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

2024-09-23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共6篇)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 篇1

冠心病 (CHD) ,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 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也是器质性心脏病引发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加重心肌缺血, 并增加猝死的危险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且长期应用可产生毒副作用。开发和研制新药已成为目前临床科研工作的重点。中药毒性低、副作用小, 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笔者导师采用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治疗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3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参照黄宛主编的第五版临床心电图学[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冠心病中属于气虚痰瘀阻络型者, 临床常表现为心悸、惊慌、胸闷、气短、乏力, 舌质暗红或瘀点、苔腻, 脉结、代、数、细等。

1.2 病例选择

选择2007年l月—2007年12月心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年龄20~79岁, 平均40.5岁;病程0.3~15年, 平均2.7年;糖尿病11人, 高血压20人, 高脂血症22人, 频发室性早搏10例, 频发房性早搏14例, 阵发性房颤6例。对照组28例, 男15人, 女15人;年龄20~76岁, 平均44.3岁;病程0.35~18年, 平均3年;糖尿病7人, 高血压16人, 高脂血症18人, 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15例、阵发性房颤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治疗, 基本方:黄芪15g、党参10g、黄连6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壳10g、红花10g、川芎10g、甘松15g、丹参15g、甘草6g、酸枣仁15g, 治疗原发病的药物不变;对照组:胺碘酮200mg, 3次/d, 服用1周后, 减为2次/d, 再服1周后, 减为1次/d维持。疗程均为4周, 均于服药后每周复查心电图1次, 4周后复查动态心电图1次, 用药前后分别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心律失常疗效判定标准:早搏判定标准依据1995年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显效:早搏消失或减少>90%;有效:早搏减少50%~90%;无效:早搏减少<50%或无变化。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新药 (中药) 治疗老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规定进行评定, 以疗效指数作为依据。

2.2 治疗结果

2.2.1 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疗效分析

两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疗效分析, 见表1。

注:由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30例中, 抗心律失常显效率23%, 总有效率76%;对照组30例中, 抗心律失常显效率25%, 总有效率83%;经Ridit分析, 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2 用药前后早搏数量改变的比较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用药前后早搏数量改变的组内和组间比较, 见表2。

2.2.3 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两组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见表3。

[n (%) ]

注:治疗组总有效率83%, 与对照组73%比较, 经χ2检验, P<0.05有显著差异。

2.2.4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及组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及组间比较, 见表4。

注:经t检验, 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2.4 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 (NST)

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 (NST) 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比较, 见表5。

注:经t检验, 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5 血脂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分析, 见表6。

注:治疗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显著降低 (P<0.05) , HDL-C无显著性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在降低TG、TC、LDL-C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6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在服药期间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和心脏内外表现, 对照组曾有2例出现Q-T间期延长, 1例甲状腺功能紊乱及1例房室传导阻滞, 减量后完成疗程,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加重心肌缺血, 并增加猝死的危险性, 因此, 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现实意义。目前, 抗心律失常的西药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而中药抗心律失常却没有这一缺点, 且毒副作用小, 通过临床对比研究已得到证实[6]。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 正常的起搏传导受影响所致。心脏激动和传导异常的病因很多, 机制也很复杂, 而心肌缺血、缺氧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依据中医络病理论,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云:“痰挟瘀血, 遂成窠囊。”《医林改错》云:“元气即虚, …血气无力, 必停留而与瘀”…“乃气虚也, 虚则不能运化而生痰”。气虚痰瘀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脏气亏虚为主, 血瘀痰阻为标, 血脉不通。络虚不荣则心律失养, 络脉瘀阻日久化瘀, 虚火内忧心神, 二者均可导致心神不安, 从而出现心律失常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络虚不荣涵盖了心肌自律性的异常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 通、补、清三法并用, 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黄芪[7]善补胸中大气以治发病之本, 半夏、茯苓、枳壳、陈皮意在健脾化痰, 杜绝生痰之源, 丹参、红花、川芎、甘松活血通络, 佐以黄连清心安神,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清心安神。其中, “甘松”具有抑制心肌细胞钠通道和L-钙通道的作用, 以延长心动作电位[8], 黄连素[9]可延长心肌ADP及ERP, 增加ERP/ADP比值, 这有利于打断折返环并使之不易形成。无论从现代医药研究, 或是中医理论该方具有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改善心肌细胞代谢、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本研究表明,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确切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可改善心功能, 改善心肌缺血, 降低血脂水平等, 至今尚未发现此药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且对患者肝、肾功能及胃肠道无不良影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S].2008:132.

[2]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65-2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 (中药) 治疗老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 1989, 3 (4) :74.

[6]郭汉卿.温胆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1, 15 (1) :44-45.

[7]赵明, 于影, 邵慧杰, 等.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07, 12 (5) :918-919.

[8]唐其柱, 黄峥嵘, 史锡腾, 等.甘松提取物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通道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4, 32 (增刊) :267-270.

[9]刘朝江.黄连素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 (3) :272.!!!!!!!!!!!!!!!!!!!!!!!!!!!!!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87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91例, 男69例, 女22例;年龄35岁~72岁 (62.31岁±11.04岁) ;病程3 d~15 d 26例, 16 d~30 d 30例, 31 d~90 d 22例, 91 d~180 d 13例;伴高血压病58例, 冠心病26例, 糖尿病26例, 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96例, 男例女例年龄岁岁岁岁病程3 d~15 d 28例, 15 d~30 d 32例, 31 d~90 d 20例, 91 d~180 d 16例;伴高血压病54例, 冠心病15例, 糖尿病28例, 高脂血症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1]进行脑梗死病例选择。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符合西医脑梗死的诊断、发病6个月以内, 年龄在35岁以上, 80岁以下者。

1.2.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激性溃疡;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脑血管畸形、代谢障碍、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妊娠或哺育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应用溶栓、抗血小板、降纤、脑保护剂等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化痰活血益气汤, 方药组成:黄芪30 g, 茯苓15 g, 石菖蒲10 g, 僵蚕10 g, 胆南星12g, 川芎15 g, 赤芍15 g, 地龙15 g, 水蛭6 g, 桃仁15 g, 红花15g, 全虫4 g。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1剂/日, 水煎服。治疗2个月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制定, 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和病残程度为依据分为4级。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级~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同时观察各项检验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6.12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91例, 基本治愈25例, 显著进步33例, 进步30例, 无变化3例, 总有效率96.7%;对照组96例, 基本治愈18例, 显著进步25例, 进步47例, 无变化6例, 总有效率93.8%。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 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祖国医学认为, 本病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肝肾阴阳失调, 每致痰、浊、瘀内停, 导致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而发病,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丹溪心法》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淤”。这说明痰、瘀、虚在中风发病前就存在, 是中风的重要病机, 且“痰瘀同源”[3], 瘀血和痰浊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4]。现代医学认为,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由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血瘀。可见“痰瘀互阻、气虚不运”为本病的重要发病基础。现代名老中医王履秋先生总结自己多年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提出中风六要, “化痰应贯穿始终”“治风应首当治血”重调气以祛痰瘀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可谓要言不烦故化痰活血益气汤采用“活血化瘀, 化痰通络, 益气养血”为本病的治疗大法。主要由黄芪、石菖蒲、胆南星、川芎、赤芍、地龙、水蛭等药物组成。黄芪为补气主药, 有“气中血药”之称, 与水蛭、川芎、赤芍等活血药配伍, 有相辅相成之用, 而川芎为“血中气药”, 活血兼行气, 两者配伍可通脑络, 行四肢利经脉。全蝎、僵蚕、地龙、胆南星熄风通络, 开启孔窍, 兼有化痰之功, 而地龙、全蝎、僵蚕等虫类药皆为血肉有情之品, 还兼具填精补髓和祛瘀生新的作用, 尤其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可以长期服用并能有效防止复发[5]。故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效, 使患者的各项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现代药理学研究, 黄芪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提高脑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6]。水蛭有抗凝血, 解除毛细血管痉挛, 加速纤维蛋白原溶解, 降低血黏度作用[7]。地龙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溶血栓作用, 单味黄芪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配伍地龙则可得到弥补[8]。全虫通过抑制血管中枢, 扩张血管, 降低血液黏稠度, 从而抑制血栓形成[9]。石菖蒲、胆南星等化痰之品, 能降低血液的黏滞度, 增加脑血流量。制胆南星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和延长纤维蛋白形成时间, 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10]。

本研究结果表明, 化痰活血益气汤与西药相结合治疗脑梗死,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从而明显地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将18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1例,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 对照组96例,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93.8%;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 (P<0.05) 。结论 化痰活血益气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化痰活血益气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10) :94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陈银玲.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J].内蒙古中医药, 1994, 2:33-34.

[4]杨利, 黄燕, 蔡业峰, 等.1 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6) :459.

[5]琚坚, 詹文涛, 李青.中医药配合治疗脑梗塞及其后遗症68例[J].陕西中医, 2003, 24 (2) :128.

[6]季宇彬.中药活血化瘀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J].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10;406.

[7]高纪里.水蛭对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的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J].中医杂志, 1993, 34 (5) :261.

[8]杨明.益气活血治法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5 (1) :14-16.

[9]周本宏.蜈蚣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医药信息, 1991, 3 (1) :45.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为51~75岁, 平均年龄 (67.21±5.63) 岁, 病程为1~7天, 平均病程 (3.47±1.27) 天, 糖尿病患者35例, 高脂血患者15例。按不同治疗手段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相关标准制定;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3 纳入标准

经西医诊断, 确诊为后循环梗死;经中医诊断, 符合眩晕诊断与痰瘀内阻辨证标准。所选患者年龄为50~75岁, 发病时间≤7天, 没有患者出现昏迷。

1.4 排除标准

排除发病时间超过1周患者;昏迷患者;年龄<50岁或>75岁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短暂缺血发作、全身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出血、外伤致晕患者;严重血液系统、肝肾、心血管等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1.5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调控血脂、血糖、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做好预防感染措施。患者注射舒血宁注射液 (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 20mL, 加入25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滴注, 每天1次;静脉滴注250mL脑复康注射液 (山西泰盛制药有限公司) , 每天1次。

1.5.1 对照组

患者加用西药盐酸氟桂利嗪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5mg, 睡前口服。治疗时间为2周。

1.5.2 观察组

患者加用自拟化痰活血汤, 药物组成为:

当归15g、葛根30g、山楂15g、川芎10g、泽泻15g、天麻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姜半夏10g。上述药材加水煎服, 取汁300mL, 分为2次服用, 每天1剂, 治疗时间为2周。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8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mmol·L-1)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后循环梗死与颈动脉系统梗死相类似, 对于中老年患者, 发病原因主要为卒中、短暂脑缺血、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后循环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血管改变, 人体的大动脉闭塞和狭窄导致血栓形成、低灌注、动脉源性栓塞等, 导致椎动脉系统的血液供应障碍, 临床表现为眼颤、复视、眩晕、共济失调[1]。

临床治疗后循环梗死急性患者要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 包括控制抗凝、降纤、抗血小板制剂、溶栓等。西医治疗, 一般采用具有扩张脑血管的钙离子拮抗剂盐酸氟桂利嗪, 但治疗效果不持久。

后循环梗死属于中医“眩晕”范畴, 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严重衰退、脾胃气虚、肾阳不足等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敷布、气血运行不畅, 易凝滞形成瘀血、痰饮等污秽。痰瘀互结会致上蒙清窍, 导致眩晕、闭阻脑络等, 从而形成梗死。化痰活血汤剂可祛除人体内部痰瘀之浊邪, 气机畅达, 眩晕感自然祛除[2]。茯苓、白术可健脾燥湿, 治疗生痰之源, 标本兼治为臣;白术和泽泻配伍为泽泻汤, 具有利湿健脾之功效;半夏和陈皮可加强降逆止呕效用;生山楂、当归、川芎结合具有活血化瘀之疗效, 葛根入胃行于后脑和项背。诸药合用, 共奏化痰活血之功效。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 葛根、川芎具有降低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缓解动脉痉挛、扩张血管、溶栓及抗血栓形成等疗效, 葛根、川芎具有引药上行并增加药力之功效;山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降压、降脂、行气散瘀消滞之功效[3];当归具有活血补血的功效, 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本研究, 观察组口服化痰活血汤治疗, 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闷、耳鸣、眩晕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化痰活血汤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小青, 黄宁静.眩得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0) :1176-1177.

[2]张静, 王京奇.化痰活血汤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 2010, 29 (2) :115-117.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 篇4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益气化痰汤,气虚痰瘀,化痰通络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患者因足部溃疡带来的感染、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1]为了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对患者下肢血管的保护以及改善下肢供血情况至关重要。因此,笔者于2012年1月-2013年5月,采用自拟益气化痰汤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并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50例,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42~73岁,平均(58.6±5.7)岁;病程2~10年,平均(5.8±2.3)年。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39~67岁,平均(56.4±4.8)岁;病程3~12年,平均(6.8±2.4)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凡具有口干、多饮、消谷善饥、尿多而甜、形体渐瘦、双下肢麻木痹痛等症状者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99年《内科学》[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4]及《临床内分泌学》[5],诊断标准如下:

(1)确诊为糖尿病或有确切的糖尿病病史。

(2)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临床症状:(1)有跛行病史或下肢静息痛;(2)糖尿病足wagner分级评价为0~1级;(3)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和或下肢肢端皮温下降;同时达到以下任一项辅助检查标准:(1)任一下肢肱踝指数>1.3或<0.9或踏板试验后肱踝指数下降>20%;(2)下肢动脉B超见血管硬化、钙化、中内膜增厚、狭窄等表现。

(3)排除其他原因如动脉炎、外伤、急慢性下肢血管栓子、栓塞引起的下肢血管病变。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予以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适当的活动和药物治疗,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痰汤:北芪30g,五爪龙30g,茯苓20g,橘红5g,法夏10g,竹茹10g,枳实10g,丹参20g,田七10g,桃仁10g,浙贝20g,胆星10,1剂/d,每周5剂,共8周。

1.4 观察指标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量表,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肱踝指数ABI变化,并观察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测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疗效评定

中医证候包括间隙性跛行、疼痛感、麻木感、倦怠乏力、舌脉像等,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显效:中医临床证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未见好转,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由SPSS 19.0完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ABI变化

两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ABI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血压、心率、体重、心电图等无明显变化,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改变、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病变属于中医“消渴病”、“脉痹”、“脱疽”等范畴。元代《丹溪心法·消渴》载:“消渴病,腿膝枯细,骨节酸痛。”清代《王旭高临证医案》曰:“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说明本病为消渴病的变证。暴饮暴食肥甘厚味常损伤脾胃,或年老体弱,脾虚气弱,健运失司,气虚则运行无力,水液不归正化,留而化为痰浊水湿;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运不畅;痰湿瘀血阻于脉络,血行不畅,血脉阻塞而形成“脉痹”、“脱疽”。痰湿与瘀血是在气虚的基础之上产生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可阻碍气机,妨碍血行,影响气血的运行,进一步导致痰湿、瘀血,加重血脉阻滞的状态。因此,气虚痰瘀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基本病机。《石室秘录》:“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因此治疗本病当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为法。

本方中重用北芪、五爪龙以健脾益气为君药,北芪又能逐五脏间恶血,增强活血化瘀功效。二陈汤健脾化痰,配以竹茹、浙贝、胆星清热利湿以同治痰热之标,丹参、桃仁、枳实为佐药,行气活血,化痰祛瘀治标。现代药理证实,其中黄芪益气补脾,促进残存的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清除自由基[6],还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使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下降,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提高机体免疫力[7],可针对本病变的病因,其中丹参可提高牛内皮细胞的抗凝和纤溶功能,对动脉硬化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具有抑制葡萄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作用[8]。本方配伍,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共奏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之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化痰通络汤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能有效改善症状及ABI,此复方中药具有安全可靠、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较好地弥补西药作用的单一性。

参考文献

[1]APELQVIST J,LARSSON J.What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incidence of amputation in the diabetic foot[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0,16:s75-83.

[2]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4-235.

[3]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79-981.

[4]沈雅舟,吴松华,邵福源,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06-287.

[5]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39-1145.

[6]衡生培,张朝春.实用糖尿病手册[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0:113.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6例。患者年龄30~76(53±19)岁;男39例,女27例。病史0.5~2年,其中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32例,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34例。患者入组病情判定根据症状、体征、胸部X线片、高分辨CT、肺功能(肺总量TLC、肺活量VC、肺弥散功能指标DLCO)、动脉血氧分压等积分判定,重:>36分,中:25~35分,轻:16~24分。排除不能坚持本方案治疗3个月及中途加用免疫抑制剂或非允许用药患者。

1.2 分组 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IPF患者19例,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4例;病情轻者8例,中12例,重13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IPF患者17例,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6例;病情轻者6例,中15例,重12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强的松片(杭州民生药厂生产)每天30mg,1个月后逐渐减量,共治疗3个月。治疗组用活血通络化痰汤(由我院煎药室统一煎煮,真空包装)治疗。方药组成:瓜蒌15g、姜半夏9g、桔梗12g、僵蚕12g、银杏叶30g、赤芍15g、丹参20g,每剂中药用冷水300ml浸泡30min,煎25min,取汁100ml,再加水200ml,煎20min,取汁100ml,混合后口服,每次100ml,每天2次,于餐前温服,3个月为1疗程。除病情突然恶化,不得随意改变治疗方案,严格控制营养支持治疗,使2组保持一致,对结果可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避免使用。

1.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式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常规、胸部X线片、高分辨CT、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肺功能检测仪采用德国耶格肺功能仪进行检测。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2年4月发布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标准[1]。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喘证、咳嗽等内容制定[2]。患者病情判定综合症状、Velcros啰音、体征、胸部X线片、高分辨CT、肺总量(TLC)、肺活量(VC)、肺弥散功能指标(DLCO)、动脉氧分压等积分进行综合比较,根据疗前、疗后积分,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进行疗效判定。治愈:积分下降95%以上;显效:积分下降70%~95%;有效:积分下降30%~70%;无效:积分下降不到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症状、体征比较

2组治疗后喘息、憋气、咳嗽、肺部Velcros啰音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疗前、疗后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2组肺功能和动脉血氧分压比较

2组治疗后的肺总量、肺活量、弥散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2组影像学观察结果比较

治疗组有7例患者纤维化病变有所吸收及改善,其余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改善;对照组有4例患者有所吸收及改善,其余未见明显改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2组患者治疗期间肺部再感染次数的比较

治疗组感染1次18例,2次9例;对照组感染1次3例,2次19例,3次9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肺间质纤维增生为特征的肺部疾病。目前对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仍不明确,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很多,如药物、放射线、过敏因素、化学刺激等,随着化学药物应用的不断增加,放疗患者的增多,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增加趋势,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办法不多,激素作为首选药物在急性期有一定效果,其疗效也仅有30%左右[3],慢性期激素的治疗效果更差,且需长期使用,常造成激素依赖和感染难以控制,且不良反应也较大。中医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可归于中医肺痹范畴,晚期可发展为肺痿。《素问·痹论》曰:“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哮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 本病病机为瘀血痰浊痹阻肺络,针对其病理特点笔者使用活血通络化痰汤进行治疗,方中瓜蒌、桔梗润肺化痰、宽胸散结,半夏燥湿化痰,僵蚕袪风化痰通络,银杏叶具有活血通络、润肺化痰平喘作用,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化痰之功效,使痰结痰阻喘之肺间质纤维化病情得以缓解。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对于改善喘息、憋气、咳嗽以及肺部Veleros啰音等方面效果明显,同时对肺功能、血气分析也有显著改善。2组影像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能与观察时间不足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证实,化痰袪瘀可以延缓肺纤维化的发生[4]。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不仅可以控制病情,还可预防其发展,并能明显减少激素不良反应,为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66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用强的松治疗,治疗组用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症状改善、肺功能、胸部X线片、CT、血气分析等变化。结果观察3个月,2组患者在喘息、憋气、咳嗽及Velcros啰音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疗前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感染次数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不仅可以控制病情,还可预防其发展,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活血通络化痰汤,肺间质纤维化,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4.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37.

[3]李京红,宋明臣.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8,28(1):18.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确诊收治的肥胖型PCOS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中老年女性。年龄45~71岁, 平均年龄 (58.91±11.56) 岁, 平均病程 (2.39±0.57) 年。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口服达英-35 (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00003) 1次/d, 1片/次 (75~100 mg) 。晚餐后用温开水送服, 需整片吞服, 不可弄碎或咀嚼。

1.2.2 试验组:

以对照组的西药口服治疗为基础, 配以口服中医的活血化痰汤, 将以下药物:陈皮10 g、半夏15 g、白茯苓15 g、甘草10 g、大腹皮20 g、枳壳5 g、木香15 g、玄胡10 g、归尾15 g、黄芩5 g置于无纺布内, 封口, 放入水中加热, 待温度升高, 患者置于水中浸泡40 min, 1次/d。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显效:月经异常, 肥胖等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或大致消失, 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恢复90%以上;有效:月经异常, 肥胖等消失50%~90%, 其它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月经异常, 肥胖等功能没有改善, 其临床症状依然存在, 没有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治疗结束后, 明显改善试验组患者的月经异常, 肥胖等症, 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的安全系数有明显差距, 但是试验组仅出现不良反应患者2例, 对中药的过敏反应, 轻微的腹泻, 而对照组则出现不良反应10例, 其安全性显著低于试验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PCOS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尚不清楚, 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遗传学因素, 二是肾上腺初现假说,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肾虚、痰湿、气滞血瘀、肝经湿热等[4]。

本研究表明:单纯的西药药物治疗仅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虽然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 但是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或是毒副反应, 本研究中有10例 (25.6%) 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试验组则不同, 不仅通过患者自身的临床表现予以了对症治疗, 且辅以中医药物的熏蒸治疗, 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总有效率97.4%, 显著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同时, 有效降低了西药的不良反应, 从根本上治愈了肥胖型PCOS患者。

综上所述, 在肥胖型PCOS的治疗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安全有效的, 其综合评价较高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评判辨证分型治疗, 目前只重视其疗效, 但对这些中药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待提高其透明度, 但疗效是值得认可的。

摘要:目的 分析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应用化痰活血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78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改善试验组患者的月经异常等症状, 其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过程中, 单纯的西药治疗的安全系数明显低于试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不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 综合评价高, 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化痰活血汤,中西医结合,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郑美玲, 卜德艳, 秦竹.中医药治疗多卵巢综合征现代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 (10) :124-126.

[2]张小雪.加味导痰汤治疗肝郁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评价[J].工企医刊, 2014, 27 (6) :1153.

[3]徐敏, 陆启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 2014, 20 (4) :83-84.

上一篇:户外电子新媒体下一篇:安全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