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通用9篇)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篇1
糖尿病性脑梗死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差, 好转率低。2010年采用中药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83例, 获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6例均为昌平区中医医院糖尿病科及脑病科2010年3月—2012年7月住院患者, 并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 符合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发病时间3d内, 于发病后1周内行头颅CT或头颅核磁扫描证实为脑梗死。本组病例均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史1年~30年, 男性87例, 女性79例, 年龄45岁~78岁。1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3例, 男44例, 女39例, 年龄46岁~78岁;对照组83例, 男43例, 女40例, 年龄45岁~76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情轻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1996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 (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以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西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头颅核磁检查证实,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标准[2]。
1.3 纳入标准
初次中风发病且发病时间在3d内;传统CT或MRI示脑梗死,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中风病中经络, 证型为肝肾阴虚, 风痰瘀阻证;无意识障碍。
1.4 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病中脏腑或伴有意识障碍;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影像学检查疑为出血性梗死;生命体征不稳定。
1.5 观察方法
治疗前后进行血、尿、便常规, 肝、肾功能, 心电图等项目检查。治疗前症状、舌苔、脉象及治疗21d后症状、舌象观察。每一周综合生活能力、语言、肢体功能等症状变化观察。同时于治疗前及治疗21d后分别抽取静脉血, 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1.6 治疗方法
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血塞通 (每支5mL) 1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 静脉输注;每疗程3周。伴有感染者, 根据病情酌情给予抗感染治疗, 有电解质紊乱, 及时纠正;并结合患者病情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以上药物基础上加口服养阴活血通络方, 主症: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偏身感觉异常, 腰痠耳鸣, 口干口渴, 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苔薄白或白、舌质暗红或瘀斑、脉弦或弦细, 辨证为肝肾阴虚, 风痰瘀阻证, 治法养阴活血、化痰通络。方药:牛膝30g, 生地15g, 麦冬15g, 天花粉15g, 当归12g, 山药15g, 白芍20g, 菊花30g, 生杜仲20g, 地龙15g, 郁金15g, 天麻10g, 鸡血藤12g。水煎服, 日1剂。加减:若肝阳上亢而见眩晕耳鸣、面红目赤者, 加钩藤、夏枯草各10g, 石决明20g;若痰湿内阻而见形体肥胖、胸脘痞闷者, 加陈皮、菖蒲、僵蚕各10g;伴神疲乏力, 口干尿频者, 加黄芪、党参各10g;伴胸闷胸痛者, 加瓜萎、薤白各10g;血糖较高者, 加石膏20g, 知母10g;尿糖不降, 重用生地50g, 花粉30g;高脂血症者, 加山楂、瓜蒌、决明子各10g;血压高者, 加夏枯草、珍珠母各20g。自煎中药每袋100mL, 每日2袋, 早晚分两次口服, 每个疗程服用3周。
1.7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均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评定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程序, 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见表1)
例 (%)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2)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服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性脑梗死是临床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糖尿病史多较长, 并发症多。由于糖尿病的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脂代谢异常,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微循环功能改变[3], 加之糖尿病血小板黏附力增强, 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这些血管及血液成分易出现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梗死, 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4]。
在祖国医学中, 本病属“中风”、“消渴”范畴。2型糖尿病血糖异常升高, 本身就是形成阴虚与血瘀的重要因素[5], 因此在辨证分型上以阴虚血瘀者多见。如明·戴思恭在《长证治要次·消瘅》中记载:“三消久之, 精血既亏, 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 如风痰”。消渴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肝肾阴虚,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阳极动风, 横窜经络;虚热内盛, 煎熬营阴, 炼液为痰, 又阴亏血枯, 血行瘀滞, 肝风夹痰瘀阻络, 导致中风, 则阴虚、肝风、痰瘀为中风之机制。拟方以滋水涵木, 平肝熄风, 化痰活络, 标本兼治[6]。方中牛膝、生地、麦冬、白芍、天花粉、生杜仲、山药滋水涵木, 润燥生津;天麻、地龙、菊花平肝熄风化痰;当归、郁金、鸡血藤活血化癖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生地、牛膝、天花粉有降血糖作用;鸡血藤、郁金、当归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地龙有降压、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因此, 应用本方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治疗及预防均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99-102.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秦万章.血瘀和活血化瘀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医杂志, 1980, 21 (10) :75-78.
[4]王怡洁.2型糖尿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 12 (5) :396.
[5]刘喜明.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J].中医杂志, 2007, 48 (12) :1125-1127.
[6]牛春涛, 韩晗, 王向峰.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应用法则思考[J].中医杂志, 2002, 42 (3) :179-180.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篇2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活血通络法;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6843.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053-05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method and medication rul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with activating blood & dredging collateral method, and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es and references for therapeutic method and medication rul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with activating blood & dredging collateral method clinically. Methods The clinical literatures about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with activating blood & dredging collateral method in recent 10 years are searched to merge and delete repetitive literatures and carry out analysis as per the uniform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clusion criteria. Result 41 articles conform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hey can be distinguished into th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researched literature types. Wherein, 33 articles are about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which accounts for 80.49%; 8 articles are about effective mechanism research, which accounts for 19.51%. Conclusion In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methods with activating blood & dredging collateral method in recent 10 years, the internal medication of Chinese herbs is of the maximum usage frequency. There are 36 prescriptions in 41 literatures, including 119 kinds of Chinese herbs. The total usage frequency of medicine is 452. Wherein,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medicines include achyranthes bidentata, angelica sinensis, flos carthami and caulis spatholobi, etc.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biomarker detection at present. Wherein, the proportion occupied by the research of interleukin is the maximum one, followed by researches of matrix metalloprotease, oxygen radical,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d chondrocyte proliferation.
Keywords:Knee Joint Osteoarthristis; Activating Blood & Dredging Collater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armaco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Mechanism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多见病之一,是以滑膜关节伴有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特点的软骨丧失所致疾病。其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是导致中老年人关节功能退变、引起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膝关节是骨关节炎中最长累及的关节,由于膝骨关节炎发病率高,病因复杂,难以根治,而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所以发病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膝关节OA患病率在7.7%~30.5%之间[1]。最近一项由北京医院联合上海、广东、西安等地医疗机构研究人员完成的课题研究结果表明[2]:全国6大地区40岁以上人群OA患病率为46.3%,其中男性为41.6%,女性为50.4%。约80%OA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动受限,25%的OA患者日常生活受到明显影响 [3-4]。膝骨关节炎的患病率逐年递增,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防治膝骨性关节炎,已经成为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医药在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通过对近10年公开发表的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整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通过中国知网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or 膝关节炎 or 膝骨性关节炎 or 膝痹 or 膝关节退变 or 膝关节退行性疾病) and (活血 or 通络 or 活血通络)对2005年至2015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
1.2 纳入标准 ①文献类型:研究类型为临床疗效观察和试验研究;②干预措施:治疗手段包括中药内服及其他治疗手段如西药、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③疾病范围: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的疾病。④具有明确的中药药物组成。
1.3 结果 通过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141篇,见图1。从图1可以知,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文献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近10年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更是成为研究的热点,故对此治疗方法的现状分析十分必要。在检索到的141篇文献当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41篇[5-51],本文将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回顾
2.1 中医药治疗方法分析 在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由于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个体差异及病变程度的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图2所示,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在临床疗效观察的33篇文献当中,中药内服的方法使用频度最高,为15次,占45.5%,其中平均有效率为90%;综合疗法为8次,占24.2%,平均有效率为93.4%,其中包括中药内服+外治2篇,平均有效率为95%,中药内服+针灸1篇,有效率为90.0%,中药内服+西医治疗4篇,平均有效率为91.6%,中药外用+关节腔注射治疗1篇,有效率为100%;外用疗法为10次,占30.3%,平均有效率为93.5%,其中包括推拿+外用药膏1篇有效率为84%,外用药膏4篇,平均有效率为92.1%,中药外洗+浸泡1篇,有效率为97.8%,中药熏洗2篇,平均有效率为94.54%,中药外敷1篇,有效率为95%、熏洗+外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1篇,有效率为98%。
2.2 使用药物分析 筛选出的符合标准的文献中,每个方剂必须具有详细的药物组成,并以《中医内科学》[52]和《中药学》[53]为标准将药物名称统一。符合标准的文献依次录入Excel 2007表中,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统计总体用药频次。如图3所示,通过对文献的总结,41篇文献中共有36首方剂,包括119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为452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牛膝、当归、红花、鸡血藤等(频次最高的前10位药物具体见图3)。
以上数据表明活血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使用的药物中大多数为活血通经药及活血止痛药,这些药物大多归于肝经,其中以活血止痛药最多(当归、红花、川芎、乳香、没药、丹参、威灵仙),其次是活血通经药(牛膝、鸡血藤、桂枝、伸筋草、透骨草),并配合补气药(黄芪)及补肝肾、强筋骨药(杜仲)。使用频次在5次及以上的主要有:骨碎补、补骨脂、木瓜、茯苓、桃仁、白芍、草乌、土鳖虫、大黄、全蝎、独活、三棱、莪术、桑寄生、赤芍、续断、延胡索、川乌,这些药物大多归肝经,其中也以活血、通络、止痛、化瘀药居多,其次是祛风除湿药。
2.3 活血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药效机制分析 通过对所研究文献类型的分析,可区分为疗效观察和药效机制研究,从图4可知,疗效观察类文献33篇,占80.49%;效应机制研究类文献8篇,占19.51%,表明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药效机制研究的深入程度尚不足,研究大都还停留在疗效观察上,还需进一步强化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在8篇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药效机制研究的文献当中,临床研究占6篇,实验研究占2篇,提示对于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目前尚处于实验研究起步阶段。
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效应机制研究目前尚集中于生物标志物检测,其中白细胞介素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为5例;基质金属蛋白酶2例、氧自由基1例、肿瘤坏死因子2例、软骨细胞增殖 1例,这可能与研究的切入点有关。
3 总结与展望
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之本是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发病之标是经络血脉瘀阻,而在感受外邪或在跌扑闪挫诱因的作用下,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痹阻经脉,不通则痛,则属于本虚标实。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卷下》[54]中提出了“痹有瘀血”的学术论点,他阐述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痹证时说:“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证何难?……用身痛逐瘀汤。”《临证指南医案·痹》[55]中,记载了叶天士治疗痹证的医案共75例,这些医案反映了叶氏辨治施治痹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尤其是提出了“久病入络”这一理性认识,发展了中医理论,开辟了痹证治疗的新思路,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由此可见,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在研究类型和机制上,目前关于活血通络法的研究大部分还局限在疗效观察上,研究深度尚不足。在药效机制的研究上,已经进行了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软骨基质的研究,为临床治疗的依据做出了探索思路,但研究文献数量和深度仍不足。目前开展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相关报道研究内容不够全面,这无疑将是今后治疗方面深入研究的重点。同时同类型研究重复较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等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研究内容单一,研究水平也尚待进一步提高。
笔者统计活血通络法中中药内服治疗KOA的用药频次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参考价值。但在收集原始文献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评价的偏倚、选取的标准有纰漏等不可避免的误差,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Bhatia D,Bejarano T,Novo M.Current interven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kneeosteoarthritis [J].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3, 5 (1): 30-38.
[2]李宁华,张耀男,张毅,等.国内六大行政区域六城市中老年人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病危险因素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9):7758-7760.
[3]Muraki S,Oka H,Akune T,et al. Prevalence of radiographic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knee pain in the elderly of Japanese population-based cohorts: the ROAD study [J].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2009,17(9):1137-1143.
[4]王伟,王坤正,党小谦,等.中老年人人群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6):566-568.
[5]林柳泽.补肾活血法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6]李野,李晓春,罗宗键.补肾活血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92.
[7]郑臣校,黄星垣,郑雨中.补肾通络活血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12例临床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270-1271.
[8]吴世芳,查和萍,范志勇.查氏膝痹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浅述[J].中医药导报,2014,20(3):5-7.
[9]戚晴雪. 低频超声促透通络止痛中药对不同程度膝骨性关节炎软骨基质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0]徐开会.膏摩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寒凝血淤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1]王红江.骨刺消痛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
[12]林晓生,樊粤光,王海燕,等.关节镜下清理术联合活血通络凝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IL-1的影响[J]. 新中医,2010,42(6):33-35.
[13]林越.归芍康膝颗粒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后MRI改变及其对IL-1α诱导后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14]张满臣,赵颖林,宋铁兵,等. 活络止痛软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7例[J].陕西中医,2012,33(8):1008-1009.
[15]苏雅虹.活血化瘀法加补肾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2006,14:30-36.
[16]伍德娜,庄鸿莉.活血化癖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A].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血栓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C].青岛:2001.
[17]郝巍,许志娟.活血化瘀方外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12):1791-1792.
[18]王平,古恩鹏,曹闳喻.活血化瘀膏对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关节液 NO 和 MMP-13 的影响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0,27(3):192-193.
[19]丁锏,曹向阳.活血化瘀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167):506-507.
[20]王平,古恩鹏,曹闳喻. 活血化瘀膏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0,30(6):491-493.
[21]高积粮,刘金娥.活血舒筋方熏洗治疗早中期活动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1):3419-3420.
[22]赵志刚,王延青,黄本平.活血通痹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28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0,26(3):23.
[23]袁广德,老元飞,石耀权,等.活血通络、利水渗湿法配合田七风湿膏内外合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29-30.
[24]任朋顺.活血通络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7,29(9):798-799.
[25]王家开. 活血通络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急性疼痛发作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11-112.
[26]高振臣,陶连辉,郑超华.活血通络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0):26-27.
[27]陈一凡.活血通络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4,(4):3-4.
[28]林晓生,王海燕,王健. 活血通络凝胶对兔膝骨性关节炎IL-1β的影响[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7(26):604-606.
[29]林晓生,王海燕.活血通络凝胶对兔膝骨性关节炎氧自由基影响的研究[J].新中医,2011,9(43):203-105.
[30]尹建平,王海燕.活血通络凝胶剂合扶元乳膏剂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4(40):69-70.
[31]张长彪,关新红.活血通络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6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4(27):43-44.
[32]万修阳,张晶,陈德喜. 祛风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8,10(27):682-683.
[33]唐永海,牛立忠. 筋汤配合西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120例[J].陕西中医,2009,4(30):432-433.
[34]由克举,由莉萍. 疏肝活血散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7 例[J].河南中医,2012,32(4):466-467.
[35]陈军,林亮,邓淑伟.通络活血祛湿汤结合现代医学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1,29(4):27-29.
[36]张海生. 魏中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补肾温阳活血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7]包巴雅斯古愣. 膝痛康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3):239-240.
[38]卢渠.消炎通癖汤加膝五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9]崔晓忠,卢致顺,张育志,等.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轻中度老年性膝关节骨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1):16-17.
[40]厉有卫.益肾通络法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J].陕西中医,2008,29(4):440-441.
[41]李晓虹,李卫军,张建丽. 中药关节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0例[J].中国药业,2014,23(24):114-115.
[42]杨嘉陵,钱妍,胡财兵. 中药内服外敷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4,23(24):113.
[43]沈计荣. 自拟补肾活血温经通络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98-99.
[44]周强. 自拟活膝汤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4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11(22):46.
[45]纪木强,熊昌盛,曾文磊. 自拟活血通络汤对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IL-1、IL-6 和 TNF 水平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688-2689.
[46]黄武君,谈志龙,白人晓.细胞因子与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研究现状[J].中国骨伤,2006,19(10):635-634.
[47]Seguin CA.TNF alpha suppresses link protein and type Ⅱcollagen expression in chondrocytes:role of MEK1/2 and 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s[J].J Cell Physiol,2003,197(3):356-369.
[48]CB Little,CR Flannery,CE Hughes,et al.Cytokine induced m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focal susceptibility of articular cartilage to degeneration[J].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2005,13(2):162-170.
[49]吕浩然,丁悦.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J].广东医学,2005,26(9):1295-1296.
[50]李嘉庆,邓长财.自由基对类风湿关节炎软骨代谢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6,46(23):86-87.
[51]Lee DA,Bentley G.Archer CW[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1993,1(2):137-146.
[5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81-490.
[5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1-39.
[54]王清任.医林改错[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55]叶天士.叶天士医学全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76例, 全部为2012年10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断、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 女性34例, 年龄40~80岁, 平均年龄 (58.45±5.26) 岁, 病程6个月至20年。全部病例都是典型心绞痛, 部分患者属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 部分患者为初发劳力性心绞痛, 患者均出现胸闷症状, 并且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缺血性变化情况均不相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心电图变化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全部患者均满足WHO制定的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 并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心功能严重不全患者, 及严重心率失常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根据患者病情表现情况给予受体阻滞剂、拜阿司匹林以及硝酸脂类药物、辛伐他汀药物等治疗, 药物剂量均根据患者病情差异来确定, 如果需要可让患者将硝酸甘油片含在舌头下, 15天为1个疗程。
1.3.2 观察组
采用益气活血通络中药汤剂治疗, 药汤组成:15g白术, 10g川芎, 30g黄芪, 10g红花, 3g三七, 20g丹参。治疗过程中可以按照患者病情严重情况来加减, 益气活血通络配方经过水煎熬之后服用, 每天水煎1剂, 过滤汤药, 取300mL, 分2次服用 (早上、晚上) 。另外, 患者按照病情联合使用常规西医治疗, 如:钙离子拮抗剂、受体阻滞剂以及辛伐他汀药剂等。治疗时也应按照患者病情具体情况来选择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也为1个疗程 (15天) 。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的心绞痛强度、发作次数以及缓解程度, 密切观察患者胸痛、胸闷以及心悸等症状缓解。观察药物使用前、使用中以及使用之后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表现情况。在治疗前、治疗后做好血常规、尿便常规检查, 还有血糖情况、血脂以及肝肾功能表现等, 并做好相关记录。
1.5 疗效评价
1.5.1 心绞痛疗效评价
显效:患心绞痛症状发作频率降低超过了80%, 或者同等劳累强度情况下不会出现心绞痛症状;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使用量以及心绞痛持续时间均降低了50%~80%;无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硝酸甘油使用总量以及心绞痛持续时间减少低于50%。
1.5.2 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静息情况下心电图缺血性变化已恢复至正常状态, 患者ST段下移情况不超过0.05mV;有效:患者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转为回升, 但是回升程度超过了0.05mV, 或者是导联倒置T波表现情况从平坦转为直立;无效:患者病症改善情况、病情检查表现均不符合以上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0% (P<0.05) 。具体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14, *P<0.05。
2.2 心电图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显著11例, 有效9例, 无效18例, 总有效率为52.6%。对照组显著6例, 有效8例, 无效24例, 总有效率为36.8%。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心痛”、“胸闷”等范畴, 发病原因是本虚标实以及虚实混合, 其中虚可以分为心血、心气以及心阴不足类型以及气阴两虚类型[2]。其中实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以及寒凝、痰凝。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药方中含有的黄芪能起到益气活血的功效, 能改善患者内皮细胞;三七以及丹参能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 发挥扩张四周血管的作用。本研究表明, 常规西药结合中药治疗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显著缓解病人症状, 改善心绞痛强度、减少发作次数, 并且患者心电图表现也得到了很好改善, 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不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冠心病心绞痛, 病人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慢慢调理、改善, 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西药使用量, 缓解不良反应出现, 还能帮助病人减轻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6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硝酸盐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中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结合西药常规治疗能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明显缓解病症, 减少心绞痛症状的发作强度以及发作次数, 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关键词:益气活血通络法,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松耀.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J].光明中医, 2008, 23 (11) :1726-1727.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篇4
关键词:益气活血化瘀法;慢性肾炎;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09-01
慢性肾炎又被称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其由多种病理和多种原因组成的原发性肾小球免疫性疾病,该疾病进展性缓慢,预后较差,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若不给以患者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会给患者肾单位带来不断的损伤,剩余的肾单位逐渐变少,最终出现肾功能衰竭现象,威胁患者生命[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治疗
选取42例慢性肾炎患者,其中,益气活血化瘀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57岁(38.51±6.17)岁;病程5个月—31年(15.57±5.67)年;对症西医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1—58岁(39.51±7.54)岁;病程6个月—30年(15.02±6.32)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对症西医组:对于高血压和水肿患者,应限制其食用食盐量,每日摄入2—3g;对于氮质血症期患者,应给以其优质低蛋白饮食?降压用硝苯地平?降脂用辛伐他汀?利尿用双氢克尿噻?抗凝用华法林等对症治疗?
1.2.2益气活血化瘀组:在对症西药治疗基础上加以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每日口服2次益气活血化瘀汤,200mL/次,1剂/日?该药剂的主要成分为:女贞子15g?黄芪15g?丹参15g?党参15g?白花蛇舌草15g?鱼腥草15g?桃仁9g和甘草3g?
1.3观察指标
对不同组别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β2 -微球蛋白?BUN和Scr变化状况?
1.4判定标准[2]
患者治疗后通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为阴性,24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治疗后通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减少2个“+”,24h尿蛋白定量减少不低于40%,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通过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减少1个“+”,24h尿蛋白定量减少低于40%,肾功能得到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42例患者临床资料,用“ ±s”表示正态计量资料,为t检验?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
益气活血化瘀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症西医组患者(90.48%和61.90%),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和β2 -微球蛋白变化症状
益气活血化瘀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和β2 -微球蛋白显著低于对症西医组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状况
益气活血化瘀组患者治疗后BUN和Scr均显著低于对症西医组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上,慢性肾炎表现为尿血?水肿?腰痛和虚劳等,其正虚为气虚,关键为脾肾不足,标实为瘀血?风邪和湿热,瘀血和湿热占据主要位置?该疾病发病中,脏腑虚损为其病理基础?临床上应坚持益气活血清湿热法进行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益气活血化瘀汤对慢性肾炎具有良好作用,该药剂中黄芪为主药,其性甘温,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和益卫固表等作用,党参性味甘平,具有生津和补中益气等作用;女贞子具有滋肾养阴作用,其在阴中求阳,避免药物过燥,协助党参和黄芪共同起作用;丹参和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主要是活血祛瘀生新;在药物中加入白花蛇舌草和鱼腥草具有清热利湿和解毒等作用?药剂配方得到便会得到扶正不助邪和驱邪不伤正等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尿蛋白和β2 -微球蛋白含量,改善患者肾微循环,保护肾功能,促使其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本次研究中,通过不同方法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β2 -微球蛋白?BUN?Scr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对慢性肾炎患者治疗时益气血化瘀法获得良好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刘剑勇,杨芳,范伏元.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0例临床观察[J].中医 药导报,2007,13(8):20-22.
[2] 王丽,占永立,饶向荣,等.益气活血?利湿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远期疗效分析[J].新中医,2009,41(1):20-22.
[3] 韩春红,李 强,刘 红.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 64例疗效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401-402.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篇5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按照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糖尿病杂志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2]: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证候诊断标准[3]。
1.2 纳入标准
年龄范围35~70岁;病情稳定2周,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知情同意。
1.3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8-06~2010-09本院就诊的符合上述诊断、纳入标准的DPN患者, 共58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平均年龄 (49.76±6.48) 岁;病程最短4年, 最长15年, 平均病程 (10.25±4.64) 年。对照组28例, 男13例, 女15例;平均年龄 (51.48±5.34) 岁;病程最短5年, 最长14年, 平均病程 (9.86±5.15) 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 组方:黄芪30g、生地12g、丹参15g、赤芍12g、桂枝8g、水蛭4g、麦冬15g、太子参30g。口渴明显者加天花粉、葛根、黄连;脾虚便溏者加炒白术、山药;视物不清者加用二至丸。水煎服, 每天1剂, 疗程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 两组仍继续接受合理饮食、运动治疗及基本药物治疗。
2.2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治疗前后1周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SCV) 、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 , 使用丹麦产DISA2000肌电图仪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标准。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服药期间有2例出现轻微便溏, 3例出现胃脘胀闷感, 未经治疗自行好转。
4 体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呈相对可逆性, 后期则会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本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乃消渴日久, 耗气伤阴, 气阴两虚, 血脉运行不畅, 瘀血阻络所致。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本文组方中黄芪、天花粉、生地、麦冬、太子参益气养阴;丹参、赤芍、桂枝、水蛭活血通络。故收效满意, 总有效率达86.7%。且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 (P<0.05) , 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 中药治疗DPN疗效显著, 值得深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学屏.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2.
[2]马学毅.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 10 (5) :300.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观察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42例。试验组男26例, 女16例;年龄52~70岁, 平均61岁;合并高血压者16例, 糖尿病者11例, 高脂血症者7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8例;年龄54~74岁, 平均64岁;合并高血压者18例, 糖尿病者12例, 高脂血症者8例。患者均结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CT检查确诊。纳入标准: (1) 符合西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2) 发病1个月内; (3) 符合中医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且中医辨证为气虚风痰瘀阻证患者; (4) 年龄45~80岁; (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等于10分且小于等于36分; (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至少有一项大于等于2分, 意识分值小于等于4分。两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主要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 静滴高渗氯化钠注射液、20%甘露醇, 使用血管扩张剂, 进行抗凝治疗, 调整血压, 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 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 合理应用抗生素, 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每2小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形成, 被动活动瘫痪肢体。试验组以自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为主方结合病史进行辨证治疗, 具体为: (1) 方药。应用以赤芍、法半夏、茯苓、枳实、竹沥、胆南星、僵蚕、全蝎、地龙、鸡血藤、甘草、葛根、仙灵脾、桑寄生、杜仲、水蛭、红景天、石菖蒲、郁金、当归为主方,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各服1次, 10 d为1个疗程, 共5个疗程。 (2) 随症加减。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上肢偏瘫者加桑枝、片姜黄;下肢萎软乏力者加牛膝、续断、大便秘结加玄参、火麻仁;言语蹇涩或不语者加石菖蒲、炙远志;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加防风、熟地、白术、秦艽、羌活、茯苓;头晕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重用生黄芪, 加地龙、水蛭、桃仁、红花。
1.3 疗效评定
对患者跟踪评定, 8周后进行统计。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显效, 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 但仍对患者生活有影响;无效, 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显效22例, 有效16例, 有效率为90.5%, 伤残率为4.7% (2例) ;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有效率为66.7%, 伤残率为16.7% (7例) 。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伤残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中医学上称之为“中风”,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年老体衰、内风动越、肝肾阴虚、痰阻脉络、气机失调、血液瘀滞相关[2]。此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病机是本虚标实, 在本为肝肾不足, 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 痰湿壅盛, 气血瘀阻。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以往的诊治过程中, 一般采取的是单一的西药治疗手段, 而本组患者我们采用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在临床中联用中医治疗不但有利于急性期患者缓解病情, 还对日后的康复有着良好的收效。我们以自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为主方进行治疗用药。现代中药理论研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用药有深入系统探讨[3]。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气虚、血瘀、痰阻相关, 因而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思路, 瘀血和痰浊是急性脑梗死主要病理因素, 尽早使用化痰通络法阻止痰、瘀对脑窍的损害, 防止机体气血逆乱的发展, 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现代药理表明, 半夏具有降低全血黏度作用, 地龙、全蝎行气活血、逐瘀通络, 仙灵脾温补升阳可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血瘀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 故活血化瘀法成为治疗脑梗死的基本大法, 血瘀的病理基础又是气虚, 故益气活血法也是防治脑梗死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中医理论看来大多是内风痰痰热引起, 因而在用方过程中多加入一些清热化痰、通腑泄热之药, 通过通腑泻热, 使浊气下降, 清气得升。上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而一些临床研究也发现, TG、LP (a) 是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脂蛋白 (LP) (a)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提示该方能改善脂肪及脂蛋白代谢, 从而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 应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 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及预后,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志慧, 吴明华,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4) :425.
[2]雷蕊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0 (11) :222-234.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2010年2月-2012年11月中医肾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共240例。诊断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31例, 女109例, 年龄26~68岁, 平均 (36±4.6) 岁, 病程4~16年, 平均 (8±3.1) 年。原发病:慢性肾病116例, 高血压肾病61例, 糖尿病肾病59例, 其他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治疗组120例, 其中男64例, 女56例, 年龄27~68岁, 平均 (36.2±4.7) 岁, 病程4~16年, 平均 (8.1±3.2) 年。对照组120例, 男63例, 女57例, 年龄26~65岁, 平均 (35.2±4.3) 岁, 病程4~14年, 平均 (7.9±3.3) 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即:根据慢性肾脏病史, 有关临床表现及尿、血生化检查, 可确诊。肾功能异常程度可根据肾小球滤过率 (GFR) 、血尿素氮 (BUN) 及血肌酐 (Cr) 水平分三期: (1) 肾功能不全代偿期:GFR介于50~70 ml/min之间, 血BUN>7.14>8.93 mmol/L, 血Cr>132<177μmol/L, 临床上除有原发疾病表现外, 尚无其他症状。 (2) 肾功能失代偿期或氮质血症期:GFR<50 ml/min, 血BUN>8.93 mmol/L, 血Cr>177μmol/L, 有轻度乏力, 食欲减退和不同程度贫血等症状。 (3) 尿毒症期:有GFR<25 ml/min, 血BUN>21.42 mmol/L, 血Cr>442μmol/L, 已有明显尿毒症临床症状。如GFR<10 ml/min, 为尿毒症晚期;GFR<5 ml/min, 则为尿毒症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一旦确诊, 应明确原发病因及恶化的诱因, 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中的脾肾阳虚型患者入选本治疗研究组。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优质高蛋白、低脂、低磷饮食, 治疗基础病, 合并高血压予以抗高血压药物、合并糖尿病者予以降糖药, 控制血糖。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改善钙磷代谢紊乱等治疗。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根据中医辨证, 加用中医中药治疗。方用自拟的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汤, 药物组成:制附子10 g、制大黄30 g、制黄精25 g、黄芪30 g, 红花20 g、丹参30 g, 车前草30 g、夏枯草30 g、当归15 g、猪苓15 g、泽泻10 g、桃仁、仙灵脾各10 g, 沉香粉3 g。1剂/d, 水煎300 ml, 分两次服, 连续4周为一疗程。
1.5 观察指标
血、尿常规、血肌酐、血尿素氮。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 (1)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60%。 (2) 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 (3) 血肌酐降低≥20%;有效: (1)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 (2) 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 (3) 血肌酐降低≥10%。稳定: (1) 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积分减少<30%。 (2) 内生肌酐清除率无降低, 或增加<10%。 (3) 血肌酐无增加, 或降低<10%。无效: (1)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 (3) 血肌酐增加。以上显效、有效、稳定、无效的判定 (1) 项必备, (2) 、 (3) 具备1项即可作为该项的疗效判定。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比较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比较, 详见表2。
2.3 用药后毒副作用用药后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传统的肾功能衰竭治疗, 多以应用西医药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为主, 这些药物在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指标方面的确有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些作用往往是短期的效应。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 一方面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根除、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的沉淀, 改善肾小球微循环, 促进病损肾小球的逆转, 保护残存肾单位不遭摧毁, 最大限度地挖掘、激活肾脏自身的潜伏功能, 以完成其排泄毒素, 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工作 (激活固本) , 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应用各种手段, 包括低蛋白饮食等措施[3], 排出体内有毒物质, 减少蓄积量 (排毒) , 达到减轻肾脏负担, 促进肾脏组织、结构及功能的恢复, 从而增加尿量, 使血肌酐、尿素氮从体内排出, 缓解患者中毒症, 血肌酐和尿素氮就会降下来。同时消除由于毒素的蓄积对全身各系统造成的侵害, 避免形成各系统的并发症。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GRF属祖国医学的“水肿”、“关格”、“虚劳”、“水毒症”等范畴, 为本虚标实夹杂之候。本虚以气、血、阴、阳亏虚为主, 标实以水湿、湿毒、血瘀多见, 病位在肾, 可累及多脏。临床研究认为CRF的主要病机是肾病日久肾虚, 阳气疲惫, 痰浊内蕴, 瘀血内阻, 不能行血, 气滞血瘀, 脉络阻塞, 最后肾络瘀阻, 水湿内蕴体内, 日久化浊, 浊腐成毒, 毒滞成瘀。表示两者相互作用致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4,5]。笔者根据此病病机特点, 应用自拟的温阳活血通络汤治疗CRF, 配合温阳、活血、利水、熄风、凉血之剂, 标本同治, 收到了明显的临床疗效。方中制附子大辛大热, 温阳逐寒, 具有温补下焦, 温肾扶阳以助气化之功效;黄精性平, 益肾补精;沉香性温味辛, 有降气止呕、温肾纳气的作用;仙灵脾性温, 有温肾助阳, 填补真气作用;丹参微寒、性苦, 有益气补血,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之功[6];黄芪性温、味甘, 有健脾益气、温阳举陷、补虚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大黄性寒、苦, 有清热泄浊、活血解毒通便、逐瘀通经的功效;桃仁性平, 活血祛瘀;红花性辛, 微温, 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车前草甘;淡;性微寒, 具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泽泻有利水, 渗湿, 泄热的作用, 夏枯草有清肝、散结、利尿的作用。诸药合用, 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 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 扶正而不留邪, 攻邪而不伤正。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黄精有抗脂质过氧化及降脂作用[7];黄芪有扩血管、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 增加肾血流量, 改善内脏微循环和消除过氧化脂质作用[8]。仙灵脾 (别名淫羊藿) , 为传统补虚壮阳中药, 现代化学成分研究表明, 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淫羊藿多糖 (EPS) 、淫羊藿甙 (ICA) 、淫羊藿总黄酮 (TFE) [9], 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淫羊藿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雄性生殖功能, 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程, 扩张血管, 改善血液流变学和促进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近年来,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 淫羊藿及其提取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显著增强和调节作用。丹参能改善组织内微循环,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 促进免疫复合物在体内的降解和清除, 减轻免疫损伤, 能抑制脂质过氧化物, 减少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 增加胶原酶的产生, 增强胶原酶的活性, 促进胶原降解[10]。桃仁能提高肾脏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和提高组织胶原酶活性, 从而促进肾内的胶原分解、代谢, 减少肾内胶原的含量, 改善肾纤维化。大黄能减轻残余肾单位氧耗及高代谢, 抑制细膜细胞及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 从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方面延缓CRF进展[11]。
本治疗研究表明, 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无毒副作用,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 (P<0.05) 。本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药源丰富、价格低廉, 可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120例采用一般西医基础治疗, 治疗组120例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 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3%, 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无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篇8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活血益气通络,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累及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产生麻木、疼痛、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甚至致残致死。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传统医学益气活血通络疗法治疗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4年6月就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110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4年6月就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110例,均符合糖尿病确诊依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符合机体运动或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体征[1]:具体包括温度觉异常,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到45 m/s以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到40 m/s以下);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表现。将110例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4例。观察组患者(58.6±7.6)岁,病程(6.8±4.7)年,治疗前空腹血糖 (7.1±2.5)mmol/L。对照组患者(59.1±7.5)岁,病程(6.7±4.5)年,治疗前空腹血糖为 (7.0±2.6)mmol/L。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血糖水平均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均排除1中医辨证非上述症型;2伴有其他器官损害或严重疾病者,心功能III级或以上;3有血液系统疾病;4患有肺心病、精神病;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61月内DPN合并严重并发症;7既往患有周围神经病,影响肌电图结果者。
1.2 方法
对照组: 要求患者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 继续使用降糖药物,并给予抗氧化剂α-硫辛酸,营养神经药物使用肌注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观察组:饮食、西药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同时加用活血益气通络汤:黄芪45 g,党参20 g,枸杞20 g、麦冬15 g、海风藤20 g、老翁须15 g、白芍15 g、桂枝15 g、当归30 g、干地黄12 g、地龙10 g、天虫10 g,水蛭6 g。水煎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腓总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观察包括四肢疼痛、发凉、肢软无力、肢软麻木、感觉减退、肌肉萎缩等症状体征。
1.3 疗效标准
1自觉临床症状如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微症状为显效;2自觉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或部分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为有效;3自觉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任何变化为无效[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5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达,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54例中显效15例(27.8%),有效26例(48.15),无效13例 (24.1%),总有效率为75.9%(41/54);观察组56例中显效28例 (50%),有效25例 (44.6% ), 无效3例 (5.4% ), 总有效率 为54.6%(53/56),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血浆黏度为(2.31±0.65)m Pa.s,纤维蛋白原为(4.46±0.65)g/L, 全血黏度 高切为 (5.98±0.97)m Pa.s、低切为(13.43±1.63)m Pa.s;治疗后为血浆黏度为 (1.64±0.42)m Pa.s,纤维蛋白原为 (3.87±0.56)g/L,全血黏度高切 为 (5.31±0.65)m Pa.s、低切为 (10.41±1.03)m Pa.s;观察组治 疗前血浆 黏度为 (2.32±0.64)m Pa.s, 纤维蛋白原为 (4.47±0.66)g/L, 全血黏度高切为 (5.97±0.96)m Pa.s、低切为 (13.45±0.62)m Pa.s; 治疗后为血浆黏度为(1.45±0.31)m Pa.s, 纤维蛋白原 为 (3.35±0.43)g/L, 全血黏度 高切为(5.01±0.35)m Pa.s、低切为(9.71±1.03)m Pa.s。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神经传导速度 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 (39.21±4.19)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为 (35.98±4.27)m/s;治疗后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41.19±5.07)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为(41.51±4.78)m/s; 观察组治疗前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 (38.38±4.21)m/s, 感觉神经传 导速度为 (37.10±4.47)m/s, 治疗后腓 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 (42.03±5.23)m/s,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为(47.25±5.31)m/s。治疗后两组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且观察组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提升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照文献[1]制定入选标准, 全部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年龄50岁~80岁, 病程1 h至2周, 以眩晕为主诉或伴恶心、呕吐、耳鸣, 改变头位加重, 经颅多普勒 (TCD) 提示,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 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排除其他脑血管病及肿瘤、脑炎, 同时排除其他类型眩晕。
1.2 一般资料
共观察病例88例, 治疗前均行血糖、血脂及TCD检查,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 男30例, 女14例;年龄51岁~80岁, 平均66.0岁。对照组44例, 男29例, 女15例;年龄50岁~78岁, 平均65.5岁。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血糖、血脂水平及治疗前TCD改变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 每日1次;对并发症以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汤。基本处方:黄芪20 g, 太子参15 g, 茯苓15 g, 白术15 g, 川芎6 g, 地龙10 g, 赤芍12 g, 白芍15 g, 山萸肉15 g, 天麻10 g, 泽泻12 g, 陈皮6 g。水煎服, 每日1剂, 分两次服用。恶心、呕吐明显者加法半夏、竹茹;耳鸣者加远志、石菖蒲;颈痛肢麻者加威灵仙、葛根。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2]标准拟订。临床治愈: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消失, 可以自然行走;好转:眩晕减轻, 恶心、呕吐消失, 搀扶可以行走, TCD好转>50%;效差:眩晕无明显改善, 恶心、呕吐减轻, 无法下床活动, TCD改善<50%;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32例, 好转12例, 临床治愈率为72.7%, 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20例, 好转20例, 效差2例, 无效2例, 临床治愈率为45.4%, 总有效率为90.9%。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起效时间24 h治疗组38例, 对照组20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微小动脉栓塞、脑血管痉挛、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传统的眩晕治疗中, 药物作用于单一的扩血管或活血化瘀, 往往起效慢, 疗效欠佳, 所以倾向于联合用药治疗。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则主要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扩血管的作用较弱, 因此单用该药治疗眩晕虽有一定疗效, 但仍有起效慢、疗效不理想的缺点。而中医则认为眩晕的病机大多为本虚标实, 肝、脾、肾虚为本, 风、痰、瘀内阻为标。治疗宜补虚驱邪, 标本同治, 以达到控制病情, 改善症状的目的[3]。益气活血通络汤方中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山萸肉、白芍滋养肝肾;川芎、赤芍、地龙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天麻、泽泻、陈皮化湿除饮通络。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涤痰开窍之功。现代医学认为, 黄芪的有效成分是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可以显著扩张外周血管, 降低脑血管阻力, 增加脑血流量;川芎有明显改善家兔实验性微循环的作用, 能降低因脑缺血引起的血浆和脑脊液中强吗肽A含量, 提示能改善脑缺血性损害。 在主方用药的基础上, 对恶心、呕吐明显者加法夏、竹茹化痰和胃止呕;耳鸣者加远志、石菖蒲化痰浊、益心肾、聪耳目;颈痛肢麻者加灵仙、葛根通络止痹。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辨证、标本兼治、综合治疗的优势。故该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急性发作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无不良反应, 易为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隋帮森.脑血管疾病MRI、CT、DSA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89.
[2]柳立红, 陈润霞, 何萍.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周围性眩晕[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 37 (10) :123.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推荐阅读:
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10-13
益气活血法07-25
益气化痰活血法11-05
益气养阴活血10-20
益气养阴活血方08-17
益气活血中药06-25
益气活血汤09-01
化痰活血益气汤10-26
养阴益气活血方07-24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