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活血方

2024-10-16

清热活血方(精选7篇)

清热活血方 篇1

黄疸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多见于肝胆胰病变,临床以血清胆红素异常升高为主证,治疗较为棘手,尤其重症黄疸。近5年来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清热化湿活血方加用牛黄治疗重症黄疸——阳黄,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均为2002年7月至200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重症黄疸——阳黄病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27~72岁,平均49.5岁;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肝胆湿热型41例,肝胆瘀热型17例。病例分类:乙型肝炎31例,乙肝、戊肝重叠感染7例,胆道手术后胆管再狭窄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例,肝内阻塞性胆汁瘀积9例(含肝内结石、肝内癌栓形成)。所有病例血清总胆红素在100~278μmol/L之间,平均157μmol/L。

1.2治疗方法

基本方法组成:茵陈30 g,山栀15 g,黄檗10 g,大黄10 g,败酱草12 g,田基黄15 g,半枝莲30 g,丹参15 g,郁金10 g,虎杖20 g,泽泻10 g,车前子(包煎)15 g,每日1剂,分两次早晚煎服,以清热化湿、活血退黄。另配合牛黄0.5 g,每日1次,温水送服,以加强清热解毒、消炎利胆作用。根据病情可间断重复使用,累积总量一般不大于6 g。加减法:如热度壅盛,心烦懊恼,加黄连10 g、龙胆草5 g以泻火解毒;邪郁少阳,寒热往来,加柴胡10 g、黄岑10 g以和解清热;阳明腑实,大便不通者,加枳实10 g、玄明粉10 g以清热通腑;胆汁瘀积,砂石梗阻者,加金钱草30 g、鸡内金10 g以利胆退黄;湿重于热,胸腹痞满,呕恶纳呆或者大便溏垢,口中黏腻者,去山栀、黄檗、大黄、茵陈各15 g,加藿香10 g,蔻仁(后下)5 g,滑石(包煎)15 g,茯苓15 g,姜半夏10 g,以化湿和胃;病久瘀重,舌质紫有瘀斑或见肝掌、蜘蛛痣者,易制大黄,加炮山甲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2 g,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同时可配合茵栀黄注射液或者亮菌甲素(梗阻性黄疸除外)辅助治疗。

1.3 疗效标准

痊愈:TBIL、DBIL、IDBIL、ALT、AST全部正常,全身黄染消退,消化道症状消失;显效:TBIL、DBIL、ID-BIL、ALT、AST明显下降,其中TBIL下降70%以上,AST、ALT基本正常或下降到正常值上限3倍以内,消化道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TBIL、DBIL、IDBIL、ALT、AST均有所下降,其中TBIL下降30%以上,AST、ALT下降到50%以上,消化道症状好转;无效:TBIL、DBIL、IDBIL、ALT、AST无明显下降或反复波动呈上升趋势,消化道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每半个月复查肝功能1次,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痊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2%。

3 讨论

黄疸在传统医学中有阳黄与阴黄之别,本文讨论的阳黄病因病机多责于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治疗大法主要为清热化湿,利胆退黄,多选用茵陈蒿汤或者茵陈四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化裁。正如《金匮要略》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现代实验研究也揭示了茵陈蒿汤退黄机制在于促进胆汁分泌。故临床治疗一般黄疸多能奏效,但如遇重症黄疸,因其病因机制错综复杂,而致湿热瘀结,病情顽固,难以奏效,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根据其病理特点,在清热化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同时加用牛黄以加强清热解毒、消炎利胆之功,获得良好的疗效。药理研究表明牛黄其重要成分含牛磺胆酸及牛磺酸,其中胆酸利胆作用已被现代医学证实。肝胆乃互为表里之脏腑,利胆亦可保肝。

临证所见:肝功能指标ALT、AST可与TBIL同步下降,甚至先于TBIL恢复正常。本法应用于肝细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瘀积性黄疸疗效显著,其次对良性肝外阻塞性黄疸有一定疗效,但对于肝内肝外癌栓或肿瘤压迫所致梗阻性黄疸疗效欠佳,甚至无效。因牛黄价格昂贵,临床尚未普及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摘要:目的 探讨牛黄合清热化湿活血方治疗重症黄疸——阳黄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58例重症黄疸患者(其中肝胆湿热型41例,肝胆瘀热型17例),采用牛黄合清热化湿活血方治疗的结果 。结果 痊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2%。结论 牛黄合清热化湿活血方治疗重症黄疸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对肝细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瘀积性黄疸疗效显著。

关键词:牛黄,重症黄疸(阳黄),清热化湿,活血退黄

参考文献

[1]陈佑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9.

清热活血方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RPMI-1640培养液 (GIBCO, USA) ;胰蛋白酶 (MERCK, USA) ;二甲基亚砜 (DMSO) (Merck, Germany) ;6孔细胞板 (Costar, Denmark) ;96孔细胞板 (Costar, Denmark) ;CO2细胞培养箱 (NAPCO, USA) ;酶标仪 (Biorad, USA) ;荧光显微镜 (OLYPUS, JAPAN) ;噻唑蓝 (MTT) (singma.USA) ;AO/EB (Sigma, USA) ;台盼蓝 (sigma, USA) 。

1.2 药物血清制备

益气活血清热方由黄芪、白术、莪术、苡仁、黄芩、白花蛇舌草等组成, 制成生药浓度为1g/mL浓缩至浸膏, 真空干燥低温保存。按实验动物学原理, 以10mL/kg给大鼠灌胃, 2次/d, 连续3d, 末次给药后1h, 颈动脉取血, 无菌分离血清, 0.22μ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 置于-20℃保存备用。

1.3 细胞培养

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购于上海生物细胞库。将SGC-7901细胞株体外传代培养, 用含10%新生牛血清、2mmol/L谷氨酰胺、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 置于37℃恒温、5%CO2饱和湿度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1.4 方法

1.4.1 台盼蓝染色

取对数生长期胃癌SGC-7901细胞, 用0.25%胰蛋白酶消化, 配成浓度为6×105/mL细胞悬液接种于24孔板中, 每孔2mL, 每组设3个平行孔, 培养24h后, 按倍比稀释的原则设定各组药物的浓度。于处理6、12、24、48h后, 加入0.4%台盼蓝排染液, 用血细胞计数板在光镜下计数活细胞数, 每个样品计数3次, 根据3次实验结果求均数和平均差。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取, 时间为横坐标, 活细胞数为纵坐标。

1.4.2 MTT法

选择对数生长期胃癌SGC-7901细胞, 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调整至细胞数为5.6×108个/L细胞悬液, 接种于96孔板, 每孔180μL细胞悬液, 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待细胞贴壁后, 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5%、10%、15%、20%药物血清20μL, 另设空白对照组 (加单培1640液20μL) 、阴性对照组 (加空白血清20μL) , 每组重复8孔。培养24h后, 每孔加20μL MTT (5g/L, PBS液配制) , 孵育4h, 弃上清液, 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 (DMSO) 100μL, 振荡10min后, 用酶标仪在波长490nm处测其吸光度值A, 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抑制率 (%) =1-实验组A均值/对照组A均值×100%。

1.4.3 AO/EB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

将细胞接种于处理过的盖玻片上, 待细胞贴壁后, 培养液换成单培, 将测试物 (空白对照组, 空白血清组, 益气活血清热方药物血清低、中、高组) 以5%、10%、20%加入细胞经作用24h后, 加入吖啶橙和溴乙锭 (AO/EB) 染液,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核染色质着绿色并呈正常结构、早期凋亡细胞 (VA) :核染色质着绿色固缩状或碎裂状、晚期凋亡细胞 (NVA) :核染色质着橘红色呈固缩状或碎裂状、细胞坏死 (NVN) :核染色质着橘红色并呈正常结构。

并计算损伤率:损伤率=[ (VA+NVA+NVN) /总细胞数]×100%。

1.5 数据分析

运用SPASS1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

2 结果

2.1 含药血清对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含药血清对SGC-7901细胞凋亡曲线显示:药物对SGC-7901细胞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对细胞存活的抑制作用与药物作用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 见图1。

2.2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

实验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清热方药物血清对SGC-7901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以15%、20%最为明显 (P<0.01) , 见图2。

2.3 药物血清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经药物血清作用后, 细胞防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 以20%药物血清最为明显, 与空白对照和阴性药物血清相比较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肿瘤的生长除了瘤细胞的无限生长外, 细胞分化和凋亡失调与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细胞凋亡是指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消亡的过程。现在西药抗癌药物的主要效果与肿瘤细胞凋亡率有密切关系。但其副作用比较大, 因此积极寻找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药物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益气活血清热方由黄芪、白术、莪术、苡仁、黄芩、白花蛇舌草等药物组成。本方以黄芪为君, 黄芪味甘性温, 归肺脾经, 为补益正气之要品;白术味苦性甘温, 归脾胃经, 能和中益气, 健运脾胃, 乃补脾之要药;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 归脾胃肺经, 健脾利湿;白术、薏苡仁与黄芪相伍, 共奏健脾益气之功;莪术味辛苦性温, 归肝脾经, 具有行气破血, 消积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益气, 活血消积, 清热和胃之功, 促进病理改变的恢复。本方配伍特点为扶正与补邪共用, 补、清、疏共用, 扶正而无恋邪之弊, 祛邪而无伤正之虑, 虚实共调, 标本兼顾, 达到益气清热活血的功效。文献报道[1,2,3], 益气活血清热方大多数药物均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和促凋亡作用。益气活血清热方对胃癌细胞株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

参考文献

[1]沈洪, 刘增巍, 张坤, 等.黄芪对SGC7901胃癌细胞COX-1、COX-2、VEGF和PGE2表达的影响[J].肿瘤, 2007, 27 (3) :194-201.

[2]郑广娟.白术对小鼠S_ (180) 肉瘤的抑瘤作用及肿瘤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3, 27 (3) :176-181.

清热活血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5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6例, 年龄为40~71岁, 平均 (53.3±18.8) 岁。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统计的对象经过临床诊断, 结果均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其它原发疾病患者 (例如青光眼等) ;近期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根据X线影像学表现分类:3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均显示有受累关节端的骨质疏松现象 (未见正常骨小梁) , 其中17例患者有关节软骨下囊腔的形成, 18例患者有关节脱位 (畸形) 表现。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用清热活血汤进行调理和治疗:配方基本组成为:玄参25g, 金银花20g, 当归15g, 赤芍10g, 土茯苓15g, 威灵仙15g, 薏苡仁15g, 甘草10g, 蜈蚣2条。随症加减:湿浊甚者可以选择加用革薛;热毒盛者可以选择加用白花蛇舌草和石膏;有血瘀现象者可以选择加用丹参和桃仁等;有关节肿大变形而且关节疼痛明显增加的患者选择加用穿山甲和全蝎。此清热解毒汤每天1剂, 用水煎后, 煎煮液分早、晚2次服下, 连续服药半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对于以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曾服激素的患者, 嘱咐其维持原服药剂量并逐渐减量至停药。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以下指标:双手握力水平、晨僵时间、发病部位的疼痛指数和肿胀指数, 最后按照疗效标准分别统计治愈例数和显效例数, 计算总有效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全部消失, 患病关节部位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水平;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消失,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无效: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5例患者经治疗痊愈19例, 显效14例, 总有效率为94.3%, 治疗后双手平均握力为 (11.3±1.8) kg, 平均晨僵时间为 (0.4±0.1) h, 患者平均疼痛指数为 (3.8±1.5) , 平均肿胀指数为 (4.4±1.9) , 数据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祖国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筹,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期, 很多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以急性发作或者慢性活动等形式出现, 这种临床表现与中医一般的湿热痹证有很大不同, 该症状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的关节红肿热痛现象, 很多患者同时伴有身热、烦躁和口干等全身性的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病机为湿郁化浊, 热盛成毒, 热毒湿浊瘀阻关节[1,2,3]。因此中医临床以清热解毒和活血通痹治疗为主, 本方剂在治疗过程中重用以金银花为主的清热解毒中药, 其作用在于“败毒又不伤气, 去火而又能补阴”。又因为该疾病的热毒和湿瘀相交为患, 因此在清热解毒之时加薏苡仁等中药以健脾、利湿和消肿, 所用的当归和赤芍具有明显的活血通络止痛之效。方剂中的威灵仙通行十二经, 祛风除湿, 开经络之壅遏以止痹痛;蜈蚣有穿筋透骨, 逐瘀止痛之效;而甘草既可清热又可调和诸药。本研究表明:清热活血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免疫系统的紊乱和平衡失调, 对该类患者的常规疗法为非甾体消炎药或者其它抗风湿类药物, 但是这些常规治疗方法都只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免疫系统, 仍有较高的致残率, 只有从根本上调节和修复患者的免疫系统, 才能真正达到根除病痛的目的[3]。

当代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证明:清热解毒类型的药物对于侵入人体内的细菌和病毒等外来物质等都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热解毒类型的药物不但能抑制病毒的P细胞产生抗体, 而且能够明显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如金银花中含有的多种生物碱能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5,6]) , 而活血化瘀类型的药物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使患者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从而大大减少了炎性介质的渗出, 并大大促进了对炎性介质的吸收, 有利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并改善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郭玲, 安娜, 唐先平, 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超声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11) :17-19.

[2]熊鹏程, 卢芙蓉, 秦铀, 等.伤科.洗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4) :13-15.

[3]张良登, 何庆勇, 赵艳, 等.基于聚类分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及其诊断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 (7) :16-18.

[4]李晓云, 张红姗, 李桂, 等.三藤通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3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 (1) :21-24.

[5]陈红明.通痹雷公藤汤配合马钱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9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9, 25 (8) :514-515.

清热活血方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消化道溃疡急性出血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消化病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2]。采用随机数表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32~60岁, 平均 (38.2±5.3) 岁;原发疾病:胃溃疡12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 复合性溃疡8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年龄33~64岁, 平均 (40.2±5.38) 岁;原发疾病:胃溃疡14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 复合性溃疡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同等基础治疗, 包括禁食、输液、补充血容量、输血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40 mg, 静脉推注, 2次/d, 止血芳酸0.3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 (1) 中药汤剂:黄芪20 g, 党参15 g, 炒白术10 g, 茯苓15 g, 大黄6 g, 黄连6 g, 黄芩10 g, 三七粉6 g (冲) , 仙鹤草30 g, 蒲黄炭10 g (包) , 甘草6 g。水煎内服, 1剂/d, 加水500 m L煎至150 m L, 由厦门中医院煎药室统一代煎, 每剂煎2次, 分上下午2次口服。 (2) 云南白药0.5 g, 口服, 3次/d。 (3) 炎琥宁32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 静脉滴注, 1次/d;黄芪注射液40 m 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 静脉滴注, 1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7 d的治疗, 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若出现出血加重, 需要内镜止血或手术止血, 则退出试验。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中医证候进行评估[2]。 (1)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0%; (2) 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50%; (3)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50%。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 显效:1周内呕血、黑便停止, 大便潜血连续3 d阴性, 出血症状完全缓解; (2) 有效:1周内呕血、黑便减少, 大便潜血连续3d (++) , 出血症状略改善; (3) 无效:出血未止, 临床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黑便、乏力、痞满等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而在呕血、心悸、面色苍白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总体疗效和大便隐血转阴时间比较:观察组大便隐血转阴时间 (3.1±0.9) d, 显著优于对照组转阴时间 (4.5±1.2) d (t=4.31,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χ2=3.52, P<0.05) , 见表2。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皮疹, 对照组5例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 2例皮疹, 1例白细胞降低,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5% (1/40)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0% (8/40) (χ2=6.13, P<0.01) , 所有患者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

讨论

消化道溃疡属于中医“便血”“吐血”范畴, 是内科中的危急重症, 多数患者属于脾虚湿热血瘀证。消化道溃疡原因多数在于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群喜食肥甘厚腻, 久而久之易造成脾胃损伤、生活节奏加快、思虑劳顿, 进而引起脾胃不能运化水湿, 导致内生湿浊、热邪破血妄行。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病机主要在于脾胃虚弱, 其治疗关键应为攻补兼施。

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法可有效治疗该病, 该中药组方为四君子汤和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而成, 该组方中的四君子汤可有效增减胃黏膜的分泌量, 同时降低胃蛋白酶的分泌量, 进而增强胃黏膜的抵抗能力[3]。该法可有效缩短出凝血时间, 促进血小板的有效黏附及聚集, 促进血栓的形成, 降低纤溶酶活性, 促进溃疡的愈合。党参、白术可有效抗击消化道溃疡, 大黄具有改善胃肠道血流灌注、清除氧自由基、促进胃黏膜新陈代谢作用, 同时还可对血液流变学进行有效调节, 提升血浆渗透压, 而对血小板数目、功能均无影响, 进而达到活血、止血作用[4]。多药联合治疗, 可起健脾利湿清热活血之功, 辅助以炎琥宁、黄芪注射液与云南白药, 可达标本兼治目的。

综上所述, 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行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法治疗, 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小, 值得推广。

注:χ2表示两组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邝生, 徐进康, 陆喜荣.清胃和络法治疗胃热血瘀型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9 (6) :365-366.

[2]李超群.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12, 10 (2) :150-152.

[3]吴林峻.健脾利湿清热活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3) :253-254.

清热活血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选2009年7月—2011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中、重度牙周炎患者97例, 其中男性53例, 女性44例, 年龄47~62岁, 平均 (55.1±7.5) 岁, 患者入选标准:患者患有糖尿病, 且确诊中、重度牙周炎。入院后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应的口腔检查, 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口腔清洁, 均给予全口龈上洁治, 1周后对患者进行复诊, 并进行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口服清热滋阴活血方剂治疗, 方剂的主要成分:金银花、北沙参和川芎各15 g, 水煎, 每日1剂, 分2次服用, 疗程为2个月。

1.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检查, 记录菌斑指数 (PLI) 、龈沟出血指数 (SBI) 、探诊深度 (PD) 、附着丧失 (AL) 。收集患者龈沟液, 采用ELISA方法检测龈沟液IL-6水平。

1.2.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2个月后, 对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显效:牙龈炎症得到控制, 流脓、出血等症状消失, 牙周袋变浅, X线显示牙槽骨停止吸收, 牙齿较稳定;有效:牙龈流脓、出血等症状有所好转, 牙槽骨吸收减慢;无效:症状无显著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总人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总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73.5%、93.9%和6.1%, 与对照组47.9%、18.8%和71.2%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P<0.01, 见表1。

2.2 牙周指标及龈沟液白细胞介素-6 (IL-6) 水平比较

治疗2个月后,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改善更加显著,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a与治疗前相比, P<0.05;b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糖尿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研究[5]发现,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糖尿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显著的胰岛素抵抗, 患者始终存在的高血糖状态以及糖基化产物易并发牙周炎。国内研究[6,7]显示, 糖尿病合并牙周炎其炎性因子水平显著升高。IL-6为一种由活化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的作用是刺激T细胞、B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增殖, 促进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 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和巨核细胞分化, 诱导急性期反应蛋白产生, 对神经、内分泌和造血系统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显示, IL-6为一种炎性细胞因子, 诱导的机体免疫反应、应激反应以及炎性反应与脑卒中的发生以及脑组织损伤密切相关。

目前, 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是牙周基础治疗,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是对部分患者牙周基础治疗效果较差, 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患者血糖控制不佳[8]。本研究观察发现, 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其龈沟液中的IL-6水平显著升高, 可能是引发糖尿病患者发生牙周炎的主要机制。采用清热滋阴活血方剂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优于对照组。并且在治疗2个月后, 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更加显著,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间接证实了炎症和免疫反应在糖尿病合并牙周炎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临床作用。目前中医对糖尿病合并牙周炎的解释为[9,10]患者消渴病久、导致久病入络, 痹血阻滞脉道, 因而新血不能滋养牙齿、牙龈暴露, 牙齿出现松动, 易于脱落, 因此, 治疗原则应为清热、滋阴和活血。清热滋阴活血方剂主要成分为金银花、北沙参、川芎;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证实其除此作用之外, 还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症的作用;北沙参则具有抗免疫的作用;而川芎则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三者的联合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而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最终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综上所述, 炎症在糖尿病合并牙周炎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 在牙周基础治疗上采用清热滋阴活血方剂治疗糖尿病伴牙周炎, 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阳琰, 高琳, 郝涛, 等.糖尿病合并牙周病与糖脂代谢的关系[J].重庆医学, 2011, 40 (5) :443-444.

[2]王琳源, 高秀秋.糖尿病与牙周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 (7) :97-98.

[3]韩璐, 兰倩, 孙昌娟.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疗效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 2008, 16 (7) :300-302.

[4]卢怡, 施根生, 牛忠英, 等.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水平的检测[J].北京口腔医学, 2010, 18 (3) :162-164.

[5]王萍, 秦明群, 许连静, 等.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细胞间黏附分子的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11, 51 (37) :42-43.

[6]蒋晓真, 顾哲, 周斌, 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 2 (8) :15-17.

[7]尹高权, 王治平.中重度牙周炎伴Ⅱ型糖尿病的牙周基础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热带医学杂志, 2011, 11 (8) :917-918.

[8]牙祖科, 曾启新, 陈东晖.牙周基础治疗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9, 7 (1) :14-16.

[9]兰倩, 韩璐, 谢倩艺.短期扩张牙周袋后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治疗老年牙周炎[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7, 5 (4) :202-204.

清热活血方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风湿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 男28例, 女32例;年龄32~62岁, 平均 (46.3±12.2) 岁;病程6个月~5年, 平均 (1.8±0.5) 年。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比。

1.2 纳入标准[2]

①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提出来的相关标准, 及中医辩证标准中的湿热痹阻证;②疾病处于活动期;③治疗前1个月内未应用皮质激素治疗;④X线检测病变部位分期为Ⅰ~Ⅲ期;⑤排除卧床、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精神疾病等患者, 排除关节严重畸形的晚期患者;⑥所有患者均知情。

1.3 方法

研究组采用清热利湿活血综合疗法, 即内服+外熏+针炙。内服:清热养阴除湿丸, 主要成分包括半枝莲、连翘、金银花、白鲜皮、忍冬藤、白花舌蛇草、丹皮、虎杖、川乌、桂枝、甘草、土茯苓等, 口服3次/d, 每次12 g。外熏:根据患者关节肿胀情况酌情选取青风藤、苍术、茵陈、土茯苓、忍冬藤、苦参、赤芍、黄柏等清热利湿宣痹药物进行全身熏蒸。针炙:上肢病症取合谷、外关、手三里、尺泽、曲池、肩髃等穴位, 下肢病症取解溪、太溪、昆仑、阳陵泉、环跳等穴位, 留针30 min, 1次/d, 可根据肿胀程度和部位行点刺放血。

对照组采用甲氨喋呤 (MTX) 治疗, 由上海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H31020644, 每日10 mg, 每周口服1次。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观察疗效。疗效评价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ACR20/50/70标准[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 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详见表1, 研究组患者ACR70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ACR20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 病因较复杂, 与环境、遗传基因等密切相关[4]。中医认为, 风、寒、湿三邪是造成痹症发病的主要外在因素, 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在于三邪入侵体内, 久之而化热蕴毒, 湿热痹阻, 引起经络闭阻, 进而引发关节的疼痛、肿胀、功能性障碍、晨僵等不良症状。

清热养阴除湿丸是我国著名风湿病专家王为兰的研制成果[5], 全方有化浊除湿、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的功效, 内服可有效抵御和改善机体内风、塞、湿邪侵入的损伤, 缓解关节肿痛症状;同时, 应用相似的清热利湿活血类中药进行外用薰蒸, 内外结合, 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针炙通过刺穴和放血有利于改善患者上、下肢的运动性, 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从而加速治疗效果。综合疗法结合了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同时综合内治、外用和传统中医针炙疗法, 以更有利于减轻肿胀疼痛症状, 迅速改善病变关节的功能, 巩固疗效。

在本组研究中, 采用中医综合疗法的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采用MTX治疗的对照组, 提示清热利湿活血综合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有效性, 其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且中药副作用小, 对患者安全性高, 适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玮君, 王玲.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左室功能.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9) :844-845.

[2]唐晓颇, 姜泉, 刘维, 等.清热利湿活血综合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12例疗效分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7 (11) :978-980.

[3]姜泉, 曹炜, 唐晓颇, 等.清热活血方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5 (7) :588-590.

[4]余学芳, 汪海静, 陆学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白蛋白的变化及意义.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2, 15 (5) :458-460.

清热活血方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普通型HFMD患儿100例。纳入标准:符合HFMD诊断标准的患儿;中医辨证分型为普通型患儿;年龄6个月~6岁患儿;发病1~5 d患儿;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发病迅速,危重症患儿;伴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儿;过敏体质患儿,尤其是对中药过敏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9个月~6岁,平均(4.34±1.27)岁;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0个月~6岁,平均(4.57±1.69)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清热透疹方治疗,清热透疹方主要包括:连翘、金银花、玄参、淡竹叶、薏苡仁、甘草、地黄、黄芩、石膏,方药均有我院中药房应用煎药机统一煎制,剂量视患儿提质量及症状而定,3次/d,口服。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063)治疗,治疗方法:将10~15 mg/kg的利巴韦林溶于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者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 d。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胸片吸收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如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其中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为:治疗6 d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为痊愈;6 d内患儿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显著缓解为有效;治疗6 d内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没有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12]。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上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4.613,*P<0.01

2.2 两组患儿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胸片吸收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次要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咳嗽消退时间、呕吐消退时间及大便干结消退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LDH、CK、CK-MB及HBNH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LDH、CK、CK-MB及HBNH水平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心肌损伤情况也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LDH:乳酸脱氢酶;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HBDH:羟丁酸脱氢酶

2.5 安全性

观察组患儿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患儿出现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在停药后恢复,对治疗无影响。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HFMD的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和现症患者,主要是通过人群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在感染肠道病毒71型后,发病时多以发热症状为主,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在手足口及臀部会有皮疹或者在口腔出现黏膜斑疱疹。少数患者在感染早期会有咳嗽等症状,在发热1~2 d后会出现皮疹,常见于足底进而手掌,也有部分会在臀部[14,15,16,17]。对于不发热,至出现皮疹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一般病情较轻。对于HFMD的大多数患儿能够在1周内恢复。

HFMD在中医属“时疫”“湿温”等范畴。湿热病毒为其病因,多因外受时邪,内蕴湿热,留于脾、肺、心三经所致[18,19]。外邪自患儿口鼻侵入,侵袭脾、肺二经,而肺主皮毛,因此在患病初期多存在肺卫症状,入流涕、发热、咳嗽等;脾主四肢,于口开窍,手足口受邪后生水疱,口舌生溃疡、疱疹;如果毒热内盛,则症状加重,会出现神昏、壮热、抽搐等症状[20,21]。普通型HFMD根据中医辨证可分为肺胃热炽型、邪犯肺卫型、湿热交阻型、气营两燔型、肺胃阴伤型、心脾积热型[22]。由于证型的不同,治疗方法也各异。肺胃热炽型治疗主要以泄热解毒、辛寒清气为主;邪犯肺卫型主要以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湿热交阻型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主;气营两燔型主要以凉血、清营、解毒为主;肺胃阴伤型主要以和胃降逆、养阴清肺为主;心脾积热型主要以降火解毒、清心泻脾为主。

本组研究中对于普通型HFMD患儿应用清热透疹方治疗,方中包括连翘、金银花、玄参、淡竹叶、薏苡仁、甘草、地黄、黄芩、石膏等药材,全方以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药,黄芩、薏苡仁清热利湿为臣药,玄参、淡竹叶、地黄、石膏清热凉血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诸药合用,能够起到解毒透疹、疏风清热、健脾祛湿的功效,是热毒得泻,邪有所出。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为形气未充、脏腑娇嫩,五脏六腑的功能均存在不足,特别以脾、肺、肾三脏较为突出。脾是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水谷精微,小儿纳运力弱、脾常不足,针对小儿生理特点,应给以健脾助运之药。连翘、金银花、玄参、淡竹叶、薏苡仁、甘草、地黄、黄芩、石膏均具有抗病毒的药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清热透疹方治疗普通型HFMD效果显著,在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的分析中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胸片吸收时间均显著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咳嗽消退时间、呕吐消退时间及大便干结消退时间均显著缩短,说明清热透疹方能加快缓解患者症状,减轻患儿痛苦,并间接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使患儿早日康复。此外,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LDH、CK、CK-MB及HBNH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LDH、CK、CK-MB及HBNH水平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心肌损伤情况也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了清热透疹方能改善患儿心肌损伤状况。在对两组患儿的安全性分析中发现,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但停药后恢复,提示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清热透疹方用于治疗普通型HFMD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快速缓解患儿症状,安全性高,使患儿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清热透疹方应用于普通型手足口病(HFMD)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普通型HFMD患儿10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热透疹方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主要临床体征和症状消退时间;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心肌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胸片吸收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咳嗽消退时间、呕吐消退时间及大便干结消退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LDH、CK、CK-MB及HBNH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心肌损伤情况也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透疹方用于治疗普通型HFMD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快速缓解患儿症状,安全性高,使患儿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上一篇:美丽的开始下一篇:初中美术课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