定合并尿路感染”[5]等认识是一致的。湿热久遏, 不得清利, 久病入络, 精道气血瘀滞, 而出现会阴部疼痛或不适、少腹疼痛或不适、腰骶部疼痛、睾丸疼痛等症状, 目前多认为气血瘀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西医认为前列腺导管因炎症刺激、纤维变性而狭窄, 秽浊之物难以排出。任何影响前列腺液产生和排泄的不利因素, 皆可导致前列腺藏血功能失调, 有碍于前列腺功能的正常发挥, 日久必本虚标实, 易于浊物瘀阻。湿热长期困阻, 相火久遏不泄, 精道气血瘀滞便形成了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的病机特点[6]。湿浊留滞精窍 (前列腺) , 前列腺液分泌增多但精窍排出不畅, 出现各种秽浊症状, 尿道口有乳白色分泌物尤其在排尿终末、大便时或腹压增加时滴出;湿浊波及尿道则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尿道灼热感及排尿困难等尿路刺激症状;湿浊入络, 阻遏气血, 则有前列腺腺体重大, 压痛, 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满视野或大量成堆。病程日久, 血脉运行不畅而变生瘀血表现, 瘀血阻滞, 不通则痛, 出现下腹部、会阴、后尿道、睾丸、腹股沟牵引作痛或肛门坠胀不适;瘀血阻滞, 凝结局部, 前列腺指诊可见腺体变硬或体积缩小, 可触及大小不等结节;血脉瘀滞, 腺体分泌减少, 排出不畅, 故压痛明显;瘀阻伤络, 前列腺液检查可见红细胞、卵磷脂小体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应做到湿者利湿化浊, 热者清热解毒, 瘀者活血化瘀。慢性前列腺炎尿路刺激症状治疗的遣药应着重选用排浊之品, 盆腔疼痛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脉络为主, 灼热、尿黄应清热解毒。化浊宜用菖蒲、薏苡仁、萆薢、蒲黄;祛瘀宜用桃仁、川牛膝、当归、赤芍;清热宜用败酱草、蒲公英。精室洁净, 精道畅通, 热毒清泄, 则腺液化生闭藏施泄有度, 源泉不竭, 畅流不腐, 从而加速慢性前列腺炎性病灶的愈合。兼湿热者, 加滑石、红藤、车前子、栀子、黄柏、大黄、土茯苓等以清利湿热;兼气滞血瘀者, 加红花、川芎、丹参、川楝子、穿山甲、王不留行、乳香、没药等以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兼肾虚者, 加熟地、菟丝子、女贞子、黄芪、仙灵脾、肉苁蓉、山茱萸等以益肾固本。化浊、祛瘀、解毒贯穿于慢性前列腺炎整个治疗的全过程, 切中病机, 解除症状, 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宇烽, 李宏军.实用男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277-280.

[2]贾金铭.前列腺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对策及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 (3) :217.

[3]洪锴, 许清泉, 姜辉, 等.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临床应用及分析[J].中华男科学, 2002, 8 (1) :38.

[4]马卫国, 贾金铭.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研究与诊疗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 5 (5) :87-88.

[5]周健铭, 何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现代医生, 2009, 47 (21) :56.

扶正解毒祛瘀法 篇4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甲泼尼龙,解毒祛瘀滋阴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典型的难治性风湿病的一种, 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组成部分, 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能明确, 临床上主要通过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 其疗效性虽然已经得到了明确证实, 但长期大量应用激素会导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或继发性感染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祖国医学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有所研究, 实验研究证明, 应用解毒祛瘀滋阴法进行协同治疗, 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仅能够促进治疗效果, 同时也能够有效预防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部分并发症[3]。本研究入选近年来就诊于我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 通过甲泼尼龙联合解毒祛瘀滋阴法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1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 纳入标准: (1) 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修订的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2) 通过中医辨证诊断为解毒祛瘀滋阴法适用证型的患者。排除标准: (1) 同时合并有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结核病、肝炎以及药物性狼疮患者; (2) 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的患者; (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入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16~65岁;根据SLE ̄DAI积分标准进行病情程度的评估[4], 其中中重度活动期6例, 轻中度活动期27例, 稳定期7例。根据治疗方法区别分为西医治疗组20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0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情轻重程度差异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医治疗组患者单纯给予甲泼尼龙片 (天津天药药液股份有限公司, 4mg/片) 10片/d口服, 根据病情程度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 待病情稳定后, 每两周减少1片药物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解毒祛瘀滋阴法协同治疗, 给予中医药辨证治疗, 处方如下:生地15g, 赤芍12g, 牡丹皮12g, 升麻10g, 鳖甲10g, 根据病情变化给予适当加减变化, 水煎取汁, 1剂/d, 早晚分服。两组患者治疗均持续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的疗效标准进行判定[5], 治疗3个月或以上, 主症、兼症均完全消失, 实验室指标连续服药保持缓解, 主要指标趋于正常评价为完全缓解;治疗3个月或以上, 主症好转, 大部分兼症消失, 实验室指标连续服药基本保持稳定评价为显效;治疗3个月或以上, 主症、兼症均有好转, 部分实验室指标连续服药保持稳定评价为有效;治疗期间主症、兼症均有改善但不稳定, 常见活动指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针对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性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75%, 明显低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生与遗传、环境、感染、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目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实用最多的仍然是糖皮质激素, 然而,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后严重影响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功能, 进一步加重病情[6]。甲泼尼龙是人工合成的一种不含有卤素的糖皮质激素, 其在机体内可以迅速达到高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经过肝脏代谢作用能够将代谢产物随尿排出, 其具有较强的抗炎疗效, 水、钠潴留较微弱, 有研究称, 其疗效较强的松高出20%, 而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则远远小于强的松[7]。激素治疗虽然行之有效, 但同时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而且停药后的反跳现象也十分明显, 激素能够迅速控制和缓解症状, 但病因却未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病情仍然继续发展, 突然停药则容易发生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 病情急剧恶化。祖国医学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诸多的研究, 在中医古籍中有“日晒疮”、“阴阳毒”等多种描述, 从病因方面来看,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先天不足、肝肾亏虚, 其内在诱因为七情内伤和肝失疏泄, 而邪毒则为外在诱因, 邪毒化热、气血不和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8]。

本研究入选近年来就诊于我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区别分为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西医治疗组单纯给予甲泼尼龙进行激素治疗, 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解毒祛瘀滋阴法进行协同治疗,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 针对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性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 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75%, 明显低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95%, 研究提示, 甲泼尼龙联合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显著的协同疗效, 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结果与目前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 但本研究样本含量较小, 临床尚需大样本含量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温成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 (3) :241-243.

[2]金实.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评价[J].江苏中医, 2009, 20 (12) :3.

[3]温成平, 范永升, 唐晓颇.解毒祛瘀滋阴法防治SLE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 22 (7) :430-433.

[4]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指南 (草案) [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3, 7 (8) :508-513.

[5]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6]王新昌, 温成平, 范永升, 等.解毒祛瘀滋阴法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类固醇性血脂异常[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3 (6) :336-338.

[7]赖世兴.甲泼尼龙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优势[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11) :115.

[8]温成平, 范永升, 李永伟,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 (3) :305-309.

上一篇:英语辩论下一篇:环境质量成本模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