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活血益气汤

2024-10-26

化痰活血益气汤(通用8篇)

化痰活血益气汤 篇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采用中西医治疗对提高脑梗死的疗效有重要作用, 我院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益气治疗脑梗死患者91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87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91例, 男69例, 女22例;年龄35岁~72岁 (62.31岁±11.04岁) ;病程3 d~15 d 26例, 16 d~30 d 30例, 31 d~90 d 22例, 91 d~180 d 13例;伴高血压病58例, 冠心病26例, 糖尿病26例, 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96例, 男例女例年龄岁岁岁岁病程3 d~15 d 28例, 15 d~30 d 32例, 31 d~90 d 20例, 91 d~180 d 16例;伴高血压病54例, 冠心病15例, 糖尿病28例, 高脂血症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1]进行脑梗死病例选择。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符合西医脑梗死的诊断、发病6个月以内, 年龄在35岁以上, 80岁以下者。

1.2.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激性溃疡;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脑血管畸形、代谢障碍、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妊娠或哺育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应用溶栓、抗血小板、降纤、脑保护剂等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化痰活血益气汤, 方药组成:黄芪30 g, 茯苓15 g, 石菖蒲10 g, 僵蚕10 g, 胆南星12g, 川芎15 g, 赤芍15 g, 地龙15 g, 水蛭6 g, 桃仁15 g, 红花15g, 全虫4 g。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1剂/日, 水煎服。治疗2个月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制定, 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和病残程度为依据分为4级。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级~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同时观察各项检验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6.12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91例, 基本治愈25例, 显著进步33例, 进步30例, 无变化3例, 总有效率96.7%;对照组96例, 基本治愈18例, 显著进步25例, 进步47例, 无变化6例, 总有效率93.8%。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 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祖国医学认为, 本病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肝肾阴阳失调, 每致痰、浊、瘀内停, 导致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而发病,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丹溪心法》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淤”。这说明痰、瘀、虚在中风发病前就存在, 是中风的重要病机, 且“痰瘀同源”[3], 瘀血和痰浊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4]。现代医学认为,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由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血瘀。可见“痰瘀互阻、气虚不运”为本病的重要发病基础。现代名老中医王履秋先生总结自己多年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提出中风六要, “化痰应贯穿始终”“治风应首当治血”重调气以祛痰瘀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可谓要言不烦故化痰活血益气汤采用“活血化瘀, 化痰通络, 益气养血”为本病的治疗大法。主要由黄芪、石菖蒲、胆南星、川芎、赤芍、地龙、水蛭等药物组成。黄芪为补气主药, 有“气中血药”之称, 与水蛭、川芎、赤芍等活血药配伍, 有相辅相成之用, 而川芎为“血中气药”, 活血兼行气, 两者配伍可通脑络, 行四肢利经脉。全蝎、僵蚕、地龙、胆南星熄风通络, 开启孔窍, 兼有化痰之功, 而地龙、全蝎、僵蚕等虫类药皆为血肉有情之品, 还兼具填精补髓和祛瘀生新的作用, 尤其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可以长期服用并能有效防止复发[5]。故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效, 使患者的各项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现代药理学研究, 黄芪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提高脑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6]。水蛭有抗凝血, 解除毛细血管痉挛, 加速纤维蛋白原溶解, 降低血黏度作用[7]。地龙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溶血栓作用, 单味黄芪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配伍地龙则可得到弥补[8]。全虫通过抑制血管中枢, 扩张血管, 降低血液黏稠度, 从而抑制血栓形成[9]。石菖蒲、胆南星等化痰之品, 能降低血液的黏滞度, 增加脑血流量。制胆南星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和延长纤维蛋白形成时间, 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10]。

本研究结果表明, 化痰活血益气汤与西药相结合治疗脑梗死,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从而明显地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将18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1例,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 对照组96例,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93.8%;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 (P<0.05) 。结论 化痰活血益气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化痰活血益气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10) :94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陈银玲.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J].内蒙古中医药, 1994, 2:33-34.

[4]杨利, 黄燕, 蔡业峰, 等.1 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6) :459.

[5]琚坚, 詹文涛, 李青.中医药配合治疗脑梗塞及其后遗症68例[J].陕西中医, 2003, 24 (2) :128.

[6]季宇彬.中药活血化瘀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J].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10;406.

[7]高纪里.水蛭对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的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J].中医杂志, 1993, 34 (5) :261.

[8]杨明.益气活血治法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5 (1) :14-16.

[9]周本宏.蜈蚣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医药信息, 1991, 3 (1) :45.

[10]江亚群, 余丹凤.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64例[J].福建中医药, 2005, 36 (1) :9.

化痰活血益气汤 篇2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益气活血祛风汤;IgE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57-01

荨麻疹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暂时性炎性充血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病程超过6周者称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I型变态反应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正常人血清IgE含量较少且稳定,但患者血清IgE含量在Ⅰ型变态反应中则明显增高[2]。慢性荨麻疹临床表现为迁延顽固,采用抗组胺治疗效果较差,复发率较高。本研究通过益气活血祛风汤来治疗慢性荨麻疹,观察其对患者血清IgE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本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2例,将82例患者按照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2.44±5.8)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3.14±1.8)年。观察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1.29±4.6)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3.20±1.5)年。两药物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临床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3]制定的《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的诊断标准:风团反复发作,持续6周以上;风团大小不等,伴瘙痒,几乎每天发生;少数表现为间歇性发作。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上述临床诊断,2周内未服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常规检查无其他器质性病变,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血管、肾、肝疾病及精神性疾病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

1.3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口服金蝉止痒胶囊(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准字Z20090396;0.5g/粒),成分:金银花、栀子、黄芩、苦参、黄柏、龙胆、白芷、白鲜皮、蛇床子等。6粒/次,3次/d。治疗时间为6周。

观察组患者口服益气活血祛风汤,组方:山栀10g,白芍20g,茯苓20g,益母草20g,白蒺藜20g,白鲜皮20g,丹皮10g,当归10g,柴胡10g,白术10g,桂枝10g,防风10g,白僵蚕10g,甘草6g。取上述中药一剂,加水煎煮,取药汁200ml分早晚2次服用,各100ml。每日一剂,治疗时间为6周。

1.4观察指标

1.4.1血清IgE水平检测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gE水平,血清IgE检测按ELISA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上海酶联,批号:ml065332)。

1.4.2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疗效分为未愈、好转、治愈三个等级。未愈:风团及痰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好转:痰痒等症状减轻,风团消退30%以上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总有效率=(好转例数+痊愈例数)/总例数×100%。

1.4.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头晕、胃肠反应、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4复发率比较两组患者停药两个月后复发率。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情况治疗6周后,两药物组相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I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9%,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出现了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有7例,其中头晕2例,胃肠道反应4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6%;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有6例,其中头晕1例,胃肠道反应3例,嗜睡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停药2个月后两组复发情况比较停药2月后,观察组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7.69%;对照组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16.67%。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经抗组胺药物治疗后易复发,是由于抗组胺药治是通过阻滞受体或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滞嗜碱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来改善症状的[5-6],但不能有效改善胃肠道屏障功能,而导致抗原物质继续被吸收,变态反应持续存在。益气活血祛风汤是自拟方,方中有山栀、白芍、茯苓、益母草、白蒺藜、白鲜皮、丹皮、当归、柴胡、白术、桂枝、防风、白僵蚕、甘草等药物。有研究显示[7-8],益气活血祛风中药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和抗过敏功能。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著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益气活血祛风汤具有活血祛瘀、和营消风的功效;金蝉止痒胶囊则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功效。两组药物都能有效改善皮肤瘙痒症状。停药2月后,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益气活血祛风汤有健脾养血的功效,方中的茯苓、白术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补血柔肝,益母草养血活血,使疗效更持久。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观察组I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益气活血祛风汤能抑制变态反应。

综上所述,益气活血祛风汤能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E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毕志刚,范卫新,顾军,等.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0):591-592.

[2]RapinJR,WiemspergerN.Possiblelinks between intestinal permeablity and food processing:a potential therapeutic niche for glutamine[J]. Clinics (Sao Paulo), 2010,65( 06):635-643.

[3]闫学文.益气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2,29(04):365-366.

[4]张敏,李桂珍,宋蒙蒙,等.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和总IgE检测及意义[J].天津医药, 2011,39(06):514-516.

[5]张宇伟.疏风除湿、清热凉血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08):23,25.

[6]王德旭,张炜,苏东宝,等.银屑病患者血清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E、IgG的检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10):744-745.

[7]孙跃民,欧阳树,周治平,等.活血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5):1857-1858.

[8] 刘亚辉.清热祛风活血汤治疗荨麻疹42例[J].河南中医,2014,34(03):479-480.

化痰活血益气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观察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42例。试验组男26例, 女16例;年龄52~70岁, 平均61岁;合并高血压者16例, 糖尿病者11例, 高脂血症者7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8例;年龄54~74岁, 平均64岁;合并高血压者18例, 糖尿病者12例, 高脂血症者8例。患者均结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CT检查确诊。纳入标准: (1) 符合西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2) 发病1个月内; (3) 符合中医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且中医辨证为气虚风痰瘀阻证患者; (4) 年龄45~80岁; (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等于10分且小于等于36分; (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至少有一项大于等于2分, 意识分值小于等于4分。两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主要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 静滴高渗氯化钠注射液、20%甘露醇, 使用血管扩张剂, 进行抗凝治疗, 调整血压, 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 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 合理应用抗生素, 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每2小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形成, 被动活动瘫痪肢体。试验组以自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为主方结合病史进行辨证治疗, 具体为: (1) 方药。应用以赤芍、法半夏、茯苓、枳实、竹沥、胆南星、僵蚕、全蝎、地龙、鸡血藤、甘草、葛根、仙灵脾、桑寄生、杜仲、水蛭、红景天、石菖蒲、郁金、当归为主方,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各服1次, 10 d为1个疗程, 共5个疗程。 (2) 随症加减。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上肢偏瘫者加桑枝、片姜黄;下肢萎软乏力者加牛膝、续断、大便秘结加玄参、火麻仁;言语蹇涩或不语者加石菖蒲、炙远志;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加防风、熟地、白术、秦艽、羌活、茯苓;头晕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重用生黄芪, 加地龙、水蛭、桃仁、红花。

1.3 疗效评定

对患者跟踪评定, 8周后进行统计。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显效, 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 但仍对患者生活有影响;无效, 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显效22例, 有效16例, 有效率为90.5%, 伤残率为4.7% (2例) ;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有效率为66.7%, 伤残率为16.7% (7例) 。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伤残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中医学上称之为“中风”,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年老体衰、内风动越、肝肾阴虚、痰阻脉络、气机失调、血液瘀滞相关[2]。此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病机是本虚标实, 在本为肝肾不足, 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 痰湿壅盛, 气血瘀阻。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以往的诊治过程中, 一般采取的是单一的西药治疗手段, 而本组患者我们采用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在临床中联用中医治疗不但有利于急性期患者缓解病情, 还对日后的康复有着良好的收效。我们以自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为主方进行治疗用药。现代中药理论研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用药有深入系统探讨[3]。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气虚、血瘀、痰阻相关, 因而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思路, 瘀血和痰浊是急性脑梗死主要病理因素, 尽早使用化痰通络法阻止痰、瘀对脑窍的损害, 防止机体气血逆乱的发展, 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现代药理表明, 半夏具有降低全血黏度作用, 地龙、全蝎行气活血、逐瘀通络, 仙灵脾温补升阳可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血瘀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 故活血化瘀法成为治疗脑梗死的基本大法, 血瘀的病理基础又是气虚, 故益气活血法也是防治脑梗死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中医理论看来大多是内风痰痰热引起, 因而在用方过程中多加入一些清热化痰、通腑泄热之药, 通过通腑泻热, 使浊气下降, 清气得升。上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而一些临床研究也发现, TG、LP (a) 是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脂蛋白 (LP) (a)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提示该方能改善脂肪及脂蛋白代谢, 从而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 应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 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及预后,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志慧, 吴明华,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4) :425.

[2]雷蕊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0 (11) :222-234.

化痰活血益气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8例;年龄为45~80 (62.17±5.37) 岁;其中, 15有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 9例静息心绞痛, 14例初发劳力性心绞痛;病程为1~11 (6.17±1.58) 年。观察组中男21例, 女17例;年龄为46~80 (62.35±5.19) 岁;其中, 14有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 8例静息心绞痛, 16例初发劳力性心绞痛;病程为1~10 (6.01±1.26)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西药治疗。口服5mg硝酸异山梨酯片 (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6014) , 3次/d;5mg硝苯地平片 (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2167) , 3次/d;12.5mg卡托普利片 (上海皇象铁力蓝天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4020197) , 2次/d;6.25mg美托洛尔片 (安徽瑞泰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288) , 3次/d;10mg辛伐他汀片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366) , 1次/d。以上药物连续使用30d, 需要注意的是心率低于60次/min的患者禁用美托洛尔片。

1.2.2 观察组

给予益气化痰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样每天服用硝苯地平片、卡托普利片、美托洛尔片和辛伐他汀片, 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痰活血汤治疗。药方组成:15g肉桂、12g五味子、9g桂枝、12g川芎、30g黄芪、15g赤芍、15g麦冬、30g丹参、6g制附子、6g甘草、15g薤白、20g菟丝子。用300ml水煎口服, 1剂/d, 分早晚2次服用, 连续用药30d。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药物加减:胸闷气憋、胸痛如刺者加入桃仁、红花、郁金和枳壳;出冷汗且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者加入细辛、鹿茸、人参、干姜;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加何首乌、柏子仁、女贞子;嗜睡身倦者加陈皮、白蔻、苍术;胸闷气短、大便溏者加入茯苓、山药、红参、白术。同时, 配合针灸治疗, 对百会、三阴交、曲泽、委中、足三里、间使、中脘等穴位进行针刺, 并提插捻转。每隔一天则针灸一次, 留针25min/次。

1.3疗效判定标准[2]

经治疗, 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消失, 减少80%以上的硝酸甘油消耗量, 心电图检查已恢复正常水平为显效;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已得到缓解, 减少50%~80%的硝酸甘油消耗量, 心电图检查病情已有所改善为有效;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无明显好转, 硝酸甘油的消耗量减少未超过50%或者未减少, 甚至病情加重为无效。 (显效+有效) /例数×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42%, 观察组为89.47%,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 且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破裂, 导致内膜下出血, 使纤维蛋白和破损处血小板产生聚集形成血栓, 从而造成不稳定性心绞痛。该疾病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以及严重程度会不断增加, 还伴有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呕吐、恶心等症状。若不及时对患者采取治疗措施, 则会使病情加重, 最后发展为稳定性心绞痛或者急性心肌梗死,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以往临床上常采用西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硝苯地平片进入机体后很快就会在血浆中发挥作用, 使全身小动脉迅速扩张从而降低血压。卡托普利片属于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 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的转化, 使患者血压降低。美托洛尔片为选择性肾上腺素能β1受体阻滞剂, 具有起效快、药物吸收完全等优点。辛伐他汀片对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具有抑制作用, 能够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减少, 使患者体内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该药物还能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防止其破裂出血,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虽然见效快, 但是疗效较短, 达不到根除的目的[4]。

中医理论认为, 不稳定性心绞痛属于真心痛、胸痹范畴, 该疾病与年迈体虚、寒邪内侵、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宣痹通脉为主。益气化痰活血汤中的黄芪能改善患者的心肌代谢, 使血小板的粘附率降低, 可阻滞血栓的形成;赤芍能够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 增加心输出量;丹参可扩张冠状动脉, 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机体缺血缺氧状态;川芎对心肌的耗氧量和血氧供应具有改善作用;人参益气行血, 可补元气[5]。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和针灸治疗, 使患者气血通调、脉道通畅, 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47%, 对照组为68.42%,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汤与针灸联合西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 观察组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汤与针灸联合西药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42%, 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9.47%,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参考文献

[1]冯维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 :30-31.

[2]刘德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54例[J].河南中医, 2015, 35 (4) :717-719.

[3]彭彬.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56例[J].光明中医, 2013, 28 (1) :186-187.

[4]曾能初.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0) :45-47.

化痰活血益气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92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 男32例, 女14例;年龄40岁~80岁, 平均67岁;病程3 d至20个月。对照组46例, 男31例, 女15例;年龄41岁~79岁, 平均65岁;病程3 d至1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标准[1]。中医胸痹心痛诊断及辨证 (气虚痰瘀) 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指导原则》[2], 主症为胸闷、胸痛, 胀痛彻背, 动则尤甚;次症为心悸, 气短, 脘痞, 纳呆, 神疲乏力, 面色晦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脉弦滑或涩、结代。凡具备主症一项加次症两项以及相应舌脉象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氟伐他汀等;中、高危心绞痛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相应的降压、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25 g, 当归15 g, 丹参15 g, 川芎15 g, 半夏10 g, 石菖蒲10 g, 瓜蒌12 g, 陈皮10 g, 茯苓10 g, 地龙10 g, 炙甘草6 g。用煎药机浓煎, 每剂取汁约300 mL, 封袋分装, 每袋150 mL, 每次1袋, 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中医证候疗效、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

1.5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3]制定。显效:证候明显改善, 积分减少≥70%;有效:证候有所改善, 积分减少≥30%;无效:证候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积分减少<30%;加重:证候加重, 证候积分增加。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同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3 讨 论

近几年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尤其是不稳定斑块) 破裂、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主要机制。本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金匮要略》云:“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虚也, 今阳虚, 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中医学认为, 本病的病位在心, 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多为素体虚弱, 年老体虚, 劳倦内伤, 情志不良等使心、肝、脾、肾功能失调, 导致气、血、阴、阳亏损, 从而形成痰浊、气滞、血瘀,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心脉挛急, 血脉瘀阻而发病。气虚痰浊血瘀是本病的病理基础[4,5]。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虚为主, 标实为痰浊血瘀为主。因而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法。

方中黄芪为君, 大补元气, 益气活血, 脱毒外出, 臣以当归、丹参、川芎, 且黄芪善壮卫气, 当归善入营血, 两者相配又有调和营卫之用, 瓜蒌、半夏、石菖蒲理气化痰而不伤正, 地龙为虫类药, 具有走串搜络通瘀和脉之效, 陈皮、茯苓健脾化痰共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品。全方标本兼顾, 攻补兼施, 调节营卫, 补元气以助血行, 散痰浊化瘀痰以通脉, 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和顺, 经脉通利之效。

本研究表明,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减少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无明显毒副反应, 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结果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6%,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减少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2-4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1辑) [S].1993:41-45.

[3]沈绍功, 王承德, 闫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4.

[4]王东生, 袁肇凯, 黄献平, 等.冠心病痰瘀证的微观辨证研究[J].中医杂志, 2007, 48 (9) :831.

化痰活血益气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为51~75岁, 平均年龄 (67.21±5.63) 岁, 病程为1~7天, 平均病程 (3.47±1.27) 天, 糖尿病患者35例, 高脂血患者15例。按不同治疗手段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相关标准制定;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3 纳入标准

经西医诊断, 确诊为后循环梗死;经中医诊断, 符合眩晕诊断与痰瘀内阻辨证标准。所选患者年龄为50~75岁, 发病时间≤7天, 没有患者出现昏迷。

1.4 排除标准

排除发病时间超过1周患者;昏迷患者;年龄<50岁或>75岁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短暂缺血发作、全身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出血、外伤致晕患者;严重血液系统、肝肾、心血管等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1.5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调控血脂、血糖、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做好预防感染措施。患者注射舒血宁注射液 (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 20mL, 加入25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滴注, 每天1次;静脉滴注250mL脑复康注射液 (山西泰盛制药有限公司) , 每天1次。

1.5.1 对照组

患者加用西药盐酸氟桂利嗪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5mg, 睡前口服。治疗时间为2周。

1.5.2 观察组

患者加用自拟化痰活血汤, 药物组成为:

当归15g、葛根30g、山楂15g、川芎10g、泽泻15g、天麻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姜半夏10g。上述药材加水煎服, 取汁300mL, 分为2次服用, 每天1剂, 治疗时间为2周。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8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mmol·L-1)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后循环梗死与颈动脉系统梗死相类似, 对于中老年患者, 发病原因主要为卒中、短暂脑缺血、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后循环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血管改变, 人体的大动脉闭塞和狭窄导致血栓形成、低灌注、动脉源性栓塞等, 导致椎动脉系统的血液供应障碍, 临床表现为眼颤、复视、眩晕、共济失调[1]。

临床治疗后循环梗死急性患者要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 包括控制抗凝、降纤、抗血小板制剂、溶栓等。西医治疗, 一般采用具有扩张脑血管的钙离子拮抗剂盐酸氟桂利嗪, 但治疗效果不持久。

后循环梗死属于中医“眩晕”范畴, 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严重衰退、脾胃气虚、肾阳不足等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敷布、气血运行不畅, 易凝滞形成瘀血、痰饮等污秽。痰瘀互结会致上蒙清窍, 导致眩晕、闭阻脑络等, 从而形成梗死。化痰活血汤剂可祛除人体内部痰瘀之浊邪, 气机畅达, 眩晕感自然祛除[2]。茯苓、白术可健脾燥湿, 治疗生痰之源, 标本兼治为臣;白术和泽泻配伍为泽泻汤, 具有利湿健脾之功效;半夏和陈皮可加强降逆止呕效用;生山楂、当归、川芎结合具有活血化瘀之疗效, 葛根入胃行于后脑和项背。诸药合用, 共奏化痰活血之功效。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 葛根、川芎具有降低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缓解动脉痉挛、扩张血管、溶栓及抗血栓形成等疗效, 葛根、川芎具有引药上行并增加药力之功效;山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降压、降脂、行气散瘀消滞之功效[3];当归具有活血补血的功效, 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本研究, 观察组口服化痰活血汤治疗, 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胸闷、耳鸣、眩晕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化痰活血汤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小青, 黄宁静.眩得宁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0) :1176-1177.

[2]张静, 王京奇.化痰活血汤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 2010, 29 (2) :115-117.

化痰活血益气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6例。患者年龄30~76(53±19)岁;男39例,女27例。病史0.5~2年,其中明确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32例,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34例。患者入组病情判定根据症状、体征、胸部X线片、高分辨CT、肺功能(肺总量TLC、肺活量VC、肺弥散功能指标DLCO)、动脉血氧分压等积分判定,重:>36分,中:25~35分,轻:16~24分。排除不能坚持本方案治疗3个月及中途加用免疫抑制剂或非允许用药患者。

1.2 分组 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IPF患者19例,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4例;病情轻者8例,中12例,重13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IPF患者17例,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6例;病情轻者6例,中15例,重12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强的松片(杭州民生药厂生产)每天30mg,1个月后逐渐减量,共治疗3个月。治疗组用活血通络化痰汤(由我院煎药室统一煎煮,真空包装)治疗。方药组成:瓜蒌15g、姜半夏9g、桔梗12g、僵蚕12g、银杏叶30g、赤芍15g、丹参20g,每剂中药用冷水300ml浸泡30min,煎25min,取汁100ml,再加水200ml,煎20min,取汁100ml,混合后口服,每次100ml,每天2次,于餐前温服,3个月为1疗程。除病情突然恶化,不得随意改变治疗方案,严格控制营养支持治疗,使2组保持一致,对结果可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避免使用。

1.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式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常规、胸部X线片、高分辨CT、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肺功能检测仪采用德国耶格肺功能仪进行检测。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2年4月发布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标准[1]。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喘证、咳嗽等内容制定[2]。患者病情判定综合症状、Velcros啰音、体征、胸部X线片、高分辨CT、肺总量(TLC)、肺活量(VC)、肺弥散功能指标(DLCO)、动脉氧分压等积分进行综合比较,根据疗前、疗后积分,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进行疗效判定。治愈:积分下降95%以上;显效:积分下降70%~95%;有效:积分下降30%~70%;无效:积分下降不到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0.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症状、体征比较

2组治疗后喘息、憋气、咳嗽、肺部Velcros啰音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疗前、疗后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2组肺功能和动脉血氧分压比较

2组治疗后的肺总量、肺活量、弥散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2组影像学观察结果比较

治疗组有7例患者纤维化病变有所吸收及改善,其余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改善;对照组有4例患者有所吸收及改善,其余未见明显改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2组患者治疗期间肺部再感染次数的比较

治疗组感染1次18例,2次9例;对照组感染1次3例,2次19例,3次9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肺间质纤维增生为特征的肺部疾病。目前对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仍不明确,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很多,如药物、放射线、过敏因素、化学刺激等,随着化学药物应用的不断增加,放疗患者的增多,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增加趋势,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办法不多,激素作为首选药物在急性期有一定效果,其疗效也仅有30%左右[3],慢性期激素的治疗效果更差,且需长期使用,常造成激素依赖和感染难以控制,且不良反应也较大。中医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可归于中医肺痹范畴,晚期可发展为肺痿。《素问·痹论》曰:“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哮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 本病病机为瘀血痰浊痹阻肺络,针对其病理特点笔者使用活血通络化痰汤进行治疗,方中瓜蒌、桔梗润肺化痰、宽胸散结,半夏燥湿化痰,僵蚕袪风化痰通络,银杏叶具有活血通络、润肺化痰平喘作用,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化痰之功效,使痰结痰阻喘之肺间质纤维化病情得以缓解。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对于改善喘息、憋气、咳嗽以及肺部Veleros啰音等方面效果明显,同时对肺功能、血气分析也有显著改善。2组影像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能与观察时间不足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证实,化痰袪瘀可以延缓肺纤维化的发生[4]。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不仅可以控制病情,还可预防其发展,并能明显减少激素不良反应,为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66例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用强的松治疗,治疗组用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症状改善、肺功能、胸部X线片、CT、血气分析等变化。结果观察3个月,2组患者在喘息、憋气、咳嗽及Velcros啰音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疗前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感染次数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络化痰汤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不仅可以控制病情,还可预防其发展,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活血通络化痰汤,肺间质纤维化,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4.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37.

[3]李京红,宋明臣.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8,28(1):18.

化痰活血益气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确诊收治的肥胖型PCOS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中老年女性。年龄45~71岁, 平均年龄 (58.91±11.56) 岁, 平均病程 (2.39±0.57) 年。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口服达英-35 (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00003) 1次/d, 1片/次 (75~100 mg) 。晚餐后用温开水送服, 需整片吞服, 不可弄碎或咀嚼。

1.2.2 试验组:

以对照组的西药口服治疗为基础, 配以口服中医的活血化痰汤, 将以下药物:陈皮10 g、半夏15 g、白茯苓15 g、甘草10 g、大腹皮20 g、枳壳5 g、木香15 g、玄胡10 g、归尾15 g、黄芩5 g置于无纺布内, 封口, 放入水中加热, 待温度升高, 患者置于水中浸泡40 min, 1次/d。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显效:月经异常, 肥胖等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或大致消失, 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恢复90%以上;有效:月经异常, 肥胖等消失50%~90%, 其它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月经异常, 肥胖等功能没有改善, 其临床症状依然存在, 没有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治疗结束后, 明显改善试验组患者的月经异常, 肥胖等症, 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的安全系数有明显差距, 但是试验组仅出现不良反应患者2例, 对中药的过敏反应, 轻微的腹泻, 而对照组则出现不良反应10例, 其安全性显著低于试验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PCOS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尚不清楚, 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遗传学因素, 二是肾上腺初现假说,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肾虚、痰湿、气滞血瘀、肝经湿热等[4]。

本研究表明:单纯的西药药物治疗仅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虽然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 但是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或是毒副反应, 本研究中有10例 (25.6%) 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试验组则不同, 不仅通过患者自身的临床表现予以了对症治疗, 且辅以中医药物的熏蒸治疗, 进一步提升了患者的总有效率97.4%, 显著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同时, 有效降低了西药的不良反应, 从根本上治愈了肥胖型PCOS患者。

综上所述, 在肥胖型PCOS的治疗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安全有效的, 其综合评价较高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评判辨证分型治疗, 目前只重视其疗效, 但对这些中药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待提高其透明度, 但疗效是值得认可的。

摘要:目的 分析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应用化痰活血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78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改善试验组患者的月经异常等症状, 其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过程中, 单纯的西药治疗的安全系数明显低于试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不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 综合评价高, 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化痰活血汤,中西医结合,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郑美玲, 卜德艳, 秦竹.中医药治疗多卵巢综合征现代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 (10) :124-126.

[2]张小雪.加味导痰汤治疗肝郁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评价[J].工企医刊, 2014, 27 (6) :1153.

[3]徐敏, 陆启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 2014, 20 (4) :83-84.

上一篇:融资新模式下一篇:税收政策建议