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

2024-06-22

清热解毒(精选11篇)

清热解毒 篇1

摘要:目的:对药典清热解毒口服液金银花、连翘薄层鉴别方法的改进:测定清热解毒口服液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对提取方法、展开剂进行改进;以Kromasil C18柱,乙腈0.4%磷酸(10:90)为流动相,柱温(23±0.1)℃于327nm测定清热解毒口服液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提取方法简单,简化了操作过程,薄层鉴别结果斑点清晰;绿原酸在0.0100~0.1000m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8%(RSD=1.3%)。结论:改进后的方法准确性高,重现性好,简便、易行,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清热解毒口服液,薄层鉴别,HPLC法,绿原酸,连翘苷

实际工作中发现,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对清热解毒口服液中金银花、连翘的鉴别方法进行鉴别,提取过程繁琐,操作时间长,结果判定困难。本文我们通过改用溶剂,简化操作,方法明显优于药典方法,为清热解毒生产、检验部门提供快速、高效的监测方法。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CAMAG NANOMAT 4手动点样仪(瑞士CAMAG公司生产),美国SP20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SPUV1000型检测器.

1.2 试药(表1)

阴性对照处方去掉金银花后制得;聚酰胺薄膜(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出品);乙腈、甲醇为色谱纯,其它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清热解毒口服液薄层鉴别的改进

2.1.1 金银花的薄层鉴别

(1)药典方法的薄层鉴别取本品10mL,蒸干,残渣加乙醇5mL使溶解,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丁酯-甲酸-水(14:5:5)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3]。

(2)改进后的薄层鉴别取本品10mL,蒸干,残渣加甲醇2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1.2 连翘的薄层鉴别

(1)药典方法连翘的薄层鉴别取本品20mL,加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30%乙醇5mL使溶解,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1cm,柱高24cm),用30%乙醇50mL洗脱,弃去洗液,再用稀乙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至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连翘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冰醋酸(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3]。

(2)改进后的薄层鉴别取本品10mL,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连翘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丙酮-乙酸乙酯-甲酸-水(7:8: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2 HPLC法测定清热解毒口服液中绿原酸[3,4,5,6,7]的含量

2.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Kromasil C18柱(200mm×1.6mm,5?m),柱温为(23±0.1)℃,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0:9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27nm,进样量20μL,按以上条件分析理论板数以绿原酸计算不少于1000。

2.2.2 供试溶液的制备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约10mg,置10mL量瓶中,加60%甲醇定容,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样品2mL,置100mL容量瓶中,加60%甲醇定容,滤过,取续滤液过0.45μm的滤膜,得供试品滤液。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3 线性范围考察

依次精密吸取绿原酸对照品溶液0.1、0.2、0.4、0.6、0.8、1.0mL置于10mL量瓶中,60%甲醇定容,配成系列浓度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得峰面积均值(A)分别为:632966,1265590、2511553,3786847,4974148,6183291,以峰面积均值(A)对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A=3.57×104+6.17×106C,r=0.9999,线性范围:0.0100~0.1000mg/mL。

2.2.4 精密度试验

以浓度为0.0400mg/mL的绿原酸对照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5次,测定峰面积分别为2511862,2542204,2521779,2512604,2561937,绿原酸的RSD值为0.76%。

2.2.5 专属性试验

分别取供试品溶液,绿原酸对照品溶液(0.0200mg/mL),阴性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结果供试品溶液色谱在绿原酸保留时间处有一色谱峰,阴性对照品溶液在该处无干扰。

2.2.6 重复性试验

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项下平行制备5份供试品溶液,于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得样品中绿原酸含量为每mL为0.19mg、0.20mg、0.19mg、0.19mg、0.18mg,RSD值为0.63%。

2.2.7 加样回收率实验

精密量取已知含量的供试品2mL6份,加入已知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照供试溶液的制备法制备并测定含量,平均回收率在97.24%~100.43%之间,平均回收率为98.8%,RSD为1.3%。结果见表2。

2.2.8 样品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样品溶液各20?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得峰面积积分值,外标法计算。结果见表3。

2.2.9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1(批号061121)于配制后立即注入色谱仪并每隔两h测定一次峰面积,共测6次,结果RSD为1.3%。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12h内含量稳定。

3 讨论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对清热解毒口服液中金银花的鉴别是以绿原酸为对照品,采用硅胶G薄层分离,实际工作中发现,该方法斑点不清晰,样品荧光淡,结果判定困难。我们决定改变吸附剂改善上述问题,而聚酰胺薄膜具有使用范围广,适合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有机酸类物质[8,9],通过试验采用聚酰胺薄膜板、醋酸为展开剂,结果分离效果明显,荧光斑点清晰。改进后的方法点样量仅2μl就有良好的效果。

药典清热解毒口服液连翘的鉴别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操作时间长,仅处理树脂一项就需要48小时,不同浓度的溶剂冲洗又花费一定的时间,繁琐的提取过程增加了样品的损失和误差,样品斑点不明显。通过试验我们改用氯仿提取,甲醇溶解,以甲苯-丙酮-乙酸乙酯-甲酸-水(7:8:5:1:1)为展开剂,操作省时、方便,斑点清晰,效果满意,方法明显优于药典方法,为清热解毒生产、检验部门提供快速、高效的监测方法。

通过实验,HPLC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结果稳定。中成药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已有很多研究和报告[10,11,12,13],但制剂口服液绿原酸的报道不多,故此研究对保证该药的质量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

以上清热解毒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的改进方法是通过多次检验和验证的,重现性好,准确性强,是较为成熟的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清热解毒口服液的质量标准。

清热解毒话芦苇 篇2

芦根,又称苇根、芦苇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可生用或鲜用,以鲜用者疗效佳。中医认为,芦根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生津、解毒排脓、透疹、利尿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消渴客热,小便不利”。《新修本草》言其“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本草经疏》言其“味甘气寒而无毒,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疏通而渴止矣”。本品既能清泻肺胃之热,又能养阴生津而止渴,有寓补于清、祛邪而不伤正的特点,煮粥对肺胃热盛、阴津亏损之症有效。

现介绍几款食疗方,供选用。

芦根粥 芦根3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芦根择净,放人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服3~5天。可清热除烦,生津止呕。适用于热病津伤所致的烦热口渴、舌燥津少,肺热壅滞所致的肺痈、咳吐脓痰,麻疹初期疹出不畅,热淋涩痛等。

橄榄苇叶茶 橄榄2枚,苇叶50克。将二者择净,用清水2碗半煎取1碗,去渣取汁饮用,每日1剂。可清热解毒,适用于流感、胃热牙痛、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五汁饮 荸荠汁、梨汁、藕汁、芦根汁、麦冬汁各适量。将五汁混匀,煮沸饮服,每日l剂。可养阴生津,适用于热病后津伤口渴,糖尿病消渴。

芦花粥 芦花30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芦花择净,用布包好,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服3~5天。可清热凉血,适用于鼻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桑寄生的传说

严用和

从前,有个财主的儿子得了风湿病,一连几年瘫痪在床。财主让家里的小长工隔两天就去药店抓一次药。可是,财主的儿子吃了许多种草药,病情也不见好转。

这年的冬天,天气很冷,雪下得很大,小长工每次去抓药,都得在一尺多深的雪地里来回走四十多里的路。有一天,小长工冻得浑身打战,忽然看见一棵老桑树的空树洞里长出的树枝很像每次抓的药,心想:“反正财主的儿子吃什么也不见好,就给他弄点这树枝回去算啦。”就这样,整个冬天,小长工每隔两天就撅一把桑树上的枝条回去。冬天过去了,财主儿子的病居然好了。

一位郎中听说此事后很感兴趣,小长工便带着郎中来到老桑树下,指着树洞里的一种树枝说:“就是这些树枝。”药农说:“我也取些回去,先试试再说。”郎中用这种树枝一试,果真治好了几个患者的风湿病。后来,人们因为这种不是桑树枝的小树枝寄生在桑树上,就给它取名叫桑寄生。

桑寄生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之功效。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及高血压等症。

桑寄生常用食疗验方有:

1 桑寄生鸡蛋汤:取桑寄生15克,鸡蛋2个,白砂糖适量。同放沙锅内,加入清水600毫升。武火滚沸后,改中火煮至蛋熟,取出放置在冷水中片刻,去壳再放入锅里,先后煎煮25分钟,放入白砂糖调味即可。此汤可补肝、明目,是夜盲症患者的食疗甜汤。

2 桑寄生茶:取桑寄生、茶叶各10克,用沸水冲泡饮用。此茶可治疗高血压、风湿骨病。

清热解毒片中连翘苷的含量测定 篇3

1 仪器与试药

TSP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P4000, UV2000) , 连翘苷对照品, 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含量测定用, 批号:0821-9602) ;样品购自市场 (陕西辰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乙腈、甲醇均为色谱纯, 水为重蒸馏水。

2 方法及结果

2.1 色谱条件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 色谱柱为VP-ODSC18柱 (4.6 mm×250 mm, 5μm) ;流动相为乙腈-水 (23︰77) ;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7 nm;检测温度为室温;理论塔板数以连翘苷计算, 不低于3000。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连翘苷对照品适量, 加甲醇溶解制成每1 ml含0.2 mg的连翘苷对照品溶液, 即得。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10片, 除去糖衣, 精密称定, 研细, 取约1 g, 精密称定, 置具塞锥形瓶中, 精密加甲醇25 ml, 称定重量。浸渍过夜, 超声处理30min, 放冷, 再称定重量, 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 摇匀, 滤过, 精密吸取续滤液10 ml, 蒸至近干, 加中性氧化铝1 g搅拌, 加置中性氧化铝柱 (100-120目, 1.5 g, 内径1.5 cm) 上, 用70%乙醇80 ml洗脱, 收集洗脱液, 浓缩至干, 残渣用50%甲醇溶解, 转移至5 ml量瓶中, 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取续滤液, 即得。

2.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按处方取缺连翘的其他各药物, 按处方工艺制备, 制得阴性对照品溶液。照供试品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其他组分对测定无干扰, 结果见附图。

2.3 线性关系的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连翘苷对照品溶液 (0.210mg·ml-1) 1, 2, 4, 6, 8 ml, 各置10 ml容量瓶中, 加甲醇至刻度, 摇匀, 精密吸取各稀释液10μl, 按供试品项下试验方法, 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以对照品的进样量X (μg) 对峰面积Y进行线性回归, 回归方程为:Y=7.51×105 X+22.6 r=0.9998。

2.4 结果表明

连翘苷进样量在0.21μg~1.6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5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 峰面积积分值的RSD为0.77% (n=5) 。

2.6 重复性试验

取样品1批 (批号为091123) , 平行制备5份供试品溶液, 分别按供试品项下方法测定含量, 测得平均含量为0.226mg·片-1, 测定的RSD为0.86%。

2.7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1份, 在0.5、4、8、24 h分别按供试品项下方法试验, 结果连翘苷峰面积积分值的RSD为0.99%, 表明在24h内供试品溶液是稳定的。

2.8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供试品6份 (各约1g) , 精密称定, 精密加入已知浓度连翘苷对照品溶液2 ml, 依供试品溶液制备法进行提取及含量测定, 计算回收率, 结果见表1。

2.9 样品的含量测定

取本品3批, 按供试品项下方法试验,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10μl, 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记录峰面积, 测得每片连翘苷的含量分别为0.216mg、0.227mg、0.220mg。见图1。

3 讨论

3.1 供试品提取过程中, 为减少提取时间, 曾尝试直接超声60min提取, 而不放置过夜, 试验结果低于现方法测定量的约20%, 因而未被采用。中性氧化铝的用量, 对试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性氧化铝可能对样品有吸附作用。

清热解毒 篇4

【拼 音】:zhe bei mu

【英文名】:原植物 thunberg fritillary bulb

【来 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功 效】: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主 治】: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性味归经】:《本草正》: “味大苦,性寒。”

《本草正》: “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别 名】:土贝母(《本草正》)、象贝(《经验广集》)、浙贝、象贝母(《百草镜》)、大贝母(《本草正义》)

【处方名】:浙贝、象贝、大贝、大贝母、元宝贝、苏贝母、象贝母

【商品名】:浙贝母:又名大贝母、象贝母、浙贝、大贝、象贝。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地下鳞茎。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湖南等地。多为人工栽培。以鳞茎肥壮、质坚实、干燥、断面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象贝母:又名象贝。为浙贝母中产于浙江象山者。

元宝贝:为象贝中鳞瓣一面凹入形如元宝状者。品质最优。

珠贝母:又名珠贝。为象贝中鳞茎完整呈偏圆球形者。品质略次。

苏贝母:为浙贝母的野生种。其鳞茎较栽培者小。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拉丁名】:药材 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原植物fritillaria verticillata willd. var.thunberqii bak.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清水稍浸。捞出,润逐后切厚片,晒干。

【考 证】:出自《药材学》①《神农本草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心用。 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 ”②《百草镜》:“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微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③贝母在《纲目》以前的历代文献,并未明确分立川贝、浙贝、土贝专条,至明《本草正》始于“贝母”条后,别立“上贝母”一条,所指即系本品。清《百草镜》始有“ 浙贝”之名。但据以前各家所述产地、形态,实已包括本品在内。如宋《本草图经》并有“越州贝母”的附图。参见“川贝母”、“土贝母”条。

【生药材鉴定】:①元宝贝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宝状,瓣长约1.7~ 4厘米,厚7~17毫米。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齐,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气微弱,味苦。②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高 1~ 1.7厘米,直径2~3.5厘米。表面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脏形,中央为2~3 枚皱缩的小鳞叶及残茎,内表面里淡黄白色。质地、气味同元宝贝。上述二种药材,均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个较小、表面灰白色、断面中心棕红色者为质次。元宝贝较珠贝为优。主产浙江,安徽、江苏亦产。江苏产者称苏贝母,为浙贝母的野生种,其鳞茎较栽培种为小,直径2~3.5厘米,高 1~1.5厘米。药材与珠贝相类。【显微鉴定】鳞叶上表皮表面观:细胞类多角形、类方型或类长方形,长28-192μm,宽24-70μm,垂周壁较平直;角质栓(横切面观角质层稍厚,在表皮细胞垂周壁部位,角质层向内凸出形成角质栓)表面观呈粗颗粒状,排列较密。气孔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46-68μm,副卫细胞 3-5个。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长卵形、广卵形、三角状卵形、卵状椭圆形、贝状圆形、灯泡形或类圆形,边缘较平整,少数较小端尖突,直径5-50(-56)μm,长约至60μm;脐点隐约可见,点状、短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位于较小端;层纹明显而细密。复粒稀少,由2 (-3)分粒组成,大小不一。半复粒稀少,脐点2个。

【中药化学成分】:鳞茎含浙贝母碱(peimine, verticine)、去氢沥贝母碱(peiminine)、贝母酵 (propeimine,c24h40o3、熔点186“)。此外还有四种含量极少的生物碱: 贝母丁碱 (peimidine, c27h45no2,熔点222”)、贝母芬碱(peimiphine, c27h45~7no3,熔点127“)、贝母辛碱(peimisine,c27h43no4,熔点2706)和贝母替定碱(peimi-tidine, c27h43~5no3,熔点188”)。日本产的浙贝鳞茎中还分出了浙贝母碱的葡萄糖甙。含甾醇类生物碱:贝母碱(贝母素甲,peimine,verticine)、去氢贝母碱(贝母素乙,peimi-nine,verticinone)、浙贝宁(zhebeinine)、浙贝丙素(zheberine)、浙贝酮(zhebeinone),后者为去氢贝母碱的差向异构体,以及微量的贝母新碱(peimisine)、贝母芬碱(peimiphine)、贝母定碱(peimidine)、贝母替定碱(peimitidine);又谓含贝母碱甙(peiminoside),水解后生成贝母素甲和一分子葡萄糖。此外,尚含胆碱及二种中性甾类化合物:贝母醇(propeimin)及植物甾醇。

清热解毒野菊花 篇5

野菊,又名野菊花,菊科多年生草本。秋季开花,花黄色。野生于路边荒地,我国南北各地极为常见。野菊花不等同于菊花,其花冠较小,白色或黄色。中医学上二者皆以花和全草入药,均于花初放时采收,阴干用,不过野菊花性微寒、味苦辛,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疮疡肿毒等症;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精选民间验方如下,供参考。

治高血压 野菊花15克,青木香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大叶性肺炎 野菊花30克,金银花叶30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

治肺脓肿 野菊花30克,鲜荷花30克,五味子3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治急性结膜炎 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治丹毒 野菊花30克,土茯苓30克,大青叶20克。冷水浸泡20分钟,煎2次,去渣。合并2次药液,分2次服。

治流行性腮腺炎 野菊花15克,大青叶20克。水煎去渣,加少许白糖调匀,代茶饮。

治痈疔疮毒 野菊花9~18克。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

相关链接:菊花验方三则

睡眠不足,虚火上炎 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玄参15克,甘草3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酒精中毒 菊花30克,山楂30克,葛根30克,甘草10克。水煎去渣,分3次服。

治肝肾虚目暗 菊花9克,枸杞、地黄各15克。水煎服。

清热解毒 篇6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金莲花含生物碱、黄酮类等物质, 抑菌谱较广, 对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如对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卡地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特别是对肺炎双球菌效果更为显著[2]。

1材料

实验材料与仪器金莲花 (毫州市双宝中药材销售有限公司) ;蔗糖 (湖南尔康有限公司) ;苯甲酸钠 (湖北兴嬴河化工有限公司) ;尼泊金乙酯 (三门峡文泰化工有限公司) ;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灭菌柜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2试验方法与结果

2.1按如下传统水提工艺制备三批样品

称取500g金莲花, 加入20倍水, 浸泡30分钟, 煎煮1.5小时, 滤过, 药材再加入18倍水, 煎煮1.5小时, 滤过, 药材再加入15倍水煎煮1.5小时, 合并三次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5, 静置24小时, 取上清液, 滤过, 备用。取备用液, 加入30%的单糖浆, 加入苯甲酸钠和尼泊金乙酯, 加纯化水调整至全量, 静置24小时, 滤过, 灌封, 灭菌。结果见表1。

结果:所得成品不澄清, 很浑浊。通过实验证明合并煎液后滤过及全量后静置24小时对成品影响不是太大, 建议可以省略。

2.2应用高速管式离心机工艺制备样品

称取1000g金莲花, 加入20倍水, 浸泡30分钟, 煎煮1.5小时, 滤过, 药材再加入18倍水, 煎煮1.5小时, 滤过, 药材再加入15倍水煎煮1.5小时, 合并三次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5, 静置24小时, 用高速管式离心机离心后备用。用2.1中成品生产工艺制备三批样品, 结果见表2。

结果:所得成品不澄清, 很浑浊。通过实验证明应用高速管式离心机对成品澄清度基本没有改变, 所以决定试验传统的醇沉方法。

2.3水提后醇沉工艺制备样品

称取1000g金莲花, 加入20倍水, 浸泡30分钟, 煎煮1.5小时, 滤过, 药材再加入18倍水, 煎煮1.5小时, 滤过, 药材再加入15倍水煎煮1.5小时, 合并三次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5, 醇沉至乙醇浓度为80%, 放置48小时, 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备用。用2.1中成品生产工艺制备三批样品, 结果见表3。

结果:所得成品较原工艺澄清, 但稍有浑浊, 久置有结成大块的沉淀, 而且醇沉浓度偏高, 此工艺仍达不到理想结果。

2.4水提后醇沉再水沉工艺制备样品

称取1000g金莲花, 加入20倍水, 浸泡30分钟, 煎煮1.5小时, 滤过, 药材再加入18倍水, 煎煮1.5小时, 滤过, 药材再加入15倍水煎煮1.5小时, 合并三次煎液, 滤过, 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5, 醇沉至乙醇浓度为60%, 放置48小时, 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加入10倍量水, 冷藏放置72小时, 滤过, 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0~1.25的浸膏, 冷藏放置备用。用2.1中成品生产工艺制备三批样品, 结果见表4。

结果:所得成品为棕红色澄清液体, 无浑浊, 达到了预期效果。

3结果与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中药越来越崇尚, 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小, 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其进行了系统化的工艺研究, 通过大量实验, 确立了适合大生产的工艺:水提三次、进行醇沉、再进行水沉, 切实提高了该产品的质量。

摘要:目的:我们预开发一种中药清热解毒口服液, 通过试验对主要原料金莲花的提取工艺进行了考察, 寻找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通过试验设计对水提、离心、醇沉、水沉等提取工艺进行考察, 选出最佳提取工艺。结论:水提后醇沉再水沉产品性状最好。

关键词:清热解毒,口服液,醇沉,水沉

参考文献

[1]葛晓艳.浅析金莲花的药用研究概况[J].黑龙江医药, 2012, 25 (3) :444-445.

清热解毒 篇7

关键词:@宫颈HPV感染,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清热解毒方,人类,女(雌)性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宫颈持续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感染者的HPV病毒,可以不同程度地阻断宫颈上皮细胞的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对防治宫颈癌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尚无公认的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有效治疗,本课题组发挥中医药优势,研制开发有效方药,寻找中医药治疗宫颈HPV感染的有效途径。本文观察了中药清热解毒方对宫颈HPV感染的疗效,推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妇科门诊就诊的宫颈HPV感染患者共60例,年龄18~50岁,病程1~2年。按随机单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诊断标准:HPV-DNA检测为阳性。纳入标准:1)高危型HPV-DNA检测为阳性;2)病检确诊为病变≤CINI;3)愿意配合治疗随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未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5)未使用与试验药物类似治疗作用的制剂;6)患者近期内无生育要求;7)年龄18~50岁之间;8)月经规则有性生活史;9)无重大脏器疾患。排除标准:1)有外生殖器部位真菌、滴虫、细菌感染或其他合并症;2)哺乳期妇女、孕妇;3)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疾病患者;4)精神疾病、癔病病患者;5)有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史;6)病理确诊宫颈病变程度CINⅡ及以上者。剔除标准:1)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合并疾病;2)违反研究方案(如依从性差);3)患者因主观因素不愿继续接受治疗;4)病人随访期间因各种原因失访。若因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因素造成,则在最终报告中注明。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均于月经干净3 d后,由专门负责的医生为入组患者上药,局部用药,连用3 W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月经期停止用药,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观察组:用清热解毒中药(基本方:金银花、连翘、木贼、黄柏、苦参、板蓝根、土茯苓、大青叶、当归、赤芍、香附、生甘草等)制成汤剂,无菌窥器暴露宫颈,无菌碘伏棉球擦拭,去除阴道壁分泌物及宫颈黏液,用中药液擦洗阴道,无菌带线棉球浸透药液后置于阴道,嘱患者6 h后自行取出。

对照组:无菌窥器暴露宫颈,无菌碘伏棉球擦拭,去除阴道壁分泌物及宫颈黏液,置入阴道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辛复宁,本院自制)1粒(80万单位)。

2.2 疗效标准

HPV感染疗效标准[1]:痊愈:HPV亚型检测高危型全部阴性;好转:仍有高危型HPV感染但至少1种亚型转阴;无效:高危型HPV无任何亚型转阴甚至有增加。宫颈病变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宫颈光滑,积分为0分;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宫颈糜烂面由重度转为中度至轻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有效:症状减轻,糜烂面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同治疗前。

2.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3月后,应用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包括18种高危型和5种低危型共23种亚型。同时观察宫颈病变积分变化情况。

临床体征评分标准:宫颈无糜烂记0分;宫颈轻度糜烂记2分;宫颈中度糜烂记4分;宫颈重度糜烂记6分。宫颈无肥大记0分;宫颈肥大记2分;无宫颈纳氏囊肿记0分;宫颈纳氏囊肿2分;无宫颈息肉0分;伴宫颈息肉记2分。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HPV-DNA病毒负荷量比较

结果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已经明确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病因。在正常人中,HPV的感染多为短暂性的,经历7~12个月,多数可以自然清除。但35岁以上妇女仍有10%~15%表现为HPV持续阳性。通常,HPV的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的进展而增加,其感染率在宫颈上皮内瘤变轻、中、重度(CIN1、CIN2、CIN3)及宫颈癌患者中分别为70%、78%、80%~89%和95%[2,3]。

中医学针对HPV感染无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应属“带下病”范畴,如《傅青主女科》[4]有“夫带下俱是湿症,带下病总以湿邪为患,病机多以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概括之”。笔者认为本病主要是由房事不洁或局部卫生欠佳,感染湿热毒邪,郁结于胞宫子门而成。若素有七情内伤、房劳过度、早婚多产等因素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则湿热毒邪更易流连继而病发。总之,湿热毒邪侵袭为常见致病原因,中医证型以湿热型最多见。故清热除湿解毒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笔者自拟清热解毒方,方中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止带;赤芍、当归、香附清热凉血、理气活血;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土茯苓、大青叶泻热解毒、燥湿;木贼疏风清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解毒之功效。

本文结果显示,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用药后2组16/18型HPV病毒负荷量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2组患者宫颈糜烂面均较前减少,白带量多、腰痛、骶部痛等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2组患者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疗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清热解毒方治疗HPV感染辨证合理、施治对证,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在祛除HPV以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更具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袁敏,程静新.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研究[J].临床研究,2010,28(5):1140-1141.

[2]齐淑贞.宫颈HPV感染的诊断治疗进展[J].中医研究,2004,17(1):28-29.

[3]杨帆.HPV病毒与宫颈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8):8.

清热解毒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病例均来自所在医院门诊,诊断标准以《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为标准,按随机原则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7岁,平均4.5岁;病程1~4d,平均2.5 d。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14岁,平均8岁;病程1~4d,平均2.5 d。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清热解毒片2片,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以利巴韦林颗粒50 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1周,用药前均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1.3 疗效标准

治愈:无发热,临床症状消失,各项检查均正常;有效:无发热,手足疱疹变暗变小,口腔疱疹破溃后溃疡面变小,无疼痛;无效:病情加重,转住院治疗。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5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治愈2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血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复查血常规,正常59例,白细胞低于4.0×109/L 1例,尿常规均正常,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正常;对照组在治疗后复查血常规,正常32例,白细胞低于4.0×109/L 8例,尿常规均正常,肝、肾功能均正常,心电图偶发室性期前收缩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心率>120次/min)。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手足口病在在中医理论上属于中医“温病”范畴[1],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怠、恶心、便干等症状,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本研究以门诊小儿为主,均为普通型病例。清热解毒片成分为生石膏、金银花、玄参、地黄、连翘、黄芩、板蓝根、知母、麦冬等,能清热解毒,使病情迅速好转,治疗后无明显毒副作用。相对于对照组利巴韦林血液、心脏方面的毒副作用来说更安全,疗效更确切[2]。

参考文献

[1]杨进.温病学.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4:1.

清热解毒 篇9

1 毒邪致中风凶猛猝然、缠绵多变

尤在泾言:“毒, 邪气蕴结不解之谓”[2]。在外感和内伤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蕴积不解, 即可转化为毒, 即所谓之“内生毒邪”, 亦即本文着重讨论的“内毒”。毒邪为患可导致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之间的关系失衡, 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 近而导致诸病蜂起, 正所谓“无邪不有毒, 热从毒化, 变从毒起, 瘀从毒结也”。毒邪致病来势凶猛、猝然伤人, 而且传变迅速, 可产生众多危害。这与中风病的病程特点存在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1.1 毒生痰饮是猝然中风的基础

毒邪之性燔灼, 易煎熬津液而生痰, 毒邪造成脏腑的功能障碍, 津液不得正常输布代谢, 滞留体内, 凝聚而为痰饮, 形成中风病发病基础。热毒内蕴, 煎液成痰, 痰阻经络, 脉络不畅, 即可发为中风。同时, 痰毒又能相互交结, 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临床所见的感受外邪、热郁之后引发中风者或脏腑久病、将息失宜导致风痰阻络而猝然中风者, 盖因即于此。

1.2 毒邪伤络、滞气、淤血是中风病缠绵多变的原因

邪毒致瘀的病理过程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热毒之邪炼血灼津, 可使津亏血少, 一方面造成血炼为瘀, 一方面造成阴亏脉络不利, 导致血行涩滞, 另外, 毒邪又可以直接伤及血络、壅阻气机。上述病理基础均是导致诸如脉络不利、气滞血瘀等发生中风的病因病机。而且, 瘀、毒可以相互为病, 瘀可化毒, 毒可致瘀。若在内有瘀血的情况下, 温热毒邪更易与之纠结而形成毒瘀交结。导致脉络不畅, 发为中风。重者邪陷心包, 或蒙蔽心窍, 导致昏迷等传变变证。

凡中风者, 每有毒邪挟身中素有之邪 (如瘀血、痰湿、虚火等) 相因为病, 形成瘀毒、湿毒、热毒等, 是导致变证丛生的主要原因。孙思邈:“凡中风多由热起”。刘河间:“中风偏枯者, 由心火暴盛”。即是此谓。因为患者体质差异, 所以“毒邪致中风”时, 常交夹不同的素有之邪并与之相互为患而使病情复杂。

由此可见, 毒邪既是导致中风发病的急性诱因之一, 又是导致病理基础的慢性因素, 是中风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和最直接的致病环节。导致中风发病的痰瘀阻滞、阴虚阳亢、年老气衰、外感风寒等原因, 都是能够促成内生毒邪的病机基础。毒邪之至, 一旦损伤脑络、闭塞清窍, 即可导致昏仆跌倒;若毒壅气机, 络气阻遏, 血脉凝滞, 即致脉络不利, 发为中风。

2 毒邪能够成为中风病的主要病理产物

2.1 临床症状

当邪入脏腑或反应特别剧烈而导致谵语、惊厥、昏迷等神志损害, 即称之为毒。中风病后或致蓄血, 或致气机不利、津停生痰, 或致腑气不通、风火内闭, 使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临床表现出神昏、便秘、发热等一派火热之象, 与“热毒”症候极为类似。故我们将其归属于“毒邪”的范畴后, 再从因果关系上讲, 中风能导致毒邪的产生, 毒邪是中风病的病理产物。

2.2 辨证分析

中风病多属痰瘀同病, 作为中风病的发病基础以及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皆能化毒为害, 形成痰毒、瘀毒。痰火化毒, 扰神可出现神志错乱之狂证, 蒙蔽心神则见神志不清、沉默痴呆、喃喃自语之中腑证。瘀毒也是如此, 血脉瘀滞, 瘀热胶结导致瘀毒循经入府, 瘀毒在里, 故中风病除肢体偏废外, 常具有神志异常、阳明腑实之少腹硬满和瘀血证的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另外, 痰瘀也可互结, 郁久腐化, 产生新的病理产物——内生毒邪, 进而形成痰瘀毒相互交结, 阻遏气机, 致腑气不通。这更增加了疾病的急骤性、顽缠性和危重性[3]。

3 清热解毒治疗中风病的思路

既然内生毒邪是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 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环节, 那么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 解毒护脑当为首要。从临床实践看, 中风病常见热毒症候, 急性期尤显。因此, 只有急治其标, 采用清热解毒法治疗方能顿挫病势, 逆转病情。

现代研究证明, 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炎症机制息息相关[4]。急性脑卒中后, 在受损部位存在毒性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 物质过度产生, 尤其是白细胞浸润和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脑组织损伤过程。此外, 肿瘤坏死因子-α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释放, 激活中性粒细胞, 加重了神经元的损害, 造成脑组织细胞不可逆损伤的一系列电化学连锁反应 (脑缺血级联反应) 过程, 最终导致脑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而炎症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已经是预测中风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评估病情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这些观点具体地反映了热毒内生, 引起脑络受损难复的生物学基础, 与“毒邪致中风”之说不谋而合。同时, 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即炎性因子是中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抗感染治疗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病。而具有抗炎作用的清热解毒中药在这方面恰能发挥所长。

4 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实践

4.1 诊疗实践

叶天士首开“凉开三宝”的先河, 成为清以来救治中风病热毒闭窍致危重证候的重要手段。清热解毒法虽未突出体现为单一、独立的治疗方法, 但早已应用于中风患者, 尤其是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之中。临床常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或含有清热解毒药物来组方。临床证实, 安宫牛黄丸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窍闭神昏有奇效。在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时常选用醒脑静、清开灵注射液, 收效显著。任继学先生[5]则将清开灵注射液静脉应用始终贯穿于脑出血治疗的全程。日本汉方界把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黄连解毒汤作为脑血管病常用方予以应用, 旨在泻君火以消除痰瘀, 阻断痰瘀互生的恶性循环, 效果明显。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强的止血作用,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使缺血部位血流增加。

4.2 科研实践[6]

清热解毒药确有增加脑血流, 抑制、清除有害物质、自由基, 保护神经细胞作用。动物实验发现:清热解毒方药本身具有降低血液凝固度, 降血小板聚集, 扩张血管, 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凉开三宝”既有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又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兴奋和抑制药物的巧妙配合下对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 减轻脑组织缺氧状态, 增强脑细胞对各种毒素的耐受力, 均有一定的作用。日本学者亦证实黄连解毒汤可使缺血部位脑血流量明显增加。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风急性期能够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带对脑组织的损伤, 对血肿周围缺血区有保护作用[7]。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清热解毒药物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毒邪是中风病的重要病因、病理因素, 贯穿于中风发病的各个环节。清热解毒法可以减轻和缓解毒性损害, 必将在中风病的治疗中提供有益尝试, 在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7) 4:195-196.

[2]尤怡.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26.

[3]黄传健, 尹国东, 曹勇, 等.老年前期中风危险因素跟踪监测与干预性治疗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 2 (10) :575-577.

[4]许宏霞, 曹晓岚, 王敏.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炎症反应的中西医认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2) :155-157.

[5]任继学.三谈中风病因病机与救治[J].中国医药学报, 1998, 13 (5) :48-49.

[6]刘轲, 徐江雁.益气活血、解毒降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7 (2) :9-11.

清热解毒虎耳草 篇10

治血崩 鲜虎耳草25~50克,加黄酒、水各半,煎服。

治吐血 虎耳草9克(鲜虎耳草20~30克),瘦猪肉120克,剁馅拌匀,做成肉饼,加水蒸熟食。

治肺痈吐臭脓 虎耳草12克,忍冬叶30克,水煎,早晚分服。

治百日咳 虎耳草3~9克,冰糖10克,水煎服。

治风疹瘙痒、湿疹 鲜虎耳草15~30克,水煎服。

治风火牙痛 鲜虎耳草30克,水煎服。

治外伤出血、疖肿、脓肿、冻疮溃烂、淋巴结核 鲜虎耳草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

治耳廓溃烂 鲜虎耳草适量,捣烂调茶油涂患处;或加冰片0.3克,枯矾1.5克,共捣烂,敷患处。

清热解毒 篇11

1 对清热解毒类中药药理作用进行分析

1.1 具有抗病毒和抗菌的作用:细菌和病毒在传统的医学中均属于外邪、疫毒范畴, 病毒和细菌进入人体之后会给人体带来严重损伤, 进而导致人体出现肿、痛、热、红等现象。许多临床研究中显示, 将清热解毒类中药运用在临床治疗中可以起到广泛的抗病毒及抑菌作用, 其能够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腮腺炎病毒等病毒。对于因细菌、病毒而引起的疾病, 临床中通常以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对其进行治疗, 且治疗效果较好, 因此证明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1]。

1.2 可以对心血管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 对于栀子、黄连、穿心莲等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而言, 其能够使人体内的肌酸激酶、乳酸盐脱氢酶等酶的活性降低, 并使血清中的丙二醛含量大大降低, 进而使人体内的CO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合成物的活力得到提升, 使因缺氧、心肌缺血而给血管带来的损伤得以减轻。传统的医学中认为, 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是热火入侵而致使机体出现气机痰毒互结、脏腑阻滞的现象。因此, 根据该理论来看, 将清热解毒类的中药运用在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能够使患者的血压降到正常范围, 起到对心血管进行保护的作用。比如, 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半边莲, 患者服用小剂量的半边莲之后能够起到提升血压、兴奋心脏的作用, 患者大剂量的服用之后则可以有效降血压、对心脏损伤进行抑制。此外, 中药连翘也同样具有降低血压、对微循环进行改善、对血管进行扩张的作用。

1.3 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我国医学领域中通常将细菌、病毒等称作癌毒, 且癌毒会致使人体的器官功能、重要组织产生失调现象, 进而出现浊痰、瘀血等一些表象, 互相内蕴并发展为热毒, 对经络造成阻塞, 最终形成肿瘤。目前, 许多临床试验中表明, 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鱼腥草、山慈菇、半边莲、穿心莲等均可以起到抗肿瘤的作用。其中, 鱼腥草能够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的产生, 进而使肿瘤细胞逐渐凋亡;白花蛇舌草能够对淋巴癌、肝癌、宫颈癌进行有效的抑制;穿心莲能够使乳癌细胞中DNA合成得到抑制, 进而起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2 清热解毒类中药在临床中的运用

2.1可以运用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清热解毒类中药可以运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临床中比较多见的心血管疾病有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冠心病。在许多研究中显示, 采用蒲公英、黄连、白花蛇舌草等治疗冠心病, 能够让患者心脏的症状得到缓解, 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采用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好转, 但是采用半边莲对其进行治疗后,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 使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另外, 因为病毒性心肌炎是气血亏虚、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所以利用黄连、蒲公英、板蓝根等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疾病后, 可以起到相应的益气养阴作用[2]。

2.2可以治疗因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将清热解毒类中药运用在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疾病治疗中, 如可以用来治疗手足口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带状疱疹、呼吸系统等疾病, 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大大提升。鱼腥草注射液可以起到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且不含糖, 因此能够将其直接运用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不良反应非常小, 不会对糖尿病患者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 采用西医治疗手足口病时, 并没有特效的药物;而在中医学中则认为手足口病属于外感时而产生的疫邪毒, 其主要是从口进入的, 进而与气血之间形成相搏, 致使毒热停留在患者的肌肤上, 使患者产生发热的症状, 且患者的手足出现疱疹、红斑, 最终导致毒热上攻, 让患者产生咽痛、口舌生疮的症状。

张建花利用清热解毒方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治疗。其中, 清热解毒方的配方为:3 g甘草、5 g生地黄、3 g蝉蜕、12 g石膏、6 g连翘、5 g生滑石、5 g元参、6 g金银花、5 g知母、10 g板蓝根、5 g竹叶, 通过该药方对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治疗后, 其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另外, 邬锡佩证明通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口足病患者进行治疗后, 其有效率高达93.6%, 该口服液主要是由板蓝根、蒲公英、苦地丁、黄芪提炼而成的, 其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3]。

2.3 可以运用在抗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在许多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表明, 治疗抗肿瘤疾病最基本的方法是进行清热解毒, 临床中采用半枝莲、连翘、白花蛇舌草对肺癌、宫颈癌、肝癌、淋巴癌、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使西药抗肿瘤的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进而使患者生活的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3 结果

在临床治疗中, 运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进行相应的治疗后, 可以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升[4]。

在陈银山的相关研究中证明, 通过清热解毒方对100例小儿咳嗽进行治疗可以增强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陈银山的清热解毒方为:112 g板蓝根、10 g黄芪, 将100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桑菊饮进行治疗, 研究组则采用清热解毒方进行治疗, 两组均治疗7 d后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00%, 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1。

4 讨论

清热解毒类中药除了可以运用在上文中所说的在临床治疗中外, 其还可以运用在放射性损伤、血液疾病、内分泌疾病的临床治疗中[6]。清热解毒类中药的临床运用价值非常高, 且可以运用在多种病症的治疗中能够增强[7]。但是, 清热解毒类中药也不是万能的药物, 临床治疗中必须对各种病症准确的进行把握, 并严格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对患者进行诊断后, 再合理的对清热解毒类中药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1]庞博, 董军杰, 庞国勋.清热解毒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11A) :180-181.

[2]刘磊磊, 陈娟, 师彦平.清热解毒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12, 43 (6) :1203-1204.

[3]艾平.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任重道远[J].中国医药报, 2011, 8 (16) :1-3.

[4]陈银山, 赵占景, 王辉.清热解毒方治疗小儿咳嗽10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2, 25 (4) :648-649.

[5]李智.清热解毒治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43 (4) :456-457.

[6]操儒森, 张慧.清热解毒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12, 83 (2) :467-468.

上一篇:反式脂肪酸的危害下一篇:飞行员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