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共10篇)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1
声带息肉发病率高,显微镜下支撑喉镜声带息肉切除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好,但术后息肉较易复发。2008年6月 - 2012年6月,笔者对59例声带息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加用自拟的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治疗, 并与单纯手术治疗30例进行疗效比较,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耳鼻喉科声带息肉患者93例,分为对照组34例,男12例,女22例,平均年龄40. 2岁; 治疗组59例,男25例,女34例,平均年龄37. 7岁; 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声带息肉。两组病史、年龄、性别及手术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 > 0. 05) 。
2治疗方法对照组:全麻后在支撑喉镜下用喉钳将声带息肉摘除并在显微镜下修平,术后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7天,禁声2周,3个月内注意发声休息。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基本方: 黄芪、党参片、白术、桃仁、红花、浙贝母、川芎、枳壳、陈皮。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加金银花、菊花、麦冬、玄参等清热解毒、养阴润燥。随访时间6个月 ~ 2年,采用间接喉镜或电子喉镜详细记录声带恢复及发声恢复过程。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 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 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制定。 治愈: 声音恢复正常,声带局部病变完全消失; 好转: 声音基本恢复正常,声带局部病变基本消失或稍有增厚; 未愈: 声音嘶哑改善不明显或好转后再发声嘶,声带局部病变未消失, 需再次手术。
3. 2治疗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4讨论
声带息肉是长期用声不当或过度用声引起的。临床以发声费力、发声嘶哑为主症,属祖国医学“慢喉喑”范畴。病理表现为声带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声带膜部的潜在间隙( Reinke间隙) 中组织液积聚,出现局部水肿致息肉形成,并进一步变形、纤维化。从中医观点看,这些改变均属于瘀证范畴。患病日久,余邪未清,积聚咽喉,阻滞脉络; 或用嗓过度,耗气伤阴,喉部脉络受损,经气瘀滞不畅,气滞血瘀痰凝致息肉形成[2]。久喑失治,耗气伤阴,致气滞血瘀, 故本病病机变化为因虚致实,以邪实为主,兼以正虚,虚实夹杂,气虚血瘀。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选药配伍是基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而设,方中黄芪、党参、白术、桃仁、红花、浙贝母、 川芎、枳壳、陈皮共奏益气活血、行气化瘀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活血化瘀药能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起到改变声带黏膜增厚及纤维变性效果,益气活血药能纠正组织的缺氧,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3,4]。本观察结果表明,益气活血化瘀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且服用安全,无不良反应,配合手术是比较理想的治疗声带息肉方法。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2
【摘 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脾虚痰热证的临床效果及对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选取伴有胃黏膜异常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脾虚痰热证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方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2%(P<0.05);两组治疗后,PGI、PGII、PGI/PGII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研究组提高更加显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方在治疗胃癌前病变脾虚痰热证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提高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脾虚痰热证;益气活血解毒方;胃复春;胃蛋白酶原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3-0064-02
胃癌前病变主要发生在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上,癌细胞是经过胃癌前病变逐渐形成的,先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转变为萎缩性胃炎,进而导致肠上皮化生,引起异型增生,从而引发胃癌。不良饮食习惯是引发胃癌的最主要原因[1-2]。胃癌前病变是指胃黏膜异常增生和肠上皮化生。胃癌前病变患者会出现上腹饱胀、胃纳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胃蛋白酶原水平也会降低,患者也会伴随出现脾虚痰热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早期,医院常用胃复春片对胃癌前病变脾虚痰热证患者进行治疗,胃复春片有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的功效,但在治疗中临床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对提高胃蛋白酶原水平作用不明显,仍需进一步改进。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96例胃癌前病变脾虚痰热证患者,研究组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胃癌前病变脾虚痰热证患者中随机抽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58.6±2.5)岁;病程2.5~10年,平均病程(7.8±2.6)年;病情严重程度:重度、中度、轻度分别为10、17、21例。研究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59.5±3.5)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6.2±2.4)年;病情严重程度:重度、中度、轻度分别为9、16、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①通过医生检查和分析,确诊为伴有胃黏膜异常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病变的脾虚痰热证患者;②在进行本次研究前,未经过治疗或经过治疗对本次研究无影响的患者;③对本次研究目的有所了解与院方签订协议并积极配合研究工作的患者。排除标准:①病情状况不明确或患有其他胃癌前病变的患者;②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患有其他重症疾病的患者;③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④对本次研究所使用药物具有不良反应的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及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春片(广东一片天医药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83009)进行治疗,每天服用3次,每次服用4片,服用时间为3个月。
1.3.2 研究组 研究组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方对患者进行治疗,药方组成:党参、白花蛇、半枝莲、茯苓、蒲公英、舌草各为15g,丹参20g,五灵脂、蒲黄、白术各为10g,炙甘草、檀香、砂仁(后下)各为6g。患者具有苔薄、脉弦症状,可加用超柴胡和炒枳壳;舌苔黄腻、湿气阻滞的患者,可加用黄连、蛇舌草;口干便结的患者,可加用麦冬、北沙参。用水煎至400mL,每天1剂,分别在早、晚饭前0.5h服用。服用期间,每隔2周进行一次复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对药方进行调整,治疗时间为3个月。
1.4 疗效评价标准和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脾虚、痰热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情得到控制,且胃蛋白酶原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患者脾虚、痰热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方可痊愈,胃蛋白酶原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无效:患者的症状加重或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观察指标:PGI(ρB·μG-1·L-1)、PGII(ρB·μg-1·L-1)、PGI/PGII、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TX-*3]±s)表示,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方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比较 研究组患者经过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后,PGI、PGII水平分别为(94.26±26.32)、(16.03±3.28)ρB·μg-1·L-1;对照组患者服用胃复春片后,PGI、PGII水平分别为(88.62±24.46)、(15.13±3.25)ρB·μg-1·L-1;较治疗前,患者的PGI、PGII、PGI/PGII的水平均有所提高,研究组改善胃蛋白酶原水平效果更加显著,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症状消失、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是一种具有较高死亡率、对患者损伤严重的疾病[3]。胃癌是逐步形成的,最初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转变为萎缩性胃炎,然后引起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最终导致胃癌发生,此过程称为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患者会有上腹饱胀、胃纳减退等症状,也会有脾虚痰热证的出现,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方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42%。胃复春片有较好的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的功效,但是在治疗中仍有不足。益气活血解毒方中白术、党参具有理气健脾的功效,檀香、蒲黄、五灵脂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蒲公英、蛇舌草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采用甘草可以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运用此药方治疗脾虚痰热证具有较好的效果。胃癌前病变会使胃蛋白酶原水平发生变化,通过观察两组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研究组患者经过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后,PGI、PGII水平分别为(94.26±26.32)、(16.03±3.28)ρB·μg-1·L-1;对照组患者服用胃复春片后,PGI、PGII水平分别为(88.62±24.46)、(15.13±3.25)ρB·μg-1·L-1;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GI、PGII、PGI/PGII的水平均有所提高,但研究组改善胃蛋白酶原水平效果更加显著。并且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益气活血解毒方在治疗胃癌前病变脾虚痰热证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起到健脾清热的作用,并能有效改善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喜军,鄂辉,张颜伟.胃癌前病变癌基因与浊毒的相关性研究 [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1,26(4):11-12.
[2]王志坤,李博林,刘启泉,等.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蛋白酶原及胃黏膜组织再生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2(24):1425-1428.
[3]姜成军.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7(05):323-324.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的糖尿病患者例数为102例,均为该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102例糖尿病患者中,男63例,女39例,年龄范围42~70岁,平均年龄(42.3±0.6)岁。所有患者的病程范围为3个月~5年。依照抽样方式对102例患者进行分组,即西医组与益气组,每组患者均为51例。
1.2 方 法
1.2.1西医组治疗方式西医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治疗 ,指导患者日常饮食及科学锻炼,与此同时给予西医组病患达美康缓释片的应用治疗,患者每日服药1次,1次用药1片。
1.2.2益气组治疗方式益气组病患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方进行治疗,整个药方组成为:生地黄、鸡血藤、赤芍药均为15 g;桃仁、覆盆子、山药、丹参、红花均为10 g;当归12 g;黄芪30~60 g。益气组患者的用药可依照其具体病情状况进行增减应用。如果患者身体属于气虚,则进行茯苓、党参等物的加用。如患者为肢体偏寒或是身体存在疼痛,可适当进行桂枝、附子的加用;自觉灼热患者可进行黄柏、知母的加用治疗。益气组患者每日水煎服药1剂,分两次服用。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4周[1]。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极大的改善,基本消失,经实验室检查后未发现异常状况。有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均得以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或是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采用相应的治疗方式后,其疗效为:益气组51例病患,显效19例,有效29例,其余3例为治疗无效病患,有效率为94.12%;西医组51例病患中,显效例数9例,有效例数31例,其余11例为无效病患,有效率为78.43%。由此能够充分表明,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单纯西医方式远远不如益气活血方的应用有效,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此病的产生发展源于多种病因,主要特点为慢性高血糖[2]。该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中医学中,此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而在消渴过程中,淤血是其中的一大病因,同时也是其病理产物,可以说是贯穿于消渴症的始终,主要的病程表现则为患者身体的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血脉淤滞等。在该次研究中,西医组病患采用日常饮食锻炼与西药服用治疗的方式虽然能够对患者的血糖起到一个较为明显的降低改善作用。但在西药的应用中,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患者无法得到一个较为持续性的疗效,因此整个疗程结束后西医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仅为70%左右。
而益气组病患采用益气活血方的治疗,则能够达到一个强健脾肾、滋生化源、通畅血脉的效果。药方中黄芪的应用,能够对患者体内缺失的脾胃之气进行补充;而党参等物的应用则能够达到益气生清的效果。丹参的加入主要起到的是活血化瘀、舒畅经脉的作用。当归、鸡血藤的应用能够为患者的身体补充更多的血气[3]。药方中各类药材的联合应用,能够起到极佳的标本兼治的作用,促使患者体内缺少的气血得以充分补充,瘀滞的血脉得以通畅。现代药理学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红花等物的应用能够起到极佳的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作用,对周边组织给予胰岛素的抵抗状况也能够进行极为科学有效的改善。在该次研究中,益气组病患的疗程治疗有效率高达90%能够充分表明益气活血方的应用有效性。
通过该次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活血方的治疗能够起到极佳的治疗效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摘要:目的 研究对比分别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方及单纯西药进行糖尿病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2例,依照抽样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即西医组与益气组,每组患者均为51例。西医组病患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益气组病患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方进行治疗。结果 益气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西医组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取到极佳的治疗效果,对其临床症状有效改善,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且具有一定的防治性作用。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4
关键词:益气活血化瘀法;慢性肾炎;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09-01
慢性肾炎又被称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其由多种病理和多种原因组成的原发性肾小球免疫性疾病,该疾病进展性缓慢,预后较差,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若不给以患者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会给患者肾单位带来不断的损伤,剩余的肾单位逐渐变少,最终出现肾功能衰竭现象,威胁患者生命[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治疗
选取42例慢性肾炎患者,其中,益气活血化瘀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57岁(38.51±6.17)岁;病程5个月—31年(15.57±5.67)年;对症西医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1—58岁(39.51±7.54)岁;病程6个月—30年(15.02±6.32)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对症西医组:对于高血压和水肿患者,应限制其食用食盐量,每日摄入2—3g;对于氮质血症期患者,应给以其优质低蛋白饮食?降压用硝苯地平?降脂用辛伐他汀?利尿用双氢克尿噻?抗凝用华法林等对症治疗?
1.2.2益气活血化瘀组:在对症西药治疗基础上加以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每日口服2次益气活血化瘀汤,200mL/次,1剂/日?该药剂的主要成分为:女贞子15g?黄芪15g?丹参15g?党参15g?白花蛇舌草15g?鱼腥草15g?桃仁9g和甘草3g?
1.3观察指标
对不同组别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β2 -微球蛋白?BUN和Scr变化状况?
1.4判定标准[2]
患者治疗后通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为阴性,24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治疗后通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减少2个“+”,24h尿蛋白定量减少不低于40%,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通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减少1个“+”,24h尿蛋白定量减少低于40%,肾功能得到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42例患者临床资料,用“ ±s”表示正态计量资料,为t检验?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
益气活血化瘀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症西医组患者(90.48%和61.90%),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和β2 -微球蛋白变化症状
益气活血化瘀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和β2 -微球蛋白显著低于对症西医组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状况
益气活血化瘀组患者治疗后BUN和Scr均显著低于对症西医组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上,慢性肾炎表现为尿血?水肿?腰痛和虚劳等,其正虚为气虚,关键为脾肾不足,标实为瘀血?风邪和湿热,瘀血和湿热占据主要位置?该疾病发病中,脏腑虚损为其病理基础?临床上应坚持益气活血清湿热法进行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益气活血化瘀汤对慢性肾炎具有良好作用,该药剂中黄芪为主药,其性甘温,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和益卫固表等作用,党参性味甘平,具有生津和补中益气等作用;女贞子具有滋肾养阴作用,其在阴中求阳,避免药物过燥,协助党参和黄芪共同起作用;丹参和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主要是活血祛瘀生新;在药物中加入白花蛇舌草和鱼腥草具有清热利湿和解毒等作用?药剂配方得到便会得到扶正不助邪和驱邪不伤正等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尿蛋白和β2 -微球蛋白含量,改善患者肾微循环,保护肾功能,促使其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本次研究中,通过不同方法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β2 -微球蛋白?BUN?Scr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对慢性肾炎患者治疗时益气血化瘀法获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剑勇,杨芳,范伏元.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0例临床观察[J].中医 药导报,2007,13(8):20-22.
[2] 王丽,占永立,饶向荣,等.益气活血?利湿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远期疗效分析[J].新中医,2009,41(1):20-22.
[3] 韩春红,李 强,刘 红.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 64例疗效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401-402.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接诊的5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全体患者入院后经常规检查, 均已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入院后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27例患者中, 男性15例, 女性12例, 年龄范围为31~64岁, 平均年龄 (47.5±6.4) 岁, 病程3~10年 ;观察组27例患者中, 男性17例 , 女性10例 , 年龄范围为33~66岁, 平均年龄 (49±5.8) 岁, 病程2.5~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全体患者经中医辩证后, 均符合气阴两虚型标准, 知晓该次研究详情,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正式参与该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27例患者使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 口服格列齐特片, 1次/d, 每次60 mg, 盐酸二甲双胍片 , 3次/d, 每次0.5 g。观察组除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外, 另给予益气滋阴活血方加以辅助, 药方成分:生黄茋、丹参、玄参、益母草各30 g, 当归、川穹、天花粉各10 g, 苍术、生地黄、葛根各15 g。加水浸泡30 min后, 小火煎熬2次, 1副/d, 分两次服下。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下降情况较治疗前获得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前后, 症状体征均无任何好转或病情恶化。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 对照组27例患者, 显效15例 (55.6%) , 有效7例 (25.9%) , 无效5例 (18.5%) , 治疗总有效率81.5%;观察组27例患者, 有效17例 (63.0%) , 有效8例 (29.6%) , 无效2例 (7.4%) , 治疗总有效率92.8%。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佳,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详情如表1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 属于“消渴”范畴, 发病机制主要以阴虚为本, 燥热围标。临床治疗该疾病, 采用辩证施用健脾法能获得良好效果[1]。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这些症状均与脾脏功能障碍有关。在谭晴心等人看来, 生黄茋、丹参一类药物能有助与提升脾气, 补充神肾气, 减少小便频率, 达到滋补脏器的效果[2]。而吴建军等人报道中提到, 治疗糖尿病, 滋补肝肾, 调节阴阳失衡是治疗的关键, 生地黄、熟地黄均有利于降低血糖。此外, 结合患者个人病情进行辨证施药, 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3]。
综上所述, 经该文研究最终发现, 通过中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糖尿病, 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益气滋阴活血方能有效改善病情, 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缨, 史奎钧, 张亚琴.滋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1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3 (3) :186-187.
[2]谭晴心.益气滋阴活血化瘀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2) :91-92.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数据均来自该院所收治的288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有患者144例,男性83例,女性61例;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9.27±2.17)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14年, 平均病程(6.21±1.31)年;1型糖尿病者56例,2型糖尿病者88人。 治疗组有患者144例,男性79例,女性65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2.31± 1.70)岁;最短病程1年,最长病程16年,平均病程(7.03± 1.55)岁;1型糖尿病者45例,2型糖尿病者99例。 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中西医双病症特点和用药适应证。
1.2治疗方法
对全部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以建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是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院内的治疗工作,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多食用低脂低盐的高蛋白食物和粗粮,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其饮食少糖或禁糖。
1.2.1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对策,常规药物包括: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有拜糖平、倍欣;双胍类药物,有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有达美康、美吡达、优降糖等。 并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特点做针对性用药,如明显肥胖者优先采用二甲双胍、 优降糖、拜糖平。 如餐后血糖升高者优先使用拜糖平。 如体重正常者优先使用优降糖、二甲双胍。 对于年龄超过70岁且体质较弱者优先使用美吡达、糖适平、达美康。 在常规治疗药物使用一段时间药效不明显或无效者再考虑采用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和控制。
1.2.2治疗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进行治疗,主要成分:芡实20 g、桑螵蛸15 g、生地15 g、 女贞20 g、山茱萸10 g、黄芪30 g、制大黄10 g、参20 g、 菟丝15 g、沙苑子15 g、桑螵蛸15 g、玄葛根20 g、焦术15 g、怀牛膝15 g、覆盆20 g、杜仲25 g、茯苓30 g、丹参15 g。 主药在2500 m L的冷水中浸泡1 h, 后以武火烧开、文火煎煮60 min成药,每日服1剂,300 m L/剂,早晚服用均可。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观察期均为3个月。
1.3疗效评估
治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尿蛋白排泄量降幅>50%,血糖恢复正常,患者无需持续用药, 但仍需注意日常运动和饮食控制。 显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几乎消失,尿蛋白排泄量降幅> 30%,血糖浓度显著降低,患者需持续药物治疗,以及配合日常运动和饮食控制。 有效: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血糖浓度有所降低, 患者需持续药物治疗, 疗效不显著者更改药方, 配合日常运动和饮食控制。 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病情无改善,甚至更加严重。 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 100%。
1.4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计算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根据该次研究结果现将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中治愈33例,治疗显效者39例,治疗有效者37例,治疗无效者35例;治疗组中治愈者54例, 治疗显效者52例, 治疗有效者18例,治疗无效者20例人。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血糖、血红蛋白的改善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根据该次研究结果可知, 相比于西药中药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对于糖尿病同样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中药起效快、疗效稳定持久,并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身体状态,有利于健康状态的长期保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3,4],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损失或缺失, 致使其体内缺少胰岛素,使糖代谢无法完成,进而致病。 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为集中控制阶段, 即利用药物提升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量或通过其他途径完成糖代谢, 对于胰岛素分泌能够偏低或几乎丧失者应及时给予胰岛素注射介入。 西药的特点是快,但不持久,不涉及对患者身体的状态、微循环、其他脏器的协同工作状态的调整,主要讲求依病治病。 中医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的出发点在于“和”[5],这也是中医的主旨思想,其讲求人气(自然) 之和、脏腑之和、心神之和,所以中医治疗中“调理”是关键。 笔者认为,糖尿病符合本需标实之像,发病之根本在于气阴双虚、湿毒不除、气耗伤津、脉络淤阻、三角淤积进而致病,是生活无规律、无节制、放纵所致。 所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的用药核心在于益气、 养阴、通络。 主方中黄芪、焦术、芡实具有补气生阳、健肾补虚之用;葛根、玄参具有养胃清阳、化痰除湿之用;山茱萸具有固肾益气、强肝升阳之用;女贞子、覆盆子、桑螵蛸、 菟丝等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强肝补肾、利尿生精、固本生阳、减少精微物质流失之用。 该次研究中,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9%。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11%。 其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证明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之临床实用效果。 虽然如此,临床用药时还应该根据患者身体适应证以及病情特点而定, 亦可以采用中西药相结合的用药方式。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22例, 女性18例;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 (56.5±2.4) 岁;病程3~11年, 平均病程 (6.2±1.1) 年。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20例, 女性20例;年龄47~75岁, 平均年龄 (58.0±2.7) 岁;病程4~10年, 平均病程 (5.8±1.4)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血糖 (FBG) >7.0mmol/L;餐后2h血糖 (2hFBG) >11.1mmol/L。排除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 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规划, 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服用格列齐特片 (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国药准字H20033678) , 每日1次, 每次80mg;同时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23370) , 每日3次, 每次0.5g。药物需长期服用, 2个月后观察疗效。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滋阴活血方。药物组成:当归、川芎、木香、赤芍、天花粉各10g, 葛根、苍术、生地黄、熟地黄各15g, 丹参、玄参、生黄芪各30g。加水500mL浸泡30min, 煎熟后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其中生存质量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分, 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
1.5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值有所降低;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 血糖值无法控制。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2.2 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血糖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 治疗后血糖值均有所改善,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FBG、2hFBG、HbAlc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生存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n (%) ]
3 讨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先天不足导致的脏器功能障碍, 属于消渴、水肿范畴[5]。该疾病病原在肾, 主要病症是瘀血、气虚, 因此应该采用益气滋阴、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在益气滋阴活血方中, 黄芪能够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压和血液黏稠度,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可降低血糖, 有效抵抗纤维化, 抑制氧自由基的合成;苍术、赤芍、丹参、玄参凉血行气, 促进气血运行的畅通[6]。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2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达95.0%, 高于对照组的82.5%。在并发症上, 仅有1例低血糖出现, 没有发生心血管疾病。此外, 患者的血糖值得到有效控制, 生活质量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应用益气滋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患者,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患者血糖指标明显改善, 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益气滋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滋阴活血方,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BG、2hFBG、HbAlc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生存质量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益气滋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患者血糖指标明显改善, 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益气滋阴活血方,生存质量,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秉新.益气滋阴活血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 2014, 29 (6) :1236-1237.
[2]唐海峰.用益气滋阴活血法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0) :27-28.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4, 12 (6) :283-385.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5]付国春, 杜宗礼, 戴晓峰,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6) :27-28.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8
西医治疗CHF以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基础治疗为主,辅以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虽可有效控制心力衰竭程度,但是CHF病人发病时间较长,身体虚弱,往往恢复较慢。中医认为CHF以虚为本,虚实夹杂,其中本虚以气虚、阳虚甚或阴虚为主,标实主要是瘀血、水饮、痰浊等。因此,中医治疗CHF以补虚固本为主,兼治血瘀痰饮。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益气活血方具有强心活血的功效,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大优势,展示了中西医联合用药的可行性及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进一步观察益气活血方对改善CHF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参照《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Framingham)诊断标准;分级标准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根据西医及中医辨证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我院进行治疗的CHF病人60例,年龄>30岁且≤75岁。同时,判定CHF的基础病因为冠心病,且病情稳定,病史不少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按双盲随机化的原则,将病人分为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对照组)和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5.7岁;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8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中医证候、舌脉症状、心功能分级情况、原发病及合并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根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推荐的方法,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均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西医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组病人在此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方汤剂,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益气活血方组成:人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川芎、谷芽各15 g,陈皮、白芍、莪术、丹参、三七、葶苈子各10 g,炙甘草6 g。
两组病人在接受规范化治疗的同时,均需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减少摄取盐量,适当运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治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心力衰竭症状、水肿程度、电解质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1.3.1中医主要症状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症候变化。主要指标包括:胸闷、胸痛、喘促、尿少、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等。
1.3.2临床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断的相关标准。心力衰竭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为显效;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Ⅱ级者为有效;心力衰竭症状无明显变化,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为无效;心力衰竭症状加重,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者为恶化。
1.3.3 6 min步行试验
采用经典的6 min步行试验方法,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6 min步行距离。
1.3.4心功能检测
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Aloca10型)测定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末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和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A),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之比(E/A)。
1.3.5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RAAS)相关指标检测
两组病人于入院后次日清晨,采取普食卧位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含量。
1.3.6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
两组病人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血浆中BNP含量和血清中TNF-α、IL-6含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等级料采用Ri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入组病人入院前均表现出胸闷胸痛、心悸、小便清少、喘促憋气、肢肿腹胀、气短乏力、纳呆等典型CHF中医证候。经规范化治疗后,两组病人均明显好转。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病人外观表现更趋于正常。
2.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干预的治疗效果优于西医基础治疗。详见表1。
例( % )
2.3 6 min步行距离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病人6 min步行距离增加明显(P<0.05)。说明中药干预治疗病人的恢复状况优于西医基础治疗。详见表2。
m
2.4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后心功能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LVEF值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病人LVEF、FS和E/A值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LVEF和E/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治疗组病人的心功能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2.5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相关指标的影响
两组CHF病人经过治疗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逐渐恢复正常。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干预并不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详见表4。
2.6对血浆BNP水平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血浆BNP水平以及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BNP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5。
pg/m L
3 讨论
中医认为CHF的病机主要是由于心阳虚衰,病理转变由虚致实,最终导致产生痰饮、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CHF的病位主要集中在心、肺,日久可累及肾与肝。CHF的中医证候以痰瘀互阻、气虚血瘀、气阴两亏最为常见。有研究表明,CHF的中医证候组合方式主要有单一证候、两证、三证、四证、五证以及六证组合等。其中,三证组合最为常见,以气虚血瘀水停证为主,而单证和六证组合的方式相对较少[1-3]。
益气活血方由人参、黄芪、当归、三七、葶苈子等药味组成,具有补气强心、活血祛瘀、利水祛湿的功效。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可恢复心肾阳气; 黄芪、白术、谷芽健脾益气,可改善病人体倦纳呆的症候; 当归、三七、莪术、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消痈,可改善病人心脏功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茯苓、葶苈子利水渗湿,可消除痰饮水肿; 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医学认为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随着现代药理对CHF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慢性心力衰竭与神经内分泌失调关系较大,尤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的激活为主[4]。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生化指标( 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CHF的治疗已由单纯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传统模式转向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进行干预为主的模式。
病人出现慢性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受到的影响较大,血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迅速上升[5]。血管紧张素可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上的受体,收缩毛细血管前小动脉,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影响心脏功能。并且血管紧张素可以增加肾上腺素活性,促进肾素进一步释放,促使肾近曲小管钠重吸收增加,进一步激活血管紧张素受体,增加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最终造成水钠潴留,心脏负荷增加,使心力衰竭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测定CHF病人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对于了解病人的心力衰竭程度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本研究表明,CHF病人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在治疗前均较高。治疗后,两组病人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逐渐恢复。但是,中药干预病人更易恢复到正常值。
BNP是利钠肽类的一种肽类激素,具有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等药理作用。并且BNP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是机体对于心力衰竭发生的应激反应[6-7]。TNF-α 和IL-6 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多样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血液中过多表达的TNF-α 和IL-6 表明机体正经受严重的损伤[8-9]。通常认为,血液中BNP、TNF-α 和IL-6 水平与CHF病人的心力衰竭程度呈正相关。通过测定病人血液中BNP、TNF-α 和IL-6 水平,可以判断心力衰竭程度和疗效。本研究表明,CHF病人血液中BNP、TNF-α 和IL-6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治疗后,两组病人BNP、TNF-α 和IL-6 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是,中药干预组病人的下降幅度大于西医基础治疗组。
通过本研究发现,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西医基础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根据双盲随机化的原则,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中医证候、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指标、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脑钠肽(BNP)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的心力衰竭程度均得到较大改善,中医症候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小便清少、喘促憋气等相关症状消失或缓解。临床疗效和6 min步行试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之比(E/A)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血浆BNP水平及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治疗后BNP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明确,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医基础治疗。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益气活血方,中医证候,脑钠肽,肿瘤坏死因子-α
参考文献
[1]张鹏,罗堃,余意.357例冠心病心衰患者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7):772-773.
[2]王娟,陈婵,张鹏,等.630例慢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8):567-571.
[3]王先敏,李冬,任莉莉,等.8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回顾性调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7):673-676.
[4]邝锦波,黄润坚,潘霭青,等.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的调节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8,1(1):19-20.
[5]张一昕,张志霞,李国川,等.人参强心滴丸对心衰大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2):70-71.
[6]王朝广.“强心合剂”对慢性心衰病人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61-62.
[7]王彦.心肾双补强心方对慢性心衰病人心功能、血浆BNP及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3):301-304.
[8]杨兵生,王声愿.慢性心衰病人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9):817-818.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9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26-0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N在终末期肾衰竭中占首位,约占30%[1]。一旦DN发展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蛋白定量>0.5g/24h),无论如何进行干预治疗,肾脏的损伤都不可能逆转,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对DN患者的转归有着重要意义。2011年3月~2012年3月,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3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来自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馆、内分泌科、肾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40~60岁之间,平均(55.17±4.12)岁。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41~59岁之间,平均(54.23±3.4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治疗组(17.75±2.31)a;对照组(17.32±2.57)a。2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Mogensen标准[2]及王海燕《肾脏病学》[3],均为2型糖尿病,并符合“糖尿病肾病分期分型辨证论治方案及疗效评定标准”[4]。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的慢性肾衰、糖尿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拟定:临床症见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舌红少津液,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干预,适当运动;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黄芪30 g,山药30 g,沙参20 g,五味子10 g,麦冬20 g,白术15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益母草30 g,泽兰10 g,天花粉15 g,黄精10 g,乌梅6 g,生甘草6 g。水煎服,每天1剂,2次/日,250 mL/次。2组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2组均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OB检查、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胱抑素C(CysC)、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脂(TG)、肝功能等各1次;患者每次复诊时,应复查尿常规,并做详细记录。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2组间比较用均数t检验,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4.1.1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临床控制:24 hUAER正常,肾功能正常;显效:24hUAER减少≥40%,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24hUAER减少<40%,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或加重。
4.1.2 症状积分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制定的中医证候指标分级量化评估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证候未见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
4.2 治疗结果
5 讨论
许多医家认为,早期糖尿病肾病(Ⅰ~Ⅲ期)和部分临床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主要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水饮血瘀为标,血瘀一直贯穿糖尿病肾病的始终[6]。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如血液高凝状态、血粘度增高及血流缓慢等,均可加速肾功能的损害,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活血化瘀在糖尿病肾病治疗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中医学微观辨证上,糖尿病肾病患者亦存在着气滞血瘀的病理过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并举是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自拟方中沙参、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止渴,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白术健脾益气生津,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协同君药共奏补气健脾生津之效;四者共为臣药。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肾阴,以求阴中求阳;黄精补肾益精、益气养阴;益母草、泽兰活血化瘀利水;取天花粉、乌梅之生津止渴之功,共为佐药;生甘草补气和中,为使药。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7]:黄芪能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排出;山药、白术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黄精、沙参可降低血液粘稠度,亦有免疫调节作用;泽兰能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抑制系膜细胞增殖,改善脂质代谢和肾功能;益母草、泽兰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可明显降低尿素氮,减轻肾组织损伤;女贞子、五味子、天花粉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起到补益作用。全方合奏,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效。
临床治疗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能有效地改善肾功能,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状况,改善各项生化指标(FPG、2hPG、HbA1c、UAER、CysC、TC、TG等),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是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较理想的中药方剂,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0~129.
[2]Mogensen CE,Schmitz A,christensen CR.Com ative renal Pathophysiology rele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J].Diabetes Metabolism Rev,1998,4:453.
[3]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赵进喜.糖尿病肾病分期分型辨证论治方案及疗效评定标准[C]/第四届国际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天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2006:57~73.
[5]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43~230.
[7]潘宇清,杜治宏.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0例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4):27.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 篇10
关键词:荨麻疹,益气活血方
尊麻疹系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瘙痒性风团,消退快,反复成批发生,不留痕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治疗并不困难。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的治疗却很棘手。笔者于1972年参加中西医结合学习班,随当地著名老中医学习,根据他治疗荨麻疹验方,在40多年临床诊疗活动中治愈无数荨麻疹患者。现就2005年~2007年之间资料完整的110例用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的荨麻疹病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中男性70例,女性4O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46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7年;多数曾用扑尔敏、息斯敏、葡萄糖酸钙等西药治疗, 有的曾服中药但效果不好, 久治不愈。就诊时床表现:全身大小不等风团,色淡红或暗红,剧烈瘙痒,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皮肤划痕征部分呈阳性。
1.2 治疗方法
自拟益气活血方:黄芪9g~30g,当归5g~15g,穿山甲3g~10g,山楂10g~15g。风热便秘者加大黄3g,风寒型反复发作者加用防风6g,伤食、腹部不适者加用枳实6g。以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约300ml,每日早晚空腹各一次, 至荨麻疹完全消失后再服药六剂以巩固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避风寒,忌食生冷、辛辣及腥腻之物。
1.3 疗效观察
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治愈为皮疹全部消退, 停药3个月不再复发;有效为发作明显减少, 搔痒亦明显减轻;无效为用药12d病情无变化。
2 结果
治愈94例, 有效10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94.50%。
3 讨论
荨麻疹是易发的过敏性疾病,治愈后极易复发。其病理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风团。现代医学治疗的关键是寻找并祛除或避免接触相关的病因如天花粉、异种蛋白、昆虫叮咬、物理刺激等,但实际上荨麻疹过敏源查找复杂,而且西医对症性治疗的抗组胺类药物具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所以治疗颇为棘手。
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风疹"等范畴,中医文献有"瘾疹"、"风瘙隐疹"等病名, 俗称"风疹块"[2]。临证分析,本病病机乃体虚受风,如《医宗金鉴o外科心法要诀》曰"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若病程迁延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癖血停滞,就可"久病必虚,久病必淤",病情缠绵不愈。故当治虚,益气养血,当治实,化瘀化滞。
我们自拟益气活血方,用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以固表扶正,使气旺血行;当归养血活血,能理血中之气, 使气血通行而消疹, 痒亦自除,穿山甲属活血化瘀药,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能活血消癓,搜风通络,体现前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法则。本病有饮食不节酿湿蕴热的病机,山楂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结、通行气血的功效,正中病机。诸药合用组方益气养血,行气散淤,消食化滞、营卫调和,标本兼治、可治疗各种类型的荨麻疹。我们体会,治愈荨麻疹疗患者大部分是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男女性别之间发病率有明显差异,一般都能治愈,个别反复发作或严重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本方确实经济、方便、高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