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汤(精选10篇)
活血化瘀汤 篇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育龄妇女中占10%~15%, 不孕妇女中高达86%,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不孕率达30%~70%[1,2]。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致痛经并进行性加重, 还可引起月经不调、性交痛、不孕等症状, 虽然为良性疾病, 但具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特点, 病情迁延, 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近年来诸多药理实验研究发现中草药对妇科疾病有理想的治疗作用。笔者为了观察自拟活血化瘀汤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 通过对本院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年龄23~35岁, 平均年龄 (28±4.9) 岁。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30例, 年龄23~36岁, 平均 (27±3.8) 岁, 病程1~5.5年, 平均 (2.30±0.20) 年, 经过B超检查, 有15例患者为轻度、10例患者为中度、5例患者为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观察组30例, 年龄24~35岁, 平均 (28±5.8) 岁, 病程1.5~6年, 平均 (2.90±0.75) 年, 经过B超检查, 有14例患者为轻度、11例患者为中度、5例患者为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两组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于月经第4天服用安宫黄体酮 (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3020715, 2mg×100片) , 8mg/次, 1次/d, 21日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配合本院自拟活血化瘀汤, 具体药方如下:当归15g、丹参20g、川芎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灵脂10g、香附10g, 肉桂5g、炮姜5g。用法:每日1剂, 水煎服。水煎煮2次, 共取汁400mL。早晚分2次, 每次200mL温服。
1.3 观察指标[3]
临床疗效比较, 具体内容见表1。住院天数:出院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综合判断。统计符合要求患者病历上的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统计总住院费用/病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正态资料用 (±s) 表示, 连续性变量采用双侧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 观察组为96.7%,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2。
[n (%) ]
2.2 两组药物-经济-效益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但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3。
(n=30, ±s)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痛经”、“症瘕”、“积聚”、“不孕”的范畴, 《诸病源侯论》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 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 风冷邪气客于胞络, 损伤冲任之脉”等。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 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 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 “不荣则痛”, 致使疼痛发作, 或因脏腑不和, 气机阻滞, 瘀血内停, 气聚为瘕, 血结为癥。常见的病因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和湿瘀互阻等。服药期间月经正常来潮, 同时有促进卵泡生长及排卵作用, 故可受孕, 受孕后对胚胎无任何不良影响, 而受孕又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之一[4,5,6,7]。
本研究采用自拟活血化瘀方, 以当归、丹参、川芎、灵脂和制乳没药活血化瘀, 加香附理气而增活血化瘀之力, 用肉桂、炮姜温中散寒,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效。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 减少血瘀形成和促使肿块吸收, 并能缓解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综合治疗后,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联合中药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远高于单纯西药组, 因此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的效果理想。另一方面, 从药物-效益-经济学角度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中药在使患者病情获益的同时, 也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总之, 自拟活血化瘀汤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还能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活血化瘀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安全性。方法:将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于月经第4天服用安宫黄体酮, 8mg/次, 1次/天, 21日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自拟活血化瘀汤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0.0%, 观察组为96.7%,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化瘀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良好, 明显优于传统西医用药。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安宫黄体酮,自拟活血化瘀汤
参考文献
[1]刁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2) :662-663.
[2]于敏, 张宝文, 陈锐.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5) :70-72.
[3]娄雅鸽, 潘兆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中医治疗概况[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1, 2 (3) :178.
[4]李国霞, 黄风友, 苏丽芳.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孕三烯酮治疗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19) :41-42.
[5]黄艳辉, 曹立幸, 司徒仪.莪棱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 (3) :46-48.
[6]张菁云.血府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9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08, 8 (8) :455.
[7]黄启玲, 常会清, 陈军蓉.卵巢巧囊术后复发性盆腔疼痛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64 (35) :77-82.
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篇2
关键词通窍活血汤芬必得酚咖片活血化瘀偏头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27
资料与方法
2005年以来收治偏头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13例,女30例;年龄14~35岁19例,36~60岁15例,61岁以上9例;病程1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5.3年;发作频率为4.36±2.04次/月。对照组42例,其中男12例,女30例;年龄14~35岁18例,36~60岁16例,61岁以上8例;病程1个月~10年;平均病程5.1年;发作频率为4.33±2.46次/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病程长短及发作频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病诊疗全书》中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头痛程度分三级(1)轻度:头痛较轻,可以忍受;(2)中度:头痛较重,有痛苦面容,但不影响工作,也不影响活动;(3)重度:头痛重,难以忍受,不能正常工作。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通窍活血汤。药物组成: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白芷10g,葱白12g,红枣15g,黄酒100ml(冲服)。随症加减:如头痛较剧者,多属气血痹阻,虚浊阻塞,可酌加全蝎、地龙等虫类以搜逐血络,宣通阳气;根据头痛部位及性质不同,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可选用不同引经药物:痛在前额连及蝎、地龙等虫类以搜逐血络,宣通阳气;根据头痛部位及性质不同,参照经络循行路眉棱骨、面、齿者,属阳明头痛,加用葛根、白芷;痛在后头连及项部者,属太阳头痛,加用羌活、蔓荆子;痛在两颞连及耳部者,属少阳头痛,加用柴胡、黄芩;头痛如裹,兼见胸闷肢困者,属太阴头痛,加苍术、半夏;头痛且空,兼见眩晕、神疲者,属少阴头痛,加细辛、山茱萸;痛在巅顶或连及于目者,为厥阴头痛,去川芎,加用吴茱萸、藁本等。对照组服用芬必得酚咖片,1次1片,若症状不缓解,间隔4~6小时可重复用药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疗效评定标准:①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能正常工作学习;②显效:头痛程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头痛发作次数减少2/3以上,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2/3以上;③有效:头痛程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1/3者;④无效:头痛等伴随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头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结果
治疗组43例中,临床治愈15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42例中,临床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治愈率35%,对照组19%,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的“头风”、“偏头风”、“脑风”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痰浊蒙闭或精血不足,使得脑失所养而发为头痛,其中瘀阻经络为主要病机。偏头痛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久痛入络”“久病必瘀”,故选用活血通窍汤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可以降低血液黏滞性,通络可解除脑血管痉挛。方中川芎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性善走散,能上行头目,可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赤芍能于土中泻木,除血痹,破坚积,能行血中之滞;桃仁主瘀血,血闭症瘕,为血瘀血闭之专药;红花活血通经,散肿止痛。诸药合用,可协同发挥调节脑血管舒缩功能及血流速度,改善脑组织供血等作用,对偏头痛尤为适用,且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活血化瘀汤 篇3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修订编写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 经颅脑CT检查确认为脑梗死。采用随机分组分为活血化瘀汤治疗组及银杏叶片对照组, 治疗组100例:其中男性64例, 女性36例;年龄38~55岁43例, 56~65岁34例, 65岁以上者23例;病程30d以内者38例, 31~180d47例, 180d以上者15例;全部病例均有高血压并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尿便失禁、智力减退。银杏叶片组100例: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2例;年龄41~55岁13例, 56~65岁58例, 65岁以上者29例;病程30d以内者35例, 31~180d51例, 180d以上者14例, 2组患者一般情况基本一致,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活血化瘀汤, 其主要成分为川芎、水蛭、土虫三味中药, 以2∶1∶1比例组成, 煎制成浓剂装瓶, 每瓶100mL (约含生药10g) , 每次服50mL, 1d2次口服, 对照组银杏叶片由扬子江药业生产1次2片, 1d3次口服。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 2组病例同时给予脉络宁注射液1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点, 每日1次, 治疗前全部病例进行血液流变学、血脂、肝功、肾功检查, 1个疗程结束时进行上述各项复查。
3 治疗效果
采用计分法进行判定[2], 着重于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等恢复程度进行分析, 按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 百分数折算法计算:即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恢复≥81%, 6分以下;显著进步≥56%, <81%;进步≥36%, <56%;稍进步≥11%, <36%;无变化<11%;恶化 (包括死亡) 负值。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 治疗后2组比较后有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活血化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优于银杏叶片。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经活血化瘀汤治疗后, 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全血粘度比治疗前下降有显著差异 (P<0.05) ;对照组中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下降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血浆粘度, 全血粘度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活血通脉汤具有降纤维蛋白原、降低血粘度、抗栓、溶栓的作用。
4 讨论
中风病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多见于老年人, 以冬春两季发病最多。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本文主要讨论缺血性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 产生风、火、痰、瘀, 导致脑脉痹阻而致, 不论风、火、痰、瘀何因所致, 其最终的病理变化是脉络不通, 血行障碍, 即血瘀, 故治疗应活血、化瘀、通络首当其冲。自拟活血化瘀汤中川芎活血祛瘀, 兼有行气作用, 为血中之气药, 性善走散, 可增强行血散瘀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川芎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环, 抑制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的形成, 对血脂的作用表现在明显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含量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能增强记忆力, 并有抗氧化作用[3];水蛭入血分, 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现代药理学证实水蛭的破血瘀作用主要与其抗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和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有关[3];土虫破血逐瘀以通络,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土虫具有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和降血脂等作用[5~6]。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效, 增强体内纤溶、抗栓能力, 以达改善脑微循环作用, 从而有效地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1.
[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1.
[3]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632~693.
[4]张凌鹏.小小土鳖虫·药用显奇功[J].家庭中医药, 2005, (10) :57.
活血化瘀汤 篇4
【中图分类号】R 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57- 01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PI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妇科疾患,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及时治疗或患者体质差、病程迁延所致。患者可感下腹坠胀,腰骶部胀痛及月经增多,可导致不育,继发性痛经,增加宫外孕危险,给妇女的健康生育及工作生活都带来了较大影响[1]。笔者从事妇科临床20余年,自拟复方二藤化瘀通络汤,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介绍如下。
例1
李某,女,31岁,工人,少腹隐痛,感酸坠胀,月经时更甚,低热乏力,带下黄色粘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妇科检查提示:子宫活动欠佳,盆腔触及包块,少腹疼痛拒按B超提示盆腔炎性包块5.2cm*4.8cm*4.5cm,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方剂:复方二藤化瘀通络汤。药物组成:草红藤30,忍冬藤30,半边莲20,乳香5g,丹参20g,薏苡仁30g,白芷12g,冬瓜仁20g,炒小茴香20g,艾叶30g,透骨草20g,血竭2g,连翘20g,按制备工艺浓缩装瓶100ml。用法用量:每晚睡前排完大便用灌肠器将药液缓缓注入,药液温度适中,每次一剂,30分钟注完,保留4小时以上,月经期停用,7天一疗程。使用复方二藤化瘀通络汤灌肠三个疗程,症状消失,B超检查盆腔炎性包块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2
云某,女,26岁,婚后两年未孕,婚前有流产史,两侧少腹隐痛,腰部酸胀不适,面色微黄,四肢疲倦乏力,月经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妇科检查见后位,活动欠佳。输卵管造影提示:两侧输卵管全长显示,20分钟后造影剂弥散呈团状,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使用复方二藤化瘀通络汤灌肠5个疗程,症状消失,症状消失,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随访半年,未复发,并且已妊娠。
体会: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不及时或不恰当,妇科手术、产后感染、经期不注意卫生或邻近组织器官的炎症蔓延,或者患者体质差病程迁延所致,具有病程长、病程迁延、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2]。由于长期炎症刺激,炎性分泌物渗出,纤维组织增生,盆腔器官和周围结缔组织粘连以及盆腔充血等原因常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并发症。对于慢性炎症造成的瘢痕增生、粘连和分泌物积聚等问题西医目前并无有效地方法解决。
西医临床上治疗CPID主要是抗生素治疗,但由于药物经过肝肾代谢后,入血到达盆腔的有效药物浓度低,疗效不佳。长期使用抗菌素易造成耐药,副作用较大,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之“痛经”、“带下”、“少腹痛”、“癥瘕”等范畴,笔者用复方二藤化瘀通络汤灌肠治疗顽固性、难愈的盆腔炎,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妇女生殖器位于腰骶最低处,血液循环差,加之炎症、瘢痕形成、局部血络不通是药物浓度低,炎症吸收慢的主要原因。使用复方二藤化瘀通络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弥补了口服药物见效慢、疗程长的不足。这种方法能使药物直接或接近于病灶的部位,快速作用于盆腔。复方二藤化瘀通络汤灌肠后,其有效成分经过直肠粘膜吸收,可迅速到达局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不仅有利于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局部有效血药浓度,还可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廉,是治疗慢性盆腔炎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卫,张唐颂 . 双黄热敷散治疗慢性盆腔炎臨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10(28):2150- 2151.
活血化瘀汤 篇5
2003-06~2005-01本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的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 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55~65岁。②双侧颈内动脉彩超均有斑块形成。③头颅CT或MRI排除出血性卒中。将120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60例。治疗组男38例, 女22例。对照组男36例, 女24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活血化瘀汤剂 (由丹参、黄芪、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山楂、草决明、鸡血藤等组成) , 隔日1次, 连续服用3年, 同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降压药物;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 (同上) 。3年期间定期随访观察病人, 记录两组复发脑梗死病例数, 3年后两组病人均复查颈动脉彩超, 测量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面积, 计算斑块/内膜面积比, 两组对比观察。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见表1。
与本组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心肌梗死和卒中是目前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也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祖国医学称本病为“脉络痹”, 属本虚标实之证, 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 痰浊、血瘀、肝风为标。治宜补泻同用、攻补兼施。本文活血化瘀汤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丹参可以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生成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2];红花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管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发展、促进血栓溶解及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3];黄芪有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血脂异常和血管内皮创伤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原因, 活血化瘀法能有效地调整血脂异常[4,5], 抗血管内皮损伤[6], 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本文结果表明, 治疗组复发脑梗死例数与斑块/内膜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活血化瘀汤剂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防治作用, 长期服用可使脑卒中事件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孟振行, 朱甫祥, 韩彩丽, 等.丹参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预防作用的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 1995, 14 (2) :101.
[2]柴瑞震.丹参的药理研究近况.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3, 10 (6) :390.
[3]卿德刚, 倪慧, 贾新岳, 等.EPR技术测定红花黄色素的清除自由基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 (3) :179.
[4]焦亚斌, 李冀, 肖法彬, 等.活血化瘀法对实验高脂血症大鼠调血脂作用的研究.中医药信息, 2002, 11 (6) :55.
[5]汪海娅, 陆惠华, 方宁远, 等.益气活血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血脂及动脉结构的影响.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0, 12 (4) :174.
活血化瘀汤 篇6
关键词:骨折,活血化瘀中药,内服外洗
骨折指的是骨骼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被破坏, 大多因为外伤所致, 骨折可通过复位固定来治疗[1], 而笔者通过内服活血化瘀的中药并联合外洗来帮助骨折患者愈合, 发现对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骨折患者90例, 男62例, 女28例, 年龄10~68 (42.37±6.13) 岁。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3d内来院就诊, 经X片检查后确诊稳定性骨折38例, 不稳定性骨折52例, 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取相应固定方法。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固定方法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复位使骨折断端重新恢复或接近正常位置后按照个人情况选用对应的固定方法固定, 并给予抗感染等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复位固定抗感染等治疗的同时配以内服外洗的活血化瘀中药, 内服药配方为:赤芍、当归、熟地各16g, 骨碎补、补骨脂、柴胡、杜仲、没药、菟丝子、土鳖虫、山茱萸各11g, 红花、桃仁、土元各6g, 天花粉10g用水煎熬后内服, 每日早晚各1剂。外洗药配方为:当归、透骨草各35g, 大黄、苏木、桑枝、红花、刘寄奴各25g, 将药材熬汤后热洗, 2次/d, 20min/次, 注意温度不宜过高, 防止烫伤。
1.3 疗效判断标准
3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回访, 按患者恢复情况分为三个等级:治愈:骨折处对位对线良好, 形成骨痂且具有连续性, 完全愈合, 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好转:骨折处对位对线欠佳, 骨折愈合较缓慢, 功能恢复尚可;未愈:骨折未愈合或畸形愈合, 出现疼痛或功能障碍。其中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示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 (95.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 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骨折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损伤, 它的愈合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帮助患者的患肢恢复功能, 因此, 复位、固定及康复治疗在骨折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将患者的骨折处尽可能对回原处,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内固定、外固定等方法使患者固定防止再次发生移位, 并且在愈合过程中逐渐进行康复训练, 帮助患肢恢复功能。但是在骨折部位, 周围组织的损伤往往会引起局部血肿, 从而影响了血液循环, 阻碍了骨痂的形成和周围组织的修复, 在中医学中认为这种现象为血瘀, 因此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运用活血化瘀、止痛的中药通过内服外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骨折后出现血肿, 如出血不能及时被吸收, 则易引起疼痛、水肿甚至发热, 因此, 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帮助骨折患者的康复[2]。药方中柴胡、当归、没药、土鳖虫可以补血益气, 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骨碎补能够强筋活血, 并能够提高血中的钙、磷沉积, 促进骨细胞生成等, 通过外洗内服更有效地作用于患者骨折处, 活血祛瘀, 促进骨折愈合。在本次试验中,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55%, 而对照组77.78%,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骨折患者在治疗后应用活血化瘀中药内服外洗后能明显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 降低手术后的疼痛, 能够促进骨折愈合, 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千一.活血化瘀中药煎汤内服外洗对骨折患者康复疗效评价[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 (8) :1012-1013.
疏肝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病学组制订的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1], 并且排除近半年内服任何影响内分泌药物的患者以及伴绝经、妊娠、糖尿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随机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176例, 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在临床分型、年龄、病程、病变范围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自制疏肝活血汤 (柴胡15 g、当归15 g、薄荷15 g、桃仁10 g、红花10 g、菟丝子10 g、赤芍15 g、白芷10 g、枳壳10 g、甘草10 g) 每天一剂, 分早、晚饭后口服, 维生素E 0.1 g/次, 维生素C 0.1 g/次, 均3次/d;并辅以中药面膜敷30min, 1次/周。对照组:除不服用中药外, 其余治疗措施同治疗组。疗程均为60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60天后观察疗效。参照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 (2003年修订稿) [1]。基本治愈为色斑面积消退>9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为色斑面积消退>6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为色斑面积消退>3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为色斑面积消退<30%及治疗后下降指数<0.3。有效率以基本治愈率加显效率计。
2结果
治疗结果为治疗组有效率为64.20%, 对照组为38.57%,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2, P<0.005) , 见表1。
3讨论
黄褐斑属于中医学“黧黑斑”和“面尘”范畴,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面部》认为本病“由忧思抑郁, 血热不华, 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其主要原因为情志不遂, 中气郁结, 气滞则血瘀, 气血瘀滞则生褐斑, 有研究亦表明本病与血瘀有关[2], 疏肝活血汤方中用桃仁、红花、赤芍活血为主;当归、白芍补血;柴胡、薄荷、枳壳行气疏肝;白芷祛风;菟丝子养肝;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通过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使气血充盈畅达, 上荣于头面, 润皮肤, 减轻色素[3]。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体内环境、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另外当归、菟丝子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从而抑制酪氨酸形成黑色素, 淡化色斑;当归、白芷也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作用。
本观察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使用了传统的黄褐斑治疗药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E, 是由于两者具有抗氧化作用抑制黑色素形成[4], 临床上常用于黄褐斑的综合治疗。为了避免该两种维生素对疗效判断的影响, 笔者把本观察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与同类措施治疗且判定标准相同文献比较, 优于刘波等[5]报道的氢醌霜、迪维霜联合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有效率 (45.8%) , 与尚爱民[6]报道的复方维A酸霜联合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有效率 (77.6%) 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治疗安全可靠, 疗效好, 不失为治疗黄褐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疏肝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76例口服疏肝活血汤和维生素C及维生素E;对照组70例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E。治疗60天后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4.20%, 对照组有效率38.57%,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13.42, P<0.005) 。结论 疏肝活血汤具有调整脏腑功能、调节内分泌、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皮肤营养等作用。
关键词:黄褐斑,疏肝活血汤,维生素E,维生素C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断表准 (2003年修订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 2004, 3 (1) :66-66.
[2]陈达灿禤国维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国临床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64-388.
[3]傅杰英.中医美容.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7-48.
[4]刘艳, 肖生祥, 王永贤, 等.黄褐斑的治疗现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 (9) :566-568.
[5]刘波, 徐桂香.三种疗法治疗黄褐斑治疗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8) 966-967.
通窍活血汤治疗顽固性头痛体会 篇8
本病之“瘀”有因瘀致痛和因痛致瘀两方面。因瘀致痛者, 血络瘀滞;或由寒邪侵犯, 使血被寒凝, 滞而不行;或由热灼津伤, 津不载血, 血液凝结;或由痰浊水饮阻遏血脉正常运行;或由情志不畅, 肝郁气滞, 不能行血;亦可由外伤以及年老体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所致等。因痛致瘀者, 病之即成, 迁延日久, 气机凝滞, 气不行则血行不畅, 而致气滞血瘀, 邪气由气传血, 由经传络, 而络主血, 脉络阻滞, 则络中之血亦随之而瘀。瘀血阻滞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气道的通畅, 不通则痛, 从而加重了头痛的程度, 互为因果, 形成了恶性循环, 是疾病难以向愈的根本所在。
2 活血化瘀为基石
瘀血既成, 胶着滞结, 不易祛除, 在治疗上需重用活血化瘀药物, 以活血化瘀为基础。活血化瘀药物能助机体清除体内滞留的瘀血, 荡涤颅脑瘀血, 使瘀血去, 新血生, 气血运行畅达。临证多选通窍活血汤加减施治。本方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为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厥的基础方, 方中原有麝香, 但因其价格昂贵且药材奇缺, 临床应用受到多重限制, 可用白芷代之, 取其辛香走窜, 善走头面, 而具良好的芳香开窍之功[1]。通窍活血汤还由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大枣、老葱、生姜等组成。其中川芎入肝经, 上行头目巅顶, 下行血海, 走而不守, 既可活血祛痛, 又可行气止痛, 同时配伍红花、赤芍、桃仁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川芎、红花、桃仁、赤芍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川芎还有类似的Ca2+拮抗作用, 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2], 在头痛间歇期应用可以预防偏头痛的发作, 在发作期应用可以减轻头痛的程度。全方组成以活血化瘀见长,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神经肽的合成与释放, 纠正血管舒缩机制失衡, 从而实现解痉止痛的作用[3]。
3 临证化裁需灵活
在临床应用中需灵活化裁, 加减施治。每个血瘀证患者均有各自的特点, 不可一味的活血化瘀, 须辨证用药。久病气血不足, 全身疲乏无力, 少气懒言, 面色无华者加黄芪、当归补气生血;胸胁胀痛者, 加枳壳、柴胡宽胸理气;头胀目赤者, 加川牛膝引血下行;形体肥胖者, 加苍术、半夏以去湿化痰;形体消瘦, 大便秘结, 口干口苦者, 加大黄、黄芩以泻火;兼外感症者, 加茶叶以解除表热;夏季暑湿季节痛甚者, 加藿香、佩兰、香薷以助化湿祛浊;兼眩晕欲仆, 耳鸣, 眼花者, 加菊花、钩藤、夏枯草等祛风治眩;伴失眠、健忘者, 加天麻、枣仁、熟地黄、首乌以养心安神、益肾平肝。
选用不同的引经报使药可增加活血化瘀的临床治疗效果。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 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颠顶, 临床上通过六经辨证, 循经加减用药, 往往可增强疗效。痛在头后部, 下连于项者为太阳头痛, 加葛根、羌活、蔓荆子、川芎、麻黄;痛在前额、眉楞者为阳明头痛, 加知母、石膏、葛根、白芷、升麻;痛在两侧者为少阳头痛, 加柴胡、黄芩、川芎;痛在颠顶, 或连于目系者为厥阴头痛, 加吴茱萸、干姜、藁本。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生龙牡、夜交藤等有提高疼痛阈值, 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性等作用[2]。在临证时施用, 多收佳效。
4 病例
于某, 男, 35岁。以“头痛15年”为主诉于2006年10月15日来诊。患者于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头部疼痛, 辗转于多家医院求治, 曾查头颅CT、TCD等均无异常, 在外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痛, 给予西比灵胶囊、三维B片等药物口服治疗, 症状时轻时重。就诊时症见:头痛以左颞顶部刺痛为甚, 固定不移, 呈持续状, 每于夜间或劳累后加重, 睡眠不佳。查体:精神萎靡, 表情痛苦, 鼻旁窦无压痛, 全头部无触痛, 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舌质暗, 边有瘀点, 苔薄白, 脉沉涩。辨证为瘀血阻窍证。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 处方: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白芷20g、蝉蜕10g、蔓荆子15g、柴胡10g、薄荷6g、珍珠母30g、夜交藤30g、生龙牡各30g、钩藤10g、老葱3段、生姜3片、炙甘草3 g。服药7剂, 患者头痛明显减轻, 但觉头部似空, 前方去钩藤, 加当归30g、黄芪20g。继服7剂, 诸症悉去。
按:患者长期头痛, 血脉促急, 血性迟滞, 久留成瘀, 瘀血内生, 阻滞脑窍, 清灵之府失养故头痛甚, 经久不愈。瘀血阻于少阳经脉, 故少阳经循行部位之颞顶侧痛甚。人卧而血归于经, 血行迟缓, 故头痛夜重;动则耗气, 气血亏虚, 不能濡养经脉, 不荣则痛, 故劳累后加重。血不养心而病不寐。其证属瘀血阻窍, 治宜活血化瘀, 开窍止痛。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长于活血祛瘀, 而川芎为通治六经头痛之品;配以白芷之辛香走窜、开窍醒神、活血通闭可收良好止痛效果;老葱通阳行气, 生姜辛散温通、和里达表, 二者合用, 可增强活血通经、舒络止痛之效, 并能通过发汗以逐邪外出。瘀久生热, 加少量薄荷清血分瘀热, 加珍珠母、生龙牡以重镇安神, 夜交藤交通心肾, 柴胡、川芎引药行致少阳, 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收活血化瘀、开窍止痛之效, 配伍精当, 故效如桴鼓。
摘要: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 是由于头部痛觉敏感组织受到致痛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痛觉。亦有功能性或神经性头痛等, 致使许多头痛久治不愈, 病情顽固, 中西医学均将其列为疑难病症范畴。由于长期疼痛, 患者的工作、学习等日常活动受到较大的影响, 正常休息亦得不到保证, 使许多患者十分痛苦。
关键词:通窍活血汤,治疗,顽固性头痛
参考文献
[1]李永超, 宋杨, 齐云.白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7, 22 (4) :161~164.
[2]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活血化瘀汤 篇9
【关键词】 清热除湿化瘀汤;慢性盆腔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26-02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多发病,常发于育龄期妇女。目前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还没有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主要是以抗生素为主。中医药是通过综合治疗的方式从整体入手进行辨证论治,且中药治疗在各种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均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2008年12月至2012年2月,我们运用清热除湿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并与妇科千金片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20例病例都来自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年龄在27岁至48岁。治疗组年龄27至46岁,平均年龄为36士5.06岁,病程最长的8年,最短3个月,平均为3.0士1.68年。对照组年龄27岁至48岁,平均年龄为36士5.3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5个月,平均为3.1士2.51个月。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依据
1.2.1 纳入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中医妇科学》[2](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5版)有关内容拟定。气滞血瘀兼湿热证:主症:①小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次症:①月经量多,或有经期延长;②经色暗红;③月经夹血块;④胸胁或乳房胀痛;⑤经行腹痛加重。舌脉:舌体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涩。以上证候主症至少具备①+③或②+③,次症至少具备3项,参照舌脉方可诊断。
1.2.2 排除标准 以下情况不做为研究对象:合并有子官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生殖器恶性肿瘤、肝肾、心脑血管、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慢性子宫颈炎、精神病患者及对该药有过敏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60例,服用清热除湿化瘀汤:黄芪20g,当归15g,川穹10g,薏苡仁20g,香附10g,黄柏2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日两次,每日1剂。
1.3.2 对照组60例,服用妇科千金片(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43020027),每次4片,每日3次。
1.3.3 2组患者均服药1个月作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复查。随访1个月。
1.4 观察项目 应用单一症状“d”和总体症状“D”积分方法评价治疗效果。单一症状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订。下腹疼痛3分;低位腰痛3分;性交痛1分;白带量多1分;痛经1分;子宫压痛5分;单侧输卵管增厚5分;双侧输卵管增厚10分。每项症状根据程度:无、轻、中、重,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子宫压痛按无、轻、中、重,分别为0分、1分、3分、5分。总体症状积分(D)=每个单一症状积分(d)的总和。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订。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低位腰痛等症消失,妇科检查正常,总体症状积分和减少≥95%。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低位腰痛等症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明显改善,总体症状积分和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低位腰痛等症状减轻,妇科检查有所改善,总体症状积分和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低位腰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压痛,妇科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有压痛,总体症状积分和减少<3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容易复发的慢性疾病,久病易伤正而入血成瘀,因此湿热瘀阻证型临床最多见,约占55%,故使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成为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3]。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入侵,《医学心悟》云:“大抵此症不外脾虚有湿。脾气壮旺,则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帶;脾气虚弱,则五味之实秀生带而不生气血。”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癖”。《女科撮要》说:“脾胃亏损,阳气下陷……,蕴积而成,故言带也。”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由于饮食不周、劳累、思虑而伤脾,致脾虚;脾虚则运化失调,湿浊内生,而注于下焦,湿邪留于经络,阻滞气机,致使气机失调,血滞不行,冲任损伤所致。蔡玉华[4]认为湿、热、瘀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傅青主指出本证型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故马玉琛教授用黄芪,当归,川穹,薏苡仁,香附,黄柏,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组成“清热除湿化瘀汤”。其中,君黄芪补气,臣当归活血补血、川穹活血祛瘀,使香附理气解郁,形成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之势。佐以黄柏清热燥湿,薏苡仁利水渗湿,白花蛇舌草、败酱草清热解毒,全方在宏观辩证的基础上,体现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特点,共奏养血舒肝、清热燥湿、健脾行水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重要脏器[5];当归、川穹为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运和血流变,提高机体代谢,抑菌、抗病毒,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抑制组织异常增殖[6];败酱草、薏苡仁、白花蛇草清热、解毒、利湿,黄柏抗菌、抗炎及增强免疫调节[7];香附具有雌激素样活性,抑制子宫收缩,可提高活血化瘀药及抗炎药物的作用[8]。由此可以看出“清热除湿化瘀汤”组方科学、严谨。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本实验证明清热除湿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一疗程治疗总有效率就达到90%,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一辑,1993:245-257.
[2] 欧阳惠卿.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第1版:254-255.
[3] 蔡玉华.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治疗[J].北京:家庭中医药,2002年第12期:18-19.
[4] 袁红霞,陈艳春.黄芪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9).
[5] 张焕,王一涛,严灿,等.当归与川穹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比较[J].湖北: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第2期:22-23.
[6] 徐涛.中药黄柏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J].北京: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年12月上第2卷34期:111.
[7] 刘成斌,张少聪,李青天.香附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广东:光明中医,2009年4月24卷第4期:787-788.
活血化瘀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87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91例, 男69例, 女22例;年龄35岁~72岁 (62.31岁±11.04岁) ;病程3 d~15 d 26例, 16 d~30 d 30例, 31 d~90 d 22例, 91 d~180 d 13例;伴高血压病58例, 冠心病26例, 糖尿病26例, 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96例, 男例女例年龄岁岁岁岁病程3 d~15 d 28例, 15 d~30 d 32例, 31 d~90 d 20例, 91 d~180 d 16例;伴高血压病54例, 冠心病15例, 糖尿病28例, 高脂血症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1]进行脑梗死病例选择。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符合西医脑梗死的诊断、发病6个月以内, 年龄在35岁以上, 80岁以下者。
1.2.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激性溃疡;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脑血管畸形、代谢障碍、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妊娠或哺育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应用溶栓、抗血小板、降纤、脑保护剂等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化痰活血益气汤, 方药组成:黄芪30 g, 茯苓15 g, 石菖蒲10 g, 僵蚕10 g, 胆南星12g, 川芎15 g, 赤芍15 g, 地龙15 g, 水蛭6 g, 桃仁15 g, 红花15g, 全虫4 g。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1剂/日, 水煎服。治疗2个月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制定, 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和病残程度为依据分为4级。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级~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同时观察各项检验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6.12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91例, 基本治愈25例, 显著进步33例, 进步30例, 无变化3例, 总有效率96.7%;对照组96例, 基本治愈18例, 显著进步25例, 进步47例, 无变化6例, 总有效率93.8%。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分
3 讨论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 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祖国医学认为, 本病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肝肾阴阳失调, 每致痰、浊、瘀内停, 导致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而发病,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丹溪心法》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淤”。这说明痰、瘀、虚在中风发病前就存在, 是中风的重要病机, 且“痰瘀同源”[3], 瘀血和痰浊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4]。现代医学认为,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由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血瘀。可见“痰瘀互阻、气虚不运”为本病的重要发病基础。现代名老中医王履秋先生总结自己多年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提出中风六要, “化痰应贯穿始终”“治风应首当治血”重调气以祛痰瘀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可谓要言不烦故化痰活血益气汤采用“活血化瘀, 化痰通络, 益气养血”为本病的治疗大法。主要由黄芪、石菖蒲、胆南星、川芎、赤芍、地龙、水蛭等药物组成。黄芪为补气主药, 有“气中血药”之称, 与水蛭、川芎、赤芍等活血药配伍, 有相辅相成之用, 而川芎为“血中气药”, 活血兼行气, 两者配伍可通脑络, 行四肢利经脉。全蝎、僵蚕、地龙、胆南星熄风通络, 开启孔窍, 兼有化痰之功, 而地龙、全蝎、僵蚕等虫类药皆为血肉有情之品, 还兼具填精补髓和祛瘀生新的作用, 尤其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可以长期服用并能有效防止复发[5]。故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效, 使患者的各项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现代药理学研究, 黄芪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提高脑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6]。水蛭有抗凝血, 解除毛细血管痉挛, 加速纤维蛋白原溶解, 降低血黏度作用[7]。地龙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溶血栓作用, 单味黄芪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配伍地龙则可得到弥补[8]。全虫通过抑制血管中枢, 扩张血管, 降低血液黏稠度, 从而抑制血栓形成[9]。石菖蒲、胆南星等化痰之品, 能降低血液的黏滞度, 增加脑血流量。制胆南星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和延长纤维蛋白形成时间, 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10]。
本研究结果表明, 化痰活血益气汤与西药相结合治疗脑梗死,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从而明显地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将18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1例,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 对照组96例,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93.8%;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 (P<0.05) 。结论 化痰活血益气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化痰活血益气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10) :94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陈银玲.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J].内蒙古中医药, 1994, 2:33-34.
[4]杨利, 黄燕, 蔡业峰, 等.1 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6) :459.
[5]琚坚, 詹文涛, 李青.中医药配合治疗脑梗塞及其后遗症68例[J].陕西中医, 2003, 24 (2) :128.
[6]季宇彬.中药活血化瘀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J].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10;406.
[7]高纪里.水蛭对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的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J].中医杂志, 1993, 34 (5) :261.
[8]杨明.益气活血治法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5 (1) :14-16.
[9]周本宏.蜈蚣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医药信息, 1991, 3 (1)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